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教育

2024-06-26

主动教育(精选十篇)

主动教育 篇1

历史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但爱国这个意识能否深入学生的心灵, 则取决于学生对这个国家的认知, 取决于学生对国家与自己的关系的认识。学生对国家这个概念的认知, 是从家庭到社会, 进而才延伸到国家。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自己家庭的人会对他所处的社会有什么感情。一个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没有感情的人, 也很难将自己的关爱之情推及整个国家。当日本的军队侵入河南时, 河南人民不仅不帮当地国民党军打击日本人, 反而是帮日本军打击国民党军队。当时河南有民谣:河南四害, 水、旱、蝗、汤。汤是什么?国民党军汤恩伯的部队, 在驻扎河南期间, 扰民无数, 当地农民无不深恶痛绝。爱护自己的父母长辈是人之常情, 是人的一种基础情感。俗话说血浓于水, 骨肉之情坚不可摧!但这种感情不能直接转移到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 因为人在幼年期, 对外界是好奇与恐惧并存的, 人会因对外界的恐惧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逃避行动。对国家、民族的认识是要通过对亲人、邻居、乡民等的观察而逐步产生。幼儿会因亲人对他的无私关爱而产生亲密感。这种亲密感, 一旦建立, 就很难破坏, 很多亲情的形成都和血缘关系有联系。

一、公民概念并非完全是舶来品

臣民对国家愚忠的观念并非从来就有。诸侯不完全受制于天子, 个人可以抛弃国家, 古代中国人从来也没有把自己放在完全从属于所谓“国”的地位。

由于近来西方思想的影响, 普世价值等意识开始在中国国内传播。因为宣扬这些泊来思想的原因, 有人将公民、公民社会等概念视为完全的输入概念。这种认识不完全正确:公民等概念在中国古代就有萌芽的基础, 只是受了西方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才清楚地认识到而已。它们既不是产生自古代中国, 也不是来自西方国家, 是历史的发展必然结果。

按照现行说法, 中国的夏、商、周三朝属于奴隶社会, 自秦始中国便进入了封建社会, 至清封建社会终结。对前三朝代, 属于典型的奴隶制度, 奴隶主拥有对奴隶的生杀大权。这也只是一种松散的奴隶制度。西周时期, 居于都城的平民称为国人, 城外的属于在野之人, 属于诸侯土地的人则是奴隶, 也有不属于指定奴隶主的农民。那时奴隶因为对奴隶主的不满也还是能产生“誓将去汝, 适彼乐土”观念。商鞅在秦国开始的变法行动, 开始让奴隶成为真正的“国人”。这些成为真正国人的人, 能够通过军功等途径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 与他们原来所处的奴隶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鞅变法让秦人知道了自己与秦国的关系。秦国底层民众从此知道, 秦国是由千千万万的秦国民众组成的。秦国的统治者也终于认识到, 没有普通民众支持的秦国要想立于世上是不可能的。商鞅的新国人概念可以说是中国人公民意识的萌芽。

二、树立公民意识是个人融入社会的基础

参与政治, 是中国人固有的传统。《尚书·洪范》曾记载:王有大疑……谋及乃心, 谋及卿士, 谋及庶人, 谋及卜筮。”《左传》名篇《曹刿论战》, 不但说明在野之人可以参政, 而且其政见可以高过那些“肉食者”。国君要想在国民中有号召力, 处事必须公平。国君要取信于民, 与民众建立良好关系不是用一两块肉作为赏赐就能完成的, 必须是“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如此才能换来民众之“忠”, 否则便有亡国的危险。政府取信于民, 同样需要如此。商鞅变法的开端, 不是颁布法令, 而是先上演了一出诚信大戏《徙木立信》。群众相信政府, 政府坚守法律, 上下一心, 国家才能实现大发展。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前也有一些国家进行了多次改革实验, 最后都失败了。原因是以前的变法, 只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变法, 而秦国商鞅变法是发动平民百姓参与的变法。也正是让国人参与了变法, 国人在变法中体会到了确实的收益, 国人才坚决地支持变法, 并且坚决地维护变法。虽然商鞅被反对者处死, 但商鞅制定的法令却得以延续。清朝末年的维新变法失败了, 就是当时的民众根本不知道维新是何物。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的胜利, 就是发动了中国老百姓, 获得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的支持。毛泽东说: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正所谓:得民心者, 得天下!

公民意识的首要内容就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重要表现就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注与参与。公民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法规限定的范围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公民要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国民的主人, 而不是这个国家或其中某个人或机构的奴隶, 他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 并且享有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或许是一个最成功的改革政策。这一政策让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获得安身立命之处, 自然获得了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支持。

公民对国家的态度, 对政治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表态。萨特有句名言:不参与政治就是参与政治。放弃自己的政治权利, 就是将有关政治的选择权、决定权授予那些积极参政议政的人, 并且让他们轻松获得政治利益。2002年法国总统大选, 由于普通民众对政治活动的冷漠, 让极右翼候选人勒庞淘汰了社会党候选人若斯潘, 让法国多数民众虚惊一场。因此, 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 必须认识到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体会到肩上所负的责任, 把权利、义务融为一体。

三、历史教育是公民意识教育的最佳载体

历史教育为什么是公民意识教育的最佳载体, 因为能将人文意识与政治意识二者完美结合的就是历史学科。中学阶段虽有思想政治课, 但集中对当前政治环境的认识, 历史对比性不足, 不会让学生产生对公民身份的深刻认识。历史学科的思考与研究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对公民资格的深刻认识, 从而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比如对法制社会建设与道德社会建设的认识, 历史学科可以通过中国历史上法制观念的发展史向学生介绍在国家层面法制的重要性, 而在社会层面如果不重视道德建设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凡国民对国家产生强烈的认同 (小到一个地方上对本地的文化与心理认同) 都会促进社会的大发展, 否则国家与社会则会陷入危险的边缘。

“主动教育”模式实施总结 篇2

一转眼,我校实施主动教育模式教学已经1年了,在1年的主动教育模式教学中,我们由陌生到熟悉,由排斥到喜欢,由模仿到应用自如……经过1年的反复实践和摸索,在教学中我有了一些收获和体会,也有一些困惑,下面就两年来实施主动教育模式教学作总结和反思。

一、经历的阶段。

1、本年组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主动教育模式的相关理论,使我对主动教育模式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校长和书记作了动员讲话。开学后在年级的教研学习中,我们又对主动教育模式的“三三五式”进行反复解读,并就数学学科如何开展模式教学作了探讨,并初步尝试写出主动教育模式教案。6月中旬,我们观摩了部分优秀老师的主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使我们对主动教育模式的课堂教学有了感性认识和参照对象。

