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的原则与方法

2024-08-23

新课导入的原则与方法(精选十篇)

新课导入的原则与方法 篇1

一、使用导入语的作用

1. 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

按照现行的初中课程安排,物理课一般是放在上午的后几节课或放在下午上的,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有所下降。设计好导入语,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以后的教学环节中去。

2. 明确目标,提高效率。

导入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导入中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有助于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3. 创设环境,缩短距离。

首先,师生关系影响着情绪和心态,决定着教学功能的实现程度。“亲其师,信其道”是富于哲理的古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知识广博,具有吸引力,从而影响学生的素质和修养。高中物理老师不仅要精通高中物理学知识,而且要对相关学科如数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对文学、地理、生物等学科也应有所了解,还应关心国内外科技领域的发展状况,了解当今物理学科科技前沿的东西。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利用导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怀、鼓励、启发和教导,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对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当众给予鼓励和表彰;对于进步显著的学生不要忽视,对于学习物理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帮助,使尽可能多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器重、信任和鼓舞,感受到欢乐和愉快。

4. 导入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虽然导入是辅助教学手段的一种,但它与教学内容不能油水分离,而应水乳交融,所以它更是一种艺术。导入有很多方法,如复习导入、实验导入、科学史导入、故事导入、诗词谚语导入、直观教具导入,等等。不管哪一种导入,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关照学生的学。这就要求导入的设计首先要科学、准确,其次要新颖、别致,还要引趣激思。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成为帮助学生启迪思维,强化记忆、帮助理解、发展能力的兴奋剂和催化剂。

二、导入时要注意的原则

1. 导入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导入新课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更不能与正课有矛盾。

2. 导入新课有趣味性。

导入新课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使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在引入中教师可以利用最新的,与学生生活接触最紧密的材料,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习趣,使学生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例如:在讲述物态变化时,教师可利用“神舟号”飞船表面上涂上一层特殊材料可避免飞船因高速与空气摩擦生热被烧毁的危险这个材料引入,这样能很好提高学生的兴趣。

3. 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给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

三、常用的导入方法

1. 小实验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索,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才。

在实验设置上,教师应多以现象明显、对比度大、理论较为单一的短小实验为主。如在学习“浮力”这一内容时,可用以下实验导入:点燃自制热气球 (用纸制作而成) 下的酒精棉团,一会儿气球上升。此时全班学生目光一起随气球的上升而上移。这时老师可以进行讲解:这和我国三国时代伟大的军事家诸葛亮设计的用于通风报信的“孔明灯”原理是一样的,要了解它上升的原因,需要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

2. 用科学小故事导入。

用学生已经听过但却不太明白其中道理的有趣故事作为课堂导入语,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畏惧心理。同样,用学生近期从报纸、电视上看到的、听到的新闻事件作为课堂导入语,对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用巧妙的悬念导入。

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有时教师可有意设置“陷阱”,从而产生悬念导入新课。

如在讲到“比热”时,我先提问:在我们这里,有谁在夏天围着炽热的火盆吃西瓜?学生积极性很高地回答:没有。可是有一个地方流传这样的谚语:“早穿棉衣午披纱,围着火盆吃西瓜。”这可能吗?大多数学生坚定地说:“绝对不可能。”可事实上在沙漠地区这种怪事真有可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学习了“比热”这一节就可以明白其中道理了。

4. 用桥梁过渡语导入。

大多数物理知识是前后连贯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面的内容往往是前面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在讲述后面内容时,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能起到桥梁作用的过渡语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前面内容行复习,又可以对后面知识学习进行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5. 自然现象导入。

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很多人并没有去想过其中的原因。教师在导入时将这些现象列举出来,问一问学生,效果十分明显。比如我在导入“蒸发”时,列举下列现象:(1)夏天游泳的时候,从水中出来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冷。(2)狗在夏天时会经常吐舌头。(3)酒精涂在手上很快就不见了。这些现象都很常见,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一问学生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通过列举和提问,学生会兴致盎然,为新课的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开始。

6. 实际应用导入。

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果在学完了一节课后,能将所学应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可以在导入时提出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让大家来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篇2

黄 春 艳

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增添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为创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为此,我做到立足长远,注重当前,突出新课改理念,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新课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

教师在授课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指明学习活动的方向,快速进入课堂教学。

例1,“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教师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如89700000。然后教师直接指出:这种位数很多的数,如何写好、读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这种导入方式贵在直接,能使学生情绪很快安静下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既能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下了充足的时间。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抽象的概念不能快速的理解加工,所以这种方法在小学教学中更适用于具体、形象课题的教学,是相对比较传统的导入方法。

