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石化

2024-08-24

石油石化(精选十篇)

石油石化 篇1

中国石油和化工节能技术协会高级顾问张觐桐此前表示, 截至2013年, 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只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的30%, 不论是按环比计算还是按定比计算, 都没有完成进度目标。

中国石化联合会的数据也表明, “十二五”时期前3年, 全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积下降5.5%。其中, 石化下降4.5%, 化学工业下降11.4%, 距离“十二五”时期18%和20%的节能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在业内看来, 石油石化行业节能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

节能工作面临新困境

“到2017年底, 石化和化学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2年下降18%, 重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持续下降, 全行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8%、8%、10%和1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废水实现全部处理并稳定达标排放, 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3%以上, 新增石化和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 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去年底, 工信部发布的《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对石化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明确目标。

然而, 从2013年的实际情况来看, 石油石化行业节能工作仍存在一些“致命伤”。除了能耗总量继续增长外, 重点产品能耗下降速度减缓甚至出现反弹。2013年, 乙烯、合成氨、30%离子膜碱和纯碱的单位综合能耗比上一年仅降低1.5%左右, 而炼油和电石单位综合能耗8年来首次出现反弹, 分别上升0.96%、1.87%。

与此同时,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2013年, 合成氨、甲醇、乙烯等12个重点耗能产品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普遍存在10%至30%的差距。

笔者还了解到, “十一五”时期, 由国家节能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的项目, 平均单位节能量投资为2382元/吨标准煤, 而“十二五”前三年, 节能技改项目的单位节能量投资需保持在3000元/吨标准煤以上。单位节能投入明显增大。

科技节能和结构调整并行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位相关人士表示, 目前行业已从管理节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工程节能、循环经济、合同能源管理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以解决目前的严峻问题。“比如在管理节能方面, 我们将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开展节能监测、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

《2013年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状况报告》课题组认为, 从石化行业的经验来看, 加强能源管理、推广节能技术、调整产业结构, 是节能工作的三大抓手。三者相辅相成, 加强能源管理是基础, 推广节能技术是关键, 调整产业结构是根本。

《2013年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状况报告》课题组执笔人之一、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表示, 石油和化工行业仅在“十一五”这五年, 就实施了近1500项上规模的节能技改项目, 形成了4224万吨标煤/年的节能能力。

“降低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归根结底要依靠结构调整, 走一条不断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重, 提高行业精细化率的道路, 在消耗同样多能源的情况下, 提高产业附加值, 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胡迟认为。

中国石化联合会节能与低碳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石化行业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必须坚持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的工作格局, 坚持把节能减排与产业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相结合, 加快形成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的一位相关人士则表示, 要积极推行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 如, 继续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 定期公布能效领跑者名单, 并给予政策扶持, 将能效领跑者指标纳入强制性国家标准, 推行节能标识、节能产品认证等。

试水能效领跑者制度

为应对全行业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 2012年, 中国石化联合会率先在石油石化行业探索开展能效领跑者制度。

《2013年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状况报告》认为, 通过这一制度创新, 石化行业已开始涌现出部分能效“领跑者”企业, 如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新疆天业 (集团) 有限公司等, 其能效水平已经位居国际先进水平。

在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高东升看来, 在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 要发挥标杆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如果30%至40%的企业达到节能领跑者水平, 就应该调整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 建立动态标准调整机制。

《2013年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状况报告》课题组认为, 面对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 石化行业也在积极寻求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 探索二氧化碳减排和利用的新途径。石化行业的减排正加速迈向市场化。

2009中国石油石化企业 篇2

优惠价:380元

页码:

1141 页

《2009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大全》

行业分析:保险、环保、石油石化 篇3

投资要点:

1、寿险具备长久期优势,有望获得期限利差。

2、一季度保险行业业务表现良好,公司出现分化。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致力于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制约了短期贷款增速,预计未来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滚存和中长期建设需求,将带来中长期资金需求刚性上行。然而,存款分流、活期化、大幅波动等因素削弱了银行中长期贷款能力。寿险资金具有长久期优势,随着中长期债券供给增加,有望获得期限利差。

2014年第一季度,四家公司盈利能力出现分化。净利润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仍保持较高增速,分别为46.2%和44.3%。投资净收益新华表现最好,增速达到18.5%,太保下降最多。投资收益表现平安增长最高,为38.0%,其次为太保和新华。业务质量方面,太保寿险营销渠道继续保持抢进增长,推动公司寿险保费的增长,实现新保业务收入72.57亿元,同比增长43.8%。

截至2013年底保险行业非标资产占比16.9%。随着信用风险的逐步暴露,非标资产的吸引力在下降,保险资产整体风险可控。根据个股风险度差异,推荐中国平安、中国太保。

环保:政府政策推动 行业总体乐观

投资要点:

1、国务院发布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2、环保部启动地方环保综合督查试点。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对今明两年节能减排降碳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方案提出量化要求的工作内容中,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推动火电、钢铁、水泥以及污水处理等方面。该方案在对“十二五”剩余两年的节能减排工作施加压力的同时,也再次强调了环保行业面临的巨大发展空间。

环保方面的另一项政府举措是,环保部决定在河北省廊坊市开展环境保护综合督查试点。此项试点也是依据新《环境保护法》摸索督查地方政府落实环保责任情况的方式方法。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以环境质量为导向的环境管理模式更加注重环保工作的系统性。推进环保综合督查,是环境保护管理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当前情况下探索环保督查转型的重要实践。

经过近一个季度的盘整,目前环保板块已经基本消化去年大幅上涨带来的固执压力,多数公司订单执行情况良好,中报可保持乐观预期。推荐关注:瀚蓝环境、先河环保、雪迪龙、龙净环保、盛运股份。

石油石化:国有民营双赢共进

投资要点:

1、国有企业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

2、原油进口权放开,民营企业积极提升竞争力。

目前,国有石油公司在油气资源、管道资产领域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经营,将有利于央企学习民企和外企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注重回报的投资管理机制,建立效益导向的考核分配机制,提升效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配合业务结构调整、存量资产盘活、压缩投资等多项举措,将提升企业的内在价值。

对于民营企业,随着原油、成品油进出口权的放开,部分油品质量,加工规模达标的低廉有望获得油源,开工率有望提升,炼油行业竞争将加剧。严峻的经营形式也将促使民营炼厂完善经营链条,把握这一机遇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国内石油石化行业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民营企业产业链整合有望加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铺开。市场化改革有望实现国有、民营双赢共进。推荐:(1)收益国企改革的中国石化,关注中国石油,中化国际;(2)有望收益行业改革的光辉能源,正和股份。同时,今年下半年石油公司资本支出将集中释放,陆上油服板块有望季节性反弹。

休闲服务:涨幅亮眼 积极关注

投资要点:

1、一季度行业涨幅亮眼,餐饮旅游跑赢指数。

2、人工景点成长稳健,自然景点弹性较大。

根据2014年一季报,休闲服务行业收入、营业利润、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8.15%、20.28%、17.29%。截至五月上旬,行业算术及总市值加权涨跌幅分别为9.29、1.31。市值方面,5月份该板块上涨2.94%,餐饮旅游跑赢沪深300指数3.46%。一级市场方面,5月以来各景区客流量数据继续回升,低基数下的景气回升较为确定,反弹高度仍需观察,但总体来说,二季度行业景气上行趋势确立。

