中国新型工业化

2024-07-06

中国新型工业化(精选十篇)

中国新型工业化 篇1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我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 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符合中国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 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走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原因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在不同历史发展过程中, 工业化的实现给民族工业在带来了发展契机。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工业化的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指出, 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 就必须工业化。

我国的工业化开始于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没有完成的工业化任务和目标还有很多, 而且在当时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还处于工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农业产值比重仍然较高, 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仍然较大, 城镇化水平仍然不高, 工业生产能力既存在过剩的问题, 又存在严重短缺。由于国情、世情的变化导致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不能与其变化相适应, 由此,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势在必行。同时,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2 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里

体现了我国在进入小康社会以及在现代化发展新阶段, 走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后发制人, 实现生产力弹跳式发展的新举措。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我国的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既不同于发达国家史上工业化道路, 也有别于些许发展中国家, 也区别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化道路, 是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 立足基本国情, 总结传统工业化的经验, 探索出的具有浓重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一条道路。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就是要使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以信息化引领工业化, 以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促进, 走出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较高, 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较少、人力和物力资源能够更加充分发挥的道路。

3 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怎么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的方向的同时, 也为“四化”相互关系的进行了深刻分析, 也强调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也鲜明地指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 即“四化”同步发展。

3.1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 处理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由于工业的生产趋向于城镇, 城镇化在工业化的引领下得到飞速发展, 城镇的工业化发展既是先导.又为城镇化快节奏的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

(2) 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工业化建设需要投入经费, 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管理, 引导、鼓励和支持低耗能、污染小、技能型企业。

(3) 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城市承载力的关系一些国家发展经验表明, 如果在工业化进程中, 不考虑环境保护, 就会带来毁灭性打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不宽容污染。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绝不能缺乏环保意识, 生态文明的建设, 其实质就是要以资源环境负荷为基础, 遵守大自然规则, 才能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越走越远。

(4) 处理好产业升级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在转变方式上下功夫, 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 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

(5) 梳理好重、轻工业及农业之间的关系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中工业的主导, 也是维系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安康所必须工业之一。但也要同轻工业和农业比肩发展, 更要协调统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为方向, 通过对我国工业技术充分利用、设备的合理使用, 促进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越走越宽。

3.2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整体设计、全面规划;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有序推进。当前必须加快的改革包括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工业化发展资金保障改革, 考核指标机制管理。同时, 要掌控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把好舵, 将改革力度、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度相结合, 将绿色、循环、和低碳工业稳中有进的发展进行到底。

3.3 用“取经”助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或多或少地都走了一些弯路, 边污染边治理中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发达国家在治理工业化道路问题上的好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当然也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不能照搬照抄。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开辟属于自己的, 世界上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完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还要对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更要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道路虽曲折, 前途却光明。相信在我党和政府正确指导、引领下, 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好, 越走越稳、越走越宽、越走越扎实, 砥砺风险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 工业化中国梦必将实现!

参考文献

[1]李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2013 (01) :36-43.

[2]高芸.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N].吉林日报, 2012 (11) .

[3]高伯文.《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对世界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双重超越》.《东南学术》2006 (03) .

[4]互联网数据.《新型工业化道路_互动百科》.

沈阳经济区打造中国新型工业化样板 篇2

沈阳经济区打造中国新型工业化“ 沈阳经济区打造中国新型工业化“样 板”(图)
2012 年 03 月 08 日 09:35
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3)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一直关心沈阳经济区建设,图为 2010 年 4 月 16 日,李 克强(前排左二)视察抚顺市沈抚新城。中新社沈阳 3 月 8 日电(沈殿成 司晓帅)位于中国东北南部的沈阳经济区,毗邻渤海,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处于等距离的辐射线上,是欧亚大陆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门户。进入“十二五”以来,沈阳经济 区这一被确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 试验区的新兴经济体,正在努力打造 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样板”。精心构想沈阳经济区 多年以来,沈阳、大连两个城市 的经济总量一直占辽宁全省的一半 以上,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为明 显。时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针 对这一状况提出建设辽宁中部城市 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辽 西沿海经济区等战略构想。其中的辽 宁中部城市群,就是发展至今的沈阳 经济区。

在中共辽宁省委书记任上时,李克强于 2005 年指出,要走出靠机制、体制 创新,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路子,城市间的合作要符合市场规律、符合经济发 展规律,这是建设沈阳经济区的基本原则。此后,经过多年的筹划和准备,这一中国规模最大、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 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积累了完成新型工业化理论向实践转换的多方面 要素载体和基础保障,打造沈阳经济区的条件趋于成熟。2010 年 4 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 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沈阳经济区成为继深圳、浦东、天津滨海、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 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今,曾经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已变身为振兴东北的先导区和国家新型工业 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省提出,到 2020 年沈阳经济区将基本实现区域经 济一体化,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一体化” “一体化”交融辽宁中部八城市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市为中心,在半径百公里范围内,涵盖沈阳、鞍山、抚 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个省辖市的新兴经济体,一体化是这个经 济体中的突出特点。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工作和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地省市两级政府建 立了推进沈阳经济区发展的长效协调机制和专职管理机构,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 实行统一规划建设,户籍管理、社会保

障、工商管理、人才教育等领域的一体化 改革已初步形成。刚刚过去的 2011 年,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先是沈阳、抚顺、铁岭三市成功并网共享 024 区号,实现“通信一体化”,每年可节省 6.9 亿元人民币通信费用,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实惠。随后,鞍山、本溪等六个城市完成医疗保险异地就医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养 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卡通。如此“一卡通用”既避免了异地医疗费用报销的繁琐 过程,也从源头上遏制了虚报、伪造医疗费用的行为。接着,辽宁省有关部门与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市长签署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合作 发展框架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八城市在教育、社保、交通、卫生、金融、检验检 疫等方面的合作意向,共同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正如辽宁省副省长陈超英在 2012 年 2 月召开的沈阳经济区工作会议上所说,一年来,沈阳经济区在消除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 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统计,沈阳经济区八城市 2011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948 亿元,同比增 长 13.3%,占辽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 63.3%。双轮驱动” “双轮驱动”打造中国样板 在获批全国第八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沈阳经济区正式成为为中国新型 工业化创造新经验、作出新示范的“先行者”。为适应这一角色的转变,沈阳经 济区提出施行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双轮驱动”战略。战略的施行拉开了沈阳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序幕,38 个新城新镇从此“崛 起”。记者从沈阳驱车沿新建的沈本产业大道前往沈溪新城,沿途看到的是正在建 设中的产业基地;到达新城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生物制药研发大 楼,一座被称誉为“中国药都”的新城已然形成。

