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调控

2024-08-12

有效调控(精选十篇)

有效调控 篇1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对语文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根据调控的方式和实现教学效益的大小, 可将课堂调控分为低级调控和高级调控。

一、低级调控

低级调控是指教师应该向学生公开表明自己主张的和赞赏的正确行为, 建立课堂教学规范, 强化和巩固课堂规则和秩序, 保持良好的课堂环境。

(一) 用教师期望激励学生, 实行全面调控

我们教师把课堂秩序“管”好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期望的高低。教师一定要从正面肯定学生作出的努力, 形成良好的教师期望, 我们相信班级一定会变好的。这种意识不断强化, 在学生头脑中扎根之后, 就会使学生对这个班级产生积极地心理期待, 激发学习热情, 也使学生更严格要求自己, 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 区别学生课堂失控行为, 实行分类调控

课堂秩序不理想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讲话的学生声音大, 教室里很嘈杂, 影响了教室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但教师不能因为就此认为所有的学生都不努力, 将所有的学生推到自己的对立面, 而应该用言语艺术和正确传递教师期望的方法从情感上“笼络”大部分学生, 争取大部分学生的支持和配合, 课堂教学秩序就会逐步好转。

(三) 调动学生兴趣, 实行多种调控

1. 形象调控。

形象包含教师为人师表的端庄、整洁、精神饱满的“外在形象”和准备课题讲析的精彩纷呈、授课方式的创新多变。知识脉络清晰可见更养人耳目的“内在形象”, 在展示自己“功夫”魅力的同时去尽显知识的魅力。

2. 转移调控。

在教学过程中, 偶尔会遇到一些突发的外干扰和内干扰, 如教室外的脚步声、周边环境机器操作声、电闪雷鸣或某学生的怪笑声, 教师就应适时应对, 采取提高自己的嗓音, 眼神捕捉, 动作示意等方法因势利导, 将学生注意力予以转移。

3. 暗示调控。

作为教师, 无法确保每时每刻无一学生走神或做出不合时宜的举止, 为了不影响大多数学生听课, 教师宜采取暗示调控的方式, 向该学生“不经意”传达某种暗示信息, 让学生适可而止。

在课堂上,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来自于诸多方面。但善于调控课堂, 调控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高级调控

高级调控是指教师调控思路清晰, 调控技巧充分, 并达到预设与现实的统一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高级调控不仅能使教学“化险为夷”, 而且能使课堂别开生面, 而实现融洽的课堂。实现高级调控, 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讲”、“练”结合, 调控教学程序

一个适当的教学程序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困此, 要努力把每堂课的教学程序安排得既科学合理、又富有变化, 以追求教学程序的和谐美。

如何有效调控教学程序, 李镇西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认为“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 教师应尽量少讲,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去感知、去领悟、去体验, 让学生学得更多一点、更好一点。

(二) 快慢相宜, 调控教学节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其中的人文精神, 应该说就是指对学生的人格关怀, 特别是对学生的价值取向、灵魂塑造、身心愉悦等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关怀。课堂教学, 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 因其课程特点蕴含着应有的节奏, 在教学中掌握好语文教学节奏可以说是达到这种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

1. 依据所教课文的内容来确定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的形式要服务于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内容, 要采用不同的节奏设计。如同样是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春》可采用活泼、欢快、轻松的教学节奏, 而郁达夫《故都的秋》可采用端庄、严肃、悲凉、紧凑的教学节奏。

2. 依据课文中涉及的情感来设计节奏。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 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调控课堂。通过朗读品读、烘托渲染教学控制节奏, 再结合媒体手段, 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 使之与作者共鸣。

3. 利用语音、语调、语速等来调整课堂节奏。

语言节奏是指讲课时的语音、语调的高低和说话速度的快慢。首先, 语音要清楚畅通。其次, 语调要抑扬顿挫, 再次, 说话要快慢适度。

4. 根据学生反应, 随时调整节奏。

如发现学生课上心不在焉, 就要考虑是否教的内容太浅, 太浅则要加快节奏, 转学新的内容。太深学生会索性不听, 这样就得放慢节奏, 把问题讲明白。若学生的兴致很高, 精神奕奕, 即使是课堂的“疲劳区”, 也可以不改变节奏, 一直维持到底。

(三) 松紧适当, 调控教学气氛

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

1. 穿插引进, 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 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能动性。

2. 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 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 自由想象和创造, 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可以说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程。

3. 要多鼓励、少批评。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 学习劲头足, 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 学习没有劲头, 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多用鼓励性词语,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让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那么, 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喜人的局面。

总之, 课堂调控应是一项多元组合的教学保障策略, 更是一项教师教学控制的高级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如若想从根本上调动课堂气氛, 使语文课魅力四射, 还需要不断的探索。让我们运用教学智慧创造语文课堂的精彩。

摘要:文章讲述了课堂调控的意义, 并根据课堂调控实现的效益大小将调控分为低级调控和高级调控。低级调控是课堂调控的基础, 并分析了低级调控应采取的方法。高级调控是实现课堂高效益的关键, 从教学程序、教学节奏、教学气氛三方面论述如何做好教学调控。

课堂调控的有效手段 篇2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课堂上学生听课不专注,思想开小差,相互说话,或者昏昏欲睡,随意性强,坐姿不正确,东倒西歪。老师讲课接话茬,经常出现小动作,迟到、不文明现象和突发事件,严重的课堂像一盘散沙,没有一点约束感„„

面对学生这样的不良行为,有的老师常常是声嘶力竭的大喊三声:“注意!注意!坐好!坐好!听课!听课!随之而来的是,手拿教鞭,把黑板敲得山响,又继续上演它的“皇帝的新装”,口吐白沫的讲啊、讲啊,把自己累得不得了,学生烦得不得了,结果是费力不讨好,竹篮打水一场空啊!请问问自己,你在给谁讲课?咱们这样的站在学生面前该有多么的尴尬„„恕我直言,此时的老师是在故意的掩盖自己的虚荣心。悲哀!实在是悲哀!我想,教师是为人师表,那么你的师表作用应该是表现在方方面面的。你完全没有必要处在这么难堪的地步,要勇于面对眼前乱糟糟的现象,要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学生不爱听我讲课?如果学生听咱的课要向看动画片似的轻松、愉快,他会不喜欢听吗?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课程的设计出现了问题。我要说,不完全对,同样的教案,不同的老师授课它所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营造一个活泼有序的学习气氛,教师要有一个高超的调控手段。

什么是课堂调控?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约束和控制,称为课堂调控,也可称之为课堂管理。

人人听懂,个个听讲,是课堂高效率表现。课堂调控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一节好课,并不是老师滔滔地讲,学生泛泛地听,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答疑、调控,使课堂的学习气氛静动有序,活泼井然。教学不是单边活动,并不是老师讲了,学生就听懂了,老师说了,学生就做了,要达到言者听者合一,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

首先来分析一下教师不能调控课堂的原因:

一、讲课不在状态。声音小,呆板少变化,气息弱,难以形成磁场。讲课是能量和气息的互动,声音是能量的释放。讲课声音小,磁场能量小,感染不了学生。有的教师说话声音大,讲课声音小,这是底气不足的表现,也是对问题认识不清的表现。腹有诗书,经验丰富才会让自己状态十足。

二、讲课时过多地关注自己思维逻辑,关注上课结果,关注自己动作、服装,而心中没有学生,当然没有效果。气场留在内部而不与学生交流,产生不了互动的效果。如教师自己陶醉在《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学生确没有反应,达不到交流互动传输的效果。

三、教姿教态不规范,不洒脱。年青教师容易在讲台上晃来晃去,走来走去,踮来踮去,像不倒翁,像钟摆,像蝴蝶,不稳重的姿态会让学生心灵浮躁,骚乱课堂,有时会手足无措,上课拘束,让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心。年老教师容易按部就班、拿腔拿调、伏案授课,老化、虚弱、固守心态产生不了互动课堂。

四、关注局部而忽略整体。提问甲而忽略全班。如果教师有关注整体的意识,你的声音、语调和肢体自然地发生变化。教师要有左顾右盼的习惯,时刻注意教室内“前、后、左、右、中”五个点的视线位置。搞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五、没有意识到所有的课都是营销课。教师是营业员,教学内容是产品,而学生就是顾客,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来让学生购买你的“产品”。课堂上,营销效果衡量标准就是学生