按照细分子行业来看,近年来人工景点成长性卓越,在行业运营偏弱的情况下,受影响较小,2014年一季度继续表现出了较高的成长性。说明人工景点在这一阶段仍具备较大的培育潜力。2013至2014年一季度间,自然景点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反转型增长,而自然景点的低基数也为2014年表现提供了较大弹性,可以适当关注。

浅析世界石油石化工业发展趋势 篇4

1 21世纪初世界石油石化工业面临的四大挑战

1.1 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冷战结束以后, 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性经营, 追求最大利润, 使世界范围内投资、生产和销售的无序竞争状态加剧。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我们会看到真正的全球企业、全球产品、全球市场、全球营销。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带动市场国际化, 其结果必然使竞争白热化。

1.2 环境与发展的挑战

石油石化业在为全球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带来了空气污染、酸雨、臭氧层变薄、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新的世纪环保呼声将越来越高, 环保法规将愈来愈严, 作为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的世界石油石化业承受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1.3 石油资源配置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有限的石油资源带来的挑战, 国际化经营以及实现世界油气资源分享带来的挑战, 勘探成熟度不断提高、勘探对象日趋复杂、石油质量日益变差、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挑战。

1.4 盈利空间减少的挑战

由于石油石化业正走向成熟, 市场空间减少, 竞争加剧, 费用增加, 目前世界石油石化业的获利空间减小, 不少石化企业出现亏损, 全球从成品油到石化产品总体上呈供大于求局面, 这种供大于求的态势短期内很难减缓。因此在满足高科技产业对油品、石化品新的需求, 满足经济持续增长要求的同时, 提高企业的效益, 将是新世纪石油石化工业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2 世纪初世界石油石化工业面临的三大机遇

2.1 丰富的油砂资源、天然气资源、煤层气资

源为新世纪世界石油石化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未来接替资源的保证

据联合国有关报告称:迄今为止, 全世界已产出石油877.7亿吨, 剩余储量约为2260亿吨, 其中探明储量为1401亿吨, 潜在储量为859亿吨, 世界石油剩余储量尚够开采65年,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还可开采40年。此外, 世界尚有丰富的沥青砂资源。目前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38.47万亿立方米, 还有潜在储量25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合成石油技术现已进入工业化阶段, 为今后替代石油生产清洁汽油、柴油提供了可喜的前景。加上目前世界上还有大量煤层气可供开采利用, 为新世纪世界石油石化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源的保证。

2.2 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石油石化业提供

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 方兴未艾, 将推动世界经济继续增长。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催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将为世界石油石化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升级换代提供巨大的动力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将促进世界石油石化技术产生新的重大突破, 从而使世界石油石化业在新世纪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21世纪初世界石化工业将处于新一轮上升期

当前,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 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这样的政治经济形势为世界石化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石油石化业的继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遇。

3 面对新世纪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世界各国

和地区的石油石化公司已经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推出各种发展战略, 以抢占新世纪竞争的先机和制高点, 从而使世界石油石化业呈现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3.1 亚洲在三足鼎立之势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

石油在亚洲国家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约占能源总消费量的40%。天然气市场在亚洲虽处于初级阶段, 但它已占到世界贸易量的20%, 高出其消费量所占份额 (8.9%) , 据化学系统公司预测2000年以后世界石化工业半数以上的新投资将用于亚洲。

3.2“中东威胁”扑面而至

沙特、伊朗、卡塔尔、科威特等中东国家都在急速发展石化产业, 通用石化产品的世界生产结构有急速向产油国转移之势。中东凭借其油气资源优势所建的这些外向型石化装置, 由于起点高、规模大、引进采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又基本上都有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参与建设和管理, 这势必加剧未来世界石化业的竞争态势。

3.3 优化资源配置任重道远

为了获得更稳定、更经济、更安全、更有效的油气资源, 同时又要立足于未来的持续发展, 世界石油石化工业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正在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可持续发展大势所趋, 可持续发展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世界石油石化业在新世纪可持续发展方面担负着极为重要的历史责任, 并正进行不懈的努力, 以期在为全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 也得到社会的认可, 树立本行业良好的形象。

3.4 技术创新将推动石油石化业进一步升级换代

当前石油石化业界在寻求新世纪进一步升级换代、再上新台阶, 求得迅速发展中,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已成各石油石化公司主要推行的战略之一。新世纪的技术创新已不仅仅是开发新产品和降低制造成本, 而是向依靠新思路新技术、探索新途径, 不断满足未来挑战需求的方向发展。它是一个从新思路新技术的产生, 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过程, 也就是知识的创造、流通和应用的过程。展望21世纪, 不同类型学科间的界限将趋于缩小,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将实现有机的交融。高新技术将加快向石化工业的渗透和结合, 这一发展趋势对石油石化工业技术的发展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3.5 一批新技术已展现勃勃生机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它们向世界石油石化工业的不断渗透, 推动了世界石油石化工业的升级换代。目前已涌现出一批未来很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最有代表性的新技术领域有上游勘探开发新技术、天然气利用新技术、烷烃活化技术、实用生物新技术、催化剂新技术、选择合成、纳米技术、高分子新技术、复合化技术、组合化学技术等高新技术, 以及相关的化学工程、反应工程、分离工程新技术和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等。

3.6 追求效益最大化殊途同归

尽管传统石油石化工业的盈利空间在减少, 世界石油石化市场跌宕起伏, 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 但世界石油石化业始终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更加突出, 各石油石化公司注重推行低成本战略, 已使世界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呈现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有:

3.6.1 装置规模超大型化

20世纪90年代炼厂的经济规模已增加到10, Mt/a以上, 占总能力的比例大多在50%以上。目前炼油能力在20, Mt/a以上的炼油厂在世界上共有15座, 其中最大炼油厂是韩国SK公司的蔚山炼油厂, 其能力为40.85, Mt/a。除了单套装置能力增大外, 许多企业还将几套装置建在一个厂区。

3.6.2 炼油-化工一体化

炼厂与石化生产装置一体化可降低运输和终端销售成本, 公用事业、管理成本及其它费用等。一体化的部分吸引力来自于其灵活性, 即更多的选择机会, 也就是说带来了高利用率、高毛利和利润增长的机会。将炼厂与下游高附加值品联合生产, 可优化原料成本并增加收益。

3.6.3 石化基地和石化中心相继产生

上述大规模石化装置的集中建设和炼化一体化企业的诞生, 促成了一批大型石化基地或石化中心的形成。

摘要:21世纪初世界石油石化工业面临巨大挑战和诸多机遇, 从全球格局新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 论述新世纪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21世纪,石油石化工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家明.工程技术及炼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J].石油学报, 2006, 2.

[2]袁晴常.发展石化原料生产技术加快石化工业发展[J].石油化工, 2007, 10.

