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

2024-06-21

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精选十篇)

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 篇1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受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 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农民饮水问题, 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 已累计解决了4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根据《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仍需解决约3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其中水质不达标人数达1.67亿人。

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

饮用水水源地是指饮用水水源涵养地或者饮用水水源地源头地区, 设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是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最大可能免受人类活动影响、保证水质安全的重要措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对受益人口1 000人以上集中式供水工程要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

根据水利部《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 全国监测评价的3 902个水功能区, 按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评价, 全年水功能区达标率为46.0%。以763眼监测井的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 对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海南、宁夏、广东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地下水水质进行分类评价, 结果显示:Ⅰ~Ⅱ类水质适合于各种使用用途的监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11.8%, Ⅲ类水质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监测井占26.2%, 水质Ⅳ~Ⅴ类适合除饮用外其他用途的监测井占62.0%。

2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饮用水水源类型复杂、点多面广, 保护难度大,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法律有待完善

目前, 我国水源保护的法律制度主要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此外, 专门针对水源保护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由于制定时间 (1989年) 较早, 很多内容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目前很难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而对非集中式供水的农民饮水安全的水源地选择与检测等, 目前还存在着法律空白。

另一方面, 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污染饮用水水源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较轻, 没有形成很好的法律威慑作用。例如, 《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条中, 对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违规建设项目, 只是责令拆除或关闭, 对相关责任人如何处理没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七条中对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排污口的违法行为, 也只是规定限期拆除、恢复原状, 逾期不执行处罚的强行执行, 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些处罚措施都没有伤及违法者根本利益, 没有真正体现出饮用水水源的重要地位。

2.2 水源污染严重

目前, 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是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的主要因素。据统计, 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2.8亿t, 生活污水90多亿t, 人粪尿产生量2.6亿t;化肥利用率为30%, 为国际水平的一半;农药70%被排放;单位面积化学农药使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2.5~5倍。

这些问题叠加, 进一步加大了水源地的保护难度, 甚至在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农村地区, 在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时, 也很难找到合格水源。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涉及地方政府多个部门以及群众自身利益, 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 特别是受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力状况等因素制约, 水源地保护措施难以落实。

2.3 地下水水源保护重视不够

很多农村地区受认识水平限制, 对地下水水源的保护意识不强。很多地区地下水水质恶化、超采问题日趋突出。另一方面, 地下水监测站网不完善, 监管不力, 城市垃圾填埋场、加油站、农业污水灌溉、化肥农药等过度施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对地下水污染尤为突出。由于地下水循环缓慢, 一旦受到污染, 很难恢复。

2.4 应急 (备用) 水源建设滞后

应急 (备用) 水源建设是农村饮水安全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生突发事件保障正常供水的关键环节。一方面, 受到建设资金限制, 大多数地区的应急 (备用) 水源建设严重滞后。另一方面, 受自然条件限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些地区难以找到合适的备用水源, 面临无水可选的境地。

3 加强农村饮水水源地保护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遇到的困境, 如何有效改善水源地保护难度大的现状, 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和重视这一问题, 多措并举, 合力解决。

3.1 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立法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城乡差别较大的实际情况, 建议制定专门针对农村水资源保护或者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的行政法规, 通过立法来建立与完善农村饮用水源的供给保障机制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市场机制以及农村饮用水源的管理机制, 加大对破坏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进一步明确水利、卫生、环保、农业、国土等部门的相关职责, 加强对非集中式供水的农民饮水安全的水源地选择与检测。

3.2 加强农村水源地污染防治

加大水源地保护执法力度, 联合环保等有关部门对重点地区、重点排污项目加大监管力度, 对严重威胁水源地水质的企业要建立档案, 进行重点监控。对排污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估, 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对产生严重污染又无法整改的企业实行强制淘汰。积极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鼓励使用有机肥, 减少农耕行为对水体污染的影响。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让居民意识到水体污染的严重性, 培养整个社会环境保护意识。为促进农村较大规模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建议将重要的农村饮水水源地纳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 进一步加强管理和保护工作。

3.3 强化地下水引用水源地保护

一是要建立严格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要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划分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 抓紧清理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内污染源, 并建立必要的围护工程等, 保护水源地不受污染。

二是强化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切实做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要进行严格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 不得新增开采量。

三是建立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预防和应急机制。结合水利、地质等部门的监控网点, 建立健全水源地地下水水质、水位动态监控网络,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建立污染应急处置机制。

3.4 抓好应急 (备用) 水源建设

中央和地方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加快重要水源工程建设, 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 增加水库库容和供水能力。加强多水源的连通调度工作。对不具备条件建设两个以上相对独立饮用水水源地的地区, 积极推进当地政府采取, 将城市供水水源管网相互连通, 实行联网供水, 加强调度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卫生部、环保部.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Z].2012.

[2]水利部.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Z].

[3]李仰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及污染防控技术[M].1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

[4]李欣.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及立法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06, (4) .

城市及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与保护 篇2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水体不同程度污染,城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受到威胁,加强水源地管理及保护工作,科学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对策及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提出综合利用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强化管理;合理开发及配置水资源,优水优用,改善现有城市用水结构,统筹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关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河道,水库污染源控制、治理和水源涵养,保障水源供水水质等四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建议.

作 者:苏新礼 张学文  作者单位:宁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宁夏,银川,750001 刊 名:地下水 英文刊名:UNDERGROUND WATER 年,卷(期): 31(6) 分类号:X523 关键词:水源地   饮水安全   保护  

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对策措施

饮用水水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但是从工业革命起,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饮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农村饮用水分布面比较广、基础设施差、不易管理、污染面积宽、取水点分散且多,饮用水资源消耗量激增,饮用水资源愈加匮乏,世界上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处于缺水状态,所以,饮用水水源地正面临着危机,水资源安全问题日趋恶化,不洁的饮用水比子弹更具有杀伤力,农村水源的保护更应该受到关注。到2005年底,在我国农村,有3.12亿人饮水不安全,主要是指高砷水、高氟水、高铁猛水、苦咸水、污染水等。近几年来,我国遭遇了很多次震惊全国的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件,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问题,已经提升到很高的战略层面,早已不容忽视。饮用水水源地是饮用水资源的根本基础。目前,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是保障饮用水资源安全,努力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如何高效、快速、保质保量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心。农村饮用水源地分布面积广,饮水类型多样,针对如此复杂的水源现状,解决好农村饮水问题,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让村民能喝上干净、安全的水,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1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现状

1.1 水量不足

我国农村供水设施简陋,供水设施普遍较为落后,饮用水水源地的现状不容乐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普通农家的饮用水大部分来自于坑塘、河道、浅井、山泉,水源水质差,水源保证率低。随着养殖业和种植业在农村的快速发展,导致用水需求增加。遇到干旱季节或者季节性缺水时,河水断流、泉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饮用水发生困难,同时受上游污染源的影响,存在饮水不安全的严重问题,加剧了农村饮用水不足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源短缺的情况。

