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愿景

2024-08-30

发展愿景(精选十篇)

发展愿景 篇1

一、上海发展“三游”产业的必然性

邮轮产业、游船产业、游艇产业合称“三游”产业, 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特别是滨海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发达、产业能级提升、经济繁荣、文明富裕的重要标志。纽约、伦敦、旧金山、巴塞罗那等有海有河的滨海城市都是海上邮轮穿梭、河上游船荡漾、港湾游艇林立, 构成了城市服务产业发达和城市形象美好的图景。上海通江达海, 在沿海、沿江、沿岛“三沿”区域建设大型公共邮轮、游船和游艇码头发展“三游”经济, 打造邮轮、游船和游艇旅游集聚区, 形成航运服务、商贸商务、文化博览、生态景观、旅游休闲等综合旅游功能区, 不仅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和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内容, 也是上海发挥区域龙头作用, 实现“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持。

二、上海发展“三游”产业的可能性

上海水体类型多样, 江、河、湖、海等水体类型丰富, 水域资源多样, 水域条件优越。旅游资源多彩, 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都市文化, 可满足游客的都市观光、都市休闲、都市购物、商务往来、修学旅游、现代历史、浪漫体验等多种旅游心理动因。旅游市场庞大, 既有本地近2 500万常住人口的休闲需求, 也有每年1.2亿入沪旅游者的潜在可能。社会环境优越,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旅游公共服务在全国名列前茅, 是我国知名旅游城市。政策支撑加强, 上海在发展水上交通、促进水上旅游方面已形成了法规系列。

三、发展“三游”产业遭遇的问题与原因

上海发展“三游”产业总体上走在全国的前列, 尤其是上海的邮轮产业引领全国。但也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 主要表现为“三有三无”:有经营, 无衔接产业链;有产品, 无系统服务链;有管理, 无协同政策链。

第一, 需要破解邮轮产业链结构难题。由本土邮轮下游服务产业与国外邮轮公司构成的产业链:中国旅行社+国外船公司+国外旅游目的地=国际游客旅游对接系统=中国游客乘坐外国邮轮到外国旅游感受外国服务。存在的问题:从游客感知的视角观察, 没有完整的中国邮轮旅游服务链, 邮轮体验不完美, 特别是不能体验到浓厚的中国文化元素;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考察, 缺少系统的产业支撑产业链, 邮轮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性弱;从都市整体发展的视角思考, 缺乏系统构架邮轮产业的逻辑链, 邮轮对都市形象的意义还不够显著。

第二, 需要破解游船产业结构难题。由本地旅行社与本地船公司构成的完整的游船服务体系:本地旅行社+本地船公司+外地游客=入沪游客旅游对接系统=外地游客乘船体验上海风情。存在的问题:从游客感知的视角观察, 由于缺乏水上和岸上的互动, 水上、岸上不能对接, 体验过程简单, 游客感知片段化, 不能形成完整的上海水文化观感;从区域社会发展视角考察, 缺少对两岸产业的联动链, 游船产业对滨岸两侧发展的影响性差;从上海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思考, 缺乏系统建设游船产业的关系链, 游船对都市发展的贡献不明确。

第三, 需要破解游艇产业结构难题。由本地俱乐部与本地特殊消费群体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游艇生态体系:外地游艇制造商+本地俱乐部+本地特殊非营业性消费者=初步的水上休闲运动消费对接系统=本地特殊人群享受上海水域资源。存在的问题:从消费主体俱乐部和特殊群体视角看, 水体分隔、活动受限, 公共服务体系不全面, 游艇消费困难重重;从社区发展视角着眼, 游艇与水岸互动极少, 游艇产业对水岸产业的促进性低;从上海都市产业发展的视野辨析, 缺乏系统构建游艇产业的思想链, 游艇发展对都市发展的宏观作用不清晰。

导致“三有三无”的原因, 主要是“四个不到位”。

一是政府宏观战略引导层面, 对都市水体功能在体验经济时代的功能拓展和提升理解不到位、对水上产业链定位不到位。制定水上产业的政策依据主要是基于工业社会对水上交通运输功能的需求, 注重的是水体的物质功能, 缺乏对水体和水岸文化功能系统化的产业促进政策。

