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创造活动的影响

2024-08-27

环境对创造活动的影响(精选十篇)

环境对创造活动的影响 篇1

泥塑又称彩塑“泥玩儿”, 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个种类, 与剪纸、木雕等艺术形式有着源远的历史。最早的泥塑以泥土为原材料, 经过手工捏制, 以人物和动物为主要表现内容, 有素色, 即原色, 有彩 (釉) 色。成品常见于生活当中, 如花盆等摆设陶器、碗盆等使用食器, 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 实用之余富有美感, 可当艺术品观赏。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可用作泥塑的材料种类繁多, 如常见的陶土、面土, 还有纸粘土。朱家雄老师说过“泥塑是指儿童以泥、橡皮泥、面团等为材料, 用双手及简单的泥工工具塑造出半立体或立体形象的一种手工活动。”而本文所讨论的泥塑活动, 则是指儿童用在近年流行于日本, 逐渐在国内风靡的超轻粘土作为主要材料通过徒手或利用简单工具塑造出立体或半立体形象的手工活动。

超轻粘土是纸粘土的一种, 是一种新型环保、无毒、自然风干的手工造型材料。质感相比陶泥、油泥更轻更少杂质, 不粘手, 颜色丰富, 能够按比例混色, 易成型, 且不像传统材料需要烘烤定型, 能够自然风干, 不会出现裂纹, 存放4至5年不变质。值得注意的是, 超轻粘土手感比陶泥柔软, 成型比橡皮泥有韧性, 完全干透的成品不会变形, 弹性较大, 对于儿童来说自己的作品完成后还能够当玩具玩, 无形间让泥塑成了一个有趣的游戏。而这种粘土在塑造细节方面比传统的材料更为出色, 会吸引父母加入孩子的粘土游戏, 能把教学延续到课堂之外, 是陶泥、油泥、面泥、橡皮泥所做不到的, 所以更适合儿童手工教学及创作。

朴实、直观、真实是泥塑的特点, 而超轻粘土塑造出来的形象色彩更明艳, 更接近现实物体的原色, 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能够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 相对二维平面类艺术课堂欣赏角度也更为的丰富和多样化, 贴近生活之余更利于儿童进行模仿和创造。当然, 课堂内教师也会提供更为丰富的泥塑语言给儿童们观摩。

我们都知道工具的产生是区别人类与动物的标志, 而工具能够产生更是人类手部不断锻炼得来的, 由此可知, 及早进行有目标性的手工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 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手工指徒手或使用简单工具材料进行的手工工艺活动。”使用简单工具是泥塑课堂的基本要求, 教师会提供简易的塑料小刀、剪刀等有保护设计的工具给儿童, 课堂之外则会鼓励他们尝试使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生活物品进行创作。整个泥塑活动过程需要眼睛观察、脑袋思考、手部进行创作, 是三位一体的结合, 促进了儿童感知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媒介的多样化也是延续儿童兴趣与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除了观看图片和教师示范以外,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现实形象结合的统一是创造力打开的关键。透过泥塑活动, 儿童能更直观迅速地对物体整体结构乃至部分细节有较为全面的认知。该项研究逐渐有多国学者关注, 但仍未形成专项、系统的论述, 笔者也只能通过目前教学的课程以及指导师范类学生到学前培训班和幼儿园的一些实际观察进行比较研究, 以下为浅析课堂泥塑活动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一、从创作过程分析

课堂泥塑活动不应该脱离实际生活, 盲目让儿童从无边无际的想象开始创作不切实际, 缺乏经验他们会不知所措, 教师应躬亲示范, 联系常见的小事物, 如喝水的杯子, 家里养着的小狗, 慢慢引导。泥塑还需要一定的基础技能, 如搓、揉、压、捏、切等手法, 还有色彩糅合与搭配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随着儿童年龄增长不断发展的, 这期间需要教师循循善诱, 耐心指导, 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并设定符合儿童年龄阶段的目标, 以教师示范为辅, 学生体验为主的方法, 伴随游戏性及同伴合作交流等形式才能达到初级造型目标。

孔起英教授把儿童手工创作分成无目的的活动期、基本形状期、样式化期三个阶段。笔者认为, 从创作过程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 无目的阶段。小班和中班的儿童手部尚未发育出精细肌肉, 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 教师引导儿童用眼睛观察, 用手自己感受粘土, 通过捏、压、敲打等手段了解粘土的特性, 鼓励随意的捏造形象, 旨在锻炼手部灵活性。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切割粘土, 能够自己组合出形状。

(二) 有目的阶段。5岁左右是儿童由无意图向有意图创作的关键期, 往后随着大脑和身体肌肉发育以及不断的练习, 协调能力逐渐增强, 随意性减弱, 通过模仿尝试向想象创造转变 (王冰) 。这个时期的儿童对粘土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学习了基本的手法, 并会运用一些简易的工具塑造些球体、圆柱体, 能够把基本型组合成稍微复杂并带有模仿现实物体的形象, 思维开始活跃, 会清晰描述自己想做什么, 现阶段需要教师耐心询问最终成型是否和想象中的有出入, 原因在哪里, 是否需要帮助等等, 这也是教师把握引导的关键。

(三) 细节塑造阶段。通过前面的手部锻炼和经验的积累, 儿童脑海中对粘土造型已经有较为立体的概念, 他们塑造的形象开始具有明显的特征, 并有丰富的细节, 色彩搭配也从开始的无目的到有意识的进行糅合, 这个时期男孩和女孩的不同色彩意象也能够明确区分开来。而且随着年龄增长, 对外界的认识, 对细节的关注, 体现在他们塑造粘土时与现实相关却又不存在现实中的造型越来越多, 相应的部分敏感的孩子甚至会关注质感的表达, 工具也不仅局限于老师提供的塑料小刀、碾子, 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 如棍子、梳子、塑料管、汽水瓶盖子等, 富有创造性。

二、从作品形式分析

通过观察学前儿童手工课堂的泥塑作品, 不难看出儿童的泥塑水平和创造力都是同步增长的。以下我们从作品形式进行分析。

(一) 平躺式:初涉粘土时儿童多以感受性表达为主, 用手积压, 粘土从指缝积压出来的随意形, 在桌面上拍打, 扁平的随意形, 还有经过老师蜻蜓点水式的提醒, 与生活中一些具体物体联系起来的平躺式形状, 皆因儿童的立体思维尚未成型, 观察的片面性, 还有手脑初步协调的结果。

(二) 半立体、浮雕式:作品能够勉强“立”起, 有支撑点或架子, 盘泥条的形态比较常见, 或初步使用工具在成块粘土上挖挖刻刻, 多为线形表现。

(三) 立体圆雕式;出现较为立体的形态, 并伴有明确的现实物体特征。1.局部夸张。由于儿童观察物体时的片面性, 例如做动物类似狗狗、鸭子之类较为常见的宠物会夸张头部和脚, 做恐龙、鳄鱼等侵略性强的动物会突出感受较为深刻 (觉得恐怖) 的牙齿部位, 会把嘴和牙齿做得极为夸张, 而做人物, 会夸张头部, 或者面部的鼻子、眼睛等部位, 比如做没有眼白只有突出的瞳孔。2.整体夸张。由生活当中常见物体变化而来的作品时形态扭曲但特征明显, 动态鲜明生动, 富有张力。

三、从作品内容分析

以下四种形态为随着年龄增长难度 (复杂性) 递增性明显, 由 (一) 向 (四) 逐渐变化, 有反复叠加出现, 但质感和细节越来越逼真和丰富。儿童的想象力也是在泥塑活动中不断练习积累而得到发展和延伸。

(一) 半抽象形:初为感性认识, 较为平面, 多为条状、饼状, 还有相当一部分随意形, 多为感知表达。

(二) 几何形:半立体形状为主, 圆球形、圆柱体、立方体、圆锥体等, 儿童开始关注色彩, 充份利用超轻粘土不粘手、易混色的特点, 作品用色丰富, 不拘泥于一两种, 有单色有混色, 呈斑斓状。

(三) 模仿形:开始有目的地模仿现实生活当中的人物、动物和器物, 形态夸张变异, 但能够依据特征明确辨别是什么, 色彩的运用也接近原物, 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关注点出现差异, 如男孩喜欢做汽车、鳄鱼、机器人等有刚强特征的器物, 而女孩子喜欢做蛋糕、花朵、小熊猫等色彩柔和的物体。

(四) 组合形:逐步发展出有理性思考, 经历了以上时期儿童已经娴熟掌握揉、捏、压等技巧, 并能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创作出组合场景, 配以故事性空间、想象的情节, 并有一定的装饰性和细节部分质感的表达, 能算作较为完整的作品。

综上所述,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教师的引导, 泥塑活动逐渐成了融合构思、创作、目的性行为的综合活动, 儿童不仅仅停留在玩乐的本能享乐阶段, 而是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 作品透着强烈的主张, 个性鲜明, 特征突出。在不断重复练习中锻炼出手部精细肌肉, 并能够在泥塑活动中构思创作, 在创作中激发大脑的创造力。

当然, 其中教师引导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早期如何激发兴趣、中期如何延续创作热情、男孩儿和女孩儿不同兴趣导向以及开放式的创作环境, 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都是影响创造力不可缺少的因素。透过超轻粘土的微观世界, 儿童除了学会塑形技巧、造型能力、色彩搭配方法、夸张表现手法之外, 更多的是和同伴间互相交流学习, 获得普遍认同感建立自信心并找到自我存在的意识, 而这一切又会促进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摘要:近年来, 社会对学前教育关注度愈加高涨, 泥塑作为开发儿童手脑并用、提高创造力水平的课程内容也受到广泛关注。而随着科技发展, 新型手工材料在市面上逐渐流行, 超轻粘土就是一种相较传统陶泥、面泥等更为环保安全便于泥塑教学的塑形材料, 且成色鲜丽, 针对课堂教学与儿童心理需求更能突出对创造力的影响。

关键词:泥塑,超轻粘土,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郭亦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3].张希清, 郭忠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南方出版社, 2003.

