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体育与旅游

2024-07-24

特色体育与旅游(精选十篇)

特色体育与旅游 篇1

1.1 研究意义

1.1.1 优秀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与契机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 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1.1.2 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国家政策支持

2011年5月下发《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中强调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云南自然、历史文化资源, 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 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形成滇中昆明国际旅游休闲区、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南大湄公河旅游区、滇西火山热海文化旅游区、滇东南喀斯特、哈尼梯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山水文化旅游区和滇东北生态及历史文化旅游区”, 充分利用云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 加快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1.1.3 云南旅游经济深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充分认识世界经济、国际旅游发展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云南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 主动迎接国内外市场竞争, 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 始终坚持抓紧抓好具有特色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

1.1.4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民族体育文化为其旅游经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在中国民族大家庭中, 提起傣族, 人们总是想起七彩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 (西傣) , 想起德宏州的傣族 (德傣) , 却很少提及居住在红河岸边的花腰傣 (简称花傣) 。不信奉佛教的腰花傣有祟拜大自然的原始宗教情结, 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原始纯朴的信仰, 使其观念无羁、思想无垠。花傣精神财富的优势于此, 因而反映在其绚丽多彩的民俗体育文化中。

1.2 研究价值

首先, 从学术价值看, 该课题是一项涉及旅游学、体育学、传播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项目, 将会有效地推进体育学与上述学科的交融、渗透与综合发展, 不断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拓展与延伸。其次, 本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 对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式、特征与模式进行系统性研究, 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最后, 对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繁荣与产业化研究, 对促进居住在红河岸边的花腰傣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推进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提高居民收入增长, 保护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价值。

2 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与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表现特征

2.1 特色旅游小镇建设

为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 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旅游发展理念和思路, 实施旅游发展倍增计划, 集中力量, 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好, 6大旅游片区、10个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12大风景区、30个重点旅游建设项目、60个旅游小镇、500亿元的资金投入, 其中, 建设旅游小镇就是的重要内容。利用旅游小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丰富和完善云南城镇体系。在此基础上, 云南省提出了把一批具有资源优势的小镇, 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开发, 建设成为旅游小镇, 探索重点集镇建设的新路子, 为云南多种形式的小城镇建设起示范作用, 推进农业产业化小镇、工业小镇、商贸小镇等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新型城镇建设, 发挥小城镇在统筹城乡中的独特作用, 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 (云南日报) 。

目前, 云南省靠近城市和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农村, 都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风光, 利用当地生态、民俗、建筑、人文等旅游资源, 用多种投资形式, 开发建设旅游产品,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有的旅游小镇建成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小镇;有的开拓自驾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议旅游;有的发展户外旅游产品, 都各具特点。

2.2 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表现特征

2.2.1 花腰傣民俗体育的宗教文化色彩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文化形态, 其萌芽和产生很早, 几乎伴随着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整个中国历史上, 作为中国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传承, 都受到中国传统宗教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原始宗教、宗教的祭祀活动以及在特定宗教观念支配下的各种身心锻炼, 都与民族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宗教作为一种个体信仰的同时, 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不信奉佛教的腰花傣有祟拜大自然的原始宗教情结, 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原始纯朴的信仰, 使其观念无羁、思想无垠。

花腰傣民俗体育与本族的原始宗教、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生产过程中, 普遍存在的敬神、求雨、穰灾、敬祖的农耕信仰习俗, 对其民族传统体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往往源于某一宗教活动。而在生活实践中开展这一活动, 常常是对民族传统习俗宗教文化的沿袭。许多项目本身既含有宗教意义, 又是宗教活动和节日庆典的重要内容, 通过风俗习惯的沿袭而流传发展。可以说花腰傣民俗体育通过各种宗教仪式而得到广泛传播。

2.2.2 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的浪漫性

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具有典型的浪漫性, 这与其民族性格密切相关。与汉民族相比, 花腰傣居于红河山区谷地, 以农耕或采摘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与汉民族内敛的民族个性不同, 他们的审美观朴实自然、率真, 创造了舞蹈、游戏等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艺术, 形式直观外露, 体现了浪漫性的特点。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脱离了过去民族体育单纯的功利性、实效性特征, 转而讲求艺术、表演效果和审美价值, 与现代竞技运动高度发展的今天, 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的浪漫性难能可贵。

3 依托特色旅游小镇建设, 繁荣花腰傣民族体育文化的思路

(1) 挖掘特色优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助推特色旅游小镇建设。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的魅力源于欢愉、舞动、浪漫, 花腰傣的芦笙舞、狮子舞和大鼓舞更跳不出花腰傣女子色彩斑斓的那一抹惊艳尽显七彩云南的民族风采。花腰傣主要分布在漠沙、嘎洒、腰街、水塘四镇, 其中嘎洒、漠沙的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和影响力。体育文化作为花腰傣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理应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花腰傣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不仅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更应加强文化建设, 如此才能相得益彰促进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内涵与品质。

(2) 彰显民族文化品牌。花腰傣民族体育魅力在于“舞”, 芦笙舞、狮子舞和大鼓舞无不向人们展示其淳朴的自然崇拜和先祖崇拜, 民族体育舞蹈跳出花腰傣的婀娜多姿, 神秘及其灵动。领略过花腰傣的人们无不为其折服, 因此繁荣花腰傣民族体育文化, 必须牢牢抓住其主旨和风格, 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品牌, 在服务经济建设的同时, 使花腰傣民族受惠其中、乐于其中。

(3) 注重民族体育文化内涵建设。民族体育文化繁荣发展首先解决问题是文化自信, 文化不自信则会使民族文化失去身份认同、失去地位、失去话语权、失去传承, 因此, 花腰傣民族体育文化不仅要展示其舞的魅力, 更要传递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情”与“意”, 向世人讲述花腰傣民族在哀牢山、红河谷地生生不息的民族史, 用其民族体育文化诠释花腰傣民族的智慧、美丽、质朴。民族体育文化内涵建设, 首先要阐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其次要积极发展民族体育物质文化基础;最后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4) 借助市场力量, 体现多层次发展。积极借助文化传媒公司的力量实现花腰傣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利用文化传媒公司的产品开发、宣传、推介优势做强花腰傣民族体育文化品牌。形成稳定的从业人员和组织保障体系, 从人员培训、表演、参展等体现多层次健康有序发展。增强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体育文化产业领域, 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同时要加大培养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人才、规范市场秩序, 为规划实施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 调查分析了花腰傣的历史沿革、原始宗教、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等基本情况, 对花腰傣民俗体育狮子舞、大鼓舞、傣族舞蹈等经典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整理, 归纳出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表现特点, 提出依托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繁荣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的思路。

关键词:特色旅游小镇,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程斌.原始宗教情结下的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8) .

[2]聂锐新.中国西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比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2 (11) .

特色美食与旅游 篇2

阳澄湖大闸蟹

手抓羊肉

一谈到旅游,大家不经意就会联想起美食。如果反过来想,我们不也常常被地方的特色美食引诱,而更下定决心去那地方旅游吗?在美丽的山水间,或者富含文化的古城中,品味着心想的特色美食,那种意境一定非常的绝妙。

西安大雁塔

山间古桥古寨

首先我们先说说中国文化和饮食吧,大家都知道,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那么,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廊中,也孕育出了丰富、精深的饮食文化。所以各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美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既然每个地方的特色不同,所吃法也各有不同,要么开阔大气上档次,要么精致悦目讲礼数。这些都充分体会了我们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意蕴。

蟹八件

在看中国的文化和旅游。上面我们说到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其实文化和旅游是相辅相成的,有不少的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以城府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因为这些文化资源都有很深邃的文化内涵、背景,游人需要的就是去欣赏它,感悟它的氛围、灵魂。旅游也是教化文化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及保护文化的途径。因此文化和旅游相辅相成。

故宫

最后我们说说饮食和旅游,饮食是旅游不可缺少的特色,特色美食不仅吸引我们的味觉,还吸引着我们对饮食文化的向往。记得前段时间,我在宁夏西夏王陵旅游的时候,刚好赶上一个当地叫还念西夏王,主题为“常享家”特色小吃的活动,不仅品味到了当地山上的野味,还免费拿到了宁夏出名的特产枸杞。其实很多旅游的景点,就借鉴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风土人情开发出的美味菜肴,让游客们边听边品美味,身在其中的感受意蕴。

西夏王林

特色体育与旅游 篇3

关键词:旅游地理 河南 季节特色 古城节庆

河南地处中原,是南北方分解地带,气候比较温和,自然景区以春夏秋三季旅游为主,夏天南方游客可就近避暑,冬季北方游客到此感受到暖暖的冬天。就人文景观而言,开封古城、龙门石窟、少林寺等景点,则四季都适宜。

