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发展儒家文化

2024-07-04

物流业发展儒家文化(精选八篇)

物流业发展儒家文化 篇1

大多数人都知道儒家文化对政治、教育和商业等非常重要, 尤其是商业, 有诗曰:“陶朱经商石中玉, 鬼谷兵法碧有瑕, 大商之道何处寻, 半部论语治天下”。纵观古今, 世间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 都与儒家文化息息相关, 当然牧业发展也不例外, 如果缺失了儒家文化也不能健康发展。

1 牧业发展呼唤儒家文化

1.1 注重人的因素

许多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归根到底是人的因素。羊群逐草, 商人逐利是正常现象, 但是如果利令智昏就可怕了, 就会做出损人利己害人害己的事情。有的人利令智昏, 是因为缺乏文化修养, 在暴利面前失去理智而冲破道德底线, 才以身试法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近几年来, 人们的商品意识越来越强, 拜金主义越来越严重, 拜金文化排挤了儒家文化, 享乐之风排挤了仁爱之风。个别老师上课讲“大学二学无所谓, 只要会挣钱就行”。畜禽养殖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本来就不高, 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低偏, 缺少儒家文化和修养。

1.2 必须转变发展观念

改变只求速度和产量的旧观念, 树立安全生产健康发展的新观念。道理很简单, 要养好畜禽必须先养好养畜禽的人。否则是祸不是福, 有毒有害的畜禽产品越多越麻烦, 那样发展越快罪过越大。总体来讲, 由于畜牧业的从业人员总的文化修养相对较少, 儒家文化修养就更是少的可怜, 所以牧业要健康发展, 迫切呼唤文化教育, 特别是儒家文化。

2 儒家文化在畜牧业中的作用

儒家文化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 其文化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2.1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2.1.1 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仁政

畜牧业的管理者要仁政, 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去管理畜牧业, 去关心和帮助畜牧业健康发展, 不要只关心收费不关心劳动者的苦累。不仅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也要进行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培训, 传递仁爱之心, 传递正能量。

2.1.2 养殖者和畜禽产品加工者要有仁爱之心

广义的仁爱应该是人对天下苍生的仁爱, 当然也包括家畜家禽, 饲养者如果有仁爱之心, 就不喂有毒有害的饲料药物, 那样无论是对动物本身还是对食用动物产品的人都算是尽到仁爱之心了。

2.2“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子贡以此一言而终生行之, 所以成为一代巨商, 一代儒商, 一代圣贤。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换位思考。很多老外都学习和传播这种思想, 国人更应该学习和传承。电视报导的假羊肉事件, 其中检举揭发这个事件的人就是曾经在假羊肉烧烤摊干过的从业人员。此人亲眼目睹了假羊肉制作的整个过程:病死畜禽肉分割后放在用“羊肉精”配制的药水中浸泡几个小时, 就批发给烧烤摊点烧烤羊肉串, 后来此人良心发现决定退出并揭发。觉醒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现。是对儒家文化的贡献。

2.3 财自道生, 利缘义取

获取财富和利润必须遵循经商的准则和做人的道义。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正则财正, 道偏则财偏。道就是规矩、规则和途径, 有道就是正道, 就是合理合规合法的途径。黑心的牧业商人在添加瘦肉精和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药物的时候, 如果能多想想这句话, 就不会昧着良心大发不义之财了。

2.4 取利不忘义欲富必先仁

子曰:“君子不畏穷, 穷则独善其身;圣人亦求达, 达则兼济天下”。要大力发展畜牧业, 不宣扬做穷君子, 但要提倡“见利思义为富重仁”的理念。现在, 当畜禽和畜禽产品成为商品时候, 畜禽养殖者和加工者就成为畜牧商人, 商人逐利是自然而然的, 应该做到“子贡经商取利不忘义, 孟轲传教欲富必先仁”, 时刻提醒自己要仁义, 不做有失道义的事情。

儒家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 篇2

姓名:吴君杰 学号:2120150373 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 联系方式:***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摘要:历史上中国的科技曾取得重大成就,然而到了现代却被西方国家甩的很远。在这鲜明的对比之中,儒家思想对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封建王朝时代,儒家思想一家独大,对当时中国的各领域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却渐渐落后于大多西方先进国家,儒家文化却在其中扮演了阻碍科技发展的角色。

关键字:儒家;传统文化;中国科技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一、序言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物化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反过来,文化具有反作用,它通过影响经济基础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广阔土地,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民族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更加突出。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作用。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二、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概略

天文学方面,我国观察记录新星、太阳黑子、彗星、日食、月食、流星雨等是世界上最早、最多的。从殷朝到公元18世纪,中国共记录新星90颗。我国公元前613年有关彗星的记载比欧洲早600多年。在天体测量方面,战国石申的《天文》8卷记录了121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比希腊早200年。三国时陈卓画的星图已有恒星1 464颗,而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前观测的恒星数为1022颗。唐代天文学家一行最早发现恒星位置移动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的类似观点早近1000年。元代郭守敬于1280年编定《授时历》,与现代通用的公历—格里历一样精确,但早300年。

数学方面,十进位制是中国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公元一世纪刘徽的《九章算术》引入的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比欧洲早1500多年。南北朝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为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多年。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在中医药方面,中医以其完整的系统、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典籍闻名于世;中药学也有举世瞩目的成就:唐朝于659年修订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西方早835年;明代李时珍于1578年完成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在农学方面,中国早在公元6世纪就形成了即使从世界范围看也是卓越的耕作理论和耕作技术;发明或发现的水稻、茶叶、桑蚕等农业品种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包括《齐民要术》(北魏)、《农政全书》(明朝)在内的300多种农书。

水利和建筑方面,有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公元前250年)、大运河(隋)等众多水利工程和《水经注》(北魏郦道元)等水利专著;有享誉世界的万里长城、古城西安、古城北京、赵州桥等。

中国古代瓷器也是世界有名的,直到19世纪,中国瓷器一直是欧洲上流社会的奢侈品。英文“china”就是瓷器之意,可见中国瓷器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古代的丝绸近代以前也一直是欧洲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机械制造方面,中国在黄帝时就制造出世界最早的测天仪器—浑仪,元朝郭守敬于1276年改造制成简仪,领先欧洲300多年。中国在近代以前,机械制造领先世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技史》列举了26项领先世界的机械制造发明。至于众人皆知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更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杰出成就,对世界历史的进程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在此就不详述。