环境对创造活动的影响 篇2

-------即对教师角色的分析

浙江大学华家池幼儿园

陈燕 现代教育,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幼儿园教育纲要》就是把发展幼儿创造力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美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培养幼儿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大胆实践,重新认识幼儿美术活动的特征和表现,明确了成人的审美观与幼儿的审美体验不能完全等同,更不能强加影响,提出了幼儿园美术活动应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强化认知能力,发展其创造力。但在摒弃以前的某些形式上的教学方式,发展新的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教师对教育目标理解不够本质,主要表现在重视幼儿绘画表现的“结果”,忽视幼儿自身体验的绘画过程。

(二)教师缺少对美术活动的全面的理性思考,教完了事,画完了事。笔者试针对以上问题,对通过幼儿美术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教师要重视美术活动的价值,从本质上理解美术教育目标。

进行美术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画,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幼儿对生活的认识、想象、愿望、情感,把它作为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和陶冶情操的一种手段。幼儿处于认知发展初级阶段,通过美术教育所完成的并不应该仅仅是表面绘画水平的提高,确切的是要以视觉性的知觉掌握来培养幼儿的一种综合能力,创造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活动就是使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1、教师应正确全面评价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

目前,许多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如何评价幼儿的创造力感到迷茫。许多教师仅以幼儿最后呈现的效果是否新颖、独特来评价幼儿的创造力,我们说这是不够全面的。

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力的形成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前提条件:

其一,是一种认识,理解过程。这是个人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与问题解决有关的,有些是无关的,这就要求人们有鉴别选择有关信息,排除无关信息的能力,由此产生探究行为。教师应正确地组织和引导,使这种探究性行为成为创造力形成的基础条件,并锻炼其分析、判断的能力。

其二,是建立在认识、理解基础上的自发性幻想和想象愿望的满足感。这是一个激活信息的过程,是实现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产生一种倾向诗意的,或强烈情绪性的想象愿望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创造过程中情绪的高涨,将导致他们新的活动动机的加速发展,从而对幼儿的动机情感领域起到重大改造,并最终促使个体的创造结构的形成。其三,是一种解体、重构的过程。通过幼儿所获得的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认识、理解,经过想象思维的训练,引导幼儿把所获得的再解体,再构成。这种行为或许是细小简单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确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构成性活动的瞬间形成某种新的学习。同时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便构成了创造力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创造能力和自我实现愿望被不断激发,美术教育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美术活动追求的正是整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幼儿创作的画。

因此,那些仅从幼儿绘画作品的画面效果来评价创造力的现象是片面理解创造力的表现,是没有从本质上理解美术教育目标的表现。这样,不但没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反而阻碍幼儿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正确全面评价幼儿创造力的表现应该是在美术活动中关注幼儿的整个创作思维的过程,多听孩子说,并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欣赏作品,体验他们创作时的感受。

2、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应“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

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不可否认,这是评价幼儿创造力的最明显的方面。因为幼儿能否较好地将自己想象的东西表现出来同样是美术活动所追求的。幼儿作品表现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如何。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给幼儿简单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分割的。

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

一般教师认为技能是基础,它使幼儿把想到的画出来。但也有不少教师过分强调技能的重要性,认为对于幼儿必须先教技能技巧,因为幼儿想的很好,但能表现出来的很少,其实从某一侧面可以看出这种过分强调技能的现象是教师片面追求画面效果的反映。

由于能力的限制,幼儿不可能掌握过高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不能要求幼儿的作品惟妙惟肖,同时由于幼儿心理特点,喜欢把自己喜爱的或认为重要的东西夸大。例如: “吃西瓜”(右图)幼儿强调的是一块又大又红的西瓜,为

了画出吃的样子,吃西瓜的人咧开了两排十分尖锐的牙齿,(粘贴)为了要捧住西瓜,不得不把连接这个重要部分的媒介变形,画了两只又长又弯的手。如果我们对幼儿的表现技能要求 过高,一定要按比例画得像,那就会使幼儿不敢大胆创作,束缚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因此,对于幼儿的作品,应“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画什么”比“怎样画”更重要。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这个观点,才能更好地处理传授知识技能与发展创造力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幼儿美术活动中,技能技巧的传授什么时候介入最有效,什么方法最合适的现成模式,这需进一步思考,并在实践中摸索。

二、教师应加强对美术活动的理性思考,提高理论素养,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目前,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缺乏对美术活动的理性思考,对一

些问题只停留在感性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角度来认识,理论没有指导实践。主要表现在: 现象1:对如右图这样一类幼儿绘画中的现象,教师以主观审美认为是幼儿故意画的奇怪。现象2:在幼儿进行创作时,教师往往情不禁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打断幼儿的思路,有时甚至包办代替。

以上现象,在许多教师认为不是美术活动中的问题,而是一种习惯。

现象1说明教师缺乏对幼儿绘画创作心理的理性认识。遇到幼儿此类“奇怪”的画法,只停留于表面的"惊奇"而没有从幼儿绘画心理的角度来分析。

上图的这种现象具有一定心理活动背景。幼儿画画喜欢互不遮拦,保持物体的完整性。有时为了强调他的印象,图画会显得内外不分,上图中一座楼房的门是紧锁着的,但是屋里的电视机、日光灯、钟„„却全部裸露在外,就好象整个房屋是透明的,这种现象常称之为“透明画”、“X光线画”。艺术教育家罗菲特认为幼儿之所以把不可能同时看到的事物同时画出来,主要是因为幼儿感到某些事物的内部特别重要,因而要把内部和外部同时画出来.如果幼儿在绘画时,专门注意事物的内部而忘了外部,他就不会画外部.如果他觉得事物的外部仍然印象深刻,他就会把内、外混合在一起画,好象透明一样,幼儿画这种透明画的时期并不长,随着对事物之间的存在和遮盖,以及遮盖和被遮盖的关系认识的发展,“透明画”就会逐渐消失。

幼儿创作时诸如此类的特殊表现都是他们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幼儿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而不是教师主观认为的“故意画的”。作为教师必须对幼儿绘画心理有所了解,而不应只对幼儿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年龄特征作表面上的“惊奇”,过了就了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对待幼儿画。

现象2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缺少对自己在幼儿创作时应充当什么角色的认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不会思考,当自己对幼儿说:“你这样画不好,应该那样画”,“你看老师是怎么画的”之后,会产生什么效果,是否这样就体现了教师的作用呢?

