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能力

2024-07-19

经营分析能力(精选十篇)

经营分析能力 篇1

经营分析工作为促进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 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 经营分析工作在辽宁移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成为公司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公司的财务部门由于不直接参与公司的市场运营, 从某种程度上, 财务没有部门利益, 只有公司利益、老板利益, 与业务分析人员相比, 财务分析人员具有天然的视角差异, 财务分析的立场更加客观公正。

一、经营分析的内涵与意义

经营分析是利用财务、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 对公司生产过程和经营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为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揭示经营风险、创造公司价值以及管理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经营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总结和评价公司经营业绩, 分析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 以及对未来经营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它是公司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二、加强财务部门经营分析工作的必要性

财务部门经营分析工作 (下称经营分析工作) 通过利用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公司财务及业务等数据资料, 对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与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预警, 为提高效率、揭示风险以及辅助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经营分析工作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是财务部门参与公司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也是财务部门为公司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

加强经营分析工作是公司适应环境变化、保持健康发展的需要。受行业日趋饱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 公司发展趋于平稳, 经营问题日益复杂。加强经营分析工作, 有利于及时发现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解决之道, 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目前, 公司管理方式正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加强经营分析工作、以“分析思维”指导开展各项工作, 有利于推进各项精细化管理措施的执行与落地。

加强经营分析工作是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价值的需要。应公司发展需要, 财务管理工作职能与角色将从核算型向策略型转变, 而财务集中管理项目的稳步推进更为这一转变奠定坚实基础。加强经营分析工作, 有利于财务部门积极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活动, 在公司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评价各环节发挥更大作用, 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对公司科学发展的有效支撑作用。

总之, 进一步加强财务部门人员的经营分析工作, 对财务部门发挥管理职能、促进部门职能转型、提升部门工作价值以及助力公司健康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三、提升财务人员经营分析工作的主要思想

经营分析工作应紧密围绕价值提升主题, 平衡长短期利益, 追求可持续发展, 做好业务合作伙伴与管理决策参谋。

要坚持效益导向。创造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经营分析应紧密围绕效益目标, 深入开展投入产出分析、成本效益分析, 有效支撑资源配置。

要坚持立场客观。经营分析应以真实准确数据为基础, 用数据说话, 力求客观, 不吝啬积极评价, 不回避问题揭示。

要坚持业财融合。经营分析应在准确把握各项财务指标变化的同时, 充分结合业务发展情况, 细致剖析各项数据现象的深层动因, 不断提升经营分析广度与深度。

要坚持战略前瞻。经营分析应紧密结合公司发展战略, 着眼未来, 增强风险意识, 强化预测预警, 发挥预判、引导和参谋作用。

四、财务人员如何做好经营分析工作

财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经营分析工作机制, 提高经营分析工作质量, 财务部的经营分析人员应从思想认识、组织保障、工作机制、数据管理等方面去加以改进与提高。

(一) 各级管理者应该强化思想认识

转变分析理念, 应从推进策略型财务管理、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促进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高度, 深刻认识加强经营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应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经营分析立场相对独立、视角更加全面、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 进一步提升经营分析工作水平。

(二) 要建立长效机制, 完善组织保障

分析工作的团队化和专业化分析人员充足是保障经营分析质量的先决条件。各级财务部门需要配备足够分析人员, 建立专职分析团队, 也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联合相关部门组建跨部门分析团队。分析团队应充分发挥整体协同效应, 并通过详细的工作制度, 保证团队工作有效运行。

另外要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综合素质。生产经营分析质量的基础是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分析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饱满的工作激情、较强的业务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心态。省公司会定期组织召开经营分析培训会和研讨会, 推进省公司和市分公司的分析人员轮训、交流制度, 建立分析人员培养常态机制。

(三) 完善工作制度, 优化工作流程

1、推行经营分析工作项目管理制度

通过细致的计划制订、明确的职责分工、严格的执行监控, 不断提升经营分析质量。加强分析的计划性。分析人员应根据公司发展战略与思路制订年度分析计划, 并结合公司经营重点、热点问题实时修订完善, 明确具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注重分析的日常化。应注重平时分析工作的开展与积累, 就一些专题展开日常化的深入研究。分析工作日常化, 一方面可以为经营分析积累经验和素材,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把握好分析工作节奏, 提升分析质量。

应加强对分析质量和工作进度的监控。财务部门相关负责人与分析人员应定期召开分析工作例会, 讨论分析材料, 商议亮点难点, 掌控进度质量。

2、加强总结提炼工作

为了持续提高经营分析工作质量和效率, 应注重对分析工作的总结与提炼。首先, 编制常规分析模板。对于常规分析, 应将每月相对固定的内容按照科学、合理的思路总结提炼成工作模板, 以提高常规分析效率。常规分析模板化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 而应根据每月经营发展形势, 在模板基础上适当补充重点关注问题。其次, 建立专题分析案例库。专题分析是每月经营分析的重点, 也是衡量经营分析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建立相关专题分析案例库, 选择典型案例, 归纳和总结其分析背景、目的、思路、方法、数据口径与来源等要素, 以促进经营分析知识的交流与传承。

3、建立跟踪反馈机制

为了保证经营分析实效性, 应逐步建立分析问题的跟踪反馈制度。对经营分析中发现确实存在的问题, 各公司应给予充分关注, 制定整改计划, 明确责任部门, 并持续跟踪问题解决情况, 监控各项整改要求的执行落地情况, 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四) 拓展分析内容, 突出分析重点

分析内容应围绕公司战略, 聚焦关键举措, 坚持价值理念, 以效益提升为导向, 实现长远效益最优化。分析内容应具备一定的广度, 包括宏观环境、竞争态势、公司业务运营以及分公司经营情况等各个方面;分析内容应具备一定的深度, 能将分散在各部门、各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科学地整理, 形成串珠成线、聚沙成塔的完备体系, 为公司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分析内容还应具有指导性和实效性, 能为经营决策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措施, 能够有效指导实际工作。

当前形势下, 根据通信行业的特点, 经营分析的重点应关注收入增长潜力及其驱动因素变化、营销资源使用情况及其效益评估、各类设备资产的效率效益、3G、4G业务、数据及信息业务、集团业务、国内电信行业竞争态势以及国际电信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内容。

(五) 完善调研机制, 加强交流沟通

应建立专项调查机制, 针对经营重点开展专项调查, 辅助概率抽样、数据挖掘等方法, 对特定公司与特定业务开展深度分析, 探索表象背后内在动因, 概括公司阶段性发展状况, 总结经营发展经验, 把握调整优化方向。分析人员应注重与业务部门和基层一线的沟通和交流, 熟悉业务经营, 了解经营重点, 掌握经营战略, 在日常交流中收集分析信息和素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 优化数据管理, 确保数据质量

夯实基础, 防范数据失真。数据信息是经营分析“加工”的原材料, 其真实性和一致性会直接影响经营分析报告的质量。各公司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分析数据的收集和储备机制, 规范和夯实统计基础工作, 梳理相关系统, 统一数据口径, 健全审核机制, 坚决杜绝数据编造行为, 有效防范错误数据误导管理决策的风险。

(七) 创新方法, 优化信息获取。

完善系统, 提升分析效率。经营分析数据来源广泛, 必须借助完善的信息系统和高效的数据库管理、数据挖掘、结果展示工具, 以满足快速收集、灵活处理、高效整合的需要。各市公司应加强经营分析数据的分类管理, 按照相应类别归类存储, 建立数据更新、优化和数据库升级机制, 建立关于各种数据口径、用途和关联度说明的元数据体系, 以更好地满足基本面分析和专项分析需求。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经营分析内涵、意义以及对未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为适应通信行业现今面临的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公司发展的挑战, 财务职能需要转型, 而转型的主要方式是组织开展财务部门经营分析工作, 提升财务人员深入参与公司经营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因为财务人员具有先天的优势, 可以利用财务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 对公司生产过程和经营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为改进公司生产经营效率、提升公司价值和满足管理层的决策要求提供支撑信息。

关键词:经营分析,财务人员职能转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立.《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的综合分析》2008.11.

经营分析能力 篇2

短期偿债能力对企业的意义,企业必须十分重视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影响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对于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变动情况、变动原因以及促进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用的。

长期偿债能力对企业的意义,是从企业债权人、投资者、经营者和与企业有关联的各方面等都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其意义也有所区别。

(1)从企业投资者的角度看

企业的投资者包括企业的所有者和潜在投资者,投资者通过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可以判断其投资的安全性及盈利性,因为投资的安全性与企业的偿债能力密切相关。通常,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投资者的安全性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需要通过变卖财产偿还债务。另外,投资的盈利性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密切相关。在投资收益率大于借人资金的资金成本率时,企业适度负债,不仅可以降低财务风险,还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盈利。盈利能力是投资者资本保值增值的关键。

(2)从企业债权人的角度看

企业的债权人包括向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购买企业债券的单位和个人。债权人更会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的偿债能力,只有企业有较强的偿债能力,才能使他们的债券及时收回,并能按期取得利息。由于债权人的收益是固定的,他们更加关注企业债券的安全性。实际工作中,债权人的安全程度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密切相关。企业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

(3)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看

经营分析能力 篇3

【关键词】多元化;核心能力;春兰集团

0.引言

核心能力,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1990年提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战略上有别于其他企业,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显著的竞争优势。多元化经营,是指一个企业同时生产或提供两种及以上的属于不同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企业选择多元化关键一点就在于是否合理有效利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偏离了核心竞争力贸然进入不熟悉的行业,则会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隐患。国内企业开展多元化时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本文结合春兰集团的多元化路径对此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在选择多元化行业时应考虑的几个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