二是行业中观指导层面, 对“三游”产业链建设形势判断不到位、对水上旅游链协调不到位。上海的邮轮、游船、游艇发展十分迅速, 尤其是邮轮和游艇的市场拓展速度和产业延伸广度都大大超越部门规划的预期, 在向政府提供政策理论依据时的智库支撑力度不够及时和强大。

三是企业微观实践层面, 对本企业在产业链地位作用分析不到位、对产业链建设能力及其社会责任落实不到位。“三游”企业在运行过程中, 主要面临的是市场与竞争压力, 很少能在产业链的视角考虑产业链发展与自身的地位, 因此, 显现出一定的短视和盲目。

四是管理部门协同层面, 对“三游”产业协调政策的支持不到位、对产业链环境关注不到位。这不能归咎于管理部门不作为, 而主要是不同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的受限, 无法进行跨部门的构思和规划, 从而导致交叉管理与服务空白的双重矛盾。

四、上海发展“三游”产业的愿景

一是邮轮产业。上海建设成为世界邮轮核心城市, 形成全产业链的中国邮轮发展模式。从发展背景来看, 未来中国的邮轮市场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邮轮游客量超越美国, 2020年中国邮轮游客超过500万人次。在10~15年间, 全球1/2~3/4的邮轮游客是中国人。爆炸性增长的市场, 已经吸引国际邮轮公司移师中国, 在中国建设邮轮总部, 合资兴建邮轮公司、邮轮旅行社、邮轮人才培训中心, 开展邮轮维修等业务, 因此, 上海的战略愿景应该是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下游: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邮轮母港, 锻造世界一流的邮轮目的地城市, 世界一流的邮轮游客服务旅行社;中游:建设世界一流的本土大型邮轮船队, 世界一流的物流供应体系;上游:世界一流的邮轮设计、制造和维修能力, 成为世界邮轮创意、产品设计、文化引领的重要区域和引领者之一, 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世界一流都市、世界著名科创中心、新世纪“一路一带”的重要体现。

从实施过程来看, 从下游产业链逐渐向中上游延伸, 在努力建设上海宝山吴淞口和北外滩国际邮轮接待服务区的同时, 将宝山国际邮轮城提升到全市战略高度。在市内形成邮轮+轨道交通=快速到达市中心, 邮轮+观光轨道=城市区域生态体系游览;在区外积极开展与香港、三亚、天津、厦门等国际邮轮母港的合作, 与江浙地区合作, 在现有“邮轮+国外”、“邮轮+海上”的同时, 开发“邮轮+高铁”、“邮轮+飞机”、“上海+长三角”等多样化邮轮旅游产品系列。

二是游船产业。上海成为世界最具特色的水文化城市, 形成分水域、分级别的全市游船产业全面发展的美好情景。从发展背景来看, 欧美成熟的都市旅游地有5%的外来游客会选择水上方式感受当地风貌。上海未来的游船游客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可能产生的每年500万~600万, 甚至上千万的外来游船游客;一部分是本地居民巨大的水上休闲需求。从战略愿景来看, 上海将形成以黄浦江为典型的都市分级黄金水岸文化生态产业链带。一级都市核心水上文化产业带——黄浦江。水上:游船 (游客) 、大型游艇 (私人) , 分时、分区 (定时、定域) 水上文化。两岸:都市历史、商业文化、雕塑艺术、文化展演、节庆活动、夜间灯光艺术等。二级都市重要水上文化产业链——苏州河。水上:游船 (游客) 、小型游艇 (私人) , 分时、分区 (定时、定域) 水上文化。两岸:民居、街坊、小吃、画廊、广场活动、社区活动。三级特色区域水上文化产业群——淀山湖等、其他非主要通航河流。水上:游船 (社区、私人) 、微型游艇 (私人) , 巡游、垂钓、运动、赛事、观光、休闲。两岸:民居、街坊、小吃、画廊、广场活动、社区活动。