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解了知识、运用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有营销意识了,你就会心中有学生,关注学生能力提升和研究重点(教学内容不是授课的重点,授出的方式才是教学的焦点)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里最大化地获取知识呢?靠的是课堂上对学生行为的管理。现在讲一讲课堂调控比较实用的方法:

一、搞好首堂课的常规训练,让学生养成习惯,为后来清静课堂奠定基础。学生刚进课堂,陌生坏境不懂规矩,人和人之间有怯怯防卫心理,是统一思想固化行为的大好时机,教师利用好这个时机,大力建设班级文化,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要求和训练。对违反规定者及时校正。(校训誓词、课堂常规)如轻声漫步走进教室;坐到座位上悄悄的拿出书,仔细的阅读、积累;听课时坐姿(身坐正,脚放平,肩放松);读书时声音洪亮,感情饱满;写字时 注意三个一(眼离本子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要让学生知道我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

校训誓词参考:我是××学校的学生,学校因我的到来而美丽,我因学校的规范而自豪。在校期间,我坚决保证按时上学回家,积极完成作业,维护公共卫生,亲近老师同学,学会感恩老师、父母和社会!宣誓人:×××

上课准备:一收(桌面)二放(横放凳子,放下双脚)三挺(微挺身材,放松双肩)调整坐姿:一(伸开双手)二(重叠双手)三(双手落桌)

二、搞好教学设计,备课考虑学生注意力,围绕教学目标,手段灵活多样。

每个环节都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二级上册第六讲《成语学习真有趣》,我们设计课程时,如果单一的“读 一读,记一记,写一写”,这两个小时的课对学生来说呀真是一种变相体罚。教学时就要遵照二年级孩子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采取成语接龙——有气无力,力大无比,比比皆是;

看成语画图画——画蛇添足,守株待兔;

观看成语故事视频——叶公好龙,孔融让梨;

讲成语故事——井底之蛙,拔苗助长;

动作演示猜成语——聚精会神、张冠李戴、狼吞虎咽;

说反义近义成语——垂头丧气,趾高气扬;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用成语说话——星期天的早晨,秋高气爽,我们喜笑颜开地到香山游玩。到了香山,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去登山。香山的美景真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呀!

说有关亲人的生肖成语——胆小如鼠,龙腾虎跃,鸡犬不宁。

再如四上三讲“点面结合”写场面设计:

教学目标:学会“点”“面”结合写场面。

教学重点:掌握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点面结合方法写出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步:播放图片,引出什么是场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场面。

第二步:播放视频,思考一下这是什么场面,有哪些人,主要是突出哪些人?

第三步:讲解什么是点面的概念。教师现场举例让学生分清哪是点、哪是面。

第四步:出示描写刘翔跨栏的文字,全班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哪是描写面的文字,哪是描写点的文字,用不同横线划出来。

第五步:快速阅读《一次大扫除》《冲刺》段,再次分辨感悟文章中的“点”和“面”。教师小结:写场面活动类的文章要有大量点面结合的文段,点面结合形式多样。

第六步:教师分别朗读刘翔跨栏点或面的句子,让同学思考这是写人物的什么?教师通过朗读重音和肢体语言让学生发现写作方法。

第七步:分组阅读《跳绳比赛》、《拔河比赛》 《愉快的十分钟》,指出点面句子和写作方法。能过发小标贴来鼓励学生参与。

第八步:男女生比赛吹气球。请人拍照,拍照精彩和容易忽略的地方。女生吹时,老师指挥男生说点面的句子,说各种描写的句子,教师在旁边结合写作方法加以点评,每说一句加一分,分多者获胜。全面观察,细致描绘。男生吹时,女生观察描述。

第九步:播放拍摄照片,让学生抢答补充描写的句子,教师再次强调要把场面写好,必须要有细致的观察习惯。

学习状态调控与有效教学 篇3

一、对学习状态的概念辨析

虽然人们经常使用“学习状态”一词,但对于“学习状态”的概念,却并没有一个含义一致、逻辑自洽的定义。韩信钊在《个体终身学习状态与学习辅导探究》(教育探索,2001年第12期)一文中,将人从小到老的学习划分为如下几种学习状态:本能学习状态、他导式学习状态、模糊学习状态、自组织学习状态、创新学习状态。这里所说的学习状态,主要指学习的组织形式,重点关注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有序程度。

刘毅玮在《学生学习状态及其调整策略研究》(教育探索,2003年第11期)一文中,将学习状态定义为“学生在从事学习活动时,身心活动在强度、稳定性、持久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并将学习状态分为学习生理状态和学习心理状态,前者包括学习者学习时的生理激活水平,如觉醒状态、意识状态、兴奋状态等;后者包括学习者学习时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认识状态,特别是思维状态、动机状态和意识状态等。这一定义明确了学习状态的性质是身心活动的基本特征,并从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然而,在学习状态中,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是难以严格区分的。

李海燕在《远程学习者学习状态探微》(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学习状态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学生从事学习活动前的学习准备状态,也包括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状态,还包括学生从事学习活动后的学习达成状态。这一解释根据学习活动的过程,区分出三类不同的学习状态,并将学习状态扩展到心理状态以外,不仅包括学习者自身在学习活动前的准备状态和学习活动后的达成状态,而且包括学习活动中的环境状态。

在心理学中,学习是个体通过后天经验获得内在倾向或外显行为的持久变化,内在倾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知识的积累、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等,外显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技能的获得、习惯的养成和改变等。这些变化是建立在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学习状态,就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在强度、稳定性、持久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具体说,就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动机的强度、情绪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三个方面的特征。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可以分别从动机、情绪、注意三个方面分析学习状态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割裂的。它们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协同发挥作用,共同确保学习过程的顺利实施,并取得理想的学习结果。具体说,动机由特定的需要所激发,为学习活动设定明确的目标;情绪为学习活动的进行提供必要的唤醒水平(激活/困乏)和效价体验(愉快/不愉快);注意使学习活动能够指向并集中在相关的学习内容上。

根据以上分析,学习状态是伴随学习过程并支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内部身心状态,既不包括外部的环境因素(所谓的“学习环境状态”),也不包括学习活动结束时所达到的学习结果(所谓的“学习达成状态”)。作为学习任务存在的背景,外部的环境因素(光线、声音、温度等)能够影响内部的学习状态,而学习状态则通过影响感知、记忆、思维等学习心理活动,而间接地影响最终的学习结果。此外,学习状态和学习心理活动还受到作为先前学习结果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影响。以上关系可用图1描述出来。

二、如何理解和描述最佳的学习状态

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埃立克·詹森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学习,都包含三个基本的要素——状态、策略和内容。其中,“状态”是指适合于学习的精神状态,即对自己的学习内容有着强烈的热情与渴望,保持一种近似疯狂的执着去学习,只有这样,才会发掘出潜存于自身的巨大能量。这一观点将学习状态归结为学习动机,并强调高强度学习动机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在教育培训领域得到有效的应用,新东方的英语考试培训、李阳的疯狂英语等就是典型范例。

与这一观点相反,我国古代先哲强调专一与镇定、淡泊和宁静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荀子在《为学篇》中形象地指出:“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讬者,用心躁也”。诸葛亮在《诫子篇》一文中告诫自己的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为解释这一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是:在一定限度内,动机强度的提高会导致工作效率的提高,但超过这个限度,动机强度的进一步提高会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这个中等强度的动机称为最佳动机。最佳动机的强度因工作的性质而不同:对于比较简单的任务(如背单词、打字等),最佳动机的强度处在较高水平上;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如背课文、按规则解题等),最佳强度处在中等水平上;对于较高难度的任务(如写论述性作文、完成复杂的几何证明等),最佳动机的强度处在较低的水平上。

根据这一定律,短期的语言培训属于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因此,高效率学习所需要的最佳动机强度是较高的;而长期的知识学习属于比较复杂而困难的任务,高效率学习所需要的最佳动机强度是较低的。只有在较低强度的动机下,才会有稳定的情绪和持久的注意。

综合来看,可以从动机、心境、注意三个方面,对长期知识学习所需的最佳学习状态做出如下的描述:在动机方面,中等强度的动机是有利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表现为从容与淡定;在情绪方面,稳定的、波澜不兴的心境是有利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表现为宁静与镇定;在注意方面,持久的专注是有利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表现为坚持与专一。

