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氯胺酮全麻护理

2024-06-02

小儿氯胺酮全麻护理(精选八篇)

小儿氯胺酮全麻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6个月以下3例,6个月~1岁13例,1~5岁35例,5~8岁30例,8~13岁5例。其中腹股沟斜疝45例,鞘膜积液34例,阑尾炎7例。本组患儿全部采用单纯氯胺酮全麻。

2 药理特性及并发症

氯胺酮能选择性地抑制大脑联络径路和丘脑-新皮质系统,兴奋边缘系统,使大脑呈“分离”状态,同时既兴奋交感中枢使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又有呼吸抑制作用。常见并发症[1]主要是呕吐误吸、舌后坠、喉痉挛、呼吸暂停,故应用氯胺酮时要密切注意呼吸情况。

3 护理

3.1 术前心理护理

患病使小儿产生心理负担,又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言语沟通的困难、害怕与父母分离等引起一系列的反应,使患儿焦虑、紧张甚至恐怖,加之患儿对就医有本能的紧张恐惧,拒绝接受治疗操作;小儿各器官系统未发育完全,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常常不能自述病情及用药后反应。这就需要在术前详细向父母介绍氯胺酮麻醉的药理作用、麻醉、手术及术后恢复过程,消除家长对麻醉及手术的恐惧心理,方便家长配合医护与患儿沟通,使之积极配合手术与麻醉。

3.2 麻醉前准备

麻醉前禁食6h,禁饮4h,以免引起呕吐及食物反流,造成误吸;为使患儿安定、镇静,抑制呼吸道黏膜分泌,阻断迷走神经反射及减少全麻药用量,常规于术前30min使用抗胆碱药物阿托品0.02mg/kg肌注,苯巴比妥钠2~3mg/kg肌注。

3.3 术后护理

(1)患儿从手术室回病房,应特别保持呼吸道通畅。小儿因头大、颈短舌厚、舌体肥大,加上麻醉药的作用易导致舌后坠。麻醉未清醒前应去枕平卧,其肩下垫以薄枕并使其头部尽量后仰,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氯胺酮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一过性呼吸抑制。因此需密切观察患儿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如发现患儿出现呛咳,且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从口鼻溢出,口唇发绀,呼吸暂停,应立即置患儿俯卧位或侧卧位,给予吸痰、吸氧,吸痰管不宜过深,以免呛咳、喉痉挛。并立即通知医师,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如患儿呼吸频率、节律发生变化,血氧饱和度低于95%,应寻找病因并迅速报告医生。(3)由于氯胺酮的“感觉分离”作用,有半数以上的患儿在麻醉恢复期可发生躁动,少数患儿出现幻觉、呓语、谵妄以及四肢不随意运动,可遵医嘱给予安定类药物,并给予适当固定保护,并向患儿家属做好安慰解释工作。

关键词:小儿,麻醉,护理

参考文献

小儿氯胺酮麻醉的观察和护理88例 篇2

氯胺酮是惟一具有镇静、镇痛和麻醉作用的静脉麻醉药[1],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小儿外科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之一。通过对88例氯胺酮麻醉患儿实施有效的术前、术后的观察及护理,强调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可降低意外事故的發生率,有利于术后的康复。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1月采用氯胺酮麻醉手术患儿88例,其中0~1岁21例,1~3岁40例,3~7岁22例,7~12岁5例。

麻醉方法:单用氯胺酮肌注或静注12例,主要用于短小手术,静脉复合麻醉76例,主要用于病情较重、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手术。

护理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对于手术,患儿非常紧张和害怕,父母则普遍担心氯胺酮会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不配合甚至拒绝术前准备。对此,通过术前多安慰鼓励,降低患儿的恐惧感;对父母多讲解,消除父母的顾虑。②准确测量体重并做好记录。③做好详细的术前评估 重点评估患儿年龄、身高、营养状况、水电解质平衡、重要脏器功能及有无感染等,了解禁忌证、术前用药及药敏结果。④禁食水:为避免麻醉术中返流和误吸,术前都必须严格禁食禁饮。年龄>3岁者,禁食>6小时,年龄<3岁,禁食8小时。最近研究提示,为防止术前脱水和低血糖,术前2小时进清液不会增加误吸的危险。对1岁以下哭闹不止的患儿术前2小时在护士监督下进食2汤匙糖水后禁食共20例,未见呕吐返流现象。⑤遵医嘱准确术前用药:氯胺酮麻醉后可引起明显的唾液和支气管黏性分泌物增加,常规术前30分用阿托品0.02mg/kg肌注,1岁以上常用苯巴比妥钠2~3mg/kg肌注,减少分泌物和镇静作用。

