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合同

2024-07-18

投资合同(精选七篇)

投资合同 篇1

关键词:项目管理,合同外投资,效益

土木工程实施中, 由于工程项目自身的性质和特点, 或设计图纸深度不够以及不可预见的自然因素与环境情况的变化, 或合同双方当事人出于对工程进展的考虑引起对工程的变更, 产生合同外工程量, 增加支出。由于合同外工程内容广泛, 构成原因复杂, 且发生时间长, 有效控制存在难度, 因此加强工程合同外投资控制非常重要, 是建设单位准确确定工程造价、有效控制投资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项目合同外投资类型

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合同外工程, 主要有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两种。

设计变更是为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 完善工程设计和适应现场条件变化而进行的设计修改工作。包括由原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通知单和由施工单位征得原设计单位同意而出具的设计变更联络单。

工程签证是施工企业就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所确定的工程内容以外、施工图预算或预算定额取费中未含有而施工中又实际发生费用的施工内容所办理的签证, 如因施工条件的变更所引起的工程量变化。

二、工程项目产生合同外投资的原因

工程项目合同外投资形成的原因主要如下:

1、项目前期工作不够深入, 设计不够完善, 存在产生合同外投资的“缺口”。

土木工程在设计过程中, 由于地质勘探的频率或深度不够, 或对工程所在地的情况了解不够等都可能造成设计缺陷, 如道路修建工程中经常存在的地基改良、换填土等, 就是前期勘探资料不准确而造成的设计与实际脱节, 施工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根据需要进行变更, 增加工程投资。

2、招标文件或工程合同不严谨, 为后期结算留下漏洞。

一是招标文件内容不周全, 制定的合同条款不清晰, 存在增加投资的可能。如招标文件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存在漏项, 合同执行时只能做合同外项目处理;二是所签订的合同存在瑕疵或自相矛盾的地方, 如某房建项目的小额装修工程, 业主与施工方签订的合同约定以固定金额包工包料, 但在合同的工程预算表中又将许多主要项目计列为暂估价、约定按实际耗损或采购价计算这样就会使后期结算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增加投资的概率很大。

3、征地拆迁等用以保障工程如期推进的配套工作滞后, 产生大量合同外投资。

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拆迁工作阻力很大, 一般难以一次性提供项目建设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土地, 致使有利于节约投资的许多设计细节无法实现。如道路设计中常将某一标段超出设计标高的土方调剂到低于标高、需要填土的路段使用, 以实现节约投资的目的, 但在实际施工中, 往往会因征地拆迁因素而难以实现全路段同时开工, 这样原先设计的不同标段间的土方调剂就无法实现, 进而产生大量的合同外购土及弃土费用。

4、某些人为因素影响。

一是不合理干预工程设计。工程设计有一整套完整的规范和程序, 但在某些项目实施过程中, 有关部门或人员常会以原设计“不科学”、“不实用”等理由要求重新进行设计或大幅修改, 这都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和损失, 重新设计会增加设计费用或造成对原设计单位的赔偿, 对已施工项目的设计进行大幅修改则需拆除已按原设计完工的部分工程或增加新设计的工程量, 增加了投资费用。

二是不尊重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 盲目抢赶工期导致投资额大幅增加。在工程建设中有关部门常会要求业主以短于合理工期的时间完成项目建设, 而短时间内完成的项目常常无法履行正常的招投标程序, 一般是以会议纪要的形式确定施工单位, 无法通过招投标实现对造价的有效控制。另外, 抢赶工期过程中采取的施工方法或使用的材料也会异于普通施工过程, 造成施工成本的大幅增加, 而且盲目赶工也极易出现质量问题, 造成后续维护的困难及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是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建设标准, 致使合同外投资增加。国家对项目建设特别是办公用房建设有严格标准, 一般要求为“因地制宜、功能适用、简朴庄重、普通装修”, 但在实际施工中, 相关部门常会不断变更, 增加建设内容, 造成装修等费用大幅增加, 而业主或代建方职权有限, 基本上没有拒绝执行的能力, 只能按其要求提高标准, 增加投资支出。

三、加强工程合同外投资控制的建议

1、重视项目前期工作, 完善工程设计。

一是要提高勘测工作的准确性, 提供完备的基础资料。对勘探单位的选择, 既要考虑费用因素, 也要考虑资质及技术实力, 同时通过在合同中约定的考评条款督促其不断提高勘测工作质量;二是工程设计应尽量完善, 以减少变更的机率。首先要按合理的周期进行设计, 避免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造成的缺陷。其次要做好设计方案的评估审核, 通过多方位、不同层级的评审, 及时发现缺陷并督促设计单位进行完善, 实现设计优化, 降低工程成本。

2、将合同起草与招标文件编制有机结合, 从源头上规避合同漏洞。

编制好招标文件是规避合同风险的基础, 首先应通过招标确定监理单位, 由其与业主和设计方一起研究招标文件, 进行图纸会审, 对于关键材料和设备, 还应进行市场调研, 以编制出高质量的具有全面性的工程量清单, 提高工程量及工程造价的准确性。其次, 在合同条款约定上, 对工程款支付、合同外项目的认定及计量、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考核奖惩等都应明确, 并经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会审后报相关部门审核。对以直接委托方式签订的合同, 造价的确定还应通过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或公司内部审核机构的认可, 以保证合同金额的合理性。

