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镇规划若干问题

2024-06-23

中心镇规划若干问题(精选十篇)

中心镇规划若干问题 篇1

(一) 中心镇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概念混合不清

目前从上至下, 从行业内到行业外, 在中心镇规划与城市规划概念问题上仍然混合不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一章第二条:本法所称城市, 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按此规定, 中心镇应是属于城市, 执行城市规划编制要求。

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一章第二条: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 组织编制城市规划, 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五章附则第四十四条: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编制参照本办法执行。

建设部颁布的《镇规划标准》1.0.2条: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规划, 乡规划可按本标准执行。

由此可以看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要求, 中心镇是属于城市, 应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编制规划, 而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镇规划标准》的要求, 中心镇是属于小城镇的范畴, 执行的《镇规划标准》。而城市规划与镇规划在规划体系、规划的编制深度要求上有较大的区别, 中心镇规划究竟如何编制, 编制的体系、内容、深度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 中心镇概念不清

镇域与镇区不能混为一谈, 行政建制的“镇”并不是城镇, 更不能是中心镇, 就如同行政建制的“市” (如常州市) 是“市”而不是“城市”一样。常州市是中心城市不是指整个常州市域是中心城市, 而是指市区、中心城区, 同样, 某某镇是中心镇也不是指整个镇域范围。

(三) 中心镇导向不明确

设置中心镇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一种导向手段, 但现实中心镇的建设往往演变成为了乡镇合并的需要, 周围的乡镇向中心镇合并或者是演变成政府给钱、给投资而形成, 造就了许多中心镇, 成了许多乡镇争取的目标 (指经济发达地区) 。

(四) 对“乡镇合并”认识上有误差

“乡镇合并”是行政区划的调整, 很有必要,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规划人员在小城镇规划特别是中心镇规划上一旦有什么问题, 就提出要用乡镇合并来解决, 以为乡镇合并就是万能的, 就能促进城镇化, 就能提高城镇化水平, 就能合理布局城镇空间;其实“乡镇合并”对中心镇的形成以及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小城镇建设方面并没有直接的影响, 而其行政权力带来的间接影响只能在较长时间内才能释放, “乡镇合并”是行政区划的调整, 是“镇域调整”, 对中心镇的作用发挥并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五) 中心镇建设中的问题

在中心镇的建设上, 普遍存在着重形态建设轻功能建设, 重物质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 一旦定为中心镇后, 就马上要套用大城市的标准建大广场、修宽马路、铺大草坪。而中心镇如何带动周边乡镇的发展、对周边乡镇起示范作用等则不做研究, 对真正能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富得了”的进镇和务工经商条件方面却重视不够。

二、中心镇的定义、类型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 一批建制镇确实已逐步发展成为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舒适、集聚力和辐射力较强的区域中心, 但是长期以来, 处在城市与乡村夹缝间的小城镇也集中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 由于粗放使用土地, 许多小城镇“城不像城, 村不像村”, 农业用地大量被占用, 空间“碎片化”, 严重浪费土地, 违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0]11号) 指出:“要优先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基础条件较好的小城镇, 防止不顾客观条件, 一哄而起, 遍地开花, 搞低水平分散建设。”因此发展必须突出重点, 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重点放在支持少数有条件的小城镇加快发展上面, 完善功能, 壮大其发展规模, 强化其中心地位, 提高其辐射能力, 从而带动其他小城镇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 中心镇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7)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各分区内, 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镇, 称中心镇, 即中心镇应该是指已经具备一定发展条件, 且对周边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小城镇, 加快中心镇的发展, 就是要扩大规模, 增强实力, 拓展空间, 优化环境, 目的是将发展小城镇作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着力点。

(二) 中心镇的类型

中心镇按自身特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中心镇, 二是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中心镇, 三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特色和自然风光的中心镇。

1. 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中心镇

一般位于城市密集带, 有较好的交通条件和经济基础, 由于其产业队伍市场的需要自行发展成一定规模的专业集群式或大型的专业市场, 由此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 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 扩大了城镇的规模, 成为一个地区的中心, 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 位于区域中心的中心镇

大多数是县 (市) 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县 (市) 域中心的城镇, 一般区位条件良好, 位于区域中心, 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能辐射和带动周边乡镇的发展。这类中心镇的设置一般是从地理分布上考虑, 需要政府的政策倾斜来增强其经济活力, 以谋求自身的发展。

3. 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自然风光的中心镇

一般是指历史文化名镇或风景名胜区的依托镇, 这类中心镇应该以旅游业及相关的服务产业为主, 带动自身的经济发展。在规划中应该以保护为主, 适度发展, 不应盲目的扩大规模。

三、中心镇规划与目前流行的片区规划

(一) 片区规划的由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 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农业支持工业, 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 已处于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 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已出现两个趋向: (1) 集聚发展的趋势, 城镇规模快速发展,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近几年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城镇化进程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内; (2) 城镇人口密度增加、土地集约开发模式正逐步摆脱原有行政地域的约束且还在不断集聚, 工业及第三产业主要向中心镇集聚。由此不少地区提出了片区规划的概念, 即几个城镇作为一个片区来统一规划, 工业及第三产业、农村人口向片区中心集聚。

(二) 片区规划的类型

1. 大城市边缘区的片区规划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实体, 它是城市与乡村互为渗透, 非农业活动与农业活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土地利用发展急剧转变的地区。边缘区的片区规划就是改变以往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以镇为独立单元的发展模式,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统一布局下, 把大城市边缘区划分成几个片区, 片区由若干乡镇组成, 片区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建设, 一个片区即是一个人口、产业集聚的区域, 有相当规模的中小城市是大城市郊区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例如常州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结构为“一城七片”, “一城”即常州市中心城市 (主城区) , “七片”指主城区外围边缘区的七个片区。

2. 市 (县) 域的片区规划

市 (县) 域的片区是指根据区域交通干道、原有行政界线、自然隔离和城市产业共性等划分的具备城市功能的相对独立的城市空间载体。即把整个县 (市) 域当作一个城市为研究对象, 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资源条件、生态要求、产业导向等要素, 综合协调市域产业布局、区域交通系统、大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并建立相适应的城镇架构和管理机制, 以整合城镇和产业空间。例如:昆山市将市域921平方公里划分为“七个片区”, 片区间功能互补, 有机联系, 形成系统, 江阴市整个市域划分为“一城四片区”的构架, 张家港市规划形成“一城、双核、五片区”的格局。

(三) 片区规划与中心镇规划之间的关系

1. 片区规划不等于中心镇规划

片区规划强调在片区范围 (几个镇) 内综合协调, 是一个规划的研究, 不是法定规划, 中心镇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种类型, 根据法定程序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大部分, 所以片区规划不等于中心镇规划。

2. 片区规划是中心镇规划的前提、依据

片区是指根据区域交通干道、原有行政界限、自然隔离和城镇产业共性等划分的具备功能独立的城镇空间载体, 也可以说是由几个镇所构成的, 中心镇只是其中的一个镇;所以, 片区规划是中心镇规划 (特别是中心镇的总体规划) 的前提, 是中心镇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 是中心镇规划的重要依据, 中心镇的总体规划也可以看成是片区中心的规划, 两者相辅相成。

四、中心镇规划的标准和规划体系的探讨

(一) 城乡二元规划标准

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 小城镇往往是农村地区行政和贸易中心, 是为周边乡村提供社会和生活服务的中心地, 所以小城镇规划普遍采用《镇规划标准》, 而《镇规划标准》无论从规划内容还是用地分类、用地标准等方面都已经无法指导中心镇的规划编制和城镇建设。

(二) 中心镇的规划标准——城市规划标准

现代城市的经济基础是工业化, 基于集聚经济的一种经济形态, 是与农村相对的有一定人口规模的聚居地, 而中心镇在工业化时代更接近于城市的性质。

中心镇的建设目标是具有地方特色风貌的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地区经济文化中心, 是一个片区的中心, 有的经济发达地区可能会发展成为小城市或中等城市。所以, 中心镇继续按照《镇规划标准》来编制规划和指导建设, 已经不能适应城镇发展需求, 必须统一采用城市规划的标准, 按照建设部新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标准来编制规划, 并在片区规划的指导下, 对中心镇建设用地实现总量控制, 中心镇规划区范围必须覆盖全镇域范围, 必须从全片区及全镇统筹考虑各级用地的规模与布局, 将中心镇非农建设用地中城市建设用地与村建设用地的标准统一。

(三) 中心镇规划体系的探讨

中心镇明确必须采用城市规划的标准, 实现由传统的村镇规划向城市规划跨越, 即必须按照新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标准来编制。