一些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聆听一堂精彩的授课、攻克一个困难的问题、阅读一部深刻的著作时,有时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自己身处何方。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将这一现象称为“心流”,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将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而获得的高度的兴奋感及充实感。这种状态经常在艺术家、棋手、攀岩者及作曲家等高水平专业人员中出现。当一个人在学习中出现以上情况时,往往被认为达到了最佳学习状态。

三、从学习动机的激发看有效教学

在心理学研究中,动机不仅包括稳定而持久的特质性动机(内部动机),也包括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动态变化的状态性动机(外部动机)。两类动机同时存在,共同决定着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不同的理论对动机的性质和影响因素有不同的观点。

根据动机的强化理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建立在强化基础之上的。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行为发生后获得或增强的正面刺激,如表扬、奖励等;负强化则是指在行为发生之后撤销或减弱的负面刺激,如责骂、体罚等。强化的反面是惩罚,即在一个行为之后出现的能够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降低的刺激。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在行为发生之后获得或增强的负面刺激,如责骂、体罚等;负惩罚是在行为之后撤销或减弱的正面刺激,如表扬、奖励等。虽然正强化和负强化都可以增强行为的动机,正惩罚和负惩罚都可以减弱行为的状态性动机,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采用正强化和正惩罚,较少采用负强化和负惩罚。

动机的强化理论过于强调外部刺激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内部心理因素,难以解释学习动机中的复杂现象。针对强化理论的缺点,?阿特金森提出成就动机理论,将动机看成是个体追求成功(趋)和避免失败(避)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提出计算两种倾向的强度的方法。卡文顿根据两种倾向的强度的不同组合,将学生分为四种类型:高趋—低避,称为“成功定向者”,这类学生对简单的学习任务提不起兴趣,但也不会在困难的任务面前无谓地浪费时间,通常会选择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低趋—高避,称为“避免失败者”,这类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要么选择能够轻易完成的任务,要么选择非常困难的任务;高趋—高避,称为“过度努力者”,这类学生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较高,但极易受到失败经历的动摇,处在持续恐惧之中;低趋—低避,称为“失败接受者”,这类学生面临学业挑战时表现出退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对成功不感到自豪,对失败也不感到羞耻。

班杜拉认为成就动机理论只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所导致结果(“成功”或“失败”)的推测,没有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他将前者称为“结果期待”,将后者称为“效能期待”,并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效能期待”指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能力的推测;当一个人确信自己有能力实施某一行为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实施这一行为。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前者认为能力是可改变的,后者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持不同能力观的学生所设定的成功的标准也不相同。持“能力增长观”的学生倾向于将“掌握性结果”作为成功的标准,希望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持“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则倾向于将“表现性结果”作为成功的标准,希望在学习中证明或展现自己的能力。

根据动机的强化理论,将强化与惩罚结合起来使用(动机过弱,利用强化来增强;动机过强,利用惩罚来削弱),就可以使学生实施某一行为的动机的强度维持在中等水平。然而,这仅仅是从状态性动机(或外部动机)的角度来看的,没有考虑强化或惩罚对特质性动机(或内部动机)的影响。研究表明,外部强化究竟是提高还是降低内部动机,取决于个体对强化的感受与看法:当个体把奖励视为目标,而行为仅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时,内部动机就会受损;而当奖励被看作是成功或自我效能的支持性证据时,内部动机就会提高。

浅谈课堂偶发事件的有效调控 篇4

一、课堂偶发事件处理失当面面观

动态生成的课堂, 打破了旧的课堂秩序与平衡, 这对已习惯于过去那种四平八稳、配合默契的“控制式”教学的教师来说, 无疑是严峻的挑战。教师如果缺乏深厚的专业学识和足够的教学智慧, 就无法适应灵活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 难以有效调控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从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1.失察

个别老师对课堂中出现的“偶发事件”, 尤其是教学预设之外的问题, 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与新奇发现, 往往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避而不谈, 有的则以一句简单的“课后讨论解决”“课后自主探究”来搪塞敷衍, 无视学生的情绪与反应, 一味固守课前的预设, 一味追赶教学的进度。有时课堂的偶发事件完全可以生成新的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 教师没有敏感觉察而任其白白流失。

2.失法

面对课堂偶发事件, 有的教师不能准确地了解或推测事件的原因, 不能敏锐地把握事件的性质、学生思想跳动的脉搏和发展的苗头以及课堂变化的趋势, 进而针对实际情况科学灵活地选择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处理办法, 而是急躁冲动、感情用事, 或训斥辱骂、冷嘲热讽, 或强硬压制、生硬回绝, 或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 导致课堂矛盾激化和师生关系恶化。

3.失控

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 教师一味跟着学生走, 太过顺其自然, 放任自流, 致使原有的课堂目标迷失, 课堂秩序失控。

4.失度

教师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尤其是处理“课堂异动型”的偶发事件时, 在情感流露、措辞选择、处理实施等方面往往容易失去分寸, 宽严失当, 造成教学秩序的更加混乱。如个别老师在批评、罚坏行为的同时, 还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与人格侮辱;有的老师因处理纪律问题而不惜影响、耽搁正常的教学, 等等。

二、课堂偶发事件的有效处理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 再有预见性的教师, 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全部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 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情况, 教师是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 教师应豁达、宽容地面对, 冷静、智慧地处理。

1. 敏于观察, 正确决策

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与良好的决策能力。面对课堂偶发事件, 教师首先要敏于观察, 洞察事件的状态、程度、影响, 观察学生的反应、态度、言行, 了解或推测事件的原因, 预测事件的结果或发展的趋势, 从而把握事件的性质、学生思想跳动的脉搏和发展的苗头以及课堂变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 做出准确的判断, 再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该淡化的淡化, 该化解的化解;该疏导的疏导, 该堵截的堵截;该当堂处理的当堂处理, 该课后解决的课后解决。

2. 沉着冷静, 以静制动

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教师要制怒戒躁, 沉着克制, 不要一遇到突发事件就动气发火, 批评训斥, 甚至停下课来就事论事或上纲上线地处理。这种针锋相对或直接压制偶发事件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因此, 遇到偶发事件时, 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冷静地掌控局面, 迅速使课堂安静下来;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耐心细致的教育, 态度严肃而亲和, 心胸平静而理智。这样, 才能做到既不影响课堂教学, 也不放弃原则来姑息迁就学生的问题行为。

3. 正面教育, 因势利导

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 因势利导。遇到课堂偶发事件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 结合教学实际, 要诱导攻心而不要简单粗暴;要心悦诚服而不要强迫服从。这就要求教师遇到偶发事件时要动之以情、规之以矩、导之以行, 因势利导, 启发自省, 帮助学生认识错误, 从而有效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4. 时效统一, 及时高效

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要讲求时机和效益, 既抓紧时间, 又不偏离课堂教学目的, 不中断教学进程。为此, 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应力求做到:一要尽力缩短处理问题的时间, 把偶发事件消灭在始发状态, 不使其蔓延;二要尽力限制、减少、消除偶发事件的消极影响, 尽可能不影响全班, 不影响教学;三要点到为止, 见好就收, 只要阻止、平息偶发事件即可, 不要陷入无休止的纠缠与随意发挥;四是尽力运用教学机智, 化被动为主动, 把处理偶发事件转化为教育学生的一个时机, 以取得最佳效果。

5. 化弊为利, 长善救失

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教师要变消极为积极, 变不利为有利。有些偶发事件, 表面上看干扰了课堂教学、破坏了课堂纪律、影响了教学进程、打断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但其中往往包含着一些积极因素,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和挖掘, 并加以利用, 化消极为积极, 变不利为有利, 把它当成一种鲜活的教育教学资源予以重视, 把处理偶发事件变成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生情趣、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教育大多数学生的一次机会, 变成推动教学向纵横延伸拓展的一个新契机。这样做, 既处理好了偶发事件,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课堂偶发事件的应对技巧

1. 借题发挥法。

即把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之中, 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借题发挥加以引导。有位教师在新接任一个新班的第一节课上, 当她打开粉笔盒时, 里面跳出了一只癞蛤蟆, 学生哄堂大笑。面对学生的挑衅与恶作剧, 教师并没有发火, 而是一把抓起癞蛤蟆问:“大家知道它叫什么吗?”学生哄笑着说:“癞蛤蟆。”老师接着问:“我问的是它的学名?”学生答不上来。于是老师娓娓解释道:“它的学名叫做蟾蜍, 它的皮虽然难看, 却可以提炼出一种名贵的中药--蟾酥。蟾蜍在古代还是个吉祥物, 读书人考中状元叫‘蟾宫折桂人’。”老师的表现让学生深切感到:这个老师胆子真大, 了不起, 知识丰富, 心眼好……

