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思想品德教学

2024-06-18

创新教育思想品德教学(精选十篇)

创新教育思想品德教学 篇1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1. 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产生惧师心理, 很大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失去了创新欲望。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愉快的心理空间, 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 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 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 不求全责备, 努力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知心朋友。

2. 树立尊重、信任的观念。

首先,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因受到教师的尊重而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 并接受教师的教育。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鼓励, 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理话。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 他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积极上进, 教师要淡化过去思想品德课说教者的身份, 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 以朋友的身份出现, 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 努力改变学生知识存储器的角色,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讨论中学

1. 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 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 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互相讨论。在讲授新知识时, 首先拟定出讨论的问题, 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 让学生各抒己见, 充分想象, 大胆的发表自己对新知识的见解和体会, 参与到求知的过程中。再如相互质疑。在深化明理过程中, 要求学生结合教学的知识点, 收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的行为, 互相提问, 互相讨论, 在讨论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果。

2. 创设情境, 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根据教材的特点, 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听听、说说、辩辩、演演等多种途径,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注重实践体验, 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新课改中, 突出的一是强化品德教育, 二是强调人文素养, 三是突出信息技术, 四是倡导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教学, 使学生在操作中学, 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 经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 知道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 使教学过程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要教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以, 思想品德课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二是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实施新课改以后, 为教育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创造了时机, 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科学的评价方法, 让学生在鼓励中学

1. 是克服智商化倾向。

在进行评价时, 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 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更要注重对学生平时行为的评价, 重视过程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力求做到知行统一。既重视学生校内的表现评价, 也应试图强调家庭社会的评价。

2. 是评价内容具体、适度、透明。

教学前要给学生明确而适度的评价内容, 目标和评价细则, 使学生对评价有章可循。并使学生的道德评价全面、科学、规范。

3. 是评价方法自主化。

在评价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 结合家庭评、社会评、教师评。评价结果力求客观、公正、科学。

创新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 而是发现, 是超越, 这种发现或超越在本质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这才是创新的价值所在。对学生而言, “先进性”必须成为学习活动追求的目标, 其具体表现可以是学习方法的科学高效, 可以是对学习内容理解的独到深刻, 可以是解决问题方法的简便新颖, 可以是知识运用于实践获得某种发现等等,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敢持己见, 大胆的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批判性, 以此来支持他们独特的人格,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要有了创新精神, “高智商”才能转化为“高成就”, 天才少年才能真正展示天才, 不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创新教育 篇2

南昌市洪都小学 邹文娟

邹文娟,女,2000年毕业于南昌师范学校普师专业,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新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政策与培训模式研究与实验》洪都小学子课题组成员。2002年被评为洪都小学“教坛新星”;2003年6月,参加“南昌市小学语文学科习作指导课教学设计”竞赛荣获二等奖;2005年4月,参加“南昌市基础课程课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大赛”,执教的《学习建议书》一课荣获一等奖;2007年6月,被评为洪都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同年被评为洪都小学“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除积极参加校外的教学竞赛之外,她还多次撰写论文,提高理论知识,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2003年8月,她撰写的教育论文《以爱育人,以情优教》获洪都集团普教处论文比赛一等奖;2005年10月,撰写的《品读感悟,人文熏陶》在南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征集评比中,荣获教学设计一等奖;2005年11月,撰写的《培养学生诗文素养的教学策略与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南昌市第九届学术年会上荣获一等奖。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少儿时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作为小学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为了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下面就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谈谈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开发创造力一定要有好奇心这种心理因素,在青少年阶段,好奇心正是探索活动的前导和创造力发展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珍惜、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促使好奇心逐步由不切实际到切合实际,由对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对事物内部的好奇,由对表面现象的好奇到本质规律的好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进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去探索规律,诱发创造个性。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由于小学生好胜心强,渴望独立思考得到结论。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来创设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我们可以带上一只指南针,让学生在下面传递观察,他们惊奇地发现会不管怎样摆弄,指南针始终指向南面,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既激发了他们对祖先的聪明才智的无比自豪感,又培养了青少年纯朴率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探索事物规律的求知欲望。

二、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兴趣

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的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兴趣又是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兴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聪明才智也就发挥得越充分。教师必须重视对青少年各种兴趣的培养。

