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2024-08-11

语文教学锦上添花(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篇1

一、巧用电教, 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生动可感的电教媒体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 它能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如教学《观潮》一课, 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 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 借助投影和录像, 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 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电教, 突破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很多。巧妙运用电教媒体铺路搭桥, 减缓学生攀缘思维高峰的坡度, 是理解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学《落花生》一课, 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 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在教学中可利用电教手段优化组合, 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利用活动幻灯片, 左上方是“落花生”图, 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 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 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的文字。在教学中, 让学生一边看图, 一边听录音, 一边品味文字意思, 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 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 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 从视听创设的感知中, 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落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 从而体现落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 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自然地悟出“人, 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 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

三、巧用电教, 培养语感

巧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 能丰富学生感知, 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 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感人悲壮的历史场面, 低沉、徐缓、真挚的配乐朗读, 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 总理那高大的形象, 人民那不可抑制的悲痛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此时学生的心态已进入角色, 进入语言所描述的语言情感氛围中。再运用投影, 将文中的关键词、句、段显示出来,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咀嚼, 深入领会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此时学生入情入境, 朗读情真意切, 令听者动容。

四、巧用电教, 发展个性

表情朗读,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篇2

教师有时是一位主持人,掌控着课堂的节奏和流程;教师有时是一位诗人,拥有着诗人的多情与善感;更多的,教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善于表演的艺术家,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演绎让学生领会到作品深刻的内涵。心理学家埃克曼认为面部表情是用来表达情绪的,而身体语言,如姿势、手势、眼神等是用来传递信息、加深理解和印象的。朗读时加上必要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必然会给我们的阅读教学锦上添花,这样的朗读,可称之为——表情朗读。

一、表情朗读的前提条件。

要进行表情朗读有两个大前提必不可少:第一,加细生活,让学生情感经历酝酿和积累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相当一部分要渗透于课外。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将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进行细节化,让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去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将变得更为丰富,朗读时才能把握准感情的落脚点,不至于出现干巴巴的假读。第二,要进行表情朗读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如若课文的语言文字都读不通顺,学生哪会注意朗读时声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更不用谈朗读时的表情了!

二、表情朗读的有效性策略。

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得包含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我们必须用上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来抒发我们对作品中人物或场景的热爱或憎恨,喜悦或悲伤,同情或厌恶。我们的主观感受从何而来,不妨从下面几方面试一试:

其一,从文本上来。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段细细品位,从中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体验情感。这些方法很好,都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手段。但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插图,从插图上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苏教版第二册(上)《朱德的扁担》一课插图:朱德挑着两箩粮食,满面笑容地在爬山。朱德总司令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境直观鲜明,我们在读这段文字时就可以用轻松愉悦的语气读。再比如苏教版第二册(下)《母亲的恩情》一文插图:母亲在油灯下缝衣;杨柳树下送子;孟郊看着阳光下的小草感慨万千的情景。这一幅幅图片彰显了母爱的伟大,朗读时我们就可以读得抑扬顿挫,表情夸张些。

其实,文中的每幅插图都是我们情感的催化剂,它们就像那润物无声的细雨,不知不觉中,我们变成了作者,变成了主人公。通过对图文的悉心体会,运用丰富的表情朗读,我们很快体会到人物表情的变化,内心的变化,从而深化了文本的情感体验。

其二,从创设的情景中来。1.丰富文本内容。

苏教版第二册(上)《再见了,北京!》就是最典型的一篇课文。我告诉学生,我国早在1993年就首次进行了申奥,但是却以失败告终。在学文之前,有两份材料我作了拓展介绍:第一份,1993年申奥是失败了,但我们申奥的愿望依然是强烈的,成功申奥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光荣,我们并没有放弃,我们继续努力。许多外国媒体评论说:“北京能够顶着重重压力,坚持奥林匹克精神,这本身就是一场胜利!”就在这种情况下,2001年7月13日晚上,我国北京申奥终于成功了。当时人们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申奥的背景资料介绍完了,许多同学热泪盈眶,感触很深。这些资料是书上没有的,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但又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所需要的感情基础。我紧接着还告诉他们:第二份,细数北京奥运之最:最多国家参加的奥运会——20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最多人观看的奥运会—— 北京奥运创电视收视纪录,前十天观众达44亿人。最大奥运会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在内共投入470亿美元。最多人参加志愿者选拔的一届奥运会,也是志愿者最多的一届奥运会,达到50万人。最漂亮最有东道国特色的火炬——祥云火炬,好评度100%。最长最高最多的火炬传递——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距离为十三点七万公里,堪称历届之最,唯一一次奥运火炬到达珠穆朗玛峰。最有东道国特色的奥运奖牌——金镶玉:奥运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奖牌。最华丽最震撼的奥运会开幕式——中国文化的一页如画卷般展现在世界人民眼前,全世界都为之震撼!最长转播时间北京奥运转播——5400小时现场实况转播各项赛事,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多2000小时。打破世界纪录最多的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一共有37项世界纪录被打破。中国获得最多金牌最多奖牌的奥运会——金牌51,银牌21,铜牌28,共计100枚奖牌位居金牌榜首。在丰富了文本内容之后,我们再读课文,去感知申奥的艰难,成功承办奥运的辉煌,体会人们为什么“久久不愿离去”,孩子们朗读的热情顿时高涨。学习课文时,学生的庄重表情,学生的热情朗读,很自然地就洋溢于整个课堂,充斥着整篇课文。