三、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1、秦始皇奠定了中国统一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和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最早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因此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文化早已与其它文化融合而不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独立存在了,唯独中国文化延绵五千年而从来未中断过,这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超稳定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全国分三十六郡,郡下设县,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由皇帝决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要由皇帝直接任免。秦始皇的最大功绩不仅在于他统一了六国,而且在于他统一了文字、统一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

统一了文字,使统一后的国家有了共同的文化根基,为统一后的国家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使中华民族能融为一体,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壮大。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独立存在的基础条件,也是和谐社会形成的粘合剂,没有统一的文字,就不能形成统一的国家。

统一了法律,使统一后的中国有了共同的政治纲领,为统一后的国家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法律保护统治者的权力,对人民实施剥削、管理和镇压,不允许反对意见出现。法律的统一形成了中央集权,使国家最高统治者可以以法律的形式实施自己的意志,巩固权力,维护现实制度。而没有统一的法律,就无法保证统一国家的政治稳定。

统一了度量衡,使统一后的国家有了共同的经济发展基础,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度量衡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发展的衡量,都离不开度量衡这些基础经济单位。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就难以形成经济的统一发展。

统一了货币,使统一后的国家有了共同的贸易基础。货币是贸易的中介,有了货币才能加快贸易的发展。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贸易和交换需要一种统一的货币,以保证贸易和交换的畅通和高效。贸易和交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统一了货币势必会加快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统一的货币就会限制和阻碍经济的发展。

统一的文字、统一的法律、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货币,是中国封建社会能延续两千多年的客观基础。在这两千多年中,有朝代的更替,有外来的侵略,也有内部的战争,但统一的国家没有被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了统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一文字、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否则就没有中国的大一统,中国就可能会像欧洲一样,由几十个国家鼎立存在,分别讲几种语言,有不同的法律,文字也多样化。

2、雄汉盛唐时中国科技快速发展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出现了强秦、雄汉、盛唐的高度发展和繁荣时期。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虽对人们的思想起了束缚作用,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靠的是集中所有劳动者的力量。万里长城很伟大,伟大在于它的工程巨大,没有亿万人的参与是无法完成的,这一伟大工程的完成,归功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由于强大的综合国力,使中国早在汉朝时代,就已经在冶铁、铸造、炼钢、纺织、制瓷、造船、简单机械制造、水力动力、造纸、水利与建筑等技术领域日臻成熟;已经大体形成了以农学、医学、天文学和算学四大学科为主体的实用科学体系,科学技术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3、历史上中国科学技术领先的原因

中国科学技术曾在世界领先主要有五个原因。在这五个主要原因众都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痕迹。

其一是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华民族诞生在亚洲东方黄河长江流域一片古老的土地上。这里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东临大海,南靠高山,西处沙漠,北是荒原。这里山水壮丽、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国富民强,周围是一些远为落后的其他民族。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后,这里便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四合院”,受国外影响较小,可以安心搞国内建设。

其二是综合国力强。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东方的自然气候状况,使东方大规模灌溉设施成为农业首先条件。在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必须由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专制政权来组织成千上万人去完成。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可以完成筑长城、修运河这些靠大量劳动力来建设的工程。在人口规模较小的国家是无法完成的,当然这些国家也难以在科学技术方面领先。

其三是地域广阔。中国地域面积和整个欧洲差不多,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虽然有当局的腐败、战争、灾害和不重视科学等,但仍会有个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别地区小环境相对稳定,具备科研的条件,也会有个别人在特定条件下孤立地进行发明,创造灿烂的科技文化。

其四是中华民族聪明、勤劳。中华民族一惯以聪明智慧、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良好的劳动者素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其五是历史上各国经济发展相对孤立。在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原材料靠就地取材,加工制造也在当地进行,消费也是为当地服务。这样,生产消费不受贸易的影响。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负面影响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在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里只有儒家思想“一枝独秀”,其他思想被扼杀了。

1、儒家思想抑制自我、因循守旧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了儒学即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它取得了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实儒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它产生的时间与佛教同时,汉武帝已经把儒学当成了治国纲领。这种思想世代遗传,虽然并未冠以“教”字,但它的影响和制约的程度远远超过一般的教规教义。因为儒家思想已是治国的基本策略,是各级学校的必备课程,是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大众的指导思想,是人的行为准则,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运行的法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粘合剂。它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侵蚀着社会每个成员的灵魂,就是空气中都飘浮着儒家思想的气味。它就像一把大伞,罩在中华大地之上,成为中国统治者的工具。社会精英埋头咬文嚼字,满脑子因循守旧,创造力日渐枯竭,温和懦弱、不愿冒险、害怕变革。孔子时代培养精英还上驾车和射箭课,后来连这些课程也被抛弃。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说过: “沾沾自喜、自我放纵、懦弱无能的社会必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孔子最主要的思想之一是“克己复礼”,他要求社会的每个成员克制自己,恢复旧的礼制。“克己”就要严格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大众礼仪。而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统治者也正好利用了这一点,要求人们遵守封建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法规,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顺民。不但如此,统治者还利用儒家的家族思想观念,一人“犯罪”灭其九族。在家族观念十分浓厚的中国,一个人已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家族中的一员。自己的言行不仅影响自己还会殃及家族,所以社会上每个成员都小心谨慎,唯恐自己的不当会给家族带来灾难。在这种思想的束缚下,社会成员都学会遵规守矩,求得平稳,不敢多讲,不敢多想,也不敢有所创意。在这种思想的制约下,新的科学技术很难产生。

2、儒家思想重文轻理、重道轻器

政治至上导致学术上形成重文轻理、重道轻器的传统,这对科技发展也极为不利。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中心和重心在如何夺取天下和稳固统治,在社会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也必然围绕这一目的。在诸子百家中,统治者最终挑选儒家思想作为自西汉武帝以后各朝代的统治思想,正是由于儒家思想重伦理道德的那一套很适合他们,中国传统文化最终逐渐形成重视伦理、经学、语言文学、历史等人文科学,轻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重文轻理传统。结果,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熟读背诵儒家经典、考证注疏文献典籍、修身养性、文学创作和鉴赏等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自然科学有所关注时,往往关注形而上的“道”即宏观规律、事物总体特征以及其中蕴涵的道德、为人处世和政治哲理的启迪等的探求,轻视形而下的“器”即一事一物具体特性及其在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功能作用研究,又形成重道轻器传统。这和西方科技的发展正相反。西方科技正是在重视数理化和重视对具体一事一物特性、功用的研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西方科技到十八世纪爆发式发展,正是西方自古希腊开始,尤其是自十五世纪以来西方知识分子长期探求自然奥秘的基础上发生质变的结果。而中国传统社会形成重文轻理、重道轻器的传统导致我们缺乏科技知识的积累。我们的科技一直到现在可以说仍然是基础差、底子薄、起点低,人为地加大了和西方的差距。这给我们追赶西方科技造成了极大困难,尤其在西方科技仍然日新月异的当今,除非我们付出比西方百倍的努力。因此,重文轻理、重道轻器不利于科技发展。