一.基于旅游地理审视河南的季节特色

河南大部分地区地处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的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北侧,因而春季气候也和北方地区有很大共性。春季多风、温差大,风沙也大。河南的扬沙大部分来自于黄河沿岸的泥沙淤积,因此春节到河南旅游赶上大风天气难免被吃上一嘴黄河土。但到了晚春,河南的气温回升很快,4、5月,各种山花烂漫,荥阳油菜花、郑州月季花、汝阳杜鹃花、洛阳牡丹花更是闻名天下,是河南旅游的重中之重。

河南属中原地带,除东部平原以外境内大部分多为山地丘陵地形河流水系,分布着众多避暑胜地。如云台山、鲁山龙潭峡、伏牛山、石人山大峡谷漂流、郭亮村、新密神仙洞、济源黄河三峡、西峡鹳河漂流、南召五朵山、鸡公山别墅群、荥阳环翠峪等都是山色滴翠、溪水见底,是盛夏旅游好去处。

河南金秋时节是最舒适的旅游季节,温度凉爽、气候宜人。晚秋,树叶五彩缤纷、硕果累累,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伏牛山、神农山、云台山、嵩山等地的红叶,开封的菊花都是秋季河南最吸引游客的景区。

河南冬季最常见的旅游项目就是温泉和滑雪。河南有众多水质不错的温泉值得一泡,如信阳汤泉池、三门峡陕县温泉、熊耳山汤河温泉、济源温泉沐浴、平顶山鲁山下汤温泉、鄢陵花都温泉等设备完备、服务周到。河南的滑雪场很多,以郑州桃花峪滑雪场、万仙山郭亮滑雪场、嵩山滑雪场、西峡县老界岭滑雪场、栾川伏牛山滑雪场最为出名。

二.从旅游视角审视河南的古城节庆文化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我国的七大古都中,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都位于河南省,此外还有商丘、南阳、郑州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历史流传下来的节庆活动众多。

1.“白马钟声”迎新年活动

白马寺位于古都洛阳,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古称金刚崖寺,历来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白马寺原本极为壮观雄伟,现仅存一座占地约4万平方米的长方形院落。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古刹;寺内的齐云塔是中国第一座古塔;寺内的齐云塔院是中原第一座比丘尼道场;最早来到中国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中国的梵文佛经收藏于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译经道场;中国的第一个汉人和尚 正是在白马寺受戒的。

洛阳白马寺撞钟迎新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今天,“白马钟声”迎新年活动已经成为河南的一个旅游项目和盛大节庆活动。每年元旦零时,中外游客竞相参与撞钟迎新年,这一活动已成为河南省每年度旅游活动开始的先声。

2.洛阳牡丹花会

洛阳生产牡丹,尤以国色牡丹园为最。因此它又称为国家牡丹基因库。国色牡丹园位于邙山中沟西,分南园和北园两座牡丹观赏园。园内搜集牡丹品种500多种,共50多万株,是国内野生牡丹引种驯化,新品种培育和商品牡丹繁殖的国内最大生产基地。

洛阳牡丹花会于每年4月15至4月25举办,是河南一个重要的节庆。主要活动内容为大型牡丹花展及牡丹精品展,可一并参观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古都博物馆、古墓博物馆、玄奘故里,品尝洛阳水席。

3.开封宋都文化节

开封是七朝古都,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密布。这里的旅游景点非常集中,基本都在老城之内,由于市区不是很大,参观各个景点用公交车作为工具足以。每年4月22至4月26在开封举行宋都文化节。主要活动内容有“宋都”风情游,游览宋都御街等开封名胜古迹。在樊楼品尝皇宫御宴,观看宋宫乐舞,斗鸡比赛;举行民间文艺表演,举办国际风筝比赛等。

4.月季花会和国际少林武术节

每年5月1日至20日郑州都将举办月季花会,不仅有主办单位拿出的各色月季花,还有老百姓从家里培育多年的名品,届时满城皆花,香气馥郁。河南民风尚武,少林寺的功夫更是名扬天下,每年9月1日至5日都会在郑州和登封举办武术节。

特色体育与旅游 篇4

1. 凉山特色体育产业开发的现状

自凉山州“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特色体育产业与旅游相结合, 经过“十二五”的发展, 利用当地的体育资源与自然资源开发出一系列的休闲体育及特色体育赛事。如在安宁成功举办亚洲越野跑锦标赛、2014年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在南江大峡谷举办的中国·凉山避暑季国际自然水域漂流大赛、西昌邛海每年一度的龙舟邀请赛、在凉山金阳新区举办的山地自行车比赛等多项户外体育赛事。民俗民间的节庆类体育旅游产品颇具特色, 如凉山州的彝族国际火把节中的摔跤、斗牛、赛马、磨秋、射弩等民间体育活动、四月初八、初九苗族举行的跳芦笙活动;每天早晚凉山州各大广场上的广场舞、打陀螺、放风筝等。但由于特色旅游还在处于模仿、探索阶段, 宣传力度、组织和引导大众的参与性等问题上还有欠缺, 未能将民族体育文化的无形作用很好地融入提升特色体育品牌中。如:国际火把节的达体舞缺乏大量的示范领舞人员, 导致游客的参与性不高不高;部分特色项目缺讲解宣传民族文化的人员, 导致游客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不足。

2. 凉山州体育旅游的现状

根据2013-2014年度凉山旅游业数据分析显示:2013年中外游客为105万人, 其中参与体育特色休闲、特色赛事的游客为38万, 占36%。到2014年游客人数达到175万, 参与体育旅游人数达到76.5万, 占43.7%。结果还显示观赏性强、参与性高、民族文化浓、休闲度高的特色体育深受游客的喜爱, 如凉山州各县的火把节中的民族体育活动关注度参与度最高, 高山探险、冲浪、漂流、雪山登顶等体育旅游产品深受年轻人和驴友等酷爱户外旅游人群的喜爱。而风景区的自行车骑行、划船等项目深受老年以下人群的欢迎。由于体育旅游项目的日益丰富、颇具民族特色、具有较好的民族文化内涵, 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增长, 2014体育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2.67亿元, 比上年增加34.29%, 而旅游产业带动的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1.88亿元。虽然, 在州内的效果较显著, 但同比国内的发展较好城市来说, 还有较大的差距。

3. 凉山州特色体育旅游的对策

3.1 重点打造民族文化特色体育项目

由于凉山州是多民族的自治州, 主要具有风格浓郁的彝族文化, 独具特色的摩梭族、藏族、傈僳族文化。结合民族节庆对具有较高观赏性、参与性、民族文化内涵的特色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展示。如:射箭、射弩、摔跤、赛马、达体舞、锅装、爬杆等项目。并对游客多渠道宣传它们在各民族中的文化内涵, 提高特色项目的吸引力。通过以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为载体, 发挥其德聚集效应, 推广和宣传民族体育和民族文化, 树立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旅游项目。

3.2 着力发展体育赛会旅游品牌

利用凉山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宜于四季旅游的气候条件, 探索和完善大型赛事的开发和运作模式。以赛事为龙头, 建立以“赛”育“市”, 以“市”育“赛”的产业发展机制, 实现赛事聚集游客, 带动相关的特色体育旅游。如: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西昌龙舟邀请赛、环邛海国际自行车赛、环邛海亚高原国际轮滑赛等赛事。

3.3 打造休闲体育品牌

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 开拓旅游健身、探险等休闲体育品牌。如:构建“环邛海体育圈”, 在邛海沿岸建立一个体育健身、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体育文化品牌;将木里藏族自治县的雪山登峰、九百里洛克路线户外徒步探险整合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体育旅游精品;打造德昌县傈僳族安宁河道的漂流项目、将邛海水上项目开发为面向大众健身娱乐的体育休闲活动, 并提高它的观赏性和参与性;打造在螺髻山和泸山风景区的航空滑翔项目;利用休闲体育的参与性和娱乐性吸引游客, 带动消费培育特色休闲体育市场。

3.4 多元化构建体育旅游发展道路

只有更具当地的实际情况, 充分整合、挖掘当的地各种资源, 着力构建体育旅游产业, 才能探寻出适合凉山州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凉山州各地在体育与旅游相结合道路上积极探索, 并形成了政府主办、协会承办、企业赞助、市场运作的模式和特点, 较好地把体育赛事资源转化为与旅游相结合的市场。2014年的西昌国际马赛, 当地的高校的体育资源融入赛事, 为赛事提供200多名专业裁判、1000多名大会志愿者, 使赛事顺利完成, 将多元化构建体育赛事体育旅游进一步丰富了内涵。

结束语

利用凉山州的人文、自然资源打造赛事体育品牌、民族节庆活动中的体育项目、休闲娱乐体育项目, 探寻多元化构建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道路。努力实现“特色、精品、创新”的体育旅游, 进而达到弘扬民族文化, 展示民族风情, 整合旅游资源, 发展地域经济, 打造体育旅游品牌, 提升城市品位的目的, 走一条适宜凉山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道路。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凉山州的体育资源、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自然资源打造特色节气民族体育项目、赛会旅游品牌、休闲娱乐品牌, 探寻多元化构建特色的体育与旅游衔接合的模式, 推动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走一条适合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关键词:特色体育与旅游,结合,现状及对策

参考文献

[1]姜素华.赤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大学, 2007.

