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检查

2024-07-25

X线检查(精选十篇)

X线检查 篇1

1 调查方法

分别统计我院4年头伤后患者人数、头伤后行CT检查人数及CT检查阳性人数, 分别得出头伤后行CT检查人数的比例及CT检出阳性率。

2 结果和讨论

结论:受检比例上升, 检出阳性率降低。

2.1 存在的问题

2.1.1 部分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过度依赖X线CT检查, 错误的认为利用医疗设备就能准确及时的得到所需的诊疗信息, 而忽略了最基本、最有效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环节。对X线CT检查的适应症、必要性及相关危害性了解不够。

2.1.2 患者对X线CT检查的错误认识。大部分患者缺乏对X线CT检查危害性的认识, 错误的认为CT检查既准确又无创, 加之经济条件允许, 在外伤后无论有无必要均要求CT检查。

2.1.3 现行举证倒置的医疗处理办法也是造成受检比例上升而阳性率降低的因素。临床医生为降低诊疗过程中的风险对X线CT检查的适应症把握不严。甚至某些临床医生把X线CT检查作为常规筛查头伤颅内出血的方法, 以降低漏诊率而减小自身医疗风险。

2.1.4 部分医疗机构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滥用CT检查, 增加医疗收入。

2.2 相关危害滥用X线CT检查既造成国家医疗资源的浪费, 又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医源性伤害。

据相关资料报告全球因滥用X线CT检查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占医用X线检查的7%。而每行一次头部X线CT检查患者所接受的X射线计量平均为50mGy, 一岁以下幼儿行一次腹部CT检查增加0.18%的患癌危险性。每作一次头部CT检查可增加0.07%患癌的机率, 在美国600, 000年龄在15岁以下的患者行头部和腹部CT检查。其中竟有500人因检查患癌致死。

2.3 解决办法

2.3.1 提高临床医生对X线CT检查副作用的认识。临床医生尽可能的通过基础无创性临床检查手段, 开展临床诊疗活动, 严格掌握X线CT检查的适应症, 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节约国家医疗资源, 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医源性伤害。同时患者应更多的了解X线CT检查带来的危害性。

2.3.2 CT检查医生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严密的防护措施, 制定最佳的检查扫描方案, 以最小射线计量做出满意的检查图像, 达到最优化的检查效果。既节约国家医疗资源又能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治疗指导, 同时也可减少患者所受的不必要医疗性伤害。

参考文献

[1]林春培, 陈艳, 赵时敏, 等.CT诊断阳性检出率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1997, 6 (4) :246.

[2]邓大平, 王燕南, 孙秀兰, 等.X线CT检出阳性率调查及其合理应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5, 6 (4) :272.

[3]MettlerFA, WisetPW, Locken, JA, et al.CT, scanning, pattemsofuse and dose[J].JRadiolProt, 2000, 20:353-359.

[4]United Nations Scinetific Ccomm ittee on the Effects ofA tom ic Radiation.2000report to the General Assembly, AnnexD:medicalrad iadiation exposures[R].New York, NY:United Nations, 2000.

X线检查报告单 篇2

X 线 检 查 报 告 单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门诊号: 就诊科室: 住院号: 病 室: 床 号:

检查部位:胸部正位片

影像表现: 胸廓对称,纵膈及气管影居中,双肺肺野未见实变影,双肺肺纹理增粗,紊乱,肺门结构清晰,心膈未见异常。

意见:提示支气管炎,建议抗炎后复查。

CT检查也有X线 篇3

事实上,CT的射线剂量是拍普通X线片的30~60倍!

大凡到医院就诊的病人,都以为做X线透视和摄片要“吃射线”,而CT检查则无此之虞。因此,他们希望医生用CT检查代替X线透视和摄片。事实上,CT也是一种射线检查。经检测,CT检查所致受检者的X线剂量远高于相应部位的常规X线摄片,其射线剂量是普通X线透视的十几倍,是普通X线摄片的30~60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以上!这主要因为CT扫描参数条件较高,且X线源离受检者较近,扫描曝光次数多所致。因此,CT检查同样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辐射损伤。

不可否认,CT检查在疾病检出率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它已成为当今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手段。但是,应该看到,它在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辐射损伤。据调查,由于CT检查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受检人数逐年增多,对CT检查的防护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从辐射防护的角度出发,CT检查是一种正当化的医疗照射,但它仍会产生一定的辐射有害效应,又称随机性效应。因此,做好CT检查中的受检查者的防护尤为重要。