1.理论与研究方法

1.1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点:(1)价值性:为企业带来超值利润和长期优势。(2)独特性:是企业独具的。(3)延展性:帮助企业向更有潜力的行业拓展。(4)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性。(5)长期性: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厚积薄发的结果。

1.2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具体方向选择有四种类型;一是垂直式多元化;二是水平式多元化;三是同心圆式多元化;四是集团式多元化,这种模式给企业带来最大变化和最大风险。如春兰集团进入汽车行业。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可以减少经营风险增强稳定性,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效应,通过市场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会由于经验资源的分散而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1.3企业多元化扩张取决于核心能力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规模扩张的典型形式,企业追求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模式,有着深刻的内在规律。对企业采取何种扩张模式能获得较好的绩效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焦点。企业成长理论学家彭罗斯认为,企业的内部成长更鼓励关联性多元化,反对非关联性多元化发展。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以知识、技能为代表的能力体系,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能源是核心竞争力,因此诸如企业多元化也是依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

2.案例背景

2.1春兰集团发展回顾

春兰1978年到1979年由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全民所有制企业资源优化而成。1985年,企业年产值只有2200万元,净资产465万元,生产能力在全国空调行业倒数第二。

1987—1990年,选择空调器为单一产品。至1990年,春兰实现工业总产值同行业第一位,单一产品战略初见成效。

1991—1994年,通过主打空调的大规模生产占据市场。到1994年,春兰空调产品生产规模全国最大,市场占有率第一。

1995—2000年,由原来的单一产品集团向多元化的产业集团发展。经营领域包括家电业、摩托车业和半导体业。2002年,汽车产业初具规模,第三个产业支柱新能源产业正在崛起。春兰终于成长为一个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

2.2春兰集团多元化的挫折

21世纪后,春兰盈利能力逐年减退。2001年,春兰股份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减少45.22%,净利润2.3亿元;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减少1.21%,净利润仅为1.21亿。2003年,春兰股份净利润同比下降48.93%。2005年结束了连续11年盈利和分红的历史,至07年连续亏损。

3.案例分析与发现

3.1春兰集团多元化的动因分析

春兰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原因有二:家电行业发展空间有限,产品趋于同质化,产品从供不应求走向供大于求,春兰要做大做强,多元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春兰有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实力,资金对于春兰不是难点。于是曾经的空调老大春兰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

3.2春兰集团多元化的困境分析

3.2.1未抓住核心竞争力

春兰90年代曾是中国空调代名词。春兰那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以核心产品空调为基础的整合优势。然而陶建幸的目标是世界大公司,多元化是必然的,表示不想在这样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单一产品上做得太大。但现实不容乐观,新行业开拓受阻,春兰空调也渐渐失去了当年的竞争优势。

3.2.2盲从多元化

中国制造行业多进行或筹备多元化,很多行业如汽车业准入门槛只需资金,技术门槛低,家电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时选择进入这些行业就成了似乎必然的选择。不止春兰,盲目进军汽车业的美的、奥克斯等家电企业都是典型的外行造车,这样的多元化带有很大的投机性,频爆冷门杀入短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的行业,以为抓住多元化就抓住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不愿意为长久地在一个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下工夫,一旦所经营的业务度过创新期,超额利润消失就急于转型。一旦涉足多元化就很难集中优势资源来发展核心产品,不能保住其核心产品的竞争地位。

3.2.3多元化相关性差

春兰在多元化进程的行业相关性非常差,这也是它失败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因为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由于产品或服务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使用的生产技术、营销渠道以及受国家政策变化和国际市场变化波动的影响程度与原有产品项目几乎完全不同,企业不仅不能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将加大企業的经营风险和投资成本,甚至还会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产生破坏作用。这种经营战略的实施要比相关多元化困难得多,非一般企业所能为。

春兰集团主营制造业,兼营投资、贸易等,制造业主导产品包括空调、摩托车、汽车、电脑、彩电等。这些经营行业相关性非常小,很难形成多元化的协同效应。这样多元化的优势很难发挥。“不务正业”又盲目多元化,最终使得春兰再无实力夺得霸位,陷入业务青黄不接期,亏损也在预料之中。

4.结语

由春兰集团的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多元化经营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是否在保有核心能力前提下进行多元化,甚至提升核心能力。在多元化时企业应基于核心能力的多元化。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是必须在原有领域内已经站稳脚跟,识别自身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分析要进入的新业务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需求情况,这样既能利用多元化经营的好处,又能规避盲目多元化经营的危害。同时要有相应的决策部门加以分析,要有战略眼光,考虑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康荣平,柯银斌.企业多元化经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高蔚卿.我国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条件.新视野,2005,2.

[3]王晓明.企业核心能力与多元化战略的选择.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4]金守清.解析多元化经营和核心竞争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商业研究,2004.

[5]李敬.多元化战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经营分析能力 篇4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调查选取12家校企合作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其中药品零售企业5家、药品生产企业2家、药品流通企业5家。

2.调研方法。对12家校企合作药品生产经营单位以及60名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样本分析。

3.调研内容。(1)企业调查的主要内容。了解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业人员的人才结构现状、;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职责;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企业对毕业生持证上岗的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企业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要求等。(2)行业企业专家访谈的主要内容。了解药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药品经营、服务企业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建议;对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3)对毕业生调查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能力培养等情况的反馈;了解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实际工作中得知识短缺等。

二、调研结果

1.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人才结构需求与岗位设置,(1)分析显示,药品零售与流通企业一线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高中、中等职业院校毕业,企业经营人员主要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和本科学历层次,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较少。同时,药品零售与流通企业对未来人才需求的学历要求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2)分析显示,在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从事岗位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以从事药品购销员、药品调剂员、药品营业员等岗位为主;本科毕业生则以从事质量监控岗位为主,研究生更加侧重从事药品研发岗位。调查显示出低学历层次主要从事服务技能型操作,而高学历层次倾向于研究开发。(3)分析显示,药品经营企业的岗位设置主要有门店经理、药品营业员、库管员、收银员等;药品生产企业的岗位设置主要有药品生产、产品营销、研发等。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入两类企业选择擅长的工作岗位,培养独特的技能。

2.药品企业对药品从业人员的知识要求。为了了解药品企业对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需求,我们从课程体系设置角度队从业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见表1。

表中显示,从业人员对企业管理知识、药品储存与养护知识的需求最高,市场营销、财务会计、药事管理与法规和市场营销的知识要求次之,整体反映了药品从业人员对药品管理知识和营销知识的需求。药品炮制技术和药品鉴定技术的低需求反映了岗位的差异,调查对象更多从事服务技能型的岗位,缺少详细的药事指导服务。

3.药品企业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从业人员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要求。(1)企业对专业人员在通用能力方面的要求。通用能力是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主要指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获得成功都要具备的能力,是跨职业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独立性的能力。调查结果见表2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药品企业对员工通用能力的要求由高到低分别为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往和联系、组织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其中,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能力,表明企业看中员工的自我学习能力,希望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岗位技能,培养竞争优势。

(2)企业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药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包括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知识、技能、行为以及运用这些专业知识的程度等,调查结果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专业能力的需求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市场营销能力、储存与养护能力、公共关系、财务能力、药品炮制、药物鉴定能力。

(3)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针对药品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调查分析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从业人员最需要的能力,其次是法律意识、诚信度,还需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敬业精神、挑战精神。其中,企业最为看重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表明企业希望员工具备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并愿意与团队成员一起为达成目标而努力。

三、讨论

1.通过调查显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增长趋势,并且对学历层次的要求正在逐步提升,希望招聘高层次的优秀员工。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多样的岗位类型为毕业生提供成长的平台,同时也对毕业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提出了综合性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应当在考虑学生的综合性素养养成的同时,注重学生专项岗位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应当按照比例来设置理论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并通过设置实训实践课程增加岗位技能的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应逐步增加场景式和项目化教学方法,营造逼真的教学、实习环境,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场景式教学主要通过模拟药房、沙盘实训室、商务谈判室来实现。在模拟药房教学环节中,按照企业实际运作流程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以此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工作流程,掌握特定岗位的工作技能。沙盘实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宏观决策能力。

3.课程体系应逐步增加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模块,以培养学生工作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法律意识、诚信度和敬业精神

项目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与社会、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实操模拟、讲座和各种兴趣小组。

4.学校教学应当更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工学交替办学等模式,强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素质培训。

一是加强教师和企业的联系,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和需求,理解企业对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在授课中积极导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将用人单位引入校园,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对通用能力的认识,帮助学生认识通用能力在职场的重要性,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就业心态,客观、真实地认识企业和个人,增强学生对通用能力的认识和重视。

摘要:分析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岗位能力,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建议。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校企合作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岗位能力的调查,认为课程体系改革应当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模块和创新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素养、岗位胜任能力。

关键词:药品经营与管理,岗位能力,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S].教职成[2011]12号,2011-09-29.

