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塑造人物

2024-07-12

细节塑造人物(精选十篇)

细节塑造人物 篇1

一、极微论

《酬韵》总评中, 金圣叹论述了他从佛经中借鉴而来的“极微论”:

“夫婆娑世界, 大至无量由延, 而其故乃起于极微。以至婆娑世界中间之一切所有, 其故无不一一起于极微。今者止借菩萨极微一言, 以观行文之人之心。”[本文所引《西厢记》原文及金圣叹评语, 均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佛教认为, 极微是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金圣叹借用极微论以阐释他对文学写作的看法。他认为, 一切事物无论大小都是由细节组成的。细节是作品的基础, 也是作品得以成功的保证。周晓痴先生认为, 金圣叹“对极微论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认为大千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均由最小的物质微粒构成, 其内部结构均精细无比, 这精细无比就是极微, 就是万事万物显示彼此差别与内部层次的开始。二是认为即使是人们觉得转瞬即开的花朵, 也经历了孕育子房、萼片的‘累生积劫’的生命历程, 在这种不易觉察的微妙演进中同样包含着极微。作家若能抓住并表现这两种极微, 就能用极平凡的素材写出好文章。”[周晓痴.金圣叹戏曲批评刍议[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年第1期.]实为笃论。

金圣叹在《酬韵》总评中列举若干生活细节, 以为“至妙”之事, 如“清秋傍晚, 天澄地彻, 轻云鳞鳞, 其细若毂”;又如野鸭“成群空飞, 渔者罗而致之, 观其腹毛, 作浅墨色, 鳞鳞然犹如天云, 其细若毂”等, 以说明细节的重要性。他对于世人只知竖高横阔, 以衣食丰盈为贵, 不懂欣赏细节之美的现象不以为然。

金圣叹认为, 轻云鳞鳞, 远看“鳞鳞者”相差不到一寸, 实际去丈量才知鳞与鳞之间相差何止一丈, 且中间有许多曲折妙处。看野鸭腹毛, 鳞鳞之间, 相距没有粟米大小, 但也是曲折不断, 妙处横生。在金圣叹看来, 事物宏大如天上的云, 中间也蕴含了无数细节;事物细小如野鸭腹毛, 在其细微处仍能体会到细节的妙处。

金圣叹借用“极微”来表达其对细节的关注。因为细节不仅是作品的一部分, 且对于铺开作品情节, 充实作品内容, 丰富人物形象均有重要作用。就如金圣叹在《请宴》一折中所言:“狮子搏象用全力, 搏兔亦用全力”。

二、《第六才子书》戏曲人物塑造细节论

《赖婚》一折中, 莺莺出场唱【五供养】一曲道:

“若不是张谢元识人多, 别一个怎退干戈?”

金圣叹评道:

“一篇文初落笔, 便先抬出‘张谢元’三字, 表得此人已是双文芳心系定, 香口噙定……圣叹每言作文最争落笔, 若落笔落得着, 便通篇争气力;如落笔落不着, 便通篇减神彩。”

金圣叹从莺莺改口叫张生“张谢元”这个细节分析得出, 莺莺在寺警之后已对张生产生了爱慕和敬仰之情。金圣叹对这个细节评价甚高, 认为它为“通篇争气力”, 通过称呼改变就把莺莺对张生情感的变化传达了出来。金圣叹认为, 刻画人物不需长篇累牍, 只要抓住最能展现人物的细节, 就能出神入化, 人物语言不在多, 而在精妙。笔者深有同感, 金圣叹显然已经抓住了人物描写的重点, 即语言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 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描写来凸显人物性格。但是, 就《西厢记》而言, 语言描写是重中之重。《西厢记》不仅是一部叙事文学作品, 同时也是一部剧本, 需在舞台上演出。因此, 对人物唱词的揣摩尤为重要。金圣叹立足于《西厢记》的戏曲本色, 他总是敏感地抓住能够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动作和语言细节, 通过批点向读者点明这些小小的关隘, 为人们更好地理解《西厢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又如, 《哭宴》一折中, 张生上京赶考, 莺莺长亭送别。她唱道:

“马儿慢慢行, 车儿快快随”。

圣叹批道:

“二句十字, 真正妙文!直从双文当时又稚小、又憨痴、又苦恼、又聪明一片微细心地中描画出来。盖昨日拷问之后, 一夜隔绝不通, 今日反借饯别, 图得相守一刻。若又马儿快快行, 车儿慢慢随, 则是中间仍自隔绝, 不得多作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 车儿慢慢随, 或马儿快快行, 车儿快快随, 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 车儿则快快随, 车儿即快快随, 马儿仍慢慢行, 于是车在马右, 马在车左, 男左女右, 比肩并坐, 疏林挂日, 更不复夜, 千秋万岁, 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

此批中圣叹重申了细节的重要性, 他认为写作无需多言, 只要能抓住细节, 若干字也是妙文。他指出, 这句唱词将莺莺个性中的稚嫩、憨痴、聪明, 面对与张生分别的苦恼情绪等一齐表达了出来。从“马儿慢慢行, 车儿快快随”这句话中, 透露了莺莺在母亲答应婚事却马上送张生上京赶考情形下, 那种渴望与张生长相厮守, 不忍分别, 却又必须分别的微妙心理感受。

《西厢记》作为一部戏曲作品, 人物的情绪和情节的推动主要依靠人物科介和唱白来表现, 心理描写难以在舞台中直接表达出来, 需要借助于二者。金圣叹敏锐地从莺莺的唱词中抓住莺莺微妙的情感变化, 从中归纳出一个憨痴的女子形象。在以舞台表现为主的戏曲文学作品中, 心理描写对于人物的刻画同样非常重要。精准、细致、丰富的唱词和动作, 是表现人物心理状态, 丰富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法。《第六才子书》的广泛传播以及莺莺、张生、红娘形象的深入人心, 与作品细腻的细节刻画是分不开的。

三、变动的细节观

金圣叹的细节观是变动的细节观。《酬韵》总评中, 他举了两个例子:

“于无跗无萼无花之中, 而欻然有跗, 而欻然有萼, 而欻然有花, 此有极微于其中间, 如人徐行, 渐渐至远。”

“必有极微于其中间, 分焉而得分, 又徐徐分焉而使人不得分, 此又一不可以不察也。”

在金圣叹看来, 极微并非静止, 它像花开一样, 虽细微, 但也会变化, 像火焰的颜色, 虽连续, 但也有不同。连续变动细节观的提出, 可谓金圣叹的创新。古往今来重视细节写作的作家和评论家不在少数, 但唯有金圣叹在此基础上, 更进一步提出了连续变动的概念, 将静止的观点引向流动。

如:《赖婚》一折, 老夫人在张生智谋退兵后宴请张生, 请莺莺作陪。席间, 老夫人欲赖婚约。在这个情节发展中, 细节的变化对塑造人物形象起了极大的作用。莺莺面对母亲赖婚的噩耗做出的各种细节反应, 充分展现了莺莺的性格特点。

在开席前二人偶然撞见, 莺莺“目转秋波”, 被“唬得倒躲, 倒躲”。金圣叹批道:

“分明一对新人, 两双俊眼, 千般传递, 万种羞惭, 一齐纸上活灵生现也”。

金圣叹把握住二人自老夫人许婚后初见的紧张、害羞与惊喜, 点出二人在微妙环境下微妙的情感流转。当老夫人赖婚道“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浇灭二人喜悦时, 莺莺先看张生, “只见他荆棘刺怎动那!”接下来方才埋怨母亲, 诉说内心的伤痛。金圣叹又抓住这个细节, 批曰:

“先看谢元, 妙妙!”