当人体受到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后,会有导致癌症效应和遗传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尽管发生率很低,但我们无法预先知道哪些受照者将出现效应。辐射诱发癌症和遗传性损害的概率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据估算,做一次CT检查受到的辐射剂量诱发癌症的概率约为十万分之几至万分之几,潜伏期一般为5~20年。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受检者在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因为怀疑有病,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做CT检查,或者把CT当做常规检查项目,定期用CT进行体检。少数医院为了避免发生医疗纠纷,盲目扩大CT检查的范围,忽视了CT检查的适应证,不仅给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还增加了公众的群体剂量。还有一些医院为提高CT的医学影像质量,任意加大扫描条件,导致受检者的剂量负担增加。因此,受检者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CT检查中的自我防护,可采取以下措施以减少辐射危害。

1.不主动要求医生开CT检查单,问清自己是否有必要做CT检查,是否属于CT检查的适应证范围。

2.如果确实有必要进行CT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应使用一些必要的防护手段,减少非扫描部位的X线剂量,特别是对性腺、甲状腺、眼晶体、脊髓等射线敏感器官进行屏蔽,可要求医生提供铅橡胶、铅围裙等专用防护用品屏蔽。

3.在扫描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减少扫描时的移动或抖动,在做体部检查时,尽量屏住呼吸。

4.如患者为重症病人,需要家属扶持陪同进行CT检查时,家属应穿上防护衣,并尽量站在靠近扫描机架的两侧,因为那里辐射剂量相对较低,避免站在扫描床的两侧和对侧。

5.孕妇和儿童应慎用CT检查,或用其他检查方式代替。

此外,医生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没有必要做CT检查的患者说明利弊,取得合作。CT扫描时,在满足诊断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较低的X线扫描条件,避免重复扫描,以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食管癌X线钡餐造影检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哈萨克族食管癌36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11例, 男性多于女性年龄35~67岁, 40岁以下8例。

1.2 方法

X线钡餐检查之前12h禁食水。

2 食管癌X线钡餐造影表现

X线表现部位:食管癌在食管上、中、下段分布, 以中段最多见 (57.2%) , 下段次之 (29.6%) , 上段最少 (13.1%) 。食管上段3例, 中上段7例, 中段15例, 下段11例;范围3~10cm不等。主要表现为食管粘膜破坏、中断, 管壁僵硬, 充盈缺损及溃疡, 管腔狭窄、蠕动消失。

3 讨论

食管癌在本地区哈萨克族较为常见, 本地区哈萨克族食管癌与饮食习惯有关。因长期喜进烫食、饮浓茶及粗食可引起食管粘膜损伤、引起食管粘膜增上间变, 也可能是致癌因素之一。X线不能很好地显示邻近器官的侵犯、淋巴结的转移, 食管癌的肿块显示不太理想, 而CT检查能显示食管癌的增厚和肿块, 能显示外侵情况、周围组织累及, 但显示溃疡不如X线钡餐造影。CT显示病变的范围不如X线准确, 而CT检查能够了解肿瘤内部结构、食管壁的浸润程度和转移情况。结果显示X线钡餐造影能够很好地发现病变。X线食管造影时诊断食管癌及观察其纵向侵犯的首选影响检查方法。因X线钡餐造影检查安全, 无创、准确、快捷、经济。

实践表明, 一旦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 胸骨后闷胀不适、前疼和暖气, 吐黏液样痰, 就应立即进行X线钡餐造影检查, 便于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仪简介 篇5

一、美国Hologic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

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引进的美国HOLOGIC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仪是目前世界上最新型的骨密度检测仪,具有扫描速度快(2-5分钟)、精确度与准确性高、放射性剂量低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骨密度检测公认的“金标准”。它可测定脊椎、股骨以及全身骨量,能准确评价人体全身骨骼的健康状况,是骨质疏松早期诊断、疾病监测和药物疗效评价的常用方法。其中全身体质成份分析可针对全身每个部位进行骨量、肌肉及脂肪含量测定和分析,便于指导受检者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锻炼。

二、骨密度测定临床应用

骨密度测定主要有三大优势:

1.早期诊断骨质疏松和骨折危险度的预测;

2.对内分泌及代谢性骨病的骨量测量,从而制定安全、最佳的治疗方案,防止骨折发生; 3.病情随访及疗效评价。

骨质疏松症通常以腰椎L1~L4的测定结果及近端股骨的股骨颈大转子股骨体及三角区的测定结果作为诊断依据。全身扫描图像则可以得到几组骨骼的骨密度数据,如颅骨、脊椎、左右上肢、左右肋骨、左右下肢、胸腰椎、骨盆等。骨密度仪会根据病人资料自动算出T值数据。T值是将你检查所得到骨密度与健康30~35岁年轻人的骨峰值作比较,以得出高出(+)或低于(-)年轻人的标准差(SD)数。T值是诊断骨质疏松症最有意义的数值,它能反映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T值范围:正常值:T>-1.0 骨量减少:-2.5≤T≤-1.0 骨质疏松:T<-2.5