2. 因势利导法。

所谓“势”, 是指事情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处理偶发事件时, 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 然后或顺势把学生引向正路, 或逆势把学生拉回正轨。一位教师教《陌上桑》一文时, 组织学生讨论:“这么多人见到罗敷后都不约而同的停住脚步去‘观罗敷’, 这说明了什么呢?”“好色!”一个学生洋洋自得地说。班里一下沸腾起来了, 还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学生在起哄。短暂的停顿后,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好色”两字, 并在“好”下面加了着重号。然后让同学们给它注音、组词。然后, 接着问:“通过刚才那段文字, 大家能否用一个词概括罗敷的特点?”“好看”“美丽”“漂亮”“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是啊,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刚才那段文字中的青年人、老年人、耕者、行者都不约而同地停下来观赏罗敷, 是因为罗敷太美了。同学们再想想, 大家的这种心理能否用‘好色’一词来形容呢?”“不能, 因为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子沉溺于情欲, 贪恋女色;而爱美则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钦佩。”在这里, 教师没有回避学生的“异口异声”, 更没有简单的批评训斥他, 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了他, 并顺着他的思路展开教学, 将问题引向纵深, 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在自然而然中对学生的认识进行了修正与提升。

3. 以“变”应“变”法。

当课堂教学超出原来的设想, 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 且影响到正常教学时, 教师可以采取以变应变的方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课时, 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 然后以“蝴蝶飞进教室”为谜面让学生打一词牌名, 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 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呀, 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 于漪老师继续她的讲课。

4. 暂时悬挂法。

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有的还可能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 或比较难回答、难解释。如果把时间过多地消耗在此, 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这时, 教师不妨采取暂时悬挂法, 将问题暂时"搁置'起来, 或是稍作处理, 留待以后再从容处理或师生课后再去解答。如一位老师在教初中《思想品德》“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一课时, 有位同学在课堂上问:“老师, 社会主义代替了资本主义以后, 还有没有垄断存在?”显然, 这是一个超出教材内容范围而又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言两语难以讲清楚的。这个时候就可以把问题暂时悬挂起来:“某某同学这个问题提得好, 不过, 现在大家接触它还有点过早, 等到大家上了高中, 学习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以后就不难解决了。”这样既不挫伤提问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鼓励他们分析问题和探讨问题, 还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5. 幽默调侃法。

著名学者海因·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让人接受。”教学幽默是教师性格、修养、智慧的表现, 它用富有情趣的、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灵活、巧妙地实现教师的教育、教学意图, 将教学引向成功。遇到一些偶发事件, 教师不妨表现得幽默一些, 既缓解了紧张情绪, 也有利于转移学生不良的注意力。有位外语教师在教cock (公鸡) 一词时, 有个学生突然怪声怪调地说:“有没有母鸡呀?”顿时, 全班一片喧哗。教师平静地说:“有, 不仅有母鸡, 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讲解, 并表扬了那位学生的好学好问, 但也批评了他说话的态度。这样机智的处理, 既没有干扰正常教学, 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受到了教育。

6. 将错就错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 可以采取实话实的方式, 但如果教师每次都仅停留在承认错误的层面,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威信。有时教师不妨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将错就错的方式, 既及时纠正出现的教学错误, 又以此为契机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新的境界。一位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发现一篇构思精巧、立意新颖的优秀作文, 教师决定把它当范文讲评。作文讲评课上, 教师刚一读完, 就有学生站起来揭发这篇作文是抄袭的。全班哗然, 同学们一起把目光投向那位抄袭作文的同学, 那位同学羞愧得低下了头。老师有些始料未及, 短暂的思考后, 说:“看样子老师也无法拒绝美丽!这篇文章既然深深地吸引了某某同学, 又强烈地打动了老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它的美, 看看它好在哪里?”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对文章的欣赏上, 等同学们评赏活动结束后, 老师以此为契机, 从那天开始, 要求全班同学每天轮流推荐一篇文章在班上朗读。在这里, 面对学生对作文抄袭者的检举、全班同学的一片哗然以及抄袭者的羞愧自省, 教师机智地将错就错, 重新确立师生的关注点、动情点, 让同学们一起赏析文章的佳妙, 并以此为契机, 要求全班同学每天轮流推荐一篇优秀作文。不仅使那位抄袭作文的学生免受自尊的伤害, 而且开阔了全班同学的阅读视野, 开拓了大语文学习的渠道, 并引导学生宽容别人的错误, 唤醒犯错误者的内省与改进, 让错误顿时变得美丽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教学中, 偶发性事件时有发生, 需要教师能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 采取最合理的解决方法, 机智化解。惟有这样, 方能确保课堂教学的生动有效。

有效调控 篇5

一、教师自身情绪的调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因素。教师的情绪不仅影响学生间的关系,而且影响师生关系。而体育教师的上课情绪往往体现在课堂上的表情、行为、语言及心境等方面,积极的情绪会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对于课堂中出现教学效果不好的现象,我们往往更多的去从教学设计、组织调动、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方面去分析,而忽略了我们自己的情绪表现。在教学中教师以不同的情绪对待学生,学生对动作的掌握和学习的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心理活动因教师的情绪而变化,并表现出与教师情绪相应的学习态度。

(一)、避免对学生的“情景界定”,给予积极再定义

所谓教师对学生的情景界定, 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思维上已经界定到某一个位置。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产生一个坏的情景界定,那他每一次上课就会带着消极的情绪走进课堂,肯定也不会带来好的教学效果。要使一堂体育课保持愉快、活跃而又秩序井然的状态,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情绪氛围,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情绪调控,避免对学生负面的情景界定。比如,一个被顽皮学生搞得精疲力尽的教师一旦界定学生“很顽皮、孺子不可教”时,那当他一走进课堂教学这个情景时,他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害怕给这个班级上课。一开始就把某个甚至某些学生界定为“劣等生”的教学必然带来“无所谓”的教学效果。改变“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容忍学生合理性的存在;改变“应该倾向”,不去苛求自己实现诸多的“服从、顺从”和“必须”,多想一想“我做学生时比他(她)还淘”,对自己和学生的要求保持合理的弹性。所以老师要运用积极再定义法给予学生好的评价,有时候,同一件事从某一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以课堂混乱、需要不停地整顿课堂秩序这一简单事件为例,课堂秩序不好说明班上的学生很活跃,这正是可以好好利用的资源,教师充分调动这种活跃情绪组织教学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对学生的任何压制都是无济于事的,再加上冷嘲热讽,只会加重师生之间的隔阂,既影响学生的课堂态度,也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授课情绪。尽量做到每一节课的开始都要给予学生新的良性界定,相信学生是一张白纸,不要在不同的白纸上标记上不同的“符号”。

(二)、尝试运用冷幽默感染学生,避免情绪对抗

幽默的人必然是睿智的人。幽默是智慧的象征,幽默是情绪的调节器。恰当地运用幽默, 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也可以使教师自己的愤怒、不安等不良情绪得以缓解。幽默的老师永远是受学生喜欢的良师益友,而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其学科的例子数不胜数。对抗的课堂气氛实际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各行其事、随便插嘴、故意捣乱,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常不得不终止程序去维持秩序。因为师生的情绪对抗产生的“恨屋及乌”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可想而知。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适度幽默表现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宽容。如在课的开始,整队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用幽默的语言吸引或一句玩笑就解决了问题,可能比“过激的言辞”收获的效果更好。例如,在肩肘倒立的练习中,学生总是立不直,教师的一句“你这是比萨斜塔”,学生既会心一笑又明白了老师的意图,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可使其心领神会。一次体育课堂集队时几个学生迟到,部分学生还在讨论数学课的考试,老师一句“没到的同学请举手”,学生先是一愣,然后是开心一笑,之后便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开始了课的任务。当然,幽默的语言和行为要运用适度,避免课堂氛围过于活跃,造成收不回来,要做到放与收尽在掌握。

(三)、学会“蹲下来交流”,摆正位置以平和心态对待学生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主体,“蹲下”身子,用儿童的眼光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并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传递自己对学生的爱,给学生以自信,使学生体验到自己被发现、被尊重、被欣赏的快乐,从而进一步促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投入学习。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愿望强烈,课堂气氛活跃。