3、儒家思想愚民统治、扼杀思想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封建社会的政治至上还有一个对科技不利的就是愚民统治。要稳固家天下王朝的统治,必然导致愚民统治。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愚民统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是愚民统治的高度概括。而科技很容易揭开真相,是愚民统治的大敌,实行愚民统治必然排斥科技。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一切非官方的科技存在天生的恐惧,直接采取各种措施(如伦理的、法律的)加以禁止的原因正在于此。例如,《礼记·王制》中就规定:“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汉儒郑玄在注释这段话时,把战国著名工匠公输班(鲁班)就列为“作奇技奇器”应杀的典型人物。因此,政治至上导致愚民统治也是中国古代科技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4、儒家思想重义轻利、束缚自由

儒家提倡“重义轻利”,淡泊地对待钱财和物质享受,认为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则享之,没有也不强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罕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与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与其道得之,不去也”等儒家言论都表明儒家对名利的淡薄。儒家看重伦理道德、淡薄金钱物质利益的思想,由于长期居统治地位而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尤为深远。作为儒家思想补充、对知识分子影响巨大的道家,视物质享受为枷锁,认为追求物质享受会束缚人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

儒家思想曾为中国统一做出贡献。当它与专制独裁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统治工具,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去掉其“国家意识”的身份,儒家思想还能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服务。儒家思想的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忧患意识与责任承担、道德意识与文明进步、力行意识与实践品格等,今天仍没有失掉它的现实意义。

在权势社会的古代中国,儒家伦理价值的政治化是必然的;而在未来的智力社会中,儒家伦理价值的科学化也是必然的。从现代的立场看,历史上的儒家伦理价值政治化是消极的,而未来的儒家伦理价值科学化则是积极的。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参考文献

儒家文化阻碍科技发展吗 篇3

20世纪初叶的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近代中国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最明显的是工业落后、技术落后和科学落后。于是,一方面要急起直追,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又要批判和消除被认为不利于科学技术成长发育的传统文化。而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居于核心地位。于是在提倡科学、提倡民主的同时,要全面清算儒家文化;于是“打倒孔家店”成了响遏行云的口号。

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时候,也专门探讨了儒家思想文化。他的研究结论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一直反对科学地探索自然,阻碍对技术做出科学的解释和推广;儒家文化对于科学的贡献几乎完全是消极的。他的观点在中国学术界特别是科学史界颇有影响。

上世纪70年代初也有反儒反孔运动,只是起因、过程和方式毫无理性可言,不值一提。

到了90年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王小波的一些作品对传统文化基本持否定态度,甚至将儒家文化放置在科学的对立面而极力贬抑。他说,科学是一种平等的事业。真正的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没有平等;从孔孟到如今,讲的全是尊卑有序。

儒家文化排斥、阻碍科技发展的观点和论断,自然有其立论的基础。然而,这些观点和论断如果能够完全确立的话,却无法解答一个逻辑上的难题:如果儒家文化是与科学技术截然对立的,那么为什么在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下,中国古代居然能孕育出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

不妨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儒家文化的兴衰做一个粗略比照。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时期:一个是汉代,那时各门学科初具规模并奠定了体系;再一个是宋代,当时中国传统科技全面繁荣并走向高峰。而在思想文化领域,恰恰一个时期独尊儒术,一个时期儒家复兴。我们如何设想,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处于高度发展的繁荣阶段,而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却是阻碍科技发展的?

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能够获得高度发展,必然有其赖以发展的各种原因,其中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及其思想和文化原因等等。有理由相信,至少在汉代和宋代这两个时期,儒家文化不会排斥科技发展。

反过来,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衰落,同样也是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儒家文化。德国在20世纪曾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能将原因归咎于康德、黑格尔或马克思等任何一种思想吗?

从实际情况看,中国一个世纪以来排斥和贬抑儒家文化,科学技术并未因此而突飞猛进,而在日本和韩国,尊儒传统一直不曾中断,科学技术也并没有比中国落后。把儒家文化当作科技落后的替罪羊,逻辑与历史都说不通。

实事上,儒家丈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内涵。一方面,儒家经典中包含着丰富的科技知识;另一方面,历史上有众多儒家学者参与科技研究,并作出了贡献,使得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儒学化的特征,这一特征在医学、农学、天文学、数学、地理学中尤其明显。

儒家文化对发展和谐旅游的教育启示 篇4

旅游业发展到21世纪, 人们已经从对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高度关注, 转变到对其产生的社会效应, 文化效应和环境效应的高度关注。首先从旅游者角度看, 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度过的一种短暂经历。由于其异地性和暂时性这两个特征, 加上旅游在本质上是对愉悦的追求, 因此这些因素往往会诱发旅游者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异乎寻常的倾向性[1], 他们常常会变得道德失常, 忘记自己的义务, 甚至有意无意的去改变和破坏旅游目的地文化。另外, 从旅游供给方来看, 由于利益的驱使, 很多地方政府联合旅游开发商无视环境承载力, 大肆开发旅游资源, “有条件要发展旅游,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发展旅游”, 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却破坏了资源环境;而某些旅游经营商则出现了欺骗游客, 强买强卖的情况, 进而破坏了地方形象,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矛盾, 必须提倡一种新型的发展旅游方式, 和谐旅游也就由此呼之欲出。发展和谐旅游, 不仅需要法律规章来约束人的行为, 更需要一种思想来该改变人们的观念, 让人们自觉地维护和谐。儒家和谐观所倡导的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正是对这一思想的最佳阐述。