2.用音乐渲染环境。

情绪具有感染力。黛玉见落花触发伤感情绪,写出著名的《葬花吟》。现今更是不同,各种现代的多媒体设备更是一应俱全,再加上老师的语言、表情,创设出特定的情境,渲染课堂的气氛,对我们现如今的教师来说并非难事。苏教版第二册(上)《水乡歌》就是一篇需要用音乐带动我们朗读的课文。朗读前放一段水乡小调,在水声、琴声的烘托下,我们的那颗毛躁的心顿时变得特别纯净,耳畔回响着水乡特色的音乐,我们放松表情,伴随着文本内容,或问、或答、或感、或颂。表情与朗读不由自主地就达到和谐统一,学生自然地沉浸于作品意境氛围中。也许这就是表情朗读的最高境界吧!

3.教师率先范读。

如果说丰富文本、渲染环境对激发学生的表情朗读起的是间接作用,那么,教师的范读起的就是直接作用。在引导学生表情朗读之前,教师自己先示范读一读,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然后再学就不那么困难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老师的范读来感染学生。老师的情传递给学生,这叫以情传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经常采用范读的方式,这样的范读就是以情传情。老师流露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再把学生的情感“传”到教材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特别是对古诗文的教学,要读出什么样的韵味,光靠老师用简单的词句去表达总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比如曹植的《七步诗》,教师先读一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诗人对亲兄弟欲骨肉相残的焦急、愤恨。然后再让学生初读,找出诗句的关键词“泣”。理解曹植用豆和豆萁在比喻他和他的兄弟,豆萁不应该这样急迫地燃烧自己,煮熟锅中的豆子,做兄弟的也不应该利用手中的权职来杀害自己的亲人。经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就能大致感受到我们需要的那种意境。有时意境这东西不需要技巧,不需要说教,只需要我们心与心去真诚地交流,我们的表情朗读就像那淙淙流水,水到渠成。

其三,从朗读技巧的运用中来。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学会“美读”,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是通向“美读”的一条捷径。我尝试从语调、重音、停顿、语气、表情五方面着手训练。如苏教版第七册《孙中山破陋习》一文,这件事发生在封建制度的旧中国,对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条件下生活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然而疼痛是什么感觉,学生却是有所体会的。姐姐缠足时“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这时的语调应低沉,表情应很痛苦。“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时的语调应是失望的,伤感的。这句话感情很强烈,如果我们让学生昂首挺胸,读得高亢、激昂,仿佛就在喊口号,效果很一般。其实体现孙中山对这种“陋习”极大的憎恨,我们放松表情,一字一句的,读得缓慢而低沉些,才更富有感染力。在平时朗读时,联系课文内容,辅助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文本中去,促使表情朗读更具有效性。

三、表情朗读的注意点。

首先,注意体现表情朗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让学生读出自己的心声。在指导朗读时,作为教者不能用自己的理解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朗读的水平也不同,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防止千篇一律,众口同声。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范读,但绝对不能指出哪个词该重读,哪个词该轻读。因为有时关键词可以重读,也可以重音轻读,因人而异。另外, 表情朗读可以分为欣赏和运用。虽然我们教师不能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朗诵大师,但我们应该让每位学生至少都能欣赏别人的表情朗读。

其次,注意表情朗读中存在的局限性。表情朗读既然这么好,那么课本上所有的文章都可以使用表情朗读吗?当然不是。那些思想性强,情文并茂的课文,诗歌类型的课文,可多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人文熏陶。一篇课文的思想性,它决定了朗读时的基调和感情色彩。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它总是着力刻画出最能打动人的情节,只有在这些内容上进行有效的表情朗读,才能使读者内心和作品思想内涵产生共鸣。一般情况下,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不要求表情朗读,表情朗读至少用于一句话中。

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进入社会各阶层,进入到千家万户,同时也渗入了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看来,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是现代社会大势所趋,是完成当前教学任务的需要。信息技术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同学们的学习好朋友,教师教学的好助手。