作为沈阳经济区 38 个新城新镇之一的沈溪新城,是沈阳和本溪之间建设的 一座生态新城,自启动以来,已有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 学、修正药业、天津天士力、辽宁成大等百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相继 入驻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集科技研发、企业孵化、生产制造、商贸物流、中介 服务、教育培训等功能齐全的配套格局。沈溪新城管委会主任林艾民告诉记者,沈溪新城已同时拥有国家级生物医药 科技产业基地、国家级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大平台、国 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共 4 个国家级品牌,这在全国同类医药产业园区中只此一家。与沈溪新城有生物制药产业支撑一样,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航空制 造、钢铁深加工、化纤原料等几十个

个主导产业集群已成为沈阳经济区 38 个新城 新镇发展的核心力量。统计显示,2011 年,沈阳经济区 38 个新城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4946 亿 元,同比增长 51%,其中有 18 个新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 100 亿元。目前,沈抚新城、蒲河新城、永安新城等一批节点新城已成为经济区连接带上的新“地 标”。发韧于当年的创意性构想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辽宁省发改委副主任刘始杰说,沈阳经济区的改革和发展已步入“深水区” 和“攻坚期”,要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连接带新 城新镇建设、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使之早日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 经济中心。据介绍,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李克强仍然关心沈阳经济区的发展,他到 此视察时指出,要抓住沈阳经济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 遇,先行先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率先突破,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 道路。(完)


中国新型工业化 篇3

【关键词】重庆 新型工业化 工业 路径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之路到十七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内涵的重大变化。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应当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科学发展。

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1、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举措,是重庆经济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也是构建和谐重庆的关键所在。统筹城乡发展是重庆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之路的路径选择。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体来说,第一,要改革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瓶颈”。通过转换体制和机制,打破阻隔城乡统筹的制度性约束。第二,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第三,要打造“一圈两翼”城镇群,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以主城区特大城市为核心,以1小时通车距离为半径,由23个区县组成的“1小时经济圈”内,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强化产业支撑,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加快建设以万州、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城镇群,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第四,抓好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融合。通过城乡产业的融合,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体化。第五,强化政府效能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第六,发展劳务经济,更好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挖掘农村内部的就业潜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等途径解决好农村人口转移难题。

2、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重庆直辖以来,产业结构的整体状况是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开始出现工业化中期特点。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针对重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之路中遇到的问题,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一味强调发展工业,忽视农业和服务业等非工产业的观念,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要制订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布局,引导各次产业及内部结构间按照一定方向变化。处理好区际产业布局,实现区县产业的均衡发展,在大力扶持产业强区的同时,逐步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洞化问题。处理好重化工业与一、三产业的发展关系,根据现有产业特点和经济基础,加大政策的调控力度。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各级城镇都必须逐步建立起与中心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流通、金融保险、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为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保障。第三,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军工业和老工业基地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发展汽车、摩托车、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特种工程机械成套装备等制造能力,力争在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有所建树。同时加快推进北部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基地的建设。第四,加快农业产业化。要积极推进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开始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组建,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企业发展,加快各区县(市)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第五,对具体各产业的发展应根据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而有所侧重。对现在优势产业,如汽车、摩托车、有色冶金等产业,要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对某些颇具发展潜质且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如环保、生态旅游业等,要给予重点培育。逐步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全国的相对竞争优势。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工商业重镇和港口城市,自直辖以来,城市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必须以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实现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也将推动重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规律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对重庆加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发挥重大作用,有利于提高我市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整体水平。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要借鉴国内外、市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内在发展机制促进其良性互动发展。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城市化的雄厚物质基础。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工业化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我市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时,要注意提高工業化质量,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化科技水平的提高,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要大力推动企业的专业化,通过企业内部规模化发展,从而促进地区和城市生产的专业化,进而为城市化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城市化。

加速城市化进程,为工业化提供良好外部条件。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城市化的发展将反作用于工业化,在工业化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城市,具备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较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信息获取容易、及时,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及服务业市场得到较好发展,配套产业较为齐全,第三产业发育较成熟,这都是工业化水平提高的外部条件,将吸引企业进一步向城市集聚,通过实施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机制加速城市化,促进城市化聚集效用的发挥,促进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因此,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规划、推进城市化发展,将促使工业化水平的上升。

三、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高能耗、重污染的工业发展模式,采用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方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研究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综合利用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针对全市三大经济区、四大经济板块具体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明确各区工作目标和重点。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生态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循环型、产业化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养殖业,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建设生态乡村和生态健康小城镇。在工业发展方面,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振兴装备制造业。要大力发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在产业中的比重,发展循环型产业链,促进产品的深加工和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建立工业循环、共生网络体系。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积极发展循环型服务业,促进绿色消费,积极发展循环型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废旧物资再生产业,生态旅游业。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但同时也是其中最薄弱的产业,应加大培育扶持力度,高速高质高效发展。重庆近几年环保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发展还较为滞后,产业内部结构技术性差。当前,要抓住国家加大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资力度的难得机遇,以生态和环保工程一体化产业为突破口,带动环保、生态产业发展,力争把重庆市建设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示范基地。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现代工业的基本特征。重庆市是国家首批实施清洁生产试点的城市,清洁生产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与同时进行试点的其他城市相比,在清洁生产方面仍然还有很大差距。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对重庆市改善环境状况以及提升重庆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生态文明。绿色消费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这是因为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倡导绿色的消费政策是构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环节。要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行动引导企业绿色生产,引导公众绿色消费、文明消费,促进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要探索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方案或相应的目录来指导政府优先购买对环境冲击较少之产品,以鼓励绿色产品的生产及使用,带动绿色消费风气,达到环境保护的效益。

