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素

2024-07-20

放线菌素(精选十篇)

放线菌素 篇1

一、最佳驱虫药的遴选试验

1. 药物组合设计

第一组合:伊维菌素单用驱虫组;第二组合:伊维菌素芬苯哒唑混合剂驱虫组;第三组合:伊维菌素芬苯哒唑混合剂后加泰妙菌素驱虫组;第四组合为对照组。

2. 试验方法

选出感染线虫、吸虫、绦虫、体外疥螨的猪40头, 用沉淀法对试验猪粪便进行虫卵检验, 对检测出粪便虫卵的种类、数量和体外寄生虫的感染程度准确记载。

将猪分成四组, 第一组为伊维菌素组;第二组为伊维菌素芬苯哒唑复合组, 第三组为伊维菌素芬苯哒唑混合剂用药后, 7天再用泰妙菌素组, 第四组为对照组。

第一组投药剂量:伊维菌素按0.30毫克/千克体重投药, 第二组为伊维菌素芬苯哒唑混合剂投药组, 按0.3毫克/千克体重投药。第三组投药方法为:第二组投药后隔7天再投泰妙菌素, 按每吨饲料100克比例投药。连用7天。第四组为对照组。驱虫结束后10天, 用沉淀法对试验猪进行粪便虫卵检查, 统计粪便中线虫、吸虫和绦虫的数量, 按下列公式计算虫卵减少率, 同时统计体外寄生虫数量减少情况及皮肤恢复情况。

3. 试验结果

第一组, 猪线虫卵转阴率100%, 体表寄生虫消失, 皮肤变软, 20天后长出新毛, 对吸虫、绦虫无效;第二组, 线虫、吸虫、绦虫虫卵转阴率100%, 体外寄生虫全部消失, 皮肤变软, 20天后长出新毛。第三组猪粪便中球虫卵消失。球虫病临床症状消失。试验结果证明, 第三个组合驱虫效果显著。

二、小区驱治猪体内外寄生虫对猪增重效果的试验

1. 试验材料选择

选择在北票市大三宝养猪Ⅰ小区、Ⅱ小区为试验基地进行驱虫增重效果试验, 该Ⅰ小区、Ⅱ小区饲养规模分别为1000头和1500头。试验猪选择45~55日龄仔猪60头, 未经过驱虫, 试验猪群经检验粪便有大量多种虫卵。本批供试猪均为商品猪, 育肥后出售。

2. 试验分组

对照组和试验组猪根据体重差别情况搭配分组, 两组猪体重基本相近, 寄生虫感染情况相近。根据上述原则将猪群分成两组, 一组为试验组, 一组为对照组, 分组后统一编号称重, 经生物学统计, 组间体重差异不显著 (P>0.05) 。

3. 试验方法

驱虫药物:伊维菌素芬苯哒唑混合剂、泰妙菌素粉剂, 按育肥猪驱虫程序进行驱虫, 全程记录饲料消耗情况, 同时记录试验猪达到90千克标准体重所需时间。最后统计增重情况、饲料消耗情况和达到90千克标准体重所需时间。试验猪群所用免疫疫苗、饲料和饲养管理等其他条件完全相同。

4. 试验结果

(1) 增重情况

试验组猪平均始重25.39千克, 90天体重平均104.36千克, 平均净增重78.97千克, 平均日增重0.88千克。对照组平均始重25.30千克, 90天体重平均97.86千克, 平均净增重72.56千克。平均日增重0.81千克, 试验结束, 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每头猪多增重6.41千克, 经生物学统计, 差异极显著 (P<0.01) 。见附表。

(2) 饲料消耗情况

90天试验结束统计, 试验组比对照组耗料情况:试验组平均每头猪耗料215.3千克, 对照组平均每头猪耗料231.2千克, 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每头猪节省饲料15.9千克。

(3) 出栏时间

试验猪群以达到90千克体重为标准, 计算试验组和对照组猪群出栏所需天数, 试验组达到90千克体重平均80.6天, 对照组达到90千克体重平均需要87.7天, 试验组比对照组少用7.1天。

三、结束语

注射用放线菌素D说明书 篇2

【英文名】Dactinomycin for Injection

【外文缩写】DACT,ACD,ACT,ACTD,KSM,Act-D。

【汉语拼音】zhusheyongfangxianjunsu D

【主要成分】放线菌素D

【化学名】色素环(2-氨基-4,6-二甲基-3-氧对恶嗪-1,7-二羟基酸)和肽链。

【性状】注射用放线菌素D为淡橙红色结晶性粉末;遇光不稳定。

【适应症】

(1)对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有较好疗效,且对肺转移时与5-FU、AT-581、AT-1258合用,则疗效增强。

(2)对恶性淋巴瘤有效,且可控制其癌性发热。

(3)与手术、放射治疗合用,治疗肾母细胞癌治愈率达80%。

(4)对横纹肌肉瘤、睾丸肿瘤、神经母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等亦有一定的疗效,并可提高放疗的敏感性。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6-8ug/kg,常用量为每次200-400u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一般在4~6小时滴完,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周期,间隔14日左右重复,总量为4000-6000ug。