学生时期富于幻想,心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向往和追求,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积极引导,并通过以身作则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活动,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学生来说,憧憬和兴趣会使他对获得新知和成功而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用生动且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联系实际生活,通过精心设疑、鼓励成功、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持续强化学生可能会逐渐消退的兴趣,使学生由兴趣引路,发展积极思维并形成较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切忌照本宣科,死板教育,在浇灭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的浓厚兴趣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基础,增强想象力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打破已有事物的形象,摆脱习惯性思维对自己的束缚,做到敢想、多想、联想、广想、深想、幻想,让创造性的思想随心所欲,自由奔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丰实的感性基础,才能促使学生大胆的想象,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因为学生只有在自由、广阔的想象时空里,思维才会更活跃,创新也才会有可能。

如讲到中国最高的建筑物,就会提到468米高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我先让班上去过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同学说说他们在263米高的观光楼上所看到的景物,有的学生说:“站在塔上,看到底下的黄浦江的江面变窄了,江上的行船变成一个个小黑点。”有的说:“从塔上往下看,会感觉下面的房子象火柴盒,远处的高楼大厦也变得矮小了,街上的行人、汽车变得象蚂蚁„„”这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假如现在你们突然长高,长得比电视塔更高,你会发现什么更有趣的现象呢?”这时班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开:“如果阴天,我的眼睛会被乌云遮住”,“我走几步就从上海回到温州”,“我一伸手能象捉蜻蜓一样捉到飞机”„„学生一下子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下课了还余兴未尽。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

求同思维是天性,所谓“人云亦云”,大部分人的求同思维非常活跃。但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更为重要,只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依据给定的情境,能突破常规,从多个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方式,它具有独创性。作为教师要做到“教无定法”,在立足教学常规,对学生进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求同教育的同时,从实际出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克服刻板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提倡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

例如,在《司马光砸缸救人》一文中,讲到司马光与小朋友玩捉迷藏,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水缸里的时候,我们可以设问,“这时候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去叫大人来救人,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来救,有的说把水缸推倒,还有的说砸缸,答案各不相同。我们应当鼓励各种不同的想法,往往更好的方法就在各种异想天开中产生。我们不能局限于砸缸的方法,要给其他救人的方法以充分的肯定,保护学生萌芽中的宝贵的发散思维。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生理机制上来看,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从小重视动手能力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能的开发。从人类的进化来看,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创造了人的手,手的发展又改造了人的大脑,人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动手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代替,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与贫困山区学校结对活动时,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件玩具或其它礼物送给结对的小朋友,借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因为通过自己动手出来的作品,往往更显得珍贵。而且通过动手他们会考虑做什么礼物,怎么做,这样就会让他们思维活动起来,把脑筋调动起来,在制作过程中创造新意,达到锻炼创新意识的目的。

六、要注意运用赏识激励,维持学生创造的欲望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后,教师应当适时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培养学生形成自信、勇敢和勤奋的心理品质。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积极的想法和独特的设想,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取心,以赏识的态度,及时地真诚地给予鼓励,维持和巩固学生继续创造的欲望。例如在思品课中,可以结合课文,对发生在周边特别是学生群体中体现创新精神、勇敢精神、奋斗精神的事迹,与之比照,加以表扬鼓励,因为发生在身边的事更贴近生活,更有鞭策力,榜样作用更明显。在反复的赏识激励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创造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经常自然而然涌出的一种冲动。

七、要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保护学生激发创造的环境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心理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尤其是思品课,我们更应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把民主的思想身传言教给学生,对学生要温和、包容,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要有和学生共同学习创新的姿态,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允许学生申诉,如果学生的意见中有正确的部分,应该及时肯定并接受采纳。这样就会逐渐形成民主的气氛。民主气氛是教师进行创造教育的必备条件。这对于封建影响极深的民族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在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里,学生的大脑才会无拘无束畅想,才会迸发创新的火花。例如可以在教课过程中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发学生的争论,最后告诉学生不要迷信老师,要相信自己。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引导学生破除迷信,鼓励创新。

