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特征

2024-08-30

生化特征(精选四篇)

生化特征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11例患者为脂肪肝组235例和非脂肪肝组976例, 其中男672例, 女539例, 年龄38~67岁, 平均45.4岁。

1.2 超声方法

采用B超声诊断仪, 电子凸阵探头, 探头频率为2.5~3.5 MHz, 线阵、凸阵, 机械指数为0.4~0.8。检查前1d晚要求检查者素食, 次日晨空腹。取仰卧位, 从右肋缘下、右肋间隙及剑突下进行横切、纵切扫查。观察其大小、形态、包膜、边界、肝区回声光点是否增高及分布均匀与否, 后轮廓显示情况和管状结构的变化等。

1.3 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抽静脉血5mL放置水浴箱30min后以4000r/min, 离心10min。试剂由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要求。生化指标异常及脂肪肝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6年2月修订的诊疗指南。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输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测经比较

脂肪肝组的TC、TG、TBA、AST、ALP、Glu、FBG和LDL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 (P<0.05) , HDL显著低于非脂肪肝组 (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脂肪肝并非独立的疾病, 可由多种病因引起。脂肪肝的形成与高血脂和脂肪代谢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与人们的生活习惯, 例如饮酒、长期营养不良也有一定关系。慢性感染或中毒、肥胖、内分泌失调、糖尿病等因素也会导致脂肪肝。与中老年脂肪肝密切相关的部分疾病主要有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糖、高血压、肥胖症、高胆固醇血症等。

本组检测结果显示脂肪肝组T G及T C浓度都较无脂肪肝组升高,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原因可能是脂肪肝时大量脂肪聚集在肝细胞内导致糖异生加强, 而糖向脂肪的转化因脂肪代谢障碍而相对减弱, 导致血糖升高。说明脂质代谢紊乱, 尤其是甘油三酯增高与本病有密切关系[1], 表明甘油三酯升高及合并胆固醇升高是本病的主要血脂特点之一。脂肪肝的早期常无特异性自觉症状, 生化检测时AST水平的升高可能是无症状性脂肪肝的主要表现之一。正常时, AST分布于肝细胞线粒体。血清转氨酶活性增高通常提示肝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或坏死, 可以推测脂肪肝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伤[2]。本研究显示脂肪肝组AST、ALP水平浓度及异常率较非脂肪肝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主要是由于脂肪肝患者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增多及病理情况下肝细胞缺氧缺血, 导致自由基增加, 造成生物膜脂质过氧化, 生物膜透性增加, 肝细胞发生肿胀、变性、坏死等一系列变化, 另一方面肝细胞损伤使得肝脏的功能下降, 处理糖、脂的能力障碍, 而使血中AST, ALP升高。TBA是肝脏分泌到肝汁中最多的有机酸, 进入肠腔后在回肠和结肠绝大部分被重吸收, 经门静脉入肝脏, 肝细胞从门静脉摄取大量TBA, 使血清中TBA含量极低。脂肪肝随着病情的加重, 肝细胞炎症、变性甚至坏死时, 肝脏对TBA的代谢功能下降, 血清中TBA升高, 因此TBA可作为肝细胞实质性损伤的一种监测指标[3]。本研究显示脂肪肝组的FBG、LDL-C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 (P<0.05) , HDL-C低于非脂肪肝组 (P<0.05) ;表明脂肪肝与体内糖、脂代谢关系密切, 是一种多元代谢紊乱的全身性疾病。

综上所述, 血液生化指标反映了肝脏的功能状况, 与脂肪肝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血清ALT和TG浓度的升高是非酒精脂肪肝并发脂肪性肝炎和进展性肝纤维化的重要信号, AST明显升高。因此, 在B超初步诊断脂肪肝的基础上, 联合血清转氨酶、血脂等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既可为确诊提供重要的依据, 又可进一步作为脂肪肝病情的监控和疗效评估的有效手段。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生化指标在脂肪肝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及特征。方法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来我院体检者1211例, 将其分为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 检测FBG、LDL、HDL、TC、TG、Glu、TBA、AST、ALP等生化指标,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脂肪肝组的TC、TG、TBA、AST、ALP、Glu、FBG和LDL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 (P<0.05) , HDL显著低于非脂肪肝组 (P<0.05) ;结论脂肪肝患者不仅具有血脂代谢紊乱, 还存在着血糖的异常和生化指标的异常, 上述9项生化指标的变化对脂肪肝的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脂肪肝,血脂,血糖,生化指标,诊断

参考文献

[1]潘秀贤, 杨友新, 梁娟英.脂肪肝患者血清生化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广西医学, 2007, 29 (12) :1891~1892.

