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环境的构建

2024-07-20

真实性环境的构建(精选十篇)

真实性环境的构建 篇1

一、电视新闻采访的现状

新闻的本质属性在于“真实”, 一旦失去了真实, 再精彩的新闻都会变得毫无价值。目前, 我国电视新闻采访却陷入了一个怪圈, 一些人认为“只要新闻精彩, 可以适当地进行编造。”

(一) 过分夸大部分细节

一些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过分地夸大部分细节, 这些细节可能是无关紧要的, 可是记者为了追求某种效果, 将新闻完全导向了与真相相反的另一个方向。例如, 在某些地方台的新闻节目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被强拆的当事人家庭较为困难, 就完全背弃了事情的真相, 片面地过度夸大了这一情况, 一时间激发了受众群体的强烈反响, 甚至一度将不满的矛头对准了实施强拆违规建筑的当地政府,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 情感类新闻节目造假

近几年, 偏向于情感类的新闻节目的真实性一度遭到大众的质疑, “伪情感故事”等词汇就是对其不真实性的披露, 尽管很多节目努力地标榜自己的真实性, 但实际上造假现象还是层出不穷。很多报告曾指出, 某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 众多的巧合、细节过于生动、冲突场面过于激烈等诸多弊病, 都让人觉得并不真实。在某些卫视的新闻节目中, 吵架与冲突甚至成了噱头, 过度地展示现场冲突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一些偏于情感方面的新闻节目中, 当事人的痛苦被无限地放大。电视作为一种媒体, 要真正公正地深入调查和评定, 应该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 而不是放大当事人的不幸和痛苦。

二、电视新闻采访不真实的原因

造成一些电视新闻采访不真实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主观方面也就是人的意识方面, 客观方面是环境方面。

(一) 对真实性的认识不深

一些记者没有对新闻真实的重要性形成一个明确的意识, 没有把新闻的真实性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上。一些新闻记者由于个人思想认识水平有限, 在经济利益面前, 没有坚持正确的立场, 在采访中获知了一些当事人的“秘密”, 当事人为了不让这些秘密公之于众, 就用金钱等贿赂记者。在这个过程中, 记者选择了经济利益, 有的记者甚至还向当事人索贿, 威胁当事人。

(二) 收视率压力过大

随着我国电视节目的快速发展, 除了央视的新闻频道全天进行新闻报道之外, 央视、各省卫视、各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如雨后春笋一样逐年增加。激烈的竞争使各电视台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压力下, 一些电视台“另辟蹊径”, 用“故事性” 的新闻赚取受众的眼球, 也有的新闻节目负责人表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三句真一句假, 没人追究, 能吸引受众就行”。

三、构建电视新闻采访真实性的具体措施

真实性是新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是维系新闻生命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进一步构建电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 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 深入了解事实

事实是新闻报道与新闻采访的基础, 因此记者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需要采访的事实, 对有矛盾冲突的事件性采访要倾听双方当事人的声音, 从而使新闻不失偏颇, 准确反映客观情况。新闻采访是人在采访, 是人就会有自己的意识, 在采访的过程中难免会把自己的意识融入新闻中, 因此采访过程中就要求记者尽量秉持客观中立的态度, 深入了解事实, 进行真实客观的新闻采访。

(二) 善于沟通, 注重隐私

在新闻采访中, 采访的对象大都是普通的民众, 他们的性格千差万别, 有的人面对镜头与话筒时, 情绪较为放松, 沟通起来没有障碍, 有些人却精神较为紧张, 甚至难以将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在采访时要采用多种沟通的方式, 尽量引导当事人表达。同时记者在采访时, 一定要格外注重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对于受到格外保护的群体在采访时一定要避免拍摄其面部。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 在过于注重收视率的今日, 该类节目如果只是从满足观众的窥探欲出发, 猎奇式地寻找选题和当事人, 不仅与节目初衷背道而驰, 于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也没有益处。

(三) 加强宣传教育, 提升记者素质

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起到引导性的作用, 因此新闻能否以最真实的形态表现出来, 主要在于记者的采访与报道。 在行业内部,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使记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 报道真实的新闻。同时要加强对新闻记者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帮助记者提高辨别和筛选新闻线索的能力, 及时删除那些无效的线索, 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语

著名新闻研究者方延明说:“新闻事实是主观对客体的描述, 是客观事实通过记者主观意识后的结晶体”, 新闻要保持其真实性, 就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获得“一手资料”, 这对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 都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这也是对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惠敏.论点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J].新闻爱好者, 2012 (08) :67-68.

诗仙李白的真实生活环境 篇2

很多史学家、李白专家似乎都没有研究过李白是靠什么生存的,他的主要经济来源哪方面呢?只有康震老师在《百家讲坛》《李白》里讲述了一些。李白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来的时候,带来三十万金,这个金到底是金子呢还是铜钱呢?不得而知,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个口无遮挡说大话的人,估计是三十万铜钱,金子不可能。不管是金子还是铜钱,两年时间被他败尽。主要是在金陵给了歌妓和食宿、饮酒作乐,以及干谒名门。

李白在公元726年,就是出川的第二年去过一次九江,会不会是去借钱了呢?因为他有个哥哥在九江一带做生意,去九江是肯定的,借钱与否不确定,因为有他好友吴指南死在江南一说,可证明李白去过九江。公元727年,李白生病,穷困交加,李白经孟浩然介绍,去了安陆,在安陆娶妻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李白属于是入赘。也就是说,李白酒瘾安陆十年期间,估计是靠岳丈资助生存。那时候,他没名,不会有所谓的润笔费。李白酒瘾安陆十年并未消停,公元735年,李白去过长安一次,因为认识了贺知章,名动京师。李白自此有了润笔费的收入,也可以白吃白喝了。

李白酒瘾安陆十年,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许家内部的争斗和裴长吏的造谣,追究他的身世,李白来到山东兖州。来到兖州定居,李白实际是投靠自己一个族弟,购有君阴田和房产。估计是许家分给的钱财和变卖白兆山的房子、宅院所得。李白妻子去世后,他将一双儿女托付给一个年轻的织女代养,自己去江南和浙江会稽一带漫游,结交道士吴筠。因为他在山东写了《嘲鲁夫》得罪了很多文人,被驱赶,他去南陵一带贩卖铜精,铜是冶炼仙丹的药材,也是打造兵器的物资。

当时是和平年代,卖铜炼丹的可能性比较大。在南陵,李白娶有一女,刘氏,刘氏估计当时有钱。不久,刘氏与人私奔。估计李白此刻断了收入。正在此时,李白奉诏进京,做了翰林待诏,做翰林待诏是有赏赐和俸禄的,小三年时间里,李白靠俸禄生存和饮酒、斗鸡、走马的.。李白被赐金放还,这个金也不知道是多少,有说三十万金,有说五十万金,估计不能少,皇上赐金肯定是大手笔。

李白用这笔资金在梁园与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细细考虑,似乎也是入赘,这样李白不需要花费多少金娶妻。那么李白的钱哪里去了?李白被赐金放还后,游历江南,北上邯郸和幽州,带着妻子,估计应该有仆人跟从,会有不小的开销。李白不少诗歌是写邯郸歌妓的,由此可见,寻欢作乐没少花费金银。

学校要构建真实的育人环境 篇3

可是,时隔不久,一个低年级小男孩儿的问候,彻底触动了我的内心,继而引发了我的一连串思考。事情发生在课间,我和一位班主任老师一同去操场巡视。一位正在跑跳的七八岁的小男生见到了我们,他匆匆地立正,敬礼,大声地说:“王副校长好!”这声与众不同的问候让我有些错愕。我冲他笑了笑,回了一声:“小同学好!”旁边的班主任老师立刻拉过了孩子,认真嘱咐他说:“往后见着王校长就问‘王校长好’就行了。记住没?”“记住了!”孩子自以为学懂了知识,自顾自地高兴地跑走了。班主任老师看着他的背影说:“小孩子不懂事,哪有这么问好的”。我淡然地一笑:“小孩子,没什么。”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之前笔者也当了两年多的副校长,只有这一次听到如此问候语。之后听别人依旧“校长校长”的叫着,再也没听到如此称呼。但小男孩那一句——“王副校长好”,一直让我难忘。

平心而论,那是一个真实可爱的孩子。他凭一颗单纯的心,记住了我的姓氏,记住了我的职务,并且恰当地组织语言,用“王副校长好!”表达了他的礼貌。他哪里有一丁点的错误呢,他说的是最正确的问候语,只是因为他还不太懂得所谓“习惯”,他不知道大人们所在的机关单位(除了中央和部队),也许是出于对领导的尊重,也许是投其所好,都愿意在称呼时把“副”字去掉。他不太知道大人说话常常故意含糊,只因为了让听者顺耳。

作为老师,面对孩子的真话本来应该加以赞赏,可偏偏由于他的话不符合所谓的“习惯”,教师错误地教导了他。小男孩那一句——“王副校长好”引起了我的思考:媚俗的习惯和可贵的真实哪个更重要呢?我们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育人环境呢?