二、间接导入

(一)旧知导入 1.复习导入。

对本节课所需的关键的旧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例1.“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本节课主要在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多种运算混合时的计算方法,教师在上课开始时,让学生先回忆并计算2+5、6-3、42、123,通过回忆单一运算法则,讲解运算顺序,从而展开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这种导入方式简单、方便,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新旧知识之间的连续,也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旧知识的记忆。但是,这种导入方式偏于古板、流于形式。

2.迁移导入。

将旧知识所用的研究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知识的继续深化,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例1.“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明白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单一运算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上,引出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利用旧知识做铺垫,过渡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仅仅是整数、小数变为了分数,仍然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这种导入方式有利于学生搞清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演变和发展出来。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但是在对旧知识进行迁移时,要注意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不能为了迁移而迁移。

(二)问题导入

新课开始时,通过提出新颖而有一定难度、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诱导学生产生疑问、猜想等,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确定的目标,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问题提出的方式和层次,问题导入也可做如下细分:

1.直问导入

例1.“元、角、分的认”:教师出示形如大熊猫的储蓄盒,并摇动让学生听声音,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熊猫肚子里装的什么吗?知道它的作用吗?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它!”

2.设问导入

例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说出6个5相加的加法算式是5+5+5+5+5+5,并提出问题:“如果12个5相加,加法算式里应该有几个5呢?”学生通过比较容易发现是12个5。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用简便算法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2.“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师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并对学生给出的方法给予肯定,同时让学生

思考: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从而探究求图形面积的简便方法。

3.发问导入

发问是教师给定基础知识与材料,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联想,自己发现问题,整个教学环节沿着环环相扣的问题展开,学生在一开始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在教学中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加关注,注意力可以保持高度集中。

例1.“直角的初步认识”:利用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在课本、课桌面上找角,发现角的形状都是相同的直角,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相关问题:(1)直角的形状、特征是什么呢?(2)怎么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直角呢?(3)怎么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呢?教师以给学生解答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

三、故事导入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趣味数学题等,把学生代入到教师设置的背景中,引出与新知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在讲述故事等实例时,注意氛围的营造以及语言的生动、准确性,针对新知讲述重点,时间不宜过长。

例1.“乘法分配律”:讲述发生在森林农贸市场的故事:“小兔去卖葱,售价是每500克1元钱。狡猾的狐狸来买葱,它要求小兔将葱叶与葱白分开称,以葱叶每500克3角、葱自每500克7角计算。小兔想想3角加7角还是1元钱不少,于是就答应了,结果吃了大亏。”教师让学生思考狐狸搞了什么鬼花样,当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时,教师就可以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活动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设立与知识相关的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寓教学内容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活动的类型,可以有不同的活动导入方式。

1.游戏导入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这种导入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在设置游戏时,需要考虑知识的融入方式,以及学生的接受方式。

例1.“认识数学中的角”: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和圆的基础上,教师将各种图形的平面图形装在密封的盒子中,并让学生从中摸出圆。当学生成功摸出圆时,在给予表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分享成功的原因,得出圆没有角,其他图形都有角,从而自然的进入到角的特征的学习中。

例2.“认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个数的倍数的基础上,让全体同学报数,并分别请报数为2的倍数、3的倍数的同学站成两排,结果报6、12、18。。。的学生不知道该站在哪一排,因为他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从而得到公倍数的概念,并让这些同学按顺序依次站成第三排。在第三排中,引导学生发现公倍数有一个最小的,但是没有最大的,引入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研究。

2.竞赛导入

根据中、低年级小学生争强好胜、爱表现的特点,在授课前设计富有竞争性的小比赛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这样学生能迅速进入竞赛角色,投入到学习新知中。这种导入方式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设计竞赛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竞赛结果进行积极引导,不可让学生过度关注输赢,而应该关注输赢的原因,从而发现新知。

例1.“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让学生准备一些多位数,自己先确定能否被3整除,然后拿来考老师,看哪个同学可以将老师考倒。结果老师对学生报出的整数,总是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能否被3整除,在学生产生质疑,活跃度相对较低时,抛出判断能否被3整除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掌握新知成为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例2.“找规律”:将学生分为两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两组同学分别记忆:***、***,结果前一组同学全部记住;再分别记忆:***、***,结果后一组同学全部记住;最后分别记忆:***、***,结果两组同学都记住了。在双方平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比赛过程中,数据有规律时更容易记住,从而发现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也就方便了记忆。学生在竞赛结果的刺激下,情绪高涨,能很快的进入到上课的状态,去积极探索、主动发现。