动脉注射:每日200-400ug,10日为1周期。

胸腹腔注射:每次400-600ug。

治疗绒毛膜上皮癌,每日剂量以8-10ug/kg为宜;治疗肾胚胎瘤剂量于7日内注射70ug/kg。

【不良反应】

(1)骨髓抑制:多发生在治疗后1周,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贫血和出血。

(2)胃肠道反应:常在注射后数小时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及肠道溃疡,口腔炎,口角炎,喉炎及直肠炎。

(3)皮肤反应:脱发,红斑,脱屑,色素沉着;痔疮样皮疹。

(4)注射用放线菌素D有很大的刺激性,静脉注射可引起静脉炎;药液外漏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

(5)其他反应:肝肾损害,过敏反应,发热,精子减少,原放疗部位皮肤发红及脱皮。

【禁忌证】

(1)水痘或近患过水痘患者禁用。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3)骨须功能低下、有痛风病史者、肝功能损害、感染、有尿酸盐性肾结石病史、近期接受过放射治疗或化疗药物治疗者均慎用。

【注意事项】

(1)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像及肝肾功能。

(2)用药过程中要加强口腔护理,以减轻口腔粘膜反应。

(3)注射时应注意勿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刺激。

(4)应用时,取出后应立即溶于葡萄糖液或灭菌注射用水中。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儿童用药】每日0.45mg/m2 ,连用五日,3—6周为一疗程。一岁以下幼儿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维生素K可降低其效价,故用注射用放线菌素D时慎用维生素K类药物;有放疗增敏作用,但有可能在放疗部位出现新的炎症,而产生“放疗再现”的皮肤改变,应予注意。

【药理作用】

体外研究显示,放线菌素D主要作用于RNA,高浓度时则同时影响RNA与DNA合成。作用机理为嵌合于DNA双链内与其鸟嘌呤基团结合,抑制DNA依赖的RNA聚合酶活力,干扰细胞的转录过程,从而抑制mRNA合成。

放线菌素D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以G1期尤为敏感,阻碍G1期细胞进入S期。

【药代动力学】

注射用放线菌素D口服吸收不佳;静脉注射后,血浆浓度较高,但数分钟内即很快下降,以后则下降缓慢。血浆慢相半衰期为36小时,它很少渗入红细胞,但选择性地分布于有核细胞中。腹水浓度与血浆相似,在骨髓及瘤细胞中浓度明显高于血浆。

体内代谢很少,12%~20%经尿排出,50%~90%经胆道随粪便排出。T1/2 约36小时。

【贮藏】遮光,密闭保存。

【有效期】24个月

【规格】200ug/瓶*5瓶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504

【生产厂家】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天然抗菌素 篇3

中医认为,鱼腥草味辛性寒,入肝、肺二经,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利尿消肿、去腐生肌之功。全草煎服,可治咽喉炎、扁桃体炎、风热感冒、百日咳、肺炎、肺脓疡、痢疾、肠炎等疾。捣敷或外用煎洗,可治痈、疔、痔、外阴瘙痒、蛇伤等症。据《滇南本草》载,鱼腥草“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本草纲目》述,鱼腥草可“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疟疾,解硇毒”。现代药理实验也已证实,鱼腥草的有效成分鱼腥草素(化学名称癸酰乙醛),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及霉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对某些病毒、真菌,也有对抗作用。

现代医药工业已成功地提取出鱼腥草中的有效成分——鱼腥草素,制成“童腥草素钠片”,用于防治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女性附件炎等。也有制成“复方鱼腥草片”,内含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药,用于防治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疼痛、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症,有清热解毒之功。上述两药,均为居家、旅游备用的良药。

夏末秋初,是野生或人工栽植的鱼腥草茎叶肥嫩的时节,适宜采集鲜用咸晒干备用。下面列举数则鱼腥草的治病便方,供读者参考。

(1)治肺部感染:取鲜鱼腥草100克捣汁,调少许食盐开水冲服,1日2次。伴有脓痰、血痰者,取鲜品60克(或干品15克)、天花粉15克、侧柏叶15克同煎汤服用,1日2次。