2011年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综述 篇5

生产稳定 保供坚强有力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能源和油气供应形势,石油石化企业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组织生产,增加有效供给,油气生产运行稳定,各业务板块紧密配合,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经营有序,市场供应较为充分,保供坚强有力,春运、“两节”、“两会”、春耕抗旱、迎峰度夏和冬季取暖等重点时段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满足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油用气需要,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石油石化产业发展积累了新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二五”开局之年石油石化生产运行稳定,经营有序,保供坚强有力

进入2011年,欧债危机迅速蔓延,世界经济复苏受阻、增速明显回落。由此,拖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也受到影响,增速总体放缓。与此同时,国际地缘政治事件频发,油价持续高位震荡。面对增速趋缓、复杂多变的经济和能源供应形势,国内石油消费增速由上年的两位数增长,转而呈现下行态势,低于近10年来7.1%的平均增长速度。但石油表观消费量仍保持较高水平,达到4.9亿吨,同比增长3.5%。其中,国内累计生产原油2.04亿吨,同比增长0.3%;累计进口原油2.54亿吨,同比增长6%;累计进口成品油4060万吨,同比增长10.1%。石油对外依存度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达到56.5%。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

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原油产量继续保持在2亿吨以上,但同比增速趋缓。这与我国经济增速逐季放缓的趋势相吻合,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这些数据说明,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企业节能减排,严格控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费,取得了积极成效。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累计加工原油4.48亿吨,同比增长4.9%,其中,生产汽油8141万吨,同比增长6.1%;生产柴油1.67亿吨,同比增长5.4%;生产煤油1879万吨,同比增长10.1%。成品油生产总量合计达到2.66亿吨,同比增长6.7%,与国内原油产量增速相比,高出6.4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国内原油生产增速减缓的情况下,直接面对消费者、量大面广的成品油生产增速仍然比较快。这进而表明,面对增速趋缓、复杂多变的经济和能源供应形势,石油石化企业千方百计组织生产,扩大进口,调配库存,各业务板块紧密配合,全力以赴,调动各方面资源,增加有效供给,油气生产运行稳定,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经营有序,国内可动用的油气产品资源比较充裕,回旋余地比较大,供需总体平衡。因而能够面对局部地区出现的短时间柴油供应紧张状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大范围、多渠道、多系统调动资源,使矛盾迅速得以化解。天然气市场继续扩大,消费大幅增长,保供能力显著增强,产销平稳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内天然气市场进一步扩大,消费快速增加,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29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6%;进口量超

过了3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2%,在国内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升到4.8%。

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逐步兴起,企业节能降耗力度加大,国内能源结构调整步伐进

一步加快,优质高效能源消费比重迅速增加,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一直保持两位数强劲增长势

头,推动中国天然气生产持续高速发展,天然气产量迅速增加,进口大幅增长。据国家统计

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天然气产量首次突破千亿立方米,达到1025.3亿立方米,与10

年前相比增长3.6倍,年均增速达到14%,增速在国内化石与非化石能源中遥遥领先。全年

进口天然气3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2.3%。随着西藏拉萨首个天然气站的建成投产,我国

天然气消费领域已经覆盖到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用气人口已经达到1.7亿,首次超过液化

石油气使用人口。10年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全球排名提升16位,位居世界第四;中国天

然气产量全球排名提升9位,位列世界第7位。中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角色随之发生重大

转变,成为天然气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进入2011年,随着国内天然气消费的进一步快速增长,天然气管道建设迅速推进,液

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快速上马,天然气进口能力大幅提升,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由上年的15.9%提高到23.8%,资源供应量增加近20%,天然气保供能力显著增强,产销总体平衡,满足国

内日益快速增长的天然气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天然气快速发展带来的产业链不均衡、不协

调问题也逐渐显现,供应增加与配套设施能力不足的矛盾、管网快速发展与储气能力建设滞

后的矛盾、市场开发与配套能力落后的矛盾,以及进口气价不断上涨与国内气价倒挂的矛盾

日益突出。尤其是用气高峰时段,受储气调峰能力的制约,天然气生产与供应仍然面临严峻

挑战。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内各行各业能源消费尤其是优质高效能源消费快

速增长,能源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加之南方多数省区接连遭受多年未见的严重自然灾害,引发社会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电力供应严重短缺,拉动天然气发电用气量大幅增长,高峰时

段日均供气量与常年冬季高峰期用气量不相上下,使天然气生产与供应面临巨大压力。

针对上述情况,三大石油公司特别是天然气产量占国内总产量近80%的中国石油,千方

百计挖掘内部生产潜力,通过优化管网运行、科学调用储气资源、压减企业自用、多渠道组

织气源,增加市场有效供给。与此同时,加快输气管道和增输工程建设,加强总量平衡和产

销衔接,提前做好供气资源对接,想方设法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极端自然灾

害等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用气高峰时段天然气供应量比上年同时间段增长25%以上,天然气保供能力显著增强,确保了北京等重点地区和重点用户安全供气,满足了工农业生产

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用气需要。石油化工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炼油和乙烯装置开工率保持较高水平

2011年,我国石油化工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型化、规模化、炼化一体化程度继续

提高,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2650万吨,使中国炼油总能力达到5.4亿吨,比2010年增长

5.2%,继续保持全球第二炼油大国地位。随着一大批扩能改造项目、新建大型装置和炼化一

体化项目的陆续建成投入生产,我国已形成以两大石油石化集团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内

外资兼有、多元化市场竞争的石油化工业发展新格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炼厂平均规模已

扩大到680万吨,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炼化装置结构进一步优化,加氢精制、延迟焦化等深

加工能力继续提高。

从炼油企业运行情况来看,2011年受市场频繁波动的影响,炼油生产总体呈现高开、回落、再升的走势。一季度国际油价高位震荡,炼油企业亏损面大幅增加,民营炼厂停产检

修较多,成品油生产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受冬春连旱和春耕叠加的影响,国内成品油尤其

是柴油消费急剧增加,市场供应紧张。面对趋紧的市场供应形势,两大石油石化集团所属炼

厂加大生产负荷,原油加工量大幅上升10.2%,平抑市场供求效果明显。二季度成品油消费

出现回落,原油加工量随之下调,运行总体较为平稳,保证了市场稳定供应。三季度炼厂到

期检修增多,原油加工量下滑,国内成品油资源偏紧,局部地区出现供应紧张状况。与此同

时,在国家大幅下调成品油进口关税新政的前期作用推动下,成品油进口大幅增长,呈现迅

速跟进,补充市场供应的态势,加上前期库存调节及时到位,各业务板块紧密配合,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协调一致,经营有序,平稳运作,使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很快得到缓解。进

入四季度,炼厂开足马力生产,努力提高装置负荷率,使四季度局部地区再度出现的短时间

柴油供应紧张状况,迅速得以化解。

纵观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能源和成品油供应形势,炼油板块沉稳应对,科学调度,实现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双增长,各大型炼厂保供能力也在市场的频繁摔打和反复磨炼