创新教育思想品德教学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创新方法

G623.1

针对农村教育,被广泛关注的教育问题就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因此有关教育部门必须提高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对每位留守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了解他们的喜好、性格以及内心想法,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对小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可以建立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由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较小,并且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度还不够清晰,没有形成对身边事物进行准确评判的能力,也正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的原因,所以常常会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并且还会时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对于小学生的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小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对小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教育,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上的教育,小学思想道德课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专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教育,对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对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起到促进作用[1]。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凝聚力的形成

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都比较孤僻,不愿与人沟通、交流。因此,在教师组织的合作学习中,也不会积极参与,更不愿和同学、教师进行互动,导致团队合作意识缺失,更加不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因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包含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生快速形成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并且将学生的心都凝聚在一起,加强和巩固班级的向心力[2]。

二、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的现状

(一)对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

由于应试教育对我国小学教育影响颇深,所以直到目前,仍然有一些农村地区的小学,依旧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一些农村地区小学领导也很重视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教师却没有落实好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没有明确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观念,认为思想品德这一学科的分数比较少,并且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成绩,所以就忽略对小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是将教学的重心都放在数、语、外这三门学科上[3]。由于教学方式传统,在实际授课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体,采用“灌输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没有将留守儿童自我形成的不良习惯转变,而且使得提高农村思想品德教学质量难度加大。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目前,大多数的小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进展很顺利,教学笔记也很详细,这些都是通过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进行调查、统计所得出来的。但是,深度研究后就会发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多数都是讲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并没有关于思想品德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将思想品德教学的重心放在理论知识上,而忽略实践性教学,加大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难度,例如,学校根据思想品德教学材料,需要对学生开展“敬老爱老”活动,但是由于教师并不注重思想品德的教学,就将小学生留在课堂,结合教材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理论性教学,然后提问,但是不进行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很难真正的使小学生意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也无法体会真实的“敬老爱老”的意义,没有很好的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影响,无法触及到小学生的心灵,不能够很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4]。

(三)农村留守家庭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发展

因为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差,因此大多数家长都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导致留守儿童在教养问题上的缺失,并且缺乏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也给农村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带来很大的教学困扰和压力,教师很难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无法做到真正了解留守儿童的爱好以及性格,就没办法因材施教,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性格都比较偏执,很少与人进行沟通。

三、提升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要重根基

加强我国公民的整体思想品德素养,并且加强对我国农村地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小学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水平以及对思想品德教师的行为举止进行合理的规范,为小学生做好榜样,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另外,还要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教材进行修正,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加集体荣誉感、改掉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的行为,因此,学校要多开展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开拓小学生视野,在活动中互帮互助,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5]。

(二)创新思想品德教学途径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和质量,务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改对教材的要求,教师应多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内心情感,还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养,鼓励和引导小学生多看一些有关爱国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书籍,使小学生从小就有爱国情怀。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有关抗日或者古文物的展览馆进行观摩和感受,让学生亲眼看到的事物感染内心深处,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改变我国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小学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上的创新、拓宽学生的视野、规范自身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促使整体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田树波.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4):74-75.

[2]张刚.如何上好农村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164-165.

[3]杨文芬.当前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4):18-18.

[4]李绍庆.试论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2(3):8.

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 篇4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创造意识

师生关系是以“教”和“学”为中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完成很多教学任务, 而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因为, 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 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学生与教师之间也是平等的, 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课堂上多关注学生、多帮助学生, 在学习中与学生平等参与、交流, 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 才能彼此打开相互沟通的大门, 彼此接纳, 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这一活动中来。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目标顺利完成的基础, 只有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打下基础。

二、采取有效教学方法, 提供创造机会

要想使思想品德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板、一笔、三尺讲台的传统灌堂式的教学方法, 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积极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以适合思维活跃的中学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既是新教育理念的要求, 又是教师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初中生正处于花一样的年龄, 他们思想开放, 思维活跃, 多动, 没有定性, 如果教师不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 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成果。因此初中思品教师应多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应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和方法, 提升课堂氛围, 唤起学生对思品课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对学习始终充满新鲜感。所以, 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导语, 精心设计问题, 使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主动愉快地学习, 这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例如在讲《我们向往公平》这一课时, 课前我精心选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李某与梁某同去工商行政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因为李某与该部门的有关领导认识, 他通过关系, 很快就领到了营业执照, 而梁某由于没有关系, 他的申请如泥牛入海, 营业执照迟迟办不下来。”我从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不公平的例子入手, 通过这一案列, 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 我也时时注意用问题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如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自己认为不公平的事, 给同学们讲一讲, 师生共同探讨。然后提问学生什么是公平, 怎样维护公平等。通过这些方法我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还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机会。此外, 教无定法, 在思品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题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如开展辩论赛、情景表演、知识竞赛、“我是法官”等多种活动,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赏识学生的创造成果, 提高学生的创新激情

