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

2024-07-20

神经病学(精选十篇)

神经病学 篇1

1 制订神经病学见习的学习目标

和理论课教学一样,神经病学见习教学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学习目标[1]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教学以学习目标为基点,考虑见习教学的设计、教学步骤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也要评价见习学习目标。只有制订准确、具体、完整的见习目标,才能确保见习教学的有效性。

神经病学见习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对理论课的理解,建立神经病学临床思维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见习教学注重师生间的沟通,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带教教师应做出表率,帮助学生树立医生形象,督促学生自尊、自爱、自信、合作,尽快向医生角色转变。

2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与理论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传播知识不同,见习教学时,教师讲授力求言简意赅、层次分明,不重复理论课内容。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融入教与学的活动中,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考虑采用一些策略,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2.1 运用PBL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2]即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并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隐藏于该问题背后的知识,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问题,问题应该具有探讨性、理解性和分析性,避免说教或直接告诉学生他们应该想到什么或者做什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围绕中心问题查找资料,进行自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例如,见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教师准备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典型病例各一例,组织学生问病史、查体,并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1)结合患者的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所见习患者的面瘫是周围性的还是中枢性的(定位诊断)?依据是什么?(2)分析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形成的常见原因(定性诊断)。(3)在完成了定位和定性诊断后,如何进行治疗?

2.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在见习教学中,最常看到的一个情形是教师过多地进行理论讲述,使见习变成了单向的、说教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互相沟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想法和建议,对学生的解答多肯定、少批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3 采用多元化的学习策略

采用多元化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临床见习的教学质量,达到学习目标。

3.1 进行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的优势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机会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并且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感受,促进其积极学习[3]。例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病例教学,以面瘫学习为例,学生分组,分析患者的病史和体征,归纳所查看病例的面瘫特点,提出面瘫的定位诊断、引起面瘫的可能原因(定性诊断)。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并初步建立了临床思维。

3.2 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临床

在见习教学中,使学生参与真实的临床,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学习解决现实医疗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自己询问病史、参与体格检查,由于迫切希望解决病例中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例如,在脑血管疾病见习中选择典型病例:患者,男,70岁,因“左侧肢体麻木无力6小时,伴言语不清,呕吐,意识障碍”入院。在学生对患者详细地询问病史和查体、归纳临床特点后,引导学生结合神经解剖知识进行定位诊断。患者左侧中枢性面瘫,提示右侧皮质核束受损;左侧中枢性偏瘫,提示右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左侧偏身痛觉消失,提示右侧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大脑基底节的内囊区域是这些结构均要经过的区域,病变可以定位于此(定位诊断)。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患者病史特点:老年患者,有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高血压病,发病时血压高、头痛、呕吐,颅高压症状明显,病后意识障碍出现早,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可能性大(定性诊断)。在完成了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后,选择进行头部CT检查。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将临床思路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体会运用临床思维分析病史的重要性。

3.3 利用录像或影片辅助教学

在神经病学见习中,对于一些特殊疾病如癫痫,由于其发病时间的不确定性,学生很难亲眼目睹疾病的发作过程。将典型患者进行同步脑电监测的视频播放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和思考,使学生在不能直接接触特殊病例的情况下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4 对见习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师在此环节中的主要作用是发起和引导讨论,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和思考解决的策略。讨论中,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与学生分享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临床问题。如见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在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有条理地讲清患者的病史特点,提出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以及如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在进行定位诊断时是否注意到了两者鉴别的关键体征(上部面肌的活动:额纹是否对称、闭眼是否完全),提示学生联系面神经通路的神经解剖,分析所见习病例面神经损伤的具体部位。在定性诊断时,注意学生是否抓住了病史特点,并根据病史特点分析不同病因的可能性,同时启发学生: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病变有其不同的病因排序,最终得出定性诊断。通过讨论和总结,逐渐理解和建立神经病学临床思维。

5 对见习效果进行评价

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估学习目标完成情况。从学生受益面考查,看教师是否能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为多数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否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学生受益程度考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无明显变化,是否从不懂到懂;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无明显提高,是否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学生是否在情感上有明显的转变,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合作到合作;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否得到优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从能够学会到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及其效果考查,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否共同探究学习问题,是否乐于交流和分享成果;师生精神是否饱满,课堂气氛是否宽松,师生配合是否默契。

参考文献

[1]Hauer J,Quill T.Educational needs assessment,development of learning objectives,and choosing a teaching approach[J].J Palliat Med,2011,14(4):503-508.

[2]Jolly B.Problem-based Learning[J].Med Educ,2006,40(6):494-495.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篇2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2.熟悉如何学好神经病学。讲授内容

1.一般介绍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2.一般介绍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3.重点讲解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目的要求

1.掌握内囊、脊髓、大脑半球、视神经的解剖特点。2.熟悉运动系统、感觉系统传导通路。3.了解神经、肌肉的解剖、生理特点。讲授内容

1.重点讲授内囊、脊髓、大脑半球的解剖特点和生理功能。2.详细讲解运动、感觉、视觉传导通路。

3.一般介绍脑与脊髓的血管、脑神经、周围神经和肌肉的解剖及生理特点。

第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类型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2.掌握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3.掌握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的临床特征及病变部位。

4.掌握感觉障碍、瘫痪的各种类型临床表现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5.掌握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特点。6.熟悉失用症和失语症的临床表现。7.了解常见步态异常的分类和表现。讲授内容

1.详细讲解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

2.重点讲解失语、失用、失认症的临床表现。

3.重点讲解脑死亡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4.重点讲解不自主运动的临床表现、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5.详细讲解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和临床类型的诊断原则。

6.详细讲解瘫痪的临床表现,定位诊断,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7.一般介绍常见步态异常的分类和表现。

第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系统常规体检方法。2.重点掌握肌力检查及六级记录法。

3.熟悉病史采集的主要内容,现病史应询问的主要症状。4.了解昏迷病人、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的体检法。讲授内容

1.详细讲授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方法。2.一般介绍现病史的采集。

第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目的要求

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讲授内容

重点讲解常见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CSF、DSA、CT(CTA)、MRI(MRA)、EEG(AEEG、VEEG)、EP、EMG、TCD、肌肉和神经组织活检。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目的要求

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讲授内容

重点讲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第七章

头痛

目的要求

1.掌握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2.熟悉偏头痛的诊断和分类、鉴别诊断和治疗。3.了解引起头痛的常见原因和头痛发生的机制和诱因。讲授内容