3、在确保设计质量的情况下, 结合本地区特点选择经济合理的设计变更方案。

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中都会遇到无法预料的问题, 需要进行方案变更, 但不同方案费用往往大相径庭, 而设计方由于其设计费与工程造价相关, 对经济适用性方案的选择并没用积极性, 因此需要业主结合施工现状等条件, 以节约投资为原则, 促使设计方提出经济合理的变更方案, 以控制投资金额。

4、准确合理地核算变更项目的工程量及单价。

工程计价的重要部分是变更项目工程量的计算, 对变更工程的计量应以如下几方面为依据;首先是设计单位提供的变更设计图纸和文件, 可起到总体控制的作用;其次是现场监理的记录, 是确定变更工程量的重要依据, 业主方应督促监理公司配备符合要求的现场工作人员实施监理职能, 同时还应通过考核奖惩条款促使监理公司自觉履行工程造价控制职责。另外业主方自身也要配备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人员进入工地抓现场管理, 以及时掌握施工现场的情况, 较为准确的把握工程变更的必要性。

5、加强征地拆迁等工程前期工作的推进力度, 减少因此增加的施工阶段合同外投资。

征地拆迁困难是现实问题, 也是阻碍项目建设按期完成的主要原因。对受征地拆迁影响的项目首先, 业主要加强与市及城区征地拆迁主管部门的沟通, 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推进征地拆迁工作, 为工程顺利施工创造条件。其次, 对受征地拆迁影响巨大而需大量增加投资的项目, 相关部门应考虑暂缓推进项目建设或待征地拆迁工作取得成效后再予推进, 因为从整个项目看, 在仅完成部分而项目整体未完工的情况下, 该工程并不具备使用功能, 此时增加大量投资先行完成部分工程没有实际意义。

6、严格执行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相关政策, 强化部门间的联合监管。

一是要加强部门间的交流, 提高政策理解能力与执行能力。对施工中增加投资的管理, 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 有的是监督工程变更程序的执行, 着重于对设计变更等增加投资事项的审批管理, 有的是对工艺变更的必要性进行审核, 确定变更工艺, 估算增加的造价, 不同部门着眼点不同, 对政策理解可能也存在差异, 因此, 要加强部门间的联系, 通过交流和探讨, 使各部门在工程变更上达成一致意见;二是要严格执行工程变更的相关规定。用于规范项目施工增加投资的规章或制度很多, 要督促建设单位切实执行这些政策, 提高文件的强制力和执行度。

7、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尊重客观规律, 按工程建设的客观要求科学合理地推进工程建设。

一是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推进项目建设。基本建设的各个程序都有着重要作用, 只有各个程序都按规定履行, 工程建设的完整性才有保证, 工程变更的频率才会减少;二是减少对建设项目的不合理干预。项目经法定程序审批后, 就应按审核通过的施工图纸稳步推进, 相关部门和人员不应再以各种理由进行干预, 增加不合理的变更项目;三是对设备购买、装修等费用应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得轻易提高修建和配置标准, 把工程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节约财政资金,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四、结束语

投资合同:有限公司投资协议 篇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我们各股东经过慎重研究,一致同意按照该法律规定应具备的条件,自愿出资申请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特制定协议如下:

一、申请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名称拟定为“_________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并有不同字号的备选名称若干,公司名称以公司登记机关核准的为准。

二、公司主要经营_________行业。公司住所拟设在_________市_________区_________路_________号_________楼(房)。

三、公司股东共_________个,其中自然人_________个,企业法人_________个,社会团体法人_________个,事业法人_________个,国家授权的部门_________个。分别为:_________,现住_________,身份证号码为_________。_________公司,住所在_________,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号码为_________。_________学会(协会、联谊会等),住所在_________。团体法人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研究所(中心等),住所在_________,审批文号为_________。

四、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_________元。各股东出资额和出资方式为:

_________出资_________元,其中以货币(或者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方式出资_________元。

_________出资_________元,其中以货币(或者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方式出资_________元。

_________。

五、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登记后,应当在_________天内到银行开设公司临时账户。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在公司临时账户开设后_________天内,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公司临时账户。

六、用实物(或者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出资,应当经有企业法人资格的评估机构评估作价,在公司注册资本验证后_________天内,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并在申请公司设立登记时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有关证明。

七、股东不按协议缴纳所认缴的出资,应当向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承担办法为_________。

八、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九、全体股东同意指定_________(指股东)为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指具有代理业务的公司派员或者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作为申请人,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登记和设立登记。申请人应保证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的文件、证件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并承担责任。

十、因各种原因导致申请设立公司已不能体现股东原本意愿时,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可停止申请设立公司,所耗费用由各股东按_________办法承担。

股东(签章):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

一,甲乙方身份的说明;根据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特立此协议,双方均按此条例执行职责,履行义务。对公司的成立给以说明,对于莫莫的请求并同意莫莫,加入本公司

第二,入股方式,原公司有多少股东,各占多少股,乙一次性投入多少股多少资金,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享受多少利益的分红。同时承担股东的责任。

第三;入股期间的权利说明;义务说明,第四;对于公司分红的说明;

浅谈政府投资项目合同监管 篇3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合同;审查机制;监管

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预算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我国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仅2008年,全国各级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共审查各类政府投资项目15万个,审查资金12600亿元,审减不合理支出1110亿元,平均审减率9%。郑州市自2005年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以来,已累计审查各类政府投资项目1416个,审查资金124.98亿元,审减不合理支出19.72亿元,平均审减率达16.93%。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专业细致的评审,使财政支出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程度以及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都得到了明显提高。随着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深入,财政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中也面临一些新难题。