一、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信息网络中丰富多彩、生动逼真的影音、图文资料,快捷的交流渠道,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材料,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毋庸置疑,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网络为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提供重要的帮助

《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预习课文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强调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语文的预习离不开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搜集课文中人和事的相关材料,以求对课文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信息网络是最好的工具。

(二)信息网络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语文习惯的好帮手

自主学习语文习惯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一直以来,由于语文学习只靠书本,受单一性的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总是难以激发。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难以培养。信息网络丰富生动多样的语文资源,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信息网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习惯,提高语文素养的好帮手。有不少学生以前一提到读书就皱眉头,一拿起笔写文章就咬笔头。自从在信息课上学会了上网,在语文课上欣赏到了网络影音图文的生动有趣之后,便深深地爱上了网络。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引下很快爱上了网上阅读,有的甚至参与网上的论坛讨论,发表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见解。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了,语文素质自然也提高了。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学习的难题,这当然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但这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家中学习时就难以如愿。信息网络这时可就帮了大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向他人请教,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信息网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语文知识来源于阅读,来源于社会生活。网络就为我们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和生活的空间。学生通过上网进行大量的多方面的阅读,积累了不少的材料,社会阅历也不断加深。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信息网络为这些能力的培养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学生不但可通过上网进行阅读,而且能参加网上的讨论。

二、信息技术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

科学技术赋予人类生动形象的多媒体享受。神奇的多媒体可使枯燥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形式多样的教学素材。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又为教师提高教学理论、优化教学手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一)信息网络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渠道

信息技术以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内容的广泛而著名。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观念随之在不断更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当前教育的潮流,教师就要与信息技术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信息技术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充实、优化自己的教育手段,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网上的教育理论资源是丰富的、新潮的。上到国家级权威网站,下到小学校的网页,这些都是教师更新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水平的乐园。教师还可通过上网进行教育研讨,相互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信息网络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上网查找资料,享受网络给学习带来的乐趣。也可以把预先在网上下载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把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交流。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我先在网上搜集有关大海的录象短片,大海上波澜壮阔的景观一下就吸引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日出的过程,制作了五张幻灯片:一望无际的海面、海天相接处发亮的云雾、越变越红的云天、太阳初露海面、喷薄而出的红日。教学时,先单独放映这五张幻灯片,并进行讲解,然后按顺序连续放映,形成完整印象。学生看到了太阳从海平面升起时景象的动态变化,理解日出的过程,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感受到海上日出的壮观情景。由此可见,生动形象的网上资源,不但活跃了学生,活跃了课堂,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信息网络是丰富教学内容的宝库

课文叙写的内容是有限的。要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入的透彻的理解,教师就要拓广教学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就是教师拓广教学内容的好渠道。如在教学《龙的传人》一课时,我从网上搜集许多有关龙的图片、装饰、壁画,“龙”字的不同书写体,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龙文化知识。课文讲解完之后,我又从网上下载了《龙的传人》这首歌,让学生学唱,学生在动听的歌声中进一步增强了作为龙的传人的民族自豪感。

(四)信息网络能为教师共享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手段

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教育教学网站中丰富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案、教学软件、教学案例等为我们教师的学习参考提供了方便。对专家、同行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在参考学习的同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经过消化加工,变为自己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这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效益。

让实践活动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篇4

一、阅读实践,加深课文理解

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化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孩子天生就有一种阅读兴趣,阅读实践可让孩子在课堂的教学空间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强化体验,发展语言。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语文教学中可让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如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引读等,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明理。小学语文教材中亦不乏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角色表演,通过象征性的移情,积极地参与表演活动,使文本更加形象化,生动化,使学习活动更加多姿多彩。如通过将课本中的故事加工提炼,在班级的“讲故事比赛”中重新进行演绎,可有深度地对学生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此外,还可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诵比赛,让学生将课内外读到的精彩片段与大家交流分享,教师可做朗读方法的指导,鼓励人人参与,提高朗读水平,增强信心。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让孩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充分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参与活动中,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班级活动,增强学习趣味

班级活动是学生能动的主体活动,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在他们自身多样而全面的活动中实现的。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可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享受乐趣的同时增强语文能力。

在班级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创设愉快和谐的活动氛围,每次活动均会让孩子们雀跃不已,如“一站到底”参照电视版本,采用竞猜的形式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孩子们从中学到不少语文知识;“做动作猜成语”让孩子们在游戏深入领会成语的含义并从中享受乐趣;“护蛋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孩子们笔下诞生一篇篇充满真情、妙趣横生的作文;“生活中的发现”引导孩子们学习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会从生活中学习;“今年我十岁了”让孩子们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从而懂得感恩父母……每次活动过后,评出各具特色的语文能力优胜者,发给小奖品,激励他们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实践证明,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灵活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三、亲近自然,丰富语文体验