2、模仿实施阶段。在进行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观摩后,6月下旬,我在教学中初步作了尝试和模仿,模仿写教案、模范把学生分小组,并在小组内成员分工,在这个阶段,就像在黑夜里摸索前进,盲目的模仿,使课堂教学处以一种混乱无序的阶段,课前预习达不到预想效果,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费时而且收效甚微,此时,多想放弃主动教育模式回到以前的教学方式,可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课改的浪潮中怎能拉倒车呢?再难也得坚持。

3、实施反思阶段。经过近半年的摸索、模仿后,在教学中我初步收到了主动教育模式的成果,学生的小组合作开展有序、有效,课前预习积极主动,有了课前预习生成单,使教学真正做到了学生能懂得不讲,学生能自学的不讲,教师只对重难点作点拨,由学生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伙伴,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讲师”、“经师”。

二、取得的成绩。

1、小组合作开展扎实、有效。实施主动教育模式以来,在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并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学会组员分工合作,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渐渐加强,学生收获了合作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2、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课前预习和问题生成单的完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中,不再是带着耳朵和眼睛走进课堂随意听一听了,课中的小组合作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有效地让全体学生自主地参与到了学习中。

3、师生关系的改善。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但还是不可避免教师作为高高在上的“讲师”、“经师”的一面。实施主动教育模式以来,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习中的伙伴和朋友。教师更加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三、存在的困惑。

1、低年级数学教学如何帮助学生确立课前预习生成单。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差,低年级数学知识点多而分散,系统性不强,很多知识蕴含在情境图中,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例题,学生预习比较吃力,每天抄写问题生成单也比较吃力和困难。

2、如何实现小组合作的高效。由于学生人数多,桌椅不能按小组摆放,在加之低年级学生记录、讨论等都比较吃力,通常只会各抒己见,不会汇集讨论并最终统一意见,很多时候合作只能不了了之收场,使合作流于形式,浪费了大部分课堂时间。

3、教师课前备课如何走入学生中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了解情况。

4、是否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应该按照主动教育模式的“三三五式”组织教学。

5、在教学中,能不能只把主动教育模式的思想和理念应用到教学中,而不拘泥于“三三五式”的教学模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呢?

“主动教育”模式实施总结

自我教育 主动发展 成就幸福人生 篇3

选择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思考;规划意味着对自我要有认知,对社会、职业要有了解。进入高中,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课程的选择和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关联?怎样让今天的努力成为明天发展的起点?

一、 学会选择 规划精彩的人生

纵观人的一生职业进程的发展、人生角色的变化、组合和建构,无不充满着选择,而这个选择必须以规划为前提,没有规划,选择就会没有指向。

目前,选修课程众多,各种社团、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活动琳琅满目,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规划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在文理分科和专业选择的关键点上,更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选择,初步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案例]

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的刘丁这样回顾自己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高一下半学期,我开始有计划地设计人生。由于爱好化学,并希望通过化学竞赛成就不一样的人生,我有目标地开始自学大学化学的有关内容。买书、看书、做题,无论是抽象的原子轨道还是繁琐的元素化学,我都慢慢地让这些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知识。高二下半学期,我开始慢慢把重心从正常的学习内容彻底转向化学竞赛。在这段时间里,我用两周的时间重新完成了对元素化学各个,知识点的复习和整理,并坚持每天完成10个化学竞赛练习题。而有时一个小小的问题就会让我苦思冥想2个小时。高二结束后的那个暑假,两套6个小时的竞赛模拟题是每天的必修课。除此之外,我还要一遍又一遍地复习及熟悉有机化学中的一百多个方程式和元素化学中的数百个方程式以及各种化合物的颜色、状态等性质。

刘丁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他获得了全国化学竞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并获得保送大学的资格。凭借着对化学“天生的爱好”,刘丁成功规划了自己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并确定了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很重要的维度,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如果兴趣特点与职业(专业)匹配,就能增加职业满意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人生幸福感。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知识、学术研究、对美的事物的内在的追求和向往,并把这种对事物的激情和热爱延续到对职业的选择上,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所有教师需重新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感悟』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因为信息时代取代工业时代,世界无边的竞争,放权自由的管理模式,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

有些高三文科学生,填报志愿时经常问老师——“我能报考环境工程专业吗?” “对专业和职业的选择是建立在对自己和社会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还是随着潮流走?”“老师,管理就是管人的吗?我想接我妈妈的班,毕业后我得管理家族公司,所以我想去学管理”等类似的问题,在生涯规划理论上我们称其为“非理性信念”,正是这样的“非理性信念”造成学生在作选择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误区。

学生成长的过程是主动发展、主动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兴趣、热爱,学生要主动去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加深与拓宽,学生会不断完善或修正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人生并不是说规划好了就一定有好的结果,没有规划就一定没有结果,这里面有很多偶然的、不可知、不可控的因素,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盲目和浪费,是为了找到一个个人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这个过程是受教育者自我探索、自我引导、自我完善的过程。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学生个性发展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创新学习是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具体体现。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利用多种形式的课程彰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勇于创新 彰显独特的个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身与外界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各种信息,由此形成新的知识建构。在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更高、更强的思维能力。学生是判断、选择、实践的承担者,既可以看作是知识被动受体,更可以看作通过思考、实践、创造,成为知识的贡献者。因为,每个人的这一过程都是独特的。高中生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形成和发展。

[案例]

获得今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于洋认为,他的成功缘于自已一直秉持着“将完美进行到底”的理念,勇于积极、主动寻求发展自己的机会。高一,他刻苦学习,参加了“翱翔计划”,成为了北京市首后“翱翔计划”成员。“翱翔计划”是北京市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于洋有机会进入了位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并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科研课题,顺利通过了实验答辩。为了完成课题,他需要自学大学课程中相关的化学知识,需要学会独自操作实验室的先进仪器,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来指导选题,同时作为高中生,还要完成繁重的校内课程。他每周日一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由于实验室离家远,每次往返路上就要5个小时,坐地铁去化学所时,看见同龄人兴致勃勃地聊着正要去的公园,或是刚看过的电影,心里真的很羡慕,但他从未后悔过他的选择。为了准备实验答辩,他每天只给自己3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演示文稿、发言稿改了一遍又一遍,写了改,改了写,到了第十遍时导师才满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实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的答辩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并且凭借这个课题,获得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以及安捷伦科技英才创新奖等,还因此被共青团北京市通州区委评为了通州区榜样青年科技创新之星。胡适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把自己这块材料打磨成器”,于洋即是如此。

确定发展目标是对自我、环境及社会不断加深认识,不断修正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审慎指导、真诚协助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承担起学生人生导师的作用,对学生在专业发展上、学习方法上、价值观选择等问题上给予有效的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索,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借此培养学生积极主动选择人生道路和未来职业的能力和态度,而不是仅仅应付一次考试,是教师所亟须面对的新课题、新挑战。