2 儒家和谐观促进和谐旅游的发展

2.1“天人合一”的思想促进旅游相关群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由于旅游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他一方面需要环境为其提供一个生产旅游产品的基本条件, 一方面又会将很多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如此一来, 环境的本来状态就会被破坏。而且由于旅游也是经济活动的一种, 所以不可避免的要耗用资源环境, 这就进一步影响了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所以旅游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2]。但是在实际旅游过程中, 又有多少旅游者会认识到这种关系呢?孔子讲“天地生万物”认为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4], 那么人理所当然应该像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自然面前不是被动的, 是选择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改造, 还是不假思索的蛮干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孟子进而提出“仁民而爱物”将儒家的仁爱精神由己及人, 由人及物, 主张人要爱惜万物。因此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 应该像爱家一样去爱环境, 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才能享受自然带给我们的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和精神享受。除了对旅游者进行教育外, 其他旅游相关群体如政府部门和旅游开发商也应该加强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 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离不开开发商的规划开发, 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宣传, 所以政府的引导是否正确, 开发规划是否适度都会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然而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发展旅游, 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是否能承受旅游带来的种种压力, 只一味的效仿别人, 这种不计后果的开发只能给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不妨看看古人是怎么做得, 据《管子·立政》中记载“修火宪, 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 以时禁发焉, 使民足于宫室之用, 薪政之所积, 虞师之事也”。可见, 我国在上古时期就已经设立专职官员和律令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4]。孟子主张对林木要依时而伐, 动物要依时而捕, 人要尊重自然规律, 否则只能自取灭亡。他在《荀子·王制》中提到“以时禁发, 是国家租用而财物不屈, 虞师之事也”[5]也阐明了政府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儒家文化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古人尚能有对环境的如此觉悟, 作为现代文明人更要认清这一点, 一切旅游活动都要以尽量不破坏环境为前提。

2.2“以和为贵”的思想促进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和谐

旅游者之所以到异地去旅游参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距离产生的美, 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风貌, 也造就了风格迥异的地方文化民俗民风, 这些地方的或民族的文化对外界充满着神秘感和巨大的吸引力, 随着旅游者的到来, 当地居民原有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都会不同程度的被影响。而作为旅游地的居民也可能出于好奇而主动学习外来文化, 由此一来那些处于弱势的地方文化就很可能被消融或者是庸俗化、市场化, 这对特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是极为不利的。而且旅游活动的发生往往是由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移动, 这些旅游者往往又会由于自身经济上的优越性对旅游地文化产生不尊重行为, 甚至引起当地居民产生过激行为。到底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之间该保持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不同的文化呢?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借鉴。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通过这两种途径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于旅游者来说, 就是如果不希望自己的文化被人破坏就不要破坏他人的文化, 如果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人干扰就尽量不要干扰别人的生活。

2.3“人无信不立”的思想促进旅游者与旅游经营商的和谐

诚信应该是每个人的做人准则, 可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利己思想, 越来越多的旅游经营商抛弃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见利忘义, 对旅游者参杂使假, 强买强卖, 而旅游者在旅游地生活的暂时性特征, 也纵容了不法商贩的恣意妄为, 长此以往, 不仅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 也会破坏当地的民风形象, 影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儒家有云“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不能唯利是图, 钱是要赚得, 但赚钱的方式要合乎道义, 如果采取卑鄙的手段牟利, 只会造成“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吓走旅游者, 惹起众怒。目前的经济是市场经济也是诚信经济, 有了良好的信誉, 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氛围, 才能引导旅游健康有序地发展。要坚决抵制某些旅游经营商的短视行为, 杜绝虚假广告、削价竞争, 不设购物陷阱、私收回扣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经营行为。在经营中互相监督, 实行价格透明, 正确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3 加强和谐观教育, 实现和谐旅游

首先, 普及大众和谐旅游意识。随着旅游活动的日渐兴盛,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旅游相关群体, 此处的旅游地居民可能成为他处的旅游者, 而此时的旅游者也可能成为彼时的旅游业经营者, 所以对大众普及和谐旅游的意识, 是实现和谐旅游的必要铺垫。

其次, 加强旅游相关群体的和谐旅游教育。当潜在的旅游者转变为实际的旅游相关群体之后, 他就与旅游活动产生了直接的接触与联系, 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其进行和谐旅游教育是杜绝旅游地环境破坏、减少旅游相关群体之间摩擦的重要环节。应该通过定期组织学习儒家文化, 召开保护环境与规范旅游市场的会议形式, 提高广大政府官员对可持续发展与和谐二者关系的认识。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在旅游规划与开发问题上兼顾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才能对当地的不和谐行为予以制止, 也才能为和谐旅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63-339.

[2]杨章怀.莫高窟还能再“活”一千年[N].法制晚报, 2004-10.

[3]于忠伟.论儒家传统和谐文化观及其现代启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4]蔡尚思.诸子百家精化 (上册)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5]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6]朱红梅.论儒家诚信思想向市场信用文化的转型[J].商场现代化, 2007.

物流业发展儒家文化 篇5

关于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影响的研究与分析

经济管理学院 张凌云 周进丽

指导老师 刘应文 讲师

摘要: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 “以人为本”、“中庸之道”等多个方面。本文从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关系出发,探寻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得出基于儒家文化的现代管理方法。关键字:儒家文化;企业发展;影响选题背景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历经两千多年漫长历史岁月,已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形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源泉,在国民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乃至社会心理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塑造国民特质的主导力量。在未来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仍然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一种智者的启迪。正如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指出的,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活下去,那就必须退回去,回到公元前6世纪,以便从生活在2500年前的孔子的智慧中受益。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管理观念,中国儒家思想中的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的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儒学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近代及现代企业文化构建,并对日本、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及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儒家思想和伦理与当代企业管理实践”已成为海内外中国儒家文化研究的热门课题。无论是人们称为“后期儒家文化”的东亚工业地区,还是将日本新儒家管理思想输入本国的管理实践的欧美诸国,儒家思想在这些地区企业经营中的成功范例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方案论证

作为中华儿女,我想我们对儒家文化并不陌生,无论孔子还是《论语》都在我国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伟大的文化凭着它独特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经久不衰。

日本和韩国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文化,日、韩现代企业的权威管理模式,恰恰是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扬弃以及与西方文化的对接,从而形成的日韩现代管理思想。然而在中国,儒家文化似乎只是一种摆设,我们对它只是敬畏,却不敢用于实践。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企业不应该一味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而忘记自己可以拥有的独特魅力。儒家文化完全可以应用于中国企业,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为深入挖掘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了这个研究项目,即将儒家文化引进企业以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通过管志安老师的联系,我们专门与日昌餐厅老总曾日昭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并在中石化咨询公司等多处进行问卷调查,并在刘应文老师的指导下,理清研究方向,制定出合理的进度安排,故上述研究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对中国企业文化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2、3、大部分企业已经对其文化进行重视,一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开始注重建立适合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许多企业在注重提炼企业精神的同时,不断完善企业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