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艺术教育可以分为“可以教的领域”和“不可以教的领域”。“可以教的领域”是指围绕在孩子身边的外部世界,它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外在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习惯等。因为成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可以传授给孩子,不论对象是谁都可以较为容易地掌握。“不可教的领域”是指孩子在内化经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世界和形象思维领域的内容,即感性、洞察力、想象力、欲望等,这些无论传授还是评价都是困难的,也许引导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为了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除了必要的基本技巧外,教师不宜做不必要的、限制性的示范。教师在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时的作用是准备帮助和支持幼儿,但不要打搅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是主体,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加深了对自己以及对美术的认识。教师在幼儿的实践过程中,不是领导,也不是权威,主要责任是鼓励及引导幼儿构思,协助他们创作。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设法了解问题,以及协助幼儿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切不可包办代替,更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支配幼儿或干预他们的决定。

分析以上现象旨在说明美术活动能否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教师能否对美术教学活动进行理性思考是分不开的,这是关于教师理论素养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绘画创作心理;从思想上认识辅导的重要性,透彻地明白辅导者的作用。

三、对美术活动的几点建议:

1、平时应引导幼儿观察,积累表象,这是幼儿想象空间的物质基础。

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培养观察习惯。在指导观察时,必须遵循由静到动,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2、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一贯来我们都有会常规,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幼儿的自由,也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期被称为想象活跃的高峰期,幼儿天真浪漫,无拘无束,很容易进入想象王国之中,而美术活动需要丰富的想象,没有想象便不可能有出色的创作。但是,一味地强调轻松愉快,毫无原则地放任自由又只能导致美术活动的失败。实践证明,必要的常规不可无,只是不应成为呆板的模式和戒律。美术活动中,应该允许幼儿轻声交谈,但不可大声叫嚷;允许幼儿自由走动参观学习,但切不可影响他人;允许自由选择工具材料,但要求爱护并正确使用。这样一来,既有要求又有足够的自由,孩子当然自我感觉良好,参与意识与创作的兴趣也大为增长。

3、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幼儿开拓思路。

一般绘画教学所提供的范例多是“死”的,即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某一事物的一种形态或动作,出示的是完整范例,幼儿易受暗示,这样幼儿很容易模仿,框死幼儿的思路。因此,笔者提倡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少做完整示范,以免影响幼儿画面的构思。这里,介绍一种“活动范例”,即出示的范例是可以活动的,能呈现给幼儿事物的全部动作,对于启发幼儿的创作思维有极好的效果。例如:画小鸡。教师可以把小鸡范例分解成头、身体、脚,可先分别出示,再通过不同的组合,使幼儿了解头和脚分别画在身体的不同位置,小鸡的动态就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教给幼儿规律性的技巧,又没有框死幼儿的思维,是比较可取的。

绘画教学选择的素材,采取的形式要具有启发性。在素材方面,应是幼儿感兴趣的,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形式上,意愿画是一种有效的形式。例如:活动开始教师讲一个故事的开头,请幼儿画出故事的结尾。但是素材、形式本身并不能构成学习。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才能完成消化吸收。因此教师的引导变得十分重要。引导要能联想和启示,这主要依靠语言来实现。比如,当幼儿说:“这是我的房子”,正确言语指导应是“让我看看你的小房子是什么样的?”“房子里有什么?”“墙上贴了什么好看的画?”或“挂了什么东西?”幼儿会就这样的刺激产生反应,而再做出新的动作,最终起到引导幼儿思维,引发创造性表现的作用。

4、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

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即要在美术活动中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创作的时间,“说画”的时间。

幼儿深爱美术活动,他们往往需要大块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完成作业,不愿被打扰。正如我们专心致志地投入一项工作时,突然受到打扰,势必会产生心烦意乱的感觉,成人还可以较快地调整过来,对孩子就很不利了。但现在的美术活动一般都有时间限制,动作慢的幼儿总感到紧张,不完整的作品难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了克服这一困难,部分教师尝试单色画教学。但是笔者认为进行单色画教学从某一方面是节约了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但从另一方面看,对幼儿色彩表现力上的培养可能会不够。

笔者认为,弥补美术活动的不足,可以让美术活动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环节,也可以与其他活动相结合。例如:单色画就可以让幼儿在自主活动或中饭后完成上色。可以在语言活动中,组织幼儿介绍自己的画或作品表达的情感体验。

四、新的挑战

家长一般都以幼儿作品的画面效果,以画的“象不象”来评价幼儿的绘画能力,从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幼儿园的质量。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始终摆脱不了传统美术教学影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且,一般中、大班幼儿很多参加园外的美术兴趣班,而这些兴趣班一般都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的。因此,即使幼儿在园内接受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又会受到社会上不良方法的影响。

面对以上种种不利的情况,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做,这是现在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一些幼儿园,一些教师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他们在家长会上宣传,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当然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不是某一幼儿园或某一教师所能做到的,我们每个教师都有向社会宣传,向家长宣传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有利于美术活动顺利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结语:本文主要对通过幼儿园美术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应该说,美术活动值得我们研究的方面很多,即使本文已探讨的内容也还有很多值得大家继续深入研究,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对其进行研究,能让我们对美术活动的认识更有理论依据,使其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鹭著《日本美术教育》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年版

2、董奇著《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3、屠美如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环境对创造活动的影响 篇3

我们尝试在高结构的目标导向下,选择低结构的学习方式,引导儿童把在低结构的活动中获得的零散经验和技能,在高结构的活动中相互展示和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的梳理和引导,使得美术活动在高结构化目标引导,低结构化学习方式的内在统一和相互转化中,不断得到推进和提升。既关注儿童与范例作品之间、儿童与材料之间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自我互动,又实现了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丰富了儿童的美术表现形式和美术表现方法,促进美术创造力的发展。

一、高结构目标引导,低结构学习方式有利于幼儿主动获得审美经验

从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丰富儿童的审美感受出发,美术教学活动往往会设定对某一美术表现形式的感受和创造作为活动的预定目标,并会选择一些能充分体现某种表现形式、表现方法的特征的范例作品,作为儿童观察和欣赏的对象,无论是范例作品的形式还是范例的呈现时间、呈现方式,都是由教师设定的。显而易见,这是一种高结构的目标导向,但是除了这些目标设定和物质准备外,活动前期儿童已在低结构的活动中获得了各自不同的体验、经验和感受。在面对范例时,不同情感经验、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美术基础的儿童自然碰撞、自然互动,引发各自不同的领悟,从而在创作过程中,不同的儿童选择不同的创作切入点,呈现更为丰富的创作空间。

以大班美术活动《恐怖的事》为例:活动目标意在让儿童感受“恐怖的事”的美术表现特点,用合适的色彩和线条表现让人感到害怕的事。在开展美术活动前,儿童已经听过“动物狂欢曲”的音乐乐段,结合听音乐的感受,儿童想像和联想到一些恐怖的形象或恐怖的事情(如:狮子、老虎、有雷电的夜晚等),他们还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凶猛或恐怖的感觉;同时,儿童通过观看美术区域环境和图书,对各种动物形象和关于色彩对比的情景画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低结构活动中的经验储备,有效地促进了儿童感受和发现美术表现特征的能力,当出示范例“凶猛的狮子”以及其它一组温和的动物形象时,有的孩子将深蓝、黑色等色彩与恐怖匹配,有的孩子将硬邦邦的折线和尖角与恐怖匹配,创作活动中,儿童的表现切入点呈现一定的个性化,有的突出色彩、有的突出线条、有的突出情景。由此可见,在低结构活动或环节中获得的审美经验,丰富了高结构的目标表现形式,儿童也拥有更多的创作表现空间。

二、高结构目标引导,低结构学习方式为幼儿主动探索新工具材料提供可能

不同的美术工具材料,会创造出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表现风格的美术作品,对工具材料习性的感知与探索、材料的运用方式,则可采取开放的、自主的学习了解方式。

以小班美术活动《雨花石》为例:活动目标意在引导感知雨花石的美,尝试运用油泥,探索用捏、搓、团圆、压扁的方法制作雨花石,感知油泥(或面泥)混色后的变化。活动目标、表现内容是高结构化的,但是在认识、感知油泥这个环节上,采取让儿童自己选择喜欢的雨花石范例,自己选择任意大小、任意种色彩的油泥,在自由玩泥的过程中,感知油泥的随意,在手的任意动作下油泥的任意变形,油泥的可分可合、可大可小,不同色彩油泥的自然融合等。让儿童在低结构的活动环节中,对低结构的工具材料不断尝试,不断产生新的认识,不断自主积累玩泥的经验和技能。

三、高结构目标引导,低结构学习方式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创造空间

在低结构形式下,儿童自主探索美术表现方法和美术表现技能,往往可以为儿童成功尝试创造性表现提供个性化的基础,但儿童在低结构形式下获得的经验和技能,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单一的,互动和交流的人群数量和范围,也因为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而受到局限。如果给予高结构的有效的引导,为儿童创设相互展示所获经验的机会和平台,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有效的交流和智慧碰撞,并引导儿童对自主获得的审美经验、美术表现方法与技能进行梳理、归纳和提升,则可以促成儿童彼此分享经验,提升经验,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美术创作形式、美术创作方法和创作内容,让儿童获得更多的审美创作愉悦和成就感。

同样以小班美术活动《雨花石》为例:在低结构的自主探索活动中,每个儿童对选择油泥、操作油泥、运用油泥的感受和经验是不一样的。如在色彩选择与运用方面,有的儿童选择一种颜色的油泥创作雨花石,有的儿童选择两种颜色,有的甚至选择三种颜色以上的油泥进行创作(这与儿童的性格和习惯有关,也与儿童自主观察欣赏雨花石的细致性和感受力有关);在塑造雨花石造型方面,有的儿童采用“捏、团”,有的儿童会“压”、有的儿童甚至会“揉、拧”等,所塑造的雨花石造型也各不相同,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有扁圆形的、有不规则形状的(这与儿童自主选择的真雨花石色彩与造型有一定的关系,也与儿童自身大胆创造能力有一定关系)。教师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创作作品和创作过程进行图像的取景收集,组织儿童在自主探索和创作后进行相互介绍、相互交流,必要时配合出示收集的图像照片或请儿童相互示范,在教师有目的的组织引导下,儿童在原有探索基础上,关于油泥色彩选择运用和操作动作、造型创作方面,都获得了更多的积累。