『感悟』高中新课程实施后,对学生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有了学分要求,活动的选择和开展,实际上是校内学习的延伸,为学生展示自己才能,了解自己性格、气质特点提供了良好平台,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促进学生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很多参加校本课程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难能可贵的“舍我其谁”的自信和积极主动的态度,他们展现出的创新才能令老师刮目相看,在活动中所进发的激情和才智令老师感叹。很多指导社团活动的老师说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奇妙融合”,感受到新课程带来的无穷魅力。与此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认识这些活动的重要性,随大流,没有自己的计划,没有自己的主张和观点,白白将机会和时间浪费掉了。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管理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颠覆性的。对学生来说,自我教育、主动发展以及选择和决策的能力不是先天就具备的,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过去我们是要学生学习,今天,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过去我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今天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外,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去我们关注的是我们的课堂效果、学科知识,今后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社会职业的变化。

职业发展不是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可以促进学生成才。同时,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也是自己创造的。这正应了那句老话“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人”,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伴随学生未来一生,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幸福是与自然、社会及自我的和谐。自信源于对自我的深刻认知。怎样协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挖掘自身的优势,找到与社会、与自我的最佳的契合点?

三、理性认知 成就最好的自己

学校里我们总能见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因为排名不那么靠前,总喜欢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喜欢趴在桌子上,和老师说话时眼睛闪烁不定。其实,这部分学生中有的对计算机非常有悟性,有的语言方面很有天赋,还有的非常善于交往、协调和组织,仅仅是因为总分不高,不被学校重视,自己也失去了求知、发展的自信,这种不自信甚至会伴随整个职业生涯阶段。

[案例]

美国高中化学教材《CHEMISTRY: Cor~cepts and ApPlication》是美国高中化学的主流教材之一,该教材在每课后面设计了“化学职业中的人(PeopleinChemistry)”专栏,一个专栏一个案例,分别介绍一位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这些人士分别为法医、园艺专家、化学家等,在每个专栏后设置有“相关职业”的小栏目,向学生展示了指纹鉴定员、园艺家、化学工程师等24种职业类型,并且列出这24种职业所需要的条件,例如学历、知识水平、基本技能等。每个案例围绕3个访谈主题展开:①工作、②早期影响、③个人感悟。主题①由3个至5个问题构成。问题是探讨在各种类型的职业中具体应用到的化学知识。比如:采访园艺专家的问题——“您的工作中用到哪些高中化学知识?”受访者答道“熟练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储存物质时必须要知道哪些物质能混合(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哪些物质需要加大湿度,哪些物质需要做防腐处理……”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也了解和获得了职业信息。这些化学知识迁移至职业信息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与兴趣,有利于学生建构与巩固化学知识,而且可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职业意识,深化对职业的认识,积极地学习和发展知识技能以胜任将来的工作。

在“早期影响”的主题中,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职业。首先,通过成功人士择业的实例,告诉学生个人兴趣和追求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其中设置的问题是“您是如何步入这个行业的”和“您儿时是否对这个职业感兴趣?”。如采访法医史瑞通博士时,他谈道:“在七八年级时,我着迷于当时著名小说“侦探”,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今后要做什么。”……通过一些成功择业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个人兴趣和个人追求是择业的重要依据。其次,对职业发展前景的介绍,也是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需要中正确择业的重要方面。比如采访药剂师约翰.克雷西的问题“您认为在21世纪,药学领域里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答:“我想病人将自己的处方和医疗卡(内有个人的病史、年龄、身高和体重等)经机器辨识后,机器就会给出病人所需要的药品的清单。”…… 这些问题的设计满足了学生对职业的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各个研究领域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了解专业的前景和就业去向的前景,树立自己的职业意识。

而这种对职业前景的畅想,培养了学生发现、处理、评估、整合、呈现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学习中发现或创造机会,并把这些机会和个人目标联系起来,在经济运行中找出发展趋势,为将来在复杂、变革的世界中生活做好准备。

『感悟』生涯教育不是在传统的课程之外增加一个额外的科目或单元,而应将职业发展的理念融人到所有学科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融人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不仅丰富了课程起源,促进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还可以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生涯教育起源于个人对职业的诉求和社会对不同规格的人的需求。一般情况下,人总是要走向社会,从事一定职业的,而每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倾向、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让一个长于形象思维的人去学逻辑,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让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去做销售,可能很难取得成功。有一句谚浯一一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成功不是弥补不足,而是发挥长处。

重要的是,生涯教育不是简单地将学生与专业做匹配。在高中阶段,尤其是学生初人高中时,新的校园环境、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同学、老师、学习方式的变化,都会让学生有一种茫然失措的感觉,而学习的不适应,学习难度的增加会让学生有挫败感,有的学生甚至会因为学业上的失败而—蹶不振。生涯教育就是协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优点,挖掘自身潜力,使学生对自己有深刻的认知,对环境进行有意识的体察,从而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使自己和环境能够和谐相处、与自我和谐相处。

教育就是让学生主动的发展 篇4

一、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存在的前提, 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思维的扩展, 有利于学生头脑中问题的生成, 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要素, 即真诚、接受、理解。这就给教师改善师生人际关系指明了努力方向。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摒弃过去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要建立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不是知识的接收器,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 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在尊重教师的前提下, 敢于质疑。要建立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努力找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努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精湛的教育技能、高尚的道德品质来赢得学生的尊敬。要建立共同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承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 在师生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建立互为人师的师生关系。网络时代、信息时代, 知识和信息的来源是宽广的, 知识更新之快教师未必能赶上学生, 教师要勇于在学生面前说“不会”, 勇于向学生学习, 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 建立自信心。

二、恰当的教学方式是学生主动发展的保障

为了实现学生主动发展, 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要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思维, 激发其学习热情, 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促进其个性发展。要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单纯的知识传授是指教师只注意课本知识的传授过程、忽视学生能力形成过程的课堂状态。知能并重是指教师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 也重视学生能力形成的课堂状态。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传授及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包括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从学习书本知识转移到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生存, 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要变平铺直叙为情景创设。平铺直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只是就知识论知识, 就问题论问题, 平铺直叙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情景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认真研究, 对问题的引入做诱导分析, 创设问题产生、发展、变化的情景, 使学生能够感觉身临其境, 对问题探讨能够深入其中, 能够引起学生思维上共鸣, 学生兴趣浓厚, 主动性强。

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主动发展的核心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 去体会,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使其得以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

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自己观察。观察是一种发现能力, 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去比较, 要引导他们深思细察, 善疑多问, 面对观察的事实进行分析, 不断提出“为什么”, 并通过缜密的分析、比较、思考、研究, 提出结论或观点。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习是学生内心的一种感受过程,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思考, 需要思考的机会、时间和材料, 更需要思考的权利。教师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 必须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形成。能让学生表达的让学生自己表达。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培养其表述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素质高、能力强、有个性的人才。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也是培养现代人才的要求。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自己动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在由形象、感性思维向抽象、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学习知识, 要建立在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那么, 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在课堂教学中, 通常有一个教学环节就是总结环节, 由教师总结的优点是简要精炼, 逻辑分明, 短时高效。但教师总结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与不足, 那就是忽略了学生对本堂课知识内容与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 如果由学生来总结, 就可以观察出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又能锻炼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关键

