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之浅见

2024-07-09

初中化学教学之浅见(精选十篇)

初中化学教学之浅见 篇1

1. 了解新课程理念, 备好课

在传统的备课程式中, 一个主要的环节是备“教学过程”, 而过去的教材, “可教性”主要表现在知识的系统化和逻辑性上。因而,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必须注重因循教材内容的层次和顺序实施分析, 而对备学生、备课标、备教学资源思考不多。教师究竟该怎样去备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呢?杜威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教师备课要从教学思想、学科特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分化、学生的学法及体现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等方面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环节设计中, 应关注以下几点:第一, 本节课主要新知识学习目标怎样实现;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第四, 如何训练、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第五, 如何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即教师教学应该是一种情境的感染, 是一种体验, 是一种感悟, 而不是一种教导。教学的结果, 应该是一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因而, 在教学设计中, 应抓住重点和关键处创设情境。有了教与学的情境, 就有了师生共同体验和感悟的阵地, 就有了师生思想与情感交流互动的载体, 就有了师生活力展现的平台。教材只是一个范例, 只是一种教学的资源和平台, 课堂教学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应注重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 主要是领会其精神, 注重其特点, 而不是拘泥于层次和顺序施教。

2.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 兴趣小组活动除了可以举办拓展延伸课内所学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 还可以通过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 化学晚会列为专项内容之一。在晚会上表演节目 (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 的都是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丰富多彩的晚会把学生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 听到“爆竹声声”, 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 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 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还结合教学实际, 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 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 在他们当学生时, 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又如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 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 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 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 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鉴别精盐和碱面 (Na HCO3) 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 正确评价学生, 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命体的相互触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 生命活动的信息需要交流, 加工反馈。心理学告诉我们, 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 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课堂氛围等外在因素, 因此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个人情绪, 觉得有意义、有趣, 得到了肯定、赞扬或鼓励, 他们就学得积极主动, 反之, 就消极、被动。课堂评价就成为调控学生、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但评价应注意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 如果千篇一律则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 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特别对于学困生更应给予恰当的评价。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评价方式, 由单一走向多元, 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又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既注重过程性评价, 又重视结果性评价。

4. 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多学”的一个重要意义, 就是学生能够体验到知识生成的过程。以往, 教师总是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解一个个知识点, 以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多听一点, 多知一点, 多记一点, 还生怕有疏漏的地方, 生怕学生没听好、没记好。所以处处不放心, 处处要讲一讲, 不留任何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探究。结果学生吃的总是“现成饭”, 所有问题都事先被教师“解决”了, 学生没有机会去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要做到“少教多学”, 就必须让学生经历体验学习。教学不是一种恩赐行为, 教师千万不可将现成的知识果子摘下来, 削皮切块甚至榨成果汁, 直接送到学生嘴里。例如, 在学习“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这个内容时, 教材上用磷做实验, 以前上课时, 我都是将碳、硫不能代替磷的原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看, 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后来, 我将碳、硫、磷的实验一起搬上讲台, 让学生直接观察, 从而体验、探究碳、硫为何不能代替磷。这样安排, 教学效果显著, 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5. 多加练习, 联系实际, 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

只有在实际训练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知识才能真正转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 解决好练习的问题, 将是提高教学效率和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为此, 我在每部分知识讲授之后, 都精心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之浅见 篇2

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新课改的步伐日益拉大,全体英语教师迎来了机遇,更面临着挑战。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一体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活力,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顺应改革的需要,迎接新的挑战,更加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呢?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为了确保并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了“五环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的课题,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为此,本文就如何打造英语高效课堂作一些探讨:

一、课前根据“五环节教学模式”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我校提出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借鉴、精讲点拨、当堂巩固”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学目标、备好教学重难点、备好“五环节”。备好学生是基础和关键,每一届学生掌握的英语的基础不同,且个性间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让他们领会、接受教师的所讲所授;备好教材是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备好教学目标是正确把握对本节课学习的要求,不泛化,不僵化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备好“五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初步设想。“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为了贯彻“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理念,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预习的内容,事先布置给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或提供预习提纲即导学案,据此安排学生先学,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教师能“hold”住初中英语课堂。