中得到锻炼提高。尽管面临多年未见的复杂供应局面,炼油板块上下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以大装置、大炼厂、大产业博弈和应对市场短期波动,基本上满足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用油用气需要。回顾2011年,炼油板块“装置跟着市场走”成为业内保增长、调结构、促

发展的一大亮点。这种千军万马大兵团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紧跟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变

化,迅速调整,整体跟进,有序运作,实属难能可贵。

2011年,国内乙烯产能建设继续增长,全年新增乙烯产能40万吨,乙烯生产总规模达

到1570万吨,排名世界第二位。随着一批新建乙烯装置的陆续建成投入生产,我国乙烯装

置平均产能规模达到58.1万吨,高于世界54.5万吨的平均水平。煤基甲醇制烯烃工业化取

得明显进展,装置大型化和原料多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长三角、环渤海湾和珠三

角三大乙烯产业聚集区,成为世界乙烯工业建设的热点和亮点地区。全年生产乙烯1520万

吨,比2010年增长7.2%,乙烯产能和产量双双突破1500万吨。乙烯装置平均开工率达到

97%,远高于世界乙烯装置平均水平。油气管道建设突飞猛进,主干管网初步形成,石油储备建设快速推进

2011年,我国油气管道建设突飞猛进,快速发展,先后有3条原油管道、5条成品油管

道建成投入运营,另有两条原油管道在建。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累计建设原油管道2.1

3万公里、成品油管道2.04万公里,与原油进口通道建设相匹配的原油主干管网已经初步形

成。天然气管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顺利建成投产,标志着中亚—

西气东输二线全线贯通送气,来自中亚的管道天然气直达珠三角,延伸向香港。加上另外

5条长输管道的建成投入运营,2011年国内新增天然气长输管道里程超过5000公里,使全国

干、支线天然气管道总长度超过5万公里,形成西气东输、川气东送、海气登陆、进口管道

气和进口液化天然气多渠道多气源多元化供应的天然气大发展格局。

2011年,国内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建设稳步推进,年供气达48亿立方米的江苏

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正式投产,拉开海上天然气通道建设的序幕。年内先

后有2座LNG接收站建成投入运营,另有6座LNG接收站加紧在建。截至2011年年底,全

国已投产运营5座LNG接收站,年液化天然气接收能力达1580万吨,存储能力已上升至世

界第六位。

2011年,中国油气管道建设突飞猛进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依靠科技进步整体推进

发力。中国石油以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建设为依托,成功实现20兆瓦级高速变频直联电

驱压缩机组成套装置等三大关键管道设备的国产化和商品化,摆脱了长期以来依赖国外进口

设备的被动局面,实现长输油气管道工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自行研制成功的LNG接收

站成套技术在江苏等地的成功应用,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降低了工程投资和管理成本,而且为后续项目的开工建设提供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技术,对提升我国LNG

接收站建设和管理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1年,国内石油储备建设快速推进,先后有2个战略石油储备二期工程基地建成投

入运行,另有6座在建。还有4个石油商业储备设施建成投入运行。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已初步形成约40天消费量的石油储备能力。国际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海外油气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1年,在国家高层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能源外交取得可喜进展。先后与巴西签署能

源合作协议,与土库曼斯坦签署年增供25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合作协议,与哈萨克斯坦签署

双方组建合资企业联合开发乌里赫套气田的原则协议,与蒙古国签署拓展下游业务的合作备

忘录,与文莱签署石油天然气合作协议等,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油气合作。

在大力推进能源外交的同时,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海外油气

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油气权益产量达到8500万吨油当量,比2010年增长10%以上。随着

鲁迈拉、艾哈代布等项目的迅速达产和投产,中东地区油气合作快速推进,中国石油海外油

气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业产量突破了1亿吨油当量,权益产量达到5170万吨油当量,相当于在海外建成了一个大庆油田。中国石化海外油气增长主要来自油气资产并购。201

1年,中国石化斥资107亿美元收购5项海外油气资产,使海外权益产量达到2288万吨油当

量,比2010年增长24.3%。阿根廷油气资产和加拿大油砂业务并购,成为中国石化快速提

升海外油气产能的主要来源。中国海油海外油气增长主要来自并购的几家拉美石油公司。

2011年,中国海油投资48亿美元收购3个海外油气项目,使海外权益产量达到1000万吨

油当量,比2010年增长10%。

2011年,海外油气合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规模向油气下游领域拓展和延伸。中国

石油继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权,首次在全球范围收购油气下游资产,收购英力士

集团旗下两家炼油厂股权,在欧洲建立贸易和炼油合资公司之后,2011年又完成对苏格兰

和法国拉瓦莱炼油厂的股权收购,以加快海外油气运营中心建设。2011年,中国石化也开

始在海外拓展油气下游业务,先后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签署45亿美元入股沙特红海炼油公

司的谅解备忘录,以推进资源与市场的结合,与俄罗斯西布尔公司合资建设2个丁腈橡胶合资公司,以开启进入俄罗斯油气下游领域的大门。投资稳步增长,产销两旺,产值、利税增加,总体保持较好经营态势

经济日报社与国家统计局中国景气中心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石油产业投资继续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中,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

增长1.4%,增速较上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同比增幅收窄的局面,反映了节能减排及产业

结构调整等工作在有序推进。二季度石油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同比增速较上

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3%,环比增长21.7%。四季度固定

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由上季度的下降1.3%转为增长7.1%。整体来看,2008年至2011年,石

油产业固定资产年投资总额基本相当,2009年至2011年小幅上升,处于平稳增长的态势。

2011年,我国石油产品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进入下半年以来,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

2011年,石油产业税金总额继续保持增长,税金总额占销售收入比重高于全部工业企

业比重水平。其中,一季度石油产业税金总额同比增长32%,占销售收入比重高出全部工业

企业10.3个百分点,为10年来最好水平。需求旺盛成为拉动石油产业税金总额增长的重要

因素之一。二季度石油产业税金总额同比增长33.8%,增速继续加快。三季度石油产业税金

总额同比增长22.1%,占销售收入比重仍高出全部工业企业10.3个百分点。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二五”第一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

开局良好,经济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进一步改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截至2011

年11月末的统计,石油和化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2.6828万家,累计总产值已达10.24万亿元,同比增长32.6%,占全国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3.3%。但受国

石化化工:降低对石油依赖度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大幅增加,仅靠常规油气供应将很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常规能源作为能源体系中的新生替代力量,正处于技术快速发展和产业化成长阶段,规模化发展与提高开发的经济性是长期趋势。

近10年来我国石化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目前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基础化学品能力过剩, 而专用高性能精细化工产品供应能力不足, 内需拉动与消费升级为精细化学品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市场机会。

新的产业政策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化工新材料向大型化、功能化、精细化、工艺无害化、研究开发综合化、竞争激烈化、产业集中度和垄断性更强等方向发展。

石油产品价格上涨,为化工新材料发展提供了空间。新材料多数不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要原料,与油价的关联度不大,并且产品附加值高。

分析师认为,化工新材料在“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的产品与领域包括工程塑料的主要品种(PC、POM、PBT、PA等)将形成产业基础,特种工程塑料(PPS、MPPO、PTT、PEN等)也将有较大突破。

