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配置

2024-08-06

市场配置(精选十篇)

市场配置 篇1

【课标要求】

本框题教学内容贯彻新课程标准4.10规定的“阐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的要求。

【教材分析】

《市场配置资源》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框。

第九课着重从经济体制方面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以及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手段等基础知识。学习这一课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经济活动是在什么样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 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本框题共有三目, 第一目:市场调节, 讲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目:市场秩序, 讲的是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需要的条件;第三目: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讲的是市场调节的非万能性和固有的弊端。三者的内在联系是:市场调节要想实现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的效果必须依靠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作保证, 而即使有了良好的市场秩序, 市场调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 (1) 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2)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3) 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 (4) 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确立的依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怎样发挥基础性 (决定性) 作用?这是认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学好这个知识点有助于了解市场经济是如何运作的。同时, 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 才能正确看待市场调节的弊端, 从而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必须在一定的市场秩序下进行, 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来规范市场秩序。所以这几个方面成为本课时的重点。

本框题的教学难点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

确立的依据: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是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性问题, 由于高一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 理性思维能力不足, 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所以这几个问题成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简要分析

高中的学生每天生活在市场经济当中, 而且前面已经学过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的相关知识, 因此对本课题内容感觉并不陌生。学生通过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体验, 会产生什么是市场经济, 市场资源如何配置、市场秩序和市场经济有何局限性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引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但是这些问题比较抽象、综合性比较强, 使得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较大的困难, 运用本课知识指导学习和生活存在较大难度。为此, 教学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贴近社会, 引导学生初步, 宏观地认识市场经济运行的常识。

通过“以生活为支点———以问题为纽带———以活动为平台”这样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 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 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2) 理解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与主要内容,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3) 知道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懂得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确立依据:本框题由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引出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引出配置资源的两种可行的基本方式, 从而引出市场经济的含义──从价格、供求和竞争方面介绍市场机制是如何配置资源的──由此引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由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需要一定的条件, 引出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尤其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为了全面地认识市场机制, 引出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指出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为下一框题中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阐述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做好铺垫。基于此, 确立上述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1) 分析现实经济现象, 培养全面认识市场配置资源优缺点的辨析能力和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2) 培养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 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

确立依据:高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 开始留意身边的社会生活。自我意识的成长, 使得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经常对其提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 为使他们生活更美好, 必须要培养其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这于己、于家、于国都是有益的。由于受到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制约, 高一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有待于提高。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 逐渐培养他们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全面、辩证地看待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有效利用、节约资源的观念;树立竞争意识, 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观念;自觉遵守、维护市场秩序与规则, 养成诚信为本的良好个人习惯和道德品质。

确立依据:高一学生开始思考一些为人处事的问题, 在人生的重要的成长节点, 我们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的德育功能, 时时刻刻, 方方面面给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结合本课内容, 通过对市场调节资源有关知识的分析和感悟, 培养学生树立合理利用资源观念, 通过感知社会经济现象,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以及将来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观念;通过对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有关案例的探究, 教育学生树立学法、懂法、守法观念, 自觉遵守、维护市场秩序与规则, 培养学生诚信为本的良好个人习惯和道德品质, 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生活得更美好, 打好思想上的基础。

四、教学策略方法

遵循“创设情景、设置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走进生活、体验践行”的课堂基本思路, 贯彻“以生活为支点———以问题为纽带———以活动为平台”的教学思想, 选取“这些年我们吃过的生姜”这一生活中的事例, 通过设计一系列探究问题, 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 综合运用阅读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方法, 达到学习知识、提高力、升华情感的目的。

五、教学活动过程

【创设情景, 设置问题】

活动一:猜猜“我”是谁

通过一些自制的动画的文字描述, 让学生猜测一种生活中的调味蔬菜, 创境激情, 导入新课。

有一种调味蔬菜, 它能“抗菌”、“解腥”, 孔子说“每食不撤”, 王安石说“能疆御百邪”, 本草纲目记载其“可蔬、可果、可药, 其利博也”, 它能“醒脑提神、化痰止咳、开胃健脾”, 它被称为“呕家圣药”“食物味精”“还魂仙草”。它就是生姜。俗话说“家备生姜、小病不慌”“常吃生姜、不怕风霜”。在今天, 生姜是怎样由田间地头被配置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的呢?市场这种配置资源的手段有怎样的机制, 有哪些的优点, 又有哪些局限性呢?市场怎样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呢?就让我们和“这些年我们吃过的生姜”一起去探究市场配置资源的相关问题。

计意图:市场调节的知识点本身比较枯燥, 但是与生活联系密切, 为便于学生比较好地理解本知识点, 所以选取了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品作为素材, 通过自制动画生动导入, 贴近学生的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这些年我们吃过的生姜”的这一生活化的课程资源为主线索, 贯穿整个框题的学习, 一例到底, 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感悟生活与教材,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创设一个教学情境, 让学生自然地、自主地进入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中。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 进行分析思考情境所反映的问题, 并且在更广泛的领域思考更多的类似问题, 通过对“政府出面限制生姜价格合适吗”的探究, 使学生体会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性, 从而导入课题。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活动二:说说供姜那些事儿———市场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市场调节的机制、优点

1.假如我是“你”

(1) 如果你是一位农民, 你打算在今年种植多少亩生姜, 你还打算种植哪些其他作物, 各种植多少亩? (事实是你只有“一亩三分地”)

(2) 除了土地, 你的生产活动还需要哪些资源, 这些资源的现状又是怎样的?

总结提升: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 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 而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有限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呢?必须合理配置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 能够帮助学生直观体会资源有限与人类需求无限性的关系, 理解资源配置、优化配置的必要性, 为市场调节的必要性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运用选择冲突式提问, 学生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和思考。让学生自由表达心声与心愿。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了学生的真实体验,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2.数说“看不见的手”

播放视频《数字十年》

探究活动: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了中国的十年巨变?

总结提升:上述材料充分说明了市场调节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十年巨变。那么, 市场用怎样的机制实现了资源的配置呢?这种配置机制到底有怎样的优点呢?

设计意图:用数字说话, 增强说服力, 引用生活中的事例, 设计引导感悟式提问, 在对学生的知识引领上更准确, 答案相对确定, 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思维相呼应, 可以动态生成为课堂的重要结论。

3.“姜”点访谈

2007-2008两年姜价持续走低1角到2角一斤, 导致姜农亏损严重, 使得姜农们种姜热情下降, 导致种植量减少, 2009年部分产区受天气因素影响产量下降, 我国生姜主产地山东去年大旱, 亩产量减少一半到1/3, 仅山东潍坊地区姜产量就下降10%左右。2009年生姜价格涨至5-6元/公斤 (全国平均价) , “天价姜”引起全国轰动。

探究活动:2009年生姜价格走高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 生产者是通过什么信号来调节生产规模的?资源 (生产生姜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 是如何被配置的?那么面对市场竞争, 假设你是生姜生产者, 如果你想在竞争中取胜应该怎么做呢?

总结提升: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市场能够通过价格的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 传递供求信息, 实现资源配置。 (市场配置资源的第一个优点) 使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 从而推动科技和经营管理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市场配置资源的第二个优点)

这说明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那么市场调节是不是万能的呢?结合材料分析:

1.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不让调”)

2.枪支、危险品、麻醉品等。 (“不能调”)

上述材料表明, 市场有“不让调”和“不能调”的领域, 那么, 市场能够调节的领域是否一定能自觉调好呢?

设计意图:阐述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把理论性强的观点和学生熟悉的话题以及已经学过的知识 (“多变的价格”等相关知识) 结合起来, 既联系实际, 又温故知新, 重在激发学生的思维。

用生活中的案例参与教学, 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和“落实”“落细”“落小”的新的时代要求。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对于学生理解市场调节的机制和特点更有说服力, 也更加直观和形象。案例选取的时间为后面教学游戏活动做好了预设, 使教学过程一脉相承, 前后呼应, 增强课堂学习整体性和统一性。

活动三:看看供姜这些人儿———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自制动画:“姜你军”、“被姜军”﹠“常胜姜军”?