三、骨密度检查适用范围

1、在常规X 光片上发现骨量减少,骨密度测量可以证实这种主观判断。

2、绝经前后妇女、中老年人。

3、超重及肥胖人士的精确诊断、健康指导和减肥疗效评价。

4、关心自我骨骼健康,需要了解自身骨骼健康状况者。

5、关注肌肉、脂肪分配比例的爱美人士等。

6、有慢性疾病史(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等)或服用抗癫痫药、抗凝药、糖皮质激素史者等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的患者。

7、有营养不良、发育障碍史或不明原因腰腿痛者。

8、骨质疏松药物疗效的观察和指导。

9、开始激素替代疗法(HRT)前的必要检查。

10、长期缺乏运动或卧床不起的患者。

11、提前绝经或停经的患者,如厌食症,易饥饿症等。

12、甲状腺亢进或接受甲状腺激素治疗的患者。

13、器官移植后的患者。

14、骨质疏松家族史或骨折病史者。

15、肝脏疾病患者。

16、消化吸收不良综合症的患者。

17、身高下降4 厘米以上。

浅谈医用X线检查的放射防护 篇6

关键词:X线;防护

【中图分类号】R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75-01

1?X线防护目的

作为辅助检查的X线检查,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人体各组织部位的检查中;威康.伦琴发现X线后,X线就成了人类的福音;但伴随而来的是X线较大的潜在危害;由于X线的生物效应,对人体会产生一定的损害,尤其使用及防护不当,还会造成巨大危害,所以说X线的防护也极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低剂量高质量的X线设备不断涌现,大大减少了X线对人体的损害?

但在我国绝大多数基层医院,特别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农村乡镇卫生院,仍在使用传统X线机进行检查?要想在检查中大幅度降低曝光量,仍然能达到最满意的图像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加强X线防护,减少X线对人体造成损害,是每个放射工作者追求的目标?X线防护的基本任务就是保障X线工作者和公众的康健安全,提高X线防护效益,促进X线工作的合理发展?

2 ?目前医用X线防护的薄弱环节

目前大中型医院发展迅猛,无论医疗技术还是医疗设备都是较先进的;在X线医疗设备中拥有代表时代的新型设备(如大型X线机?CR?DR?CT等),有条件和技术力量配置合理的机房?合理的辅助设施等完善的防护设施?所以大中型医院的X线工作人员的X线防护较乐观,达到了标准的X射线防护要求?农村乡镇医院几乎普遍配置了X线机;据了解,X线机可大都较陈旧或部分X光机是大中型医院所淘汰产品,大多数是上世纪70~80年代产品,甚至更早时期产品?机器本来的防护就较差,加之机房设施落后?不合理?一些乡镇医院X线机房就是普通房间改装,其机房墙壁?门窗无特殊处理;操作控制室缺乏必要辅助防护设施,所以很难达到X线防护标准?少数X线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X线防护知识和防护观念?对接受X线检查患者的X线防护无论是在实际的防护上还是在防护观念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几年来,对患者的防护开始重视,但距患者的防护要求还做得远远不够?X线是肉眼看不到,手摸不到的东西,它损伤人体是不能一下子感觉出来的?况且,很多患者并不了解X射线,缺乏对X线的防护知识?所以缺乏对患者的X线防护,也就等于埋下医疗上的隐患?

3 ?完善防护措施

3.1机房?机器及投照技术上防护要求?机房宜较大,就200mA双床双管X线机而言,机房面积不得小于36m2,并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尽量避免开窗(如必须开窗,窗口必须开向空旷而无人行走动的方向)?机房墙壁应有一定厚度的砖?水泥钡粉或铅皮构成,以达到能防护X射线为准?X线机房门应加贴0.3cm以上厚度的铅板,铅板大小与门的面积大小一致,防护门以能完全密封门口为度?所有的放射工作场所要设置警示标识,按国家规定医院放射科必须在每个岗位上(X线机房外门口)设置放射工作场所警示标识,提醒人们注意,在此范围内有X线辐射污染?

X线球管置于足够厚度的金属球管套内,球管套窗口应有一定厚度铝板及缩光器作适当调整,尽量减少无用的软射线及原发射线?X线检查床应改为密封式,床周以金属板完全封闭,可减少散射线?影像增强电视系统的应用,可以大地减少医务人员及患者的X线照射剂量?

3.2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人员不得将身体任何部位暴露在原发X线下;使用传统的透视方法,要尽量避免直接用手在透视下操作?透视时须使用各种防护器材,如铅橡皮手套?铅围裙及铅玻璃眼镜等?利用缩光器使透视野尽量缩小,毫安量尽量降低,曝光时间尽量缩短?透视前应该有充分的暗适应,以得到良好的透视效果?照片时要避免接触散射线,一般用铅屏风遮挡或机房内设置一个防护好的控制室(用铅皮或砖?小泥?钡剂砌成)?