1.详细讲解偏头痛的临床表现。2.详细讲解偏头痛的治疗。3.重点讲解偏头痛的诊断、鉴别诊断。

4.了解引起头痛的常见原因和头痛发生的机制。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2.熟悉各种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3.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和病因。讲授内容

一、概述

重点讲解脑的血液供应、常见的脑血管病病因、危险因素。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重点讲解TIA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

三、脑梗死

1、详细讲解脑梗死的诊断、鉴别诊断。

2、详细讲解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3、一般介绍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病因、病理、分类。

四、脑出血

1.重点讲解脑出血的临床表现。2.重点讲解脑脑出血的诊断、鉴别诊断。3.详细讲解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4.一般介绍脑出血病因、发病原理和病理改变。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

1.详细讲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2.重点讲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重点讲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4.一般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病

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

2.掌握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3.熟悉痴呆的鉴别诊断。

4.熟悉运动神经元病的肌电图表现、鉴别诊断(与颈椎病、脊髓空洞症的鉴别)。讲授内容

1.详细讲解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2.详细讲解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3.重点讲解运动神经元病的肌电图表现、鉴别诊断。4.重点讲解痴呆的鉴别诊断。

5.一般介绍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第十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

2.掌握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改变。

3.熟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的辅助检查方法及治疗原则。4.熟悉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方法。

5.了解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脑囊虫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6.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定义、分类及感染途径。讲授内容

1.详细讲解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2.重点讲解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改变。3.一般介绍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方法。4.一般介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定义、分类及感染途径。

第十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2.熟悉多发性硬化治疗方法和诊断标准。3.了解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讲授内容

1.详细讲解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重点讲解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方法和诊断标准。3.一般介绍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

第十二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震颤麻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2.掌握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3.熟悉震颤麻痹的鉴别诊断。

4.熟悉肝豆状核变性的实验室检查方法。5.了解锥体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病变时出现的症状。6.了解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讲授内容

1.详细讲解震颤麻痹的临床表现。2.详细讲解震颤麻痹的治疗方法。3.详细讲解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4.重点讲解震颤麻痹的鉴别诊断。

5.重点介绍肝豆状核变性的实验室检查方法。6.一般介绍震颤麻痹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7.一般介绍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第十三章

癫痫

目的要求

1.掌握癫痫的发作分类、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2.掌握强直-阵挛型发作持续状态的抢救措施。3.掌握癫痫和痫性发作的定义。

4.掌握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临床表现和失神小发作的临床表现。5.熟悉癫痫的鉴别诊断。6.熟悉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

7.了解癫痫的病因与发作原理、诱因。讲授内容

1.详细讲解发作分类。

2.详细讲解癫痫的治疗,包括抗癫痫药物的应用、发作时的治疗、对因治疗和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强直-阵挛型发作持续状态的抢救措施。3.重点讲解癫痫的临床表现。4.重点讲解癫痫的诊断要点。

5.重点讲解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和撤药、换药原则。6.一般介绍癫痫的病因、发作原理和诱因。

第十四章

脊髓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脊髓疾病的定位诊断。

2.掌握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3.掌握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4.了解脊髓压迫症治疗原则。讲授内容

一、概述

详细讲解脊髓疾病的定位诊断。

二、急性脊髓炎

1、详细讲解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特点和治疗原则。

2、重点讲解急性脊髓炎的鉴别诊断。

3、一般介绍急性脊髓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三、脊髓压迫症

1.详细讲解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

2.详细讲解掌握脊髓压迫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一般介绍脊髓压迫症的治疗原则。4.一般介绍脊髓压迫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2、掌握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3、了解周围神经疾病分类和临床表现

4、了解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讲授内容

一、概述

一般介绍周围神经疾病分布形式。二、三叉神经痛

1.详细讲解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和治疗。2.重点讲解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3.一般介绍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1、详细讲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2、重点讲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诊断。

3、一般介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

四、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1.详细讲解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表现。2.重点讲解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鉴别诊断。3.一般介绍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分型、诊断、治疗原则和危象的处理。2.掌握周期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和治疗。3.熟悉重症肌无力的鉴别诊断、辅助检查。4.了解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讲授内容

1.详细讲解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2.详细讲解重症肌无力的诊断、鉴别诊断。3.详细讲解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原则。

4.重点讲解周期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分型和治疗。5.一般介绍周期性瘫痪的发病机制。

神经病学 篇3

【关键词】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 神经病学实习教学 应用效果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9-01

通常情况下来说,人体的神经系统比较复杂,实习生在学习神经病学的实际过程中面临着记忆的压力,相关的神经病学知识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神经病学的教学和学习非常重要,同时难度也比较大。相关的医学研究指出,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独到的作用,通过其应用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和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实习生45名,男性21名,女性24名,年龄在22岁至2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48±2.08)岁,该组实习生全部为本科学历。观察组实习生45名,男性20名,女性25名,年龄在21岁至2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21±2.19)岁,该组实习生全部为本科学历。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和性别以及学历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对照组的实习生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具体的操作按照医院制定的神经病学教学规范严格进行,在此不作赘述。对观察组的实习生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具体来讲,首先要让实习生对人体神经系统的运动、意识和语言以及感觉等解剖生理功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实习生进一步明确定位诊断的真正价值,同时帮助实习生建立一种逆向的思维。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借助于PPT准备好充足的教学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和掌握局部病灶的相关体征和症状,同时进行病灶实际位置的推算,从而对相关的疾病进行科学的诊断。

1.3 评价指标 在两组实习生的学期结束以后对其进行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等三个方面的考试,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得分。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T对相关的技术资料进行检验,同时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观察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通常情况下来说,临床医学的教学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后的临床医学实践活动中游刃有余,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病症,维护患者的健康,造福广大患者[1]。对于神经病学实习教学来说,传统的照本宣科既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逐层巡逻,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该教学思路强调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神经病学的临床病例分析深入结合起来,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优化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3]。通过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对于神经病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扎实。通过本次的研究可以发现,应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的最终效果明显优于应用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组,这证明和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的应用价值,同时和相关参考文献的研究结论也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和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最终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提高实习生的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优化实习生病例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巍,李柱一,苗建亭,林宏,宿长军. 浅谈临床实习中医学生神经病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和体会[J]. 西北医学教育,2010,04:837-839.

[2]杨炼红,李艺,肖颂华,闫振文,刘中霖,陶恩祥. 研究式教学+LBL在神经科八年制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教育,2014,09:730-733.