中心镇规划根据城市规划标准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中心镇总体规划阶段包括片区规划研究、中心镇发展策略研究、中心镇总体规划、中心镇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其中, 片区规划发展策略研究为可选内容,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必须做, 在编制中心镇总体规划前可以单独编制中心镇发展策略研究, 提出涵盖全镇域范围涉及社会经济环境与城镇建设各方面的宏观性、全局性的发展构想和实现手段, 从而为中心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具体指导。片区规划是在全市域的片区中考虑, 是中心镇总体规划的技术依据。近期建设规划根据建设部的最新要求也必须单独编制,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 中心镇还可在总体规划各项专业规划的基础上单独编制交通体系规划、风景旅游区规划、绿化景观规划、消纺规划、工程管线规划、防灾减灾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 以指导城镇各项建设。

会计核算中心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篇2

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在从源治理腐败规范财务行为方面无疑有着极其深刻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运行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加以研讨或解决,就会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为此,笔者就会计核算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如下:

一、会计核算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会计核算中心产生的指导理论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追溯会计核算中心产生的指导理论的话,那么它应当是在这样的假设下产生的:所有的集中核算单位都使用相同的会计制度;所有进入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有较为熟练的业务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各集中核算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大致相同或相近;会计核算中心对集中核算单位的管理或生产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运行,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以及会计核算中心的帐务处理与集中核算单位实际工作需要步调一致。而在实践中,要满足上述条件并非简单容易的事情,如:同是集中核算单位,有的采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有的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有的采用行业会计制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电算化下各种会计制度都要有广泛深入的理解,而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大都从集中核算单位调入或从社会招聘,接受新知识认识新环境的能力较弱,这种理论与实践和新旧知识的反差会一无例外地反映到会计核算中来,会计核算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在从业过程中任何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将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再如:会计核算要求会计人员对核算单位的生产、管理以及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而实际工作中核算中心属柜台服务式工作,根本不可能深入到各核算单位,这种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决定了核算中心的核算结果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就是说,无论从人员素质还是工作方式上看,要求会计核算中心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都是有一定困难的。

问题之二:权利与责任不能互相统一。在会计核算中心模式下,对同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权限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即涉及资金调度和使用的决策权在各集中核算单位,而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审核监督权在于会计核算中心,实际上就等于把同一项资金运动交由两个无任何隶属关系的部门进行处理,此种做法的弊端是:①经济决策和审核不能同步进行,并在某些时候极可能由此而影响经济决策的顺利实施,甚至带来不必要的损失;②资金的审核监督与资金使用单位的实际情况相脱离,既无法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准确,又使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会计核算中心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③在权利分属于不同部门的情况下,同一项资金运动的经济责任也必然要由资金使用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来共同承担,这就为二者在责任面前互相推诿提供了理由和借口;④资金使用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在行政管理上各自独立和在工作上互相渗透的做法,使得权利不清职责不明,对出现重大经济责任问题时,极易引发行政诉讼。由此可见,在没有相关法律或法规进行规范权责的情况下运行会计核算中心,其潜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影响着会计核算中心和各集中核算单位的正常业务工作,而且也为以后经济责任的确认和鉴定造成了隐患。

问题之三:会计人员深入实践的程度受到了限制。通常来讲,一个单位的财务与业务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任何一项业务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运动,资金运动也不可能离开业务活动孤立存在。会计核算中心运行后,会计人员全部集中到核算中心进行会计核算,由于环境条件的所限,会计人员深入实践的程度受到了限制,对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资金帐务处理与生产业务活动很难达到完整和谐的统一,其次,在不了解单位生产业务活动的前提下,会计核算中心所进行的会计监督也只能是对原始凭证形式上的审核,而对原始凭证有关内容方面的实质性审核几乎是不可能的。不难看出,这种脱离单位实际情况单纯进行的封闭式的会计核算,必然会造成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主观盲目性,从而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可见,以会计人员集中办公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核算中心,其工作的负面效果是显然

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会计工作者积极探索并勇于提出目前会计核算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现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日趋完善。

问题之四:报帐员的管理以及集中核算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按照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思路,会计核算中心正式开始运行后,原会计核算单位的会计机构自动取消,会计工作相应转入由财政部门领导的会计核算中心,原单位只设置一名报帐员,负责办理各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的相关业务手续。随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报帐员的权限和职责是什么,如何对报帐员进行切合实际的管理,各单位的会计机构撤销后,原来由各单位会计机构负责的除会计核算之外的其他会计事务性工作该由谁来负责完成等。关于报帐员的权责以及管理问题,由于修订后的《会计法》没有涉及此类问题,各级地方有关部门对此缺乏统一的规定,有的地方把一些根本不属于报帐员工作范畴的内容强加给报帐员,例如,会计核算中心全面负责会计核算工作,却把编制会计报表甚至财务决算等非常重要的会计工作交由报帐员来完成,报帐员既没有参与帐务处理,也无法掌握相关的财务资料,不可能完成类似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本来会计核算中心产生的会计资料,接受财务审计时却要求报帐员签字认同,报帐员只是一名具体办理会计事务的工作人员,在责任承担方面既不能代表会计核算中心,更不能代表各核算单位,让报帐员来完成会计报表或对有关会计资料签字负责,远远超出了报帐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此外,一些业务规模大或二级单位较多的行政机关,如果撤销了原有的会计机构,上级业务部门布置的会计工作将无人去完成,所属二级单位的会计工作也会因缺少业务技术指导而受到直接影响,况且《会计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从这一点看,各单位有权设置自己的会计机构,撤销会计机构在影响单位工作的同时也违反了《会计法》的有关规定。

二、关于会计核算中心的几点思考

鉴于会计核算中心运行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要使会计核算中心健康有序地发展,真正起到整顿经济秩序的先锋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以完善:

首先,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对集中核算单位、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加以明确,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严格把关,进入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要进行政治品德、理论水平以及务实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实行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制,杜绝“人情岗,关系网”,做到“能者上,庸者下”,确保会计核算质量。

县城给水工程规划若干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给水规划 用水量预测 水源选择 供水安全 节约用水。

1 歙县城市概况及供水现状分析

1.1 城市概况

歙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8°4′40″~118°53′50″,北纬29°30′25″~30°9′10″之间。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县城地形呈外围群山环抱的山间河谷盆地特点。县域总面积2122km2,辖13个建制镇,28个乡,为黄山市第一大县。2010年末县域总人口为485798人,共计171808户,户均2.83人。歙县县城包括徽城镇、桂林镇和郑村镇三镇,2010年末县城人口为10.6万人。

1.2 供水现状分析

1.2.1 供水情况

歙县目前有两座水厂,为歙县第一自来水水厂和歙县第二自来水厂。由二水厂单独供水,平均日供水量为2.62万m3/d,最高日供水量为3.00万m3/d,一水厂仅作为备用水厂。二水厂用水量高峰时出水水压为0.30左右,满足90%用户用水要求。但局部地势较高或距离较远地区供水压力不足。

1.2.2 存在问题

歙县给水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一水厂原水水源氨氮和总氮含量较高,超过地表水Ⅲ类水氨氮和总氮含量标准。二水厂从丰乐水库取水,丰乐水库水质较好,但不能满足二水厂远期取水量要求。②二水厂构筑物位置布置不尽合理,影响运行。③老城区部分管道使用年限在20年以上,管道老化破损、漏损严重。城区现状给水管道大部分管径偏小,导致配水量不足,在夏季用水高峰期尤其明显。现状管网不满足消防要求。④管网漏损率高,达25%以上。用水浪费严重,缺乏有效地节水管理法规和措施。工业用水重复率低,仅为15%。工业废水排放量超出计划的91%。

2 城市给水规划

2.1 城市用水量预测

城市用水量由城市生活用水量、公建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市政用水量及消防用水量等组成,其大小与城市所处地区气候及水资源状况、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规模、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节水等因素有关,在进行用水量预测时,应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对用水量预测结果的影响。

常用的用水量预测方法主要有分类预测法、综合指标法、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和分项建设用地用水量指标法等。前两种预测方法的主要计算因子是人口与用水指标,需要的资料少,计算简单,预测精度可以满足给水工程规划要求。后两种方法的主要计算因子是不同性质用地的面积与用水指标,需要的资料相对较多,计算复杂。由于目前县城的经济发达程度和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等均落后于大中城市,现有的统计资料常常有限。因此,在缺乏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县城用水量预测优先考虑分类预测法和综合指标法。本规划中采用分類预测法和综合指标法进行预测,经综合分析,最后确定歙县县城2015年城市最高日用水量为5万m3;2020年城市最高日用水量为7万m3,2030年城市最高日用水量为10万m3。

2.2 水源选择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选用地表水为城市给水水源时,城市给水水源的枯水流量保证率应根据城市性质和规模确定,可采用90%~97%。本次规划给水水源的枯水流量保证率取95%。

通过对扬之河、富资河、布射河、丰乐河、练江及新安江的水量水质分析可知,丰乐河与练江水质较差,不符合供水水源水质要求;布射河95%保证率的日流量为1.85万m3/d,流量较小,不满足远期水源要求;扬之河95%保证率的日流量为14.04万m3/d,可保证一水厂需水要求;富资河沙溪以上河段,水质较好,95%保证率日流量为3.97万m3/d;丰乐水库水质较好,歙县允许取水量为6万m3/d的输水量;新安江95%保证率的日流量为31.10万m3/d。