大自然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不管是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都应当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神奇美妙。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可享受无穷的乐趣。

如教学《秋天》这首现代诗后,我鼓励孩子们到校园中寻找秋天,并开展“找秋天”“赏秋景”“画秋色”等系列活动,并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将自己找到的秋天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于是一件件充满童真童趣、栩栩如生的作品“诞生”了:树叶贴画、秋景照片、水果沙拉、秋景美文等,每个小组的小讲解员就各自的作品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孩子们热情高涨,活动精彩纷呈。在写下描写秋天的作文时,孩子们言之有物,语言让我为之惊喜。

将孩子带入自然,通过眼、耳、手、足、脑的各种活动,让孩子们主动地学、快乐地学,唤起求知的欲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参与和体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提高了语文能力。

四、走进生活,提升语文能力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即课堂,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均可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在学习了《水》这篇课文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家乡水资源调查”的活动,了解家乡水资源情况,调查水资源污染状况,了解水资源污染的危害,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通过观察、调查和实践,孩子们的生活积累丰富了,信息量增加,进一步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师应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增加感性认识,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

让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添花 篇5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辅助作用日益凸显,多媒体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单一呈现方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个性化,使课堂教学变的活起来,变得更加生动和高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能从整体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使语文教学绽放异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质量 评价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正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现代媒体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

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它进入课堂后,使教育、教学超越传统视野,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密度的容量,创造出知识、学问来源多元化的文化教育环境,为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一、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视听,提高语文课堂质量。

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应该是融合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网络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为我们及时提供各类有用的信息,这是语文学习的资源宝库。比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所在的地方没有这种花,学生也没见过,为了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我翻词典,《现代汉语成语词典》这样解释:“【紫藤】落叶木本植物,缠绕茎,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总状花序,花紫色,荚果长大而坚硬,表明有绒毛,供观赏。”照这样给学生讲,不说学生弄不懂,我也弄不懂,怎么办呢?我想到了网络,到网络上一搜,紫藤的图片比比皆是,美不胜收,自己也开了眼界,了解了紫藤花,于是下载了几幅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结合教案制作了一个ppt课件。课堂上紫藤萝直观的展现同学们面前,学生了解了紫藤萝,熟悉了花序花冠,进而对理解作者受紫藤旺盛生命力感染,内心感情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样课堂效果很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庞大的信息充满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来说,过去所掌握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而要想掌握所有的新信息那是绝对办不到的,有些信息学生知道的老师不一定知道,特别语文学科其他社会学科关系密切,如果老师不借助网络信息的准确快捷来弥补,不断给自己充电,那么教学中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拓展视野,保证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好奇心强,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制作或选用恰当的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宇宙有些什么》一课时,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月球吗?月球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月球就像一个大圆球,有的说月球就像一个大黑球……于是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太空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转变传统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建立在科学人性观基础上的主体教育思想要求确立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能动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

育过程、自我发展中的价值,充分调动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工作与社会生活。旧式教育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一批唯唯诺诺、平庸驯服的“书呆子”。主体教育是对旧式教育辨证的否定,它让学生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塑造或代替他的发展。教师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

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能够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活动,增强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信息技术为孩子多方位、多角度地运用自己获得的语文知识、展示自己的语文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有的孩子将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听到的记住的故事制作成录音磁带,还配上解说和背景音乐。还有的孩子暑假里几人一组游览一处风景点,将游览过程拍摄下来,再搜集与该景点相关的传说、故事、知识,配上合适的音乐、解说、动画,制作成电视短片,开学时与大家交流分享。又如在学校开设了古诗主题学习网站和班级邮箱后,学生学习、应用语文的范围得到扩展。他们将自己的优秀习作、学习体会以E-mail的形式发给老师和同学,或在论坛中向大家推荐某一文章、就写作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其他还开展如制作风光片,设计广告画、广告语,阅读沙龙,家长推荐阅读等活动。在这些有趣精彩的活动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综合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这为孩子们提供了多方位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环境,提高学生阅读文本能力。

当前教师的备课已经逐渐摆脱传统的纸质备课,而更多的是采用电子教案,这样教师可以放开手脚,借助网络从各种信息媒体上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再根据教学实际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加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平台,完成文本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阅读许多和文本相似或有联系的文章,从中对比异同,欣赏课本外一些优美的文章。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训练,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阅读视野,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