强化神经病学临床教学基础训练 篇4

1 神经解剖及生理基础抽象复杂, 对神经体征解释注意化难为简、变抽象为直观

神经系统犹如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 解剖通路复杂, 是学习难点, 但它的基本单位就是神经传导通路[1], 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首先让学生们树立这个网络概念后, 再抓住构成网络的主要干道, 如各对颅神经的分布及功能、进出颅的部位、脑干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脊髓主要传导束的路径、常用的各种深、浅反射弧的组成和意义、脊髓神经各皮节分布区域等, 用图形清晰表示, 使学员能够做到脑中每组症状群均有一幅图像, 这样对症状、体征和疾病就不那么抽象了。学生们思路清晰了, 没有“畏惧”的心理, 主动性及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2 询问病史和病历书写始终是职业医师的基础, 是实习教学重点

诊断设备的快速发展, 为疾病诊断提供了方便, 临床医师往往产生对病史和查体的疏忽, 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病历书写是学员前4年基础知识学习的运用, 也是综合能力体现[2]。在采集病史方面, 应注意详细、客观和准确地反应病史特点, 注重神经科疾病的特殊性:如脑卒中的患者, 仔细了解起病的时间、形式、发病的过程对疾病的分型很有帮助。有些疾病 (如癫痫) 根据临床症状就可以诊断。家族史的询问, 对一些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有帮助。询问病史时, 除了患者本人, 还应包括家属及其他知情者, 对癫痫、痴呆及意识障碍等患者, 家属及其他知情者的描述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合并有精神症状的患者, 对病情有可能夸大或缩小, 所以面对患者的病史述说时应仔细分析, 去粗取精、去伪成真, 避免因患者的不恰当诉说进入误区, 给诊断和治疗带来错误。在病历书写方面, 病历作为医师的基本功, 体现学员基础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 是实习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2], 教学中应注意病历书写的重要性及严肃性, 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语言表达要规范、条理清楚、简明扼要, 不能随意涂改[3]。现在医院使用电子病历, 不利于病历练习, 教师应对学员加强监督, 促进按时完成。

3 注重临床基本技能

体格检查等物理诊断技术在神经病学有其特殊性, 它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及定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现代诊断设备不可取代的, 大型设备如CT、MRI等是基于神经定位基础上的, 没有扎实的定位诊断基础, 就不会合理利用现代设备, 同时也会带来不必要浪费和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3], 所以, 细致的体格检查尤为重要, 学生们首先要熟记查体的内容, 并且熟练掌握查体方法, 正确使用神经科常用的查体工具 (如叩诊锤、音叉、眼底镜等) 。熟悉每一体征阳性或阴性的临床意义, 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同时要注重教学技巧, 活跃教学氛围,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互动性。查体前可指定某个学生完成体格检查, 然后由其他学生来鉴别这个学生检查方法完成的是否正确, 是否规范。还可选择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学习效果, 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上讲台回答问题、演示或画示意图等。通过观演结合, 酿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竞争意识。也可以将学生们分组, 把当天的实习内容讲述一遍, 先看书, 然后再对照所要实习的内容学习, 这样就加深了印象, 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4]。

关于辅助检查, 应区分轻重, 合理引导, 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应该掌握, 并能利用结果进行诊疗分析, 神经科专科检查项目如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经颅彩色多普勒, 需要对正常表现有初步认识, 而脑血管造影及神经系统CT、MRI影像学检查了解即可。另外, 指导学生根据病情需要, 恰当地、合理的应用最有效的检查手段和方法, 避免重复、不必要的检查, 有效、合理地使用患者的医疗经费, 不能一味让辅助检查牵着鼻子走, 一定要结合临床, 合理分析其结果。

4 强化临床思维能力

实习阶段另一重要任务建立临床思维方法, 学会利用临床获得的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完成定位及定性诊断, 使患者获得正确的治疗。基础阶段教学思维模式是:疾病——病变部位、病理——症状和体征, 临床阶段思维方式是在未知疾病和病变部位的前提下, 由症状、体征——病变部位——疾病。要完成这一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 每个患者均要进行仔细分析, 就每一症状及体征做出解释, 完成定位及定性诊断的训练, 这个过程中需要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的密切结合, 学习过程中不断复习神经解剖及生理知识。为了训练这一过程, 要利用好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 可以组织学员讨论, 做到典型病例重点学, 一般病例也不放松, 不断强化, 逐步积累。

总之, 临床实习是学员自主的过程, 要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勤于动手, 善于动脑, 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起来, 教师要严格监督、严格考核, 才能打牢学员的临床基础, 完成教学目的[4]。

参考文献

[1]王维志.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5-151.

[2]苏均平, 闻国平, 王福美, 等.影响临床实习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8) :90-91.

[3]龚洁.神经病学临床教学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5, 4 (6) :398-400.

神经病学的名词解释 篇5

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神经病学的病种研究

失语症

失语症是言语(和)文字的表达或感受能力发生障碍的总称。

1.运动性失语症:发音与构音功能正常,而言语的表达发生困难或不能,但能听懂别人的讲话。见于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及岛盖区(Broca区)病变。

检查时可仔细倾听患者讲话,注意是否流利清楚,词汇是否丰富,要求其复述医生的讲话。

2.命名性(失忆性)失语症:对人名或物名失去记忆,但对其用途和特点仍熟悉,并用描绘其特点的方式加以回答;当告知正确名字或名称后,可立即同意并叫出,但片刻后又忘掉。见于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或脑部弥散性病变,也见于运动性失语的恢复期,或为感觉性失语的早期或其后遗症。检查时令病人说出所示物品名称,不能回答时可以正确或错误名称告之,看其反应。

3.感觉性失语症:为接受和分析语言的功能发生障碍。轻者仅能听懂简单生活用语,重者对任何言语不能理解。由于患者不能听懂自己的话并及时纠正其错误,因此,虽能说话但多错乱,无法听懂。见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区)的病变。检查时可让病人指出被告知的物品或执行简单的口述动作,如闭眼、张口等,观察其是否理解。

失用症

失用症是丧失了正确地使用物件完成一系列有目的性动作的能力的总称。即在无肢体瘫痪或共济失调等运动障碍的情况下,不能或不会按一定顺序正确完成上学的有目的的动作。其中枢主要在优势半球的缘上回,并通过胼胝体和对侧运动区联系,但指导完成各个动作的要领则为整个大脑皮层的功能,故上述部位的病变和大脑广泛性病变,均可引起失用症。检查时可观察患者的各种自发性动作,或将火柴、牙刷、柱子等置于手中,嘱作出用火柴点烟、刷牙、梳头等动作,观察能否正确完成,有无反复而不知所措,或错把火柴放入口中或去别处擦划等情况。

