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2024-07-31

学习成果(精选十篇)

学习成果 篇1

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具体审视, 乐意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积极纳入, 勤于思考与评价, 以引起学生注意与参与。由于学生都有体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要发现亮点就的认真倾听, 全面了解, 动脑深思。此措势必会引起学生注意, 使其积极参与。例如, 对“痰中含有哪些病菌和危害”问题的研究, 可指导学生从访谈的礼貌用语、行为举止、面部表情、实施方略、实施时机、问话内容、记录内容、记录方式到资料形式的多样性、资料搜集的多元化、资料的储量与实效性、资料的处理, 再到展示方式、语言表达、分工合作等方面进行赞扬与建议。即“听了这一小组的汇报, 老师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 你们得到了一些收获吗?得到了哪些收获?你都知道些什么?你懂得了些什么?你认为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对今后的研究你有哪些建议?老师可要看一看哪些同学能充分使用好自己的权利”等等。这样, 可使得每一个人都具有成就感, 都能够通过交流而从中获得经验, 获得智慧的火花, 学会思考, 学会调查研究。在赞扬与建议过程中, 还要注重学生给以理由, 只有谈理由, 才能增强思考的力度, 才能得到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要避免收获、赞扬、建议公式化的评价, 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防止枯燥无味。

要善于追求活动过程展示细化, 以引起学生注意和协同发展。在汇报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将一些自认为不重要的、无关的活动过程情节说得笼统、一带而过的现象。如“我们来到车管所, 说了许多好话, 才接待了我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好话, 行为举止如何, 怎样进行应对与突破的等没有讲清楚。而这些经验恰恰对学生来说在与人交往、自主走入社会、如何取得活动对象的支持、找到与人合作与沟通的方法、学会如何观察人和了解人、寻找突破口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保持冷漠态度, 显然没有起到经验共享、强化体验、输理过程、促进习得等作用。此时, 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谈出细节, 即“能将怎样表达请求的、如何面对的给大家说得具体而详细些吗?”这样, 不难会促进学生引起回忆, 再现过程, 温故体验, 强化习得, 促进思考。学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的这些活动细节, 对于他们来说有的是没有经历过的, 有的是存有差异的, 自然这就凸显出了它的新颖性, 势必要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参与。

要落实做法和资料的交流, 以引起学生切实吸纳。关于哪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做法和资料, 由于学生在叙述的时候往往是语速比较快或吐字不清或声音较低等, 听者往往很难将其内容深深印在脑海里, 只能是只言片语知道个表意, 资源共享、经验共享的目的不能真正达到落实。面对这一状况, 教师应给以重复叙述或者要求该学生“为了使同学们记住你所说的, 能给同学们再说一遍吗”或者要求该小组其他成员“谁能将刚才所说的再重复一下”或者引导其他学生“刚才他所说的其他同学有没有没听清楚的!有什么没听清楚的现在你可以直接来进行询问”“听清楚了吗?谁能将刚才他们讲的大意重复一下”。这样, 学生将会从交流过程中真正有所得, 同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口头语言魅力, 以刺激学生积极倾听。在交流活动中, 要指导学生“能结合语调、节奏、表情和姿态将叙述的内容表现出来吗?”不难会使听觉形象迅速转化为视觉形象,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使学生富有朝气, 注意力集中, 共享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加深记忆。逐渐会根据个体性格、气质, 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实现个性化发展。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 教师应起着穿针引线、激励、诱导、促进参与、引起积极思维、勇于发言、善于接纳的作用, 既是主持人, 又是“兴奋剂销售”者、机体营养弥补员。要善于从思想教育方面来评价;从培养抗挫折、增毅力、肯吃苦方面来评价;从过程与方法方面来评价;从调查过程技能、技巧方面来评价;从采访艺术、策略与应对方面来评价;从合作与贡献方面来评价;从资料内容、丰富与形式方面来评价;从激励倾听方面来评价;从习得方面来评价;从过程展示与形式方面来评价等等。这样, 既是激励性实在评价, 又是具体详细的指导。

摘要:在研究成果交流汇报过程中, 要善于引入竞争机制, 激起学生积极参与;要善于指导学生善于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具体审视, 乐意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积极纳入, 勤于思考;要善于追求活动过程展示细化, 以引起学生注意和协同发展;要善于关注学生一些自认为不重要的、无关的活动过程情节;要善于落实做法和资料的交流, 以引起学生切实吸纳;要善于重视学生的口头语言魅力, 以刺激学生积极倾听。

学习成果汇报 篇2

二、对省委党校的亲历感受

三、个人的收获和提高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受学院安排我有幸参与了河南省委党校一个月半月的学习,期间内听取了十八界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调研指导我省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44个专题讲座、并针对性结合个别专题讲座进行了团队列名法的分组讨论和问题对策报告论文写作,还到济源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进行了令人难忘的非常有意义的现场教学,同时又与学员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工作交流,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友谊。通过培训不仅增强理论素质和党性修养,也提升了能力素质,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打下了基础。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始建于1949年7月1日,是在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省委党校拥有我省一流的师资队伍,拥有省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如焦国栋书记、尹书博校长、梁周敏校长、胡隆辉校长、丁素教授、郭献功教授等不仅拥有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授课艺术还拥有广博的见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不仅拥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也拥有较高的师德,他们对我们毫不保留的传授,大方的允许我们拷走他们辛苦制作的精美课件,让我很是感受到胸襟开阔的师者风范。省委党校多次申请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丰富、研究氛围浓厚,教师普遍拥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其主办的期刊学习论坛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省委党校老师们的诸多科研成果发表于此,在省内外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我的导师刘勇教授的论文也有发表于学习论坛,我也因此有幸拜访了编辑部的李曼编辑,这也算是跟省委党校的缘分吧)。在科研学识方面,省委党校做到了党校系统的领头羊,是我们省各地市党校、干部学院学习的榜样。

在授课方式上,省委党校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开先河的进行创新,在河南首创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大大调动了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以学员为主体。学习论坛上学员们热情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氛围活跃、同学们思想火花竞相迸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各种方式的参与式教学不仅仅是单纯教学改革,更是理念的创新,是对中央建立创新型社会、创新型民族、创新型国家精神的积极响应。

四天的现场教学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来到济源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到达学院第一讲就是愚公移山精神,他们号称金牌讲师的年轻女讲师,制作精美的PPT,专业、流利、熟练、内容丰富的讲解获得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晚上的激情教学,由济源市原文体局局长李义孔老先生,高昂的热情的浑厚的专业的歌声让我们学员被深深感染,气势恢宏的愚公之歌,很快大家都学会了,并且大声的歌唱,抒发了情感,提振了学员的士气。伴随轻快音乐的手指操、抓指游戏不仅让学员得到快乐、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身心得到了放松。后来的参观引沁济莽渠,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让我很震撼,老一辈劳动人民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开拓创新的精神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底。济源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的很多做法,我想我们都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许会对我们办好我们的班有所启发。