我不知道那个小男孩如今是不是已经变得说话乖巧,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真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因为,我们在他孩童时给了他并不恰当的教育引领。

又想起这样一个类似的例子。我做语文教师时,总教导学生写作文要留心生活,要说真话,诉真情。那次,我的一个学生一不小心写出了一篇真实得让我此生难忘的文章,题目叫《校长会笑》。这个学生平时作文水平就不错,加上是真正的观察生活了,所以这篇文章的确称得上佳作。文章的大意是:校长平时很厉害,对老师和学生都板着脸,样子很严肃。他一直都不敢跟校长打招呼,见着校长都绕着走,他记忆中的校长是不会笑的。有一次局长来了,他看见校长快步走上前握着局长的手,满脸堆笑,而且还笑得很灿烂。他明白了原来校长不是不会笑,只是不对他们笑而已。

说实话,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特点,对人物描写入微,文笔很不错,内容也真实。生活中的校长真就那样——尽管这位校长爱校如家,很能干,很敬业,就是因为他板着面孔管理,使得整个校园总显得不是那样的融洽,老师们对他敬而远之,学生们更是怕上加怕。当然了,常人见到上级领导都会笑脸相迎,校长也不能免俗。惭愧的是,面对这样的一篇佳作,我并没有给它打上“优秀”(我们每次习作后,优秀的作文要班级展评,为了不让此文展评出来),担心有损校长的形象,讲评作文时也有意回避了这篇文章。当时,我只想着校长的形象,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对于孩子来讲是多么不公正,会产生多么不良的教育后果。多少年来我总能想起这篇作文,也总有隐隐的不安:“敢于说真话、诉真情”的孩子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孩子还会走向真实吗?

学校教育要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说真话、做实事应该是人格的基石,在人所应该具备的种种品德中,教会学生诚实、守信、踏实,要远比教他们勇敢、自信、进取更重要。现在很多学校楼舍俨然,设施齐全,环境搞得很好,文化氛围厚重,艺术氛围浓郁,也很注重师资培养,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尽管这些育人的软硬件条件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不断优化教育行为,构建真实的育人软环境。

反思我们的教育环境,诸如“不能说‘副校长好’”之类的教导,真的很多。更有甚者,学校在应对上级部门检查时,有些项目做不到或者落实得不好,往往还要刻意隐瞒甚至于编织些谎言。为了防止检查组找学生座谈,或走入班级实际调查,有些谎言就必须教会学生。比如,虽然学校体育活动课时明显不足,但也要教会学生说:体育活动多么丰富;虽然学校的图书室根本不向学生开放,却要引导学生说:图书馆是开放的,学生们经常去看书;如果学校由于师资配备不齐,难以做到开全科目开足课目,就以假课表应对……这样的环境或许能教会学生一定的应对能力,但真的与高尚人格的塑造相背离。学校一定要摒弃一切可能污染孩子高尚情操的不良做法,从细微处着手育人软环境的构建,让学校尽可能地成为孩子生命成长中最纯净的土壤。

前一段时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来吉林讲学,她重点介绍了清华附小1+x课程改革的实施概况。实事求是地讲,这种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非寻常学校可实践,必须有深厚的校园文化基础、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要想整体学习清华附小的模式并操作起来绝非易事。她还谈到了清华附小在育人方面的一些做法,笔者认为其突显了真诚平等,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育人软环境建设上,清华附小有三张亮丽的名片:微笑、大拇指、鞠躬礼。这是附小校园里最常见的动作,用微笑传递热爱,大拇指送去赞美,鞠躬礼饱含着感谢。

微笑、鞠躬礼在其他学校也能找到,并不新奇。可贵的是,在清华附小,把这些动作化为习惯的不只是每一名学生,还有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家长,他们与孩子一起书写着名片,共同传递着友爱与和谐;更可贵的是,每天早晨作为特级教师和校长的窦桂梅,只要不公出,她都会很早站在校门口,冲着她爱的老师和学生微笑,竖大拇指,相互致鞠躬礼。尤为可贵的是,窦桂梅敢用这张名片。在总书记接见她时,她除了真诚的微笑,还向总书记竖起了大拇指。这有失身份的“幼稚”动作,不是她要显得与众不同,那是她对附小的老师和孩子最好的引领——“要你做,我先行!”

在清华附小,教育者也是实践者。他们要培养“阳光、健康、乐学、聪慧而高尚的,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孩子”,附小的老师们都在努力成为这样的老师,窦桂梅更是领头的躬身实践者。

现在的学校,除了“校长、主任”这种称呼,教师之间也很少相互称“老师”,多以更加亲切的哥、姐代替。再来看看清华附小的老师怎样称呼窦桂梅吧。在“玫瑰小语”(窦桂梅博客)中,老师们是这样写的:窦老师好!习惯也喜欢这样的称呼您,感觉那么亲切!……敬爱的窦老师,猜猜我有多爱你。感谢你……读着这样的文字,不知你会作何感想,堂堂的中国名校校长,老师们亲切地叫她“窦老师”,没有称呼职务,却透着无比的喜爱。相比于现在仍很流行的以职务相称,隐去职务中的“副”字,“窦老师”这一称呼满含着真诚,透视出平等,的确是与众不同。

现在,我们经常提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我们也应该努力构建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关系,倡导校园管理中去级别化。要构建真实平等校园的育人环境,改变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姿态,让管理者以服务者的角色面对师生。实现校园的去级别化,可以勇敢地从“称呼”改起。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内干部要求以同志相称,那么我们的学校中呢?如果在校园里只有老师和学生这两种身份,不再使用“校长、主任”的称呼,校园就会多一份应有的庄重、平等、和谐。而在这种人人平等的和谐校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受着优秀的道德和文化熏陶,自然会一步步走近聪慧和高尚。

真实性环境的构建 篇4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 以古城镇的解说为研究对象的很少, 而且主要从受众或者资源单方面进行研究, 很少有从二者关系进行研究的。因此, 本文从分析遗产真实性和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关系以及古城镇的真实性要素入手, 研究古城镇解说系统的动态构建和优化, 对古城镇解说系统的建设和改进有指导或借鉴意义。

一、古城镇旅游中的真实性

古城镇旅游中的真实性体现在目的地文化和旅游者体验这两个方面。

1、古城镇遗产的真实性要素

古城镇都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 但仍保留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典型代表的空间结构, 能够反映特定时期 (特定文化) 的典型特征, 而且这种空间结构是灵动的, 不仅包括了古建筑、文物史迹, 还包括了活动的人及其所传承的文化, 属于“活态遗产”, 这些正是这类古城镇遗产的文化核心和价值体现, 也应作为判断真实性的依据和解说的核心。

徐嵩龄 (2005) 把遗产真实性指标细化为地点位置, 形态法式, 器物, 材料材质, 环境, 技艺, 功能, 精神情感, 原住民社区, 相关事件、人物、地方, 时序变化。据此, 本文认为古城镇遗产的真实性要素包括:古城镇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古城镇历史及重大事件、人物 (时间、地点) ;古城镇建筑 (材质、工艺、形态、色彩等) ;特定时期的文化;特定时期古城镇的功能;原住民的习俗、技艺、信仰等。这些要素的真实才能说明遗产地的真实性, 遗产现实的状态或者原初状态只是真实性的一部分体现。其中, 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在解说中, 遗产真实性在于遗产所展现的内涵没有被曲解、改变, 而不是维持遗产的现状不做任何改变, 在采用原有的材料及工艺、依照完整和详尽的文献记载并不带有任何猜测的前提下对古建筑的修缮或者重建, 不一定会违背真实性。

2、游客真实性体验

游客的真实性体验受到个人过去的经历以及个人感情的影响, 这些经历和感情会使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对文化旅游产品增强认同感、在认知上理解或追溯过去的经历等。前人的研究表明, 游客的真实性体验是相对主观的, 不同游客对旅游地的认知不同, 所获得的感受也千差万别, 而且不同游客对真实性的要求也不同, 而解说对游客的真实性体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解说的内容是否真实, 是否符合遗产本身的真实性。

3、遗产真实性与游客体验的关系

吴忠才 (2002) 构建出一个文化真实性与表演性的研究模型, 这个模型充分说明了目的地文化真实性与游客体验的关系。横轴表示社区文化或景观的本质, 纵轴表示旅游者对社区文化或景观的印象。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处于第I、II象限的情形是旅游者感受文化是真实的, 但目的地文化却分为真实和舞台真实两种情况。

模型说明了, 客体真实性和游客主体体验的真实性不一定是一致的。而遗产的价值与功能决定了其使用应以保护为前提, 首要的应更加关注的是哪些因素建构了古城镇遗产的真实性, 遗产的真实性会怎样影响游客的真实性体验。因此, 遗产解说应以保护遗产真实性为原则, 以游客体验为导向, 在不影响遗产真实性的前提下创造真实、丰富的游客体验。

(图表来源:吴忠才.旅游活动中文化的真实性与表演性研究[J].旅游科学, 2002, (2) :15-18)

二、古城镇解说系统的动态构建过程

解说不是一块标牌或者一个导游, 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关于遗产解说的查尔斯顿宣言 (2005) 区分了“展示”和“解说”, “展示”指对信息和遗产地自然通道的精心计划安排, 是一种单向交流模式, 而“解说”指文化遗产所激励的活动、思考、研究和创造的总体。古城镇解说的目标就是传达古城镇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使得游客和社区尊重古城镇的真实性, 促进古城镇的可持续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因此, 古城镇解说系统的构建应是一个动态的规划和建设 (如图1) 。

1、遗产及其背景分析

古城镇是一种特殊文化景观, 是历史与现实、静态景观与灵动空间的结合。解说应探求遗产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社会、政治、精神文化背景, 从而确定对于遗产地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其核心的价值和内涵是什么。比如, 如果遗产地的历史建筑物 (如规划、位置、结构、城墙等等) 非常重要, 解说就不能损害这些;如果遗产地的突出价值在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 那么物质环境的解说就没有活的文化重要。

2、解说内容选择和游客需求分析

选择解说内容首先要以遗产地为基础, 遗产要向公众传达什么信息首先取决于遗产的内涵和价值。在遗产解说中, 真实性是第一位的, 缺乏真实性的解说就是对遗产的一种无形损害。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真实性的理解存在差异, 要确保解说中的遗产真实性, 解说内容就要由专家和当地社区共同确定, 在专家对遗产进行分析后, 选择解说内容并征求当地社区的意见。

