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通信网

2024-07-16

IP通信网(精选十篇)

IP通信网 篇1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和影响范围的扩大,各种通信方式都在适应IP(网际协议)应用。卫星通信也不例外,逐步从传统透明传输方式向IP传输方式发展。但是卫星通信用于传输IP业务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需要在设计时考虑。

1 卫星IP通信网遇到的问题

卫星通信网使用赤道上空的静止卫星实现卫星地球站之间的信息传输。它有如下突出特点:① 信道延时长:一个信息发出到收到对方应答延时在530 ms左右;② 卫星转发器资源租费较高,卫星通信网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资源或信道利用率;③ 网络拓扑及路由简单;④ 广播特性:一个地球站发送的信息,全网所有站都可以接收;⑤ 相对地面线路卫星通信信道存在误码。

结合上述特点,IP卫星通信网与传统卫星通信网及地面IP通信网相比都不相同,有其特殊的特点。因此设计时需要着重考虑:① 长信道延时对IP应用的影响;② 考虑信道误码对IP业务的影响;③ 结合卫星网络特点选择路由协议;④ 如何利用卫星通信广播特性传输IP业务;⑤ 考虑IP开销对资源利用的影响;⑥ 关注IP信道质量如何衡量;⑦ 避免产生广播风暴;⑧ 避免备份信道切换时路由变化。

2 卫星信道长延时和误码对IP业务的影响

卫星信道的长延时特性影响基于IP的应答确认业务例如TCP(传输控制协议)和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等。误码主要影响丢包率和触发TCP的拥塞控制机制,但卫星信道一般保证误码率达到10-7,此时误码的影响可以忽略;试验发现误码率恶化到10-3时小数据包和多线程技术有较强的抗误码能力。

2.1 长延时对TCP业务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1) 长延时对TCP业务的影响

卫星信道的长延时影响TCP业务的吞吐量即传输速率,可通过公式(1)计算。

RΤCΡ=WSRΤΤ。 (1)

式中,RTCP为TCP业务速率,单位kbps;WS为TCP业务接收窗口尺寸kbit;RTT为业务应答延时,单位为s。TCP业务接收窗口实际在8 kbyte~64 kbyte之间,卫星信道应答延时在480 ms~540 ms。

因此,不采取措施时卫星信道的TCP业务最大吞吐量可能只有118 kbps~1 067 kbps。表1给出了一组测试数据。

(2) 解决办法

针对影响TCP业务传输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试验,可以得到改善其传输性能的各种措施:① 加大发送窗口尺寸,调整发送数据包长,可以使传输效率提高;② 保证信道误码率至少达到10-7;③ 协议欺骗、本地应答;④ 采用协议加速器,将TCP协议转换为适合卫星信道传输的协议,本地处理确认应答;⑤ 采用扩展TCP协议,改进拥塞和慢启动机制、支持特大窗口等以便适应长延时误码信道;⑥ 采用多线程应用软件如网络快车,可以提高传输速率,明显改善信道利用率,表2和图1分别给出了不同线程数下TCP业务传输的试验数据和曲线。

以上措施综合应用效果会更好。

2.2 长延时对HTTP业务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HTTP主要用于网页浏览,每个网页会包含许多链接。正常浏览网页时,每个链接会建立一个连接。因此通过卫星的长延时信道直接浏览网页,不同连接不同时间建立,整个网页浏览时间很长。

可采用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卫星通信网中心站先下载完整的所需网页,远端站通过一个连接下载整个网页;或者中心站主动存储常用网站,推送到各远端站。

3 卫星IP通信网设计

3.1 路由协议选择

卫星IP通信网路由协议选择,与地面IP网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卫星通信网的路由一般比较简单明确。对于应用最多的星状网络以及路由关系确定的卫星通信网不需要采用地面网常用的动态路由方式,一般选用静态路由就能满足使用要求。

3.2 提高卫星信道利用率

卫星通信信道是利用卫星转发器资源建立的,其租用费用昂贵,设计时要想方设法提高其利用率,一般表现为信道带宽的利用率。

(1) 降低或优化IP开销

IP数据的包头、包尾开销及包发送间隔降低了卫星信道传输业务信息的能力,采取下列有效措施减少附加开销可以有效提高卫星信道利用率。

① 上卫星信道之前先利用路由器将IP数据转换为透明数据,去除IP及其业务附加的包头、包尾等附加信息,通过同步接口接入卫星设备,卫星信道只传输业务数据,信道效率最高;

② 采用具有包头压缩、数据压缩、QoS(服务质量)、TCP加速等功能的卫星通信设备;

③ 采用TCP/IP协议加速器,通过直接确认法、动态窗口尺寸、动态包尺寸、QoS、包头标记压缩、数据压缩和协议转换等技术。表3给出了1 Mbps卫星信道采用skyX 加速器不同包长时信道的利用率;

④ 自主开发的应用尽可能避开TCP协议,采用UDP(用户数据报协议)+错误包重传方式;

⑤ 选用IP开销较少的业务设备。不同厂家的VOIP(IP语音)设备、图像编码器和视频会议设备等IP业务终端,其IP开销不同,因此可以通过优化设计选用开销较小的业务终端以便从源头上减少数据量,从而提高卫星信道效率。图2给出了测试IP业务开销的示意图,需要利用集线器广播特性监视和测量业务数据,可用Iris(捕获查看进出网络数据包)软件测试业务在IP信道上的实际数据速率与业务信息速率比较,就可得出开销情况。表4给出了一个VOIP设备实测数据。

(2) 利用卫星广播特性

卫星通信天然具有点对多点的广播特性,因此在设计卫通IP网时可以考虑利用此特点减少卫星载波数量进而提高全网的卫星资源利用率。

举例说明:一个卫星视频会议系统包含1个中心站和3个远端站。若采用点对点方式,中心站图像信息需要3个载波发给3个远端站,加上3个远端站的回传图像,共需6个载波图3(a)中f1~f6;但若采用广播方式通过1个载波将中心站信息同时广播给3个远端站,则可节省2个载波,全网只需4个载波图3(b)中f1~f4。若所有载波大小一致,则全网可节省13的卫星资源,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时由于中心站由多载波工作方式更换为单载波方式,不需要考虑消除多载波交调影响采取的功率回退措施,可以降低射频设备功率指标,图3(b)所需功放功率只有图3(a)工作方式时的16,因而可以降低建站成本。

卫星IP业务广播可以通过路由器广义端口支持组播业务来实现,这种方式需要精心设计系统,使网络设备能与卫星通信设备互相配合,使系统通过组播协议正常工作。由于采用组播时,中心站只广播一个载波,其中包含到所有相关远端站点的信息;而远端站信息通过各自回传信道上传,多为单向信道。因此路由器和卫星通信设备之间只能采用RJ45网络接口才能工作,V.35和RS449等透明接口不支持。

3.3 广播风暴

网络交换机一般认为接在其上的IP终端均为本地设备,会通过学习获知终端与接口对应情况。若2个卫星通信地球站两端均使用网络交换机,那么2站间有多个双向业务MODEM时,2个网络交换机之间的ARP请求可能无限重复,形成广播风暴。避免办法就是用路由器代替网络交换机。

3.4 主备切换路由问题

卫星通信网为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大型站设计时卫星调制解调器均采用冗余备份方式。若2个冗余备份设备均分别接到路由器不同端口,主备切换前后的路由将发生变化,影响IP业务的传输。可行做法是保证主备卫通设备通过切换开关接入路由器的同一端口,避免接入不同端口。

3.5 卫星IP信道质量测试

卫星透明信道质量一般用误码率来衡量,而卫星IP信道质量需要吞吐量、信道效率、丢包率、延时和延时抖动等多个指标才能较全面地衡量。

信道吞吐量衡量信道能够传输的IP数据的最大能力。可以通过几种方式获得:① 信道满负荷传输数据时监视信道IP数据速率,可用Iris软件测试;② 用网络战车软件测试;③ 利用专用测试仪器测量。

信道效率反映满负荷时传输的纯业务数据在信道带宽支持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测出满负荷传输时的业务信息速率例如用FTP(文件传输协议)下载大文件、UDP传输大文件和传输视频等,再除于信道理论数据速率。

丢包率、延时和延时抖动给出信道实时的传输质量,可以通过PING命令或专用仪器测试。丢包率反映数据丢失和错误情况,可进而推算出误码率;延时和延时抖动影响话音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业务传输质量。

4 结束语

卫星通信网用于同步数据传输时,信道传输透明数据,结合业务终端可以传输话音、异步数据、同步数据、IP数据、图像和多媒体等业务。随着IP应用的不断普及,需要卫星信道直接传输IP数据,各种应用承载在IP平台上,因此考虑卫星通信的特点设计出发挥各自优势、克服不足的设计方案和工程实现方案就成为追求的目标。另外结合工程实践和试验给出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维护方便及经济适用的卫星IP信道质量衡量及检测方法也是卫星IP通信网运行维护不可缺少的。

摘要:卫星通信网用于传输IP业务时面临一些特有的问题。论述了卫星通信特有的长延时和误码特性对各种IP业务的影响并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着重阐述卫星IP通信网设计时,如何进行路由协议选择、提高卫星信道利用率、广播风暴、备份信道切换路由问题以及关注IP信道质量如何衡量等问题,给出了每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和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有些问题专门做了研究试验,提供了一些试验测试数据、曲线和有关示意图。

关键词:卫星IP通信网,TCP/IP,IP信道质量

参考文献

[1]金野,项海格.TCP IP协议在卫星数据通信网中的应用[J].通信世界,2001(10):31-32.