1.2 污染严重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普遍严重。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水体严重破坏了饮用水水源地,加剧了饮用水源危机。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化妆品、洗漆剂和洗衣液等排放,使农村生活污水量剧增,污水成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目前,畜禽养殖废水主要是生猪粪便、猪舍冲洗水等。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畜禽养殖废水都会造成饮用水源污染。在2006年的《环境状况公报》中报道,在全国27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有48%的水体属于劣Ⅴ类水体,仅仅有31%Ⅲ类以内的水体。污染农村饮用水的污染源有很多,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农药化肥、工业废水、养殖禽畜粪便等,这些因素导致了水质污染日渐严重,水源水质越来越差,由于水源被重度污染,很多地区出现不能饮用水的情况,出现了水质性缺水。农村污水和雨水排放系统还不完善,废水大都流入附近的小河或池塘内,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导致饮用水源被污染,更容易滋生细菌等有害物质,细菌指标、污染物、有害物质成分超标严重,易导致疾病流行,最终就导致了疾病的发生,使得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1.3 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问题突出

近几年来,全国有很多农村饮用一些不健康的水资源,比如高砷水、高氟水和苦咸水,大约占饮水不安全总数的29%。长期饮用这类被污染过的水,将严重损害人体健康。饮用高氟水可以引发多种疾病,主要为氟斑压、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等疾病,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长期饮用苦咸水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长期饮用高砷水易诱发皮肤癌、肝中毒,使多种内脏器官癌变。

1.4 血吸虫病仍然存在

近几年,有少数地区存在血吸虫病的发病情况,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血吸虫病大多与饮用水源有关,是由于饮用水不卫生导致的,因此急需新建或改造农村供水工程,逐渐地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

2加强农村饮水水源保护的对策

2.1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立法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法规,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相关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制定农村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颁布不同类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办法,明确水源保护区划分、水源保护制度和水源水质标准,加大对破坏农村饮用水的惩罚力度,健全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市场机制和农村饮用水源的管理机制。加大对重点地区监管力度、重点排污项目,对严重威胁水源地水质要建立企业档案,进一步加大对水源地保护的执法力度,并且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对于水体污染严重性,为了提高居民认识,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培养整个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

2.2合理选择饮用水

农村饮用水水源具有覆盖面广,饮水类型多样,分布零散的特点。对于地表水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工业废水、农灌尾水会污染水源地表水,但其水量充足,水质问题主要表现为细菌指标、污染物超标,净化处理比较方便,成本也相对较低;对于地下水来说,卫生条件好,不易受污染,但水量无法保证,因此,我们要合理选择水源,最大限度地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综合考虑经济、水量质、环境、地等因素。

2.3污染源控制

饮用水水源污染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土壤岩性、禽畜养殖、卫生条件、工业废水和农药化肥等。在农村的很多地区,水源保护基础设施薄弱,点源面源污染多等特点。很多农民为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对水体污染的影响,所以提倡使用有机化肥。所以,为了提高居民对于水体污染严重性的认识,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保护好饮用水源,培养整个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政府要将农村饮水水源地列入到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水源工程关水源工程应尽量采用全封闭构筑物,设置相应的冲洗排污措施,避免污染物直接污染水源,促进农村较大规模水源地质全面达标,进一步加强管理和保护工作。 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防止水体污染。具体如下:第一: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在水源保护区内进行退耕还林、封山造林,要严禁乱伐、乱挖,植树、植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将植被缓冲带、稳定塘、生态沟渠、生态廊道、人工湿地氧化沟等生态防控技术形成防控体系,以保障水源地的水质安全。第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止超采地下水造成饮用水源水不足,造成饮用水中有害物质超标。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出长远规划,压缩高耗水产业,发展节水型产业。第三:还要对人们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群众树立节水意识、环保意识,因地制宜、近远结合,做到人与水、自然相和谐,营造一个节水型社会。第四:相关部门维护公众知情权,要定期发布饮用水水源地水量,并对水质状况进行相关报告,发挥农民群众参与饮用水水源管理的积极性。

3结语

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饮用水资源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我国农村饮用水水环境形势严峻,农村饮用水源地分布面积广,饮水类型多样,污染面积宽,使得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基础设施差,畜禽养殖废水、生活污水、企业废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使得水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饮用水水源地正面临着危机,水资源安全问题日趋恶化。饮用水资源的源头便是水源地,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安全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努力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在我国农村中的一些地方,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非常的严重,成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迫在眉睫,如何高效、快速、保质保量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心。虽然我国有关于饮用水水源的相关规定,然而,并没有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的专项法规,将水处理技术、水质监测技术和生物防控技术进行配合,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李铁光,宋实,潘丽雯.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12):82~83.

[2]白璐,李丽,许秋瑾,等.我国农村饮用水源现状及防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94~1695.

[3]程秀云,秦彩琴,张玲,等.农村饮用水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建议一以惠东县为例[J].广东化工,2013,39(9):227-228.

[4]刘天卓.农村饮水水质问题及水质保护措施[J].中国水运,2013,13(1):187-189.

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 篇4

1.1 饮用水水源较为缺乏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大, 城市用水量大大增加。据统计, 我国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 再加上城市居民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够, 使得原本有限的饮用水水源更加缺乏, 尤其是在用水高峰时段, 很多居民家庭均出现断水现象, 可见饮用水水源的短缺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地下水超采严重

城市饮用水水源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类型, 随着地表水污染日益严重, 人们对地下水的开采规模逐渐增大, 深度越来越深, 造成地下水的超采现象。经过超采后, 地下水位就会形成一个降落漏斗, 容易造成漏斗区域地面的沉降、塌陷、开裂等现象, 继而使漏斗周围的建筑物发生倾斜甚至倒塌的事故。据统计, 我国在2012年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总面积较5年前扩大了近1倍, 由此造成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饮用水浪费严重

当前我国城市中饮用水的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由于供水基础设施落后、年久失修等原因, 再加上腐蚀、冻融等环境因素的作用, 使得城市供水管网中渗水现象较为普遍。第二, 未采用分质供水。在城市生产生活中, 无论何种用途的水均直接采用饮用水, 造成饮用水的浪费。

2 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的原因

2.1 暴雨径流导致的污染物迁移

当降雨量足够大, 形成地面径流后, 就会使污染物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当地表径流到达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时, 就会使其携带的污染物一同汇入水源地, 造成水源污染。当污染物迁移到渗透系数较大且无防渗设施的土地时, 就会使污染物随着雨水下渗到土壤中, 造成地下潜水的污染。

2.2 农药化肥面源污染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一般位于农田的下游区域, 而随着农药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 导致农田土壤受到严重的面源污染, 再加上对农田的管理较为粗放, 没有科学合理的防污染措施, 致使饮用水水源地上游地下水和地表水均被污染, 进而造成水源的污染。

2.3 工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中小型生产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做出了贡献, 然而这些企业本身规模有限, 规范化程度较低, 管理粗放, 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再加上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配备相应的环保设施, 使得这些污染物很多都未达标而直接排放, 经过地表或地下水的迁移导致水源的污染。

2.4 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大, 大大增加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负荷, 当排放量超过处理负荷时, 就会导致部分污水直接进入水体, 同时一些小型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落后, 导致大量的污水井盖漫流排放后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 致使水体中氮、磷的浓度严重超标。

3 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对策

3.1 做好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统筹规划

要做好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就必须首先转变传统观念, 将保护重点从传统的点源污染防治转移到点源与非点源兼顾、全面统筹的方向上来。要不断完善地表和地下水源污染调查的方法, 对水资源的使用要建立在分质供水的前提上, 针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等不同用水场合要区别对待, 可以在要求不高的场合使用一般水质的水资源, 而对于生态用水, 可综合考虑中水回用技术等。