五、陷阱导入

在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易产生错觉的材料,设置“陷阱”诱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偏差,加剧认知矛盾,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而且可以巧妙释疑,分散难点。但是,对于学生的易错点,需要着重讲解,谨防学生无法跳出“陷阱”。

例1.“工程问题”:教师在教学开始时设计铺垫题:一批零件600个,甲工人独做要10天才能完成;乙工人独做要15天才能完成;甲乙两人合做,需几天才能完成?解出需6天后,将600个改成300个,待同学回答为3天后,再将600个改成1200个,学生回答需12天,完全落入“陷阱”后,教师指出全都有误,在学生暗暗吃惊的状况下引人新课。

新课导入的原则与方法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导入 原则与策略

高中物理在所有高中课程中,属于相对抽象和复杂的一种,生动有趣、高效直接的新课导入,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物理学习中的畏难情绪,调动其学习兴趣。但是,在具体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或者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或者由于教学理念所限,一些教师将课堂导入视为可有可无的环节。因此,本文拟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就高中物理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与具体实践策略作一定的探讨。

一、高中物理课堂导入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1.课堂导入设计要体现科学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实践,有着内在的规律。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否则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意义。这就决定了高中物理课堂导入设计都必须从物理教学的特点出发,遵循特定的物理教学规律。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熟悉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并认识和利用好物理教学的规律,以此作为课堂导入设计的依据和基准。

2.课堂导入设计要以具体的教学目的为核心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必须服务于具体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实现。因此,在高中物理的课堂导入设计与实施中,都首先要准确定位该学时应该完成的具体教学任务,在进行课堂导入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导入内容、形式与新授课内容的关联度,不能只顾激发学生兴趣,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而忽视教学目的的实现与教学任务的完成。

3.课堂导入设计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要真正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效性,最关键在于学生自己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在课堂导入设计环节和具体的实施环节中,教师都要注意尊重和发挥学生物理学习的主体性,尽量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运用一些贴近学生知识基础的生动、具体、新奇的现象或事物,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二、高中物理课堂导入的几种常见实施策略

从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尤其是教学改革的实践来看,一般来说,教师可以视具体的情况分别或同时采取如下策略。

1.鼓励和引导学生动手完成导入

在高中物理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应该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通过学生动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导入新课,如设置小游戏和学生动手实验就是最常见的两种方式。

笔者曾观摩过一堂物理课。这位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摩擦力》。在新课之前,这位教师先准备了两个盛了水的小脸盆,水中放在一些玻璃珠,并分别准备了一双上面刻有条纹的木筷子和比较光滑的不锈钢筷子。然后要求2名学生自己报名,到讲台上来举行夹玻璃球比赛。结果在2分钟时间内,持木筷子的同学一口气夹了16颗玻璃球,而持不锈钢筷子同学只夹了6个。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学生顿时极为好奇。此时教师再请别的同学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并借机导入新课,探讨摩擦力的秘密。从整个课堂导入的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

2.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进行导入

高中物理已经具有相当的抽象性,需要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模拟创设一种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更加有利于新课的学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如有的老师结合物理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多的特点,多利用日常生活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进行设问;也有一些教师利用物理教学中实验较多的特点,多利用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实验等方法,在实验中创设各种问题。

笔者在给学生讲授《导体的电阻》内容时,运用了生活问题情境导入法。首先,我给同学展示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一起探讨随着电脑体积逐渐变小,越来越方便人们的使用的事实。在经过学生的一番沉思后,我才告诉他们,电路元件微型化进程与科学家对电阻定律的研究与应用密切相关,然后才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

3.复习旧知导入

利用新旧知识的关联性,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课堂中也是经常用到的。通过复习、提问可以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点”,以知识“关联点”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使学生回顾旧知识,通过提问,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并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引出本节内容,可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排斥,同时有旧知识做铺垫,可以增强学生学好本节知识的信心。

总之,课堂导入对于上好一堂高中物理课非常重要。科学合理地做好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是每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在设计与实施课堂导入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值得我们考虑,遵循一定的原则,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原有的知识基础,具体选择科学高效的实施策略是实现高效课堂导入的重中之重。

新课导入的总体要求与具体方法 篇4

一、新课导入的总体要求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别开生面的导入设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课堂的特定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教学。作为一次成功的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一般要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积极的探究精神。因此,新课导入要注重趣味性。

2.针对性。

新课导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但首要前提是必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做好铺垫。所以说新课导入时要注重针对性。

3.简洁性。

从整堂语文课的教学来说,导入不是也不能成为主体,它只是一个前奏,不可喧宾夺主。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分布是有规律的: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在课堂的前10分钟最集中,然后就会渐渐分散。因此,新课导入要注重简洁性。导入环节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5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太长,就会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课堂导入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