失认症

各种感受通路正常,但不能通过感知认识熟悉的物体,如不能识别触摸到的物体(体觉失认症,即实体觉丧失);不能辩论看到的熟人,但可领先触摸或听音加以识别(视觉失认症)等,分别见于中央后回和枕顶叶交界区的病变。对自己躯体的失认症称“体象障碍“,常见者有手指失认(不知手指名称)和左右定向障碍(分不清躯体的左右侧),多见于优势半球顶下小叶病变。也有的表现为病觉(否认一侧肢体是自己的),主要见于优势半球以角回和缘上回为中心的广泛病变。检查时可询问患者手指名称,嘱指出左右侧,有偏瘫者询问有无偏瘫,并了解其是否关心等。

神经病学的临床分类

由于感觉通路各部位损害后,所产生的感觉障碍有其特定的分布和表现,故可根据感觉障碍区的分布特点和改变的性质,判定感觉通路损害的部位。临床可分为以下几型:

末梢型

表现为四肢末梢对称性手套式和袜套式分布的各种感觉减退、消失或过敏,主观表现为肢端的麻木、疼痛和各种异常感觉,如烧灼感、蚁行感等。由于植物神经纤维也同时受损,还常有肢端发凉、紫绀、多汗以及甲纹增粗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的则有不同程度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见于四肢末梢神经炎。

神经干型

神经干损害后表现该神经干支配区出现片状或条索状分布的感觉障碍,伴有该神经支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如挠神经、尺神经及腓神经损伤等。

神经根型

脊神经后根、脊神经节、后角或中央灰质损害后出现的感觉障碍,表现为节段性(也称根性)分布的各种感觉障碍。

①后根病变:各种感觉均有障碍并常伴有沿神经根分布的放射性疼痛。见于脊神经根炎、脊柱肿瘤、增生性脊椎病等。病变常同时累及前根而出现相应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

②脊神经节病变:同神经根病变所见,尚伴有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内的疱疹。见于带状疱疹。

③后角病变:因痛、温觉纤维进入后角更换神经元而受损,但部分触觉纤维及深感觉纤维则经后索传导而幸免,因而出现一侧节段性分布的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及深感觉正常的感觉障碍,称为浅感觉分离。病变累及前角时可出现相应范围内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颈8胸1侧角受累时出现该节段内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Horner征等。见于脊髓空洞症、早期髓内肿瘤等。

④脊髓中央灰质病变:双侧痛温觉纤维受损而触觉及深感觉保留,出现双侧节段性分布的分离性感觉障碍。其特点和常见病因同上。

脊髓传导束型

脊髓感觉传导束损害后产生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障碍。①后索损害:病灶水平以下同侧深感觉减退或消失,同时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见于后侧索联合变性、早期脊髓肿瘤及神经梅毒等,单侧见于脊髓半切综合征。②脊髓侧索损害:因脊髓丘脑侧束受损。产生病灶以下对侧的痛、温觉障碍。因侧索中的锥体束也难免,故常同时伴有损害水平以下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原因同上。③脊髓横贯损害:损害水平以下所有深、浅感觉消失。见截瘫节。

神经病学的治疗研究

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其主要治疗原则。

(一)激素治疗:强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连续7-10天。

(二)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可用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滴1/d,连续7~10天,亦可加用脱水利尿剂。

(三)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的应用:维生素B150-100mg,维生素B12 100μg,胞二磷胆碱250mg,辅酶Q10 5~10mg等。

(四)理疗:茎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直流电碘离子导入,以促进炎症消散。亦可用晶体管脉冲治疗机刺激面神经干,以防止面肌萎缩,减轻瘫痪侧肌受健侧肌的过度牵引。

(五)针刺治疗:取翳风、听会、太阳、地仓、下关、颊车、并配曲池、合谷等穴。

神经病学 篇6

关键词:神经病学;精品课程;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精品课程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具有一流教师团队、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现代化教学教育方法、技术手段的改革和应用,使用优秀教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的探究和创新等能力。经过几年来的建设,我院神经病学精品课程已成广西壮族自治区精品课程[1]。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并实施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方法先进、可自主学习、资源丰富、交互扩展的特点[2] ,是精品课程重要表现形式。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互动的、共享的、自主的学习平台,解决神经病学难教、难学的教学难题,我们建设了神经病学网络课程,并在教学中应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一、网络课程构建

(一)课程设计开发

把握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3],即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多元而又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与协作性。同时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便于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

我们以现行教材贾建平主编的《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蓝本,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加工后的网络课程内容深入浅出、重点突出、通俗易懂,便于网络课程的制作、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任课教师收集文字、动画、图片和视频等素材,对素材的要求是:(1)文字精炼、准确,如脑梗死而非脑梗塞;(2)动画科学、准确、形象,有较强的表现力,并配以必要的文字或声音解释;(3)图片清晰、逼真、美观、层次分明,大小控制在30k左右;(4)视频文件中的音频与视频图像同步,视频窗口能够清晰显示图像细节。素材收集后进行脚本编写制作,然后交付技术人员制作构建网络课程平台。神经病学网络课程开发投入使用后,由专职人员定期维护、更新课程内容。

(二)课程的结构

神经病学网络课程按功能结构分为九个模块,分别是教学大纲模块、教学课件模块、课堂录像模块、临床教学模块、课程资源模块、在线考试模块、师生互动模块、学科前沿模块、职业考试模块。教学大纲模块呈现的是完整的、现行教材的教学大纲,这是网络课程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学生学生能够有重点和有目的地自主学习。教学课件模块我们提供了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此课件在2009年第七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中获奖),供学生课前或课后学习。课堂录像模块精选了我们学校拍摄的黄瑞雅教授、李雪斌教授等教学名师的精彩授课录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身临其境般地听课,进行知识的多次吸收和消化。课程资源模块中图文并茂,用逼真的Flash动画、精彩的脑血管造影诊疗视频、丰富的临床病例录像生动直观地阐释教材关键知识点,使学生有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感受,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相关知识。在线考试模块收录神经病学各章节的典型习题、病例分析供老师上课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课后检测学习效果使用,具备在线评分和反馈等功能。在师生互动模块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线提问和解答。学科前沿模块与时俱进的介绍本学科的进展和前沿,拓展和扩大学生的知识。职业考试模块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有关职业医师考试信息,未雨绸缪,为毕业后1年的执业医师考试做好准备。