[2]杨洪.重庆市体育旅游资源分布及开发探析[D].重庆大学, 2007.

特色体育与旅游 篇5

发布时间:2011-8-

2信息来源:《开发研究》

内容提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灵魂。论文认为新疆旅游资源在开发价值、开发潜质、开发前景三个方面具有优势,其特点和个性决定新疆旅游属于典型的民族旅游,并且影响新疆旅游形象、旅游产品、市场开发的定位。

关键词:新疆;民族旅游资源;

每个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资源特色,必须寻找自己的亮点,创立自己的品牌,适合自己的路[1]。新疆旅游也是如此,把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转变成现实的特色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产业,才能够使之成为特色区域经济。但是,十分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过于关注开发对策、模式等具体问题,而忽视了旅游资源分析、评价和由此导致的系列关键问题。因此,重新分析新疆旅游资源特色,并且进行特殊和正确的旅游定位,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重大课题。拙作试做讨论, 1.1.1 个性鲜明,1.1.1 文化特色。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依托,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的生命线。世界旅游业正在进入一个“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价值”的时代[2],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成为各地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和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3]。新疆旅游资源质都有着很高的文化品位,为区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土壤。其特色主要是:(1)多元文化并存。一方面,新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浑厚的文化积淀,其中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绿洲文化、边塞文化、丝路文化、生态文化为代表,体现出多元文化的交叉;(2)年代久远古老。新疆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文化算起,距今已有六七千年之久,保留了大量的古城、驿站、古道、寺庙、碑牌、古墓、洞窟、岩画,浓缩了东西方文明的精华;(3)演化层次分明。新疆文化发展阶段依次是:史前时期的文化积淀;汉唐时期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汇聚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文化的铁勒化;隋唐时期新疆民族文化的突厥化;辽宋金时期新疆民族文化的回鹘化;元明清时期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格局的定型;近现代时期新疆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4];(4)“异域”情调浓烈。民族史上众多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纵横驰骋、迁移、创造和构筑了精深博大、源远流长的西域文化形成了独具异彩的浓郁西域风情。新疆今天大多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浓郁的西域风情,是古代西域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受民族流的影响,古西域曾是羌人、塞人、吐火罗、匈奴、月氏乌孙、鲜卑、柔然、铁勒、突厥、回鹘、蒙古等众多古民族活动和交融的大舞台。目前居住着47个民族、13个主体民族。各族人民饮食习俗、宗教信仰、民族体育、歌舞艺术多彩多姿,使得旅游资源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5)区域差异性强。一方面,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

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而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新疆,正是东西文化荟萃之地,各种文明不断涌入西域,在此搏击交融、荟萃交流、聚集沉淀。得天独厚的开放型环境,使西域文明在交融中博采众长,逐步形成雄浑博大、灿烂辉煌的新疆文化。截然不同于东北松辽平原采集、渔猎、农业兼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同于西北黄河上游以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同于青藏高原以具有本土特色的藏传佛教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不同于东南、西南丘陵红土地带以宗法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另外一方面内部差异性大,天山以北是草原畜牧经济孕育的游牧射猎文化,天山以南是由绿洲农业经济产生的城邦农业文化,边界地区是由丝

1.1.2 自然特色。

新疆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是具有鲜明内陆景观和特殊的地理事象[5]。主要表现是:(1)自然环境方面:新疆在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大陆干旱区特征,气候干冷,降水稀少,蒸发力强,年温差、日温差极大,降水和气温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显著,例如,年均温北疆约-4℃~9℃,南疆为7℃~14℃.冬寒夏热,1月气温北疆约-20℃~15℃,南疆约-10℃~5℃,7月均在22℃~26℃;风蚀、风积地貌广布,数千百万年以来,风化作用强烈,地面沟壑纵横,裸露石层奇形怪状,山地波状起伏,松散砾石五颜六色;四季多风,每遇大风,黄沙遮天,激荡回旋,如同鬼哭狼嚎,形成“魔鬼城”等景观;(2)动植物方面;以旱生群落为主,植被占优势的是草地,森林覆盖率只有1.68%。著名的动物品种有大肥羊、高鼻羚羊、野骆驼、野驴、四爪陆龟、河狸、雪豹、白额鹤、黑鹳、白肩雕、大鹅等。重要植物有布麻、橡胶草、阿魏、贝母、枸杞、甘草、雪莲、胡杨林等[6];(3)地理区位方面: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相邻国家最多,国境线最长,批准开放陆路口岸最多,对外开放山峰最多,1.2 组合好,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点是能够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和开发后能产生效益。那就是说只有能转化成旅游产品的才是旅游资源[7]。新疆不但地理类资源、文物类资源和文化类资源类别众多,而且空间和类别组合均好,便于转化为产品,1.2.1 类别组合好。

主要是:(1)类别多。一定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密度较大、类型丰富、搭配协调,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才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在中国现有的68种旅游资源类型中,新疆有56种,且多为中国乃至世界之最,素有“世界民族博物馆”、“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但是我国现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旅游资源,全部是围绕观光旅游的开发利用来分类认定与评价的,而对环境旅游资源没有进行具体分类与评价[8]。实际上,新疆的旅游视觉环境(原生态的底质与景观的协调度)、自然环境(负阳离子的多少、天空的洁净度、气候的舒适度;水的质量等级、透明度、气色味道;植被覆盖率;光污染、噪音污染、电磁波污染)、人文环境(城市特色风貌、地域民俗风情、服饰、美食、节庆)、社会环境(好客度、安全)等是一种“差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这样一来,其丰富度大大提高;(2)总体融合好。新疆多样性资源在类别上互相融合。冰峰与火洲共存,沙海与绿洲为邻,高山与湖泊做伴,民族风情和文化艺术多姿多彩,避免了自然景观或者民族风俗单调和同质的缺陷;(3)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类型组合均好。如民俗旅游资源就有自然组合,唱歌、跳舞、服饰、饮食、宗教等可以在同时、同地得到展示,有利于游客观看欣赏,也降低了开发成本;(4)各区域类别组合好。只有克州和塔城地区的旅游资源组合指数由于自然等条件情况特

殊,组合指数在25以上,资源组合很不协调;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州旅游资源组合指数在20以下,各项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较好,旅游资源组合优势的空间分布相对平衡;乌鲁木齐、博尔塔拉州、和田地区的资源组合指数接近25,各项资源的组合状况稍不协调[9]。

1.2.2 空间组合好。

新疆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比较明显。主要表现是:(1)从类别上看,综合类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南疆和东疆,以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地区最为突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北疆各地州,以阿勒泰地区、伊犁地区最为突出。便于进行重点开发和确定开发方向。(2)从丰度看,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北疆沿天山一带,为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也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3)从质量看,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南北疆各地州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北疆旅游资源的总体质量优于南疆[10],有利于 “增长极” 的形

1.3 潜力大,1.3.1 具有互补优势。

主要表现是:(1)与东部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新疆的许多景和风情都是东部不具备的。而现代旅游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往往会追求大漠草原、民俗风情、历史遗迹和荒山野林等所谓非现代性、原始性和落后性的旅游产品,这在理论上就可以使得新疆民族地区天然具有优势使得东部与新疆具有市场和资源的双重互补性,符合市场和游客观赏需求;(2)民族旅游资源与矿产资源相比较具有互补优势。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农业资源是新疆发展的优势资源,新疆经济主要围绕其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批典型的以采掘和原材料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属于典型的自然资源过度依赖型的发展思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自然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原因:一是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属于不可以再生资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资源储藏量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会凸现;二是在资源开发的产业链上,新疆基本处于最初级的上游,对下游产业依赖度高,投资大、回收慢,效益低下,加上新疆非常有限的运输条件,一旦下游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定会波及上游产业,最后势必造成人去矿空,资源严重浪费的局面。眺望未来, “唯自然资源拉动型” 不是未来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路的选项,因此,民族旅游资源具有比较优势,1.3.2 符合市场需求。

生态旅游、特种旅游、沙漠旅游以及其他旅游将成为下个世纪的旅游新时尚。新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资源特质与未来旅游需求具有较高的吻合性。主要表现是:(1)符合生态旅游需求。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发展与人口快速膨胀,人类生存环境也日益恶化,人们的环境意识渐渐觉醒,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欲望也愈加强烈,绿色思潮兴起;生态旅游作为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第一步,以观赏山林野趣、领略自然风光、充分享受自然美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新疆奇异的自然风光和农家乐趣,适合游客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精神放松、消除疲劳、增强体魄、克服机体功能衰退,维系自身身体健康。(2)