新课改后更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的互动。“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体育教师必须做到由“导师”向“学友”的转变,克服长者自居的心态,明确知识、技能的传授是与情感的投入分不开的,坚持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为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努力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教师要蹲下来、走下去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尊重学生的劳动和创新,虚心向学生学习,真正实现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转变的理念。

(四)、注重导入环节的情绪调动

课前体育教师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控好,走进课堂就能以良好的情绪状态带动学生,避免把课堂外的不良刺激引起的消极情绪带入课堂。过去几年涌现的“快乐体育”强调的就是愉快与兴趣对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一个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体育课堂教学导入部分的情绪调动往往决定整堂课的情绪氛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以奠定本次课的情绪基调。如:天气突然转凉,学生对体育课准备不够、衣服过少,都在打颤,原本教学内容是技巧课,活动量偏小,易产生消极情绪,这时教师的一个兔子舞或捕鱼游戏的安排,再加上自己的参与与带动,马上减少学生的消极态度,课的进行也就顺畅多了,教学效果自然好了很多。

二、教学过程中情绪的驾驭

(一)、调生即调己,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情绪的引发

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发挥了情绪的功能,就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集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

(1)、良好的教态,体育教师要精力充沛地进行教学活动。

(2)、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热情来感化学生。

(3)、良好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对将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形成一个兴趣链:有趣——情趣——志趣;好奇心——求知欲——自觉练习。

2、教学中情绪的调节(1)理解和尊重

建立“我们处于这个年龄时还不如他们”的心态对待学生,要多加理解,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其要有积极的看法,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让他们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活动,切忌以师长的姿态进行“训导”,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2)个别对待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被重视,而不是冷落或者忽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每节课教学任务的不同、学生年龄的差异、个体素质的不同进行区别对待,多些耐心指导,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并加快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真正使学生达到好学、乐学的目的。

(3)积极鼓励

多运用荣誉激励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口头表扬、发小奖品(如贴贴纸、大拇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练习情绪。积极的鼓励对学生毫无疑问是一种良性的刺激,从而大大刺激学生正性情绪的形成和维持,而这会使学生在学习时充满力量,唤起他对技术练习的强烈欲望。

3、克服不良情绪方法

(1)委婉暗示法

如发现个别学生游离于群体,或语言暗示,或使个眼色等予以提醒。这样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不至于分散全班的学生的注意力。

(2)以静克乱法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学生情绪波动较大,人数较多时,难以用暗示法,可以采用“以静克乱法”。比如,当一些学生过分激动,秩序紊乱,教师可暂停授课,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大家,“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突然停止授课,会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可恢复室内平静,这时教师可继续授课。

(3)主动回避法

在很多教学情境中,教师会因为对教学的某一或某些方面把握不好而产生不良情绪,或者由于个别学生的玩劣而大发雷霆,从而影响上课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视而不见主动回避的方式来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影响教学活动。

(4)写小纸条法

课前准备一些小纸条,表达鼓励、担忧、关心,针对学生课堂表现传递老师的心声,对激发学生热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写小纸条可以避免了当面批评教育的急躁情绪。

(二)、改进教学方法,调控师生情绪

1、实施情感教学

运用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情绪情感,使这种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主旋律。实施情感教学,必须坚持激情、导行的统一。所谓“激情”,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情感,形成情感共鸣、和谐共振的教学气氛。教师要掌握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选择恰当的情感激励方法,或以知启情,或以情激情,或以景生情,或以行育情等等。所谓“导行”,就是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为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其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情”“导行”两个步骤,都要以学生的情绪情感的激发为前提条件,并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保持教学内容新颖、生动、启发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育教学也如此。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生动活泼、充满快乐因素的教育活动。选择新颖、灵活的教法,使学生感到学习能得到精神的满足,使课堂上出现想、练、比多层次的结构,达到“育体”与“育心”相结合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教师用“三靠一低头,滚起来象个球”的形象生动的讲解,使学生的情趣得以维持巩固。

3、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魅力

“言为心声,情见乎辞”。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准确、科学、通俗、流畅,并富有情感和表现力。做到简明扼要,清晰准确,同时要讲究语言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激发学生情绪,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联想、回忆,使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例如在教原地推铅球时,讲清楚“蹬——转——顶——推——拨”整个动作环节要领。结合动作示范,使学生较快理解动作要领,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加深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4、维持情感的动力作用

当学生挑战高度、克服极点、征服困难、战胜自我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情绪波动起伏这一特点,让每位学生最充分地激发、体验和表现他们的情感,甚至可以让他们手舞足蹈,高声呐喊,放声大笑,接受感情的洗礼,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作用。

5、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合理安排练习密度、难度)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节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课堂教学节奏,指教学过程中各种成分(教学的密度、速度、难度、强度等)连续不断的交替,在时间上以一定次序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形式。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量、强度和难度,是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并把体育活动的节奏,化为学生心理节奏,引起共鸣,产生更美好的情感,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练习过多、过难、超过学生的运动生理负荷承受能力,学生会感到困惑、疲劳;运动量小,练习过于单调,学生会学得轻而易举,索然无味。因此,课堂教学的时间与内容应适量、适宜,使教学内容成为“有效信息”。对于练习的难易程度,应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即学生经过努力能掌握知识和技术为宜,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由欣赏“成功的喜悦”,到巩固、强化原有的动机。

(三)、重视教学情绪场的构建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勒温把物理学中力场的概念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当中,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场中发生发展的。教学情绪场是一种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情绪感染,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或学习需要,促进学生想学乐学的心理感受和教学氛围的形成。在教学情绪场中学习,需要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可能发生的情感反应,使其能在情绪场中被学生接纳、内化。在教学活动构建情绪场要做到:

1、着眼生活,引导情绪;

2、融入问题,调动情绪;

3、合作学习,活跃情绪;

4、凝练知识,渗透情绪;

5、提出置疑激发情绪。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教学情绪场的构建是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根据知识内容积极构建教学情绪场,从而努力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课前唤醒情绪

把学生的情绪由潜伏状态转移到积极活动状态,使学生做好学习活动的最佳心理准备,唤醒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使他们迅速从课前的各种活动状态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中。同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要积极维持教师自己和学生的双边情绪唤醒状态。

2、诱发兴奋

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分析、观察、捕捉学生的情绪兴奋点,创设情境(趣味情境、问题情境等)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需要和日常生活相联系,注意场地与强度的安排,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获得成功,处于一个学习的兴奋点上,给学生创设一个心理场。同时在教学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效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它会有效地支持学生奋力向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情绪匹配

设计出能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情绪情感的方法,使之有效地匹配到认知活动和学习行为中去,以提高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效能。在维持师生双边情绪唤醒的状态下,激发学生产生与学习情境相关的积极情绪,使愉快因素集中于教学过程,如角色扮演、模仿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都可以为学生提供重要的情绪匹配。

4、反馈与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和结束环节,提供恰当的反馈和评价,这是教学情绪场构建的延伸性环节。在反馈和评价过程中,可通过激励式、问题式、概括式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归纳总结,给学生一个强化。在给予反馈和评价的同时,要适当地使用表扬和奖励。“好表扬”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鼓励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所有学生的进步都应当受到肯定、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产生能力效能感,从而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外源性动机。及时和恰当的点拨、反馈及评价性总结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课前课后的情绪渗透(一)、备课中情绪因素的介入

1、备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绪因素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情绪因素,各种情绪因素恰恰可以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材、教法是教师课堂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的中介或载体,教师对教材内容中的情绪、情感进行挖掘,赋予组织呈现以及灵活运用教法是教师调控课堂情绪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案例的趣味性,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有所用。

2、备学生,把握学生个体和群体情绪因素

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对学生个体和群体情绪因素有明确的感知和理解,同时应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要有很好的把握,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课堂情绪状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因为学生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而责备学生,这是备学生情绪不充分的表现。一味的责备常常会适得其反,把问题越弄越僵,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较好的情绪感知和洞察能力。

3、备场地,营造美好环境情绪因素

场地、器材布置美,力求做到场地干净,清洁美观、放置有序,场地周围配以富有教育意义的标语、图片,使学生赏心悦目,在增加美的感染力的同时调控学生情绪,使学生的情绪保持最佳状态,取得学习活动中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反思中情绪因素的渗透

教学经验反思和课后反思是使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课堂情绪和学生情绪的反思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身对付应激情境的经验,使自己教学手段变得更有技巧,情绪更稳定,教学能力逐渐趋向成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有效调控学生负面情绪例谈 篇6

拿破仑曾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这句话说明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增强调控情绪”的目标,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正面情绪,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而将负面情绪视如洪水猛兽,担心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身体健康、学业水平,围追堵截负面情绪,但效果却不理想。

一、对负面情绪的误解

【情境】一年级的陈晨在校园的草丛里抓到一只西瓜虫,放在一个铅笔盒里,取名“西瓜太郎”,课间拿到走廊和同学逗它玩,不小心被自己踩死了,就大哭起来。这时,上课铃声快响了,陈晨哭着不肯进教室。

教师A:不就是一只西瓜虫吗?下课后再抓一只就好了……老师送你一个小贴花纸。

教师B:哭有什么用?大家也不要围着他,先进教室,让他哭完了再进教室。(其他孩子进教室,陈晨继续哭)

教师C:你不要哭了,哭有什么用!快上课了,赶快进教室……老师的话你也不听……你再哭,就不要上课了!