二、课上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提升效率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英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我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正如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黄远振副教授在《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第四章“英语情感教学”中,倡导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代替惟智教学,把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策略纳入了情感教学的目标的范畴,把学生从学习的机器中解放出来,成为充满情感的学习活动的主人。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例如:在话题“Knowing about China”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思维想象,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我先让学生结合地理课上所学,作些介绍,并让学生谈自己的见闻经历,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中国五大名山ppt,更直观地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我还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对中国五大名山做了较为详细的区别性介绍,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我还见缝插针地鼓励他们多掌握些文化知识,多给自己创造机会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最终实现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互相交流借鉴。世界著名的英语专家亚力山大为英语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语言是一种表演技巧,我们在思考语言的时候,不是考虑我们对它了解多少,而是我们能把它表演得多好,我们能把它用得多好。”所以每次课前我都会用五分钟让学生讲一段英语小故事,并自主设计三个问题,在课堂上自己大声朗读三遍后,再行使“小老师”的权利,通过提问来解决问题。这不但训练了学生听说等方面的能力,更鼓励了他们。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形式可谓多样,英语游戏,学生自己上课,学生自己进行作业讲评等。在三尺讲台上学生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风采,他们互相交流借鉴,他们表演得更好了,把英语用得更好了,自信心也就更足了。学生爱上了英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而我也由以往的课堂“独裁者”,退居为课堂中普通的一员,为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服务,和学生享受着一起学习的乐趣。

3.倡导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的局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鱼”不是目的,“以渔”才是最终目标。如在教学a number of与the number of的用法时,我分别举了两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归纳出它们的用法与区别。在这类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且易错的一些语法中,我常把他们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抄出来,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帮助他们分析,引导他们理解,而不越殂代刨。如果学生能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其知识视野就会扩大,并油然而生一种自我发展的自豪感和取得成就的满足感,从而自发地对学习产生兴趣。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获取和运用知识,才能在学习实践中学会怎样求知。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4.注意拿捏学生的表情。对初中生而言,儿童的天性还未脱离,所以课堂不能过分沉闷,讲解不能单调枯燥,否则他们就会对英语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时,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非常强调教师的情绪状态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察言观色,并给予恰当的处理。当发现学生疲惫时,可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东西来活跃课堂气氛;当发现学生目光游离,对学习内容漫不经心时,则要加快教学节奏,增加教学密度;当学生表现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时,则提醒教师该放慢速度,精讲点拨了。总之,我们应当把握好尺度,注意拿捏学生的表情,以生气勃勃的精神去鼓励学生,打造高效课堂。

5.安排好训练,贯彻“当堂巩固”的理念。学习知识必须有充分的配套训练,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果训练大量安排在课外,学生无心练习,他们习惯于抄,那么训练效果就极低。大量的事实说明:课外训练十道题不如课内训练一道题。因此我觉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让学生“当堂巩固”,将教师的教最小化,将学生的学最小化,来实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当然,训练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针对学习目标,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控制数量,保证训练的时间(一般为15分钟),保证训练的质量,最终让“学生提着疑问来,带着微笑走”,使所有的问题都得到圆满的解答。

三、课后延伸,注意作业布置与批改的高效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同时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作业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并尽快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业布置应该同学生的水平层次与知识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控制数量及难易度,确保练习的有效性。作业设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为了巩固知识基础,设计简单的、易于模仿的练习;2.为了提升实践能力,设计带一定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练习,且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3.为了发掘学生潜能,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且带创造性的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不仅道出了作业布置的意义,也提出了教师对作业的处理的重要性。作业的处理形式可以多样,教师“粗改”与“精批”,学生“自改”与“互改”等。总之,如果掌握了课外作业布置和批改的有效策略,将大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分层教学之浅见 篇3

一、合理分层,动态调整

每位学生在学习方式、接受知识能力的方面是不同的,承认差异,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等因素将学生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方面,一般可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合理的分层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助于全体学生各自素质的提高。

二、目标分层,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是实施分层教学法的重要保障。教学目标的分层,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认可和发展,能够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分层实验,机会均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喜欢让优等生来进行操作,以保证实验效果,导致中等生难得参与,学困生只能在一旁观看。分组实验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动手参与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分组实验前,教师要认真备课,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定哪些实验由哪个层次的学生操作,使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

例如“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课中用排水法制取氧气时,我首先让学困生上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并装药品于试管中,塞上塞子。接着中等生将其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加热,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最后,由优等生将导管移出水面,熄灭酒精灯。同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先将导管撤出,再熄灭酒精灯?”使优等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充分拓展。