[2]丁红梅, 尹石华, 刘玉霞.中老年脂肪肝患者血清检测指标的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4, 3 (2) :95~96.

生化特征 篇2

利用座落于江都市小纪镇良种场的FACE平台,研究了FACE条件下,不同氮素水平水稻土壤的生理生化指标及微生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高N水平下,FACE圈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基础呼吸作用、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氨化作用及放线菌数量都比对照高,而低N水平下,除真菌、放线菌数量以及氨化作用外,其他指标均比对照低.FACE条件下,高氮处理与低氮处理相比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基础呼吸作用、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氨化作用以及细菌数量分别提高610.57%、56.55%、24.32%、9.43%、1.09%和225%,供氮水平对FACE条件下水稻土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微生物群落有调节作用.

作 者:康贻军 何芳 单君 刘红江 杨连新 胡健 KANG Yi-jun HE Fang SHAN Jun LIU Hong-jiang YANG Lian-xin HU Jian  作者单位:康贻军,KANG Yi-jun(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盐城,224002;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何芳,单君,胡健,HE Fang,SHAN Jun,HU Jian(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刘红江,杨连新,LIU Hong-jiang,YANG Lian-xin(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刊 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年,卷(期):2006 25(6) 分类号:Q948.11 关键词: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   生化指标   水稻土   微生物区系  

★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研究

★ 天然介质材料富集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研究

★ 压力容器上水平接管应力研究的论文

★ 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评价方法研究

★ 藏灵菇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分子特性研究

★ 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水平研究

★ 多环芳烃长期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强化修复初步研究

★ 两级BAF在污水再生回用中除氮的试验研究

★ 大孔树脂吸附-生物再生法处理高盐苯酚废水的研究

生化特征 篇3

关键词:水分胁迫;紫薇;生长量;生理生化特性

中图分类号: S685.99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239-03

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为千屈菜科紫薇属植物,是江苏省宿迁市市花。紫薇树姿优美,树干光滑洁净,花色艳丽,开花时正当夏秋少花季节,花期长,花期6—9月,故有“百日红”之称。目前,关于紫薇抗性方面研究主要是在紫薇品种抗病性和抗低温能力的方面[1-3],而关于紫薇抗旱性研究较少。由于紫薇在园林绿化中被广泛种植,某些地方遇到干旱或者疏于管理,缺水严重,造成紫薇花色不美,甚至造成整株死亡,严重影响其观赏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紫薇开花的水分因素,为紫薇园林绿化栽培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材料

试验在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连栋温室中进行,盆规格为直径25 cm、高30 cm,取沙壤土烘干,过筛装盆,每盆装干土7.5kg。土壤田间持水量为33.4%,其中土壤水解N、有效P、速效K含量分别为119、30、12.0 mg/kg,有机质含量为4.6%。供试材料为1年生长势均匀、长相较为一致的红花紫薇实生苗(高35 cm、地径5 mm),每盆3株。共设4个处理,W1表示正常田间持水量,W2、W3、W4分别表示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5%、50%、25%,每处理种植8盆。苗木于2014年3月20日栽植于盆中,放室外按正常水肥管理,2014年4月22日将盆移到连栋温室中对供试苗木进行水分控制,控水期间,每天傍晚测定土壤容积含水量,用天平称重补足其失去的水分。控水60 d后,于6月21日开始取样测定,7月20日前試验结束。

1.2 测定方法

水分处理之前和处理后,测定每株紫薇苗株高、地径,并取样测定生物量。相对株高生长=(试验结束后的高度-试验处理前的高度)/试验处理前的高度;相对地径生长=(试验结束后的地径-试验处理前的地径)/试验处理前的地径;生物量增量=试验结束后生物量-试验前生物量。生物量测定是将每个处理的苗木全部取出、洗净于105 ℃条件下烘干,称质量计算生物量。叶片相对含水量采用称重法[4]测定;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采用比色法[5]测定;膜相对透性采用李合生的方法[6]测定;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7]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参照朱广廉等的方法[8]略作修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采用愈创木酚法[7]测定。试验结果采用Excel及DPS软件进行分析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水分胁迫对紫薇幼苗生长的影响

