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风

2024-07-31

高校校风(精选十篇)

高校校风 篇1

关键词:高校校风,消费新特征,消费偏颇,健康消费途径

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学生的生活作风。而学生生活作风与学风连同师德师风,共同构成高校校风。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财商”,理应成为高校思想理论教学的重要课题,因为,任何学校的第一原则是“育人”。只有尽量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多个环节,使其完成学业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将来的人生与社会。

笔者从两个方面开展了调研:一是对广州大学城的442名学生进行了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89份(男生192份,女生197份),实测率为88%。调查问题包括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涉及消费的经济来源、家庭经济状况、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最深刻感受等五个主要方面。二是通过访谈等方式,对1977年以来的大学毕业生进行每个年代10人左右的个案调查,掌握了纵向比较资料。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的新特征

1. 电子结算成为消费新宠。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在他们的钱包里,一般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使他们的消费更方便,就像流行语说的“刷刷卡,真潇洒”。

2. 消费多元化。

从1977年至今,调查结果的纵向比较(见下表):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他们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运动、影音器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 理性消费占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的消费主流。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400元~2 0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3 000元,主要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4. 时尚和名牌是永恒的话题与追求。

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他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9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消费时第三大考虑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偏颇之表现

1. 储蓄观念淡薄,“财商”水平低下。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被问及“什么是财商?”时,很多大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 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400元~50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23.7%的同学在500元~6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6.7%的同学在600元~700元之间“可以潇洒走一回”;有6.9%的同学在700元~8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800元以上,其中2%的同学月消费大约3 000元,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非常明显,这与剧烈转型的中国社会大背景下贫富悬殊的现实相关联。

3. 消费结构欠妥,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广州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10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00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197名女生中,83.7%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192名男生中也只有66.4%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讨论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时,很多女生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 过分追求时尚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 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和讨论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元~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超过男方。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被充分演绎。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偏颇之缘由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紧密相连。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有部分女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傍大款”,后来,多以分手告终。

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难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子女。

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关注学校整体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影响。可事实上,高校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其一,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高等教育要真正有效,就一刻不能放松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应该承认,近年来高等教育工作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际调查开始的教学与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有关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方面题材的论文并不多见。由此推断,中国高等教育还没有对这个问题形成足够的认识。其二,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人生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其三,无孔不入的现代传媒对某些人品艺德不高的所谓“明星”奢华生活的炒作,使得校风建设中倡导“勤俭节约消费观”的难度加大。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等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四、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1. 关注大学生的消费。

有些优秀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在广州大学城,笔者参与了“我的消费状况”调查。同学们积极主动,充分了解周围同学的消费状况,对不良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了自我解剖与反思,对健康的消费观念开始形成全面认识,还学到了有关财商的知识。诚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广大同学都乐意参与“我的消费观”调查这类活动,欣然接受理论教学真正联系实际的模式,学到了科学实用的调查方法,避免了空洞无物的说教。我们大学生体验了从认识问题、解剖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能力上有了提高。

2. 培养大学生的“财商”。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3. 力倡“健康消费”。

高校校风 篇2

作者:曾凤生等

来源:《学术问题研究》2015年第01期

摘要: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从过去分级管理转为分类管理,民办高校担负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任。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民办高校在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民办高校的“三风”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

民办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5)01-0052-05 2014年起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分级管理转为分类管理,其中部分高校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许多新建不久的民办高校借机纷纷开始转向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之路以实现弯道超车。在此形势下,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就需要民办高校培育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

一、校风、教风和学风的认识

学校的校风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风气,是与物质形态相对应的意识形态的范畴,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人文环境,是校园先进文化的重要表现[1]。学校领导的思想作风对良好校风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层干部队伍是校风建设的重要保证,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班主任工作对校风建设起着巨大作用,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从基础抓起,完善规章制度,全员齐抓共管,良好校风才能形成并得到发扬。

教风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治教态度、方法措施等,不同学校的办学定位表现出教风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教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好的教风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旗帜,它可以对置身其中的学生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教风,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可信度。显而易见,良好的教风对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龙源期刊网 http:// 学风是一所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3]。学风是读书之风、治学之风、做人之风,是一所学校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4]。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是衡量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标志,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良好校风的形成离不开严谨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当前民办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风疏于管理没有形成规范。主要表现有以下方面:一是校园学习风气不佳。校园里真正学习的学生占比低,课余时间讨论学习问题的学生少,更多的是关注娱乐八卦。二是教学考核不真实。“学生评教”只是走过场,学生信息员制度更多的是针对教学事故而设,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不明显,导致教风不严,教师缺乏责任心和创新精神。三是宿舍管理不严。学生外出晚归或外宿现象较为严重,个别宿舍还兼厨房、餐厅的功能,体现了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管理意识薄弱。四是宿舍楼风不雅。学生宿舍楼道各类小广告、牛皮癣问题严重,个别宿舍门窗遭人损坏、存在失窃现象,这说明个别学生缺乏社会公德、个人美德。五是会风不严。开会迟到、早退、交头接耳,会议期间接打电话、刷微博、聊微信者有之,这是不爱岗、不敬业的行为。六是校园环境不够文明。校园道路相对比较窄,却时常出现行人不靠边低头玩手机并排行走的不文明行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校园本应是精神文明的展示窗口,确时常有学生穿拖鞋进课堂,校园内偶尔还出现赌博等违法现象。七是民办学校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颁布多年但没有很好贯彻落实,民办高校董事会、主办人拥有办学导向性的决策权,其办学思想对校风影响不容忽视,董事会办学的立足点、办学宗旨对学校的稳定发展尤为重要。以上种种严重阻碍优良校风的形成,学校各级领导必须加以重视。