[2]杨裙等.基于岗位任务的高职高专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

价值观与经营能力的共生 篇5

正确的价值观为企业行为设置边界,企业家必须在边界内维持和发展企业。这其实是在倒逼企业家和企业,要求他们在正确的轨道上,提高正确的经营能力。中国企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磨练和成长,有些已初具现代企业的基本风范。人们说,下一个30年,中国应产生一些伟大企业。而成为伟大企业的首要条件,便是他们必须具有相当扎实的根基。

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中国的经济环境总处于转型之中,很多企业难以做长远考虑,有时不得不关注短期目标、短期利益。这就导致企业行为具有投机性和灵活性的双重特征。这些企业的根基自然是不稳的。

称得上企业根基的东西很多,比如企业所处法律政策和人文环境,企业所处行业,企业特有技术和市场,还有企业价值观等。企业根基的绝大部分因素,其实是企业自身不能决定的,唯有企业价值观和经营能力,是可以由企业自己主动塑造和改变的。

企业价值观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做企业、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目标。这一最为企业家所接受的答案,其实只不过是道出了企业的商业目的,而不是企业存在的根据,更不是对为什么要做企业这一问题的回答。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区别于其它组织的属性。但为什么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意义又是什么?这才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企业价值观应该是利润之外的东西。

有些人做了一辈子企业,也没思考过自己为什么做企业这一问题。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过人之处,在于他27岁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一直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他做成两家《财富》世界500强公司——京瓷和KDDI的重要原因。

毋庸置疑,企业经营能力也是企业根基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点最容易为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所认可。可以说,对它的认知和认可,远远超过对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可。然而,中国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常常面对下面两个困境:

● 很多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都知道要有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他们也学了很多分析方法和管理方法,比如SWOT分析、经济价值分析(EVA)、全面质量管理、学习型组织、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等,但就是无法通过这些努力获得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无法让这些分析方法和管理方法像盐溶入水一般,溶为企业的能力和优势。

● 很多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也在搞价值观建设,也一直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但他们所主张的价值观,就是无法融入企业的运营之中。

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不明白企业价值观与经营能力的共生关系。经营能力犹如企业价值观的孪生兄弟。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

共生

在一个普遍追求商业利益的环境中,企业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不为一时的诱惑所动是不容易的。在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的社会里,坚持正确价值观的企业在经营上要艰难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中国企业还算不上伟大,但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观的话,就可能比西方那些伟大企业更加伟大。

以万科为例。万科坚持走正路,甚至只能在比较偏远的城郊地带开发房地产项目,被人调侃为“城乡结合部开发商”。万科拿到的地比较偏,甚至有些地的拍卖价格很高,同行一般都不看好。这种形势迫使万科只有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生存发展下去。于是,万科成了中国房地产中,最早适应市场、最早关注质量、最早关注物业管理、最早进行干部职业化和专业化培养的公司。最终万科的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了。像万科这样坚持自己价值观的企业在中国并不是个别现象。

不妨做一个假想。如果万科当时也能轻松拿到好地,万科是否有今天的经营能力?这就是价值观与经营能力的共生关系。这个共生原理说明:企业家必须在企业经营、企业成长的具体环节和过程中坚持价值观,而不是在此之外空洞谈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是做出来的,不是宣传教育或提炼出来的。正确的价值观为企业行为设置边界,企业家必须在边界内维持和发展企业。换句话说,价值观决定了企业可以挣什么样的钱,不可以挣什么样的钱,以及用什么方法挣钱。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束缚企业的发展,但其实也是在倒逼企业家和企业,要求他们在正确的轨道上,提高正确的经营能力。

价值观与经营能力的共生原理,主要包括下面四个原则。

● 坚持和贯彻价值观

● 企业生存更重要

● 慢,不能操之过急

● 积累和学习

坚守和贯彻价值观

价值观问题是企业的每一种活动、每一个环节、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的。企业随时都会遭遇价值排序和选择问题。比如企业盈利100万,这该怎么花?是多留点给自己,还是多分点给员工;是多投向设备,还是多留点储备资金?比如企业提拔干部是选比较乖巧的小王,还是选比较直爽的小李?如果没有价值观,企业就会在各种诱惑、风险、困惑和困难中迷失方向。

在不规范的市场中,做不规范的经营。这是一些中国企业所谓“原罪”的原因之一。一旦市场规范化,一方面这些企业就面临“原罪”方面的困境,搞得一些人为此极为苦恼;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规范市场显得不够适应,因为这些企业根本就没有习得和积累规范条件下的经营能力。企业的经营能力不可能殊途同归。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不同的能力。

企业生存更重要

企业死了,企业价值观自然也就坚持不下去了,经营能力的积累也就没有可能。只要法律政策环境允许,只要产业机会还存在,如果企业能持续生存,其经营能力就会发芽、成长。这种经营能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属于企业每一个环节的,是在持续生存中内生出来的、融入企业各个经营环节的。

企业经营能力的培育要求把事情做对、做好,这比做大、做快更重要。稻盛和夫几乎在每一本书中,都会讲述他27岁从管理的门外汉起开始学习管理的故事。当时京瓷公司刚创立,稻盛和夫下定决心“坚持正确的做人准则,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他将从小所接受到的那些单纯的规范——比如不许撒谎、不许给他人添麻烦,要正直,不得贪得无厌,不许只考虑自己私人的利益等等作为经营的方针,作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他将这称为“一种单纯且强有力的信念”。他为什么要这样?他的回答是: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长久,才能对员工和他们的家庭负起责任。企业持续生存,才能使价值观和经营能力留存下来,同步增长相互促进。这也是稻盛和夫所谓的“修炼”。

慢,不能操之过急

所谓急,就是想赚快钱,急于求成,一步登天。如果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惟一追求,就容易出现这种状况,就会导致对正确价值观的忽视,甚至放弃。所谓慢,就是在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赚钱,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能力上更加着力。这可以说是一种倒逼机制。此时,价值观就发挥动力源作用。

企业生存下去,专注于改进,特别是“精进”,才能磨练心智,积累经验。每天改进10%可能很难,但每天改进1%就有可能实现。长年累月,企业家、企业员工和企业,就会获得无可替代、精细入微、强大而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永远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让所做的事情随着经营能力的成长而强大。在这样“自然”形成的过程中,企业根基才会越来越坚固。

积累和学习

如何在坚守价值观的基础上获得经营能力,是一个积累和学习的过程。每一个企业都是特殊的,企业领导者必须在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地实现这个过程。这才是这个企业的真实经营能力。

京瓷创立第八年,公司进来一位已经五十岁的财务部长。他经验丰富,把稻盛和夫看作财务方面的外行。但稻盛和夫总是与他激烈争论,不管多么琐碎的小事,他都不客气地质问财务部长:“为什么?”“从经营的角度看会计会怎样?”过了几年,这位财务部长态度发生转变,开始像稻盛和夫一样从“经营”角度理解会计。后来这位财务部长还把领会到的东西传授给其他会计人员,总结出《京瓷财务规程》,一直被京瓷用到现在。

以价值观为基础和标准,员工用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渐渐推动起来的创新、习得和积累,充分地展示了一个持续存在的企业有血有肉的成长过程——展示了贯彻价值观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学习价值观,而是在具体的互动中贯彻;展示了价值观与经营能力的共生过程:企业家以价值观为标准和动力推动企业进程,从而习得经营能力,员工在贯彻价值观过程中通过反省和创新习得经营能力。

嫁接

前面谈到“慢”,可是现代的企业必须要面对“快”。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中写道:“如果说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设计的年代,那么新世纪的头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时代。”

这个“速度”,首先是指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创新流都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也就是说,人类社会通过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积累,已经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快时代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挑战是:企业能否在快速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保持企业的正确价值观和经营能力。

杰克•韦尔奇曾精彩地分析过发生在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悲剧。安达信原来是一家素来以勇敢说“不”为傲的审计公司——即使失去客户也在所不惜。到了20世纪80年代,咨询产业的繁荣时代到来,他们开始聘用更多的MBA来发展咨询业务。与会计师行业崇尚正直诚实不同,咨询公司更鼓励捕捉新的商业机会。一些会计师被新的商业机会冲昏了头脑,开始放松在价值观上的严格要求,以至于面对

企业的根本问题,比如“我们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等,员工的答案南辕北辙。安达信合伙人最终为了公司利润分配而闹上法庭。2002年,因为安然、世界通讯公司会计丑闻,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倒闭。

在快时代面前,企业经营能力的调整,必须与企业价值观嫁接好。嫁接成功与否,一方面决定于企业根基是否牢靠,另一方面决定于嫁接的方式和具体过程。

可以说,嫁接原理是共生原理的次生原理。它包括下面三个原则:

● 价值观是否随环境变化和嫁接对象变更而发生变化

● 随时准备应环境变化而调整经营能力

● 在嫁接过程中,坚持共生原理的基本原则

传承

共生原理还有一个次生原理,便是企业根基的传承。

领导人交接是企业根基管理的一大挑战。挑选接班人很难,特别是挑选能传承和发扬企业价值观的接班人。

1981年,杰克•韦尔奇上任通用电气公司CEO,对公司做了一次大转型,取得巨大成功,为世人称道。除了有杰克•韦尔奇的个人能力,通用电气原有的根基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资金储备、人才储备、接班人挑选机制等等。韦尔奇上任通用CEO,本身就是通用公司根基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

企业根基的传承是最难把握的一个原则,因为天下没有两个同样的人。企业换领导人,等于自然人换心脏,危险性很高。如何传承是管理者和企业家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牢靠的根基可能是企业延长寿命的原因之一。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商业实践表明:企业的佼佼者们——《财富》世界500强的平均寿命只有五十多年,一般公司的平均寿命也就十年左右,百年老店更是凤毛麟角。

由此可见,企业根基是个永远挑战企业家和管理学者的命题。

品牌经营必需的三种能力 篇6

虽然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崛起不跟制造业有关,但制造业只是一个国家从弱变强的过程,而非终点,最终的经济较量靠的不是制造业,而是自主知识产权的运营质量和效率。