二、对省委党校的亲历感受

初到省委党校报到,被省委党校那庄严宏伟的校园建筑所震撼,令人肃然起敬。安静温馨的校园,让人有一种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的欲望,藏书众多的图书馆还有,学员宿舍直接连接知网、等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为学员们学习和科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后勤保障到师资配备再到学员管理、现场教学,无处不体现省委党校,精心的服务、严格的管理、周全的安排。最让我记忆尤新的是,焦国栋书记在开班仪式上的讲话,单位派你来学习,你的工作就是学习,不该再被工作和生活琐事耽误学习,省委党校对学习纪律有严格要求,严禁秘书代课,上下课都要刷卡,对旷课、迟到、早退、的学员都有考勤记录,达不到学校要求的勒令退学,并记入档案。

我所在省委党校参训师资班的学员以年轻人为主,富有朝气,来自全省18个地市的各党校。能够集中在一起学习交流,机会实属难得,从他们那儿学到了知识,了解了各地党校的相关信息,省委党校也通过创新型的课程如团队列名法、研讨会等,让来自党校战线的同仁们能充分的交流、讨论,让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通过集体学习,我体验到了大家庭的快乐和温暖,并和各位学员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这将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成为我今后工作和生活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动力。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对自身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有益。

从我所学专业的角度,我发现省委党校所有的授课教授、老师可以说都是党史方面的专家,对我党的历史都有一定研究,尤其对我党的党内教育历史,思想政治工作历史有着比较深入了解。这让我尤为敬佩。

三、个人的收获和提高

诚然,正如省委党校书记焦国栋在开学动员时所讲的“要充分利用这次学习机会,努力做到学习、实践、总结、提高”。如何以这次参训为契机,真正使自己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新的提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创新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坚持和巩固正确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坚持做好“三多”,即:多读点有知识营养的书籍;多学会运用理论观点撰写一些文章;多运用学习成果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锻炼和积累,努力创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为切实驾驭和解决问题奠定思想基础,为努力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提供保证。二是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能力就是“能够解决问题之力”。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有效增强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通过学习,我认为至少要强化三种能力,即: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其中,首要的是协调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甚至是必须具备的“第一能力”。其二,要强化组织能力,一个单位、一个团体肯干事、能成事,不是靠个人的力量,而是要讲究团队合作,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领导水平。再者,就是应变能力。特别是在面对实施目标任务中,遇到的突发性、偶然性、复杂性的情况和问题时,学会应变、讲究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进一步加强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更好地指导实践。时代的发展,为我们尤其是年轻人提供了施展青春才华的舞台。虽然我们从事的都是某一单位或部门的具体工作,但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都是河南省今天建设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河南省明天成果的分享者。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今天所学的理论知识,放到我省“四个河南”发展的实践中,加以运用,接受检验,发挥作用,这样才可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不断完善自我,从而不辜负组织的关心和培养。

四是进一步增进身心健康。正如俗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样,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体魄同等重要。保持健康愉悦的身心,于人有利,于己有益。通过一个半月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尤其要提到的是省委党校对学员的健康很关心,鼓励学员进行体育锻炼,并专门开设了体育课,还开展了乒乓球比赛,这对学员身心十分有益。这一点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党校的前面。通过一个班月的系统学习,我树立正确的信念,坚定自身信仰;为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快速适应新工作做好了准备;也有利于激发自身工作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调节自我身心状态,能以良好的状态开始工作。

学习成果 篇3

依据评价标准,在小组内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特别是小老师依据评价标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准确地评价对方的朗读。在改正对方缺点的同时,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学生在一起合作融洽,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激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当中,形成习惯以后,学生的评价内容更加丰富了,优等生在听到不同的意见时还会及时加以反驳,如有的学生在小组中读课文时读得很流利,可一站起来由于紧张就出现一两次断句现象,当其他同学通过评价否定他的学习成果时,他的小老师及时站起来说明原因,并要求再给他一次机会,这回就没有出现断句。我对这位小老师进行了极高的评价,并把这个小组评为最佳合作小组。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而且能够边听边思考和斟酌。让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在出现跑题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地拉回来,进行现加工。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因为幼小孩子的心灵是自由的,正是这种可贵的天赋的灵性,给予孩子以无限的创意。

学生在学习上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的责任正是不断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创新意识。在这样平等的气氛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发展学生的求民思维,远比严肃的说教有效。例如,二年级下学期有一篇课文《鸡妈妈的新房子》,讲述的是因为鸡妈妈听取了狡猾的狐狸提出的建议,把窗子再开大一点,导致被狐狸偷走了一只鸡娃娃的故事。当分析文中角色,指导感情读时,大家都觉得狐狸太狡猾了,都在憎恨狐狸,而有一个叫咸吉松的同学却说道:“我反驳,我觉得同学们太欺负狐狸了,狐狸饿了当然就会想办法找东西吃,很正常的事情,是鸡妈妈太笨了,上了狐狸的当,如果因为这种行为不好就让它挨饿,野兽们不就都饿死了吗?”我发现他的思维真的很独特,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其他同学不一样,是很值得珍视的,但是不能任由其思维,还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因此我说:“想办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是好的,但如果伤害别人得到自己的利益就不对了,你觉得呢?”他也认可了我的看法,以后他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而且能从正确的方向进行思维,其他同学也随着他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这一点很值得庆幸。

当评价提升到一定阶段后,在学生能自主认读汉字的情况下,我又采取了另一种教学方式,将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直接进行分层,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再合作”。其间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角色参与了数个小组的探究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努力让所有的孩子在经历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受益、提高,而由我亲自进入C组指导学困生,用字卡进行检测,再指导学困生朗读,使学困生有时间能够充分得到老师的关爱,产生自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进入B、A组进行不同层次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组的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有不同的收获。在组织教学时,关注的重点始终在C组学生,难的问题由A、B组学生引导C组学生发表看法,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总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汉语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汉语学习的水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学习成果 篇4

一、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强化学生群体间的互动

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共享, 我们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交流想法、交流思想的空间。我们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强化学生群体间的互动, 做到让大家共享学习成果。

比如, 在学习一年级上册中第四章“分类”中“整理书包”这节内容时, 在学生初步体会了分类的作用, 知道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之后, 我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包, 要求他们一边整理一边想自己是怎样整理书包的, 当学生整理得差不多时, 我让学生停下来, 对他们说道:“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于是, 小组内学生开始互相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说说你们每个小组都是怎么整理书包的?

生1:我们组有按大小分的, 有按科目分的。

师:很好, 还有谁的不一样?

生2:我们是按语数分的。

生3:我们是按书本分的。

师:都很聪明, 还有谁的方法不一样?