3.3患者的防护?患者受检部位距X线球管要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不小于40cm?这是因为患者距X线球管愈近,接受的X射线量就愈大?在患者受检部位外要给患者配戴铅围裙?铅帽?铅围脖?铅背心等防护用具,特别是患者性腺?甲状腺?乳腺等对X射线敏感部位进行屏蔽防护?患者应尽量避免在短时间内反复多次检查或不必要的复查?对性成熟及发育期的妇女作腹部照射应尽量控制次数及部位,避免伤害生殖器官?早期怀孕前三个月内,胎儿对X线特别敏感,易造成流产或畸胎;故对早期孕妇避免放射线照射骨盆?儿童施行X线诊断检查,也是患者防护重点,因儿童对X射线敏感?其身躯较小又不易控制体位等特点,需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护措施?同时要尽量减少患者陪伴进入机房内,如必须有陪伴的患者也应有适当的X线防护措施?

放射工作者必须加强?提高放射防护意识,除加强自身的X射线防护避免X射线损伤外,还要树立保护患者免受X射线的损伤?对接受X线检查的患者必须讲清,X射线对人体有一定损害,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我们的防护措施;同时尽量减少X线辐射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严格按照X线防护要求,遵循X线检查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规范我们的工作行为?

4讨论

自从伦琴发现X线100多年来,X线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医学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类刚把X射线用于医学时也不知道它还会对人体有害,在实践中发现使用X射线过多的人出现脱发?腹泻?皮肤溃疡甚至皮肤癌?白血病等,才逐渐认识到X线射线对人体有害;所以有人把X线比喻为是把“双刃剑”;如果超剂量使用,对人体的损伤是很大的?随着X线检查的推广和应用,现在接受X线检查的患者越来越多?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这就是我们广大放射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在X线诊断中,充分利用X线有利一面的同时,X线防护就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放射工作者及广大的受检X线患者的防护还较落后,还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和防护意识?乡镇卫生院放射人员的培训?X光机配置?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都需要医院及相关机构重视,提供较好的条件和环境?一些传统的检查方法,如传统透视方法应该被隔离的电视透视系统取替而淘汰?这些措施都能有效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及受检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医务人员对受检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时,要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组织应进行屏蔽防护;尤其对孕妇和幼儿进行医疗照射时,医务人员有责任应事先告之X线对健康有一定影响,并为患者佩戴防护设施?同时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尽量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X线检查,避免资源浪费?

目前,媒体?互联网上可见到很多关于我国医用X线在应用上对患者缺乏必要防护措施等方面的文章很多,部分文章說法非常尖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放射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是的,我国在医用X线检查对患者的防护较发达国家是落后一些,一些外籍患者就诊接受X线检查时无法接受缺乏X线照射防护的事例不少,这无疑会促进?加快广大医患人员对X线的防护意识,净化环境及促进放射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儿童X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1996,[GB16350-1996]

基层医院X线检查及防护现状浅谈 篇7

关键词:放射防护,X线检查,剂量

自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 X线检查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超过一个世纪,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CT、CR、DR的普及, 使X线检查占据了临床医疗照射的很大比例[1]。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已经认识到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加强了在工作中的自我防护。但是对受检查的防护做得如何?重视程度怎样?是否存在过度检查的现象?为此, 笔者走访了本市几家医院的影像科, 其中三级以上医院4家, 二级以上医院6家, 设备情况:透视3台;CR 9台、DR 15台、CT 16台、胃肠11台、乳腺6台、口腔全景3台。

1 基层医院X检查及防护现状

(1) 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未按照规定给受查者的非检查部位使用防护用品。 (2) 有的医院在X线检查时, 人员随意进出机房大门, 造成放射线外漏, 致使等待区的辐射剂量严重超标。 (3) 检查时陪同人员未离开机房的也未给予适当的防护, 造成患者家属的额外照射。 (4) 有的医院X线透视检查在招工、入学等常规体检时仍在大规模使用。 (5) 存在X线过度检查现象, 笔者统计了2012年8月的急诊人数:一共285例患者, 451个部位, 213个部位阳性, 阳性率不到50%。在工作中曾经遇到急诊患者普通X线检查一次多达12个部位, 但是结果只有一个部位可疑阳性。CT检查同样也存在多部位、大范围的现象。住院患者入院前、治疗中、出院前存在不少重复检查;儿童照片存在极大随意性[2]。 (6) 随着床旁及术中X线检查的增多, 如何加强同室病员及陪护和医务人员的防护, 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 (7) 虽然CR、DR的普及使照片宽容度增加, 但由于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重拍片率仍占很大比例。同样, CT检查时也存在错误检查的现象。