为了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校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有效平台。如, 可以实施“学长制”。所谓“学长制”就是让高年级的同学担负起帮助和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责任, 担当“小老师”的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学长制就是实现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有效举措, 是“以生为本”、“育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学长团的成员, 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培养了自己, 发展了自己, 提高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 学校还应结合实际情况组建形式多样的社团组织, 学生社团的活动要有组织, 有计划, 有指导教师, 有固定时间, 有固定活动地点, 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社团成员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相关的活动, 既放松了身心, 陶冶了情操, 又使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培养和发挥。

为了让学生主动发展, 学校应积极拓展教育模式, 如开展研究性学习、行业体验和公益活动等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社会, 培养学生认识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此外, 学校还应开设多门校本课程,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校每年还要举办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 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开拓自我发展的空间。

小学“主动教育”课改交流材料 篇5

影子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动教育”模式下的课堂要求教师教的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这就必然需要教师转变自己“教”的角色,变“教”为“导”。然而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满堂灌”现象时有发生,学生被动接受的陈腐教学观念和陈旧的课堂教学结构尚未彻底革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新的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化成具体的教学行为;在学习方式上,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是一种点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时间、空间、话语权上没有落实到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在兴趣培养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与课改的目标还有差距;怎样破解这些难题?常青实验小学给苦苦寻求教学突破的我们很大启发。他们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的高昂的学习状态、“给我一个机会,还您一个惊喜”的教学理念,深深的震撼了我们,我们看到了打开课堂效益的那把金钥匙,那就是学习的“还权”和“放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课堂中尝试成功,感受快乐,激活思维,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决定结合本校实际,用好这把金钥匙,打开“自主高效”课堂的大门。通过操作“小组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们改变教学思想,转变了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实现了彻底改变,师生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由主演变成导演,由现成变成生成。教师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中的主角,学习有了内驱力,由不敢说不会说变得自信、勇敢、乐于表达,由不想学、不会学到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编辑导学案,打通自主互助学习通道。

“预习生成单”是主动教育的学具之一,新型的课堂模式,课前准备至关重要。编制科学适用的“预习生成单”是实现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关键,我校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将“预习生成单”融入教师的教案之中,形成“和平镇小学导学案”,导学案不是传统的教案,它集教案、学案、预习和练习于一体,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共同文本。为了突出“自主学习”这一理念,我们在导学案编写中

遵循了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创新性等教学原则,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来设置,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巩固训练、拓展应用等几个模块。学案导学,关注学情,提示学法,打通自主互助的通道,使学生明确该学什么、怎么去学、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发挥了导学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作用。

任何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模式、流程,切忌天马行空,杂乱无章,但模式的应用也要灵活,切忌生搬硬套,用模式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框住、套死。2011年4月,我校确定的主动参与教学模式,流程为:“激趣导入,明确任务→汇报预情,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尝试体验→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目标检测,评价总结。”课改之初,我们将课改的重点聚焦到课堂教学建模上来,要求教师备课、上课都遵循这一模式,面对一种全新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在建模之初,要求教师按部就班、按模式走,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那些观念守旧、方法落后、对课改持观望态度、接受较慢的老师更需要这样。一年多的实践下来,我校教师已能自觉地、熟练地应用模式,此时我们认为已达到预期目的,可以调整一下工作重心,加之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并不是所有课都是新授课,都需要预习,有的内容并不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就能解决了的,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有合作的必要,也并不是所有内容都便于检测,作文课、复习课、综合科等因课型和科目的自身特点,又该如何操作„„所以,我校决定打破模式的局限性,对我们的学案设计本进行优化,尤其在教学活动这一块,打算不再细化到每个环节而束缚了老师的手脚,给老师有更多的自我构建的空间,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模式的大框架内,自我构建、自行运用、自由设计和取舍教学模式中的某些环节,力争使我校的主动教育模式朝着“看似无形,实则有型”的这一境界发展。

三、优化预习,让主动教育本土化。

武汉常青实验小学“三三五式”主动教育模式下的课前预习是重头戏。提倡功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生成单”,以“问题生成单”导学。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提出问题不讲。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进行独立预习,获取学习的精神优势、知

识储备及疑惑问题,然后完成问题生成单,主要培养学生在预习环节中独立学习时,面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思考,尝试解决,学会质疑,提出有价值的学习疑问。要求学生具备主动求知,勤于思考,学会倾听,善于吸纳,敢于质疑,自信展示,善于合作,真心赏识,积极分享等品质。

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发现,我们学校由于地处农村,学生课前预习的时间得不到保障,农村里的孩子早当家,尤其到农忙时节,高年级的同学课余时间多半要帮父母做家务,好多同学连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都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更不要说预习了,加之现在农村好多父母外出打工,学生的预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指导,即便低年级的同学不会做家务,他们也因为缺乏自学能力而让预习难以进行。即使预习了,也是流于形式或应付,难以监控、检测,或者预习质量不高,不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以上诸多原因,让我校学生的预习举步维艰。学生没有自学习惯,不善于自学或自学自觉性不高,不具备主动求知的品质,已让我们的主动教育模式“主动”不起来,于是,我校决定在预习这一环节进行改革,把原来的课前、课中、课后调整为学前、学中、学后,把原来的课前预习提到课堂上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预习时间和空间,预习在教师的监控、指导、帮扶下进行。具体做法是导入新课后利用5-8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新知识进行预习,教师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即预习什么内容,用多少时间,交给学生自学方法,完成预习生成单,教师巡回于学生中间,辅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获取信息,了解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交流汇报,提问板演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把主要的、共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续的自主合作探究做准备。

四、精心打造学习小组,让合作学习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主动教育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达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成为不少学校的困惑,我校也对小组学习冷静思考,不断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扬长避短: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3.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的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六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4.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摸着石头过河。”这是我们推行课改总的思路,在课改实施中,肯定会走弯路、岔路,甚或是误入歧途,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及时反馈,及时思考,及时调整。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体会:

1.还有多处瓶颈没有取得突破;我们的课改实验还处于亦步亦趋的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使用好导学案的问题、如何当堂检测的问题、课改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课改与减负的问题。

2.打造“小组自主互助”课堂,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实验,我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驾驭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编制有效导学案的能力;应具有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穿针引线、架桥铺路、点拨开悟、随机应变的能力;应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科学有序的进行训练和归纳总结提升的能力。一些教师还不完全具备这些能力,所以要想很好的落实主动教育课堂模式,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课堂的操作技能技巧。