生4:我们组还有把语文课本和语文练习本放在了一起, 把数学课本和数学练习本放在了一起, 把英语课本和英语练习本放在了一起。

师:真棒, 这个整理方法很独特。

……

这样, 我通过引导学生首先在组内进行交流, 然后在班级阐述小组的做法, 做到了让学生分享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 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另外的方法, 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实现了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有合作就有分工, 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只有分工明确了, 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开展得有效、有序, 学生才能享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所以, 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活动的探索时, 我们就应明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任务, 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承担相应的任务, 然后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开始合作探究, 这样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 进而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比如, 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中“去游乐园”这节内容时, 在学生认识米, 体会了米的实际意义, 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后, 我就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教室外去寻找物体进行测量, 测量之前, 我给各个小组的学生明确了分工, 如有的负责指挥, 有的负责拿粉笔做记号, 有的负责充当标杆, 有的负责用尺子测量, 有的负责在本子上记录数据……这样, 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测量实践活动中, 小组合作的优势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 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也感受到了合作的乐趣,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了小组合作成果的共享, 都从自主探究中有所收益。

三、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形成多样化的评价机制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后, 我们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因为每个小组组员的个体发展水平不同, 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也是不尽相同的, 这时我们应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并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机制, 这样可以实现各个小组间的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比如, 身为教师的我们, 首先应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如小组组员的参与度、对学习成果的贡献、合作技能的运用、任务完成情况等等, 以此来使每个小组都对本组的合作行为进行反省。另外, 我们还可以要求小组之间进行评价, 从而寻找到本组与其他小组在各个方面存在的差距。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评价, 以此来促使他们对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理性审视。这样, 通过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使每个小组都能对其他小组的观点有所了解, 对所探究的问题也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见解, 即, 做到了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得到了共享, 促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中互相交流, 阐述个人想法和意见, 从而达到资源互用、成果共享的目的。

摘要:学习成果呈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共享学习成果,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智慧的大脑、求知的渴望、文化的底蕴、参与的热情和合作的态度等等, 那么, 如何在小学数学这门令人枯燥无味、抽象死板的学科中, 引导学生共享学习成果呢?这引起了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成果,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任务,多样化评价

参考文献

[1]吴智敏.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学习成果 篇5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和核心思想,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和走向社会的重要保障。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书记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作出了深刻回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书记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这些思想观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八个明确”,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点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历史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发生历史性变革,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度评价和衷心爱戴,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领导全党全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实践中,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值得我们所有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同,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贯穿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呈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色。

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环境;学习成果;关系

教学是教师、学生在一定课堂环境里进行交互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情景因素,课堂环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因素,对教学过程的实施、学习成果的取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有怎样的关系,怎样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习成果形成,怎样的课堂环境又会对学习成果产生不良影响呢?笔者根据对于相关理论的研讨和自己的教學经验进行了一些思索。

一、课堂环境的内涵

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场所及其他因素综合形成的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所谓“硬环境”,就是课堂中的物理环境,如教室的布置、活动空间、采光、温度、教室外噪音情况等时空环境和物质环境,通过相关课题的研究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可以发现教室的空间大小、光照、噪音、温度等环境因素,教室环境布置、学生的座位安排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产生影响,对注意容易分散的小学生更加如此。在需要学生倾注一定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室应注意构建安静、和谐的课堂物理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参加学习活动,确保学习成果。

所谓“软环境”,指课堂社会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类型、教学活动类型和课堂气氛。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软环境中进行,与课堂物理环境相比,社会心理环境对学习成果的影响更大。本文将就小学数学课堂中软环境对于学习成果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以小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教学内容,在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的选取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小学生处于以具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比较容易,但是对抽象的知识和概括出来的理论在理解和掌握上常常刚到困难,面对数学学科比其他学科具有的更强抽象性和逻辑性,小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受到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

三、小学课堂环境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一)师生关系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师生关系的类型,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效果,也对学习成果有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师生之间的心理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所影响。“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喜欢与信赖的程度直接影响小学生对于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从而影响学习成果;同时,根据皮格马利翁效益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期待也会在一定的言行之中体现出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进而影响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双边互动的关系,例如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对于学生的组织,对于教学进程的调控都对学习成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总而言之,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取得优秀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气氛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课堂气氛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及情感状态。学习的过程不仅有思维的参与,也有情绪和情感的参与,情绪的饱满与否会对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灵敏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学习成果或者是课堂教学效果。假如,教师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竞赛,创造你追我赶的积极竞争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程度,但是如果教师对竞争的结果过于强调,就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压抑,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总之,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满足学生的需要,创造师生、生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让学生产生愉快、轻松、竞争等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利于良好学习成果的取得。

(三)教学活动类型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活动类型是指教师教授、指导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学观和新课改理念,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基本上可以分为倾向建构型和倾向传统型。学生学习是倾向于自我建构还是传统的被动性学习,对学习成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传统型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教授下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数学知识体系在头脑中的自我建构。传统数学课堂,一般是采取老师讲解相关的算法、概念、定理,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算法、掌握概念、论证和应用定理,以学生对算法、概念、定理等的掌握为教学目的,学生的数学观比较狭窄,数学态度较为消极。虽然小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影响下对数学学习有着一定的兴趣,但更多是倾向于表层,学生学习所得到的学习成果一般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缺乏对基本数学关系、基本几何概念的认识,并不利于数学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倾向建构的课堂中,教师利用建构主义学习观关于学生学习的理论,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取得学习成果。一般而言,建构型的课堂创设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活动,鼓励学生的动手操作、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鼓励更深层次的学习,比传统课堂中一本正经的讲授、听讲和反复练习对小学生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更强,学生的数学观相对来说更加开放。建构性课堂引导小学生主动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更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更有利于学习成果的生成。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课堂氛围,利用新课改理念里关于学生学习主动建构的理论,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锐,黄毅英,马云鹏.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9,12:39-42.

[2]丁锐,马云鹏.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表现的因果关系研究——一个基于数学课堂的前实验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1,10:22-29.

