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结构

2024-07-20

打破结构(精选八篇)

打破结构 篇1

一、“三结合”, 即是从备课到课堂, 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

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 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 结合训练重点:

语文教材中, 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 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 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 本课训练重点是: (1) 生动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 读书摘要。

首先, 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 讲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 描写之中, 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谐音手法, 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 割麦插禾”更有特色, 说的更加生动。

其次, 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 让学生知道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 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 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 第三段则是特殊知识的起源和发展, 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顺序讲究条理性。而读书摘要, 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 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 要求不要过高, 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 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 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 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 也逐渐培养成了习惯。

2. 结合预习提示:

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 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 学习重点和难点, 总计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 学生几乎都能看懂, 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 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 第一段只有两句话, 我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 引导他们明确, 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 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 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是语言。再读第二句话, 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 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 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 讲究了教法, 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 结合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如何处理, 是教学的一个技巧, 然而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 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 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 灵活处理, 有的则置于课前, 结合在预习中, 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 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 只要求划分段落, 理清层次, 明确本文条理性。我首先要学生读题, 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 则是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 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 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 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二、“三利用”, 即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丛书

1. 利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 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 而且必须养成习惯, 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 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 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的重要性的认识, 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 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 利用板书:

板书的设计, 首先要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 文字的规范简明, 书写的美观。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 教师板书“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衰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 布谷鸟唱、大雁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

在突出训练重点的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教学时, 则板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是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3. 利用中学生助学丛书。

中学生助读读物, 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 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如何使用, 则是一门艺术, 也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或分散使用;或利用训练丛书处理教材, 理解教材, 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 以达到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 课堂教学过程中, 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练习册进行课堂训练,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既可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乏味的形式, 克服了学生疲劳或不耐烦而做小动作、开小差的现象。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 篇2

兴义市捧乍中学:胡兴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会学,提高语文水平,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新课改潮流中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面临新教材,有不少教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分析,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从而是用力多见效慢。所以,寻求适应新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教师始终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将“预习提示”、“训练重点”、“课后习题”相结合,这样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

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时,从备课到课堂,要始终将课文的“预习提示”、“训练重点”、“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听说读写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得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可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训练的重点是: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读书摘要。

在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如何处理课后练习,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打破结构 篇3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 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且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②中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③这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重复欧美城镇化的老路,也不走拉美城镇化的邪路,不是城市功能在郊区的线性延伸,简单走“新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也不是强农惠农政策简单递加,而是适应中国国情要求,结合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时代特征,城乡生产要素在市场条件下的统筹配置,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根本制度性鸿沟基础上的重新调整,既是郊区农村发展的机遇,也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改变以城市建设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路子,树立“以人为本”,以乡村发展和功能、管理、产业完善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1.1 农民的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实现发展成果的公平共享。

中国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地的城镇化速度要远远大于人的城镇化速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城镇化率已达52.57%。④然而,这只是基于城镇常住人口的统计。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数据中心发布的一项有关中国城镇化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户籍城镇化率非常低,非农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7.6%。⑤ 也就是说大批的农民工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但是却没有享受到市民待遇,城镇化的发展成果远远没有惠及到广大农民。造成了城乡之间、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

只有实现农民的市民化,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才能更好的释放内需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

1.2 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力。所谓城乡二元结构,就是制度上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身份上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公共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向城镇和城镇居民倾斜,农村得到的公共资源和农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滞后于城镇和城镇居民,农民不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典型标志,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赶超型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产生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城乡二元结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户籍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是户籍制度背后所隐藏的不同福利。农民工进城务工以后,虽然不再从事农业劳动,但是他们依然是农民身份,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和融入城市,无法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享受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

1.2.2 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双轨制。国家财政对于道路、学校、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向城市倾斜,导致了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长期落后。农村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明显低于城镇。

1.2.3 城乡土地要素市场配置的二元化。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可以直接进入土地交易市场。而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需要先征为国有以后才能进入市场。在土地征收的过程中,对于农民的补偿不是按照土地的市场交易价格补偿而是按照土地的原有用途补偿,这导致了对农民的补偿偏低,失地农民长远生活没有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城市与乡村是人类两个不同的社会活动区域,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离不开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同样,工业和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支撑和促进。只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有效的保护农民的利益,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1.3 改变传统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传统的集体所有制产权边界模糊,所有者主体缺位,造成长期来农村土地流失严重,土地经营效益不高,农民受益甚少,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差距加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民工进城,耕地闲置,造成极大的浪费。与此同时,农民在城镇化转移过程中不能合理分享集体资产的收益或对这些资产进行有效处置,形成难以割断农村的财产“脐带”,农民市民化面临着出口的拉力。