二、新课导入的具体方法

1.故事导入法。

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课堂上提出课本以外的内容,学生们都很感兴趣。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来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从故事中引入所要学习的内容。

在教《九色鹿》之前,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自从有了人类文明,诚实与虚伪就像一对双胞胎,始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是人们发现,唯有诚信才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失去了诚信,这个人将受到大家的鄙夷、唾弃,或者落得更可悲的下场,就像《九色鹿》中的调达一样……”有了《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做铺垫,学生们对“诚信”这个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听课的积极性很高,并且非常渴望在新课的学习中对比出“诚实守信”和“背信弃义”这两种品质的人遭遇的不同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进行导入,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

2.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就是一种通过设置具体的、生动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到课堂中来。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学效果也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导入法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运用此法应注意两点。

(1)善于创设情境。教师虽然可以利用现有环境、条件,通过引喻、阐释导入新课,但是,现成的情境毕竟很少,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2)加强诱导,激发思维。教师设置情境应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或激发学生的情感,或引发学生的思维,或陶冶学生的性情等。创设情境不能单纯激发兴趣,一般来说,应以激发思维为主。但是,情境本身有时并不能启人深思或内涵比较隐蔽,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

3.音乐导入法。

李吉林老师指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深入理解课文。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给学生听,并问学生:“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你们能听出其中蕴含的情感吗?据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这首曲子后泪流满面,说此乐曲应当跪着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这首乐曲的曲名———《二泉映月》。让我们一起走近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感受他艰辛苦难的一生,了解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开始时,我借助于音乐吸引学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营造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的相应情境之中,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

4.悬念导入法。

悬念,一般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在教学中,精心构思,设置悬念,也是有效导入课堂的方法。“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发思维。悬念一般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让人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的状态。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教师这样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课题中的“谜”怎么理解?(无法解释的现象或事情的真相) 山谷中到底有着怎样奇怪的现象呢?你们有信心解开这个谜底吗?学生听了信心十足,情绪高涨,对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和期待。

悬念的设置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会降低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不思不解、思而可解的悬念,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才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篇5

上一堂成功的课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采取多种方法,但是我认为如何提出课题、导入新课是首先要考虑好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前提。

那么怎样提出课题、导入新课呢?通过实践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由科学史实导入新课

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用来导入新课。例如讲简单磁现象,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导入新课;讲阿基米德定律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很受学生欢迎。

二、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经验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有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错误经验来导入新课,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惯性定律时,可先提问学生:“维持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要有力的作用?”、“速度大的物体是不是一定受一个大的力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肯定的答案是错误的,但学生常常认为是正确的。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假象所迷惑。例如静止的车,人推它才动;静止的树枝,风吹它才动;静止的球,脚踢它才滚,如此等等。如果不推、不吹、不踢,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当老师把学生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给予否定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注意力顿时集中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这样就巧妙的导入了新课。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经验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还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要正确认识世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还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通过学习,学生对原有感性知识作一番完整的分析,以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十分有益。

三、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

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现象也可以用来导入新课。例如讲“压强”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想一个问题,人在烂泥地上走和在烂泥地上垫一块木板后再走,两种情况下,陷入泥里的深浅是否一样?为什么?从而提出本课要讨论的问题──压强。又如讲“惯性”的时候,可以举出钢笔出水不畅时,甩一下,墨水就出来了;汽车起动、制动、拐弯时乘客有倾倒现象等事例,来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来导入新课的好处,不但能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状况,从而有助于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的习惯。

四、由小实验导入新课

初中物理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安排了很多小实验。教师讲课时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的小实验来导入新课,效果也很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来导入新课,其好处不但表现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

例如讲液体的压强时,用塑料袋直接接在水龙头上,然后用细线扎紧,开启水龙头,塑料袋很快就会破裂,水从裂缝处喷出来,让学生分析塑料袋破裂是什么作用的结果,从而导出液体压强这一概念。再比如讲摩擦起电时,用经摩擦带电的塑料勺或塑料梳子靠近自来水龙头流出很细的水流旁时,会看到水流发生了弯曲,这样就导入了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这一课题。

五、由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教师做适当的演示实验也可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大气压一节课时,一开始做以下一个实验。

拿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不要太粗),插到盛有着色水的杯里。从玻璃管的上端吸气,则可看到着色水被吸了上来,这时用手指堵住上端管口,将管提出杯外,尽管下口是开着的,可是水并不流出。如果将堵住上端管口的手指放开,水就从管中流了出来。实验同时,可以把演示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分作几个小问题向学生提出:

1.从玻璃管上端吸气,管中水为什么会上升?