土壤水分胁迫严重影响紫薇生物量增量、相对株高生长和相对地径生长。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土壤水分减少,生物量增量、相对株高生长和相对地径生长逐渐下降,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生物量增量在正常田间持水量下达到 7.90 g,而在水分胁迫严重的情况下W4处理仅为4.63 g,可见水分亏缺将严重影响紫薇生长。具体表现在影响植物高度和地径;相对株高生长在正常条件下达到108.00%,表明紫薇正常条件下高度增加为处理前1倍多,而在干旱严重条件下,W4处理高度增加不足原来1/3;相对地径生长在不同处理间也差异显著。说明土壤含水量越低,紫薇生长越缓慢。

同样,土壤水分胁迫也影响紫薇开花,特别是影响开花持续时间和每株颖花数。在正常土壤含水量下,紫薇开花持续时间从开苞到凋谢是4.55 d,随着土壤含水量减少,W2、W3处理有下降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当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25%时,开花持续时间明显降低,与W1、W2、W3处理间差异显著。每株颖花数量随着土壤含水量减少而下降,在W1、W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当达到W3处理水平时,下降达到显著水平,当到了W4处理水平时,紫薇开花时间、每株幼苗颖花数与其他处理均差异显著,表明干旱越严重,影响紫薇生殖生长。

2.2 土壤水分胁迫对紫薇幼苗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2.2.1 土壤水分胁迫对紫薇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相对含水量(RWC)是评价植物在干旱胁迫下持水保水能力的指标,可以判断植物阻止水分散失,维持水分平衡的能力,体现了植物抗旱性强弱[9]。从表2可以看出,紫薇叶片相对含水量以W1条件下最高,但是随着水分胁迫增加而逐渐减少,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紫薇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叶片含水量为74.45%,水分胁迫严重条件下W4处理为52.38%,可见水分胁迫严重影响紫薇叶片的水分代谢,从而影响其正常生长。

2.2.2 水分胁迫对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是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指标。水分胁迫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可以降低植物体内的渗透势,抵御干旱逆境,因此,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10]。从表2可以看出,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水分胁迫加重而逐渐增加。土壤水分胁迫下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高于正常田间持水量下值,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可溶性糖含量在W2处理下有一定升高但与W1处理差异不显著,随着水分胁迫加剧,在W3和W4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继续升高且差异显著,表明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对干旱具有敏感性。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较强的亲水胶体性质,可影响细胞的保水力,是植物细胞的重要渗透调节物质之一[10]。紫薇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先降低后升高,当在W2处理时,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减低,W3处理时含量升高,且与W1、W2差异显著,W4处理时进一步升高但与W3处理差异不显著,可见干旱胁迫对紫薇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紫薇可通过增加自身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来抵御干旱逆境的伤害。

nlc202309010031

2.2.3 水分胁迫对叶片MDA含量和质膜透性的影响 MDA是判断植物干旱胁迫下膜脂过氧化作用的重要指标,其含量高低是细胞膜过氧化作用强弱的体现[9]。从表2可以看出,MDA含量在W2、W3处理下较正常土壤含水量下显著升高,W4处理土壤含水量进一步降低,MDA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紫薇干旱越严重,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越强烈。细胞膜系统是植物与外界接触的最初和关键部位,遇到逆境会使植物细胞膜系统受损,使膜透性增大,内含物增多[9],其相对透性的增加程度可作为膜受破坏程度的指标,同时也反映植物适应干旱胁迫能力的强弱[10]。相对脂膜透性在正常水分条件下为34.25%,随着水分胁迫加剧在W2、W3处理较对照显著增加,W4处理进一步增加,较对照增加54.7%,表明土壤含水量越低,植物细胞膜系统受损越严重,受到的伤害越大。

2.2.4 水分胁迫对叶片中保护酶SOD和POD活性的影响 SOD和POD等保护酶的协调作用可使植物免受活性氧积累伤害。其中SOD是植物抗氧化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能清除活性氧,防止细胞膜受到伤害;POD能表现清除H2O2起到保护作用[9],因此SOD和POD活性高低可以反映植物对干旱胁迫抵御能力的大小[10]。从表2可以看出,SOD活性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而降低,当到了田间持水量的50%时,SOD活性反而升高,当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25%时,活性进一步升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表明紫薇在受到干旱胁迫伤害后SOD活性下降,当到达一定程度,植株启用自身的保护机制使SOD活性升高。POD活性也随着土壤含水量减少而降低,在W3处理下突然升高,当土壤含水量降低到田间持水量的25%时,POD活性进一步升高,几乎为正常田间持水量的2倍,表明干旱胁迫下细胞保护酶活性降低,但当胁迫超出了植物可以忍耐的程度后,酶活性升高。