2 防护状况不容乐观的原因

(1) 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不重视, 不能做到放射防护最优化。 (2) 射线检查正当化的原则得不到认真执行。部分临床医师对X线检查适应证不能严格掌控, 随意使用射线检查。 (3) 公众对X线危害认识不足, 个人防护意识淡薄, 主动要求X线检查。特别是很多车祸外伤患者, 医师往往应患者要求开具多部位检查单, 而医师为了减少医患纠纷也会满足患者的要求。

3 加强基层医院X检查及防护措施

(1) 首先放射工作人员应加强工作责任心, 仔细核对检查信息,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检查。减少重拍片率和错误检查率, 这点非常重要, 因为由此造成的额外辐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 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省里每年都举办放射防护培训班, 但效果欠佳。应该科主任、主管以上技师等骨干起带头作用, 在工作中不断督促。各单位、各科应经常对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行为进行不定期检查,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3]。 (3) 在检查时一定要对非检查部位进行必要的防护, 特别是性腺, 同时尽可能缩小照射野, 减少散射线量。对儿童进行检查时, 更应注意屏蔽防护, 因为儿童尤其是婴幼儿, 器官组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对射线更加敏感, 如:甲状腺、胸腺、乳腺、性腺等需要我们给予更仔细的保护。检查时非必须留下的陪同人员都要离开机房, 必须留下的人员要做好必要的防护。 (4) 运用现有的检查技术, 降低检查的辐射剂量。如在进行胸部检查时, 可使用高千伏、低毫安, 缩短曝光时间;进行钡餐检查时在不影响观察的前提下, 尽量缩小照射野;在保证清晰的情况下, 降低毫安量;并间断曝光, 减少辐射量;检查前向患者做好解释, 训练呼吸, 去除可能产生伪影的物品, 减少吸收的剂量。 (5) 床旁拍片时, 陪护及医务人员应远离X线源, 距离至少2米以上;如需留守人员, 应进行相应的防护。手术室C臂, 应安排在手术室走廊终端人员出入少的房间, 墙壁应加厚, 门窗加以防护材料。手术参与者应配防护服, 尽量使用高千伏、低毫安、短时间、间断曝光。缩小照射野, 运用距离防护, 使用床下球管, 对患者的敏感部位进行防护。 (6) 对临床医师也要进行防护知识的培训, 在工作中要严格掌握X线检查适应证, 加强医学诊疗基本功的训练, 不能过分依赖辅助检查。

2006年, 卫生部已明确禁止X线透视作为一种常规体检项目, 各医院应严格执行。常规胸片体检时, 如果已检查为正常的, 可以适当间隔下次体检次数, 没有必要每年都进行X线照射。

由表1可以看出, 对于普通摄片来说, 虽然每次的有效剂量大多<1.0msv, 但是如果多部位、重复检查还是会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所以应该仔细分析病情, 慎重检查。

CT检查对于大多数疾病的诊断能提供很大帮助, 许多医院已作为一种常规检查。虽然单次CT扫描有效剂量较小, 但是如果大范围连续扫描可致患者累积的辐射剂量达到30msv的有效剂量或更高。有资料表明:重复CT检查会产生100msv量级的有效剂量, 这是一个有直接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可以引起癌的剂量。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外伤患者的检查适应证, 同时控制扫描区域。必须对每个患者进行正当性的判断, 这样可以减少10%~20%的CT检查量, 降低CT的过度运用[4]。

乳腺X线检查虽然是发现乳腺癌的有效手段, 但是普通健康女性不应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在体检或临床考虑为良性病变时应首选B超, 只有对彩超不能确定病变性质时, 才考虑X线检查。同时, 乳腺的MRI检查也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只是价格较昂贵一点。

在进行口腔全景检查时, 由于是沿颌骨曲面曝光, 所以曝光时间长。而且进行牙齿矫正的未成年人占了很大比例, 因此做好防护尤为重要。

对婴幼儿到14岁儿童的X线检查要仔细分析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避免无价值的射线检查;对育龄妇女在检查时要明确是否怀孕;对B超和胃镜已明确的诊断, 不再做X线检查;患者在别院做的近期合格的X线片应不再重复检查[5]。

加强全民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可以在影像科检查室旁设置健康教育专栏, 介绍相关知识;在检查室门上设置警示灯和警示牌, 提醒受检查者注意。笔者所在科室就是这样做的。

参考文献

[1]蔚可道, 蒋学祥.CT中的放射防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9, 25 (11) :2135-2139.

[2]区丽霞, 刘铁峰, 李湘云.儿童X线诊断检查的放射防护[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4, 25 (7) :754-755.

[3]毛崇梅, 李胜.X线过度影像检查带来的危害及对策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2) :103-104.

[4]刘海洋, 刘青松, 裴作升.X射线量的合理应用及辐射防护[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7) :98-99.