符合探险旅游需求。探险能够有效地满足了旅游者自我实现、寻找新奇、精神宣泄、回归自然、感受死亡的需求,是国际旅游市场的新宠。而新疆沙漠广大,戈壁纵横,是中外探险家向往之地。(3)符合文化旅游需求。随着消费者教育水准的不断提高,求知欲望尤为强烈,近年来,世界各地作文化旅游的人不断增多,而且各阶层的人都加入到文化旅游的行列,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地看风景。而新疆并且几乎每一处特种旅游资源都透露着丝丝缕缕的人文气息与文化韵味,形成了多个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区,赋予新疆民族旅游深层次的文化内涵。(4)符合商务旅游需求。地区经济的一体化,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使商务旅游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11]。新疆与八个国家接壤。东北至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为邻,边境线总长5400公里, 2.2.1

旅游性质的定位决定旅游的开发方向,而资源性质又决定旅游性质。因此,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分析旅游性质是新疆旅游开发的关键和起点。但是,学术界

几乎鲜人进行专门分析,觉得和开发部门也无暇顾及,导致新疆民族旅游形象失当,产品定位不当,决策失误,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本论文结合此前资源特色分析,认为新疆旅游应该定位为民族旅游。理由是:

2.1.1 新疆旅游资源属于民族旅游资源。新疆旅游资源以文化为主要内涵。自然环境往往对人类的行为起决定性作用,自然因素与人文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会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regional culture)。新疆干旱区神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塑造、孕育了新疆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社会,也最终构成了三大类旅游资源:以大山系、干旱区为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文物古迹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以新疆各民族为主体的社会文化旅游资源。表面看,新疆的旅游资源是合三为一的复合体,但是其实质和精华是民族文化,自然环境只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衬托。游客的动机是为了“猎奇”。不单单是为了观赏自然、领略山水,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新疆的世居民族的独特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参与、观察和体验,获得对新疆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背景下古代文化遗产和当代活化社会文化形态的认知和了解[12]

2.1.2 新疆旅游引发的是民族文化变迁。民族旅游不仅仅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旅游活动,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族群(ethnic group)关系。新疆由于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差异性和经济的后发性、速效性,选择以旅游作为实现现代化诉求的途径属于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外来游客属于强势文化的代表和携带者,新疆各民族(包括新疆的汉族)则是相对弱势文化群体,以特色资源为媒介而形成的新疆族旅,自然在本质体现为一种族际的交流或跨文化的观察与体验,结果也必定是异文化对撞、交流、冲突,导致新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发生量变、质变[13]。因此,新疆旅游的定位应该是民族旅游,2.2

新疆地脉、文脉与差异化特色民族旅游资源的内涵集中起来可以把握与提炼为以下几组关键元素:奇玄浩瀚的大漠风光;雄浑辽阔的草原景观;源远流长的丝路文化;风云际会的边疆战争;绿洲孕育的农业文明;神秘诱人的西域历史;多民族认同的穆斯林文化;浓郁纯厚的民族风情;神秘异常的遗址古国;旖旎秀丽的边塞山川;欧亚大陆的中心区位;日新月异的时代建设。因此,新疆民族旅游形象要突出“西部奇观”、“西域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14],总体定位可以是:“千载西域边陲风,“千载西域边陲风”:以往人们只要说起新疆,就马上联想到古代西域,西域可以为新疆所用,惟新疆独尊。西域文化把新疆民族文化旅游与宁夏回族风俗旅游与西夏文化、西藏、青海的藏文化旅游等区别开来,能够开发成为新疆具有垄断性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且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对于海内外旅游者来说都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因此可以采用领先定位的方式,主打“西域”品牌,“活力亚心人文情”:游客对于新疆的本地感知形象比较传统,分散在历史悠久的一系列代表事物与景观上,局限于神秘、雄浑、广袤、奇特、迷人、荒凉、好奇,不利于形成新疆民族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要想找到发展的突破点,必须找准自身的特色,建立新形象。实际上,新疆是西亚中亚的物资集散地,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发展变化巨大。“活力”能够表现出新疆新气象、新发展和新变化,改变在人们心目中旧有的负面印象,与传统的影响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产出一种强烈的语言冲击感,给人以感染力、鼓舞力、号召力,吸引外国以及外地旅游者注意。“亚心”可以从地理位置上改变了西域遥远的印象;“人文情”与前面的“边陲风”对照,前者说古,后者论今,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激情,同时又有亲和性,可以迎合与满足都市游客

2.3

根据资源特色,应该制订完整的文化坐标系,完善与深化新疆民族旅游产品谱系结构,在主导产品的主题下,通过增加品种构造“产品群”,加强产品开发的系统性和系列化、多元化,开发应该重点拓展自然风光观光系列(水域景观、地文景观、气候生物景观)、文化遗址景观系列(历史纪念地、碑碣、石刻、古代水体建筑工程、古塔、石窟、佛洞、革命纪念地、陵园、纪念碑、清真寺、千佛洞、岩画)、历史名人文化系列(政治名人、文化名人、军事名人、宗教名人、古代使者、外交家、艺术家、探险家等)、民俗风情系列(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节日、民族体育活动、民族生态农业)、娱乐休闲系列(夜间演出、歌舞表演、卡拉OK、电动游戏)、度假旅游系列(周末度假、野营度假、避暑度假、森林度假、节庆度假、夏令营、新婚度假、会议商务度假、康复养生度假等)、都市旅游系列(商务会议、贸易洽谈、庆典活动)、康体系列(桑拿、游泳、网球、保龄球、医疗保健、森林浴、日光浴、温泉浴、生态医疗、生态健身、生态减肥、生态美容、森林疗养、野味食疗等)、特种旅游系列(修学考察、野外探险、野外生存训练)、民族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实用品、文化旅游商品)

2.4

针对新疆资源分布、特点,可以构建新疆民族旅游板块空间模式,划分为东疆、南疆和北疆三个民族旅游圈,东疆民族旅游圈包括哈密、吐鲁番旅游区,南疆民族旅游圈包括塔西南(克孜勒苏旅游区、喀什、和田)和塔东北旅游区(巴音郭楞、阿克苏),北疆民族旅游圈包括乌鲁木齐大都市旅游区(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和边界旅游区(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其中北疆以乌鲁木齐为龙头,开发以亚心风景名胜区和包括自然景观与文化遗址的八大胜景;昌吉应完善建设天池风景区;吐鲁番应重点综合开发“绿色长廊”葡萄城建设,完善古城文化遗址旅游风景区,特别是要对高昌古城、交河古城重新进行地包装,推出精品景点,使之成为国际旅游新亮点;伊犁、塔城、博州地区应重点发展边境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特别要突出塞外江南风光游;阿勒泰应重点开发以喀纳斯湖为重点的生态旅游、草原旅游、度假旅游和河湖漂流旅游。东疆开发哈密地区以东天山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为特色的旅游;南疆重点开发民族风俗和自然风光,如喀什河漂流、自驾车环疆游、自驾车罗布泊探险、徒步塔里木河胡杨带科考游、徒步“和田寻玉”游等[15]

3.3.1

3.1.1 国际客源市场定位。

新疆民族旅游产品海外客源市场大体可分为传统观光型客源市场和边境旅游购物型客源市场两种类型。根据近年所做的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调查显示,传统观光客源市场占到市场总额的61%,边贸型客源市场占到39%。传统观光客源市场呈稳步发展趋势,主要由日本、西欧、北美、亚洲其他国家(除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的客源市场构成,主要旅游目的地为乌鲁木齐、吐鲁番、天池、喀什、和田、库尔勒等地;边贸型客源市场主要包括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蒙古、巴基斯坦等国家。主要旅游目的地为伊犁阿勒泰、喀什等地区和塔城地区的边境口岸(霍尔果斯、巴克图、阿拉山口、红其拉甫、吐尔尕特、吉木乃、塔克什肯等口岸)以及乌鲁木齐市、喀什市等。经历了急剧发展膨胀而又迅速

3.1.2 国内市场结构分析。

新疆国内游客区内游客多于区外游客,以区内市场为主,其比例在70%以上。在全部被调查者中,区内游客占70、91%,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游客占29、9%。其中,最多的是来自江苏、陕西、甘肃、广东、浙江、四川、北京等;区外市场以陕西、甘肃、四川、江苏、广东几省市为主,东部沿海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是次要市场,基本符合距离衰减规律[16]