实践和反思,让我们在不断自我修正中不断收获。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只要教育策略运用得当,让教师高结构的目标意识引导,和儿童低结构的学习方式有机有效组合和衔接,一定会促进活动成效的提高,也一定会促进儿童审美情趣和创造性的发展。

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篇4

我国教育学家李秉德等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为:教学环境就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概括地说, 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体育教学环境是教学环境的下位概念, 它是指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所有的物质条件与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它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相对微观的教学环境, 所以它不可能游离于其他教学环境之外而孤立地存在。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内容

1、体育教学物质环境的内容

物质环境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由学校内部的各种物质、物理因素构成。

(1) 各种教学设施。设施环境具体由教学场所和教学用具等物质因素组成。是构成学校物质环境的主要因素, 是学校物质环境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教学设施是否完善、良好, 直接关系到物质环境建设的质量, 关系到学校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2) 教学设备。教学设备合理、充分的配置与有效使用不仅是高校良好教学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反映了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与学校的办学实力。

(3) 班级规模。班级规模是近年来引起教学环境研究人员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多项研究发现, 单位空间人口数量过多会带来空间密度过大和拥挤问题, 而过分拥挤会给人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不良反应。因此, 班级规模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 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也有极大的影响。

2、体育教学社会心理环境的内容

教学社会心理环境是学校内部的许多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 它与学校物质环境共同构成了学校教学环境的整体。与物质环境相比, 社会心理环境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环境, 但它对于师生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 乃至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 社会环境在学校系统中的作用要高于物质环境。

(1)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其内部必然存在着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和建立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的各种人际关系。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最直接最具体。

(2) 校风班风。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即校风, 表现为一种集体的行为风尚。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 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班风指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班风一经形成, 便成为一种约束力, 反过来又影响班级社会体系的每个成员。

(3) 课堂教学气氛。主要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在课堂教学的情景下, 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 其中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和情绪波动, 以及师生彼此间的关系, 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和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

三、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体育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 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离不开环境的依托, 各种环境因素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各个环节中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干预着教学活动的进程与效果。如在室外上课, 学生会受到外界的干扰, 如, 过路车过路人的喧杂声音等等, 这些都会影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相比之下如果在体育馆里上课就可以避免上述干扰。同样, 良好的教学条件也能促进教学的效果, 如十几个人在一块场上打球肯定比几十个人挤在一块篮球场上打球的教学效果要好。说明班型大对教师的组织教学、运动量的调控都带来问题, 不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对教与学两个方面都不利。在社会心理环境方面, 以课堂教学气氛来说,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易于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景, 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 从而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四、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1、增效作用

实践表明, 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活动有增效作用。如先进的体育场地设施, 标准充足的体育器材可以满足体育教学活动的物质需要, 保证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对于社会心理环境来说, 它的增效作用主要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 引导健康的集体舆论, 激励、影响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减效作用

良好的体育环境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 恶劣的体育环境则降低体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如吵杂的环境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满地尘土的球场影响学生的健康, 劣质的器材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紧张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心理异常, 不良的学习风气会使集体成员精神涣散。从而降低教学效率, 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 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的, 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 体育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教学环境应该被认为是教学活动必须凭借而不能摆脱的一个重要因素, 深入了解和发现体育教学环境这一重要的教学要素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 以及它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机制, 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教育规律,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秉德编:《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版。

[2]毛振明编:《体育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环境对创造活动的影响 篇5

1.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现状

1.1内蒙古草原生态资源概况

内蒙古天然草场面积辽阔,是国内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21.7%,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约占内蒙古总土地面积的60%。内蒙古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6个著名大草原。

从类型上看,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质肥沃,降水充沛,牧草种类繁多;内蒙古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畜的优良放牧场地;内蒙古最西部的荒漠牧草稀疏且产量低,但气候温和,牧草具有带刺、含盐、灰分高的特点。

1.2生态旅游SWOT分析

(1)优势

草原覆盖面积广,分布范围广,各个盟市都有草原分布,草原类型丰富,全区草原类型有十几类之多,其优良的牧草品种甚至有200多余种;地带差异性明显,从地图上来看,它横跨中国的东西两部,以至于形成了由东向西不同的草原自然风光,同一草原带,每年不同的季节都有很大的变化;优越的区位条件,内蒙古自治区横跨5个自然带,东西长2100公里,与8个省接壤,与新疆、西藏和蒙古国的草原相比,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也便利;政策优势,内蒙古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在国家政策上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扶贫开发政策、边远地区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业的开发有推动的作用。

(2)劣势

旅游业发展较晚、较慢,基础设施不够,旅游区与市区之间交通不方便,缺少娱乐休闲项目;草原资源脆弱,环境保护不够,由于旅游景区没有相关的环保措施,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地表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裸露、板结现象严重;气候制约因素,内蒙古草原景观面积中有82%在半干旱和干旱气候控制下,一旦遇干旱少雨年份,草原植物高度降低,植被稀疏,草群密度下降,植物的多样性减少,草原景观的观赏价值下降。

(3)机遇

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趋向于生态旅游,而草原生态旅游恰好正符合人们的需求;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首先是现如今的巨大的客源市场,人们对生态旅游的.意识提高带来的旅游市场。其次是丰富的草原自然景观资源,充分满足人们的旅游要求。

(4)挑战

首先是其他地区的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的竞争市场,例如云南元江河谷的热带草原、新疆山地草原、四川红原草甸、蒙古国草原等生态旅游区。其次是旅游业的规模化经营管理,还有建设旅游区的大量资金等挑战。

2.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旅游环境一般是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综合。从以上对内蒙古草原资源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可以总结出其现阶段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主要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2.1对自然环境质量影响

在旅游环境中其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动植物、土壤、气候等几个方面:动植物,由于草原生态旅游的特殊性,人们在进行旅游游憩时候通常的一些娱乐活动是在草原植被上进行的,例如骑马体验、射箭、摔跤、篝火晚会等,人类直接在草原植被上行走,还有马儿对植被的踩踏、车辆碾压等,即原有的典型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景区内野生动物罕见、土壤硬化、植物生长受阻、景区内景观受影响,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气候、土壤,由于草原旅游活动的随意性和不规则性,对草原的土壤、气候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来说,道路对草原土壤的生态安全威胁最大,由于旅游区的道路是条带形的,延伸比较远,尤其是平坦的草原对自然路的形成提供了方便,一旦人类随意行动,则极易使干扰范围扩大化。然而这些对土壤的干扰同样会影响到草原气候的变化,一旦土壤层发生改变,缺少水分,产生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草原上的植被减少,则对大气的循环作用也会减少,部分地区则会干旱的越来越干旱,造成更严重影响。

2.2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旅游地的社会文化由于旅游者的到来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阿利斯特q马西森和杰弗里・沃尔(1982)在他们的研究中把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分为三个层次:旅游者、当地居民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内蒙古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的省域,其具有蒙族独有的民俗风情习惯,在草原旅游景区建设过程中对民俗文化的开发没有考虑到当地居民的传统习俗的延承,而是一味的开发创新,使得当地居民对这些开发的反感,以及丧失了本土原始文化的精髓对游客的吸引力,没有了独特的文化吸引力,在市场竞争中也就失去了竞争力,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会被影响。

3.对策和建议

根据以上对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的简单概述以及分析了旅游活动对草原生态景区的影响,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草原旅游区建设要坚持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环境保护,而且在建设旅游景区时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基础条件。要让人们有意识去保护环境,让人们意识到生态旅游的发展是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不能以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不要让环境的恶化成为大自然惩罚人类的手段,要把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可能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甚至消除,以利于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建立完善草原旅游景区危机管理机制

要制定相应的景区法规,不仅是对游客的行为进行规范,还是对景区建设维护人员的规范,危机事件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由一系列细小事件慢慢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我们要做到有准备、有预防、有措施的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全面掌握景区任何有危机潜力的情报,研究其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制定有效的预案。然后,要完善《草原管理法》等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草原旅游景区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危机处理程序,最后要管理人员与游客的相互配合形成完善的草原旅游区管理体制 .