教师D:是你自己拿出来的,怪谁呢?要看管好自己的东西,不要只顾贪玩,这是个教训。

这四位教师的处理方式是我们常用的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分别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交换型。这是用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换取孩子停止负面情绪。教师认为哭和生气这些负面情绪是有害的,需要用替代的方式修补。孩子可能暂时缓解了情绪,但内心的内疚、伤心情绪被压抑着。

第二种:冷漠型。教师能接受孩子的情绪表现,但没有积极引导,任由他自己处理。得不到关注的失落情绪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

第三种:惩罚型。教师对孩子的情绪表现感到不满,加以责备甚至恐吓。孩子也许暂时被教师的威严吓住了,回到教室,但其内心增加了委屈情绪。

第四种:说教型。教师喋喋不休地给孩子讲道理,不理会孩子的情绪。孩子原有的负面情绪没有消除,可能还增加了内疚感。

这四种处理负面情绪的类型背后,是教师们对情绪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负面情绪有害,而极力回避和压制。但事实是,负面情绪回避不了,也压制不了,学生还是没有学习到有效管理情绪的方法。

二、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

情绪是心理感受经由身体表达出来的一种状态,是自己最忠实的朋友,情绪没有对错,是给我们的提醒,负面情绪有其正面意义和价值。

1.得到关注

当孩子处在正面情绪中,家长和老师都会感觉放心,忙着做自己的事情。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长辈则会更关注他们。例如,带着负面情绪的哭的行为出现,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旁边的人都会关注他。

2.满足需求

每一种情绪后面都有它的内在动机。负面情绪出现,说明他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例如,出现后悔情绪,是希望自己找出一个更有效的做法,同时让自己更明确内心价值观的排序。

3.积蓄能量

情绪是带着能量的,可以被用来帮助我们作出反应并采取行动。例如,愤怒情绪为自己提供能量,让自己采取行动对障碍和困难作出反应。愤怒的情况下,个体会变得勇敢,说出平时不敢说的话,做出平时不敢做的事。当孩子遇到危险时,恐惧情绪出现,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度,使意识增强,提高对潜在问题的警觉性。

4.调适自我

一个人有正面情绪,就会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能让心理状态保持平衡。例如,当我们失去自己心爱的东西时,都会有“悲伤”这种情绪,这是促进深沉思考的反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失去中获得智慧,从而更珍惜所拥有的、享受得到的快乐。

三、负面情绪的调控模式

1.适时——“四步”谈话法

校园里,性格不同的学生聚在一起,经常会因为一些事情引起一些同学过激的负面情绪,需要教师适时帮助他们掌握情绪调控方法。

例如,午间,六年级的沈毅稍不顺心,就冲同学发火,扔东西,歇斯底里地喊叫,这次,他又爆发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采用以下

四步帮助其调控情绪。

第一步:接受他此时的情绪。教师对他说:你看来很愤怒,也有委屈,你先冷静一下。(然后,让其他围观学生散开,把扔的东西捡起来。)你愿意跟我谈谈吗?(如果他不愿意,尊重他,等他冷静后再谈。)

第二步: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如果他愿意,让他坐下喝口水,然后问他现在什么感觉。让他说出内心的体验,如愤怒、委屈等。接纳他此时所有的感觉。

第三步:肯定可接受的部分。耐心倾听他的宣泄,了解到他很想为班级做点事,可几个班干部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他觉得他们看不起他,所以才会生气。我肯定了他为集体考虑的想法,肯定他想在同学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他觉得被老师理解,心绪被抚平了。

第四步:共同讨论解决方法。这时,与他一起共同讨论解决方法:“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同学们尊重你的决定呢?”他想了一下,说:“我要把话说清楚,也让我的朋友帮我一起说。”我肯定了他的方法,继续问:“当你把话说清楚了,别人还是不接受,怎么办?想出至少三种方法。”经过思考,他给出以下三种方法:“也许自己的设想不合理,请其他同学帮助完善;可以跟班主任交流,寻求他的帮助;自己尽力了就好。”我肯定了他遇到困难尽力想办法的做法。我知道他内心有自卑情绪,这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

2.适情——模拟讨论法

情绪来源于个体内心的一套信念系统。外在事物,只不过是诱因而已,内在的信念系统,才是决定因素。当学生的负面情绪具有共性时,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利用班会创设一些情境,组织大家讨论、交流,改变他们的信念系统,达到预防与引导的目标。

例如,五年级班主任刘老师发现几个男生经常在课间打骂,就在一次晨会课上出示了一个讨论题,组织大家讨论:甲同学骂乙同学“猪”“笨蛋”,乙同学有以下四种反应,分别代表了内心怎样的想法?

A:回骂“你才是猪”,两个人打起来了。

B:我真的很笨,伤心地哭了。

C:你这样骂我,你不见得就聪明,骂别人笨的人其实自己也不够聪明,所以乙想证明比别人聪明一点,不去理睬。

D:他说话粗鲁,提醒我这件事我还没有用到最好的方法。

学生们根据四种反应,给出四种心理解释。第一种:觉得我吃亏了。第二种:我很没用,很自卑。第三种:我对自己有信心。第四种:我是我自己,我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大家对四种理由都给予肯定,没有强调对错,但每个孩子心里已学到了积极处理问题的方法。

3.适境——榜样示范法

学生和任何人的交往都是一个情绪学习的过程。由于和父母交往最多,他们最多的还是“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父母的熏陶。有的父母总是忙乱急躁地应付各种事情,孩子也会模仿父母的那种急躁情绪;有的父母遇到不顺自己心意的事就大发雷霆,孩子在与同学相处时也容易出现愤怒情绪;有的孩子遇到困难就失望、沮丧,源头也是父母中的一方。如果我们的老师也在这方面树立了负面榜样,那就很难让学生学会调适自己的方法。有所学校利用家长学校给全体家长做了“如何培养孩子积极情绪”的讲座,让家长学到了情绪调适的方法,班主任要求家长带头示范,并让孩子写情绪观察周记,记录自己和家长情绪波动的过程,持续一个月,很多家长反馈,自己调适情绪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孩子也反馈最近心情不错。

4.适己——舒缓情绪法

情绪形影不离地跟随着我们,当负面情绪出现时,不可能有教师或家长随时引导,因此应教给学生自我舒缓情绪的方法。教师可以介绍各类放松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唱歌法、运动法、睡觉法、涂鸦发泄法、向朋友倾诉法等,组织大家交流,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并交流成功体验,持续一段时间,使这个方法变成像本能一样的自然,帮助自己调适负面情绪。

心理学家曾说:“情绪只是讯号,当学习了事情里该学习的,情绪就会消失。”教师只有真正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学生才能更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吴江,215200)

对恢复训练的可控因素的有效调控 篇7

在现代运动训练的过程中, 为了追求更好的训练效果, 运动员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理和心理负荷。这将大大提高运动员机体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 甚至会处于十分疲劳的状态。如果在训练后缺乏必要的身体恢复, 很容易造成过度训练, 使训练效果下降, 甚至引起伤病。所以, 疲劳和恢复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联的方面, 是决定训练效果的两个因素:疲劳给机体的机能提高创造了条件, 而恢复为进一步的提高得以实现提供了保障。而目前我们很多的基层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重视施加负荷, 而不重视恢复训练, 导致不同程度的影响到运动员日后的训练和比赛, 影响了运动员成绩的提高, 甚至造成运动员伤病而断送其运动生命。所以在训练中必须重视恢复训练, 要把恢复训练作为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

