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情感教学

2024-07-16

小学数学中的情感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1

一、寓情于境

打开学生的注意之门———学习兴趣。教学的艺术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例如, 我教小红排队应用题。小红左边有5人, 右边有5人, 一排共有多少人?我首先以故事开头, 问到:“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接着说到:“好, 下面我就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一天, 猪妈妈带着10头小猪娃娃过河, 谁知猪弟弟说什么也不肯下水, 猪妈妈只好把猪弟弟驮在自己的背上, 刚到对岸, 猪妈妈数了数只有9头小猪娃, 猪妈妈吃了一惊, 怎么猪弟弟不见了?众猪娃望了望妈妈背上的小弟弟哈哈大笑起来。”学生们也笑了。我顺水推舟, 进而发问:“同学们笑什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妈妈漏掉背上的猪弟弟了。”“好了, 现在请同学们解答上面的应用题。看谁和猪妈妈一样, 粗心大意漏掉小红一人。”同学们马上迁移嫁接, 片刻96%的同学计算准确 (5+4+1=10) 。

二、融情于新

新, 即新奇。这里指利用学生本已熟知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挖掘, 展示其新鲜的形象, 以此满足学生强烈的新奇感。例如, 在教学“圆锥体的认识”时, 教师设计演示卷削铅笔头成圆锥体这个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非常感性地认识到了切削成的部分就叫圆锥体, 并且自然地认识了这个圆锥体和原来的圆柱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通过操作, 唤起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这样, 学生从旧知中意外地发现了新奇, 会乐于探求新知。

三、引情于趣

在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始的引入,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其学习愿望, 在每堂课开始短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迎接新知。为此, 我在教学时, 总先设计些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开场白”, 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这一教学中, 关键就在于从二维平面到三维平面的过渡,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立体概念, 我这样提问:“三根火柴可以搭成一个三角形, 那么六根火柴 (要都用上) 最多可搭成几个正三角形呢?”这一问题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们纷纷进行搭练。结果有不少学生搭成了四个正三角形组成的三棱体。这样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生们顺利地克服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过渡的难点, 轻松地学习了长方体的有关知识。

一节课进行到一半的时候, 也是学生最疲倦的时候,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还注意在课堂上引入游戏进行教学。例如, 我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做“邮递员送信”“摘桃子”“给小动物找家”“登山比赛”等兴趣盎然的教学游戏。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巩固了知识。

四、激情于疑

“思起于问, 源于趣。”在教学时, 我也常利用新的知识冲突, 巧设悬念, 以疑激情。例如, 在教“三角形内角之和”时, 承接前一课时的内容, 让学生通过观察露出的角去判断被遮住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我是这样设疑的:“为什么看到了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就可以直接判断被遮住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呢?学习了本节内容, 便可解答。”这一个充满悬念的问题, 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使学生怀着渴望解疑的心情来探索新知, 从而实现了“无疑———有疑———无疑”的认识过程。

五、导情于动

动手操作, 帮助学生丰富想象, 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 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例如, 在进行“长方体认识”的教学时, 我组织学生一起撕开用硬纸片折成的长方体, 比较证明长方体对应面面积相等。拆开用木棒搭成的长方体框架, 比较证明长方体对应棱长度相等, 然后再将它们还其原貌。通过这样“撕———拆———装”这一系列活动的操作, 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中很自然地认识到了长方体的特征。再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定理时, 我在课前准备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 在课堂中分组去验证。学生先动手测量出各个三角形的类型, 再把每个角撕下来, 拼在一起后测量结果。各组动手验证后, 都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果。这个定理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动脑归纳, 学生很轻易地就掌握了所学知识。

六、陶情于美

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美, 勾画出的境界, 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 在数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 师生通过共同探讨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180°的旋转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归纳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图形的和谐美和色彩美, 公式的抽象美,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升华为美的情操。

小学数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情感教学在新课改中正能体现这一目标,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是“知情并行”,也就是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其情感品质也能得到升华和提高。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刺激学生的心理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高尚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的进行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合理调控自身的情感

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首先教师要把课堂成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到学生中去,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趣、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只有形成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大胆的想、大胆的说、大胆的做。其次教师要合理运用语言、手势等手段来激励感化学生。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感染力,我们知道中央电视台有个综艺节目叫“幸运52”,主持人运用自己那情绪化的语言,幽默的表情、手势使在场的观众为之沸腾。教师的在课堂上也应该适量的采用一些表情、手势,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教师的手势即能渲染课堂气氛,又能成为教具。如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中《除法的认识》一课当中,教师讲授时用手势画一个大圆表示八只鸭子,接着用手势象征性的拿出两个放一堆,再拿出两个放一堆„„。学生看到教师这样夸张性的手势,自己也不由自主的跟老师一块做起来,课堂气氛及其活跃。再次,教师应以自己高尚的情操积极的影响学生,以陶冶学生相应的情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分的利用课堂上的情感目标、情感体验,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感情丰富、求知欲强烈;同时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水平会越来越明显;从而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潜能。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趋向情感化、生活化