金圣叹分析, 莺莺之所以“先看谢元”, 是因为老夫人在寺警后已将莺莺许配给张生, 莺莺已将张生视为夫婿, 一心系于他身上。因此, 待老夫人赖婚之语一出, 莺莺便条件反射先看张生, 而后才是埋怨。金圣叹仅以一个“看”的细节, 便能分析出莺莺情感的变动。此一细节与二者开宴之前撞见的细节相连, 更能表现莺莺内心对张生的爱慕, 在潜意识里将自己与张生命运相连的情感。莺莺的这种情感变化, 仅以一个细节难以完整地进行说明, 需要多个细节的连续和突出, 方能给读者以深刻印象。金圣叹敏锐地抓住两个细节内在的情感联系, 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 情感的发展进行了详尽而又通达的批评, 对揭示在“寺警”之后“赖婚”之时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帮助读者把握人物形象上有很好的作用。

结语

圣叹借鉴佛教极微论所提出的细节观, 在其人物塑造理论上, 表现为对人物塑造细节的重视, 他提出的变动联系的细节对人物情感流动的揭示作用, 对于叙事文学的人物塑造, 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他对细节的重视, 贯穿整个《第六才子书》, 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人物性格更为突出, 人物情感更为细腻。《第六才子书》的广泛传播, 与其中塑造的令人记忆深刻的人物有很大关系。这也是在后世几百年的传播中, 《第六才子书》能成为流传最广版本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金圣叹.金圣叹评点西厢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

重视细节塑造辉煌演讲稿 篇2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量案例反复证明,一家银行不论规模有多大、质量效益有多好,都有可能由于对某个环节、某个员工管理的疏漏而毁于一旦。因此,内控管理必须精细化。首先从小处着眼,从细节抓起,认真发现问题,积极落实整改,防范风险。作为一位网点营业经理,必须对自己分管专业、部门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隐患漏洞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从细节抓起,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一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增强敏感性,采取针对性的风险预防措施,防止因预防不及时、不到位而酿成案件风险。当前特别需要对核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的后续管理以及新兴业务的风险防范要有提前预警机制。

这些年来,上级检查也好,各种自查也好,所暴露的大问题没有,可小问题也灼实存在,如核算上的差错,内控中的问题,服务上的投诉,甚至有一些还履查履犯屡禁不止,常感茫然无奈。可是,今日有幸一读《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自己顿觉,在芸芸众生迷茫彷徨之中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书中表述,所谓细节处理,就是要从自身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流程着手,通过抓好过程,导致好的结果;通过评价结果,不断改进过程,形成处理事务的良性循环。想过之后颇多感慨,回看今天我们身边,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似乎仍然还是不绝于耳。而与“差不多”的观念相应的,是人们都想做大事,而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做好小事。汪中求先生在书中尖锐地点中要害:“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例如三株管理上的混乱和大肆铺张浪费,凯玛特高层管理者对小问题的熟视无睹和推诿扯皮,拥有百年基业的巴林银行对违规的账户事权划分的漠视,等等,终于使他们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翻船落马,折戟沉沙!

无论企业也好,人也好都应该有一个追求完美的心态,摒弃一切好高鹜远、眼高手低的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异念,勇于战胜自己的惰性,以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地去工作,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善于做小事,善于深究细枝末节,把自己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做出高水平,不折不扣地履行职责,认真勤勉地对待一切事情,尽职尽责,假以时日,相信到那时,无论何等高山峻岭,都为我们所征服,何等丰功伟业都为所我们说笑尔。正如书中所说“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细节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

通过细节塑造豪华 篇3

以往英菲尼迪G系列的车厢铺陈太过于“日产化”了,在用料和设计上面似乎找不到腔调,但坐到Q50的驾驶席后,我们发现Q50更加注重细节了。

车厢里面几乎所有会跟身体碰触的地方都用上了真皮包裹,皮质细腻柔软,跟欧系车厂所偏爱的生硬手感截然不同。中控台和车门的实木装饰都采用钢琴烤漆,跟试驾车的全黑配色方案组合起来更显得庄重而真雅,另外磨砂质感的金属点缀也是恰到好处。只要您细细揣摩,就会发现内饰设计师对Q50的车厢作出了一个通盘的、全局的细致匹配,而不是简单地把各种豪华元素堆砌一起,贵气但不粗暴。

第一批进口的Q50没有长轴版,因为本来乘坐空间就足够,就算车里面四位乘客全部身高180cm也不会皱起眉头。而且座椅的乘坐质感在同级里面首屈一指,柔软厚实而且支撑充分,老美的消费口味就是跟国内比较一致,值得点赞。略显遗憾的是Q50没有给后排拓展影音系统,或者这跟偏向运动化的定位有关。

如果打开Q50的尾箱,你还会发现它竟然能同时装下两个常规尺寸的登机箱和一整套高尔夫球杆。这是优化了行李箱盖撑杆结构的结果,高尔夫球杆是整个横着轻轻松松放进尾箱的,如果这时候你身边站着一位宝马8系车主的话,他会傻了眼的。

而另一个者点则是有两快屏幕的Infiniti InTouch,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人机交互系统,为什么?因为英菲尼迪想出了两个非常人性化的理念。首先,Q50有上下两个屏幕,上面的主妻负责显示,例如地图和倒车摄像等等,上面的主要负责触控,例如设导航目的地或者车辆设置等等。目前市面上很多触控类的车载系统之所以用得不爽,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一个屏幕要同时兼顾显示和触控两个功能,这非常考验UI的设计功力。Q50的两个屏幕各自分工,就很好解决了车载人机交互系统的瓶颈。

第二,InTouch系统引入了“用户”的概念。车子里面的配置越来越多,留给用户个性化设置的项目也越来越复杂,QSQ这种方向盘反馈都能设置的车子就更甚了。所以InTouch系统允许驾驶者建立自己的“账号”,各种车子的设定就会自动跟着不同的用户去走。这个“账号”还可以跟不同的车钥匙挂钩,用你专属的钥匙进入车内,包括座椅位置、后视镜、空调和音响等等都会自动切换到你上一次设定好的模式。

细节塑造人物 篇4

一、通过人物对话体现人物形象

如在《文公十三年》邾文公与臣子的对话: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茍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茍利矣,迁也,吉莫如之!”

