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

2024-05-28

国际象棋(精选十篇)

国际象棋 篇1

人机博弈是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决策计算过程, 是对博弈树搜索进行了一些高效的优化, 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随着国际象棋在中国的普及, 国际象棋教学领域仍然局限在名师面授辅导的教学形式, 远远落后于国外应用计算机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潮流。本项目利用国内外丰富的研究成果, 尝试将人机对弈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 为国际象棋学员提供准确、快速、可靠的实时国际比赛数据, 改进和提高计算机博弈引擎的各项关键性能, 提供人机对弈和名师一对多车轮战等辅助教学方式, 经济效益突出。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机博弈是一门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学科, 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学、心理学等学科。80年代中期,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汉斯·波尔莱纳 (Hans Berliner) 继续了Ken Thompson的事业。这位曾经获得过国际象棋通讯赛世界冠军的科学家制造了一台硬件驱动的弈棋机———名叫“Hi Tech”。他和他的学生Carl Ebeling设计了一个硬件棋步生成芯片。装配有64个这样芯片的“Hi Tech”在1986年以微弱劣势负于Cray获得世界计算机国际象棋锦标赛亚军。在1997年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深蓝”与当时的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进行了一场大战, 并以“深蓝”计算机战胜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 (1997.5) 而载入史册。国外在国际象棋计算机辅助教学领域, 最著名的就是Chessbase, 集中了全世界绝大多数国际象棋职业棋手和业余爱好者, 同时Chessbase开发的人机对弈系统也是当前棋力最强的通用计算机国际象棋软件系统。

3 技术路线

项目组首先搜集开源的机器博弈引擎和协议, 对每一个引擎进行评估、部署、分析, 借鉴开源的协议实现, 设计并实现了我们自己的多引擎人机对弈系统。

3.1 开局库

开局库是棋类软件的必要组件之一, 也是软件的组件之一, 包括与开局有关的数据库。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十分强大, 但是由于其计算原理, 导致一盘棋中有很多关键步数看不到, 从而导致局势不利。计算机中国象棋博弈的难度比国际象棋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计算机中国象棋博弈的研究却十分滞后。因此, 不断提高开局库的研发与设计显得尤为关键。大家知道, 国际象棋8行8列, 64个方格, 正好对应6位2进制数, 数据格式比较简单。通常情况下, 一个程序所弈的前15至20步都来自开局库, 然后才真正进入到程序“思考”阶段。我们只要根据开局知识和经验可以很方便的记录在磁盘上并且在开局阶段供程序使用。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行方案的组合, 试验过各种搜索算法的效果, 开发语言也是从C改为VC, 又从VC改回到C。一遍遍地摸索, 逐渐找到了适合国际象棋的数据结构和搜索引擎, 开发出高效率的走法生成模块。

3.2 残局库

计算机博弈是人工智能领域中最具有挑战性的科研课题之一。它实现了“计算机智能战胜了人类天才”。为了能够在这一新兴的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更快更多的突破性进展, 有力发挥机器博弈的“果蝇”作用, 需要很好的明确当前机器博弈所面临的挑战。国际象棋打败人类10多年前就已经由深蓝完成了, 近年仅是个人电脑的国际象棋软件的等级分就已经大幅度超过人类, 已经没有人类的世界冠军笨到跟计算机挑战自取其辱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残局数据库已经囊括了六子 (及以下) 残局所有的变化和结果。由超级电脑计算好剩余棋子的所有局面, 并存储以备调用。当局面剩余残局库中所存储的局面时, 不必计算, 计算机直接可以知道结果。6子以内残局库已经算完, 7子残局库也已经算出大半。

4 对弈对象设计

Chess Pgn Table Fen Table

Fen棋步FEN局面Event赛事名Fen Id局面的ID

Times应对棋步次数Site地点Pgn Id棋局ID

Next Step应对棋步Date该局日期Next Step下一步PGN

Win Rate当前局面的应对棋步的胜率Round比赛的第几轮Fen棋谱每一步对应的局面

Win Count局面胜利次数White白方选手姓名Result结果

Draw Count局面和棋次数Black黑方选手姓名Step Count对应步数

Lose Count局面输棋次数Result比赛结果Step Owner走棋方

Play Count双方共走多少步

Event Date赛事开始日期

Pgn PGN棋谱

5 主要模块功能

5.1 棋局演示

根据录入棋谱。自动生成棋局演示功能。此功能可以针对演示模块可以进行前进、后退、暂停等功能方便观棋而用。

5.2 互动教学

此模块根据主控机演示操作, 客户机实时显示主控机操作结果。同时配送音频、视频、文字信息等教学信息。

5.3 棋局分析

根据棋局走势分析相应的对应走法的百分比。根据棋谱的数量可以动态分析数据延伸走向。

6 结束语

国际象棋人机对弈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通过积极参与并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方法和工具, 并在消化吸收后投入到国内棋牌项目的人工智能研究, 有助于提高当前国内传统棋牌项目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水平。随着国际象棋在国内普及程度的提高, 国际象棋教学产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机会, 本项目实现的国内第一个交互教学平台, 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摘要:本设计侧重人机博弈引擎应用分析, 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稳定性, 提供严密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提高可靠性。基于本设计实现了一个支持多引擎人机对弈的交互式网络教学系统。

关键词:国际象棋,网络教学,平台,设计

参考文献

[1]方玮玮.机器学习方法浅析[J].福建电脑, 2012, 11.

[2]丁剑飞, 何玉林, 马永昌.面向可重用的设计资源库建模技术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 2013, 1.