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的小朋友去商店卖虾条,该拿多少元、卖多少包虾条,是一清二楚。可是当学生计算数学题时,却一时想不出6里面有几个2。这时为什么呢?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生活性、情感性。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认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厚;认知越肤浅,感情也越肤浅。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调节等功能,也就是说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起到积极的、发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与抑制作用。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工程问题》时,教师出示课件,录象展示1997年长江发洪水,堤坝冲开了16米的长口,这时雷声、雨声交加,教师讲明长江两岸边火速组织人员进行抢险,甲队每小时修2.5米,乙队每小时修1.5米,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干些什么?这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要用什么东西添!”,“他们要花几小时完成呢?”学生的情感在这危急的时刻得到升华,同时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在这样的情感激励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被不由自主的激活,思如泉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在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中有许多的显性情感因素,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充分的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显性情感因素,同时要挖掘其中的隐性情感因素,真正做到情知互动。

三、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合作、互动为主

如今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情商”,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在1997年出版了《情感智力》一书,对情感智力理论加以诠释。书中主要强调情感智力重点是:认知和管理情绪;自我激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在现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而情感教学正能体现这一要领。情感教学的学习方式以合作互动式为主。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以合作为基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急于去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会知识。这种方法有利的提高学生的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和形成坚强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只给学生一根线,几个圆片,及测量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小组中学生自己在交流时会找出记录员、操作员、及组长。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氛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又让学生学会团结他人,学会合作与竞争,产生时间效率观念,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的,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宽松友好的人际关系等,其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一定要将激励机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互相竞争中得到进步。可以进行小组评比,奖励小红花、小五星等方式激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是多么高超”。小学数学的教学不能仅仅强调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水平,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等的培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将情感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到当中去,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我们的学生正如一棵棵茁壮成长的麦苗,教师要以情感为主线,以合作、互动教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品质。给他们注入情感的火焰,让生命的果实结出崭新的未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之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该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中的一篇,有需要的请联系我们客服? 当前许多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采取填鸭式、注入式的方法,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则是重灌轻导、重讲轻练,强调一致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甚至苦学、厌学,对双基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更无法谈及。为改变这些弊端,我要数学教学中开展了“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操作,即通过教师运用多变的手段,精心设计、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觉自主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下面就将我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作法小结如下:

一、创设人际和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如在分组教学中大胆让小组长自己主持对学习的讨论),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是激趣乐学的关键。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仿佛套上了枷锁。因此只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才能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我首先减轻了分数对学生的压力,针对优、中、差三类生建立了分类学习目标,通过注重提问、练习、测查等方式使各类生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是不布置家庭作业,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知识;第三是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四、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五、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即: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需要。如: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quot;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六、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

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七、创设激励的情境,让学生苦中求乐。“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⑴“11×34+17×34+72×34”、⑵“99×34+34”、⑶“101×34-34”、⑷“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⑴是属于(11+17+72)个34的反用,⑶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八、创设多元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整体教学之乐。即,不同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不同的课型,如在教学“土地的丈量”时,可让学生到校外上实践操作课;如针对教材中的有些思考题,可以开展数学活动课等。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分析等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在各种课型中也体验到了整体教学这乐。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有以下体会: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把如何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研究的核心。

4、“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切实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丰富了课堂教学艺术。

在数学学习习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它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的做法是:创设情境,尝试探索,发散思维。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而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再纠正,那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结合数学教学,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那些内容呢?《小学数学教学义务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砖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学生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新课标还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那么怎样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六点做起:

第一、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教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学习、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第二、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培养这种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确要这样做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算好,怎样做才能做得好;让学生明白要这样做的意义。例如,要求学生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必须要先认真审题。这样做不但能从整体上把握好运算顺序,寻找简便计算方法,而且还能避免因看错抄错数据、运算符号而产生错误。学生明白了,就会认真审题,逐渐形成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再如学生写字 时 老师要经常告诉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即头要端正,不要歪斜甚至伏在手臂上,眼睛离笔尖一尺左右;腰要正直稍有前倾,不要俯向桌面;双臂要撑开些,保持一定距离,如果两臂缩拢,会书写不灵便;双足放平,脚踏实地,不要一前一后,或交叠一起。对于写字姿势不好的学生随时纠正,同时讲一些危害性。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写字姿势习惯。