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教学余光中的诗《乡愁》时,借助多媒体平台师生合作,领会了诗人用四种意象寄托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表达出内心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之后,我又进一步拓展阅读资料,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引导学生阅读,把它和《乡愁》对照,这样学生对作者的乡愁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要结束课的时候,我又适时推出了作者的另一首诗《民歌》让学生课后品味,还布置了学生们学完本文后仿写一首乡愁,放在自己的博客里,请同学们品,后来我在读学生的博客时,读到好些很不错的乡愁小诗。实践证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确可以在教学中起到拓展阅读素材,提高阅读能力的效果。

五、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人们获取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将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人体,特别是眼、耳、脑的学习功能,增加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需要教师、学生配合来完成。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多媒体呈现文字、图片等素材,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有些地方是“妙不可言”。这时,单纯凭借语言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师可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多媒体传授给学生。多媒体能刺激学生感官,超越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这么多的优势使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大有用武之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 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引发争论, 打开学生思路,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 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因此, 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 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语文阅读教学。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身处教改前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拥抱现代化技术,热爱挑战,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这场改革中去,使现代化技术成为黑板、粉笔一样得心应手的工具。

参考资料:

①光明日报出版社闫焕民、鲁杰主编的《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语文》

让技术理性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篇6

信息技术渗透语文课堂,彰显了几大优势:

一、激趣课堂,聚焦神思

现在一支粉笔,一面黑板,三尺讲台,老师素面朝天的语文课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现在教室里的投影设备以及时新的教学软件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面貌。比如早期的幻灯片较之一支粉笔要生动得多,容量大得多,画面生动形象得多。现在新的教学设备和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应时而出,给语文教学带来别样精彩。比如普罗米修斯白板,教师直接可以在版面上标注,写写画画,视觉效果更加显著。比如微课制作软件喀秋莎具有很多使课堂生动的功能,比如慢镜头,播放画面等,具有电影效果,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可以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二、互补课堂,提升效率

时下课堂改革提及的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很好补充,可以说是优势互补。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内是师生互动和交流的场所,在课堂外实现在线教学,使得学生走出传统课堂,能继续学习。翻转课堂可以把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进行自我学习,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走进传统课堂和老师对话,这种模式对语文学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语文学科注重开阔的视野和思想的丰富,现在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好多视频教学和网络资源恰好可以契合语文学科特点,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语文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可以互相补充,优势互补,从而打开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促进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延续课堂,聚焦重点

随着课堂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微课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走进了中学课堂。语文学科也是紧随课改的步伐,对微课进行研究、实践,以企求让语文教学向前迈出更大的一步。微课是服务于课堂的,是课堂的延续。由于每节课有时间限制,语文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面面俱到。所以可以制作微课,让学生学习课堂容纳不下的知识点。因此微课是课堂的很好的延伸和補充。尤为重要的,“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间在10分钟以内,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要知识点或重要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短小而精粹。所以微课聚焦重点、突破难点的特征,和传统课堂可以互为补充,达到效果最佳化。此外,学生可以对微课反复学习,不受传统课堂时空的限制。在课堂改革方面,微课为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四、凸显个性,发展智能

微课与翻转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微课通过精短视频让学生走出传统课堂,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这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多元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课与翻转课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翻转课堂就是创造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活动平台。学生在此空间下可以发展自主能力、空间学习能力、想象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等。微课与翻转课堂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提供了空间。

五、跨越时空,春风化雨

现在与学生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作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亦是如此。

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在线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他们在谈自己的想法时更加自由。这种交流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得彼此能像朋友一样平等交流。师生可以在线交流阅读心得,分享对某个社会事件的真知灼见。在线聊天的背景下,学生的表达可能更加顺畅,更加个性化,思维更加全面化。跨越时空的在线交流对学生的教导更能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六、开阔视野,提升素养

很多学校均已建成了校园网,购置了计算机、投影仪、教育教学软件,建设了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计算机机房等网络资源。这些技术设置的配备和资源的提供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开阔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开阔视野、提升语文素养的平台。比如学校建设的数字图书馆,便于老师查阅资料,进行自身业务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只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才能站好自己的三尺讲台,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需要拥有整个海洋,方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知识传授。所以数字图书馆给老师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提供了给自身充电的可能,对语文教学无疑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很多学校建设的电子阅览室对学生来说是文学的海洋,知识的殿堂。在电子阅览室里,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进行网上阅读各个领域的书籍,无疑对学生知识的丰富,以及文学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现在各层次开展的大规模在线培训课程,更是促进老师专业发展的良好途径。为语文教师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共同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网络在教师之间架起一座互相交流的桥梁,从而促进语文学科教师的共同发展。总之,让技术之花盛开在语文教学园地里,定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璀璨生辉,品质上乘,生动有趣。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篇7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 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是何等重要, 它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低年级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 他们对文字和语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 而对直观表象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现代教育技术所呈现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 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例如, 教学《世界多美呀》一课时, 上课伊始, 我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情境, 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童话般的神奇世界, 巧妙地为他们营造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 让他们不经意地进入课文的意境, 愉快地步入语文学习的殿堂。利用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性, 让孩子们自己把生词拖动到相应的画面中。看着这五彩的世界, 读着这美丽的词, 孩子们能不陶醉吗?只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对知识有所悟、有所得。