二、课程特色

(一)课程导航设计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网页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对一些重要的导航点,在主界面的导航中提供直接的导航,单击其上的超链接,便可直接进入对应的界面之中,方便使用。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是以有良好导航结构的WEB页面为主,课程内容设计时加入交互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在知识点解说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通过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阐释教学内容。

(三)网络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的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网络课件、硬盘资源包、网络开放资源等课程资源载体。提供了课程学习、答疑、交流讨论、练习巩固、考前辅导等形式,立体化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具有延续性和多面性学习的功能。利用网络资源无限扩展的特点,拓宽了课内外知识容量。专人负责课程内容的维护和更新,保证了网络课程良好运行和持续发展完善。

三、课程的应用及效果

神经系统复杂的解剖比较抽象难懂,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网络课程通过图像、动画、视频使教学内容表现得直观、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更主动学习。在讲授脑神经结构和功能时,给学生呈现脑神经核在脑干中的各位置图、脑神经传出三维动画、视频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建立脑神经的空间定位概念。

神经系统疾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样,学生难以理解容易混淆。使用课程后,很多学生对典型临床表现印象深刻过目不忘。例如在帕金森病一课中,静止性震颤、慌张步态、面具脸等症状表现的文字描述抽象,通过课程资源库中患者的照片和摄影资料,让学生真正“看到”临床表现,而非单凭文字描述的想象。癫痫教学中癫痫有多种发作形式如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失神发作、部分运动性发作,文字图片同样难以描述清楚,但通过临床癫痫发作视频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理解各类型的发作。网络课程以科学直观的视、音、图、文等实现了教材内容的数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兴趣性得到培养、主动学习性得到激发、学习效率自然得以提高。

知识爆炸的时代,网络等教育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知识更新,但教材却不能將这些知识内容随时编入,致使教材知识内容滞后和陈旧;另外教材页码范围有限,可容纳的知识内容有限。利用网络课程具有开放特性等特点,能够实现内容的知识扩展和及时更新。使用本网络课程后,学生普遍反应知识面广,知识新更快。

四、小结

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网络课程在神经病学中的作用越显重要,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广西健康新闻频道.黄瑞雅教授 《神经病学》精品课程专题[EB/OL].[2011-5-27 ].http://www.gxjk.cn/kwshtml/huangruiyajiaoshoushenjingbingxuejingpinkecheng.htm.

[2]高云飞,张世华.交互式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14(4):69-70

[3]刘进志,刘进.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2:107-108

[作者简介]蒙兰青,副教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基金项目:自治区神经病学精品课程项目。

留学生神经病学实践教学探讨 篇7

1 良好的语言沟通是教学的基础

师生间交流、沟通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留学生的教学质量[2]。我校留学生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及尼泊尔等国, 虽然他们英语流利, 但发音不标准。为此, 我教研室特别重视留学生教学中的语言问题, 重点选拔英语口语好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教学, 针对留学生专门开设了英语公共课, 纠正其发音。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平时多与留学生交流,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词汇量, 提高英语口语、听力水平。带教教师若能有意识地掌握、适应此类学生的发音特点, 临床教学工作就能顺利进行。

2 注重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

在临床教学早期, 留学生对神经病学相关知识掌握较少, 没有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 带教教师需更多地进行指导和帮助。教师不但要讲解如何查体, 巩固学生理论知识, 播放精心准备的神经系统查体英文录像, 还要亲自操作示范。同时, 要多鼓励留学生, 不要轻易训斥, 尽量避免打击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3]。在教学中期, 学生知识增多, 应注重锻炼其临床思维能力, 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纠正错误和偏差。在教学的最后阶段, 留学生已经熟悉神经病学的内容, 教师应积极采取启发式教学, 多鼓励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临床实习带教中, 除注重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外, 还应注重留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4]。

3 注重临床带教方法的多样性

在临床实践教学中, 应积极探索和运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直观、内容丰富、表达力强, 结合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可提高教学效果, 是现代教学的基本方法[5]。授课时,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条理性, 避免“填鸭式”教学, 通过不断提问、耐心讲解和充分讨论来提高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留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思维活跃, 但与多数患者存在语言交流障碍, 所以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Case -Based Learning, CBL) 成为见习时的主要授课模式[6]。带教教师要提前准备病例, 找到配合的患者, 将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组成一对一的学习互助小组, 相互帮助, 进行病史询问和查体, 最后讨论总结, 共同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7]。在有限的课时内, 对重点疾病开展PBL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亲和力, 全力促进留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PBL教学掌握神经系统疾病最核心的诊断思路,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位一体情景式 (Trinity Situational Type, TST) 临床教学法是在基于问题式学习 (PBL) 的基础上插入典型的病例, 通过创设情景导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它完全模拟了临床诊断治疗的过程, 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 重视医患沟通及人文教育, 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TST教学法更加符合高年级医学生对临床有强烈求知欲的心理特点, 是一种符合神经病学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8]。

4 优化教学查房

教学查房是巩固医学基础知识、提高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我教研室通过选择特定病例、翻转课堂、学生间互助式教学、加强操作技能、强化循证医学的作用和应用标准化病人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查房质量, 使教学查房真正成为留学生更新医疗知识、促进思想交流、培养临床素质、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好平台。同时, 分析了教学查房中存在的问题。

5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临床教学离不开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一批留学生一般被分成几组开展床边临床带教, 最后一组的教学往往会遭到一些反复被示教患者的拒绝。而且在留学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使用英语交流, 多数患者听不懂, 容易感到紧张和恐慌, 造成临床教学依从性差。这时, 带教教师应当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 最好在上课前能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在临床带教中, 患者并非都不愿意作为示范对象, 大多数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是愿意与带教教师合作参与教学活动的。带教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尊重患者, 保护患者的隐私, 在保证不加重患者病情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教研室也可以尝试对那些积极参与临床示教的患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或适当减免住院费用。

6 层层把关, 加强教师定期考核

我教研室非常重视留学生教学工作, 对初次进行神经病学全英文授课的教师会组织试讲, 要求所有教师以及见习学生都参加, 之后进行现场点评, 只有评分优秀的教师才能够被教研室选派进行留学生教学。之后, 院系教务处再次把关, 让筛选出来的授课教师进行全院试讲, 以确定授课教师名单。最后, 学校教学督导专家组会不定期到授课现场听课, 再次对授课质量进行把关。在课程完成后, 每位留学生都会对授课教师进行评分, 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态度, 教学目的和内容, 教学的系统性和先进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专业外语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情况, 时间分配等方面。通过教研室、院系、学校层层把关, 专家和留学生共同考核来保证对留学生的授课质量。

留学生教育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我院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神经病学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就需要以现有教学经验为基础,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讨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李颖, 毕齐.如何提高医学留学生学习脑血管疾病的教学质量[J].中国卒中杂志, 2013 (9) :99-100.