品牌及品牌的附加值

品牌是资产、财富,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品牌所集聚的核心专长和核心能力是一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更是民族素质和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品牌是无形资产,品牌的有效经营管理,能够推动和支撑一个国家、一个产业的永续发展。

那么品牌是什么?什么品牌可以做,什么品牌不可以做?我们说品牌实质是为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要而创造财富。品牌的形成有特定的规律可循,它是市场和消费者认同的结果。品牌经营之路是一条循序渐进之路,我们既不能忽视品牌建设,也不能为求“品牌速成”而拔苗助长。品牌只有按照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运作才能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

品牌是什么呢?我认为,品牌是消费者的记忆。消费者记忆你品牌的多少,就是品牌市场价值的多少。那怎么样才能称得上是品牌呢?我们经过对消费者的调查以后得出一个规律:在20个大类的商品品牌中,每一个大类消费者平均能记住的品牌数是7个,一般不会超过7个。这就意味着品牌的影响力如果进不了行业的前7位,那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在整个市场当中排名前7位的品牌,如果是1、2、3、4、5、6、7的排序,那么它们在市场中获得利润空间的相对值排序是倒过来的7、6、5、4、3、2、1,即排序在第1位的品牌市场利润空间的相对值就可能是7倍。

在某些情况下,品牌附加值也可称为商标附加值、形象附加值。普通的产品一旦与知名品牌联在一起,身价立即倍增。写字楼、住宅、家电甚至西瓜、蔬菜、水果莫不如此。

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

文化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习性,是特定人群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所以文化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一只看不见的手,文化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可以这么说,当制度成为文化的时候,制度就不重要了,当个性成为文化的时候,个性也不重要了。认识到文化的特性,就会明白其威力了。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因此它的思维也不同。只有明白了不同文化下思维的特质,我们才能明白我们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要做什么,我们怎么做。不同的文化思维,导致了各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与一个国家的富强有着重要的关系。做大是美国的文化,全球500强公司美国有200多家;德国文化严谨,精益求精,在精密制造上成为世界第一;日本由于资源贫乏,岛国文化,它精打细算,因而它做的东西成本最低,小的东西最多;法国文化是时尚的,浪漫的,因此它的香水最被世界所认同,它的时尚产业也最发达。

文化在品牌的国际化中至为关键,主动和系统输出能够消除经济的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能为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助力。因此,在用功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之前,先要满足对其文化的认同。品牌文化具有长久的穿透力,你建立什么样的文化,这个品牌就有了这个文化基因的价值取向,有了文化的品牌才是有灵魂的品牌,这个品牌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品牌文化决定了这个品牌的生死存亡。塑造品牌的根本是文化因素,就是说品牌所蕴涵的文化传统和企业核心价值取向,它是决定一个品牌能否生存持久的关键。

经营品牌的三种必要能力

必须要有创新和创造第一的能力。根据“品牌的原理”,品牌是消费者的记忆,消费者只能记住第一不能记住第二。世界最高的山峰全世界都知道,第二座山峰呢?几乎没有人知道,但它们的海拔相差只有200米。我国第一个拿到奥运冠军的是谁?大家都知道是许海峰。第二个是谁呢?没人记住他。同样的道理,未来的世界市场没有给第二留下任何的位置。你只有做第一,不断地创新和创造第一,才能在市场立足。“寻找第一的资源”是恒源祥一贯的追求。比如,在广告推广方面,恒源祥是第一个在央视推出5秒时段广告的企业,而且一打就是15年,从未间断;在科研和生产方面,恒源祥购买了世界上最细的羊毛;在品牌五感研究方面,恒源祥寻找的都是国外最权威的机构;在体育赞助方面,恒源祥在1995年找到了奥运会这个舞台。总之,在与经营品牌相关的各个方面,都要使用第一的资源。必须要有把有形和无形资产整合放大的能力,即把有形和无形整合起来放大的能力。但是现在绝大多数人的观念是把构成物质的有形资产认为是自己的财富,例如厂房、设备。

在我看来,这些不是财富,而是成本,凡是物质的东西都是成本。那什么是财富呢?只有当我们建立起了无形资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因此,我迫切希望,我们更多的企业为建立自己真正的财富而投资,即为建立自己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而投资。它是永远的,它一定会带来很好的收益。当我们建立起了自己的无形资产和拥有运营无形资产能力的时候,各方有形的资源就可以为我所用。

必须要有对资本资产和智慧资产运营和变现的能力。知识和智慧资产,是运营无形和有形资产的核心能力,即在把握消费者需求趋势的基础上,用我们的智慧创造第一,并形成我们的无形资产,再用我们的智慧运营无形和有形资产,获得我们的利润。目前,不仅很多企业想加入恒源祥联合体,还有企业想把企业资产无偿并入。

经营分析能力 篇7

一、2013年西藏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及盈利情况

(一) 西藏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末, 西藏有9家上市公司, 分布于矿业、制药、旅游等行业, 反映了西藏资源型区域经济特色, 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 西藏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反映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能力, 体现为各种资产的周转率, 在收入与成本既定的前提下, 资产周转率越高, 说明资产占用水平越小。盈利能力 (获利能力) 是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最关心的能力。本文选取以下6个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西藏上市公司2013年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评价如下页表2所示。

评价西藏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的6个指标中, 存货周转率的均值为5.8257次/年, 最大值是西藏珠峰15.4047次/年, 最小值是西藏城投0.0561次/年, 主要原因是西藏城投属房地产投资行业, 产品生产周期长所致。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体现出异常的状态, 主要原因是西藏发展的异常数值导致, 最小值是西藏矿业, 仅3.7969次/年。流动资产周转率均值是1.6777次/年, 标准差为2.1877, 最大值是西藏珠峰, 7.2944次/年, 西藏城投以0.0822次/年最小。总资产周转率均值是0.8087次/年, 标准差为1.0078, 西藏珠峰为最大值3.2819次/年, 西藏城投以0.0773为最小值。反映西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两个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均值为0.2112, 但是9家上市公司差异明显, 标准差为0.4398, 主要原因是西藏珠峰的净资产收益率偏高, 达到1.3733, 西藏矿业是最小值0.0117。营业利润率的均值是0.1083, 标准差为0.1473, 最大值是西藏发展, 达到0.4392, 反映其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较强, 最小值是西藏珠峰-0.0420, 反映其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亏损而净利润较高。

二、西藏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表3中6个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指标的相关系数, 由于净资产收益率与流动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9538, 最接近1, 因此笔者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为因变量、流动资产周转率为自变量, 进行一元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4所示。

决定系数0.909814接近1, 反映西藏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变动可以由流动资产周转率变动来解释的比例, 确保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关系;t-统计变量值反映的是系数有异于零的标准误差是多少, 表4中t-统计变量的值是8.403402, 尽管不存在大样本, 仍然可以肯定, 西藏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系数是显著的;由于p值是0.00006649, 所以基本上可以100% (实际上是99.99993351%) 的相信两个变量是显著相关的。“上限95%”、“下限95%”的两个数字表明有95%的把握相信, 1单位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变化所引起的净资产收益率变化在0.1377948至0.24570843之间, 当然净资产收益率变化位于该范围之外的可能性也存在, 但概率很小, 仅为5%。

三、研究结论及提高西藏上市公司营运绩效的措施

(一) 研究结论

西藏9家上市公司营运能力与经营绩效差异较大。在评价西藏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的6个指标中, 标准差较大, 反映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能力不平衡, 如西藏发展和西藏珠峰在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上反应异常。在利润指标中, 净资产收益率均有较好的表现, 反映股东收益较好, 但是从盈利的可持续性方面考虑存在问题, 如西藏珠峰, 营业利润率为负数, 但净资产收益异常高, 可持续性较差。通过对9家西藏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一元回归分析, 得到回归模型:净资产收益率=-0.11048+0.191752×流动资产周转率。上述方差分析及回归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西藏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预测非常有用, 西藏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每提高1单位, 其净资产收益率将会提高约0.19单位。

(二) 提高西藏上市公司营运绩效的政策建议

1.关注营运能力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效率提高西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西藏9家上市公司应该关注营运能力, 特别是流动资产的管理效率, 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 给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可创造利润的流动资产数量, 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同时, 还应考虑各类资产的匹配性, 公司最终持续盈利能力非常依赖固定资产, 西藏上市公司必须考虑在企业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实现生产的累积增长, 当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得当且结构合理时, 就能充分发挥其效率, 提供较多的生产成果, 增强企业的营运能力, 继而提高经营绩效。同时还应考虑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融资政策, 利用日趋完善的金融市场及政府等监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 激励西藏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融资工具, 为上市公司的融资工具发行、交易和管理规范化提供基础性条件。

2.积极稳妥地发展西藏上市公司主营业务, 确保生产经营的正常运作。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更具可持续性, 主营业务收入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是判断公司是否健康发展的依据。通过比较西藏上市公司2013年的营业利润率与净资产收益率, 发现有两个利润率相反的情况, 公司应加大主营业务的投入, 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具体措施包括:在现有的业务基础上, 深度精细开发市场;优化公司现有产品的结构和性能、发挥产品优势, 通过提高利润品种和规模品种的销量来实现经营质量和经营规模的共同提升;加强生产专业化管理, 运用新型成本控制方法, 做好均衡生产、工艺优化、产品一次合格率的核定等专业性生产管理工作, 确保产品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

3.加强资金预算, 拓展融资渠道。资金预算能使上市公司及时得到资金运动的各种信息, 预测上市公司未来的风险, 有利于公司提前进行资金及其他经营活动安排, 提高上市公司效益。西藏上市公司应根据金额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可承担利息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 而进行资金预算能有助于解决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所需的资金需求, 确保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的实施和生产经营的使用。因此, 西藏上市公司应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 构建科学的预测体系, 通过预算编制和管理来协调管理职能, 强化经营中的营运资金和现金流量管理, 约束与规避营运资金不必要的低效运作与浪费。

参考文献

[1].纪建悦, 李姣.营运能力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新会计, 2011, (4) .