角色体验游戏———假设你是姜农, 请你根据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是否在下一阶段继续种植生姜 (扩大种植还是减少种植) 。

动画设计的游戏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由老师给出2009年8月生姜的价格及种植量信息, 接下来请你根据老师所提供的信息来做2010是否种植的决定, 然后依据2010年的价格及种植量信息, 来做2011是否种植的决定, 以此类推, 直到2014年)

1.种与不种, 你是出于什么目的做出的决策?

总结提升: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 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此,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 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自身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 比如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欺行霸市, 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 不讲职业道德等, 这就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2.种与不种, 你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决策?

总结提升:生产者往往是根据当前的价格做出以后的生产决定, 这就是生产的滞后性。除此之外, 从价格形成到价格信号的传递, 这中间又有一个时间差, 这也体现出市场调节的滞后性。

3.为什么我们依据市场信号做出了判断, 却会出现决策失误呢?我们忽略了哪些?请你回顾游戏过程, 思考并回答。

总结提升:由于我们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全面, 且无法控制市场变化的趋势, 所以我们的决策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价格高时就一哄而上, 价格低时就一哄而下, 这就是市场调节的盲目性。

上述活动说明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有着“调不好”的弊端———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

设计意图:上述教学活动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真实、鲜活的情景, 课堂教学的舞台在学生“其乐融融”的体验中得以无限延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自制动画和选用身边事例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系列分析, 使学生真切体会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动画设计生动有趣、学生的选择和市场实际效果的同一性情况, 使得学生对于自主学习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更加具体、更加深入。角色体验的过程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归纳整合的逻辑分析能力。角色体验活动和探究活动结果也为引导学生将来走向市场时不要雾里看花, 迷失在市场竞争中, 要擦亮慧眼, 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德育教育提供契机。

活动四:议议供姜那些招儿———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2010年《中国之声》报道, 使用硫磺熏蒸生姜, 使其外观鲜亮并延长保鲜期已经成为多地生姜批发市场内的“潜规则”。

2013年5月, 央视和国内外各大媒体曝光, 山东潍坊10多个村庄的姜农, 在种植生姜时使用一种叫“神农丹”的剧毒农药, 当地农民根本不吃使用过这种剧毒农药的姜。

合作探究:

1.为什么明知“毒生姜”有害, 有人还要生产和销售呢?这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2.结合“那些招儿”谈谈为避免此类事件再发生, 你有哪些制“招”之术?

政府:

1.严格实施市场规则。 (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原则。)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治制度。

经济活动参与者:

1.必须学会遵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 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2.树立诚信观念, 遵守市场道德。

设计意图:连续几个生活化的设问能集中学生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 诱发学生思考, 开发学生智能, 启发学生潜能, 让课堂时时擦出智慧的火花。运用选择冲突式的提问和引导感悟式的提问,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探究活动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促进小组内成员的沟通、信任。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碰撞中, 共同形成本组的探究成果。最后, 各小组由1-2名代表发言, 不同小组之间的发言是新一轮的交流讨论, 在组与组之间的交流碰撞中, 产生新的火花, 发现自己思维中的不足, 在这种交流中获得提升。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走进生活, 体验践行】

活动五:角色大挪移

2014年生姜批发价从2、3月份的2元多/斤涨到近10元/斤, 创10年来新高。2014年8月7日, 福州市场零售价最高的达到了16.8元/斤, 比猪肉还贵。

1.如果你是农民, 2015年你是否会种植生姜, 种植的规模是怎样的?你会根据什么做出正确的选择?

2.如果你是经营者, 2015年的你是否会继续经营生姜, 你会有怎样的销售策略?为什么?

3.如果你是消费者, 你会为生姜的安全问题做些什么?

【承上启下, 拓展延伸】

面对几年来居高不下的生姜价格, 消费者们大呼吃不消, 有人认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应该出面限制生姜价格。对此, 你认为合适吗?

正方:合适, 生姜作为一种家家户户餐桌常备的调味蔬菜, 价格上涨对普通收入家庭和下岗失业者而言难以承受, 出面限价体现政府对市民的关怀。

反方:不合适, 生姜的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 要相信市场的调解力量能达到最终的平衡, 政府为小小生姜限价实在是“杀鸡用宰牛刀”, 小题大做。

你支持哪方观点, 请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空间, 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 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创设情景, 设计选择冲突式的提问和引导感悟式探究提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 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市场配置资源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另一方面又回归生活, 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的素养, 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的生活更美好。

对材料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活动设计来源于生活, 又依托于生活, 活动的体验结果及生成的感悟又可以指导生活。依据活动设计不同形式的问题, 引发思考, 从而让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课堂小结】

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有其特有的机制和优点, 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但是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也有“调不了”“不让调”“调不好”的局限性, 所以需要政府科学有力的宏观调控, 使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和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 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人民群众才能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平稳有序运行。

市场配置资源教案 篇2

板书:市场配置资源

那么什么是资源?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比如说科技,土地,劳动力等等这些生产要素我们统称为资源。

那么什么叫资源的配置呢?它是指人们对这些生产要素在使用方面做安排,比如说一条河,我们对它进行截流,建一个堤坝,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水库。那么我们用水库里的水来种植庄稼,发电,或者说用来做饮用水,在不同的方面进行使用,这就是对资源的一种配置。

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来看一下第一部分——市场调节。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人们要合理配置资源呢?同学们看一下教材78页的漫画

人类的需求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个矛盾就要求我们必须合理配置资源。那么配置资源有哪两种手段呢?

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甚至在改革开放后几年。如果听老人,或者听爷爷奶奶讲故事的时候,他们通常会说,我们小时候买东西的时候用的是粮票,油票,布票等等,凭票供应。那个时候为什么要凭票供应?从生产力方面看怎么样。生产力落后。导致产品多还是少呢?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为了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就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这种配置资源的方法就叫做计划配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发现,计划配置有一些弊端出现。国家组织生产,生产出来的东西有可能是人们所不需要的。比如说那时候人们穿的衣服大多数都是浅绿色的或者是灰色的。如果说现在,我再生产这些,市场上只需要十件,国家组织生产,国家不清楚市场信息,很可能生产一万件或者十万件。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东西,人们不需要。这个弊端导致什么呢?导致资源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因为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产品丰富了,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个时候市场经济便产生了——79页,第二段第二句话。

提问:市场经济的含义。要求大家掌握。过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种基础性的作用是怎么来体现的呢?也就是说,市场通过哪些方式来配置资源呢?我们来看大屏幕,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看,汽车市场火爆代表什么呢?价格上涨导致的。企业有利可图,纷纷投入生产,扩大生产规模,资源开始流动。这体现市场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 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我们来看,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这个时候是汽车市场火爆的时候或者说是获利的时候,企业愿不愿意生产呢?愿意。但是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卖的快,得到消费者的青睐,通常应该怎么办呢?降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要想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必须要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科技水平。这体现的是市场经济的什么作用呢?