通过邾文公与臣子的对话,邾文公对民的看重,爱怜之情,爱民如子之心悠然凸显。也使一个仁君的形象穿越历史,走了出来。在“利君”还是“利民”上,选择了“利民”;在自己的命短长上,答曰:“命在万民”。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作为一个诸侯国之君,能说出这样的话,能这样的重视民,为民福祉。其鲜明的仁君形象可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再比如《成公二年》,齐国派国佐去与晋国谈判,国佐在谈判上与晋的一席话:

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侥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将一个不卑不亢,婉转陈辞,而又字挟风雷的外交家国佐的形象通过其一番言辞展现出来。其言辞既不失齐国的颜面,也使晋国折服。同时使一场剑拔弩张的外交谈判趋向了和平。

二、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行为来刻画人物

如《僖公三十三年》秦晋崤之战后,先轸不满放了秦国的三名将领,写道: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一个“怒”的表情和一个“唾”的动作,活化出了先轸性格直率及盛怒之下不满晋君的失礼状态。

如《襄公十年》载子产闻盗一段:

“子产闻盗,为门者,庀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成列而后出,兵车十七乘。尸而攻盗于北宫,子蟜帅国人助之,杀尉止、子师仆,盗众尽死。”

通过这一系列行为的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年青的子产沉着、老练、稳重、机智的性格特点。还有象《宣公十四年》写楚子:"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及於窒皇,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於蒲胥之市。"三个戏剧性的行为活化出了一个怒火冲天、气的要发疯的君主的形象。

三、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在《左传》中不存在心理活动的描写,但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讲的“梦是心理现象的第一层”及《左传》作品本身的叙述上看,它还是属于心理层面的。比如《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大战之前,晋文公的梦:“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这个梦无疑是对文公战前的最好的心理展现:梦与楚君搏,也就象征着这场战争的不可避免性;楚君伏其上而临其头,代表着晋侯对这场战争的结果的深深担忧,并对这场战争的艰苦性做了缜密的思考;是以惧,揭示了晋侯外表刚毅果断下,但在巨大的战争面前,濒于崩溃的脆弱的神经线。这样的一个梦,生动地刻画了战争前夜晋侯神情不定的人物形象,也预示着晋候会在这场战争中更加地谨慎,缜密地思索与行动。又《宣公二年》的一段记载: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这样的一段内心独白,无疑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展现,充分表现了鉏麑在礼法和人性道德之间的矛盾冲突。按礼法,他应毫不犹豫地杀掉赵盾,但赵盾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矛盾之中,而最终选择了自杀,既不废忠也不弃信。鉏麑的独白是对时局的深深的无奈,他的行动是对这种无奈的最强烈的抗争,在这种无奈的抗争中,也使他铮铮的人格在悲剧中得到升华。而这种悲剧是一个有良知的国人对自己祖国时局动荡而个人又无法改变的悲剧。

四、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表现人物

比如羊斟和狼瞫的对比。羊斟是华元的车御,因为没有分到战前犒劳军士的美食,竟至于怨恨到以全军的失败来泄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气得“君子”大骂他“残民以逞”。

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入鄭師,故敗。君子謂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於是刑孰大焉?《詩》所謂“人之無良”者,其羊斟之謂乎(《左传》宣公二年)!

而我们看狼瞫,在战前,先轸罢黜狼瞫原本工作职务,这很可能导致军队内的叛乱,影响秦晋战争。然而狼瞫却在战场上用英勇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来体现自己是勇敢的、称职的武士,并且不惜用生命和正直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虽然在这过程中,狼瞫也进行过思想斗争,但最终他的“爱国之心”使他的人格得到了升华。

狼瞫取戈以斬囚,禽之以從公乘。遂以為右。箕之役,先軫黜之,而立續簡伯。狼瞫怒。其友曰:“盍死之?”瞫曰:“吾未獲死所。”其友曰:“吾與女為難。”瞫曰:“周志有之:‘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死而不義,非勇也。共用之謂勇。吾以勇求右,無勇而黜,亦其所也。謂上不我知,黜而宜,乃知我矣。子姑待之。”及彭衙,既陳,以其屬馳秦師,死焉。晉師從之,大敗秦師。君子謂狼瞫於是乎君子。《詩》曰:“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怒不作亂,而以從師,可謂君子矣(《左传》文公二年)。

我们从这一组人物身上能够发现,虽然在战前都受到了一些所谓的“不公平”的待遇,而相对于狼瞫来讲,羊斟的“不公平”的待遇也还是很轻微的,但在战争中两个的表现是截然相反的。把这两个人物所作所为拿出来放在一起,其鲜明的对比及人物的形象不言自明。

《左传》中还有许多表现刻画人物的方法,如通过他人的评价,议论等。如,在《宣公二年》宋华元在战败后逃归视察工作时,城者对华元的一席话“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将华元在战争中表现不成熟,略显智能不足的形象展示出来。

在《左传》中,人物的表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左传》对人物深刻的刻画与剖析不仅仅是展现了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而同时也是将他深厚的历史底蕴、当下的社会人文环境以及用个体展示共性那种表现方式全盘的烘托而出,让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物,而且还有他背后深切的思想。正如冯李骅所言:“其性情心术,音容笑貌,千载如生。”[2]

参考文献

[1]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9.

[2][清]冯李骅.春秋左绣[M].常州日新书庄,1916年印行本.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四十九春秋人物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塑造人物 寻求变化 篇5

尝试挖掘人物的“非常规”之面

除了人物或者事物经常呈现的那一面外,人们总会对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感到好奇。很多摄影大师的作品都是抓住了这一点,让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感觉。多数明星在观众的心目中都有个大致的形象定位,而当某张风格迥异的照片出现在平面媒体封面上时,便会引来围观。这便是人们内心求异求变的心理。摄影创作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心理学原理,进行一些大胆的突破尝试,不论最终效果让观者觉得是新颖独特,还过于标新立异,都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在拍摄方法上进行探索,也是我在工作中最大的乐趣。平时,我会尽可能多关注一些信息——其中多数都是摄影以外的;同时也常常就拍摄进行思考,心里不断琢磨不同的拍摄手法;看到一幅别人拍摄的作品,我就会非常想知道这是如何拍摄的,怎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有时候甚至要马上回到影室亲自摆布一番,实践一下,来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日积月累,很多拍摄方法就沉淀在自己的大脑之中了。再面对拍摄对象时,十八般武艺驾轻就熟地用起来,在拍摄中便能找到更多灵感,发挥更多创意。

抓住“大胡子”的飘逸瞬间

拍摄业内同行茹遂初先生的过程就可以算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我很早就有为茹先生好好塑造一组肖像的愿望,因为他的大胡子实在是太有特点了,加之茹先生本身在圈子里很知名,让我非常有兴趣对他的形象塑造进行一次挑战。