一、政府投资项目监管面临的新问题

(一)签订合同合理性的审查问题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常遇到部分项目建设单位和项目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价格明显高于市场正常价格,甚至高出正常价格数倍的问题。这导致在项目结算中,政府须额外支出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的资金。如在对郑州市某市政道路改造项目工程结算审查中,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约定,栏杆按固定价格每米单价560元,但审查中,根据其设计图纸核算每米只有200多元。

作为政府投资监管部门,为了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应该对这种问题进行监管。但是,在项目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监管部门是否可以对建设单位签订合同价格合理性进行事后审查的条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监管部门的行为也必须依法实施,针对项目建设单位签订的这种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严重损害委托人-政府利益的的合同,行为作为监管部门究竟应该如何依法处理呢?虽然,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上例中,项目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价格明显高于市场正常价格,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利益。从理论上说,应该认为此类合同属于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可以认定合同无效。但举证恶意串通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作为最终审查拨款的投资监管部门-财政,在审核项目工程结算的工作实践中,基本上不具备可操作性。

(二)工程变更、签证确认的审查问题

在对政府投资项目审核的实践中,我们还经常遇到,项目建设单位、承建单位与监理单位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利益的驱动下,某些建设单位对项目施工过程中变更、签证事项管理极不负责,默认施工单位随意变更,甚至弄虚作假,重复签证、违规签证,骗取政府资金。如在对某医院工程评审中,约定合同金额为40万元,结算方式为合同价加变更签证,但施工单位在报结算时按据实结算方式报送,送审金额为90万元,评审人员指出与合同约定不符后,施工单位按照所报结算将不符部分全部改为签证,建设单位没有认真核实全部签字确认。

对于这些有异议的变更、签证,投资监管部门在审核项目结算中究竟应该无条件认可,还是应该作进一步核实呢?从节约政府投资,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的角度看,针对这种不负责任的项目建设单位,政府投资监管部门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就应该适时对建设单位确认的变更、签证事项的合理性、准确性、真实性进行审查。但从对众多政府投资项目审核的实践来看,现阶段大部分项目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条款中都没有明确约定政府投资监管部门是否要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变更、签证事项的确认。这导致政府投资监管部门在实施监督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着力点,难以对项目建设单位的代理行为实施强有力的约束。

(三)加强对合同合理性和变更、签证真实性、准确性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

从政府投资工程的性质看,投资监管部门必须参对合同合理性和变更、签证真实性、准确性的监管。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不同,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单位和政府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项目建设单位仅仅是政府授权管理的代理人,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利益不相同,追求的目标不一致、责任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委托人追求的委托者利益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的是代理人效用最大化。代理人掌握着资源的控制权,但不承担责任,没有风险,而委托人失去了控制权,但最终要承担责任。这往往会产生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即代理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可能做出不利于委托人的行为。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政府和建设单位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也存在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即项目建设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可能和项目施工单位结成利益共同体。

为了确保项目建设单位的行为不至于偏离正轨,就必须对其代理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管。正因为如此,对于政府投资工程,国家不仅制定了严格的建设管理程序,而且规定了发展改革、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其都有监督管理职责。政府投资项目合同的签订以及项目施工过程中变更、签证事项的确认等代理行为对委托人的利益都用重要影响,作为政府投资监管部门对项目建设单位的这些代理行为进行监督是其应尽之责。

从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的角度看,投资监管部门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在签订项目合同和变更、签证事项确认的行为进行监管对合理控制政府投资项目成本十分必要。

项目合同是确定成本造价的重要因素,合同条款既对招标成果进行了的确认,也对今后可能发生变更、签证、材料价格调整等影响工程造价因素时双方权利、责任的做出了约定,是结算审查的重要依据。合同签订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后期结算的审查。

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更、签证事项是形成工程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是建筑物实体形成阶段,是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主要阶段。工程量大、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施工周期长、材料设备价格以及市场供求波动大等特点确定了工程施工阶段发生变更、签证事项的多,对工程造价影响大。因此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签证、变更事项的合理性、真实性、准确性直接决定了成本控制的效果。

二、政府投资项目监管面临的新问题的根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投资监管部门加强对合同合理性和变更、签证真实性、准确性监管是十分必要的。在工作实践中,投资监管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投资项目合同约定没有明确约定相关投资监管部门参与项目管理的途径和方式。由于合同中没有约定投资监管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什么方式监管,造成对政府投资项目事前、事中监督脱节。政府投资监管部门在事后监督中,只有被动的在项目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条款约束下进行,即使认为建设单位签订合同不合理,确认的变更事项以及核定的数量不准确,也无法更改。投资监管部门无法真正发挥对建设单位的监督作用。

造成项目建设单位签订的政府投资合同中长期不详细约定投资监管部门监督职责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环节中,没有形成一套对建设单位这个代理人签订合同的监督审查机制,只是理想的认为项目建设单位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会自觉维护委托人的权益。正是因为没有健全的合同审查机制,投资监管部门不能对项目建设单位的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作为政府授权代理人的建设单位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随意扩大代理权限,从而导致政府投资工程失控。从披露的众多政府投资工程“三超”现象以及由此滋生腐败问题中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三、对政府投资项目合同审查的重要性分析

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监督行为必须依法行使,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通过合同约定,规范投资监管部门的监督行为是政府参与市场活动必须遵循的方式。从本质上说,对政府投资项目合同的监督审查是政府履行出资人权利的重要体现,是投资监管部门应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