总之,通过以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为例,研究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今后的旅游开发研究中,要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和建设,运用科学和技术,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规划,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景观可持续存在为主要目标,为旅游开发和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杜荣.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及对策[D].内蒙古农业大学,

[2]刘丽梅,吕君.典型草原地区旅游发展对植被的环境影响[J].资源科学,,第31卷(第3期):442-449

[3]钟林生,牛亚菲等.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1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000)

环境对创造活动的影响 篇6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是自然环境中比较稳定的因素,考纲与课程标准一样,关注地形对人类活动中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重点分析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密度的影响以及地形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见下表: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重点分析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和形态的影响,平原对交通线路限制较小,道路网成网状、密度大,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良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对交通线路选线限制大,交通线路沿河谷延伸,山谷中道路应避开陡坡,陡坡上线路呈“之”字形弯曲。

【例1】图1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

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A. 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 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 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 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规划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居住区位于丘陵地带,地势高,环境好,但是工程量大。工业区地势平坦,靠近河流,位于下风向。

【答案】D

【例2】(2011年高考全国卷)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图2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2-3题。

2. 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 地形 B. 地质

C. 气候 D. 水文

【解析】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从图中可知高速铁路选线要求地势平坦,减小工程量,保证车辆平稳运行,所以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地形。

【答案】A

3. 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A. 减少噪音扰民B. 较少占用耕地

C. 缩短运营里程D. 保护野生动物

【解析】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较少占用耕地,因为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国策。

【答案】B

此外,地形对植被(垂直分异)、地形对气候(重要成因)、地形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也是高考的常考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是地球气候周期性冷暖干湿相互交替,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主要是人为原因,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其次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活动,减少了自然环境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全球变暖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是海平面上升,并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整个水循环过程。如下表所示:

解决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能源利用技术,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例3】(2010年江苏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图3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 ①B. ②C. ③D. ④

5. 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A. 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 旱涝灾害增多

C. 某些物种灭绝

D. 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本题组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后,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了,即①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则大气逆辐射也会增强,即③变大。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在于改变了原有的干湿状况,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乃至于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结构;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加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4.AC5.AB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资源问题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等分布、利用中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是高考的常考点。资源问题要综合地看,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紧密联系,因此重点掌握①我国主要陆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学会运用地图发现信息,获取信息,判断具体资源的分布特点。②运用图表材料分析我国具体地区在资源分布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黄土高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水土流失问题。③对某一地区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这一措施作出适当的评价,如运用地图中的信息和有关资料对我国南水北调方案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选择。

6.(2011年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 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 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 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有自然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题干表述的信息可以推断是石灰岩地区受到水的侵蚀、溶蚀和人类对植被破坏造成的石漠化现象。

【答案】C

此外,资源的加工利用与产业发展近两年成为广东卷关注的重点之一,如广东卷2010年第41题,分析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等资源利用中的产业发展。

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是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产生的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危害的地理事件。自然灾害可以分为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五类,主要掌握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防御措施。

要辩证地看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每年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台风,既要看到它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房屋,中断交通、通信,造成海难事故等不利影响;也要看到它带来一定降水,降低气温,缓解我国南方旱情等有利的影响。

7.(2010年广东卷)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A. 导致气候变暖B. 引发草场退化

C. 引起地表水体酸化D. 增加土壤肥力

【解析】本题探讨沙尘暴的影响,不是直接分析沙尘暴的危害,而是关注“降尘”,因此要辩证地看沙尘暴的危害,降尘有利于补充土壤的无机盐类,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D

本章考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是教材中是举例的方式阐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考纲并不局限在某一方面,因此第一轮复习中应该拓展开来,地形的影响可以开设专题,既探讨地形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也探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都要逐一分析,同时加强方法归纳,总结规律。

(作者单位: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

责任编校 李平安

环境对创造活动的影响 篇7

20世纪中叶, 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兴起, 世界经济进入了所谓“信息化驱动”的发展阶段, 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自60年代开始, 索洛等经济学家在传统的仅包含资金和人力两种投入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基础上, 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即外生增长理论, 认为除了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外, 外部的技术进步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与之不同的是, 20世纪90年代以罗默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 经济的长期增长是由包括技术进步在内的内生变量决定的, 同时这些内生变量本身对外生因素 (如政策) 的变化又非常敏感。研究内生增长理论的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模型, 以解释技术进步的实现机制和表现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是罗默模型。罗默模型将社会生产分为研究部门、中间品生产部门和最终生产部门, 包含四种投入——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技术, 该模型系统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突出了研发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贡献。

从研发过程来看, Brown和Svenson (1988) [2]运用过程系统理论, 将研发过程区分为五个阶段——投入、过程系统 (技术过程本身) 、产出、企业接受系统与实施结果。根据过程系统的思想, 内外部的非研发部门在整个研发系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发活动的各个环节不是一个简单的先后顺序关系, 活动本身同各种外生环境因素始终保持着交互与并行的互动关系。

Penrose[3]、Wernerfelt[4]以及Barney[5]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角度来分析企业行为和绩效, 提出了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理论[10]。就企业研发而言, 其本质就是企业将技术、知识等资源, 与资本、劳动力投入相结合, 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等方式, 产生新的知识、专利、工艺、产品以及相应的支持系统的活动。研发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技术密集型活动, 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对于研发成功与否具有基础性作用。单个企业往往难以拥有全部所需资源, 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尤其是产业共性技术、基础性技术, 通过合作研发或购买等方式, 进行资源优势的互补, 最大限度地缩减成本和降低风险。

2 外生环境因素对企业研发活动影响的理论分析

研发作为一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的企业活动, 其成功不仅取决于投入以及技术活动本身, 企业内部、所在产业以至国家宏观层面都存在着对研发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外生因素。对这些外生影响因素的认识或处置不当, 会导致研发活动效率低下, 对于进行研发投入的企业而言意味着严重的损失。因此, 研发活动的整个过程极易受到外生环境因素的影响, 根据其所处外生环境的层次, 本文将影响研发活动的外生环境因素分为三类:即企业环境因素、产业环境因素和宏观环境因素。

2.1 企业环境因素的影响

作为企业培育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重要举措, 研发活动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和不确定 性, 它必然植根于企业特有的环境之中, 受到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条件的约束。

(1) 研发首先是一种与知识的生产与流动有关的企业活动, 涉及人力资本及其相应的激励、监控、信息等保障机制。研发是知识的生产过程, 作为研发活动的参与者, 研发人员是知识的载体, 其知识水平与研发活动密切相关;与此同时, 在研发过程中个人的知识资源必须伴随一定的流程被其他成员共享、学习和应用, 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Prescott和Visscher[6] (1980) 认为知识和信息是组织资本的源泉, 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他们将企业知识资本分为四类:1) 工作人员个体及其相关工作的信息;2) 与个体相对应的团队信息;3) 人力资本相关知识和信息;4) 工作任务相关知识和信息。Prescott和Visscher的观点强调的是个体知识来源, 而研发活动同时包含成员间知识的流动过程。Coleman[7] (1988) 进一步指出组织的知识资本还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Leibenstein[8] (1966) 也认为内部的激励机制、监控机制、信息机制以及代理问题对企业效率具有很大影响, 并可能造成“X-效率”。

(2) 研发也是一项资金密集型的企业活动, 稳定而充足的资金来源是促使其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指出, 企业的资本结构会影响其投融资能力、委托代理关系, 对企业利益相关主体形成激励或约束。一方面, 不同的投资主体对研发投入的回报期望和时限不同, 进而影响到融资的难易程度, 决定着企业研发投入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 高风险会降低管理者进行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资本结构通过影响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对管理者的风险偏好、努力程度产生作用, 从而影响研发活动的开展。

2.2 产业环境因素的影响

产业环境因素包括两类, 一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共同面临的环境因素;二是指产业类型的差异。

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共同面临的环境因素一般包括产业规模、竞争状况、产业布局、市场供求、进入障碍等。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从产业环境出发研究五种基本竞争力对企业行为和战略的影响, 该模型在后来分析产业环境因素影响中占据主导地位。波特认为, 任何与竞争优势有关的企业行为和战略都必须建立在对产业状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最基本的竞争力包括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应商和顾客, 这五种角色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环境, 进而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地位。我们据此模型分析研发活动的产业环境因素。

首先, 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作为竞争者而存在, 而竞争者的实力、数量和经营策略,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动力及效果。在研发活动中, 企业与竞争者的关系表现为竞争与合作两方面:一方面企业为了生存必然要通过研发、生产、营销等多种手段与竞争者争夺有限的市场,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 单个企业很难完全依靠自有资源支持高投入、高风险的研发活动, 合作逐渐成为企业节省成本、快速获取新技术的重要选择。特别是在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方面, 企业会因为顾忌知识的溢出和竞争者的“搭便车”行为而不愿进行投入, 具有互补优势的竞争者之间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分担成本、制定统一标准, 能够使研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其次, 供应商和顾客是企业研发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协作者。成本和需求的变化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研发策略, 为避免这两种因素给研发活动带来冲击, 让供应商和顾客较早地参与研发, 可以获取有用的技术和市场信息, 帮助企业建立低成本和多样化优势, 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消极影响。