四、分层提问,把握梯度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不同问题要有难易的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基础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来回答;有一定灵活性的问题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要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激励。

例如“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课,在学生通过实验制取氧气结束后,可提问学困生:氧气有颜色,有气味吗?向中等生提问:已知氧气的密度为1.429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在1L水中仅能溶解30mL的氧气,从而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再让优等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作出总结归纳,即氧气无色、无味,比空气略重,且不易溶于水。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提示,让提问到的每位学生都能作答。

五、作业分层,各有所获

课后作业的布置非常重要。每次布置时,都要设计一些数量、内容、形式、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适当层次的题目进行练习,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强化。

六、分层评价,用爱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不同方式的教学评价,实施分层评价,让学生通过教学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素质特点和学习状态,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找出学生各自的“闪光点”,尤其是学困生,只要他们在原有的起点上有一点点的进步,哪怕是进步1分或者是2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初中作文教学之浅见 篇4

一、努力做好学生写作前的趣味性指导,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教学沈复的《童趣》一文后,我便安排了一节作文课,上课时我只字不提作文的事,而由《童趣》中的情节引出我童年的许多趣事。学生听到老师也有童年趣事,兴致立即高涨,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来一个!来一个!”看着同学们情绪高昂,我暗自高兴,饱含感情地讲了我童年的一些趣事,如:“上树掏鸟蛋被挂破裤”、“下河学游泳被水呛”、“进邻居家果园偷果子被抓追着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点点头。见学生兴趣正浓,我把话题一转:“我已经把童年的趣事告诉你们了,相信同学们的童年也很有趣吧!谁也给大家讲一段呢?”张鑫同学首先讲了她“趁奶奶不备给她画花脸”的趣事,王强同学接着讲述他“强行让鹅在水里学鸭子游泳”的事,李滨同学讲他“在母亲生日会上把白酒当饮料喝而醉”的趣事……正当同学们沉浸在“童年趣事”时,我立即引导说:“同学们的故事可真多呀!那我们现在就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写一篇《童年趣事》的文章,如何?”“好啊!”竟然没有一个学生皱眉头,这次的作文效率很高,质量也很高。

二、随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引导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喜欢写作,还得有内容可写,得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写作素材都来自生活,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学生。

1. 观察积累

所谓观察积累,从作文的角度而言,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接触大自然,认识社会,从中获得写作材料。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作文材料的过程,这是一种直接观察法。例如,采用该方法所获得的写作材料来源有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大自然,通过对山川、河流等壮丽景观的观察和美好享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随时记录,逐渐积累,使其更加丰富。为此,要指导中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时时处处留心一点一滴的小事,看清看透。这样,作文时,精美的语言和写作材料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之水,源源而至,选择和运用材料才会得心应手。

我想,首先要让孩子“感动”起来,“感动”了才会一发不可收拾地想起自己得到过的关爱。于是我让学生去阅读,去发现,书里充满智慧,当他们的心和书本中的情节进行对话交流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许多令自己感动的事情。叶圣陶先生曾说:“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在作文教学时,老师要注

2.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是一种间接观察法。阅读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分,就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而言,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内容广、知识丰富,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无所不包,是前人观察成果的智慧和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的好材料。所以,课外阅读是广大中学生获取新知、开阔视野、受到良好思想熏陶、积累作文材料的源泉。语文教师要义无反顾地放开学生的手脚,支持、引导他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等方面的读物,并动笔对书中有用的材料进行圈点、批注、摘记,形成知识卡片、笔记,作文时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3. 试听积累

当今,我国已进入高科技的信息社会,现代信息传播工具日益普及。广播电视、新闻媒介、互联网夜以继日地为人们传递丰富的信息,而且比报纸杂志更加形象感人、富有魅力。中学生要借助这一阵地有目的、有选择地丰富知识,汲取营养,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动物世界》,电影频道的《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第二起跑线》等节目,都是中学生积累作文材料的好园地。

4. 活动积累

活动积累,是指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积累材料的一种方法。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是中学生积累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可组织些课外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如:“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会”、“体育运动会”、“歌咏比赛”、“文艺汇演”、“自编小报”、“自办墙报”、“社会调查”、“专题辩论会”等。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中各种人际关系的真伪虚实、优劣丑美,观察不同人物的言谈举止和神态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最终提高写作能力。