(二)教风不严谨且监督乏力。部分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自己上课迟到,对学生关心较少,不愿与学生多交流,没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风不严使得“学风不正”的现象滋生蔓延。对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课堂玩手游、聊微信、刷微博等违纪现象不闻不问,课堂组织纪律松散。有些老师认为只要自己上好课就可以了,学生爱听不听,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正常的校园学习风气,更有个别教师自己在课堂中使用通讯工具,破坏了规矩。有些老师觉得自己的学识足以应付上课,备课不充分,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教学方法单一,这种放羊式教学直接导致学风的松散。“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比较突出,严重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有甚者,抓住民办高校人员精简,监督不到位等现象,私自调课、停课,极大地损害了学生利益,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学风松懈且缺乏有力措施。我国高等教育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发展,高校扩招之后民办高校生源质量出现明显下降,师资力量不足造成教学任务重,也给教风和学风建设增加难度。首先是学习盲目、缺乏主动性。长期受中小学教师主导教育方式的影响,进入大学后,教育和学习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很多学生迷茫了,没有了追求,开始随波逐流。其次是学习不努力、自觉性差。上课迟到、早退、请人代课甚至随意缺课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智能手机

龙源期刊网 http:// 的普及,自制能力差的学生上课期间聊微信、刷微博、玩手游等现象频现。一些学生无法承受来自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竞争压力,产生畏难或厌学情绪;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少同学认为学习成绩好不如有个好爹妈或编织好的关系网[5];还有的同学学习不上进,60分万岁,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学风不正,使学生考试时抱有侥幸心理,作弊现象时有发生,而部分老师监考不严、或抓到作弊后心软,不上报,使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校风、教风、学风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果我们不积极主动去应对和解决,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办高校倡导的内涵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又将是一纸空文。

三、解决民办高校校风、教风、学风问题的建议

(一)切实加强校风建设。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新建高楼大厦,不在于扩张校园版图,也不在于教学设备多么先进和现代化,而在于有什么样的校风。校风虽然无影无形,但对教风、学风的潜移默化作用至关重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师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自觉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优良校风。

2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都非常关键,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通过社团、协会举办各类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校园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归宿,以学生会、团委、社团组织、各类竞赛来带动、繁荣、提升校园文化。如工科院系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云计算大赛等,通过竞赛充实学生课外生活,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融洽师生关系,形成队友情谊,树立信心。通过赛事带动学风,提升教风,充实校风[6]。

3转变管理理念,提升服务能力。针对当前校风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必须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改变管理思路,规范管理制度,以提升服务促管理。校园监控系统的建设有力地保障了师生财物的安全,校园110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后勤保障服务,切实解决了师生的报警、求助、医疗等困难,这些都是校风提升工程的体现。

4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民办高校长远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体制机制问题,通过《民办教育促进法》来保障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经费,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造基本的教学、实验、实践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提供合理的工资和社会保障条件,教师、职工安心了才能专心教书育人,学生才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健全机制、理顺体制,完善大学章程,减少董事会对管理层的过度干预能极大提升民办高校办学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龙源期刊网 http://

(二)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促进教风整体提升。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在把我国高等教育办出国际水平的同时,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敬业精神,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有主人翁精神、责任意识和时代紧迫感,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的研究和改进,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与理念。当前全新的教学模式“慕课”已经风靡全国,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也逐渐为大家所认可,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因此,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特点,努力钻研业务,进行教育理念创新,探索教学规律,努力从“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向“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

2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部门要规范教学各个环节,防止出现教师旷课或未经批准的调课、停课、代课等现象;杜绝上课迟到、早退现象;规范各类教学文件;保证课件、教案、授课、作业(实验报告)布置与批改、课后辅导与答疑、课程考核、课程设计、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符合教学要求。教师本人要带头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期间手机关机或调为静音;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对学生迟到、缺课、课堂睡觉、玩手机等不良现象要及时提醒,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要采取必要措施。

3加强教学检查,挖掘教学潜能。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学院领导听课,督导组督导、同行评教、社会参与和学生评教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定期开展教师座谈会,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把师德师风及教师承担教学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作为职务聘任、职称晋升及评优评先活动的必要条件。优化学生评教制度,改进传统的网络评教,通过班级考评小组讨论形成文件的形式进行评教。同时,对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教学工作敷衍塞责,教学效果差,学生反映意见强烈的教师,限期整改,若仍达不到要求的调离教学岗位,延期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直至辞退。

4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校影响力。民办高校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积极性不高,不利于产学研结合,容易被社会遗忘在某个角落。学校应营造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充分挖掘教师的学术研究潜能。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带动学风,同时科研成果的转化可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于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厚重的学术氛围可以点燃学生的学术热情,激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加强教育,完善管理,促进学风建设。我校党委书记说过:“学风问题,归根结底是教风问题”。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学风建设,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风的基础是教风,没有良好的教风就不可能有浓厚的学风。高校要牢牢掌握舆论阵地,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7]。