3.2 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体系

为促进饮用水水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最大程度预防水体污染, 应当不断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制度的层面使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得以有法可依, 加强水源保护工作的监督执法力度, 对违法排放污染物以及地下水超采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打击。

3.3 利用先进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为降低对水源的污染, 最经济、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降低污染源的排放量。随着科技的发展, 将各种高科技技术用于生产、生活中, 可有效改变当前污染物排放过多的局面, 如在农业生产中, 可用生态肥料来替代传统化学肥料, 利用光学、仿生学、声学等技术诱杀害虫以降低农药施用量等。

3.4 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 增加饮用水源地的调蓄能力和水处理能力, 以确保城市居民饮用水的供应量和用水安全。其次, 加强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使污水得以达标排放。

4 结语

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正面临着枯竭和污染两个方面的严重问题, 因此, 必须弄清楚造成饮用水水源问题的原因, 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 以应对城市饮用水危机, 促进水资源与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丙辉, 付青, 刘琰.中国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与对策[J].环境保护, 2007, (09) :171-172.

[2]许宜满.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1, (03) :23-24.

[3]张韦倩, 杨天翔, 王寿兵.我国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及未来研究重点[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05) :34-35.

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 篇5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受自然和经济,社会等条件制约,我省农村居民饮水卫生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首先具体表现在水资源污染加剧。由于缺乏必要的排水设施,农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水污染。其次是地下水开采过度。在我省广大农村,由于地表水资源无法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地方把目光投到了地下从而导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目前,我省农村已有多处区域性漏斗 ,很多地方原有水利设施因地下水位下降或因之产生地面下沉而被迫报废,农业成本成倍上升,农村用水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另外,过度开采地下水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水量枯竭、耕地渍化等诸多环境问题。再次就是灌溉工程老化,水利管理单位收不抵支。我省截至2011年96%的农村集中式供水点均为行政村甚至自然村级的小水站。即便是500吨以上的水厂,由于都到了设计年限,加之管道年久老化,却无法更新换代。近几年来,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等项目,浙江省委、省政府还将“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纳入全省“ 五大百亿工程”之中。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大力开展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改善农村饮用水状况,但由于受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这项工作离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火热的七月,信息系社会实践小分队带着青年人特有的朝气投入社会,以“提倡节约水资源、倡导保护水环境”为主题,深入榆中农村,调查农村饮用水问题。

摘要:针对榆中县农村饮水安全现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村饮水发展的整体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建议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建康、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生命安全的提高与保障。改善农村饮水条件,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刻不容缓。

1、饮水不安全原因

榆中县条件十分严酷,多年平均降水量仅260mm,而多年蒸发量达1800mm,是降水量的6.80倍。农村人畜饮水,都是从3个万亩灌区和10个小型灌区取用灌溉用水,然后灌入水窖或涝池备用,有条件的村民用漂白粉自行净化,大部分村民引水入窖后直接饮用。距离灌区较远的则抽取地下水、长途拉水或蓄积天然降水饮用。全县共有4镇3乡71个行政村,总人口17.2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5.40万人。饮水不安全人数为11.82万人,其中氟超标2.08万人,砷超标2.94万人,苦咸水1.11万人,饮用细菌学指标超标严重、未经处理的地表水人数5.36万人,饮用方便程度不达标的0.33万人。从全县整体来看,农村饮水不安全主要是水源污染,表现在黄河兰州西固至桑园峡上游段的工业排水中细菌学超标,兰州段桑园峡下游则检测出砷超标;部分引大水存在二次污染,细菌学超标;地下水则氟超标。

2、农村饮水安全发展思路

2.1 技术思路

2.1.1 针对不同的缺水原因,详细调查和搜集区域水资源资料,按照优质水源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的原则,水源布局一定要合理,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水量,又要考虑水质。从水源地开始,控制好水质的安全,择优选择适宜的水源。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上多做研究、探讨,有所创新。以科学的发展观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1.2 供水范围和供水方式应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用水需求、地形条件、居民点分布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按照优水优用、便于管理、单方水投资和用水成本合理的原则确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提倡建设大规模集中供水式工程,通过统一规划,可以优先利用水量和水质符合饮水标准的可靠水源,建立集约化规模经营的供水体系,降低工程造价,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2.1.3 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搞好规划。水源水量充沛,在地形、管理、投资效益比、供水成本等条件适宜时,优先选择适度规模的联片集中供水。距离城镇供水管网较近,条件适宜时选择管网延伸供水。并尽可能按全日供水、供水到户设计。

2.2 投资思路

根据近年来农村饮水项目的投资办法,资金筹措仍应坚持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的原则不变。但目前国家制定的补助标准相对较低,不适用于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应适当提高中央投资补助标准,视具体情况适量减少地方财政配套比例,同时要做好宣传,提高农民群众自费办水的积极性,鼓励群众以工代赈、以劳代资参与工程建设,落实自筹资金。

3、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建议

3.1 建立责权明晰的管理体制 工程管护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管理上去了,工程才能充分发挥效益,才能体现工程的作用,否则建成的工程将失去它的作用和本能。所以工程建成后,建立责权明晰的管理体制,使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是我们新建工程的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2 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工程建成后,要克服以往“重建轻管”的思想,确保供水工程管理权属和临时水价。真正达到“修一处工程,明晰一处产权,核定一个合理水价,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并对建成后的供水工程,要求做到“六有”:有管理站、有技术档案、有水源设施和工程保护措施,同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真正达到工程良性运行的目的。3.3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村人饮解困工程既是一项德政工程,又是一项富民工程。所以在工程建成后,要根据各工程的供水规模,一是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成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站,实行专业化、行业化管理,使已建工程切实发挥效益,保障群众饮水;二是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以制度范围管理行为,以制度或办法管理工程,使工作有章可循,以制度保障工程良性运行,以制度约束各种活动;三是确定合理水价,发挥杠杆的调解作用,在确保工程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慎重考虑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既要让农民吃上安全水,也要让农民吃的起安全水,即有利于工程运转,可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四是强化责任主体,“三分建七分管”是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办法,建成是基础,管好才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建管并举才能达到工程预期的目的;五是强化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树立为用户服务的思想。

3.4 建立科学有序的水质监测体系 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工程的良性运行,在工程建成后,要建立科学有序的水质监测体系,加强供水设施管护,严格操作规程,确保人民群众用水安全。

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 篇6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环保;对策

一、农村饮用水资源现状

洛宁县水系属黄河流域,洛河贯穿东西,全境长68公里,水环境功能区划分为二类和三类水域,流域面积1015.7平方公里。洛宁境内大小河流有35条,水资源总量16亿立方米;全县有大中小型水库34座,总库容12.5亿立方米,其中:故县水库蓄水12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以洛河为中心,南北辐射分布,是该县地表水利用和地下水补给的重要来源。全县水源类型分为4种:井水、源头水、水库水源、截流水。其中:源头水、水库水、截流水都是借地势由高到低取水,经沉淀过滤后供所在乡镇及周边村庄人畜饮水,优点是不用动力,节约费用,缺点是水库水、截流水只采取简单的过滤沉淀净水方法,水质的稳定性很难确定,是今后饮用水源地管理的重点。