每个人在从事一种活动时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创造成果得到教师的肯定。而长期以来, 我们教师在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践问题的分析上, 时刻追求标准答案。学生不断学习, 却无法让教师认可, 久而久之, 就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应多赏识学生,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肯定学生对一些问题所作出的富有想象力的答案, 欣赏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多说一句“你的分析真全面”“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或者多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 多给学生一个认可的微笑等。此外对一些后进生, 教师也要同样尊重关爱他们, 力求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对他们在学习中一点小的进步、一点小的创新也要给予表扬,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在教师的赞赏、鼓励中一次次提升, 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思品课的学习中去。

四、小结

总之, 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 在努力搞好初中思想政治课这门人文学科教学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让师生在合作、质疑、探究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作为新时代的中学政治教师, 为了完成时代赋予的艰巨使命, 我们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 努力探索新时代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增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 为21世纪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摘要:创新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关键, 也是当今教育教学的重点, 新课改革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根据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结合创新教育的基本思想原则, 谈一谈创新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教育,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伟.创新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 (8) .

[2]袁明亮.浅谈创新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实施.考试与评价, 2012 (2) .

创新教育思想品德教学 篇5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所有课程中,思想品德教学课程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是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近几年来随着对孩子各项能力培养的逐渐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上注重提升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已经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任务。本文对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做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初中教学;思想品德;创新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在初中阶段的课程中占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老师最容易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当中的一门课程,思想品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思想品德课程如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现如今的学校当中,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教师往往都是根据书本上的题材来讲解与传授知识,学生也没有很好的理解掌握,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这就与我们要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背道而驰了。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所提高,教师就必须重视这一项能力的培养,且在这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以下笔者针对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教学进行探究与分析: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分析

1.1教学内容过于广泛

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的一大课程,其中涉及到的教学内容非常多,虽说思想品德课都是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的发展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现阶段的学生思想仍处于跳跃性的阶段,他们的基本价值观仍不能完全地固定,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有侧重点地将学生引导到与其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知识点上,从而更加有利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应试教育仍存在

我们国家新课改已经在国内大部分普及了,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应试教育的现状仍存在,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乏有较为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一方面认识不够,从而在上课时往往就忽略了这一能力的培养。

1.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坐着听或者做笔记,这样的教学方法自然有它的好处,但是久而久之就显得较为单一,一直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兴趣,这样大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适当地改变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4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随着我国进行课改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行动上仍没有具体落实到,许多教师们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以高分为目的进行教学,也没有意识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教师本身也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日常的教学上并没有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给予过多的重视。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

2.1学好基础知识,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学好基础知识是提升任何一项能力的首要前提,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首先更要掌握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点,这些基础的知识点具有很有价值的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起到促进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德育思想的发展。教师根据教材、依托教材,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点将德育知识教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自行去领悟课堂上内容的真谛。这样有基础地培养避免了毫无目的地去将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本中第一单元知识点:责任。教师在进行这一单元的知识教学时,首要任务应该先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讲解透彻,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吃透、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举出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与责任相关的例子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责任的意义与重大。

2.2多样化的课堂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的上课形式更加不能单一死板。所谓创新,就是要不一样的东西。课堂教学形式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一味地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务必要重视课堂的教学形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九年级中关于“集体与个人利益”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什么是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等等,针对这一单元的学习,教师可以变换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请学生在讲台上表演以本单元知识点为主题的话剧,由学生自行设计剧本与演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3注重实际活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往往都会设计有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这一环节的内容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完成。主要的形式基本都是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学习。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环节内容的引导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在“竞争合作求双赢”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倡鼓励学生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通过课后时间去进行社会调查,学生们在此之中可以分工协作,有的负责设计调查提纲,有的负责联系走访对象,有的负责查阅相关资料,有的负责整理与统计数据,学生们将最后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在班上评出一组最佳的社会调查报告。在此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竞争与合作的深刻認识,促发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去思考看待问题,在训练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合作与竞争的意义与关系。

3.结语

在学生学习发展的道路上给予引导与支持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必要的,不仅仅是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来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每一学科中都应该融入这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在此科目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育决策,这样的教育方式值得引起每一位老师的重视且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付诸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周天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57):160-161.