四、优化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

当前,制约重庆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问题有:在所有制经济结构中,公有制比重高、效益差,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发展不充分;传统工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工业结构的优化。第一,要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企业产权多元化。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取消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保护性政策措施。确立国有经济的进退领域和目标,建立和完善国有经济的进退机制。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调整优化资本结构。第二,加速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层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第三,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一方面应按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要求,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使生产经营集中化、一体化,培养一批优、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形成支柱,在经济结构重组中居于主体,并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形成专业化协作、社会化生产的企业群体。另一方面,适应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实施专业化和小型化,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第四,调整产业布局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建设以主城区为核心的都市发达经济圈,延伸和发展主城区综合功能。建设主城区外围经济圈,形成大中城市连绵区和产业密集带。调整库区工业结构布局,建设生态经济区。搞好区县国有工业企业布局调整,发展山區特色经济。

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重点发展新兴工业集群和支柱产业。具体来说,应该重点发展九大工业集群和五大支柱产业:九大工业集群分别是天然气化工集群、石油化工集群、煤化工集群、新兴汽车工业集群、新兴装备工业集群、新兴材料工业集群、电子芯片工业集群、新兴软件及外包工业集群、信息家电工业集群。五大支柱产业指的是电子信息产业、汽车摩托车、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化工。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应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及生物工程,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 黄君:重庆经济结构存在的矛盾与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4).

[2] 刘富钊:重庆工业要走循环经济道路[J].中国经贸导刊,2004(13).

[3] 余兴厚:论重庆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调整对策[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4).

[4] 李秀芝: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求实,2004(11).

[5] 陈万达: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4).

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篇4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也是我国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 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金融危机更加凸显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就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模式。

工业化与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 一般是指工业 (或者制造业、第二产业) 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的过程, 是一个经济结构不断变化、人均国民收入和包括农业在内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农业经济社会逐步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可以这么说, 工业化过程, 是一个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通常, 主要根据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 (或国民收入) 中的份额的大小或工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的份额大小来衡量工业化程度的深浅。工业的比重越大, 工业化的程度越深。但是随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 工业化程度的加深, 到了发达的工业化阶段, 情况就会有所变化, 除农业的比重会继续有所下降之外, 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上升, 而工业的比重将由上升转变为下降。

工业化道路是一国推进本国工业化的途径和办法的总称。具体来说, 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 产业的选择, 即重点产业和优先发展的产业、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各种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确定和调整, 如发展的重点是选择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还是重工业、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是牺牲农业去发展工业, 还是工农业协调发展等。第二, 技术的选择, 是选择高新技术还是一般适用技术;是运用多使用劳动力的技术, 还是多使用资本的技术。第三, 资本来源的选择, 即通过什么方式或渠道筹集工业发展的资本, 也就是来源于农业剩余的转移、对外掠夺, 还是工业自身的积累、引进国外资本等。第四, 发动方式的选择, 即工业化进程是靠民间发动, 还是由政府推动。第五, 发展方式的选择, 即工业发展是依靠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 还是采用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第六, 实现机制的选择, 即工业化的任务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去实现, 还是由计划机制的作用来完成。第七, 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即伴随工业化发展的是适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 还是过度城市化。

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表明, 工业化道路不是唯一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会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因不同的经济社会制度, 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禀赋、自然条件、比较优势的不同, 工业化道路也会不相同。因此各国及一国在不同阶段的工业化道路又具有很大的个性和差异性, 一国选择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应该由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和本国的具体国情共同决定, 不存在一条普适性的工业化道路。因此, 在当代中国, 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十六大报告中, 我们党立足中国现实国情, 放眼世界经济发展大势, 遵循工业化的一般规律, 反思人类已有的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重大命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特征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并对新型工业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内涵极其丰富。科技含量高, 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好, 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 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生产成本;资源消耗低, 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 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环境污染少, 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 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 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 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 提高经济竞争力, 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 不断增加就业。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2010年7月29日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山西要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根本举措, 就是要实现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重点的发展战略, 并且从经济学角度和新型工业发展方向等六个层面对工业新型化进行了解释:从趋势上讲, 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粗放能耗型增长到集约节能型发展的工业化;从驱动上讲, 是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工业化;从产业上讲, 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从形态上讲, 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的工业化;从经济学角度讲, 是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的工业化;从目标上讲, 是落后生产力得到淘汰, 先进生产力得到发展, 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的工业化。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新型工业化道路, 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 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 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 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 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走经济建设新路子的根本指导方针。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比较, 与改革开放以前的情况比较, 与改革开放前段探索过程的情况比较,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之所以新, 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的工业化

这是新型工业化最重要的特征。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引起的工业经济社会向信息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信息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兴起, 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才开始加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潮流还没有形成的时代就实现了工业化, 然后在发达的工业化基础上开始了信息化的进程。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不存在如何实现信息化、怎样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的问题, 可以说走的是没有信息化的工业化道路, 或者说是先实现工业化再实现信息化的工业化道路。但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当今工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当年发达国家所走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我们现在走不通了,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 必须同时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 也就是走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 大多实行增长第一的战略, 走的是一条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尽管这些国家充分享受到了工业化的繁荣, 但也较早品尝到了增长第一战略下工业化的苦果。随着对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反思, 我国的发展观也逐渐发生变革, 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 从注重“物”到注重“人”的发展, 发展观源于资源环境问题, 但又超越资源环境问题, 是一个包含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以及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求我们跨越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工业化道路,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城乡互动的工业化

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 实现城乡互动、统筹发展, 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也是我国工业化需要重点推进的内容。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排斥城市化的道路, 存在严重的缺陷, 导致了城市化滞后。新型工业化道路纠正了过去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片面认识, 使人们认识到, 正确的工业化道路, 必须合理地处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适度同步发展。

就业协同的工业化

工业化是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的产物, 同时也是对就业的挑战。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考虑更多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往往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 甚至引起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剧烈的社会动荡。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就业压力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必须是一条工业化与就业协同带动的新路子。