由于拍摄之前就与茹先生相约,他也是有备而来。我们一开始并不急于拍摄,闲聊间,我便开始思考如何来表现拍摄对象。一开始,我采用了顺侧光为主光源,辅以背光,用逆光打明亮了头发和美髯的边缘。期间分别请老先生摆出站姿、坐姿来拍摄。小憩之后变换姿势拍摄侧身和半侧身。茹先生也非常善于表现,时而活泼轻松,时而严肃认真,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沉思不语。我也抓住机会频频按动快门。由于是数码照片,很快就可以在电脑上看到拍摄效果。休息期间,我翻看刚刚拍出的照片,内心总觉得似乎还没有让人满意的瞬间。虽然光线效果看上去挺不错,但缺少一丝动人的神情。

看到茹先生满头的白发,又长又细,与胡子连成一片,我意识到这会是个很出彩的表现点。所以,我改变策略,决定从头发和胡子上做文章。我再次邀茹老来到镜头前。这时,我打破之前中规中矩的拍摄手法,转而要求茹老把头发打乱,并用手来抚顺头发或用手去揉胡子……看着茹老的银发,我索性决定试试用风扇吹动,打造银丝飘逸的感觉。当助手在一旁开动风扇,光线稍做调整之后,拍摄开始了。前吹、后吹、上吹、下吹,茹老的眼睛都快被吹得睁不开了。这期间头发几次飞扬到头顶,又几次遮挡住五官。最终,我捕捉到了几张头发、胡须飘得恰到好处的照片。当看到电脑中的最终效果时,我心里很是满足。在暗调背景中,茹老银丝般的长发飘动着,划过带有文人气质的面颊,处在暗部的双眼与微翘的胡子以及略带微笑的表情让人感到一丝神秘,是乐观、是无奈、还是大风浪过后的一种淡泊……这种感觉正是我想要的。同时,倾斜的头部多少显现出一点顽皮,也让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在最终印放出的一米高的照片中,所有毛发都丝丝可见,效果相当不错。

随机应变

在拍摄时,灵活多变的应对能力也是摄影师必须具备的。巧于解决问题,有时甚至能创造出更好的效果。举个以往的拍摄例子,几年前在为一位厦门女企业家拍摄肖像时,拍摄环境很暗,而那位女士身形苗条,侧身斜坐在椅子上对着镜头,这时由于空间较小,放在人物身后的背景灯把背景布照得亮如白昼,同时背景布距离模特也很近,其位置不好调整,一时间大家都没有了办法。

这时,我观察到发型师为这位女士调整发型时使用的喷雾发胶在背光照射下如烟气缭绕,是将主体人物与背景区分出来的有效色调。于是我请助手将灯光反打到模特身后,再请发型师在模特身后与灯光之间喷射出大量的雾状发胶,营造背景的层次感。经过反复尝试,发现效果好得惊人,之前的难题迎刃而解。虽然现在再看当时拍摄的照片,不免觉得很多方面不够完美,但想到那次的“危机处理”倒是很值得回味。

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同行之间彼此的交流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从别人的方法中,我们可以学到具体的技术,也可以学到处理问题的思路。现在的网络十分发达,各类的摄影网站、论坛、贴吧都有各种相关话题供大家讨论,也能看到很多国外同行的作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做做研究或实践一下,定会有所收获。变他人的方法为自己所用才是学习之道。所以说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总是会关注一切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东西,看得多了,经验也就随之而来了。

虽然创新可能要承担拍摄失败的风险,但一成不变的拍摄方式肯定会僵化思想,让作品不停地重复过去。所以,求变不仅是要和别人求不同,更要与自己的过去求不同,这样才能不断出新、出彩。无论哪种艺术门类,开宗立派的大家,风格都是不同以往的。虽然不求在影坛独树一帜,但对于自己的影像,确实要追求创新、寻求变化。

细节塑造人物 篇6

一、“塑造”教学细节

有些教学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 即兴所得, 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 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 预约一些精彩。

细节片段一: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对“100以内的数”很多孩子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就已经会数, 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 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因此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来学习似乎有些“画蛇添足”, 但直接交代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100以内数的认识’”, 又似乎显得单调枯燥, 过于平淡。于是我想从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孩子。经过反复思考, 利用写“100”塑造了一个小小细节:一上课就在黑板上写, “小眼睛看清楚老师在变什么了?”我写了“1”, 学生就大声读“一”, 接着我添“0”, 又听见整齐的声音“十”, 当我还没有添完下一个“0”时, 已经异口同声的“一百”。“100, 小朋友都认识, 那你能从0数到100吗?”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教学细节但牢牢地吸引了孩子的眼球, 调动了原有的认知基础。

细节片段二:培养学生的积极合作意识

细节的“塑造”源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源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如初步感知“100里面有10个十”后, 利用学生身体的素材来巩固:“现在请每组4个小朋友都把小手伸在一起, 你知道你们组一共有几根手指吗?”“40根。”“你是怎么知道的?”“每个人有10根, 4个人就有4个10就是40呀!”“给你们这组添几个人就是100根手指了, 为什么?”“请这100根手指拉起来跳跳舞”, 学生们轮流合作跳起了“100”的拉手舞,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频繁地互动了。

又如当学生感知了“两位数是由 () 个十和 () 个一组成”后, 利用班级的人数来巩固:“我们班有几个同学?”“34个”。“请你用小棒表示出来。”“老师我只有20根”。“我只有15根”。“不够了, 那怎么办?谁想到好办法?” (沉默了一会儿) “老师我跟××合起来够了。”“你真聪明, 想到两人一起合作”, 还没等我说完孩子们便纷纷找伴合作。

“塑造”教学细节, 其实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理念的体现。如果事先没有精彩的“塑造”, 相信也不可能出现高效的整体效果。

二、“捕捉”教学细节

细节是整体的细节, 整体是细节的整体。细节只有在流动的课堂整体中才能彰显其价值。在具体的教学中, 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 及时捕捉课堂细节, 完善课堂整体。

细节片段一:珍视教学的互动生成。

教学活动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不仅要善于开放, 也要善于收拢;不仅要发散, 也要整合;不仅要有知识增值, 而且要形成知识的序列和结构。在我们的课堂中, 有很多的教学细节值得我们去捕捉和利用。如数数环节, 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数100以内的数, 结果一位学生在数到“三十几”时, 就把“十”落掉, 像“三十五”就数成“三五”。一开始我请其他学生给予纠正, 但数到后来“照样漏十”。于是我作了一个小小的改动:当学生出现“三五”时就在黑板上板书“三五”, 结果整个课堂笑声连片“三五, 不对, 是三十五。”纠正后学生数, 我跟着写“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并且当接近整十数时的这些数也跟着学生的数板书:“四十九、五十;五十九、六十”等, 这样不仅从听觉、视觉的角度给予充分的感知, 帮助学生形成了丰富的数感, 而且有效地衔接了下节课学习的“写数与读数”。