(2)治肺结核:有阵咳、盗汗者,取鱼腥草鲜品60克、猪肚1个洗净,将鱼腥草填入猪肚内,文火熬煮,饮汤吃肉,每日1剂。

(3)治痢疾:取鱼腥草干品20克,山楂炭6克,浓煎汤,调少许蜂蜜服下,1日2次。

(4)治痔疮、肛痈、外阴瘙痒:取鲜品适量,煮水外洗,1日2次。

(5)治疗疖、痈肿:取鲜品适量,洗净、捣烂,外敷患处。或取干品适量,研未,加少许蜂蜜调匀外敷。

(6)治外感风热、咽喉疼痛:取复方鱼腥草片,一次4~6片服用,1日3次。可酌加维C银翘片2片、复方板蓝根片3片同服,均为1日3次。

(7)治慢性支气管炎、久咳:取鱼腥草素钠片,一次2~3片口服,1日3次。可酌加复方虎耳草片口服,一次1~2片,1日3次。

合理使用抗菌素药物 篇4

1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用量过大, 造成药物浪费, 并可能引起毒副作用。相反, 用量不足或疗程过短容易出现细菌耐药性。如青霉素超大剂量可引起血液凝固障碍, 如果静脉注射青霉素钾盐可引起高血钾症。链霉素用量过大, 可引起肾脏功能衰竭, 并且可引起呼吸麻痹而发生呼吸困难、窒息。保证用药剂量和用药持续时间, 大环内酯类药物首次剂量一般加倍, 以便血液中药物浓度尽快达到抑菌浓度。对于某些慢性疾病和容易在一个猪场反复发作感染流行的顽固性细菌性疾病, 必须采取群防群治的措施。顽固性疾病包括猪痢疾、猪萎缩性鼻炎、猪弓形体病、猪气喘病等的防治和彻底治疗, 最有效、方便、经济的方法是在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药物。给药数天、数周或数月。

2抗菌药的联合使用

抗菌药物合理配伍, 可达到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 从而可增强疗效, 配伍不当则可发生拮抗作用, 使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抵消, 疗效下降, 甚至引起毒副作用。

(1)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 (棒酸) 、舒巴坦、他佐巴坦合用有较好的抑酶保护和协同增效作用。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场常与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组成复方制剂用于兽医临床, 治疗畜禽的消化道、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青霉素类和丙磺舒、氨基糖苷类呈协同作用, 但剂量应基本平衡, 大剂量青霉素G或其它半合成的青霉素均可使氨基糖苷类活性降低。青霉素G钾和青霉素G钠不宜与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碳酸氢钠、维生素C、维生素B1等混合使用, 青霉素G钾比青霉素G钠的刺激性强, 钾盐静脉注射时浓度过高或过快, 可致高血钾症而使心跳骤停等;氨苄青霉素不可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维生素B1、50g/l葡萄糖、葡萄糖生理盐水配伍使用;青霉素类与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也不能同时使用 (理化性配伍禁忌) 。

(2) 氨基苷类 (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 与β-内酰胺类配伍应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TMP可增强本品的作用, 如丁胺卡那霉素与TMP合用对各种革兰氏阳性杆菌有效。氨基苷类可与多粘菌素合用。氨基苷类同类药物不可联合应用以免增强毒性, 与碱性药物连用其抗菌效能可能增强, 毒性也会增大。链霉素与万古霉素 (对肠球菌) 或异烟肼 (对结核杆菌) 合用有协同作用。庆大霉素 (或卡那霉素) 可与喹诺酮类药物合用。硫酸新霉素一般口服给药, 与DVD配伍比TMP更好一些。

(3) 土霉素、强力霉素与本品同类药物及非同类药物如泰牧菌素 (泰妙灵) 、泰乐菌素配伍用于胃肠道和呼吸道感染时有协同作用, 可降低使用浓度, 缩短治疗时间。TMP、DVD对本品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适量硫酸钠 (11) 与本品同时给药, 有利于本品吸收。土霉素不能与喹乙醇、北里霉素合用。

(4)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罗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螺旋霉素、北里霉素等) 。北里霉素治疗时常与链霉素合用。

(5) 氟喹诺酮类 (氟哌酸、培氟沙星、洛美杀星、二氟沙星、沙拉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达氟沙星、麻保杀星等)

氟喹诺酮类药物与杀菌性抗菌药 (青霉素类、氨基苷类) 及TMP在治疗特定细菌感染方面有协同作用, 而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均表现无关作用;环丙沙星+tm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禽大肠杆菌O2、鸡白痢沙门氏菌有协同作用, 对猪大肠杆菌、禽大肠杆菌O78、鸡败血支原体有相加作用。氟喹诺酮类+林可霉素可用于猪气喘病继发大肠杆菌感染或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含铝、镁的抗酸剂及多属离子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有影响, 给药期间饲喂全价饲料可干扰本品的吸收。

(6) 林可酰胺类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林可霉素可与氟哌酸配合应用与治疗合并感染, 林可霉素可与壮观霉素合用 (利高霉素) 治疗顽固性呼吸道病。有效供给口服补液盐和适量维生素可减少本品的副作用, 提高疗效。此外, 林可霉素可与新霉素 (用于乳腺炎) 、恩诺沙星合用.

(7) 杆菌肽锌可与粘菌素 (多粘菌素E) 、多粘菌素B、链霉素及新霉素合用。杆菌肽锌禁止与土霉素、金霉素、北里霉素、恩拉霉素、喹乙醇等配合作用。

抗菌素方案 篇5

活动实施方案

为切实抓好2011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我州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确保人民群众安全用药,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内容,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围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治理,务求实效。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医改目标。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全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三、组织管理

州卫生局成立全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由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志新任组长,医政中医科、农村卫生科、局纪检组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全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局医政中医科,具体负责全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组织实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地本单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四、重点内容

(一)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明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院长、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州卫生局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院评审、评价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指标体系,提高指标权重。

按照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状。与州卫生局签订责任状的医疗机构名单见附件1,责任状具体内容见附件2。