我与国际象棋 篇2

我与国际象棋

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下棋了。 每种棋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则,而且变化无穷,让我乐在其中。在众多的棋中,我最喜欢的是国际象棋。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因为我有一副非常棒的国际象棋。那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东西,一下子就被这副国际象棋吸引住了。精致的木质棋盘下面有两个小抽屉,分别放着黑白两色的棋子。国际象棋的.棋子非常有趣。它与中国象棋不同,中国象棋的棋子是平面的,通过圆棋子上面的文字来区分各个棋子的,而国际象棋的每个棋子都是立体的,每个棋子就如同一座精美的小雕像,如马、王、后等,个个都是栩栩如生的。爸爸妈妈看我这么喜欢,就把它买下来。于是,我高高兴兴地把它抱回了家。 回到家里,我就迫不及待地让爸爸教我怎么下。刚开始学下棋的时候,不论我怎样小心翼翼,总是输给爸爸。面对“敌方的咄咄逼人、大举侵入”,我常常是难以应付,开盘不久,我就被“敌方”消灭了大部分军队,败下阵来。尽管输棋会让我觉得很沮丧,但其中充满的变化和挑战更让我着迷。后来妈妈还给我买了一本国际象棋入门的书,没有人陪我下棋时,我就拿着书细细揣摩、研究,按照书上教的布局来走,渐渐地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双象杀单王”、“单车杀单王”、“单后杀单王”、“马象杀单王”…… 虽然我现在的棋艺水平还不高,但下棋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下棋不仅让我度过了无数的快乐时光,更让我开动脑筋,学会了思考和探索。 [编辑有感] 同学们从小培养一两样有意义的爱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本文的小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他与国际象棋的故事,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呢。国际象棋是一个益智动脑的棋类游戏,小作者原先是被国际象棋的外表所吸引,后来学下棋时才因为它的内在而入迷,此后不断学习探索,从对弈中获得知识与乐趣。难得的是小作者的这份探索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国际象棋的喜爱。

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 篇3

不过,我发现这两种象棋有太多相似之处:都是三十二枚棋子,规则走法也基本一致,都有王有兵,有马有车,如果拿掉“楚河汉界”,两个棋盘几乎完全一样。当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国际象棋实行“一夫一妻”制,一王一后;中国象棋则“一夫多妻”,一帅俩士。国际象棋的王有“易位”走法,到最后可以四处活动,亲自征战,且威力不小;中国象棋的帅只在“宫”里呆着,闭门不出,被相士们严密地保护起来,基本上是个没用的东西,但它的存在决定战争的胜败,它一完蛋,全局便输了。

我比较好奇,两种棋虽然有许多差异,但存在惊人的一致,这是为什么?它们到底谁先谁后?有专家论证中国象棋历史远比国际象棋悠久,甚至认为国际象棋发源于中国。我不相信这种说法,比较相信这两种棋都源于印度。印度和中国一样,曾经文化发达,为世界做了许多贡献,如阿拉伯数字。不过这些老迈的文化古国,现在都不怎么样,古巴比伦已经没了,埃及也虚弱得很,就如同人老了,虽然资格很老,经聆老道,但在朝气勃勃的年轻一代面前,老了就是老了,不服不行,倚老卖老没什么意思。

两种棋在形成并完善定型的过程中,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比如:国际象棋的兵成功下底后,可以升格为除了王以外的任意一子,这叫论功行赏,体现了一种契约关系与平等参政的民主思想;而中国象棋的兵过河后仅仅是稍微厉害了一点,永远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典型的炮灰,用它们的牺牲去为其他角色铺路,这反映了一种森严的封建等级制思想,在中国军队里从奴隶混到将军基本不可能,也有,都发生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

中国象棋的“马”被设计了“绊马脚”,体现了中国人勾心斗角的文化传承,而国际象棋里的“马”没有这种约束,在“马”的游戏规则上中西方的区别体现得非常充分。

我毫不隐瞒自己对西方文化的偏好,因为总觉得中国的东西缺点什么,气势?气度?气场?比如唢呐VS小号、二胡VS提琴、扬琴VS钢琴、秧歌VS芭蕾、京戏VS歌剧、《三枪》VS《阿凡达》、陈凯歌VS卡梅隆……这无疑会被别人诟病,说观点太偏激。但毫无办法,他们的所谓中庸无法使我信服。

国际象棋 篇4

一、层次不一, 教学活动开展难

生生之间、男女之间、班班之间, 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有学生本身的智力原因, 有学科老师支持与否的原因, 还有学生家长支持参与的原因。所以, 当每周一节的国象课上有些学生能轻车熟路地驾驶棋子, 很轻松地消化教师所授内容, 有些则头脑一团乱麻, 学了一个学期还不清楚走棋规则。

二、训练不够, 知识点消化难

每周只有一节国象课, 短短40分钟, 又要复习, 还要新授, 学生真正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太少, 所以很多学生在第二周学习时, 已经把上一周讲的内容忘了大半了, 如果新授的内容是衔接的话, 学生就更加难以消化。

三、教法单一, 学生兴趣不浓

不可否认, 国际象棋立体造型的棋子, 栩栩如生、生动形象一开始是非常吸引孩子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知识点的深入, 许多学生怕动脑筋, 不愿意钻研。加上执教者总是“一个棋盘, 一根教棒”, 总是“讲授-对弈—讲授—对弈”的单调方法, 导致一部分学生渐渐对国象失去信心。特别是下棋经常输的同学, 渐渐提不起兴致了。

既然发现了问题, 就要想办法解决。我们思考:国象教学对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 它不同于学科教学该如何体现其特色, 进一步的学习讨论后, 学校实施以下做法:

一、统一思想, 以发展人格为导向

国际象棋作为一项“聪明人的游戏”, 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人格确实有着很大的作用, 但我们不能因此强迫每一个孩子都熟练地掌握下棋技巧, 而应该从发展学生人格、发展学生兴趣这方面来考虑。课堂上学生水平层次不一的情况肯定是存在的, 执教者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降低要求, 放慢速度, 以中低水平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计教学, 制定教学内容。对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家长加强宣传力度, 统一“以棋育人”的思想。

我校专门召开教师大会, 号召每一位教师与学生一起学棋, “要学生会的, 自己首先要会”, 同时下发学习材料, 讨论国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探讨国象教学与学生多元智力的关系。利用家长会, 宣传学校发展特色文化的必要性, 国际象棋的学习运用对学生成长的好处。在学习国际象棋出色的学生多表彰多鼓励多支持。

我们认为在国际象棋课堂上, 教师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棋品”。所谓棋品就是听讲时是否耐心细致, 对弈时是否遵守规则, 失败后是否灰心丧气等等。“观棋不语是君子”“摸棋必走”“不许悔棋”等游戏规则应该在学习国际象棋第一时间就教给学生, 并时时提醒, 予以警戒。对弈双方“握手开始、握手结束”的谦谦君子之风更要传递给学生, 示范给学生, 让学生养成“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风亮节。这样, 国象教学才会充分显示其在素质教育特质方面的作用, “以棋育人”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二、分层教学, 以小组合作为方式

树立了“以棋育人”的思想, 那么面对课堂上学生参差不齐的下棋水平也会有各种对策。每周一节的国象课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中低水平的学生, 而兴趣班、校级队则针对优秀学生进行提高辅导, 当然这些提高班都是在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基础上。教师在班级授课时, 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班级优秀资源”, 聘请“小老师、小助手”, 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才进行教学、巩固、指导, 还可以采用“以一帮一”或“以二帮一”的形式帮助后进生提高。

06年暑期村小撤并到我校, 学生“四分五裂”到各班, 因为村小没有国际象棋课, 这些学生如果仅仅靠老师的指导是无法适应的。要在短时间内“识棋盘、走棋子、懂规则”, 只有靠学生的帮助。于是各班成立了国象指导小组, 人多力量大, 短短一个学期, 这些五年级的孩子大部分达到了3年级学生的水平。有些爱钻研的学生甚至赶上并超过了本班中等水平的学生。

三、利用媒体, 以提高质量为目标

学生年龄小, 兴趣维持的时间有长有短。多媒体凭着它的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我们的国象老师开动脑筋, 把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入国象课堂, 促进了国象教学质量。

比如一年级老师在教学认识国际象棋棋盘时, 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孩子们一下子被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吸引住了, 随着被动画了的棋子们踏出的舞步, 两种颜色的装扮, 国际象棋棋盘的特征也舞进了孩子们的印象中。在认识各种棋子时, 我们用多媒体技术将棋子拟人化, 赋予其生命, 当看到一个个直观形象, 色彩鲜艳的棋宝宝时, 孩子们一下子情绪高涨, 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与棋宝宝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同样的, 教师在执教“抢中心”这个知识点,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形象地向学生演示“如何抢中心”。为了巩固“抢中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教师利用软件进行“实战演练”, 教师讲解清晰, 学生听得明白。课堂上教师利用网络下载演示了“国象冠军”谢军在比赛时采用的开局“抢中心”, 告诉学生“今天学的方法和冠军们比赛的方法一样”, 从而增强了学生学棋的信心。

四、优化环境, 以激发兴趣为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的能源, 是孩子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是的, 只要学生有了兴趣, 那么学什么都是津津有味的。

“各位同学, 请注意!现在开始第一轮比赛, 限定时间30分钟。请班主任对获胜的同学做好记分记录。”“第三轮比赛马上开始, 请积分相同的同学坐在一起开始比赛。班主任继续做好记分工作。”这是学校开展“国际象棋节”中一个全校所有学生参与的选拔赛。生生对弈、师生对弈、家长对弈、年级对弈等多层次的活动, 给每个孩子锻炼的机会, 学生个个兴致盎然。

“谢军小时候……”这是同学们在举行国际象棋大师故事赛!

“我做妈妈的国际象棋老师”这是同学们撰写的“我与国际象棋”的故事。

校园环境的布置、学校活动的开展, 当学生觉得国际象棋与自身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时候, 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下国际象棋 篇5

爸爸买了一副国际象棋。我决定先教爸爸下棋,再和他比赛。

我先教爸爸认棋,告诉他:“棋子中‘王’是最高的;‘后’喜欢珠宝,所以‘后’头上有一粒珠子;‘象’的身上有一个开口;‘马’就是一个马头;‘车’像一个城堡;‘兵’最矮。”我又教爸爸棋子的走法,我说:“‘王’走的是米字格,但每步只能走一格。‘后’也是走米字格,但却能随便走几格。‘象’是斜着走的,无论走几格都行。‘马’是竖竖横,或横横竖,这样走。‘车’是横走,或竖着走,随便走几格。‘兵’只能往前走,不能横走,吃子是斜吃。”爸爸明白了。

开始比赛了,我和爸爸在黑白相间的棋盘上摆好棋,然后我先走“马”,爸爸走了“兵”,我用“马”去吃他的“兵”,他的“象”把我的“马”吃了,我也走了“兵”,去吃他的“象”……比赛完了,我赢了爸爸。但是我想:爸爸才刚学,棋艺还不太好,所以才会输,他熟练了,就会赢我的。我叫爸爸多多练习,这样一定会赢我。

未来我想宣传国际象棋 篇6

赵:我想好好宣传国际象棋,我们取得的成绩跟它在中国的地位太不相符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个项目才慢慢恢复,但很多地方没有专业队,而且由于它不是奥运会项目,它的发展非常艰难。但在短短几年内,我国就出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在2000年左右,我们在女子领域垄断了世界冠军,非常强。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那批棋手很厉害,比如谢军、诸宸等,让世界都为之震惊。这说明中国人的智力相当了得。

记:是不是在世界范围内国际象棋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比赛项目?