●●优化识字, 主动识字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 其最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攻下字形关, 培养他们分辨字形的能力, 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教学软件将枯燥的汉字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更利于学生牢记字形, 提高识字效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多识字, 其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传统的生字教学是死记硬背, 读读写写。虽然这种常规识字在教学中有可取之处, 但理解记忆较少。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电子白板弥补了这一缺陷。在识字过程中, 需要展示实物、黑白概括线条图 (即抽象概括的实物图) 、篆体汉字到正楷汉字的形变过程等, 教师通过拖拉不同的图片,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汉字。例如, 在苏教版第二册“归类识字”4中, 教学“燕子”的“燕”字, 先出现一只可爱的小燕子, 使学生感知“燕”的外形, 如头部、身体、翅膀、尾巴;然后, 出示“燕”字的篆体, 引导学生对照实物图, 明白篆体“燕”字某些部位的演变由来;最后, 当堂用笔在白板上书写“燕”字, 让学生观察、理解“燕”字上部分好似燕子的头部, 中间部分的口相当于燕子的身体, 被分开列在口字两旁的“北”犹如燕子的翅膀, 四点底像是燕子的尾巴。通过这样的理解记忆, 可以让学生在想到燕子外形时, 就很容易联想起“燕”字的写法, 达到提高记忆效果的目的。在教学生字书写这一环节时, 我们可以利用白板, 动画演示“燕”的书写过程和笔顺, 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提高了教学效率。

●●有效抓住重点、解决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不少文章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学生对文意难以领会。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能否合理处理教材, 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关键。例如, 古诗《锄禾》, 四五岁幼儿都能顺口吟诵, 但此诗本意是让学生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 粮食来之不易, 重在培养学生尊重农民劳动的思想感情和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在学习完古诗的字、词、句后, 让孩子说一说, 为什么说米饭来得很不容易?即使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 但也大多是家中的“小皇帝”, 根本体验不到种粮的辛苦, 即使有高举的几只小手, 理解也处于表层。此时可以播放一个Flash课件:烈日之下农民在田里播种、插秧、收割, 忙着脱粒、碾米、淘米、煮饭。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展示能紧紧吸引学生, 再配以讲解, 很有说服力。

●●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感性材料, 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有些学习内容距离学生生活遥远;也有些现象, 学生很难感知或无法感知。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使信息或形象远化近、小化大、本质化现象, 降低学习难度,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 讲授《草原的早晨》时,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草原, 很难想象草原美丽的景色, 所以学生在认识上容易形成偏差。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播放一段草原的影片, 使学生形成对草原的表象认识, 再阅读课文,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铺满新绿的草原”、“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骏马”、“远处, 一群群羊儿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在飘动”等词句了。同样, 在《世界多美呀》一课的教学中, 通过Flash动画的播放, 很容易让学生了解母鸡孵小鸡这一复杂的过程。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是新课程的特点。用电子白板展示教学内容的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 为学生的“说”和“写”创设了情境。以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为例, 当学生观察了小猫后, 我说:“其实, 在大自然里, 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不信你们瞧!”随即, 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在屏幕上显示许多小动物。顿时, 教室里沸腾起来, 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真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个个跃跃欲试。这时, 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刚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 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 比一比谁是最佳解说员。”然后, 利用电子白板的聚焦、放大镜等功能, 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个个说得开心, 这也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低年级的写话教学, 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 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 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促进学生感知、思维、想象、记忆同频共振, 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巧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篇8

现在使用的语文九年义务教育试验教材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阶段要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仅一二年级就要求认识1600个,并要求将识字与写字作为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更为短暂。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老师教,学生跟着念,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识字教学也变得妙趣横生。

(一)利用多媒体设计识字游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识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丰富多彩的识字游戏,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我和学生们做起了“摘果子”的小游戏。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这里有棵神奇的果树,上面结满了各种各样的果子:有香香的草莓,又大又红的苹果,还有酸甜可口的葡萄呢。谁愿意上来摘果子?”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举手上台用鼠标点击喜欢的果子。此时果子上就会出现一个生字,如果学生能够读正确 , 果子就会掉到旁边的小篮子里 , 反之果子就会掉到地上。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就连平时不乐意举手的学生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除此之外 , 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各种各样的识字小游戏,比如“找朋友”“戴帽子”“小蜜蜂采花蜜”“小猫钓鱼”“闯迷宫”等,使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识字。