可降解类产品的规模会有较大增加,如聚乳酸和PBS。

有机硅和有机氟的下游产品领域将进一步拓宽,如氟橡胶(FKM)和聚氟乙丙烯(FEP)等新型氟利昂替代产品。

功能型高分子材料和特种碳纤维的市场空间有较大幅度拓展,未来碳纤维、芳纶纤维等产品的中外合作发展机会将明显增加。

聚氨酯的原料MDI、TDI、PTMEG的产业规模将有大发展,特种异氰酸酯的市场条件日渐成熟,PU建筑保温板市场需求量增加。

石油石化基层单位设备管理思路 篇7

1 石油石化基层单位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1)石油石化企业设备特征石油化工基层单位的采油生产一线设备较多,围绕设备所形成的管理体系具有以下两点基本特征:第一,设备种类与规格较繁杂,而且化工生产工艺也趋于多样化,生产条件严苛,大部分生产过程都需要在高温、高压及密封的系统中完成,对于设备运行寿命管理来说要求很高。第二,由于石油石化生产过程中的装置介质相对复杂,所以设备介质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与高腐蚀性特征。

(2)设备科学管理的重要性石油石化企业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水平高,对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设备管理成为了石油化工企业的重中之重。良好的设备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积累生产经验,企业有必要实施组织高效管理措施,确保每一环节运作都井井有条。石油化工企业应该将设备管理视为企业生产运行的基础,想方设法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才是保持企业生产高效率的关键,也是企业采油生产一线基层单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 石油石化基层单位设备的管理措施

(1)基于利用率为中心的设备管理维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特别注重设备的利用率,所以以利用率为中心的设备管理维护是可行的,应该围绕它来定制设备的相关管理措施。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定期维护管理。定期维护管理也可以被称为计划管理,它按照一定周期对设备进行基于传统机制的维护,这种机制的管理特色就在于利用石油石化生产设备的生产运行规律来实现空隙离线操作,且在人力、备件方面准备充分。它会随着设备管理周期的变化而为设备定制不同的维护措施,但对那些相对技术精密复杂、故障无周期、无规律的设备来说,这种定期维护管理方法并不是最优选择。

②状态维护管理。状态维护是根据石油石化生产设备的实时监测情况进行分析。考虑到生产过程中设备持续不间断运行特点,所以状态维护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设备维护管理方法,它能够实现对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全程维护管理。

③事后维护管理。事后维护管理不属于计划管理范畴,它的相对管理成本最低,例如机会管理就是石油石化设备事后维护管理体系中的一种。它将状态维护管理与定期维护管理相结合,并围绕生产实际来把握管理周期中对设备的维护时机。这样的管理也是为了提高设备管理成本的有效度,如果问题发生频繁,机会管理模式会考虑改进维护管理流程以及措施,重新定制维护管理方案。

(2)现代化维护管理技术目前针对石油石化设备的先进维护管理技术有很多,例如氩弧焊、等离子焊、镶嵌、粘接等修复技术都十分常见。而像液压吊装、高压清洗、机械抽芯等自动化设备维修机具也能够极大程度降低施工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能够确保石油石化生产质量与进度。另外像X射线、超声波、磁粉、涡流、表面着色渗透等探伤技术与金属光谱鉴别技术也会被广泛应用于设备维护管理过程中。尤其是近些年来加热炉内内衬耐火纤维喷涂与油管表面隔热降温防腐涂料等高新技术都在石油石化设备管理维护中出现,它们都拥有高效节能的突出效果,这对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维护管理水平具有很大帮助。

(3)引入设备技术改造若要提高石油石化企业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就必须通过科学的设备管理技术改造来降低设备在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确保设备能够长期稳定运行。所以基层单位必须建立严格的日常维护制度,实施设备维护责任制,并在每班设备运行过程中采取例行检查和规定性调试行为。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备规范实施操作,对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也要做到快速处理。石油石化企业应该与时俱进,注重对设备的技术性改造,使其能够满足生产新需求,这其中就包括对设备部件材料、设备辅助装置以及设备运行效率的改进,其目的也是为了降低设备的缺陷率,确保设备能够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机制中。

3 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设备管理对于石油石化企业基层单位的重要性,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技术性维护管理方法。科学合理、结合实际、执行有力的设备管理制度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石油石化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不断修改完善企业现有的设备管理制度,才能实现石油企业设备管理的逐步规范,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徐世刚.浅析石油企业设备管理方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01).

石油石化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篇8

一、石油石化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选择

(一) 研究背景

国外对财务预警的研究开展得较早, 常见的方法有:一元判定模型 (Univariate) ;多元判定模型 (Multiple Discriminant Analysis, MDA) ;多元逻辑 (Logit) 回归模型;多元概率比 (Probit) 回归模型;人工网络模型;联合预测模型;时间序列模型。

国内对财务风险及预警模型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周首华、杨济华和王平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 考虑了现金流量变动指标, 建立了F分数模型。吴世农和卢贤义选取了70家ST公司和70家非ST公司, 应用Fisher线性判定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分别建立三种预测财务风险的模型。最终研究结果表明, 三种模型预测效果均较好, 其中Logistic预测模型的误判率最低。

(二) 基本原理

Logistic财务预警模型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基础模型, 以影响财务风险的各项财务指标为自变量, 建立财务预警模型。

假设企业破产的概率为P (破产取1, 非破产取0) , 并假设Ln p/ (1-p) =a+bx, 根据推导可以得出p=exp (a+bx) /1+exp (a+bx) , 从而计算出企业破产的概率。

其判断规则是:

如果P>0.5, 表示企业的破产的概率比较大, 可以判断企业为即将破产类型;

如果P<0.5, 表明企业财务正常的概率比较大, 可以判定企业为财务正常。

二、石油石化行业财务预警模型构建

(一) 样本公司选择

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各公司的影响不同, 使得2008年各公司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 因此本文选取了石油石化行业上市公司2006年和2007年ST公司和非ST公司的财务资料。文中配对样本是正常企业, 即到2007年12月31日企业经营正常, 具体选择标准如下:

(1) 行业优先原则。用于配对样本必须和危机公司所处行业 (石油化工行业) 一致。由于样本总体限制, 行业中没有足够配对公司, 因此从相近产业中的公司选取。

(2) 公司规模相当原则。配对样本和危机公司资产规模相近, 由于中国石化为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 使可选作配对样本的范围受到影响。因此, 适当放宽了公司资产规模的限制。

(3) 要求配对公司和危机公司时间上的一致。本研究选取的是2006年和2007年被特别处理过的公司, 财务数据分别来自2005年、2006年、2007年的年度会计报表的数据。

所选样本公司见表1。

本文将样本分为两组, 其中2005年新增ST公司与配对的公司组成了开发样本用于开发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以2006年新增ST公司与配对公司样本组成检验样本组用于检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二) 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石油石化行业所属50家企业发放的280份调查问卷, 结合被调查者意见以及财务风险预警的内涵, 筛选了7大类14个指标, 初步构建了石油石化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通过SPSS软件选样的基础上, 对所选指标的敏感度分析, 确定适于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指标名称、代号及计算公式见表2:

(三) T检验

T检验是比较两组均数差别最常用的方法, 在多元回归分析中, T检验中的P值是接受两均值存在差异这个假设可能犯错的概率。本文中原假设为ST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和正常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没有差异。通过T检验可以检验两组数据差异是否有显著意义, 也就是结果有没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剖面分析的结果, 本文选取了剖面分析中ST与非ST公司均值有显著差异的9个指标即:X2 (销售毛利率) ;X5 (资产负债率) ;X6 (长期负债资本比) ;X7 (总资产周转率) ;X8 (存货周转率) ;X9 (应收账款比重) ;X10 (短期借款比重) ;X11 (应付账款比重) ;X14 (总资产增长率) 。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公司的财务风险, 完善财务预警模型, 在通过SPSS软件选样的基础上, 对选样结果进行修正, 选取了X3 (流动比率) , 用以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对这10个财务指标进行T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3。

从T-1年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ST公司和控制样本公司在X2 (销售毛利率) 、X3 (流动比率) 、X6 (长期负债资本比) 、X10 (其他应收款比重) 、X11 (应付账款比重) 、X14 (总资产增长率) 方面显著不同。T-1年开始, 两类公司在资产的流动性, 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方面都出现了显著分化。

T-Test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统计显著 (双尾检验)

从T-2年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在ST公司和控制样本公司在X2 (销售毛利率) 、X3 (流动比率) 、X6 (长期负债资本比) 、X8 (存货周转率) 、X14 (总资产增长率) 方面显著不同。

综合T-1、T-2年的检验结果, 两类公司在X2 (销售毛利率) 、X3 (流动比率) 、X6 (长期负债资本比) 、X14 (总资产增长率) 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这四个指标在反映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方面具有敏感性, 因此可以作为构造模型的基本变量。

(四) Logistic预警模型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变量的选择有两种方法:根据经验选取和运用统计软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本身的数据筛选功能。本文选择运用统计软件分析的结果代替经验判断。

(1) 变量指标选择。在多元回归中, 回归方程中的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显著性可能不同, 因此要从回归方程中剔除那些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变量, 建立更为简单的回归方程。先要在T检验的基础上, 对于T-1、T-2年检验结果中符合显著水平的7个变量指标进行分析, 以剔除次要指标。被引入/除去的变量分析见表4:

a All requested variables entered.b Dependent Variable:类型

此表为被引入回归模型中的变量, 其中X8、X10、X11等变量被剔除。X2、X3、X6、X14被引入, 被引入的变量对于回归模型而言, 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

留下的变量对于预警模型的影响, 在表5变量分析表中, F值为2.506, Sig.值为0.093表示这一回归模型成立并具有统计意义, 即这四个自变量可显著解释该模型。变异量分析见表5:

a Predictors: (Constant) , X14, X6, X2, X3;b Dependent Variable:类型。

(2) 系数确定。经过分析选择的X2, X3, X6, X14四个变量对于回归模型而言都有显著的统计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四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以确定回归系数。回归步骤如表6、表7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得知, 回归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及检验结果, 其中常数项为0.408, 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X2的-0.014、X3的-0.181、X6的0.001、X14的-0.007。

(3) 石油石化行业Logistic预警模型。本文以X2, X3, X6, X14分别代表销售毛利率、流动比率、长期负债资本比、总资产增长率

a Dependent Variable:类型。

等自变量, 根据Logistic模型的基本假设Ln p/ (1-p) =a+bx, 可以构建石油石化行业的Logistic财务预警模型如下:

三、石油石化行业财务风险预警值设置与预警模型适用性检验

(一) 石油石化行业财务风险预警值设置

预警模型的结论要反映公司财务风险情况, 还需要在建立好回归模型之后, 对2007年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18家上市公司进行统计检验。检验结果见表8。将上述统计结果绘制成线性图表, 见图1。

在图1中可以看到ST公司的曲线明显在非ST公司曲线的上方, 两者相交于一点, 该点的坐标为0.0402, 说明这一点是ST与非ST的分界点, 本文将这一点作为公司财务出现财务风险的重警警戒点。

采用均数原则, 应取石油石化行业总平均数为无警警限的下限, 本文选取L值等于0.0402作为石油石化行业重警的警界线, 以此作为基点, 在此基点上分别以减少20个, 40个, 60个百分点分别作为重警与中警、中警与轻警、轻警与无警的分界点;在此基点上增加20个百分点作为巨警与重警的警戒点。石油石化预警界值的设置见表9:

(二) 石油石化行业财务预警模型适用性检验

为了检验构建的预警模型在石油石化行业的可行性, 本文采用财务分析方法对预警结果进行验证。财务危机是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导致企业违约、破产风险大大增加的一种财务状况。因此人们更关心公司的偿债能力, 在财务分析中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销售毛利率、存货周转率等六个指标对偿债能力的反映较为敏感, 可以用来检验公司财务预警的结论。石油石化行业涉及石油开采、炼油、化工、销售等业务范围, 本文从上中下游中分别选取A、B、C三家分公司及某总公司近三年的财务资料对预警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0。

通过对石油石化行业某总公司及下属三家分公司的实证研究, 近三年预警模型应用结论与财务指标对比、验证分析得出结果相同。构建的L模型适用于石油石化行业总公司及其下属的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石油石化企业产融结合发展研究 篇9

关键词:石油石化企业,产融结合,动因,风险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石油石化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经过多年来持续发展及重组整合、专业化运作, 石油石化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规模、经营效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逐步转变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能源公司。基于企业内在需要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 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纷纷走上了产融结合发展的道路。在此背景下, 科学评价石油石化企业产融结合发展的现状、动因及风险, 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石油石化企业产融结合发展现状

广义上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 (主要是工商企业、服务业等) 与金融资本 (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 以业务为纽带而形成的合作关系, 如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发行债券、股票等, 也包括双方以产权、人事为纽带的投资和控制关系。狭义上的产融结合概念是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通过股权参与、人事结合等方式实现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主要研究狭义上的产融结合。我国企业产融结合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 经历了起步、整顿、繁荣三个阶段。产业资本参与金融资本的形式主要包括建立及参控股财务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等。截至2010年底, 我国主要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产融结合发展现状如下表1所示。

石油石化企业产融结合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走综合金融之路。国外企业产融结合一般都走专业金融的路子, 即结合企业主业特点及优势, 有选择的开展金融业务。而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产融结合大都走了综合金融之路, 即全面涉入各金融业务领域;二是石油石化企业向金融企业单向融合。国外发达国家基本都是双向产融结合, 即产业资本可以涉足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也可以涉足产业资本。我国由于受《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规限制, 不允许金融企业参控股实业企业, 造成石油石化企业向金融企业单向融合的局面;三是产融结合效益较高。以中油财务公司为例, 2010年资产规模达到4 600亿元, 结算金额17.3万亿, 实现利润40亿元, 成为中国最大的财务公司[1]。中石油旗下昆仑信托公司2010年实现收入7.4亿元, 利润6.1亿元, 净利润4.5亿元, 年末信托资产规模达到535亿元。