二、农村饮用水源地存在的问题

1.农村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农业生产的化肥大量施用,使化肥中10—50%的营养元素未被农作物吸收而从土壤中流失,进入地表、地下水体中,使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影响农村水源地水质安全。

2.农村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薄弱。未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多数凭道德约束,导致一些集中饮水设施损坏后无人修复而中断,成为废弃设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未划分,未设立饮用水源地标志牌和警示标志,仍停留在原始的修复加固的管理状态,影响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3.集中供水覆盖面低,水源水质底数不清。集中供水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多数村庄分散供水,农户独自打井取水,水质状况还是未知数。全县集中供水的村庄占村庄总数的13%,而分散用水的村庄占村庄总数的87%。农村未开展水质监督监测,不能及时掌握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状况,水源地应急管理及响应能力差。

4.农村环境的脏乱差依然存在,畜禽养殖污染依然严峻。生活垃圾乱堆,没有规模的畜禽养殖场没有防治设施,大多采用就近随意堆放,经雨水的淋泡,垃圾、畜禽粪便中的有害元素通过土壤的渗滤,转移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饮用水源的污染。据调查数据显示,洛宁县农村人口达41.32万人,人均垃圾产生量每天按0.4千克算,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将高达6.03万吨,由此可见,农村垃圾污染水源问题日趋突出。

三、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领导和监管。乡镇要成立水源地保护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定期开展饮用水水质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成立乡镇环保机构,建立农村环保监督检查机制。逐步实现乡有环保管理所,村有环保专干的管理体制。

2.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在摸清农村饮用水源地分布、水质状况以及水源地周边环境的基础上,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要求,划定饮用水源一级和二级源保护区,设立警示标志,提高群众自觉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意识。

3.多措并举,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一是加强农村水源地污染防治。以生态文明村创建为抓手,集中整治水源保护区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污染。依法整治、关闭危及饮水安全的建设项目、畜禽养殖场、排污口、垃圾堆放场等污染源。二是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以乡为中心,以村为单位,试行“户保洁、村运输、乡处理”的农村清洁工程。以户为单位设立垃圾箱,专人负责村组垃圾的清运工作,通过乡筹和村集资等渠道,建设规范化乡村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解决水源地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使农村活垃圾“就近、环保、经济、高效”地安全处置。三是加大力度控制农村面源污染。鼓励农民多施农家肥,推广“测土配方”、深层施肥和灌溉的科学方法,减少化肥流失。加强农药管理,引导科学合理地使用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四是着力解决禽畜养殖污染。划定畜禽禁止和适宜养殖区域,积极推行“畜禽粪便—沼气—农作物”生化处理技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实现科学养殖、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建立健全机制体制,增强水资源保护能力。一是建立县、乡两级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置等资金投入和补助力度,动员受益乡、村共同投入资金,用于水源地造林绿化、清淤护坡等工程建设,有效改善水源地环境。二是设立“水源地保护专项基金”。加大对秸秆沤肥、堆肥等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使用造成的污染,基金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由市县财政部门统一调度,确保农村饮用水资源保护投入。三是要建立部门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发挥县级水利、农业、环保等部门的职责,推进农村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工作。水务部门要做好水源管理,河道整治,水源地基础设施建设;环保部门要严格项目环保审批制度,杜绝水源地保护区建设污染环境项目;农业、林业要做好水源地生态保护、退耕还林,控制高残留农药、化肥使用量;建设、卫生等部门要指导农村水源地村庄污水处理、管网改造、垃圾处置等工程建设的技术问题。四是要建立农村饮水安全考核机制,把饮用水源保护考核指标纳入县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考核目标,实行一票否决。

5.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便民服务。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宣传载体,加大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村民水源地污染防治意识。县环境监测站、防疫站等水质监测部门要定期对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进行监督监测,对超标饮用水源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对大范围饮用水源水质超标现象要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统一协调解决,保证群众饮水安全。

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 篇7

一、基本情况

华亭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关山东麓,北纬35°01~35°24,东经106°21~106°53,总面积为1 183km2。地处甘肃、陕西、宁夏三省(区)交汇处,境内交通便利,东临崇信县,北接崆峒区,西连庄浪县和宁夏泾源县,南接张家川县和陕西省陇县。华亭县地处六盘山褶皱带东部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为中高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所组成,温带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5℃,降雨量845.7mm,平均海拔1 300 m。境内河流为泾河水系和渭河水系,分为汭河、黑河、汘河3大水系,南北汭河、策底河、南川河、上关河、神峪河、麻庵河7条河流,总长172.2km,年总径流量1.825亿m3。辖5个镇、5个乡、1个街道、1个省级工业园区,101个行政村,27个社区;总面积1183km2,全县人口19.44万人。

二、城区饮用水安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水源安全状况欠佳,影响城区供水质量

华亭县城区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有三处:北河水源地、西华水源地、王峡口水库。北河水源地位于华亭县城北部,紧临县城属北汭河水系。由于华亭煤矿、陈家沟煤矿矿道穿越水源地而过,近年来水量逐渐减小。通过平凉市环境监测站对西华水源地水质的检测,一般化学指标中PH值为8.2,总硬度为141mg/L,毒理学指标中亚硝酸盐以N计为0.007,细菌学指标中总大肠菌3个/L,细菌总数为96个/m L。一般化学指标各细菌学指标、毒理学、放射性指标及地区特定项目均为Ⅱ类水质。对王峡口水库地表水进行监测,水质PH值为8.2,总硬度为140mg/L,硝酸盐0.99 mg/L,高锰酸钾浓度为2.1mg/L,总磷浓度为30 mg/L,总氮为310 mg/L,叶绿素a浓度为8.2 mg/L,透明度为2.5m。王峡口水库基本不存在较大的化学等污染,但是细菌学等指标超标,感官性状较差。

(二)供水管网陈旧老化,供水水质受到污染

城区供水水质由于管网运行年久,陈旧老化锈蚀严重,导致水质变黄、色度加深、浊度增加、气味和味道变差,水质恶化。同时,老旧金属管道结垢严重,腐蚀加剧,管道内微生物和有机物容易滋生厌氧菌,导致水中细菌含量增加,虽然通过消毒处理,消灭了大量的细菌和微生物,但是供水水质细菌学指标超标,造成水质污染。由于化学和电化学作用对管道内壁造成较为严重的腐蚀,产生大量铁、锰、铅、锌等金属锈蚀物,水的浑浊度、色度、有机物污染、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的浓度增加,造成供水管网末梢的二次污染,成为管网中新的污染源。

(三)水源环境监管欠缺,水源保护体系不全

华亭县对西华水源地和北河水源地都没有划定保护区,水源地管理由经营单位自行负责,没有形成统一的水源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保护体系,居民生活污水垃圾及牲畜粪便污染成为以上两处水源的主要污染源。井水和地表水源以及流域和河川地区人口居住密集区域,饮水水源受到当地农民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污染以及居民生产生活污水、建筑垃圾、中药材等工厂加工排放的废水污染,导致饮用水水源污染严重,细菌学指标较高,水质趋于恶化。