游客需求分析主要了解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动机、对遗产的态度以及对各种媒介的接受程度。

3、解说媒体的确定

解说媒体首先应当适合解说的内容, 兼顾游客的接受程度。其中, 人员解说应尽量从社区中培训和雇佣。

4、构建解说系统

构建解说系统应围绕核心主题, 对各个小景点或活动项目进行设计, 每一项内容结合其解说媒体, 配以适当的服务设施, 把握整体环境, 对各点进行衔接, 形成若干条游览线路, 不同线路的组合构成游客的完整体验。

5、执行、监督及评估

遗产管理组织中成立专门的解说系统管理部门, 由特聘专家、管理者和社区成员组成, 负责解说系统的执行、监督, 建立奖惩、培训制度, 并及时收集反馈意见, 对解说系统进行评估, 从而调整。评估主要确定三个方面:传递信息的真实性;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对遗产地的物质影响和对景观的整体美学的影响, 从遗产地因素和游客因素两个角度分析, 遗产地因素主要对管理者、旅游经营者、员工、社区来进行调查, 确保所有利益相者参与到解说系统的构建中。

三、古城镇解说系统的优化

根据遗产解说系统的构建程序, 本文认为应从古城镇遗产解说系统的构成要素——解说内容、解说受众和解说媒体三方面对古城镇的解说系统进行优化。

(一) 解说内容要全面、真实

古城镇反映了所在地域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 既借自然之势, 又囊括了建筑、街巷、水洗、园林等人文景观, 空间要素复杂, 而且包含了民居、庙宇、宗祠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多样的文化形态, 可以说, 古城镇是一个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综合空间。因此, 在构建解说系统时容易以偏概全, 其优化就必须全面挖掘反映古城镇特色和价值的要素, 让游客体验到古城镇真实的文化和特色。一般来讲, 古城镇的解说内容应包括:

1、古城镇遗产的物质形态

物质层面主要是古城镇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这些一般是保留下来的实物展示, 如古城镇的格局、古建筑以及一些文物史迹。

(1) 古城镇的规划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历史悠久, 制度严明, 自古就有系统规划的理念。不同古城镇在规划布局上各有特色, 但大多数古城镇都是依山傍水, 规整对称, 而且非常重视整体环境的经营。当然也有一些南方古城镇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古城镇受地势限制或中原文化影响较少, 并不讲究规整对称。

(2) 工程、建筑

我国古城镇大多是按照事先周密的规划建造的, 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用材标准有区别。一般都建有城墙, 建筑物、道路、水系、桥梁以及园林景观等与其他一切自然与人文因素结成一体, 保留了由衙署、街巷、店铺、民居、宗教庙观等组成的建筑体系, 展示了某个时期或多个时期不同民族的建筑文化。

(3) 文物史迹

古城镇一般历史悠久, 持续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史迹, 如名人故居、重大事件发生地等等, 这些是古城镇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方文化要素

我国古代城市历史悠久, 见证了不同时期城市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宗教信仰、传统思想, 除了有形的景观实体, 古城镇还传承了传统的思想观念、民族文化以及其他突出文化。

(1) 古城镇的观念文化

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城市建筑的各种形制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体现了传统的风水学、礼制思想以及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古城镇选址讲究风水, 因地制宜地布局和安排城市景观构成了古城镇风貌的精髓, 重要建筑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和不同体量、色彩、装饰的建筑形制符合等级制度、伦理观念, 很多建筑及小品还有特殊的象征和寓意。因此, 对古城镇的解说不能停止于客观实体的展示, 应深度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并以灵活的方式解说。

(2) 民族传统文化

除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和其他建筑实体, 古城镇更保留了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学、歌舞、工艺、商贸, 以及不同的民族心态和思想观念, 这些民族传统文化是古城镇的活文化, 随着历史发展会变迁, 尤其在旅游发展的情况下, 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非正常变迁的破坏, 如何保持古城镇如何展示活的文化, 从而让人们了解进而促进这种文化的保护是古城镇解说中最关键的问题。

(3) 其他突出文化

在历史发展过程, 古城镇可能会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方面表现出来一些突出的功能或出现的特殊现象, 成为促进古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或地方的一种特殊文化。比如平遥古城镇在19世纪的中后期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票号总部所在地和金融业总部所在地和金融业总部机构最集中的地方, “日升昌”等票号的存留展现了晋商文化和我国近代金融业的发展。

此外, 古城镇解说影应扩展到更广阔的时空联系如古城镇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或者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

3、必要的服务设施及空间导引

以上两点是古城镇的文化核心, 是古城镇解说的核心内容, 除此之外, 作为旅游目的地, 解说还要包括必要的服务设施指引及空间导引, 以及一些提醒、警示信息。

(二) 迎合受众的真实性需求

遗产解说主要是针对游客的, 要通过实地调查和游客特征分析才能了解游客对古城镇解说的需求。调查内容除了游客基本特征外, 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 游客对古城镇解说的需求, 包括对解说内容、方式的需求。解说内容按照解说内容设置项目指标, 根据古城镇情况设置不同细分指标。另外, 这种需求受游客对古城镇事先的了解和期望影响, 对游客的期望也应进行调查。游客对解说方式的选择, 主要调查游客对解说媒介的偏好及接受情况。

第二, 游客体验的真实性, 即游客对真实性的需求, 对目前古城镇真实性的感知、评价。不同游客对真实性的要求不一样, 大众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要求也与专家处于不同层次, 要调查大多数游客对古城镇真实性的要求。评价主要有服饰、民俗、历史事件、民居、建筑、工艺品、整体环境等指标, 针对具体古城镇对指标需要进行增减。

(三) 解说媒体灵活、体验性强

解说媒体可以分为向导式和自导式, 向导式解说即人员解说, 包括人员直接讲解和现场表演。现场表演就是通过歌舞、戏剧等表演方式, 对某一主题进行解说, 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自导式解说包括解说牌、小册子、展览中心、多媒体向导。

解说媒介由解说内容和受众需求共同决定, 要通过展示内容的真实性及合理的展示方式来确保遗产的真实性, 保证解说内容的真实性是前提, 使游客得到真实性体验是目的。一般来讲, 游客容易接受的解说方式应该是动态、感性的, 能激发游客思考、让游客多感官并用的, 以下分析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此外, 不管哪种解说媒体或方式, 都要以不破坏古城镇整体美观为前提。不同的解说内容需要不同的解说媒介, 下面按照内容来对解说媒介进行分析, 在实际设计中还要参考游客的需求。

1、遗产实体的解说

古城镇建筑及布局是显性的, 对其应进行严格的保护, 尽量维持其现状, 游客会有直观、真实的感受, 重点是对其内涵进行讲解, 一般用人员讲解容易使游客产生兴趣。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在展示厅中利用沙盘、鸟瞰图展示古城镇全貌, 配以语音讲解;利用高科技的虚拟旅游, 数字化复原特殊时期的城市, 游客可以自己操控游览, 身临其境;制作木架构建筑模型, 分大型观看的和小型可拆卸的两种, 游客通过亲手拆卸和安装了解古建筑的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 实体展示分历史遗留的建筑和基于真实资料重建的建筑两种, 虽看起来一样, 但其价值是不同的, 给游客的感受也会有差别, 后者主要是给游客传递知识层面的真实性信息。

2、无形文化的展示

无形文化的展示应遵循无形转化为有形的原则, 把术语说明转换成游客可接受的故事, 解说项目的设计应尊重和保护古城镇的传统社会功能和当地居民及社区的文化实践。

代表过去某一时期, 在建筑、纪念物、城市规划和景观等方面展现价值的古城镇可以划定范围营造过去的氛围, 展现真实的历史风貌, 重构历史场景, 工作人员, 饭店、旅馆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以及小商贩穿上历史服装, 扮演各自的角色, 选择几个家庭展示过去的生活方式提供教育和娱乐。当地社区的传说故事、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按照真实的记载采用表演的形式比简单的语言讲解更生动, 其中有些活动是游客可以亲自参与体验的;当地人的节庆、音乐、舞蹈主要是表演让游客观看, 配以内涵的解说;饮食和工艺的展示可以参用现场制作并由制作人讲解, 让游客参观, 简单的程序还可以亲自动手。

居民对前台表演的认同会增强文化表演与展示活动的真实性, 也有利于社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以某种文化或多元文化为核心的古城镇, 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古城镇, 应以文化传承的主体——当地少数民族社区为主, 展示的方式确定、解说项目的设计应由他们参与并起主要作用, 尤其是他们特殊的习俗。

3、服务设施及路线导引

主要采用解说牌和解说手册、折页, 配以简明的导游图。所有可视解说设施 (如亭子、走道、标牌) 都必须对遗产地的特征、环境和文化自然意义很敏感, 制作工艺、材质等应能代表地方特色, 与环境协调, 并且容易让游客看见和看懂。晚会、戏剧表演必须限制在合适的区域, 从而不影响环境和附近居民。

四、结语

本文在前人对解说系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对古城镇遗产进行深入分析, 初步提出了基于真实性的古城镇遗产解说系统的动态构建过程和优化措施, 在不破坏遗产真实性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真实、丰富的体验。不足的是, 关于游客对古城镇解说的需求缺乏实证, 解说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吴忠才.旅游活动中文化的真实性与表演性研究[J].旅游科学.2002, (2) :15-18

[3]ICOMOS.Charleston Declaration on HeritageInterpretation.2005

[4]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5]ICOMOS.Ename Charter for the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2005