(二)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突破识字难点

低年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识字训练后,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对于一些简单的生字,能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编顺口溜”等方法进行识记。但是遇到难写、不理解的字学生往往就束手无策了。此时,就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动画演示、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突破识字难点。如在《画杨桃》一课中,“肃”这个字的字形和笔顺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制作一个“肃”字的书写动画,演示了这个字的书写过程,既帮助学生分析了字形,又让学生掌握了书写笔顺。

二、巧用信息技术,让阅读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感知效果,帮助突破重难点上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将传统的学习环境重新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更先进,学习内容更丰富,使语文阅读教学更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教学才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而信息技术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催化剂。

如教学《鲸》一文时,为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幅画,画面上鲸庞大的身躯与大象、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没见过鲸的孩子们好奇而兴奋地睁大眼,发出一片惊叹。这时教师适时介绍:“这是海洋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鲸。最大的鲸有16万千克重,最小的也有4万多千克重,它是一种很特别、很可爱的哺乳动物,同学们想不想了解有关它的知识呢?”学生兴趣盎然,异口同声地答道:“想!”就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二)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多媒体技术能为课文教学提供动态的、真实的视频信息,再配上音乐、解说等音频信息,给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刺激学生感官,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在领悟课文主题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

如,执教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时,根据课前对学情的了解,班里几乎没有同学有关观潮的体验,单靠文字的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到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更无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把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影视资料呈现出来。钱塘江大潮潮来时闷雷滚动、奔腾咆哮……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轻松地将学生带入课文创设的情境之中,而且使学生在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得到自然的熏陶感染,真正感受到自然之美,产生对祖国山川河流的热爱之情。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妙解疑

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借助多媒体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调动学生视听功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詹天佑》一课中,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上山难的问题。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即使老师连比带划地讲解,学生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使用FLASH课件,演示火车是怎样推、怎样拉的,并且特别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人”字爬坡轨迹。这样化静为动,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陡坡的全过程,就轻而易己地理解了这部分内容。

综上所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总之,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会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正越来越频繁地走入课堂,并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之见。

中考语文如何锦上添花 篇9

一、答案就在文题中

阅读题中出现的画线、加点等类型的题, 其答案一般就在它的附近, 或前或后, 至少可以找到答案中的关键词或重点句。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 最后一段“……我们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但只要有这点精神, 就是一个高尚的人……”问:“这点精神”指什么?答案就在前面:“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再如《岳阳楼记》一文中最后一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 吾谁与归。”问:1.文中加点的“进”、“退”各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2.“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 退亦忧”的原因是什么?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只要考生认真阅读文段,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文段中找到。

二、注意标题

无论是哪种文体的阅读短文, 它的题目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考生千万不要忽视它, 要多在标题上下工夫, 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尽量引用原文

用原文内容回答问题, 既准确、又快捷。但要注意:引用原文一定要加引号;如果题目中明确要用自己的话回答, 就不能引用原文。例如《愚公移山》一文, 写出愚公移山的具体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再如《曹刿论战》一文,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引用原文的句子既快又准。

四、看分答题

为了节省时间, 考场上尽量少做“无用功”, 每道小题的分值不同, 答案的长短往往也不一样。分值大的题, 答案相对就长些;反之, 就短一些。但要注意题目中对答题字数的要求。

五、作文要写完

作文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 成也作文, 败也作文。考生不能留空白, 哪怕写得再不好, 也应该写完, 结构完整。要想作文多得分, 还应注意掌握以下的技巧:

标题要新颖。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怎么样才能拟出新颖的题目呢?考生不妨试试下面几种方法:1.妨拟套用, 恰当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 诗词歌赋, 广告词等, 如“金钱诚可贵, 诚信价更高”, “都是考试惹的祸”。2.借助修辞。用比喻、借代、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 拟定颇具文采的题目。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苦难是一笔财富”、“花样年华”、“地球在哭泣”、“榜上无名, 脚下有路”, 等等。

开头要漂亮。有了好的标题, 就需要有好的开篇与之相配, 这样才能持久地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如何才能写好开头呢?有下面几点技巧:一是开篇要自出心杼, 有独到观点, 言人之所未言, 发人所未思。二是开篇要含蓄, 可以故设悬疑, 能够引起阅卷老师往下读的兴趣。三是引用一些古典诗词名句或名言。四是运用修辞方法, 让人耳目一新。

结尾要精彩。要做到结尾精彩, 除了注意与开头相呼应、与主题相配合、语言通畅等要素之外, 还要追求点题独到、含义深刻、蕴意丰富、情感深切、手法独特等更高层次的表达。