(四)水质监测手段落后,供水水质需要优化

由于县域城区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制约,水质监测经费投入不足,水质监测设备仪器缺乏,自动化程度低,监测手段落后,设备陈旧老化,检测人员技术水平有限,每年只对两处水源地进行3次水质监测,因此,水质监测工作滞后,监测分析能力较差。

(五)水源保护意识淡薄,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饮用水源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周边群众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认识,安全意识、危机意识淡薄。“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观念尚未根本转变,受经济利益驱动,个别群众法律意识和饮用水源保护意识淡薄,在部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非法私挖乱建、放养家禽家畜,污染水库水体。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甚至是漠不关心、被动应付。随意丢弃垃圾、乱排放生活污水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生活陋习难以改变,群众法律知识欠缺,加上相关宣传力度和处罚力度不够,尚未形成一种自觉的水源保护的氛围。

三、城区饮用水保护措施

(一)采取水质净化工艺,提高城区供水质量

在城区供水工程维修改造过程中,采用高浊度水净化处理工艺,采取蓄水调节池预沉后,加入凝聚剂,再经过混合、絮凝、斜管沉淀、气浮、过滤、消毒、加压供水的工艺流程,以降低浊度,提高感官性状,达到净化生活用水的目的,确保生活供水质量达标。

(二)加强供水管网维护,降低水质污染程度

针对供水管网老化陈旧情况,要加大管网更新和维修改造力度,有计划更新供水管网。同时,要对供水水源、配水管道设立水质检测控制点,增加采样化验检测频次,加强供水管网维护保养工作,提高管网质量,及时进行冲洗消毒,减少管道腐蚀,防止微生物生长,降低水源污染程度。

(三)加强源头环境监管,完善水源保护体系

各职能部门要加快编制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并批准实施,促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拒批可能影响水源地安全的项目,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及上游建设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生产经营包括畜禽养殖业等项目。在饮用水源地取水口设立环保标志牌,在水源地周边主要交通道路安装警示牌;建立健全水源地保护应急预案、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水质安全应急预警方案;完善快速、有序的环境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和应急处置机制等饮用水源应急保障体系,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体系,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四)加强水源生态保护,降低水源污染程度

要加大宣传,划定界线,设立明显标识标志,加强常态管理,对在库区和保护区内挖塘养殖和家禽喂养的违法行为,必须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早拆除,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总量,减少环境污染,确保饮用水源地保护落到实处。建设2 000米的生物隔离带,栽植水源涵养林。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禁止或减少高需农药作物的种植面积,降低农药污染风险;及时清除水中水藻和植物等,充分发挥其净化水质作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降低水源污染程度。

(五)加强水质监测监管,确保供水水质达标

华亭县要多方筹措资金,引进国内外比较先进的水质监测设备和检测技术,适时组织检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大水质监测经费投入,扩大试验检测规模,提高全过程水质监测能力。坚持对水质每旬监测一次,每月分析监测一次,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水源地的水质情况进行适时监控,及时掌握水质变化趋势,确保供水水质达标。要进一步整合资源,进一步建立健全水质监测和预警体系。采取有力措施,对监测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与协调,尽快形成分工有序、能力互补、分析及时的监测机制,理顺水源地保护管理体制,对水源地水质定期监测,确保饮用水质量。要加大对供水企业的监管力度,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完善配套设施,改进工艺流程,保证规范化、科学化运营。

(六)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水源保护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企事业单位及周边居民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饮用水水源保护认识,切实提高周边民众环境及水资源保护意识,努力实现人人参与水资源保护的良好局面。要采取有力的措施,通过多种形式,继续加强对《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环境保护法》的学习和宣传,不断加大协调力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加大学习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知法守法,增强法律观念,提高全民饮水安全意识,自觉参与保护饮用水水源。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抓好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同参与、积极行动。

摘要:本文针对华亭县城区饮用水安全状况的特殊性,分析了影响供水质量的因素和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措施。

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 篇8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现状,措施

1 引言部分

扎兰屯市地处大兴安岭山脉的中段东麓、松嫩平原西侧, 地理坐标在东经120°28′51″~120°17′30″, 北纬47°05′40″~48°36′34″之间, 东以音河为界与阿荣旗毗邻, 北部以阿木牛河为界与牙克石市相依, 西及西北部以哈玛尔山和莫克河为界与科尔沁右翼前旗、鄂温克自治旗接壤, 东南及南部以金代界壕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龙江二县为邻。市域东西长210km, 南北宽160km, 境内总面积为16 926.3km2。扎兰屯市属中低山、丘陵、平原型地貌, 西高东低。扎兰屯市区位于市域东北部, 市区行政区面积153.2km2, 市区主要分布在雅鲁河东岸。

扎兰屯市是岭南地区现代化的城市, 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社会服务中心, 是呼伦贝尔市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之一。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6.5亿元, 其中, 第一产业完成12.0亿元;第二产业完成11.7亿元;第三产业完成12.8亿元。

本人就扎兰屯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做简要的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国内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水安全状况堪忧。饮用水作为一类重要用途的水资源, 目前在水质、水量及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老百姓饮用水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

据2003年《中国地质环境公报》, 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据卫生部门的调查统计, 在我国有65.4%的人口饮用不合标准的水。1989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对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有48%的地表水源、20%的地下水源达不到标准;而根据1996年的调查报告, 这一数字已分别上升至83.31%和27.71%。可见, 我国由于水源地污染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当突出,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 尽管各省市对水源地的保护工作都已经开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的影响, 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在立法、执法水平和管理手段上差别很大, 缺乏统一的保护规划和管理。因此, 制定科学合理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保障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3 扎兰屯市饮用水水源地现状

扎兰屯市水源地位于雅鲁河东岸, 扎兰屯市市区的上游, 是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地, 取用第四系的地下孔隙水。扎兰屯市城市供水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12 000m3、水源井6眼。由于资金有限, 1991年末实际建设水源井3眼, 井径500mm, 井深12m~15m, 供水能力8 000m3/d。经过十多年城市的发展, 城市供水管网的完善, 自来水公司供水能力不断提高, 日供水能力达到5 800m3/d, 市区供水普及率已达30%, 铺设DN100—DN400输配水管道36.7km。截至目前自来水用户已达15 000户, 其中机关单位用户200余户, 商业用户2 500余户, 居民用户12 300余户。

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建立后, 扎兰屯市自来水公司负责水井的管理, 但尚未配置水质化验设备和相应专业技术人员, 自来水公司委托疾病控制中心定期进行水质的抽样检测。自来水公司制定了水井、机泵、水质处理、安全运行岗位责任制, 对保障城市供水起到一定作用。依据呼伦贝尔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对扎兰屯市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结果可知, 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0.48km2, 二级保护区范围0.81km2, 准保护区范围4.7km2。虽然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已经划定, 但尚未对水源地保护区采取防护措施。

目前扎兰屯市水源地保护区内部及周围没有工业企业, 不存在工业污染源。水源地周围有聚集的居民区, 该区域的市政设施不健全, 生活污水随意泼撒、生活垃圾随意堆弃。这些污染会随雨水下渗到地下, 对居民区附近的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如果不对这些水源污染进行控制, 污染将会加重, 严重影响扎兰屯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

4 扎兰屯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议

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1989.07) , 为了保护扎兰屯市饮用水水源地饮用水安全, 改善水源地周围环境, 使水源地水质得到改善,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4.1 一级保护区内与水源地无关的建筑拆除