构建真实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5

【关键词】有效课堂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58-01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程度高的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且不易掌握。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听课效率低下、理解能力也随之减弱,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状态就导致他们对数学课程的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并对数学课程产生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困境,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创建真实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那么总的指导思想有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才能构建真实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引导学生做好预习,改善师生关系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数字还没有那么敏感,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培养出来。如果直接开始新课,那么学生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接受课堂所学的知识,这样教师就相当于花费了额外的时间带领学生熟悉新的课堂知识,学生在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能接受并理解这些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新知识的预习,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省下较多的时间给学生释疑解惑。因为小学生还没有预习的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预习示范。例如:“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可以用半节课的时间先带领学生进行预习,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出几道比较简单的练习题:5+8;10+1;10+5等等,然后再给学生出一些有难度的加法:22+26;34+42;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解题过程来解答黑板上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有问题的学生,让他们把问题写到本子上,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再给学生解答。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为接下来的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另外,由于长时间进行传统的教学,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之心,具体表现就是在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学生也不敢抬头等等,为了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师要试着改变这种情况,例如: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一首儿歌;以生活中的例子为导入,和学生进行互动等等。

二、分组教学,解答集中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妨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字,并推荐出来一位同学做小组长。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小组长将组员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上来,这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集中时间对普遍的问题进行解答,解答完一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缓一缓教学的进程,在黑板上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上台进行解答,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比如“100内的加减法”这节内容,学生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着重的计算,并在讲解完成之后,在黑板上出一些题目,让各小组的学生进行解答,并且在解答的过程中要写出计算过程,要将竖式列到黑板上。这样即使学生计算有错误,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在解决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后,教师就可以对个别问题进行讲解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不能将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就能体会到思考问题的方向。

三、在课堂上加入适当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对课堂产生厌烦心理,这时正常的现象。但是,这种厌烦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更加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建立,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小学课程“统计”这节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手机、整理,通过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来统计数据,最终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这时,教师不妨让学生统计班级内各个同学的身高,然后让学生求出身高的平均数;让学生随意选几个学生,将他们的身高做成条形图;将班级内的学生身高做成统计表等等。学生对游戏活动都比较积极,这么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在统计完成各同学的身高之后,学生就开始埋头计算了。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小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数学的知识点,而且在实践中具体运用统计的方法, 让学生对统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积极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都比较强,虚荣心也重,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自己回答错误了,心中就会比较难过,并且在下次提问问题的时候就不敢再举手了。为了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不管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都要给予学生肯定,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并对回答错误的同学以商量的口吻对问题进行探讨,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接受,并在下次提问的时候也会更加积极配合老师。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在课下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虽然在一开始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时短时间内看不到学生成绩的提高,甚至有的学生的成绩还会下滑,但是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情,并全方位分析学生的变化。我们相信,只要正确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教师就能够构建一个真实高效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胡致远.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A]. 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三)[C]. 2005

[2]李绍锦,字焕莲.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农村课堂教学的关键[A].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下)[C]. 2007

构建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6

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前提。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艺术, 注重感情投入,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相互启发, 取长补短, 从而解决问题。

2. 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怕难点、重点讲少了学生听不懂, 习题讲少了影响考试成绩, 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交流的时间多了, 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 从而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 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转变观念, 更新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 限制“教”的时间, 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给学生创造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

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 而是让学生“会学”。一个数学结论固然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结论的同时, 能力得到培养, 素质得到提高。因此, 教学中, 教师只能扮演“引路人”和“铺路人”的角色, 法则的算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等任务都只能由学生自己去解决。

创设真实的数学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创设教学情境:

1.从数学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上入手

这是一种传统的课堂情境创建模式。从旧知识着手引入新知识, 强调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其优点是数学知识环环紧扣、逻辑严密、便于操作, 缺点是纯理论形式过于机械, 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 学困生因旧知识欠缺容易形成学习上的负积累。

2. 从寻找某一数学知识点的规律入手

如, 在教学“平方差公式”中, 学生通过计算 (x+2) (x-2) 、 (10+1) (10-1) 、 (1-3x) (1+3x) 、 (2a+3b) (2a-3b) 等一组多项式乘法, 观察计算过程, 分析结果, 找出规律, 从而总结出平方差法则。这也是常用的数学情境模式之一, 不足之处与1相同。

3.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新课标强调, 教师要构建问题情境展示知识产生的过程, 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但在教学中, 部分教师完全抛弃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好方法, 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有些情境与所教知识关系不大, 从中提炼不出数学问题, 而有些情境信息多且繁杂,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冲淡了主题, 更有一些情境问题肤浅单一, 指向不明, 引不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形式

真实性环境的构建 篇7

1.晚清海防体系运作中的西炮台

晚清帝国着手海防体系建设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囿于重陆轻海、以陆守为主的指导思想,该体系的运作以陆基为主,“水陆相依、舰台结合、海口水雷相辅。”5中国海岸线如此绵长,不可能在所有的位置都修筑炮台等防御工事,清政府选择了在沿海要隘修筑炮台的海口重点防御方式,并形成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组建水师舰队作为机动的海防力量,协助各炮台进行防守,负责近海纵深方向的防御;以沿海要隘的炮台为主的海岸防御为第二道防线;同时,在炮台周围设置配合炮台防御的步兵和水师营驻守,组成第三道防线。

直隶乃京畿之地,故北洋防区一直是晚清海防体系的重中之重。清政府先后斥巨资修建了旅顺(有当时亚洲第一军港之称)、威海卫两大海军基地,并在渤海湾沿岸要隘修筑了大量炮台,并配置德国克努伯海岸炮,牢牢扼守住直奉的渤海门卫,拒敌于外洋,构成了北洋防区最为坚固的一道海上防线;同时,加强大沽口一带的防御力量,增筑炮台和防御工事,为捍卫京师的最后一道关键防线。最终,在北洋防区构筑成了一个以京师为核心,以天津为锁钥,北塘、大沽为第一道栅栏,以山海关、登州相连形成第二道关门,再次则营口、旅顺、烟台这一连线,最外为上至奉天,经凤凰城、大孤山等,中联大连,南结威海卫、胶州澳的严密的防守体系;横向来看,则以天津为辐射点,外接辽东和山东半岛的联结点形成一个坚实的大扇面(图1)。经纬交织的防御布置,正如李鸿章所说,可谓是“使渤海有重门叠户之势,津沽隐然在堂奥之中”。6

西炮台是北洋防区的左臂——辽东半岛防御链上的重要一点,位于渤海北岸的辽东半岛中西部,其在晚清海防体系运作中的军事作用,概括如下:

(1)旅顺的后路:旅顺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三面环海,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连接两个半岛的最近点,为“登津之咽喉,南卫之门户”,李鸿章对其军事地位给予高度评价:“东接太平洋,西扼渤海咽喉,为奉直两省第一重门户,即为北洋最要关键。”7因此,旅顺一直都是北洋防务的重点,是御敌的前沿,乃兵家必争之地。营口位于旅顺北部的渤海湾西岸,距旅顺约200多公里,是其颇为紧要的后路,既可防止敌人从后方登陆包抄旅顺,又可在旅顺遭敌时予以支援。

(2)山海关前沿:山海关是京师北部最重要也是最后一道防线,一旦被破,外敌将长驱直入,直取京师。营口乃山海关前沿阵地,失守就意味着山海关大门洞开。“山海关、营口至旅顺口,乃北洋沿海紧要之区。”8可见,营口是北洋防区中外接旅顺口,内应山海关的关键一环。

(3)辽河的门户:辽河是东北地区南部最大的河流,也是担负物质运输和商业贸易的内河航道。晚清辽河航运业的发达促进了辽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并在辽河沿岸兴起了大量的近代城市,营口即为代表之一,成为西方列强在东北地区的重要通商口岸,9与天津、烟台同为北方三大港口。西炮台就扼守在辽河入海口左岸,是船只由渤海进入辽河的必经之地,具有确保营口和辽河沿岸的牛庄、鞍山等港口城市安全,保护奉天和整个东北地区稳定的重要军事作用。

2.西炮台的军事运作与工程营造

2.1 攻击体系

据《南北洋炮台图说》记载:“(营口)南面海口有铁板沙,凡轮船入口,必由东之北。”10即,若有敌船来犯,必从东北方向驶入辽河口;又若敌船的进犯路径是经旅顺口、威海卫进入渤海湾,并试图进攻营口,则必是由南而来。统而观之,辽河入海口的左岸是迎敌的前沿地带,而西炮台正是修筑在面向敌船来犯的方向,呈迎头之势。西炮台的选址和布置方式确保了炮台拥有面向海面的开阔视域,使炮台火力能够以最大范围覆盖敌船的行进区域,争取到尽可能开阔的作战空间和充裕的攻击时间(图2、3)。

西炮台地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无法利用山势地形构筑不同高程的多层次火炮工事,形成较大范围的立体交叉火力网,就必须通过构筑大炮台来居高临下地观察和射击远、中、近目标。西炮台共建有炮台5座,主炮台居中,两侧各有1座小炮台辅之,在东南和西北两隅又各建圆炮台1座。主炮台是整个西炮台的构成主体,配置了两门口径最大、射程最远的21厘米德国克虏伯海岸炮;其它小炮台作为主炮台的辅助攻击力量,配置的海岸炮口径为15厘米和12厘米。主炮台上的火炮射程远,但若敌船临近则不易攻击,就需要小炮台上射程较近的火炮加入战斗,且左右对称的布局可以形成火力交叉,提高攻击的命中率和打击强度;此外,主炮台围墙下还置有暗炮眼8处,以隐蔽消灭敌人。火炮皆可360度环射,不仅能纵射辽河下游河身,也可向东、南、北三面陆上射击,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交叉火力网。同时,各炮台之间还通过围墙的马道相互联系,战时既能独立作战、集中火力,又可相互支援和掩护,机动地多方打击敌人,有效扼守住辽河入海口。