龙源期刊网 http:// 1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关键。一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思想引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二要注重师德建设,教育是一项铸魂工程,切实担负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三要严格教学管理,实施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制度;四要加强青年教师的进修培训,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提升的空间,校园最好的福利就是给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五要制度留人、待遇留人,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相对公办高校低,社会地位也不能和公办院校相比,没有稳定的制度保障和相对优越的待遇,很难留住教师的心,更别提教风的改善。没有教风的转变,何来学风的提升。

2完善学风建设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学风建设的重点。《学生守则》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明显的约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修订学生守则促进学风建设。制定好《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条例》,明确辅导员责任和权力,辅导员应深入学生中,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样才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改进职称评定,班主任任职考评与职称评定联系起来,否则高校班主任工作难有实质突破。严肃考风考纪,加大诚信考试的宣传力度,使高校成为诚信场所。考风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学生学风的具体体现,考风问题不容忽视[8]。

3大刀阔斧进行教学改革,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民办高校要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满足学生自我发展、全面发展的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求制导,因材施教,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试行“学校进企业,企业进学校”的机制,推进校企合作、优势互补,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新体系,对提高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4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这一举措预示着我国进入了“创客”时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场所,需要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培养相应创业能力和技能,这有助于将来大学生毕业时择业、就业或创业。民办高校定位为应用型创新大学,应促进校企一体化,让企业、工厂进入学校,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在从事相关的实习、实践甚至创业活动,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真正促进浓厚学风的形成。

5适度控制规模,提升内涵建设。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我国高考入学率有了很大提高,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下滑明显,对学风影响明显,可以适度控制规模,建立弹性学制或淘汰机制。多渠道多角度鼓励学生全面成才,对不同来源的学生提供开放式的灵活培养方案,充分考虑不同来源学生的知识基础、个人爱好和择业倾向,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优秀学生全面发展,顾及特长生、偏科生的个性发展,切实提升办学内涵。

总之,培育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任务,是任何一所大学长期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教育理应与时俱进。高等教育应首先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抓起,让大学生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变化,主动转变观念,改变学习方法,养成浓厚的学风。教师应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龙源期刊网 http://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严谨的教风。民办高校管理者应有改革创新精神,勇于担起历史使命,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狠抓教风、学风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民办高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路上才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王雅君,戴冬冰等.切实加强民办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9).[2] 张昌勋.关于高职院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理性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3] 宋旭超,薛晓光,王晓清.独立学院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1(5):120~121.[4] [5] [8] 李军良.试论高校党建与优良校风、教风及学风的培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9).[6] 陈洁.以科技竞赛为抓手,促优良学风建设[J].科技风,2013,(9).[7] 伍处文.切实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2).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Spirit,Teaching Style and Learning Style in Private College ZENG Feng-sheng & XU Shu-qin & LYU Si-ren(Yang-En University,362014 Quanzhou,Fujian,China)Abstract:

Private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nd private colle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applied creative talents since higher education had turned its past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into nowadays classified management.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spirit,teaching style and learning style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Some problems also exi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three styles”,and they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s;school spirit;teaching style;learning style construction

校风变迁调查 篇3

从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至今已经有整整27年。这27年,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变换,27年,一个婴儿成为了父亲,一粒种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这无数的变迁有崇高伟大,有从容平淡,有峰会路转,有高歌猛进。

在这变迁中,有过呐喊,有过交锋,有过沉浮,有过徘徊,也有着冲动、激情和腾飞。

这一切无一不在大学校园里浓缩并被思考、诠释和体现。大学校园里的每一股风气每一次潮流都带著深深的社会痕迹。

中国历来是人文的天下,除了异化的“文化大革命”。而大学校园正是人文的发端处,大学生们在校园里尝试和磨练,然后走出校门,成为创造变革的主力。

在新的400万大学生走进大学这个“小社会”“四年磨一剑”之前,本刊特别策划了这次“校风变迁调查”,邀请了21世纪和上世纪77级、79级、86级、90级和96级的新老大学生们来回忆和描绘他们的校园和校园风气,可以说这是一次“跨世纪”的调查,无论是当年的“新三届”大学生还是现在校园里的“新新人类”,他们都用饱含深情但实事求是的笔端和语言给我们讲述了大学校风的这一场为时27年,跨越一个世纪的校园变迁。碍于篇幅,我们选择了“新三届”、90级和21世纪的在校大学生,无论是他们本人的成长过程还是大学生活,都曾经或正在处于一种变革的状态,都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而86级和96级大学生们在毕业那一年跨入了下一个时代,他们的叙述给予了我们更多的事实依据。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校风建设 篇4

一、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含义和特点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基本含义是强调高校全体党员和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学习, 学习是核心, 离开学习就谈不了学习型党组织。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 高校的党员从过去的适应性学习和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向强调创新性学习和能力学习。其次, 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更加强调把学习作为整体性要求, 作为全体党员的共同责任, 要求全体党员共同加强学习;最后, 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强调的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要把学习制度化、机制化。由此可见,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同时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拥有政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主要特征。高校建设的学习型党组织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 讲政治始终是基本的原则, 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是第一位的要求。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立的围绕创新成长理念, 即以学习理念的创新、知识的创新、方式方法的创新、学习制度的创新, 推动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高校建设的学习型党组织的目的全在于指导实践, 重在学习, 贵在实践,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二、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有利于加强党组织建设。