2、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这两个方面就是市场经济的优点——79页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

过渡:我们知道商品生产者不止一个,这些商品生产者之间会形成竞争,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类似于体育竞赛。

视频《退场王》

要想保证体育竞赛的正常进行就离不开规则。大家考虑,如果没有游戏规则,市场的运行会怎么样?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比如说蓝球比赛,那么打篮球如果没有比赛规则来规范,没有裁判,场地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各种犯规,5次犯规罚下场,甚至是暴力事件。那么我们还想继续打球?可能么?不可能。同样,在市场经济中如果没有规则,会怎样呢?会出现违法行为,想让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可能么?不可能,也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态。要想实现资源配置,可能么?不可能。

在市场竞争中,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是“运动员”,生产者之间有竞争,消费者之间有竞争,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也有竞争,如果没有游戏规则

必须要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所以只有规范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那么市场经济都需要哪些规则呢?同学们看教材的79页最后一段,从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来看都有哪些规则。

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什么是市场准入规则所要求的?找同学回答。

这是市场准入规则所要求的,也就是说凡不符合市场所要求的企业和商品就不可以进入市场。

什么是市场竞争规则所要求的?找同学回答

它要求我们要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禁止地方保护,非法垄断及其它非法竞争行为。什么是市场交易原则所要求的?找同学回答

它要求我们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

视频:《地沟油》

大家再想,国家法律非常健全的情况下,人们也十分讲究职业道德,那么市场来配置资源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

我们来看一个情景: 解释漫画、、、、、、这是个假设情景,在现实生活中能不能出现这种情况?

市场配置引导楼市入“佳境” 篇3

在北京,随着自住型商品房入市、信贷收紧等多方因素的冲击下,购房者观望情绪增多。不少刚需类项目都开始抢跑,大批量推盘。

有人说,楼市“涨不过三年”规律开始应验。综观过去几年,2006年、2007年楼市上涨,到了2008年出现调整,2009年、2010年上涨到2011年开始调整,现在似乎又到了一个调整的关口。自2012年6月以来,房价连涨了20多个月,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也将步入一个盘整期。

经历了十年的市场调控,每一次调控楼价都会急速上升,调控力度越大,几乎房价上升的速度就越快。因此,此次的调整更多是市场的一种内生性的调整,在这个关口,应该要更重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两会提出的“分类调控”,即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化精神一脉相承。

从楼市格局来看,市场配置的“底气”正在逐渐形成。北京的保障房供应体系已经基本完善,不但有限价房等低价类型的保障房托底,而且自住型商品房也大量上市,大量刚需人群涌入,商品房市场需求外溢。

在长效机制逐渐展开以及保障房铺路的前提下,北京对商品房逐渐形成分层次的价格引导机制,这就需要更多市场化的引导。尽管在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房上,政府可能会继续引导开发商根据市场情况合理确定价格。但对于与普通家庭基本无关的高端盘,要逐步根据市场资源来配置。

如今,受到配建推高的土地成本转嫁,商品住宅市场高端化趋势发展更明显,价格也必然大幅提升,今年许多高价地也将入市。从近期的高端盘放行,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政府更加尊重市场的引导。

从预期引导的角度来看,政府应有一套中长期的规划,需要进一步摸清土地和住房状况,并且进行信息公开。有理由让市场了解,未来出让地块的规划和分配原则,避免扎堆抢地抬高地价。

在住宅供应上,也应让普通公民知道,未来几年都还有多少自住房、中小套型商品房或高端房供应,这些房子都在哪些地方,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预期。

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篇4

(一)过度迷信权力的作用。中国缺乏市场经济的传统,因而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实质和逻辑往往缺乏理解,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对市场的作用充满疑虑,同时过于迷信行政权力的作用。经济运行中一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强化政府干预。推进市场化改革的主张往往被指为所谓市场原教旨主义,所谓市场万能论。这是需要澄清的。中国的改革是要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是市场发育不充分的问题,是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是政府不恰当的干预过多的问题。因此,强调更充分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也不是市场万能论,而是为了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的作用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

(二)不恰当地夸大“市场失灵”。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说得很好,“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那么,有没有所谓的市场失灵呢?有的。但是市场失灵不是一般规律,而是一般规律的例外。就一般规律来说,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效率的,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市场有可能会失灵,原因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不具备。比如通常讲的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部分公共物品的供给和某些自然垄断领域等。但即便在这些方面,也并非只有以政府干预来代替市场作用这一种办法,更好的做法是以恰当的方式来补足市场机制的作用条件。最重要的是,不能误以为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和普遍现象,并用这个理由来不断强化政府的干预。

(三)认为市场调节是盲目的调节,市场波动导致资源浪费。市场本身天然有波动,这种波动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和过程。市场引导资源配置就是在不断的市场波动中进行的。市场波动本身同时也是市场对这种波动进行再平衡的过程。如果没有人为的、强制的、特别是有组织的干扰的话,市场就能够在这样一种波动中不断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严重的资源错配、供求失衡乃至危机,往往是由于政府的过度干预压制、扭曲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而导致的。如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美联储长期以低利率、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人为地维持繁荣;另一方面政府为了某些社会政策目标,不恰当地干预房地产市场。政府的这些行为长期扭曲了要素市场和资产价格,以至导致危机。当然,把危机和问题归咎于市场,从来都是政客们最方便的遁辞。

(四)认为市场自发作用会导致两极分化。市场发挥作用的过程确实会带来收入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一方面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但同时也是市场发挥作用的一个条件。市场之所以能够有效率地配置资源,就是因为它实现了优胜劣汰,如果一切都拉平,没有优胜劣汰,那市场的作用也被取消了。两极分化并不是市场作用的一个必然结果,而是由体制制度上的问题导致的,它不是通常的收入不均,而是由制度造成的分配不公。一个社会如果出现了两极分化的问题,那这个社会一定在体制和制度上面存在大的弊端,一定有分配制度不合理的情况。从中国改革以来的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程度更高、市场作用发挥更充分的地方,它的收入差距反而相对更小。真正在收入财产方面差距突出、显著,而且不断拉大的地方,恰恰是那些市场化程度低、市场作用不充分、而国有经济比重大、政府干预强的地方。

(五)把腐败问题归咎于市场。认为市场化改革造成了严重的腐败问题,这样的认识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腐败是什么问题呢?腐败明明是官场对市场的侵犯,是凭借权力、权势任意管制、控制市场所导致的问题,它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格格不入,严重破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平公正。寻租盛行、腐败丛生的现象正说明市场化改革尚未取得足够的更具实质性的进展,而针对腐败的治本之策之一也正在于更充分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在要素市场上深化改革,扭转权力、权势任意侵犯、控制市场的现象。

(六)市场本身会导致垄断。这种认识也是似是而非的。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垄断问题。什么是垄断?不要简单地以为市场的集中度高、所占市场份额大,就是垄断。真正有害的垄断是市场准入上的垄断。一个市场只要没有来自行政权力的准入限制或者准入障碍的话,它就是开放的、竞争性的。在这样的市场上,即便厂商为数有限,也存在有效的竞争。例如手机市场、电脑市场、家电市场,就那几家公司,但竞争却相当激烈,消费者也从中不断得到好处,不断获得更优质的产品,更低廉的价格。所以只要没有法定的或行政性的准入障碍,一个市场即使没有新的进入者,仅仅由于潜在竞争者可能进入,也会造成竞争的压力,迫使这个市场上的企业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效率,不断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真正要避免的是行政性的垄断。这种垄断排除了一切潜在的竞争者,因而一定导致垄断的种种弊害。

(七)把缺乏市场化所导致的问题误以为是由过度市场化造成的。目前广为社会诟病的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流行看法是过度市场化导致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反市场化。这是不正确的。市场化首先要求打破垄断,形成多个市场主体及其竞争,这样,市场才能有效配置资源。而这几个问题突出的领域,连垄断都没有打破,也就是说,连起码的市场化都没有,哪有什么过度的市场化?虽然有民办的学校、医院,但不成规模,不成气候,基本的格局是官办的垄断。包括住房问题,症结也在土地的垄断。垄断而又获得自由收费权,可以凭借垄断地位放手谋取垄断利润,这才是乱源。因此,解决这几个领域的问题,基本思路还是深化改革,按照市场化方向推进改革,打破垄断,让更多的来自社会的资本、民间的资本包括外资等进入,形成官办民办合理分工,保障性供给和商业性供给各司其职的局面。