IP通信网 篇2

我公司因业务不断发展,业务覆盖地域广泛,为实现更好的语音通信效果的同时降低通信费用,我公司决定对现有的语音通信系统进行升级。现在我公司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采购,诚邀各位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投标。

一、技术要求

具体的技术要求参考附件《武汉统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IP语音通信项目技术要求》。

二、基本入围条件

1、本项目整体打包对外招标,不单独接受单项投标,要求设备提供、运营、实施三方组合投标。投标单位应提供相关资质等级证书及同类工程质量实绩,符合性评审、技术性评审以及商务性评审不符合规定的标书视为无效投标。

2、投标人应具备通讯线路(电信、移动、联通)运营商的施工建设经验,需承担过专业的通讯设计、安装调试1000门以上电话的实施经验。具有良好的与通讯线路(电信、移动、联通)运营商协调、处理问题的资源及共同调试的能力。

3、工程分开报价,单独列明每期的设备报价、施工费用。本项目工程计划使用年限为十年,以十年为标准列明每年的运维费用和相关培训费用。

4、能提供本地化的服务,能满足我公司年增300门电话的发展需求,列出每增加一门电话的费用。

三、相关事宜

1、本次招标不设标的,以最佳解决方案和性价比最高的设备、最佳的售后服务服务、最低的报价等作为评标的依据。

2、投标文件中含义不明确的内容,投标人可以进行澄清,但不得改变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澄清要通过书面方式在评标委员会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澄清后满足要求的按有效投标接受。

3、招投标结束后,中标人应及时组织人力,在10-15天内进行施工。中标人在施工过程中接受我公司相关部门监督。

4、项目完成后,我公司组织相关部门对该项目在一月内进行初步验收,三个月后复验。

四、投标截止时间

截止时间:2011年11月 10日17(时)25(分)前,统一发送至武汉统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采购部收,必须在报价上加盖公章,注明联系人及电话,密封投递,否则无效。逾期收到或不符合规定的投标文件恕不接受。

IP电信网的业务模型 篇3

文章在概要分析当前有关下一代网络的共识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讨论了IP电信网相关技术的概念与相互关系,阐述了VoIP技术、软交换技术在IP电信网中的作用,给出了IP电信网的业务模型和实现策略。

关键词:

IP电信网;下一代网络;IP电话网;软交换机;业务模型

Abstract:

Common views and misunderstandings on the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are briefly analyzed. The concepts of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IP telecom network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technologies are discussed. The service model and implementation tactics of the IP telecom network are sugges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oles of VoIP and softswitch technologies in the IP telecom network.

Key words:

IP telecom network; NGN; VoIP network; Softswitch; Service Model

目前,下一代电信网的基本特征已经浮出水面。即使对分组技术持保守看法的人们也都同意,在未来5年里,融合语音、数据和视频应用的数据网络技术将成为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网络技术。电信运营商和电信设备制造商目前已达成共识:IP协议体系可使各种电信业务和应用在同一分组数据网上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具有了统一的,为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业务网都能接受的端到端通信协议,从而为实现下一代以IP为核心技术的电信网的发展目标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1 有关IP电信网的共识和问题

近一年来,人们关于下一代网络(NGN)的关注与讨论正是为了顺应电信发展趋势而提出的。然而,为使下一代网络的定义和内涵更加清晰和准确,本文采用IP电信网的概念来表达下一代网络的本质特征。

可喜的是,尽管人们对IP电信网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在整体原则上已有了很多共同的认识:

*9誗IP电信网基于分组数据网络,采用统一的IP协议。

*9誗IP电信网将提供综合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开放的网络构架,其发展目标是采用统一的网络技术融合各个应用网,实现端到端多媒体业务的融合。

*9誗IP电信网将意味着传输技术完全向分组IP和宽带迈进,将采用光技术、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以及高速路由与交换技术。

*9誗IP电信网将依赖于共同的传输基础和网络平台,融合无线网与有线网、固定网与移动网、话音网与数据网。

*9誗IP电信网将采用开放的标准多媒体协议来构架网络体系,使业务面向端到端,融合多媒体业务。

近来年,国内VoIP技术的普及和运营使人们对IP电信网的关注和热情日增,但是每当人们谈论IP电信网时,往往会联想到软交换技术,于是,软交换成为IP电信网技术讨论的全部。但是,由于国际上尚无大型基于软交换的网络和大型IP电信网的组网和运营经验,所以目前国内有关软交换的讨论和实践还仅停留在初级、局部和个体技术的概念层面上。这导致很多人目前仍然混淆VoIP、软交换与IP电信网的观念:有人把VoIP技术与软交换技术看成是对立的,更有人习惯将软交换技术等同于IP电信网技术,将软交换技术的局部结构作为IP电信网的总体网络体系结构。但是,因为软交换技术自身只提供非常有限的“网”的功能概念,更不能提供IP电信网的总体网络体系架构。这使得很多人都困惑于VoIP、软交换技术和IP电信网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VoIP、软交换技术的概念及其在IP电信网中所扮演的角色。

2 VoIP技术在IP电信网中的地位

IP电信网的目标是将语音、数据、视频业务逐渐融合,演变成集多种业务的IP网络。其中,语音是运营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业务,其市场涵盖范围和商业收入远比其他业务要大。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传统的PSTN技术和TDM网为运营商的语音业务提供了成熟的经营模式和品质标准。语音同时又是时间敏感性业务,在数据IP网络中提供语音业务是任何运营商在向IP电信网过渡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挑战。任何IP电信网的架构如果不能最好地适应VoIP业务都将是无用的。在包括多媒体业务在内的所有业务当中,语音业务是运营商最基础的业务,VoIP技术也是展示传统PSTN业务演进到分组IP网络中必经的第一阶段。所以,VoIP架构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自然成为IP电信网架构体系研究的根本和核心。如果没有VoIP,IP电信网的任何试验将变得没有意义,而且IP电信网的小规模或试验室的意义也有限。因为小网的试验模式不一定适合于大网,试验室的小网试验结果也并不一定完全说明IP电信大网的问题。所以,只有在大型生产网络中进行VoIP应用的试验结果,才能对IP电信网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大规模实施具备网络体系架构的VoIP网并使之具备扩展性、可靠性、可运营性是迈向IP电信网演进的重要一环。不仅IP电信网需要VoIP网络体系架构的实践经验,许多与IP电信网的运营管理相关的其他问题也都需要通过VoIP网络的实施来验证。所以,国内电信运营商按照商业和市场需求首先建设分布式结构的VoIP网络,积极开展VoIP业务,验证IP电信网的可运营性和可管理性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实践证明,中国电信运营商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关VoIP的探索和运营是向IP电信网目标演进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努力。

3 软交换技术与IP电信网

软交换是目前的讨论热点,然而,它究竟是设备概念,还是系统概念?还是一场技术革命?软交换与VoIP和IP电信网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根据国际软交换论坛(ISC)的定义,软交换是基于分组网,通过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的设备和系统。据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软交换是典型的为VoIP目的而设计的技术手段。软交换更多关注的是具备呼叫控制功能的设备和系统,其本身不能构成特别的组网技术机制和网络体系。所以,许多人将Softswitch译作“软交换"是有待推敲的,严格地说,我们应该将Softswitch译为软交换机。

软交换机基本上是为实现IP电信网上PSTN交换机的功能所特别限定的。软交换机与PSTN的“硬”交换机有许多共同的属性。软交换机是集中控制设备,系统中存有所有用户数据及其呼叫状态信息。这一点使得软交换机特别适用于IP分组网的接入和与PSTN相连的边缘网的呼叫控制。软交换机概念的提出不仅使IP电信网与PSTN交换机功能完全、透明地兼容,更确保了IP电信网从根本上能够替代PSTN网络。软交换机通过采用MGCP/H.248协议技术,体现了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相分离的思想,是IP电信网体系结构中VoIP端局技术的具体实现。软交换机是IP电信网中提供语音业务呼叫控制的重要设备,是语音、数据、视频业务的呼叫控制、媒体控制和业务提供与分配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软交换机并不是IP电信网的全部,它作为IP电信网呼叫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与其他VoIP等IP电信网技术相辅相成。从由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电话业务的角度来看,它本身在IP电信网络体系中并没有提供任何的体系创新和技术革命。

如上所述,语音业务是IP电信网中最主要的业务。在IP电信网中,提供呼叫控制功能的设备将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统一的、基于IP的基础结构,可以呼叫控制设备为主构造系统,支持多媒体业务。我们可以将这样的系统称之为软交换系统。广义来讲,软交换系统是呼叫、媒体和业务控制多种逻辑功能实体的集合,提供综合业务的呼叫控制、连接以及部分多媒体业务功能。软交换系统可以成为IP电信网的接入或边缘的本地局。通过这种方式,多种业务可以统一集成在这个系统中管理和运营。软交换系统将采用多种分布式模块的模式,在集成系统中提供不同的多媒体业务应用。