3.2

开发利用新疆特色旅游资源,必需瞄准目标客源市场。首先是发展区内旅游,倡导新疆人游新疆,新疆人宣传新疆;其次是发展周边购物旅游市场,发展边界贸易,重点开拓中亚、西亚市场;再次是发展入疆国内旅游市场,重点开发以长三角、珠江三角、京津唐等为重点的旅游客源地;最后应注重开发独联体、日本、西欧市场,兼顾美澳、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17]

参考文献:

特色体育与旅游 篇6

1. 软陶与旅游纪念品

1.1软陶

所谓软陶并不是陶的一种,而是一种人工制成的低温聚合黏土,又被成为彩陶。软陶器形与硬陶更加接近。软陶作为一种全新的工艺材料无刺激性气味、色彩多样、拥有绝缘性质、对人体无害、保存建议,可以以雕、刻、粘、塑等不同手法来表现,加工工艺主要有烘烤、加热等方式。软陶在材质方面拥有其自身的性质:第一,安全性。软陶材质具有安全性,其主要是由聚氯乙烯以及无辐射的辅助原料制成,只要是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软陶均是对人体无害的,可以安全使用。第二,延展性。软陶的延展性是使用其进行纪念品设计的重要性质之一,在软陶纪念品制作中良好的捏揉延展性能更加适合纪念品的创作,给予创作者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第三,色彩丰富。软陶的色彩缤纷多样,目前可供使用的软陶颜色已经达到几十余种。而创作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和不同的色彩。

1.2旅游纪念品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纪念品是商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其是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融合。旅游纪念品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在旅游目的地所购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同时也是代表着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具有纪念价值的产品。旅游纪念品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其对于提升旅游地区的形象与价值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旅游纪念品是地域风俗的载体,旅游纪念品是地域风俗的强化与再现,即使游客不在旅游地依然可以通过旅游纪念品来感受当地的地域风俗。其次,旅游纪念品是旅游景区载体。旅游纪念品往往带着旅游地特殊的标记或者是旅游景区的微缩模型,人们在离开旅游景区的时候可以通过旅游纪念品将美丽的旅游资源随身携带。最后,旅游纪念品是地方艺术特色的载体。旅游纪念品拥有纪念、收藏的功能,其拥有的艺术美感充分展现了旅游地的特色与风俗。旅游纪念品是文化风俗的展现,是旅游活动的具体展现。

2.吉林省地域特色软陶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应用

2.1吉林省地域特色

吉林省处于我国东北部,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在吉林省内已经拥有各种类型的旅游地区,其中包括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温泉度假旅游、历史遗迹旅游、人文旅游等。同时,在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交界处存在众多朝鲜族聚居地,完整的保留着朝鲜族的生活习俗与风情,是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冰雪旅游:吉林省拥有漫长的冬季,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带来了极富特色的冰雪旅游资源,滑雪、赏雪等活动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享受。生态旅游:吉林省生态资源丰富,长白山、向海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极佳。温泉度假旅游:由于吉林省其地质条件使得其拥有多个温泉资源,建立了众多温泉旅游度假区给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历史遗迹:吉林省曾经是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区域,其包含着众多少数民族风情的历史建筑与遗迹。民俗旅游:在吉林省生活着众多民族,尤其是东南部的朝鲜族,是吉林省重点开发的民族旅游资源之一。

2.2吉林省地域特色软陶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应用

(1)在软陶旅游纪念品中融合吉林省少数民族图案

少数民族图案是我国古老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在吉林省地域特色下的软陶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可以将吉祥的图案应用上去。例如,将朝鲜族崇拜的避灾驱邪的吉祥物老虎,象征着富裕、帝位与长寿的鹿,降服外侵的动物狮子,象征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动物大象等融合软陶在纪念品中。这些具有强烈吉林省地域特色的图案能够在凸显吉林省地域特色的同時还拥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2)在软陶旅游纪念品中融合吉林省自然资源特色

在设计软陶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过程中可以结合吉林省自然资源设计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软陶旅游纪念品。例如,吉林长白山拥有一些特有的树木、特有的动物、火山岩,可以将起作为对象来设计软陶挂件、软陶人物、软陶玩具、软陶摆设等。让游客在吉林省游玩的过程中可以将软陶旅游纪念品带回家的同时也将吉林省独特的风光带回家。

特色体育与旅游 篇7

1.1 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时期的战争年代,共产党、先进知识分子、爱国人士以及人民群众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主要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色精神等。一方面,红色文化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教育的主要素材;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也是旅游业的支柱产业。红色文化旅游是指,游客通过参观革命纪念地和购买革命纪念物来学习革命历史知识。不仅能够在旅游的同时增加阅历,放松身心,还能体会和感受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目前,我国许多红色文化资源旅游区都受到国人以及外国友人的欢迎,红色文化旅游也成为旅游业十分具有发展潜力的一部分。为了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和推动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站立在当地的红色文化视域下,推动旅游产业的结构升级。

武陵山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在二十世纪早期,以廖汉生、袁任远、贺龙、贺锦斋、周逸群为代表的武陵革命先烈冲锋在战场前线,挥师北伐,拉开了南昌起义的序幕,建立了湘鄂西和湘鄂川黔等地区的革命根据地,创造出武陵山辉煌灿烂的红色革命文化,为现今“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的主力军征战到桑植县的刘家坪后,贺龙将军下达命令,任命贺文慈领导部队留守根据地,以照料红军伤员和家属,为革命留下了后备资源和星星“野火”。

各种关于武陵山的革命战争小说和影视作品也是多不胜数。在《大湘西演义》中,作者描述了贺龙将军领导桑植起义的过程,并从赤溪河大捷描述到十万坪大捷。在《孤岛沉冤》中,作者深刻分析和沉思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生大规模残杀党和红军各级将领、普通士兵和工农大众的“肃反运动”的历史教训。令读者扼腕叹息。著名的影视剧《武陵山剿匪记》讲述了在1949年末,军营长石忠奉命回到家乡,完成将残留在武陵山一带的土匪剿灭的任务。

1.2 优美的自然风光

武陵山地区有三个景区被收录为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中国丹霞的崀山景区、中国南方喀斯特武隆景区。

武陵源风景区位于湖南省西北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山原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量充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因此,该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植被,有着多样性、过渡性、古老性等特征。并且有着5种国家一类树木(珙桐、伯乐树、南方红豆杉、红豆杉、香果树)和16种二类珍稀树种(杜仲、伞花木、厚朴、鹅掌楸、白豆杉、紫茎等)。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着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豹、黄腹角雉、云豹)和25种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穿山甲、水鹿、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红嘴相思鸟等等)。

崀山景区不仅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还同样作为国家地质公园,坐落于湖南省的新宁县,总面积达到一百零八平方公里,有着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独特的丹霞地貌(红层地貌)特征。景区内有著名的八角寨、牛鼻寨、扶夷江、紫霞峒以及骆驼峰五大景区。是国内难得一见的休闲、攀岩、地质研究可以同时进行的场所。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当地的山寨文化,还能体会有趣的民族风俗,探索幽深秀丽的深山峡谷,游览美丽壮观的江流瀑布,更是有“崀山六绝”的世界奇观(第一巷、八角寨鲸鱼闹海、将军石、辣椒峰、骆驼峰、天生桥).

喀斯特武隆景区位于重庆市。有着不同于我们熟知的桂林峰丛、路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卡斯特地貌特征。喀斯特武隆景区有着三种独特的且独立的卡斯特地貌系统(天生三桥、芙蓉洞洞穴、后坪冲蚀型天坑喀斯特系统)。天生三桥喀斯特地貌以削顶洞穴和伏流洞穴而闻名,芙蓉洞系统以拥有中国目前最深的潜水位洞穴和竖井群为特色,后坪冲蚀型天坑喀斯特系统则因具有半覆盖型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中国第二大洞穴系统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这三种地貌有序的演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1.3 多样的体育旅游资源

武陵山不仅风景秀丽,人文历史也极为悠久。游客可以在民族广场、民俗文化村欣赏到各个少数民族的艺术。表1是武陵山地区体育资源的开发现状。

2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

2.1 开发的项目过于雷同

旅游项目在一小片区域的重复率过高,即在近距离下,各景点地区的旅游项目太过雷同,这是造成参观者觉得景点无趣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县、市规划旅游区域不当,没有注意到周边地区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这就使得邻近观赏区的民族风俗内容相同,形成了不良竞争的氛围,没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另一方面,各区域没有合作意识,只有相互合作,强强联手,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知名度。

2.2 民族工艺的开发不足

民间民族艺术的资源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出。如湘西州举办摆手舞、咚咚喹、苗鼓舞、接龙舞、椎牛舞、铜铃舞等活动,怀化市也举办摆手舞、抢花炮、摔跤、跳鼓舞、苗鼓舞等活动。虽然节目多样,但总的来看,部分民族歌舞和民俗表演的重复率还是较高。且除了以上表演节目外,没有更多新鲜的民俗向游客展演,许多传统的工艺淹没在历史潮流中没有被挖掘出来。