赵:世界第二大。但是在中国它的地位很低,虽然我们取得的成绩特别好。所以世界上对这个事情非常惊讶,觉得不可思议。我想我要努力的空间还很大。

2013年,赵雪一直在与世界冠军失之交臂,更糟的是,她赖以成名的“快棋”技艺不进反退,这让大赛前的赵雪自己都不“奢望”金牌。赵雪经常迷惑于自己的天赋、努力、成绩和失败中,有时候她很难分清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但很多时候,她的天赋总是替她抵挡一些人生的难处。采访后不久,她如愿获得了巴斯克赛的女子个人冠军。

从“国际班”到“国际课程” 篇7

公办高中国际班究竟何去何从?这是很多已经举办国际班的学校, 或正筹划举办国际班的学校, 以及准备送孩子上国际班的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 从公办高中的办学责任, 以及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出发, 公办高中国际班的出路在于从举办国际班到开设国际课程。

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看, 整顿公办高中国际班, 理清产权关系、规范办学, 保障受教育者权益, 很有必要。对于已开设的公办学校国际班, 可能有三种走向, 一是全部取消, 由民办学校、社会培训机构, 举办国际班。其中的问题是, 目前高中优质资源基本集中在公办高中, 学生、家长对公办高中举办国际班比较信赖, 民办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举办国际班, 如果监管不力, 师资、课程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

二是部分保留, 但要加以规范, 包括, 所有国际班学生纳入计划内招生, 有国内高中学籍, 升学时可选择国内高考和“洋高考”;国际高中的财务信息全部公开, 收支两条线, 收入全部交教育部门, 再由教育部门统筹。目前已有地方采取这种方式, 但也存在问题, 本来一些学生选择国际班, 就希望不参加中考, 为何一定要通过中考录取, 才有高中学籍, 而不能采取新的认证制度, 对国际高中进行认证呢?再就是, 如果高中举办国际班, 没有任何经济收入, 还有多少高中有举办的积极性?上海此前规范公办高中国际班, 明确提到公办高中国际班按普通班收取学费, 这无疑是变相让国际班走向消亡, 用一样的学费, 怎么聘优质国外师资、引进国外课程?

三是取消国际班, 推出国际课程, 由学校主导开设, 或者购买服务的方式,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国际课程班, 由学生自主选修。开设国际课程的费用, 主要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承担, 选修的学生可按国际课程学分付一定的学费, 这种做法, 是把国际课程作为中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同时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不再单设国际班, 而是学生根据选课情况走班。

国际象棋 篇8

一、理论和假设

( 一) 国际创业导向与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

国际创业导向反映的是企业在探索国际市场中所体现的总体创新性和前摄性,拥有较高国际创业导向代表企业一般都具有独特的创业能力和愿景。很多研究表明,创业导向对企业的国际化活动具有正向提升作用,如创业导向可以显著地影响企业的国际化学习能力,提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速度及其组织绩效[2]。通过对中国436 家国际化企业的实证性研究,Zhou等发现创业导向可以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网络升级能力和知识升级能力,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识别国际市场机会,以及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拓展海外市场[3]。Knight等学者也发现,具有高国际创业导向的企业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全球技术创新能力、独特产品开发能力、高度关注质量以及注重与国外经销商关系的营造,因此相对于低国际创业导向的企业而言,高创业导向企业所具有的创新性、前摄性与风险承担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并抓住海外市场机会,其国际化速度相对较快,国际化扩张范围也更大[1]。由此得出假设1: 企业的国际创业导向与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之间存在正向线性关系,低国际创业导向水平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较小,而高国际创业导向水平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较大。

( 二) 国际市场导向与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

国际市场导向是指企业拥有的一种通过关键市场因素为国外顾客进行价值创造的管理思维,它反映的是企业对待顾客、竞争者和其他外生因素的态度。因此,Kohil等指出市场导向可以反映一个企业产生、传播以及响应市场情报的倾向,即高市场导向企业具有比其竞争者更早感知市场趋势的能力,他们能更加准确地预期市场反应,并采取措施留住或吸引顾客,提升渠道能力或者阻挠竞争者[4]。因此,认为高国际市场导向企业由于出色的市场情报挖掘和响应能力,能够较快地了解和把握国外市场需求,具有更高的市场前瞻性,这使得他们可以比竞争者到达更多海外市场,因此其国际化扩张范围应该较大。然而国际市场导向的提高也需要成本,要求企业花费更多的资源搜集海外市场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学习以内化为组织知识,而且这种成本会随着企业海外市场分散度的提升而提高。一个具有高国际市场导向的企业必然会为了国际市场情报而独立地搜索和学习有关海外市场的各类信息和知识。然而,低国际市场导向企业也可以获得很多有关海外市场的知识,这主要依托于关键客户的国际化运营[5],而且这种知识获得的成本较低。因此,低国际市场导向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被“拉”的方式进入很多海外市场,他们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也可以很大。