5. 强记积累

所谓强记积累,就是将那些名篇名作、名言警句等反复吟诵,会背或摘记;并在写文章时灵活引用、模仿或迁移,使之成为锦上添花的作文材料。为此,中学生要珍惜时间,抓住最佳记忆期,多背诵些名篇名作,尤其是已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名篇,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朱自清的《春》和《荷塘月色》等,均在背诵之列。像这样的文章,教师不但要提倡背诵,而且要给予指导和培养。

只要坚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学生的写作素材就会日益丰富,自然也就能避免学生无内容可以写、无话可说的尴尬。学生的写作习惯一旦养成,作文水平便会与日俱增,更不会再有不想写或写不出作文的困难。

当然,作文教学是一个大课题,使作文教学有效的方法很多,但我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都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指导学生积累素材,这是语文教师应当特别关注的两个方面。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才会乐于作文,才能写出血肉丰满的文章。

意情境的创设,淡化文体的写法,激发习作动机,调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情感倾吐与交流的欲望,在学生对习作具有浓厚兴趣、充满自信时,让他们写下来,做到“情动而辞发”。我相信经常让孩子们写一些这样的亲情小事,他们会渐渐懂得爱自己,更懂得爱别人,我想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懂得爱,学会爱,回报爱。

摘要:作者认为,要搞好初中作文教学,必须努力做好学生写作前的趣味性指导,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随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引导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改中初中化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篇5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只要给学生合适的帮助,就能使95%的学生学好,必须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设计组织教学时,要将起点定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将落脚点定在学习有优势的学生,最终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化学新课程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的探索与体会。

一、对教学对象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对学生分层,不是人为地给学生划等级,而是为了区分不同学生的差异,以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已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对学生的分层必须以深入调查为前提,应首先观察每个学生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并根据其特长、心理素质、心理发展水平等情况进行全方位考察分析,进而分层。近几年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一直致力于运用分层法进行化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先根据初中化学学习目标及学习的达成度,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分成基层、中层、高层三个不同层次,然后把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按座次编成混合组,以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尽量使各组学生整体水平基本平衡,并指定一名小组长《随着学习情况的变化,分层作适时调整),负责本小组的学习活动。实践表明,组建互助学习小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互助活动,这种学习互助活动既可以在课内开展,也能在课外进行。

二、对教学目标分层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习惯于运用传统的组织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把精力放在全体学生的提高上,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分析这势必造成成绩好的学生因觉得简单、容易达到要求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成绩差的学生因觉得有难度、达不到要求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局面。长期以往,两极分化的现象便会愈加严重。只有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目标分层,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才能达到激发各个群体学习积极性目的,真正实现化学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

笔者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进行分类指导,课堂教学目标采取分层要求:基层目标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目标;中高层目标面向中、优生,立足发挥他们的潜能。

以“酸的通性”教学为例(下同),我设计了以下分层教学目标:

基层目标:记住酸类的5条通性,准确记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正确判断金属是否能与酸反应,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

中层目标:在基层目标的基础上理解碱性氧化物的概念,能说明金属与酸反应快慢的原因。

高层目标:在前两层目标的基础上掌握碱性氧化物与碱对应的关系,酸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特征。

从以上分层目标可看出,首先让学生感知教材形成表象,逐渐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突破原有知识进行创新,力争使目标设计体现学生认知规律的递进性。

三、对教学内容分层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除了遵循思想性、启发性、灵活性、系统性等原则外,更应把分层思想贯穿交织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为①提出问题;②建立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获取事实和证据;⑤检验与评价;⑥合作与交流。应按难宜程度分层展开探究,切忌一上来就直接让学生面对非常困难的命题,那样学生会很难适应。

例如,在上例教学中,我先逐层提出问题:硫酸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吗?硫酸可以与金属反应吗?若金属氧化物放在硫酸中会如何变化?你能归纳出硫酸和盐酸有那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然后由学生来提出假设。再分组制定探究方案,自己动手按各组的设计进行实验探究,以获取事实和证据验证自己的假想正确与否。最后通过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归纳最终获得酸的通性(化学性质):常见的酸可以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常见酸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并产生氢气;常见的酸能和一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此反应可用于金属出现锈)。这样通过有层次的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有所得。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科学的求知学习方式,又使学生了解、关注化学与生产的联系。