感受:如果我们教师的没有完全树立起课改新理念,课改将会落于俗套、流于形式;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完全把握住课改精髓,课改将会形近而神远;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去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课改,课改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负效应;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改中不渗透更多的教育思想,一味地照猫画虎,照本宣科,课改将会一蹴而就,缺乏生命力。

对学生主动参加劳动教育的思考 篇6

助。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儿童的生活水平呈现一种安逸的幸福状态。在现在的家庭中儿童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成员中,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都以儿童为中心。我曾经做过一份调查,以班级38个一年级的学生为对象调查他们在家里做家务的情况:全班只有5名学生帮家长做家务,占13%;有13名学生从来不做家务,占34%;有20名学生偶尔做一下,占53%。从这份调查表可以看出,现在的儿童已经习惯了家长的照顾,习惯了享受他人的服务,对家庭和父母没有应用的责任感与爱心。所以,现代家庭中的儿童多具有一些娇生惯养的坏习惯,这些不良习惯或多或少会带到学校中来,从而给其他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但学校是一个教育人的地方,班级就是改变学生的坏习惯的地方。班级作为一个集体,要求班级里每个成员都有责任去完成属于自己的工作,并通过班级劳动教育,使得学生明白自己生活在集体之中必须热爱集体,为集体付出,为集体负责,自己才能生活在集体之中,而不是一味地享受别人的服务。在班级里,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对同学的责任感与友爱的很好的方式。

蒙台梭利说:人是用双手劳动来塑造自我的。①他把手当作一种表现个性的工具,用来表达自己的智慧和意愿,这一切都有助于他去克服他的环境,我们所有的人都相互依赖,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通过劳动,为我们生存的环境作出贡献。通过劳动,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并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贡献所在,获得成就感并树立自信心,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付出原来也是一种享受。②让孩子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是社会对一个现代人最基本的要求。它不仅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习惯。因此教师要提醒孩子在班级生活中多为他人和集体考虑。

二、劳动教育的作用

1.劳动中德育的发展

通过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在以集体为单位的组织下,会产生一种归属感,这是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也是集体荣誉感的体现。任何人都需要一个集体来接纳自己,班级就是一个集体单位,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条件下学生会发现自我,发现自身对集体的作用。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学生以团体目标为统一目标,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为此学生会在团体内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在另外一方面加强学生之间的感情。通过劳动教育可培养学生对班级的责任心,劳动,让学生在表现自己的同时产生一种自信心与社会归属感,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很有用的一个人,同时对班级产生一种责任心。通过劳动教育还可使学生之间更加团结友爱,加深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使学生心地正直,培养学生朴实的品质,脚踏实地勤劳耐心的好习惯,并培养了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素质。

2.劳动中美育的发展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在劳动的过程中一切变得整齐有序,这是环境改变之美,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的周身洋溢着一种活力的美,劳动使学生手脚四肢变得更加灵活。在劳动的作用下,一切事物都变得更加漂亮美丽。通过学生的劳动,班级教室干净整洁了,那就是一种美的体现。通过劳动,学生也会发现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的美是如此的令人心情舒畅。

3.劳动中的智力教育

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即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所拥有的力量那样,可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高尔基对劳动的赞扬是如此之高,可见劳动教育强大的作用。另外,劳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很简单的整理桌椅的工作,怎样才能摆放得整齐呢?这里需要学生思考一下关于参照物的问题。劳动的过程不只是单纯的动手,也要动脑。劳动对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培养、统筹规划的思维训练,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4.劳动中的身体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的一种形式就是劳动。合适的劳动既可以使身体得到锻炼,也在心理上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得到发展。在班级劳动中,学生的四肢得到了锻炼,身体强壮了,劳动给正在发育的孩子一个锻炼身体的好机会。在劳动当中的锻炼还具有一种收获性的满足感,比起一般的普通锻炼,学生从劳动中受到的锻炼乐趣会更加多。

总之,劳动激发着奇思与妙想,劳动创造了智慧与财富,劳动培养了健康与高尚的情感,相信在劳动中成长的孩子将会获得一种生命的教育。劳动教育是班级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关注劳动教育。

(本文作者系南山区优秀教师、班主任。)

[参考文献]

1.(意)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密码,金晶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7

中医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篇7

一是适应国家对中医药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政策支持的需要, 抢抓发展机遇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步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保护、扶持和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 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 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都提出要保护和发展中医药, 并把许多中医药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2009年4月, 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前不久结束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 坚持中西医并重, 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作为中医药院校, 必须及时把握发展良机, 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优势, 强化特色, 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是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养生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发生转变, 更加注重健康与养生。随着医学的发展, 西方医学模式也在转变, 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中医药学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状况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注重从人的整体功能状态来判断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注重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 防患于未然, 而强调个人的养生保健等则适应了人们对健康养生的要求, 其理念与转变了的医学模式相吻合, 与调整了的医学目的相一致。因此, 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会更加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河南中医学院正在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而不断努力。从2010年开始, 河南中医学院承担了河南省干部自主选学《医学与健康》专题培训, 挑选出学校知名专家教授为河南省省直机关、郑州市市直机关干部开展健康专题讲座, 受到好评。也是从2010年春季开始, 学校与张仲景大药房联合在河南省人民会堂开办“仲景大讲堂”, 选派知名专家教授为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健康养生保健常识, 深受欢迎。学校一些知名专家教授还做客河南电视台《天天养生》栏目, 进行养生保健专题讲座。这些讲座不仅普及了健康保健常识, 而且传播了中医药文化, 发挥了中医药文化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是适应当前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 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 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作为中医院校, 我们将积极适应这一改革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面, 要引导学生向基层发展、向社区发展, 通过掌握的中医药技能为基层群众服务, 奉献青春, 实现人生价值。要把强化中医传承工作放在重要地位, 培养出真正的中医药人才, 以适应我国基层、社区群众的需要。在教学改革中, 2009年学校率先开办了第一届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师班, 首批招生700人;2010年学校又在2009年招生的基础上与省卫生厅实施了委托培养的教育模式。此外, 在开设全科医师专业的同时, 近年来, 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到基层去建功立业, 全校涌现出了以全国道德模范王一硕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基层服务先进典型和以杨玉华为代表的一大批基层创业先进典型。

四是适应当前世界中医中药热的需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世界范围内的中医中药热日益高涨。随着传统的西方医学模式弊端不断显现, 很多国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都在寻找新的方法解决这一医疗问题, 中医药在解决这一医疗问题上的优势不断凸显, 日益受到西方医学界的重视。目前, 已有不少国家立法承认中医药, 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 中医药人才缺口增大。学校为积极适应这一发展形势, 不仅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 还加大了对外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 开办了针灸英语、医学英语等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医学专业知识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能够在国内外从事中医针灸推拿临床以及专业英语翻译、学术交流及国际医疗合作等工作。同时采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将学校发展成国际汉语推广基地, 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扩大中医药的世界影响。