术后的观察及护理:①准备好各类抢救物品,妥善安置患者。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意识不清的患儿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带气管导管回病房的患儿,保持头颈部中立位,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脱出。③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根据病情每15~30分钟观察记录1次,氯胺酮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一过性呼吸抑制,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如低于90%,应立即报告医生。

疼痛的护理:麻醉清醒后,大多患儿不配合治疗、护理,检查卧位是否舒适,膀胱是否过度充盈,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对年龄较大的患儿要做好思想工作,帮助其树立信心。

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的护理:氯胺酮麻醉后,非消化道手术,术后6小时无恶心呕吐,可进流食,胃肠道手术后24~48小时禁食,待肛门排气后,可进少量流质,逐渐过渡到半流,普食。禁食期间,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护士应根据麻醉记录单计算出相应的每小时补液量,再精确计算输液滴数,以利于药物代谢[2]

氯胺酮麻醉临床应用广泛,但小儿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在麻醉期、清醒期易出现并发症,掌握其护理非常重要。麻醉前、后认真访视患儿,稳定情绪,积极配合。在全麻苏醒过程中密切监护生命体征,苏醒后根据患儿疾病和手术后要求有针对性的观察及护理,使患儿顺利度过全麻围术期。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76.

小儿氯胺酮全麻护理 篇3

关键词:氯胺酮,芬太尼,丙泊酚,小儿全麻

丙泊酚 (propofol) 的化学名为2, 6-双异丙基苯酚, 是当前临床上较为普遍应用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的一种新型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1]。氯胺酮和芬太尼是临床上与丙泊酚复合使用的药物, 为探讨两者与丙泊酚复合使用的效果, 笔者对本院45例小儿全麻进行了分组对比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45例全麻患儿 (ASAⅠ~Ⅱ级) , 男29例, 女16例, 年龄18个月~10岁, 平均年龄 (6.2±3.5) 岁。体重9~32 kg, 平均体重 (20.5±11.3) kg, 所有患儿均排除全麻禁忌证。手术病种为骨折复位手术、单侧或双侧隐睾、包茎、尿道下裂、单或双侧斜疝、鞘膜积液、浅表肿瘤、烧伤植皮、手足骈指 (趾) 手术等。

1.2 方法

分组方法:将45例患儿随机分为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 (A组:23例) 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 (B组:22例) 。麻醉方法:所有患儿均于术前1d开放外周静脉, 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01~0.02mg/kg, 苯巴比妥钠2mg/kg, 进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A组:以丙泊酚1~1.5mg/kg诱导, 并以50~100μg/ (kg·min) 微量泵输注维持, 芬太尼1.0μg/ (kg·min) 静推, 辅以0.05~0.2μg/ (kg·min) 微量静脉泵持续注射。B组:以丙泊酚1~1.5mg/kg静推诱导, 并以50~100μg/ (kg·min) 微量泵输注维持, 氯胺酮静推2mg/kg, 辅以20~40μg/ (kg·min) 持续静脉微泵输注。术中根据患儿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体动反应等生命体征变化调整芬太尼及氯胺酮的输注速度。两组均同时维持面罩吸氧, 术毕5~10min停药。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数资料以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 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麻醉前、手术开始后、苏醒时的HR、RR、MAP及SpO2的变化 手术开始后A组患儿的MAP和HR较术前有显著下降, P<0.05,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见表1。

2.2 全麻开始时患儿平均诱导、术后清醒、麻醉恢复时间及术后呕吐发生率对照 A组苏醒过程躁动率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 P<0.05,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提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副作用明显低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 见表2。