项目合同是约定发包人和承包人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协议,它约定双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的方式和途径。项目参与各方都应该按照合同约定实施各自的行为。政府投资项目与一般私人投资不同,政府投资项目的真正投资主体——政府和实际行使投资主体权利的项目建设单位(业主)是代理关系,项目建设单位的目标和政府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因此,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涉及到投资监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工程施工单位三方面的关系。合同是各方在市场规则下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工具。所以,政府投资工程的合同条款不仅要体现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正当权利,还应当体现投资监管部门的正当权利。而现阶段,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项目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一般采用建设工程施工合(GF-1999-0201)通用示范文本,在合同通用条款中,它仅仅约定了发包方(政府投资工程中的建设单位)与承包商(工程施工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项目建设单位在签订合同时又不愿意在合同专用条款中详细约定其他政府投资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责,导致投资监管部门不能对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有效监督,政府投资项目的真正投资主体--政府的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难以提高。

本质上,在签订政府投资项目合同时,项目建设单位仅仅是政府授权的代理人,政府相关投资监管部门应在合同签订之前,对建设单位行使代理权的合法性、签订合同价款合理性、约定事项的完备性等事项进行事前监督审查,履行出资人权利。但现阶段,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中,既没有对建设单位授权限度做出明确约定,也没有对其签订合同的有效性、完整进行认可的程序,往往造成对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无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合同进行审查管理是投资监管部门约束项目建设单位行为的必要手段。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实践来看,对项目建设单位(业主)行为的监督始终是投资监管部门监督的重点。但由于目前在政府投资管理环节中,缺乏对项目建设单位签订项目合同的事前监督审查机制,同时项目建设单位管理人员也缺乏自我监督的动力,导致现行的监管机制对项目建设单位(业主)的监督失效。

四、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监管的建议

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存在着投资主体“虚置”的问题,为了加强对于政府投资工项目的监管,避免在项目最终结算中发生纠纷,在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程序中,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对项目建设单位签订合同的监督审查机制,增强通过合同条款约束建设单位行为的能力,使政府投资项目合同条款中不仅要体现项目建设单位的职责,还应明确相关政府投资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参与方式和途径,为其参与项目全过程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做到依法行政。

财政部门是政府管理公共资金的职能部门,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控制,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是财政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合理控制造价,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门必须充分履行政府出资人的权利,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签订合同的事前监督审查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为了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合同的质量,做到事前监督,防患于未然,财政部门应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招投标后,把拟签合同主要条款报财政部门审核。通过财政部门专业人员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对合同的过程管理、治理机制、计量与支付、工程变更、价格调整和费用索赔等内容的程序、规则、期限等条款进行详尽审查、专业设计,合理确定投资监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项目施工单位的权利义务关系,为投资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提供依据。

其次,由于项目施工周期长,各种不确定因素较多,签订合同不可能将所有风险全部考虑周全,为了便于财政部门实施事中、事后监督,财政部门应要求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单位在合同专用条款中约定,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合同约定之外影响造价的因素时,项目建设单位有义务及时通知财政部门参与协商,共同确定,否则在项目最终结算审查时,财政部门将不予认可。同时,针对某些合同约定之外发生的有争议的项目,财政部门有权要求相关单位说明其合理性,如不能说明其合理性的,财政部门有权拒付。

参考文献:

[1]尹贻林.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论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审批问题 篇4

一、合同审批问题

一般情形下, 合同成立即生效, 成立和生效同时发生, 但法律对合同生效有特殊规定的, 合同满足法定生效要件时始发生效力。根据相关外商投资企业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 下列合同批准后生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技术进出口合同、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合同等。行政审批分为设立审批和变更审批, 变更审批主要涉及到股权转让、注册资本变动、公司组织形式变动等与外资资本变动有关的“重大变更”。据此, 外商投资领域内有关设立实体和“重大变更”的合同只有经过法定审批机关审批通过后才能生效。

由此引发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事人报批义务的性质为何?违反报批义务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行政审批介入合同效力的认定会产生何种问题?在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下如何保证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的效力?

二、未生效合同的效力

《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 》第1条1款规定:“当事人在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等过程中订立的合同, 依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经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机关批准后才生效的, 自批准之日起生效;未经批准的, 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当事人请求确认该合同无效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据此, 我们将待审批的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定性为“未生效合同”, 它既不同于无效合同, 也有别于效力待定的合同, 在我国现行合同法理论中只能被孤立成一种新的合同类型。

“所谓未生效合同, 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尚未具备生效要件, 至少暂时不能完成或者完全不能按照当事人的合意赋予法律拘束力, 即至少暂时不能发生履行的效果。”①待审批合同与附条件合同、附期限合同都属于未生效合同, 合同的效力介于成立和生效之间, 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未生效合同不同于无效合同, 苏永钦教授对此有精辟见解:“不生效”仅指法律行为欠缺特别生效要件, “没有跨过门槛”, 但行为的效力可经由当事人、第三人或国家为一定行为而嗣后补正;而“无效”是指一个行为违反了强行规范, 对国家而言不仅是不被承认的而且是受到禁止的, 本身具有反社会性而不能兼容于法律秩序, 不可能借转换而继续生效, 其效力也不可能补正, 甚至对无效的行为还要予以追究和打击。②同时, 未生效合同也不能归入效力待定合同类型, 不仅因为我国合同法理论中效力待定合同仅限于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无权代理的合同、无权处分的合同、债务承担合同四类, 而且效力待定合同的效力取决于第三方是否同意或追认, 未生效合同需要当事人报批行为和机关审批行为才能补正效力缺陷, 审批行为在性质上又与第三方表示行为有着根本的不同。

三、报批义务的性质分析

行政审批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程序的启动需要当事人提出申请, 外商投资企业合同一般约定由一方或双方当事人负担报批义务。那么, 报批前合同未生效是否影响报批义务的履行呢?