第三、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严格要求,认真检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必须结合教学过程进行。从小抓起,长抓不放。例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做得是否正确,还要检查学生是否按老师提出的要求来做,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按要求做的,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再加奖励一个“笑脸”或是一朵“小花”,示范给其他同学看。让做得好的学生体验成就感,从而激励其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同时牵引写的不好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对有抄袭作业等有坏毛病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语言教育为主。如:“你如果独立完成,思路肯定是最独到的,相信自己!”、“如果你用心去写,肯定会把字写的最漂亮!”,随时反馈学生信息,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以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自然包含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即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让情感在这里交融,知识在这里增值。切忌抹杀学生的独到思维。另外课后练习适当增加拓展创新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勇于探索钻研一题多解,以题简意深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得新颖、独到、变通的回答。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五、教师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如教师工整合理的板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字迹工整地认真书写。即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言传身教,起楷模作用。

第六、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努力地耐心培养。同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上,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点燃学习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一、创设情境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例如:课始老师的导入:“小熊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信,寄给谁了呢?请大家找一找。”小朋友们兴趣骤起,纷纷寻找。老师请找到信的同学打开读一读,新的教学内容就此展开了。多妙的开头啊!

教学过程中,老师承接前一项训练内容,说:“小朋友玩得正高兴,突然天色昏暗,眼见就要下雨了。这时小白兔来了,带来了很多伞,他的伞可不是卖的,而是送给做对题目的小朋友的。” 学生纷纷抢着做题,多好的故事渲染啊!

多媒体传真:小猫亲切的叫卖声:“卖苹果,卖苹果咯!”小鸟飞来了,说:“我买9个”,“小朋友,请你帮小猫算一算,还剩几个?”浓厚的生活情趣,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而且这样在解答问题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二、尝试探索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尝试、探索。如在教学进位加法35+7= □ 这节课时,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凭借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体会,设计出三个层次的研究方案:(1)用小棒摆一摆,用数学具的方法完成计算。(2)小组协作讨论,探索计算的方法。

①35+7=5+7+30=42

②35+7=35+5+2=42

③35+7=35+10-3

三、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数学知识巩固和技能提高的重要环节,大量地重复练习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合理必要的练习会使学生获得真知,兴趣盎然。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数学练习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创新能力的思维发散训练,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把同一个问题作多种思考,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解题思路。如:在□中填上适当的数:□+12=52,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可以由“加法想减法”等一些逆向思维方法来解决。当然,也同样鼓励学生的其他解决方法。总而言之,在解法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更强烈。

总之,在课改中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并加以正确引导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独特,而这真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灵活、流畅、新颖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数学与生活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这一理论在新世纪(版)数学(1~6年级)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以上是我在探索中的一些实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

“生活经验(解决)→ 数学问题(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此认识,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又如教学“统计”,借助媒体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摘 要:

关键词: [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新课标》中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纯知识传授,它源于生活.赋予生活.用于生活。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一、在“数学问题生活化”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用知识

“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指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到生活中来学习,让思想问题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生活中的事例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生活性。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案例《6—10各数的认识》的巩固阶段教学。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6,7,8,9,10,想一想平时生活中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6,7,8,9,10,什么时候要用到6,7,8,9,10。把你们想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讨论后汇报:生1:6可以表示6个苹果,6个梨;生2:在数数的时候,要用到6,7,8,9,10;生3:今年我8岁了;师:8可以表示你的年龄,与众不同。生4:8还被人们读作“发”,妈妈聊天后会打“88”。师:你的想法非常有特点,很好。生5:我家的车牌号码是G99668,也有这些数;生6:电话号码中有6,7,8,9,10;生7:手机号码中也有6,7,8,9,10;生8:我爸爸在政府楼606办公。师:刚才小朋友们说6,7,8,9,10可以表示各种号码,也可以表示楼层,说得真好,说明小朋友们平时很会观察思考。在学生认识了6,7,8,9,10后,让学生找一找这些数在生活中的用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数的认识与理解。学生一开始只是把这些数作为基数来理解,表示几个物体,后来逐步拓宽到表示数序,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页;不少特定的号码,如车牌.门牌.电话号码等;表示年龄,表示比分等等。这些精彩的例子都来自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到的.用到的.想到的,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2.联系“生活”渗透数学思想。

教学:“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学生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过程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的积木最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

3.联系“生活”,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案例《射线和角》。基于学生认识射线的本质特征(即射线可以笔直地向一端无限延长)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设法从生活中找到一个生动形象的数学原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射线的本质特征。我是这样来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红外线激光电筒。师:打开电筒,假设前方没有任何阻挡物,它的光线会从哪里射到哪里?生:从电筒的一端射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直到看不见。师:是怎样射的?生:是笔直地射向远方。师:像这样从一端出发,可以笔直地向远处不断延长的线叫射线。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射线?生:车灯射出的光线.太阳光.激光„„在学生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抽象出射线的书面表示法。