[2]蓝子瑜.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5):69.

[3]陈济飞.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11):16.

[4]孙红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新高考(升学考试),2016(8):47-48.

[5]于 萍.探讨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3):153-153.

[6]鲁建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5(78):123-123,124.

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教育 篇6

關键词: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活动;质疑问难;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20-01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人,只有提高青年人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创新教育的深化与发展。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是指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象地说,创新教育不仅要向学生提供“黄金”,更要授予学生“点金术”。而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教育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集中性思维训练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老师的“一言堂”下,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成为“配角”。教师成了课堂内容的垄断者、灌输者,而学生则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

这样的传统教学,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老师讲授的内容缺乏兴趣,缺少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改变这种传统教学就要转换观念,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开拓了思维空间,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变教师的主体性为引导性,课堂不能再是老师的一言堂,也不是老师一人说了算,应该把课堂的主角戏还给学生,这就叫老师搭台、学生唱戏,戏也才能唱到学生的心里去。

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思想性,要给学生一种思想,不能靠灌输,只能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所以教师只需要正确去引导学生作出判断与抉择,学生的主动性有了,学习也就轻松自如了。

三、以课堂活动开启知识之门

思想品德教材里仍然有一些空洞、枯燥的说教理论,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无内容可讲,学生无兴趣可学。而要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我觉得以课堂活动的形式,无疑是打开思想品德课的一把金钥匙。

比如我在讲九年级《感受共和国的巨变》中,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列举搜集到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变化,从家庭生活变化到家乡生活变化,最后联系到国家发生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让学生探讨其中的原因,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通过活动课,学生加深了对一些理论观点的理解。所以我认为,以课堂活动的展开,也就有了解决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途径。

四、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所提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对教材或教师的教学大胆质疑,打破学生对教材或教师的盲目信任。提倡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想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更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五、注重课堂练习的设计

练习是强化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契机,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手段和途径。

而课堂练习的形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所以教师应该注重课堂练习的设计,采用新的、特别的练习方式,如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六、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

教师要具有爱护学生、赏识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充分尊重理解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鼓励发表不同见解,容忍错误的宽松环境。鼓励学生敢说敢做、敢于求异。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心情舒畅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平等、和谐的对话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篇7

一、培养创新思维, 是培养学生会创造的核心

在教学中, 要注意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 深挖细研, 巧设疑问, 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鼓励其标新立异。

第一, 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所谓设疑启发, 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 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 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通过设疑启发, 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 激发思维欲望,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二, 鼓励学生培养敢于怀疑, 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要有敢于怀疑和质疑前人的勇气。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

简而言之, 旁征博引, 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鼓励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立性;画龙点睛, 培养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由浅入深, 培养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 而导学式、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 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的作用在于“导”。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为培养其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 变“理性”到“感性”为“感性”到“理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因问题而产生, 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容易激起学生思维兴趣的, 往往是对事实材料、社会现实情况的分析。例如, 教材正文间隙有不少小字材料、插图、表格等, 教师都可以拟出思考问题, 让学生进行一番讨论总结, 由此而得出的结论, 不仅易于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 而且更易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二, 变机械的直接提问为灵活有效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 应避免机械的直接的提问。那么,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提问更艺术呢?其一, 提问的题型要灵活多样, 可以有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辨析、材料分析题等。这样不仅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二, 要提高提问的效率。即设计的提问对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具有效性。其三, 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识记巩固, 也能让学生整体感知知识点, 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识, 容易整理出答案, 而且使学生对判断一种社会变革进步与否的知识点有了整体感知,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