2.3 社区居民没有积极参与

蛇舞居民没有被充分调动。而民族体育原本是作为一种集体的、民族的、地域性的文化资源。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就无法将体育旅游的精髓展现出来,也不可能将民族习俗传承下去。由于相关机构没有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所以导致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大打折扣。

2.4 部分项目趣味性较低

研究民俗资源旅游开发的专家郑向敏指出,部分旅游区有着开发过于商品化、伪民俗化等特征。武陵山某些地区也出现了这种现象,特别是过于商品化。比如一些游戏,需要参观者花费一定的钱财才能参与其中,这就大大降低了游客的兴致。

3 特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3.1 树立各地区协调发展观

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才能正确的开发旅游资源。对旅游业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和周边县市的旅游业协同发展。武陵山地区复杂多变,散居着大部分相同的少数名族,应该加强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叠加的道路。

3.2 加深民族艺术的开发程度

要对自身的民族特色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同时合理筛选。因为不是所有的民俗都符合现代社会的市场需求。在筛选前,进行市场调查,选择合适的方向。在开展一定民族艺术项目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加入现代流行因素,使其在保持传统的艺术的基础上,符合现代潮流,与时俱进。

3.3 建立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当今社会,人们旅游的目的趋向于放松身心的同时体会民俗。所以各种旅游项目必须要有一定的参与性和趣味性。所以,武陵山的开发也要紧跟这一主题,把旅游产品的开发当作重中之重。发挥民族体育独有的娱乐性、健身性、趣味性、竞技性,游客就会非常乐于参与其中。

3.4 政府对旅游开发进行宏观调控

据调查,西部民族经济落后于东部地区经济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制度不够合理。在计划经济时代,西部民族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武陵山区要改变现状,政府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改变当地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现象。

3.5 充分的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性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武陵山地区的体育资源孕育在各大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当中。社区居民参与其中的主要表现为:参与旅游发展方向的决策当中;参与旅游知识培训;参与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分配当中。

摘要:武陵山一直都是我国较为贫困落后的地区,其复杂的地势决定了信息和交通的闭塞。由于行政的区域规划,导致武陵山各个地区不能紧密联系,难以协同发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党在十六大提出,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武陵山经济必须在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形势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进一步加深这些资源的开发,实现武陵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尹华光,姚云贵,杨小沛,邓澧雨.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46-51.

[2]陆恩永.新常态下文化旅游的生态文明视阈——以毕节市红色旅游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2-16.

[3]段孟霄,王金叶,黄华乾.基于旅游者感知视角的城市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59.

[4]徐克勤,田代武,张建永,鲁明勇,朱朝晖.打造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研究[J].民族论坛,2016:37-51.

[5]周运瑜,袁正新,尹华光.论武陵山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28-31.

[6]李月华.黄冈绿色生态旅游与红色及古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生态经济,2010:109-111.

特色体育与旅游 篇8

1.1 地理位置

安顺位于贵州省中西部, 地理位置显要, 素有“滇喉黔腹”之称, 故而称为黔中。布依、苗、回、仡佬等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曾经是古代西南地区夜郎、牂牁的首邑, “扼塞强固, 辐辏逶迤, 边鄙都会, 滇黔要区” (《安顺府志》) 的安顺, 四境不与外省接壤, 是名副其实的黔中腹地。仙马地属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猴场苗族仡佬族乡, 是一个纯粹的苗族村庄。

1.2 仙马射弩

仙马射弩是现存于普定县猴场乡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是安顺市体育局挂牌的射弩基地。曾盛行于仙马村的加担弯, 马桑寨一带。射弩是仙马苗族祖先为生存和防御所用的一种工具, 它由仙马苗族人民自己制作而成, 在仙马大花苗族中得到传承, 并由最初的扑食猎物逐渐演变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射弩体现了仙马苗族人民勇敢、顽强和沉稳的民族精神。当地人民在弩的制作过程中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选材和制作要求, 制作的弩具有力量大、射程远、重心稳、准心好等优点。建国以来, 国家和地方多举行民运会推动了当地群众参与练习射弩, 参加各种比赛。代表人物有:李贵福, 王宪美, “神射手”王仁爱。

仙马苗族射弩扎根于民间, 是苗族同胞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 也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竞技活动。是仙马苗族同胞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 从猎取动物充饥到作为一项民间强身健体的传统竞技体育活动, 其发展过程寓含了仙马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涉及到仙马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 已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在族际交流和对外交流中已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载体。

2 调查分析

2.1 民间体育项目内化性缺陷

安顺的少数民族居住环境相对比较恶劣,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在现有经济条件下, 人与人之间经济往来过于频繁, 商品交换半径大, 获取社会财富的需求量和范围扩大, 单靠种地解决温饱不存在问题, 但想获取更优越生活, 需要大量金钱做后盾。长期的学校教育和奥林匹克商业化的运作, 已经把体育活动变成了残酷竞争的竞技场, 失去了体育的本质。年轻人观看体育比赛的利益驱使和追求所谓的感官刺激, 使得体育比赛娱乐化, 通过观看体育比赛缓解和宣泄压力, 把体育比赛看作释放自身情绪的火山喷射口。

仙马村能够射弩的人越来越少, 制作弩的人更为稀少。年轻人一味追求新时尚, 不具备射弩者所具有的力量、身体条件及技巧性要求。老一代射弩高手已相继去世, 中青年中能掌握射弩技巧和制作工艺的人少之又少, 射弩和弩的制作传承后继乏人, 处于失传的边缘。

2.2 乡村旅游包裹下的民间体育

乡村旅游千篇一律, 特色化不明显, 旅游地相互恶性竞争, 降低价格吸引游客, 虽然表现的内容很纯朴, 原汁原味, 但文化内涵达不到, 无回味性。导致旅游者不会重复游。再看如迪斯尼乐园, 嘉年华 (成为包括大型游乐设施在内, 辅以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的公众娱乐盛会。环球嘉年华是世界知名的娱乐品牌, 是与迪斯尼主题公园、环球影城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娱乐主题之一, 但它的运营形式很独特。环球嘉年华的场地一般是向当地政府租借使用, 活动时间大致在一个月到两个月之间。另外, 环球嘉年华中的大型游艺机也是向欧洲各大家族租借, 以保证其机械的更新换代和安全性能。) , 中外对比会发现, 乡村旅游现在只有固定节目, 没有随机性节目安排。迪斯尼乐园, 嘉年华节目时时有新, 年年在变, 旅游项目宣传力度大, 满足不同人群的猎奇心理, 形成人类景观旅游回游率极高的现象。

在观光游中突出黔中旅游的地域风情, 引导旅游者对体育项目的全程参与, 重在吸引关注青少年身体锻炼和素质提高的旅游人群, 满足青年人的争强好胜特点, 凸显竞技体育比赛的惊险和刺激。

3 对策及解决途径

3.1 政府主导和持续关怀

从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来改善群众生活, 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 进行统筹规划, 既解决民生问题, 更要解决农民的健康问题。由于成功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解决了传承人的基本生活问题, 保证了现有人员从事这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为再次成为群众性体育活动解决了资金、人员等关键性问题。

3.2 举办射驽比赛

将仙马射弩项目上升到举行相应级别体育比赛, 通过体育比赛的形式扩大参与比赛的人数范围, 达到客观上的保护和推广。稳定了射弩在该地区的影响范围和辐射效应, 比如开办形式不同的培训班, 扩大对该项目的影响范围, 引导民族体育爱好者以实际行动参与到该项目中, 感受民族民间体育的内在魅力。

3.3 注重体育营销这一商业行为在保护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中的有效作用

注重引导社会资金向民族民间 (少数民族) 体育项目进行投资, 促进市场行为的推动作用。

3.4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

可以设想, 专家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 提出一些方向性意见, 政府部门给予一定政策性优惠, 相关企业结合旅游人群和当地的特色, 拿出自己的营销对策。促成民间文化、民间体育项目的保护、现代体育娱乐形式的三项联姻, 以文体演出的收入来反哺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保护, 借助这种形式来进行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3.5 创立商业化体育项目的保护基金

借助商业的运作模式发展民族民间体育。即使只能保留该项目丰富内涵的极少部分, 也要不遗余力地推行。乡村旅游中将射驽项目作为有形的资本, 投入到商业化的公司运作当中, 提取相应的税后利润作为体育项目的保护基金, 吸引热爱民族体育事业, 热爱民间体育项目的人员或机构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民间体育保护当中。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进行深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开发。弥补商业运作的急功近利, 过度吸引观众和参与者, 人为地割裂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众人参与、和谐游戏、平畅交流的固有形式, 曲解个体同天地自然界灵性感应和互动。