X线检查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 0 5例患儿中男5 9例, 女4 6例。年龄<3岁7例 (6.7%) ;3岁~, 35例 (33.3%) ;7岁~, 56例 (5 3.3%) ;1 2~1 4岁7例 (6.7%) 。病程:4周至3个月2 5例 (23.8%) ;3个月~, 32例 (30.5%) ;6个月~, 23例 (21.9%) ;1年~, 16例 (15.2%) ;2~9年9例 (8.6%) 。腹痛性质:阵发痛35例 (33.3%) , 持续隐痛26例 (24.8%) , 饥饿痛18例 (17.1%) , 饭后痛15例 (14.3%) , 无规律性11例 (10.5%) 。疼痛部位:左上腹17例 (16.2%) , 左下腹7例 (6.7%) , 右上腹11例 (10.5%) , 右下腹4例 (3.8%) , 心窝处27例 (2 5.7%) , 脐周3 0例 (2 8.6%) , 不固定9例 (8.6%) 。

1.2 X线钡餐等检查结果

105例中X线钡餐检查异常75例 (71.4%) , 未见异常30例 (28.6%) , 详见表1。

2 讨论

反复腹痛在儿科较常见, 病因复杂, 涉及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仔细询问病史和全面细致的查体, 配合有关检查可以早期诊断。小儿腹痛的临床表现其年龄特点显著, 新生儿、婴幼儿腹痛时哭闹的频率、声调与受惊或发怒时的哭声不同, 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对腹痛的表述较为准确, 诊断时应结合患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析。功能性腹痛常是晨起空腹或进餐时突然发作, 以脐周呈钝性或痉挛痛多见, 间断发作, 可自行缓解, 查体无阳性体征, 生长期发育不受影响。器质性腹痛严重且持续时间长、部位较固定或有压痛, 常伴发热、呕吐及大便性状改变, 加以辅助检查, 可发现病变征象。

许立德等[1]报道儿童反复腹痛多为器质性疾病所致。本组资料中X线钡餐异常检出率达71.4%, 均为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X线未检出异常者中, B超检出也有相当一部分为器质性疾病所致。有文献报道[2]反复性腹痛起病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5岁以前和15岁以后少发生。本组资料中7~14岁者占60.0%, 与文献相符。因此, 对学龄期儿童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反酸应引起重视, 及时做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 以免漏、误诊。本文脐周痛30例, X线钡餐检出异常7例, 异常率23.3%;提示脐周痛多为功能性腹痛。功能性腹痛中情绪影响、学习压力等为重要原因, 应予以重视[3]。本组资料中, 腹内疾病占77.1%。据报道, 腹内疾病引起的腹痛占腹痛的2/3~3/4, 以胃、十二指肠疾病最为常见。本组资料略高于文献, 可能与选择的病例有关。本文经X线证实的消化系统疾病中, 上消化道炎症居多, 与顾红英等[4]报道的小儿上消化道疾病以炎症最多见相符。

随着小儿内镜的应用, 小儿胃炎的诊断日趋增多, 胃镜检查优于钡餐造影, 尤其是对于上消化道炎症性病变。对于反复腹痛并有慢性胃炎或消化道溃疡家族史的患儿应尽早做胃镜检查。但小儿做胃镜检查唯一的缺点是不能较好合作, 因此如何选择检查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剑突下、中上腹和脐周部腹痛的患儿, 尤其是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反酸及食欲不振者, 应重视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具有无痛、安全的优点, 如能在此基础上行消化内镜检查, 将会大大提高诊断率。

参考文献

[1]许立德, 房晓炜, 郭继忠, 等.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致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特点[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 11 (12) :2045-2046.

[2]Pearl RH, Irish MS, Caty MG, et al.The approach to commonabdominal diagnosi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J].Pediatr Clin North Am, 1998, 45:1287-1326.

[3]杜亚松.心理因素所致小儿腹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 18 (3) :135-137.

早期食道癌造影检查的X线诊断价值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9例早期食道癌中男42例, 女27例, 年龄38-72岁, 平均55岁, 50~60岁是发病的高峰期。主要临床表现为偶有吞咽不适伴食物阻挡感14例, 占20.29%。胸骨后疼痛、不适38例, 占55.07%。食道内异物感6例, 占8.69%。11例为普查时或进行胃肠钡餐检查时发现异常, 无明显症状, 占15.94%。病程最短的1个月, 最长的9个月。

1.2 方法

造影剂选用青岛东风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x线双重造影硫酸钡干混悬剂[浓度300% (g/m L) ]及所附发泡剂, 低张力药品为抗胆碱药山莨菪碱15mg。造影方法:1普通钡餐造影。2双重对比造影。3低张双对比造影。第3种造影方法将盐酸山莨菪碱15mg肌内注射, 10min后嘱患者先吞入发泡剂, 然后吞入钡剂, 使食管轮廓及黏膜同时显影, 并多角度点片记录。所有病例均经食管镜活检、手术标本和病理切片观察, 且和X线对照, 同时用3种检查方法观察分析早期食道癌X线分型的检出率、X线表现和病变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