2.2.1 近期水源

歙县2015年需水量5万m3/d。扬之河作为一水厂近期水源,丰乐水库水作为二水厂近期水源,不需开辟新水源。

2.2.2 中、远期水源

歙县2020年需水量为7万m3/d。扬之河作为一水厂中期水源,丰乐水库水作为二水厂中期水源,允许取水量为6万m3/d,另外1万m3/d需从其它水源获取。

歙县2030年需水量为10万m3/d。,扬之河作为一水厂远期水源,丰乐水库水作为二水厂远期水源,允许取水量为6万m3/d,另外4万m3/d需从其它水源获取。

综合考虑中期和远期水源水量不足情况,现提出两种取水方案:

方案一:修建富资河水库作为中、远期水源。

富资河属于Ⅲ类水,水质满足供水要求,枯水年95%保证率的日流量为3.97万m3/d,满足中期取水水量要求,远期要求在富资河上游建造水库,通过水库调节,可增加枯水期流量,满足中、远期取水要求。拟采用重力输水方式,两根DN800输水管并列输水。输水管全程约6.5km。

方案二:采用新安江作为中、远期水源。

新安江属于Ⅲ类水,枯水年95%保证率的日流量为31.1万m3/d,水质水量都满足中、远期取水要求。取水构筑物拟建在义城村与朱村中间段,水源至一级泵站采用重力输水方式,一级泵站至二水厂厂区采用压力输水方式,提升扬程约30m,两根DN800输水管并列输水,输水管全程约7.5km。

取水方案比较:从水量、水质、经济及社会方面比较两个取水方案的优缺点。经过综合分析,两种取水方案在水量和水质上都可以满足要求,但采用新安江作为中、远期新僻水源的费用远小于新建富资水库作为中、远期新僻水源的费用。故规划采用新安江作为中、远期新僻水源。

2.3 输配水管网规划

2.3.1 输水管线规划

输水管线是城市给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供水成本和安全影响较大。原水输水管线设计流量按最高日平均时流量加水厂自用水量计算。输水管条数主要根据输水量、事故时须保证的给水量、输水管长度等情况定,歙县新建输水管应不少于2条,发生事故时应保证供应70%的设计流量。

2.3.2 配水管网规划

2.3.2.1 布置原则

配水管网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按照城市现状和规划路网布置管网,以便于施工与管理。②为兼顾供水经济性与可靠性,干管应沿供水主要流向布置,设置几条平行干管,采用最短路线向用水户供水,特别是用水大户。主要城区采用环状网布置方式,城市周边地区采用树状网布置方式。尽量利用原有配水管道,优化管网改扩建和新建方案。③干管一般按规划道路布置,应尽量避免在高等级路面或重要道路下敷设,其平面位置和高程应符合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设计要求。④考虑给水系统的分期建设,适当留有发展余地。⑤自备水源供水管道严禁与城市给水管网直接连接,非生活饮用水管网严禁与城市给水管网连接。

2.3.2.2 水力计算。在完成管网布置、计算出各节点流量后,进行最高日最高时设计状况、事故校核、消防校核和转输校核等四种情况下的管网平差计算,其目的是:①最高时正常设计情况下,计算管网控制点及其他节点自由水压、各管段流量和水头损失、二级泵站水泵流量和扬程。根据平差计算结果,分析现状管网和规划管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②核实事故时各节点流量是否大于70%设计流量,控制点水压是否满足要求。③校核发生火灾时,控制点水压是否大于10m水柱。

2.4 供水技术进步规划

城市供水系统是市政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城市基础设施。其运行、维护及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市民正常生活和工厂企业生产生活,也影响供水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部分县城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供水行业大都存在优化调度技术落后、电能消耗高、供水漏损率高等问题。

供水技术进步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供水科学调度:在供水系统运行状态集中、全面和实时监控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智能化和优化控制理论和方法,实现供水系统的科学管理。②降低漏损率:通过改进供水系统运行管理、检漏、管网改造等措施来降低管网漏损率。③降低能耗:选择高效率的机泵,并使水泵运行工况处在高效区,采用合适的调速装置,使水泵的扬程、水量能适应管网的变化。另外应加强管网的优化设计、调度和管理,特别对多水源和多泵站的管網更应实行优化调度,考虑分时电价问题,充分利用电费低阶段。④无负压供水:禁止直接在管道上装泵抽水,优先选择电子无负压供水设备。⑤城乡一体化供水:对于正在不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供水进程,应在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进行。根据地形、源水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供水方式。

2.5 供水安全技术措施

2.5.1 安全供水

供水安全包括供水水量、水质和水压三方面。

①水量:规划长距离输水管线时,输水管不宜少于两根;配水管网应布置成环状。②水质:建议加强水源地保护,保证水源水质;加强水厂的科学管理以及合理使用药剂,确保出厂水水质;加强管网管理,保证管网水质。③水压:对局部水压不足地区采取加压措施。

2.5.2 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供水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当某一供水水源发生污染或者水厂发生事故时,启动备用水厂生产供水,优先保证生活用水。

2.6 节水规划

提出节水规划,可防止盲目开发水资源造成水源枯竭、资源浪费,为有限水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供水保障。主要节水措施有:①生活用水节水:大力推广应用以下节水器具与设备;推广公共建筑节水措施;发展绿化节水技术和机动车洗车节水技术。②工业用水节水:高耗水行业技术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③给水系统节水:加强供水管网检漏和防渗;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

2.7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

非常规水资源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地表水、地下水,通常包括污水处理回用水、海水、雨水、微咸水和中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量的多少是一个城市水开发利用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已经成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仕友,谢水波等.小城镇供水工程规划中的几个问题[J].农村水利水电,2006,(4):3-5.

[2]任铁军.供水工程设计中几个规划问题的分析[J].水利规划,1998,(1):36-37.

[3]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统计局.歙县统计年鉴,2011年[M].

[4]汪光焘.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中心镇规划若干问题 篇4

数据中心机房基础设施的供电、制冷、安全和管理各个子系统, 在规划设计、设备选型、施工安装、运行维护四个阶段中, 规划设计是最关键的一环。规划设计决定着整个数据中心的性质、商业需求目标、规模、近期和远期升级扩展计划、可用性级别、能源效率预期目标等重要功能, 指导和规定了数据中心建设的整个过程, 实际上对设备选型、施工安装和运行维护等都做了严格明确的规定。规划设计不当会直接影响供电系统功能的实现, 下面提出当前在供电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方案设计方面普遍存在的10个问题。

2 供电系统规划设计原则、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在供电系统规划方案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有:数据中心的定位和可用性要求;数据中心的规模和供电容量;电网环境和负载性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投资成本与经济性;能源效率要求。规划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以上要求, 有的放矢地选用最佳的供电方案和供电设备。

就目前情况来看, 不科学的、非规范化的规划设计主要表现在:凭主观臆断确定数据中心供电系统规模、预算、建造进度;在没有对所建数据中心供电系统的功能 (可用性、适应性、总拥有成本) 、技术可行性做充分论证的情况下, 先从工程细节和设备采购入手, 比如, 供电系统要采用2N方案, 某种规格 (容量、型号、高频机或工频机、甚至厂家) 的UPS、30min的备用电池, 以及整个UPS供电系统放在地下一楼等。这些都会因规划设计不当而遇到难以解决的一系列的问题:未知因素太多;不断出现新的情况, 如面临场地、承重、线缆传输、维护、资金等约束条件限制, 不得不反复修改设计等。

错误的开始给许多数据中心设计和建设项目带来巨大麻烦, 规划设计错误的代价是昂贵且具有灾难性的。过早强调硬件设备会使项目陷入冗长的技术讨论中, 而这通常按照陈旧方法建造的数据中心只能支持老技术。未满足功能设计要求, 意味着建了一个用户不需要或者不能按预期正常运转的数据中心。

3 如何预测数据中心供电系统规模 (功率容量)

在设计建设数据中心时, 预测供电规模 (总容量) 是一个首先要进行的基本程序。事实上, 设计人员要针对用户的需求做“理想设计”是很困难的。首要原因当属数据中心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一个数据中心有可能维持10年甚至更长, 设计人员通常不会介入如此长的时间来获得确定如何改进设计所需的反馈。不可避免的设计缺陷加上不规范的操作程序等各类因素也会引发很多问题。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供电容量供求的不平衡。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数据中心的效率、利用率和支持能力, 而且还妨碍了资本的最优使用。

在预测数据中心供电规模时, 以下三点原则是必须遵守:一是预测未来的需要, 尽管这项任务的实施总是不尽如人意, 但对于长期的成功却至关重要;二是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三是减少解决方案的定制化设计, 使其更加标准化、模块化, 这不仅可以降低设计成本, 而且可以加速项目的实施。