四、对教学评价分层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功。因此,要在坚持承认学生差异的原则下,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评价,彻底改变原有的单一评价方式,同时采取动态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上对自己既有信心,又能看到不足,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此外,制定新的评价方式时还要留有余地,要允许学生暂时不会或不全会。

由于分层评价是建立在尊重和激励基础上的评价方式,使得基层学生消除自卑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层学生兴趣盎然,稳中求进;高层学生目标明确,劲头更足,不断挑战新的高度。由于分层评价可以相对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使过重的学习压力变为适度的学习压力,这种“适度的压力”既可以督促学生不断的努力,又可以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和智慧得到不同层次的发挥,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较后进的学生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有利于调控教学,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之浅见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兴趣 乐学 素质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 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 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我在上《笑的武器——浅 谈华君武“动物”漫画》一文时,让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中自己喜爱的漫画,并在黑板上描绘出来。其中《今天我请客》画的是一位中学生把同学带到公厕前说:“我爷爷在这守门。”道出受困于请客之风的学生的无奈。并由此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生活现象 。《请求》画的是一群身背与自己身体同等体积书包的中小学生在一所减肥中心前排队 请求给书包减肥,道出学生对学习负担过重的强烈抗议。学生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领会到幽默浪漫的情趣。通过赏析漫画,培养关心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 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 …”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 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上《核舟记》中“ 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 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 ,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 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缺乏情趣。我在上《死海不死》一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查字典比赛、集体复述传说故事、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等课堂活动,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提炼语文 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 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 标。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 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 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 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 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 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學过程。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 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 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之浅见 篇7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目的, 就是规定了数学教学应当完成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 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 并结合数学科学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特别是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 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 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 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 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 并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 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一) 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 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 即教育情感性.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 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 (1) 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 (2) 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 (3)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 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 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要充分相信每一名学生的潜能, 鼓舞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 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 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 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 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 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 学生学多少, 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 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 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导致厌学情绪, 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必须做到: (1) 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 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2) 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 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 既要帮助学生学会, 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 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3) 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 在教师的主导下, 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三) 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 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 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 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 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 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 同时,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例如: (1) 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 (2) 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 (3) 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 (4) 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5) 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 也要注意听, 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作出解释, 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 向老师提出问题, 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某种层面上讲, 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 既丰富了知识面, 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 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 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 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 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 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 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 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能促进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之浅见 篇8

一、透过实验现象看物理规律的本质, 再通过本质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本来就是一门依托实验现象来认识自然规律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实践基础。从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 总是从现实的、具体的到抽象的、本质的。这些哲学规律也符合物理实验的研究规律。在物理教学中若直接灌输给学生抽象的概念, 将违背物理自然学科学习的规律, 也违背了事物的认识规律, 因为做实验是先学习概念再实验, 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是扼杀了学生动手实践和科学创新的意识。现象是肤浅的, 而本质是深刻的。现象是容易认识的, 本质是比较深奥而难以理解的。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透过现象层层深入, 步步拨开深奥本质的面纱。把握了本质再应用其解决实际的、具体的问题, 这样使学生的认知由现象到本质, 再通过本质来扩展到解释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和准备各种实验来为教学服务, 在实验的设计和准备中就要力求做到现象明显、说服力强, 从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准确把握实验规律, 注重实验结论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在物理教学中, 学生的认知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规律过程, 又是一个把握规律的过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 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 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这就要求突出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准确性。然而在教学中许多探究性的实验通过学生的参与, 建立了规律的认识过程及研究方法, 学生对规律的把握不够准确, 表述不够科学,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 对于演示性实验效果要明显, 用语要精练、恰当, 起到引领学生思维脉搏的作用。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注重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来, 必要之处给予学生帮助, 以突破实验中的瓶颈。

三、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求知的动力, 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 他们的大脑就容易形成兴奋中心, 注意力集中, 思维敏捷, 记忆力增强, 想象力丰富。有了兴趣, 也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所以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兴趣?当教师拿着实验仪器出现在教室门外时, 从教室里发出的欢呼雀跃声;当教师通知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时, 同学们欣喜若狂的表现……这些足以说明实验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方法之一。因此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条件,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实验情感的感染下, 融入于实验, 融入于探究知识的海洋之中。