二、恢复训练的方法

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和合成各种能源物质, 而且不同的能源物质恢复的速度不同。所以各种生理机能并不是在运动结束后才开始恢复, 而是在运动时随着能量物质分解后的再合成就已经开始, 但是当分解过程超过了再合成的速度时, 能量物质不可能完全恢复。而只有当运动结束后, 剧烈的消耗停止了, 合成的过程超过了分解过程, 人体各种机能才逐步得到恢复。但是恢复的快慢与所采用的恢复的方法有直接的联系。目前运动员恢复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教育学恢复法, 心理恢复法, 医学——生物恢复法。

三、恢复训练方法中的可控因素分析

(一) 教育学恢复法。

教育学恢复法是指在一次训练课中以及训练小周期中安排适宜的训练负荷来达到促进有机体恢复目的的方法。这是最积极、最重要的恢复方法。

1、在训练课中的恢复。

在训练的实施过程中, 不同的负荷类型、强度造成运动员疲劳的速度和机体的各部分疲劳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力量训练中, 一般力量训练和速度力量训练相比, 一般力量训练机体疲劳的速度要慢一些;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相比, 大肌肉群疲劳的速度要慢一些。在训练中应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在每次训练课中教练员应在运动负荷的节奏、间歇时间和间歇方式、训练内容和手段的搭配中考虑到恢复。如大强度的训练手段之后可穿插轻松愉快、富有节奏性的训练手段, 以有利于恢复。

2、在一个小周期中各训练课的内

容、负荷安排和训练手段的搭配应考虑运动员的恢复。专家建议一般不在上午安排大强度的速度性练习。另外, 基层训练队的队员运动水平不是很高, 所以在一个小周期中, 负荷的安排最好是波浪式的。同时, 运动训练作为一个长期行为, 还要处理好训练小周期和调整小周期之间的关系, 通常在连续二至三个训练小周期后, 要安排一个调整小周期, 以利于机体的恢复。

(二) 心理恢复法

采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 如心理自控的练习、暗示性休息, 能有效降低心理上的负担, 快速恢复在运动过程中消耗的神经能量。在运动训练实践中, 常常采用一些积极的语言鼓励运动员, 同时注意观察运动员的情绪状态, 一旦察觉运动员有不良情绪状态出现, 可以采用谈话、自我暗示、暗示性休息——睡眠等方法及时帮助队员尽快地走出不健康的情绪状态。以减少由不良情绪带来的能量消耗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消极影响, 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良好的训练状态。

(三) 医学——生物恢复法

此类方法可以分为两种:身体恢复法和药物恢复法。它们能加强机体抗负荷能力, 较快的消除机体及局部肌肉的疲劳, 有效地补充能量物质, 加强适应过程, 提高工作能力。

1、生物恢复法

在实践中, 一般在负荷不是很大的时候采用慢跑然后静力拉伸的方法。有研究证明, 慢跑后的拉长放松可以使肌肉在很大程度上使肌肉松弛下来, 是肌肉得以保持弹性的有效方法。

在较大负荷训练后, 根据实际条件, 一般采用按摩法。在按摩时必须考虑血液淋巴的流向。腰背部和大腿后侧由于肌肉十分发达, 一般用手按摩很难达到放松的效果。在大负荷后, 可以用上人脚踩的方法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放松, 切忌用脚趾或脚跟旋转点踩。在这部分肌肉基本放松后, 应注意改用较轻柔的手法继续实施按摩, 这样可以使心理和生理同时得到放松。

2、营养恢复法

营养恢复法主要是服用各种营养补剂, 以及时补充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物质, 起到恢复的作用。作为普通运动员, 主要是通过膳食来补充。合理的营养搭配是消除疲劳和提高抗疲劳能力的重要手段, 注意科学合理地补充能量和维生素。要根据运动员的不同专项有所区分, 另外, 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 为了缓冲和消除酸性物质的影响, 必须适当摄取新鲜蔬菜和水果等碱性食物, 提高机体的碱储备, 增强机体的抗疲劳能力。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服用蛋白粉、肌酸等, 会有更好的效果。

四、建议

(一) 恢复训练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恢复训练的方式方法。

(二) 教育学恢复法是最基本、最

重要的, 而且是最积极的恢复方法, 教练员必须熟练掌握, 从根本上协调训练与恢复的关系, 使负荷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三) 教练员要注意观察运动员的状态。

在训练实施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观察队员的训练的表现, 如果队员出现一些非正常的表现时 (如紧张、焦躁、面色不正常、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 要及时认真分析原因, 区别对待, 采取有效的恢复手段, 以保证训练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袁作生.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1]袁作生.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

[2]凌月红.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员恢复训练方法及实践应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0) .[2]凌月红.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员恢复训练方法及实践应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0) .

探析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调控策略 篇8

一、分组随便

许多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过程中分组不科学, 没有关注到学生性别、学业成绩、能力的倾向性等差异的互补, 不能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无法体现交流技能、协作技能评价技能、监督技能。这样, 当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后, 学生或在谈论与学习任务无关的事情, 或在静静看书;有时会发生讨论或操作被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所“霸占”、一些能力弱的学生充当“看客”的情况。

二、滥用合作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不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也不考虑有没有必要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让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甚至不用讨论的问题也充斥其中。

三、缺乏指导

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要么过分相信学生, 让学生自由放任, 不加管理和限制, 学习讨论无法深入, 课堂出现放羊式现象, 教师无法收场。要么, 教师不相信学生的合作能力, 无关紧要的问题也进行提示, 没有等到学生讨论成熟, 教师自己给出结论, 以保证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这样就导致合作学习名存实亡。

针对现状, 为了更好解决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下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 谈谈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 分工明确

在操作中, 如果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 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 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 从而降低合作的效率, 甚至会因为某一个成员的马虎使整个合作前功尽弃。只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 在共同的人物中明确各自的分好责任, 形式才能在合作中活而不乱。操作型合作可以通过操作人物的细化来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 使他们相互依赖, 荣辱与共, 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

(二) 学会思考

从学习的职能来说, 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 合作讨论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没有独立学习作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 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离开形式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 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 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 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 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 修正、充实自我观点。

(三) 学会表达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 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 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表达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由于年龄小, 词汇量少, 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 或只说半句, 因此, 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 把话讲完整、讲正确。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耐心地引导学生说清楚, 说具体。真正为学生搭建内化语言、发展语言的交流平台, 是学生知道如何表达。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完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思考, 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四) 学会评价

学会评价即引导学生在倾听他人交流的同时, 学会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经常问自己:他的意见正确吗?为什么?如果有不同意见要及时补充。同时, 学生们在评价别人的同时, 自己也会加深认识, 甚至对问题的理解也上升了一个层次, 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为学习主人, 使之善于交流。

(五) 机会均等

许多教师认为, 只要开展讨论活动, 学生就会自然地合作, 不指导、不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这样的讨论往往演变成优秀学生讲, 后进学生听, 表面上很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 实则上内含着种种阴影。在讨论中, 教师要特别关注保持沉默的学生, 可以采用小组首席发言人轮换制,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要多给后进生一些关爱, 使其原本封闭、排异甚至是自卑的心态向开放、接纳、自信的心态转变。

课堂中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 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不同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 实现了共同提高, 取得交流的实效,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与有效调控 篇9

一、高中生心理压力的来源与分析

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与个别学生交流、访谈, 我们发现, 困扰高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压力, 导致这一压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考试成绩排名的压力。

成绩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映, 每次大考后 (月考、期中、期末) 学校都会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 但在与学生个别谈话中我们得知, 学生无不表示畏惧成绩排名。 成绩排名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固然是激励与肯定, 但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他们必须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否则, 就会被师长视为不正常;成绩排名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被打击, 受老师冷落、同学歧视、家长责备, 从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甚至自暴自弃。

2.家庭的压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 他们普遍把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 寄希望于儿女们能改变家庭命运, 能过得比上一代人好, 改变生活的重担压在子女身上。 家长们进门、饭后的唠叨, 对子女生活的种种限制, 对成绩下降的声声指责, 无形中置子女于一种不应该的重负之下。

3.社会的压力。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就业形势严峻。 如今要找到一份较体面的工作是很困难的。 很多学生家庭生活不是很富裕, 除了刻苦学习, 取得优异的成绩, 他们确实很难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 残酷的现实是大多数省份高考本一录取率不足30%, 211以上大学的录取率不足5%。