如前所述, 另一类产业环境因素是所谓产业类型的差异。根据Pavitt[9] (1984) 的划分, 从事创新活动的企业所属的产业类型按照产业技术特点可分为四类:科学基础型、规模扩张型、供应商主导型和专业化供应商型。科学基础型产业包括信息、医药等, 属于这一类型产业的企业其竞争优势建立在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之上, 依赖基础性科学知识, 与外部研发机构、大学紧密联系;规模扩张型如家电、汽车产业, 它们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顾客多样化需求的满足、产品质量的保证, 其研发活动大多基于市场需求变化、工艺技术改进等方面的考虑;供应商主导型和专业化供应商型是两类互补型产业, 前者的研发往往依赖后者提供的技术支持, 而后者的研发又是以前者的需求为导向, 如服务产业与软件产业的关系。

2.3 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内容, 对几乎所有的产业和企业行为都有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 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充分显示出创新不仅与某个企业、行业的行为有关, 并且取决于所处宏观环境的特征, 国家 (区域) 创新系统的概念由此而生。Freeman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公共和私人机构组成的网络, 它们之间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成、改变和扩散了各种新技术。通常认为完整的国家创新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组织;企业之间的关系 (产业结构) ;教育部门;金融部门;研发部门等。在宏观层面上, 本文着重探讨政策环境 (政府) 和公共环境 (其它研发机构) 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

(1) 政策环境主要指政府的作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 政府制定政策对有限的研发资源进行主动调节, 对企业及相关部门的研发活动进行保护和鼓励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新技术的商业化越来越依靠快速、低成本的开发和使用, 单个企业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到高度专有以及短期内能够进入市场的技术要素, 其他技术要素更多的依靠外部资源的获取;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系统包含的技术更为复杂, 很难由一个企业单独完成研发, 特别对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的研发, 政府的投入往往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了避免研发活动的市场失灵, 中央及地方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政策 (如税收减免、政府资助、合作研究) 对企业的研发活动进行引导和推动。此外, 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合理安排是企业研发的重要政策保证, 有效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能够调动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避免重复投资或“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

(2) 公共环境因素是社会其它部门对政府支持的有力补充, 主要体现为大学、专门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的影响。对于自身能力较弱的企业而言, 大学和专门研发机构是获取技术及人员支持的重要途径, 它们具有广泛的科学技术平台, 能够提供基础性以及前沿性的知识。这些企业通过外部研发的方式, 进行迅速的技术积累, 从而紧跟领先者, 获得后发优势。对于已经拥有较强内部研发能力的企业而言, 公共研发机构也是其了解产业技术动态、掌握关键性基础知识的重要信息渠道。公共环境能为企业提供有用的技术和市场信息, 它们的存在能有效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扰, 打破技术垄断, 降低技术交易成本和信息搜索费用。它们对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另外, 对大多数处于成长中且经济实力尚不雄厚的企业来说, 银行、风险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是自有资金的重要补充。

综上所述, 本文给出如下外生环境因素对企业研发活动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见图1) :

3 外生环境因素对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框架, 本文结合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活动的相关数据, 实证检验外生影响因素对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的影响, 研究对象为2005年2324家有研发经费投入的民营科技企业。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约束, 本研究选取是否含有公有成份 (State) 、是否含有外资成份 (Foreign) 、年末资产总额 (Scale) 、行业内企业数 (Firms) 、资产负债率 (Indebted) 、企业参与国家研究计划项目数 (Plan) 这六项指标作为影响因素。其中, 是否含有公有成份、是否含有外资成份反映不同性质的企业在投资主体、管理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年末资产总额反映企业的规模大小;行业内企业数反映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资产负债率代表企业资本结构;企业参与国家研究计划项目数代表政府对企业研发的重视程度。

为此, 建立如下两个模型, 模型Ⅰ (多元回归模型) 用以检验外生环境因素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影响, 模型Ⅱ (随机前沿模型) 用以分析在两种投入 (研发人员、研发经费) 的研发过程中, 外生环境因素对产出 (专利申请量) 的影响。

其中, Y为专利申请量, K为当年研发经费投入, L为研发人员投入, αβδ为相应的参数。另外, StateForeign为虚拟变量 (若含有公有成分State取1, 否则取0;含有外资成分Foreign取1, 否则取0) ;YKLScaleFirmsIndebted均事先进行取对数处理。模型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注:*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

根据模型Ⅰ的估计结果, 可以得到以下分析判断:

(1) 在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中, 是否含有公有制成份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并无显著影响, 这主要是由于在所选的、有研发活动的2324家样本企业中, 只有26家 (约占1.5%) 企业含有公有制成份。

(2) 外资成份对于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境外投资者将主要目光放在低成本劳动力或原材料以及便利的市场等方面, 而并未在本地从事研发活动。这也反映出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中, 国内很多企业在吸引外资方面, 并未达到吸收先进技术的目的, 而仅仅是成为境外投资者的加工地和市场。

(3) 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高科技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特征, 而小企业很难提供足够的资金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与产品, 无法跟上所在行业技术、产品快速更新的步伐。这些不具有必要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 一部分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另一部分则转向对研发投入要求不高的其他领域, 如为大企业代工产品。

(4) 行业竞争性对研发投入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即在竞争较为激烈的高科技行业中, 企业往往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被迫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 以求在该领域取得技术领先或成本优势, 避免被市场淘汰出局。

(5) 负债率与研发投入的关系并不显著。尽管研发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高风险性, 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往往会给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而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企业, 比起资金较为匮乏、具有较高负债率的企业, 在研发活动中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但是对研发高回报的期望更能刺激很多资金并不充裕的企业, 通过负债以及其他各种融资方式获取资金, 支撑本企业的研发活动。这也表明, 为满足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活动资金需求, 建立丰富和完善的、服务于企业研发活动的投融资体系是当务之急。

(6) 企业参与国家各种研究计划对刺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具有显著作用。企业参与的国家研究计划项目, 往往代表国内甚至国际相同领域中最为前沿的技术, 企业一旦通过早期参与获得此类研发成果, 势必形成本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此外, 政府所提供的各种经费资助, 使得企业在研发资金方面也获得巨大支持, 特别在回收期较长、投入巨大的基础性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方面, 通常只有政府能够给予企业从事此类研发的资源支持。

由模型Ⅱ的估计结果得到的分析判断是:

(1) 参数γ = 0.0087, 说明当前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活动的技术无效性较小, 产生低效率 (0.19) 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对称误差项。

(2) 与模型Ⅰ的估计结果相比, 参与国家研究计划仍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行业竞争性对研发投入和产出均有显著影响, 但高竞争性与投入表现为正向关系, 而与产出表现为负向关系。这反映了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 民营科技企业往往比较重视研发经费投入, 与此同时, 社会整体资源的有限性、重复投资、恶性竞争等因素却造成研发产出的低下。因此, 企业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营造合作研发的氛围, 以实现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

(3) 企业的所有制特征对研发产出的影响没有对研发投入的影响那么显著。外资背景的民营科技企业不仅在研发投入方面表现得较为消极, 在研发产出方面也没有突出表现, 这进一步验证了外资在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的经营中并未起到提升研发能力的积极作用。

(4) 企业规模对研发产出的影响不显著。大企业在投入方面具有资金优势, 但是在转化为产出的过程中, 面临着更多技术水平、支撑机制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造成规模优势并没有转变为效率优势。

(5) 相对研发投入而言, 负债率与研发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负债率较高的企业, 研发产出更高。可能的解释是, 在通过高负债进行研发的情况下, 极高的风险迫使企业从其他各个方面努力弥补资金的缺陷, 结果反而使得研发效率比低负债的企业高。

4 结论

研发活动对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竞争优势具有关键作用, 研发活动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活动过程本身涉及的诸多要素, 而且受到外生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按照研发活动所处环境层次的不同, 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外生环境因素可以区分为三类, 即企业环境因素、产业环境因素和宏观环境因素。这三类因素与企业研发活动保持着交互或并行的互动关系。以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实证分析也表明, 一些外生环境因素的确对企业的研发活动产生了显著影响。从研发投入来看, 企业的外资性质对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而企业规模、行业竞争性以及参与政府研究计划对研发投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再从研发产出来看, 行业竞争性对企业的研发产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而负债率对企业的研发产出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摘要:企业研发活动是企业为实现预定目标将研发投入转换为研发产出的系统过程, 外生环境因素对该系统过程的各个环节均具有重要影响。将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外生环境因素划分为企业环境因素、产业环境因素和宏观环境因素三个层次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 并就外生环境因素对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环境对创造活动的影响 篇8