又如, 数数后提供一组生活中的数:⑴方老师家的电视机有35个频道;⑵何意涵的钢琴有88个键;⑶夏心灵有30颗牙齿, 掉了2颗;⑷今天最高温度15°C, 最低温度5°C。当学生在读这些数据时, 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插嘴”:“我们家的电视机有46个频道”“我听爸爸说有72个频道的电视机”“88十位和个位都是一样的。”“哈哈, 夏心灵现在只剩下28颗牙齿喽!”我马上捕捉和利用了其中的细节, 组织不同形式的数数:“你能从35一个一个往前数到46吗?”“请你从72一个一个往后数到46。”“你能从88十个十个往前数吗?”“请你从30两个两个地往前数?”“请你从5五个五个数到50。”

教学的细节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次错误, 教师只有敏锐地捕捉这些精彩的细节, 耐心扣问, 静静倾听, 深入挖掘, 才能走进文本教材, 实现教学互动的双翼。

细节片段二:顺应学生的情感脉络。

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抓瓜子游戏”:每人从小组的罐子里轻轻抓一把, 放在桌子上, 先估计你大概抓了几颗瓜子?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到底有几颗?最后说说你抓的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小组长记录得☆的颗数。正玩着突然冒出一个声音“老师, 他在吃瓜子”。我灵机一动:“如果你猜的比较准, 可以得到一颗瓜子, 但吃的时候要注意不能乱仍壳哦!”话音一落看到孩子们玩得更认真了。下课铃响了, 孩子们嚷着还想玩, 看看那“企求”的眼神, 我宣布:今天晚上的作业就是跟家人玩“抓瓜子游戏”, 比比是你猜的准还是爸妈猜的准?那种光彩夺目的眼神一下子恢复了, 下课我走时还不停地缠着说“老师, 我今天一定要赢爸爸”。听听这“童言无忌”, 瞧瞧这“不由自主”的得意劲儿, 这就是捕捉的功力、捕捉的智慧, 顺应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实现了生动的课堂价值!

在其他内容教学当中又何尝不是有如此多的细节!关键在与我们有没有用心去关注这些细节。其实一堂课最能体现整体教学效果的莫过于课堂中那些闪光的细节。如果说, 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完善课堂必备的基石的话。那么, 教师对于教学细节的正确关注与处理无疑就是完善课堂整体效果的画龙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数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5.

浅谈怎样塑造人物 篇7

一、在类型化的行当中, 演出典型化的人物

通过在舞台上多年的实践经验, 我认为要理解人物首先要深入透彻地研究剧本, 进而去理解剧情, 理解作者手法, 理解作者意图, 理解推动整个剧情发展的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进一步了解作者特定时刻的内心活动, 想表达什么, 想通过这出戏去反映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只有这样, 演员才能准确把握角色, 精心雕凿刻画角色, 得到观众认可。

其次, 演员要想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生动地刻画出来, 还要对人物性格有深层次的理解。去研究人物是什么样的性格, 去充分感受人物性格细微的情绪变化, 去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感受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只有理解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才能把握不同的人物特征。

三是理解人物还要注意从剧情的情节中去挖掘、去发现、去探索。《窦娥冤》中窦娥的婆婆出门讨债未回, 她为婆婆担心:“婆婆索钱去了, 怎么还不见回来?”这表现了她善良的一面;后来在审讯窦娥的时候她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 但昏官竞要对婆婆施刑逼供, 她怕婆婆挨打受罪, 挺身而出情愿认了死罪, 这反映了她是一个为孝道敢挺身而出的烈女子;有原则也是窦娥性格中的突出特征, 正因如此, 窦娥才会断然拒绝张驴儿死死纠缠的不良企图。

总之, 演员要反复钻研剧本, 琢磨人物的每一句话, 从剧本的情节和字里行间中探索人物性格特征, 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能在舞台上塑造出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重在刻划人物心灵

在全面分析和理解了角色的基础上, 然后就是理性地运用各种手段来刻划人物了。通过戏曲独特的表演程式、道白、眼神、肢体语言来完成对人物的刻划。但我认为这只是辅助手段, 更重要的是去深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在艺术表演方面我比较倾向于欧洲体验派所提倡的理论, 体验派认为:演员不能仅凭自己的形体、声音去表演、去刻划人物, 必须要投入自己全部的思想, 投入自己全部的心灵和感情, 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剧情和角色的情绪之中, 既要“形似”更要“神似”, “神似”就是要把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情感表现出来, 刻划出来, 只靠简单模仿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不够的。只有心里有了感觉, 才能体现到表情上, 才能表演的自然真切。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为了达到表演的真实、有强烈的感染力, 人物的内心活动最终要准确、鲜明、细致地表演出来使观众感受到, 使观众受鼓舞。表演最怕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在感受而去装模作样的表演, 这样刻划出来的人物是不成功的, 充其量是没有感情的在台上对词、练唱, 达不到感染人的程度。

三、舞台上的演员要有高度的控制能力

演员既要投入到剧情规定的情境之中, 投入到角色心理活动和真挚感情之中, 同时也应有高度的控制能力。如果演员到了完全忘我的境地, 悲痛的时候, 放声大哭, 泪流满面, 声音嘶哑,

现岳家戏、水浒戏。解放后, 山二黄通过对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艺术家们整理改编了一批优秀剧目, 最著名的为《花子骂相》;还包括一些移植剧目如, 《将相和》《革命自有后来人》话都说不出来, 戏也就难以演下去了, 更谈不上去刻划人物和塑造人物了。在《窦娥冤》的“法场”一场戏中, 窦娥的婆婆来看她, 她百感交集, 撕心裂肺的大喊一声“婆婆--”就扑在婆婆怀里泣不成声, 后面还有一段劝慰婆婆的唱段, 如果没有高度和巧妙的控制能力, 完全投入到戏内恐怕就不能完成后面的戏了, 这就需要演员既要刻划出窦娥对婆婆的感情、对自己这桩感天动地冤情的愤怒控诉, 还要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 让观众顺着剧情的发展一直看下去而不能断路。

四、舞台调度和角色间情感交流

刻划人物还需要在程式动作、表情变化, 道白语气, 音乐唱腔、表演分寸, 表演技巧、人物之间的关系, 甚至在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上来体现。是戏就会有调度、有交流, 舞台调度和角色间情感交流并不只是导演的事, 演员通过矛盾发展、对比来刻划人物形象也是一种手段。比如《窦娥冤》刑场上与婆婆的见面, 这一段婆婆主要是以悲痛、自责加上高亢激昂的唱腔来表演, 窦娥见婆婆悲痛欲绝, 于是她把刚见面的激动情绪转变为比较平静地、轻轻地靠在婆婆怀里, 继而去安慰婆婆, 这样表演处理形成了人物之间的反差,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虽然窦娥无力地依偎在婆婆的怀里, 可唱词和表演所表达的却是她在临终之时为今后婆婆无人照管而操心, 为自己不能再尽孝而遗憾的思想情感。这时全剧达到高潮, 台上台下形成共鸣, 观众随着窦娥的情感一会泪流满面, 一会叹息不已!