打破传统的集体经济体制,明晰产权,让老百姓带着资产进城,才能打消农民的顾虑,才能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1.4 推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大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交通拥堵、大气污染、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以北京地区为例,处于第二位及以下规模位序的城镇规模偏小,中心城区规模过大。近年来,北京城市人口规模呈现快速膨胀趋势,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为2069.3万人,⑥突破2000万大关。城市资源承载和运行保障压力不断加大,对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造成交通拥堵、房价昂贵、空气污染、水资源瓶颈等。

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优化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与区域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处于弱势,农民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突出。因此,必须解决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户籍壁垒、城乡二元结构、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等若干问题。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大城市病等问题凸显,城市居民饱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之苦,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做到统筹兼顾,让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2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2.1 人的城镇化落后于土地的城镇化。正如前文所述,按照常住人口进行城镇化率的计算,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百分之五十,但是如果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中国的城镇化率还不到百分之三十。这说明庞大的农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享受到市民的待遇,依然处于人在城市、根在农村的状态。土地的城镇化速度远远大于人口的城镇化速度。

以北京市为例,自1978年以来,北京市乡村人口总数由392.5万减少到2010年的258.2万人,减少了134万人。而全市城镇人口则由479万人增加到1783.7万人,增加了1304万人。郊区乡村人口减少数只占全市城镇人口增加数的10%左右。这一现象表明,北京86%的高城镇化率实际上主要由1000多万外埠进京人口提升的。⑦

2.2 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市财政投入过少,导致农村的医疗机构偏少,医疗水平偏低。农村的道路建设、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能源供应、娱乐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方面亟待提高。

农民就业渠道较为单一、城乡收入差距大。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村的产业较少,农民只能从事农业或者与此相关的低端产业,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据2013年的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6.6元。⑧从消费支出指标上看,城市居民在食品、衣着、家用设备、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远高于农村居民。

2.3 农民的市民意识亟待提升。农民转化为市民不仅仅是物质形态上的转变,还应该包括观念意识上的转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勤于实践,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符合时代的要求,具备先进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科技文化素质、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市民”。

长期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习惯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市民观念等方面不能随着城镇化的转变迅速的融入到城市文明之中去。市民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法制观念还不强,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特别是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精神追求和学习风气与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还相差较远。一些农民依靠拆迁补偿款一夜暴富,但是他们小富即安、坐吃山空,有些甚至因此而返贫,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2.4 “大城市病”问题严重。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使城市边界无限膨胀,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病”。在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能源供给、环境污染、噪音、大气污染、蔬菜粮食供应、公共安全等不同方面都较为突出。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城市发展的质量,使得北京由首都变成“首堵”、“首毒”,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3 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几点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中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做出了重大部署。有助于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的指导下,应该坚定的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

3.1 加快农民市民化,实现人的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实现新型农民市民化,就是要突出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并全部完成农转居,整体性的成为城市市民,真正融入城市,实现整体区域意义上的农民市民化。按照城镇规划承载能力和“进入主城、适度放宽,进入城镇、全面放开”的原则,推进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争取尽快解决农民一次性整建制转居问题。构建农村居民转居的绿色通道,对附着在现有户籍上的城市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区管理等城乡差别政策进行调整,逐步缩小城乡差异。

3.2 实现产业发展布局科学化,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按照转变发展方式和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要求,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充分发挥郊区作为首都发展战略新区的优势,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多元化。以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副产品应急供应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保证农副产品食用安全和供给;以加快重点小城镇产业基地建设和就业基地建设,培育与都市工业和市、区县开发区相配套的产业发展体系,加强产业集聚,扩大城市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推进沟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郊区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

3.3 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主要体现在通过要素和资源的重新整合,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实现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融入城市的同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发育农村要素市场,让集体资产经营起来。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农村最大的资产就是农村社区集体资产,需要探索集体资产的有效实现形式,发挥社区功能,通过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盘活农民的资产、农村的资源,促进产权、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流转,破解城镇化建设中的投融资和土地等难题,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和新社区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中。同时,联动建设新型居住社区、新型产业园区、新型商贸服务区,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财富,财富保民生,依托社区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后有住房、有工作、有社会保障,顺利融入城镇。