2.2 防御体系

来敌进攻炮台时,常采取船炮和步兵登陆作战配合的方式,船炮负责在远处集中攻击炮台,同时派小艇运送步兵登陆,绕至炮台背部或侧翼发动攻击,鸦片战争初期的很多炮台就因抵挡不住陆上攻击而被攻陷。西炮台作为晚清海防体系中建造较晚的军事工程,充分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除配备强大的攻击武器外,还具备完善的陆上防御系统,就工程营造而言,表现在修筑围墙、护台濠及吊桥等。

围墙是西炮台的主要屏障,全长850米,环抱炮台,西面随辽河转弯之势呈扇形。围墙上炮位多集中在南北两侧及东侧面海处,显然是为了防止敌人从侧面包抄和从正面登陆。墙上设平坦马道,低于挡墙1米多,为战时回兵之用。西炮台南北两侧又各筑有土墙一道,既可用于战时增兵防守,又起到防止海水涌浸的作用。11整个围墙为三合土版筑,亦为军事防御所需:早期炮台多为砖石所砌,看似坚固,然遇炮弹攻击,砖石崩裂易伤士兵,而三合土则不易崩裂,可有效避免不必要减员;12且三合土的材质颜色与西炮台周围的海滩芦苇相近,利于隐蔽和伪装。

护台濠筑于围墙外侧,濠中设置水雷(周边滩涂亦埋有地雷),濠沟之上又设吊桥,平时放下以供通行,战时收起。13护台濠、水雷、吊桥共同构成了围墙外的防御系统,可在战时拦阻迟滞敌人的攻击,为守军组织防御和攻击争取更多时间,提供更大的作战空间。

通过这些防御措施的设置,西炮台形成了有前沿、有纵深、相互之间互为犄角的防御体系,为守备作战提供了持久和坚韧的物质和运作条件。

2.3 保障体系

后勤保障是维持炮台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部分。据载,西炮台共有青砖营房208间,14多建于围墙内侧临近处,既有利于驻守官兵快速地登上围墙进行战斗抵御,围墙的遮挡还能降低兵房被炮弹击中的几率。弹药库则建于炮台两侧,有效保证弹药的及时运达。

西炮台内南北两侧还各有水塘一处,约700平方米,内蓄淡水,一般认为是炮台驻兵的生活水源。15两个水塘皆临近于小炮台的马道末端,这种布局特点可能与小炮台上设置有旧式火炮有关:晚清自己生产的旧式火炮在连续发射时会由于炮膛内温度过高而导致炸膛,需要大量的储备用水对火炮进行降温,16水塘设于小炮台附近,恐还担负火炮降温的职责;反观大炮台,设置的德国克虏伯海岸炮无须降温,水塘亦无设,可为佐证(图4)。

西炮台正门外还设有影壁一座。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界定建筑内外的过渡,丰富空间序列,也是传统社会风俗和文化的重要体现(图5)。

3.基于军事运作角度的保护策略

“军事工程”类遗址的文物价值首先取决于其军事功能,军事运作的解读是对其作出深刻认识和理解的有效途径,主要涉及历史环境、布局结构和构成要素等;再综合现状评估,确定保护对象构成、保护区划划分和制定保护措施等,进而达到文物保护中真实性与完整性的构建。

3.1 历史环境

基于西炮台军事运作的条分缕析,结合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可以明了炮台营造与周边环境的密切关系,并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作出合理的规划。

(1)作战视域:由于当时尚不存在超视域作战技术,炮台必须等目标进入其视域范围之内方可实施攻击,因此,开敞的视域对炮台来说至为关键。西炮台的视域保护主要是通过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予以保证:西侧保护范围以外的滩涂、水域划为禁建地带;建设控制地带划分为三级,除对可建建筑高度进行分层次控制外,又由南侧小炮台东边界中点向南作一南偏东20o的射线,对该区域建筑高度作特别控制,以保证视域的开阔(图6)。

(2)滩涂植被:西炮台为露天明炮台,又建于河流入海口开阔地带,很容易遭致炮火集中攻击。而周边滩涂的丛丛芦苇,正是极好的掩护,加之炮台自身的夯土材料与芦苇颜色相近,具有保护色的作用,可使炮台隐匿于芦苇丛中(图7)。本案特别提出对炮台周边芦苇进行强制性保护,并建议将南侧的大面积鱼塘恢复为滩涂,并大面积种植芦苇,以营造已渐渐褪去的历史环境氛围。

(3)内部景观:西炮台目前内部景观为规整的人工造景,有悖于这一军事工程的原有环境氛围,故建议对其进行调整以还原历史风貌。通过削弱现有人工草坪面积过大、过整的效果,增加砾石或砂石铺地,烘托气氛,重现炮台较为雄壮、厚重的沙场气息(图8)。

(4)缓冲地带:现在的营口城市扩张已经威胁到西炮台的生存空间,渤海大街直抵其前(图9),历史上“出得胜门外远瞻(西炮台)形势巍峨,隐隐一小城郭”17的影像早已荡然无存。本案建议在西炮台南侧和东侧种植高大乔木,一者遮挡现代城市天际线;二者可使土黄色的炮台身躯隐现于绿树婆娑,吸引原来观者,在一定程度上回应历史图景(图10)。

3.2 布局结构

西炮台是一座功能完备、组织严密的海防工程,布局结构是其作为军事工程系统性的最直接物质表征,也是本案编制中最为切实紧要的部分,只有保证了布局结构的完整,才能正确呈现西炮台军事运作的功能特点和特有的文物价值。

历经100多年风雨侵蚀,加之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侵略者的蓄意破坏,18延续至今的西炮台遗址虽总体格局尚属清晰,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历史信息缺失。如:

西炮台的营房是反映炮台驻兵生活的重要载体,外围的两侧土墙是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现俱以不存,应对其实施考古发掘并予以展陈;在此工作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则预先通过军事运作分析其可能埋藏区,并纳入保护范围,为考古发掘提供条件。西炮台周边的滩涂为地雷埋设地,虽不属于炮台建筑本身,但仍属于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亦应划入保护范围。

西炮台护台濠上的吊桥亦已不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原真性受到严重破坏,亟待在广泛收集图像资料、文献记载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历史时期炮台吊桥案例,本着严谨的历史研究态度对西炮台吊桥予以复原设计,使之符合或反映历史原状,并拆除现有钢筋混凝土桥。

3.3 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是体现布局结构的基础,只有做到真实全面的保护,才能向公众传达正确的历史信息,体现文物保护的意义。就西炮台的构成要素而言,主要问题集中在围墙和护台濠:

真实性环境的构建 篇8

品牌真实性受到关注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和随之而来的信任的流失[1], 顾客往往将品牌宣言与诡计、夸张、误导和欺骗联系在一起[2], 品牌实践者常常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提升品牌的真实性, 尤其是在危机和信任流失的时期, 将提升真实性作为品牌的灵丹妙药[3]。研究表明真实性对品牌地位、品牌权益和公司声誉非常重要, 品牌真实性对品牌信任有显著的影响并能推动企业在市场中的成长[4], 有研究甚至提出品牌真实性是“当代营销的基石”[5]。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概念的绿色品牌, 由于“伪绿色品牌”的出现, 其真实性受到质疑, 因此, 了解消费者是如何在真假难辨的绿色市场分辨真正的绿色品牌、认清消费者对绿色品牌真实性的评价维度并以此作为绿色营销战略决策依据, 进而向消费者提供真实的绿色产品, 这对于企业开发绿色产品, 塑造消费者认同的绿色品牌形象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初的品牌真实性测量指标, 是在2006年由澳大利亚品牌顾问公司通过广泛的调研, 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 随后在2008年, 该公司做了更大规模的调研, 共有4500多名澳大利亚消费者参加, 被评价的品牌涉及到8大品类110个品牌, 该公司通过真实性品牌评价指标网站 (authenticbrandindex.com, ABI) , 将指标构建过程与评价指标公布于众, 2008年确定的真实性评价指标共有7个:品牌原创性、个人效用、清晰的信念、诚信、品牌熟悉度、品牌发展动力、文化传承。Eggers (2012) 从企业执行总裁角度构建了品牌真实性评价指标, 该指标体系包括三个维度:执行总裁的个人价值观与公司价值观的契合度、品牌履行承诺的一致性以及顾客导向, 数据来源于285家德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填写的问卷,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 确定了10个测量项目[4]。Napoli (2013)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 从消费者对品牌的文化传承、怀旧情感、文化象征、诚信、制作工艺、质量承诺、设计的一致性7个方面的感知作为研究出发点, 对157条初始测量语句进行筛选, 用甄选出的语句做成问卷进行调研, 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最后确定消费者品牌真实性感知的14项测量量表[6]。

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和专家意见, 将绿色属性融入品牌, 从消费者感知角度设计问卷, 利用SPSS16.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构建绿色品牌真实性评价指标, 为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利用AMOS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对真实性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后, 提出营销建议。

2 绿色品牌真实性的涵义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 绿色品牌是使消费者联想起“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概念的品牌, 这些品牌吸引那些注重保护环境的消费者, 从而为产品增加卖点并提升企业形象;Grant认为绿色品牌是一个比较而言的概念, 它与非绿色品牌相比具有明显的生态环保优势, 因而对那些注重环保的消费者具有吸引力[7]。本文认为, 绿色品牌与非绿色品牌相比, 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并能被消费者感知为对环境友好和对健康有益的品牌。