4 IP电信网的体系构架

作为覆盖全国的IP电信网,其组建首先应该考虑网络的可运营性,这又包括网络的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也就是说,IP电信网体系构架和组网很重要。其中,话音业务更是IP电信网各个业务的首要和根本。笔者认为,IP电信网的网络体系结构应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综合考虑。从纵向看,IP电信网包括接入传输层、媒体连接层、呼叫控制层和应用业务层,这方面大家观点比较统一;从横向看,它应由诸如本地接入网、边缘互联网和核心业务网络等几个部分组成。

本地接入网将面向用户和用户的应用,与现有的接入网如无线网与有线网、固定网与移动网、话音网与数据网所起到的作用一样。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IP接入网络提供了一个IP物理连接,实现综合数据、语音等多种业务的接入。接入网为用户端提供电信运营商接入访问的接口。由于用户终端的多样性(如以太网接口、数据本地回路、RF、无线等等),接入的技术也将多样化。但是不论是语音、数据还是视频业务,端到端的应用将总是基于IP的。从商业的角度看,接入是最基本的,端到端的多媒体流将从这里进入IP电信网。如果没有IP电信网的接入部分,IP电信网将丧失其市场和商业意义。但是,为了能访问各种业务,接入协议也将是多种多样的。这样,本地呼叫和业务控制系统将是调配、管理和分配不同协议和业务的关键。接入网将具有基于客户的信息,即具备所有关于业务和客户属性的智能。本地控制系统宜采用端局软交换系统,为用户提供各种本地业务。但是,它将依赖于网络资源提供全网互联和全网业务,因此,本地控制系统应具有与核心网络的接口。

位于IP电信网边缘的端局软交换系统共享核心网的管理调度资源及全网业务资源,并为运营商提供现有PSTN的各种功能和独特的IP电话新功能,以及多样化的第三方业务。边缘网络应具有控制实体的功能,以便很好地控制传统PSTN网络的各种接口。软交换系统的互连功能在边缘网络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对IP电信网来说,它提供的边缘网络应该作为IP电信网的边界网元,使得IP电信网可以透明地与PSTN、SS7、GSM、CDMA等网络的功能接口相融合。

IP电信网的体系由IP电信网核心网和位于IP电信网接入、边缘位置的端局软交换系统组成,其中IP电信网的核心网是覆盖运营商服务范围的骨干通信网络,实现端局软交换系统之间、多运营商之间、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连互通,实现全网的话务控制及调度,共享集中数据库检索性质的全网性业务(如800业务等),共享业务创作环境,提供全网范围的网络管理等。IP电信网的核心网主要提供组网方式、路由策略、话务控制、全网业务创建管理、全网维护管理等功能。为实现无限制的可扩展性和电信级的可管理性,IP电信网的核心网应采用分层的呼叫信令体系和平坦的语音流结构。采用这种体系结构的主要目的是平坦的语音流传送避免了传统电路交换网中语音话路逐级汇接模式对电路资源的耗费,可充分发挥分组网的优越性;采用分层的呼叫信令体系主要是为了满足网络运营的无限可扩展性,避免点到点直连的呼叫建立模式所带来的对扩展性的限制,简化系统的配置,统一资源服务器或数据库。

端局软交换系统、边缘网络、核心网和分布汇接网组成完整的下一代IP电信网的通信体系,它们不仅是电路交换电信网向分组网演进的基本依据,也是实现IP电信网中语音、数据和视频业务的组网架构。

IP电信网体系基于开放的多媒体信令协议体系。其核心网络目前有两个可选的多媒体信令协议体系:ITU H.323和IETF SIP协议。据估测,在未来一到两年内,H.323仍占据90%的VoIP话务,SIP将占据10%的VoIP话务。鉴于协议的成熟性和应用的可行性,H.323协议作为IP电信网的核心网络和软交换系统的必选互连协议,SIP作为核心网络和软交换系统的候选互连协议,这就要求IP电信网核心网络和软交换系统同时支持H.323或SIP协议。

5 IP电信网的实践策略

当前,对于电信语音网络的下一步发展方向,业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从PSTN业务出发,着眼于将PSTN网络的网元用IP电信网的网元来逐步演进替换,思路是用软交换设备去逐类替换原有的PSTN设备。这种方案强调面向未来、面向技术研讨,但在实践中却面临很大挑战。因为PSTN设备和网络体系结构是近百年演变的结果,如果将PSTN设备逐类替代,容易使IP电信网的实践丧失现实意义和市场商业价值。另一种思路是采用新技术驱动新的业务模式,建立新的市场机制。这种观念更强调资源的有效性,使技术服务于电信运营商的业务需求和商业动机,强调采用新的技术手段灵活实现PSTN的有效业务功能,从而使电信运营商能够提供差异化服务。显然,后者更具实用性和生命力,对运营商的投资保护性更强。

IP电信网面向业务的根本在于技术机制和实现手段必须面向市场。而商业IP电信网业务的最大驱动力将来自网络边缘和端点,因为IP电信网的业务融合始于网络的边缘和端点。软交换系统技术只有与端点和边缘IP接入技术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市场对新技术最为准确的需求,也才能更好地展现出IP电信网的特征。这种“由外向里”的动力将是决定IP电信网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

面向IP电信网设备和解决方案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应充分意识到技术和市场的辩证关系,并积极地提供技术和方案,把来自网络边缘的这种市场驱动力释放出来,为电信运营商开展业务提供“利器”。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型商用IP终端;二是基于软交换系统的IP多业务接入技术。IP电信网必须重视商用的,融合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业务的IP终端,为市场提供最为丰富的各类系列的终端产品(无论从低端到高端,还是从移动终端到视频终端)。这些终端本质区别于传统电话机的是其丰富的智能和具有市场价值的多媒体功能。同时,在IP接入和控制层,IP电信网要充分考虑到运营商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其软交换系统更有效地解决诸如QoS、安全、防火墙、IP地址等问题,从而保证运营商的运营体系能够面向市场,业务更加完善,轻松实现盈利。

在面向市场讨论技术和解决方案时,电信运营商必须扩大视角,思考有关替代PSTN设备和功能以外更多的挑战和机会。新的技术标准和协议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应该以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导向,在把握各种技术的基础上,筛选、融合不同的技术,为其商业和市场目标提供恰如其分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走向开放的时代,最终用户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运营商选用垂直、单一的设备供应商提供业务解决方案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应该根据特定业务和市场需求,通过组合、捆绑各种技术,提供差异性服务。IP电信网的实践要防止为技术而技术,单一思路或单一技术都会禁锢运营模式,导致业务单调。所以,在统一的IP网应用平台上,实现解决方案的技术多样性和工具的灵活性对运营商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个人用户、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需求各不相同,IP平台上的软交换系统中应用服务器的功能肯定也不同,IP作为一个应用平台可以使IP电信网提供灵活多样的业务。所以在此平台之上,运营商应该支持多种协议与多种标准共存,而IP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容纳各种协议和应用。实际上,一个IP网能够拥有多个业务网,这也是IP电信网所倡导和主张的所谓“网中网”概念。所以,在IP电信网的方案讨论和商用实践中,要避免协议技术的“宗教化”,倡导优选兼容的技术标准体制,IP电信网的多应用和多业务特征将导致多种协议和多种标准。在大规模业务的情况下倡导使用相对成熟的协议,从而保证其开放性和与其他协议的互连互通性是不言而喻的。各种协议将不可避免地共存和演化,电信运营商应集中精力于业务发展,业务将驱动协议进化和选择协议,而不应由协议来决定业务。笔者相信,主流协议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将会使任何没有思想准备面对“网中网”观念的电信运营商在通往IP电信网的路上感到迷惑,并面对更多的挑战。

从各国电信公司的运营状况来看,若没有面向市场的机制和良好的商业模式,再好的技术也很难成功。在美国和欧洲,运营商采用软交换设备逐类替代PSTN设备的势头已经趋于缓和,而是更热衷于寻找真正适合市场需求的业务和解决方案,尤其是针对商业客户和大客户的业务,因为这才是主要利润的来源。

6 结束语

中国电信运营商在探索IP电信网的过程中,把IP技术引入话音领域方面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开拓性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国内电信运营商始终坚持技术面向业务、面向用户和市场的原则,积极开展IP电信网的实践,并构建了多个大规模、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电信级IP语音电信运营网络。目前问题的焦点是,业界应该合力推进这一思路,使其深入和普及,并进一步强化技术的商用性,踏实地解决市场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2-12-03

作者简介:

卫星IP通信网设计技术 篇4

1 目前卫星IP通讯网络面临的困难

所谓卫星通信就是以地球和卫星两部分为中心, 在地球建立无线通信站将信号发射卫星, 利用卫星作为中间转折点, 向地球发射电波。这种通讯方式与传统的通讯方式 (电话) 相比增加了电波的覆盖面, 扩大了通讯的覆盖范围, 组网灵活以及建网的速度快。另外, 卫星通讯网络可以不受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化的限制, 获得高质量的通信讯号。因此, 利用卫星网络的优点作为宽带接入网技术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卫星IP网络, 则是以IP技术为基础, 利用卫星通道进行传输、交换IP数据包, 以便达到组网目的的一种网络结构。

目前, 在我国建立卫星IP通讯网络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卫星链路的长延时;

(2) 通信资费太高;

(3) 卫星链路的误码率 (BER) 太高;

(4) 前/反向信道不对称使用。

除此之外, 卫星链路对TCP/IP协议的影响还有网络拓扑及路由简单;往返时延;大的时延带宽积;卫星和IP的广播特性等。

2 卫星IP通讯网络的改善方法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及其膨胀, 拥塞控制技术的重要性也逐渐的显现出来。由于卫星信道某些特性的局限性, 导致TCP层无法识别拥塞丢失和链路丢失, 进而引起网络的吞吐率下降, 限制了IP网络的发展。因此, 为了加强卫星IP网络的性能引入了以下几个技术。

(1) 先进的编码技术的引用。编码技术的引入主要是用来降低卫星IP网络的高误码率, 提高TCP层对拥塞机制在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的吞吐率, 同时减少卫星通信传输过程中长延时。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增强, 科学的、先进的编码制度、调制、编码技术已经应用于卫星网络系统之中, 其中包括时间压缩复用技术 (TCM) 、级联码技术还有卷积编码技术等。

(2) 超时重传和快速重传。我们都知道, 超时重传和快速重传是TCP应用的传输方式, 而超时重传是在快速重传的基础上发生的。当3个ACK副本被TCP源接收到, 快速重传机制将会启动, 此时源端重传丢失的数据包并且将拥塞窗口大小减半。这种情况下, TCP流往往能够很快从丢包中恢复过来, 重新回到原先的发送速率。如果说有三个ACK副本需要TCP源端进行接收, 而拥塞窗口的大小又小于4, 那样等待超时重发时间就会很长, 而小窗口的TCP流也因为不必要超时重发, 使的吞吐量降低。第一种方法是控制ACK副本的输入量。第二种则是限制传送机制, 也就是说网络进行传输的数据包不能大于拥塞窗口的大小。

(3) 序号重用的改进。TCP实现对数据的重复性检测和有序性传输的进行是通过接受数据的序号检测 (共有32个序号) , 如果进行高速传输, 短时间内32个序号反复循环使用, 会导致TCP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下降。因此, 利用分组序号交叠保护受到人们的推崇。

另外, 改善慢启动和拥塞机制;采用多线程应用软件提高传送速率;增加发送窗口的尺寸等也是提高TCP/IP协议在卫星通信中的性能。

3 其他卫星IP通讯网设计

(1) 路由协议的选择。地面IP网的路由复杂多样, 大多使用动态路由。相对地面IP网路由卫星IP通信网络路由一般来说比较简单, 而针对那些路由关系已经确定的卫星网络和一些常用的星状网络不需要改变路由方式, 采用静态路由即可。

(2) 提高卫星信道的利用率。卫星信道的转换器租资费用昂贵, 因此提高卫星信道的利用率是关键。其中IP数据的包头、包尾的开销和包发送间隔导致卫星信道的利用率下降。一方面可以采取数据透明化处理。即在数据进入卫星信道前先将IP数据利用路由器转换为透明数据, 再借助同步接口将数据接入卫星信道, 同时去除其他附带信息, 只允许业务数据进行传输, 大大增加了卫星信道的利用。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多采取IP开销较低的业务设备;包头、数据压缩和协议转换技术;UDP加上错误包重传方式。

(3) 备份信道切换路由。卫星系统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网络结构, 为了保证卫星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 一些卫星设置中心在设计卫星调职解调器时通常是将两个备份设备接入到路由器的不同端口, 当进行主备切换后路由器的前后会发生变化, 避免主备卫通切换开关是接入路由器的不同端口, 影响IP网络的传输效率。

除此之外, 进行卫星IP信道的质量检测 (通过对吞吐率、信道效率、拥塞控制、丢包率等多项指标进行全方位的衡量) 。

4 总结

目前, 我国卫星IP通讯网络还处于发展阶段, 为了提高IP技术在卫星通信中的性能, 我们必须加强提高卫星信道的利用率, 增加卫星通信网络的吞吐率, 通过改善拥塞窗口的大小和ACK副本的输入量, 减少超时重传丢失的吞吐量, 避免TCP应用层将拥塞丢失和链路丢失误认为拥塞故障。另外, 针对卫星IP信道进行全方位的质量检测。总之, 实现卫星IP通信网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应用的急速膨胀, 为了使卫星通讯能够适应互联网的发展, 满足人们对于信息化的需求, 需要进一步的加快卫星IP通信网络的建立以及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山.卫星IP通信网设计[J].无线电通讯技术, 2010 (12) .

[2]程磊.孔博.吴九银.IP技术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电子质量, 2012 (01) .

IP通信网 篇5

摘要:介绍了嵌入式TCP/IP协议单片机在网络通信中的数据传输技术。将TCP/IP协议嵌入式单片机中,借助网卡芯片CS8900实现了单片机在局域网内和通过局域网在因特网上的数据传输。用户终端以单片机系统板为媒介,通过网络与远程数据终端实现数据通信。

关键词:TCP/IP协议 单片机 因特网 局域网 网卡芯片

在因特网上,TCP/IP协议每时每刻保证了数据的准确传输。在数据采集领域,如何利用TCP/IP协议在网络中进行数据传输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在本系统中,笔者利用TCP/IP协议中的UDP(用户数据报协议)、IP(网络报文协议)、ARP(地址解析协议)及简单的应用层协议成功地实现了单片机的网络互连,既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又保证了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同时也扩展了数据传输的有效半径。

1 TCP/IP协议简介

TCP/IP协议是一套把因特网上的各种系统互连起来的协议组,保证因特网上数据的准确快速传输。参考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TCP/IP通常采用一种简化的四层模型,分别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

(1)应用层

网络应用层要有一个定义清晰的会话过程,如通常所说的Http、Ftp、Telnet等。在本系统中,单片机系统传递来自Ethernet和数据终端的数据,应用层只对大的数据报作打包拆报处理。

(2)传输层

传输层让网络程序通过明确定义的通道及某些特性获取数据,如定义网络连接的端口号等,实现该层协议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协议UDP。在本系统中使用UDP数据报协议。

(3)网络层

网络层让信息可以发送到相邻的TCP/IP网络上的任一主机上,IP协议就是该层中传送数据的机制。同时建立网络间的互连,应提供ARP地址解析协议,实现从IP地址到数据链路物理地址的映像。

(4)链路层

由控制同一物理网络上的不同机器间数据传送的底层协议组成,实现这一层协议的协议并属于TCP/IP协议组。在本系统中这部分功能由单片机控制网卡芯片CS8900实现。

(本网网收集整理)

2 硬件框图

如图1所示,系统提供RJ45接口连接Ethernet网络,并且提供一个串口给用户使用。系统板可以将从Ethernet上过来的IP数据报解包后送给串口,也可将从串口过来的数据封装为IP包送到局域网中。外部RAM使用61C1024(128KB),从而为数据处理提供了很大的缓存;使用E2PROM――X25045,既可以作为看门狗使用,也可以将IP地址、网卡物理地址和其他参数保存在里面。

CS8900芯片是Cirrus Logic公司生产的一种局域网处理芯片,它的封装是100-pin TQFP,内部集成了在片RAM、10BASE-T收发滤波器,并且提供8位和16位两种接口,本文只介绍它的8位模式。

NE103是一种脉冲变压器,在CS8900的前端对网络信号进行脉冲波形变换。

3 工作原理

3.1 CS8900的工作原理

CS8900与单片机按照8位方式连接,网卡芯片复位后默认工作方式为I/O连接,基址是300H,下面对它的几个主要工作寄存器进行介绍(寄存器后括号内的数字为寄存器地址相对基址300H的`偏移量)。

・LINECTL(0112H)

LINECTL决定CS8900的基本配置和物理接口。在本系统中,设置初始值为00d3H,选择物理接口为10BASE-T,并使能设备的发送和接收控制位。

・RXCTL(0104H)

RXCTL控制CS8900接收特定数据报。设置RXTCL的初始值为0d05H,接收网络上的广播或者目标地址同本地物理地址相同的正确数据报。

・RXCFG(0102H)

RXCFG控制CS8900接收到特定数据报后会引发接收中断。RXCFG可设置为0103H,这样当收到一个正确的数据报后,CS8900会产生一个接收中断。

・BUSCT(0116H)

BUSCT可控制芯片的I/O接口的一些操作。设置初始值为8017H,打开CS8900的中断总控制位。

・ISQ(0120H)

ISQ是网卡芯片的中断状态寄存器,内部映射接收中断状态寄存器和发送中断状态寄存器的内容。

・PORT0(0000H)