学习成果 篇7

学习成果 (learning outcomes) , 在中文文献中也被称为“学习结果”、“学习效果”、“学习产出”, 主要是指 “由学习而导致的个人转变和收益”[1], “是期望学生在经过学习后应该取得的具体的、可测量的目标和结果。 这些成果应该包括知识 (认知的) 、技能 (行为的) 、态度 (情感的) , 以上成果提供证据证明学生通过学习已取得了具体课程、 专业活动、 教育过程的结果”[2]。 高等教育的学生学习成果还强调学生“这样的转变和收益是由高等教育经验所导致的, 而不是由通常的个人发展、社会性成熟和其他非高等教育机构的影响所导致的”[3]。

近年来, “学习成果”的概念已在国际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审视反思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力作《回归大学之道》一书的核心即是基于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大学本科教育的八大目标[4]40-48, 并逐一考察了哈佛大学乃至美国大学在各个目标的实现情况。 书中指出, 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 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水平, 由此得出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目标之间存在差距, 美国大学的表现 “ 不尽如人意” (“underachieving”, 此书原文标题即是 “OuUnderachieving Colleges”) 。

此外, 一些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开始将质量评估的重心由院校向学生转移, 并对其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标准、院校认证标准、专业认证标准以及学位标准等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在不同程度上用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表征其质量和水准。 如, 美国六大区域认证机构的院校认证标准, 不仅重视院校使命和培养目标的确立以及办学资源的投入, 还特别重视教育的产出即学生的学习成果, 强调学生的学习成就与高等院校的办学使命和目标相一致, 要求院校设立明确的学生学习目标和成就标准, 重视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的有效证据, 注重学生事务和学生服务, 促进学生的教育和发展。

反观我国, 作为掌握国内最优质的各项教育资源的“985工程”大学, 其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 学生的各项知识、 能力和素质是否经由大学教育获得了提升? 提升程度如何? 这是本研究要重点回答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学习成果的评估方式主要可分为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 直接评估主要采用测验或考试的形式, 更关注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学习结果, 主要证据包括“核心课程”的成绩、专业和实习成绩、教师命题考试的成绩、校外各类考试的成绩等材料;间接评估大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侧重于关注学生非认知方面的学习结果和一般性的能力, 主要证据包括学生的学习档案袋、作业以及学生、校友和毕业生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等材料[5]。 作为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间接证据, 近年来许多国家开始关注大学生学习经验的研究, 重视从大学生的学习经历中收集教育质量的证据。如澳大利亚的课程经验问卷CEQ、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全美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SSE及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经验调查SERU等, 都是该领域非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问卷调查工具。本研究采用学生学习成果的间接评估方式, 即问卷调查法, 由学生对其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报告。

1. 问卷编制与预试。 问卷包括“学生基本信息” 和“基本能力和素质”两大部分, 后者是问卷的主体部分。本研究在参考大量有关大学生学习成果分类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20余所“985工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具体提出了32个不同层次、不同面向的本科生基本能力和素质。 针对每一项能力或素质, 均请答题者自我评估:“入学至今, 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提升程度如何? ”答案由“完全没提升”到“提升非常多”设置为李克特 (Likert) 式四点量表, 分别被赋予“1, 2, 3, 4”四种分值。 初始问卷编制完成后选取60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进行预试, 根据信效度分析结果将“基本能力和素质”题项缩减至27个。 同时又对1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认知访谈, 根据访谈反馈的情况对具体题项的表述进行修改, 确保学生对题项的理解不会出现认知偏差。最终问卷主体部分包括27项基本能力和素质。

2. 调查实施与样本特征。 目前, 我国共有“985工程”高校39所。 本研究根据各高校在“985工程”中目标定位的不同, 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 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7所“985工程”高校作为调查对象, 占全国 “985工程”高校总数的17.9%。 这7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1。 其中, “九校联盟 (C9) ”的高校有3所, 占联盟的1/3。 样本高校及问卷回收状况如表1所示。

同时, 在每所样本高校内再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 根据不同的年级对研究对象进行分层筛选, 每个年级还要结合各学校的学科分布状况对各专业的学生样本数进行分配, 力求能全面反映不同年级, 不同专业本科生的学习体验。样本的年级分布状况及学科分布状况如表2所示。

3. 问卷信效度。 所有问卷的组织发放和回收均以各高校为单位进行。 所有问卷均以无记名方式填答, 要求被试一次性完成。数据全部汇总后, 由研究者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和结构方程模型软件LISREL8.8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者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对量表的效度水平进行检验。首先, 研究者利用SPSS20.0软件将总样本随机分为两组, 第一组样本数为2530, 第二组样本数为2538, 大致相等。其次, 研究者使用SPSS 20. 0对第一组样本 (样本数为2530) 不断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最后求得KMO值为0.908, 卡方值为9498.320 (自由度为91) 达极其显著, 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结合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题项分析结果, 删减题项, 最终保留14个核心题项, 并提取出 “学习成果” 的3个因素, 3个因素解释了52.742%的方差 (见表3) 。

注:抽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转轴法:Kaiser正规化最大变异法。

最后, 在通过对第一组样本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学习成果”的3个因素之后, 研究者对第二组样本进行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来考察量表结构的模型拟合程度, 结果发现, “表达能力”、“科研能力与专业素养”、“公民素养与人际交往能力” 各自提升程度等三个构念共同组成一个“学习成果”共同因素的因果模型获得支持。这三个初阶因素在“学习成果”这一高阶因素上的因素载荷分别为0.82、0.91和0.77, 除b6t的因素负荷量为0.46外, 其余所有观察变量的标准化因素负荷量均达到0.54及以上, 从中可以发现测量变量在初阶因素的因素负荷量、 初阶因素在高阶因素构念的因素负荷量均非常理想, 具体模型及参数详见图1所示。 模型的适配度指标值如下:Chi-Square=539.0191 (P=0.0) , df= 74, RMSEA =0.0498 <0.08, GFI =0.971 >0.9, NNFI=0.974>0.9, CFI=0.978>0.9, 由此可见, “学习成果”的三维度二阶模型适配性非常良好。

信度是指根据测验工具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6], 效度分析完成后, 研究者进行量表各层面与总量表的信度检验, 以检核整份量表以及包含数个题项的三个层面构念的可靠程度。 在李克特式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s α 系数, 属于内部一致性信度的一种。 此外, 在结构方程模型中, 对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的评估, 即指标变量的信度检验, 一般有三个指标, 一个是指标变量的项目信度R2, 一个是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CR值, 一个是潜在变量的平均变异量抽取值AVE。 如表4所示, 学习成果调查问卷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857, 大于0.80;CR值为0.87, 大于0.6;AVE值为0.70, 大于0.5, 三个二阶变量的R2均大于0.5, 量表整体信度非常良好, 其余分层面的信度系数见表4所示。

根据先前问卷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相结合的结果, “学习成果”量表涉及14个核心题项, 包含“表达能力”、“科研学习能力与专业素养”、“公民素养与人际交往能力”三大目标模块。具体各个模块的题项分布如表5所示。

三、学习成果总分

1. 总体评估。 研究者将与学习成果相关的14个题项的得分进行加总, 得出各个样本的学习成果总分 (见表6) 。

研究者对各高校总体的学习成果得分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后发现 (见表7) :1A大本科生总体学习成果得分显著高于其余6所样本高校 ———B大、C大、D大、E大、F大与G大; 2B大本科生总体学习成果得分显著高于除A大、G大外的其余4所高校, 即C大、D大、E大及F大;3C大本科生总体学习成果得分显著高于E大; 4G大本科生总体学习成果得分显著高于D大、E大和F大等3所高校; 5在总体调查的7所“985工程”高校中, E大、D大、F大3所高校总体的本科生学习成果得分较低, 但这3所高校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示P<0.001