4.创设“生活情境”探索是学问题。

案例《认识人民币》。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扮演外国人买文具,揭示1元=10角。师:老师现在开始买文具了,这个同学当老板,其他同学帮助我;师:我买一支铅笔,多少钱一支?生:一支1角;师:我用100元人民币:生:太大了;师:我用50元人民币,还是太大了;师:20元人民币;生:用1角人民币;师:我想买2支;生:2角钱;师:我想买3支;生:3角钱;师:中国制造的铅笔就是好,我想买10支带回美国。怎么付钱?生:1元钱。师:还是1角钱1支铅笔吗?10支用10角钱,怎么用1元钱?你骗我这个老外;生:10角就是1元钱。在这段教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已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且在这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体会到了社会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了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二、在“社会问题数学化“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3

一、以教师积极的情感态度影响学生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它充分说明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更需要教师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并辅以恰当的表情、动作、手势,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艺术氛围,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常编一些歌诀用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教数学的“比较大小”时,学生容易把“<、>”用错,我便引导学生先观察一些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式子,再编出歌诀:“大于号,小于号,开口向着大数跑”。这不仅反映了知识的本质,而且生动形象,易学易记,学生的作业中也很少出现错误了。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对外界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但是他们的辨别能力很差,老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

二、让情感在细节中养成

1.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本保证,是一种可贵的心理情感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多鼓励、表扬,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作业批改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思维障碍,引导学生自己去检查、分析,找出错误,自己纠正错误。对于学生独特创新的解题方法,及时表扬肯定,因为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教师也可以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评价,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指导学生面对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尽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好数学单凭兴趣和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具备坚韧不拔,遇到困难决不灰心气馁的精神。学习不能一成功就自足自满,一失败就灰心丧气。我们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做题,可能一次两次做不对,这时,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题目要求,认真仔细地分析思路方法,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从而找到正确的解答思路;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路有问题或错误时,必须重新来过,直到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磨炼学生的意志、耐性和坚韧性的过程,使其体会到挫折和失败其实没什么,可以从头再来,从而能经受住挫折和失败的打击。

3.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细节抓起,特别是小学阶段应把它作为最重要的训练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做题时要形成不急于下手,静静思考的习惯;在计算中,不要抄错数,不要计算错;计算后要认真检查,同时计算过程要写得工工整整;帮助学生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切忌拖延和磨蹭,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

4.构建价值体系,促进学生知、情协调发展

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和正确对待数学的态度观念,这不是数学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数学教育作为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整体教育中的一个方面,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促进学生成为一个知、情和谐发展的人。因此,数学情感教育是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情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和自信心的过程。实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情感迁移目标。最后形成热爱其他学科、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教育一刻也离不开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情感,这一决定因素是教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成林.数学与情感[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2]黄潘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3]姜辉.数学教师情感教学探新[J].洛阳大学学报,2006(0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4

1. 认识小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有一种观点:人的成功, 智力因素的作用仅占20%, 而80%则是情感 (情绪) 的作用。情感是人心灵的核心.情感教育, 不是解决简单、直接、表面的技术问题, 而是一个情感习得、激发与交流的过程;情感教育, 容纳了从“情景”步入“情境”的教学模式, “情景”就现实场景而言, “情境”则展现了现实基础上的广阔、深邃的思考空间, 情感发展的天地.就这个意义上讲, 情感教学从整体教学系统的高度把课堂教学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说直观教学是遵循一般认识规律的初级教学方式, 它改变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教学而代之以感性认识入手达到理性认识, 对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来说, 面对的对象是6岁-12岁阶段的孩童, 其心智尚不健全, 在感知事物时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 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其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 有意注意还不完善, 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其记忆不是靠理解, 而是靠反复背诵来实现;其想象力非常丰富, 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 以表象为素材;其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帮助, 还很难掌握较抽象的概念, 等等.所以, 针对小学生的心智特点, 可以认为, 小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更加具有启蒙的现实意义.

2. 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情绪是感情的外在表现, 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绪活动总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感染的.教师的面部表情、言语动作, 甚至衣着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比如,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时, 教师揭示课题后, 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数“234”, 问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经过计算, 回答是肯定的.这时老师夸张地大声说:“现在我和你们比一比, 看谁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 总是老师获胜, 这使学生急于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 人文精神的情感教育

新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的整合, 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内容, 教师应努力去挖掘, 建构起人文精神的体系, 使学生从小受到人文教育, 提高人文素养.例如, 在教学“圆周率”时, 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圆周率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并激励同学们要从小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 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创新能力.简单的几句话, 使学生深受感动、启发.同时让学生明白, 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热情.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5

摘要:情感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溶入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乐学,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气氛中学习,既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学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探索,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溶入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乐学,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气氛中学习,既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探索与尝试。