2.上端管口用手指堵住后,水为什么不会从下端流出来?

3.手指放开后,水为什么就流了出来?

学生们边看演示,边思考问题,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通过演示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实验来导入新课的好处,不仅仅反映在演示实验本身的生动、形象上,它容易把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对物理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一开始就获得了感性材料,为理解和掌握好教材内容准备了条件。这种生动的直观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教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决不能草率从事。

六、由提出疑问导入新课

例如讲“阿基米德定律”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一只铁钉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为什么用钢铁做的大船在水中反而不会沉下去呢?在学生感到疑惑和惊奇的同时就导入了新课。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发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学习的效果无疑是好的。

七、由介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教科书中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并非学生都有这方面的感性材料,也并非都能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这里,如果教师能使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学生也会对新课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例如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采用挂图介绍水力发电站的发电过程及其宏伟的建设成就,就会使学生了解水流能转化为电能的巨大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通过联系社会实际问题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入新课。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浅谈中职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篇6

【关键词】中职数学 新课导入 导入法

中职学生从整体上看素质偏低,在数学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有些学生在初中甚至从小学开始成绩就一直落后,由于长期成绩不理想,使学生缺乏自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抽象性,故而自信心缺乏,对数学有恐惧心理,望而生畏,形成了数学学习障碍,给中职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如何帮助中职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数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效果,是中职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设计好每节新课的课堂导入。从课堂导入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殿堂。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在新课导入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开门见山法,也称为直接导入法。这是教师在讲授新课时,直接提出新课的学习重难点和教学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的一种新课导入法。它能够尽可能地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直接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例如,教师在讲授“集合的表示方法”时,就可以开门见山地告知学生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性质描述法。这种形式的导入,更多地用在绪言课或起始章节的新课教学中。

二、设疑导入法

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角的概念的推广”时,教师设置疑问:“2012年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金牌得主——陈若琳和汪皓,她们各自完成向前翻腾三周动作时,所旋转过的角度是多少度?”通过学生熟知的奥运冠军,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课题。设疑导入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巧妙,要自然,能够紧密联系授课的内容。这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还有助于知识的相互迁移,利于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

三、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因而也有人称这种导入法为“温故引新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伊始,从学习过的旧知入手,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具有严格思维的程序,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这样既可以使旧知得以巩固,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从已知向未知过渡,主动领会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时,先复习∣x∣=3,得出x=±3,表示与原点距离等于3的点,刚好是3和-3。通过复习旧知识,再提出∣x∣≤3,x的解集是什么?这时揭示本课课题,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淡化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有效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

四、时事导入法

中职的学生是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容易被时事吸引,而时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真实的实例,便于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易于理解,易于运用,效果显著。例如:在学习“集合之间的关系”时,给出集合A={x∣x是中国的领土},B={ x∣x是钓鱼岛},让学生思考两集合的关系,从而引出课题。

五、类比导入法

利用新旧知识类比的方法,引入课题,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逻辑关系上产生深刻的印象。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有类似的地方,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先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解,再将等号擦去换成不等号让学生计算。学生通过这两次类比解答,很快就从方程的解法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康德曾经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六、故事导入法

讲授新课时,通过引入一些数学家、数学史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把学生带入到愉快而又充满探究的故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通过德国科学家高斯八岁发现数学定理的故事,讲述他如何计算出1到100的和的问题,引出课题“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从国际象棋发明家的故事,引出“指数”的学习。这种导入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增强学习的毅力和创新的学习。

七、趣味导入法

通过一些简单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小实验、小游戏、谜语等等,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趣味导入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趣,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迅速过渡到有意注意。

例如:在讲授“函数”之前的一节课,让学生猜个谜语:邮递员点信件(打一数学名词),并告知下节课将公布谜底。然后课前,一定会有学生问起并猜出谜底,这时教师可以故意问:“函”是什么意思?学生定会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趁着学生们急切想知道答案时,教师解释说:“函,就是‘信件’的意思。邮递员清点邮件的数量,所以谜底就是‘函数’。”趁着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出本课的课题。

八、演示导入法

教师借助自制教具的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例如,在进行“椭圆”一课的教学时,课前准备一根线绳,上课后让学生用该线绳设法试画一个圆。然后教师再拿出一根事先钉好两铁钉的木条(两铁钉间距小于该线绳的长度),将线绳的两端各系一根铁钉,用粉笔将线绳绷紧绕两定点做圆周曲线运动。这时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封闭曲线(椭圆)。通过比较两图形的异同,并且对后一种作图过程加以分析,引出新课课题——“椭圆的定义”。这种直观演示的导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九、情境创设导入法