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有利于加强党组织建设。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需要高校师生党员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形式, 该形式有利于加强师生党员对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深刻理解, 进而增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这样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可以对党员行为起到规范、监督的作用。为高校师生党员建立了牢固的科学发展观、树立了优良作风的榜样、指导了廉政工作的建设。另外, 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中不断发挥创造、创新的作用, 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武装政治经济实力、推动基础工作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

(二) 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

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方向。建设科学发展的高校, 就要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学校基层党组织来实现。反之, 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对高校的科学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中在充分发挥高校中优秀党员的知识素养、发散性思维、创新实践技能的独特优势同时, 更应该通过师生党员的先进作用把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精神及时传达到普通的群众中去, 这样就可以使高校在广泛的群众支持中的得到更好的科学发展。

(三) 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有利于良好校风建设。

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有利于良好校风建设。校风的建设不仅包括教风的建设, 还要包括学风的建设。只有教与学的建设并重发展才可以树立更好的校风。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仅可以促进校风建设, 也可以促进学风建设, 建立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行为倾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风建设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具体反映, 而这都可以通过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来实现。

三、以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促进校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 加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制度建设。高校建立健全科学的学习组织机制是关键。学校不仅要积极营造崇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氛围, 更重要的是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学习制度等,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制度建设。学校党委要认真组织落实每学期学校统一安排的中心组学习、党员学习和教职工学习计划, 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转化制度, 通过集体交流、媒体宣传、工作动态等多种形式, 促进学习教育成果及时运用于学院决策和工作之中。对于机关和院系党总支需要针对学生党员,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明确学习教育的时间、内容、责任, 培养学生党员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明确具体的学习内容, 增强学生党员学习的自主性。

(二) 加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理念学习。高校学习型党组织需要加强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 使其深入到每一位高校党员的内心深处, 最终都能把学习成为终生的常态, 在不懈的学习中充实人生、提升人生、完善人生, 对于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终身学习当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对学习时效性和长期性的认识,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这样就可以提高高校师生党员的自身素质, 使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会流于形式。另外, 要在高校党组织内部营造认真学习的风气、积极创造的风气、民主选举的风气、脚踏实地的风气、协作共赢的风气。同时发挥高校党组织的特点和优势, 开展创新和前沿研究, 探索我党发展中所遇到的新形势、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只有不断加强对学习理念的深化, 才能发挥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能力, 使校风建设得到制度保障。

(三) 加强“三创”精神建设。通过加强“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建设, 进一步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三创”精神建设主要内容是:第一, 弘扬创业精神, 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 形成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第二, 弘扬创新精神, 鼓励、引导和支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 形成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生动景象;第三, 弘扬创优精神, 鼓励、引导和支持岗位创优、行业创优、区域创优, 形成各个劳动者创优争先、各个单位励精图治、各个地区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首先, 学习型党组织作为一种组织行为, 既要以知识的不断丰富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更要以引领实践的发展为根本,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落脚在培育创新素质, 在认识和把握党的工作新规律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其次, 不断创新学习载体, 丰富学习内容, 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用理论武装头脑的自觉性、坚定性。深刻把握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体育新形势、新思想、新目标、新理念、新部署, 不断提高教职工教书育人水平, 形成全员学习、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风尚。最后,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新实践和新发展, 深入研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路径, 深刻阐释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创”精神对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及校风建设有着很好的激励作用,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可以积极开展关于“三创”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活动, 加强师生党员对“三创”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促进校风建设。

摘要: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对学校校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影响, 本文分析了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含义, 探讨了高校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 最后针对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如何促进校风建设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学习型党组织,校风建设,精神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晓春.理解中国的信息革命[J].新华文摘, 2010

[2].沈壮海.软实力的价值之轴[J].高校理论战线, 2010

校训校风 篇5

办学宗旨:为学生未来着想,让生命绽放精彩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办学思路:依法治校、管理强校

育人目标:让每一位学生会学习、会生存、会做人 教师培养目标: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实现梦想

学校领导作风:团结、民主、务实、高效 学校教育思想:立德树人、彰显个性 学校文化精神:大爱无垠、和谐共生 学校师德师风:正直、精业

学校发展目标:齐心协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教学校

秉承校训精神 弘扬优良校风 篇6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常州第三中学春季开学典礼。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向全校师生道一声真诚的祝福和诚挚的问候: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中身体健康,学习工作进步!