(二)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医疗机构对院、科两级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调查,按月统计。调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骨科、普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时间、使用强度。形成书面调查报告,于2011年6月15日前报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包括纸质版与电子版)。(县级报州卫生局,州人民医院报省厅)

(三)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二级以上(含二级)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和临床微生物室,配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四)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要根据疾病谱、细菌耐药监测等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国家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出台后,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要结合医师职称、经验能力、培训考核等综合情况,授予其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明确每位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并能严格执行。

(五)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促销的抗菌药物品种;医疗机构要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按照“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的规定,明确本机构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下同),于2011年6月20日前报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包括纸质版与电子版)。各县市卫生局于2011年6月30日前将本辖区各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采购目录(电子版与纸质版)报州卫生局州卫生局医政中医科。

因临床工作需要,需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过上述规定,经备案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向省卫生厅提出申请,并详细说明理由。省卫生厅组织相关专家论证,视情况核准其申请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数量和种类。

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讨论通过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5次。如果超过5次,要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采购目录。

(六)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七)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医疗机构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有条件的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

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本医疗机构前列且频繁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八)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二级以上医院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医疗机构按照要求向国家及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报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数据信息,向国家及省细菌耐药监测网报送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

(九)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管理。医疗机构对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十)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医疗机构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

医疗机构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十一)建立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省卫生厅建立健全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与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互联互通;定期公布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和细菌耐药监测情况,督促和指导全省医疗机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十二)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诫勉谈话制度。在卫生部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诫勉谈话制度的基

础上,省卫生厅根据监测情况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序,对于未达到相关目标要求并存在严重问题的,召集医疗机构第一责任人诫勉谈话,并将有关结果予以通报。

(十三)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查处力度。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卫生行政部门或医疗机构视情况依法依规予以警告、限期整改、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降级使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科室,医疗机构应当视情况给予警告、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撤销科室主任行政职务。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疗机构,依据管理权限,卫生行政部门要视情节给予警告、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处理;问题严重的,追究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责任。

六、活动方式

(一)自查自纠。医疗机构根据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工作安排,认真排查梳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自查自纠工作贯穿始终。

(二)督导检查。1.专项检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和统一要求,组织开展本辖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州卫生局结合2011年“三好一满意”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组织全州专项督导检查。

2.重点抽查。州卫生局组织检查组不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重点抽查。

3.州卫生局和医疗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分别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发现的严重问题予以处理。

(三)总结交流。2011年11月中旬,各县市卫生局将本辖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总结报州卫生局。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是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一医改目标的重要措施。各

县市卫生局和医疗机构要切实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角度出发,提高对此次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层层落实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务求实效。各县市卫生局根据本方案,制定本辖区工作方案,明确组织分工、活动安排、工作重点,指导医疗机构落实各项活动内容。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结合本地区、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际情况,认真剖析当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突出问题和重点环节,通过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教育培训、加大治理力度等综合手段,集中治理,抓点带面,点面结合,逐层突破,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餐桌上的抗菌素 篇6

土里长出的青霉素——大蒜

大蒜是美国时代杂志推荐的10大健康食品之一,大蒜能清除体内极为有害的自由基,从而保护了细胞膜的结构及其功能。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认为,常吃大蒜可以延年益寿。

专家建议,每日食用3~4瓣蒜较科学,但由于大蒜的刺激性较强,空腹食用可能会造成肠胃不适。由于大蒜在加热后,大蒜素中的某些有效成分会被破坏,因而大蒜生吃比熟吃要好。

心血管病人的佳蔬良药——洋葱

洋葱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含前列腺素的植物,还含有能激活血溶纤维蛋白活性的成分。这些物质均为较强的血管舒张剂,能减少外周血管和心脏冠状动脉的阻力,对抗人体内儿茶酚胺等升压物质的作用,又能促进钠盐的排泄,从而使血压下降。

洋葱中的蒜素及多种含硫化合物在较短时间内可杀死多种细菌和真菌。洋葱还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因此有美国专家推荐高血胆固醇患者每天吃半个生洋葱,约50克左右,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洋葱还含有一种天然的抗癌物质——栎皮黄素,经常吃洋葱的人,胃癌的发病率比少吃或不吃洋葱的人减少25%。

“绿菜第一美食”——韭菜

韭菜具有抑菌作用,可防治痢疾,常吃可减少粪便中有害物质对身体的毒害,含有的挥发性精油以及含硫化合物的混合物以及丰富的纤维素,对降低血脂,预防冠心病,贫血、动脉硬化都十分有益。韭菜含有较多的粗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可有效预防习惯性便秘和肠癌。这些纤维还可以把不慎进入消化道的一些异物包裹起来,随大便排出体外,有“洗肠草”之称。

初春是韭菜品质最佳的时节,晚秋的次之,夏季的最差,所以韭菜是春季的食蔬佳品。

另外,提醒读者隔夜的熟韭菜不宜再吃。

名贵野生蔬菜——蒲公英

又名婆婆丁,它的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毒,消肿和利尿。它具有广谱抗菌的作用,还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利胆和保肝的作用。作为野菜,它比普通蔬菜具有更加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消化不良、便秘都有改善的作用。另外,蒲公英的叶子还有改善湿疹、舒缓皮肤炎、关节不适的净血功效,它的根则具有消炎作用,