注:1mmHg=0.133kPa。

3 结论

患儿的肌体耐受性较成年人低, 无法配合手术, 因此往往需要进行全麻。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麻醉药物的选择以镇痛完全、副作用小、清醒早为原则[2]。丙泊酚是一种起效迅速 (30sec) 、半衰期短 (30~60min) 、作用时间短且能迅速从患者体内消除的全身麻醉药, 患者通常能快速从麻醉中复苏。芬太尼属阿片受体激动剂, 是强效麻醉性镇痛药, 其镇痛作用迅速, 作用时间较短, 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痛, 但其引起的恶心、呕吐及术后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几乎为100%。氯胺酮也是一种起效快的全身麻醉药, 静脉注射1min、肌肉注射后5min血浆内药物浓度既能达到峰值, 且苏醒迅速, 对呼吸的影响较小[3]。为将小儿全麻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临床上常将麻醉药物配伍使用, 笔者对氯胺酮、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全麻的效果进行了分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氯胺酮配伍丙泊酚既能互为补充, 又能协同作用。丙泊酚能对氯胺酮的交感神经兴奋起到抑制作用, 虽然在术后苏醒时间上长于芬太尼组, 但从其他方面的副作用来看, 不会引起患儿HR、MAP的显著下降。氯胺酮在对患儿的呼吸、神经系统及心血管反应等方面也能缓解丙泊酚的抑制作用[4], 提供相对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 患儿苏醒过程平稳, 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几率较低, 因此,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全麻对患儿的肌体副作用和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冀莉斐.氯胺酮复合局部麻醉在小儿麻醉手术中的应用 (J) .中国医药导报, 2009, (36) :7-88.

[2]宋吉昕.氯胺酮辅助丙泊酚及芬太尼复合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 (J)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1) :66.

[3]王淑清, 顾大明.丙泊酚-氯胺酮静脉泵注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观察 (J) .医学信息, 2009, (3) :106-107.

小儿氯胺酮全麻护理 篇4

关键词:骶管阻滞,氯胺酮浅全麻,小儿包皮环切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包皮环切手术20例, 年龄5~10岁, 体质量15~50kg, 手术时间15~20min。另选20例种类、年龄和体质量均与复合组类同, 单用氯胺酮麻醉进行对照。

1.2 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12h, 麻醉前15min均静脉注射阿托品0.01mg/kg咪达唑仑0.05mg/kg, 复合组先行氯胺酮0.8mg/kg静脉注射, 待患儿入睡后行骶管阻滞麻醉, 使用药物为1%利多卡因, 投药量视患儿体格按6~8mg/kg, 术中必要时再静脉追加氯胺酮0.6~0.8mg/kg。对照组单用氯胺酮麻醉, 术中根据病人血压、脉搏、及肢动情况间断静注氯胺酮1~2 mg/kg。

1.3 观测指标

观测并记录手术开始、即刻、开始后5、10、15min时的HR、MAP、SpO2及苏醒时间。

1.4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 ,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身高、体质量均无明显差异。麻醉前两组间各参数差异无显著意义, 手术开始即刻, 开始后5、10min对照组的HR、MAP均较观察组明显升高 (P<0.05) 提示复合组止痛效果确切, 抑制应激反应比较完善。手术开始后5min, 对照组的SpO2较复合组明显降低 (P<0.05) 提示呼吸抑制程度加重。手术开始后15min, 两组各参数接近基础麻醉水平 (P>0.05) 。麻醉苏醒时间两组间差异明显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小儿包皮环切手术是较常见的短小手术, 疼痛刺激大, 麻醉深度要求高。氯胺酮具有镇静、镇痛、遗忘特性, 且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 是小儿麻醉常用的药物。但其单独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手术时, 往往不能完全抑制手术刺激带来的疼痛反应, 使得患儿在疼痛刺激下心率进一步加快, 血压进一步升高。而骶管阻滞确切的镇痛效果使患儿的生命体征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更加平稳, 而且能减少手术中氯胺酮的使用量, 防止氯胺酮蓄积造成的呼吸抑制[1,2]。

与复合组相比, *P<0.05

本观察结果显示, 骶管麻醉复合氯胺酮浅全麻应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 术中患儿血压和心率的变化较单用氯胺酮麻醉更加平稳, 而且对患儿呼吸影响轻微, 苏醒时间也比单用氯胺酮组明显缩短, 使整个麻醉过程更好管理, 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金熊元.小儿麻醉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2, 8 (2) :160.