发送和接收数据时,CPU通过PORT0传递数据。

・TXCMD(0004H)

发送控制寄存器,如果写入数据00C0H,那么网卡芯片在全部数据写入后开始发送数据。

・TXLENG(0006H)

发送数据长度寄存器,发送数据时,首先写入发送数据长度,然后将数据通过PORT0写入芯片。

以上为几个最主要的工作寄存器(为16位),CS8900支持8位模式,当读或写16位数据时,低位字节对应偶地址,高位字节对应奇地址。例如,向TXCMD中写入00C0H,则可将00h写入305H,将C0H写入304H。

系统工作时,应首先对网卡芯片进行初始化,即写寄存器LINECTL、RXCTL、RCCFG、BUSCT。发数据时,写控制寄存器TXCMD,并将发送数据长度写入TXLENG,然后将数据依次写入PORT0口,如将第一个字节写入300H,第二个字节写入301H,第三个字节写入300H,依此类推。网卡芯片将数据组织为链路层类型并添加填充位和CRC校验送到网络同样,单片机查询ISO的数据,当有数据来到后,读取接收到的数据帧。读数据时,单片机依次读地址300H,301H,300H,301H…。

3.2 单片机工作流程

如图人所示,单片机首先初始化网络设备。网卡IP地址和物理地址存在X25045中,单片机复位后首先读取这些数据以初始化网络。

单片机主要完成数据的解包打包。当有数据从RJ45过来,单片机对数据报进行分析,如果是ARP(物理地址解析)数据包,则程序转入ARP处理程序(因为在网络上正是ARP协议将IP地址和物理地址相映射)。如果是IP数据包且传输层使用UDR协议,端口正确,则认为数据报正确,数据解包后,将数据部分通过串口输出。反之,如果单片机从串口收到数据,则将数据按照UDP协议格式打包,送入CS8900,由CS8900将数据输出到局域网中。

可以知道,单片机主要处理协议的网络层和传输层,链路层部分由CS8900完成。因单片机将数据接收后完整不变地通过串口输出,所以将应用层交付用户来处理,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对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在单片机的程序处理中,包含了完整的APR地址解析协议。通过在单片机中正确设置网关、子网掩码等参数,实现了通过局域网单片机与外部因特网上的终端设备的数据通信。

4 应用

光纤通信与IP传送技术研究 篇6

【关键词】光纤通信;IP传送技术;关系

【中图分类号】TN9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148-01

1 光纤通信技术

因光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光从一种物质射向另一种物质时,在两种物质的交界面处会产生折射和反射。而且,折射光的角度会随入射光的角度变化而变化。当入射光的角度达到或超过某一角度时,折射光会消失,入射光全部被反射回来,这就是光的全反射。

进入光传播时代以来,在尽享数字信号带来高数据处理能力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忍受光纤这种娇贵的传输介质。因为施工人员必须将光纤铺得平直舒坦,它才老老实实地为人们传输清晰的信号,所以造成了在建筑物里铺光纤难度大、成本高的难题。光纤通信技术是通过光学纤维传输信息的通信技术。在发信端,信息被转换和处理成便于传输的电信号,电信号控制一光源,使发出的光信号具有所要传输的信号的特点,从而实现信号的电光转换,发信端发出的光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到远方的收信端,经光电二极管等转换成电信号,从而实现信号的光—转换。电信号再经过处理和转换而恢复为原发信端相同的信息。现在以长波长光源和单模光纤为标志的第二代光纤通信技术也已经成熟,无中继通信距离约为30公里,通信容量约为5000路,适用于长途干线通信。全光化和光集成化的光纤通信技术正在研究之中。全光化指的是在中继器中光信号直接被放大,省去了光电转换和电光转换过程。全光化的光集成化功能大大减少中继器和光端机的体积,降低功耗和成本,提高可靠性。未来的光纤通信将向超高速系统、超大容量WDM系统演进,而实现光联网是整个光纤通信发展的战略大方向。我们期待着这些新技术的实现来更大的促进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

2 IP传送技术

IP网络自然用的是TCP/IP协议。那什么是TCP/IP协议呢?TCP/IP协议的基本传输单位是数据包(dataEram),TCP协议负责把数据分成若干个数据包,并给每个数据包加上包头就像给一封信加上信封),包头上有相应的编号,以保证在数据接收端能将数据还原为原来的格式,IP协议在每个包头上再加上接收端主机地址,这样数据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就像信封上要写明地址一样),如果传输过程中出现数据丢失、数据失真等情况,TCP协议会自动要求数据重新传输,并重新组包。总之,IP协议保证数据的传输,TCP协议保证数据传输的质量。

IP是与支撑它的下层物理网络无关的网络层协议,基于IP协议组建的网络,统称为IP网络,这种网络支持的各种应用业务,统称为IP业务,而实现这些业务的技术,即为IP技术。IP技术最吸引人的特点是可以将所有系统都连接在一起,几乎任何一种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组合都具有用于IP网络协议的驱动程序。IP技术的这种广泛的物理网络适应能力;以及各计算机、网络设备厂家都对IP支持的特点,使得IP业务的地域范围和应用业务领域十分广泛。介绍完了IP网络的基础,我们再来看看目前电信网的发展,TDM技术已经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TDM设备虽然还在生产,但全世界的TDM研发已经全面停止了。另外由于ATM的许多标准并未得到验证,也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有,现在的IP网是基于传统的因特网理念,以用户自律为基础,自由发展,缺少管理,是一个非盈利的商业模型。因此,传统的因特网不能成为未来电信网的发展方向。基于这样的情况,新型IP网络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随着IP网络设备技术上的快速发展、路由器性能的极大提高、以及DWDM的大量商用,传输成本大为降低。而Internet上的业务发展相对较慢,从而使得网络处于相对轻载状态,可以在Internet上开展丰富的数据、语音、视频等综合业务,开展电话通信等等。另外移动IP能够实现用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一种媒体与任何一个人进行通信共享。目前移动IP已经在开展3G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运营,移动IP在我国也开始提上了日程。首先IP是3G的需要,3G业务将以数据和互联网业务为主,在3G将承载者实时话音、移动多媒体、移动电子商务等多种业务。移动IP可以让3G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无缝接入,将大大促进3G业务展。虽然目前移动IP技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基于移动技术的网络系统和Internet网络相结合,提供高速、高质量移动IP技术必将是大势所趋。其次,移动IP是IPv4发展到IPv6的必然,随着互联网的规模及应用快速发展,IP地址将从IPv4演进到IPv6,IPv6将现有地址扩展多128位,可用地址是原来的8倍,这将大大方便移动IP的应用,不仅满足了对空间的需求,也对移动终端设备对IP地址的配置要求,而用户对于基于IP的应用业务使用也更为方便,3G移动网络向IPv6承载过渡是必然趋势。

3 光纤通信与lP传送技术之间的关系解读

IP技术从其出现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史。在前20年间,IP除了在美国局域网中起作用外,一直没有引起外部世界的重视。而今天,IP技术似乎一夜之间同时被世人接受,并以爆炸式的惊人速度发展。其原因何在呢?从表面上看,人们都认为IP技术的迅猛发展与Web有直接关系,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Web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IP技术默默无闻的状态。其理由是IP网的不可管理性、不面向连接性及对数据尽力传送特性,跟Web的自由链接特性、不面向业务流和非实时传输特性完全适配。但笔者认为,IP技术的发展除与Web有直接关系外,跟光纤通信的发展也密不可分。进人90年代后,随着光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已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几乎所有的电信业务都与光纤通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如SDH微波通信就是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技术。同理,光纤通信也为传统的IP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为21世纪的IP电信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月IP业务以10%的增长速度增长就是最好的印证。

光纤通信的出现与发展,对IP网的直接影响就是人们对IP业务的需求日益增多,使得业务提供者在构建IP网时,几乎都在考虑如何把IP技术与有着巨大潜力的光纤通信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也是业界当今讨论的IPoverATM,IPoverSDH,IPoverWDM谁强谁弱的问题。其实,无论哪种技术都有优缺点,我们在设计IP网时,只要根据各种情况的综合考虑,就一定能找出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IPoverATM,IPoverSDH,IPoverWDM几种技术都是针对业务量集中且业务量大的地区采用的相应策略,而对于分散的节点问通信情况来说,都是不经济的。而IP/EthemetoverSDH技术具有带宽动态分配功能,很好地解决IPoverSDH光通道带宽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伟.光纤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考试周刊.2010(45)

[2]田国栋.光纤通信正在全面升级[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

IP语音通信技术的研究 篇7

1 匿名通信机制

在调研当前存在的众多匿名通信机制后, 选择Mix通信系统作为IP语音匿名通信平台的基础, 设计基于MIX结构的IP语音匿名通信机制。

MIX的基本思想是:MIX节点接受一定数量的消息, 以一种隐藏输入输出对应关系的方式输出消息, 从而保证发送匿名与关系匿名。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MIX节点通过加密与填充修改消息的外观。MIX的主要应用是保证发送匿名与关系匿名, 实现不可追踪的消息传递。