然后对儒家文化的应用价值及缺陷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儒家文化有价值的部分,即

1、儒家文化讲求修身养性。通过个人修养,不断适应社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做一个有德行、有思想、有品味的人。目前,许多企业也注重企业的修养,关注社会责任,提倡先做人后做事,出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通过个人的不断完善,进而影响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带动企业、行业往好的方面发展。

2、儒家重视和谐团结及个人培养。“和”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华子孙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团队中,个体做事情讲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而对整个团队来说,则注重团队内部的和谐,不提倡个人主义。在个体教育方面,儒家文化强调有教无类。学习型组织的提法也大致如此应用到企业中,则是对员工实行全面教育、培训。

3、用道德约束个人行为。通过“礼”的约束,使仁、义最终被实施下去。江泽民以德治国的核心内容便是通过道德约束来规范个人的行为,从而推动整个国家良性展。在企业中,除了企业制度外,还会有一些非惩罚性而被员工自觉遵守的规范。

从儒家文化对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四个方向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出企业融入儒家文化的步骤。研究成果

通过这么和日昌港式茶餐厅董事长曾昭日的多次交流,我们从以下方面做出总结,得到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一、信

信,即讲信用、不虚伪。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

现在我们虽早已远离了封建时代,但“信”作为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依旧值得我们遵守。而且,一个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小帝国,“信”,对内可以用于巩固高层管理者的地位,对外可以帮助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信”是一个企业做大、做久,向长远目标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礼

礼,即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等。

在一个企业中,“礼”是无处不在。下级对上级的礼,可以转化为下级努力向上升职的动力;上级对下级的礼,可以提高上级在下级心中的信服度或威信,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平级之间的礼,可以缓解员工之间的矛盾,避免不必要的纠纷,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

三、义

儒家认为“义”是立身之本,是行为的最高标准。孔子以义与利相对照,将义和利作为评判君子和小人的依据,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并不反对利,也重事功和民利,但儒家所主张的利,是在“仁”和“义”之道基础上的利。孟子继承孔子的观点和大力发挥,成为儒家义利之辨的代表人物。荀子对于儒家的义利观作了更明确的阐述。他说:“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这里的“事”,即事业、事功和获利的行为;“行”,即德行。

显然一个企业的经营是不可能离开利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等的舍生取义者,而是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一切资源。不过企业也是需要义的。

企业领导者对员工的义体现在工资水平、福利政策等上,如果领导者能够给员工更多的工资和福利让员工过上更好的生活无疑是对员工最大的义。而员工对企业的义可理解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工作中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是公司的整体利益,总是为大局着想。所以说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义是相互促进的,企业对员工越义,员工也会对企业越义。

四、仁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一个企业同样也许要“仁”。

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要仁,有时要懂得包容别人的错误。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奖惩制度,犯了错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也许无可厚非,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我们又何必过分苛刻员工,让他们时刻处于一种担心一旦犯错被惩罚的紧张状态呢!以这样的心

理工作,必然不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当然这并不是说犯了错都不要惩罚,要是这样员工毫无后顾之忧企业就该乱套了。只是惩罚要把握好度,有适当的警醒作用又不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员工之间也要懂得仁。都说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竞争,我想有人群的地方也必然会有矛盾吧。有时是处于竞争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矛盾,有时是一个团队的人门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大都起源于一件很小的事,互不相让便将矛盾激化了。怎样工作都是一天,如果可以快乐地工作一天何必选择郁闷地工作一天呢?对别人仁其实也是对自己仁,什么都是相互的,所以不要埋怨别人态度不好,如果你对别人态度更好一点,别人必然不会对你差的。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如果一个企业员工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和谐的企业文化便诞生了,随之而来的是员工工作的好心情和高效率。

五、智

是非之心,智也。智者,即能明辨是非者。现在智的含义被推广了许多,拥有智慧的途径很多,成为智者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一个企业要做到“智”便不是一个人的事了。企业需要充分利用企业里每个智者的智慧,以做出最优、最好的决策。因而,现在很多企业中会有一个智囊团组织,以辅助管理者做决策。

《三国演义》中有贤者居上,能者居中,工者居下,智者居侧的16字治国之道之说。这与现代公司制的思想颇为相似:董事会居上,总经理居中,员工居下,监事会居侧。居上者、居中者、居下者都容易只顾自身利益而忘记全局观念,所以需要一个可以纵观全局的居侧者。

所以说,“智”对一个企业很重要,它是企业制定最优战略、实施最优方案的前提和保证。我们还对儒家文化融入企业的步骤进行研究,觉得应该首先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分析,剖析企业文化的闪光处以及不足之处,对闪光之处进行发扬,对于不足之处进行改正,加入儒家文化。首先着重发扬企业的文化,利用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来剔除企业的不良文化。文化专家们经过研究认为企业文化的70%是由企业领导者创立的。企业家的精神境界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领导者分析情况以确定公司目标,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在目标和战略中贯彻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并带动企业员工共同努力,以完成公司的经营业绩。在淘汰旧有文化的过程中,企业家要注重并积极创建新的企业文化,他应该根据个人理念和公司发展战略的需求来创建新的企业文化,并随着发展战略的调整,相应的建立新的企业文化以保证公司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匹配。

再次就是企业必须通过公司制度及礼仪规范员工行为。招聘员工的时候,着重选择与企业价值观相一致的员工,或者是学习能力很强的员工。入职培训时,将公司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通过案例讲解的方式植入员工的理念之中。同时利用各种具有象征性的仪式,运用各种仪式把崇高的理想转化为公司员工喜闻乐见,严格遵循的信条和原则。创新点

1、把儒家文化从文学、教育学领域过渡到管理学,将儒家的相应思想提炼出来并渗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健全完善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

2、通过数据以及现状分析,了解企业发展的阻碍因素,建议管理者从日常行为改变员工,达到效益。

3、从企业的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行为和企业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分析出儒家文化可以起促进作用的关键点。

4、辩证的分析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法家或是其他文化,形成一套综合的、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

5、建议剔除企业文化中不良部分,通过剔除旧文化的方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家文化。