4.自我的压力。

从调查数据和对学生的访谈来看, 进入高中以后, 学习负担加重, 表现为科目增加, 课程加深, 许多学生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导致产生学习压力的因素之一。 学习上碰到困难, 没有适合的有效学习方法, 学习成绩上不去, 或因为基础太差跟不上, 学生感到苦恼, 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此外, 学生不正确的自我定位和个人追求成就目标要求过高也会带来心理压力, 不少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过高, 明明无法达到却拼命追求, 由于目标超过自身实际, 基本无法实现的, 便容易产生消极、失望的心理。 长期性的自我定位偏差往往会带来学习成就感的丧失, 很容易产生“我不行了”、“我一定考不好了”等悲观的想法。 当然, 学业、考试等方面对学习固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但是在同样的压力下, 个人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却不同, 有的甚至达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这与个性特质有关, 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出现定位不合理而带来的压力感。

二、高中生心理压力的有效调控措施

船要稳行离不开“压舱石”, 必要的压力是高中生成长的推动力, 如果完全没有压力, 身心处于松散状态, 个人的潜力就无法发挥出来。 然而过大的压力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减轻高中生的心理压力, 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需要全体教师、学校、家长、社会联起手来, 共同关注, 共同努力。 在这一问题上, 我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学校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我校通过召开学生大会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对每次考试成绩只做内部排名与分析, 不公开公布, 让学生深刻理解考试的目的在于通过考试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有的分数只代表现在不代表未来。

一个班级学生四五十个, 学生的个体差异巨大, 仅靠班主任进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校倡导“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实行“导师制”, 一个导师一般只挂钩4至5个学生,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全面指导, 这种个性化指导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劳逸结合中调适压力。

由于高中生学业负担较重, 时间紧迫, 很多学生都忽视了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不管多疲倦, 还是硬着头皮学习, 无法让学习压力得到舒缓。 在疲劳中学习效率其实是十分低下的。 不论是从生理科学还是心理科学角度, 兴奋和抑制是大脑皮层的活动规律, 只有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体育运动对缓解压力是十分有效而无副作用的良药, 不仅能储备体能, 更主要的是在运动中愉悦心情, 给自己解压, 比吃补品更能调整人的状态。 我校2015届高三的做法就值得借鉴, 学校要求体育老师每周要安排一个集体活动项目, 全年段师生都参加。 一般先绕操场跑两到三圈后再按班级组织学生参加集体项目。 由于每周活动项目不同, 又以班级比赛形式, 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在锻炼活动中, 他们的压力得到了释放, 身体得到了锻炼, 从而以更充沛的精力、 更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终在高考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3.学校建立与家庭相互沟通的制度, 创造宽松环境。

家庭、学校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上, 家长主动联系学校, 主动与班主任沟通, 密切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动态, 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我校每个学期都要召开一次家长会, 还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微信群, 加强家校联系, 共同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我校要求家长应该帮助子女树立必胜的信心, 创造宽松、欢乐的家庭气氛, 不渲染考试的艰难给孩子制造畏难情绪;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 注意不使用许诺和威胁性语言, 容易使学生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不把过多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施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家长与子女沟通, 了解子女的心理, 和子女建立亲密的关系, 做孩子的知心好友, 及时调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处理亲子关系, 我校还经常印刷一些诸如如何和孩子交流, 帮助孩子减压, 把高考复习阶段家长要做什么等资料提供给家长, 让家长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 培养孩子乐观、健康、自信的心态。

4.组建学习互助小组, 让学生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我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 性格特点和学生个人意愿组建学习互助小组, 并对各学习小组的综合表现进行评比, 引导各学习小组之间良性竞争。 这一做法密切了学习小组成员的关系, 有利于学生学习上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还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疏导学生出现的心理压力。 因为中学生心理特点普遍具有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的需要, 一旦出现心理压力, 多数选择向朋友倾诉, 学习互助小组的组建使得出现心理压力的同学多了一条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的渠道。

5.建设并完善心理咨询室, 做好高中生的心理压力调节和疏导工作。

有效调控 篇10

“退缩型”学生:少举手、怯问答、得过且过;“疲惫型”学生:疲乏样、病态状、精神不佳;“自我型”学生:自做事、乱涂写、埋头不听;“滑头型”学生:爱讲话、出怪调、动作滑稽。

这些行为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改变学生以上课堂问题行为,提高教学效率,以下几个小技巧不妨用用:

一、应对“退缩型”“疲惫型”孩子的措施

1. 多让孩子角色表演,体验成功

“退缩型”孩子胆小自卑,安于现状,他们好像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因此,精彩有趣的师生合作或生生合作环节,最好多给他们机会,哪怕他们合作得不够到位,也不要计较,不要心急。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半截蜡烛》剧本好理解、好演绎。因此,在这节课上,班里“退缩型”的孩子基本被我一一请上台,按里面的角色每组六人。在我的指导下,想不到这些孩子对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三个德国军官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周旋,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的情节演绎得很生动,其动作、神态、语言很搞笑,就连三个小配角——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的神情、语言也演绎得不错。精彩的课本剧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学生在随后布置的随堂作业《难忘的一节课》中写了自己在这一节课中表演的心情、表演的情节与感悟。

2. 多让孩子朗读或回答,锻炼口语

欲变其身,先变其口。“退缩型”孩子不积极举手发言,有时连回答的声音也如蚊子,老师、同学常听不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根据课堂现状或教学情况,多请他们朗读,多留一些简单问题让他们答,锻炼他们的胆量,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哪怕他们的朗读缺乏感情,哪怕他们的回答语无伦次或是“错误”答案,甚至文不对题,教师也不应完全否定,应从学生的朗读或回答中找出闪光点,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给予赏识性和期待性的评价,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

“你读得很认真,如果……会有更好的效果。”

“今天XX同学能抓住不同人物的语气读,有感情,赞一个!”

3. 及时维护,保护孩子自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退缩型”孩子大都不善与人交流,在同伴眼里是“丑小鸭”。有时孩子间不当的言辞更会让他们雪上加霜,导致他们课堂上变得更拘谨、更扭捏。因此,老师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维护,让他们恢复信心,树立勇气。一次及时的维护可拯救课堂上“退缩型”行为孩子的自尊,能有效纠正“退缩”的课堂行为。

4. 给予温馨关心,调整状态

当然“疲惫型”的孩子有可能本身就存在身心问题,也有可能是装出来的。一旦发现,教师应趁互动时悄悄走过去,俯下身子,轻声问:

“病了吗?今天不舒服吧?”

“你还好吗?”

……

这关切的一问,让孩子相信教师是真的在乎他们,此时生病的孩子会告诉缘由,我们则要进一步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让他们休息一下,喝口水,病情较重的要及时联系家长将其带回家休息。当然,那些无病却又漫不经心且呈“疲惫状”的孩子在我们的温馨的关心下,也会挺直腰板,调整状态,认真听课。

二、对付“自我型”“滑头型”孩子的措施

“自我型”“滑头型”孩子主要是没有真正全身心地投入课堂,面对他们,教师千万不能不闻不问,放弃不管或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或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这样做会适得其反,激化矛盾。如何略施技巧,让其更好地调整状态?

一个眼神的交流。走到他们旁边,静静看他们几秒,把要告知的言语、思想感情传送给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行为不对,从而专心听课。然后我会安静离开,继续讲课,既不影响该孩子,也不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活动。

一个动作的暗示。走到他们面前,用指尖轻轻地敲他们的桌子两三下,或突然停在他们身旁几秒,或突然中止讲课等,这种动作的暗示促使学生有所觉醒,停止不良的课堂行为。

一种语气的变化。悄悄来到他们身旁,变换教学语调,以轻声细语的柔情及激情澎湃的语调凝聚孩子的注意力,带动孩子走进文本,走进孩子心田。使学生懂得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在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这“弦外之音”可促进他们发现自身问题。

当然,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情感教学,积极情绪(耐心倾听、始终微笑、教学语言幽默睿智等)也会感染学生,促使他们不知不觉控制自己的问题行为。

三、结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有效调控】相关文章:

有效教学中有效调控之我见05-13

怎样有效的调控音乐课堂05-30

调控04-16

调控政策04-30

综合调控05-02

调控方向05-08

利率调控06-03

人口调控06-10

理性调控06-28

调控中心07-18

上一篇:饮水现状下一篇:小学高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