其味清新爽口,独具风味。具体吃法有生食,焯水后凉拌,也可切细片后与米煮食或油炒食用。春天花未开或初开时采食,可以预防春季的流行性疾病。

维U之王——卷心菜

卷心菜营养相当丰富,含有比较丰富的维生素C,纤维素以及各种矿物质。除此以外卷心菜内还含有维生素U,维生素U是抗溃疡因子,并具有分解亚硝酸胺的作用,新鲜的卷心菜中含有植物杀菌素,有抑菌消炎的作用,对咽喉疼痛、胃痛,牙痛有一定的作用。

餐桌上的常客——黄瓜

黄瓜中所含的丙醇二酸,可抑制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脂肪。黄瓜中的可溶性纤维对促进人体肠道内腐败物质的排出和降低胆固醇有一定作用。此外,黄瓜的美容作用被大家广为传颂,它可以使皮肤白皙细腻,推迟皱纹的产生,用黄瓜汁或黄瓜片涂抹在脸上,都是美容嫩肤的好办法。

百菜之王——白菜

“诸肉还是猪肉美,百菜唯有白菜鲜。”白菜含有全面、丰富的各种营养素。美国纽约激素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中国和日本妇女乳腺癌发病率之所以比西方妇女低得多,是由于她们常吃白菜的缘故。白菜中有一些微量元素,它们能帮助分解同乳腺癌相联系的雌激素。特别是白菜含较全面的维生素和大量的水分,与肉类同食,既可增添肉的鲜美味,又可减少致癌物质亚硝酸胺的产生。

绿色食品的首选——菌类

黑木耳、银耳,蘑菇等这些菌类含有丰富的铁和硒,经常食用可降血压、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并且促进高密度脂蛋白的增高。还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消除体内毒素,增加体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兴奋骨髓造血功能及滑肠,洁血、解毒等。

在食用抗菌类蔬菜时,应以生食或短时间旺火急炒为主。葱,蒜等可以作为调味品,在凉拌菜时加入,或在炒菜起锅前加入,更能发挥它们的抗菌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蔬菜毕竟不是药,也可能在种植,采摘,运输过程中沾染一些细菌,因此在食用前一定要充分洗净,不能因为它们具有抗菌,杀菌作用就掉以轻心。

浅议测量放线的技巧 篇7

一、做好开工前的测量交底

工程开工前, 应在全面熟悉设计文件的基础上, 由勘测设计单位进行现场测量交底, 按设计图认清现场水准基点、导线桩、交点桩等, 做好桩位交接记录, 对位于施工范围内的测量标志, 必须采取妥善保护措施。关于测量交底方面, 需要强调的是桩位的保护, 即在设计单位交桩以后, 应及时采用砌砖墩或浇筑水泥墩等方法予以保护, 以免丢失。这些桩一般在于农田或居民区内, 很容易被人为破坏, 而一旦破坏, 再让勘测设计单位来补测, 则既耽误施工, 又要增加一定的费用。

二、中线复测和边线放样

中线测量是在定线测量的基础上, 将道路中线的平面位置在地面上详细地标示出来。它与定线测量的区别在于:定线测量中, 只是将道路交点和直线段的必要转点标示出来, 而在中线测量中, 要根据交点和转点用一系列的木桩将道路的直线段和曲线段在地面上详细标定出来。

路基开工前应全面恢复中线, 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和有关规定钉出路基边桩。关于中线复测和边线放样, 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应注意各交点之间的距离、方向是否与图纸相符;如一个工程项目有几个标段, 应注意与相邻标段的中心是否闭合, 中线测量应深入相邻标段50~100米;应注意与桥涵等结构物的中心是否闭合;应注意与房屋等建筑物的相对位置与图纸是否相符。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设计单位查明原因。

二是护桩的设置。道路中线桩护桩的设置, 是路基施工的重要依据, 但是在施工中这些桩又容易被破坏, 所以在路基施工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中线桩的恢复和测设工作。为了能迅速而又准确地把中线桩恢复在原来的位置上, 必须在施工前对道路上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桩点如交点、转点、曲线控制点等设置护桩。所谓护桩, 就是在施工范围以外不易被破坏的地方钉设的一些木桩。根据这些护桩, 用简单的方法 (如交点、量距等) , 即可迅速地恢复原来的桩点。

三是里程桩的布设。中线桩定出以后, 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好里程桩的控制布设。里程桩的布设原则是:在直线段, 一般布设在每隔100米的整桩号的横断面上, 类似于公路施工常见的百米桩的布设;在曲线段桩位要适当加密, 在曲线段起讫点、中点的里程桩位必须布设;里程桩可采用大木桩, 上面用油漆或墨汁标上里程桩号, 打入道路两侧施工范围以外的地上, 最好是每侧各打一个。在保证施工中不易被破坏的情况下, 离路基边线应尽量近一些, 以方便使用, 一般为1~2米。