根据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建设与水源地无关的建筑物的规定, 一级保护区内与水源地无关的建筑拆除工程按照“查明核定”、“清理拆除”、“严格控制”污染源为基本原则, 实施清理、整治与管理。

4.2 隔离防护工程

为分隔人类活动对水源地的干扰, 减少污染物进入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有益于增加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需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进行隔离防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包括物理隔离工程 (护栏、围网等) 和功能调整、植被修复即生物隔离工程。在水源地保护区周围设置防护栏或围网, 并安装警示牌。水源地保护区内部可以种植本地种林木, 例如:柳树、榆树、蒙古栎、榛灌丛、胡枝子等。

4.3 污染治理工程

4.3.1 生活污水收集工程

完善城市污水管网, 使居民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 送至扎兰屯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4.3.2 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在居民区内设置垃圾箱, 将生活垃圾外运至扎兰屯市城市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 尽量做到日产日清。

4.3.3 原有污染的治理

保护区范围内对地下水水质影响严重的设施为渗井、厕所。对原有的渗井、厕所污染的土壤清理并外运, 这些废弃物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可将这些废物进行堆肥处置, 作为农肥综合利用。

4.4 地下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

地下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基本原则为:一是治理优先、以防为主;二是生态建设、景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三是一级保护区以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为原则, 全方位开展修复和建设工程;四是二级、准保护区以“重点修复和建设”为原则, 在规划期内逐步推进全面的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包括污染清除、植被修复工程及河岸生态防护工程。

4.5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措施

4.5.1 优先用水

在水资源出现短缺、供水紧急状态下, 坚持遵循“先生活, 后生产”的原则, 应首先保证城市人民生活需要, 维护社会安定为基本原则, 保障人民生活用水;其次保证生活必需品的生产用水;三是保证城市支柱产业的重点工业用水。

4.5.2 降低标准

城市居民用水可以降低用水标准进行供应, 来保障基本生活用水。实行限量定额供水, 对一切用水单位, 包括工矿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宾馆等公共场所要实行总量控制, 努力降低用水定额, 减少用水量。

4.5.3 节约用水

加大媒体用水宣传, 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对已有的节水技术成果, 尽快转化应用;对先进的节水器具要大力推广使用;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价, 促进节约用水。

4.5.4 压缩用水

严格实行控制性供水。停止高用水行业, 适当压缩工业用水;削减农作物灌溉用水量;特枯年份除保证城市生活、菜田和副食品生产用水外, 其他用水都要适当压缩。

4.5.5 设立纯净水专项基金工程

建立专项基金, 投资50万元用于应付特大污染事故。提供免费纯净水, 使人民生活得到保障。

4.6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程

建议扎兰屯市自来水公司实时监测、掌握水源地水质、水量安全状况, 提高风险预警预报能力,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控体系建设。

4.7 饮用水水源地、周围河流水质监测

扎兰屯市自来水公司定期对水源地、雅鲁河的水质进行例行监测, 每月将水质监测数据统计后, 编制扎兰屯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月报, 报送各级政府, 适时通过媒体发布。

4.8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为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应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监督管理能力建设, 主要包括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监督管理自身能力建设、环境监控信息系统建设三个方面。

5 水源地保护工程的效益分析

通过建立水源地保护区, 采取对原有污染源治理、建设防护措施、生态恢复措施, 将会使水源地产生很好的社会、环境、生态效益。

5.1 生态效益分析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实施后, 能够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 美化了饮用水水源地景观, 为各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的场所, 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营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生、具备较强自我保护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作为扎兰屯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5.2 环境效益分析

该工程的实施能够改善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 并且能够使不达标饮用水水源地尽快达标, 发挥备用水源地的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

5.3 社会效益分析

该工程的实施能够确保“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 并且极大提高整个供水体系抗风险的能力, 并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环境, 亮丽的风景。通过对饮用水水源污染的治理, 不但改善了饮用水水源周边的环境和卫生状况, 而且保障了地下水源的安全。

规划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96.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000.03)

(5)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1989.07)

(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85)

(7)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CJ3020-93)

(8)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85)

(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10)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1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338-2007)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96.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000.03)

(5)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1989.07)

(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85)

(7)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CJ3020-93)

(8)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85)

(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10)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我国农村饮用水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9

2006年8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根据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做出新的安排,这对于从事水处理行业的人员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

1 农村饮用水现状

1.1 思想意识形态的落后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约80%,农民的思想状态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的发展。毫无疑问,吃苦耐劳是农民的优点,但由于经济上及其他原因,农村居民文化意识相对落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里不深入展开,只讨论对农村饮用水的影响。

在广大农民同胞眼里:水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随意使用的,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这种意识牢牢占据在他们的心里,直接导致了对水资源的任意挥霍:农田灌溉、生活用水、乡村企业(养殖等),大大减少了农村可用水的总量,同时,农村水资源污染处理基本上都是依赖于水体的自净能力,积少成多,农村水体污染的程度正在逐步加深,这对水资源的利用增加难度。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节水意识薄弱、水资源概念不清,把水作为一种自然应该供给的东西,而不是一种需要保护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资源。

1.2 客观存在问题的讨论

1.2.1 农村饮用水的限制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

中国地大物博,水资源分布极其不均匀,地质情况更为复杂。以南方福建丘陵地区为例,福建向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地理情况复杂,分布在崇山峻岭中的农村比比皆是,同时这些村子的人口有限;另外,福建地区年降水量丰富,但降雨量及降雨历时的不均匀,导致水多时为害,水少时不够用的情况。

2)经济落后。

众所周知,农村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试问在一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地方,还有什么经济能力能投入到解决安全饮用水的问题上,当然这不能成为逃避问题的理由。可以说,经济问题已经成为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的瓶颈,是关键问题,更应该面对它、解决它。

1.2.2 现阶段农村用水存在的矛盾

1)水源水的日益恶化及需水量增加的矛盾。

一方面,农村用水量日益增长,具体表现为:农村人口的增加、农村工业的发展、农业灌溉用水不见减少;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方式开始转变,城市化因素在农村不断增加,城市中的一些生活设施开始在农村逐渐普及(如自来水设施、洗衣机等耗水设施)[1]。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缺乏对水体的保护,农药、化肥、农村工业及生活垃圾等缺乏有效管理,导致水源水越来越少,水体受到污染[2]。此消彼长,对于农村饮用水来说,量的矛盾也逐步突显出来,在追求质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量的问题。

2)水质标准的提高与工艺相对落后的矛盾。

2005年8月,国家卫生部制定了新的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新标准在旧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同时将农村生活供水纳入了新标准的范围,对供水水质做出了明确要求:检验项目不变,但因条件限制尚不能使供水水质完全符合标准的16个项目(主要为感观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其限值适当放宽。标准提高了,可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水处理工艺还相对落后,以浙江省为例,村级水厂中未处理的占34.6%,只有消毒处理的占9.1%,混凝沉淀过滤占1.0%,沉淀过滤占40.4%,只有沉淀的占14.9%,可见农村未处理及沉淀过滤处理占有很大的比例[3],工艺相对落后。