第三, 变“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片面教学为整体教学。对教师来说, 必须做到“细读全书, 精钻章节”。在新学期伊始, 首先要通晓全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这样既有利于整体教学, 又有利于知识之间的综合比较, 避免断章取义, 割裂知识点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 归纳大小知识点, 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类, 从而掌握重点, 摸准难点, 理清知识线索。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

三、使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已直接影响学习本身, 学生信息来源不再以相对固定的课本与教师为主, 而开始直接面对现实问题, 直接寻找、检索并收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信息和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报刊、文献、电视传媒, 收集、整理运用资料,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创新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 它的实现也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手段, 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 能使创新学习的观念更快、更好的实现, 已开启了创新学习的一扇大门。

总之, 思品课教学是与时俱进的, 教师也应当拥有开放的心态、敏锐的嗅觉和广博的视野, 紧扣时代脉搏和课堂教学的实质精神, 不断除旧布新, 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崔娜.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教育[J].学周刊b版, 2010年05期

关于思想品德课改革创新教育的思考 篇8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效果及反思

从教数年, 面对每一届学生, 笔者都费尽心思想要做到最好, 可结果不尽如人意, 学生都感慨:思品课特没劲, 若不是为了考试, 则我们肯定不会选择上思品课。笔者认为导致思品课教学枯燥无味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考试方式的限制;二是内容枯燥没味、抽象说教。为解决此类问题, 教育部针对初中思品课实施了《课程标准》。思品课的教学弃旧迎新展新颜, 从传统模式走向了创新模式。

自从执行《课程标准》, 思品课从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出发, 对旧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把其中的“繁、难、偏、旧”部分给删去了, 教材的编写贴近生活, 从七年级的心理意志品质的学习到接触相应的法律知识, 到八年级的责任意识法律知识的不断深入学习, 再到九年级的国情方针时政理想目标的全面学习, 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和掌握了自我、他人、社会、国家的相关知识, 材料切合时政, 例子更具代表性,理论也通俗易懂, 更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让“活动式教学”成为教材的亮丽风景线:首先, 新教材中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 主要有课内活动、课外活动和活动课。其次, 活动形式多样化。其中设置了大量新颖生动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寓教于乐, 快乐求知, 进入新境界。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更是让思品课课堂活了起来, 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和教师都真正解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做到了在快乐中求知。

那么创新教学模式是不是就是完美的教学模式呢?

其实不然。创新教学模式的主要导向是寻求体验式学习, 想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中学会新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事实上, 如果学生真如设想般投入地学习, 那么效果自然会非常好, 但是在现实授课中 , 一是由于 学生储备 不足 , 二是由于 学生个性 不够张扬,探求新知的情绪不高, 笔者发现运用创新模式教学, 课堂上真正参与的学生最多是一半, 甚至更少, 多数学生只是在一旁看热闹, 碰到好笑的就大笑或者瞎起哄。引入多媒体, 每节课的容 量大大增 加了 , 好玩有趣 的视频、图 片、歌曲等 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层出不穷, 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这些花哨的项目吸引了, 看热闹的就更多了, 学生的依赖性太强。面对许多探究性问题, 学生只需要答案, 过程根本就不愿意参与。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纯粹是为了好玩, 学习了问他有什么收获 , 他还是一 无所知 , 创新教学 模式看似热闹 , 学生在上课时挺带劲, 但最终流于形式, 效果其实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形势 , 思品教师要转变角色 , 努力提高 自身专业水平,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 既呈现所学知识, 又是信息的组织者 ;既引导学 生学习 , 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既管理整个课堂 , 更是课堂的合作者 ;既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更很好地记录学生的成长。

二、思想品德课的“素质教育”效果及反思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 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由此思品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从“应试教育”的“包围”中走出来, 步入“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相比传统教育有了很大改进:知识点体现了层次性, 由浅入深;联系生活, 切合实际;教材设计中增加了一些栏目, 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生活中的知识的渴望等。但是, 素质教育要很好地推进, 并沿着理想的道路发展, 困难很多:一些老师和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 易使教学进入误区, 产生副作用;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对师生的影响度极深, 短期内素质教育在实施中很难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 他们根本不能够或是不会自主地安排学习。就此而言, 素质教育在探索中还会面临很多问题, 我们应科学处理对待, 不能随大流做别人的传声筒, 更不能随声附和唱高调, 只有客观科学地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如何应对开卷考试