2. 增值评估。 高等教育质量增值观 (value - added) 旨在通过测量和描述学生入学前后的变化, 体现学生在学习上进步或发展的增量, 反映出高等教育对学生个体才能的增加, 以及对其人生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研究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考察总体及各高校高低年级的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果发现:不论是本次调查总体的高低年级组学习成果得分的差异检验, 还是以高校为单位, 各高校内部的高低年级组的得分差异检验, 均显示出接受高等教育时间更长的高年级的学生群体自我评估其自身所获得的素质与能力的提升程度, 极其显著地高于低年级的学生 (B大例外, 可能与其样本的年级分布有关) , 具体数值如表8所示。这一数据有力地肯定了在大学学习期间, 本科生在个人能力与素质方面确实发生了积极正向的发展变化, 而高等教育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变化方面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其影响机制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为进一步分析调查总体以及各高校高低年级两个学生群体之间在各个目标模块提升程度的差异, 本研究以年级为单位, 依次求出总体以及各高校高低年级的学生在各个目标模块提升程度的平均分, 并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 具体数值如表9所示。

根据上述总体及各高校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学生在三大目标模块提升程度的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可以明显看出, 除了个别高校或极个别指标, 基本上大三、大四两个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模块的提升程度都显著高于大一、大二两个年级的学生。这种高低年级的学生在目标模块能力和素养提升的差异, 恰恰反映了大学期间学生在能力和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增量, 验证了高等教育质量增值观的观点, 肯定了样本高校的本科教育对学生个人各项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四、分模块学习成果

尽管实际上学生的发展绝不是在各个毫无关联的区块上独立发生的, 而必须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在各方面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 但是, 为了研究的需要, 我们通常将大学对学生的影响划分为相互独立的范围。 因此, 研究者依次将各个模块下所有题项的得分加总后除以各模块包含的题项数, 求出调查总样本在各个目标模块的提升程度的平均分。

根据学生自我报告的结果, 总体上学生在大学期间提升程度最大的能力和素质模块依次为 (见图2) : 第一, 公民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平均数2.70, 标准差0.63) ;第二, 科研学习能力与专业素养 (平均数2.55, 标准差0.55) ;第三, 表达能力 (平均数2.32, 标准差0.61) 。 经平均数T检验得出, 三者之间提升程度的差异均达到极其显著水平, 即公民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模块的提升程度极其显著高于科研学习能力与专业素养 (t=18.769, P=0.000<0.001) , 科研学习能力与专业素养的提升程度极其显著地高于表达能力 (t= 28.194, P=0.000<0.001) , 公民素养与人际交往能力模块与表达能力模块的差距最大 (t=40.979, P=0.000< 0.001) 。

***表示P<0.001;**表示P<0.01

***表示P<0.001

1. 表达能力。 在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于1987年出版的《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的调查报告》 中曾明确指出:“对于本科生, 大学的第一要求就是帮助学生达到精通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7]65“在所有技能当中, 语言是最主要的。 熟练掌握书面和口头言语是大学水平教育的首要前提。 ”[7]226在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 “表达能力”也被列为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4]49-64。 表达能力模块共有3个考察指标, 分别是口头表达能力、中文书面写作能力以及外语应用能力。

总体上看, 各高校的学生自我认为在表达能力方面的提升程度都不是很高, 且基本呈现出口头表达能力提升程度高于外语应用能力, 外语应用能力提升程度又高于中文书面写作能力的趋势, 且后两个题项的得分都非常低。“中文书面写作能力”作为一项基本核心能力, 居然有22.1%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他们入大学以来在这方面“完全没提升”, 有45.4%的学生表示提升“比较少”, 两者合计比例高达67.5%;在“口头表达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方面, 同样不容乐观, 分别有53.3%、59.7%的被调查学生表示提升程度较低甚至完全没有提升。

高等教育对表达能力的看法和态度决定了高等教育对表达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和培养方式。是把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看作一项综合性的极具挑战的教学任务, 包括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训练, 还只是将表达能力的培养视为传授标点、拼写、语法规则的简单机械活动, 甚至视为教学生耍嘴皮子、 夸夸其谈? 是把表达能力视为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视为学生的基础能力, 对所有学科的学习都很重要还是把它视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毫无关联, 在大学有更多更高级的教育目标更值得去追求, 而对表达能力的培养根本无足轻重, 不值得在大学正式教育过程中予以必要的重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表达能力的真实看法我们暂且无从探知, 但是仅从本研究的学生调查数据, 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学生感知到的大学教育对表达能力培养的强调程度参差不齐, 普遍不高。 总体上, 各大学最强调是 “外语应用能力”, 有64.2%的学生表示大学教育比较强调甚至非常强调, 而最不重视的是 “中文书面写作能力”, 有56%的学生表示大学教育较不强调、 甚至完全不强调这方面的培养。

2. 科研学习能力与专业素养。“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究, 使学生具有推理、思考能力。 ”[7]135科研学习能力与专业素养模块共有7个考察指标, 分别是“对信息的搜集、筛选、分析、整合能力”、“实验等活动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研究的问题意识”、“科学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前沿信息”及“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知识”等。

总体而言, 学生在“对信息的搜集、筛选、分析、整合能力”方面提升程度最高, 平均分为2.74, 有62.1% 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这一方面有比较大乃至非常大的提升, 这可能与大学阶段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关, 大学学习阶段学生更多地以自学为主, 对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使得学生在这一方面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提升程度位列第二, 平均分为2.63, 有56.6%的学生对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提升程度持肯定态度;而调查数据显示, 学生在“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方面提升程度最低, 平均分仅为2.47, 有超过半数 (53.3%) 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提升程度非常小, 甚至有10.3%学生认为自己在研究方法方面完全没有提升, 这也凸显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在本科阶段对科学训练, 尤其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存在的不足。此外, 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 “了解学科前沿信息”、“动手操作能力”、“学习策略”和“研究的问题意识”方面的提升程度均不是很高, 分别有52.1% , 50.5% , 51% , 50.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 “提升程度较低”, 甚至“完全没有提升”。

研究者对大学教育对各指标的强调程度与学生在各指标的提升程度两组数据之间进行配对样本检验, 结果显示:在各指标, 大学教育的强调程度与学生实际提升程度之间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T值最大的是“专业知识”方面, 强调程度与提升程度的配对分差的平均值为0.523, T值为41.286 (P=0.000<0.001) 。 这一方面显示出我国研究型大学对专业知识教育的强调程度。 据统计, 总体上有80.5%的学生表示大学教育“比较强调” (42.3%) 乃至“非常强调” (38.2%) 学生要掌握“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间接反映出专业知识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仅有56.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了 “较大” (43.9%) 乃至“非常大” (12.7%) 的提升, 即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方面与大学教育的强调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