依“报批义务条款独立生效理论”③, 报批条款具有独立性, 其独立于未生效合同的主体条款, 已发生法律效力。《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 》第1条2款即与此观点保持一致:“前款所述合同因未经批准而被认定未生效的, 不影响合同中当事人履行报批义务条款及因该报批义务而设定的相关条款的效力。”报批义务属于合同的从给付义务, 是独立的义务, 它不受合同未生效的不利影响, 能够单独生效, 债权人也可以独立诉请债务人履行从给付义务。

四、责任承担

报批义务是已生效的从给付义务, 当事人未履行报批义务的, 当然承担的是违约责任。依照法律规定, 此项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分为继续履行、解除合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项, 根据案件具体情形的不同, 当事人享有一定的选择权。《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 》第6条规定了转让方与外商投资企业共同履行报批义务、受让方自行报批的替代执行以及确实无法执行时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三种形式。第7条规定了履行报批义务后合同未通过审批的, 由双方根据过错程度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此时合同自始、确定、当然地不发生法律效力。

五、法律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 》的出台, 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外商投资领域一方当事人故意不履行报批义务而给中外各方带来的困境和难题, 对促成外商投资企业合同有效成立和争议解决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 该司法解释也存在着矛盾和问题:若法院裁判继续报批, 结果未获审批机关批准的, 如何协调之前因未履行报批义务而承担的违约责任和之后未审批通过而产生的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存在区别, 前者不以过错为要件, 赔偿损失限于履行利益, 赔偿范围包括实际损失和可得利益;而后者以过错为要件, 赔偿损失限于信赖利益, 赔偿范围包括“股权的差价损失、股权收益及其他合理损失”, 一般而言, 违约责任的赔偿范围要比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更大。司法实践中, 能否同时适用两种责任、如何适用两种责任以及在赔偿损失方面如何进行计算而不至于过度加重一方当事人的责任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 该规定可能导致责任的适用和计算无法操作, 易引起误解, 且可能导致的司法精细化会加重法院以及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负担。

六、促成合同生效的建议和措施

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行政审批过度干预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的效力, 严重限制了经济领域的私法自治。行政审批制度当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这里只有试图拓展其他思维进路来限制行政审批对私法自治的干预。《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 》试图从报批义务条款独立性角度努力促成合同生效, 但这种思路还是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

在理论层面, 笔者认为有两种思路能产生较好的实效:一是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的项目范围, 缩减审查的要点, 目前国务院已经组织进行了六批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的活动并出台了相应的行政法规予以规范化和固定化, 审查的要点也限缩到十四项以内, 但仍需推进清理和限缩的进度;二是明确区分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将该民法理论应用到合同法领域。负担行为是指使一个人相对于另一个人 (或者另若干人) 承担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之义务的法律行为。处分行为是指直接作用于某项现存权利的法律行为, 也就是直接使权利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两者区别之一在于, 负担行为产生债务关系, 而处分行为导致物权或准物权的变动。④当事人订立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的行为乃负担行为, 负担行为只需符合成立要件 (有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 和没有效力阻却要件 (没有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无效情形) 即可生效, 合同的权利义务对双方当事人直接发生法律效力, 依照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负有报批义务的当事人当然负担报批义务, 若违反报批义务, 消极怠于报批合同, 须承担违约责任。报批后未审批通过的, 因合同已经生效, 当事人承担的依然是违约责任, 前后两个阶段的法律问题都可以在违约责任的范围内得到解决, 且生效合同多有关于责任承担条款的约定, 能够直接适用, 更具有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可操作性。行政审批则只对处分行为进行干预, 在合同报批之前或未经审批通过后都不具有现实履行能力, 不发生物权的变动, 这也更有利于保证中外双方的利益不会因无效准备行为而遭受无法回复的损失。简言之, 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在审批前即已生效, 对双方当事人有法律拘束力, 但合同未经过审批通过前, 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 不产生履行的效力。在合同法领域适用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理论有如下益处:首先, 行政审批不作为合同的效力性要件, 而只是物权行为的生效要件, 此种区分有利于积极促成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生效, 实现外商投资的顺畅和安全;其次, 合同属于私法自治领域, 行政审批属于国家公权力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范畴, 此种区分实际上弱化了国家公权力对私法自治权的干涉,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自由意志的尊重;最后, 该法律行为区分理论的应用实现了物权法和债法理论体系的统一, 因为物权法15条已经确立了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的区分原则, 而合同法却没有相关规定。

然而, 与其消极地等待立法完善, 我们更应在实践层面加强防范, 尽力限制行政审批因素对外商投资活动的影响。笔者认为, 还可以实行以下几点措施应对: (1) 在外商投资企业合同中明确约定报批义务的承担主体、报批时限、报批费用的负担主体、违约责任、责任承担方式等内容, 必要时单设“报批义务的履行”一节; (2) 合同约定不得违背法律关于行政审批的具体规定, 应在法律规定基础上加以细化和明晰; (3) 区分报批义务前的违约责任的承担和报批后未经通过的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 防止责任重叠或责任真空的情形出现; (4) 在合同中明确支付转让款和履行报批义务的先后顺序, 并及时行使履行抗辩权, 因为《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 》第8条、第9条规定, 当事人约定支付转让款在前的, 转让方享有先履行抗辩权, 而当事人没有约定的, 受让方享有先履行抗辩权, 可以要求转让方先履行报批手续。

七、结语

国家管制与私法自治应有明确而清晰的界限划分, 如此, 社会经济秩序才能有条不紊, 公民、组织才能各得其所。笔者倾向于限制行政审批项目范围并限制行政审批的影响力, 尽可能扩大民事主体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活动空间, 促进经济自由和公民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泽鉴.债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蒋文军.论行政审批对特定财产权利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基于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视角[N].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 2010.