3.6 积极利用黔中特色乡村旅游这一载体, 进行黔中民族

传统体育保护与项目自身造血功能的发展性研究, 统筹民间体育的保护发展和三农问题的结合型研究

3.6.1 将观看项目变为参与项目

学校和体育局可以合作, 建立射弩夏令营, 参与者不但了解了项目的操作技术和器械的制作工艺, 而且培养了参与者的动手动脑能力, 使传统项目得到有效宣传。建立射弩夏令营基地, 必然吸引参与活动者的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到来, 延伸和扩大服务对象, 促进相关配套服务的改进, 形成体育, 旅游, 农民增收的良性发展, 达到旅游中的体育旅游利益的最大化。当地农民有了钱, 就会静下心来搞旅游, 避免无一技之长的村民加入到打工行列。传人就会静下心来, 对传承项目本身进行研究及作同类的比较, 随着学习交流的增多, 研究能力提高的同时, 对项目才会作出更科学的改进。

3.6.2 着眼于体育旅游项目多样化和乡村旅游特色性

改变现在从单一保护文化遗产角度进行被动式保护的弊端。逐步解决民间传统体育传人的脱贫致富和安心从事民间体育项目传播的良性互动的实质性工作。从解决农民增收的经济角度来看待民间体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使农民离土不离乡, 开办果园, 菜园, 垂钓园, 整合乡村特色资源, 传统体育项目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水乳交融的瑰丽展示, 都会吸引不同层次的旅游人群的需要。

4 结语

我们总是用现代体育的规则和要求去看待那些我们认为落后的东西, 并自以为是地进行所谓的改良, 在经过一定周期后, 无论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还是从体育竞技的优劣来看, 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仍然按照自身的规律出现、发展和湮灭。

摘要:黔中苗族仙马射驽项目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对民间体育项目存在的经济和文化基础进行展延式的研究, 提出以下对策:解决知晓度和传承人的问题;加大对农村体育工作的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 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注重体育营销这一商业行为在保护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中的有效作用, 注重引导社会资金向民族民间 (少数民族) 体育项目投资, 促进市场行为的推动作用;积极利用黔中特色乡村旅游这一载体, 进行黔中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项目自身造血功能的发展性研究, 统筹民间体育的保护发展和三农问题的结合型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射弩,旅游,产业开发

参考文献

[1]安顺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安顺地区民族志[M].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6 (4) .

[2]李廷贵等.苗族历史与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 (10) .

[3]仙马射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申报书[R].贵州省普定县文体广局, 2006 (11) .

红色旅游特色商品开发的原则与策略 篇9

旅游商品是旅游者在旅游地购买, 并在途中使用、消费或者携带回使用、赠送、收藏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实物。主要包括: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文物古玩及其仿制品、土特产品、旅游日用品等。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往往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民族民俗风情的浓缩, 是具有强烈地域信息性和纪念性的商品, 也是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商品。目前我国红色旅游十分兴旺, 但景区出售的商品却基本仍以传统工艺品、食品和纪念品为主, 与其他类型的旅游区相比, 缺乏独具红色旅游特色的优质商品。

二、红色旅游特色商品开发的三大原则

1. 研究主要客源的消费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发

要认真分析和调查客源市场, 了解旅游者不同的需求和心理, 有针对性地开发红色旅游区特色商品。目前在我国“红色旅游”的客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特殊的思想和政治教育意义的集体考察, 其主要形式为公费旅游, 对象是中青年干部;二是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激发爱国热情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学习团体, 对象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三是一些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或离退休老干部。其中前两个方面的客源数量大、旅游参与积极性高、购物潜力大, 是值得重点研究的需求对象。

2. 结合具体景区的不同特点, 加强体验式开发

是指商品的开发必须注重创新。当前全国各地都掀起了红色旅游的热潮, 但目前对于红色旅游特色商品的研究还较少。为避免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局面, 应该根据各红色旅游景区的不同特点, 采取灵活的经营模式, 将红色资源与一般物质性资源如草、木、泥、竹、石、矿、布、水等结合起来, 重点推出能够带给游客不同体验的红色旅游特色商品。例如有的景区开设了打靶场, 利用游客自己打靶后剩下的弹壳, 现场粘贴制作玩具模型出售, 很容易激起游客参与和购买的欲望。

3. 坚持红色旅游文化本色, 开发与景点相匹配的商品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其本意在于寓教于游, 使游客了解历史、陶冶情操, 并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但在某些地区, 一些开发者们为了达到单纯的商业目的, 任意篡改甚至践踏革命精神, 有报道说:在毛泽东一手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里销售着麻将桌;遵义的餐馆出现了所谓的“长征文化套餐”, 其中一道菜“一渡赤水”即红烧鲢鱼, 寓意当年红军战士“一渡赤水”。本文认为, 这些不尊重历史严肃性的“创意”, 即使短期内能产生一定的市场噱头, 但由于其丧失了“红色旅游”文化的本色, 是不利于长远发展的。

三、红色旅游特色商品经营的六大策略

1. 重点推出符合主题的商品

红色旅游区特色商品必须与景区的“红色旅游主题”相吻合, 而不能无根据地随意发挥, 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精品多数量大, 各红色旅游区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典型代表人物、文物和事件, 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主题。目前, 我国已经确定了12个红色旅游重点区域的形象主题, 在此基础上, 一些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又确定了自己的小主题, 特色商品的设计就应该依据这些主题进行。这类商品的功能、色形与包装可能与别的普通购物品一样, 但反映的主题不同, 这也是“特色”之所在。

2. 积极发展不同用途的商品

目前许多景区出售的红色旅游特色商品, 大多局限于手工艺品和小纪念品, 其实还可以延伸到日用品、旅游用品及文化艺术产品等各个方面。例如结合当地物资资源, 配合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工艺开发红色系列食品、药品、酒饮、服装、鞋袜、箱包、玩具、装饰品以及书籍、书法、绘画等美术藏品。其实现在很多人仍有浓厚的军人情结, 许多年轻的姑娘、小伙子曾梦寐以求能穿上军装;一些经历了上个世纪“上山下乡”的中老年人对于当年“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经历也回忆颇多;如果能针对这些市场需求, 结合红色旅游地文化及旅游需要, 出售款式新颖、适合不同年龄段顾客需求的军绿色、迷彩色衣、裙、裤、鞋、帽、伞、帐篷、旅游背包、时尚小提包、钱包、书包等, 一定会受欢迎。

3. 出售限制购买条件的商品

据了解, 国家旅游局启动的“红色旅游”工程准备用五年时间, 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二十个“红色旅游名城”、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在如此庞大的规模之下, 要避免各景区出售的商品雷同, 最好设立专营商店销售红色旅游特色商品, 即那些最能体现本景区、本景点特征的旅游商品, 并且规定旅游者只有具备某种旅游经历之后, 方可允许购买某项旅游纪念品。这一点日本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各地都有许多钥匙圈纪念品, 但并不雷同, 吊牌的正面是这个名胜古迹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比如金阁寺、唐招提寺等, 另一面是简易的旅游图, 独一无二, 很有特色。最有意思的是富士山的钥匙圈:上1 000m、上2 000m和上3 000m的钥匙圈各不相同, 旅游者若没能爬到3 000m, 决不能在别处买到只有爬上富士山3 000m才能买到的钥匙圈纪念品。一般的钥匙圈花300至500日元可以买上一个, 而这一个则要花800日元左右, 但因赋予旅游者特殊经历和特有的成就感及自豪感, 几乎没有一个游客不慷慨解囊买上一个作为“好汉非要到顶峰”的纪念。

4. 开发利于身心健康的商品

红色旅游是在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产生、形成的新型旅游产品, 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其目的在于使游客净化灵魂、锻炼体魄。红色旅游区特色商品的开发必须依据这一目的, 例如结合“重走长征路”、“战地重游”、“伟人故里游”等活动, 开发既能反映当年时代特色, 又有利于现代都市人放松身心, 亲近自然的产品, 如草鞋、布鞋、布衣、以及用野菜、杂粮制成的食品等。

5. 积极借助外力研究创新商品

我国很多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 发展底子薄、基础差, 投入不足, 往往缺乏相应的特色商品研究。因此, 要广借外力。例如, 在资金筹措方面, 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制定并实施各项优惠政策, 拓宽融资渠道;在人力、技术方面, 可采取技术合作或委托生产的方式寻求大型企业的支持;在样本设计方面, 可以通过各种奖励形式面向广大游客, 特别是大、中、小学生征集稿件, 游客对于自己参与设计的商品往往会产生较强的购买冲动。