3. 公民素养与人际交往能力。 “个性和共性这两种强大的传统力量一直是大学经验的中心点。”[7]62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促进学生作为“个体人”的才能的增加, 更要提升学生作为“社会人”和“公民”的能力和素养。 “在一个强调狭隘的职业教育的主张统治许多学校的时代, 对于大学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所学与自己利益之外的世界联系起来。 ”[7]63“公民素养与人际交往能力”模块包含4个指标, 分别是 “团队合作意识”、 “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 “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观点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和“国际意识、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往能力”。总体而言, 本科生在4个指标上的提升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观点的尊重、理解和包容” (平均分2.82, 标准差0.834) 、“团队合作意识” (平均分2.78, 标准差0.818) 、“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 (平均分2.69, 标准差0.812) 、“国际意识、 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往能力” (平均分2.51, 标准差0.880) 。 通过对调查的7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分析, 笔者发现, 其中有6所高校或提出“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等培养目标, 或强调“国际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国际性”的培养模式, 学校层面对这一指标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但是, 通过学生自我评估的结果显示“国际意识、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往能力” 则是学生提升程度最低的维度, 有39.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该方面的提升较少, 甚至有12.1%的学生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提升, 两者合计比例高达51.4%, 远高于其他三个指标。 通过配对样本平均数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在各指标, 大学教育的强调程度与学生实际提升程度之间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T值最大的是“国际意识、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往能力”方面, 强调程度与提升程度的配对分差的平均值为0.346, T值为25.256 (P=0.000<0.001) , 这间接反映出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实践上贯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理念方面存在的不足。

五、反思与建议

“高等教育, 无论是发生在哪个学科, 都意味着个体交往能力及敏锐的批评意识 (综合、分析和表达) 的发展。这一发展应高于或超越一个人在高等教育阶段只是单单虚长了三四岁的年纪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其他事情, 应高于或超越一个人从18岁的中学毕业生成长为一个22岁刚刚大学毕业的从业人员。 ”[8]3根据本研究的结果, 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 “985工程” 大学对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上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对其作用的程度和影响的力度的评估结果却不十分乐观。

1. 学会表达。 不论是对样本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文本解读, 还是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都显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对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和培养力度严重不足。我国的文化传统一直将“讷于言而敏于行”、“行胜于言”等视为君子的良好德行而加以鼓励, 我们大学教育对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的忽视也与整个社会文化和教育传统密切相关。而相反, 西方重视表达能力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 早在古希腊时期, 演讲便是公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领袖人物必须掌握的技能。 从“三艺”到“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 一直是教育的基本科目。直到今日, “演讲”与 “写作”仍然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 如卡内基基金会甚至在《优秀大学指南》一章中曾明确指出[7]255:“在确定一所学校的学术目标时, 我们必须要问, 学校是否给予语言以优先权?”而哈佛大学课程改革委员会也在不断强调: 学生应当学会清晰、 准确地表达, 如果可能的话, 还应注意表达的风格差异和优雅程度。 但即便如此, 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仍然在不断批评美国大学在学生表达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与不足。“高等教育今天面临着令人窘迫的指责, 有些大学毕业生甚至不能自如地去读、写、计算。”[7]22《华尔街日报 》 (Wall Street Journal) 曾对一些大公司调查后发现, 这些公司最看重的就是表达能力, 而且雇佣者还不时地抱怨说, 他们聘用的大学毕业生口头表达能力太差[4]63。 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日, 在有效沟通作为在现代社会学习与工作的基本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日, 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必要开始重视和反思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我们教育目标体系中的地位。

2. 学会求知。 现在, 在英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已经越来越认同以下观点:本科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某一专门学科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正如牛津大学帕尔菲曼教授指出:“高等教育要将关键放在这样一种能力的发展上, 即掌握如何更新这种不可避免地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变得落伍过时的知识库的能力。这一发展显然还要高于或超越任何学位课程中所包含的专业技术:高等教育同样需要涉及何时更新以及如何更新这些专业技术等问题。高等教育不应是对成人进行的一种‘保育’, 从本质上来说, 高等教育是通过自由教育的过程发展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8]3但在本研究中, 仅有35.1%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后, 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认为“提升非常多”的学生比例仅为12.2%, 两者合计仅为47.3%, 个别高校该比例还要低。

根据本研究对学生背景信息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43.8%的学生表示 “现在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的第一志愿”, 有38.2%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兴趣一般”甚至“不感兴趣”, 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本科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也为专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课程设置本身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甚微, 重要的是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 以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努力。 多数研究均表明,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与以下三个方面直接相关:“其一, 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多少;其二, 学生参加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其三, 学生课后与教师或同学探讨学术问题的时间有多少, 尤其是与有不同观点和背景的师生讨论的时间有多少。 至于教授方面, 影响学生学习成效最重要的因素是:花多少时间备课;教学内容组织得如何;是否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否鼓励主动学习;考试以何种方式命题;是否愿意给学生及时提供反馈;课后用多少时间与学生进行非正式的学术讨论。”[4]85如何使专业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专门学科知识的传授, 而是致力于发展学生普遍的学习、科研、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这需要我们在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3.学会共生。根据乔治·库恩 (George Kuh) 的研究报告, 在1969年, 美国有75%的毕业生认为通过大学教育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或“显著”的提升, 到1997年, 这一比例上升到79%[9]。在本研究中, 有60.8%的“985工程”高校的本科生认为进入大学后, 自己在“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获得了“比较大”乃至“非常大”的提升, 相较于美国的统计数据比例偏低。在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 我们大学所应思考的问题将不再只是有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而是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是继续以零散的方式穿插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还是将其统一为知识体系, 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此外,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也是我们大学教育不能忽视的一项重要议题。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越来越高的今天, 学生们个体选择上大学更多是为达成自己的目标, 发展自己的才能, 在大学毕业以后能继续学习或工作, 以成为具有创造力的能够自力更生自我实现的人。但正如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所言, 尽管学生个人应有能力去过一种富于创造力的以及独立自主的生活, 但“学校也应帮助他们超越个人利益, 投入到广阔的生活中去”, “在多样性中间, 必须对集体感予以充分的肯定。所谓集体感, 我们指的是一种大学经验, 它能够帮助学生超越他们的个人利益, 了解周围的世界, 培养他们的公民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 并使他们从中发现作为属于社会一部分的个人如何才能为他们所属的更大的社会做出贡献”[7]63。大学教育必须使学生学会努力保持个人义务和社会义务之间必要的平衡, 应尽可能地使学生认识到:虽然个体独立存在, 但又必须高度互相依赖, 通过一个有效的大学教育, 学生不仅应掌握个人业务能力, 而且还应对公共利益承担义务。正如福克斯所言:“最强有力的大学德育形式, 就是将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联系起来, 与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后果联系起来, 与个人生活的长远意义联系起来。”[10]126

摘要:近年来, “学习成果”的概念已在国际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通过学生自我报告这种间接方式对我国“985工程”高校本科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基本肯定了“985工程”高校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积极作用, 但仍存在各个目标模块发展不均衡, 大学本科教育对目标的强调程度与学生实际提升程度之间差距较大, 对学生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科研学习能力的重视程度和培养力度严重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985工程”高校,本科生,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评估

参考文献

[1]吕林海.国际视野下的本科生学习结果评估——对“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的分析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 2012 (01) .