[2].安青菊.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盈利能力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 2010, (1) .

[3].秦国华.西藏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2010, (5) .

经营分析能力 篇8

一、家庭农场的必要经营规模测算

1. 测算的基本过程

上述两种关于家庭农场最优经营规模的测算, 虽然结果不尽一致, 但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 那就是都以农民在工农业就业的比较效益为参照系数, 用外出务工的年均总收入除以在家务农的亩均纯利润计算出来的。租种了一定数量土地的农场主, 只有其务农收入不低于外出打工的工资收入, 他们才有可能安下心来, 专事农耕, 成为真正的职业农民。这也符合人们关于家庭农场的基本界定, 即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是二者测算时所选用的务工收入和务农收入的依据有所不同, 才导致了相差较远的测算结果。下面, 我们采用国家统计部门的相关数据, 来还原一下这一计算过程 (见表1) 。

注: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年均收入数据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上的月均收入数据测算而得。农民在家务农的年均收入数据依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编写的《2012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上的稻谷、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现金收益数据测算而得。由于学者们讲务农收入时, 一般指的是稻谷、小麦、玉米等主粮种植的收入, 故此表格中没有列出蔬菜、水果、牛奶等资本密集型种养殖业的现金收益数据。并且, 此处的亩均现金收益数据是扣除了土地流转租金和雇工费用的, 特此说明。其中, ②=①×51.75%, ③=①×200%, ⑤=①÷④, ⑥=②÷④, ⑦=③÷④。

2. 测算的具体结果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 当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 其中男性占65.9%, 女性占34.1%, 女性数量为男性数量的51.75%, 当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为2049元。据此, 我们不难推断出农民工家庭外出务工获得的年均收入总额。假设家中1人外出务工, 年均收入总额为24588元;家中平均1.5175人外出务工, ①年均收入总额为37312元;家中夫妻2人同时外出务工, 年均收入总额为49176元。再看三种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的亩均现金收益, 在东北一年一熟地区, 单季稻谷为780.69元, 单季小麦459.95元, 单季玉米为686.04元;〔3〕在南方的双季稻产区, 亩均现金收益为1561.38元;在华北的小麦———玉米组合产区, 亩均现金收益为1145.99元。由这些数据, 我们可以测算出家庭农场的必要规模, 务农收入要想赶上1人外出务工的收入, 一年一熟地区需要耕种31~53亩, 一年两熟地区需要16~21亩;务农收入要想赶上1.5人外出务工的收入, 一年一熟地区需要耕种48~81亩, 一年两熟地区需要24~33亩;务农收入要想赶上2人外出务工的收入, 一年一熟地区需要耕种63~107亩, 一年两熟地区需要31~43亩。学者们所说的家庭农场一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 户均耕地规模20~30亩, 估计采取的是1.5人外出务工的测算方法, 且指的是一年两熟地区;政府决策部门所说的一年两熟地区户均耕种50~60亩, 一年一熟地区100~120亩的种植规模, 估计采取的是夫妻2人同时外出务工的测算方法, 只是它的上限标准比我们的测算结果还稍微高些。

二、家庭农场主的自立能力分析

1. 家庭农场主很难实现经济或人格意义上的自立

即使家庭农场主拥有了20~30亩或者50~60亩的经营规模, 他们也很难达到经济或人格意义上的自立。因为从经济意义上来讲, 当前家庭农场主面临着四重风险的威胁:一是自然风险, 不少农田靠天吃饭现象严重, 自然灾害成为令大户们寝食难安的第一大压力;二是资金风险, 种粮大户的经营面积增加以后, 化肥、农药、机耕、人力、地租等成本剧增, 若不能从银行、信用社得到贷款, 不少大户会选择亲友接济或借高利贷, 而高利贷的资金成本压力是相当大的;三是土地流转风险, 由于部分农村的土地流转是在村干部的强力干预下进行的, 如果后来少数群众不愿意出租耕地而终止合同, 大户们将会面临前期投资无法收回的风险;四是仓储物流风险, 按每亩地产粮500公斤来计算, 50亩地共能产粮25000公斤, 25吨粮食要想在短期内晒干、装仓、入库、售卖, 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再从人格意义上来讲, 由于农业产生的不少环节还是要手工劳动来完成, 所以搞种植业吃苦受累是少不了的, 在年轻人的眼里, 这不是一份十分体面的职业。不少种植大户表示, 现在没啥其他手艺的, 才会回家种田, 有本事的人, 都在城市打工, 以后肯定不会让儿子种田。〔4〕不少年轻人即使在家务农的收入高于外出务工的收入, 他们还是愿意选择到外边去看看。由此我们看到, 农村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少, 全国34874万农业从业人员中40岁以下的占44.4%, 41岁以上的占55.6%, 其中51岁以上的占32.5%, 农村从业人员出现了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这不能不说是农业自立性下降的一种表现。

2. 家庭农场主自立能力不强的根源在于各类生产要素的匮乏

目前学界谈到发展家庭农场, 首先想到的就是扩大生产规模, 流转更多的农村耕地, 使家庭农场主具备必要的规模。其实, 按照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的定义, 一个企业或说商品性农场的成功经营, 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土地要素, 农场主要拥有适度规模、集中连片、租约稳定的耕地;二是资本要素, 农场主要有一定的资本积累, 足以应付固定资产购置支出、利息费用支出和日常流动资金支出;三是劳动要素, 劳动力市场上要有充足的人手以应付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需要, 且劳动力价格公允稳定;四是企业家才能要素, 农场主要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应有的风险承担能力, 能够应付农业生产中产生各种风险、损失和不确定性。按上述四条对照我们就会发现, 目前我国的家庭农场主仅初步具备了农场适度规模这一条件, 还不具备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等方面的要件。不稳定的土地转包租约、不算富裕的资金实力、不够充足的季节性工人、不能承受各类经营风险, 共同造成当前家庭农场主自立能力不强、职业忠诚度较差。

3. 不稳定的土地转包租约使家庭农场主“望地兴叹”

就土地要素来看, 目前我国的家庭农场主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经营规模, 但耕地不连片、租约不稳定等因素仍然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掣肘。据农业部种植业司近期对全国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的调查, 我国目前共有种粮大户68.2万户, 经营耕地面积1.34亿亩, 户均面积196亩;共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59万个, 入社社员513万人, 经营耕地7218万亩, 社均面积1291亩, 人均面积14亩。但是, 在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在蓬勃发展的同时, 它们仍面临流转土地稳定性差、租约期限较短、难以集中连片等困难。此外, 快速上涨的土地租金, 小块分散的耕地布局, 也让很多种粮大户“望地兴叹”。〔5〕土地租约不稳定背后, 反映的是种粮大户与流转农户之间的相互不信任, 以及流转农户经济安全感的缺失。在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 农民工还不能完全地融入城市, 还不能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 他们只有依靠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才能维系劳动力再生产, 保持城乡间低成本自由流动的极大弹性。如果把耕地完全流转出去了, 城市里又找不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这时半工半耕模式和自由流动弹性就会遭到破坏, 流转农户就会处于无法进城又无法返乡的窘境, 经济上和心理上的不安全阴影增多。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是决对不会轻易放弃自家的那片承包地的。其实, 东亚人多地少国家和地区农业自立性差、农户不愿放弃耕地的原因, 都多少与上述情形有关。例如, 20世纪70年代, 随着农业外兼业收入的增加, 日本农户人均收入迅速增加并超过职工家庭, 但是该类农户为了保住土地财产仍然住在农村。〔6〕按照日本原来的《农地法》, 农地的租金被政府压的很低, 而且租入方的耕作权受到政策高度保护, 一旦租出去就很难收回。这样, 农民情愿让土地闲着也不愿意出租, 因此土地的租借流动根本无法推行。〔7〕

4. 不算富裕的资金实力使家庭农场主“捉襟见肘”

就资本要素来看, 现代农业需要更多的资本, 而且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需要的资本越来越多, 但目前我国的家庭农场主普遍面临资金不足或融资困难等难题。据一些种粮大户反映, 一家一户种植生产, 每亩地的成本只有千把块钱, 可耕种1000多亩土地, 投入的资金、承担的风险、遇到的压力超乎常人想象。一次性采购玉米种七八万元, 常年雇工20多人, 平均每人年工资1.5万元, 建设一个大棚投入10多万元, 购置拖拉机、玉米加工机等10多台农机具60多万元, 打井、修渠、安装变压器投入了70多万元, 1000平方米的仓库200万元, 抽水、加工等一年电费就要30万度。粗略统计, 两年种地的投入已有四五百万元。〔8〕还有一些种粮大户反映, 承包1000多亩, 每亩租金400元一年, 还加上农资化肥和人工成本的投入, 一年的流转资金不能少于60万元, 算下来每亩纯利润只有400元。〔9〕种地投入了这么多钱, 可土地是承包的, 无法到银行进行抵押, 换不来银行一分钱的贷款。由此来看, 资金不足和融资难问题确实是困扰新型农业方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即使是30~120亩的经营规模, 按照最低亩均600元的投入成本来测算, 家庭农场主也需要自有资金1.8万~7.2万元。但在农场每亩纯利润只有400元的前提下, 有多少农户愿意将几万元的保命钱投入这一风险极大利润超低的投资领域, 或许学一门技术和做点小生意都比这赚钱快些。农场主经营资本不足的问题在公认为农业现代化模板的美国同样存在, 由于农机、化肥、种子、农药、燃料等农业投入品费用的空前增长, 农场主用于农业生产的费用占去了他们全年农场收入越来越大的部分。1910~1914年每年的农业生产费用平均为37.9亿美元, 占当年农场现金收入的63.9%;1984年达到1426.7亿美元, 超过当年1424.4亿美元的农场现金总收入;1988年为1319.6亿美元, 占农场现金总收入的87.1%。〔10〕由于农场主要把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农场现金收入用作生产费用, 导致当前年销售额在4万美元以下的小农场大部分是亏本的。在这种情况下, 农场主要想把生产维持下去或扩大经营规模, 除了举债和争取政府补贴外没有别的出路。所以说, 家庭农场和现代农业本身是劳动力节约———资本密集型农业, 它需要大量的资本来喂养, 但资金匮乏和信贷不足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中的最大障碍。