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

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表现。工业化进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改变产业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我们要从推进工业化就是单纯搞工业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 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走出一条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路径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 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 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加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加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目前, 我国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重,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我国实现工业新型化的重要任务。要落实重点产业振兴计划, 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进一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引发了生产方式变革, 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智能化基础设施、协同化创新体系、集约化资源利用、精准化管理模式正在形成工业化的新优势。一是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 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通过推动信息技术融入研发设计各个环节, 整合资源, 优化流程, 提高效率, 加快构建网络化、协同化的工业研发设计体系。二是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生产装备数字化。在原材料行业加快普及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装备制造业生产设备的数控化和自动化, 推广精益生产等先进生产方式;加快轻工、纺织、医药等行业生产装备的数字化改造。三是推动信息化与经营管理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建立高效协同的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和提升软件业, 积极培育发展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服务外包等业务。以信息化推进节能减排, 建立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新模式。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行业关键环节的集成应用,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本质安全型的工业体系。

总之, 要利用全球产业格局调整的时机, 推动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大幅提升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巨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 体现着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 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优势, 具有市场需求前景, 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 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态势, 关键是要跟上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潮流, 不断形成经济发展的新的战略支点。20世纪40年代以后, 以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等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使人类逐步从电气时代进入到电子时代, 美国、日本、德国等依靠技术革命, 加快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 成为世界主要的经济强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不仅给世界生产力发展带来巨大推动, 而且也给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深刻影响,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 美国借此进一步增强了综合国力, 巩固了其超级大国的地位。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全球进入了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当前, 世界主要国家都在为未来经济发展作战略筹划, 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的战略重点, 试图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

因此, “十二五”规划《建议》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建议》强调, 要突破重点领域, 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 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 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 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 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劳动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 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当今世界, 国际分工发生变化, 过去国与国之间的产业分工, 已经演变为产品生产制造链条的某一个生产过程之间的分工, 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研发、设计、采购、销售、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法律、财务等原来属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环节, 如今已可以外包。这些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环节都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我们看到的情况是,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的核心。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 发达国家转移的是附加值较低的环节, 是加工制造或简单重复的服务环节, 是需要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和大量使用人力资源的生产环节, 保留的是高附加值的环节, 是知识创造环节, 是品牌、研发设计、营销网络等环节, 建立的是全球供应链体系, 控制的是全球的生产过程。

因此, 我们要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的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 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 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和空间。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的新领域, 发展新业态, 培育新热点, 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的经营模式。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

推进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看,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 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反过来, 农业现代化若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或者忽视农业现代化, 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陷入停滞, 造成“三化”都难以为继。

当前,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 农业的支撑保障任务日益艰巨。随着城市人口增多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客观上要求农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物和原料。我国农村人口庞大, 在现代化过程中还要解决好农民问题, 包括农民转移就业、增收及农民市民化问题, 从而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创造条件。同时也要看到,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 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 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因此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5年, 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因此, 必须科学把握“三化”统筹推进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力度, 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带动作用, 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的辐射作用, 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推进体制改革, 实现制度创新

中国新型工业化 篇5

珙县政府副县长郝辽钢

传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是难以持续的,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往往互扰互限,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与重复建设等问题很难避免。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互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从国内外发展实践看,如果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城市配套设施,就会出现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暴涨等问题。反之,如果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就必然会出现城市“空心化”、大量平民窟和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践证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加快“两化”发展核心在工业,依托在城镇,关键在互动。

一、“两化”互动发展对于珙县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珙县是一个资源大县,有丰富的煤矿资源、石英砂资源、陶瓷矿资源等能源矿产资源。十一五期间,珙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先后引进了中国华电集团、拉法基水泥集团、欧冠陶瓷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县内投资建厂,推动了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经济工作先进县。然而,与此并不适应的是,珙县8平方公里的狭小城区居住着15万左右的常住人口,人口密度远高于成都的一些区县,人口居住拥挤,房价高企,宾馆酒店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了珙县发展当前面临着城镇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这一严峻现实。要缓解这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确保珙县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为抓手,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同步发展。因此,对于珙县这样一个以工业立县的县域经济社会而言,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对于实现全县科学发展、建设幸福珙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策思考

(一)依托工业园区实现主导产业集群化,促进资源深度开发利用。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这个地区有没有具有影响力的产业,而评价产业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有没有具有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企业。珙县工业园区分为余箐园区和孝儿园区两部分。余箐园区特色产业定位是建材产业,以拉法基水泥公司、五粮液环球集团浮法玻璃公司、欧冠陶瓷集团等已入驻企业为代表。孝儿园区特色产业定位是能源产业,以中国华电集团珙县电厂为代表。吸引这些国内外著名企业入驻园区,促进了珙县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深度加工利用,有助于珙县实现由矿产资源输出到产品输出的转变,提升产业附加值,逐渐掌控产业链的高端,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按照联动推进两化互动的要求,珙县工业园区建设目前仍然需要关注如下三方面问题和举措。首先,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园区有清楚的特色产业定位,这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然而,围绕特色产业定位,完整的产业链还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也没有充分发挥。例如,余箐园区尚缺乏布局建材商贸企业、建材物流企业等,孝儿园区如果能够将一些新能源企业吸引入驻将有助于扩大园区在能源产业的聚集度和社会影响力。其次,产城一体化是工业园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如何围绕工业园区周边区域实现就地城镇化仍然需要进一步详细的规划。最后,为了解决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征地拆迁导致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将农民重塑为市民,同时也为了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廉价丰富的有技能的劳动力,可以考虑在园区布局一个职业培训学校,例如将职高布局在园区内或园区周边,围绕园区主导产业从业人员所需基本技能进行培训。

(二)瞄准工业需求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促进非农就业比重持续提升。在推进两化互动中,新型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根据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布局城市新区,通过城市新区建设服务产业园区发展,坚持“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