根据MIX原理, 为保证IP语音通信的稳定性, 系统的拓扑结构采用级联方式, 即一组专用服务器从用户群接收消息并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由进行重路由转发。用户每次通信, 先向服务器发送申请, 由服务器建立一条路由。路由建立成功后, 用户即可进行IP语音匿名通信。一次通信过程中, 路由固定不变。

2 建立匿名通道

客户端登录匿名通信平台, 在向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之后, 服务器会建立一条匿名通道。之后的IP语音通信通信中, 数据包都沿着该通道转发。每一次通信服务器都会新建一条通道。在建立匿名通道过程中, 采用非对称密钥加密报文。每个服务器都有默认的公私钥。客户端登录服务器时, 都会获得一对属于自己的公私钥和服务器的公钥。

每个服务器内保存相邻服务器地址的配置文件, 该配置文件决定了服务器可能选取的传输路径。当服务器收到路径请求报文时, 会从配置文件中随即选取一个地址, 建立固定连接, 作为下一跳的通道。匿名通信平台实现两种路径建立方式:固定长度通道和不定长度通道。

匿名通道建立后, 每个服务器保存着一对相关联的通信地址, 每收到一个数据包, 服务器处理后即进行转发。

3 拥塞控制

3.1 拥塞控制机制

在IP语音通信匿名通信中, 即使通信时有带宽的限制, 仍然有可能发生拥塞。拥塞产生的一种可能是用户数据量过大所致, 也有可能是攻击者用来攻击系统而产生的。在用户通信时, 如果大量匿名通道都通过了同一台服务器, 则可能会因服务器的处理能力下降导致传输拥塞。如果没有拥塞控制机制, 这种情况会成为匿名通信系统的一个瓶颈, 严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TCP协议内包含拥塞控制, 但IP语音通信一般都使用UDP传输数据, 不能利用TCP的拥塞控制机制。因此, IP语音通信匿名通信平台必须设计自己的拥塞控制协议。

3.2 拥塞控制算法设计

在服务器之间的拥塞控制中为了将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数据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每个服务器需要保持两个滑动窗口:接收窗口和发送窗口。接收窗口记录当前已接收但还没有发送出的数据包数量, 发送窗口记录当前可以发送的数据包数量。

IP语音通信匿名通信平台的设计中, 在研究TCP滑动窗口的基础上设计IP语音通信匿名通信平台滑动窗口机制如下:1) 发送方和接收方设置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大小为m、n;2) 发送方向接收方连续发送数据包, 直至窗口m内的数据全部发送完成, 则停止发送;3) 接收方没收到s (s

4 结论

本文根据IP语音通信的特点, 设计了IP语音匿名通信信道。其中, 匿名通信信道的设计包括信道的建立以及传输过程中的拥塞控制。匿名通信信道的设计保证了IP语音匿名通信的稳定传输。本文所提出的匿名通信信道的设计方法是构建IP语音匿名通信系统的一种比较高效的开发技术,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当前, IP语音的研究已较为成熟, 已有许多成熟的产品能够提供稳定的通信。本文根据匿名通信机制, 设计了IP语音匿名通信信道, 其中包括匿名通信信道通信机制、匿名通道的建立和传输过程中的拥塞控制方法。

关键词:匿名通信,信道,拥塞控制

参考文献

[1]陈万培.因特网语音通信的关键技术[J].电声技术, 2003.

[2]肖建荣, 胡剑凌, 张玫.基于UDP的网络音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电声技术, 2004.

IP通信网 篇8

关键词:数字广播,系统,性能研究

为有效解决人口居住分散的藏区农牧群众收听收看当地广播电视节目的技术途径与手段,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启动了《面向农村乡镇覆盖的地面数字电视网示范与应用研究》项目,并确定了以甘孜州康定县为试点地区开展一个州前端、一个县前端和20个发射站点及4000个接收终端的项目研究和建设;同年,以该项目研究和建设成果为依托,甘孜州州委州政府启动了州“一号工程”《甘孜州广播电视农牧区无线覆盖工程》项目,并在道孚县率先实施了一个县前端和29个发射站点的建设;目前,整个系统运行良好,不仅充分完善了藏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且极大丰富了农牧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社会效益显著;2014年,甘孜州“一号工程”进一步在色达县、石渠县、道孚县、甘孜县得到推广应用实施。

1 系统方案

系统由州地方服务平台,中国移动(电信)州级IP传输网(一级传输网),县地方服务平台,中国移动(电信)县级IP传输网(二级传输网),各发射站点,村广播室和各类接收终端组成。

甘孜州广播电视农牧区无线覆盖工程总体架构见图1所示。

1.1 州地方服务平台

州地方服务平台前端系统将省、州共5套电视节目采用国家标准编码方式分别进行压缩编码,对其复用后码流(ASI)经光机传送到甘孜州电信中心机房,经网络适配器(ASI转DS3)后,送入SDH主机,通过电信SDH网向各县地方服务平台分发。

州地方服务平台前端系统还负责政务信息等数据广播、紧急广播等的传送以及各县上传的相关系统监管信息的汇集和管理。

1.2 州级IP传输网

一级IP输网用于州到县的信号传输,利用电信SDH网的1个DS3将信号传输到18个县,其组网示意图如图2所示。

1.3 县地方服务平台

各县电信机房将州地方服务平台前端系统分发的数字电视节目流下架,经网络适配器(DS3转ASI)后,将信号传至县广电机房,在县地方服务平台前端系统复用加入本县一套数字电视节目和一套数字广播节目,经网络适配器(ASI转IP)后,通过中国移动(电信)县级IP传输网络将信号分别传送到各基站后进行无线发射覆盖。

1.4 县级IP传输网

二级IP传输网用于县到各乡镇移动(电信)基站的信号传输,其组网示意图如图3所示。

1.5 监管系统

由于电信基站大多是无人值守站,除可充分利用移动(电信)基站原监测信号外,为保证安全播出,有必要建立广电自身的完善可靠的设备监测系统;先期在县地方服务平台前端建立监测管理系统,实现对传输和发射设备工作状态、供电系统等的监测和集中管理,当发生设备工作异常等情况时,监管系统应及时在管理中心有对应的显示和报警,以便安排维护人员及时进行抢修。

各发射基站监测的相关设备和系统,需配置各自IP网关号,汇集后通过移动(电信)IP传输网回传到县地方服务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2 传输组网性能研究

由于甘孜州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和农牧民散居的实际状况,造成当地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和条件比较薄弱,因此, 主要利用当地国有通信企业较为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资源,以其作为依托开展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建设,同时,也可使建设及运行维护成本能较大幅度的降低, 并大大缩短建设周期。

甘孜州现有通信运营商的网络基础设施已全面向多业务传送平台架构升级转移,如电信的主要技术架构采用MSTP技术,移动则采用PTN技术。此类技术的核心特点是将业务统一在IP分组交换架构之上,外部接口不再是直接的物理层连接。由此,对于传输数字广播电视业务而言,也就有可能存在由于IP通信网络自身面向异步包交换的特性而引入诸如丢包、乱序、时延抖动等的损伤,其结果可能表现为不定时出现的马赛克、视音频失步等情况。

当时,国内尚无基于通信运营商IP交换通信网络实施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分配传输及大范围组网的先例;在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牵头组织下,我们对MSTP网络和PTN网络的进行了性能测试和分析研究,对通信网络特性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提出了针对可能由于传输网络特性引入的丢包、乱序、时延抖动等损伤问题的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

2.1 测试情况

在测试时,采用了IXIA协议分析仪和Spirent STC协议分析仪在康定县对甘孜电信的MSTP网和甘孜移动的PTN网进行了多次较为详细的测试和研究分析。

2.1.1 MSTP网测试

对甘孜电信MSTP干线网络的性能测试时,在其前端中心机房提供进出双向测试端口,配置传输速率为30Mbps回路,测试选取帧长度为1280和1518字节。

经协议分析仪测试,双向传输的速率存在差别、时延表现出严重不一致情况,测试结果见表1和表2。值得注意的是,经重新调配链路,改换测试端口后,传输链路速率、时延指标均有所改善,但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见表3。

考虑到双向端口速率及传输时延不对称现象,测试人员仅对传输指标相对稳定的单向链路进行了丢包率测试,结果见表4。测试结果表明,当发端发送包数达到1千万时,其稳定端口速率可以达到30Mbps,且丢包为0,丢包率<1e-7。

为了解由电信前端机房至各发射站点的传输链路损伤情况,对如图4所示配置的链路进行了测试,既经由电信黄金坪基站环回到前端机房。考虑到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在C=3780 16QAM 0.8 PN=420 720模式下,系统的净载荷数据率为21.658Mbps,此测试链路配置传输速率为26Mbps。

本测试的目的是验证当电信提供带宽大于广播电视系统的最大净载荷数据率时,可以保证广电节目传输容量。

测试吞吐量结果如下:

64字节包长,速率可达30Mbps;

512字节包长,速率可达28Mbps;

1518字节包长,速率可达28Mbps。

本次测试发现,双向端口速率及传输时延较平衡,双方向传输性能差别不大,这与前面干线网的测试结果存在较大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测试以验证吞吐量为主,故测试时间较短(约60s),时延、抖动测试结果可能不够完备。