准确地估算主机房IT设备用电功率, 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服务器数量、刀片式服务器比例、虚拟化程度、大型机数量、内部和外部存储器类型 (耗电的“低”、“典型”、“高”三种类型) 、功率安全值 (裕量) 的设定等。

就我国大量新建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过程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 面对确定数据中心供电规模时遇到的困惑和挑战, 用户的信息主管和设计院规划设计人员普遍采用一种简便的方法, 即避开诸多不可知因素和繁琐复杂的数据中心IT设备规模统计论证过程, 而以数据中心建设任务目标提出的主机房的IT机架数量的估算数据为最基本的数据, 然后依此做进一步的供电总容量规划。在所建数据中心的定位、规模、可持续发展规划、投资成本与经济性等因素不完全明确的情况下, 这也是一种完成建设任务 (任务目标) 的最可行方法。本方法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显然, 这样的规划设计方法是不科学不严谨的, 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 在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规模、目前业务需求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扩展需求 (IT设备种类、数量和能耗状态) 、资源 (能源、水、通讯等) 供应、项目资金状况等因素和条件情况下, 所确定的机架数量任务目标及由此规划的基础设施规模, 会与运行后的实际情况存在非常大的出入, 甚至严重影响数据中心的业务扩展、成本投入、运行效率和预期的项目投入与预计产出比。

(2) 机架功率密度是确定供电总容量的第二个关键因素, 用户信息主管通常宣称所建的是高密度数据中心。规划设计时, 用机架数乘以4k W (或5k W) 计算出IT主机房输入用电量, 其结果一是扩大了基础设施 (主要是供电和制冷) 规模, 二是很可能在工程细化设计时不满足高密度 (如8k W甚至20k W) 机架的配电和制冷的特殊要求。

2) 在计算数据中心总输入电量时, 常低估甚至忽略供电和制冷系统的损耗。符合ANSI/TIA-942 (美国通信工业学会制订, 数据中心通信基础设施标准) 等级IV (故障容错) 供电系统的运行效率的典型值是70%~75%, 25%~30%的损耗同样应由输入总电量提供。至于空调制冷系统, 除考虑能效比不高的制冷功率外, 规划设计者常忽略空调风机、湿度调节、新风系统等环节的发热量和自身损耗。其结果是, 按照IT设备总用电量的要求配置了庞大的供电和制冷系统, 而数据中心的总输入电力却不够用。

4 关于机架功率密度的讨论

用机架数量和机架功率密度计算IT设备总用电容量是简单可行的方法, 但机架功率密度的取值确实值得商榷, 4k W (或5k W) 是个不上不下的数值, 用此数值设计配电和制冷系统, 满足不了高密度机架 (如8k W、20k W) 的要求, 而用此计算IT设备总功率时, 又会扩大供电、制冷和市电总输入的容量。

实际上在规划设计阶段应采用两种机架功率密度:

1) 最大机架功率密度:用以规划设计配电和制冷方案。

2) 平均机架功率密度:用以计算IT设备总功率。

这两种机架功率密度在数值上是有明显差别的, 一个配置有10k W~15k W功率机架的高密度数据中心, 平均机架功率密度可能只有3k W。下面是一组已建数据中心的机架功率密度分布情况:

(1) 低功率密度机架:<1k W, 平均0.4W, 占机架总数的10%。

(2) 一般功率密度机架:1k W~3k W, 平均1.5W, 占机架总数的40%。

(3) 高功率密度机架:2k W~5k W, 平均3W, 占机架总数的40%。

(4) 特高功率密度机架:8k W~20k W, 平均12k W, 占机架总数的10%。

(5) 平均机架功率密度:3.04k W。

5 可修复性设计和模块化系统

现代数据中心对机房基础设施可用性的最基本要求是:“现代数据中心要求机房基础设施必须是一个能连续工作的系统”。但是, 任何设备和系统都是会发生故障, 因此, “一个能连续工作的系统必然是可修复和可快速修复的系统”。模块化设计可确保系统和组成该系统的设备是可修复和可快速修复的, 因为通过对模块化特征的描述和提高系统可用性措施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一个可修复和可快速修复的系统, 组成该系统的所有子系统必需要具备模块化特征”。

可修复和可快速修复是提高系统可用性的关键, “系统模块化设计”在行业中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成为了一种富有创造性并具有突出战略意义的设计哲学, 是数据中心机房基础设施设计的重要理念和基本策略。模块化以及与之关系紧密的标准化, 为数据中心带来了广泛的好处, 它不仅简化了从初始规划到日常操作的每一个流程, 还显著改进了数据中心商业价值的所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可用性、适应性和总拥有成本。

模块的基本特征是:

1) 模块是系统中一个功能明确的可独立运行的单元。

2) 模块单元具有功能性、独立性、组合性、互换性。

3) 模块单元结构简单、标准化程度高、关联适宜性强。

一个螺帽、一条电缆、一台UPS或空调设备、IT机柜、IT机群, 直至一个IT机房 (集装箱数据中心) 等, 都是具备模块化特征的子系统。但是, 由于设计时的疏忽, 有时它们在系统中却失去了模块化功能, 例如:一根线缆可能因为数量多并相互挤压而无法识别和更换;一台大型设备因走道空间狭窄或搬运工具进不去而不能运出更换;一台装入机柜的变压器故障后因工具无法在机柜内施展而无法更换等。这些事例屡见不鲜, 致使具有这种隐患的系统也就不再具备可修复或可快速修复的功能。

由于缺乏公众监督的动力和行业内广泛的变革兴趣,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模块化、标准化设计进展很慢, 基本情况是将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不兼容的设备进行定制化设计, 组合成一个数据中心独特的大型基础设施, 因而产生了难以设计、部署、维护和管理的系统。简单地定制连接和组建以便使之运转 (鲁伯·哥德堡效应) , 必然是一个复杂 (维护难度大、人为故障率高、效率低) 的、适应性 (大小或功能进行重新配置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商业需求) 差的系统。

视子系统模块化程度的不同, 可将模块化系统分为4个级别:

(1) 所有子系统都具有模块化特征。

(2) 关键的子系统模块可冗余配置。

(3) 关键的子系统模块可快速插拔更换修复。

(4) 关键子系统模块同时可冗余配置和可快速插拔更换修复。

无疑, 当前的模块化UPS是可用性级别最高的模块化系统, 引领着数据中心供电系统设计建造的先进理念和设备选用的方向。

6 供电布局规划

因数据中心的规模、机房布局、维护水平不同及对可扩展能力的要求不同等因素, 供电布局方案有3种形式:

1) 分布式供电方案:又称“点”式方案, 其特点是在一个机房中, 多个UPS供电系统分别地对各自的IT设备提供保护。

2) 集中式供电方案:整个机房只使用一台或一套UPS系统为整个数据中心供电;

3) 区域式供电方案:分布式与集中式的折中, 整个数据中心按机房布局或按IT设备群功能被划分为若干区域, 每个区域由一个UPS或一套UPS系统供电。

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增大, 传统的集中式供电系统开始暴露出它的缺欠, 特别是大型数据中心按照功能分成几个主机房, 并按物理空间布置在不同的区域或不同的楼层时, 集中式供电系统布局渐渐成为一种不可取的方案。表1是3种供电布局方案在可用性、可管理性、适应性及成本等方面的比较。

7 关于供电系统双总线 (2N) 方案的结构设计

当代数据中心的供电系统大都采用了双总线 (2N) 方案, 其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在构建2N方案时, 要注意以下3点。

1) “故障容错”是指整个供电系统

ANSI/TIA 942-2005《数据中心通信基础设施标准》等级IV规定的故障容错系统是指从交流输入到为IT设备机架配电的整个供电系统, 而很多数据中心设计者只注意到了UPS系统, 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在交流输入系统中, 设计者通常在市电输入与油机输入之间只配置一个ATS转换开关, 显然这个ATS就是整个供电系统中的一个单路径故障点。

图2是一个完整的故障容错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冗余的环节和设备是:

市电+变压器/油机;ATS1/ATS2;

配电1∥配电2;配电3/配电4;

UPS1/UPS2;配电5/配电6。

(2) 建立双总线系统时一个重要的要求是两条总线的“隔离”功能

很多供电方案设计者在双路UPS的输出端配置静态转换开关STS, 以便对单电源负载供电, 如图3 (a) 所示, 其结果是破坏了UPS双总线供电系统的高可用性。问题发生在两路UPS输出是通过STS静态转换开关向负载供电的。STS安全转换的重要条件是两路进线电压必须同步, 所以两路总线UPS之间就需要加入总线同步器, 该环节可使两路UPS输出电压同幅、同频、同相。其结果是使UPS1和UPS2不能完全隔离。另外, 根据可靠性科学的相关性理论, 由于两个不完全隔离的设备之间存在着故障的相关性, 一路UPS故障时可能诱发另一台UPS发生故障。图3 (b) 是UPS环节的可用性模型图。