由于缺乏海外扩张知识以及市场预见性,与高国际市场导向企业相比,中等市场导向水平的企业缺乏进行国际化扩张的主动性和能力; 而与低国际市场导向企业相比,他们要付出更高的海外市场知识搜索成本,因此中等国际市场导向水平企业的国际化扩张速度较慢。为了节约信息搜索成本,这些企业可能更偏好于作为市场跟随者而不是开拓者进入国际市场,国际化扩张速度受限,所以国际化扩张范围也最小。由此得出假设2: 企业的国际市场导向与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低国际市场导向水平与高国际市场导向水平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都会较高,而中等国际市场导向水平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最狭窄。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 样本和数据收集程序

本文从南京、无锡、常州、南通、镇江5 个城市中随机抽取500 家中资背景的制造业外贸企业,然后上门进行问卷填答,共收回117 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23. 4% 。根据ISIC(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的两位数分类数据对样本企业所在行业进行编码,合并成五个行业类别,第一个行业类别是服装制造业( n = 38) ,第二个行业类别是化工、橡胶和塑料制品行业( n = 20) ,第三个行业类别是金属制品和设备制造业( n = 25) ,第四个行业类别是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行业( n = 17) ,第五个行业类别是其他行业( n = 17) 。

( 二) 变量测量

选取企业海外国家数作为衡量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的指标[6]。国际创业导向和国际市场导向采用的是Knight和Cavusgil所发展的5 个题项和9 个题项量表。控制变量则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国际化经验、企业所在行业以及他们的所有者类型。由于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都来自相同被测者,因此本文可能会出现共同方差变异的问题。为此,进行单因子检验,对涉及本次研究的所有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没有得出一个共同因子,认为共同方差变异不会扭曲结果。

( 三) 研究方法

因变量属于计数变量,因此首先采用泊松回归进行估计,但由于本文的因变量呈现过离散( over dispersion)趋势,泊松分布的假设就此打破,采用负二项回归来进行数据分析。

三、实证检验结果

表1 给出了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国际化经验和所在行业等变量之后,通过加入国际创业导向,发现在模型2 中,国际创业导向对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的影响非常显著( b =0. 385,p < 0. 01) ,这说明假设1,即国际创业导向对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得到支持。在模型3 和模型4 中,当依次加入国际市场导向的一次项与二次项后,发现模型4 中国际市场导向的二次项也是非常显著的( b = 0. 132,p < 0. 05) ,这说明假设2,即国际市场导向与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之间存在正U形关系得到验证。

其中,Internationalscale代表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IEO和IMO分别代表国际创业导向和国际市场导向; Internationalexperience代表国际化时间; SOE代表是否为国有企业; POE代表是否为私营企业; Industry代表行业虚拟变量。

注:a.N=117b.显著性水平:*p<0.1,**p<0.05,***p<0.01

注: a. N = 117b.显著性水平:*p<0.1,**p<0.05,***p<0.01

四、结论

国际创业导向反映的是企业在探索国际市场中所体现的总体创新性和前摄精神。具备高国际创业导向的中小企业不仅可以更好地识别国际市场上的各种机会,而且具备的风险承担性也可以帮助企业抓住各种机会,进而加快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进程,扩大自身的国际化范围。因此,企业的国际创业导向与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之间存在正向线性关系。此外,具备高国际市场导向的中小企业因为具备更强的市场情报获取、传播以及市场反应能力,从而具有更好的市场前瞻性,对国际市场机会较为敏感,所以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国际化范围; 低国际市场导向企业也可以通过自身关键客户的国际化经营被“拉”入国际市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身的国际化扩张; 而中等市场导向水平的企业由于同时缺乏进行国际化扩张的主动性和能力,与低国际市场导向企业相比,要付出更高的海外市场知识搜索成本,所以其国际化扩张速度最慢,国际化程度有限。因此,企业的国际市场导向与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国际化研究领域,支持了很多相关学者提出的用整体化观点来看待企业国际化的过程[7],即应该拒绝仅用包括一个或几个变量线性模型的方式来解释企业的国际化。通过论证企业国际市场导向与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单一的线性模型很难较好地解释因变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Knight,G.A.,S.T.Cavusgil.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d the Born-global 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4,35(2):124–141.

[2]Zhang,X.,Ma,X.,Wang,Y.EO,Social Capital,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MES:Evidence from China[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2,54(2):195–210.

[3]Zhou L X,Barnes R B,and Yuan L.Entrepreneurial Proclivity,Capability Upgrading and Performance Advantage of Newness Among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0(41):882–905.

[4]Kohli,A.K.,Jaworski,B.J.Market Orientation:The Construct,Research Propositions,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1–18.

[5]Rosenbusch,N.,J.Brinckmann&A.Bausch.Is Innovation always Beneficial?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SM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26(4),:441–457.

[6]Goerzen,A.&P.Beamish.Geographic Scope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3):1289-1306.

国际象棋 篇9

一、企业商标国际注册的基础

1. 企业树立商标国际注册意识。

由于前瞻性商标战略的缺乏、费用上的短视考虑、对国际市场前景的怀疑或暂无此打算、传统的“出了名再注册”或“商品不愁销路无须注册”以及对无形资产不重视等思维惯性等原因, 很多企业不重视商标的国际注册, 这给了国外不法商人恶意抢注的机会。据报道, 自1989年我国加入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系统至2002年底, 我国企业通过马德里系统到其他国家的注册申请总共只有2450件, 平均每年不到200件;而仅2002年德国就提交国际商标申请5158件。由此可见, 企业树立商标国际注册意识, 运用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这一便捷的方式, 通过商标国际注册拓展国际市场, 显得格外紧迫。