(八)把国有企业混同于一般的市场主体。关于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已经有过比较充分的讨论,也得出了一些明确的认识。但是这些年来,一些早就澄清过的不恰当的、混乱模糊的认识又重新出现,需要继续澄清。在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是在一些特定领域、特定条件下,为一些特定的目标服务的。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不是以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道理很简单,如果要让国有企业像一般市场主体一样活动,国有企业的存在就没有必要了。

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特殊企业,主要应起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担负公益性、公共服务类职能。第二,在一些所谓市场失灵的地方发挥作用。这并不是说只要出现了市场失灵,就一定要由国有企业来接手。而是说在这样的问题上,国有企业是可选择的解决方案之一。第三,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有一些需要促进的产业,当民营企业没有足够条件来做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直接举办国有企业的方式来促进发展,但也应适时退出。总之,国有企业不是一般的市场主体,只要市场能做的都要交给市场。应当按这个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九)把宏观调控混同于微观干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中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要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市场作用的关系。按照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样的方向来处理好宏观调控和市场作用的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认识到尽管宏观调控是政府干预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说政府的一切干预都叫宏观调控。不能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名义下,不断扩大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以至压制、扭曲了市场的作用。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让经济更平衡、更稳定地运行,而且经常加剧经济的波动和失衡。

(十)以计划经济思维看待政府职能。转变计划经济思维,意味着政府应着眼于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相应的基础性条件。这是政府职能的重要部分,也可以说是最重要部分。首先,要切实保护产权,以良好的法律和制度条件,充分保障民众的财产权利,这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性的条件。其次,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同样是一个法治建设的问题。政府职能的转变,包括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个基本的指向是推进法治化进程。再次,政府要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政府对市场的微观干预过多,但在特别需要政府来提供的公共服务方面,却做得很不到位。这都削弱了政府的作用。所以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就要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要求,使政府回归其基本职能,把经济增长型政府真正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市场配置资源教学反思 篇5

反思一:市场配置资源>教学反思

首先是教材三大块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一块是市场配置资源,主要介绍市场的地位、方式、优点和作用;市场优点的发挥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市场体系,因此进入第二块市场秩序,介绍了规则的含义、要求和诚信的意义、要求;市场秩序即使有序了,市场还是有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第三块为市场的局限性,介绍了有些不能调、不让调及三个弊端和后果。这些局限性需要宏观调控来进行弥补,这是下一框要介绍的内容。

其次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大胆地把第三块知识即市场的局限性调上来作为第二点来分析,主要是考虑到从优点过渡到局限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还有是本课的情感升华放在“诚信”这个主题上,因此把情感升华放在课堂结尾时比较妥当。但是把课本知识结构打破又会有所缺陷,因此在本课最后>总结时,按课本逻辑再次强调,以作弥补。

重难点的确定及时间的分配:本课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市场的优点和方式,这里既要把知识点结合价值规律来理清,又要上升到一定的情感的高度,即要结合实践分析,我们要坚定地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因此这里时间分配15分钟。第二个重点是市场秩序,要让学生体验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因此我们既要学法守法懂法用法,又要讲诚信重道德,因此在这里时间的分配也是15分钟。

三、关于情境的创设

本课采用两个情境,一是“善变的白菜”,通过从2010-2011-2012三年白菜价格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市场调节的方式、优点和作用,以及结合弊端加以分析;二是通过“酒鬼酒”塑化剂超标的事件,来说明破坏市场秩序的危害以及诚信缺失的危害,从而增加学生情感的厚度,我们一定要守法懂法和诚信。

事例只有两个,单纯的案例会使得课堂稍显单薄,因此在使用案例时,一定要注意以点带面,通过演绎法,由此及彼,从而分析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反思二:市场配置资源教学反思

上过展示课后,我从学生的反映及课堂检测效果感到这节课还较满意,但看了课堂实录,发现需要有以下改进:

1.学生可以指着PPT展示思考结果,这样比站在原位看学案效果好,更能锻炼学生,并引起其他学生注意;

2.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过早评价,应由学生概括、总结和评价,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广泛参与,避免学生只关注自己所分的问题,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3.学生探究活动应充分展开,特别是学生展示应该能充分,教师不要担心学生偏离自己预设的方向;

4.不断锤炼语言,减少口误。

总之,上过这节展示课,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仅由专业理论是不够的,应不断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同行加强交流,自身坚持探索,从素材收集,到备课上课,努力打造精品课堂,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尽力让学生因我们的教育教学而终身受益。

反思三:市场配置资源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市场经济中,而且通过一段时间《经济生活》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因此对本课题内容感觉并不陌生。但他们对于耳熟能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不知其意,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还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用生动、新颖的材料,真实的事例来吸引学生,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以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资源紧缺问题引出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并以布置课前预习作业的形式考察学生对于两种资源配置手段的掌握,这部分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所以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其次切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市场如何配置资源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通过观看《世园会催热西安酒店业》这部短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政治课堂的时代性特征,进而总结出市场调节的第一个优点。然后以分组PK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他们自身的体验感悟出市场调节第二个优点。在这个地方,我适时加以总结升华,提炼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三种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部分知识是重点,所以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活动,希望寓教于乐,使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同时学生也不会感觉到枯燥难解。再次在处理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这部分知识时,最初的设想是以课堂现场调查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但发现活动时学生只注重形式,忽视了调查的结果,所以我改变了设计思路,将课堂调查转变成课前调查,并整理出学生的调查结果,以饼状图的形式加以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用数据说话,学生更加信服,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课堂效果很不错。在课堂总结这一环节,以学生总结为主,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留给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活动我会加以改进。最后的作业布置,留给学生一个调查西安食品市场的小任务,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贯彻落实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总体的教学过程来看,本节课重难点突出,重点讲述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实效性。教学思路清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多样、灵活,主要采用了事例分析法、讲授法和合作探究法。选取最新的时政资料,体现了政治教学的时代性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贯穿始终的,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体验,对于本节课的感悟和收获会更多。

通过参与这次汇报课的教学活动,我自己也收获良多。我将在提升自身的学科专业化程度,积极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上做出不懈的努力。在此,也衷心感谢给予我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各位同仁。

反思四:市场配置资源教学反思

1.本教学设计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难点突出,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是必修1《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相关知识,选取最新的时政资料,体现了政治教学的时代性特征。在整体的设计思路上,从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这对矛盾入手,分别阐述了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调节的优点、弊端,以及市场秩序的建立。其中重点讲述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抓住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实效性。由于市场配置资源比较抽象,所以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事例,即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和竞争,用事实说话,学生理解起来难度降低,也更有说服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贯穿始终的,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体验,对于本节课的感悟和收获会更多。课堂小结采用学生总结的形式,检验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学以致用,为学生布置了一次市场小调查的任务,使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

从资金再配置角度看市场 篇6

不过,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节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一说。作为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们,如果能够从资金再配置角度再来审视市场,心情可能会开朗些。

从直观的感觉来说,现在房地产作为投资配置已经看不到一个很好的收益空间了,如果股市的赚钱效应慢慢出来以后,外围资金、信托资金向股市流入的趋势可能会更加明显一些,所以虽然说货币政策目前相对比较紧,但是从资金再配置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市场上资金量是比较充沛的,往后整体市场的运行趋势还是比较乐观的。

可以预计这样一个数据,房地产市场被抑制了以后大概有多少资金量可能会出来进行重新配置。

截至2010年末,全社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了30万亿。而居民存款按照大类来分可以分成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其中活期存款主要作为短期交易支付以及应急需要,这块资金按照统计出来的数据一般占到20%左右,活期存款作为短期配置,比如配置到股市上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资金再配置更多的可能发生在定期存款这一块。

而2007年大牛市的时候发生的情况对现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彼时,定期存款从06年大概百分之十几二十的增长率一度变成了同比负值,定期存款增速的这一变化导致了大概1.7万亿资金的再配置,而那时候全市场的流通市值大概在4万亿左右,最终再配置的资金推动股市上涨了1倍有余。