四、在练习题讲解中穿插实验, 以活跃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长时间练习之后会发生“高原现象”。所谓高原现象, 即当练习达到一定的时间后, 练习效果不再随练习时间增加而进一步提高。由于长时间的练习, 练习者的兴趣降低, 影响积极性或创新精神的发挥。这一研究结果对教学的意义是:如果我们使用传统的“粉笔加讲授”方法, 大部分信息只能通过听的渠道获得。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更好的认知效果, 多种感官必须协同活动才能完成。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变换信息传输通道,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才能有效地、全面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之浅见 篇9

一、注重口语, 培养学生情感

初中学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就是他们刚刚开始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 对于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基于兴趣的分化和选择性。也就是说他们对于任何知识都有一种基于好奇的渴望。所以在初中英语口语的教学中, 教师要从一开始就打一些情感牌, 让他们从喜爱教师入手而逐渐培养起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初一的第一堂英语课中, 用一段情绪饱满的介绍让他们打消对新课程的畏惧感。“Hello, everyone, how are you?May I introduce myself first, my name is XX (写在黑板上) , you can call me Miss X (Mr X) .I am very glad to be you English teacher...”通过这样一段自白之后, 并不是让学生听懂其中的意思, 而是通过说话的情绪给学生们留下一个很好的映像, 以个人魅力来作为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敲门砖。

同时, 从第一堂课开始, 就要对英语课堂定下一个开口说英语的基调, 鼓励学生开口, 在自白之后, 就直奔主题, 带领学生们大声说“ABC...”, 以升调降调的不断变化。之后马上教给学生简单的问候语, 比如“Hello”、“How areyou”等, 同时进行互动, 让他们开口来互相问好。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每一个学生都足够的重视, 融入学生当中, 能更快提升学生对于口语的兴趣。

二、鼓励开口, 变教学为交流

从很多教学实例中我们能够很容易发现, 很多情况下初中生口语不好并不是学生不愿意去说, 而是因为在课下, 学生很难寻找到适合用英语口语交流的环境, 而在课上, 教师没有将英语口语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因此在初中英语课中, 教师在能够用英语表达的地方坚决不用汉语来表达。比如从进入教室开始, “Good morning~, let’s begin”作为开场语, “From now on, we should try to avoid speak Chinese in English class when we talk each other.”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使用英语来交流。在一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些困难, 因为同学相互之间已经习惯了用汉语来交流, 同时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没有太多的信心, 一开始对于常用语的积累不是很多。而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们开口说英语, 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这些常用语进去, 比如告诉学生“If you think somebody do good, 如果你们觉得某位同学做得很好, 你们可以对他说’very good!’或者’very well!’”, 在教学初期采用汉语后边用英语叙述的方式, 让他们逐渐懂得每一句常用语的意思, 同时, 还可以在这时候问大家“If someone do good, we should say~”然后让同学们做出回应“very good!”这样做才能够逐渐让英语课堂变为同学们练习口语的环境。

三、变换思维, 打好口语基础

初中学生对于句型的记忆方式不能向背诵单词那样机械式的, 因为句型难度并不是很大, 学生在久而久之之后, 只会重复的语言形式, 在碰到实际的场景之后, 就会很难融入其中, 很简单的表达也变得困难起来。

所以我们要采取多方位调动学生能动性, 从创设的情景中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去记忆单词。比如可以创造一些假象的情景, 让学生表演情景剧“两个美国同学的周末”, 从吃完早饭一起去逛街, 路过“supermarket”、“hospital”、“post office”……, 然后编制一些对话。这样让学生不用通过机械的记忆就能够很容易的让学生记忆句型的使用, 并且还能在其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另外, 还可以通过PPT展示图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自己的想法来描述途中内容, 或者再结合听力, 图片结合录音的播放来回答问题,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记忆单词, 提升听说综合能力

在口语的教学中, 英语的基础——单词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词汇量的匮乏是使得很多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产生胆怯的直接原因, 所以提升词汇量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记忆过程中也要注意策略。

英语学习的四门功课:听说读写。都是提升英语能力的方式, 而作为直接进行表达的方式, 能够突破单词记忆的障碍。比如在课堂中结合课文的语境来记忆单词, 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调用比较抽象的信息, 结合上下文来记忆将要学习的单词, 这样能够在阅读获得很大程度提升的同时, 也能够让口语交际变得更加流利和娴熟。