3.4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镇化质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长远规划、逐步建设,综合规划、有序建设,精心规划、科学建设”的原则,统一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规划,实现规划编制和监管全覆盖。科学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确保城乡在空间布局、产业和就业、居住和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有效衔接,城市规划、乡村规划之间相互协调,建立和完善城乡结合部、新城、重点镇和新农型农村社区的城乡规划,形成中心城-新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框架体系,促进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城市要素向农村配置。

与此同时要坚决放弃“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模式,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防止中心城区不断向外过度扩张,加快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发展与治理结构。重点加快城中村改造,城乡结合部的边界要保持相对稳定。

3.5 向绿色城镇化转型,为居民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首先要着力解决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环境准入门槛,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积极发展绿色先进制造业,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其次,政府要加强对企业发展的监控,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地方政府要改变唯GDP的政绩观,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纳入政绩考核的指标。与此同时,做好预警、监测、风险评估工作,推动各项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此外,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居民形成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的良好生活方式。环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多方联手,共同推进绿色城镇化。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2页。

③同上,第24页。

④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0415/114415150625.shtml。

⑤http://roll.sohu.com/20131028/n389030165.shtml。

⑥http://www.bj.xinhuanet.com/jzzg/2013-01/20/c_1144323

24.htm。

⑦郭光磊.《北京市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战略与政策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8页。

⑧中国统计年鉴2013,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3/

打破创业恐惧 篇4

正如《商学院》杂志讲的那样, 即使在世界上最富创业精神的美国, 所有创新企业中也有40%存活不到一年, 三分之二在其第5个生日之前死亡, 仅有25%的新企业生存了8年。更令人震惊的是, 大多数创业者几乎没有赢利。一般来说, 即使让企业存续10年的创业者, 也只获得了他们以往的受雇生涯中所获得真实收入价值的65%。

的确, 成功不容易, 只有那些影响初创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人、战略、市场、竞争环境等都达到一定条件才有可能创业成功。而失败很简单, 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有一项没有做好就有可能失败, 大到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小到一份不完整的商业计划书。

但是, 也正如美国某创业专家所说的那样:“不要放弃, 成功只在转角处。也可能, 大多数生意在头两年失败, 是因为缺乏计划。我说是因为人们面对困难而恐惧所以停了下来。你要这样想, 如果你已坚持了1年又11个月, 那么再坚持3个月, 你将获得客户。”

绝大多数创业者承认, 我们感到恐惧是因为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顾客真的需要我的产品吗?我的公司还熬得到赚钱那一天吗?我的这次市场促销能有收获吗?

这种恐惧其害无穷:它老是潜伏于我们心里, 使我们时时手心冒汗, 恶心反胃, 郁郁寡欢, 甚至神经功能失常而“咯咯”傻笑;它还会像一个恶魔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时时念白:梦想只是梦想, 梦想不能实现, 梦想不能实现……

于是, 我们的勇气被吞噬, 变得胆小如鼠。试想一下, 你是否已有多次仅由于害怕可能被拒绝, 而不敢大步向前递上名片, 从而丧失了潜在的客户。

下面这个事例对我们是有深刻启发的:1993年时, 姚良松通过多年经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这时候他也开始寻找一些新的投资项目:健身器材、客家娘酒、房地产……不久广州最大的楼盘丽江花园开盘, 姚良松陪着家人去看房兼考察。楼盘样板间是香港人做的, 厨房有一套当时中国人只在电影中看到过的欧式橱柜。姚良松的妹妹冲上去尖叫:太漂亮了, 要是我也买得起就好了。这一尖叫, 喊出了10年后的中国橱柜大王。

这个橱柜在中国一定有市场, 姚良松的直觉这样告诉他, 于是他拿出10多万元买了一些简单设备材料, 请来工人模仿香港人的橱柜做了3套样柜, 放进自己位于广州康乐大厦的办公室, 然后又花了一千多元钱, 在《羊城晚报》、《南方日报》订了几个烟盒大的广告:广州现在橱柜展, 某日某地开幕。

那几天姚良松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待着来客, 场面火爆, 5天展销就接了60多套订单, 这意味着, 如果展销一直搞下去, 仅仅一个城市, 一年就差不多要接四千多万元的订单!而且这是一个无对手竞争的领域, 利润堪称丰厚。

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姚良松拿出自己一半的家当150万元, 注册了“欧派”品牌, 堂堂正正地开始购买设备, 租赁厂房, 投入生产。同时还在城市黄金地段租橱柜等一起摆了出来, 搞一个“永不落幕的橱柜展”。