三、校对及增设水准点

其一, 使用设计单位设置的水准点之前应仔细校核, 闭合差不得超限, 如超出允许偏差应查明原因并及时报有关部门。设计单位交付的水准点一般是几个月前设置。这些点位处于野外很容易被人为撞动或因地面自然沉陷而发生变化, 所以使用之前一定要认真复核;

其二, 水准点的增设原则:相隔距离一般为150~200米, 以测高不加转站为原则。增设水准点应与设计单位交的水准点闭合, 如一个工程项目分几个标段, 还要与相邻标段的水准点闭合, 闭合差不得超限。

四、纵横断面测量

通过中线复测、边桩放线和水准点的布设, 就可进行纵横断面的测量。纵横断面测量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土方量的计算, 所以纵横断面测量结束以后, 测量结果应与设计图纸核对。凡是与原来的成果在允许偏差之内时, 一律以原有成果为准, 只有当与原有成果有较大差异时, 才能报监理工程师验证后改动。需要说明的是:该项工作, 必须在施工前进行。如果实测土方量与设计不符报请监理核准时也应在施工前进行。有些工地路基开挖以后才向监理提出实际土方量与设计不符, 要求增加签证, 但最后监理拒签。所以一定要注意该项工作的时效性。

五、施工测量

做好以上工作以后, 就为施工中的测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关于施工测量的具体方法, 有关测量的书籍上讲得很多, 不须我多讲。只就此项工作提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 应根据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艺的要求及时将中线、边线撒灰线放出, 如果被破坏掉时要及时恢复, 应使施工始终能有“线”可依。道路的结构层均为大放脚式, 每层结构层的宽度、边线与中线的距离不同, 放出线以后又很容易被施工的材料覆盖或被施工机械碾压破坏掉, 所以每道工序施工前应放出, 如果被破坏应及时恢复。

第二, 每层结构层的标高在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推算出来, 实践证明:这样做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可有效避免测量出现错误。看图纸一定要细致, 推算的结果要注意复核。我在某些工地上见到, 有些技术人员一边推算高程一边进行测量, 工地上很多机械、人员、材料都在等着, 在这种比较急的情况下, 很容易忙中出错。所以标高应提前推算。要尽量把能够做的工作在施工前就做好。要勤测、勤量、勤校核, 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测量放线重点是主控制线的引测和定位放线:

一、平面轴线主控制线的布置

刚进场时, 首先要根据测绘院提供的原始城市坐标点结合规划图和建筑平面图进行平面控制线的建立。一般将主控线的两端引测到固定的建筑物或坚实的混凝土地面上, 两头必须通视。而且要避开基坑开挖位置。主控线一般设置纵横放向各3根, 以方便闭合核对。验线时还是相对楼座和轴线的关系拉距离。

牛放线菌病防治 篇8

1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呈散发性流行。导致本病的病原主要存在于被污染的饲料、土壤和饮水中,放线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引起感染。给牛喂饲带芒刺的饲料,可造成其口腔黏膜受损而发病。本病常见于牛,尤其是幼龄牛,除牛外,猪、羊、鹿、人等均可感染本病。

2 临床症状

病初牛舌体微肿,流涎,咀嚼和吞咽困难,严重时舌体肿硬,并伸出口外,难以缩回,患牛水草难进,舌上有小疮,其粪便干燥,有时患牛病部化脓,破溃,流出脓汁,形成瘘管。患牛头颈部常出现不热不痛的硬结,乳房患病时,常出现弥散性肿大或局灶性硬结,其乳汁黏稠,混有脓汁。

3 病理变化

病牛骨质增生,骨骼增大、密度降低,呈蜂窝状。形成瘘管时,临诊所见的肿胀、结块为脓肿和肉芽肿,其脓液呈乳黄色,含有硫黄样颗粒。病牛舌部肉芽肿呈圆形、黄褐色,其舌表面有溃疡,口腔黏膜溃烂。病牛器官受侵害时,形成结节,小结节可融合成大结节,并形成脓肿,脓肿部含有乳黄色脓液。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学检查。

5 预防

预防本病应防止牛受外伤及黏膜受损,有伤口的应及时处置。

为免发病,应对牛进行科学饲养管理,牛不能在低洼、潮湿地放牧,草料和谷糠需浸泡至软硬适当时方可饲喂(草料中应无坚硬异物),并保证饲料品质优良及营养平衡。

此外,牛场应保持环境清洁,并及时清除污物。牛舍、用具和周边环境应定期消毒。合理使役,供给牛足量饮水。

6 治疗

6.1 西医治疗

5%碘化钙注射液50~100 m L混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注,隔日一次,连用3次。碘化钾5~10g,成牛一次口服,犊牛用量为2~4 g,1次/d,连用2~4周。可用青霉素5万单位/kg体重肌注,连用5 d,也可用链霉素4万单位/kg体重肌注,4 d为1疗程。有硬结的可手术摘除,有瘘管时,连同瘘管摘除。

6.2 中药治疗

生地黄80 g、女贞子80 g、山药80 g、玉竹60 g、栀子45g、牡丹皮45g、黄芩30 g、麦门冬30 g、莲子心30 g,药物每日1剂,日服2次,连服5 d。