二、石油石化企业产融结合的动因及风险

产融结合发展在国外已有较长时间的历史, 通用电气 (GE) 、三菱、西门子、三星等跨国公司是其中成功的案例。对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而言, 产融结合的动因带有更多的本土背景。

(一) 动因分析

1. 获取稳定资金支持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石油石化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压力, 跨国能源公司利用其雄厚的技术、资金实力, 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 占据竞争优势。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石油石化企业要提升国际竞争力, 必须超常规发展。石油石化企业纷纷制定快速做大做强的企业战略, 比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目标, 到2015年营业总收入要达到2万亿元左右, 销售利润率和投资资本回报率保持在12%以上[2]。企业快速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 单纯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实现规模扩张, 而通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可以使企业突破自身资本积累的成长极限。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实际上是企业集团以金融活动内部化替代传统社会分工框架下的外部金融活动, 这可以有效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使企业获得综合的金融服务, 提高企业的财务能力。

2. 实现财务和经营协同

石油石化企业产融结合发展的财务协同效应重点体现在盘活资金存量方面。石油石化企业产业集中度比较高, 资产规模庞大。其存量资金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存量很大, 存在比较强的短期或中期资金运作需求;二是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众多, 资金分散, 集中后资金总额较大;三是石油企业一般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 在固定资产更新之前大量资金以折旧形式沉淀于营运资金之中。集团企业盘活资金存量首选自设财务公司的方式, 因为按现行法律法规, 母公司、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 我国《贷款通则》不允许非金融机构间发生没有贸易、投资背景的资金往来, 即不允许母子公司架构下的企业间融通和拆借资金。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则可以经营集团内部借贷和结算业务, 统一调配集团资金头寸, 降低贷款规模, 节省财务费用并实现理财收益。经营协同效应是指由于发展金融业务而为集团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效率提高及实现效益。石油石化企业可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 提高主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业也可利用石油石化企业在产业上的优势, 如客户网络、用户资源等, 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 增强金融服务对客户和各地区的渗透能力。

3. 金融业务利益驱动

产融结合作为石油石化企业的一项战略行为, 从本质上看也是企业通过这一行为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并最终达到资本增值。国外企业金融业务利润贡献较大, 以GE为例, 2000年其金融服务业收入占到了整个集团的45.8%, 超过了制造业33.2%的比重[3]。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利率、汇率等资金价格未完全市场化, 国家的金融管制使金融行业的牌照成为稀缺资源, 造成金融业拥有天然的、超乎实业运作的高额利润。石油石化企业面临着两个重要问题, 一是先前的积累如何进一步保值增值, 二是如何应对所处行业生命周期所带来的风险。解决方案落在增加多样化的利润增长点之上, 金融行业的报酬高于平均利润成为刺激石油石化企业实行产融结合的动力。根据我国以往体制改革的经验, 当某一行业市场开放后, 大量资本的涌入会为先进入者带来超额的利润, 产生资本增值的效果。我国政府为了适应加入WTO的要求, 正在加快放开金融行业过多的管制, 逐步启动了许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市场, 国内金融行业存在着大量的发展机会, 金融市场既然可以对国外投资者开放, 当让更应该首先对内开放, 可以说, 加入WTO是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巨头纷纷涉足金融圈的催化剂。

4. 品牌、信用及管理优势

品牌和信用是现代金融业的生命线, 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在开展产融结合方面具备天然的品牌及信用优势。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作为世界500强企业, 资产众多、规模庞大、收入稳定, 注重维护企业声誉, 具有长期良好的信用记录, 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声誉。基于整体利益和社会责任的考虑, 集团公司实际承担着参控股金融企业“最后贷款人”的担保责任, 当金融企业陷入经营危机时, 集团公司可提供多种形式的援助, 这增加了公众和机构投资者的信心。金融企业可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的品牌优势, 尽快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可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共享客户资源, 加大客户开发力度。石油石化集团公司拥有大批优秀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产融结合发展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管理人员的能力, 并给优秀管理人员施展才能的更大舞台。

5. 提高资本运作能力

石油石化企业走产融结合的道路是实施资本经营活动的深化和发展。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从来就是一个重量级的较量, 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收购和兼并。从世界范围看, 世界500强公司的发展史就是大鱼吃小鱼的金融并购史。这样会带来成本的降低、技术的整合、控制资源和左右市场能力的增强。与国际跨国能源公司相比,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资本经营方面较为薄弱, 产融结合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石油石化企业除了在主业本身需要苦练内功外, 还需要强大的资本实力和金融运作技术。通过实施产融结合, 为企业建立强大的金融资本, 提高资本经营水平, 并以此形成与实业经营竞争力遥相呼应的资本经营核心竞争力。

(二) 风险分析

一是金融风险的引发和放大。石油石化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导致金融链条需求高度放大, 这不仅可能造成资金低效耗散, 还会加剧主业长期循环下跌趋势, 通过集团内的关联交易, 产业资本更容易获得资金, 这成倍的放大了金融链条。二是酿成主业“空洞化”。产融结合后产业资本会在金融资本逐利性的影响下逐渐金融化, 而产业资本金融化又会导致产业虚拟化。三是品牌及营销的负效应。当“主企业”发生信用等问题时, 其品牌及营销的正效应将会转化为负效应, 对金融企业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四是金融业务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融合互动可能较差, 一些石油石化企业过于强调将金融业其作为支持主业发展的融资工具。

三、对石油石化企业产融结合的建议

(一) 抓住产融结合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首先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出发, 我国目前并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属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从国外工业化进程看, 产融结合与工业化进程是同步发展的, 工业发展需要大量投资, 工业产品的标准化以及企业兼并的实施产生了集中资本的金融需求, 使工业首先成为产融结合的主体, 有效的产融结合是加速实现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其次, 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看, 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明显不足, 国内现有的金融条件不能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集团企业产融结合是当前快速发展壮大金融体系的重要形式, 有利于尽快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服务体系;再次, 产融结合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企业除了在产品、技术上需要加强外, 资本运作等金融手段与跨国公司相比明显不足, 需要借助产融结合的形式尽快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综合以上情况, 石油石化企业走产融结合发展的道路是工业化阶段的必然选择, 这种行为有利于国内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 对企业财务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石油石化企业应抓住战略机遇期, 尽快做大做强金融业务。

(二) 严格遵守产融结合的“三条红线”

2006年7月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 规定央企在境内的产权收购及投资均要上报国资, 并对央企重组划定了三条红线:不符合主业投资方向的坚决不准搞、超出自身投资能力的坚决不许搞、投资回报率太低的坚决不准搞;并严禁企业违规使用银行信贷投资金融、证券、房地产和保险等项目。从第一条红线来看, 意味着产融结合并不适合于每一个企业集团或其任何发展阶段。是否进行产融结合、如何进行产融结合、金融领域的业务涉及什么范围等, 均应服务于企业的核心战略目标。石油石化企业产融结合必须有一条清晰的主线, 那就是要立足主业, 服务主业。实体经济不要大规模地介入到金融领域里面去, 利用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为主业服务, 这是走产融结合道路的首要目的;从第二条红线来看, 实际是谨慎、试点和控制规模的观点。超出自身控制能力的坚决不能搞。对于试水金融业务的石油石化企业来讲, 要从小做起, 掌握好节奏, 忌贪大求全, 要让所有的金融业务均在控制范围内;从第三条红线来看, 是经济效益的观点。金融业给人以一种赢利迅速而丰厚的感觉, 这让很多企业跃跃欲试。这种闻风而动、盲目上马容易留下隐患。这要求石油石化企业必须在经济回报的原则之上开展产融结合发展。