2.1.2 PTN网测试

目前移动PTN网络的干线传输网主要采用华为Optix PTN 3900的传输设备,各发射站点采用华为Optix PTN 950的传输设备。

PTN干线网测试链路如图5所示,配置传输速率为50Mbps回路。图中除北门机房为Optix PTN 950设备外,其它均为Optix PTN 3900设备。

测试选取帧长度为1518字节。经网络分析仪测试,链路双向传输性能表现近似相同,稳定速率均可达到50Mbps,时延差别不大,丢包率分别为0和4e-7。

经发射基站环回的PTN网测试链路如图6所示,测试回路共经过Optix PTN950传输设备4台。

经双方向分别进行RFC2544测试,不丢包的情况下,PTN网双向链路的稳定吞吐量均可以达到50Mbps,平均延时在2.5-2.7ms左右。小包长的数据产生的抖动略大,平均抖动在0.4us左右,双方向略有差别。

在进行的所有测试中,未观察到码流乱序现象。

2.1.3 测试小结

通过对测试获得的数据和测试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我们获得了如下一些初步的认识和直接的工程经验。

(1)由于IP传输网络特性而引入信号质量损伤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2)不同的传输网络的性能存在差异,尽管这可能是由于设备技术水平和网络整合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同一技术架构的网络在不同路由之间的性能同样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工程实施时应尽可能详尽地对各发射站点的节传性能进行验证与优化调试;

(4)对于固定传输带宽的链路,随着所承载业务带宽需求的增加,特别是接近通道带宽时,传输链路性能劣化加深,时延、抖动、丢包现象逐渐明显,这就要求在带宽需求设计时应留有足够的裕量,以降低损伤的程度与出现频度。

2.2 节目传输网络损伤的影响与解决思路

前面谈到,基于IP通信网络进行数字广播电视的节目分配传输可能会面临由于传输网络特性而引入的长时延、过大的时延抖动、丢包、乱序等损伤。这些损伤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在单频组网时,到达同一单频网内不同发射站点的时延差过大,将会引起单频网失步,尽管此时对于单一传输链路而言其性能是稳定可靠的;而在多频网中,对时延的绝对值和不同站点之间的时延差则不敏感。

对于多频网而言,丢包(乱序)可能造成部分的解码失败,如可见的马赛克或视音频的短时中断等;而过大的时延抖动则可能影响解码器的时钟恢复,或发生解码缓冲区上溢/下溢,如出现视音频失步、马赛克现象等。

值得注意的是,可能引入损伤的来源不仅限于IP通信网本身。一个较为完整的端到端信号传输链路结构如图7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通信网与IP/ASI适配器的接口带宽(如100Mbps)、ASI接口带宽与系统所承载的码流速率(如21Mbps)之间的差异,在突发模式下存在由于发射机输入缓存大小限制造成丢包的可能。

因此,业务质量的损伤可能与整个传输链路中各个环节的设备性能都有所关联,对此类问题的分析不应局限在对某一个环节的考察上。同时,这也提示我们,解决某一环节,如IP通信网络引入损伤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在其它环节上采取技术措施来实现。考虑到空中接口相对固定的带宽及其与业务速率的适配性,我们主要的目标是期望在IP/ASI适配器的输出端提供尽可能平滑连续的码流输出,以尽量消除或减小有前面各传输环节引入损伤的影响。

在ETSI TS 102 034标准中,对通过IP网络传输基于MPEG-2 TS流的DVB业务时的网络特性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最大包抖动峰峰值不高于40毫秒,由于包丢失造成的可见瑕疵出现频率低于1个/小时,对应本系统21Mbps左右的比特率,包丢失率应小于2e-7。

经分析研究后,对于多频组网方式的地面数字电视网,可以通过为ASI/IP适配器增加较大的缓冲区(或FIFO),增强其缓冲区管理及时钟控制能力来解决时延抖动问题;对于网络可能产生的丢包(乱序)等现象,可以通过在IP数据报中增加序号计数来保证网络适配器输出TS流的比特顺序,并充分利用IP网络双向交互的能力,对丢失的数据报实现请求重发,结合缓冲区管理功能,保证输出TS流的正确性。

上述技术措施带来的不利影响是系统端到端传输时延的增加。

2.3结论

IP通信网 篇9

1短波通信组网需求分析

随着国外短波通信网的发展,特别是美国的无线通信发展强调网络的互操作性及标准化,注重短波通信网与其它骨干网络的互连互通,短波组网尤其是机固互连、网络化运用模式的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美国于1998年修订发布了MIL-STD-188-141A[2]系列标准,作为第三代短波通信协议,与第二代标准相比,该标准强调短波通信网络的自动化程度及短波通信网和其它C4ISR网络的互连互通能力,以支持更大规模的组网应用。协议中利用了现有的TCP/IP协议簇,并加入了基于SNMP改进的短波通信网络管理协议HNMP和短波邮件传输协议HMTP等内容,强调了短波通信网络与其它TCP/IP网络的互连互通性及标准化。短波通信在我国使用方式仍更多停留在“点对点”通信模式,随着技术发展,短波通信正逐渐向数字化、综合化、网络化的第三代短波通信系统发展[3]。我国短波组网通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开放、兼容的整体架构。特别是我国参照美军标MIL-STD-188-141A制定了GJB 2077-94标准,摆脱了对国外短波组网技术的依赖,我国短波通信组网正在向着兼容大区综合接入组网和区域战术互联2种接入方式的方向发展,实现短波通信自动化、常态化及多运用性,更好地发挥短波通信作为最后通信保障手段的作用。

2体系架构

短波通信网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从逻辑功能划分,包括短波用户和地面网络系统2部分。地面网络系统主要为各种短波用户提供随遇接入、即接即用通信服务;短波用户主要包括各种单个短波电台,通过短波信道接入地面网络系统,实现和其他用户的通信联络。

3组网协议

3.1协议体系

短波组网协议体系结构设计参考了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的分层设计思想,将有线侧与无线侧各划分为4个层次,有线侧与无线侧的信息交互通过应用层进行协议转换,各层之间逻辑清晰明确,如图2所示。

短波通信网中有线侧设备基于IP网络,有线侧协议可划分为4个层次: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与应用层,各层采用的主要协议为:

(1)网络接口层。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存取(IEEE 802.3)。

(2)网络层。Internet协议(RFC 791)。

(3)传输层。传输控制协议(RFC 793)。

(4)用户数据报协议(RFC 768)。

(5)应用层。设备控制协议(自定义)。

短波通信网中无线侧设备基于短波信道,无线侧协议可划分为4个层次:信道层、链路层、组网层与业务层,各层采用的主要协议为:

(1)信道层。《军用短波单边带通信设备通用规范》(GJB407A-97)。

(2)链路层。《短波自适应通信系统自动链路建立规程》(GJB2077-94)。

(3)组网层。自动选频协议。

(4)业务层。短波报文格式(工程标准);短波数据传输控制协议。

3.2协议栈

短波通信网协议栈主要包括无线侧网络协议栈和有线侧网络协议栈,主要参考了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的分层设计思想,如图3-4所示。

3.3短波组网的拓扑结构

当前主流的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拓扑结构、环型拓扑结构、星型结构、树型结构和网型结构。对短波通信网系统来说,在中心站数量较多的情况下,系统采用综合组网的方法进行设计,使系统在尽量低的成本下达到最大的可靠性。短波通信网系统的拓扑结构采用种网型结构和星型结构相结合的混合型拓扑结构。其拓扑示意如图5所示,这种拓扑结构将全系统分为3层,分别为全国中心站、大型区域中心站以及区域中心站。全国中心站和大型区域中心站组成系统的核心网络,承担系统的网络管理的任务。核心网络之间按照网型结构进行连接,全国中心站和大型区域中心站互为备份,这样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区域中心站和核心网络之间采用星型结构,既节约了系统建设成本,又有利于系统的扩展。

4关键技术分析

4.1短波频率优选与优化技术

短波通信网的频率机制,采用长期预报、实时探测、频谱监测和经验频率积累等多种方式综合进行频率优选,网络采用短波频率优选专家系统通过对上述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计算,综合优选出恰当的通信频率并下发到各基站;在网络运行过程中,各基站可自动感知本地噪声与恶意干扰,并将接入用户的通信情况集中到网络管理中心,供专家系统重新更新网络参数,有效对抗干扰,提升频率可通性和通信效果。

4.2综合业务适配技术

短波通信网采用综合业务适配技术实现短波通信网络与有线网络的有机融合,通过短波通信网络实现固定网络业务向短波用户的延伸。短波通信网在IP统一承载的基础上,基于SIP,RTP,RTCP,SMTP,POP3协议,实现有线侧信令与短波信令之间的双向适配、有线侧媒体流与短波媒体流之间的双向适配、短波报文与电子邮件的双向适配。