小儿氯胺酮全麻护理 篇5

关键词:瑞芬太尼,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小儿,隐睾

小儿隐睾固定手术虽属小手术,但小儿往往不能合作,需在全麻下进行。瑞芬太尼是一种新的阿片类镇痛药,镇痛作用强,可控性好,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少,可安全地用于小儿麻醉[1]。本文将瑞芬太尼-氯胺酮静脉全麻应用于小儿隐睾手术,并与氯胺酮静脉全麻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行隐睾固定手术的患儿40例,年龄3~6岁,ASA分级Ⅰ~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瑞芬太尼联合氯胺酮组(R组)与氯胺酮组(L组),每组20例。2组年龄、体质量、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方法(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均于术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01mg/kg,入室前行基础麻醉:肌内注射咪唑安定0.3mg/kg。入室后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L/min,并开放静脉通路。L组于切皮前2min静脉注射氯胺酮2mg/kg后开始手术;R组于切皮前2min静脉注入瑞芬太尼0.5μg/kg后用微量输液泵泵入瑞芬太尼6μg·kg-1·h-1,静脉注射氯胺酮2mg/kg后手术,不行气管内插管。2组术中麻醉转浅时静脉注射氯胺酮1mg/kg。术中监测血压、心率(HR)、呼吸次数、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比较2组麻醉效果、呼吸与循环的变化、氯胺酮的用量及苏醒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平均动脉压(MAP)及HR RMAPHR保持稳定,LMAPHR麻醉用药后升高(P<0.05),与R组比较差异有

注:与基础值比较,*P<0.05;与L组比较,#P<0.01

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呼吸次数

对呼吸的影响集中于麻醉诱导后的5min内,R组麻醉后呼吸次数(RR)下降,3例患儿脉搏氧饱和度<90%,面罩吸氧后纠正缺氧;L组无明显呼吸抑制。

2.3 氯胺酮用量及苏醒时间

R组氯胺酮的用量为(54.0±13.8)mg少于L组的(82.0±17.6)mg(P<0.01),R组停药至苏醒时间为(10.3±3.4)min短于L组的(23.1±9.6)min(P<0.05)。R组患儿无躁动,术毕苏醒早,无兴奋、躁动等不良反应;L组术毕苏醒慢,醒后呈嗜睡状态。

3 讨 论

小儿隐睾固定术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手术时间不长,可在局麻、全麻下进行,小儿难以配合,常在静脉全醉下进行。氯胺酮为苯环己哌啶的衍生物,系非麻醉性镇痛药类的麻醉药,它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及较小的呼吸抑制。氯胺酮是小儿麻醉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其用药量随着患儿体质量和手术时间增加而增大,安全性下降,且患儿苏醒时间较长,易出现恶梦和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2]。氯胺酮可使术中肌张力增高,肢体S可无目的活动,还增加唾液腺和气管腺体的分泌。因此,用氯胺酮维持小儿隐睾手术的麻醉并非理想的麻醉方法。瑞芬太尼为新一代阿片类麻醉性镇痛药,它是μ-阿片受体完全激动剂,是一种由酯酶代谢的强效激动剂,在体内经血浆和组织酯酶分解,作用时间短,可控性好,其起效迅速且极快消失(5~10min),持续注射或重复用药均不产生蓄积现象,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性镇痛药[3],但其镇静效果差。术中输注小剂量氯胺酮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阿片类药物急性耐受,且不增加术后的不良反应[4]。如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麻醉,长时间输注会有蓄积,影响患儿的苏醒,也会引起术后延迟性呼吸抑制。

本文R组瑞芬太尼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氯胺酮的用量,有效抑制了氯胺酮兴奋、躁动的不良反应。R组氯胺酮的用量较L组用量少,故术毕R组较L组苏醒快而完全。

瑞芬太尼具有心血管抑制作用,氯胺酮则兴奋心血管系统,R组两药相抵使血压、心率维持稳定。瑞芬太尼的呼吸抑制有时与镇静不同步,表现为脉搏氧饱和度<90%时患者仍清醒,可能与肌肉僵直有关,非气管插管条件。瑞芬太尼忌用大剂量或快速注射,应足够重视呼吸监测与呼吸支持,麻醉前即备好麻醉机及氧气、气管导管、喉镜等复苏设备。小儿代谢快、耗氧高、呼吸储备低,不耐受缺氧,围术期更应加强对小儿的呼吸管理。从呼吸次数看,本文R组较L组更易引起呼吸抑制,R组中3例明显缺氧患儿与推注氯胺酮过快有关。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麻既能满足手术需要,又能减少各自用药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儿麻醉苏醒时间明显缩短,麻醉更平稳[5]。

综上所述,瑞芬太尼—氯胺酮静脉复合全麻用于小儿隐睾固定手术,镇痛效果确切,苏醒快而完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夏书江,夏晓琼,赵兵.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2006,1(27):53-54.