[2]李耀华, 吴建新, 周萍, 等.医学留学生生理学实验的教学实践和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5) :486-487.

[3]张琪.眼科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 11 (7) :712-714.

[4]赵云峰.提高心内科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21) :2640-2641.

[5]和水祥, 习博, 张蕴璟, 等.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6) :1290-1294.

[6]赵万英.CBL教学结合PBL教学在产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 2014, 43 (32) :4399-4401.

[7]马巍, 白斌, 杜恒, 等.PBL教学病例的选择和设计[J].西北医学教育, 2015, 23 (4) :712-713.

神经病学 篇8

1 提问式方法在小儿神经病学实习中的应用

专科性很强的神经病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理论性, 其教学课程的内容、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内科学。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小儿神经病学的时候, 觉得内容很深奥、难以理解, 故有学者形象地称之为“神经恐惧”;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神经病学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例如, 小儿面神经炎是小儿较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之一, 婴幼儿常常不会很好地用鼓气、露齿、伸舌、皱眉、闭目等动作来配合检查, 只有通过哭或笑时, 才可发现其异常体征。在讲解“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区别”的, 首先呈现给学生两幅不同面瘫的图像, 然后让学生找出两者的共同和不同体征。接着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解剖学原因导致两种面瘫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呢?接着教师因势利导地讲解“面部神经的解剖”, 然后再解释不同部位的损伤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这样学生对两种面瘫的临床表现就有了很深的印象。又如脑炎是小儿常见的神经科疾病, 在讲解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时, 首先应用多媒体显示患儿反应迟钝、言语减少, 或动作过多、行为冲动等表现, 在学生有了这些印象后向其提问:是什么神经组织受损导致的这些临床表现呢?然后向学生讲解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主要侵犯的是额叶和颞叶。额叶与记忆、判断、情感和冲动行为有关;颞叶, 特别是内侧的海马与记忆、精神、行为有密切关系。当学生对额叶、颞叶的神经功能有了深刻的理解后, 那么再面对这些临床表现时也就容易记忆了。这种以临床表现的形式开始, 然后应用神经解剖学知识进行提问及启发, 将临床表现和神经解剖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方式, 能使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但使学生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从而更好地提高了实习效率[1]。

2 病例分析方法在小儿神经病学实习中的应用

病例分析教学法是以临床病例为引导, 组织学生开展问题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实习学生认为神经病学的知识深奥难懂, 又认为其似乎与以后的工作没有多少联系, 因此学习兴趣不大。我们从学生的“实用”心理入手, 设计了小儿神经病学的病例, 并联合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 引导学生将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与临床问题相联系, 从而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比如, 我们设计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病例, 在每次课前1周将病例及部分问题交予学生, 要求学生思考并寻找答案。案例:患儿7岁, 男性, 四肢进行性乏力两天。查体:神志清楚, 颅神经未见明显异常, 四肢肌力3级, 肌张力低, 腱反射消失, 感觉检查不合作, 双侧巴氏征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脑脊液白细胞数4×106/L, 蛋白0.57 g/L, 糖与氯化物正常, 血钾正常。提问: (1) 定位诊断及其诊断依据是什么? (2) 定性诊断及其诊断依据是什么? (3) 需要同哪些疾病鉴别?教师在正式上课时首先介绍病例,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基本知识去解释, 引导学生将理论内容与临床问题相联系,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在实习之初, 不应急于灌输各种疾病的各自临床特点, 而应强调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病例的思维模式。通过病例分析, 激发了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学习兴趣, 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因为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3]。此外, 临床病例讨论也弥补了临床实习的不足, 增加了学生对病例的见识, 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多媒体方法在小儿神经病学实习中的应用

复杂的神经病学理论、枯燥难懂的内容, 使学生对小儿神经科疾病的复杂变化不易理解, 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实习带教实践中, 我们深刻体会到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将该学科抽象的理论、难以理解的问题以直观易理解的图像形式展示出来, 非常生动、形象、具体,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例如内囊损害时为什么会出现“三偏”或“二偏”, 脑干损害时为什么会出现交叉性瘫痪?这些问题如果仅从理论上讲, 学生往往感到抽象, 运用多媒体方法把解剖知识与症状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系统理解其临床症状, 从而培养了学生定位诊断的临床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如婴儿的运动发育为“二抬, 四翻, 六坐, 八爬, 十站, 周岁走”, 利用多媒体展示活泼可爱的婴儿在不同月龄做出的有趣动作, 可以加深学生对“婴儿运动发育规律”的记忆, 从而更好地判断脑损伤或脑性瘫痪所致的运动异常情况。

在儿科就诊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 部分家长对患儿过分紧张和爱护, 有时患儿家长以个人隐私为由, 不配合带教, 使临床实习工作的开展遇到很大阻力, 不利于医学生的良好成长。而通过多媒体替代部分临床实习,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又可以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有一些发作性疾病, 如癫痫发作等, 或有些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如一些病理步态、椎体外系症状, 学生在临床实习时不容易遇到, 而通过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此外, 由于许多疾病有发病的季节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疾病谱也有了很大变化, 许多过去常见的多发病种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故在实习中常常缺少临床病例, 这就使得带教工作处于困境。在实践中, 我们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来弥补病种在临床教学中的不足,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摘要:小儿神经发育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小儿不会主动描述病情、正确表达自身感受或检查不配合等情况, 增加了小儿神经病学实习及教学的难度。通过对小儿神经病学临床实习带教工作的实践探索, 认为实习过程中积极采用提问法、病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有助于提高小儿神经病学的临床实习效果。

关键词:儿科学,神经病学,临床实习

参考文献

[1]李邦国, 陈华, 王显高, 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重庆医学, 2010 (13) :1759-1760, 1770.