新课改实施后,这是使用最多的课堂导入法。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导入新课。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与技巧分析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方法,技巧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 通过讲故事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这种形式对于学生来说, 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因为这种形式能够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很自然地融入到学习当中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进行故事内容的导入例如, 在小学数学分数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够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向学生讲述《三个和尚》的故事, 当教师将故事讲完以后, 教师可以将故事中三个和尚因为分东西和进行的吵闹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教师可以伺机设置疑问:三个和尚自身所抢的那份是否就是最大的?同学们能不能予以证明.学生通过听故事已经激起一些兴趣, 这个时候学生就会积极地去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作出思考.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融入进学习中去, 使学生能够畅游在故事中, 当学生进入到故事里时, 也就相当于学生已经进入到教学课堂中去.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被激发起来,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自然就津津有味.

2. 通过信息技术的导入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这种导入形式主要就是指教师通过对音乐、幻灯片以及图像的利用将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情、境以及形融为一体, 以此来达到渲染课堂的效果,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供应有的情境.从而使用一种独特以及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来实现信息技术导入新课的目的.

3. 通过谈话设疑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制造悬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 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教学知识,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4. 通过导入游戏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对于小学生而言, 喜欢玩是他们的天性, 因此, 教师可以很好地借助小学生的这一天性通过与相关内容符合的游戏来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 并且小学生对于游戏教学会有极大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可能性这节课的时候, 教师能够通过开展“摸球”的游戏实现教学效果.游戏规则就是:在班级内选出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在教师事先已经准备好的两个盒子进行选择, 选出来的学生每次只能在一个盒子内摸出一个球, 只要在盒子内摸出红色的球就算胜利, 摸到其他颜色的就算失败.每一名学生有三次机会.通过这个游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还能够极大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予以集中.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对于所有全新问题的解决, 都是通过借助以往的经验以及过去原有的工具来进行的.根据相关的迁移规律我们能够知道, 当新知识与过去旧知识有着一定联系的时候, 教师能够将新知识中关于旧知识的相关内容予以抽出来, 将其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以此来为新知识做好铺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所有的数学知识点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 这就使得数学变现出一种相对比较强的系统性.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因此, 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知道旧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小学数学中的“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 如现有一桶水, 倒出五分之一的水后, 水桶里刚好还有10升的水, 问:这桶水一共有多少升?教师可以将原题中的五分之一改为20%, 以此让学生来进行计算.在这个例子中, 教师就巧妙地在分数与百分数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旧知识予以了巩固, 还对新知识予以了充分的理解.

三、通过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这么一句话:在认识的过程中, 活动是基础, 获取智慧的出发点就是动作的开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动手操作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小学中年级越低的学生就越活泼, 并且这些学生注意力很难保持一种集中状态.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对教材内容予以充分挖掘, 以此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地融合, 创设适合学生的生活情境,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很多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甚至很多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因此,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予以大致了解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例如, 在小学数学面积以及面积单位的教学中, 教师能够联系实际进行问题的设计:小明和哥哥各自都做了一个形态不一的相框, 小明所作的相框长4分米, 宽3分米, 哥哥做的相框长6分米, 宽2分米.他们做好相框以后就去玻璃店进行玻璃的购买, 在结账的时候, 老板却向他们收取了一样的钱, 请问:为什么?教师进行这样的导入, 不仅使生活融入进教学中, 让学生能够借助自身生活的相关经验进行问题的探索,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应用意识也予以了极大的培养.

四、通过操作演示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句具有深远意义的话:人的手和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人的手能够使人的大脑得到极大地发展, 与此同时, 人的大脑还能够使人的手得到相应地发展, 使人的手创造出很多工具、镜子等.因此,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 通过操作研究导入新课能够对学生的探索意识予以培养.例如, 在进行多边形的认识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拿出一张纸, 实际感受一下一个图形的边长具体是指图形的哪一个部分, 这种设计就能够使学生动脑去思考, 动手去进行触摸.在这个过程中, 教学内容在学生的面前就有了很直观的展示.

参考文献

[1]唐云.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法浅析[J].考试周刊, 2012 (27) .

[2]刘志芬.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初探[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5) .