参考文献

[1]《融合儒家文化,构建中国企业文化》2009年

[2]《中国企业文化现状简评》清华领导力培训 李明 2010年4月20日

浅谈儒家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篇6

一、儒家文化对韩国现代化的影响

20世纪后半叶的韩国经济迅速腾飞, 一跃而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 其内部先决条件是全体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儒家精神基础之上的现代化意识。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央集权政治观和忠孝一致伦理观及重农抑商经济观等弥漫于韩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政治方面的中央集权, 可以调动全国的资源集中起来;忠孝观使团队和集体养成忠诚奉献的精神;儒家思想倡导的是重农抑商, 这与韩国社会的发展观念不相符合, 但是韩国人结合本国特点, 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君子道德观是韩国社会的主要道德价值观的标准, 它强调重责任、重义务的奉献精神, 要求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共同利益, 这种集体主义成为韩国现代化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儒家文化中提倡节俭、勤劳、敬业更是韩国工业化原始积累的重要源泉。韩国现代化人才的挖掘与开发是与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尚贤重教分不开的。

儒家文化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诚实、守信用、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道德伦理等对形成市场经济所必需的道德规范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大大降低了社会的交易成本。“修齐治平”、“奉公灭私”、“经世济民”等人世主义功利观, 经过现代意识的改造, 转化为孕育企业家阶层超越了单纯追逐利润为目的的社会责任感和儒家的创业传统精神的源泉。

二、儒家文化对当代韩国思想教育的影响

自儒家文化向外传播后, 韩国受其影响最深, 儒家文化得到重视和传承, 儒学教育延续不断。早在1960年, 韩国为了将儒家文化一直流传下去, 就将儒家文化放入到大学、中学、小学的教育科目里面。1968年, 韩国颁布《国民教育宪章》, 在推行国民精神教育的过程中, 韩国始终把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作为载体, 即通过传播儒家文化来达到铸造韩国民族精神的目的。韩国初中道德课渗透儒家文化传统, 要求学生要孝敬父母老师;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与人要和谐相处。大学开设的国民伦理课吸取了儒家文化的精华, 并且进行自立自主思想方面的教育, 进一步提高, 达到强国的目的。亚洲金融风暴过后, 韩国又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 充分挖掘儒家文化的精髓, 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儒家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在高校办学体制及专业设置表现尤为显着, 着名的成均馆大学继承了儒家文化的精神;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等众多高校里专门开设研究儒教的学科, 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并发行自己的刊物;此外, 韩国还有儒教学会、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机构;而有着悠久历史的乡校更是儒家文化的发展见证。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乡校在韩国有“儒生大学”之美誉, 至今仍保存有300余所, 成为寒暑假时青少年进行人性教育的现场教室。

韩国每年都要在首尔和全国的乡校举行祭祀儒学创始人孔子的“释典大祭”, 可见儒家文化对韩国的思想教育影响是如此至深。

三、儒家文化对当今韩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儒家文化一直被当做是个人和生活行为的规范, 对韩国的日常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当今的韩国, 优良的儒家文化在国民精神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 高丽大学曾编写了《韩国民俗大观》, 在序言中说, 如今, 儒教在韩国还占据着绝对比重……所以, 在当今西洋化的社会风气中, 韩国还是一个比较注重传统, 血缘主义比较强的社会。韩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等都以此为准绳。儒教仍然扎根在社会的最底层。

当代的韩国, 儒家文化是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价值标准, 在韩国的家庭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韩国, 韩国的孝道达到了高峰。这是因为, 韩国把儒家文化中的孔子所倡导的礼和孝结合了起来, 通过家庭民俗表现出来, 所以, 家庭里的孝道至今不衰, 他们并强烈地抵制了西方文化的冲击。韩国现在仍然保留着父家长制, 每到父亲母亲节日, 从小学生到成年人都会给父母送上节日礼物。如果因工作必须与小家庭分开的话, 必要的团聚还是不能少, 比如周末团圆、遇到大事全家商讨、过节祭祀等。夫妻和睦相处, 父慈子孝, 尊兄爱弟依然是国家倡导的良好社会风气, 儒家文化一直保持提倡的行为规范对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全都起着重要作用。每个人都必须明白自己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尊敬长辈, 服从上级, 讲究秩序;在长辈面前, 不能吸烟, 喝酒也要经过允许方可, 并且要背过脸去喝。对同班同学中比自己年长的师兄师姐也要敬重有加, 前辈要关心爱护后辈, 师兄师姐要关心师弟师妹。儒家文化中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被韩国广泛应用到邻里、亲友中。韩国在20世纪所遭遇的战争、金融危机等面前从容面对、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 起源于中国, 也曾一度昌盛的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被韩国完整地继承发展下来, 并对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让中国人汗颜, 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借鉴韩国的经验, 继承并发扬儒家文化的合理内核, 使其发出更璀璨的光芒, 并服务于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明, 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更是居于文化传统的主流地位, 千百年来, 儒家文化始终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在通过向外传播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并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我们友邻韩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韩国,现代化,思想教育,伦理道德,影响

参考文献

[1]金柄珉, 金虎雄, 姜淳和.朝鲜一韩国文化的历史与传统[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2005.6.

[2]蒲星光.儒家文化道德对韩国的深远影响[J].东北亚论坛, 2005, 14 (6) :22l一223.

[3][韩]李晶雨, 远德玉.儒家文化与韩国现代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18 (10) .

[4]赵峰.儒家文化对韩国和日本教育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0 (11) :43-46.

[5]郑凤霞, 张顺兴.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J].延边大学学报, 2009, 42 (4) :62-66.

[6]曾志.哲学引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 1008—1012.

[7]朴文一, 金龟春.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1999.184—19l.

[8]索丰.儒家文化对现代韩国基础教育的影响[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9) :l3.

物流业发展儒家文化 篇7

一、影响的施动主体

儒家文化对韩国医药企业的影响构成了结构关系, 其中儒家文化是施动者, 而韩国医药企业则是“受动者”。在这组结构关系中, 儒家文化是一个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影响的全方位覆盖体, 而韩国医药企业则是其中的小受体。

(一) 医药企业文化的概念

韩医为主的处方药2008年以来一直占韩国整个药品市场的84%, 处方药市场规模近6年年增长率都在12%以上。2008年, 韩国药品市场价值为99亿美元, 到2013年韩国药品市场价值达到151亿美元。较为知名的韩国药企主要有Dong-A、Dong-wha、Green Gross Korea、Youny Jin、Yuhan Corp, 韩国LG生命科学

有限公司、保宁制药株式会社、希杰有限公司、大熊制药株式会社、钟根堂、韩林制药株式会社、韩美药品株式会社等等。韩国的药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 是指全体医药员工在长期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 药企的文化具有企业文化的普遍特征, 集中体现为理念形态文化、行为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有机复合体。该复合体是药企在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 以自身的努力贯彻并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以文明精神和风格取胜的群体意识, 并且表现为药企特有的人文风采和独特的社会风格模式。