5. 不够充足的季节性工人使家庭农场主“分身无术”

就劳动要素来看, 农场经营规模的扩大离不开季节性农业工人的支撑, 但由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过度转移, 适龄劳动人口总量上呈下行趋势, 导致农村季节性劳动力比较匮乏, 季节性劳动力市场难以形成, 这成为当下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 伴随着家庭经营性农业的兴起, 我国农业雇佣劳动力阶层并没有出现快速扩张的趋势, 农业长期雇佣工人仅占中国农业全部劳动投入的3%, 农业短期雇佣工人仅占0.4%, 中国家庭农业发展呈现出“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特征。〔11〕农业雇佣工人缺乏导致家庭农场主的人工成本不断攀升, 且农忙季节面临着还面临着人手不足的风险。据有些种植大户反映, 虽说日常管理农场主可以一人包下, 但一到农忙时分, 总免不了请人。“双抢”临时雇了十几个人, 每人每天的费用高达150元。〔12〕且农忙季节收割时都是各家顾各家的, 请人来帮忙还要管香烟啤酒负责招待, 种植大户普遍感到人手的紧缺和请人的麻烦。中国农村季节性劳动力市场难以形成的根源, 还在于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形态的超强弹力和持久韧性。在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下, 过去的农民采取“半耕半副”的家庭经营模式, 农业为主业, 手工业为副业, 主业收入的不足依靠副业收入来弥补。现在的农民采取的是“半耕半工”的家庭经营模式, 农业为副业, 打工为主业, 农民依靠主业致富, 依靠副业兜底和保障。两者相同的是, 家庭仍然需要依赖其主要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来共同维持生计;两者不同的是, 家庭单位内辅助劳动力的构成出现了变化, 今天大部分农业生产是由妇女和中老年人进行的, 即所谓农业生产的“女性化和老龄化”。在农民还拥有自己的小块土地, “半耕半工”型的日子还过得不错的情况下, 农村的无产阶级和雇佣工人群体是决计不会那么容易形成的。

6. 不能承受各类经营风险使家庭农场主“主体异化”

就企业家才能要素来看, 当前家庭农场主最缺乏的就是企业家应有的风险承担意愿和风险承担能力, 而这种意愿和能力的缺乏又是和大多数农户并不富裕的家庭条件密切相关的。据农业部种植业司的调查, 目前大户和合作社规模生产, 虽然增加了种粮效益, 但随着规模的扩大, 也相应增加了经营风险。一是农田设施条件差, 很多耕地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等, 难以实现集中连片、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二是烘晒仓储设施差, 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粮食种植面积大、产粮多, 一季少的几万斤, 多的几十万斤、上百万斤, 由于缺乏晾晒场地、烘干设备和仓储设施, 粮食收获后往往因急于销售被压价收购, 有的甚至遇阴雨天霉变, 影响种粮收益;三是与规模扩大相对应, 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的投入风险也在增大, 租地费用高、雇工成本高、农机投入和作业成本高等都困扰着种粮大户, 并且一旦遭遇自然灾害造成粮食生产亏损, 很可能会使种粮大户倾家荡产。〔13〕当然, 你也可以说, 农业基础设施大户可以自己建设, 烘晒仓储设施可以自己建造, 农业机器设备可以自己购买, 这样不是就将三种风险都化解了。但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农业基础设施和机器设备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 购置之后就很难转作农业之外的其他用途, 但哪个种植大户情愿一辈子从事农业生产和田间劳动呢?另一点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机设备购置需要几十万、上百万的资金, 需要几年、几十年持续不断的投入和维护, 哪些种植大户又有如此雄厚的实力和超长稳定的预期来从事这项事业呢?其实在美国, 1912年农场主要办一个平均规模的农场, 只需要相当于197吨小麦的投资, 而1984年和1988年他则需要分别投入相当于27541吨和18661吨小麦的投资。〔14〕

家庭农场是一个投资极大风险极高的领域, 需要农场主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担能力, 但这两样恰恰是当前大多数家庭农场主所缺乏的。所以我们看到农村依靠大规模种养殖业发财致富的恰恰不是普通农民, 而是富裕户、村干部、小老板等所谓的“村庄精英分子”, 因为前者缺乏资本和风险承担能力而后者具备。但是, 如果我们依靠资本下乡和村庄精英分子来推进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农业, 那么普通种植户又如何在这场农业革命中受益呢?

三、余论及建议

1. 家庭农场是一件“舶来品”和“奢侈品”

家庭农场是一件舶来品, 理论上家庭农场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其经营农场的目的是为了赚钱, 也就是利润导向型的, 这就从根本上区别于自然经济或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农场。传统农场中劳动力是几乎不计成本的, 土地租金是廉价的或免费的, 某些农业投入品是可以从大自然中取得的, 因而生产要素价格总体上是便宜的;而现代家庭农场中大部分生产要素都要从市场上购买而得, 产品也要拿到市场上去交换, 农业的投入—生产—销售过程明显地纳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 因此这类农场是带有“资本主义经营”性质的农场。因为一切生产要素都要通过市场交换而获得, 所以传统农场条件下的大部分要素成本开始显性化, 土地、劳动力、农业投入品等不再便宜, 家庭农场主的经营成本开始激增, 开办一家农场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品”和“高消耗品”。在农业利润率不高或自然灾害频繁的年份中, 家庭农场的收入可能还弥补不了成本支出, 经营一家农场就会成为一件“不划算”的事情, 若想继续支撑下去, 除了举债和争取政府补贴外没有别的出路。例如, 美国1977~1980年间农场主的平均债务总额相当于当年农场纯收入的5.4倍, 而1981~1984年间增加到7.8倍。为了稳定农场收入, 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农业的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 1983年政府发给农场主的直接补贴高达93亿美元, 相当于农场纯收入的166%。〔15〕也就是说, 美国农场主越来越依靠政府补贴的农场外收入来维持生存。反观我国当前的家庭农场主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有多少不是依赖社会关系获取农业补助来维持生存?又有多少不是把目光放在了耕地未来的非农收益上而不是当下种植收益上?

2. 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之路

因此, 中国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 就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之路。所谓的“中国特色”, 就是要妥善把握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契机, 积极利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社会资本和社会关系, 引导培育区域性季节性农村劳动力市场, 灵活审慎推进农业补贴对象、农业风险分担、农业仓储金融、农地制度创新等若干领域的改革, 有效降低家庭农场的经营成本, 保证农业规模经营收益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关于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遴选问题, 现在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下乡, 从广大农户中间培育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爱土地”的职业农民;另一种是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下乡, 让工商资本、社会精英到农村发展企业化经营的种养殖业。两种模式孰优孰劣现在还很难下结论, 但依据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上述几个特征和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 恐怕目前还是鼓励职业农民开办家庭农场更为妥帖些。并且更重要的是, 他们开办家庭农场的收入会留在农村而不是外流。工商资本下乡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把租金定的很高, 流转农户得到一定的实惠, 但根据农业比较收益低这一现实约束, 这样高的租金水平是维持不了很久的, 长期内工商资本要么会亏损, 要么会将耕地转作粮食种植以外的其他用途。

摘要:家庭农场须具备必要的土地经营规模, 如果经营这些土地所获得的务农收入达到或超过外出打工的收入, 那么家庭农场主就能在理论上实现自立。但现实生活中家庭农场主很难实现经济或人格意义上的自立, 其原因在于成功的家庭农场经营除了要具备土地要素外, 还要具备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等方面的要素。在当前农村, 不稳定的土地转包租约、不算富裕的资金实力、不够充足的季节性工人、不能承受各类经营风险, 共同造成当前家庭农场主自立能力不强、职业忠诚度较差。因此, 家庭农场是一件“舶来品”和“奢侈品”, 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之路。

关键词:家庭农场主,经营规模,自立能力

参考文献

[1]贺雪峰.小农立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

[2]韩长赋.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N].人民日报, 2013-08-07.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2012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4][9][12]颜珂.明天, 谁来种地?——湖南产粮第一大县宁乡农村调查[N].人民日报, 2012-12-23.

[5][13]全国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首次摸底——种了1/10地, 产出1/5粮[N].人民日报, 2013-03-24.

[6][7]速水佑次郎, 神门善久著, 沈金虎等译.农业经济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8]钟昂.第一种粮大户的苦水[N].经济观察报, 2013-04-01.