五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实现中原崛起、建设中原经济区助力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原创思想, 推动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发挥我国原创科学的优势, 推动自主创新;繁荣我国医学科学, 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河南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 不仅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 而且具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中医药在药材种植、药材加工、药材销售和劳动者健康保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 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是我国最具有知识产权的产业, 对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中医药尤其是大力发展中药农业, 对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而言, 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必定会对实现中原崛起、建设中原经济区增添新的力量。

我们要紧紧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发展机遇, 把“产、学、研、用”结合起来, 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近年来, 学校与其他7家单位发起组建了河南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并成为河南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单位。联盟将瞄准中药产业领域国际先进水平, 进行联合攻关, 开展中药产业战略研究, 促进技术集成创新,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形成产业核心技术标准, 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加速河南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中药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打造“豫药”品牌, 拓宽河南中药出口贸易通道, 提高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对河南经济的贡献率。学校与方城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中药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对方城县的中草药种植加工进行专业指导, 实现中草药种植加工的科学发展。学校还在全省许多地方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 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主动教育 篇8

公民身份与公民的本质内涵密切相关,而公民概念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蕴涵,其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城邦政治时代。尽管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公民理论阐述有着不同的取向,但无一例外地折射出“公民”概念的本质内涵,即公民是作为个人权利和义务相完备的主体性存在。“公民身份是一种成员地位,它包含了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这种成员地位旨指平等、正义和自主。公民身份的本性和发展在任何特定的场合,通过相互的情境、内容、深度和广度上的沟通而获得理解”。[1]可见,在政治哲学视域中,公民身份既是一个与权利相关的概念,也是一个与义务相关的概念,它是公民在政治共同体生活中承担政治事务、进行政治活动的身份确认与保障,因此蕴含着非常明显的“主动公民身份”(Active Citizenship)诉求。

然而,自17世纪以来,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方陆续取得成功,自由主义作为反对封建束缚的一种历史性思潮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逐步发展成为西方政治生活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政治思潮。而作为自由主义重要理念的个人主义则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冲击着传统的人性观和世界观,现代人已习惯于用亲密情感来衡量包括各种非人格的社会因素在内的一切,这使得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间原本平衡的关系出现了某种失衡,并导致了以下危机:

1. 民主的赤字。

民主在全球化巨大冲击下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悖论:一方面民主在全球广为传播;但另一方面,在所谓“成熟的民主国家”中,人们对民主的幻灭与日俱增。在许多西方国家,公民尤其是年轻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意愿与水平持续走低引起了人们严重担忧。[2]一份1964年的民意调查表明,76%的美国民众信任政治家们一直或基本上在为选民们谋福利,而30年后一份类似的民意调查则表明,持这种信任态度的民众比例下跌到仅为25%。[3]

2. 社会资本的销蚀。

社会资本——普通公民的民间参与网络,以及体现在这种约定中的互惠和信任的规范——作为一种社会粘合剂,它不仅可以减少经济交换中的成本,降低交易费用,从而促进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可以为个人带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财富,从而提高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还可以减少冲突,增加妥协,增进公民对政治的、社会的参与,使民主制度运转良好,提高政府效率,从而实现善治(good governance)。因此,社会资本是一个完善社会所必需的,它是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必要补充。然而,经济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移民浪潮却对如何继续保持社会的凝聚力带来了问题。大量的事实证据表明,近几十年来,一向以活跃著称的美国公民社会也正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社会资本在不断萎缩。[4]

3. 共享价值的迷失。

一般而言,一个社会总是扎根于一定的共享价值之上,而这些价值总是奠基于一定的道德基础上,然而,自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新的道德”思潮席卷了西方大部分国家,它有力地冲击了许多传统的道德规范,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如英国的学校课程评定机构(SCAA)通过召开价值教育论坛确认了某一组核心价值的存在,全球伦理协会也希望诸如责任、同情、诚信、公平、尊重等这样一些价值能够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支持和共享。然而,即使有了这众多的回应,关于价值共享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所谓大家所认同的某一组核心价值,在不同的环境或不同的语境中仍然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它仍然无法完全解决“道德相对主义”所提出的问题。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日益膨胀的个人主义是与17世纪以来公共信念和公共生活的衰落直接相关的。现代社会的公众不再视参与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为义务,甚至认为公共生活变得极其无趣,而这或多或少都与主动公民身份的消解有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主动公民身份的再造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条件。也正因为此,西方许多富有洞见的学者纷纷开展了对主动公民身份的研究和探讨。

二、主动公民身份:三种不同的研究路径

虽然主动公民身份目前已是国际社会在讨论公民教育政策时常用的一个术语,但是究竟何谓“主动公民身份”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这主要是由于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主动公民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正是基于这一考量,本文并不打算对主动公民身份的内涵进行界定,而是转换研究论域,对西方学者关于主动公民身份的研究进行梳理,从而使我们能从宏观上对主动公民身份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总体来说,学界对主动公民身份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研究路径。

一是政治性描述。这种政治性的描述一般而言是作为与现时代政治相契合的政治性口号而被采用的,呼吁广大公民通过积极参与公共政治生活,与政府一同承担起关乎自己和他人美好生活的共同责任。然而,通过仔细比较,我们也会发现在不同的国家对“主动公民身份”的理解实质上是不一样的。比如,虽然新加坡和加拿大两国政府都支持主动公民的培育和发展,肯定公民在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美德,但是,新加坡政府对反对性的政见仍持保留态度,同时,抗议和示威游行在这两个国家中也是被区别对待的。正如科尔(Ker)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究竟何谓‘主动的’公民身份以及它们对政策和实践有着怎样的潜在意义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5]

二是理论性界定。从理论上来看,对“公民身份”的解释先后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化,并形成两大鲜明的理论传统: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传统与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传统。与此相应,对“主动公民身份”也同样主要存在着这样两种不同的理解。公民共和主义将主动公民身份的理论基础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其概念内涵进行了扩展,强调公民不仅要在理论上拥有参与影响其未来福祉的讨论和决策的可能性,而且也能够从实际上运用这种可能性。[6]新自由主义则将“主动公民身份”的概念更多地与服务供给联系起来,认为“面对政府责任在社会供给领域的广泛撤退,新自由主义国家的公民需要表现得更加积极以保证他们所有权享受的服务的标准和类型”。[7]

三是经验性分析。现在已有一系列通过运用现实调查的数据来研究“主动公民身份”的方法。还有一些研究则试图通过设计或加入其他的指标以扩充原先的测量量表,从而使“主动公民身份”的维度更加丰满。总之,通过各种方法的混合运用(调查、访谈、观察等)分析学生对公民活动的态度。