一、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和惊奇最容易激起学生由衷地产生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既可以活跃教学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把教师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为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在新课的导入过程和新旧知识的连接时,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被教师设计的有趣的教学情景所吸引,把学生带入一种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如教学“年、月、日”,导入新课时,我设问:“今天是谁的生日?同学们多长时间过一次生日?”学生回答后我又说:“小明的哥哥十二岁才过三个生日,猜猜他的生日在那一天?”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求知心切,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又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猜藏在纸袋里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第一次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判断是直角三角形,我展示给学生看,果真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判断是钝角三角行,展示学生判断正确;当第三次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不加思索地判断是锐角三角形。我拿出来给学生看,结果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学生掉进了我创设的数学“陷进”。紧接着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能由三角形的一个角是锐角来判断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呢?这样,在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数学教学情景,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获得了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我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我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我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又如教学第二册课本上的“拼组图形”一课,上完新课后,我设计了一道夺红旗的练习题把一个长方形纸板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看谁剪得又对又快,谁就夺红旗。学生兴趣很高,一个个聚精会神地剪,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采取小猫钓鱼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夺金钥匙、谁登得最高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踊跃参加,你追我赶,力争上游,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直保持下去。

三、以情感人,引发学习情感。

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如果教师的教学平淡乏味,那么学生也就学得没精打采。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知识的讲授,以“情”去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教学“平年、闰年”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判断下面的年份,指出哪些是闰年?哪些是平年?

(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二)、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三)、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四)、191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

(六)、1999年,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七)、2000年,我国将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的(宏伟)计划。这里的七个年份就是中国从弱小、受人欺凌,到强大、繁荣昌盛的历史缩影。我引导学生读题时,声调时而低沉、激愤,时而高昂、兴奋(括号中的文字是朗读时加进去的),大大的渲染了教学气氛,引发出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同时也巧妙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创设操作情感,提高学习情感。

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课堂教学要变“坐中学”为“做中学”。根据儿童好动的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用感官参与操作活动,不仅能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提高学习情感,充分感知数学问题,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操作材料和操作程序,尽量创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待他们明确操作目的后,让他们从2捆零3根小棒里拿去7根,观察还剩下多少根,学生操作后,让他们说出不同的拿法;

(一)、先拿去零散的3根,再打开一捆从中取出4根,还剩下1捆零6根;

(二)、先打开一捆从中取出7根,把余下的3根和原来的3根放在一起,还剩下1捆零6根;

(三)、先打开一捆和零散的3根放在一起,再从中取出7根,还剩下1捆零6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出口算方法。这样,借助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以操作为手段,以表象为桥梁,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感。

五、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我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我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我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之舟,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然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个性品质,他的学习积极性的形成和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态度密切相关,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和蔼可敬的形象,才能达到课堂上一呼百应,配合默契,从根本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6

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情感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所谓“情感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中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能对教师的“传道授业”积极主动地吸收、消化、运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大量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溶入情感教育,不仅促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而且能激发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让学生在明快、宽松、愉快的环境气氛中学习,既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一、改善师生关系,在交往中调节学习情感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说过:“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是一样的。”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多么重要!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有一片爱心,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以教师的爱去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爱产生感情的共鸣。学生由爱老师转向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诱发学生的内动力,正所谓:“爱屋及乌”。让学生想学、乐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心理沟通。教学中,我总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了解学生对自己工作以及对班级、学校活动的意见,采取合理的建议;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从不上纲上线,不留情面,而是就事论事,真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课间努力与学生打成一片,主动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时进处处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移情理解。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处处为学生着想,使教为学服务。如前一节是体育课,活动量大,本节数学课往往精神不振,容易分神;春游或看电影之前,情绪特别兴奋。凡此种种,我都加以理解、调节。再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有学生提出“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并在纸上画图说明理由,我知道这是典型的“认知失调”的表现,并未加以斥责、埋怨,而是循循善诱,耐心地进行直观演示,让他们逐步理解“组成”与“围成”的区别,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二、激发求知欲望,在冲突中引发学习情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呈现给儿童的学习材料,既要和已有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同时要有足够的新颖,才能产生不协调的冲突,引发学习热情,促有意义而又有趣的问题,使学生陷入想解决,但靠已有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矛盾冲突之中,以怀疑激欲,以矛盾冶情。如教学“比例尺”时,我先把学校的平面图展现在学生面前,问学生:“学校的面积那么大,却画在了这幅图,找到有关数据,算出我们的教学楼占地多少平方米?学校操场有多少平方米?”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告诉学生学了“比例尺”就解开这个谜了。这样,一个个精巧的提问,犹如投石激浪,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获得了持久的学习动力。三、注重个别差异,在分层中培养学习情感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实施“情感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力求因材施教,以科学的方法去启迪每个层次学生的智慧,使其体味到成功的快慰,从而产生出强大的认知内驱力。如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后,为了巩固有关概念和公式,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花坛,它的面积是30平方米,可以有几种设计方案?当接触到这道题时,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一般中、差生设计的图形都是长方形,它们的规格是30×1、2×15、3×10、5×6。我对于这些设计进行及时肯定和鼓励,并把这些称为“××设计方案”,同时,我又十分重视一些思维活跃学生的非长方形的图形设计,如:在学生的讨论中,既解决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他们也都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四、动手实践操作,在参与中提高学习情感学生理解和把握数学问题总是依赖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有关感性知识,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习情感,充分感知数学问题,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例如,在“倍的认识”的教学中,就可以先让学生操作:在第一行摆4个三角形,在第二行摆4个圆片,比一比三角形与圆片的个数,谁多?(同样多)再在第二行接摆四个圆片,第二行与第一行比,就可以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三角形的2倍,再在第二行添4个圆片,现在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再让学生操作另外的学具,边摆边说,在操作中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把小数看作一份,大数里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就可以说大数是小数的几倍。这样,以操作为手段,以表象为桥梁,自然地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五、组织课堂竞赛,在竞争中保持学习情感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竞赛的形式,安排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学习,是有效的组织形式。如教學“分数加减法”一课,下课前,我设计了一道“赛过孙悟空”的习题:先出示一幅画,画上画着一扇门,门上挂着四把“钥匙”,“钥匙”上分别写着“3/8+1/5=?”门口挂着四把“钥匙”,“钥匙”上分别写着13/40、4/13、1/10和29/40,孙悟空正在门口发愁,用哪一把钥匙可以打开这把锁呢?然后让学生跟孙悟空比一比,看谁能上来打开这把锁?学生兴趣很高,争先恐后地来做这道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如小猫钓鱼、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夺金钥匙、谁登得最高等系列竞赛活动,学生都能踊跃地参加,在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氛围中,能使学生的学习情感一直保持下去。总之,在数学学习中,投入情感教学,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意识,成功意识,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心,养成自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和发展。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激励 篇7