从今年的现有情况看,如果我们的预期相对极端一点,即居民储蓄中定期存款的增速由现有值降到负值的话,大概可以挤出的资金量在2万亿左右。2万亿的规模其实和07年的水平是基本相当的,但是目前股市的流通市值相比较07年增大4倍,这样如果简单的从资金再配置的角度来看,是足以支撑市场向上走20%-25%这么大一个幅度的。

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问题探讨 篇7

20世纪中期, 多元化和多部门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出现, 导致了内部资本市场的产生。企业中拥有不同投资机会的部门, 为了争夺资源展开竞争, 而总部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将集中起来的资金进行重新分配。这样的过程就使得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内部的资本市场。Alchian (1969) 、Williamson (1975) 将这种企业内部围绕资金展开竞争的市场称为“内部资本市场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ICM) ”。内部资本市场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外部资本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问题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底下的缺陷。然而, 在拥有信息、监督和激励等方面优势 (Richardson, 1960;Alchian, 1969;Williamson, 1970;Williamson, 1975;Gertner et al., 1994;Stein, 1997) 的条件下, 内部资本市场仍因代理问题和寻租现象 (Rajan et al., 2000;Scharfstein and Stein, 2000;Wulf, 2002) 以及滥用现金流 (Jensen, 1986, 1993) 等问题而出现配置低效率。

2影响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因素分析

2.1ICM融资较外部融资在配置效率方面有很大提高

(1) 内部资本市场具有信息优势。

信息不对称是外部融资的根本问题所在, 它使得企业在融资中需承担较大的交易成本, 并面临较大的风险。此时, 企业极易陷入“逆向选择”的困境。而在ICM融资条件下, 一方面, 作为投资方的总部在长期积累中获取了大量有关被投资部门的信息;另一方面, 总部所获得的信息大多是各部门的专有信息, 通常不向外部市场公开。这就使得总部能同时拥有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优势, 减少了信息失真所带来的问题, 从而改善了信息环境的对称性。在较为对称的信息环境下, 总部将资本在集团内部进行统一调配, 将有限的资源投人到投资收益率高的项目上, 以使集团整体收益最大, 融资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幅减少, 融资交易的效率因而得以提高。

(2) 内部资本市场的监督激励更为有效。

在外部资本市场, 投资者通过契约的方式获得固定收益。他们的监督行为不会为他们带来额外的收益, 所以他们通常不会在监督方面做出太多的努力。然而, 在ICM中, 总部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他们所能获得的收益随着监督工作的加强而增长。这就会促使总部出资者在监督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 在合理设计和利用激励的情况下, 在集团内部可以形成总部和部门之间的交叉监督体系, 使各成员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公司治理活动中来, 有效地提高了公司治理的水平。当然, 由于监督同样有成本, 监督也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一般而言, 在监督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水平上, 监督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3) 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更低。

ICM中, 总部通过在集团内部建立良性的、互动的信息交流系统, 从内部获取更真实、完整和及时的信息, 其成本较外部信息大大降低。同时, 由于总部所获取的信息可以多次在多个领域进行运用, 信息成本也得到了分摊。此外, ICM融资避免了过多的股东和债权人的介入, 所花耗费的代理成本也相应减少。

(4) 内部资本市场有助于增加企业外部融资的渠道。

企业在寻求外部投资特别是银行贷款时, 常常因为不能提供足够的信用证明而得无法获得贷款。而总部对成员企业的投资往往被银行的机构看作是企业质量良好的信号。因此, 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等资金的机会大大增加。此外, 集团总部处于长期战略和产权结构的考虑而引进的战略投资者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外部融资渠道。

(5) 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实现资金的重新分配。

总部对项目的投资往往是多期进行的。一些在前期拥有较高投资收益率的项目, 可能会因为自身原因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收益率大幅下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外部投资者一般只能选择将资产折价出售, 承担相应的损失。然而, 在ICM中, 由于总部拥有控制权, 当某个部门业绩不佳时, 总部可以选择将其资产进行重新分配, 是整个集团的收益最大化。因此,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其收入的资金并非自动流向其生产部门, 而是通过竞争由总部重新加以分配。这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2.2ICM融资低效的问题亦愈发凸显

(1) 代理成本的增大。

ICM是从公司组织结构发展到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 简称M型结构) 的时候开始的。多层制是M型结构的重要特征。而随着企业多元化程度的发展, 其组织规模迅猛扩张, 组织层级也不断增多。然而, 当企业多元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过大的组织规模和过多的层级, 使得集团内部代理链条延长, 严重影响了信息在集团内传递的效果和效率, 并引发了信息失真等问题。同时, 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和层级的增加也使得其代理结构更为复杂。由于大股东、管理层和中小股东之间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 他们的行为势必会因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导而出现冲突和矛盾。而外部资本市场信息不流畅、外部中小股东监管困难, 大股东和管理者极易通过集团内的非公平关联交易、高风险交易等方式掠夺公司财富、侵害中小股东权益, 以此来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这些都使得代理成本急剧增加, 资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

(2) “寻租”现象日益严重。

寻租就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丹尼斯?缪勒) 。在ICM中, 部门经理没有剩余控制权, 其权利被大大弱化。这就造成了部门经理的激励缺失。部门经理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或为自己寻找“退路”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外部公关活动, 放松在经营上的的努力。这些“寻租”行为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扭曲配置。并且, 资源配置的扭曲会进一步弱化对部门经理的激励, 加剧“寻租”行为的发生。同时, 在随着企业多元化的急剧发展, 各部门间的竞争会更加的激烈, “寻租”现象会更为的严重, 资源配置的扭曲程度也会因此而加深。

(3) 跨部门补贴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张, 子公司、分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 各部门间投资机会的差异也不断增大。这就容易产生“社会主义”现象 (Scharfstein和Stein, 2000) , 即公司的现金流并不遵从资产收益率来进行分配, 而是呈现出一种“平均化”的现象, 对于相对好的投资项目投资不足, 而对于相对差的投资项目却投资过度, 从而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 损害公司的整体价值。Berger和Ofek (1995) 发现, 公司过度投资于收益较差的部门的这种交叉补贴, 是造成公司价值下降的主要原因。

(4) 自由现金流的滥用。

由于ICM的“多币效应” (Stein, 1997) , 多元化的企业集团不仅可以从外部取得更多的资金, 也可以实现内部现金流的互补, 从而有能力进行资金的自由调配。这极易引发管理层滥用现金流、过度投资的行为。此外, 企业多元化程度的加深会增加决策的难度, 管理层资源配置决策失误的情况也愈发频繁。

3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控制机制

3.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中的代理成本是影响ICM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所以, 合理的公司治理体制是减少代理成本、提高ICM融资效率的重要环节。建立合理的治理体制, 关键在于解决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双重代理问题。企业应当完善内部组织治理结构, 规范大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任和权力关系;在制度安排上对利益各方, 特别是大股东和管理层予以必要的制衡;在董事会下设立必要的部门对资金的分配进行战略规划, 制定有效地管理政策;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加强集团内部的信息传导体制的建设, 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3.2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管理层与部门经理作为理性主体, 都追求着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当激励不足时, “寻租”行为和“社会主义”现象便更容易出现, 从而导致ICM的低效配置。因此, 企业可以采取适当提高工资报酬、股票期权计划等激励措施来提高部门经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积极性;以投资回报率为标准对集团内部各部门产生的现金流进行再分配, 增强部门经理努力工作的积极程度。当然, 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的同时, 企业也应当建立相协调的控制约束机制来规范部门经理的行为, 防范“寻租”活动的发生。

3.3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

“寻租”行为的泛滥往往是由于没有良好的监督。为了规范ICM的资本配置行为, 提高配置效率, 企业有必要建立有效地监督体系。具体而言, 企业应加强董事会对内部资本预算和分配的控制;完善监事会制度并设立审计委员会, 对内部资本的配置效率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计;鼓励各级经理人员和职工积极参与监督管理层和部门经理的行为, 并以此提高他们对决策的执行力度;增强与外部监督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和外部监督控制力度, 从而规范大股东的行为, 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不受侵害。

4总结

ICM的出现, 弥补了外部资本市场的局限性, 规避了外部资本市场上投资项目的信息披露和困扰外部资本市场的激励等问题。在我国等新兴市场国家, 外部资本市场不发达、公司治理问题突出, 建立内部资本市场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然而, ICM由于受制于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监督机制, 也会给企业的治理带来新的问题。因此, 我们既要认识到ICM的优点, 也要能意识到它的不足之处, 建立相应的措施、规范相关的行为, 使ICM能够真正发挥出它在融资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Alchian, A.A.Corporate Management and Property Rights[J].Henry Mannered Economic Policy and the Regulation of Corpo-rate Securities, 1969.