由此观之,主动公民身份的本质特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然而,尽管问题极其复杂,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少学校仍然积极探索与自己学校具体情况相符的主动公民教育的方法,其中以英国伦敦卡姆登自治镇的前首席行政长官彼特·米切尔(Peter Mitchell)提出的“全校策略”(a whole-school strategy)框架最为显著,[8]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很多学校的具体实践都是对这个框架的反应和折射。

三、“全校策略”与主动公民身份再造:任重而道远

在当代西方,很多国家的公民教育已经普及。但鉴于在全球化浪潮中所产生的上述一系列问题,主动公民教育被日益提上议程,即它“不仅指关于公民身份和公民社会知识的教育,还包含了关于价值、技能及理解能力发展的教育”。[9]“全校策略”就是对这一本质内涵的积极反应,这个框架主要由以下六个方面组成:

1. 领导层。

如果没有校长和学校高层管理团队的充分支持,公民教育的“全校策略”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在“全校策略”中,校长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学校的高层管理员工中培养一种以责任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并带领这样的团队完成以下任务:(1)设定目标和价值;(2)课程发展;(3)动机;(4)质量管理;(5)边缘管理。由于学校的公民教育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所以这五个方面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

2. 课程编制。

学校公民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与课程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课程的编制是学校公民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学校公民教育的“全校策略”中,课程的编制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部分:(1)课程的制定;(2)创造性的学习经验;(3)课程评价;(4)学生的参与。

3. 专业进修。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社会正逐渐从教育型文化转变成参与性的学习型文化,教育从其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主动公民教育的“全校策略”中的专业进修不仅仅是指某一堂课或某一个理论会议,也不仅仅是指关于公民身份的教学实践,而是包括更为广泛的内容,它要求学校的所有员工:(1)知道和懂得公民教育三大组成部分(即社会责任、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素养)[10]的内容及其目标;(2)清楚自己的专业特长对学校的公民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3)知道并懂得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民主的和参与性的学习方法;(4)以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为范本调整自己的行为及关系处理方式;(5)帮助和支持学校内部能够促进公民教育的组织和机构的发展。

4. 管理。

在主动公民教育的“全校策略”中,管理意指保证所有的资源、体制以及人都能够认识到公民教育所设定的目标和价值,这意味着要在学校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关联并有所重叠的三个方面调配好资源和责任:(1)学习,即指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2)行为,即指学校作为公民共同体;(3)民主参与,即指学校作为一个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一起参与民主活动。当然,这三种共同体在不同的学校其各自所要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需要通过某种管理方式使主动公民教育贯穿于这三种不同的共同体中。

5. 环境。

此处所谓环境,不仅包括学校公民教育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也包括所有能促进学校公民教育发展的资金、与其他社会共同体和组织的合作关系、与当地政府和权威机构的关系等一系列条件,因此,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很难一概而论。鉴于此,服务于主动公民教育的“全校策略”以建议的方式提出了以下几点:(1)将学校和其他社会共同体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学校的公民教育置于学校议事日程的核心地位;(2)重新审查自己学校的面积及设施使用情况,以寻求机会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于学校公民教育和社区发展的自然环境。(3)所有的学校都应与当地的权威机构保持联系;(4)公民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所有的学校都应将长期发展作为其考虑的中心,并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商业活动以及其他共同体组织恰当的合作关系。

6. 审查。

确切地说,审查并不是主动公民教育的组成部分,相反,它只是作为一种反馈审查前文所述“全校策略”的五个方面究竟实行到何种程度以及其实行的效果如何。公民教育的目标就是使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发生改变,人们将自己作为主动公民看待,希望并有能力对公共生活及公共事务产生影响。而这一目标的达到与否不能通过考试来检验,因为考试的得分高低并不必然表明一个人的政治行为素质高低以及公共参与的能力高低,鉴于此,主动公民教育的“全校策略”对审查部分设计了这样一个框架:首先,认识到公民教育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其次,学校的道德风貌及思想观念;最后,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

以上就是关于主动公民教育“全校策略”框架的全部内容。实际上,西方国家的很多中小学已经或正在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践行着“全校策略”,并在相当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难得的经验。总体而言,这个“全校策略”是比较现实可行的。当然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全校策略”的实行也会遇到很多难题,尤其是在具有不同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推行时就更是如此。因此,主动公民身份再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国情、区情和校情灵活应对,切不可生搬硬套,盲目移植。

参考文献

[1]Keith Faulks,Citizenship,London:Routledge,2000:13.

[2]饶从满.主动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6,(7):2.

[3]John Potter,Active Citizenship in Schools,London:KoganPage,2002:40.

[4]Robert D Putnam,Bowling Alone:Americans’DecliningSocial Capital,Journal of Democracy,6(1),January 1995:65~78.

[5]Kerr,D.,Nelson,J.and Ireland,E.Exploringthe Meaningof‘ActiveCitizenship’in England,Europeand beyond,nfer-news,Summer,2006:4~5.

[6]Hvinden,B.and Halvorsen,R.Emerging Notions of ActiveCitizenship in Europe[EB/OL,]2001.http://www.shakti.uni-urb.it/eurex/esa/PDF/ESA_Hvinden.pdf.2006-01-18.

[7]Kennedy,KerryJ.Student Construction of‘Active Citizen-ship:’What does Participation Mean to Students?,British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Vol.55,No.3,September2007:307.

[8]Peter Mitchell,A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Citizenship andSocial Education,CSV,1999.

主动教育 篇9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们发现:很多自然角都是教师自己布置的, 幼儿开始时感到新鲜, 时间长了, 自然角成了摆设。究其原因, 是教师表现出全面的包办代替———代替幼儿思考、代替幼儿动手操作, 失去了许多教育契机, 忽略了幼儿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具体的组织过程中表现为幼儿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如何发挥自然角的教育功能, 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成为我们研究、实践的课题。

一、放开手脚, 让幼儿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

过去建立的自然角, 都是教师绞尽脑汁找东西, 拼凑出来的, 幼儿开始感兴趣, 可过几天就无人光顾, 无人问津了, 教师也把它遗忘了, 自然角成了任其自然发展的角落。为了让自然角真正成为幼儿主动探索的活动角, 各班进行了新的尝试。教师拿来种子, 让幼儿想一想种在哪里?有的说种在花盆里, 有的说种在易拉罐里, 有的说种在塑料瓶里等等。幼儿都按自己的意愿、办法把种子放了进去。种子靠什么生长呢?人要吃饭喝水, 种子是生物, 也需要喝水, 有的幼儿就天天给种子浇水。同样是往瓶子里放水, 有的用水泡不换水, 有的天天换水保持种子湿润, 幼儿天天盼着自己种的种子长出芽来。几天后, 用水泡的种子烂了, 变臭了, 也没发芽;保持种子湿润的发了芽, 还长得很高。幼儿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证明不能浇水太多, 水多了种子就会被淹死, 给水适量才能恰到好处。这就是幼儿在种子发芽这个实验中, 自己动手找材料、自己操作、观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的结果, 也是教师积极引导的结果。