3)卫生情况严峻与管理落后的矛盾。

对浙江省村级水厂进行调查,农村饮用水经消毒处理受益人口只占9.3%,相对经济实力较强的浙江省而言,国内大部分其他省市农村人口能喝上经消毒处理后的水所占的比例要更低。水厂的消毒直接影响农村饮用水的卫生状况。

2 农村饮用水问题的对策研究

2.1 建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寻求管水制度上的创新

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的环境管理。对广大农村地区,要摸清未达到饮水卫生标准的人口情况、饮用水质状况和地区分布,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重点和实施方案。重点开展对居住人口较为集中的大型村镇饮用水源地的监测工作。落实人员和经费,更新仪器设备,尽快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定期不定期地对各类饮水系统进行水质监测,通报水质状况。对集中式供水工程,要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

加强对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管理。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建设形式、规模和标准,强化项目管理,建立产权明晰、责权统一的农村饮水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农村饮水工程的良性运行。

逐步确立合理的饮水水价体系。从经济上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也可为农村饮水问题的解决积累资金。

2.2 统筹规划,全局考虑

科学规划,分类实施。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水质安全问题。长远考虑,规划要体现分质供水的理念,有条件的区域,在设计管网时,应该把饮用水系统和非饮用水供水系统,同时铺设设计,分步实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

2.3 寻求农村饮用水资金新来源

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农村饮用水工程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建议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1)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将农村改水项目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并逐年增加。

2)对大型的农村饮用水工程,要积极组合包装立项,吸引资金投入。

3)遵循市场规律,“谁投资,谁受益”,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介入改水项目建设,解决改水资金的不足。

4)村集体资金中提取和用户自筹。江西省赣州市的一些地方,对于自愿改水的农户,由政府补助300元~600元,这种“以奖代补”的措施大大激发了当地农民的热情。据统计,在2005年赣州市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资金中,群众自筹的就达1 510万元[4]。

2.4 加强素质教育,树立水资源的稀缺观念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尤其是各级领导的认识,充分认识到饮用水安全是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关系到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事。

2)广泛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唤起农民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认识,提高水资源的稀缺意识,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全民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

2.5 加强水源水的保护,确保水源的水质安全

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定管理办法,加强水源涵养,同时,水源地保护要与水质处理相结合,严格监控化肥、农药的使用,防治工业污染,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最后,抓紧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是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的治本之策。

2.6 探索适合农村饮用水的处理工艺

现阶段农村饮用水的处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即使是有处理工艺的水厂也只是采用了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对于水源水日益恶化的村镇而言,常规工艺处理可能遇到耗氧量、氨氮等指标超标的现象,从而使出水不能达到饮用水出水新标准,特别是对新水厂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工艺,否则就会造成重复劳动,浪费资源的结果;对于旧水厂的改造,可适当增加预处理工艺或常规处理后的深度处理。消毒是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的关键一环,新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应经消毒处理。因此,不管是现行还是拟建的水厂都应设置消毒设施,加强对消毒的管理,配备检测设备,定期、不定期地检测水中的致病微生物,保证出水效果。

农村饮用水的处理有处理水量小、分布不均的特点,因而不利于集中供水。郑培利[5]等提出以镇级水厂为中心向四周农村辐射供水的方法,适合那些农村与乡镇相距不远且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反之,不切实际。

2.7 不断开展农村饮用水的新课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以科技的发展促进农村的进步。对于农村饮用水这一课题,不仅需要政府及社会各阶层的扶持,更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小的方面如工艺的选择、方案的确定,大的方面如区域性的饮水安全问题。因此,在解决农村饮用水的过程中,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与高校及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研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同时在社会范围内鼓励进言献策,不断解决农村饮用水出现的问题,进而开展新的、进一步的课题。

3 结语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农村饮用水问题是一项重要的课题。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课题的问题重重,在这里稍做总结,以供参考。另外,国家新标准的规定,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的重视,同时也给农村安全饮水带来新的挑战,如何面对新问题,未雨绸缪,是有关部门和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饮水工程安全良性发展。

摘要:从主观、客观等不同角度分析阐述了我国现阶段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从建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统筹规划、加强素质教育、加强水源水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的对策,以保证农村饮水工程安全良性发展。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管理监督机制,素质教育,水源水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李强.中国水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付婉霞,聂正武.农村生活供水面临的新课题[J].节能与环保,2006(5):21-22.

[3]张剑铭.浙江省农村水厂现状与今后改水管理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12):14-15.

[4]周甲禄.为了亿万农民喝上干净的水[J].半月谈,2006(11):20.

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 篇10

北京市村镇地区共有14个区县、183个乡镇、3 956个行政村,农业户籍人口329万人。截至2007年底,村镇地区共建成集中水厂148处,村级水厂2 390处,截泉工程176处,实际受益人口达到750万人,约占北京市总人口的一半,加强村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意义重大。

1 水源地现状

1.1 水源地数量、分布特点

北京市村镇地区饮用水水源除响潭水库、斋堂水库外全部为地下水,主要工程形式有管井、大口井以及截泉工程,其中平原地区基本上为管井,山区除管井外,还有大口井、截泉工程。

目前村镇地区共有饮水用管井近9 000眼、大口井230眼、截泉工程176处。一般每处集中水厂具有4~5眼水源井,村级水厂具有2~3眼水源井。与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相比,村镇饮用水水源地点多面广,分布分散,面临的安全隐患因素多样,防护措施相对薄弱。

1.2 水质概况

2004年底,北京市水务局、卫生局联合开展了全市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普查,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02)进行综合评价,存在饮用水水源氟、砷、氨氮、盐指标超标(简称“四高”)的人口为30万人,其他毒理学及理化指标超标的为44万个,细菌学指标超标的为21万个[1],合计超标人口达95万人,占村镇地区农业户籍人口的29%。村镇地区水源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2005年开始,北京市开始实施农民安全饮水工程,陆续解决了“四高”及其他水质指标超标问题,到2008年底,全市村镇地区将基本实现饮水安全。

1.3 保护范围划定

目前,为便于村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日常管理和措施落实,考虑到实际情况,北京市村镇饮用水水源地单井保护范围统一划定为井周边30 m。

1.4 存在污染源状况

北京市水务部门自2005年开始,每年均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村镇饮用水水源地进行调查,调查的污染源主要包括未达标排放的污水口、垃圾、简易厕所、养殖粪污、化学品、农药等五类,调查结果如表1。

注:①2005年统计数据,不包括城近郊区(朝阳区、丰台区、海淀区、石景山区);2006年统计数据不包括门头沟区;2007年统计数据不包括石景山区。②2005年未将化学品、农药类安全隐患纳入调查范围。③污水口,最常见的是村里的污水沟,还有排放大量污水的河道,极少数为工厂的排污口。④垃圾主要指村内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⑤简易厕所指无任何防渗措施的渗水厕所,以及附近以厕所内粪污作为堆肥材料的渗坑。⑥养殖粪污,主要指猪、鸡鸭、牛等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污。⑦化学品、农药,主要指在水源井周边存储部分,不包括在田间施用的化肥、农药。

从表1可以看出,2007年水源井周边30 m范围内的污染源数量较2005年时已减少约一半,调查和整改取得一定效果。例如2005年调查时,存在垃圾123处、4 785 t,经过整改,到2007年减少为61处、496 t。但是整改过程存在很大难度,存在地方政府、村委会重视不足、没有整改资金、管理单位不落实整改等问题,导致水源井周边的污染源仍然较多。