2. 企业应适当对国际市场相关法规了解。

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企业瞬间被卷入全球市场竞争狂潮, 初涉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对国际惯例与游戏规则尚欠了解。在商标国际注册方面, 企业要积极。同时, 企业必须了解相关的国际注册条约和注册国家的法律, 依法注册, 才能成功注册。

3. 政府应提供相应的环境保障。

首先, 政府要加快市场与法制环境与国际的接轨。后WTO时期是国际规则对接的时代, 中国的市场成熟度、法律体系及其执行力度, 较之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这是中国企业缺乏法律意识、忽视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重要原因。中国企业只有在一个与国际市场法律体系接近的环境中历练, 才能真正树立法律意识并将之内化为一种习惯, 进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其次, 政府要提高国际竞争环境下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需要政府的保驾护航, 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参加相关国际组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 加强与国外知识产权机构和团体的交流, 熟知国际法规与惯例并进行宣贯, 搭建包括商标在内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等, 充分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在可能的范围内为中国企业谋求利益和提供帮助。

二、企业商标国际注册的必要性

1. 商标权注册取得制度要求。

注册原则是指商标所有人通过注册获得商标权。这一原则与使用原则最大的区别在于, 它是以申请注册的先后来确定商标权的归属, 谁最先提出商标注册申请, 商标权授予谁。注册原则是基于法律保障的观念形成的, 一般实行注册原则的国家采用的是自愿注册制度, 即由商标使用人自行决定是否申请注册。现在世界上多数成文采用自愿注册原则。因此, 企业如果准备在这类国家销售产品, 必须提前准备商标注册, 以免被他人抢注影响产品的出口销售。

2. 商标权效力地域性要求。

商标权作为知识产权, 其特点之一是效力范围的“地域性”, 即一国或地区的商标注册机关核准注册的商标, 商标权人的商标专有权限制在该国或地区的领域之内, 其他国家对此权利没有保护的义务。《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六条之一规定, 商标的申请和注册条件, 在本联盟各国由其本国法律决定。”“在本联盟一个国家正式注册的商标, 与在本联盟其他国家注册的商标, 包括在原属国注册的商标在内, 各不相关。因此, 中国企业在国内进行商标注册, 只是在中国享有商标专用权, 一旦产品出口到国外, 如果自己的商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要得到保护, 必须到该国或地区注册。

3. 避免企业商标被抢注。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企业商标在国外被抢注的事件频发, 被抢注的范围越来越广。据国家工商总局不完全统计, 国内有15%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 平均每年中国商标被国外抢注案件超过100起, 涉及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行业。一些著名商标例如白酒品牌五粮液 (在韩国) 和“杜康” (在日本) 、家电品牌康佳 (在美国) 和海信 (在德国) 、卷烟品牌“阿诗玛”和“红塔山 (均在菲律宾) 、墨汁品牌“一得阁” (在日本) 相继遭遇了被抢注的命运, 被抢注的区域遍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商标国家注册, 以避免被抢注现象。

三、企业商标国际注册的途径选择

1. 马德里协定注册体系。

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体系 (马德里体系) 始建于1891年, 该系统由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管理。由于我国是马德里协定成员国之一, 我国企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该协定和议定书的规定, 在国内向我国商标局提交一份商标国际注册申请书就可以取得在指定的一个或多个商品类别和在指定的一个或多个成员国家的商标注册。虽然马德里协定注册体系具有“省时、省力、费用低”等优点,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市场战略和马德里协定注册体系的特点, 决定是否选择马德里协定注册体系。

选择马德里协定注册体系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首先, 商标检索。为了注册成功, 企业在决定通过马德里协定注册商标时, 有必要通过中国的商标代理机构对成员国进行商标检索, 以确认该商标获得注册的可能性, 否则, 一旦该商标注册被驳回, 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花费。其次, 在国外注册的商标最好与国内注册的商标一致, 以达到商标效应的最佳化。而在实践中, 很多中国企业在国内往往只注册中文的商标, 而到国外注册商标时, 一般都要注册英文商标或者与当地语言相一致的商标, 以适应商标注册国际化的需要。因此, 如果企业国际注册的商标与国内注册的商标一致, 更便于适用马德里协定进行国际注册。第三, 依据马德里协定进行商标的国际注册时, 也可同时考虑逐一申请, 因为, 如果逐一申请时的目标国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成员国, 则可享有申请优先权。逐一申请的另一好处是:企业如果通过中国商标局向WIPO的国际局提交国际注册申请, 由于受人员和其他条件所限, 中国商标局往往不能及时将企业申请递交到国际局, 而国际局以收到申请的日期为申请日, 这样就导致国际注册申请被耽误。而直接逐一注册, 则可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2. 欧盟商标注册。

1993年12月20日, 欧盟会议通过了《欧洲共同体商标条例》 (简称CMTR) , 这是英、德、法、意大利、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开始实行一种在欧盟全部国家 (到2004年5月1日, 欧盟已扩展到25个国家) 使用的商标体制。1994年9月1日成立欧洲商标局。欧盟商标局于1996年1月1日开始受理欧盟商标申请。根据《欧洲共同体商标条例》, 申请人可以通过向欧洲商标局申请注册共同体商标而直接获得在整个欧盟的保护。通过欧盟商标保护期限为十年, 可续展, 每次续展保护期限为十年。欧盟商标的申请人不限于欧盟成员国的国民, 其他入《巴黎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的国民也可以提出申请。

3. 逐一国家注册。

狭义上的商标国际注册是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 而马德里协议国家并不是世界所有国家。广义上的商标国际注册还包括欧盟商标注册等区域注册、协定外的国家逐一注册。简言之, 我国企业在中国之外进行商标注册都是商标的国际注册。如老挝、越南都不是马德里协定成员国, 如果企业的产品要进入这些国家市场就必须到这些国家逐一注册。”