4.3基于SIP的呼叫控制技术

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初始协议是由IETF制订的用于软交换架构下的呼叫控制协议[3]。按照IETF RFC2543的定义,SIP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应用层控制协议,独立于底层传输协议TCP/UDP/SCTP,用于建立、修改和终止IP网上的双方或多方多媒体会话。SIP协议借鉴了HTTP,SMTP等协议,支持代理、重定向及登记定位用户等功能,支持用户移动。通过与RTP/RTCP,SDP等协议及DNS配合,SIP支持语音、视频、数据、状态呈现、即时消息等业务。短波通信网的各短波用户通过业务适配服务映射为有线侧用户后,通过标准SIP协议实现会话的建立。短波通信网采用该成熟标准将大大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为网络的运行和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5结语

短波通信能够为解决局部地区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其他通信手段被严重干扰和被重大破坏、通信中断的情况下,保证重要部门通信不中断,为各级政府抢险救灾、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提供应急通信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短波通信技术的研究。目前,在短波通信领域,短波组网通信技术是一项重大技术突破,要根据短波电离层的传播特点,结合IP技术和选频技术,确保短波组网技术在短波通信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摘要:短波通信以其通信距离远、难以彻底摧毁、便于维护等特点,在我国以及世界各国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短波通信仍存在可供使用频段窄,通信容量小,信道质量易受电磁干扰,业务单一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利用IP技术,短波通信可以构建一个常态化运行的信息传输和交换平台,形成以网保障,以网补盲,多点大范围随遇接入的短波通信网络。

关键词:短波,IP技术,组网协议,短波频率,SIP协议

参考文献

[1]胡中豫.现代短波通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USA:MIL-STD-188-141A[S].Interoperability and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Medium and High Frequency Radio Systems[C].Washington:Department of Defense,1988.

移动通信中移动IP节点技术的实现 篇10

移动IP中的隧道技术有三种封装方式:IP的IP封装 (IP in IP Encapsulation) , 最小封装 (Minimal Encapsulation) 和通用路由封装 (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 。

在移动IP中, 隧道的入口为移动节点的家乡代理, 隧道的出口为移动节点的外地代理。家乡代理需要实现封装功能, 封装后的数据包能到达外地代理, 外地代理接到数据包后, 进行解封装, 然后将数据包路由给移动节点。数据包离开隧道入口后, 在没有到达隧道出口前, 可能出现路由环使它又回到了隧道入口处的情况, 这样每次隧道都为它加封一个IP报头, 而每个新的报头都有自己的生存时间域 (TTL) 值, 这样就会出现数据包一直增大下去。为了防止这种递归封装, 可采用如下机制:预封装的数据包的源地址就是隧道入口地址, 此时假设递归封装出现;预封装的数据包的源地址与隧道入口处路由表指示的隧道出口地址相同, 此时也假设递归封装出现。

同时, 如果家乡代理要将移动节点家乡链路上的广播包送给移动节点, 必须采用多重封装, 这时, 里面一层隧道是从家乡代理到移动节点的家乡地址, 外面一层隧道是从家乡代理到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因为, 如果不采用多重封装的话, 外地代理解封装后收到的是广播地址, 它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因此, 这种现象应该作为防递归封装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处理。

在解封装中, 主要是将新IP报头去掉, 使原来IP数据报恢复出来, 因此相对较为简单。移动IP中, 移动节点的外地代理已经保存了移动节点的注册信息, 它能够将解封装后得到的数据报路由给移动节点。这样, 就完成了从一个节点向移动节点发送一次数据的全过程。

2 移动IP节点在移动过程中通信的实现

通常情况下, 按照[RFC 2002]的标准, 根据IPv4的移动IP方案规定, 移动节点在外地链路上应该有一个外地代理位于隧道的出口, 将从隧道发送过来的数据包转发给已经移动到该链路上的移动节点, 但是随着IPv6即将成为事实上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标准协议, 地址空间问题已经彻底的解决, 移动IPv6协议中取消了外地代理。在本文, 为了简化问题的实现, 我们规定, 移动节点在外地链路上的转交地址全部都是配置转交地址, 即不需要外地代理的转发, 移动节点直接位于隧道的出口, 接收数据包。

2.1 移动节点的工作方式

移动节点基本工作方式有5个方面:

代理搜索:代理搜索是移动节点能维持正常通信的前期工作, 通过代理搜索移动节点首先确定自己的位置。

注册:移动节点确定自己在外地链路的时候, 循环给家乡带理发送一个UDP包, 通知它自己当前的IP地址, 即外地链路取得的转交地址, 直到收到代理服务器的应答消息。

注销:移动节点重新回到家乡链路的时候, 循环给家乡带理发送一个UDP包, 直到收到家乡代理的应答消息。

接收数据包:移动节点在家乡链路接收数据包和固定节点的工作机制完全一样。

发送数据包:如果移动节点确定自己在家乡链路上, 它象固定节点一样, 使用TCP/IP协议, 不需要对数据包进行额外处理, 直接发送;否则, 移动节点会发现要发送的数据包的源地址是当前链路的转交地址, 因此, 它先将发送包源地址修改为家乡地址, 然后再发送。

2.2 代理搜索

移动节点利用代理搜索过程主要完成三个功能, 即判定自身当前是连在家乡链路上还是外地链路上;检测自身是否已经切换了链路;如果已经处于外地链路, 则取得外地链路上的转交地址。

代理搜索由两条简单的消息构成。

第一条消息是代理广播消息, 家乡代理利用这个消息向移动节点宣布它们的功能。当一个节点在一条链路上被配置成家乡代理服务器的时候, 它就在这条链路上广播或组播代理广播消息, 这使得连到这条链路上的移动节点可以判定该链路上是否有代理存在。如果有, 可以从代理广播消息中取得代理服务器的IP地址, 并且判定代理的功能是什么。

第二条消息是代理请求消息, 当移动节点没有耐心等待下一个周期发送的代理广播消息时, 它可以发送代理请求消息。这个消息的唯一目的就是让链路上的所有代理立即发送一个代理广播消息。有些时候, 移动节点快速地切换链路, 而代理发送广播消息的频率相比而言就太慢了, 这时代理请求消息就非常有用了。由于密钥管理上的困难, 移动IP不要求对这两种消息进行确认。

2.3 注册、注销机制

移动IP的注册过程在代理搜索之后。此时, 移动节点已经可以判断出自己的位置, 是处于家乡链路还是处于外地链路。当移动节点发现它的网络接入点从一条链路切换到另一条链路上时, 它就要进行注册。另外, 由于这些注册也有一定的生存时间, 所以有些时候, 移动节点的位置并没有移动, 它也要在现有注册过期时进行重新注册。

移动IP的注册过程是:通知家乡代理它在外地链路取得的转交地址;使一个要过期的注册重新生效;在回到家乡链路上时要进行注销操作。

2.4 传递数据包的选路

根据移动节点的当前位置进行数据包选路的技术, 这是移动IP的最主要技术之一。我们必须考虑两种情况:移动节点连接在家乡链路上时和移动节点连接在外地链路上时。后一种情况还有两种情形:移动节点采用的是代理转交地址还是配置转交地址。由于IPv6已经成为下一代互联网事实上的标准协议, 并且IPv6不存在地址空间问题, 因此, 在IPv6下, 移动IP将没有外地代理。

当注册工作完成之后, 移动节点无论漫游到Internet的任何地方, 都会通过注册机制通知它的家乡代理它目前所取得的IP地址, 使得家乡代理能够转发那些试图与它通信的网络节点给它发送的数据包, 这里, 我们不关心移动节点在外地链路是如何取得配置转交地址的, 我们假定移动节点已经通过某种办法得到了一个外地链路上的配置转交地址, 然后将这个地址通知给它的家乡代理。我们这里不考虑家乡代理如何将送往移动节点的数据包通过隧道路由给移动节点, 这部分工作是另一位同学的毕业论文所涉及的内容, 我们仅仅考虑移动节点需要做的处理。由于数据的通信是双向的, 因此, 处于外地链路上的移动节点涉及的工作就分为接收数据包和发送数据包两大部分。

3 总结

移动IP为移动主机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原来通信不间断提供了实现方法, 隧道技术是移动IP的关键技术之一。当通信节点向移动节点发送数据报时, 必须使用到隧道技术。本文介绍了移动IP中隧道技术的基本原理, 以及给出了一种在Linux系统下实现它的方法。对于实现途径, 主要是在Linux内核中加入程序模块, 用以完成隧道技术的功能。随着当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人们对于新的通信业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是互联网及TCP/IP协议成功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诞生出下一代的互联网协议IPv6, 因此, 随着移动用户和设备的飞速发展, 基于IPv6的移动IP协议必然会迎来更广泛的发展前景

摘要:移动IP为移动主机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原来通信不间断提供了实现方法, 隧道技术是移动IP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在深入学习移动IP的基础知识之后, 给出了移动节点的一个具体的实现, 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关键词:移动,通信,ip

参考文献

[1]裘晓峰.等译《移动IP》机械工业出版社

[2]李承恕.第3代移动通信中的卫星移动通信[J].中兴新通讯, 1998, (06)

[3]鲁春丛, 郭良, 闫丽, 白春霞.中国卫星通信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J].电信科学, 2004, (12)

上一篇:我国对外贸易下一篇:北京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