今天我讲话内容的题目是:秉承校训精神,弘扬优良校风。

何谓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我们所有师生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同时它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

“诚毅”二字是我们三中校训———诚以待人,毅以行事。“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上升到高度就是要对党对人民对祖国无限忠诚,就是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毅”是做事的基本准则,就是要艰苦奋斗,学习、工作不怕困难,志向坚定,百折不挠。

何谓校风?简单点讲,校风就是学校的风气,是学校校训的具体外显和落实。它体现在我们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干部的作风、班级的班风上。

敬业、严谨、爱生、善导是我校的教风;诚实、进取、乐学、善思是我校的学风;团结、文明、求实、创新是我校的校风。

新的一年、新的学期,我们要继续秉承常州三中校训精神,弘扬优良校风。

弘扬优良校风至关重要,一个学校有了好的校风,就会产生催人奋进的巨大能量,教学质量必然会得到不断提高,学校也一定能赢得家长、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校风=学风+教风+领导作风。培养好的校风,首先要培养好的学风,即在我们学生中应有很好的风气。要培养好的学风,必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对我们每位同学来讲,就是要与自身的一些坏习惯做斗争,克服坏习惯的过程就是形成好的学风的过程。

好的学风从哪里来?来自好的教风。我们每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身作则地进行言传身教。我们每位教师既要关心爱护学生,同时对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做到管教管导,教书育人。

好的教风从哪里来?来自好的领导作风。每位校领导、中层干部和党员,都应自觉带头做到“讲政治、讲规范、讲团结”,“比学习、比工作、比态度”,在工作上身先士卒,在作风上身体力行,为我们全体师生做出好榜样。

本学期时间短,任务重,有四件大事必须做好:一是学习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二是完成学校第三轮主动发展规划的中期自评,三是努力争取通过四星级高中的复评,四是实现高一、高二学年结束考试和高三高考双丰收。

校训精神、优良校风就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正能量!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切实牢记校训精神,并身体力行弘扬优良校风,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任务一定能完成,学校的办学目标注定会实现!

“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去年,我校迎来了建校85周年的大喜日子。让我们全体三中人继承发扬常州第三中学85年办学兴教的辉煌历程所凝结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励精图治,奋发有为,追求卓越,争取办学再上新台阶,学校发展实现新跨越。

高校校风 篇7

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

教风是指教育机构在教学精神、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气。好的教风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有着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

学风、教风、校风建设,是学校制度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长春建筑学院“三风”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教风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老师不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出现上课迟到、提前下课、讲课敷衍应付、课堂接打手机、言行失范等有损教风的行为。同时对课堂纪律管理松懈,对学生上课聊天、睡觉、玩电子产品等现象视若无睹。有一些老师照本宣科,业务不精,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差。外聘老师一般来源于公立高校,教师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上没有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方法。

(二)学风方面

民办高校学生学习成绩起点相对普通高校较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很多的学生几乎完全丧失了学习动力,很多学生的目标是“混”一纸文凭;靠授课教师、辅导员老师点名才能回到课堂,许多学生只不过拿了一本崭新的教材,坐在教室的后排。缺乏诚信考试意识,在考场经常携带小抄,考试违纪现象比较严重。

(三)校风方面

校领导缺乏下沉服务,机关干部缺乏深入基层,学校管理缺乏规范有效,人事岗位管理缺乏更有效的进入、退出和奖惩机制,基层管理缺乏主体责任和务实严管的规范。在一些教职员工中,凝聚动力不足、爱校精神弱化、散漫松懈、消极浮躁、不思进取、应付从事,缺乏职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三、长春建筑学院“三风”建设措施

(一)开展爱校、爱岗、爱生教育

爱校教育是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坚持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职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增强凝聚力,振奋精神、艰苦创业的强大动力;爱岗教育、转变作风的重要体现是爱岗敬业。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深入开展爱岗教育活动。加强岗位职责、岗位作风、岗位奉献等教育。爱生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必须以学生为本。如果没有学生,学校将不复存在。学生培养不好,学校就办不好;反之,要办好学校,就必须培养好学生。

(二)校领导与校部机关下沉服务管理

转变作风,必须领导带头。要进一步明确校领导联系包保单位,深入课堂听课,多下基层调研,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进一步明确机关干部下基层指导协调、检查监督和听取意见的规定。克服领导与机关浮在上面、脱离基层、工作效率低、管理粗放的倾向。在这方面要接受基层与群众的监督。坚持每学期向基层征求一次校级领导和机关干部转变作风的意见,每年度在基层对校领导和机关干部转变作风测评一次。

四、长春建筑学院各学院三风建设实施方法

土木工程学院:实行班导师制度。班导师由授课教师担任,不同于班主任,他不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其主要职责是协助辅导员老师,侧重于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及难题,尤其是要在专业上对他们做具体指导,进而达到学生们更爱自己的专业,更爱学习,更爱老师的目的。

管理学院:实施晚自习改革,逐步推行按需进行教室分布,分层学习,避免学生晚自习乱哄哄、走过场式既浪费精力又收不到学习效果的局面,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自主性。

公共艺术学院:成立了由院长、书记、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组成的督教组,检查学生上课的秩序、到课学生数、教室卫生等综合工作,每个月对检查督教情况进行汇总,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下一步整改措施。对于学生课堂睡觉、玩手机、带零食的问题进行严格检查和督促,现在在公共艺术分院形成了所有老师人人管课堂的秩序,克服了以往老师只管上课,不管课堂秩序等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以教授工作室为载体,以真实项目为引领,多角度、多侧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现代传媒系为厂家设计企业标志项目,设计系为园区二期工程设计施工图纸项目,新媒体艺术系为吉林森工集团设计规划效果图项目。在这些真实项目拉动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勇于探索,主动学习。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风、学风、校风中存在的问题,在“三风”建设中形成学校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全面抓,全校师生人人抓的局面,为民办教育事业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摘要:民办高等教育是我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短,“三风”建设工作存在很多弊病,本文以长春建筑学院的“三风”建设工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加强“三风”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高校校风 篇8