摭谈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与原则 篇8

笔者将“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作为微型课题进行研究, 发现采用如下导入方法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故事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形象思维仍占中学生思维的主导地位, 形象、生动的故事很容易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而启迪思维。如教学《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课时, 可以从周幽王为博美人笑,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 引出该课的重点内容“分封制”。

二、时事导入法

现在的中学生兴趣比较广泛,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 教师可以联系当前国内、国际的社会热点问题导入新课, 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学《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一节时, 可以针对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参拜供奉14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这一时事发问:“他们为什么要参拜靖国神社?这一举动为什么会引起亚洲邻国的愤怒?”这样, 就自然导入新课。

三、歌曲导入法

音乐能熏陶人的性情, 抒发人的情感, 通过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往往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教学《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 可以用低沉而悲壮的《松花江上》导入, 将学生带入“国破山河碎”的历史情境中;教学《发达的古代农业》时, 可以用大家熟知的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导入;教《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 可以用《春天的故事》导入等。

四、悬念导入法

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伊始巧布悬念,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有效导入新课。如教学《一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时,教师先板书“趁火打劫”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解释意思,学生会急于知道老师出示成语的意图,这时教师趁机提问:“一战后哪些国家损失惨重?哪些国家趁战火劫得好处呢?”这样,就自然导入新课。

五、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创设的课堂情境更加生动。教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往往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教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时,可以用电影《开国大典》片段导入。

六、生活导入法

生活与历史息息相关,课堂导入时若能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定能增加学生的历史亲近感,激发学习兴趣。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可以从每年6月26日的“国际禁毒日”导入;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课时,可以从不同时期的“三大件”或农村几代人的住房条件的改善导入。

七、诗词导入法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用诗词导入新课,能够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如教学《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一课时,可以从周恩来运用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引入国民党由积极抗日变成了积极反共的新课内容。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可以从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运用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导入。

笔者认为,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导入,都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在设计任何一款导入方法时,应该清楚这样设计的目的以及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导入方式要围绕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杜绝玩噱头,不能为了猎奇而违背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是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课堂导入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通过创设活泼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快乐中学习,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是适合的,民主轻松的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要注重导入内容的启发性。历史课堂导入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如用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巧妙设疑等方法来导入课堂。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导入语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余地,能引起他们的思索。

四是导入设计要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历史课堂导入的设计不仅要符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切忌过深,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新奇、多变、多样、热烈的导入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是要控制好导入的时间。导入仅是一个“引子”,不宜冗长拖沓,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教师应立即开始新课的学习,使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新课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万能太.高中历史新课导入艺术漫谈[J].文教资料, 2007 (6) .

新课导入的原则与方法 篇9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原则

1. 要坚持适当性原则。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的进展,提高同伴合作效率。高中地理教学中,在对地理名称、地理历史人物、地理数据、地理位置、地理分布、地理景观等内容教学时,一般采用教师讲述、指导或学生独立学习方式,在对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地理意义进行探讨时,可多采用合作学习教学的方式。

2. 要坚持互助性原则。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间是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都为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负有一定的责任。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成功,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通过互助来促进各自的发展和进步。教师要采用多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是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也就是合作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

3. 要坚持评价性原则。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评价主要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而大部分问题是质量不高且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机械问题,把成绩的好坏作为学生智力高低唯一的评价标准。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必须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它讲求的是在整体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要使地理教育真正成为使学生受用无穷的教育,把合作品质的培养纳入到评价体系已是势在必行,并且是大势所趋了。教师在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评价中,应采用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考试重在智力,平时成绩宜着重考查学生包括合作教育在内的素质。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 如班级中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 ; 第二种为小组合作学习( 如课堂中的小组学习与讨论、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等) ; 第三种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组间合作学习。

1. 同伴互助学习。在课堂上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典型形式就是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同桌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讲,都是同学关系中最为密切的。《学记》中有“相观而善,谓之同学”的观点,作为同桌的同学,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彼此十分熟悉,交流与交往又十分便利,不论是从学校一般生活还是特殊的学习生活来说,同桌之间应该是最好的“相观而善”者与合作学习者。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看到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还在教师。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组织安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绘制气压带的分布图就采用了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内容为: 假设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中各气压带的宽度大致为10个纬度,尝试画一幅以北极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并将夏至日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画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步骤1: 学生自主结合图题思考如何转换图形。

步骤2: 同桌讨论,发表各自意见,完善构思结果。

步骤3: 绘图,学生将自己绘好的图与同学分享成果,并对同桌的绘图给予评价,最后作进一步的改进。

步骤4: 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两位同学的绘图结果在展示仪上给予展示,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同桌互助合作的成果。

从这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改变了原先“只同桌、不同学”的课堂同学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并掌握了合作学习的一定方法。在以同桌为主要形式的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意识与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同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与意义所在,允许同桌之间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是一个艰苦而充满乐趣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智慧与创造。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同桌之间积极互赖关系的建立与个人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平等互助的同桌关系,才会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个性、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成长,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关键。