抗菌素用药情况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年1月~12月期间的住院部患者, 根据患者病历信息计算整理出所需数据。

1.2 方法

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WHO公布的各种药物的规定日剂量DDD值, 计算抗菌素的使用强度AUD (AUD以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表示) [1]。

2 结果

2.1 抗菌素的使用率

根据2012年1月~12月期间住院部患者的病历, 计算出抗菌素使用率为92.71%, 联合使用率占65.26%。其中, 注射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使用较多, 口服类阿莫西林和沙星类使用较多。

2.2 每月份抗菌素AUD及DDD值

我院于2012年1月~12月期间患者使用频率前十位药物的AUD值和DDD值, 如下表1。

2.3 抗菌药物的DDD值

我院第一季度累计DDD值为4681.145, 第二季度累计DDD值为4521.355, 第三季度累计DDD值为3865.812, 第四季度累计DDD值为5571.328。

3 分析与讨论

为促进合理使用抗生素, 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我院抗菌素使用率、使用强度AUD和累计DDD值进行分析, 可得出以下结论。

3.1 根据结果显示, 我院抗菌素使用率为92.71%, 使用率颇高, 抗菌素使用不合理。

抗菌素使用频率高, 使用时间长, 使用剂量大, 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 每使用抗菌素一次, 就会产生10%的耐药率, 下一次患病, 就需要更多的抗菌素, 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 且对身体有害, 同时还加速了耐药菌的产生[2]。

抗菌素联合使用能提高疗效, 防止抗药性的产生, 但抗菌素间存在配伍禁忌。故联合使用抗菌素应慎重, 在一种抗菌素能治疗的情况下绝不联用。我院抗菌素联合使用率为65.26%, 联合使用较多。抗菌素联合使用时, 使用的药物越多, 诱发不良反应的几率越大, 如果必须联用, 在临床上, 一般以二种抗菌素联合使用为宜。多种抗菌素联合使用, 不但增加了治疗成本, 还可能降低药物疗效, 加速耐药菌出现[3]。

防止患者过分依赖抗菌药物, 需合理控制抗菌素的使用, 在可治疗前提下, 尽量减少抗菌素联合使用, 尽量使用窄谱抗菌素和低级抗菌素,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抗菌素使用。

3.2 使用强度AUD是目前临床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最重要指标[4]。

我院抗菌素AUD最高的为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 其在临床上能杀灭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 适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由表1可知, 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AUD均值为15.31, 占总AUD的21%, 比例过大。2012年1月~12月抗生素的AUD四季度分别为70.85、71.95、67.22、84.59。第三季度相对第二季度下降许多, 但总体呈增长趋势, 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增长最为显著, 第四季度达到峰值, 抗菌素应用强度过大。

为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应加强抗菌素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与培训。患者住院期间, 在避免其出现感染、符合用药原则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减少抗菌素的使用天数, 减少抗菌素的联合使用。我院应严格限制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的临床应用, 避免AUD增长过快。

3.3 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包括安全、经济、有效。

综上所述, 我院抗菌素使用中主要的问题为手术后使用频率过高, 使用时间过长;抗菌药物使用量过大;存在不合理联用;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 用药级别过高。我院应严格控制抗菌素使用, 避免抗菌素滥用产生危害。

摘要:抗菌素的出现, 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大大缩短了治疗的时间。但抗菌素的过度使用却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 抗菌素滥用已成为临床最广泛的现象, 而抗菌素不合理使用可让患者产生耐药性、二重感染、过敏反应、毒副作用等, 合理使用抗菌素才能更好的达到治疗的目的 。

关键词:抗菌素,合理用药,监测

参考文献

[1]潘理平, 张沂, 谢学渊, 等.2005~2006年住院药房抗生素合理应用分析[J].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7, 20 (1) :16-18.

[2]孟黎辉, 邓佳, 李婷.抗菌药物应用调查的量化评估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6, 5 (4) :330-332.

[3]肖永红, 王进, 赵彩云, 等.2006~2007年Mohnarin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8) :1051-1056.

阿维菌素的基础性质研究 篇10

阿维菌素具有八种组分, 分别为A1a、A1b、A2a、A2b、B1a、B1b、B2a、B2b, 其中B1a生物活性最强。本文针对阿维菌素B1a的不同纯化方法及对杂质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方面的阐述。

一、冷却结晶工艺

目前冷却结晶是阿维菌素工业提纯的主要手段, 因其能耗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而被广泛地应用。但是其控制精度不够、结晶效率低下的确定也较为明显。随着国内对阿维菌素冷却结晶工艺的不断研究, 冷却结晶工艺正在不断地完善中。

在冷却结晶过程中对阿维菌素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有结晶器的结构、搅拌器的形式及搅拌转速、降温冷却控制程序、晶种的添加、结晶溶媒因素等。

1. 结晶器的结构。

在国内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阿维菌素结晶工艺所选用的结晶器, 通常为带有机械搅拌 (框式、锚式、桨式) 的密闭容器, 而更为高效的阿维菌素专用结晶设备未见文献报道。