[3]刘贵祥.论行政审批与合同效力——以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为线索[J].中国法学, 2011.

[4]晋松.审视与重塑:待审批合同生效之障碍及克服[J].法律适用, 2011.

[5]夏先鹏、郑颖.论未经行政审批的涉外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的处理——以行为给付之诉为视角[J].WTO法与中国论丛, 2009.

投资顾问合同 篇5

甲方(委托人):乙方(受托人):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甲方(委托人)、乙方(受托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有关法规的规定,就甲方委托乙方代办理项目投资顾问、乙方为甲方提供相应投资顾问服务等相关事务,甲方与乙方平等协商,签订本合同。

一、乙方受甲方委托寻找投资项目,提供顾问服务。

1.服务内容:乙方促使甲方和资金需求方签订融资合同并协助融资实现。

2.融资形式、条件及费率由甲方和资金借用方协商确定。

二、乙方必须恪尽职守,依法履行职责,认真负责地为甲方提供专业顾问服务并保守

甲方的商业秘密。

三、合同期限:自甲、乙双方签订合同之日到双方协商终止之日。

四、合同履行期限内报酬:

1.甲方每月应支付给乙方投资顾问费为乙方介绍的投资项目金额的仟分之伍,该费用

是乙方实得的税后金额,所需税费由甲方承担。双方同意将投资顾问费汇入如下账户:

帐号:

户名:

开户银行:

2.支付方式:

甲方每月收到利息后将投资顾问费汇入乙方指定账户。

五、双方一致同意,对本合同的所有信息、文件和数据应保守秘密。

六、本合同由双方盖章之日起生效,正本一式两份,甲乙方各执一份。

甲方(委托人):

法定代表人:

投资合同 篇6

关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很多学者都作了相关研究。贝克尔 (Becker G.) 的研究指出了企业对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统治性以及对通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放任性[1]。一部分学者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员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不对称等条件分析, 指出了通用性人力资本企业投资的可能性。本文考虑外部法律法规等宏观环境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影响, 结合《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投资行为进行分析。

一、劳动合同中违约金的新变动

1. 违约金赔付的条件更加严格

《劳动合同法》[2]对违约金的适用范围作了非常严格的限制。除了保留旧劳动法中规定劳动者无须赔付违约金的情形外, 还将违约金赔付的约定仅限于竞业限制和出资培训两种情况, 取消了出资招用、特殊福利待遇等设置违约金等法定情形, 这意味着一般情况下企业无法约定由员工承担的违约金。并且新法对能约定违约金的“培训”作了专门规定, 指出必须是企业对员工提供专项培训费用, 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 可以与员工订立协议, 约定服务期。

2. 违约金赔付的金额有明确上限

《劳动合同法》要求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员工向企业赔付的违约金数额不得超过企业提供的培训费用。企业要求员工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已履行部分服务期限的员工要相应扣减违约金。新法的违约金赔付要求有第三方开据的发票为依据, 因此部分企业的内部培训情况将不被考虑。

3. 违约金的赔付规定倾向性转变

劳动合同的订立一般是经济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合同, 员工在接受合同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旧法的规定下, 企业的优势地位很容易让员工处于“违约”状态, 而且违约金的性质是具有惩罚性的, 在没有明确违约金赔付数额的情况下, 员工很容易被不公平对待。新法的实施从严格限制条件到明确规定金额上限, 可以说对员工的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企业也面临了一定的风险。新法中关于培训违约金的赔付更倾向于保护劳动者[3]。

二、基于新法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博弈决策分析

1. 新法环境下的博弈模型构建

从微观角度来看, 员工培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不仅受制于投资数量, 而且受制于收益的不确定性。是否培训和投资多少都是企业和员工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宏观角度来看, 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受到外界法制法规、市场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企业和员工在微观环境中的行为, 因此在考察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宏观环境的变化。在考虑外界法规环境变化的基础上, 我们就此问题的博弈分析提出以下假设[4]:

(1) 局中人为企业和员工, 两方都是投资主体和受益者, 且都是理性的; (2) 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当中, 因此, 企业总存在员工流失的风险; (3) 员工接受培训后离职必须进行违约金赔付, 违约金将小于企业的预期收益; (4) 假设企业的培训投资为I, 其中企业承担比率为p, 员工承担比率为1-p (0≤p≤1) 。培训员工的离职率为q。如果培训后员工留职, 则企业的预期收益为Rc, 员工的预期收益为Re1;如果培训后员工离职, 则企业的重置成本为C, 员工的预期收益为Re2 (Re2≥Re1>0) , 且员工需承担的违约金为A。我们认为《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员工违约需支付的违约金将比此前有所降低。

当企业投资, 员工也投资:

如果员工培训后继续留职, 则企业的净收益为

员工的净收益为NE=Re1-I (1-p) (2)

如果员工培训后离职, 则企业的净收益为

员工的净收益为NE=Re2-I (1-p) -A (4)

由上述四式可以得出, 在企业和与员工都投资的情况下:

企业的净收益为NC=-q (C+Rc) +Rc+qA-Ip;

员工的净收益为NE=q (Re2-Re1) +Re1-qA-I (1-p)

同理可以得到企业培训投资的博弈模型[5]:

从企业的角度分析, 如果员工投资, 则-q (C+Rc) +Rc≥-q (C+Rc) +Rc+qA-Ip, 即企业不投资的净收益要大于企业投资的净收益 (虽然假设旧法环境下的违约金赔付高于企业的培训投资, 但鉴于国家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我们仍然认为q A≤Ip) 。如果员工不投资, 则-q (C+Rc) +Rc+qA-1≥0, 显然企业投资总比不投资好。

从员工的角度分析, 如果企业投资, 则q (Re2-Re1) +Re1-I≥q (Re2-Re1) +Re1-qA-I (1-p) , 即员工不投资的净收益要大于员工投资的净收益 (qA+I (1-p) >1) 。如果企业不投资, 则q (Re2+Re1) +Re1-1≥0, 显然员工投资总比不投资好。

可以看到此博弈模型中存在两个纳什均衡, 即 (企业投资, 员工不投资) 和 (企业不投资, 员工投资) 。这正符合贝克尔所论证的企业存在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和通用性人力资本投资[6]。

但是现实情况中, 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员工离职所需承担很高的搜索成本, 企业可以选择支付低工资的形式获得补偿, 因此企业实际上也会进行通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另外员工所在企业和外部企业的信息是不完全对称的, 员工所在企业如果将信息隐瞒, 则外部企业往往会支付较低的工资, 导致员工不愿选择离职, 这时企业也值得对通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同时外部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要生存必须提高员工的能力水平, 考虑到企业的整体发展, 也会在员工投资时选择投资, 而员工为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也往往在企业投资的时候选择投资。因此实际上企业和员工会选择 (企业投资, 员工投资) 的策略。

2. 新法环境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当企业投资, 员工也选择投资的时候, NC=-q (C+Rc) +Rc+qA-Ip≥0 (5) , NE=q (Re2-Re1) +Re1-qA-I (1-p) ≥0 (6) 。可以得到。因为Re2-Re1-A≥0, I (1-p) -Re1≤0, 而0≤q≤1, 所以。在其他情况不变, 仅考虑宏观政策环境变化对A造成的影响, 可以看到员工离职率与违约金A呈同方向变动, 当A变小的时候, q的取值范围也变小。即违约金的大小会影响员工的离职率。企业的投资比例员工流失率呈反比关系, 预期流失风险越大, 则企业的投资比例越少[3]。因此, 违约金的变动也会最终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

3. 新法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根据 (5) 、 (6) 两式, 我们可以得到以员工离职率q为自变量, 企业投资比例p为因变量的不等式方程可以据此确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空间。

从图中可以看出, 企业的决策空间为阴影部分, q的取值范围如果变小, 那么企业的决策空间也会相应变小。

结论

综上所述, 新法中关于企业培训员工法律制度的变化能够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比例大小。新法的实施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等经营管理问题都进行了有力的法律法规约束, 限制了部分企业的不规范行为, 对劳动者的权益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企业要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对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要做到合理有效。越来越规范和严格的法律法规客观上要求企业尽快依法健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7], 既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也能起到规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作用。

摘要: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更加规范了劳资关系, 其中明确规定了培训违约金的支付。违约金的变动势必影响到企业及员工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行为。通过对劳动合同法的解读, 用博弈方法对新法实施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行为进行了分析, 试图明确新环境约束下的企业决策。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违约金,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美]贝克尔 (Gary S.Becker) .人力资本理论[M].郭虹, 等,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73-96.

[2]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EB/OL].中国网, 2007-06.

[3]陈慧.浅谈新《劳动合同法》[N].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1) .

[4]李攀艺, 蒲建勇.基于博弈论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J].软科学, 2007, (2) :138-141.

[5]路竞竞, 宁宣熙.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决策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12) :23-25.

[6]冯文权.经济预测与决策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投资合同 篇7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结算价,合同价,防范措施

工程价款结算是指承包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依据承包合同中关于付款条款的规定和完成的工程量,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向建设单位(业主)收取工程价款的一项经济活动,而建设工程合同价是在工程开工前签订的价款,不可能十分准确地反映未来工程实际情况,因而,结算价与合同价不一致是在所难免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审计人员的职责不仅仅是在工程竣工后审计哪些款项为合理价款,进行事后监督,而是要揭开事物本质找出工程竣工结算价超合同价的根本原因,进行事前、事中监督。造价人员年年在谈防“三超”,但几乎每个项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三超”现象,似乎“三超”现象已经成了不可治愈的顽疾。因此,有必要对审计的内容和结算价超合同价的原因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措施,尽可能把结算价控制在合同价范围内。

1 工程结算价超合同价的成因分析

1.1 不平衡报价增加造价

不平衡报价是指投标单位为了获取超额利润,故意对某些分项工程报低价,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变更这些分项工程标准或内容,重新调高单价的报价行为。施工单位通过变更这些分项工程标准或内容,重新调高单价的报价行为,是经常采取的增加造价的手段之一。例如,在某项目中,施工单位对办公室地砖分项工程,才报1.79元/平方米,大大低于市场价。但在评标过程中,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分项报价却没有被发现。表面上,招标后中标价比预算价降低许多,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为了不亏本,要求对地砖的规格型号等进行变更,经建设单位同意,造价变为185元/平方米,导致造价大幅上升。