品牌“真实性” (authenticity) 一词虽被频繁使用, 但至今仍没有一致的定义。一般情况下, 学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界定真实性:一是从事物本身的客观真实性出发来定义真实性, 如Kennick (1985) 认为真实性用于指“真正”“真实”的事物[8], Fine (2003) 认为真实性与“诚信”“无辜”“原创性”密切相关[9];二是从主观角度出发, 认为真实性是一种主观评价, 是一种感知、体验, 如Grazian (2003) 认为真实性是消费者的体验, 消费者根据他们的兴趣和对事物的了解运用搜索到的外部线索评价事物的真实性, 从而感知和体验到不同的真实性[10], Grayson等认为真实和失真的区别是主观的、社会或个人建构的, 它是一种个人自述和自我决定的行为体验[11]。

梁勇 (2011) 认为绿色品牌有两种真实性, 一种是客观真实性, 是品牌承诺与客观事实相一致的真实性;另一种是建构真实性, 是消费者主观意识参与建构的真实性[12]。本文将绿色品牌真实性定义为消费者对绿色品牌真实性的主观评价, 此定义包含三层含义:首先, 绿色品牌具有一般品牌的特性, 文献中对品牌真实性的研究成果也适用于绿色品牌;其次, 绿色品牌强调绿色概念, 绿色象征着生命、健康、环保;第三, 真实性是建构的真实性, 是消费者主观的感知和行为体验, 即使客观上符合“绿色环保”标准的产品或服务, 也要能被消费者主观感知到, 只有当消费者真实感知了绿色产品的绿色性状、功能和价值, 才能认同绿色品牌, 进而构建消费者的绿色品牌偏好和忠诚。

3 绿色品牌真实性感知量表开发及检验

3.1 原始量表设计

由于绿色品牌是一个比较而言的概念, 它除了具有一般品牌的特性外, 还具有绿色属性, 本文从消费者对一般品牌真实性感知要素和对品牌的绿色属性感知要素两个角度切入, 探索消费者绿色品牌真实性感知的测量指标。

消费者对品牌的绿色属性感知借鉴2012“中国绿色品牌百强”榜单评选指标中的“每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企业进行了一定占比的公益投入”“品牌机构有积极而有效的环保行为”“贯彻关心环境的理念”等指标。消费者品牌真实性感知指标参考ABI网站、Eggers和Napoli的真实性测量量表, 从诚信、质量和文化三个维度构建。为了让受访者正确理解测量语句, 邀请2位海归人士对英文文献进行了双向翻译,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通过语义对比, 反复推敲、斟酌, 在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情形下, 对量表的专业术语进行了修改。

随机邀请30位消费者进行访谈, 请他们说出哪些品牌是真实的绿色品牌, 结果只有两位被访者能清楚地指出真实的绿色品牌有哪些。因此, 调查人员首先向被访者解释绿色品牌的涵义, 并提供21种绿色品牌请他们分辨真实的绿色品牌, 这21种品牌分别是从2012年中国绿色品牌百强排行榜以及Interbrand发布的2013年度全球最佳绿色品牌排行榜上挑选出来的产品品牌。被访者经过提醒都能指出他们认为是真实的绿色品牌, 对于课题组准备好的测量语句, 他们各抒己见, 按照求同存异的原则, 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 进一步修改测量语句, 最后得到20项真实性测量语句 (见表1) 。

问卷采用Likert七级量表对20个原始要素进行测量。根据前期调查情况, 设计问卷时增加了帮助消费者理解绿色品牌涵义的部分, 这一部分除了阐释绿色品牌的涵义外, 还列举了21种绿色品牌排行榜上挑选的品牌, 被试可以从这些品牌中挑选他们认为是真实的品牌, 也可以很据他们的理解填写其他品牌。

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邀请210名在校大学生填写问卷, 剔除无效问卷15份, 获得195份有效问卷。利用SPSS16.0对绿色品牌真实性感知指标进行探索性分析, 得出KMO值为0.805, Bartlett球形检验χ2值为694.197 (自由度78) , 达到0.000的显著性水平, 说明真实性因子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 适宜做因子分析。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处理后,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提取公共因素, 经过多次探索, 删除因子负荷小于0.55的7个测量项后, 最终确定4个公因子, 这4个公因子被命名为质量承诺、文化传承、诚信、绿色属性, 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1.134% (参见表2、表3) 。4个公因子的Crobach’s alpha值在0.702~0.790, 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可以接受的, 总体Crobach’s alpha值为0.829, 表明量表的整体设计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评价余下的13个绿色品牌真实性项目和深层因子结构,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对第二次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网络发放问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办法, 共获得233份有效问卷。在所获得的有效问卷中, 男性占43.1%, 女性占56.9%, 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的占86.1%, 平均年龄29.7岁。在前述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 以这233份问卷为依据, 利用AMOS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为检验4公因子模型的合理性, 分别对单因子模型、二因子模型、三因子模型以及四因子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采用χ2/DF、RMSEA、AGFI、GFI、NNFI、IFI、CFI等几个拟合指标比较各模型的拟合优度统计量 (参见表4) , 其中χ2/DF大于10表示模型很不理想, 小于5表示模型可以接受, 最好小于3;NNFI、IFI、CFI的临界值为0.9, 越接近1越好;AGFI、GFI大于0.8可以接受, 越靠近1越好;RMSEA的临界值为0.08, 小于0.05表示拟合的非常好[13]。

注:单因子模型是把13个问项看成一个维度;二因子模型是把绿色属性作为一个维度, 质量承诺、文化传承和诚信合为一个维度;三因子模型是把绿色属性、质量承诺作为两个维度, 文化传承和诚信合为一个维度。

从表4可以看出, 单因子模型、二因子模型、三因子模型都没有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只有四因子模型中各拟合指标值满足拟合要求, 是理想的模型, 从而支持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所得出的四因子模型, 四因子模型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标准化解如图1所示。

量表的效度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两方面, 结构效度又分为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采用平均提取方差值 (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 和因子载荷来判断量表的收敛效度, 一般要求AVE大于0.5, 各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大于0.5。绿色属性、诚信、质量承诺和文化传承等四个因子的AVE值分别为0.5044、0.5563、0.5274、0.5093, 各个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在0.58~0.82, 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各维度AVE值的平方根均大于与其他维度的相关系数, 表明本文所开发的量表同时具备良好的区别效度 (参见表5) 。本文开发的量表主要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成果, 辅之以消费者访谈、两次问卷调研与分析, 保证了量表的内容效度。以上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注:对角线上的数据为各维度AVE值的平方根。

4 研究结论

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可以确定消费者绿色品牌真实性感知的四因子模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这四个因子分别为质量承诺、文化传承、诚信、绿色属性, 这四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1.134%, 可以较好地解释真实性感知问卷中的问项。虽然消费者千差万别, 对绿色品牌真实性的感知要素也是复杂多样、动态变化的, 但这4个因素对于消费者评价绿色品牌的真实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公因子反映企业是否以质量为核心, 是否采用了最好的材料制造、是否执行了最严格的质量标准, 是否为保持长久的质量标准而努力, 是否长期保证质量, 被命名为质量承诺真实性。

第二公因子反映品牌是否有文化背景, 是否让人有美好回忆, 是否有恒久的设计理念, 被命名为文化传承的真实性。在品牌塑造过程中, 文化起着凝聚和催化的作用, 并且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源动力, 品牌具有很强的文化继承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 品牌可能与某些文化价值观意义趋同并获得初始涵义之外的象征意义, 这有助于在目标消费者群之中建立真实性意义[14]。

第三公因子反映品牌是否以诚信为本, 是否坚守价值观, 被命名为诚信因子。诚信是品牌的基石, Beverland (2005) 对葡萄酒生产商的研究表明由地理位置、传统与非商业价值观等显而易见的概念组成的真诚故事的发展是传递品牌真实性的有效途径, 由于消费者对商业动机的反感, 真诚的故事可以增加品牌真实性的光环[15]。

第四公因子反映企业是否有积极而有效的环保行为, 是否贯彻关心环境的理念, 被命名为绿色属性真实性。

5 启示及建议

从调研的结果看, 海尔和云南白药被消费者认定为真实的绿色品牌的频率位居前列, 海尔是诚信度很高的企业;云南白药有上百年的历史, 有着神奇的传说故事。由此可见, 消费者由于看不到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的环节是否会注重环保, 消费者会从品牌真实性的其他维度 (如诚信和文化传承) 来判断品牌绿色属性的真实性, 如果企业诚信度高并具有历史文化背景, 那么, 消费者愿意相信企业所做的环保努力是真实的, 从而也相信该企业的品牌是真实的绿色品牌。为此, 为提高消费者的真实感, 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首先, 把品牌文化建设当做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来抓。建设品牌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深刻挖掘和提炼企业的历史文化内涵, 采取与时俱进的传播途径, 将精练的文化内核植入人心, 从情感上触动消费者。

第二, 将中国传统的儒商伦理发扬光大, 诚信经营。历代成功儒商坚守诚信, 他们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诚信, 甚至比生命还重要[16]。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企业品牌失信的事端频出, 在这种环境下, 反其道而行之, “反弹琵琶”, 坚守诚信, 学儒商把诚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坚定不移地给顾客提供真实的优质产品, 真诚地实现对顾客的承诺。产品的绿色属性难以取信于消费者, 企业不妨将所做的环保与公众健康方面的努力透明化, 让消费者知晓企业的运营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美国最大的户外用品公司巴塔哥尼亚在网站上发表“足迹史录”, 允许任何人跟踪某一巴塔哥尼亚产品从设计到交付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网站上既列出其产品对环境做的“好事”, 也列出对环境仍然做的一些“坏事”, 巴塔哥尼亚的诚实营销赢得了市场,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忠诚消费者。