6. 注重培养红色旅游品牌商品

“消费者忠诚的是品牌, 而不是生产者”, 商品的品牌建设非常重要。但过去我国旅游业品牌意识十分淡薄, 尤其是一些小规模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往往没有明确的研发和生产目标, 而是盲目地模仿, 导致一些低成本、大批量却缺乏特色的工艺品、纪念品充斥国内旅游市场。其实我国的商品生产能力并不弱, 通过来料加工的方式, 中国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已经遍布了全世界, 在国外, 许多知名旅游景点销售的商品都是中国制造的。当前借我国红色旅游兴起的大好机会, 有关企业和部门应当坚定品牌信念, 针对这一需求巨大的市场, 培养一批既精美独特、品质过硬又具有纪念性、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的红色旅游名牌商品。

参考文献

[1]陈放:中国旅游策划[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3.203~217

乡村特色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发展 篇10

旅游文化资源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吸收人们产生旅游活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根据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 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中有“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 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一条。从中可以看出, 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在于乡村民俗民族文化, 也就是说乡村特色文化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内在特性。发展乡村旅游, 其实质就是借助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来进行乡村旅游项目的设置, 并结合乡村周围的生态资源来达到旅游开发的目的。笔者认为, 乡村特色文化具有独特性、不可转移性和传承性的特点。

(一) 乡村特色文化的独特性是指一定区域的乡村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化内涵。

每一个特色乡村文化都是其自身所在地理条件的许可性和由此产生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所造就的, 不同的地理条件会产生不同的乡村文化。例如宁波市鄞州区西部山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居民, 因为地理环境和居住方式的不同, 便形成了各自的山地乡村文化和滨海乡村文化。

(二) 乡村特色文化的不可转移性是指乡村特色文化是根植于其所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 是一种固定范围内的文化模式, 是不可移动和替代的。

所谓“三十里不同风, 五十里不同俗”, 正是此意。一个地方乡村文化的产生是有其地理依据的。比如宁波市鄞州区东部滨海地区的居民因为近海才衍生出滨海乡村文化, 而其西部山区的居民因为靠山才形成了山地乡村文化, 两者之间是不可替换的。

(三) 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承性指的是乡村文化在时间轴线上的传播性。

城市的发展是一种以替代原有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主的发展模式, 而乡村的发展则是基于原有的一种生活方式所进行的发展模式, 也就是说乡村文化是代代相传的, 是生生不息的。可以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不是集中在城市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典型代表) , 而是体现在乡村的。

此外, 乡村特色文化还具有自然性、纯朴性和脆弱性等特性。在目前这个经济飞速发展, 通讯手段日新月异的时代, 传统的乡村特色文化存在着容易受到城市现代文化影响的特点。这就对乡村特色文化的自然性和纯朴性产生了影响, 也引发了乡村特色文化的脆弱性。

二、乡村旅游是乡村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依照对乡村特色文化特质的分析可以知道不同的乡村特色文化可以形成不同乡村旅游资源。笔者认为在进行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要重视以下五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类型的开发:乡村民居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农耕文化、乡土艺术文化、乡村名人文化等。这是开展乡村旅游,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 也是乡村特色文化的具体表现。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乡村旅游是乡村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这可从几方面来看:

(一) 凭借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随着“2006中国乡村游”主题的提出, 全国各地都展开了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 可谓场面红火。中国地域广博, 经纬跨度大, 由此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乡村文化, 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乡村旅游活动日益兴旺的原因之一。

要做好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 就是要把握住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特色两个字, 特色是乡村旅游的生命。什么是乡村旅游的特色?简单说就是乡村特色文化。如果乡村旅游失去了所具有的乡村特色, 乡村旅游也就不叫乡村旅游了。不管是独特的民俗风情, 还是迥异的生产生活习惯, 亦或是名人故居和特色村落建筑, 无不是乡村特色文化的具体物化形式。因此, 要发展乡村旅游, 就是要发展以具体物质形式为代表的农业特色、乡村特色和原住民特色的文化旅游。

(二) 依靠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乡村文明。

乡村休闲旅游和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点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两者之间应该是直接和必然的关系。当前许多地方在乡村经济发展趋上, 提出“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观念。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 有着关联度大、辐射面强的特点, 是提高农民富裕程度, 走向共同和谐的重要手段。旅游行业对环境及人文关怀的高标准性也必然会对乡村的一些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 因而它是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乡村旅游所要做的就是依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 开展乡村旅游活动, 构建、传承乡村特色文化, 利用对乡村特色文化的挖掘, 唤起人们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东方传统情感美德的认同和追求。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打造文明的乡村文化气息。

(三) 依托乡村文化内涵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深度则是旅游产品和文化经济时代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将达成对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最大化的发现、提升和实现。依托独特的乡村文化资源, 开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 从而吸引旅游者前来游玩消费, 达到促进本地旅游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地域文化的传承日益被重视的今天, 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要重视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开发力度和深度, 这是历史文化与经济结合的科学选择。乡村旅游是乡村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发展乡村旅游将起到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促进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双重功效。

三、乡村特色旅游文化的整合策略和发展理念

(一) 乡村特色旅游文化整合策略。

1. 确定主题, 整合资源。

根据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资源应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主体, 突出乡村文化和田园资源特质的乡村旅游资源。因此, 在乡村旅游开发上应充分考虑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资源所处的地形地貌特征, 确立特色发展主题, 或观光、或休闲、或体验、或教育、或古村等, 整合相关特色文化资源, 形成自身特色, 充分发挥整体地域优势, 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2. 文化为源, 提升品质。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 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是吸引城市居民的主要资源。广大的乡村地区拥有较多的人文资源, 如名人故居、民俗、历史遗存等, 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时, 必须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 以文化为源, 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含量, 打造自身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根据乡村文化的特征, 以村落文化为单位的旅游区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 也是乡村旅游消费集中的区域, 对于树立乡村旅游品牌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市场导向, 合理开发。

乡村旅游开发是以乡村旅游的供需关系和市场导向为核心。乡村旅游开发必须面向市场、研究市场、拓展市场,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市场需求, 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通过策划、设计、加工、组合等途径合理开发多元化、多功能、有卖点的文化旅游产品, 不断扩大文化消费范围、文化消费规模、文化消费品质, 提高经济效益。

(二) 发展理念。

1. 创造文化体验, 营造休闲新境界。

体验是旅游的本质, 旅游已经进入体验时代。体验已成为旅游者最强烈的需求。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充满田园和民俗风味的文化项目将使游客得到新的休闲体验。这是一种更贴近自然、贴近乡土、贴近老百姓的旅游方式。因此, 乡村旅游开发上应该以创造文化体验为理念, 以体验为价值导向, 基于游客的体验需求规划景区、设计产品、组织游线、构架项目, 使文化体验成为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和亮点。

2. 突出特色, 培养龙头文化旅游产品。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开发, 应当注意乡村旅游资源空间与性质上的整合, 坚持“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的开发建设准则, 开发若干重点文化旅游产品, 如体量较大的古村旅游产品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民俗节庆旅游产品等, 以此带动区域乡村旅游业发展, 打造旅游品牌的核心文化竞争力。

3. 联动发展, 创新深度开发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推动乡村旅游以文化为本, 从观光向休闲、度假、购物等多功能转变、多层次发展, 将平面的发展模式深化为立体的发展模式。旅游业要以开发旅游产品为主体, 使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套形成完整体系。从而带动相关体系如乡村住宿、土特产购物、传统手工艺品等发展, 形成乡村旅游综合生产力,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结语

发展乡村旅游,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发展以乡村民俗风情为代表的乡村特色文化, 不管是农事体验、农家休闲和农耕文化展示, 都是属于人文的范畴, 也就属于文化的概念。通过对乡村特色文化和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分析, 笔者认为乡村特色文化和乡村旅游开发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 两者之间是动态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 发展乡村旅游要以乡村特色文化为主要切入点, 乡村特色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只有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乡村文化, 才能开发出独具一格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 才能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 才能促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乡村旅游的发展, 唤起了当地居民对自身乡村特色文化的重视, 促使他们对乡村特色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保护。这就间接地对乡村特色文化起到了弘扬的作用, 为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笔者认为乡村特色文化底蕴深厚, 有着牢固的根基。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许多西方的文化有所传入, 但历史证明, 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传统文化是不易变迁的。因此, 乡村旅游开发要以自身文化为依托, 形成以节庆活动、文化休闲、商品购物、农耕体验等为主要环节的产业链条, 使乡村特色文化向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和多样的文化传播手段来进行乡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使之真正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需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以此来推动乡村特色文化和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祖祥.旅游文化学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2] .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6

[3] .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3:乡村生态旅游成果辑[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4] .杨载田, 章勇, 刘沛林.湖南乡村旅游研究/当代学者人文论丛[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6

[5]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

[6] .李明泉.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J].小城镇建设, 2005

上一篇:构建与实践下一篇:教学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