军事理论教育从树立正确思想政治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重塑行为品质上的功能上来看, 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学风校风建设。 研究军事理论教育对加强高校学风校风建设作用的长效机制对策, 怎样把军事理论教育和高校学风校风建设相结合, 在军事理论教育中促进学风建设, 使课堂上接受的军事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调整个人心理活动, 发挥综合教育功能, 促进高校学风校风的建设, 在学风建设中提高国防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是本文章探讨的主题。

1 关键词语的界定

1.1 国防理论教育

又称为军事理论教育。 国防教育体系结构由军事理论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巩固养成、深化拓展四个部分构成。 军事理论教育指国防领域方面的理论在课堂上的教育。

1.2 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长时间内发挥预期功能并保证正常运行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 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 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组织和个体。

2 军事理论教育提高军事素养的教学实效性策略

长效机制的两个基本条件之一是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组织和个体。个体指接受军事理论教育的大学生, 大学生对军队的向往, 对自己母校的期望是推动制度运行的个体动力源。 可以从思想上行为上巩固养成一定的军事素养, 主要经验和创新有以下几点:

2.1 借鉴军事化管理的经验, 建立模拟连排班建制

模拟连排班建制, 为军事素质的培养, 为继续巩固军事训练的成果, 为落实高校校风建设的各种要求, 也为分层次分组织贯彻执行命令。

军事理论教育往往采取大班教学。 10 人模拟一军事班。 一教学班模拟四、五个军事班, 一个排。 一个教学大班约100 人模拟一个连队。连长排长班长均由优秀大学生担任, 因军事理论教学时间短, 学生干部慎重选定后不轻易改变。

模拟连排班建制一旦建立, 课堂上首先抓执行力度, 主要有组织纪律、文明礼貌等军事行为能力的要求, 使“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令行禁止”等、军容、军礼等军事素养树立、养成、巩固, 使军队的优良传统、优秀的作风作为综合素质教育在课堂上延伸。 高校的校规校纪和各项要求能在执行、效率上得到较好的贯彻。 提高了大学生严明的纪律意识, 使军事素养在大学生心目中生根, 使校风学风得到提升。

2.2 军事理论教学管理融入军队管理元素

教师怎样融入军队的一部分管理元素, 按照军事化的部分标准要求学生, 改变学生精神面貌, 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做出学科应有的贡献。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经验主要有: (1) 按学号排座听课, 课前可唱国歌或军歌, 规定听课时手的摆放位子; (2) 非正常情况下必须报告和入列, 下课时有序走出教室; (3) 课堂上学生服装必须符合基本要求; (4) 严守时间、服从安排、令行禁止; (5) 教师采取正确引导、制度制约、榜样示范、纪律处罚等各种手段以达到严肃课堂学风。

按照部队的组织纪律规范学生, 按部队的令行禁止作风、雷厉风行的服从意识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以达纪律严明、秩序规范、作风严谨, 为高校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提供有力保障。

2.3 切实发挥军事理论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功能

国防理论教育既是军事科学, 又是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把综合素质教育寓于大学生的军事理论教育中。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军事科学的关系, 引导大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强化集体意识、竞争意识。 军事上的团体性和对抗性,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强化集体主义精神。 对抗性有利于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激发竞争意识。 (3) 改善学风。通过阐明国防责任感与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关系, 激发大学生为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4) 激发爱国热情, 发扬进取精神。 通过国防意识的培育, 激发爱国热情, 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保持对国家所面临外部威胁与挑战的忧患意识, 发扬为改善生存环境,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的进取精神。 (5)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军队中的各种优良品质和朴素作风融入到军事理论教学中去, 使学生养成严谨、有序的课堂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6) 培养国防素质。 教学中结合军事上的实事热点、军事动态等。在分析中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 (7) 促进高校校风学风建设。 举办国防专题活动和国防教育知识竞赛,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国防领域社团活动和课外阅读, 并在学科的成绩上给予奖励, 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2.4 制定军事理论课堂上培养和管理的学科规章制度

军训成果是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目标内容之一, 怎样使这些成果固化、养成、发展, 必须寻求继续目标内容教育的载体和途径, 其中军事理论教学就是有效的载体和途径之一。 为此, 军事理论教育的素质目标、行为目标的培养和军队管理元素应形成学科规章制度, 并不断建设完善学科规章制度。

3 建立健全军事理论教育加强高校学风校风建设作用的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推动制度有效运作的的组织。 教师和教研室是实施军事理论教育的基础组织, 是推动制度运行的组织动力源。 为发挥军事理论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和固化学生的优秀行为品质, 促进高校学风的建设, 必须建立健全教师和教研室管理制度。