四、企业商标国际注册应注意的问题

1. 根据商标权确权的方式, 采用不同的策略。

商标权确权的方式主要有注册取得和使用取得。日本、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采用注册原则, 企业的产品如果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这类国家, 则应及时的进行商标注册。

2. 根据企业的市场范围选择商标注册的国家或地区。

一般情况下, 如果企业的产品不具有领导市场的能力, 企业可不急于在国外注册商标, 特别是在使用优先制的国家。如果企业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或准备进入国际市场, 企业应确定商标注册的产品类别和申请商标注册的国家或地区, 做到“有的放矢”和“未雨绸缪”。

3. 根据商标注册的时间性要求提前申请注册。

商标注册需要一定的时间, 提前注册的好处是:在企业产品进入该国市场时, 就有已经注册的商标予以保护。如果在产品进入某外国市场之后再申请商标注册, 商品市场没有垄断性, 还很有可能被当地的商人抢先注册, 最终被迫丢掉已经开拓的市场。

4. 在了解申请国或地区的法律、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设计商标。

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时, 既要了解国外商标法的规定, 也要了解国外的文化。如巴基斯坦、肯尼亚等国不准用数字作商标, 所以, 有企业申请“555”数字商标未被核准;又如法国人认为“黑桃”是死人的象征, “桃花”是不祥之物, 因此, “黑桃”和“桃花”在法国是禁止作为商标的图形使用的;意大利把菊花当成“国花”, 所以在意大利忌用菊花作为商品的商标使用;日本把菊花视为皇家的象征, 忌用菊花作为商标图案;拉丁美洲国家把菊花视为妖花, 所以在这些国家最好不要在商标上使用菊花的图案。另外, 设计的商标要有显著性。采用商标注册的国家都要求商标必须具有显著性。我国企业在商标国际注册时, 大量使用显著性欠佳的通用词汇, 这是不明智的。如“联想Legend”商标是英文中固有的词汇, 除显著性不强外, 还容易被抢注。于是, 联想不惜重金重塑Lenovo。

国际象棋 篇10

(一)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推动

IASC从1997年开始实施战略改组, 并于2001年3月正式完成改组并开始运作。新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以全球性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作为自身的新定位, 工作目标为制定一套全球趋同的会计准则, 从而由原来的追求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转变为追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发生了实质性的重大转变。IASB重组成立后, 一方面, 致力于修订先前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 (IAS) , 提高其质量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另一方面, 根据需要继续制定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迄今为止, IASB又陆续发布了9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极大地提高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在此基础上, IASB积极与欧盟、美国等国家或组织协调, 推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 欧盟提供实质性支持

欧盟基于自身利益考虑, 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及推广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 并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高度评价。2002年6月7日, 欧洲委员会部长级理事会通过了“关于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第1606号 (2002) 决议”。决议中要求欧盟的7000多家上市公司 (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 , 必须从2005年起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这一决议正式成为欧洲的法律, 并在各成员国中实施, 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05年1月1日起, 欧盟在27个成员国的上市公司中全面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B认为欧盟的第1606号 (2002) 决议充分显示其在推广IAS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决议的实施也被作为IASB在推进一套全球接受、强制性准则进程中的“分水岭”事件。

(三) 美国开始寻求全面协调

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的加快, 美国的态度也由消极转为积极应对。2002年9月18日,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与IASB签订了诺沃克协议, 正式启动了两大准则体系趋同的进程。2006年2月27日, FASB与IASB联合发布了“IFRS与美国GAAP在2006-2008年的趋同路线图”。在路线图中, FASB与IASB再次申明其共同目标是为世界资本市场建立高质量的、通用的会计准则, 并对2002年签订诺沃克协议中提出的目标和原则进行了细化。2007年12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宣布, 今后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可以采用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准则 (GAAP) , 也可以采用IFRS。这显示美国日益重视IFRS, 在开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也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四) 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给予充分肯定

2005年2月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下属的技术委员会于发布《关于2005年制定和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公告》, 建议其成员允许跨国公司使用IFRS发行证券和上市, 并以IFRS来协调、披露或解释国家或地区间遇到的相关重大会计问题。对一些国家允许使用IFRS, 但要求根据本国会计准则进行报表调整的行为, 公告鼓励这些国家基于持续经营的基础上考虑是否还有必要坚持进行这种报表调整。

二、我国积极主动开展会计国际协调

(一) 依托改革开放, 积极探索会计协调

1985年, 我国《会计法》的出台, 标志着国家对会计核算工作已经开始高度重视。1982年至1987年间, 我国陆续推出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等诸多会计法规, 使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 也迫切需要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 1985年3月又出台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对会计核算原则、记账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 突破了原有的会计模式, 积极探索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下的会计制度模式。1992年5月, 我国又制定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进一步探索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模式, 标志着我国会计全面改革的开始。