[10][14][15]刘志扬.美国农业新经济[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

经营分析能力 篇9

国外学者曾围绕着技术创新能力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研究, 得出了不少对宏观经济和企业管理有益的战略性结论。Dougherty & Hardy (1996) 、Lawless & Anderson (1996) 、Nohria & Gulati (1996) 认为创新使员工更有生产价值, 使企业更有效率;大量结果显示, 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存在明显的影响作用;Hitt、Hoskisson、Kim (1997) , Porter (1990) 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能力将对企业的长期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认为注重创新的企业的绩效要好于不注重创新的企业的绩效;Tushman & Reilly (1997) 与Damanpour Gopalakrishna (1998) 认为组织创新有多种形式, 技术创新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影响更大一些 (Mumford, 2000) [1];Hill & Rothaermel (2003) 通过研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很重要。

近年来, 国内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技术创新和公司经营绩效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王慧, 2007;王影, 2006;庞庆华, 2007) [2,3,4]和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单红梅, 2002;韩新严, 2003) [5,6]分析及评价、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能力 (冯根福, 2008) [7]、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 (官建成, 2004) [8]、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 (连军、陈昆玉, 2008) [9]、科研投入与经营绩效 (李涛, 2008) [10]和企业规模扩张与经营绩效 (李卫忠, 2008) [11]的关系进行了很多的理论及实证分析。阎化海、刘新民 (2004) [12]在企业创新的三维因素及与绩效的关系一文中论证了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 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提高企业当前和长远的经济效益, 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催化剂;于珍、杨蕙馨 (2007) [13]曾以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 用专利量来衡量技术创新, 以产品销售利润来衡量企业绩效, 对企业绩效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 试图解释企业绩效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但是这只能解释专利量与产品销售利润的关系, 选取的指标太单一, 不能全面揭示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李宝新、岳亮 (2008) [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但是该种结论过于笼统, 不能揭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个因素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纵观上述文献, 以及由于以往的研究数据可获得性等限制, 国内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上都显不足。

2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创新理论认为, 企业的创新能力将对企业的长期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HitHoskisson、Kim, 1997;Porter, 1990) 。资源投入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前提, 没有强有力的资源投入, 就不可能开展有效的技术创新, 企业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经营绩效, 也就不可能有竞争优势。研究与发展 (R&D) 的经费投入 (以下简称研发投入) 是保证技术创新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基础。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将资本注入创新活动, 加大研发投入量, 能带来企业经营绩效的显著增长。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

企业要开展有效的技术创新, 必须要有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做支撑。技术创新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 技术创新的硬环境是企业有效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而企业购进先进科研设备加快设备资产的更新, 改善科研条件, 是创造良好技术创新硬环境的关键所在, 能带来企业经营绩效的显著增长。在企业规模相同的情况下, 设备资产净值的大小能代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科研条件的好坏。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设备资产净值与企业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自组织机制理论, 人才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 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支撑力量。离开了人才, 任何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以人为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企业必须注意如何管好用好人力资源。因此积极引进充满活力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以及高技术人才, 这必将为企业改进产品功能和提高技术含量提供更充足的保证, 以此获得更高的企业经营绩效。根据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H3: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数量与企业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

在技术创新战略下, 企业对研发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研发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产生的贡献也将更为显著。同时, 工程技术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上技术机会的主要发现者, 其知识更新水平和思维创造能力对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 在技术创新战略下, 企业加强对研发及工程技术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企业取得较好经营绩效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第四个假设:

H4:研发及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与企业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

3 变量设计与数据来源

3.1 变量设计

被解释变量: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有很多, 有绝对指标, 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也有相对指标, 如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等。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企业的财务结构、公司治理、管理水平、文化因素等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而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等这些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对指标又极容易受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为了排除其他各种因素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来准确衡量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 本文选取了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这三个绝对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

解释变量: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思想, 产出能力与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密切相关, 而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是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本投入包括研发支出、改善技术创新活动的硬环境支出;劳动力投入包括引进的优秀人才及高技术人才数量。为此本文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研发投入、设备资产净值、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员数量、研发及工程技术人员数量这四个指标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是遏制或调节解释变量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变量。根据上述解释变量的特性, 同时本文认为不同的企业规模会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即规模越大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 因此也有较好的经营绩效。因此, 本文选取企业的总资产作为控制变量。

变量测量表如下:

3.2 数据来源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相对于其他企业其技术创新活动比较活跃, 特别是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借助其规模优势, 能够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同时, 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好的经营绩效, 也必须重视技术创新。近年来, 在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指导方针下, 中部六省 (山西、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选取了中部六省48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这48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所属行业分别为医药、电子元件、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化学原料药、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生物生化产品、其他电子设备等, 涵盖面广, 以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本文选取的数据来源于这48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沪深两市披露的2007年年报,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计算得到的。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可以直接从年报中得到, 净利润指标是在剔除递延所得税影响后分析计算得到的。研发投入、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员数量、研发及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也是从年报中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得到的, 设备资产净值包括各项机器设备、电子设备、运输设备、其他设备等, 是由固定资产净值扣除房屋建筑物净值后得到的。

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4.1 实证分析

为了测量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本文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

考虑到各变量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首先进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

由表2可以看出, 四个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相互之间都具有显著相关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 在引入控制变量后, 本文运用SPSS16.0软件包对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经营绩效应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三次多元回归分析, 输出结果见表3。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在其他变量不变时, 研发投入提高一个标准差, 主营业务收入会提高0.551个标准差;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员数量提高一个标准差, 主营业务利润会提高0.433个标准差;设备资产净值提高一个标准差, 净利润会降低0.487个标准差。因此, 在控制企业规模的情况下, 企业的研发投入量、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员数量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影响显著, 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假设H1、H3成立。设备资产净值与企业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 假设H 不成立。在上述分析中, 研发及工程技术人员数量没有进入模型, 说明技术人员数量与企业经营绩效不相关, 假设H4不成立。

4.2 结果讨论

引入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后, 多重共线性不强, 模型回归结果都比较好, R2分别为0.855、0.822、0.765, 较好地解释了技术创新能力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同时F检验非常显著。研发投入对主营业务收入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员数量与主营业务利润具有显著相关性, 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设备资产净值与净利润显著负相关, 说明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在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硬环境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不能够引进先进设备, 提高生产效率, 而是盲目扩张, 同时忽略了对现有设备的改造和利用, 造成制造成本和各项维修费用的增加, 导致了净利润的减少;技术人员数量与企业经营绩效不相关, 说明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都比较注重研发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将上述48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规模与企业经营绩效进行线性回归以后, 发现企业规模对企业经营绩效的β系数达到了0.8以上, 这充分说明了不同的企业规模具有不同的经营绩效, 规模越大的企业, 其经营绩效越强。同时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技术创新在企业经营绩效方面的作用不甚明显, 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仍然靠粗放型经营来获得竞争力的提升。在世界500强企业中,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能源型的企业榜上有名。而研发费用比重较高的行业, 如电子、计算机、电气机械、专用和通用设备、交通设备等行业的在前500家企业集团中所占比重不高, 创新型的企业非常少, 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目前技术创新能力仍然非常不理想, 企业的发展仍然靠粗放型的扩张,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研发投入和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员数量与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量, 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特别是当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尚处于初级阶段, 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总的来讲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大约在7%~21%之间, 而同期法国为56.7%, 德国为51%, 与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15]。面对差距, 企业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增长点。

5 政策建议

(1) 强化技术创新意识。在引入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后, 将上述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负债总额与其研发投入量进行逐步回归, 发现其β系数为-1.857, 即企业的融资能力并没有与企业的研发投入量呈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对加强技术创新的认识和力度都还很欠缺, 我们必须用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武装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头脑, 用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和新的思维方式来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不断吸收新知识、新观念, 不断地探寻新的发展领域。

(2)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在资金总量上, 要保证企业R&D经费占其年营业额的2%以上, 并逐年递增, 而高新技术企业则要超过5%。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到企业年营业额的1%, 远远低于这一标准。因此, 企业要尽可能地拓宽融资渠道, 通过风险投资基金或直接上市等方式主动筹集资金来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3) 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培养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通过实证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在没有引入员工总数作为控制变量的情况下, 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与研发技术人员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引入员工总数作为控制变量后, 二者只具有很弱的相关性。这充分说明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影响了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 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就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 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懂技术、会管理、敬业精神强的企业家, 同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 形成一套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

(4) 在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硬环境上要避免盲目引进设备, 进行盲目的资产扩张。要把有限的资金放到引进先进技术, 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上, 切实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的软环境。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的研发资金越多, 高素质人才越多,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 经营绩效也越好。

浅谈如何提升车险经营管理能力 篇10

机动车辆保险是产险的支柱险种, 特别是2006年以来, 随着交强险制度的推行, 车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其保费收入占产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70%左右。具体表现为, 一是车险保费收入增长很快, 其增速显著高于产险整体增长速度。2006年, 车险对产险的贡献率达到84.33%。而机动车险保费收入的主要增长点是交强险的保费收入;二是车险的市场占有率也较高。在财产险保费收入中, 车险收入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财险市场份额较高的前四家公司的车险业务占比均超过60%, 部分达到90%以上, 车险业务同比增速也较明显, 机动车险的经营效益决定着整个财产险市场的效益;三是车险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而相比车险业务规模和上升的趋势, 车险的经营效益不容乐观。当然这与交强险和机动车险的赔付率较高有很大关系, 但归根结底, 还是经营管理能力的问题。其经营管理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产险以及非寿险业的发展;四是车均保费偏低, 承保风险加大。在保证车险业务规模的基础上, 如何进一步提高车险业务的盈利水平已经成为各家保险公司关注的重点。