立意要高新。千古文章意为高, 立意不凡, 是中考作文闯入高分和满分区的一个关键。立意要高新, 就要做到:准确、深刻、新颖、有时代感、格调高。

语言要出彩。一篇好的作文, 往往少不了精彩的语言。但考场作文时间有限, 怎么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语言出彩, 写出优秀的作文呢?可从以下几点试试:1.开头用短句, 如“星期天早晨, 风, 轻轻的, 阳光, 暖暖的。去公园的路上, 我们的心情, 爽爽的。”2.巧用对称句。如:“欢度传统佳节, 即是浸足于清泉, 沐臂于月光, 只觉古圣先贤在身边吟诵;享受民族风俗, 即是置身于大海, 浴心于波涛, 顿感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3.引用名句。4.善用修辞句。

书写要规范。这里说的“规范”, 不是俊秀、飘逸、流畅, 而是要求考生答题时, 字迹要清晰、工整, 而且卷面上一定要成行。不能“东倒西歪”, 或“龙飞凤舞”, 如同天书, 不知所云;或旁逸斜出, 挤作一团, 杂乱无章。

“四招”让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篇10

第一招:“漏”

在阅读教学中, 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细微之处往往隐藏着作者特别的言语秘妙, 假如教师直接把这种秘妙告诉学生, 这种秘妙之处就会显得直白无趣, 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不能使学生品尝到“偷尝”的乐趣。此时, 教师可以妙用“漏”字招数, 把秘密故意“漏”给学生。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徐悲鸿励志学画画》一课时, 在板书课题的时候我故意把课题写成了“徐悲鸿厉志学画画”, 在教师板书完课题之后, 立刻有学生指出:“老师, 你把励字写错了。”这时我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这里应该是鼓励的励, 而不应该是严厉的厉, 你们知道‘励志’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说“励志”就是“立志”的意思, 在这种教学情景下, 教师再因势利导, 通过层层追问, 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用“励志”而不是“立志”。在这种层层剥茧式的教学引导下, 学生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教师“漏”出的无限精彩。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故意“漏”掉一些细节, 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同时这些细节也是文本语言的秘妙之处, 这样处理,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阅读兴趣, 撑起了学生“学”的一片天。

第二招:“换”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文章, 其中一些词语用词非常讲究, 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造句的秘妙之处呢?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妙用“换”字招数, 学生通过换词比较, 不仅可以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 而且在换词比较中理解了词语的深刻内涵。

如在教学苏教版《爱如茉莉》一课时,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进头来, 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 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在教学时, 我主要抓住“探”字来让学生品味、感受, 让学生想一想“探”字还能换成哪些词语。有学生说“钻”, 有学生说“射”, 这时我再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和原句中的“探”字替换比较, 并想想有什么区别,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通过换词比较真切地感受到“探”字隐含着“悄悄的, 生怕打扰别人”的意思。而如果用“钻, 射”等词语就不能有效地把这种意思表达出来。

第三招:“补”

在语文教材中, 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 经常会在文本中出现一些“留白”之处。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对这些空白之处进行“补”白, 这样处理, 不仅可以丰富想象, 发展思维, 而且学生在补白说话写话训练的过程中, 文本内容也会显得更加丰满。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最大的麦穗》一课时,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 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惊醒……似乎在为他们惋惜。”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弟子们走到地头一无所获时的情景, 我问学生:“此时此刻,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有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了一颗麦穗说我就是最大的, 来不及了, 快把我摘下。”有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一个弟子在说, 我真后悔啊, 早知道, 我……”还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弟子默默地对自己说,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 我一定不会两手空空。”这里, 在学生的想象下, 麦穗活了, 弟子们醒悟了, 学生学得更有劲了。

在阅读教学中, 在文本语言这看似不起眼的地方, 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补一补”, 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 言语表达的亮点在学生的精彩补白下也更加显得熠熠生辉。

第四招:“仿”

在阅读教学中, 有一些文本教材中的语言描写或者构段方式非常特别。在教学时, 针对文本的精彩之处, 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可以使学生不仅明白文章好在哪里, 还可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 以及怎样表达才能更好, 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 在学完课文第二、三节以后, 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小节, 发现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仿照这种形式进行说话练习。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 有学生说:“我想变成田里的青蛙, 帮助农民伯伯消灭害虫。”有学生说:“我想变成丝丝凉风, 给人们送去清凉。”还有的学生说:“我想变成阵阵细雨, 让庄稼尽情地喝水, 长大。”……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积极地畅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此, 课堂教学更活跃,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 阅读教学也更有效。

上一篇:铁路社会保险下一篇:国际汇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