3.1 建立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度, 健全军事理论的组织机构

教师是国防理论教育的具体实施教育者和基层组织者, 是关键基层人物。 军事教研室是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着眼点。 (1) 教师人员编制要有保障。 建设一支人员稳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是对组织机构的完善最为关键的措施, 是推进国防教育持续发展建立根基的强有力保障。 高校在落实编制体制过程中,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整体素质高、专兼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2) 军事理论教师培训和进修工作制度化。军事教师需要具备特殊的教学规律和素质要求, 需要不断进行学习培训以提高业务水平。可采取教育有关部门与军事部门联合方式, 负责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工作, 也可委托军事院校直接进行培训。 (3) 实现军事理论教研室的规范管理。 军事理论教研室除了具备一般教研室的共性外, 根据学科培养目标还应具备自己的个性, 主要有用制度来规范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军事素质教育、国防意识培养、优秀行为品质的养成等, 在教学组织上形成一种有计划、分步骤、重过程的学科规定。 教研室审查教学计划中是否充分体现了军事素养的培育, 对计划执行过程分期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以期达到实效。

3.2 建立高校与军队 (军校) 合作协调的机制

建立高校与军队或军校合作协调的机制, 对军事理论教学教研和大学生军事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军事专业化的保障。 (1) 建立教学上的合作机制。 军队与高校密切配合, 共同协商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方案, 经过教学实践后, 完善计划方案, 逐渐使之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约束性, 最终形成高校与军队的在教学教研的合作机制。 (2) 建立教官与教师交流合作机制。 教官专业素养强, 在军事信息量、军事理论研究方面更加专业化、前沿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教官与教师交流合作, 优劣互补, 各自发挥优势合作, 对教师融入军队的管理元素和提高军事理论教育实效性大有裨益。 (3) 定期教学、研究交流机制化。 军事院校与高校定期举行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军事动态的交流和科研上研讨, 提高教学水平, 活跃学术气氛, 优化学术风格。 有助于高校教师借鉴对方的教学方法, 学习他们的学风与军人气质融为一体的风范。 (4) 依托部队建立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基地。形成高校———部队———学生之间的三维关系来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军事素养。同时, 大学生与基层官兵的互动产生同龄人的思想共鸣, 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集体观、挫折观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建立学校管理层相应的有效运作的配套制度

建立学校管理层有效运作的制度是保障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所要求的配套制度之一。 (1) 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中。军事理论教育主要承担综合素质和优秀行为品质的培养, 促进了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管理机构应把把军事理论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中, 纳入到学校校风的建设制度体系中, 纳入到学院的监督管理中, 纳入学科建设中, 纳入到教师的教学职责和任务中, 创新其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督促其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培养。 (2) 建立层层管理机制。建立层层管理机制是促使国防教育环节对高校的学风的建设取得成效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建立后, 管理组织机构监督督促制度运作, 并贯彻整个执行过程, 坚持执行, 持之以恒, 终见成效。 涉及的管理机构主要有军事理论教育室、分管的学院、校保卫处、学生工作处、各团委、教务处、校党委等, 各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涉及国防教育工作职责和具体的分工协作范围。 (3) 建立物质条件上的保障机制。军事理论教育在综合教育功能上对高校校风学风的良性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和教育无法替代的。 应对军事理论教育大力扶持, 保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保障落实到基层。

国防理论教育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学风校风建设的改革和创新, 丰富思想政治道德工作的内容, 改善高校精神面貌。 高校学风建设使军事理论教育工作的内涵更丰富, 更加与大学生工作有机地融为一体, 落到实处, 从而增强军事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为充分发挥军事理论育人的功能, 需要提高军事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建立健全军事理论教育加强高校学风校风建设作用的长效机制, 以保障制度的有效运作, 以期达到改善高校的学风校风。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育,大学生,学风校风,建设,机制

参考文献

[1]郭睿.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探析[J].南方冶金院学报, 1998, 10.

再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篇9

一、对高校校风、教风、学风的再认识

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要靠教师的辛勤培育,更要靠学生自己的刻苦努力。而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一)良好的校风是一所学校的宝贵财富

校风主要是指一所学校的风气,它涉及学校的整体风貌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状况。校风的内涵,一方面体现办学指导思想、总体发展规划、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另一方面还应体现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修养,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和生活情况等等。校风不仅仅是办学传统和办学经验的沉淀,应该是一所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

良好的校风是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一所学校的无价之宝,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校风作为教职员工的一种心理定式,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而潜在的感染力,它将制约和规范着每一名教职员工的言行,推动学校整体工作奋发向上。而不良的校风一旦形成则是一种无形的破坏因素,侵蚀学校的肌体、败坏学校的声誉。

(二)良好的教风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风主要是指教师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它涉及教师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精神风貌、教育观念、业务水平、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和教学方法等等。教风和校风相比,教风的表现更为直接和现实。教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体和龙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学生。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精神情操,在培养学生个性、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教师担负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教风建设主要是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质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他们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艰巨任务。

(三)良好的学风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

学风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在学校教育、培养下养成的心理和生理品质,是学生成长状态的内在和外在的表现,通过学风能够充分反映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为,学风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意志观和政治思想、品德的综合反映。它涉及学生精神风貌、学习志向、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获取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在思想、道德和身体、心理诸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教兴国”事业的成败。因此,学风建设要站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要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意义,显得尤为重要[3]。

二、培养创新人才与抓好校风、教凤、学风建设的关系

培养创新人才是对教育本质理解的一次飞跃,是包括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内的一场深刻教育革命。历次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就不可能有对改革目标的认同,就不可能有参与改革的积极有效的行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就落不到实处[4]。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与校风建设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任何物质生产和生活内容及方式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的思想和观念的进步。强化改革意识,不断更新育人观念,进一步明确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主旋律,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5]。