[2]丛海涛,曹东航,丁进峰,等.瑞芬太尼和氯胺酮复合用药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6,5(7):535.

[3]吴新民,叶铁虎,岳云,等.国产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4):245-248.

[4]薛昀,吴新民.氯胺酮减轻瑞芬太尼所致术后急性阿片类耐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7,6(13):330-333.

小儿氯胺酮全麻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东莞市桥头医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静脉全麻下手术治疗患儿80例, 均为ASAⅠ~Ⅱ级。同时排除静脉全麻禁忌证患儿。将上述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 男23例, 女17例, 年龄为8个月~11岁, 平均年龄为 (5.7±3.7) 岁, 体质量为8.7~35.1kg, 平均体质量为 (18.7±4.2) kg;手术种类:腹股沟斜疝修补术21例;阴囊、睾丸手术11例;四肢手术6例, 其他2例。对照组患儿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为7个月~11.6岁, 平均年龄为 (5.9±2.8) 岁, 体质量为8.8~35.0kg, 平均体质量为 (18.9±3.5) kg;手术种类:腹股沟斜疝修补术20例;阴囊、睾丸手术12例;四肢手术5例, 其他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手术种类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术前准备, 常规禁饮食, 术前30min给予阿托品0.01~0.02mg/kg肌内注射, 苯巴比妥钠2~3mg/kg肌内注射。入室前肌注氯胺酮5mg/kg或静注1%氯胺酮2mg/kg, 入室后开放静脉, 多功能监护仪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且连续监测呼气二氧化碳浓度、波形的频率和节律以调整麻药用量等 (方法:去掉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针头端后连接再伸入鼻腔约0.6cm, 即0.7mm头皮针)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先给予氯胺酮2mg/kg, 异丙酚2.5mg/kg待患儿意识消失, 刺激无反应时, 开始进行手术。术中麻醉维持, 对照组采用每5~10min静注1%氯胺酮0.6~1.2mg/kg及异丙酚60~100μg/ (kg min) 。观察组麻醉维持采用异丙酚60~100μg/ (kg min) 和以瑞芬太尼 (0.1±0.05) μg/ (kg min) 开始, 后以瑞芬太尼0.05~0.3μg/ (kg min) 调整速度。两组患儿均给予面罩连接麻醉机吸氧, 根据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的呼吸频率和节律等情况调整麻醉药速度, 必要时暂停输注静脉麻醉药和面罩辅助呼吸, 手术完毕前3~5min停药瑞芬太尼、氯胺酮及异丙酚。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和麻醉过程中的MBP、SpO2、HR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P<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

观察组术中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观察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观察组比较*P<0.05

3 讨论

瑞芬太尼属合成的阿片类药, 因结构中含有酯键易被血浆和组织中酯酶代谢, 具有起效快、清除快等特点, 适于临床持续输注给药, 便于调节, 不论输注时间长短, 停药后其药

效均能较快消失, 很少出现术后恢复延迟, 是第一个“超短效”阿片类药, 瑞芬太尼的应用为临床麻醉带来广阔的前景, 但是, 其在临床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应当引起注意[1], 本文以小剂量持续微泵静注, 以减轻瑞芬太尼对呼吸和循环抑制的不良反应。异丙酚起效亦迅速, 消除也快, 苏醒也迅速, 同时具有一定的镇吐作用[2], 氯胺酮、异丙酚、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可以减轻相互的不良反应[3]。本文中, 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动脉压在麻醉诱导后均有所降低, 但与麻醉前相比, 没有显著差异性。由于使用了呼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技术能即时发现麻醉中的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起效和作用时间短暂的瑞芬太尼和丙珀酚, 使麻醉深浅能根据手术刺激强度进行及时精准的调节, 且手术前先给予氯胺酮2mg/kg静注麻醉诱导, 减少了仅以前二者结合导致的呼吸抑制、用量和不良反应, 也减轻了氯胺酮的不良反应, 据毕者经验, 术中未曾用到辅助呼吸。Kan等研究了瑞芬太尼对母婴的影响, 19例在硬膜外麻醉下实施择期剖宫产的患者, 按瑞芬太尼0.1μg/ (kg min) 开始静脉输注, 术中酌情增减瑞芬太尼用量0.05μg/ (kg min) , 孕妇即能产生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 且对母婴且无明显呼吸抑制[4]。本文结果提示, 观察组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变化小, 术后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说明只要实施恰当, 氯胺酮联合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在小儿中短静脉全麻手术中安全有效, 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小, 术后麻醉恢复快。