(图中:A1——UPS输入输出配电1至配电4的可用性;AU——UPS1和UPS2的可用性;AU2.1——UPS2对UPS1的相关性可用性;AU1.2——UPS1对UPS2的相关性可用性) 。

在可用性模型中, 第一台UPS的AU和AU2.1是串联的, 第二台UPS的AU和AU1.2是串联的。尽管AU2.1、AU1.2还没有可量化的参考数据, 但在系统实际运行中, 由于一台UPS故障而诱发另一台 (或N+1系统的其他各台) 发生故障的现象却是屡见不鲜的。系统恢复后又发现被诱发故障的一台却是一切正常的, 甚至找不出故障的原因。

再者, 因为总线同步器的工作状态同时与双总线的两路UPS有关, 当总线同步器发生故障时, STS就会因两路进线电压不再同步而拒绝转换, 这就意味着双总线失去冗余功能。或者勉强转换但转换时间可能会超过负载的允许范围, 例如>10ms。所以总线同步器在可用性模型图中是单路经故障点, 其可用性用A3 (总线同步器的可用性) 表示。

从以上分析可见, 由于存在AU2.1、AU1.2和A3三个可用性参数, 就使得图3所示的双总线系统根本上达不到双总线设计的可用性预期效果。

如果在机架中有少量单电源负载设备, 可用小型机架式ATS。ATS用机械式触点转换, 不破环两路UPS的隔离性能, 而其转换时间一般<10ms, 完全满足IT设备的供电要求。

8 冗余系统再冗余的问题

冗余系统已成为设计单位普遍采用的提高系统可用性的主要措施, 但是在诸多设计案例中却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和倾向, 即系统的关键而薄弱环节冗余程度越高越好, 其结果是系统过于复杂, 设备堆积, 不仅预期的系统可用性难以实现, 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建造成本和系统投入运行后的维护难度, 运行效率显著降低。根据系统可靠性的Lusser定律, 一个串联系统的可靠性即是该系统所连接的子系统的可靠性。因此, 系统的可靠性要远远低于其中任何单个组件的可靠性, 一味地增大某一环节的可靠性对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的增加常常是无助的。

以双总线系统为例, 如果把图2中每路的单机UPS换成1+1冗余并机, 则为双电源负载供电可用性模型可表示在图4中。

把各种设备同样的可用性数据代入到图2和图4的可用性模型中:

图2的可用性为=0.99999796。

图4的可用性为=0.99999797。

比较图2和图4, 两者可用性基本是一样的, 都是5个9, 差别仅在小数点后第8位提高一个点。所以结论是, 在双总线系统中, UPS再冗余对提高系统的可用性的贡献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再考虑购置和运行成本、维护工作量的增加和能源效率的降低, 就不值得了。

9 电机的配置问题

高密度数据中心连续运行的条件有两个——连续供电和连续制冷。传统的备用蓄电池在系统投入运行后, 电池容量就是一个固定量, 电池备用时间是固定不变的, 在市电的随机性故障和不确定的故障修复时间面前, 配置在UPS (也包括EPS) 设备中的蓄电池也就不再具备真正的不停电供电功能, 于是备用交流能源柴油发电机就成为当代数据中心的必备设备, 这在用户和设计院规划设计者中已经取得了共识。但是在油机的具体配置和使用中却存在的错误的理念。

至今有很多规划设计者仍然按照传统的做法, 按UPS的额定容量配置油机, 如果系统配置的是6脉冲或12脉冲UPS, 油机与UPS容量的配比取2~4倍, 如果系统配置的是IGBI整流输入的UPS, 油机与UPS容量的配比则取1.5倍。对于当代高密度数据中心, 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为了正确配置油机容量, 首先要建立一个新的概念——备用油机是整个数据中心第二路备用交流能源 (实际上油机是最理想的第二路市电) 。

同时因为数据中心总容量接近油机的饱和容量, 所以还要考虑负载性质的影响, 例如, 制冷系统负载存在高启动电流, 而且还会产生谐波电流, UPS可能在高输入谐波电流和低输入功率因数下运行。这些都会影响油机的正常启动和运行,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增大油机容量, 也就是说, 油机容量必须≥市电输入总容量。

油机容量选择原则:

1) 大于等于已规划的数据中心总输入供电容量。

2) 按系统PUE计算, 针对当前数据中心能耗状态, 一般PUE在2.5左右, 可考虑油机的最小容量是IT设备负荷的3倍。

1 0 电池容量的配置

蓄电池是数据中心UPS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高密度数据中心的蓄电池的备用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传统数据中心的备用蓄电池功能:市电掉电后, 通过UPS设备DC/AC逆变器继续向负载供电。

当代高密度数据中心备用电池的功能:市电掉电后, 在备用油机启动和切换时间内向负载供电。

功能的变化带来了蓄电池备用时间配置的变化。

传统数据中心中蓄电池备用时间的配置观念:备用时间越长越好。

当代高密度数据中心蓄电池备用时间是一个可量化的范围:

最短时间≥15s (油机启动时间) ;最大可用时间为市电停电制冷设备停机后, IT设备最长运行时间。

所以, 在现代高密度数据中心中, 备用电池有理论上的最大可用备用时间。尽管设计者不可能把这一时间缩减到几十秒钟, 但5~10min也就足够。

1 1 节能降耗指标的预期规划

就我国当前情况来看, 数据中心节能降耗工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成为新建和改建数据中心规划工作的主要预期指标之一, 也是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新设备选用的重要依据, 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缺乏指导性的标准。

缺乏科学的能耗测量方法规范。

缺乏节能规划、设计和节能技术改造的数字依据。

缺乏节能规划、设计和节能技术改造的评估和验收标准。

因此, 当前数据中心能效规划改造和测量中就存在着一些误导和误解。应注意以下方面。

1 1.1 正确的测量方法是准确衡量数据中心PUE值的关键

PUE的定义是:

要准确反映节能规划、节能改造和节能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效果, 就应该严格按照PUE的定义规定的内容 (范围) 进行测量, 当前存在的误导和不规范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 测量内容 (范围) 要全面

(1) IT设备能耗:要测量出实际运行能耗数据, 要测量IT设备输入点的数据, 如果取UPS输出的数据, 就要考虑配电效率;

数据中心总输入功率:测量要全面、准确。输入能源有3部分, 即主供电电网、发电机、非主供电电网 (由个别设备引入) 。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 最终都以输入到数据中心的电能表示。所有的测量数据都要折算到变压器高压输入端。

(2) IT供电系能耗:要测量从高压输入到机架PDU的所有设备和环节, 包括变压器、各级配电开关、线缆传输、UPS、列头柜、机架PDU等环节。

(3) 空调制冷系统的能耗:要从高压输入到各种设备的输入端, 包括变压器、各级配电开关、冷水机组、冷却塔、水泵、电动节门、水处理、干冷器、空调制冷、湿度调节、新风系统等。

(4) 其他设备能耗:包括消防、安防、环境动力监控、机房照明等。

2) 测量的时间性

考虑IT设备负荷的动态特性和机房室外环境的影响, 要注意测量的时间性、连续性、同时性和数据的稳定性。

1 1.2 不要与供电和空调制冷负载系数CLF和PLF混淆

为了推广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 以便对节能改造和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效果作出定量的分析和评估, 在业内推出整个系统的节能指标PUE的同时, 又定义了IT设备供配电负载系数PLF (Power Load Factor) 和空调制冷负载系数CLF (Cooling Load Factor) 两个指标, 分别描述供电和制冷两个系统的能耗状态和节能效果:

于是, 有的数据中心规划设计集成商和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商, 就以CLF或PLF代替PUE, 这种混淆概念的做法对数据中心节能改造的工作是不利的。

1 1.3 不同规模不同供电制冷方案的PUE没有可比性

PUE值越小, 系统的节能效果越好, 但是小到多少为最佳却没有相关的标准可循。事实上, 不同规模不同可用性等级的数据中心的PUE是不同的, 以IT供电系统为例, 在《ANSI/TIA 942-2005数据中心通信基础设施标准》中规定了4个等级。影响供电系统效率的主要因素是设备利用率, 在供电设备和负载率相同的情况下, 随着从等级I到等级IV冗余程度的提高, PLF (进而影响PUE) 肯定会随之增大。

“等级I”为基本型, 机房基础设施没有冗余的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配置UPS, PLF值可降到0.05 (只有变压器、配电和线缆的损耗) 。如果配置了UPS, 而UPS输出容量利用率可高达60%, 此时UPS效率可达90%, 但同时谐波造成的传输损耗加大0.02, 结果整个系统的PLF值增加到0.17。

“等级II”的数据中心与“等级I”的主要区别是基础设施系统中的关键设备采用了部件冗余配置 (N+1) 。供电系统的关键设备是指UPS, 此时UPS输出容量利用率降到30%, UPS效率降低到≤85%, 再加上谐波造成的传输损耗加大0.02, 则PLF值增加到0.22。