摘要:在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的基础上, 构建消费者绿色品牌真实性感知原始测量指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 消费者绿色品牌真实性感知指标由质量承诺、文化传承、诚信以及绿色属性四个维度构成, 用于测量绿色品牌真实性的量表由13个项目组成, 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从深度挖掘品牌文化和坚持儒商诚信原则诚实营销两个方面给出营销建议。

网络环境下数字档案信息真实性解析 篇9

1. 真实性、电子文件真实性等相关概念。

真实性作为一个词语源于希腊语, 意思是“自己的”、“最初的”。真实性概念最初用于描述博物馆的艺术展品, 之后被借用到哲学领域的人类存在主义的研究中。档案界对于“真实的档案”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认为:只要形成过程真实, 该档案就是真实的。另一种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档案形成过程真实;二是档案内容真实。即档案记载的内容与该内容所针对的社会活动吻合, 两者缺一不可[1]57。按照国际档案界的规定, 档案的真实性保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是文件在其形成机构的运行阶段。二是文件移交档案馆后的永久保存阶段。我们讨论的文件的真实性主要是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 也即文件在运行阶段的真实性保障问题。需要指出的是, 传统档案学认为, 真实性是指档案的历史的原始记录。档案是原件就是真实的。数字时代的电子文件无法以原始性概念进行判断。电子文件的特点是易于更改、销毁、复制, 这就使得原始性这个传统文件本质属性只能以真实性来体现。我们可以说, 尽管定义五花八门, 电子文件真实性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某些共同点。比如, 强调来源和内在信息[2]144。所以, 我们定义为:电子文件由有法定权力的作者生成, 且其信息经过时间空间传递后保持不变, 与形成时的原始状态一致。要点在于一是来源的权威性;二是信息内容的完整性。这是本文讨论的起点。

2. 档案工作生存环境的数字化。

要分析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的真实性, 我们同时要明确档案工作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数字化。正如《数字化生存》中所说:“当下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 信息技术趋势达到了不可估量的地位。”[3]38对于档案工作而言, 同样存在这样的背景。甚至我们可以说, 这种渗透已经无处不在。一方面,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工作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 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的社会背景。社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传输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和标志的新技术革命, 影响和改造社会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的过程。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也逐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建立起各种信息网络。二是数字化的生存方式。数字化使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并由此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三是网络化的发展空间。网络化发展空间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发展出现的现象。它通过互联网这一传播渠道, 以电脑、手机等作为终端。不论是对档案制作者、保存者, 还是对阅读者来说, 这种浸润和渗透已日益凸显。另一方面, 档案工作内部环境的数字化趋于常态。一是档案信息实现数字化。传统档案信息查找检索起来费时, 存储档案空间大, 维护不方便。档案信息数字化把纸质文档通过扫描、录入信息到计算机数据库中, 以计算机存储档案信息。检索快捷方便、容易实时同步备份、存储空间小, 维护方便、安全。二是档案管理面临网络化。诚如上述, 文件尤其是电子文件必然面临新媒体、新技术的影响, 要想从根本上赢得数字时代的主动性, 必须从管理入手, 适度完成管理的网络化。三是档案工作趋向信息化。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在网络时代的必由之路”[4]29, 档案信息化就是要利用计算机将大量的档案信息用数字来表达、存贮, 实现档案资源高度共享。

二、数字档案信息真实性保障面临的问题

1. 标准生成环境复杂。

学界为保证数字档案来源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提出了“前端控制”理论。换言之, “前端控制”理论提出的前提就是防止电子档案内容的失真问题。由此可知, 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是否能做到控制值得我们深思。有的学者指出要通过档案行政部门要对档案形成时内容的真实性进行监管。有的则认为, 这个标准应该由档案工作者制定。对于纸质档案的鉴定, 要完整地保留着印章、字迹、格式等原始标记;对于影音记录材料的鉴定, 要注重收集底版和母本;对于电子文件的鉴定, 要注重从忠实认真地记录电子文件元数据入手等。总之, 关于这个标准问题, 其实是很复杂的。

2. 保障作者权威法制不健全。

数字档案信息真实性作者的权利得到保障是重要的题中之义。一旦相关保障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必然导致收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虽制定了“材料归档办法”、“工作岗位责任制”、“档案工作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 但“不切合实际情况, 对文件材料收集工作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5]76。倘若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 执行的力度不够, 也必然导致档案工作职责没有落到实处。这样势必影响数字档案信息真实性。

3. 网络化管理问题突出。

维护数字信息真实性, 第一要借助技术手段, 第二是要加强对信息的管理, 第三要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和规范。网络化管理问题主要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针对影响数字档案信息网络安全的种种危险因素, 在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安全管理中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即安全技术防护至为重要。

三、保障数字档案信息真实性的措施

数字档案信息真实性保障技术是一个动态的数字档案信息保障体系, 关节众多, 意义重大。第一, 有利于从源头上保障信息的合法、合理、高效, 便于把原来各自独立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之内, 提高工作效率。第二, 通过对真实性的考量, 实现电子文档的梳理, 有利于文档工作整体优势的发挥, 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第三, 有利于计算机技术支撑删除了数字档案处理的不必要的环节, 可以加快档案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根据目前管理存在的情况, 我们认为, 它应该由标准保障、法制保障、管理保障、技术保障和人才保障五个层面内容构成。数字档案信息保障体系只有从这五个层面出发, 确保数字档案信息正确性。

1. 数字档案信息真实性的法制保障。

数字档案信息法律法规是有效手段, 数字档案信息真实性保障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数字档案信息真实性规范、违反处罚等, 都应当予以明确。一是保障电子档案的真实与完整。电子档案法律效力在于档案的真实与完整。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是确定其真实性的基础。必须从制定文件生成、办理流程控制;建立责任者链接, 起草、承办、审改、归档都应当加以把关。必须建立真实性的认定方法和手续包括电子文件生成版本、签署手续、权限核对、交接程序等。必须建立符合法律要求的真实性鉴定规则和程序。根据司法要求, 制定鉴定规则、程序, 规范鉴定。必须明确鉴定部门和责任者, 且应有合法的权限。二是确认档案法律效力, 以专门法律予以界定。例如, 我们对《档案法》进行修订时, “应对数字化档案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纳入法律规范, 通过立法对电子档案管理违法责任的追究问题完善解决”[6]32。再比如, 我国制定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中, 明确了“把文件格式、结构以及其他元数据是文件真实性的组成部分”[7]16。这也是我们国家法律、法规中首次明确电子文件和档案法律地位。

2. 数字档案信息真实性的管理保障。

作为新一代档案形式, 电子档案时代纸质档案管理的传统风险悉数被传承下来, 而电子档案却有其特有的新型风险, 如:真实性受损等现象接踵而至。从深层次上讲, 这是信息技术转型, 或者说电子档案管理的环境重组和体制改革带来的结果。因此, 我们必须从管理上加强保障。一是强化档案管理, 实行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这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文档管理、系统运行环境管理、应用系统运营管理制度, 建立数字档案信息记录系统, 加强数字档案信息的宏观管理。二是前端控制思想管理应用尤其重要。某些单位的经验就值得推广。比如, 首先明确电子档案工作在实施“前端控制”之前需要理解并接受新的“管理理念”[8]41。而这里指的“管理理念”便是电子档案的“前端控制思想”。其次要坚持业务部门实体立卷归档制度, 坚持推行项目责任人负责工程文件的收集归档, 实践证明, 只要做好前期工作, 就能更好地保证电子档案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3. 数字档案信息真实性的标准保障。

首先, 我们应该加快制定有关标准, 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优先顺序, 一步一步地安排制定标准的项目, 合理组织力量, 开展标准制定工作。第二, 应按照统一的标准, 使数字档案馆、传统媒体电子归档, 数字档案存储、传递、使用和其他工作实现制度化, 规范化和标准化, 以避免各自为政的混乱行为, 以及互不相容、重复建设现象。第三, 完善相关标准体系。不仅制定包括文件格式标准, 还应包括其他标准体系的运行环境, 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数字档案信息的应用标准等。

总之, 数字档案信息真实性保障技术是一个动态的数字保障体系, 标准保障是基础, 法制保障是手段, 管理保障是关键, 技术保障是支撑, 人才保障是支持。只有上述五个方面齐头并进, 才能真正有效保障数字档案信息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2]第十三届国家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C].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7.

[3]张华.论电子文件管理中的“提前介入”[J].档案学研究, 2001 (4) .

[4]周长岱.我国数字化档案馆发展探讨[J].北京档案, 2002 (1) .

[5]乔建玲.档案上网的若干思考[J].湖北档案, 2000 (12) .

[6]孙刚.电子文件真实性保障模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07.