和“产城一体”要求,围绕工业发展需求提升优化完善城镇功能,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优化空间布局,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因此,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对于县城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然而,珙县还有大量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这些乡镇应当如何推进“两化联动发展”?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仍然可以是这些地方发展的抓手。围绕特定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并协同发展乡村旅游业等服务业。一些较大的乡镇,可以发展成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鼓励该乡镇及周边乡镇的农户以参加专业合作社形式发展养殖业或种植业。一些条件适宜的乡镇,可以依托气候、地理与资源优势发展蚕桑养殖或茶叶种植,成为本县龙头企业(例如智溢茧丝绸公司、鹿鸣茶业等)的原材料基地,并通过合适的规划建设成生态示范园,带动集镇建设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围绕宜居城市建设,完善中心城区服务设施配套与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大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这需要首先对城市功能进行定位,而其中的首要工作就是把“宜居”放在首位,把宜居、宜业、宜商三者统一起来,然后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服务业,并突出城市特色。珙县在县城所在地巡场镇投入了大量资金改造生态绿化,尤其是对巡场河的整治和景观工程,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居住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宜居城市建设。然而,在宾馆酒店业、出租车业等影响城市功能和宜居城市建设等生活服务业方面仍然差强人意,例如缺少准四星以上的酒店,大型会议接待能力受限,出租车不在城区内运营等。一些棚户区脏乱差,亟待改造与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的短缺与水质问题也长期困扰着珙县的城镇发展。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以上影响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宜居城市的建设,并最终影响到对优质人才、优质企业、优质产业在珙县的生存和发展。

(四)规划城市新区立足高起点,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城镇化是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和消费不断升级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珙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约束就在于,作为一个山区县,全县的城镇建设受到很大影响,城镇化发展需要在空间上拓展。目前,县委县政府已确定在金河组团开发建设新的城区。在推进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仍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是城市新区规划要立足高起点,注重各部分的功能布局要协调。其次是要实现产城一体化,要围绕一个主导产业规划建设新区,例如,如果将金河组团建设成为全县乃至整个区域内商贸中心,那么就有必要在商业设施建设、宾馆酒店业及配套服务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重点规划、重点布局。最后是结合宜宾建设“智慧城市”契机,提升城市新区的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新区宜居、宜业、宜商的能力,力争打造为城市新区建设示范基地。

新型工业化新在哪? 篇6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生产要素和工业产出品的科技含量高,更多地依靠高新技术和人力 资本,尽量增加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低 级的传统工业品提升到更高级的创新工业品。要求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实现低投入高产出, 做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其综合表现就是大大提高以技术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和资本 利润率。要使负面的外部效应最小化,做到生态破坏小、环境污染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在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尽量把 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结合起来,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概括起来,就是降低 社会总成本和提高综合效益。这也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区别之所在。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江小涓研究员接受采访时指出,“新型工业化”的“新”,是 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具体说,有四 个方面的新意。

一新,这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 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 颐峭耆梢栽诠ひ祷?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 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甚至能够使制鞋这样的传统产业也变得面貌一新。江苏森达 集团在国内皮鞋业第一家建成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董事长朱相桂就深有感触地说:“以前 小批量的订单,森达不敢接,担心成本太高;如今有了这个系统,哪怕是一双鞋的订单我们 也能接。因为只要轻轻一点鼠标,系统就会自动设计出最优化的生产方案,成本并不比大批 量高多少!”

二新,这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 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以信息技术为 代表的科技革命,为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 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三新,这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从而出现了失业问题。中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我们就是要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个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既充分利用工 业化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又着眼于扩大就业。中国过去的工业化是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为 主导,并且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工业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十分 有限。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工业发展要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 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

中国新型工业化 篇7

党的十六大适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工业化发展的水平和程度进行评价和监测。2002年以来, 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

研究初期, 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将指标分为反映工业化进程和反映工业化增长质量两个方面的指标。任才方和王晓辉 (2003) 提出, 除了采用国际上常用的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四项衡量工业化进程的指标以外, 还包括反映资源环境与经济效益等工业化增长质量方面的指标。陈元江 (2005) 也持类似的观点, 但未将可持续性指标纳入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内, 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重视略显不够。史清琪等 (2000) 以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外贸结构、技术贡献率六个方面指标来衡量新型工业化进程。陈森良 (2004) 等从新型工业化进程、信息化、工业化科技含量、工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劳动力资源利用六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而谢德禄等 (2004) 从工业化发展水平、结构、科技含量、经济效益、资源与环境、人力资源利用、信息化七个方面探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指标体系。李同宁 (2005) 建立了由工业化水平、集约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全球化水平、科技教育水平五个方面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从最初考虑工业化进程和质量的单一角度, 逐步发展到从新型工业化内涵出发, 综合科技含量、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人力资源以及信息化等多角度的全面评价。

目前评价指标的选取大都从工业化评价指标和体现新型工业化“新”的指标这两个角度来进行。在体现新型工业化“新”的指标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同一侧面评价指标选取上的差异, 比如在信息化指标的选取上, 陈国宏等 (2005) 从信息化程度、工业化程度、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新型工业化进程进行分析。而李同宁 (2005) 则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应用的角度出发来反映信息化水平。汪晓昀等 (2006) 则认为信息化指标应从信息产业规模和工业信息化等角度进行选取。二是同一指标归属于不同的评价侧面。比如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 苑琳等 (2006) 与黄萍等 (2006) 将其作为经济效益指标, 而毛文娟等 (2005) 将其归于人力资源状况评价指标。

新型工业化进程研究中也不乏创新性成果, 如李建等 (2003)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了风险指标的概念。杨同宇 (2004) 主张在指标体系中引入GDP增长速度以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指标来反映工业发展速度。

目前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尚无权威统一的标准, 指标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主要重视工业发展的速度和总量, 而对其他要素关注不够。

在以往的工业化指标的基础上, 本文试图特别突出了创新、技术进步和资源环境等问题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 构建一套系统的由经济发展、创新环境、技术进步、结构变动、综合效益、资源利用、绿色制造和人力资源8大类组成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中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为正确把握新型工业进程, 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2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本文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是在已有的工业化评价指标基础上, 结合体现新型工业化“新”的指标这两个角度来进行。并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和动态性指标选取的原则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在以往的工业化指标的基础上, 这次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特别突出了创新、技术进步和资源环境等问题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由8大类、37个指标构成。

(1) 经济发展指标

重点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包括4个二级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就业率 (就业人数/全部人数) 、城市化率和工业增加值占第一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2) 创新环境指标

重点评价一个地区创新环境状况, 包括5个二级指标。

①研发投入。

包括3个指标:A.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B.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C.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与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

②创新主体。

包括5个指标:A.高新区企业数量。B.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C.R&D人员数。D.科技活动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E.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

③基础设施。

包括通讯设施、网络设施2个方面:A.每万人拥有互联网用户数。B.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固定资产价值量。