二、车险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产品及营销方式趋同

保险公司的车险产品和营销方式差别不大。条款的责任范围、附加险组合和文本结构类似, 营销方式千篇一律, 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没有自己的特色, 更缺乏成熟的策划。这就导致他们的竞争成本结构相似。由于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 这样一种传统必然会渗透到保险事业中来。大多数公司在车险营销基本策略上还是在靠关系做, 一个企业领导很容易成为众多保险业务员的目标。由于各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没有很大的差异性, 内在的含金量大致相同, 外部的服务基本相似, 计算的费率也差别不大, 由关系决定投保方向, 也就成为现实情况下的一种自然选择。正是在这样一种传统的营销机制下, 一些新建公司与历史比较久的老公司相比, 由于社会关系网还没有建立起来, 客户群的规模当然也就无法壮大, 这也是许多保险公司即使经营好几年, 其业绩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原因。由此也说明, 要赢得竞争优势, 依靠传统的方式已经难以进行, 对新建公司尤其如此。保险公司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产品开发战略和营销方式, 围绕提升车险经营管理能力这个中心任务, 创新管理、产品与服务, 建立更加适应公众需求的产品系列和从客户利益出发更加灵活的营销机制。

(二) 竞争成本高

保险公司的竞争成本主要体现在高额费用、降费竞争和宽松理赔。一是高额代理费用和各类返还抬高了竞争成本。有的公司通过向保险中介支付高额手续费获取保费, 有的公司通过大规模扩张营销队伍来进行业务代理, 通过支付工资和高额手续费进行扩张业务, 这也增加了费用支出。造成机动车辆保费绝对数的增长和相对量的降低, 利润下滑。使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利益都受到了损害, 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被扭曲, 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特别是大量新建公司进入市场后, 彼此间为了争抢业务, 价码开得越来越大, 费用也越来越高。保险公司委托代理公司销售车险产品是一种重要的车险营销方式, 但在这种情形下, 很容易发生多家保险公司都找同一家代理公司销售产品的情况, 这在客观上会炒高这家代理公司的欲望, 给了它更大的抬价空间, 这无疑加大了竞争成本。有的保险公司付给专业代理公司的代理佣金已经达到30%—50%之高, 在汽车经销利润空间较小的前提下, 许多汽车经销商为了完成销售任务, 人为压缩汽车经销利润空间, 然后再通过卖保险赚出压缩的利润。而保险公司的车险赔付率却一直居高不下, 一般都在40%以上, 有时竟达到60%甚至70%, 还在继续上升, 在这种费用及返还水平下很容易发生亏损。二是恶性竞争带来的降费。通过招投标方式投保车辆保险已成为众多客户的选择, 随着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 一些公司重发展速度胜过重视业务的内在品质, 降低费率进行违规承保, 不惜成本地进行竞标, 只要数量不要质量, 承保把关不严, 用效益换规模, 导致了保费的降低和风险的加大, 一旦出现风险, 就可能出现亏损。三是宽松理赔作为竞争手段抬高了成本。理赔本来是一种服务方式, 一旦作为竞争的手段, 就必然带来赔付水平的大幅度上升, 赔案水分的控制难度也会相应加大, 保险公司要承担比原来更多的赔付成本和管理成本。高费用率、高赔付率和低费率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难以获得利润。在现实环境下, 在竞争中让利于消费者、经销商都是必须遵守的经营之道, 由于让利而产生的成本, 必须通过提高生产力, 增加销售规模来进行消化。这为保险公司改革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提出了客观要求。

(三) 车险理赔风险大

车险赔款支出赔付率过高, 车险经营效益压力很大。一是随着更多汽车走进普通家庭, 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加, 有效报案数增速和已决赔案数量增速不断刷新历史。2008年人保财险公司每月平均处理赔案超过100万件, 出险率不断增高。二是三责险赔付率和涉及人伤案件的诉讼持续上升, 人伤案件赔款占比逐年增大, 案均赔款居高不下。三是理赔关键环节管控不够严, 现场查勘过程粗放, 理赔管理手段落后, 部分理赔人员素质不高, 导致许多财险公司理赔质量差、车险理赔水分高。四是保险欺诈行为不断扩散, 道德风险有蔓延的趋势, 骗保、徇私赔付等案件时有发生。

三、提升车险经营管理能力的对策

全面提升车险经营管理能力是提升产险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要抓住销售能力、承保质量、理赔管理、客户服务等关键环节, 提高资源整合的力度, 努力提升渠道拓展和维系客户的能力, 抓好续保业务、新车市场和竞回业务, 积极借助差异化、数据化、精细化、效益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公司的利润率。通过对赔付率N、O、C指标的研究, 对经营状况逐月分析重点监控。

(一) 在经营模式上, 建立新车保险服务大厅

产品必须要有销售渠道, 而高效能、低成本的直销渠道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公司正常经营的基础。应该坚持以“直销为主、代理为辅”的原则发展车险业务。新车保险服务大厅作为一种直销渠道开设多个险种, 与车管所在同一地点办公, 省时省事, 提高了效率, 也节省了时间成本。加强了保险业内的相互监督和合作, 有利于减少企业违规经营, 遏制了新车保险领域的恶性竞争。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能够摆在桌面, 进行全面展示, 也有利于客户查阅, 作出比较。保险公开服务, 规范运作, 尊重了客户的选择权, 维护了客户的合法权益。通过采取业务直销、集中出单的方式, 减少了中间环节, 有效地解决了高额手续费、高额回扣造成的保费流失等问题, 承保面也得到了扩大, 车均保费增加, 投入人员减少, 经营管理成本降低, 提高了车险业务的经营效益。

(二) 推行消费导向型的差异化销售战略

确立消费导向型的营销战略, 立足于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在产品设计上强化适销性, 在管理上强调高效率, 在服务上贴近客户需求。要加强客户和渠道的细分, 合理确定客户风险等级并实行差异化销售政策,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原来车险条款费率高度统一, 无法采取差异性营销和服务手段, 不能体现从人、从车、从地、从用原则, 服务创新也就无从谈起。而新的车险管理体制给这种营销体制的实施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差异化销售要求产品设计、营销策略与方法以及企业资源的投入结构上具有差异性。车险客户主要有专业运输企业客户、个体运输客户、私有自备车客户等。对于自备车主保险费属于家庭消费, 对于专业运输客户保险费则为营业成本。保险公司对他们的营销策略也不能相同。保险公司原来在车险方面采取了统一的条款和费率, 险种设计针对性不强, 业务管理和理赔政策灵活性不够。在客户群划分上做到承保前查验车辆出险记录, 对客户实行分级管理并采取差异化承保政策, 稳定优质业务, 同时剔除垃圾客户。加强在差异性销售方面的策划和投入应该成为车险营销的基本策略。

(三) 试行车险包装销售策略

随着消费层次的提高, 人们更加重视外在感觉与内心感受。试行车险包装销售的策略便应运而生。自备车属于单纯的生活性消费, 其消费取向比生产性消费者更富感性色彩, 容易被包装左右。在私有车辆的销售领域, 可以对保险产品进行组合包装, 将汽车按车价分为若干档次, 对车辆保险进行不同的组合, 设计不同的保险单并赋予生动易记的名称, 以引起消费者感情的共鸣。具体可以由专业设计人员进行, 公司也应该建立专门的包装策划队伍对保险产品进行包装组合, 方便了销售, 也可以使晦涩难懂的条款和费率变得更加具体直观, 容易被对保险理解度较低的一般客户所接受。

(四) 积极规避理赔和财务风险

加强对理赔的全过程管控, 提高理赔质量, 挤兑车险理赔中多余的水分, 避免骗保、徇私赔付等案件的发生。而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手段, 车险理赔风险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由于风险在时间、地点、环节上的不确定性, 风险的管理也必须采取多种手段与措施, 进行综合治理, 保证有效管理在业务活动中全面覆盖。具体来说, 抓好人员、理赔过程的管理就十分必要。在人员管理上, 重点要加强人员素质的管理, 包括思想素质和业务知识的管理, 使其具备应有的知识与技能, 通过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量化考核体系, 充分发挥理赔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在理赔过程的管理上, 要做好现场查勘工作、人伤案件的管理和未决赔款管理能力。提高第一现场查勘率, 对单方事故采取快捷服务程序处理的案件应该达到100%。对未及时报案和有疑问的案件必须查勘第一现场, 对于汽车修理厂代办的案件必须核实和复勘。建立健全理赔后监督机制, 查勘案件复查率不低于10%, 核损案件复查率不低于3%。人伤案件的管理重点抓好理赔、医疗等人员对人伤案件的跟踪服务与提前介入, 与医院及时沟通, 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未决赔款长效管理机制, 重在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在财务风险的管理上, 要实行销售费用的差异化配置, 向优质业务及客户倾斜, 进一步提高理赔资源利用效率。

(五) 做好成本管理

加强对各项费用的成本管理, 健全科学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推进费用成本管理从指标管理过渡为行为管理, 实现费用成本的全过程管控。在承保上要把握好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在过程上要减少管理和服务费用, 优化增收节支措施, 实行销售费用资源的差异化配置, 支持鼓励产品创新, 创新理赔方式, 降低理赔风险和成本, 推动车险业务结构的优化。这些措施都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了成本, 增加了盈利。

摘要:随着车辆的日益普及, 车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保费收入增长较快, 车险在财险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 车险的盈利水平还比较低, 产品及营销方式趋同, 竞争成本高, 车险理赔风险大。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 本文就进行了探讨如何提升车险经营管理能力。

关键词:提升,车险,经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左践.2006年财产保险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羊养殖方法下一篇:高中音乐教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