参考文献

[1]耿志宇, 许幸.雷米芬太尼麻醉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11) :883-884.

[2]庄心良, 曾因明, 陈白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83.

[3]白勇.氯胺酮-异丙酚静脉复合全麻醉[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6, 7 (16) :295.

小儿手术氯胺酮麻醉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我院使用氯胺酮麻醉做小儿腹股沟疝587例, 清创术36例, 取鼻腔异物28例, 年龄3个月至6岁, 并发症极少。

2 护理

2.1 喉痉挛的预防

在氯胺酮麻醉中, 咽喉反射仍然存在, 甚至亢进, 因此有发生喉痉挛的可能。为预防喉痉挛的发生, 除应用地西泮、阿托品等药物降低咽喉反应外, 还应设法保持患儿安静, 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根据经验, 患儿哭闹可造成腹部饱胀影响患儿的呼吸, 容易诱发喉痉挛的发生。为避免患儿哭闹, 保持患儿安静, 手术时应提前30 min将患儿及其家长 (最好是母亲) 一起接入手术候诊室, 使患儿在母亲的怀抱中安静地接受术前肌肉注射给药。为防止呼吸不畅, 注射后嘱其母亲将患儿侧头平抱, 并安抚使其快速入睡, 顺利度过诱导期。母亲的安抚对稳定患儿的情绪, 减少患儿的哭闹不安, 积极配合手术的进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降低喉痉挛发生的外在诱因。

2.2 预防呼吸抑制

氯胺酮麻醉在用药过量及注射速度过快时可出现呼吸抑制。针对此问题, 在实施麻醉时必须缓慢给药, 特别是在静脉给药时注意给药速度不可过快。在手术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本组651例患儿中无一例发生呼吸抑制。

2.3 预防呕吐误吸

氯胺酮麻醉后有的患儿发生恶心、呕吐。为避免术中呕吐发生窒息, 术前应4 h禁饮, 6 h禁食。护士将患儿接入候诊室后, 应仔细向患儿 (或其家属) 询问有否进食水, 这一点很重要。另外, 术中要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 将患儿头偏向一侧。

2.4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正确补液

由于小儿血容量绝对量较少, 且术前禁饮食4 h~6 h, 术中有少量出血也易出现虚脱现象, 因此在麻醉诱导后即刻给予静脉输液。静脉输液对降低术后的体温升高也是很有效的, 同时也便于术中及时给药掌握适宜的麻醉深度, 一旦出现紧急情况, 有利于及时进行抢救。小儿体液占体重的70%~80%, 因此相同数量的失血失液对小儿的影响要比成人大得多。同时还要注意小儿的心脏负担, 输血、输液不能过快、过多, 特别注意单位时间内输液的速度, 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总之, 要根据患儿的体重、出血情况及体温、室温的变化等适当补血、输液, 严格掌握输液速度。

3 体会

小儿氯胺酮全麻护理 篇8

关键词:氯胺酮,小儿,护理,围术期

氯胺酮具有诱导迅速、镇痛强、作用时间短、毒性低、可以重复用药等特点, 已广泛用于小儿麻醉。而氯胺酮麻醉后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恶心、呕吐、反流、误吸、发热, 苏醒期的幻觉、失明甚至偶可出现抽搐或惊厥[1]。经临床观察, 发现氯胺酮麻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苏醒期能否平稳度过, 与患儿围术期护理工作有一定的关系。现将我院麻醉科2008年3月—2009年3月小儿氯胺酮麻醉50例的围术期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50例,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11个月~7岁。

1.2 手术种类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15例, 阑尾切除术5例, 骨折手法复位和内固定术20例, 包皮环切术3例, 多指畸形矫形术7例。手术时间最长为90 min, 最短15 min.