④知识产权保护。

包括2个指标:A.人民法院审理知识产权收结案比例。B.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涉案金额。

⑤资金获得的便利性。

包括3个指标:A.人均金融机构可贷款量。B.科技经费筹集中金融机构贷款比例。C.科技经费筹集中政府支持比例。

(3) 技术进步指标

重点评价科技进步和企业技术创新对工业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 包括7个二级指标。

①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

计算公式:科技进步率/工业产出增长率。

②科技成果转化。

包或3个指标:A.高校科技服务项目数。B.高校R&D成果应用项目数。C.技术市场成交额。

③新产品构成。

包括2个指标: A.新产品产值率, 即报告期企业生产的新产品产值与工业总产值之比率。B.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④专利授权。

包括4个指标:A.全社会专利授权量。B.发明专利授权量。C.工矿企业专利申请授权量。D.工矿企业专利授权占全社会专利授权量的比重。

⑤品牌商标。

包括3个指标:A.上规模民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比例。B.自主品牌分额, 即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数/总体企业数。C.核准注册商标数。

⑥工业设备新度系数。

即工业设备资产净值占工业设备原值的比重。

⑦企业信息化。

包含4个指标:A.上规模民营企业采用制造资源计划 (MRPII) 比重。B.上规模民营企业采用企业资源规划 (ERP) 比重。C.上规模民营企业采用客户关系管理 (CRM) 比重。D.上规模民营企业采用协同办公系统 (OA) 比重。

(4) 产业结构指标

重点评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所起作用和影响, 包括5个二级指标:

①高新技术产业。包括2个指标:A.高新技术产业产值。B.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②信息产业。包括2个指标:A.信息产业增加值。B.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③装备制造业。包含2个指标:A.装备制造业产值及比重。B.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④服务业。包含3个指标:A.服务业增加值。B.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C.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⑤工业集中度。包括2个指标:A.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销售收入。B.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及占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

(5) 综合效益指标

重点评价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包括3个二级指标:

①工业增加值率。

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③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和应交增值税之和。

(6) 资源利用指标

重点评价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状况, 包括4个二级指标:

①能源集约利用。包括4个指标:A.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B.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C.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D.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

②水资源集约利用。包括3个指标:A.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B.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C.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

③土地集约利用。包括2个指标:A.单位工业用地产出率, 即工业增加值与工业用地的比值。B.单位土地产出率, 即当年地区生产总值与土地面积的比值。

④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包括2个指标:A.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B.“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

(7) 绿色制造指标

重点评价工业化进程中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状况, 包括4个二级指标:

①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度完成投资额。即本年度实际投资污染治理项目的额度。

②工业废水排放。包括3个指标:A.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B.工业废水COD排放削减率。C.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

③工业废气排放。包括3个指标:A.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B.工业SO2排放削减率。C.工业烟尘去除量。

④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包括2个指标:A.万元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B.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

(8) 人力资源利用指标

重点评价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发挥状况, 包括5个二级指标:

①劳动力结构。反映整体从业人员的劳动结构, 包括2个指标:A.工业从业人员增长率。B.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②劳动者素质。包括2个指标:A.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B.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比例。

③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④全员劳动生产率。

⑤在岗职工工资。包括2个指标:A.在岗职工平均工资。B.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

3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

3.1 评价的基本方法

以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为基准值 (基数为1000) , 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加权平均, 对全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现状分年度进行综合评价。

计算公式:

Ν= (XiWi) (X0Wi) ×1000

式中, N为新型工业化指数, Xi为第i项指标的报告期数值 (经标准化处理) , X0为第i项指标2005年全国平均值 (经标准化处理) ;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N数值越大, 表示新型工业化水平越高。

具体步骤如下:

①明确指标方向性。根据指标含义和性质, 将指标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正指标统计值越大, 表示新型工业化水平越高;逆指标统计值越小, 表示新型工业化水平越高。

②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对上述指标进行同度量处理, 以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 使得指标能够进行同级综合。

③确定权重。采用德尔菲法 (即专家赋权法) , 依据新型工业化蹬特征和要求, 首先对大类指标分别赋予权重, 其次对分项指标分别赋予权重。

④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各指标标准值乘以相应权重, 得出单项指标指数;单项指标数值相加得出大类指标的指数;大类指数之和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得出全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指数。

⑤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利用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肯定成绩, 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 提出对策建议。

3.2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结果及分析

在获取各指标的相关数值后, 将以2005年平均水平为基准值 (2005年为十五计划最末一年, 摘编自《中国统计摘要2008》) , 根据上节评价的具体步骤, 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加权平均, 对全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现状分年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结果可以看出2006年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相比2005年有大的增长。2006年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数得分为1115.27 (以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为基准值, 基数为1000) , 增长11.53个百分点, 8类二级指数均超过2005年水平。可见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引下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中, 绿色制造指数增长速度最快, 达到164.391, 上升了31.51%. 其次为资源利用指数, 达到144.306, 上升15.45%。其中, 工业化进程中清洁生产、 污染防治状况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固体废物减排方面, 三者2006增长指数分别为66.40%、37.84%和16.19%, 污染治理投资增长指数为5.62%, 仍需进一步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指数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水资源和土地集约利用上, 三者2006增长指数分别为24.07%、16.59%和14.00%, 能源集约利用增长指数为7.11%, 尚待进一步提高。我国要走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经济、人口、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绿色制造指数和资源利用指数的提高充分体现了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中节约、集约发展, 清洁生产的要求, 特别是节能减排目标实施完成情况和实施效果显著。

工业经济效益指数得分141.126, 上升12.90%, 反映出工业规模经济发展状况较好,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技术进步指数得分139.684, 上升11.75%, 反映出工业科技进步和企业技术创新对工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上, 其2006增长指数为29.02%,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06增长指数为9.41%, 技术进步指数的提高主要在于科技成果转化增长41.96%, 企业信息化增长16.40%, 专利授权增长13.41%. 但通过各指标的纵向分析, 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增长3.29%, 新产品构成增长1.30%, 工业设备新度系数增长0.00%, 这说明相对我国整体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发展偏慢, 体现在科技活动投入和新产品产出上。工业增加值率2006增长指数仅为0.28%, 这说明我国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增长不足。当前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5%, 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 因而一方面要尽快转变到以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上, 另一方面要继续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上减少消耗, 降低成本。