五、“三分唱, 七分白”

道白, 是刻划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是演员表演中的主要因素。常言说, “千斤白, 四两唱”, 此话有些夸张, 但说明了道白的重要性, 说“三分唱, 七分白”还是有道理的。唱有一大帮乐队伴奏, 嗓子及其它方面稍微不舒服一般的显不出来, 可是道白就不行了, 一方面道白讲究每个字都要清清楚楚的送到观众耳朵里, 让观众听懂;另一方面道白和唱一样, 同样也要讲究调门, 也就是所说的语气和声调了, 这是比较难掌握的一点。什么情绪下用什么语气, 什么情绪下用什么声调, 把握不好可能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嗓子差一点道白就不会好, 甚至不能完成道白。比如在刑场上, 窦娥的婆婆见窦娥不说话就躲到后面想听她有什么要求, 窦娥见婆婆走了先是轻轻的、自言自语地说“婆婆, 你走了?你走了?你真的--走了么?”在说到最后的“走了么”的时候由弱渐强, 长长的一个“么”字, 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 紧接着窦娥一个跺脚, 一声长叹“唉!”, 后面的道白节奏加快, 连珠炮似的道出:“看来婆婆不是亲娘, 如果是我的亲娘在, 她一定要当买家产救我不死, 我哭一声远去的爹爹, 死去的亲娘—-”每每至此, 全场观众无不动容, 自己也被剧情和角色感染的不能自己。由此道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只有在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 再很好的运用各种语气, 把握好各种不同情绪, 用台词把剧情、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才能打动自己, 才能感动观众。

演员只有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 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 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 在长期舞台实践中积累、总结刻划和塑造人物的经验, 才能达到合情合理、恰如其分、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表演境界, 才能塑造出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才能让观众和专家认可, 也只有让观众和专家认可了的人物形象, 才说明了你塑造的人物形象成功了。

人物的特性塑造体会 篇8

湖南花鼓戏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轻松明快的风格特征和对人物形象精准的刻画而出名。传统剧目《小姑贤》中的“姚五娘”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人物, 她既是封建传统观念的忠实维护者, 又是一个可怜的牺牲品。她前半辈子被折磨, 后半辈子折磨人, 前半辈子的悲惨命运扭曲了她, 使她成为一个尖酸刻薄、横蛮无理的丑恶婆婆。对于我这个青年演员来说, 塑造这样一个极具特性的人物的确存在较大的难度, 为此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塑造人物的步骤。

一、在剧本中找人物, 找特性, 发现人物的艺术魅力

我首先找准了这个戏的时代背景:此剧是封建家庭道德伦理剧, “姚五娘”具有其社会属性, 她满脑子“男尊女卑”思想, 认为婆婆折磨儿媳妇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所以媳妇成了她变本加厉泄愤的工具。“老娘前三十年在咯里跪得有, 你后三十年要跟老娘填起咯杂眼。”这就是她的逻辑。找准了这个人物的行为依据也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 我仔细分析每一句台词, 剖析这个人物对不同对象的心理状态:冬云儿是家中唯一的男丁, 为了使儿子站在自己的立场共同对付媳妇, 她釆取的手段是连哄带骗;媳妇是她的下酒菜, 高兴不高兴都要拎出来折磨一下;桂妹子是她的心肝宝贝, 她对桂妹子有求必应, 这个恶婆婆最担心的是桂妹子嫁入婆家后碰到自己这样的恶婆婆, 多么令人啼笑皆非!清楚了这一点, 姚五娘的特性中又增添了一抹喜剧色彩。剧本是一剧之本, 只有真正读懂了剧本, 理清了人物关系, 才能建立起创造的基石。

二、学习前辈, 求教老师

摇旦“姚五娘”是多位前辈和老师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完善、打磨, 精心塑造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 我们青年演员必须在继承和学习的基础上去发扬和创新。在初步了解人物后, 我观看了前辈们留下的一些有限资料, 并求教于国家一级演员田既安老师。我用心学习, 借鉴前辈们的一些特殊步伐和身段, 先把整剧的人物构架立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 由于姚五娘的扮演者大多是男性演员, 因此他们的动作幅度都非常大而夸张, 而我是女性, 女性的身体线条和肢体语言可以更加细腻, 更加丰富。因此, 在前辈的基础上, 我根据自身条件, 结合现代的肢体语汇对人物形象做了一些修改和调整, 使得该剧有了一些创新。

三、设计造型, 规范动作, 完善表演

有了基本构架后, 随之而来的便是依靠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去尽可能多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设计她在舞台上所表现的一切。熊佛西先生在《佛西论剧》中指出:戏剧整个的精神都归到动作。二种动作, 一种是外形的, 一种是内心的。内心动作:艺术的;外形动作:技术的。所以, 一个绝妙的戏剧应该内外动作并重。

依据大师的理论, 我先对“姚五娘”的外形进行设计, 特别突出了对嘴的造型和运用, 化装成一个尖尖嘴的形象, 整天除了吃就是无缘无故地骂人, 滔滔不绝地诅咒媳妇。同时还设计了对着观众尖翘着嘴的动作。在无台词时快节奏地运用这个嘴部动作, 配合臀部上翘, 再加上眼睛的斜视, 对这个人物的刻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剧场演出效果良好。另外在形体表演上, 笔者既保留了戏曲中摇旦的表演程式, 又大胆设计了一些夸张但不失细腻的形体动作。我把“姚五娘”的台步设计成一个“三寸金莲”的小脚婆, 本来只能慢步行进, 反过来却安排她小跑步去追打媳妇, 最后连自己都站不稳, 险些跌落尘埃, 这一狼狈丑态也博得观众阵阵笑声。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对台词的把控, 根据情绪的需要在音调、节奏、情绪上进行夸张的处理。人物的性格是多层次的, 这样一个恶婆婆对自己的女儿却是甜言蜜语, 但只要提到媳妇马上就风云突变, 凶神恶煞。我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明一暗、一阴一阳的衬托, 较好地突出了这个人物的特性, 同时也展示了封建社会中那种变态畸形的婆媳关系。

通过这些步骤, 我慢慢靠近人物, 触摸到姚五娘的内心, 终于, 一个可恨、可气、可叹、可笑、立体、丰满的姚五娘出现了。总之, 当一个演员在对角色进行创造时, 一定要做到“通戏情, 明戏理”, 有的放矢, 也只有遵循这个艺术规律才能品尝到塑造人物的快乐, 满足观众的需要。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花鼓戏传统剧目《小姑贤》中姚五娘这个人物的塑造体会, 总结戏曲人物塑造的步骤和方法。