[2]Berger, Phillip, G.and Eli, Ofek.Diversification’s Effect on Firm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5, vol.37:39-65.

[3]Jensen.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The American Economics, 1986, vol.76:323-329.

[4]邵军.代理成本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9, (4) .

[5]王峰娟, 邹存良.多元化程度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基于分布数据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 2009, (4) .

水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研究 篇8

机制的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及其制动原理和运行规则,引申为有机体的结构和功能。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利奥·赫维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济机制理论[1],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经济环境、社会目标,以及资源配置规则、法则和政策等都作为经济机制的有机构成部分。显然,人们通常所称的由市场竞争机制、商品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组成的市场机制,仅仅是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在一定结构基础上的运行规律,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与分配的市场均衡机制,而非市场机制本身。

社会经济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要使市场有效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必须有相应的资源产权制度。在许多情况下,自发市场不能达到理论上的资源配置效率,需要相应的市场治理机制,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水资源具有竞用性、可分割性、需求与供给弹性、时空分布不均衡性等经济特点,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优化配置的经济物品。因此,水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的有机构成包括:与水资源经济特点相应的使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优化作用的水资源产权制度,符合自利理性和激励相容的水资源市场交易机制和水资源市场治理机制。鉴于此,笔者结合国际上水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对水资源配置市场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2 水权和水权的初始配置

市场交易实质上是交易物相关产权的交易,商品价格是商品所有权交易的价格,工资、地租和利息分别是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交易的支付。水资源市场配置,就是通过水权的交易实现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水权安排和水权分配是水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的基础。

水资源蕴含于江河、湖泊、地下含水层和水库等水体中,能够进行市场交易的只能是水体中的水资源,而不是江河、湖泊等水体本身。从资源有效配置来看,有效率的、不减弱的产权必须满足明晰、排他、专有、可转让和可实施等条件[2]。水体的使用(包括从水体取水和利用江河、湖泊等从事水运和水产活动)是开放的,因此水体不具有实施排他性产权的可能性和经济性,不能作为财产权对象。虽然法律上一般规定江河、湖泊等水体为国家所有,但这种国家所有不是财产权意义上的国家所有,只是主权意义上的所有。国家可凭借对水体的主权和行政管理职权,对水体使用者征税以满足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费用之需,而不能将水体作为财产,进行盈利性或收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营和交易。另外,产权是与财产有关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受益权等权能在内的权利。水体若视作可交易的财产且界定为国家所有,则水体所有权的转让就违反了国家所有的法律规定;而若不能进行所有权交易,则水体的产权权能就不完整。因此,权能完整、不减弱的水权只能以水体中所蕴含的水资源为对象,只能是取水权,以及需要保持一定水资源于水体中才能从事水运和水产活动的水体使用权。取水权是从江河、湖泊或地下水层等水体中取得一定量或份额之水资源的权利,其实质是对水体中一定量水资源的所有权。

水体的水资源应在生活和生产经营用水的个人(或家庭)、企业组织,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政府和相关公益企事业,以及水运和水产从业者团体中分配。取水权或水体水资源所有权的分配,关系到水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理论上,水资源所有权配置越分散,就越能形成信息有效的分散型资源配置决策机制,就越能形成有效的竞争性水市场;而且,水资源是自然禀赋,水资源或水权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状况既决定水资源配置的均衡效率解[2],也关系到水资源利益分配的公平性[3]。因此,取水权应以社会成员个人所有为主,并尽可能按照公平和效率原则将水体水资源按量分配到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组织。

由于水体水资源量自然供给的不稳定性,公平、有效率的取水权和相应的取水量应按比例或比例与定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配。与伦理观念或自然法权理念[4]相一致、符合水权制度实施效率要求的公平原则包括:确保公益,先占优先(承认历史传统形成的取水权),紧邻水体者优先,按土地面积(尤其对地下水)、按人(尤其是生命所需水)、按对公共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的出资出劳比例分配等。影响范围较大、水资源量多的水体的取水权,要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政府辖区间分配,辖区政府是该辖区内有关水体取水权人共同委托的代理者。由于水体所蕴含水资源按量分配到各类取水权人,所以水体是相关取水权人和水体的使用权人的共有财产,其管理与维护应委托给相应层级的政府。水权的初始分配是一个利益博弈或政治过程,分配结果具有法律效应。

水权是多维度的,除了量的维度外还有:①质的维度,水体自然水质受到破坏相应取水权人应得到经济补偿;②时间的维度,如农业用户依农时的取水权利,又如有期限水权和永久水权;③可交易的规定或限制[5],有效率的水权是可交易的水权,但水权交易应考虑出让者生存用水的自我保障和第三方影响。在水资源不稀缺的地区,也应按有用性原则分配和登记水体的取水权,并承认水资源丰裕地区对该地剩余水资源在未来发展中的用水选择权。这种选择权也应是可交易的,从水资源丰富地区进行跨地区和跨流域的市场化调水,所交易的就是这种选择权。

3 水市场交易机制

水权的初始分配是对水资源的初始分配。市场是水权所有者与水资源需求者之间的一种交易机制,它形成对水资源和水权更有效率的再分配。笔者根据国外水市场实践经验,分析在个人所有制为主的水权制度下水市场的交易机制,包括交易种类和交易的组织机制。

3.1 水市场交易种类

水市场交易分水权出售、租赁和期权3种[6]:①水权出售,是对水资源供求条件的长期性变化的反映。水权出售交易通常在部门间发生,农业灌溉部门是主要的水权出售者,而都市和工业用户是主要的水权购买者。一种长期水权交易形式是工业用水户以节水技术和节水工程投资换取农业用水户的水权[7]。②水权租赁,指出售水权在一定时期内的“服务”,即可取水量。租赁是对供求条件短期变化的反映,水权租赁市场是水的现货市场。租赁交易可使出租者在不放弃水权的情况下,有机会将剩余水出售获得收益;对承租者而言可有效协调其不同时期用水需求和自有水权服务供给不平衡的变化。租赁合约有租期规定,灌区的租期通常是一个季度,也有长达10年以上,也有短至若干小时。③期权交易,即在特殊情况特别是发生干旱时,关于水权租赁或转让(较少见)的长期合约。在智利,一种典型的期权合约安排是,水果种植户向粮食种植户预先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获得在干旱时的购买选择权。期权交易的吸引力,在于可规避市场风险,同时也促使交易双方更加周密地进行有计划的经营。