1.2 高估冒算,虚报工程价款

根据笔者对某项目结算审计中的统计资料,仅预算增加一项价款就占原合同价的4.5%,后经审计核减为2.21%。经分析,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增加价款:

1.2.1 增大工程量

主观上,主要是对较为复杂的、单价高的单位工程故意增大其工程量。有的预算人员在施工单位的授意下,把原工程量基础上乘以系数进行调整后结算。客观上,在一些重叠部位需要扣减的工程量却没有按规定扣除,例如主、次梁的重叠部分工程量。

1.2.2 巧立各种名目,定额套高不套低

利用定额换算时抬高单价以及从综合单价里包含的项目另分立出来再次几计价等等。例如在某桩基工程结算中,施工单位把钻孔机运输费及安拆费另列出来,但在综合价中已含此项费用,属重复计算,仅此一项就高达几万元。

1.3 现场签证多

主要表现在施工单位对非包干的工程(例如基础土方工程)部分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任意签证,而监理对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施工合同条款等不熟甚至与施工单位串通一气,合伙坑害建设单位。施工企业不怕没钱赚,只怕没活干,只要有项目,报价再低都敢接,只要多与监理、甲方工地代表进行感情投资,一切都好办。于是,现场签证单一张接一张,工程签证单的合法性、工程量、单价由施工单位说了算,监理人员不认真审查就签字盖章。据笔者统计,在某项目中,签证造价占原预算的比例高达10.21%,后审计核减到5.95%,但由于对施工现场情况掌握的软、硬信息有限,难以判断这5.95%中有多少是合法合理的。

1.4 随意修改变更工程,增大造价

在对某项目的修改变更统计后发现,修改变更价款占原预算的15%,后审计核减至8.37%,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4.1 设计单位原因

除了在设计受到诸如地质条件变化、设计技术规范变化等客观条件造成的变更外,更有设计单位自身原因:(1)设计质量不高,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2)市场调查不力,没有满足甲方及市场要求。例如某项目中在设计卫生间隔离时,原先采用的是空心石渣砖墙,后为满足防水要求改为红砖墙。(3)建筑与结构矛盾比比皆是,工程施工过程中因设计原因打掉重来的现象时有发生。

1.4.2 建设单位原因

预算初期为得到上级批准以低标准设计,开工后进行修改变更,抬高建筑标准;以及由于监理或甲方工地代表管理混乱造成的变更。

1.4.3 施工单位原因

在建设单位急于开工又没有做必要准备的项目中,利用一切机会在施工中提出修改变更。

2 工程竣工结算价超合同价的防范措施

2.1 对工程进行跟踪审计

2.1.1 介入设计阶段,加强设计工作审计

国外一些专家研究指出:设计费虽然占工程全寿命费用不到1%,但在决策正确的条件下,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达75%以上。因此,应加强对设计阶段的审计,重点是审计设计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设计方案是否尊重科学、尊重实际,考虑各方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用技术经济方法进行比较再确定最优方案,明确建设单位是否实行了设计招标等等,从而有效防止设计变更造成的造价增加。

2.1.2 介入招标阶段,加强招标过程的审计

改革开放以来,招标投标工作实施近二十年,各地的管理方法和规定名目繁多。综合评价法、百分法、合理低价法甚至摇珠法等方法五花八门。评标速度极其快速,甚至一、两个钟头就能解决问题,这实在是中国特色之一,国际上罕见。选一个实力雄厚、信誉高的施工单位是保证施工阶段造价不超合同价的有力保证,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资质而挂靠在另一施工单位,且信誉差、管理混乱的施工单位,如何能按质按量完成项目。招标阶段审计重点是审查标底的合理性,投标报价的规范性,评标规则的公正性等。保证那些实力雄厚、管理好、信誉高的施工单位能承接到工程项目,防止质量、管理问题等原因引起的造价增加。

2.1.3 介入施工阶段,加强施工过程审计

结算中,审计人员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对施工实际情况不熟,因而在修改变更、签证增加审计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分清哪些是合理、合法的部分,从而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风险。特别是在一些工程拖延时间长的工程竣工结算时,由于时间长,监理、甲方也往往对实际情况把握不准,往往各持己见,含糊不清,当然还包括其本身的主观原因。因而,只有审计人员早早介入,参与修改变更、签证增加以及一些施工技术复杂的工程的验收,才是保证结算合法、合理的有效手段。在施工阶段,坚决禁止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变更及现场签证,并严格划分责任归宿,防止一切由建设单位责任的不法行为。对实际发生的修改变更、签证增加应认真审查其工程量计算是否正确,单价、取费是否合理,是否按合同要求公正、公平地办理变更、签证事项。

2.2 建立规范的变更审批制度和程序

为了保证变更的合法、合理性,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审批制度和程序。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沟通,加强业务联系,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和完善相关程序。

总而言之,政府项目投资应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控制,要从审计工作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变事后审计监督为事前、事中审计,有效控制造价,防止“三超”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虹,万伦友.浅谈加强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J].工程造价管理,2007,(1).

[2]赵成瑜.大型建设项目的合同规划与管理[J].工程造价管理,2007,(3).

上一篇:钢吊箱围堰下一篇:“四个结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