中心镇规划若干问题 篇5

(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快处理历史经营性用地遗留问题,针对目前规划用地管理领域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区的实际,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关于我区经营性用地历史遗留容积率问题的处理意见

(一)地块首次容积率的认定:

1、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载明的容积率;

2、通过招拍挂程序取得土地,出让公告已约定的容积率;

3、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未载明容积率,首次由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并经区管委会批准的容积率;

4、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未载明容积率,首次由原区规划局、区规划建设局根据法定的控规确定的容积率;

5、少数位于十四条主干道临街的地块,基于当时政府鼓励发展商业的政策,在审批设计要点阶段,仅确定了非临路面积的首次容积率,临路部分的首次容积率在地块整体修建性详规审批时方才确定,通过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并经区管委会批准且已实施的项目,已确定容积率作为首期容积率;

除上述五种情形外,凡未依据有效控规或未经法定程序确定,仅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载明、图纸盖章、文件批准等形式产生的容积率指标,均不视为首次容积率。

(二)应当补缴地价的范围

1、提高公开出让公告已约定的容积率的;

2、提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载明的容积率的;

3、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未载明容积率,最新或最终实施的容积率高于首次容积率的。

(三)补缴地价款的程序

1、区住房和规划建设局根据该地块最新或最终实施的容积率与首次容积率之间的差额,将地块的计容积率建筑面积增加值书面提供给区国土分局,并函告土地使用权属人;

2、区国土部门根据我区地价政策和具体地块的容积率增加值负责确定应补地价的委托评估工作,制订补地价方案按区用地用海联席会议纪要[2017]3号文明确的方式办理;

3、补地价方案获批准后10个工作日内,区国土部门应与土地使用人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的补充合同,应补的地价按《补充合同》约定缴交。用地单位凭《补充合同》、缴款凭证到区住建部门办理项目工程许可手续。如用地单位未缴清增容地价款,区住建部门不予办理规划工程许可、工程施工许可或工程竣工验收,区房管部门不予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

二、关于被城市道路或者其他公用设施占用已出让土地的计容建筑面积处理意见

(一)宗地出让时已约定计容用地或总计容建筑面积的用地,仍按原约定执行。

(二)对于因城市规划调整按规定不纳入计算容积率用地的道路部分,若宗地出让时,已约定容积率的,按约定的容积率折补。未约定容积率的按已批准控规规定执行。

(三)出让公告、出让合同或附件中已明确有规划道路,若出让时有约定容积率,按约定容积率折补;若出让时未约定容积率的用地,参照惠州市做法,按容积率2.0折补。

(四)道路占用部分容积率折补后,除容积率指标外,控规中确定的其他建筑指标均不得突破,并应根据人口规模增加相应的公共配套设施。

(五)道路占用部分容积率折补后,按《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由区国土分局无偿收回已折补容积率的道路,并按程序办理用地红线调整和换证手续。

(六)本处理意见不包含整体项目已取得规划验收合格证的建设项目,及已作出容积率补偿或已放弃相关权益的项目。

(七)如涉及地块控规指标调整的,由区住建部门按程序报区规委会审议,报区管委会审批。

三、关于村集体回拨地有关问题处理意见

(一)村集体回拨地拟选址面积小于应安排的问题。在安排村小组集体回拨地的过程中,拟选址的土地面积小于应安排回拨地面积的,若村集体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依法表决同意,把不足部分土地,按现有控规中容积率计算得出建筑面积,叠加进拟选址的土地上一并解决方案的,可按如下程序处理:

1、村集体向区国土地部门提交上述回拨地安排申请;

2、区住建部门收到经区国土地部门初步审核同意上述申请 3 后,拟出详细方案征求村集体同意后,并就地块控规指标调整的内容一并报区规委会审议后,报管委会审批;

3、区国土部门收到经批准的上述方案,就上述回拨地方案报区用地用海联审会审议批准后实施。

(二)在村集体名下的回拨地提高容积率不补地价的问题。对比已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件载明的容积率,村集体按现有控规自行开发建设其名下回拨地(不包括村企合作的回拨地),若存在提高容积率的,不用补交地价款。

四、关于商业服务业配套超面积问题的处理原则和程序

(一)挂牌出让时,出让合同有约定的按照约定,超出部分要补缴地价;

(二)出让合同无约定的,商业配套面积不超过10%的,不用补缴地价,超出部分要补缴;《惠州市建设用地领导小组会议纪要》(惠建用字【2013】2号)文件出台前,商业配套在10%-20%之间的,由于当时政府为了鼓励发展商业配套,方案已经区规委会审批的,不再追缴地价;经核查,商业配套面积超过20%的,按规定应当补缴的一律要求补缴地价。

五、关于已出让土地用地性质与最新已批控规规定用地性质不符问题

已出让土地用地性质与最新已批控规规定用地性质不符情况,原则要求按控规严格执行,依程序变更证件用地性质;如用地单位不同意按照控规实施的,可申请控规调整程序。涉及改变土地用途为经营性用地的(按照‘三旧’改造政策可以协议出让的用地除外),由区管委会批准收回土地使用权后依法重新公开供应,并根据相关地价评估规程对原受让方给予相应补偿”。需 4 要异地调整土地或就地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方式等值补偿的,土地评估时所需控规批复前该地块条件由区住建部门依据《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等其他相关文件初步拟定,报区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并取得批复,该条件仅用于评估地价,不作为开发建设依据,批复后开发建设指标依据法定控规确定,知用地单位按评估价等值处理。

中心镇规划若干问题 篇6

摘要:我国对新农村的景观规划方面,还有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在建设新农村的奋斗历程中,还存在着新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冲突的时候,导致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合理性不足,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反映。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我国新农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和谐的建设理念,在保护好我国农村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加快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程,解决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规划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若干问题;探索

前言

中国向来地大物博,如何合理地利用区域物质资源来规划和建设价值含量较高,人民群众较为满意的农村景观,是未来较长时间内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政策措施,我们也能够实现农村景观规划的目标,打造一条中国特色色新农村建设之路。

1 进行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规划的若干问题探索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改善农村地区惨淡的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加快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使农业生产更加符合当代人的要求,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2 有助于创建和谐社会。

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导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也迅速发展,同时也使社会矛盾更加复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其中城乡差距日益增大是这些矛盾更加严峻,如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中国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帮扶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利用新农村景观建设大力发展与之关联的多元化产业,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1.3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改善,在后续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人民群众新的物质文化需求。具体的来说,截至目前为止,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城市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尽可能的填补这一差异,就需要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农村人民群众的新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景观需求可以满足后续的需要,充分的激发人民群众自我建设家园的热情,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建效果。

1.4 有助于保留中华文化脉络。

让城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最好的选择,建设新农村不仅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中华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新农村的景观建设事业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景观建设中各项工作促使其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提升其美学意识,改变其腐旧落后的居住理念。景观建设的工作过程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景观建设的后期维护和完善对农村区域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观念的改善。

2 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规划的若干问题探索

2.1 严格遵守相应的景观规划原则秩序。

(1)在改革我国景观规划建设模式的过程中,要从政府职能部门做起,放弃对于景观规划建设的全盘管理。而是在充分的考虑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环境,规范景观规划建设行为,保证景观规划建设具有足够的活力。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景观规划建设的不平衡问题,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景观规划建设模式的合理优化,重视景观规划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并满足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多元化景观规划建设体系;(2)为了保证景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应当充分的重视到景观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投入更多的资源,促进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切实满足景观规划建设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完善景观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提升景观规划建设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开办多种多样的景观规划建设制度,满足景观规划建设发展的需要。

2.2 完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机制和分工体系。

(1)要对我国农村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进行合理的构建分工,保证我国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具体的来说,要在进行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现有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发现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存在的问题,找寻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保证我国景观规划建设机构作用的发挥;(2)要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一套完善的景观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保证这一套管理机制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在进行机制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的保证机制对于景观规划建设机构的经济灵活性的促进,还要不断的优化现有的景观规划建设流程,适当的给基层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权限,保证农民群众的基本诉求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3)要不断优化创新现有的景观规划建设体制。具体的来说,在我国景观规划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提升我国景观规划建设的服务水平是重中之重。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就需要不断地促进景观规划建设服务体系创新,保证景观规划建设服务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景观规划建设服务质量,促进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

3 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政策措施

新农村景观规划,对改变中国农村面貌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在客观条件上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农村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因此,应该举上下求索,统筹安排,总体规划,将中国乡村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使农村真正成为和城市景观一样的。为此,有必要进一步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一)分阶段,稳步向前推进新农村景观规划,在不破坏中国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多元化发展。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推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各地规划进行指导,出台并实施一些纲领性规范文件,以便各地更好地执行和参考。在全国范围内,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农村景观规划和建设,稳步有序地开展农村建设。