3 结论与讨论

土壤水分胁迫对紫薇的生物量增量、相对地径生长、相对株高生长产生了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又因土壤水分含量的不同而变化。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紫薇生长量也减小,表明土壤干旱严重影响了紫薇的生长。有研究表明,水分胁迫严重影响蔓生紫薇的生长[11],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土壤水分胁迫也影响紫薇的开花。在土壤含水量正常条件下,紫薇开花时间是4.55 d,而水分亏缺时,开花时间逐渐缩短,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25%时,开花时间仅为3.13 d;土壤水分胁迫也影响紫薇的颖花数量,正常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每株紫薇颖花数量是39.25个,而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颖花数逐渐下降,当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25%时颖花数仅为22.5个,这可能是因为土壤水分亏缺影响了颖花分化,导致颖花数量减少。

可溶性蛋白质的持水力较强,能提高细胞质的浓度来降低质膜的透性,从而减轻逆境的伤害,使各项生理功能正常进行。赵双锁等研究水分胁迫条件下小麦可溶性糖变化,认为水分胁迫使小麦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12];史玉炜等研究水分胁迫对刚毛柽柳可溶性蛋白影响,认为水分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13],由于試验材料不同,所得结论亦有差别。本试验中水分胁迫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但是随着水分胁迫加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却升高,这可能是因为紫薇幼苗在干旱严重时,能够通过调节自身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来减少干旱对其伤害。MDA含量是植物逆境条件下一种生理指标,众多试验表明,MDA含量随着逆境加剧而增加[14-15],本试验中水分胁迫作用下MDA含量逐渐升高,与相关研究结论类似。因此,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以及相对脂膜透性可作为判断紫薇干旱程度的生理指标。干旱胁迫下,植物体内活性氧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植物造成伤害,SOD、POD等保护酶的协调作用可抑制活性氧的积累,使植物免受伤害,因而在植物抗旱性机理研究中,保护酶SOD、POD的活性已作为判断植物抵御逆境伤害的指标[10]。干旱胁迫下抗氧化酶活性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抵抗干旱的能力强弱。有关干旱胁迫对酶活性的研究较多,但试验结果不尽相同。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胁迫增加,MDA积累,相对脂膜透性增加,导致膜功能受损,从而引起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对紫薇产生毒害作用,进而影响了保护酶的活性。干旱不严重时(W2处理),SOD活性、POD活性降低,随着胁迫加深,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50%时候,二者活性均升高,当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25%时,二者活性进一步升高,说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加大,植物细胞内的保护机制启动,调节相关基因表达,使SOD、POD活性升高。金雅琴等研究也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乌桕幼苗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9],说明植物在干旱严重情况下,启动了自身的保护机制,使自身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紫薇生长受到干旱程度、干旱持续时间、干旱发生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仅在盆栽条件下进行,对于紫薇大规模种植是否与本研究结论一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秀琴,田树霞. 4种乔灌木种子萌发特性研究初报[J]. 林业科技通讯,1990(4):15-16.

[2]Hagan A K,Keever G J,Gilliam C H,et al. Susceptibility of crapemytle cultivars to powdery mildew and cercospora leaf spot in Alabama[J]. J Environ Hort,1998,16(3):143-147.

[3]Hagan A K,Keever G J. Putting up resistance:selected crape myrtle cu1tivars resist powdery mildew and leaf spot[J]. Highlight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Alabama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1998,45(2):18-21.

[4]张宪政. 植物生理学试验技术[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9-133.

[5]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试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8-260.

[6]上海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生理学实验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7-69.

[7]张志良,翟伟菁.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74-277.

[8]朱广廉,钟海文,张爱琴. 植物生理学实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9]金雅琴,李冬林,陈小霞,等. 不同种源乌桕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7):1395-1402.

[10]王 飒,周 琦,祝遵凌. 干旱胁迫对欧洲鹅耳枥幼苗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2):2459-2466.