2. 降温控制程序。

一般常用的降温方式主要有三种, 即自然降温、匀速降温、程序降温。在结晶过程中采用自然降温时, 结晶开始阶段体系温度下降很快, 溶液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过饱和度, 从而导致爆发性成核, 所以杂质含量较高;匀速降温存在同样的问题, 虽然温度是匀速降低, 但由于溶解度曲线在温度较高时曲率较大, 所以在开始阶段溶解度迅速下降, 导致溶液达到较高的过饱和度;程序降温过程在结晶开始阶段降温非常缓慢, 随着温度降低逐渐加快降温速率, 从而使溶液在结晶过程中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过饱和度, 这使得成核和晶体生长容易被控制, 所以由程序降温生长出的晶体杂质含量较低。国内阿维菌素生产企业在结晶降温控制过程中, 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控制。阿维菌素精细化程序控制方案在国内未见文献报道。国内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PLC控制系统, 基本实现了阿维菌素的程序控温, 在国内处于领先的水平。

3. 晶种的添加。

在阿维菌素结晶过程中, 通过添加晶种可以明显提高产品质量。晶种的作用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低过饱和度的条件下, 添加晶种可以诱导成核, 避免由于过高的过饱和度导致的爆发性成核。生产中常用的晶种添加主要有两种方式:干加和湿加。所谓干加, 是指将高质量阿维菌素产品研磨成颗粒度较小的产品, 在阿维菌素溶液降温达到过饱和度的条件下, 将干粉缓慢添加入结晶液中。在实际添加过程中由于干粉的流动性较差, 容易导致加入不均匀。湿加, 是指将研磨成粉的阿维菌素与其他溶媒混合均匀后, 缓慢加入结晶液中, 避免了添加不均匀现象的发生。

4. 结晶溶媒的影响。

由于不同溶媒对阿维菌素的溶解度不同, 在极性、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根据相似相溶性原理, 导致在结晶后杂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阿维菌素工业化生产中常用的溶剂主要有乙醇与甲醇。相关研究人员也进行了阿维菌素在不同溶媒的结晶研究。甲醇结晶可以去除阿维菌素中的A2a、A1b, 正丁醇结晶基本可以去除A2b、A2a、A1b;丙酮对B1a、A2b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乙醇对A2a、B1b、A1b、A1a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需要去除杂质的结构与极性, 有针对性地选择溶剂的种类。

二、溶析结晶技术

溶析结晶是指将溶质溶解于溶剂中, 通过向溶解液中逐步添加对溶质不溶或者溶解度较小的溶剂, 使溶质在结晶液中的溶解度逐步降低, 进而析出结晶的过程。目前国内阿维菌素的溶析结晶工艺, 现在主要还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 相对于降温结晶以不同温度下溶解度差异为推动力的结晶过程, 溶析结晶过程中随着反溶剂的不断加入, 混合溶剂的极性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 更突出了极性渐变对阿维菌素结晶过程的影响。基于结晶的基本原理的不同, 溶析结晶工艺对于降温结晶过程中, 由于与溶质结构相近而进入晶体内部的杂质, 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三、柱层析分离提纯技术

柱层析分离方法由于其高效的分离效率, 在化合物的分离过程中, 应用很广泛。但是将柱层析技术应用到阿维菌素提纯过程中的报道, 在国际及国内的期刊上较少。

蒋琳、马承铸等人初步探讨了硅胶柱层析分离在制备阿维菌素B2过程中的效果, 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分离工艺。金亚旭研究了硅胶柱层析分析在制备阿维菌素B1过程中的效果。由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目前柱层析分离提纯技术与其他阿维菌素纯化技术相比, 可以获得纯度更高的产品, 但是它同时也因为设备投资高、操作复杂、产品收率低等原因, 在现阶段难以实现工业化。

随着国际上对阿维菌素的研究不断地深入, 阿维菌素及其衍生物的应用范围将更加的广泛。与此同时对阿维菌素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阿维菌素纯化技术, 以满足需要。本文针对阿维菌素的纯化技术做了简要的总结, 期望阿维菌素的纯化技术不断地获得突破。

参考文献

[1]谢智, 常志东, 孙兴华等.Avermectin冷却结晶工艺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 2005, 30 (1) :58

[2]田益民, 杨红, 李艳芳.阿维菌素结晶工艺的改进[J].中国医药工业, 2002, 33 (9) :432~434

[3]刘吉, 季清荣, 常志东等.Avermectin粗粉的结晶工艺研究与杂质分析[J].中国抗生素, 2006, 31 (1) :45~48

[4]蒋琳, 马承铸, 王少欧等.硅胶柱层析分离制备阿维菌素B2的效果[J].上海农业学报, 2002, 18 (1) :81~83

[5]金亚旭.柱层析分离制备阿维菌素B1的研究[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5 (3) :55~5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放线菌素】相关文章:

放线处理05-21

放线作业07-25

放线申请报告04-10

园林道路放线06-07

施工放线规范06-27

测量放线施工方法05-26

测量施工放线方案06-24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06-24

测量放线监理细则06-24

先说测量放线04-12

上一篇:不平凡的30年下一篇:小学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