调查还发现,有约40%的污染源位于水源井10 m范围以内,对水源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见表2。

1.5 水源井设施防护状况

在村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检查中,也对水源井井房等防护设施进行了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有无井房、井房内是否整洁、井台是否高于地面20 cm、井房有无顶盖等四项。按照北京市卫生局的有关规定,水源井应设在装有安全设施且门窗齐全的固定构筑物内(即配建井房);室内地面铺设防滑瓷砖,且有一定坡度,在0.5%左右;构筑物墙壁及顶部贴瓷砖或涂刷防水防霉涂料;墙壁上应安设通风扇或相似设备。检查结果如下表3。

从表3可知,水源井防护设施情况近三年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有些指标甚至在退步,比如井房内部不整洁的数量有上升的趋势,从2005年的301处上升到2007年的925处。

1.6 水源地管理现状

1.6.1 管理机构建设

村镇供水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囿于职责所限,水利部门仅负责村镇饮用水水源“开源”工作,以打井解决山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为主。饮水工作存在着重工程建设,轻建后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的管护处于真空状态。

2004年北京市水务局成立以后,全面负责全市水行政管理工作。随即,北京市水务局提出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农村水利向城乡水务转变”的工作思路,明确了水务部门全面负责村镇供水工程建设、加强监管的职责。

经过几年的机构改革,北京水务实现了市级、区县级、流域水务站、村级管水员四级管理体系。特别是2006年,北京市建立了10 800人的管水员队伍,负责对基层水务设施进行日常管护,实现了每村的供水设施均有1~3名管水员进行专门管护,弥补了基层水务管理中的漏洞,对于提升村镇供水管理水平意义重大。

1.6.2 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规范村镇供水管理,北京市水务局提出了建立“三证三卡五公开”的管理制度[1]。2005年以来调查结果表明,“三证”(即取水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管水人员健康证)办理取得很大进展,但距离制度健全尚有较大差距。

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存在水源井混用现象,2005年生产、生活混用井25眼,2006年为363眼,2007年达403眼,存在着安全隐患。

注:“三证”均有有效期限制,一般取水许可证、卫生许可证为3年,管水人员健康证为1 a,存在原有证件失效问题,会出现办理的“三证”数量有下降的现象。

2 主要问题及对策

2.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2004年北京市水务局成立后,加大了对村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力度,每年均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全面调查,对查出存在安全隐患的管理单位下达了整改通知,要求限期整改,但是整改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其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村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仅有1989年国家相关部门联合颁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且存在着目标不明确、责权不清晰、利益不平衡(奖少罚轻)、宣示性条款多操作性条款少等缺点,使得法规执行难度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满足村镇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要求,北京市水务等相关部门应制定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赋予的责权利清晰,补偿机制合理,标准比较统一的村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方性法规,使相关部门的工作有法可依,水源地保护起到相应的作用。

2.2 水源保护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众所周知,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必要开展村镇地区水源地保护技术研究,既确保水源地水质,又减少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使两者协调发展。

目前,村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技术依据不足。比如,国家发布的技术规范均未对村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其中,《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规定,对于分散式给水水源的卫生防护地带,以地下水为水源时,为水井周围30 m的范围内;对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规定为单井或井群的影响半径范围,具体范围由供水单位提出,并与卫生、环境保护、公安等部门商议后,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公布。该标准曾作为北京市制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村镇地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主要依据。而最新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充分借鉴了德国、英国等国家广泛采用的50 d流程等值线等经验值法[2],对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划分,划分标准较为明确。如孔隙水的水源保护区,是以地下水取水井为中心,溶质质点迁移100 d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为一级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外,溶质质点迁移1 000 d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为二级保护区,补给区和径流区为准保护区。但是该规范更侧重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区划分的具体规定,对于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区的划分只是参照执行。但如何参照执行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

研究表明,岩石土壤对水污染的过滤净化功能,是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区的自然科学依据,但是岩土过滤机理尚不明确[3],北京市水务局开展的有关技术研究[7]也未涉及内在机理,未将水源地水质变化与周边土地利用等因子结合起来探讨其内在关联性。鉴于此,首先,北京市需要结合村镇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参照现有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等有关标准,划分切合北京市村镇地区实际情况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其次,要开展北京市村镇地区主要污染物等因子对地下水质量影响等内在机理研究,为制定完善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2.3 现有水厂过于分散

北京市村镇地区村级水厂及分散式供水设施数量占全部水厂的95%,分布分散,在客观上增加了村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难度。随着北京市水资源的日趋紧张,可用优质水资源在逐渐减少,而村镇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村镇供水提出的更高要求,为此,北京市水务局、市发改委要求开拓村镇集约化供水的新思路,并制定发展规划,整合现有村级水厂,建立覆盖面积更广、设施更加先进、水源地相对集中、供水保证率更高的集中水厂。为更好的落实村镇集约化供水新思路,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优先制定村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优先落实规划各项措施,借鉴中德合作项目-山东粮援项目的经验,在水源勘察选择、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中注重水源保护和水源水质监测[4],杜绝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对水源地的污染,确保水源水质达标,减少水处理成本。

2.4 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水源地现状调查表明,还存在着水源井混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村镇水厂“三证三卡五公开”管理制度,公开水价,接受群众的监督,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供水问题,做到管理规范化、透明化。第二,进一步落实村镇水厂运行管理日志制度,每天对水源五项常规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定期进行全指标检测,每天检查水源设施运行情况,对输水管线进行巡视,并详细记录。三是建立完善的村镇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办法,详细规定水源地保护范围、措施、部门职责、奖惩措施等。四是建立全市村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网络,了解水质动态,及时采取相应保护治理措施。五是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开展各级农民用水协会、集中水厂管水人员、村级管水员等各个层次人员的专业培训,开展各区县、各水厂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进行水源地保护示范点的推广。

2.5 群众水源保护意识不强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群众了解水源保护的意义,也有一部分群众对于水源保护认识不足。例如,有的村民在水源井周边建造渗水厕所,随意丢弃垃圾等,有意无意的危害着饮用水水源安全。村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受益者是当地群众,而水源地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恰恰也是当地群众造成的。因此,急需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新闻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水源安全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水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爱水护水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水源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责任,也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自觉保护水源,抵制并举报危害水源污染的行为。

3 结 语

北京市水务局成立后高度重视村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组建了基层管水员队伍,落实了基层水务管护责任,逐步建立起“三证三卡五公开”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开展了村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全面调查,相关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经过整改,村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取得一定的成效。应该看到村镇地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涉及到社会体制、法律制度、各个部门等多个方面,也依赖于环境管理、保护区划分、水质监测、评价、预警预报、应急决策等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作为支撑。北京市村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要在法律法规、技术研究、规划、管理制度、群众意识等方面寻求全面突破。

参考文献

[1]杨进怀,裴永刚,杨峰.北京:重视建立保障体系与建管机制(J).中国水利,2007,(10):42-44.

[2]李建新.德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建立与保护[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4):88-97.

[3]车越,杨凯,徐启新.水源地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5):105-107.

上一篇:伸缩装置设置下一篇:砌体结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