从审美角度塑造戏曲人物 篇9

梅兰芳、常香玉、新凤霞、赵丽蓉等老一代艺术家, 他们塑造的生动的戏曲人物, 可以令人常看常新, 世代相传, 给人“其形若立, 其气若临”的感觉。换言之, 生动的戏曲人物仿佛站立在我们面前, 甚至可以嗅到他们身上的不同气息。古典戏曲是“代言体”艺术, 它不像多数小说那样以叙述者的口吻来讲述故事, 而是“代剧中人物立言”, 用剧中人的口吻来陈述的。因此, 剧作家总可以设身处地, 从具体的故事情景出发, 赋予戏剧人物不同的言语动作, 给演员的表演创造条件。以《西厢记》中的莺莺为例, “兰闺久寂寞”的莺莺邂逅张生, 虽有结好之心, 但由于种种限制, 所以在二人交往的前期总是徘徊犹疑。剧本给演员提供了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曲词等系列元素, 有利于演员充分展示莺莺欲言又止、欲罢不能的矛盾心态。据多情张生的记忆, 莺莺初遇张生, 临别有着“临去秋波那一转”的动作。这一动作虽然细微, 却深深印在张生的脑海之中, 更重要的是它泄漏了莺莺心中的无限春光, 莺莺“无计度芳春”的落寞无聊得以初现, 并且也体现出人物特有的美。

再如“隔墙酬韵”一节, 心神不定的张生投石问路, 隔墙吟诗, 莺莺由于有着墙壁的遮蔽, 略减羞怯, 加之意欲结交, 故和诗酬答。这一情景之中的动作和语言均与人物身份十分应合。在未确定红娘的倾向之前, 莺莺对红娘也不无防范, 所以, 有“打下你的下半截”的玩笑话。“笺约”之后, 兴冲冲的张生逾墙欲会莺莺, 不料莺莺却劈头盖脸, 一顿责问令张生瞠目结舌、不知所对。莺莺的“赖简”一方面显示了由于张生的猝然而至带给她的心理上的猝不及防;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她作为大家闺秀的迟疑和犹豫。所有这些, 都是通过美感的表达, 通过微妙的具体的语言、动作以及曲词等手段展示出来, 将交往初期一个犹疑不决、羞怯持重的闺秀形象活生生凸现出来, 真是美极, 妙极。

从编剧、导演、作曲、舞美到演员, 都要注意体会戏曲特有的语言美。戏曲是语言的艺术, 因此, 从语言角度去审美也戏曲是诗剧, 所以它的曲词就是诗句, 服从可歌的需要, 曲词在音律方面有限定和要求, 诸如押韵、平仄等。这样构成的曲词就呈现出一种声律之美, 不论是歌之场上, 还是诵之案头, 均声律铿锵, 音调谐美。如清初李玉《千钟禄》第十一出“惨睹”中的【顷杯玉荚蓉】曲:“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 漠漠平林, 叠叠高山, 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 受不尽苦风凄雨带怨长。雄城壮, 看江山无恙, 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这段曲词采以江阳韵, 与作品悲怆凄凉的气氛十分契合。叠字的运用增强了寥廓和凄切的感觉, 字声音节也顿挫有致。即使读之诵之, 也有声调铿锵的感觉, 更不要说歌之唱之了。演员最喜欢这类唱词了, 不仅美, 还能过足瘾。

人物的意境之美, 主要依靠演员来创造。戏曲意境可以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表现于舞台, 一种表现于文本。从文学的角度我们主要是欣赏其文本方面的意境艺术。戏曲由于是诗剧, 故其曲词每每可以视作诗歌, 因而在意境营造方面与诗词也颇可相通。优秀的戏曲作家往往通过曲词的写作, 结合故事情节, 营造出优美动人的意境, 通过具体的景物描绘寄托人物的特定情感, 能使演员如鱼得水, 入神入境。

演员主要依靠剧本捕捉意象。以“雨”这一意象为例, 《梧桐雨》第四折中的唐明皇在返回皇宫后, 思念杨妃。昏睡之中, 被大雁叫声惊破残梦, 听到窗外潇潇秋雨打落在梧桐叶子之上。作品在这里就通过意境的设置, 营造出了悲伤凄凉的戏剧气氛, 以烘托唐明皇伤感落寞的情感, “雨”在诗词之中的意象含义几乎是被移植到了戏曲之中, 其持续、绵密的特点以及个体生命面对它时的无奈的心态均恰当描摹了剧本人物的特定情怀和具体感受。这样的意象, 也就是戏曲的意象美, 演员是很容易感悟的。

演员要善于理解剧本的本色美。本色是戏曲理论十分重要的语汇, 它主要是就戏曲语言而言, 指符合戏曲体式要求的语言风格。具体有三方面含义:即可读、易解、能演。除了要求戏曲语言“可歌”之外, 又可简单归结为“通俗”和“符合人物身份”两方面。所以, 创作和表演戏曲就不能与诗文等体裁等量齐观, 而是要注意其通俗和“切合声口”的特点, 看其是否符合舞台演出的需要并符合人物的不同身份, 这是十分必要的。

浅析电影《顽主》的人物塑造 篇10

一、《顽主》的电影简介

《顽主》是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米家山导演的一部电影,围绕“三T”公司兴衰的荒诞故事,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景象,及人们的各种心态,包括各种病态人格、行为和种种不尽人意的现象,用调侃、玩耍的方式对此进行了嘲讽,表达了对旧秩序、旧道德观的反思、批判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影片拍摄于1987年,正是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环境最宽松时期,影片将荒诞风格与纪实的艺术手法相融合,高度再现了各种生活图景,给人以亲切、朴实、可信之感,同时片中音乐、歌曲的处理与作品的气氛、格调也十分谐调,将当时生活中都市人特别是都市青年人的各种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顽主》的创作背景

关于“顽主”——顽主儿是北京地区对聪明仗义但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但不堕落的一种社会人员的统称。正是这种多面性,使这类人身上有更多与其他人不同的特质以及特点。而被称为“痞子作家”的王朔似乎对这类人群十分偏爱,比如其作品中《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张明;《永失我爱》中的何雷;《浮出水面》中的石岜;《空中小姐》中的“我”,都是这种平常的甚至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不谈理想,想的只是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轻松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与作者生活的时代以及生活经历有关。

首先,从时代来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以改革开放的积极姿态代替以往的闭关自守政策,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压抑多年的人性复苏,而自由被压制太久,一旦获得被释放的机会,反而以百倍的速度滋长,甚至疯狂扭曲,为了追求物质、利益、金钱而不择手段的金钱至上的观念出现。

其次,从作者个人来说,王朔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并且经历了文革的混乱年代,亲眼目睹了首都北京在改革前后的巨大变化。面对变化,他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思维,面对社会上新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感觉很新鲜也很愿意琢磨,于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他的小说中被成功的塑造出来了。

三、《顽主》的主角人物塑造

王朔构建的小说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纷至沓来,各行各业、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他们或游戏人生,或厌倦世俗,然而,最引人注意,也是王朔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笔下的“顽主”形象了。