首先,高校一是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在保证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着重增强学生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观念;二是要改变统一教育模式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新观念;三是要改变单纯依靠教师主导地位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在保证教师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着重拓展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新观念;四是要改变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产学研相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新观念;五是要改变“讲三、学二、考一”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讲一、练二、考三”的新的教育质量评价观念;六是要改变大学教育是终极教育的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相统一的一代新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又会做学问。

其次,高校各级领导都要重视校风建设,注重学术、文化氛围的养成,要注意在完成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能的同时,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尤其要重视教育教学科研的开展,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由此可见,深化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既是校风建设的载体,又是校风建设的动力,把校风建设渗透到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中去,以改革和学科建设促进校风建设,校风建设也就有了充足不竭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合与教风建设的关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而改革的重点则是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鼓励个性发展。高校不可能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构建一个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进行知识自我更新和自我表现演绎、发展提高的知识体系,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科间、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和课程重组。要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消化课堂内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在知识体系、学术能力和研究方法上自我完善。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知识潜能,特别是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再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人才模式中,素质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和根本。要建立健全以目标量化管理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教师工作规范,加大奖惩力度,稳定、优化师资队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学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包括教师的学风和学生的学风两项内容,两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互动发展,共同形成大学的整体学风。现代教育的实践和发展越来越证明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不是简单、被动的教育对象。学校教育实践的一切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既是教育结果的体现者,又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教育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付出的努力。只有不断地教育启发学生树立主体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学习,才可能学进去,才可能学好。因此,学风建设关键在于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明白,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创新是切合当今国际社会潮流的,是新世纪国家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生存的需要,竞争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紧迫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风建设中。

校风、教风、学风各有其相对而独立的内容,又从整体上互为补充,三者必须融为一体。由于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力军,其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必须以教风为龙头,抓教风、促学风、树校风,努力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必须引起高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的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摘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面对新形势,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校风、教风、学风三者之间的关系,采取切实的措施创建新型的校风、教风、学风,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创新人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久生.环境教育论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7.

[2]John Huckle,Stephen Sterling.可持续发展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88-295.

[3]邓晓春.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大趋势对我们的启示[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5).

[4]袁贵仁.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稳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2,(5).

如何加强农村中学的校风建设 篇10

一、以舆论导向为载体, 形成优良校风

正确健康的舆论, 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以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发展, 它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了基础。可以采取对舆论的强化诱导, 培养学生向上的品格, 也可以时时总结, 召开会议, 通过宣传栏、广播站总结优缺点, 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学校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 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 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 澄清模糊认识, 纠正错误观点, 引导正确舆论。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 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 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 抑制歪风邪气, 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 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 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二、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形成优良的教风

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弘扬奉献精神, 形成“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良好校风。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无小节, 人人是楷模”。学校明确提出, 向课堂要质量, 向管理要质量, 在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注重课堂教学的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辅导等环环紧扣。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比武课”、新教师上“汇报课”、其他教师上“研讨课”, 运用听课、评课、座谈、分析、反馈等方式,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坚持以“抓两头, 促中间”为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对学习困难生做好补缺补差工作。不断加强激励机制, 及时表扬和奖励, 最大程度地发挥优秀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 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勤奋攻读, 立志成才, 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三、以思想教育为载体, 培养良好的学风

现在学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论题, 同时它也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弘扬刻苦学习, 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处事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学风是校风的重要内容, 也是建立良好校风的重要条件。

自新生入学开始, 就要把学风建设放在首位, 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效果, 增强成才意识, 有目的有步骤的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班主任要深入学生内部, 了解学生的想法, 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意识;组织座谈会, 畅谈学习生活, 介绍经验, 吸取教训。同时给学生讲解学校的有关规定及奖罚制度, 使新生一入校就对中专生活有一个明确地了解, 学生只有自觉、自强、自立、自制才能成才。教育学生求学要勤, 严谨刻苦:增强自律和自制能力。此外要邀请学术专家进行教育教学专题讲座, 深入开展热爱专业、自立自强的系列思想教育, 举办类似“技能节”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在根本上杜绝思想束缚情况, 促使每一位同学树立宏大理想, 明确学习目的, 形成勤奋好学、团结互助, 你追我赶的优良学风。

四、以课外活动为载体, 建造良好的班风

学校围绕活动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活动, 为师生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次次国旗下的讲话、一版版专题黑板报、一堂堂主题班会、一次次“啄木鸟行动”、“红五月歌会”、庆“五四”、“迎国庆文艺会演”、10多项常态的主题活动……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全校师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发展。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 农村广阔的田野是一个大课堂, 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城市孩子无法亲身体会到的自然、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每年结合季节或节日组织一些植树节活动、春游、野炊、文艺汇演、朗诵比赛等校内、外活动, 每当开展这些活动时, 也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刻, 他们一个个欢声雀跃, 兴高采烈, 高兴而去, 尽兴而归。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校校风】相关文章:

小学校风05-18

校风05-18

谈家风校风04-09

校风学风教风04-20

河小学校风05-02

学风校风建设05-15

校风 学风 教风05-21

校训、校风、学风05-21

校纪校风07-05

学风,校风 文档07-11

上一篇:无人机安全下一篇:中国图书“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