(二) 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实施全面会计改革

这一时期, 主要以一系列会计制度的发布实施为契机: (1) 发布和实施《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5月, 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并于同年在股份制试点企业实施。这一会计制度大量引入了国际通用的会计惯例, 更加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变了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 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 发布和实施“两则”、“两制”。1992年11月党的十四大召开, 正式确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模式也日益迫切。同年, 财政部陆续发布了“两则”、“两制”, 即《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 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 充分考虑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 标志着我国计划经济会计模式的正式终结。其中, 作为我国基本准则的《企业会计准则》, 就是依据当时的IASC发布的会计概念框架而制定的, 体现出与国际惯例的充分协调。它明确了我国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进行了原则性的要求。“两则”、“两制”的发布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 标志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转变, 也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 陆续发布和实施一批具体会计准则。依据《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从1997年开始又陆续发布了《关联方交易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16项具体会计准则, 基本形成了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架构。采用具体会计准则规范会计实务, 这在我国是一种新的深度, 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而且, 我国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充分借鉴了IFRS的形式与内容, 既符合我国的国情, 也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4) 发布和实施《企业会计制度》。1998年1月我国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引入了谨慎性原则的会计政策, 要求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2000年我国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开始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进行准确定义。2000年12月在总结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情况的基础上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 更深入地贯彻了稳健性会计政策, 推进了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进入到更加深入的阶段。此后, 我国又相继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全面改革企业会计规范, 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企业会计核算标准体系, 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 促进了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 加大区域协调力度, 向国际趋同迈进

具体而言: (1) 加大了区域性会计协调力度。2002年初, 中日韩三国针对会计国际协调和国际趋同的形势发展需要, 决定建立一个促进区域会计交流与合作的机制, 即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2011年10月26日, 最新一次的中日韩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在厦门举行, 会计讨论了IASB重要准则项目和未来议程、亚太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未来发展以及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趋同的新发展等议题。2005年2月中欧开始第一次财金对话, 将会计等效作为其中一项议题。2005年11月24日中国与欧盟签署联合声明, 表示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双边协调展开合作。2006年第二次、2007年第三次中欧财金对话中会计等效问题获得实质性进展。2008年4月22日, 欧盟委员会投票通过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等效报告。同年11月14日, 欧盟证券委员会投票决定, 从2009年到2011年底前, 欧盟同意中国证券发行者在欧洲市场使用中国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 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采用的IFRS进行调整。2007年12月6日,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就内地企业会计、审计准则分别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审计准则实现等效发表联合声明。 (2) 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2005年, 财政部加快推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同年6月起先后发布了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及22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 连同已经颁布并经过修订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 共同构成了有一项基本准则, 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的会计准则获得了IASB的高度认可, 2005年11月8日,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爵士签署了联合声明, 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这套新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2009年, 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征求意见稿) , 经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并修改后, 于2010年4月正式公布。根据路线图,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与IFRS持续趋同, 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与IASB的进度保持同步。

三、我国会计国际协调进程改进对策

(一) 因势利导, 坚持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方向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国际会计的发展方向, 而且正在不断取得巨大的进展, 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会计组织FASB与IASB能够携手, 从而消除了会计国际协调的最大障碍。欧盟对IFRS的坚定支持也大大加快了会计国际协调的步伐, 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中可以发现, 会计国际协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国必须充分结合自身实际, 把握好工作进度, 权衡利弊得失, 不断修改完善现行会计准则, 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会议准则的持续趋同, 以便平稳、有效地实现我国的会计国际化。

(二) 把握机遇, 积极主动参与会计国际协调

一套得到全球范围高度认可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将有利于资本市场的良好发展。但由于会计准则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 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比被动遵守准则更为有利, 所以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博弈的过程, 反映了利益各方的斗争与妥协, 强势集团的利益将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得到更多的体现。同时, 会计国际协调是一个持续和互动的过程, 也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 我国应积极参与这一过程, 尤其是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形式更多地参与IASB的工作, 更多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 包括邀请IASB就正在制定或修订的准则项目来国内进行实地调研, 争取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以建立我国准则制定机构与有关国际组织之间平等对话和沟通的平台, 更好地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协调进程。

(三) 与时俱进, 加强会计准则研究与制定工作

我国从1988年起, 就已经开始尝试建立财务会计准则。同年10月31日, 财政部会计司成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1998年10月12日财政部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 以加强会计准则的咨询工作。2003年财政部完成了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重大改组, 并建立了全新的工作机制, 这使得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和规范, 会计准则建设进程加快。从国际会计趋同的过程可以看出, 会计国际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涉及面广, 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只有不断加强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工作, 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趋同。结合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情况, 需做好的工作:一是立项和调研工作。要广泛宣传会计准则的重要任用, 引导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准则实施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 从而较早地关注并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二是会计准则草案制定工作。要根据调研工作情况, 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应对方案, 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 形成较为成熟的、获得多方认可的方案。三是征求意见工作。工作方案出来后应形成征求意见稿, 进一步征求社会各方意见, 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发布可行的会计准则。

(四) 注重实效, 推进区域会计协调工作

区域会计协调工作是我国推行会计国际协调的一个重要领域, 应积极予以推进。一是要巩固与香港会计准则等效的成果。2008年, 财政部会计司发现两地在会计准则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表现为企业改制资产评估差异、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差异和资产损耗方法产生的差异。为此, 财政部采取了一些消除差异的措施, 从而使2009年按两地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的差异几近消除。下一步还需健全两地会计准则持续等效机制, 继续关注、发现两地会计准则存在的技术层面差异, 完成相关后续工作, 为会计等效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二是深化中欧会计准则等效工作。目前我国分别与欧盟委员会、欧洲财务报告咨询组及欧盟内部市场与服务总局等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 就IASB正在研究的准则项目积极协调立场。下一步要继续保持与欧盟相关机构的合作, 开展会计准则等效执行和监管情况评估, 在此基础上及时开展中欧会计准则最终等效法律文件的制定工作, 推动中欧会计准则最终等效。三是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等效工作。包括要落实好中美会计合作备忘录, 不断加强中美会计准则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中国在亚太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中的作用, 及时献言建策, 并尽可能参与重要工作, 以及加强与机构组内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中日韩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机制, 及时交流观点和意见, 协调立场, 推动亚太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金融与产业下一篇:南京市业余体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