不料, 昨日门庭若市, 今日却门可罗雀。广州市消费前卫的市民似乎在那5天的展销中被一网打尽了, 而他们身边的大多数人却安于实用装修公司做的简单木柜, 对整体橱柜只停留在审美阶段。广告效果一天不如一天, “永不落幕的橱柜展”变成了“永不下蛋但要吃米的老母鸡”, 姚良松开始了一场惨淡经营。

150万元的创业投资很快超支, 又投入了50万元, 三个月不见了;再投入最后的50万元, 眼看又要见底了……此时的姚良松就像一只被透支的北美洲山猫一样, 他必须要做出一个判断, 摆在他面前的到底是一只兔子还是驯鹿, 继续追下去是否能够在体力全部拼尽前捕捉到这只猎物。

此时, 一张报纸的通栏标题突然刺激了他的神经, “改变命运从改变观念开始”。是的, 观念!姚良松福至心灵:任何一个无中生有的行业, 怎么离得开观念的启蒙呢!而观念的启蒙又怎么能只靠死板僵硬的广告呢?

于是他请来写手, 开始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专栏文章, 今天倡导厨房革命——让现代家庭“厨房似厅堂, 厨房胜厅堂”;明天展望时尚趋势——现代橱柜很快会像过去的沙发一样, “昔日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后天调动人们的情感——将母亲、妻子从脏乱的厨房解放出来,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然后请家居专家上电视台做知识讲座:怎么选橱柜、订购橱柜……所有一切都不用提欧派的名字, 因为当时只要有人动心了, 市场上的欧派橱柜就是他们惟一的选择。

终于, 1994年底, 在姚良松的创业大追逐快要拼尽最后一丝气力时, 广州的橱柜市场悄然升温了。1995年全年, 欧派橱柜挤占了广州装修公司20%的厨房份额, 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姚良松彻底度过了资金断流的危险期。

创业之中产生恐惧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无论何种方法, 你所做的都只能是把恐惧转化为有利于我们的一种正向力量。

而无数事例证实了人们能从恐惧中获取巨大的正向力量。

一次撞车后, 妻子被抛出车外, 丈夫却因被卡在车内不能逃脱。而这时车尾已起火, 轿车不久将爆炸。强烈的恐惧感, 积聚起娇柔的妻子身上每个细胞的力量, 于是她爬上前去, 抬起了轿车, 拉开了车门, 救出了丈夫……在创业的时候, 我们是否都低估了这种由恐惧而转化成的巨大能量呢?

所以, 与其垂头丧气找出原谅自己的10个借口然后拿起电视遥控板, 不如从现在开始行动;大声承认“恐惧是正常的, 恐惧是我需要的”, 然后把它转化成一种推动我们创造奇迹的力量。

打破结构 篇5

【拼音】dǎ pò shā guō wèn dào dǐ

【简拼】dpsgwdd

【近义词】打破沙锅璺到底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解释】璺:指陶瓷或玉石等器皿上的裂纹。比喻追根究底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二折:“端的是谁打了来?打破砂锅璺到底,俺娘将着一分充饥饭,俺爷抱着一套御寒衣,他两口儿都来到这里。”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一定要把事情弄清

【英文翻译】keep asking questions till one gets to the bottom of the matter

【产生年代】古代

打破均势的手段 篇6

轮白下,陈老师执白对王磊八段,形势从目前来说,应该是处于均势吧!只是白的下一步使局势倾刻之间发生了变化。

图一:综观全局,可以发现,上方显然是行棋的重点。白1、3的原意是想扩张形势。然而,此局面下不符合棋理,反而有帮倒忙之嫌。

图二:如此看来,应该对里面空有所行动。白1、3希望借劲腾挪,但黑4不与白较劲,冷静的立下,白犹如踩在棉花上,无处使劲。

图三:上图白1有俗手的意味,应该保留变化。白1直接靠,黑2如连扳,则来得正好,白3顺势连扳,以下A、B二点得其一。

图四:黑2如置之不理,结果又该如何呢?白3夹是惟一的一手,将黑棋分隔开,白成功。

图五:为了不给白任何利用的机会,黑2长在普通情况下是正着,但此时却是白最希望的,以下白一气呵成,至白11,黑A、B二处均需补棋,但苦于分身乏术,此图白腾挪成功。

图六:当白1碰时,黑2下立是最善的应手,白似乎找不到合适的下一手。

图七:由此推断,敌之要点我之要点,白1托的思路由此产生。黑2如扳,白3连扳,黑又难逃被分开的厄运,如在A位打,则白B,黑C,白D,打劫白总是欢迎的。

图八:黑2如改于本图长,活棋对于白棋就太容易了,黑全盘实空告危。

图九:黑2里扳,然后4接是此际最冷静而又无奈的选择。至白9止,白收获颇丰。

图十:(实战的进行)黑6打扳白〓子,虽然很厚实,但被白9爬后,11的刺心情实在太舒畅了。白13在收官的同时,间接地威胁黑棋,也减轻了自身的压力,至此,白全局领先。

花盆被打破以后 篇7

有一次,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几个孩子急匆匆地冲进来奔到我身边。又发生了什么事?