2 围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巡回护士在术前要耐心与患儿接触, 面带微笑, 语言亲切、和蔼, 尽可能消除患儿的陌生感, 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及时与主管医师沟通, 了解所要进行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向患儿家属介绍与疾病有关的医学知识、麻醉方式, 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正确处理措施;患儿术前避免受凉, 严格禁食, 避免因家属看管不当致小儿误食。认真查对术前禁食、禁饮及用药情况, 向患儿家属强调术前禁食、禁饮的重要性。小儿氯胺酮麻醉手术毕, 准备好各类抢救物品, 且确保功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

2.2 术中护理

避免患儿在手术间等待。因氯胺酮麻醉方法简便、起效快, 故在手术医生不到位的情况下, 不要将患儿送至手术间, 以免患儿长时间哭闹。在术前接触患儿的同时, 要观察小儿静脉, 因小儿顺应性差, 自制能力欠缺, 加之血管细小, 不易分辨, 小儿静脉穿刺有一定难度, 而穿刺时必然会引起小儿恐惧、啼哭, 如穿刺失败或长时间寻找穿刺静脉, 必然会引起小儿长时间极度情绪波动。因此, 择期手术要在术前1 d了解患儿的静脉情况, 以便穿刺快速成功。穿刺时最大限度地分散患儿注意力, 减轻患儿恐惧心理。对于静脉穿刺困难者, 可肌注氯胺酮做初步诱导, 然后静脉穿刺。术中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 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患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 体温易受外界温度变化而改变, 应维持手术室温度在23~25℃之间, 维持正常体温, 协助麻醉医师严密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维持循环系统稳定。

2.3 术后护理

麻醉苏醒前由于患儿发生躁动, 有可能导致坠床, 以致受到意外伤害;也可因患儿不自主运动而致各种导管、引流管被拉脱, 刀口敷料脱落, 甚至伤口裂开。在苏醒期内确保室内环境安静, 光线、温度适宜, 避免恶性刺激诱发躁动。在麻醉苏醒期内由专人看护, 通过观察瞳孔神经反射、脉搏、呼吸等估计麻醉深度, 如瞳孔大或正常, 睫反射存在, 呼吸浅速, 表示即将苏醒, 应密切监护, 患儿一旦发生躁动, 应首先明确并去除诱因, 耐心解释及安慰,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重点保持呼吸通畅, 麻醉苏醒前应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同时垫高肩胛部, 因氯胺酮可致唾液腺和支气管黏液腺分泌增多, 同时患儿因哭闹, 使咽喉、鼻腔充血肿胀,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致呼吸不畅, SpO2降低, 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采用面罩吸氧, 氧流量4 L/min, 保证SpO2在97%以上。

3 结果

苏醒期并发症:舌后坠2例, 呕吐1例, 低氧血症3例, 躁动12例, 苏醒延迟12例, 暂时失明3例。无误吸、抽搐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经过以上认真、细致的护理及时预防和处理了相关危险和并发症, 并采取了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 50例患儿均安全度过苏醒期, 生命体征正常后安返病房。

4 讨论

氯胺酮全麻是目前临床小儿手术中使用较广泛的一种麻醉方法。氯胺酮属于苯环己哌啶类静脉麻醉药, 是至今惟一的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 具有用法简便、镇痛作用强、诱导迅速、苏醒快等特点, 但其选择性的抑制与兴奋作用被称为分离麻醉。在麻醉苏醒期内, 药物的抑制作用逐渐解除, 大脑皮质兴奋性逐渐增加, 容易出现躁动、幻觉与恶梦, 可导致肌肉松弛效果差, 甚至肌张力增加[2]。小儿肝肾功能未发育至成人水平, 影响氯胺酮的代谢与排泄,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健全, 对药物的耐受性差, 更容易发生麻醉并发症, 围术期的观察与护理是一个重要环节。护理人员不仅应对氯胺酮麻醉方法的一些危险性及并发症有所了解, 也应掌握小儿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只有二者结合并认真细心护理, 才能保证患儿安全平稳地度过麻醉围术期。

参考文献

[1]孟庆云, 柳顺锁.小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23-125.

上一篇:爱心意识下一篇:理工大学的人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