[11]骆建霞,史燕山,曹鸿斌,等. 水分胁迫对蔓生紫薇和亮叶忍冬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园艺学报,2006,33(3):657-659.

[12]赵双锁,关丽云,赵离飞. 人工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对小麦可溶性糖与蛋白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2011(2):32-34.

[13]史玉炜,王燕凌,李文兵,等. 水分胁迫对刚毛柽柳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变化的影响[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7,30(2):5-8.

[14]王朝英,李昌晓,张 晔. 水淹-干旱胁迫对南川柳苗木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13,49(12):164-170.

[15]于金平,俞 珊,梁有旺,等. NaCl胁迫对美国白蜡幼苗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23(1):110-112. 沙文沛,杜瑞卿,杨建伟,等. 铅胁迫下香樟幼苗生理生长的变化及对铅的富集特征[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242-244.

生化特征 篇4

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龙狮运动员生化指标的测定及分析,观察了解不同生化指标在大运动量训练前、中、后的变化规律,为高校龙狮运动员强化训练和提高成绩等方面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8名在校大学生龙狮运动员,均为备战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江苏南京),湖南省第四届大众运动会(举办地暂未定)的湖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运动员,年龄18~22岁;训练年限2~4年。其中舞龙运动员11名;舞龙珠运动员2名;舞狮运动员4名;引狮运动员1名;7名为武术、田径等项目国家一级运动员;近期健康检查无内分泌、生殖系统疾病,无服类固醇激素史。

1.2 研究方法

1.2.1 训练负荷安排

2011年7月~8月间,三周大运动量暑训期,大强度训练为主,负荷强度以练习后心率达到160~180次/分为准,周训练5天,周末调整,训练安排在下午15:30开始,持续时间2~3小时。训练场地:湖南文理学院体育馆及第一田径场。训练内容包括规定套路、自选套路、障碍、竞速、反应速度、力量、耐力等。

1.2.2 样品采集

训练前早晨安静时、运动后即刻、次日晨分别采静脉血3~4mL,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肝素抗凝血浆,并在1小时内完成测定;另一部分在室温下静置,血液凝固后以2700转/分的转速离心5~7分钟,取血清测定。

1.2.3 测定方法

测试仪器采用上海现科产GF-2245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上海核福产SN-682型γ-计数仪测血睾酮和皮质醇。

1.2.4 数据分析

采用WINDOWS 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软件分析计算单位:湖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测量与评价实验分室)

2 研究结果

本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后即刻运动员BU值为(8.23±0.61)mmol/L,与安静值比较明显升高(p<0.05),BU增加值为1.61~1.79 mmol/L,次日晨BU值为(6.99±1.05)mmol/L,高于安静值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后即刻血清CK值为(458.7±90.8)U/L,明显高于安静值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次日晨血清CK值为(191.7±45.8)U/L,高于安静值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本次训练是介于极限和亚极限之间的负荷强度,是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符合暑训期训练安排要求。

2.2 大强度运动对运动员T、C的影响

本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后即刻血清T值为(35.2±6.9)nmol/L,与安静值比较显著升高(p<0.05);次日晨T基本恢复,与安静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国外专家研究结果吻合[12]。证明随着训练水平提高,高校龙狮运动员内分泌系统对大强度训练适应能力增强,所承担的负荷大,恢复时间短,超量恢复程度高。

本研究还发现运动后即刻血清T和C值虽明显升高,但两者比值无太大变化。运动后即刻T/C值为0.044±0.016,安静值为0.042±0.012,次日晨为0.043±0.008。运动后即刻与安静值和次日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大强度运动量训练后,血清T和C值同步增长,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处于平衡状态。

注:*表示与安静时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示与运动后即刻时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分析与讨论

3.1 大强度运动量训练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分析

大强度短时间运动后血清CK活性反应最大[1]。长时间耐力训练也能使血清CK活性升高[2]。因此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是影响血清CK活性的重要因素,说明运动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酶活性发生变化;大强度短时间运动后血清CK活性变化显著大于长时间小强度运动,对运动强度的反应比负荷量更敏感[3]。许豪文等研究表明[4,5],亚极限强度运动可使血清CK活性增加到120~220U/L,极限强度的运动血清CK活性会增加到600~1100U/L左右。