(三) 做到产融结合规范、良性发展

摆在石油石化企业产融结合面前的既有GE金融集团的风光, 又有德隆金融帝国的惨淡。石油石化企业产融结合要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1) 结合自身优势做专业金融。许多企业产融结合以GE为目标, GE金融集团所做的业务实际只是金融领域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 2000年GE金融集团主要业务比重为:消费服务占43%、中间市场融资占15%、专业融资占15%、设备管理占13%、专业保险占14%[3]。石油石化企业兴办的金融企业与四大国有银行、国有大型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相比, 在营业网点、业务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最佳的方法还是走差异化的道路, 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 选择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 先在专业领域做大做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下属财险公司开展的石油专项设备保险等, 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集团企业做专业金融既有利于弥补金融市场的不足, 也有利于引进相应的竞争机制。 (2) 着眼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要掌控好金融业务占整个集团业务的比重, 石油石化企业不能将主要资源转移到金融领域;二是既要实现金融业务独立的盈利能力, 也要充分发挥金融业务对主业的支持能力,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形成合力, 增强企业整体竞争能力。 (3) 掌握好进入与退出的时机。任何产业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性和阶段性, 随着金融企业的增加, 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石油石化企业必须提前做好适时进入与退出的准备。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石油石化企业可能要面临产融结合再定位的问题, 需要根据企业总体战略和金融业务竞争力, 决定继续扩大或终止部分金融业务。

参考文献

[1]王国樑.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召开2011年工作会议[EB/OL].北京:中油财务公司http://eip.cnpc/cmsroot/控股公司/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动态/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召开2011年工作会议.htm.

[2]蒋洁敏.努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N].中国石油报, 2008-01-16.

[3]杰克.韦尔奇.经理法则全书[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2:345.

中石油、中石化转让定价案例研究 篇10

2012年中石油、中石化三季报中, 石油巨头们的“应交税费”出现了大幅下降。其中中石化前9个月的应交税费为212.7亿元, 平均每月23.6亿元, 2011年全年的应交税费为396.22亿元, 平均每月33亿元;中石油前九个月的应交税费为703.74亿元, 平均每月78.2亿元, 2011年全年应交税费为1197.4亿元, 平均每月100亿元。两巨头的营业收入继续增长。应交税费主要的构成是石油特别收益金, 俗称“暴利税”, 根据原油价格实行累进税率, 即原油价格越高, “暴利税”征收率也就越高。由于两巨头在年初调整了基准油价, 中石化将基准油价由杜里改为迪拜, 中石油由辛塔改为迪拜, 按迪拜原油平均每桶价格比之前每桶降低7美元计算, 中石化将减少7亿美元石油特别收益金, 中石油减少20亿美元石油特别收益金。虽然选择了相对便宜的石油基准价, 减少了自己的利润, 但开采的原油主要是用来旗下炼油厂加工, 基准油价实际上用来集团内部结算, 降价不会影响集团的总收益。

可以看出, 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这一行为就是利用了转让定价的方法在关联企业之间的购销活动中采用“低进高出”, 一方面原油开采企业减少了石油特别收益金, 另一方面在炼油企业及下游企业生产出来的成品油及其他产品的市场价格较高, 而成本 (即原油) 较低, 通过这一转变将利润转移到下游获利更多的企业。两巨头成功运用了转让定价避税手段减轻了税负。

转让定价自实行以来就成为了税务机关非常头疼的难题。调整转让定价的关键就是获取“正常交易原则”下的价格。由于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正常交易价格极难获得。而且调整这一价格需进行交易审查成本和税收收益的权衡, 虽然预约定价的出现可以减轻事后调整的不便, 但由于预约定价存在很多问题, 仍不是解决转让定价非常理想的方法。据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事务所发布的2012年全球转让定价调查报告显示, 转让定价的全球趋势为:非洲、亚洲及东欧都在广泛的实施转让定价法规;各国税务当局对转让定价的处罚频率越来越高, 越来越严厉;相互协商程序成了各国解决转让定价争端的最主要手段。在上述案例中, 由于中石油和中石化为国内油企的垄断者, 具有制定油价的自主权, 而且石油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性, 造成了无法运用现有的“传统交易价格法”和“交易利润法”来调整价格, 只能听任国家的财政收益减少。该案例也折射出我国转让定价税制存在的若干问题亟待需要完善。

一、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尚需提高

我国出台的《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试行) 》, “办法”的第二章到第八章围绕着转让定价管理的关联申报、同期资料管理、转让定价方法、转让定价调查及调整、预约定价安排管理、成本分摊协议管理、受控外国公司管理等角度规范了我国的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行为, 成为我国转让定价税制中最权威、最完善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目前的转让定价税制的建设大都来自于国外的经验借鉴, 造成了税务管理实践与法律制度设计存在脱节的现象, 说明转让定价税制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质量有待提高。我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 在充分吸收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 构建我国合理有效的转让定价税制才能提高反避税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对垄断企业的调查中, 阻力会更大, 调整方法也应有所创新。因此应针对垄断行业制定特别的调整方案。

二、人才匮乏, 转让定价税收管理难以适应国际税收管理形势

我国作为世界吸引外资最大的国家, 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数目逐年提高。反避税人员严重不足, 而需要审查的企业量巨大, 造成了反避税工作的效率较低。转让定价税收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部门间的通力协作。目前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建设的技术条件已具备, 之所以还没有应用在实际当中, 主要是与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相冲突从而阻挠政策的实施。下一步应加强税收管理。如果说我国的跨境反避税存在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工作的滞后, 在国内则存在征管上的技术障碍和人为障碍。因此需要通过改革改变征管。

三、借鉴国外经验, 加强国际反避税合作

美国与大多数缔约国均有关于情报交换的协定。一般而论, 涉及纳税人的情报交换包括纳税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在可能的条件下, 还包括付款人的姓名、地址以及所付款项的数目与类别;其次, 还有关于跨国纳税人收入和费用细节的情报交换以及防止利用转移定价避税的情报交换。美国所获得的情报是多变的, 它取决于缔约国的一方。相应地, 根据各税收协定的规定, 美国也应满足缔约国另一方的情报要求。美国在一些税收协定中, 还对征收过程中的一般协助作了规定。大多数协定所规定的协助, 只限于防止协定未授权的个人享受免税或低税待遇。

参考文献

[1]石油巨头们的“避税”高招.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418/14/1531380_279216319.shtml

上一篇:启动反应时间下一篇: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