三是游艇产业。游艇成为上海特色文化形象的代表。世界游艇业发展的历程和现实表明, 游艇的高速度、高水平、高品位发展不仅是城市经济高度发达的体现, 亦是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展示, 更是城市活力的展现。通常游艇不是营业性的水上运输体, 覆盖和影响的人群不多, 但呈现出来的内涵是该城市能聚集高端人群的代表。从发展背景来看, 建设成为发达、完善的滨岸城市, 满足国际大都市对巨大的游艇消费需求。从战略愿景来看, 上海形成以黄浦江、吴淞口、淀山湖和其他水域为典型的都市分级黄金水岸文化生态产业链带。

从实施过程来看, 在黄浦江、苏州河、宝山吴淞口、浦东滴水湖、奉贤、金山、崇明、淀山湖等沿海、沿江、沿湖地区规划不同等级的游艇港池选址, 设置不同数量的游艇泊位, 形成一批大型、中型、小型的公共游艇码头。在其他非重点通航河道, 规划、开放私人游艇码头, 最终形成上海特有的文化图景:未来市民可和家人在游艇上聚餐, 或者约上几个好友去海钓, 享受“惬意人生”。

五、上海发展“三游”产业的建议

政府加强战略指导, 进一步强化对都市水体文化功能和水上文化产业链的战略定位, 制定上海水上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上海水体在新时期的功能定义, 规定体验经济时代上海水体的新型复合综合功能, 将水体的物理功能、心理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进行统一界定和规划, 以此形成上海水体产业综合促进政策。

管理部门要加强行业指导, 进一步强化对都市“三游”产业链建设形势的预判和预测, 对水上旅游链、文化链的协调, 加强对水上文化产业的调研, 形成上海市级、区级层面“三游”产业管理办法的理论依据。对未来“三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模式、发展瓶颈和政策支点, 进行详实的田野调查与客户调研。在数据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 形成对“三游”产业市场拓展速度和产业延伸广度的判断, 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量化的政策智库支撑。

发展愿景 篇2

经营理念:商以德立,富则诚铸

市场定位:提供信用服务,解决融资难题

服务宗旨:尊重客户的每一点需求,敬重客户的每一滴诚信 企业精神:至诚,尚德,永续成长

团队信念:诚信重于金,勇于开拓,追求卓越

广告语:小财富积成大财富,商富总在您身边。

在您需要时,我们就在身边。

诚信天下,客户为先。

简介:

杭州商富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从事个人理财、信用贷款咨询与管理的服务平台,专业化推出“个人对个人”(简称“P2P”)的财富管理和信用贷款服务。

商富引入国外先进的信用管理理念、德国IPC小额信贷技术及法兰克福大学财务分析原理,结合中国社会的信用状况,为平台两端的客户提供包括信用咨询、评估、信贷方案制定、协议管理、回款管理等多方面专业的全程财富管理和信用管理服务。商富致力于打造中国P2P信用贷款平台第一品牌,秉承“商以德立,富则诚铸”的经营理念,用心为客户提供信用服务、解决融资难题,在全国范围内搭建起规范、安全、专业的信用平台,使两端客户之间的信贷交易行为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少年法庭工作的发展愿景 篇3

近期,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法庭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对令后一个时期如何加强少年法庭工作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少年法庭工作。《意见》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少年法庭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法院应当充分认识加强少年法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贯彻好“坚持、完善、改革、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把少年法庭工作摆到重要位置。

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少年法庭机构。《意见》要求各级法院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少年法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切实关心和支持少年法庭机构建设,为少年法庭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意见》还对四级法院少年法庭机构的设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严格而兼具务实,硬性而不失理性。我们希望各级法院能够领会《意见》的“良苦用心”,而不是将这种务实和理性的规定变成虚化少年法庭机构设置的借口。

三是要注重队伍建设,提升少年法庭法官的整体素质。《意见》根据少年审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各级法院应当高度重视少年法庭法官队伍建设,着重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热爱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和善于做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的法官负责审理未成年人案件。同时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少年法庭法官培训,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四是要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少年法庭的职能作用。《意见》提出,各级法院应当总结完善审判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特色工作制度,强化少年法庭的职能作用,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意见》还对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分案审理制度、圆桌审判方式、法庭教育、非监禁刑的运用、判后回访工作等具体制度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