(二) 儒家文化的概念

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相述 (继承) 尧舜, 宪章 (效法) 文武”, 崇尚“礼乐”、“仁政”, 重视孝、忠等伦理道德教育。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即“爱人”。孔子把“仁”作为行为的规范和目的, 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以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悌”等一套思想体系。

二、影响的手段路径

儒家文化要对韩国药企发生影响, 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和路径, 否则谈不上影响。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的手段路径:

1.人才选拔的途径。在药企选拔人才的时候, 多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 被称为SSAT。在选拔的试题中, 《礼记大学》“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出现的频率很高。在测试的高分区域, 韩医典籍中注重医德的名句都常出现在考核中。人才选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 它能够促使员工重视儒家的品德。

2.教育职业培训的途径。韩国的绝大多数企业都在内部设置了职业训练中心。位于韩国首尔的医院, 韩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医院是隶属于三星集团的三星首尔医院, 秉承着三星集团的创业理念事业报国、人材第一、合理追求。三星首尔医院对新员工培训期间是四周, 在韩国国内的医药行业内是最长的。韩国的药企和医院不仅高度重视对员工进行能力的培养, 也十分重视儒家思想道德的教育。企业员工的培训资料中涉及大量的儒家道德伦理。例如儒家经典中的九思、九容就被长期作为员工的基本教养科目。

3.高层领导身体力行带有示范的作用。在韩国的药企组织内部, 其结构形式和三星等大公司的结构非常类似, 都是权力高度集中, 决策主导权严重倾向于高层领导, 企业内部以权威性管理行为主要模式。由于韩国大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模仿, 加之韩医特殊的传统性, 使得多数的韩国药企都将《论语》、《大学》、《礼记》等儒家经典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而这些药企的经营者都把自己的创业理念、创业之路与经营之路归结为践行儒家道德标准的结果。

4.内部企业文化的运行具有道德生成的作用。韩国的药企内部家族共同体意识强烈, 企业员工群体对企业的效忠程度高。同时企业内部的成员群体具有工作认真, 任劳任怨的劳动意识。这些意识之间相互学习和模仿, 构成了整个药企运行的文化范围。这种文化氛围对儒家文化的主导作用起到了生成、塑造的作用。

5.社会的儒家文化影响提供了丰厚的社会土壤。如果说企业是“小社会”, 那么整个社会文化范围的“儒家化”则实现了企业之外对员工影响的“全覆盖”。韩国学者认为, “在韩国社会, 儒教至今也仍然占据绝对的比重。儒教文化是纯韩国人式的思维方式、性格修养、行为规范的基准。即使在今天, 儒教也仍然深深地扎根于韩国社会的基底”。

三、影响的效果评析

在西方社会学家那里, 东亚社会缺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因而实现现代化转型乏力。然而韩国企业特别是药企的成功证明了儒家文化对于韩国药企的正面促进作用非常巨大。总的来说, 儒家文化对韩国药企的正面促进作用是主要的, 而负面影响则是次要的。

1.儒家文化的正面影响。 (1) 政府主导的支持作用。世界经济史证实, 在先进的发达国家已经牢牢占据世界市场份额和技术优势的状况下, 政府在企业的创始阶段的“扶着走一段”非常关键。儒教传统色彩浓厚的官僚集权政治制度能够发挥集中国家资源的效果。 (2) 儒家文化内省、诚信和教育的特征使得韩国药企高度重视生产中“人的因素”。员工作为劳动者, 其精神状态和是否诚信勤劳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李敦球认为, “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家族集团主义、儒家文化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中重视和谐与诚信、儒家文化提倡个人道德修养的自律精神”等方面是儒学思想对韩国现代化起到积极作用的表现。朴昌根还将重视教育归纳“尚文主义价值观”的概念。 (3) 均富观念对企业员工的动力机制有促进作用。在企业积累原始资本的初期阶段, 作为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的均富观念起着阻碍作用。但是如果企业一旦已经形成了优势, 那么均富观念“在官僚威权体系体制下却可以由妨碍现代化的因素变为有益于现代化的因素”。 (4) 儒家道德能缓冲资本主义逐利的负面作用。无论是社会的快速发展, 还是社会转型, 都容易导致人文精神失落、价值理想颜废、物欲主义泛滥等众多难缠的“社会病”, 儒家文化对于医治这些社会弊病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可以说, “儒教的道德伦理是可以有效地拯救被科学主义的膨胀所‘工具化’”。除了以上这些要素外, 儒家文化中的家族主义、家长制都在药企的不同发展阶段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

儒家文化对韩国药企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韩国成为二战后首个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 并成功孕育出了全球排名考前的电子、生物制药企业, 与儒家文化的正面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 “韩国曾经以惊人的高速度发展和迅速崛起, 当然有其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战略, 然而, 弘扬传统儒家文化始终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 儒家文化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要素。

2.儒家文化的负面影响。韩国药企注重儒家文化传统、注重家族管理与人脉关系、多渠道学习、强调共同体和集团主义、教育领先、“人才第一”, 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1) 家族管理使得员工有强烈的剥夺感。由于韩国药企注重家族管理, 使得员工们有一种为某个家族服务的不适感。特别是随着民主制度的推行, 家长制和家族管理越来越与民主观念发生抵牾。集团主义则无法凸显个人在企业中的作用, 更是与世界主流的企业文化发生矛盾与心理冲突。 (2) 儒家文化中的“中庸取向价值观和保守倾向;强调人治, 对制度建设不够重视;道德至上主义, 束缚个性发展;宣扬贵义贱利, 对发展经济有一定阻碍作用;文化观念带有模糊性、粗糙性和封闭性的特点, 对企业的影响表现在操作的不规范和动作的不标准;过于注重传统定义下的智慧, 在现实面前往往显得空灵和玄虚;重视礼教、等级、身份, 对企业创新不利”。在企业内部权力的顺从下以及各式各样培训、规训、训诫、教育、疲于人际关系, 使得员工们自由权极为缩减。2006年2月, 韩国媒体报道在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 (OECD) 成员国家中, 韩国已经连续12年登上自杀率第1名的位置, 其中忧郁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是导致自杀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3) 儒家文化自身的内部冲突。儒家文化注重家庭的价值, 因而尽管企业塑造成“仿家庭”, 但毕竟不是真实的家庭。据2016年1月23日《参考消息》报道, 从朝鲜叛逃到韩国的医生经常无法在韩国医疗行业找到工作。难关之一是, 在韩国作雇员做到俯首帖耳很不容易, 相对社会的自由, 他们更思念故乡和家庭。据统计, 每年死亡的“脱北者”当中有15%是自杀, 这相当于韩国自杀死亡率的三倍多。