情商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课堂教学过程, 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 完成接受和储存信息的任务, 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 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 这样就可以高效率的进行课堂教学。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为了达到这种作用, 教师要做很多工作,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 就是以情感人, 以心育人。

一、以责任之情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华罗庚曾说:“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 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现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 数学比例的协调美, 数学语言的逻辑美, 数学方法的技巧美, 数学形体的对称美, 数学习题的趣味美。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 因此在教学中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用数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例如, 教学“数的认识”时, 让学生数一数全班有几个组?每组几人?男生有多少人?再帮老师数数校园里有几棵白杨树?再如, 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 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宽、高, 并让学生计算出粉刷教室墙壁的面积和所需涂料数量。这样随着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 使学生感到数学很有趣, 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 保持和发展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同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是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

每个孩子, 身材相貌会有美有丑, 智商有高有低, 但人的尊重需求, 是与生俱来的。对于这一点,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教师应是一个公正的法官, 对每个学生都是等同的, 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 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孩子的心田。“虚弱的禾苗”更需要阳光雨露。尊重全体学生的关键, 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学困生”, 对他们应当变忽视为重视, 变嫌弃为喜爱, 变冷眼为尊重。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 让“学困生”也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 也过上幸福的校园生活。

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 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即使是差生也要创造条件, 使他们有机会体面地表现自己, 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表扬的勉强比批评得过分好。”例如, 一个同学板演多位数加法, 忘了在百位上进位, 一般教师订正时打个“×”就过去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全面的否定。可是有位教师订正时, 凡是做对的数位上都打“√”, 只在做错的数位上打一个“?”。学生一看, 五个数位我还做对四个呢!只有百位上忘了进位了, 以后应该认真些。这样做, 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 纠正了他知识上和习惯上的错误, 同时使他们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让学生喜欢上他所上的课

教师身体力行一次胜过说教一万次, 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位教师。正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位教师, 才给了他们更大的兴趣去听这位教师去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师本身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教师的人格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 所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同样, “幽默”是一种润滑剂, 有利于情商的调动, 正如赞可夫所说:“好的课堂教学, 要有幽默, 要有笑声……”因此, 教师的语言不妨风趣一点, 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讲, 效果反而比严肃的说教要好, 这样做, 可以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反之, 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 学生怀着不安甚至对立的情绪上课, 即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 学生也很难参与进来,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 轻松的课堂也能帮助教师建立一个亲和的课堂, 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四、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许多数学教师最头痛的, 莫过于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做家庭作业。如果学生没做家庭作业, 我们应当了解学生不做作业的情况, 多给学生一些宽容, 这种宽容可以诱发学生的一些情感, 从而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完成作业。宽容带来的效力是巨大的, 即使在第二次, 他还是没有做完作业, 但是你会发现已经有了一些量的改变, 他做的作业已经比第一次的强了好多……

数学教师一般不做班主任, 更要注意课间与学生经常在一起, 主动接近学生, 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喜怒哀乐, 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利用作业批语传送老师的期待, 是师生沟通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 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宽容”, 决不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漠视、放纵, 而是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情感, 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 让他们感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是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前提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其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改正错误的机会。