二、自然角的教育功能, 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 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法, 幼儿正是通过观察获得了了解世界的第一手经验, 在观察中, 幼儿能不断地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了幼儿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从而进行了再次新的或更细致的观察。

幼儿看到绿豆能发芽、长叶、长高, 又从家中带来各种豆类的种子, 还有瓜子、花生, 我请幼儿把生的瓜子和熟的瓜子放在两个相连的容器里 (便于幼儿观察) , 过了一些天, 幼儿发现:装生瓜子的容器里瓜子发了芽, 而装熟瓜子的容器里的瓜子怎么也不发芽, 他们议论开了, 有的说瓜子熟了就是死了, 就不能再活了, 也就不能再发芽了。

除植物外, 幼儿还提出小动物也可以放在自然角里观察。我对他们说:你们从出生到现在, 爸爸妈妈是不是照照片、写日记, 记录你们成长的过程呀?我们也为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做一个记录。幼儿齐说好。为此, 我把家中的相机拿来, 让幼儿每天为小蝌蚪照一张相, 他们每天都观察蝌蚪, 几月几日, 小蝌蚪长出后腿, 不会写字就画出蝌蚪的两条后腿, 几月几日, 用了几天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 几月几日, 又用了几天蝌蚪的小尾巴不见了, 长成了穿绿衣服、四条腿的小青蛙。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观察、记录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深刻地感受到万事万物都在变的道理。甚至有的幼儿提问:我们为什么没有尾巴?是不是我们的尾巴蜕化了呢?

自然角的设置直观、丰富、生动、具体, 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自然角, 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观察。春天, 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地观察了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秋天, 有些树开始落叶了,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得知了落叶树和常青树的不同。冬天的水仙花引起了幼儿无限的遐想:“咦, 天这么冷, 水仙花还站在水边, 不冷么?”在观察中, 幼儿不仅获得了快乐, 还逐渐培养了他们观察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在体验中, 丰富了幼儿的想象。

三、自然角的教育功能提高了幼儿的分类能力

分类是获得信息、分析信息最有效而经济的方法, 也是对幼儿而言, 益其一生的基本技能之一, 它能帮助幼儿把周围的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 有助于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幼儿时期的分类主要是二元分类法 (即是与否的分类) , 要求幼儿在感知的水平上将事物分成两类。自然角的创建则较好地提供了这样的场所, 幼儿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 学习分类、比较、归类、判断、对照等, 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比如, 不同的种子长出芽后慢慢地脱落, 长出的叶子却是一样的, 幼儿就不知道原来的种子是什么, 有的说是黄豆, 有的说是绿豆, 他们因为这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大家商量怎么辨别的方法:有的说把容器编号, 有的说把种子粘在容器外。通过讨论幼儿说出了很多分类方法。自然角让幼儿学到、学会了很难理解的分类问题。

四、创意主题, 根据季节不同创设自然角, 进一步发挥自然角的教育功能, 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随着季节的不同, 自然角也随之变化。经过幼儿研究, 教师启发, 幼儿根据季节不同, 以主题形式创设自然角。春天来了, 以“种子、芽、苗”为主题, 把不同的种子种在装有土、沙子、锯末的小盒子里, 观察种子的变化过程, 并和放在水里的种子作比较, 并作记录;夏天, 以“可爱的小动物”为主题, 蝌蚪、蜗牛、金鱼等, 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 为他们录像、记录;秋天, 以“金色的秋天果实累累”为主题, 观察水果、干果的变化;冬天, 以“瓶子里的根”为主题, 观察瓶子里生长的大蒜、萝卜、白菜等的实根、须根, 了解根的向水性。

如何调动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 篇10

关键词:农民,培训,主动性,研究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民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而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如何引导和调动农民学员来主动参加学习培训是本文将要探寻的问题。笔者在近十年的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发现, 引导和调动学员参加学习培训主动性和以下几个方面息息相关:

一、学习环境

好的学习环境对农民培训起到最基本的作用。安静的环境, 可以使学员集中注意力, 把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可以亲手操作的实验实习场地可能让学员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更好地把握其实用性;良好的师资, 引人入胜的讲解, 能大大提高学员的兴趣与爱好;学员间的探讨与互助使学习成果提升一个层次。

二、农民个体

农民培训的对象是生产一线的农民, 属于成人教育培训的范畴。因此, 农民教育培训要遵循成人教育的特点并尊重其特殊性, 着重培养学员的有意注意、提高学员的自觉性, 例如让学员认识到此项学习的重要性, 也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了。

在心理上, 农民学员参加培训学习的行为是依赖内部或者迫于外部的压力, 他们的认知结构对学习影响很大, 会固执己见, 农民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 并想得到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如果能与其他学习者分享自己的经验, 学习效果会很好。农民具有异质性, 希望高度参与教学, 与培训者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训效果提高。如果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参加学习, 主动性就会提高。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行为上, 农民学员在24小时后看到的记忆率为80%, 感觉的记忆率为79%, 听到的记忆率为45%。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只有30分钟左右。农民学习中对老师文字语言、有声语言、肢体语言的记忆效果不同, 分别为文字语言7%, 有声语言38%, 肢体语言55%, 最佳的记忆信息为开头和结尾的信息, 对特殊信息、关联信息、反复重复的信息记忆较好。这些都是我们要在农民教育培训当中应当注意的, 在教学中掌握并抓住这些特点对提高农民学习的主动性极为重要。

三、培训内容

按需培训, 农民会在需要时产生学习主动性。让农民参训者了解学习终极目标与自己通过能力的差距, 如果能够接近或者可以达到终极目标, 将会更有积极性, 农民希望能从学习中获得回报。

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 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人学员不同于中小学生, 农民学员更不象普通的成人学员, 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有很大成分是从实际出发, 或者是实际利益, 要先看所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用", 能否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兴趣在于教师所讲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农民学员兴趣, 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尤为主要。以多层次农民教育培训为主, 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调动农民学习的主动性, 利用农业科技直通车、宣传栏、明白纸等手段将科技送到农民面前, 方便农民学习。教学伊始首先要了解学员的自身情况, 按需、因材、因人施教, 设置教学方案, 精心安排培训内容。在农民教学中加入联想, 通过联想的方法学习新事实、新观点和新概念, 可以提起学员的好奇心。培训的场景、内容与实践越接近培训越能激发学员兴趣。教学中不断回顾, 通过加强、反复练习来超量学习, 即一遍一遍反复学习以达到农民学员对学习内容精深或熟记。结束时再次强调重点将会对农民培训产生较好的效果。好的实践活动和练习能让参训者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 比如让农民参与设立一个实际的目标, 让参训者必须运用所学的知识、信息、技能才能实现和完成目标, 这样会使学习的远期效果较好。

上一篇:电力电缆故障查找下一篇:建筑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