1.3 结果

69例早期食道癌的X线表现为:

1) 黏膜的改变是最常见的现象, 黏膜增粗迂曲、中断、破坏及辐辏的改变呈橘皮样或树皮样改变、少数病例有钡剂滞留, 共56例, 占81.16%;

2) 表现为小溃疡, 可单发或多发, 大小不等, 龛影直径在0.2~0.4cm之间22例, 占31.88%;

3) 表现为局限性小的充盈缺损, 呈小伞状突人食管腔内, 基底部较窄, 食管扩张度差15例, 占21.74%;

4) 食管壁毛糙, 黏膜轻微破坏, 管壁舒张度减低, 显示偏侧性局限性僵硬30例, 占43.47%;

5) 食管功能性改变, 表现为钡剂在病变部位流速减慢, 呈现轻度滞留现象或痉挛现象23例, 占33.33%。以上X线改变表现最多的为糜烂型和乳头型, 分别为51例次和47例次。食管早期癌各型x线表现, 见表1。三种X线检查方法诊断率最高的是低张双对比造影, 糜烂型和乳头型检出率最高, 检出率最低的是平坦型, 见表2。

早期食道癌浸润深度不同, X线检出率也不同, 浸润深度越浅越难显示, 8例食管原位癌均是行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 仅见3例黏膜轻微不规则, 扩张度稍差, 不能确定病变与否, 其余5例均无改变, 可疑检出率仅37.5%, 病灶位于黏膜层内。尚未浸润黏膜下层的食管早癌16例, 有X线改变的14例, 检出率为87.5%。癌组织侵犯黏膜下层的31例, X线均有表现, 检出率为100%。所有病例均经食管镜取活体作病检证实, 平坦型8例为原位癌, 即癌组织仅位于上皮内, 病变最小的只有0.5cm×0.2cm, 最大的为4.5cm×3.2cm。镜下所见全部是鳞癌, 1级15例, 2级54例。病变位于食管上段13例, 中段41例, 下段12例, 其中3例为多发病灶。

2 讨论

早期食道癌的定义取自日本内窥镜学会 (1962年) 提出的早期胃癌的定义, 该学会将癌组织仅限于侵犯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癌称为早期胃癌, 同样范围的食道癌也称之为早期食道癌, 现在的教科书定义为癌组织仅侵犯食道黏膜层和黏膜下层, 并且无临近纵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同时凹陷或隆起的范围一般在 (0.5~2) cmx0.5cm内。由于低张双对比造影技术的出现, 早期食道癌的检查阳性率显著提高, 再结合食管镜检查, 漏诊率极低。所谓原位癌又称上皮内癌, 癌细胞累及鳞状上皮全层, 但基底膜保持完整, x线检出率很低。本组8例和食管镜对照检查, 只有3例显示轻微扩张受限和黏膜轻微改变, 不能确定诊断, 勉强检出率只有37.5%。郑国梁等报告的3例原位癌, X线和食管镜反复对照, 只有1例出现管腔痉挛、扩张, 黏膜显示模糊, 不能作出X线诊断, 勉强算1/3检出率, 和本组情况基本一致[1]。另外, 内镜发现早期食道癌优于食道钡餐造影和CT。而食道钡餐造影和CT又为内镜和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了更多的诊断信息。

《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将早期食道癌x线诊断分为四型:糜烂型、斑块型、乳头型、平坦型[2]。三种X线检查方法中, 低张双对比造影检出率最高, 69例除平坦型中8例无X线改变外, 其余61例全部检出, 检出率为92.75%。单纯双对比造影检查中, 糜烂型28例只检出20例 (71.43%) , 斑块型8例, 检出6例 (75.00%) , 乳头型25例检出18例 (72.00%) , 合计检出44例, 占69例的63.76%。单对比造影只有乳头型25例检出7例 (28.00%) , 其他各型均无表现, 只占总数的10.15%。可见早期食道癌不进行双对比造影漏诊率太高 (36.24%) , 即使进行低张力双对比造影, 漏诊率还有7.25%, 是原位癌不能显示的原因。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早期食道癌的X线诊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查技术, 如不行双对比造影, 就本组资料来看, 漏诊率可高达87.25%, 根本达不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目的, 5年生存率大大降低。