四、影响的经验与启示

儒家文化对韩国药企发展的优势和弊端给中国的中医药发展很多的经验和启示。

1.后起国家的政府启动优势。中国也是一个世界医药市场后发国家。中医药要抢占世界医药市场, 首先在企业的初始阶段加以扶持。但是该扶持不宜伴随始终。在企业成长壮大后, 要由政府主导改为政策性调控。

2.企业内部的文化强调奉献、团结、诚信是药企保持的诀窍, 但同时要对西方企业尊重创新的文化兼收并蓄。将儒家文化的追求稳定秩序和西方文化中的不断创新结合起来, 挖掘儒家文化中“变则通吗, 通则久”的思维为中国药企的壮大和发展服务。

3.医药企业一方面要注重亲情化的管理, 提高员工“以企为家”的感受, 注重道德。但是另外一方面, 儒家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提醒我们注意, 员工作为劳动者拥有平等的状态有助于提高对企业的认知, 单纯的服从型管理方式并不科学。

参考文献

[1]董仁威.新世纪青年百科全书[M].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7.

[2]洪一植.韩国民俗大观[M].高丽大学校民族文化研宄所出版, 1990.

[3]李敦球.儒学思想对韩国现代化的积极作用[J].当代韩国, 1995 (01) .

[4]朴昌根.论韩国人的尚文主义价值观对韩国社会现代化的影响[J].韩国研究论丛, 2002 (09) .

[5]尹保云.“均富”观念对中韩现代化的影响[C].韩国学论文集, 1998 (07) .

[6]宋荣培.儒教伦理观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J].哲学, 2000 (62) .

[7]刘志东.论儒家文化对韩国崛起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4) .

[8]林坚.儒家思想对韩国社会及企业管理的渗透和影响[J].韩国研究, 2010 (09) .

物流业发展儒家文化 篇8

歌德能够提出“世界文学”概念, 是因他看到了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 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各民族文学可能汇合的一种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资产阶级,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民族的自给自足状态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于是, 由许多民族的文学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实际上, 歌德在以上的那篇谈话中提到的“世界文学”的概念, 要早于《共产党宣言》20年就提出来了, 由此可看出歌德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

歌德在很多作品或谈话论及过“世界文学”这个概念。他曾在自己办的《艺术与古代》杂志的第6卷第1期中, 这样写道:

“我从一些法国报刊援引这些报道, 并非仅仅想让人们记起我和我的工作, 而是有一个更高的目的, 我想先提它一下。那就是, 我们在哪里能听见和读到关于人类取得进步的消息。这方面的全面情况, 毋须我研究和细说;我只想使我的朋友们注意到:我坚信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文学正在形成, 而在未来的世界文学中, 将为我们德国人保留一个十分光荣的席位……”

正如歌德所强调的, 这个整体的价值并不是源自一个文学或文化的天然的有机统一, 而是由那种矛盾的能动性和多元性所致。就像不同民族的思想活动绝不该千篇一律。在相互抵触因素日渐融合和彼此“迥异的气质和禀赋”间交谈讨论的气氛中, 各民族文学也会得到发展, 同时在民族文学的形成中总有外部的力量和影响起作用。

由此可知, 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基于此文化观念:各民族文化和文学本质上是同类的, 可以在一个标准引导下共同发展。歌德在谈论中国文化时一方面相信不同文化具有共性, 这是他心目中各民族文化相互理解的理性根据, 另一方面也相信不同文化应有统一的、合乎理性的标准。因此, 他心目中的“世界文学”观念本质上是具有统一价值尺度和发展逻辑的文学进步观念。

世界文学的发展也不完全如歌德当初所设想的那样。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了变化, 一种统一的文学并没有马上出现, 反而引出不少新的问题。

在一封致友人策尔特的信中, 他流露出对世界文学时代负面后果的忧虑:

“在伟大而宽敞的巴黎, 戏剧不得不采用的种种夸张于我们只有害处, 因为我们还远远没有到感到有这种需要的地步。但这就是正在进军的世界文学的后果, 人们在这里也只能如此安慰自己, 就是, 即使总体进行的势头不妙, 某些个别者反而能从中获得好处, 毕竟真正明智敷用的东西, 只是为少数在默默中不断作用着的个体继承的遗产。”

世界文学在现代复制条件和大众趣味的导向下也可能退化为浅俗文学, 从歌德对这种批量制造的通俗文艺的批判中, 不难看出一种对19世纪晚期尤其在20世纪生出的娱乐和大众文化的预感。无论如何, 歌德获得了一个文化和历史哲学的洞见, 即使现代世界文学不断地从美好人类的古代的、典范式的理想游离, 或至少是给普遍性带来了损害。于是在从民族文学到世界文学的过渡阶段, 大众可能只拿普遍性的世界文学作庸俗的消遣之用。

那么, 世界文学的可能性在当代是否会因此而丧失了?

而今,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民族间、人与人之间的时空似乎顿时失去了原来的阻隔, 世界文学的理想似乎触手可及了。那么, 网络传媒对文学的写作、阅读和跨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歌德基于对冲决民族、国别文学的樊篱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又基于资本生产和市场的世界化规律提出了“世界文学”的前景, 当今的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学, 似乎是对歌德、马恩的世界文学前景的一种遥相呼应。生活的日趋同质化, 逐渐让全球的人处于同样的一个交际网络当中, 这对未来文化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文学的“世界化”似乎越来越多地浮现出来了。

科技的发展, 为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然而这个“世界文学”的形成, 还需要有和谐与共的“文学内容”才能成其为“世界文学”。费孝通曾经说过, 中西文化在交流时, 如果双方能够秉承这样一种规范, 即“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话, 那么, 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危机才会逐渐减少, 并在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之中得到不断发展, 并最终走上一条“大同”之道。“求同存异”、“各有不同”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 一定能在共建“世界文学”的过程当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也只有当以儒家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精神参与到这个进程当中, 歌德的这个伟大梦想, 才真正的具有了“世界性”, 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摘要:歌德的“世界文学”思想在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本文通过翔实的文学史料梳理了这一思想的来龙去脉, 同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科技发展带来了文化生活的逐渐同质化, 作出了大胆预测, 试图说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髓必将并能够为“世界文学”的可能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一篇: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下一篇:儿童水痘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