2. 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变革中,教师目前使用最多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在小组中开展合作学习,它一般是以前后两对同桌为一组或一小组,作为课堂教学中较稳定的合作对象。当教师提出问题需要讨论或提出任务需要完成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便发生了。

3. 组间合作教学。组间合作教学是指在教师与全班同学各组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它以教学班的全员为合作对象,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形成了课堂全员参与并合作的教学过程。合作教学论认为: “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都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强调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即师生互动合作、师师互动合作和生生互动合作,由此在课堂信息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三维立体特征。”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只有这样,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摘要: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合作,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与评价,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化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10

新课的导入虽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 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 它正如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一样, 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拨动学生的心弦,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还可起着新旧课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讲好每节课的开场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化学新课, 其导入方法有:

一、开门见山法

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强调重要性也是一种开门见山的引入方法.有些化学知识十分重要, 且抽象难学, 在上新课前先强调学好这些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对于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从而努力学好这些知识是大有帮助的.如, 在讲解摩尔知识前, 先给学生强调这部分知识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 是中学化学计算的核心, 只有学好它才能学好化学, 从而使学生对该内容加以重视.

二、实验引入法

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好看, 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 教师可演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 使学生在感官上承受大量色、嗅、态、声、光、电诸方面的刺激, 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 通过实验巧疑布阵、设置悬念, 使新课内容得以自然导入.

三、设问引入法

读书需要思维, 思维始于问题.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 使学生产生疑问, 引导学生思考, 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用设问引入新课,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四、激情引入法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 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 以引起联想, 自然地导入新课.根据教材内容, 教师还可用激情的语言, 讲述一些化学史料, 借以唤起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例如, 在学习碱金属部分知识时, 可先向学生介绍金属钠是由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的.戴维用电解法电解钾后, 将分解得到的生成物倒入盛有清水的大玻璃杯中时, “轰”的一声发生了猛烈的燃烧和爆炸, 戴维从此失去了一支眼睛, 但这丝毫没有动摇戴维酷爱科学, 勇于攀高峰的决心, 他十分风趣地说:“幸好只瞎了一只眼睛, 还有一只眼睛, 还可以继续为化学事业工作.”后来戴维更加努力工作, 成功地用电解法制得了钾和钠, 还成功地制得了钡、钙、锶、镁等金属, 此外还制取了非金属硼和氢气 (H2) 等.我们要好好向戴维学习, 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习, 将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 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五、化学魔术引入法

用化学魔术引入新课, 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从而把新课推向高潮.

比如, 在讲解氨的结构和性质一节时, 可先给学生做“空瓶生烟”的小魔术, 然后提出:氨气除了具有与氯化氢作用生成氯化铵的性质外, 还有哪些性质呢?我们这节课就详细讨论氨气的结构和性质.

六、类比引入法

有些化学概念, 表面看来很相近, 但实际是有区别的, 有的学生易把它们混淆起来.在上新课时, 采用类比引入, 便于学生把新旧概念区分开来.

例如, 讲电解时, 可先让学生回忆电离的知识, 然后再提出:电解与电离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 它们又有何区别与联系?我们学习了电解的知识, 这个问题就不难解答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电解的有关知识.

七、设问引疑法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有经验的教师, 常在教学之始, 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起学生联想或渗透本课的学习目标.

八、悬念激趣法

在化学教学中, 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 学起来枯燥, 教起来干瘪, 对这些内容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 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教原电池的知识时, 引言可这样设计:“一艘满载着精选铜矿砂的‘阿那吉纳号’货轮正向日本海岸行驶.突然, 货轮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 船员们惊呼:漏水了.坚硬的钢制船体为什么突然会漏水呢?是货轮跟其他船只相撞还是触及了水底的暗礁?都不是.是钢制船体因锈蚀而穿孔漏水了吗?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这究竟是何原因?原因是船上的货物:精铜矿砂.为什么精铜矿砂可使钢板出现漏洞呢?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知识就可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讲关于原电池的知识.”这样引入新课可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溢.

九、以旧拓新法

人们认识事物, 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向高级这一客观规律, 学生学习也是这样,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可以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引燃点”, 由复习旧知识入手, 导入新课.

例如, 在讲摩尔浓度的知识时, 可先复习溶液的概念、溶液的浓度、百分比浓度的概念, 然后告诉学生, 配制质量百分比浓度时, 用的是质量, 但实际上量取液体时一般多用体积, 因此引入了新的表示浓度的方法:摩尔浓度.这样引入新课显得自然流畅, 且把百分比浓度与摩尔浓度作了对比, 以防止学生混淆.

上一篇:营销原则下一篇:试题解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