X线的检出率绝大多数取决于早期食道癌的浸润深度。原位癌检出率很低, 而且不能肯定诊断, 一旦癌组织浸润穿透了基底膜, 就是最早期的浸润癌, 累及黏膜固有层, 但未累及黏膜下层的病变, 检出率较高, 本组18例检出15例, 占87.5%。主要表现为黏膜轻微破坏, 稍增粗, 扭曲中断 (14例) , 有浅淡小钡池 (10例) , 腔壁线欠光滑, 有小毛刺状改变 (7例) , 只有1例显示小的充盈缺损;当癌组织浸润至黏膜下层为早期浸润癌, 癌组织侵入黏膜下层, 但未达肌层, 也无临近纵隔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且癌组织较大, 累及范围较广, 本组45例X线全部检出, 检出率为100%。主要表现为黏膜破坏、增粗、有钡剂滞留 (36例) , 有多个小龛影及浅淡钡池 (22例) , 腔壁线不规则, 有小的充盈缺损呈小蕈伞状突入管腔内 (15例) , 腔壁线毛糙, 局部扩张度差, 管腔壁显示僵硬 (30例) 。可见, 癌组织浸润深度和x线检出率有很大关系。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x线低张力双对比造影比单纯双对比造影好, 比单对比造影 (单对比造影检查已经淘汰) 更好, 检查阳性率高达92.75%。糜烂型、乳头型和斑块型容易检出, 而平坦型不能明确诊断。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容易显示, 而原位癌x线不易发现, 只有病理活检才能确定诊断, 此种类型癌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 在日常工作中, 为了提高早期食道癌的检出率, 建议尽量使用双对比造影, 有条件的地方尽量使用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

参考文献

[1]郑国梁, 王正颜.早期食道癌的x线征象原因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3, 17:178-179.

X线检查 篇10

1 一般资料

1.1 资料来源

体检中心2005年6月~2006年12月的体检资料。

1.2 胸部X线

为X线胸透或胸片。

1.3 年龄划分标准

WHO的划分标准为18~44岁为青年期, 45~59岁为中年期, 60~74岁为年轻的老年期, 75~89岁为老年期, 90岁为长寿老年期[2]。本文将60岁以上统称为老年期。

1.4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体检结果及研究分析

体检总人数7 999人, 阴性7 418人, 占总人数的92.74%;阳性581人, 占总人数的7.26%。其中:心血管疾病占第一位,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脏增大及主动脉增宽迂曲共168人, 高血压冠心病26人, 高血压心脏病14人;支气管疾患占第二位, 共154人, 支气管疾患中各种程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95人;肺部疾患占第三位, 各种阴影、结节需进行CT检查的37人, 陈旧性肺结核35人, 肺气肿19人, 肺结核15人, 肺部感染10人。15例肺结核病人年龄集中在42~73岁。胸部X线检查结果阳性的581人按性别及年龄进行比较, 见表1、表2。

从表1可见, 不同性别胸部X线检查阳性率卡方显示差异有显著性 (χ2= 219.50, P<0.01) , 男性高于女性。

从表2可见, 不同年龄胸部X线检查阳性率比较卡方显示有显著性差异 (χ2=536.91, P<0.01) 。青年期最低, 老年期最高。

3 讨论

众所周知, X线是对人体伤害较大的放射性物质, 它看不见, 摸不着, 长期过量照射会使人产生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 睡眠障碍, 头晕, 恶心等症状, 血液检查发现白细胞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机体免疫力明显降低, 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和造血功能损害, 甚至致癌[3]。早在2002年1月3日《国家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 (用放射线) 对患者或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 应当按照操作规程, 严格控制受照剂量, 对邻近照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应当进行屏蔽防护, 对孕妇或儿童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告知对健康的影响”。由于健康体检多为单位组织的集体体检, 体检单位因为各种原因, 特别是有的单位为了筛查肺结核, 年年给全体员工选择胸部X线胸透。很多体检人员对放射线的危害了解不够, 认为一次照射对身体影响不大。作为医务工作者, 对放射线给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告知义务, 有责任保护体检人员免受不必要的伤害。因此, 建议体检单位应根据体检者的症状、性别、年龄选择胸部X线检查, 不应作为集体体检项目:对于阳性率低的女性、44岁以下的全体人员, 采取选择性检查, 即自我感觉咳嗽、咳痰、午后潮热、盗汗的进行检查;对于能通过别的方法检查的心血管疾病尽量不用X线;必需进行胸部X线检查的尽量缩短照射时间或做X线胸片。这样, 既避免了占总人数92.74%体检人员免受X线的危害, 又为体检单位减少了不必要的经费支出。

摘要:目的:研究健康体检人员胸部X线检查效率, 指导体检单位或个人合理选择该项目, 减少X线对正常人群的损害。方法:分析体检中心2005年6月2006年12月的体检资料, 了解胸部X线检查的阳性率。结果:胸部X线检查阳性率极低, 为7.26%, 且与性别、年龄有关。结论:健康体检胸部X线检查应根据症状、性别、年龄进行选择, 不应作为集体体检项目。

关键词:健康体检,胸部X线,效率

参考文献

[1]路小平.大学生体检X线透视的防护 (J) .中国校医, 2004, 20 (3) :227.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 (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

上一篇: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分析下一篇:《大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