运动后即刻血清CK活性显著升高,表明训练负荷对运动员机体产生较大刺激,但运动员机体恢复修补组织能力强故处于良好状态,这种变化规律符合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报告[6]。造成运动员血清CK活性显著升高的原因可能有:一是舞龙舞狮运动过程中有大量无氧相持对抗,所以同时参与收缩的肌肉数量多且幅度大,骨骼肌局部缺氧产生了大量代谢物和自由基,肌肉细胞膜受损且通透性增强,造成CK渗出升高;二是龙狮运动属于激烈的快速节奏运动和力量技巧类项目,运动员神经和全身肌肉高度紧张、突然的发力和快速而剧烈的骨骼韧带拉伸增加骨骼肌细胞损伤,使进入血循环的CK增多。

3.2 大强度运动量训练血尿素的变化分析

运动后BU值升高幅度及其恢复情况可作为评定运动量和训练强度是否过度的依据,训练后BU值在8.35mmol/L以下较为合适。有研究表明[7],运动后即刻BU值升至8.30mmol/L以上,即认为运动强度偏大,运动员机能状态好时,次日晨BU值可基本恢复,而身体疲劳时恢复较慢。大运动量训练前后BU含量的变化值大约在1.0~3.0mmol/L之间[8]。增加值如超过3.0mmol/L时,即认为运动量过大,运动员会出现疲劳体征;增加值为2.0mmol/L左右时,运动量虽大,但运动员基本适应,一段时间休息后能基本恢复正常水平;BU增加值为1.0mmol/L左右时,其运动量太小,可加大运动量。

大强度运动量训练后,机体组织蛋白分解加剧,氨基酸氧化供能增强,代谢产物(尿素等)生成增多;大量排汗后体内水份流失,血液浓缩造成BU浓度升高;次日晨BU值虽没恢复正常安静值,但次日训练运动员无疲劳感征象,动作敏捷、速度力量没有降低。此结果说明运动员状态良好,大强度运动量训练后没有对身体产生强大刺激和影响,运动员基本上适应大强度运动量训练。

3.3 大强度运动量训练对血睾酮、血清皮质醇的影响

睾酮是促进机体合成代谢的重要激素,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控;而皮质醇是促进机体分解代谢的重要激素,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控。运用T/C值进行机能评定[9],比值高表示合成代谢占主要地位;比值低表示机体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长期处于消耗占主导地位的过程,恢复不好,易导致过度训练,运动员易疲劳和损伤。

研究表明[10],T的变化与运动负荷有一定关系,运动员负荷达到一定限度,T值就会升高。血清C的浓度在一定情况下,反映运动员体内蛋白质分解情况和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程度。运动后即刻血清C值为(816.2±149.7)nmol/L,与安静值比较显著升高,次日晨值基本恢复。有研究结果显示,中等以上强度负荷训练才会使血清C值浓度升高。运动后C值浓度上升的机制是负荷强度达到激活糖皮质激素的阈强度时,通过反馈作用,使皮质醇应激性大量释放,导致血清皮质醇浓度升高[13]。大负荷训练后皮质醇浓度升高也可能是糖原异生补糖代谢过程加强的结果,运动负荷大,刺激强度深,而皮质醇就需要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以维持紧急代谢的需要[14]。

根据T/C在运动中变化的特点,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负荷量,使运动员体能状态处于最佳水平,对提高运动成绩、预防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发生意义重大[15]。

4 结论

暑期大强度运动量训练后,18名高校龙狮运动员生化指标CK、BU、T、C值与安静值比较有显著升高(p<0.05),T/C略有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运动员在暑训期机能状态良好,基本适应大强度运动量训练,身体恢复较快,没有出现疲劳。为了高校龙狮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增加其比赛经验,建议教练员根据龙狮运动项目特点和训练成绩水平来制定训练计划。

摘要:通过对高校龙狮运动员暑训期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血睾酮(T)、血清皮质醇(C)、血睾酮/皮质醇(T/C)等生化指标的监控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采用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和监控能客观、准确评定高校龙狮运动员身体负荷和机能变化,为避免运动损伤,尽早诊断运动疲劳,保证训练系统性和科学性提供实验依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生化特征】相关文章:

生化教案08-14

生化系统05-07

物化+生化06-23

生化成分07-04

生化教学08-03

血液生化08-23

临床生化08-31

生化特点09-02

生化小结范文05-17

运动生化教案04-26

上一篇:《我是》下一篇:网商创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