[7]黄鹤楠.数字化背景下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研究[D].辽宁大学, 2007.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的实现路径 篇10

关键词:新闻真实;科学发展;社会转型;新媒体环境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44-03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社会也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在这样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特殊历史时期,新技术带来的交往革命,改变了媒介形态、改变了人的信息接触习惯及人与人的交往方式。新闻传播的实践超越了专业新闻工作领域的范畴,向每一个普通的公众扩散。随着社会参与意识的建立,公众对新闻的认识和需要均不同于过往。中国传媒业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新闻机构的传统生产模式正在经受一次新环境下适应性生存的考验和洗礼。在这样众多的宏观因素影响下,“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在基本概念、指导思想、实践手段等等方面势必会受到多重维度影响。新闻真实是新闻学领域被反复论及的话题,其中不乏“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以及什么是“本质”等具体问题的争论,也不乏对于新闻真实的坚持错误理解导致的错误实践。在社会发展、环境变革和技术更新的复杂情势下,如何认识并做到真正的坚持新闻真实,整个新闻理论和实践的本土化创新,都需要寻求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智慧。在更广泛的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层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临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现实社会环境中,回答什么是新闻真实、如何坚持新闻真实等问题所应依据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新闻传播与社会转型

社会的发展首先就表现在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反复的体现。在技术层面,信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获取信息的途径、使人所接触信息的数量级获得极大跃升,也使信息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从社会发展的整体看,扩大的交往将改变人的环境[1]。因此,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一项重要的资源存在,成为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新闻传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了出来。

随着传媒业改革的推行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我国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媒体结构经受了巨大冲击,无论是媒介内容构成还是组织机构经营方式都经历了一次彻底的革新。与此同时,与媒体形态结构密切联系着的公众阅听习惯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迅速成为我国许多公众首选的新闻信息获取平台,更成为一个全新、便捷的表达渠道和交往手段。这一趋势随着新生一代的成长越发突出。在剧烈的变革中,总会有一些无法跳过的问题和困难会浮现出来。在传统媒体的表现方面,有学者研究指出,社会转型期的新闻报道,整体上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但也发生了价值迷失现象,主要表现有新闻腐败、虚假报道、低俗之风等等[2]。实际上,传统媒体的管理尚有经验可循、有一定的法规可依,而新兴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正在推广的三网互联等形态的信息传播管理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条文来寻求参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新闻传播模式的剧变能够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一个适应当今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新闻传播模式,能够维系并强化社会的共同信仰,能够形塑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目标的广泛认同,能够丰富公众的精神生活,进而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改革的深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反,如果新闻传播模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但会在社会精神交往层面造成不良影响,而且更可能激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误导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阻滞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认识和实践中,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认清新媒体环境下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自身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促进学科和行业健康发展。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这一宏大思想,坚持新闻理想这一纯真信念,需要看清坚持新闻真实这一现实切口。

二、新媒体环境下坚持新闻真实需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

自大众化报刊产生、社会生产进入工业化以来,新闻的使命和存在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向公众传递信息,新闻成为个人与社会发生联系的重要纽带。我国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时普及了互联网,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新媒体环境下,无论传送的渠道发生了怎样巨大的变化,新闻本身在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中更加重要起来。新闻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决定了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必须以受众为中心,高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5]。正是由于新闻以人为本的核心本質以及对应的功能特性,决定了新闻应具备一个基本品质——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行业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坚守和维护真实,是全部新闻研究和新闻工作展开的基础,是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无论是新闻理论研究,还是新闻业务实践,实现整个学科和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每个环节都坚持新闻真实。对于新闻行业系统以外来说,新闻传播的真实传播,它对新闻传播面对的现实世界,对人们的正常生存与发展,对社会的正常运转与进步,对历史的描述与记忆,都有着巨大的“系统外”意义[6]。新闻的真实报道是在帮助人们关注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是在帮助整个人类自己关注自己的前途和命运[6]。只有广泛的坚持新闻真实,社会才可能建立起一个良性的新闻信息环境。一个社会良性的新闻信息系统、新闻信息环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社会进步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个人的发展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坚持新闻真实,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闻界一直所坚守的“真实”的内涵也随之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新闻真实的本质,并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坚持新闻真实的所应掌握的新现象、新规律、新方法。

三、坚持新闻真实,在微观上就是对真实的本质认识和科学实践

在哲学领域,关于真实的概念的讨论已经延续千年,至今没有一个定论能够被广泛认同。我们在此讨论新闻真实,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从人的视角和人的需要来界定真实并探求新闻真实的本质。新闻真实对应世界上所发生的事实,新闻即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对作为新闻读者的广大公众而言,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事实大多是自己所不能去经历和体验的,公众对新闻事实的感知是建立在公众对新闻媒体或新闻记者的信任之基础上的。而新闻是否能真实的反映事实,正决定了这种信任是否能够建立。因此,新闻工作者和研究者核心工作就在于事实如何才能被真实的反映出来并传递给公众。从新闻事实的发生到被公众知晓和认识,新闻记者处在中间位置。事实呈现在公众面前时,一般要经过新闻记者两个步骤的处理:首先是新闻记者本身对事实的主观化认识,再者就是新闻记者在认识事实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来表现事实。把握好这两个步骤中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形成对真实本质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在最基础的微观层面保证新闻真实。从人与事实的关系出发,事实可以分为可经验的事实和超经验的事实两个相对的类型。二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的区分,实际上,大量的事实都有二者相互结合的现象存在。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可经验事实部分是相对容易把握的。只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责任感,可经验事实能够得到准确、客观的呈现。实际上,新闻事件的类型复杂,新闻事件中属于百分之百可透过感官验证的事实并不多,多半的时候是,一件新闻事件中涉及了或多或少的超经验事实。不论在查证、认知、因果推论上,都会因为新闻事件本身的复杂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7]。因此,在对超经验事实的报道和认识过程中,除专业性和责任感外,需要更多的思想和标准来帮助新闻记者认识事实。且不说在超经验事实部分的把握,总结近年来的教训发现,假新闻频出往往还是因为可经验事实部分缺乏职业素养和道德责任。记者作风飘浮,对于新闻素材,不是寻根究底调查研究、听取不同意见,而是草率成稿“抢新闻”;不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跑新闻”,而是跑会议、打电话采访,甚至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换个地名和时间就发稿[8]。

对应可经验事实和超经验事实的分类,新闻记者以一定的语言符号对事实进行表现时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新闻研究和新闻业长期的实践形成了有利于准确反映事实、提高工作效率的新闻报道语言机制。在这种语言机制中大致包含两个部分,其一是对于可经验事实所依据的显在的新闻行规语言,另一部分是对超经验事实所依据的隐性的日常生活语言。同样,专业技能和责任感能够保证新闻行规语言对事实表现的准确和客观,而日常生活语言则不可避免的依赖于新闻记者个人对于事实的信念和态度,有更多的个人成分能够影响准确和客观,进而影响新闻真实。

因此,虽然新闻从来都将真实视为自己的生命,但现实生活并非所有的事实都可以被验证,再加上新闻时效性的“催促”,决定了现实的新闻往往难以做到绝对的真实。对于新事物、新现象,人们一时很难深刻认识,更不可能迅速抓住其本质,这是认识的一般规律。如果一定要等到最终深刻认识清楚本质才写稿,那新闻价值无疑将会丧失,可能只写能写入教科书或史书了。实际上,在事实的微观层面追求绝对真实也并不符合马克主义唯物观,坚持新闻真实不能成为一个虚妄而纯粹的极端主义追求。坚持新闻真实,需要以辩证的方法来开展研究和实践,需要坚持科學发展观,以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为根本标准和基本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超经验事实并非是假新闻和新闻失实的挡箭牌,即使在新媒体环境下,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准是始终应当坚持的优良品质,是新闻工作的一切之本。只有在此基础上,谈论超经验事实的新闻真实才是有意义的。

四、坚持新闻真实,在宏观上就是对良性新闻信息系统的建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全人类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交往,伴随交往的需要和技术手段的更新,人类所产生、所需要的信息量产生了爆炸式的增长。

相比而言,传统媒体的信息承载量显得极为有限,新闻报道如何在微缩呈现现实时做到整体真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更大的信息承载平台,在这个新平台上,新闻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因而对于新闻真实的追求和把握也同样面临着新的考验。

互联网普及以来,公众自身的信息接触习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变得更加寻求多元感知,通过多元的信息渠道,以利于自己对事实进行综合的把握。无论是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普及,还是受众多元感知习惯的建立,都有利于公众对于宏观事实形成真实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新闻一定程度上不再是专业新闻机构才能从事工作,网络论坛、博客、微博使得每一个普通的人都有能力成为新闻的发布者,普通人能够更加接近事实从而进行真实呈现,但由于没有专业水平和职业规制,这种发布又呈现相当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两个方面是新媒体环境下坚持新闻真实面临的全新情况。

新闻研究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由于版面和时间有限,媒体就像探照灯一样照射整个社会发生的事情,这样媒体注定只能关注并放大一些事情,而忽略其它事情。所以,新闻的宏观真实归结并依赖于一个良性新闻信息系统的构建。只有坚持新闻真实,形成良性的新闻信息系统,才能确保新闻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有利于个人的自我实现。在这个整体新闻信息系统中,其硬件组成包括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其良性运作依赖于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呈现。新闻信息系统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呈现有赖于系统中每一个点对于真实的坚持。新媒体环境下,提供新闻信息的“记者”既包括专业媒体的从业人员,也包括普通的网民和公众。这时,对于专业的新闻媒体来说,有了新的历史任务,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新闻专业素养,不但在日常的业务中坚持新闻真实,还要通过对新闻报道的选择,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也应以自身的专业水准形成示范效应,对普通公众的新闻素养教育形成积极影响。

新闻传播作为当代人类精神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的充足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新闻学科和实践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成员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坚守和维护新闻真实,是全部新闻研究和新闻工作展开的基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有了新的内涵,只有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充分认识新闻真实的本质。坚持新闻真实,在微观上就是对真实的本质认识和科学实践,在宏观上就是对良性新闻信息系统的建构。在坚持新闻真实的前提下研究新闻、开展新闻工作,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陈力丹.精神交往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

[2]彭菊华等.论社会转型期的新闻价值取向[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6-12-05.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2007-10-15.

[5]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2004-03-10.

[6]杨保军.新闻真实:民主社会信息安全的内在要求[J].新闻学与传播学,2007(2).

[7]翁秀琪,钟蔚文,简妙如,邱承君.似假还真的新闻文本世界:新闻如何呈现超经验事件[J].新闻学研究,1995(58).

上一篇:传统点火系统下一篇:芦山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