鄂尔多斯市是我国煤炭主要资源地和生产基地, 全市8.7万km2的土地上, 含煤面积约占70%, 全市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501亿t, 占全区的2/3, 全国的1/6。随着煤炭行业的兴起, 这里的采矿业也日益发展壮大, 煤炭行业已成为当地的主要支柱产业。鄂尔多斯境内拥有准格尔、东胜和卓子山三大煤田。主要分布于东部准格尔旗-乌兰格尔、西部棋盘井一带。三大煤田构造简单, 煤层赋存稳定, 地层倾角2-5°, 很少有断层、褶曲, 瓦斯含量少,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适宜于兴建大型、特大型矿井。目前鄂尔多斯境内主要有神东、伊泰、准能等一大批煤炭企业, 煤炭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带动鄂尔多斯地区发展的强劲动力, 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等地。

鄂尔多斯市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特点是:起伏不平, 西北高东南低, 地形复杂, 东北西三面被黄河环绕, 南与黄土高原相连。鄂尔多斯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间为2700-320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5.3℃-8.7℃, 平均月最低气温为-10℃至-13℃, 7月平均气温为21℃至25℃, 东部地区降水量为300-400毫米, 西部地区降水量为190-350毫米, 全年降水集中在7-9月。蒸发量大, 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3000毫米。

2矿山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现状

目前我国的矿山活动普遍存在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换取经济收入的现象, 如果这一观念不转变, 那么我们所得的经济收入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要大打折扣的, 鄂尔多斯地区煤矿火爆兴起, 它在充实着鄂尔多斯地方民众钱包的同时, 也在啃食着当地的生态环境, 矿山活动给我们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 我们也要站在长远的角度, 思考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就笔者就实地调查和走访当地企业发现, 当地的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地面采空区的塌陷

近年来虽然煤矿的开采注重了采空区的充填, 但是作为老矿区的棋盘井, 采空区的塌陷成为当地的一大隐患, 采空区的回填工作已成为棋盘井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 治理煤炭采空区也成为在鄂尔多斯范围内的一个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神木县的矿区也多次发生采空区塌陷, 位于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区的中鸡镇高家畔村, 地面像刚经历过地震一样四分五裂, 布满了宽宽窄窄、长长短短的裂缝。据统计, 鄂尔多斯周边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以每年10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2.2当地人居环境的污染

这主要表现在煤矿粉尘、废渣、废水的污染, 在矿区, 大型的矿用车辆呼啸急速行驶, 煤尘的铺天盖地的漫天飞舞, 给当地的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从鄂尔多斯东胜区到神东煤炭集团的大柳塔的道路沿线, 小山包都变成了黑色的, 一个原本一片青山的土地就被这样无情的煤尘给洗刷了。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的三宝窑子村, 这里的村庄也是常常被灰尘包围。

2.3对地质地貌的破坏

矿山开发占用并破坏了大量土地, 其中占用土地指生产、生活设施及开发破坏影响的土地;其中破坏的土地指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塌陷区及其它矿山地质灾害破坏的土地面积, 导致当地的民众被迫丢弃土地而另寻出路, 鄂尔多斯就煤矿开采占用的土地在当地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露天矿山的活动对于在土地上的肆虐更是骇人听闻, 近年来的沙尘天气, 不仅是普通地面植被遭到破坏的后果, 也与露天矿山的开采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煤矿开采导致对地质地形条件的破坏还将导致诱发性地质灾害。煤炭企业的发展加之政府的支持力度, 地方经济虽然发展却是以牺牲土地环境为代价。

鄂尔多斯准格尔露天矿的排土场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环境问题, 当前准格尔露天矿的排土场, 在矿山开采设计的时候就采取了就近建立排土场的原则, 这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取得了设计时候的最优化, 但是设计的时候, 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问题, 排土场没有考虑在水土流失方面带来的危害, 土地复垦方面带来的损失。

2.4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大规模开采对矿区附近的水资源也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目前, 神木县境内已有10余条河流断流, 境内主要的窟野河全年2/3时间断流, 整个榆林市的湖泊由开发前的869个减少到现在不到80个, 这也是非常值得鄂尔多斯借鉴的。煤矿采空区形成地质沉陷后, 附近被污染的地表水随着地面裂缝下渗, 进一步污染埋藏较浅的地下水。煤矿的长期开采, 使采区内原有饮用水源被打漏, 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3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总结治理方法, 提出意见

鄂尔多斯作为国家规划的重点煤炭生产基地, 在做好为提供煤炭供应的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长远发展, 就笔者实地调查研究发现, 鄂尔多斯棋盘井矿区的采空区塌陷实为严重, 在早些年代, 当地的小煤窑泛滥, 开采规模无从谈起, 加之政府的管理力度不够, 煤老板是只管挖煤而不对其采空区域进行必要的回填处理措施, 直接导致今天地面塌陷的现状。

在采空区处理方面, 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他们研究得出结论, 主要是对采空区进行地面打孔灌浆处理、爆破回填处理、改桥或设桩基础通过, 这些在棋盘井矿区也可以应用的到。当然政府部门也要在今后的煤炭开采方面做出更加强有力的措施来减少采空区给当地人民带来的损失。

煤矿开采破坏居住环境也是当今矿区面临的一大难题, 神东的入住让鄂尔多斯在这方面有所改善, 国家的大力支持, 矿区有了便捷的铁路运输, 煤尘危害相对于汽车运输是大为消减, 但在这方面, 鄂尔多斯地区还做的远远不够, 神府东胜煤矿沿线的煤尘污染现在仍然十分严重, 政府做好管理, 也要加大力度, 限制运煤车辆的超负荷运输, 对汽车运输的煤粉要进行适当的处理, 这在保护当地人居环境的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的运输路线。

在地质地貌方面, 鄂尔多斯本身就处于半干旱地带, 地面植被的破坏无疑对整个地区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矿区以及周边地带的绿化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政府在加强力度的同时也要积极带动煤炭企业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矿区及周边的绿化。

露天矿排土场方面, 仅仅追求利益最大化势必造成水土流失, 所以排土场的选址我们也要充分考虑水土流失问题, 政府也要抽取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做好排土场防止水土流失工作, 可以让排土场不是一味地就近选址, 做到排土场利于土地复垦,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梯田的保护水土流失经验, 不至于让排土场的排土带来水土流失的二次危害。

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方面, 矿井水本身是地下水的一部分, 开采过程中的地下水疏干必将对整个矿区周边乃至整个鄂尔多斯地区的地下水源造成不可估量的灾难, 地下水源的破坏将严重的危害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以及农业生产, 煤矿开采对地下水源的破坏的研究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不仅要研究采矿方法, 回填工作, 对地下水的补给将成为煤矿发展的一大难题。

4结语

煤矿的长远发展必须立足于千秋万代, 鄂尔多斯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 在做好壮大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 也要立足长远, 不能再走“振兴工业基地”的老路子, 选准立足点, 把煤炭的现实利益更多的投入到鄂尔多斯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当中。

参考文献

[1]魏青云.对鄂托克旗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思考[J].西部资源, 2009, (5) .

环境对创造活动的影响 篇9

一、煤矿区的研究概况

本文所研究的煤矿区是位于温热带的季风气候区,每年的平均气温大约为14摄氏度,平均降水量大概在900毫米左右,日照率大约在52%至58%,平均风速大概是每秒2.1米。此煤矿区主要的土壤类型一般为潮土和棕褐土,主要用地类型是耕地。本文研究的煤矿区面积为230平方千米,整个煤矿区拥有四个煤矿,六个矿井,该煤矿区的地层平均厚度为485米,含煤的系数为4.2%。

二、煤矿区的生态环境损失量的计算方法

本文引入NPP来作为衡量采矿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失影响的标准。通过改进CASA模型来准确计算NPP,该模型主要是由温度、降水和植被以及土壤类型构成的。计算公式为NPP(x,t)=APAP(x,t)×ε(x,t)

APAP(x,t)象征的是象元x在t月时的植被有效辐射,ε(x,t)指的是光能利用率。因此,有这样的表达公式:

其中PAR(x,t)指的是光合有效辐射,SOT(x,t)指的是植被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值,对于公式:

Tε1(x,t)和Tε2(x,t)指的是文学胁迫系数,Wε(x,t)指的是水分胁迫系数,ε指的是最大的光能利用率。根据以上所有的表达式,可以计算NPP。

在计算NPP差值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采矿的一切开采活动对于NPP的影响是可以通过计算水分、温度以及太阳辐射等众多因素来实现的,在计算NPP差值时,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公式来实现,NPP″=NPP′-NPP在调查的过程中,不仅采矿活动可以影响NPP,气候的因素也是可以对NPP产生影响的,计算公式为:NPP′=0.29×[exp(-0.216×RDI)]×Rn×0.45×0.0917,在这个公式中,RDI指的是平均的辐射干燥度,而Rn指的是净辐射。