产业结构指数得分135.249, 上升8.20%, 体现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情况良好, 各地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的效果显著。其中, 信息产业2006年增长指数为13.99%. 信息化的发展是我国特色新兴工业化的内涵之一,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要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然而相对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服务业增长指数为4.85%.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损害, 是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 因而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服务业的发展还应加大力度。

人力资源指数得分132.511, 上升6.01%, 表明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在人力资源的经济投入、合理组织和配置、教育培训、人员激励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但相比2005年从业人员增长率, 2006年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下降近8.76%。这很大原因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较慢, 第三产业相对其他两大产业有更好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因而应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指数得分131.067, 上升4.85%, 体现出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总体水平有良好的增长势头, 其中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15%, 远超出同类指标增幅速度。但相对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就业率、城市化率和工业增加值比重2006增长指数仅为0.23%、2.12%和2.04%。就业率不高、城市化率低和工业增加值比重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总体水平的提高的重要因素。

创新环境指数得分126.935, 上升1.55%, 是8类指数中增长速度最小的, 这主要是创新环境中各二级类别指数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基础设施和研发投入状况最好, 增速均超出15%, 表明为创新活动提供的资金投入和软硬件设施建设状况相对满意。其次创新主体整体状况也相对良好, 上升8.43%, 科技园区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 以及科研院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资金获得的便利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均差强人意, 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下降35.4%, 表明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权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还远远不够,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资金获得便利性虽有小幅上升, 但科技经费筹集支持力度却大幅下降, 尤其是金融机构贷款支持比例下降15.65%, 这与人均金融机构可贷款量大幅上升15.14%大相径庭。科技经费筹集依靠政府支持力度均超过80%, 相比2005年, 2006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这说明科技经费支持还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形式, 没有将其他社会团体、金融机构积极的纳入进来, 其经费筹集形式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创新。

4 结论

本文根据已有相关研究, 按照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了系统的由经济发展、创新环境、技术进步、结构变动、综合效益、资源利用、绿色制造和人力资源8大类、37个指标组成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这一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 评价指标能够涵盖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基本内容。在以往的工业化指标的基础上, 这次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特别突出了创新、技术进步和资源环境等问题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

在获取各指标的相关数值后, 将以2005年平均水平为基准值, 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加权平均, 对全国各地区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现状分年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相比2005年有大的增长。其中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效果显著, 绿色制造指数增长速度最快, 其次是资源利用指数。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上升12.90%, 技术进步指数上升11.75%, 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的特点。产业结构指数也有明显的上升, 体现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情况良好。人力资源优势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而创新环境指数仅上升1.55%, 这主要是创新环境中各二级类别指数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对其进一步分析表明科技经费支持还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形式, 没有将其他社会团体、金融机构积极的纳入进来, 其经费筹集形式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创新。

当然,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在指标选取中没有将涉外经济考虑进来, 关于时间段的选取可以用更新的数据来进行分析, 我们将在以后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中国新型工业化 篇8

建国以来, 老工业基地包括矿业城市兴起和发展,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 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如国有经济比重高, 产业结构不合理、失业问题突出、环境压力大、矿业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等, 这些问题既有老工业基地形成演变的客观规律, 也集中体现我国工业化道路面临问题和矛盾,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重要的目的和任务, 对于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都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 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辽宁老工业基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与对策分析, 以期对老工业基地如何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探讨。

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与特点

(一)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决策, 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党中央提出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讨。当前, 虽然对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 但是大家普遍认为, 与传统工业化相比,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传统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的二重性, 是复合型的现代化道路。这个概念包含着三个重要内容或任务:一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二是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走一种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三是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要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重视发展传统的制造业, 扩大就业。

(二) 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点。

我国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由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转变, 由重工业优先发展向轻重工业结构合理化转变的道路, 具有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特征。针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压力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人口负担重、就业任务重等特点,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我国工业化实现进程的跨越。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 它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 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2) 新型工业化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工业化; (3) 新型工业化是以充分就业为先导, 推进“以人为本”的工业化; (4) 新型工业化是以非物质资源替代传统生产要素成为主要驱动力量的工业化。

三、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的条件和面临的机遇

(一) 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 辽宁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工业经济结构在调整中进一步优化, 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两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一大产业的优势显现, 工业外向度水平不断提高,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007年, 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1023.5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增幅创1994年以来的新高, 首次迈进万亿元GDP省级行政区行列, 与1978年相比, 年均增长9.5%, 实现了辽宁历史上的新跨越。

2.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装备制造业实力增强, 发展速度加快。到2007年底, 辽宁装备制造业已拥有工业企业5, 868家, 拥有资产总计5368.86亿元, 实现工业增加值1570.28亿元。分行业看, 七大类行业均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其中有六个行业增幅超过30%。2007年, 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32.93亿元,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9.7%, 比上年增长40.86%。

3.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45种主要矿产中, 辽宁省有36种620处矿产地。辽宁的菱镁矿是世界上具有优势的矿种, 硼、铁、金刚石、滑石、玉石、石油等6种在全国具有优势, 具有比较优势的矿产主要有煤、煤层气、天然气、锰、钼、金、银、熔剂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岩、硅灰石、玻璃用石英石、珍珠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沸石等16种。辽宁还拥有比较丰富的森林资源。根据辽宁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四次复查成果 (2000年) 资料, 全省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34.4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到31.84%。

4.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到2007年底, 全省共有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1134个, 其中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174个, 占15.3%;高校属研究与发展机构359个, 占31.6%;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517个, 占45.6%;其他84个, 占7.4%。

5.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2007年, 全省进出口总额594.7亿美元, 其中, 出口总额353.3亿美元, 进口总额241.4亿美元。随着对外开放深入推进, 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并向多产业, 多领域扩展。到2007年底, 工商登记注册企业已经达到14, 739家, 其中投资总额在1000~3000万美元的有1, 723家, 3, 000万美元以上的有594家。