[2]黄海涛.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内涵与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07) .

[3]Pascarella E T&Terenzini P T.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05:571-572.

[4][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定凯,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李奇.试析美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中的问卷调查[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03) .

[6]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7][美]厄内斯特·博耶.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 (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 [M].徐芃, 李长兰, 丁申桃, 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8][英]大卫·帕尔菲曼.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冯青来,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9]George Kuh.How Are We Doing?Tracking the Qua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9 (22) .

学习成果 篇8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层面的社会需求, 顺应遥感学科发展的要求, 如何提高遥感专业教学质量、有效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 是当前遥感专业课程教学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 本文以《微波遥感》课程为例, 针对遥感专业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需求, 重构《微波遥感》课程的知识模块, 设计《微波遥感》课程的学习成果, 并针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对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遥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微波遥感》教学问题分析

面向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微波遥感》课程, 通过教授微波遥感原理与系统、微波遥感图像的特点及处理、微波遥感的最新发展及应用等内容, 使学生掌握微波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其图像处理的基本技能, 为今后应用或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3]。我校《微波遥感》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共40课时, 于大三上学期开设。前一学期开设的先行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中包含有微波遥感原理简介的章节。

目前《微波遥感》课程教学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新知识的更新快, 雷达干涉测量和极化雷达等相关新技术的发展, 急剧增加了课程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优化并重构课程知识模块是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2. 对不同层次能力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考虑较少。

面向社会对遥感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 学生并不太清楚自己学习该课程后应该取得哪些具体、可测量的成果, 随之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教学方式的不够灵活、合理, 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实现和达到学生的最终课程学习成果, 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面向不同能力层次、不同的教学内容, 如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也很重要。

二、《微波遥感》学习成果导向教学

SLOs是对学生特定学习期望的描述, 本质上是一种预期的教学目标, 即学生学习了具体课程后应该取得的哪些具体、可测量的成果[4]。这些成果主要包括知识与理解力、能力和实际技能, 也包括自信心、毅力、领导才能等学生成长的其他方面。

针对当前《微波遥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习成果导向的《微波遥感》教学需解决课程知识模块的优化与重构、不同层次课程SLOs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成果评价等问题。

1. 课程知识模块重构。

由新技术的发展而急剧增加的《微波遥感》课程知识内容, 使得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 避免与先行课程的内容重复, 提升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确保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时间与效果成为课程知识模块重构的主要目的。

优化、重构《微波遥感》课程知识模块包括两个方面: (1) 与其他课程的合理分工与有效协作:依据最新遥感专业培养方案, 避免与先行课程中相关基础知识的重复; (2) 合理增加新技术教学内容:结合社会需求及遥感学科发展情况, 增加雷达干涉测量和极化雷达测量等重要的前沿知识模块。

课程内容模块的组织, 以雷达遥感为主, 在微波遥感基本原理与方法内容的基础上, 重点扩展了雷达干涉测量和极化雷达信息处理两方面的内容。优化重构后的课程内容由以下三大知识模块构成: (1) 微波遥感基本原理:包括微波遥感物理基础、雷达遥感原理、雷达图像的斑点噪声、几何特点及目视解译、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及其发展等。重要知识点, 如辐射传输理论、雷达方程、雷达散射截面、雷达侧视成像原理等, 按照雷达系统的发展过程, 结合实际雷达图像和应用实例串起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该模块在《遥感原理与应用》中“微波遥感”内容的基础上扩展, 避免过度重复。 (2) 雷达干涉测量:包括雷达干涉测量原理、差分干涉测量原理、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原理及应用等。其中雷达干涉测量原理是核心基础, 其重要处理步骤包括复数数据配置、干涉图噪声滤波和相位解缠。在此基础上根据形变监测应用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应用案例, 扩展差分干涉测量、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知识以及相关最新研究进展。 (3) 极化雷达图像处理:包括极化雷达基础知识、目标散射特征、极化目标分解、极化图像信息提取等。其中的相干斑滤除、极化目标分解、分类和极化干涉雷达等知识, 可以与熟悉的光学遥感图像处理中的预处理、目标特征提取、分类和信息融合等内容相对应, 通过这种对比关联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2. 课程SLOs的设计。

学生学习成果导向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设计, 即面向不同遥感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 学生通过《微波遥感》课程学习后, 应该取得哪些具体、可测量的成果。

目前遥感专业人才可分为应用型、研究型等角色, 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遥感数据的生产、处理等工作, 而研究型人才大多从事基础理论研究。面向不同遥感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 可以将遥感专业能力划分为“解释/讨论”、“应用/操作”和“研究创新”三个层次。达到“解释/讨论”能力的学生应具备利用遥感原理知识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达到“应用/操作”能力的学生应具备利用相关软件进行遥感图像处理分析并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达到“研究创新”能力的学生应具备提出创新思路解决现有遥感领域理论和应用问题的能力。

面向不同遥感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 通过“自顶而下”的过程设计《微波遥感》课程中各个层次的SLOs。具体包括: (1) 《微波遥感》课程的总体SLOs:分别设计出不同专业能力所对应的SLOs, 明确给出学习完《微波遥感》后学生能够完成的具体成果。 (2) 课程中各知识模块的SLOs:针对课程的基本原理、雷达干涉测量和极化雷达等知识模块, 具体设计相应的SLOs, 见表1。 (3) 每一节课的SLOs:结合课堂教学安排, 细化每一节课的SLOs, 保证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3. 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

所设计的课程SLOs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实现,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及评价方式是实现SLOs的具体措施和保证。面向不同的遥感专业能力层次, 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问讨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教学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各能力层次对应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见表2。

针对“研究创新”能力层次, 实践研究型教学方法, 结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产学研、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科研活动,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最终将三个能力层次对应的课堂讨论、实践操作和科研项目考核方式结合, 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三、结语

学习成果导向的遥感专业教学模式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 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遥感专业能力。面向遥感专业人才的不同能力需求设计的课程学习成果,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学习重点,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知识模块重构后, 避免与先行课程内容重复, 并确保新知识、新技术的教学时间与效果。面向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能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光梅.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及其应用[J].教育评论, 2007, (1) :51-54.