(二)合理利用国家划拨资金,积极筹措社会基金,奠定农村规划的经济基础,坚持发挥公共财政资金在农村景观规划中的主體性作用,在考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适度筹集民间资金,各类金融机构有责任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打好资金来源和渠道。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不同农民应该承受的适度经济比例,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同农民签订相应的合同;对于公共资金,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委员会,提高资金使用质量;慎重处理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民组织之间的关系,减少景观建设的经济风险。

(三)提出合理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参与其中,新农村景观规划与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的热情和力量,要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采取减少农民的劳务负担,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适度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工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优先解决他们的最低保障等社会保障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景观规划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景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难以充分的发挥出景观规划建设的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保证景观规划建设有足够的资金,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景观规划建设服务,切实促进我国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宇,姜卫兵. 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的探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6)

电网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 篇7

关键词:电网规划,对策研究,优化配置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种生产用电、生活用电屡创新高, 国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电网规划, 各种电力设施迎来了新的投资建设高潮。电网规划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如何更加科学的进行电网建设, 可以说是整个电力系统的核心内容和指导原则。但是我国的电网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着重主网、轻配网、设备相对陈旧、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科学有效的电网规划评价机制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我国电网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进而对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电力网络产生了不好的负面影响。

2 大力提升电网规划的信息化水平

电网规划对于电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涉及到当前电力网络的数据分析、未来电力的需求评估、建设方案和原则的设计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我国电网规划还主要依靠人工手段, 不仅对从业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 而且还存在人为主观因素强等不利因素, 甚至存在先建设后补规划的情况, 严重脱离的电网规划的初衷。为此要大力提升我国的电网规划信息化水平, 在保证规划基本质量的前提下,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从我国电力系统目前情况看, 在营销、调度环节已经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能够为日常决策、管理提供有效支撑。但是在电网规划环节则明显落后。为此应该尽快建立能够运用于电网规划的专业信息化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化计算、设计、预测、评估工具, 提高电网规划的效率和水平。电网规划的信息化尤其要注重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原始基础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这项工作是进行科学电网规划的基本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足够的或者准确的基础数据, 任何规划都谈不上科学、有效。以目前的技术水平, 采用信息化手段自动收集和整理原始数据是完全可行的。可以自动的收集全国各地的电力消耗数据、电源点、各地经济发展现状等情况。二是规划业务管理。可以分为全国、省级、地市级规划业务, 从软件系统的角度可以将其设计抽象为相统一的业务流程。三是规划辅助决策。具体可包括负荷预测、电力电量平衡、电网规划等功能, 并提供与潮流、稳定、短路电流计算、经济分析等现有成熟软件的数据接口。

3 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评价体系

电网规划的质量需要建立在统一的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 从而满足用户对电网可靠性的基本需求和电网运行的安全性需求, 因此电网的规划要体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特征。一个完善的电网规划评价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可靠性评价。包含电力不足时间期望、供电可靠率、系统缺电指标、平均系统缺电指标四个部分;二是安全性评价。分为线路和变压器平均负载率、电压合格率、短路电流水平、满足N-1百分数四个部分;三是经济性评价。经济性指标分为投资安装费用、运行维护和网损费用、停电损失费用三个部分。综上所述, 构建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评价体系, 必须首先对当前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当前电网可靠性、各线路的电压合格率、当前电力网络布局的合理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各种电力系统的接入整合方式等。其次, 要对未来可能用电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这是进行电网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果没有科学的预测, 电网规划也必然没有合理性。这需要认真分析电网供电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分析其对电力需求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而合理的确定哪些地区需要进行高压传送, 具体的线路和接口等内容。最后就是要电网规划进行科学的评价, 主要方向就是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对比分析各种规划方案, 从中找到最为合理的方案或者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从而进一步完善原有电网规划方案。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评价体系是确保电网规划科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4 强化对变电站输出的规划

电网规划不仅要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 也要仅仅扭住各地的用电细节。变电站在整个电网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到各地的用电稳定性。为此在电网规划中要将变电站的出线规划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要求从电网规划开始就要考虑到如何更加科学的规划所有变电站的进出线设置, 在能够满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用电需求, 满足电网整体结构的同时, 考虑如何更好的优化局部电网线路问题。比如可以考虑增加一部分线路之间的回路, 以便在某一地区出现用电高峰的时候, 能够更加合理的调整运行线路, 从而有效缓解局部线路的供电压力。尤其是对于今后将要新建的变电站, 更是要高度重视其输出规划问题。首先设计单位要给出一个初步的规划方案, 但是要注意这种方案不可能一步到位。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当今社会, 各地的各种工业用电、生活用电都可能会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另一方面电网规划的设计部门本身也存在素质高低不等的现实。如果没有其他合理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相配合, 这种情况下给出的变电站规划往往会出现线间隔占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为此要统筹考虑各种变电站输出规划, 比如220伏、110伏变电站等。并及时了解各地最新发展变化情况, 有针对性的修改电网规划。对于各种新建的工程, 要特别注意那些在规划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新项目、新客户, 尽量避免由于人员的疏忽等主观因素而造成的规划不合理问题。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变电站周边的美化问题, 尤其是在城市地区, 要考虑直进直出等方式, 以达到环境友好的目标。

5 结束语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而电网规划则是确保电力供应稳定、安全、经济的关键所在。电网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因素非常多。本文仅就信息化、规划评价体系、变电站输出规划等三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要想真正提高我国电网规划的水平和效率, 还需要进一步全面统筹考虑电网建设的各个环节, 真正制定出切合实际需要的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邱添, 胡诗, 电网规划相关问题的分析及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 2012年第36期:121.122.

[2]史伟, 县级电网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 科技与企业, 2011.12:107.

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篇8

1 两种规划的关系

1.1 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采取经济、技术、工程等综合措施而进行长期土地组织的布局与配置。它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用出发, 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 协调各类用地需求, 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规模和布局, 合理安排土地开发和整理, 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 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 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 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 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 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 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

1.3 两者的关系

由规划范围来看, 两者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 面与点的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整个区域的规划, 城市规划只是其的一部分。

2 两种规划协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两种规划的规划思路不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耕地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等控制指标, 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 重在控制, 而且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 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 在从需要出发, 着眼于发展, 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 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有控制规划, 而城市规划属无控规划。由此导致, 地方政府热衷于城市总体规划, 都期望把自城市做强做大, 而任意扩大城市规模的倾向, 规划部门为迎政府意图, 加上自身利益观念的驱使, 也喜好大规划, 对与土规划的衔接造成很大的困难。

2.2 两种规划参数的统计口径不一致

2.2.1 人口。

城市总体规划中, 城市人口包括居住在 (规划) 建区内的非农业户籍人口、农业户籍人口和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城镇人口仅为城市和建制镇建成范围内常住人口的总和 (含常住的非农业户人口、农业户人口集体户人口) , 不包括流动人口。不难看出, 前者所称人口的范围显然要比后者大。

2.2.2 用地指标。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 人均建设用地指的选取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 的规定, 不考虑规划期年耕地水平和规划目标年耕地保量。土地利用规划中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为城镇居民点用地指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指标, 编制过程中为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建设用地总量与均量都要受到耕地保有指标的限制。

2.3 两种规划采用的土地分类体系各异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中最新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的土地现状分类, 其用地类型为3个一级类、10个二级类和33个三级类。城市总体规划中采用的是《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l37—90) , 其用地类型分别为10个大类, 46个中类, 73个小类。两种规划对地类存在名称一致而内涵不相一致的问题, 两者既有交叉, 又有重复, 另外还有内涵一致而土地利用类型名称不一致的问题。如《城市用地分类》中城市建设用地包括采矿用地, 而国土资厅发[2009]51号文的规定为:城镇附近的采矿用地并入城市、建制镇用地, 城镇范围以外的区分为独立建设用地和采矿用地。再加上城市总体规划用地面积采用1:l0000或l:5000比例尺图纸上量算结果;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是在GIS软件中进行面积量算。基础图件、量算方法和量算误差不一致, 最终导致同一地类不同内涵不同面积, 相同地类无法归类比较。

3 加强两种规划协调的对策

3.1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两种规划的根本指导理论既要寻求发展, 又要保护环境和资源

在城市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预测在不同决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潜在发展水平在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 提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规划建议。拓宽城市规划的内涵和领域, 形成可持续观指导下的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3.2 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 是二者在空间布局和物质基础上的落实, 为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提供了宏观和区域范围的经济技术依据。城市规划必须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 对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土地规划的编制是以国土规划为依据。因此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协调, 就要尽快地开展区域规划或国土规划的编制工作, 以便在区域层次上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 城镇体系规划, 尤其是城镇规模与布局, 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 土地利用与工业化、城市化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协调和安排。建议开展城市用地合理规模问题的科学研究。

3.3 统一各项参数

为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衔接, 建议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 使用统一的人和土地的数据。城市用地统计应当以城镇地籍调查数据为准。城市用地类、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的调查等方面应当考虑城市规划建设部门的需求。城市总体规划要充分利用城镇地籍调查资和城市土地定级估价资料。各级城镇体系规划应当精确确定镇数量、规模和布局, 为编制相应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4 统一用地分类标准