3.2 水市场交易组织机制

由交易成本理论可知,水资源市场交易的组织化程度与交易者数量、交易频度和交易水权的专用性程度密切相关。当交易者数量众多、交易频度高(从而交易信息充分)和所交易水权没有特别限制时,水交易市场就是低度组织化的和完全竞争的。然而,水资源交易与其他商品交易比起来,是一个缺少交易经验的新事物,而且水资源的区域性、流域性特点限制了市场交易范围,水权的多维度使交易所需的信息量大,因此水资源市场交易需要较复杂的组织机制。水市场交易的组织机制由交易中介(中介机构、中间商、经纪人)、用水户协会、交易场所、交易规则、交易合约履行的监督和监测制度组成。下面以国外的短期水交易(水权租赁交易)案例为例,分析水市场交易组织机制及水价形成机制。

a. 灌区内的水交易机制。澳大利亚GMID(古尔本—墨累河)灌区的双向投标拍卖[8],其中所有的买者和卖者事先均将其出价及数量密封提交给设于灌区水管部门内的交易所,交易所届时分别按买者出价的降序和卖者出价的升序排位,数量则按累计方式列出,并据此确定最大可能成交量和出清价格。在此价格上,所有买者的支付都不会超过其出价,也没有卖者的收入会低于其出价。卖者应向交易所交纳一定比例的交易费用。交易结果于每周公布在网上并在媒体上发布有关交易数量和价格的信息以及未达成交易的买卖数量及其价格区间,同时与上周数据进行比较,对下周交易的数量和价格作出预测。交易过程受外部监督和独立审计。

b. 流域内跨部门的水交易组织机制。1991年为应对自1987年以来的连续干旱导致的供水紧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水资源管理局DWR组建了由潜在购水户(工业企业、公益水公司和公共机构)代表组成的购水委员会,协商确定购水标准合约的条件和条款,对水交易进行集中控制并协调所购水的分配。在测定农户种植净收入的基础上购水价格加溢价确定,为0.10美元/m3。在随后的几年中,购水价格随供求条件的改善而显著下降。所购水进入加州水利系统,并在萨克拉门托—圣华金三角洲泵站以0.14美元/m3售出,售价含购入价、水流经三角洲时为满足其流出量要求的费用、管理费用、监测和执行费用。1991年美国加州水银行依据348份合同共购水约10亿m3,有12个机构从水银行共购水4.8亿m3,输送和其他损耗约2亿m3,余者由州公益水利企业购买并存入水库作为1992年的供给[7]。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知,较大规模的水资源市场交易,都离不开政府水政管理机构,或是作为中介的服务机构,或是作为交易的组织者。灌区内部的水交易由于信息比较充分,交易重复性强,所以政府水政机构仅起中介作用。1991年的加州水银行案例,涉及的是流域内上下游之间的跨部门水交易,不仅交易信息缺乏,而且之前没有类似交易经验,所以由政府水政部门牵头进行组织,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都较灌区内交易复杂。交易过程也是水价的确定过程,水价是市场交易条件和市场供求关系作用的结果。在这两个案例中,水价主要是资源水价,灌区内交易中仅包含一定的交易中介费用;加州水银行的水交易由于是上下游不同部门之间的组织化交易,因此终端水价包括了输送、管理和交易组织成本。

4 水市场治理机制

现实中没有理想的自发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市场机制,以活跃市场和完善市场交易机制为目的的市场治理机制,应视作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根据水资源经济特点,以充分发挥市场优化水资源配置作用为目的,从交易成本、外部性、市场垄断和公共选择等方面,讨论水市场治理机制。

交易成本决定着水市场发育和扩展的可能性,是建立和运行一个市场体系所消耗的资源。水交易成本包括4个方面[6]:①寻求交易对象、水权信息收集和确证成本;②谈判、签约成本,包括咨询、中介和保险服务成本;③监督执行和政策成本,包括建立一个法律和协调的制度架构,减小第三方影响,确保对相应法律的遵循所付出的成本;④水从卖方水源地到买方目的地的输送成本。交易双方承担的交易成本高低,影响到交易的成功与否和市场活跃程度,决定着水市场的发育和扩展,从而影响水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为活跃市场交易,优化水资源配置,必须降低交易成本:①建立有效的水权制度和水权登记与申请制度,确保水权的明晰性;②规范交易契约,促进咨询和中介服务市场建设,完善水交易市场体系;③政府水管部门提供水价、水文、供求等公共信息;④促进水利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扩大交易的范围,减少输配成本;⑤建立有效的包括政府、用水者协会、NGO等在内的水市场管制机制,提高管制效率。

外部性会损害资源配置效率,与水资源市场配置相关的负外部性包括水交易的负外部性和水使用的负外部性。水交易的负外部性,主要是对第三方权益的影响[6],比如回流效应(跨地区水交易会影响下游流量和地下水位,从而损害下游和地下水相关水权者权益)和径流效应(水交易对径流水质、流量的改变而对相关利益者的不利影响)。水使用的外部性,主要是废水和污水排放可能降低水体水质,从而影响水体相关水权人权益和公共环境利益。外部性问题可视交易成本的大小,采用明晰产权、外部效应内在化和管制等方式解决。比如,对回流效应可采取产权明晰的方法解决,对不同用户根据其用水的消耗率确定其水权取水量中可用于跨区域、跨流域交易的比率[5]。对水使用中排放废水和污水产生的外部性,则可采用建立排污权和排污权交易,以及征收排污费(税),或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以应对不同的情况。

垄断会影响水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水资源市场配置的垄断可分为直接垄断和间接垄断,直接垄断主要指水资源所有者与水资源需求者之间直接交易中的垄断;间接垄断是水务业的自然垄断性导致水资源配置环节中的垄断,如自来水公司有可能既是水资源的买方垄断者,又是水产品的卖方垄断者。限于篇幅,这里仅讨论水资源交易直接垄断的化解。若水权初始配置足够公平,则当水权相当分散时,卖方水权垄断是不大可能的。据智利和美国的经验[6],买断水权的交易较少,由水市场产生的水权重新配置导致的水权垄断的可能性较小。征收遗产税或鼓励向社区政府遗赠水权,也可以限制水权垄断。政府投资建设水资源输送工程,可扩大区域水市场范围,提高市场的竞争性。在农业对城市的水交易中,一个灌区或区域内的水权用户可能联合起来,以集体谈判方式增强价格决定能力,为每个成员争取更多利益。尽管这样会形成市场控制力量,却可节约交易成本;同时,集体交易者也会为了声誉而不滥用市场控制力。

政府由立法司法部门、行政部门及相应的事业单位有机组成,是资源配置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提供者,政府管制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必要方式。在水资源配置市场机制中,政府的作用在于通过提供各种相关公共物品、协调利益分配冲突(包括协调水体水权在辖区内各社区的分配),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实现水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在市场制度下,政府及其所提供的各种公共物品(管制制度与政策、服务和基础设施)类型和多少,是基于民主制度及其利益协调制度上的公共选择机制即政治市场机制的结果。美国加州地区在用水户协会的组织下,通过公共选择机制产生了跨行政辖区的流域性或区域性的有独立预算的水政机构[9]。在市场制度下,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方式,应是社会化的或市场化的,包括在公共工程、公益事业方面引进市场机制,让社会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

5 结 语

有效的水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必须考虑水资源的经济特点,水资源的经济特点是水资源产权制度设计的重要因素。水权制度及水权的初始分配状况,决定了水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可能性及其效率。为使市场在水资源有效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根据水资源市场失灵的各种问题,建立相应的水资源市场交易治理机制。水资源配置市场机制是相应的水权制度、水资源市场交易机制和水市场治理机制的有机构成。

参考文献

[1]张东辉.经济机制理论:回顾与发展[J].福建论坛:社会经济版,2003(8):2-6.

[2]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M].施以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47-149.

[3]蒲志仲.我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资源产权制度解释[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3):63-68.

[4]王文长.民族自治地方资源开发、输出与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3(4):103-107.

[5]HOLDEN P,THOBANI M.Tradable water rights:A aroperty rights approach to improving water use and promoting invest-ment[J].Latin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32(97):263-290.

[6]TERENCE R Lee,ANDREI S J.Prices property and markets in water allocation[M].Santiago: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for Latin America andthe Caribbean,1998:14-71.

[7]魏加华,张远东,黄跃飞.加利福尼亚州水银行及水权转让[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6):17-22.