三、结果分析

(一)采矿活动对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失的影响

我们通过分析结果发现,NPP值受采矿活动的时长与煤炭产量的影响,当它们增加时,NPP值是会大大降低的。通过对此矿区的研究,我们发现,1987年至2008年的时间范围之内,采矿活动对矿区的NPP的影响是不断增加的,最大时达到5.718g/(m2·month),主要是由于开采速度的加快导致煤炭产量大幅度增加,这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很大。

具体表现在采矿的初期对周边非煤矿区的NPP影响是最为巨大的,自1998年之后,采矿活动对于煤矿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就在逐年下降,这主要是由于矿区以及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来保护煤矿区的生态环境。我们通过对此矿区的四大煤矿的对比研究发现,生产能力与NPP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当煤矿区的生产能力很强时,这时NPP的降低速度也会大大增加,而且煤矿区的生态环境的损坏速度也是大大提升的。有两个极端现象,在煤矿区的投产期,NPP的值是降低的;在稳定期,NPP的降低幅度是最大的;而在衰退期,降低的幅度是缓慢的。因此,随着煤矿区采矿活动的时间不断增加,采矿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断增加的,导致NPP受采矿活动的影响是最大的。

(二)气候变化对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失的影响

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此煤矿区的温度空间差异大约在3摄氏度变化范围之间,降水量的差异大约在10毫米左右,6月份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大的时段,此时的降水量范围是16.2至116.3毫米之间。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同一时间气候变化对于NPP的变化幅度是十分小的,而在不同时间段内,气候变化对于NPP的变化幅度是十分大的,变化范围是-48.99~25.194g/(m2·month)。通过长期对降水、温度和NPP之间的关系分析,我们发现与降水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的联系,与温度是正相关的关系。当温度升高则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当降水量增大则容易引起煤矿区的地表塌陷,这样就很容易形成积水,淹没大量的植被,这种负相关的关系是十分明显的。

由于当今社会对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不仅使煤炭资源开采力度大幅提高,也使煤矿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大大增加,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煤矿区的实际情况,在推出NPP计算的基础上,探究了采矿活动与气候变化对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失的影响,为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目前受采矿活动和气候的变化的影响,煤矿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引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使NPP作为衡量采矿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失影响的标准度,同时结合煤矿的实际例子,来系统的评价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失的影响因素,这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采矿活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损失,影响

参考文献

环境对创造活动的影响 篇10

一、教学心理环境及其构成要素

心理环境是指某一时刻与个体有关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心理环境也被称为“准环境”或“准事实”[1],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实际的影响。而教学心理环境是心理环境的属概念,教学心理环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环境,在教学这个特定的场域中有其特有的属性。有学者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手段等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他们之间既有物质的联系,又有心理的相互作用,这种心理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一定的教学心理环境”[2]。也有学者将教学心理环境定义为,“在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的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实际影响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3]。

依据已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教学心理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环境,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并且只存在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的、对教学活动发生显性或潜在影响的心理因素。教学心理环境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环境下的人际关系、集体气氛、教学气氛、个体心理因素、教师的心理状态等。具体来看:学校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学气氛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师生的态度、心境、情绪和课堂秩序等;而集体气氛是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通过集体的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各种表现;个体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个性特征,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及焦虑水平和动机以及抱负等;教师的心理状态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活动水平,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

二、教学心理环境对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教学心理环境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小学课堂的教学互动以及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效果等诸多方面。

1.教学心理环境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作用、维持作用,还对学习过程有监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兴趣、意向、愿望或需要等形式上。只有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才会被激发,因此,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心理环境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逐步从他律到自律,还未完全建立起自律的心理体系,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小学生们都有极强的向师性,教师在其心目中就是权威,是他律的主要来源。而教学心理环境中师生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换句话说,教学心理环境通过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很多时候小学生喜欢某位老师是因为这位老师也喜欢他们,他们会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此外,教学心理环境中的课堂气氛与集体气氛也对学习动机有所影响。在小学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当教师实施的是一种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就容易形成一种接受和理解的氛围,学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求知欲望;当教师采取的是一种集权型或者放任型的领导方式,学生就生怕受到教师的批评,整节课都处在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动机也难以激发。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更没有学习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班尼就曾指出:“如果一个集体的气氛是友好的、相互支持的、相互理解的,那么集体对于工作表现、成就和动机的影响就会是积极的。”[4]不同的集体依据各自的规范和作用形成不同的集体心理氛围,集体对于个人的行为也有约束作用,集体中的个人只有遵守集体的规则,才能够被集体所承认,反之,他将被集体所排斥。在一个拥有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的集体氛围下,当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少数几个不怎么爱学习的学生也会在集体作用的推动下,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2.教学心理环境影响小学课堂的教学互动

教学心理环境中的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小学课堂的教学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人格和威信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如果教师不严格要求自己,不以身作则,就不会有威望,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其次,制约课堂教学互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容易形成健康活跃的心理,这为课堂教学的互动提供了有利保证。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与否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互动,学生之间、同伴之间关系不和睦,矛盾重重,课堂上就容易形成攻击、嘲讽、相互拆台等不健康的气氛,课堂教学互动就很难顺利进行。

个体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课堂教学互动,有的学生先天性格比较开朗,善于与同学和老师交往,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能大胆地举手回答。但是,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往,他们可能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如果教师没有注意提问的技巧,很有可能导致课堂互动中断。

3.教学心理环境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心理环境对小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纽约市的十所公立小学曾参加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实验,这项实验中学校的物质环境以及教师队伍并没有发生改变,他们想要研究的仅仅只是良好的校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实验中,他们通过改善学校的管理,提倡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重视和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寄予较高的期望。实验结束后,通过与其他690 所未参加实验小学学生的阅读成绩进行比较发现,在实验的第一年,实验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第二年,实验学校学生的阅读成绩提高6.3%,对照学校学生阅读成绩只提高了3.8%;第三年,实验学校学生的阅读成绩在原有基础上又提高2.9%,而对照学校学生阅读成绩反而下降了0.3%[5]。这一实验结果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校风的改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校风、班风是集体气氛的集中体现,是教学心理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已经得到证实。

三、优化教学心理环境以促进小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心理环境对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是实际存在的,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劣与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成败息息相关,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基于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这对矛盾统一体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且负有主要责任。第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师生之间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教师一般是以智者、长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往,教师的学生观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应看到学生的进步,把学生的问题看成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采取积极乐观和宽容的态度,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第二,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与学生的交往。良好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活动和交往基础之上的,尤其是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往的主要阵地,在这个阵地里,教师一方面应注意与学生交往的时间次数,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提供更多的让学生表现的机会;另一面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来回走动巡视、定期更换学生座位等措施来加强和改善与学生之间的交往[6]。第三,教师应注意师生之间的沟通。“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师生间的沟通”[7],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有些师生之间的交往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40 分钟,就小学生而言,他们渴望得到来自老师、同学、家人的更多关注,所以教师在课后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2.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积极的课堂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良好的课堂气氛下的暗示不会对人产生压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由于紧张而排斥课堂学习活动,由于教师的这种无压力暗示,学生可能产生与教师相同的情绪,并有可能产生这种情绪下控制的某种行为,从而发生连锁性的感染[8],因此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课堂氛围的创设方面同样负有主要责任,一方面,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行为方式。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表达出来的感受要善于接受,多进行赞扬或鼓励。另一方面,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愉悦的氛围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快乐感,在这样的氛围下更加爱学习。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深入细致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体验学生的情感,与学生近距离进行合作,课堂心理教学氛围自然也轻松愉悦[8]。

3.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

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主要通过改善班集体的班风和学校集体的校风来实现,而实施一种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是改善班风和校风的主要途径。从学校层面来说,可以通过改善教风、改善领导作风、改善学风等手段来创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特色教育心理环境,在教风和学风的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提倡严谨认真之风、教学民主之风,同时还应该注意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重视教师的仪表教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在教师团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集体氛围。当然,学校领导对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只有教师之间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领导鼓励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和学术交流,能够及时把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研究。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了,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了,那么良好的教风也就形成了。

从班级层面来说,应培养一批与班级行为规范一致的、有一定影响力的班级“领袖人物”[9],通过他们对班级行为产生影响。在班级中提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和睦,在这样愉快的环境中学生会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教师应当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所有的学生都倾注爱心,让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觉得老师是爱他的,他们都愿意为集体的进步而努力。

此外学生和教师的个体心理品质以及教师教学时的心理状态也对小学生学习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需要提升学生和教师个体的心理品质,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关注和反省自己教学时的心理状态,总之,只有多渠道、多途径优化教学心理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大均主编.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张文.教学心理环境内涵的反思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9(6).

[4]班尼·约翰.教育社会心理学[M].邵瑞珍,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

[5]田慧生.论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潜在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1993(10).

[6]肇普.加强教师修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J].教育探索,2002(8).

[7]应湘.试论健康的教学心理环境[J].心理科学,2003(5).

[8]李淑艳.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2(6).

上一篇:高考漫画作文的写作下一篇:高科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