思品课实行开卷考试, 老师和学生就觉得特容易, 想想带书去考试谁不会? 实际上, 开卷考试是要让学生先理解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 然后联系国内外重、热点问题, 并联系校园生活实际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这样做确实能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创新能力, 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但因为考的是运用教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其实是考试难度增大了, 而且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太少、知识面不广, 总感觉题目太难, 答非所问。思品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分析各种社会现象, 结合所有知识正确看待各种现象, 传播社会正能量, 用自身行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时刻强调, 不管题目是如何组织材料展开考查的, 答案都一定能在书中, 用这样的观点应对开卷考试就没有所谓的难题了。

简言之, 思品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大课题, 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毅力, 加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不断实践总结才能提高。在当今教育形势下, 没有创新是非常容易被淘汰的, 教师要不断寻找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 融入新课改, 实践新课改, 唯其如此才能在新课改发展中求生存。

摘要:新课改下, 思品课取得了从旧课程步入新课程、从填鸭式教育走进“素质教育”、从闭卷考试走向开卷考试等成绩,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如开卷考试之弊端, 新课程之缺陷, 灌输与探究相结合,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等等。文章就这几方面进行论述, 得出了要在发展中求生存的新理念, 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创新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坦.《现代教育改革》引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9、4.

谈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 篇9

一、求新求变,展示教法的独创性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它体现在对教法、学法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上,因此教师能否充分展示教学方法的独创性是新教改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教法的独创性是指教师在教案的设计、新课的导入、质疑的激发、知识的传授、疑难的化解、情境的创设、高潮的营造以及学生能力的训练等一系列环节的一个或多个环节能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展示“绝招”。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趣味性和合作性,运用小品表演、课堂采访、评论赛、模拟法庭等具体形式为教学服务。用我的创新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张扬个性,培养创新能力并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七年级《师生关系》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小品表演《师生情》,引导学生开展采访活动,不仅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使学生懂得了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会了理解和尊重他人,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转变视角,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第一,给时间让学生自学与讨论。如我在实施“一体四环”新教改课题时,课前发放精心准备的预习卡片,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卡片上的各项要求,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充分讨论课堂内容,去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课后,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际调查得到的信息或网络信息,去自我设计问题,发现并解决问题。第二,通过课堂创设有利情境,使学生进入某种模拟社会角色。例如,在八年级《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的教学中,我同学生一起设计了一个角色情境,当商场保安把你当作小偷时,怎么办?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既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科学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力引导学生参与和体会新知识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探究学习的实质是“发现学习”。为了体现探究学习的要求,我首先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质疑是探究的起点,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3W”的思想习惯,即弄清楚What、Why、How,并分别从课题、框题、目题因题切入。例如,对于八年级《珍惜学习机会》这一框,学生将这一框题按“3W”方式进行质疑,将框题转化为“法律对公民受教育的规定是什么?”、“为什么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然后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在阅读教材之前尝试着自己作出解释或推测,鼓励学生大胆地“无中生有”,再通过阅读教材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并对自己的初步想法进行修正和补充。这样就把知识建立的过程由教师的单纯灌输转变为学生自己探求与研究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查阅资料,并体验到成功的愉快。

四、善于激励,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实现需要激励作为推动力。教学中恰当运用激励措施,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当科学地使用激励,鼓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行大胆创新。教学中的激励方式很多,主要是赞美学生,包括对学习差的学生的微小进步都予以充分肯定,增强其学习的信心。赞美的形式有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甚至用一首小诗,效果很好。此外,还可以开展学习竞赛,如开展优秀政治小论文评选活动等,让学生变竞争的压力为动力;关爱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她)的期望,等等。我特别注意激励学生勇敢地探索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看法,发表不同意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作业中,提倡鼓励学生答案的多元化。