对待学生的优点, 我们要用“放大镜”;对待学生的缺点, 要用“缩小镜”, 真正以宽容的态度处理学生的错误。有的错误, 学生是会一犯再犯的, 教师处理的时候就要在宽容的基础上注意方法的问题, 同样的话, 不同的说法, 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的错误出现反复, 这是正常的, 我们要多给他们一些宽容, 他们毕竟还是孩子。

教师是爱的使者, 离开了情感, 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您若变成孩子, 便有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 学校瞬间成为乐园。”让我们用热情、诚恳的胸怀, 唤起孩子们的兴趣、激情, 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情感教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起步时期, 学生对学习目标还不是很明确, 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所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很有必要。情感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主要以渗透为主。因此, 在渗透情感教育的时候,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及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 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良好的自身修养是渗透情感教育的前提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 其自身情感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要热爱数学学科, 工作积极, 态度和蔼, 乐观向上, 对数学的热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需富有激情地上好每一堂课, 把工作当做一种乐趣和享受。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数学的热情和热爱, 才会不由自主地爱上数学学习, 才会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反之, 如果数学老师自己都不喜欢数学, 认为教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他在教学中就不可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二、关爱学生是渗透情感教育的关键

一个不关心学生的教师怎么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呢?教师对学生的爱从内心发出, 面对学生的时候才会流露出对学生的关爱, 进而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良好的情感做基础, 才能促进师生双边互动,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让他们感受到被别人肯定、欣赏、关爱的幸福。关心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 会感染学生, 让他们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形成勇敢、顽强、刻苦、努力、积极的学习情感。关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既要关爱学生, 理解学生, 高度信任学生, 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带领他们在正确的轨道上大步向前, 决不能放任自流。只有教师真诚付出, 学生才能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爱意, 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三、联系生活实际是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去买零食, 他们会计算的一清二楚, 知道该拿多少钱, 买多少零食, 但是如果让学生去计算数学试题, 他们有时会感觉不知所措, 无从下手,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数学教学缺乏生活性和情感性所造成的。具有饱满情感的数学内容,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起学生学习的灵感, 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这是因为认知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是理论学习的基础, 只有认知越深刻, 情感越丰富, 学生才能更容易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效果。另外, 情感对于推动、调节和强化教学过程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也就是说良好积极的情感对于教学活动会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 反之, 消极的情感状态会阻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起到抑制作用。例如, 教师在教学工程计算的应用题时, 如果能放映长江发洪水, 堤坝被冲开了一个口子的情境, 让学生来计算怎样填充坝口, 学生在也这样危机的情境中学习, 思维自然会活跃起来,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多起来,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是学生自觉认识过程。在互动过程中, 教学是客体, 而学生是主体, 学生不能只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要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究者。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在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都要重视, 要肯定和尊重他们的思维, 相信他们的能力,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因此, 教师要创新性地整合教学内容,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发展过程, 以情景为手段, 以发展为目的, 在问题情景、生活情境、探究情境、故事情境等多种情境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不管是哪一种情境, 只要把生活情境渗透到情感教育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他们才能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性。情感教育不但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完善评价体系是渗透情感教育的保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评价, 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数学学习, 以及完善教学活动, 因此, 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和丰富多彩的评价手段。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 不但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成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态度, 以及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现的情感, 通过合理的评价, 让学生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 完善自我, 建立自信。数学评价方式有多种, 如口头提问、书面检测、课堂观察、学生之间的评价、成长记录袋、作业批语等, 不管是哪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独特性, 不管教师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 都要做到真实、客观, 以激励和肯定为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不止这几种, 比如,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成功人士故事进行激励;通过做游戏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 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等。

总而言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 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课堂,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的尊重及心灵上的温暖, 教育不是单纯的灌输和教学, 只有把情感融入其中, 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才能让学生回味无穷, 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增强数学教学艺术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袁芳.情感的力量——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落实”因素之一[J].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3 (4) .

[2]冉玲蓉.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浅谈[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4 (23) .

[3]刘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时代青年:教育, 2012 (6) .