五、加强讨论, 相互取长补短

口语的学习, 发音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而初中的英语教学又是学生们沉淀和升华定型的重要时间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正确矫正学生的发音方式, 还要多给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机会, 让他们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例如, 对于疑问句的学习中, 许多学生对于单词的连读并不十分敏感, “Where are you going?”中的“are”就应该采用连读而不去发音, 再比如“What is your name?”等一系列句子, 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 口语欠佳的同学就会主动去模仿那些口语发音较好的同学, 提升口语的能力。

实现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之浅见 篇10

一、当前影响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误区

综观自己多年教学历程, 发现我的英语教学效果尚不能完全达到自己所想要达到的效果, 究其原因, 对有效教学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我认为当前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误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 认为教学用时少即课堂效率高。

我们有些教师并不缺乏教学热情, 但忽视了学生是作为真正教学对象的存在。所以在他们看来, 一节课下来, 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所花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 以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 (NSEFC) 为例, 该教材每个模块的第一单元都有一个听力材料的教学, 我们教师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听一遍录音, 然后就相应地进行练习, 最后帮助学生校对答案的教学过程。在我们教师看来, 这个教学过程进展顺利, 整个过程只需几分钟就完成, 学生回答整齐划一的表象会让教师觉得这是一个“高效”的教学环节。但如果让学生在听力练习后对所提出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解答, 学生会觉得难以对答, 我认为这是学生对整篇材料内容把握不到位所致。因为教师高估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或者说不了解学生通过该听力教学可以知道什么, 能够知道什么, 凭单一的教学热情, 误认为教学用时少即课堂效率高, 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进步的空间, 这只能说是比较低效的教学。

(二) 认为学生接受内容多即学习效率高。

在课前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在备课环节中确实很投入, 表现为教学环节设计紧凑而呈现高密度;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 教师按照教学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从表象看不失为一节高密度、快节奏的好课, 然而反思其效果, 我认为, 教师忽略了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很好的内化, 才可能有较好的输出。因此, 并不是说输入的越多, 产出的就越多、越好, 关键在于教师在每个输入的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示范, 让学生有充分的理解, 否则, 为让学生接受更多的教学内容而加快上课的语速, 反而会造成information pollution。

(三) 教师任务的设计低效、无效而期待学生有效输出。

在新课程精神的指导下, 我们倡导任务型教学等强调过程学习的教学方法, 因此, 在课堂实践中会看到教师设计的多种任务。然而在任务开展的过程中, 突出显现的问题是:教学任务本身缺乏有效模式, 呈现低效性。以新教材 (NSEFC) 八年级上册Module 5 Unit 1为例, 因为该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西方音乐, 教师在课堂导入部分设计了一个任务:Do you like music? Can you tell me what your favorite music is? Why? 我认为, 该任务放在教学的导入部分是不合适的, 因为学生本身在这一主题方面的词汇量不大, 让学生陈述喜欢的原因, 首先得让学生熟悉表达各种音乐特点的词汇, 而这属于新知识, 增加了任务的难度。从课堂效应看, 由于该任务在设计时,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爱好和任务设计难度的递进, 学生课堂“有效输出”自然难以达成。

(四) 任务的开展只是集中于“优势学生”的有效输出。

在以新课程精神为指导的课堂教育实践中, 我们教师会有意识地增强有效的语言实践量, 设计可行的有效的任务。这时候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便是实践“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但是,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 往往把任务的执行只集中于少数“优势学生”身上, 这与有效教学所期望的能让班中大多数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获得学习效益最大值是违背的。

二、实现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可根据教师和学生特点而选择不同的方式。我执教初中英语课程十多年, 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我的教学模式, 英语成绩稳步提高, 这与我不断探索、实践, 提高教学有效性有着极大的关系。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 纠正错误认识,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受上述误区的影响, 导致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因此, 我不断地纠正错误认识,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课堂上, 我慢慢地从主导者转变成指挥者, 将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发展来设计和展开。课堂上, 我不只是单方面传授知识、讲解问题答案, 而是与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所做的不是只教会他们知识, 而是重在教会他们自己去学知识。