建议城市规划区内仍然可以采用城市用地分类, 为了适土地资源管理工作, 可对其做适当的调整与修正, 而在规划外可采用全国土地利用分类, 这样既可以避免用地分类标准的相互冲突, 也为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衔接提供了有利条件。

3.5 从法律角度加强良种规划的协调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篇9

一、城市绿地规划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

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道路交通, 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一样, 是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 在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绿地是城市的绿肺, 担负着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优化生态的城市生态功能。城市绿化给城市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和满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 城市洁净的空气为城市的每一位居民所必须, 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和享受, 具有公共性、公益性。

城市的基础设施, 一方面是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是衡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城市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三个方面体现这种性质。首先, 城市绿化影响和制约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点生活水平。其次, 城市绿化是一种健康资源。另一方面为城市创造一种现代化的游憩环境, 投资环境, 发展环境, 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社会效益, 利在长远。

二、城市绿地规划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保障

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 城市存在的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是现代化的一大障碍, 没有环境的整治和生态的重建就没有现代化, 需要通过城市绿化来实现城市环境的整治和生态环境的重建, 城市绿化建设是一条标本兼治的方法和途径。其次, 城市需要有美化、优化的生态和环境, 为人类提供优良的人居环境、游憩环境和城市发展环境,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的现代化不可能完整, 更谈不上完美。城市绿化建设成为城市深度发展、城市品质提高的手段和途径。我国处在城市化加速、经济快速起步、现代化持续推进的关键时期, 资源环境和生态的问题非常多, 在相当多的大城市显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更是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具体要求。城市绿化建设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

三、实现城市绿化现代化,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环境和生态是社会、经济、人口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载体。其中, 城市绿化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现在, 可持续发展正在指导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绿化建设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基本途径和基本内容之一。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 城市绿化的营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城市绿化在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在于城市绿化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是由城市绿化的特性和功效所决定的。同时, 城市绿地系统的营建和构筑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 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等环节均要体现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四、城市绿地规划的建议

1. 不求高档豪华, 只求自然和谐

设计师要完成一个园林绿地的设计, 总要试图找回可感知的自然空间, 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成为可能, 各种自然的形象可以通过绿地内的植物、小亭甚至在功能中得以充分体现, 使自然的自我复原和持续发展得到保证。因此, 设计师必须注意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 获得设计素材和灵感, 因地制宜充分发展原有地形和植被的优势, 师法自然、结合自然创造自然, 创造出“虽由人作, 宛若天开”的艺术境界。

2.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历史, 尊重人文观

以人为本是一个需要自始至终贯穿的原则。按“人-园林-人”的顺序来表达设计意图, 研究人与园林绿地关系的设计心理学, 是设计创作的基础。一个优秀的园林绿地, 其一, 必须以人的目的、需要、价值观、行为习惯相适应, 不但使人们获得视觉上美感,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在其中活动的人们获得心理上和功能上的快乐。其二, 城市园林绿地是风景中最具艺术性的作品, 它在寻求场地、空间、文学的完美融合以求达到“生境”“画境”“意境”的高度统一。

3. 警惕城市超负荷超强度开发, 使城市中心要有充分的绿地建设。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篇10

1 现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特点

1.1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合理性提高

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可以使绿色产业的要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可以把城市绿地进行有效的规划, 基本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这三个方面。城市园林绿的的规划可以在城市的建筑空间中合理的布局街头游园、公园绿地, 以此满足居民游憩的目的, 此外, 把城市近邻山林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建立市郊公园、风景区和湿地公园等一些大型的绿地空间, 使居民能够更好的亲近大自然。

1.2 现代城市绿地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增强

在全面确定城市各类绿地控制原则和城市绿化目标的基础上, 国家在全面规划和落实城市绿地上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这使得规划的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现代城市的绿地规划提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城市, 要全面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恢复、保护和修复, 把自然全面引入到城市中来, 使城市的开发和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突出绿地规划的生态功能, 全满足日常基本要求的条件上, 应该从城市的自然和空间上面来出发, 尽量做到保护城市自然植被和自然遗留, 把生物的多样性来作为城市绿化的基本内容, 全面重视生态过程中的恢复, 有效的运用生态技术, 把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合理的绿色生态网络。

1.3 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

在我国现今的城市发展中, 全面体现城市的特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所谓城市的环境绝对不是“大广场”、“大草坪”和“宽马路”, 也不是城市的建筑风貌。由于城市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包括了风土人情和山水形胜、风土人情, 这也是城市特色发展下去的重要源泉, 全面坚持文化的陶冶, 为构筑生态文化体系提供更加完善的措施。

2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现存的主要问题

2.1 片面追求高档、豪华, 以人工取代天然, 缺乏自然的感觉

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中, 许多原本可以在水面周边所种植的湿生植物, 草地都可以直接伸入到水面中, 以此来形成自然和亲切的景观。然而, 很多设计师却要用混凝土作为衬底, 毛石砌成驳岸, 虽然显得高档、豪华, 整齐划一, 殊不知这不仅失去原本自然的韵味, 还增加了投资, 同时降低了水体自身的清污能力, 反而更容易被污染。

2.2 忽视以人为本的原则

目前, 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具备自己城市应有的市政广场、市民广场等, 但是这些广场普遍都不是大计的硬地所铺装成的, 而是以草坪为主来进行铺装的, 只是有一些少量的乔木来配置在道路的两边, 就算广场内有许多的休息设施, 但是都是置于露天的。因此, 这也就造成了居民在游玩的时候, 特别是多雨和炎热的天气的时候, 没有办法找到一处可以遮荫避雨的地方, 这也就使得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的时候, 所具备的“经济、美观、适用”的设计要求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

2.3 盲目模仿, 照搬照抄, 没有个性

许多绿地缺少风格及地方特色, 缺乏文化底蕴, 显示不出文化之根。首先是许多设计师对某种风格、某种时尚的学习只求其形而不求其神。如当前“南国风情”不分地区竞相效仿。其次, 少数领导干部喜欢赶时髦、出点子、提建议, 不少设计师为了迎合领导的“要求”和达到“中标”的目的, 不得不制作一些违心的作品。

3 具体措施

3.1 沿河绿色景观区

在实行园林绿地规划的时候, 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滨河林荫路, 并且根据地形的情况, 采取一些自然式或者规划式的布局, 可以在临近水面的地方设置一些游布路, 踏步或者水相连。除此之外, 还可以设置一些小广场或者凸出水面的平台, 这样可以为游人提供远眺和摄影, 沿岸边必须设置栏杆和坐椅, 宽地带可设一些草坪、花坛、树丛及一些简单的园林小品, 如雕塑花架等, 这样才可以使城市的自然和居住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2 工业绿色景观区

应该根据城市工业区的地域特点, 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景观区, 对工厂绿地规划设计时, 厂前区绿化多采用混合式布局, 厂门到办公大楼的道路上可布置花坛、喷泉及体现工厂特点的雕塑等。厂内绿化道路两旁一般以疏林草地为主, 可种植灌木花卉或草坪, 每隔80~100 m, 布置一些坐椅、宣传栏、雕塑等建筑小品, 各交叉口或转弯处14m以内不宜植大乔木或高于0.7m的灌木, 厂内休憩地绿化, 内部适当布置坐椅、散步小道、休息草坪等。工厂企业的卫生防护林带通常在上风方向设置紧密式林带, 并于周围种植乔灌木, 建筑物墙壁以攀援植物绿化, 裸露地面铺设地被植物, 以减少风沙尘埃, 以此在工厂区和居住区之间形成从透风式到半透式, 最后到紧密式的结构布局。

3.3 景观结点

道路交叉口的绿化由道路转弯处的行道树, 交通岛及一些装饰性的绿地组成, 在视距三角区范围内安全视距一般在30~35m, 不植高于0.65m的植物, 位于其中心的交通岛, 直径在40~60m, 中心岛 (转盘) 绿化常以嵌草花坛为主或是常绿乔木组织的简单绿地, 中间可设雕塑或种植高大优美的乔木;而方向岛的绿化应以草皮花坛为主;对于安全岛, 岛上可有铺装地面, 其他部分植草皮。

4 总结

综上所述, 园林绿地是城市环境建设中要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城市绿地的规划范围较为广泛, 因此, 在绿地规划的编制、审定和实施这几个阶段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确保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为整个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做好充足的准备, 使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的发展。

摘要:园林绿化是城市环境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 目前, 城市园林绿化已经呈现普遍增长的状态, 这也使得人均占有的绿地面积逐渐增大, 特别是一些新居的小区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本文就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参考文献

[1]李炜, 奚旦立, 陈季华.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绿化问题的探讨[J].资源环境与发展, 2009.

[2]刘爱国.现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功能作用分析及规划建设思路[J].中外建筑, 2009.

[3]高东艳, 牛素华, 朱亚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上一篇:水库隧洞下一篇:区域货币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