“廖老师,徐元珊把学校的花盆打破了!”

“她把主席台上的花盆摔到地上了!”

“对,我们都看到了!”

在此之前,我已经再三强调过,课间不能在主席台上玩耍,它足有一米多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这实在太危险了。也许我应该庆幸,摔破的只是花盆,如果是孩子摔下来,那该如何是好。

我快步走向主席台,那里早已围了一群班上的孩子。一见到我,孩子们大声喊着:“廖老师,徐元珊把花盆给打破了!”

那个叫做徐元珊的小姑娘被其他孩子围在中间,她惊慌失措、面有愧色地站着,眼泪眼看就要夺眶而出,她小声地为自己辩解说:“我不是故意的……是他碰了我一下,我就碰到了花盆……”

“没有,我没碰她!是她自己不小心弄的!”

……

在徐元珊的旁边,躺着一个被打破了的花盆,花盆里的泥土撒了满地,美丽的盆栽菊花此刻像一位受伤的病人一样倒在地上。多么令人伤心!我想说点什么,但我知道,只要我现在对这个犯错的小姑娘说出一句责备的话,其他的孩子都会用责怪的眼神看着她,而这个无心犯错的小姑娘就会因此而无地自容。我跟自己说,不能这样做。

我俯下身子,用手捡起一块花盆的碎片,再抬起头来看着孩子们。“同学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弄清谁干的吗?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抢救我们的花!我们应该让它睡在干净的地上!”

听完我的话,几个孩子奔到教室去拿扫把和撮箕,其他的孩子开始和我一起捡碎片。不一会儿,地上的花盆碎片和泥土都被收拾干净了。

“哪位同学去把我们班的小水桶拿来,我们可以先把菊花放在桶里,明天我们再给它换一个花盆!”

“我去拿!”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走了。

“它的枝叶被折断了,它会不会觉得痛?”吴宇琳问。

我说:“当然会。你们想想看,如果菊花会说话的话,它会跟我们说些什么呢?”

“它会说:你们为什么要把我摔下来?你们太不小心了!”

“它还会说:花盆是我的家,请你们明天带一个有泥土的花盆来,把我种在花盆里!请你们好好地照顾我,让我早日恢复健康!”

“廖老师,我明天带一个花盆来!”徐元珊望着我说。

“我也带一个!”

“我也带!”

“就让徐元珊来为菊花准备花盆吧!”我笑道,“这次受伤的是菊花,如果下次又有同学在主席台上玩,不小心从上面摔下来,那会怎么样?”

“会像菊花一样受伤!

“会很痛!还会流血!”

“会住医院,不能上学!

……

“那我们还要在主席台上玩吗?”我问。

“不行!不能玩!”孩子们一起说。

“如果下次见到其他同学在主席台上玩,我们该怎么做呢?”

“告诉他不能玩,会受伤!”

“不让他在上面玩,这很危险!”

这时,上课铃响了起来。地上已经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菊花已经被放进了水桶里。明天我们还会给它安排一个新家,——徐元珊已经答应要带一个盛有泥土的花盆来。以后,至少是一段时间之内,应该不会再有花盆被摔下来,因为孩子们已经懂得在主席台上玩是很危险的。现在,该是我们进教室去上课的时候了。

望着孩子们奔向教室的背影,我长舒一口气。没有批评,没有责备,事情顺利地解决了。打破花盆的孩子自愿准备一个新花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懂得了不能在主席台上玩耍,强化了自我安全意识。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学校时有发生,我们教师通常的做法可能是:声色俱厉地责问儿童谁是肇事者,其后就对犯有过错的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再给予一定的惩罚。

但是,如果那个“肇事者”是无心之过,或者并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或者予以处罚,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吗?能促使他在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吗?

解决“三农” 打破瓶颈 篇8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上一篇:低碳生活理念下一篇:可靠性安全系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