(二) 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面临的主要机遇。

1.中央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为全面落实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 中央连续就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进行多次部署, 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已经进入新阶段, 在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大背景下, 东北老工业基地今后的发展依然存在不确定因素, 保增长、促发展的任务依然很艰巨, 中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还会继续出台新的举措, 为老工业基地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理顺资源价格、深化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 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传统落后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一批高端、高效、高辐射的新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为辽宁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利契机。

3.全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 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一批产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辽宁省全社会住宅投资为1380.5亿元, 其中房地产投资1165.9亿元, 占总投资的84.45%。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一批行业领域的快速增长, 进一步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在全国城市化水平不断快速提升的背景下,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如钢材、有色、化工及建材等重工业行业的增长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

4.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辽宁位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具吸引力, 最具增长活力三大地区之一的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国际大通道上,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东北亚经济区的崛起、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使辽宁经济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层次融入国际经济之中, 也会使辽宁获得更多的发展商机。

四、辽宁老工业基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与对策

(一) 实施“五大战略”, 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

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

当前, 辽宁省企业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必须尽快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和改善管理, 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 建设好相关产业基地, 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提升社会化大生产程度, 提高市场效率。

2.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全面推进制造业的发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 要以数据机床、重要基础件等装备制造业为重点, 增强重大装备的开发能力, 推进机电一体化, 提高装备工业智能化水平。要依托重点技术改造重大工程项目, 为各行各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一是用科技创新对低端型重工业化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 重点围绕辽宁第二产业体系比较健全、发展程度较高的特点, 与国际国内的市场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相适应并进行调整改造和高级化, 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优势逐渐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优势过渡。二是加快发展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产业等高技术产业, 促进结构升级,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循环经济。要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和绿色保障制度体系, 大力推行绿色工业设计, 要求在产品设计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工业园, 加快对原有工业的绿色技术改造, 打造绿色企业, 实现区域清洁生产。

4.对外开放战略。

充分利用辽宁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和临近环渤海的特有地缘优势, 积极参与有关区域合作, 以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瓶颈、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资金、技术和产品市场问题。在对外开放的区域上, 要以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为依托, 有效带动全省对外开放进程。在合作的方式上, 灵活多样。在对外开放的内容上, 要从单一领域和产业发展到所有领域和产业。

5.制度创新战略。

以体制创新作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的制度保证。针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阶段性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改革, 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制度保障。一是针对国有企业比较集中问题, 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二是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 清除各种歧视性规定, 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多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国民待遇;要扩大民营资本的投资领域, 鼓励和支持其投资参股能源、交通、电信和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二) 加快推进辽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对策。

1.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资源、环境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很重要一点就在于要特别强调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目前为止, 辽宁省走的仍然是一条高能耗、高投资、粗放型的工业化道路。从总体上看, 辽宁目前处在工业化中级阶段, 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大,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水平提高不快,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不高。公众的节约资源意识、忧患意识不够强烈, 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没有真正形成。因此, 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引入循环经济思路,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努力实现资源、环境工业协调发展。在继续提升重化工业素质和竞争力的基础上, 积极鼓励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保型产业。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倡导节约、环保观念, 在新型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建立节约型、环保型社会。

2.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推进。工业化在现代化中居于核心地位, 但工业化离不开城市化, 同步推进的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日益扩大的市场, 还通过其聚集效应使工业生产率大大提高。辽宁省城市化水平较高, 未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 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同发展。一是提高沈阳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 促进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二是以大连为龙头, 大力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经济, 努力构筑新的产业聚集区,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

3.培养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建设新型产业基地。辽宁工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三个领域。目前, 辽宁的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完成了产业集中, 即宏观层面的或者广义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但是, 更加地域化的、专业化的产业集群还在发展过程中。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市场为导向, 以主导产业和产品为依托,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利用辽宁省雄厚的工业基础, 拓展和完善产业产品链, 加强企业间经济技术联合与合作, 构筑资源共享平台, 完善相应扶持政策, 培育一批功能定位明确、配套能力强、区域特色鲜明、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4.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就业机会,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要坚持扩大就业, 走工业发展促进就业的工业化新路。大力发展产品有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 同时,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加强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让尽可能多的人有参与工业化的机会并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曹占英, 潘殿彩.“十一五”辽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7, 2

[2].佟岩.产业结构变革中的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 2008, 4

中国新型工业化 篇9

1993年12月, 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 确立了实施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启动了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 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

1996年, 党的十五大上提出“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 我国的信息化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阶段。

2002年, 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

2007年,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8年3月9日, 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金融、信息、旅游等服务业, 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企业集中,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2008年3月15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批准了这个方案。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指出,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目前, 工业行业管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分别负责, 管理分散, 不利于工业的协调发展。为加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 有必要对相关职责进行整合, 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 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 整合划入该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要职责是, 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 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 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 管理通信业, 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 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管理部门, 主要是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 指导行业发展, 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 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2008年3月17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 根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提名, 任命李毅中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2008年3月24日, 国务院宣布了任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的名单, 王旭东、奚国华、苗圩、陈求发、娄勤俭、欧新黔 (女) 、杨学山被任命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无论对于信息化和信息产业, 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 都是一个重大的标志性、历史性事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 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深刻把握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为我省工业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2年以来, 我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我省重要的先导型、支柱型、战略型产业和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对全省经济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截至2007年底, 电子信息产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5.7%提高到8%。信息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提高到7.4%。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 山东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从中国社科院公布的研究报告看, 山东已于2005年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 工业化综合指数达到66, 与江苏并列成为“十五”期间工业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信息化为我省新型工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走发达国家和地区“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只有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推进两者有机融合, 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新型工业化 篇10

温家宝总理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成就给予了肯定。他指出, 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 涌现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

温家宝说, 我们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对2006-2020年的科技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启动一批重大专项。这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得到加强, 取得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08年工作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预期目标及需要把握的原则。他说, 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更加重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更加重视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 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 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 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温家宝说, 要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面向企业的创新支撑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统筹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科技支出1134亿元, 比上年增加134亿元。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 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温家宝说,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继续实施新型显示器、宽带通信与网络、生物医药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围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 推进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自主研发和国产化。

温家宝指出,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工程, 支持重点地区优先开发。组织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和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编制和实施促进中部崛起规划, 落实并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生物学法下一篇:农民法律意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