(二) 渲染课前气氛, 注入教师激情。

我觉得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上课之前的气氛渲染很重要。可以在课前几分钟放一些简单的英语歌曲, 这些歌曲都有好看的漫画作背景, 既可听又可视。如果是和这个单元知识有联系的歌曲那就更好了,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吸引过来。也可以展示小短文小诗歌之类的。这样的安排基本上只占两三分钟。等这些内容一结束, 马上就展示上课用的课件, 把这节课要用的主要图片先亮出来, 自然地, 学生的注意力就从歌曲转到课堂上了。这样, 等上课铃一响, 整个教室里就充满了浓浓的英语气氛, 学生就能够很快地投入英语的课堂中去了。同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奉献激情, 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 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没有激情, 对工作缺乏热情, 不能激励自己, 又怎么能去激发学生呢?只有当课堂教学注入了教师的激情, 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被激发出来, 他们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和学的效率才能提高。

(三) 始终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教学。如在教学形容词的时候, 我就以自身为例子, 让学生用一些贴切的形容词来描述我这个老师的外貌、性格特征。立刻, 课堂气氛就变得轻松、活泼起来, 学生们很有兴趣地在一起交流, 发表对我的看法, 互相交换意见, 然后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想来描述我。他们运用了许多的形容词, 如a little thin, tall, long hair, round face, big eyes, kind, helpful等, 就连那些平时课堂上不爱参与的学生对这一话题也颇感兴趣, 积极参与了进来。随后的学习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一直进行着, 我以自身为例子, 不断地与学生进行比较,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好像很轻松地就掌握了形容词比较等级的一些基本用法。可见,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 应该和谐共存, 在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中, 互相作用、互相交流, 促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四) 巧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

英语课堂活动不仅仅是学生机械背诵和默写, 而是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自我展现。所以, 把语言活动作为英语课堂的基本活动, 会极大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在“交流互动”的教学中, 我主张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 以小组讨论为主体, 即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适当引导, 然后把学生分成4人 (优等生1人, 中等生2人, 差生1人) 学习小组, 指导学生进行互动学习。我的具体做法是:层次低一点的学生负责朗读生词、朗读课文, 层次高一点的学生就负责翻译文章和语言点的分析、讲解。这样就让每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 让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学习小组自行讨论, 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 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实现有效教学。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 我还会创设各种情景, 开展各种内容的交际活动来丰富“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例如:在教七年级Module 1 Unit 1时, 我就先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用简单的语言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这样一来, 全班每个人都有了表达、介绍自我的机会, 即使是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在同组其他同学的帮助下也能或多或少地用英语说出一些句子, 既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需要强调的是, 教学评价在学生小组互动过程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组与组之间交流后, 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这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也是总结教学效果的手段。

(五) 重视下课前的总结。

临下课前几分钟, 要给学生或是叫学生自己总结一下, 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有哪几个知识点。这样一来, 学生的记忆得到了强化, 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想办法补救。这种方法很多老师都会用, 但要“活用”才会有好的效果。我一般先叫两三个学生代表作总结, 谈自己学习本节课的难点, 然后我再简单点评, 整个过程不会超过五分钟, 却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 运用“作业激励法”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有效性还有一个补充的环节, 那就是课后作业的布置。当下, 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作业练习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促进作用, 而一味强调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 结果导致学生负担重, 抵触情绪大, 教学效果自然打了折扣。在多年的实践中, 我坚持“作业少而精, 重在激励”的理念, 通过适当布置作业练习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我的做法主要是:1.在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听写作业、上课角色扮演、值日报告、回答问题等各环节得分最高 (每节课计分, 每月统计一次) 的学习小组, 其小组成员在最近的国家法定节假日 (一般都有三天) 的作业全免, 第二名小组学生的作业减半。2.期考分数达108分以上的或者比段考提高12分以上的同学, 寒假或暑假作业全免;比段考提高6分的, 寒假或暑假作业减半。通过这种激励的方法, 学生往往很愿意为实现这种 “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目标而自觉学习, 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当然, 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 需要思考的因素还有很多, 如:教师的语言素质、教学基本功、课堂设计、教学手段的使用、组织教学的能力等等。总之, 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认为着重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通过合作小组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要认真对待常常被忽视的下课前总结和作业激励等重要环节, 课堂才会变得灵活高效。在实践中, 还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自排.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曲靖教育研究, 1999 (3) .

[2]沈陈炎.重视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07 (7) .

[3]王琼.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 2003 (4) .

[4]曹志新.融情与趣于教学之中培养主动性[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 1998 (3) .

上一篇:五措下一篇:旅游企业形象策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