[2]王贵成, 夏玉颜, 蔡锦超.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及其借鉴[J].教育评论, 2009, (12) :17-19.

[3]王志勇.《微波遥感》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遥感应用, 2013, (1) :94-97.

学习成果 篇9

高中英语课堂环境是学生和教师在英语学习交流的过程中的主要场所,对于课堂环境的研究主要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外部环境主要是教室的布置,通过简洁大方的布置能够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且在教室中应该摆放绿色植物帮助学生调节和休息,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学生获得身心的愉悦,增加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内部环境主要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也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内部环境主要是通过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活跃的课堂氛围三个方面实现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增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主要是通过教师日常的鼓励和学生的之间的互帮互助,在利用班会、实践课等综合活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交流和帮助。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习差而看低学生,不因学习好就看高学生,以一颗平等友好的心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学生生活上的困难。 活跃的课堂氛围主要是通过学生积极的发言以及教师妙趣横生的讲课方式实现的,教师以诙谐幽默而又意境深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完整地掌握知识,利用学生的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英语学习成果

高中英语学习成果指的不只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高涨,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学习方法的不断增加以及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高中英语学习不仅是作为应试教育的一门课程学习,更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课程,所以在高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都是需要重视的重点内容。提高高中英语学习效果不仅是依靠学生的日常锻炼和积累,还有在英语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快速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才能在平时的练习之中得心应手地应用于实践。

三、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

高中英语良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学习成果有很重要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良好的高中英语课堂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好的提高;第二,良好的高中英语学习环境能够通过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通过思维创新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第三,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地教学技巧增加学生英语表达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英语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相对来说压力比较小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新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有逐渐适应的过程中,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压力,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的开展,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有重要的帮助。平等的师生是新课改之后师生关系的有效界定,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也是学生生活的帮助者,通过营造师生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英语思维活动能力的重要环境,教师灵活的教学技巧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的推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理解,最终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果的提升。高中英语学习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对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的锻炼和培养,高中英语活跃的课堂氛围和积极的学习环境能够为思维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结合教师灵活的教学技巧,学生在高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课堂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教师所讲的知识能够很快的理解,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将英语教学知识迅速地运用,成为自身的英语知识积累,高频度的思维活动实现了英语学习成果的有效提高。

3.实现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

高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英语口语表达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增加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实现学生英语学习成果的不断提升。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练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不断地锻炼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积累不仅得到提升,实现表达能力也获得长足的发展。英语口语表达是高中英语学习成果的重要内容, 积极活跃的课堂环境以及教师有效地教学是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表达锻炼的重要方式,学生之间通过良好的互动实现自身能力成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口语互动能够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增加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实现英语学习成果的不断提升。

本文主要是对高中英语课堂环境和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在结合高中英语课堂环境和学习成果的分析之上,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相信一定能够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不断增加。

摘要: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关键的作用,作为师生交流最多的场所,课堂环境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是对高中英语良好的课堂环境和高中英语学习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论述,对于改进高中英语课堂环境提出建议和意见。

学习成果 篇10

对应于学年制, 学分制的基本方式是完成选课, 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的标准是对绩点和学分的考查, 也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教学管理。高校制定好培养方案, 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规定学生的课程学分, 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绩点, 并且指导学生选择相关课程。灵活是学分制鲜明的特点, 在个体差异的前提下, 因材施教。学分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 这是教育在创新和变革上的最好体现, 它只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达到能够毕业的标准。传统的学年制相对学分制来说, 在行政管理和教学上的手段比较单一, 它是以行政班为自然单位, 所有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是一样的, 评判学生能否毕业首先要学生满足学习的学年时间。学分制相对来说比较灵活, 它的核心是学生可以自由选课, 学生在完成规定任务的条件下, 有一定的自由,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兴趣爱好, 使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得到激发。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在学分制的实行下也面临着挑战, 因为这时候的学生课程是独立的, 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不再是以行政班为单位。

二、预期学习成果的内涵和以其为导向的校本教材特点

预期学习成果的意思是教育工作者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按照所掌握的社会和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总体需求进行的, 确立学生相应的知识、素质与能力来实现学生对自我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在遵循教育规律、学习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 对学生完成学业后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培养设计。预期学习成果包括的内容一般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知识性成果, 也就是说学生在毕业以后所具有的文化和专业知识;第二是能力性成果, 也就是学生在毕业后所具备的职业和综合的能力;第三是素质性成果, 也就是学生在毕业之后所具有的良好的个人素质。

以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校本教材有以下的特点:第一, 为校本教材的发展提供了框架结构。校本教材的设计是在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并且注重毕业生应有的知识水平和素质, 所以也为学生各门课程的统一提供了框架结构。第二, 指导教师教学和评价。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 可以使教学和教学评价顺利进行。比如, 预期学习成果要求学生解决一些专业问题时利用某些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那么教师就可以制定相关考核评价的标准和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第三, 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当明确地制定每一门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果后, 学生应掌握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所以,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第四, 预期学习成果导向校本教材体系注重的是培养人才的能力、知识和素质, 所谓“三位一体”, 以学生为主导, 使其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三、学分制下的校本教材设计

衡量高等院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校本教材的建设, 它与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高等院校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校本教材建设的重要方式。以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 使校本教材的框架结构建立在预期学习成果上, 教材中要有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另外, 在设计教材时, 要注意教材能够指导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 使学生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校本教材所能达到的预期学习成果应该是, 毕业生能够获得专业的文化知识, 并且能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所以, 在高等院校中, 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教材观, 以学生为主,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 为学生的自我学习留下空间。

校本教材建设的科学定位要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 还要让社会、学院、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合作, 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要以学校特色为依据, 它不同于统编教材的补充和延伸, 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 对校本教材的建设要根据学校的生存环境、办学设施、文化环境和专业需求等来进行, 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如果不结合学校的实际, 而是盲目地抄袭, 那么学校就不可能完成教学目标, 开发校本教材也将失去意义。

校本教材的建设要使培养人才的方案和教学设计相结合, 使培养人才的质量得到提高。结合学校的情况, 进行教材内容和形式上的设计, 在每个章节前明确预期学习成果和任务。教材可以是立体化的呈现方式, 只要是能够实现课程目标的都可以考虑。优质的校本教学资源有纸质教材、数字教材以及网络课件等, 要全方位利用教学资源, 建设立体化的空间。

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制相结合是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践说明, 实施学分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学分制下的校本教材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得到全面的改革和提高, 这也顺应了教学的发展潮流。校本教材的建设和开发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也使学校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石峰.香港地区高校学分制现状及启示[J].高教探索, 2016 (S1) .

[2]徐华, 郭炳心.国内外高校学分制发展历史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1) .

上一篇:普法宣传下一篇:中学美术课堂中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