[2]付金霞, 周洁信, 车飞.案例教学法在神经内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3) :121.

[3]刘中霖, 唐亚梅, 陶恩祥, 等.重视兴趣教学提高神经病学临床见习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5) :98-99.

神经病学 篇9

中山大学医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最早可追溯至创办于1866年的博济医学堂, 是我国最早的西医学府。悠久的历史以及与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毗邻的地理位置, 使中山大学医科从很早就开展了医科留学生的教育。自从2006年开展医科留学生教育以来, 中山大学医科教育广泛接纳了来自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加纳、肯尼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医科留学生。本文现结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留学生的神经病学见习教学经验, 总结见习带教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体会。

1 利用角色扮演法有效解决留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障碍

在进入临床初次接触病人时, 留学生的兴趣很大, 期待着能亲自完成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甚至各种操作。但是, 外国留学生的中文程度较差, 许多留学生认为, 语言是他们在中国学习的最大障碍。大多数留学生只能说一两句简单的问候语, 而且病人说的话也听不懂, 医患沟通存在极大的困难。尤其是神经病学疾病的见习过程中, 涉及到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 需要病人较高程度的配合, 才能顺利完成。因此, 这一障碍对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击很大。如果只是侧重于讲课, 只是重复以前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 不但枯燥乏味, 而且不能达到见习的目的。

对于留学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障碍, 目前较为常见的解决办法是学生在床边用英语提问, 然后带教教师翻译给家属或病人, 再把获得的临床信息转译给留学生[2]。但是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留学生的积极性, 问病史的时间显得冗长而沉闷, 而体格检查时的同步性也不理想, 此外, 由于临床工作量大, 带教时只有一个教师, 经过实践证明, 角色扮演法是较好的解决办法之一。角色扮演法是美国精神学家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技术, 是让人自身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 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 以增进对他人及自身角色的理解, 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目前, 角色扮演法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教育等领域中[3]。角色扮演能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习成功的外部条件。角色扮演的过程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和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 只有较好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 才能把扮演的角色“表演”得恰如其分。提前布置好需要设定和模拟的疾病, 作为留学生下课后需要准备的作业, 在角色扮演时将留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一个小组扮演患者, 另外两个小组分别担任接诊医师和现场观摩记录的任务。在这种布置和设定下, 扮演患者的学生能全面熟悉所需要表演的疾病, 而且三个小组之间不存在沟通障碍, 病种也不受病房具体收容病种的限制, 能够作为见习的良好补充。

2 利用PBL教学模式有效解决自由和纪律之间的矛盾

与中国医学生不同的是, 留学生在课堂表现方面更加自由, 这一特征有利也有弊。有利之处在于, 见习过程中, 无论是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 以及学生与病患之间, 沟通和互动都更加活跃;而弊端在于, 过度自由易于表现散漫, 例如课堂纪律性不强, 课后作业互相抄袭, 迟到和早退较为常见等。因此, 临床见习教师应该根据留学生与中国医学生不一样的特点, 扬长避短, 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保证教学质量。

针对留学生的上述特点, 在神经病学见习带教过程中, 可以较多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 即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与多媒体带教、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模式。PBL教学模式是由美国Barrows 教授于1969年首次提出,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运用, PBL 教学逐步展现了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 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教学模式[4]。PBL体现了构建主义学习和教学的理念, 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该模式让学生在临床见习实践中带着问题、兴趣去学习, 效果能更好更有效;引导启发式教学可以活跃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效率;互动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感, 促使教学良好的互动, 增强了学习兴趣;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 强调的是能力的学习和掌握。但是PBL模式的系统性不如传统教学方法, 基础知识及综合素质较弱的留学生不能适应,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而在多媒体教学和角色扮演法的辅助下, 可充分利用幻灯片、音频、视频以及一些专门的教学软件, 为学生提供系统、直观的信息, 通过角色扮演完成的病例导入式教学, 通过由浅及深, 由点至面进行病例分析, 恰似案情侦探, 让学有所趣, 寓教于乐, 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了兴趣, 从而更加专注, 提高了学习效果。这样的带教方式既能充分体现PBL与多媒体、角色扮演辅助教学的优点, 又能互相弥补不足, 动静结合, 张弛有度[5]。

3 重视教学资料与国际接轨

留学生教育没有基于中国教科书的统编英文教材, 在神经病学理论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往往参考不同国家的原版英文教材, 造成的常见问题包括:由于地域差别, 各国教材侧重点不一, 而我国神经病学临床见习教学中常常以中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为教学对象;或者在见习带教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资料与神经病学理论课教学存在一定差异, 从而增加了临床见习带教医师的教学难度;又如某些疾病有数个国际诊断分类, 而国内外教材使用的诊断分类不同, 学生在听课时不知所云。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学生的见习兴趣和效果。因此, 在见习带教前, 带教医师应该熟悉神经病学及解剖、临床诊断、实验诊断、影像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英语词汇及发音, 对各国神经病学英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 随时更新英语语种的国际主流多媒体教学资料。

4 明确教学目的, 重视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因为兴趣能驱动人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学习, 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神经病学是一门专业性强、内容抽象复杂的学科, 与其他学科相比有自己的特点。首先, 专科性强, 内容抽象, 不易理解, 具有专科独特性、逻辑性极强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思维方式, 涉及复杂抽象的神经解剖与神经生理、病理等, 内容广泛, 学生很难掌握;其次, 在本科教学时是非主干课程, 教学大纲课时安排少。因此, 给见习带教工作带来很大困难[6]。因此, 在留学生神经病学临床见习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兴趣教学模式, 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见习留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充分发挥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让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能感觉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了见习教学效果。

临床见习过程中, 明确见习目标也非常重要。在神经科见习中, 部分留学生见习目的不明确, 在见习过程中只是走马观花, 最终白白浪费了时间。有些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对神经病学也抱着畏难和回避的态度, 甚至明确的对见习带教教师说:“我以后的目标是做一名外科医生, 我对神经病学不感兴趣”。在类似的情况下, 见习带教教师应该使这类学生明确见习目标, 具体到神经病学就是要掌握具有专科独特性的定性诊断与定位诊断思维, 掌握神经科体格检查以及病史询问等, 同时也要教育学生, 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好成绩, 而是为将来在临床工作中能用学到的知识去为患者解除痛苦, 而且在其它科也有可能碰到神经病学急重症的病人, 在不能及时获得神经专科医生协助的情况下, 对病人做出初步的检查和判断非常重要, 也依赖基础医学知识的扎实基本功。

总之, 随着神经病学的不断发展,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化, 神经病学见习教学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只有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各种丰富的教学手段, 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不断提高留学生神经病学临床见习教学质量, 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姜苏华, 孙鹏程.来华医学学历留学生教育发展趋势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9) :795-826.