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9

1.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观念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一种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教育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 而教育本身也更加具有目标性, 在不断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知识水平时, 还要对受教育者的个性方面进行培养, 以便促进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养成。因而在教育中, 除了对受教育者自身各种能力进行培养外, 还应该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进行教育, 通过采用丰富内心情感、丰富精神世界等方式来促进受教育者自身认知的健康积极发展, 从而有利于各项外在能力的培养, 而这一过程就是情感教育的过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深化改革时期,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时代发展要求的, 是实现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情感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 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将情感教育应用到日常教学当中, 促进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

2.小学数学中情感教育的具体应用

(1) 挖掘小学数学中的情感因素。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活动, 就要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教学资源, 而在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师应该注意从数学教材和教学内容中挖掘情感因素, 利用这些情感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让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同时自身情感态度能够有所转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利用数学教学中的统计资料和数据进行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据资料是直接反映我国目前经济或科技发展状况的, 通过对这些资料加以利用, 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我国经济或科技发展状况,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二是利用数学教材中反映日常生活常识或科学知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掌握基本的科学常识内容。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的练习题中, 在题干中给出人的嗅觉细胞有0.049亿个, 而狗的嗅觉细胞是人嗅觉细胞的45倍, 问狗大约有多少嗅觉细胞。这一道题目中所给出的人和狗嗅觉的比较, 让学生能够对人嗅觉有个基本的认识, 并且能够了解到狗的嗅觉比人的好这一常识。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也是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情感兴趣的关键,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 不仅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还要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出现, 与学生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关爱之情,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积极的情感价值观。因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转变自身角色, 改变过去权威的教师地位, 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 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 尤其是小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需要在教师引导下才能完成。而学生积极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师生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而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了解班级中每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及时给予肯定评价, 让学生能够及时得到积极反馈, 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同时,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授课过程中, 应该注重观察和体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思想, 掌握数学教学的课堂动态, 以便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情感进行引导, 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了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数学教师在课后应该积极听取来自学生的意见, 并根据学生意见来调整课堂教学, 弥补数学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使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在运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 还应该注意运用自身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 在学习方面很大一部分是受教师主导的, 教师的情感或教学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调动自身的教学热情, 用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热爱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能够在情绪感染下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在培养学生情感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运用情感教育, 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调动自身的情感,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 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这一章教学时,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学习当中, 教师可以在上课开始进行游戏教学, 如进行击鼓传花游戏, 让学生在鼓声开始后将花挨个传给后面的学生, 在鼓声停时花在谁的手上谁就要表演节目, 在进行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 这样的方式每个人可能拿到花的可能性是多少。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 又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挖掘情意素材———培养情感

学习是一种带有意识性的活动, 学生的意识强弱往往依赖于情感. 有了情感才会滋长学习的兴趣, 形成学习动机, 直接推动其主动积极地学习. 教师如何将许多抽象难懂、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习直接兴趣的教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呢? 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精心设计, 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气氛.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为此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比如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学具教学、教具演示等教学手段. 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协调起来, 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出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方格图, 学生先估计它们的面积, 再通过数确认它们的面积, 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接着议论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估、数、看、想、比、动、议, 使学生学得十分轻松有趣, 加深了对几何知识的感性认识, 既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又培养了他们的情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情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情感动机引起的. 因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 是确保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情感动机, 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从而触发学生产生探求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 引发他们积极参与的情感动机, 促使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中磨砺坚强意志. 仍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为例, 教师出示一些不规则图形的方格图, 你能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吗? 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有的同学通过数方格, 有的同学通过割补平移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 通过比较学生感知到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这样计算面积比较简便. 这时出现平行四边形, 问:根据你的经验, 你打算怎么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试试看! 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 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出发, 由此及彼,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

三、引导学生参与———发展情感

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改变认知活动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教师要重视发挥情感因素的定向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说过:“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引导学生探求, 自己去推理,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 而引导他们发现应尽量多些. ”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平行四边形如何转化成长方形这一教学重点时, 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 “学生尝试操作 (学生自主性学习 ) , 学生发现演示 , 大组汇报质疑, 学生尝试解疑, 在这个过程中, 思维层次较低的同学也可以通过看书、同伴合作来获得成功”. 学生在剪、移、拼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 体验到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乐趣.

此外, 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 集思广益, 这样做, 既能确保每名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 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分享他人的成功, 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 我安排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1) 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2) 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还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达到了互助互学的效果.

四、体验成功愉悦———维持情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 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情感,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也会泄气自卑. 因此, 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 鼓励、诱导、点拨, 帮助学生成功, 在学生获得胜利后的成功感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例如, 当学生通过自学和亲自动手操作知道了可以有多种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 我尽量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觉得自己会学, 自己能学, 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这样做, 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而且培养了他们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克服困难的毅力.

五、融洽师生关系———调控情感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儿童的情感易于外露, 行为的情感色彩浓厚, 往往喜欢数学老师就是儿童喜欢数学课的重要因素. 这就要教师能合理调控情感,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从数学心理学的角度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情感交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亲切和蔼的同时, 还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时捕捉反馈信息, 并作出积极的评价, 通过恰如其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表扬来诱发学生的情感. 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推动深入学习和促进思维发展的动力, 不但促进了教与学的“同频共振”, 而且也促进了师与生的“情感共鸣”.

总而言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抓住每一个环节, 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生动起来.

摘要: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协同发展的过程.让情感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三维角色动画建模技术下一篇:狂犬病综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