五、加强活动课教学,实现学以致用

新课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新教材中设计出许多实践环节,因而也就特别重视活动课教学。因为它既是教材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升华”的一种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锻炼手段。这里讲的活动课就是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特定的、真实的活动情境,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及生存和发展能力。例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在讲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后,开展了几堂生动的活动课,组织学生到重要交通路口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或由交警简明生动地讲解交通规则,展示违反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等等。此外,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内容为: (1) 重大交通事故的案例; (2) 中小学生常出现交通事故及其原因,等等。根据调查得来的数据写出调查报告的活动课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实践创新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创新思想品德教学,加强德育渗透 篇10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 教师作为“打铁者”, 要想把学生打造成栋梁之才, 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通过多种途径, 不断地提升自身多方面的素质:第一, 加强专业知识修养。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扮演的首要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而要想扮演好这一角色, 教师自身一定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完成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目标, 为德育的进一步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 要严格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在课堂上,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而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同样也会成为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因此, 即使是在课下, 教师也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严格遵守日常行为规范, 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让学生在对教师人格品质认同的基础上更好地受到良好道德的熏陶;第三, 要重视课外充电活动。闭门造车导致落后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教师要想更好地驾驭思想品德课堂, 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多走出去与外界进行交流, 进行及时的充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课外学习活动与同行多交流沟通, 积极吸取他人的经验, 不断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这样才能够卓有成效地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德育活动。

二、重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与单纯的知识传授相比, 德育活动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往往更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反复化、强制化的手段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然而, 德育目标却无法通过这种反复强制的手段实现, 它必须要学生从内心上认同, 主动地把它纳入到自身的道德体系中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 一定要重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发生明显变化的青春期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感情丰富、心理敏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心理特征。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 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成人感, 然而, 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 又容易在生活、交往中遇到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困惑, 从而出现心理上的矛盾感。另外, 由于独立情绪、兴趣爱好以及交往能力提高等因素的影响, 在班级中, 往往容易形成一些小团体。例如在笔者的班级中, 就存在一些小团体, 这些小团体有的是因为性格类似而形成, 有的是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 有的则是地缘亲近而形成。面对这些各种各样的小团体, 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就要注意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愿望诉求, 利用小团体中积极的心理因素, 如讲义气、团结一致等, 对小团体中不良的风气, 如冲动、是非不明等进行适当的引导, 这样, 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 利用团体的正向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得德育活动能够得到学生更多的心理认同。

三、创新使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教材是我们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我们要想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活动, 教材当然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源。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 怎样利用教材是我们需要重点探索的问题。

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 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读, 很难引起学生的认同。因此, 教师要想办法给学生讲各式各类学生爱听的“大道理”。事实上, 与旧版的教材相比, 新版的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更加重视生活化、实用化。在教材中, 其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包括正文、辅文、链接、插图、学生活动、名人名言等多种形式, 在多样化的教材内容中, 原本可能会比较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显得更加生动有趣。为了使得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教师可以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再围绕着教材内容给学生添加进去一些相关的课外资料, 使得教材内容显得更加丰满, 更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四、重视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

相较于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形象化、动态化的知识往往更容易产生认同感。那么, 我们怎样把单一化、静态化的知识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动态化的形式呢?这就需要用到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录像,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制作一些动态化的教学课件, 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 可以令德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而学生对于实实在在发生在眼前的事物显然也更容易产生认同感, 从而有效强化德育的功能。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九年级第四单元《情系祖国》的内容时, 按照以往的经验, 传统的口号宣传式的教育方式对现在的中学生共鸣, 于是, 在上到这部分的内容时, 笔者就从互联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中国百年历史变迁的资料, 资料的侧重点并没有锁定在名族大义等大的层面上, 而是从一些比较细小的内容入手, 像是普通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变化, 精神文化生活的变化等与每个学生都密切相关的实例, 让学生看到了由于祖国的强大而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的变化, 从而在此基础上逐渐延伸出爱国主义的情感。

思想品德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 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学会通过多途径、多领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德育, 通过不断创新思想品德教学, 不断强化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思想品德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然而, 在如今的思想品德教学中, 德育的缺失成为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本文中, 笔者就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体会, 简单阐述了几点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德育的看法, 希望能够为思想品德教学德育的有效渗透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思想品德,德育,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殷瑞云, 抓住身边事, 利用好教材, 发挥思品课德育功能[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2 (30) .

上一篇: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简论下一篇:精神神经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