[8]BJORNLUND H.Efficient water market mechanisms to cope with water scarcity[J].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3(4):553-567.

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浅析 篇9

文化资源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对文化资源定义的提法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丹增认为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的、可再生的精神财富。一般来说, 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含有文化意味的文明成果及其承载着一定文化意义的活动、物件、事件乃至一些名人、名城等等, 都是某种形式的文化资源。黄南珊认为, 如果说资源是人类从事一切生活和生产的必要条件, 那么, 文化资源就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它包括着一切有文化价值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文化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 可作为文化生产的原材料和物质文化生产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文化是人类独有的, 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笔者认为, 文化资源就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或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 根据性质不同, 文化资源可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两种。既包括文化事业资源, 也包括社会其他资源。文化资源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

2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2.1 缺乏市场观念

现代文化产业开发管理是建立在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基础上的, 文化资源的开发需做好满足消费者效用和需求的工作。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尚未认识到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 存在主观性、随意性开发, 导致了市场占有率不足。比如现阶段对文化资源的影视业开发, 未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影视产品多是重视教化的文化产品, 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

2.2 开发效率低

开发效率是指开发利用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开发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开发利用效益的大小。开发效率低致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1) 开发利用方式单一。

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业, 主要是对古代建筑、遗址这些有形文化资源的开发, 对无形文化资源市场化开发不足;开发上注重外延式, 注重文化资源数量的增长, 而忽视内涵的挖掘;旅游开发整体规划不够, 文化产品单一, 多为静态、观赏性产品, 缺少参与性、概念性衍生产品, 影响景区竞争力。文化资源的艺术业、音像影视和出版业开发处于低水平阶段, 缺乏市场竞争力。

2) 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不足。

有效对接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核心就是创意, 文化创新体现在文化内容形式和技术手段的创新。创意能力的不足, 加之现代化生产技术和手段的缺乏, 使文化资源未得到系统开发, 多重文化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 即未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去开发它的价值, 使之形成规模价值效应, 导致文化精品缺失。

2.3 资源投入有限

1) 资金的缺乏。

由于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导致文化开发利用发展的资金投入严重缺乏。国有资本在文化行业中布局过于分散, 文化投资融资体制严重滞后。由于资金的缺乏, 使孔子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 文化资源产品转化率很低, 巨大的孔子文化资源还远未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形成文化产品, 经济效益难以显现。

2) 人才的缺乏。

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是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文化产业链条中, 始终贯穿着艺术创意、经营创意、推广创意、销售创意,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创意, 能把信息、技术、资金和营销网络结合起来, 激活和提升原有的文化资源, 使文化资源在市场上产生出最大效益。

3) 技术的缺乏。

从技术方面,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涉及的技术主要有文化展示技术、文化产品制造技术和文化传播技术。目前, 文化产品生产总体上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 直接展示为主, 缺乏声、光、电等先进科技手段, 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低。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引入文化资源开发有限, 导致文化产品开发不足, 缺乏市场竞争力。

3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必要性

由于体制、机制与思想观念的问题, 文化资源开发具体工作中存在重政府组织, 轻市场化运作的倾向。长期实行计划体制下的部门和单位所有, 引进开发、联合开发、股份制经营性开发方式欠缺, 体制的催化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未得充分发挥, 致使产品开发思路窄, 品种少, 效益低。使得文化资源开发效率低下。因此, 要在政府有关部门规划下, 实行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文化资源的配置必须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 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此, 在文化资源开发中, 要树立文化资源配置的市场优先理念。

4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实施

4.1 经营主体市场化

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在不改变文化资源的所有权同时, 把文化资源经营权进行市场配置。可以运用市场化手段, 把文化历史资源的经营权用时间划段, 以此用出租、承包、合资、合作、联营、股份等形式出让给企业或作为股份参股经营。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 尽量减少用行政手段配置文化资源, 用行政系统替代市场担当资源配置的责任, 推动文化资源的集约开发。

4.2 投资市场化

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 需要改革文化资源开发的单一性, 实现文化投资多元化。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投入为支撑、外资和民间投入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投融资机制。

政府应加大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的先期投入, 设置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的专项基金, 以先期投入启动文化资源资本化。政府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研发投资;文化基础设施投资;对各种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存等。另一方面, 还应拓宽融资渠道, 要进一步开放个体、私营企业、外资等非国有经济成分进入文化资源产业开发领域。

4.3 管理市场化

建立新型的文化经济管理模式。第一, 建立新型文化经济管理分工模式, 采取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以及监督权的分离与制衡模式, 转变政府职能, 消除多头管理, 通过对文化经济活动的指导、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管理实现文化历史资源的有效管理。第二, 建立新型企业文化经营模式, 经营者拥有文化经营方式选择权, 拥有人、财、物的支配权, 拥有产供销自主权, 拥有个人收入分配权, 通过一制四权实现文化微观经营机制同国家所有权结构的分离。

4.4 营销市场化

在文化资源产品开发和文化产品市场推广等方面要以消费者为出发点。这就需要经营企业对省内外、国内外相关的消费构成和中期需求有较为科学的认识和把握。不但要针对本地居民的需求, 更要着眼于外来旅游者的基本需求, 以各个地区为平台, 把旅游者的需求进行细分, 同时选准重点和切入点, 逐步开拓省外市场。例如以发展外向型旅游产品、走市场化道路, 扩大市场占有率。当然, 拓展产品传播渠道也至关重要, 应及时关注现代信息经销网络, 积极参加商品交易会和文化产业博览会等。

5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5.1 市场失灵问题

文化资源并不具备完全的非排他性, 属于准公共物品。文化资源的开发, 尤其是旅游方面的开发可能产生负外部性, 也称外部不经济, 即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 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文化历史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文化历史资源开发不当会对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产生破坏, 无法弥补。第二, 开发不当会影响文化历史资源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第三, 开发不当还会污染环境, 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从私人角度出发, 价格越低利润越大, 但其利润的增加是建立在社会总利润减少的基础上, 实际上就是以牺牲资源环境和社会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获取利益, 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由此可见, 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存在市场失灵问题, 非常需要政府规制保护。

5.2 保护和开发并举

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并不矛盾, 在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以保护的思想指导开发、规划和管理工作, 避免优秀文化资源遭受劫难。特别是文化资源, 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消亡的损失无法弥补, 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文化资源的持续供给, 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 注重文化生态保护, 做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文化产业资源的商业开发利用应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 进行适度地开发和利用, 使文化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和愿望, 又不危及后代人对文化资源的需要和愿望。因此, 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就必须把保护工作放在首位。

总之, 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统一规划和指导下, 发挥市场作用, 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庆华.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6.

[2]鲍展斌, 曹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对策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 2002 (3) .

[3]黄南珊.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保护和开发[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 .

关键在于资源配置是否市场化 篇10

市场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经济运作模式之一, 为了追求经济效率, 人们在过去几十年做过各种经济运作模式的试验, 其结果是, 绝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人们也非常惊讶地注意到, 同是实行市场经济, 但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发展结果却有很大差别。有些是“好”的市场经济, 经济和社会财富获得了持续增长, 比如英美的市场经济, 因为它带来了高效率、高效益;有些是“坏”的市场经济, 经济甚至发生倒退, 比如, 东南亚、南美的市场经济和东欧的市场经济改革, 因为它提高了交易费用, 鼓励“寻租”, 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扭曲了财富分配的公平原则。

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 客观上加速了国家经济增长和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但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 就必须要深入推进中国的市场化建设。对比分析“好”“坏”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 我们发现, 其本质区别在于生产资源的分配制度是否是市场化的。凡是生产资源分配制度没有进行市场化改革的, 市场经济水平就低;凡是生产资源市场化改革彻底的, 市场经济发展就好。正反两方面的实践都证明, 市场经济能否充分发挥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作用, 关键在于资源配置是否市场化。

上一篇:洋酒品牌下一篇:虚拟水研究综述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