这部电影里塑造了以于观(张国立饰)、杨重(葛优饰)和马青(梁天饰)为主的三个年轻人,他们是世人眼中的“顽主”——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搞了一个不论不类的“三T”公司,整日干着一些“替人排忧,替人解愁,替人受过”的活儿,从替人约会到替人颁奖,从替人挨骂到替人照顾病人,可以说是“承担起了社会责任中的空白地带”。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被认为是一帮社会混混,“无可救药”。另外还塑造了作家、售货员、医生、大学教授等一大批配角,虽然戏份不多,但个个性格鲜明,在令人发笑的同时,仿佛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影子。

于观作为“三T”公司的负责人,是整个公司中最稳重的一位,他机智、冷静,每每遇到棘手的问题,都能迅速的做出反应给予化解。例如在替“著名作家”宝康举办的颁奖仪式上,克服了嘉宾作家全部没来、获奖奖杯找不到等一系列困难,终于使颁奖仪式顺利完成。但是作为公司领袖的于观在个人生活中却是极度糟糕,女朋友丁小鲁忍受不了他的不务正业决定和他分手,而父亲也是极度不信任他的工作,认为他是社会混混。于观在这种夹缝中感觉很迷茫,他不知道他能做些什么,只能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继续做着他们认为有意思的事,仿佛社会抛弃了他们,将他们扔到了角落里,不理不睬。

而杨重的形象则更像是为葛优量身打造,虽然一脸正经,不苟言笑,但是每句话都让人忍俊不禁,葛优的这种表演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在代替肛肠科大夫王明水与售货员刘美萍约会的过程中,杨重的独特气质和谈吐吸引了美萍,以至于需要于观和马青来解围。在“侃”的过程中,杨重说出了一些很有哲理的话:“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儿,就是踢足球。也许啊,这个一大帮人在这里跑来跑去,也许整场都踢不进一个球,但是你还得玩命儿踢。因为,因为观众在玩命儿的喝彩打气。人生就是跑来跑去听别人叫好。”在美萍的眼里,仿佛杨重是无所不知的“大学生”,天南海北地乱侃一气是“顽主”的重要特征之一,不是他们真的很有文化,而是他们的空虚更容易被当时的外来空气所吸引。杨重并不是真的认为自己是个大学生,他很清楚,自己就是个“傻波依”。

相比较杨重和于观,马青则草根得多。每每干着最辛苦、最不讨好的活儿,羡慕杨重经常能去替人约会,他却只能去替人挨骂。在雨中,骑着三轮运泡菜坛子的时候并不像一个无所事事的“顽主”,其实他们也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是他们不愿意再向父辈那样,蹬一辈子三轮车。在帮助杨重解围的时候,面对美萍,马青表现出了一个年轻人的狂热,拼命的想和美萍套近乎,可是美萍并不搭理他。每一个年轻人都有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利,可是“顽主”并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他们被妖魔化为流氓、痞子、无赖,没有前途、没有未来。在迷茫中,他们失去了方向,只能去向往国外人的生活——“不要结婚,就可以住在一起。”马青身上的冲动则是他们这些年轻人的另一个特点,在经历了诸多不顺的事情之后,他们无处发泄,于是冲到大街上想要找人打架,马青兴冲冲对行人挥舞拳头地叫嚷:“谁他妈敢惹我?”一个五大三粗穿工作服的汉子走近他,低声说:“我敢惹你”,他一愣,然后得意洋洋地四顾大叫:“谁他妈敢惹咱俩?”冲动又胆小,无处发泄却又自我嘲讽。“顽主”们看起来游戏人生,潇洒快意,实际上内心大多数充满焦灼、苦闷、空虚,甚至悲哀。他们嘲弄一切、颠覆一切,为人顽出了一个无价值的世界,但价值虚无的焦虑又反过来困扰着他们使他们越顽越迷茫,越迷茫越顽。实际上他们也是一种“多余人”。

四、《顽主》形形色色的配角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都变了,本来本本分分的老实人,在顽主们的眼里仿佛都变了,变得势利、虚荣、狡诈、疯癫。电影《顽主》中来到“三T”公司的形形色色的顾客在杨重、于观和马青的眼里,仿佛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他们来来往往,却又匆匆离开,交给“三T”公司一个又一个不靠谱的任务。

“作家”宝康怀揣着一个文学梦,一心想要得到一个文学奖,可是当他掏出自己的作品——《我想说,我不能说,可还是要说》时,于观“简直都无心干别的了”。这些刊登在杂牌杂志上的所谓作品,也可以为宝康冠上一个作家的名头,让于观得以近距离的和作家见面。宝康为了成为“著名作家”,不惜自掏腰包办一个发奖大会,哪怕得一个“三T奖”。这不能不说是对当时“作家热”的一种嘲讽。对文学的热爱变成了追逐名利的工具,大批粗制滥造的书籍涌入人们视野,成就了一大批所谓的“作家”。宝康心满意足的拿了“三T奖”,并以教人写作为名勾引女青年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很多所谓的“作家”其实更肮脏,他们披着文学的外衣,却虚伪透顶,干着“顽主”的勾当。而相比之下,被社会所不齿的顽主们,却显得善良、单纯了。

电影《顽主》剧照

德育教授赵尧舜是以正面人物面貌而粉墨登场的,初次相识,他就对创办“三T”公司的几个年轻人的心态、苦闷、彷徨十分同情和理解,俨然是青年人的知音和指路人。但转过来,却在某大学“五讲四美演讲会”上,将这几个年轻人视为“失足青年”,在他们身上添油加醋地大做文章,指责他们是思想堕落。在演讲中,赵尧舜假借“失足青年”的话说:“朋友无非两种,可以性交的和不可以性交的”,实质上,这正流露出他潜意识里隐藏的极度扭曲的变态心理。在赵尧舜身上,由于要迎合社会规范,以确保和取得自身的荣誉、地位,戴在脸上的“人格面具”就成了一幅沉重的枷锁。影片中塑造的赵尧舜,正是一个言行高尚而心理卑劣的结合体,表现出一种存在着尖锐对立的双重人格特征。

“3T文学奖”大会时候的那段改编,那场时装秀无疑是本片中最具有表现性的段落,伴随着一段霹雳舞的劲爆音乐,戏剧演员、时装模特加上话剧演员(从五四青年、民国大总统、革命农民、小红卫兵),再包括新时代的健美女郎、时尚小青年……鱼龙混杂,甚嚣尘上。将这种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拼接在一起的手段实在有点反主流、反传统的特征,以致有点“后现代”了。导演的野心可以说是“昭然若揭”,那场时装秀是一场对20世纪80年代文化最直观却又最含蓄的表达,身穿戏曲、文革、港台等各式各样服装的人物轮番走秀,生动地彰显了那个时期一种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价值的迷失,而这些服装代表的符号也正是20世纪80年代几种社会思潮的外化。每个模特都因为服装的不同而被赋予了新的身份,一个个符号化的人物立体而又直观。

结语

上一篇:初步规划下一篇:野外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