[2]龙小雅.留学生儿科临床见习的带教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0) :805-806.

[3]黄金姣, 梁金清, 韩玲, 等.角色扮演法在门诊导医见习期护士带教中的应用[J].内科, 2012, 7 (2) :187-189.

[4]Srinivasan M, Wilkes M, Stevenson F, et al.Comparing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case-based learning:effects ofa major curricular shift at two institutions[J].Acad Med, 2007, 82 (1) :74-82.

[5]徐美玉, 吴尤佳, 孙柳河, 等.PBL结合多媒体教学法在留学生儿科学见习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8) :1253-1254.

神经病学 篇10

一、神经病学传统与导入病例教育方法的差异

(一) 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在临床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回去认真地做功课, 把疾病的来源、特征表现、鉴别手段、治疗方式逐一阐述地详细清楚, 使学生所学科室的知识有了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但学生却一直在倾听的位置, 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递, 对老师的讲解内容死记硬背, 却不了解其具体应用在哪里, 有什么地方要注意, 能解决什么问题, 这与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极不相符。

临床教学应培养学生研究碰到的问题, 不懂就问, 从而在日后的治疗过程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教育部对医学教育中的要求是:改变知识教育方法、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 并把学生从书本的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显然传统的教育模式与这些要求的差距还很大。

(二) 导入病例教学方法

导入神经病学病例的教学是以病例为主, 问题为辅的方法。通过对病例的认识, 增强学生对实践工作的兴趣, 学生们需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发现其中的问题、分析其中问题、解决其中问题, 并在其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导入式教学分两种, 一种是导入病例;一种是讨论病例。导入病例是指在教学课堂上, 先以病例导入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再把注意力落到书本上。然后再通过讲解书本上的基础知识, 使病例与所学的疾病来源、特征表现、鉴别手段、不同的治疗方法等知识结合起来, 引起学生对现实情况不同现象的疑问, 再把学生们对其认识的知识点加以总结、呈现, 这就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另一种讨论病例, 是指全部的课堂时间都用来进行对病例的讨论。教师准备好病例材料、课题的大体方向、提前让学生了解病例并搜集资料准备课题, 课堂上老师仅给学生讲解必备的知识要点, 由学生自己根据以往对神经病学学习的内容, 自己设计讨论题目、分组讨论、结尾老师总结讨论成果、分析各组讨论课题当中的问题。完美体现了学以致用、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

(三) 教学效果上的差异

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主动分析解决的能力, 是导入病例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差异。它成功地把学生从书本上的死记硬背模式、不会就问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方式, 解放到了实际。主要针对学生在真实病例中学习到的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在实践中对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的认识。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则以笔试为主, 学生学习负担大且试后即忘。很大程度上没有实现将知识有效地传授到学生的学习中。

二、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病例导入式教学的应用与效果

(一) 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病例导入式教学的应用

帕金森运动障碍性疾病是困扰老年人健康的巨大隐患, 学生要从病例中了解这种疾病的研究过程。认真总结接触到的帕金森病例中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式、最新进展等。并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帕金森这一疾病患者的日常表现, 从运动的迟缓、肌强直、静止性的震颤以及运动姿势的平衡等问题, 加深疾病特征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研究帕金森的治疗方法, 探索其发病原因和最新进展。在研究帕金森临床表现的问题上, 根据对运动的迟缓程度、静止性震颤的大小不同重视力度同的情况, 分辨其患病的标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有疑问, 问题有观察, 观察有解决, 解决成知识储备。

(二) 在神经病学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病例

病例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注意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像把运动性神经元疾病说成“渐冻人”, 学生就会产生学习欲望。如果你注意观察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四肢肌肉行动时就像是不断摆动的小树的枝干, 僵硬而迟缓。几天没见, 他可能坐上了轮椅, 再过几天说话都成了困难, 只能转动眼球来表达意志。学生们就会想要了解这样的患者, 并在生活中留意这些人。即使没有找到, 也会从各个方面去了解这一疾病。也可以用大众所熟悉名人去激起学生的兴趣, 霍金、拳王阿里这些响当当的名人, 会使学生愿意去探究其奋斗经历, 克服怎样的病痛去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在兴趣的引导下认识疾病成因、具体症状表现、有什么途径可以治疗、治疗的现状怎么样。有趣的病例, 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可能被病痛折磨。增强所学习行业的责任感, 树立学好知识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感。

(三) 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病例导入式教学的成果与实用价值

1. 教育成果

根据上述对神经病学病例帕金森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对疾病的“全貌”有了切实认识。把从书本上对疾病的学习, 主动带到了日常生活中, 并通过观察。掌握了疾病的成因、表现及诊断标准,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成功地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研究中, 有利于让其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

2. 病例导入式的实用价值

在多个医学领域中病例导入式教学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实践教育的各个领域中, 并收获颇丰。有助于学生了解疾病历程的医学史, 却无人问津, 通过对人类疾病成因、发展历程以及治疗现状的了解, 清晰医学发展的历程的艰辛道路。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将为人类解决疾病威胁做出贡献。将病例导入的教学方法, 不但能发挥传统教学所宣扬的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还能将难以理解的神经病学知识自主融入生活, 去认识、去深化。从而使教育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并改善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靠背书, 应付考试的现象发生。在医学这一学科中不能只靠知识的堆积来提升自身价值, 还要结合临床经验, 从而养成注重实践、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却不是单一地积累知识, 而是针对问题, 抱着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久而久之, 得到的知识在脑海里形成解决问题固定的办法模式。

摘要:通过传统神经病学的教学模式与导入病例教学的差异对比, 研究临床教学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得出导入病例的教学方法, 能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模式对比,教育方法,导入病例

参考文献

[1]李坚, 肖卫忠, 樊东升, 张晖, 寿延红, 沈扬, 张俊.病例导入式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 2003 (01) :25-29.

[2]张艳玲, 王英, 张映琦, 史树贵, 陈康宁.病例导入式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01 (19) :52.

[3]周竹娟, 郑健, 李黔宁, 赵士福.病案导入式教学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08 (25) :1276-1277.

上一篇:Builder下一篇:高层住宅建筑节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