五是要深化改革探索,推动少年法庭工作有序发展。《意见》鼓励各级法院积极开展少年司法改革探索,要求各级法院积极开展少年司法理论成果和工作经验的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少年司法改革。

六要积极协调配合,构建少年法庭工作配套机制。《意见》指出,各级法院应当积极建立和完善“政法一条龙”與“社会一条龙”两条龙工作机制,推动制定本地区少年司法规范性文件,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

七是要完善考核保障,夯实少年法庭工作基础。《意见》针对能够对少年法庭工作产生切实影响的内部考核机制,提出了应考虑少年法庭工作特殊性的要求。明确规定应将少年法庭庭审以外的延伸帮教、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作为绩效考核指标。同时还要求各级法院应为少年法庭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国内进口艺术类图书发展愿景 篇4

1 国内艺术类图书的发展现状

1.1国内进口艺术类图书的发展过程

国内引进进口艺术类图书专类销售始于八十年代末期, 因港台接触西方理念便利、文字没有障碍, 最初以引进港台类设计图书为主, 但港台书印刷、制作等水平不是很高, 几年以后逐步被大量的欧美、日本设计图书所取代。最初国内也就2、3家公司经营艺术类图书, 此后, 因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建筑、工业、服装、广告、产品等设计需要新的国外最新的设计理念, 获得这些信息需要大量的国外最新出版的图书作为信息资源, 为了能在进口艺术类图书领域分得利益, 相继有大大小小几十家国有、民营公司加入到进口艺术类图书竞争行列, 而个人直销者更有上千人。

2005年后, 随着国内对国外艺术类图书版权的引进量不断增大、国外著名设计师 (事务所) 相继在国内设立办事机构 (或公司) , 进口艺术类图书业务逐渐萎缩。目前国内进口艺术类图书的市场已经很少的份额主要由几家大的公司瓜分, 而更大量的是购买版权国内出版的图书或者国内制作室组织素材自己编纂、按国外出版模式出版的图书。

进口艺术类图书发展过程大约是经历了起步 (20世纪80年代末) —发展 (90年代) —高峰 (2000年前后) —低谷 (2005年前) —引进版权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因此, 只要把握好进销渠道或出版方向, 还是有较大的利润空间。

2 国内艺术类图书的总体目标

要想发展进口艺术类图书, 应两条腿走路。一是发展高端的原版艺术类图书, 以满足艺术家、设计师对这类图书的高端需求;二是以版权引进形式出版适合大多数艺术、设计工作者需求的图书。

3 发展国内进口艺术图书的实施方案

(1) 进口艺术图书因其特殊性, 目前只能采取主动进货的方式销售。主动进货就会有库存, 只要把握好进销渠道, 库存就可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要想控制合理的库存, 进、销、存的的关系就很重要, 而进、销两个环节不能分开, 以利于进口人员与销售人员充分的交流、相互的沟通。

(2) 整合客户资源, 拓展艺术院校之外的综合院校对进口艺术类图书的需求, 据调研目前综合院校进口艺术类图书的需求量远远大于纯艺术类院校, 这种需求不会是无止境的, 错过了就不会再回来。

(3) 做好市场调研, 把握国内设计趋势, 引进国外最新出版的体现最新设计理念的图书, 制作国内版, 扩大销售。

(4) 大力发展数据库业务。作为资料收集、辅助教学工具的数据库已成为艺术院校图书采购的一种新形式, 目前图书馆可选的艺术类数据库有限, 采购经费不能充分利用, 这一领域每年应至少增加200万元的销售。

(5) 慎重与电商的合作, 加强自身的网络销售。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已成为最为通用的销售模式。但作为库存压力极大的主动进货业务、且对于图书品质要求极高的艺术类图书, 把高端的商品交给目前还不是很规范、有些不负责任的其他网站进行销售, 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风险。有些公司网上自主销售亦能达到每月十几万的销售额。

(6) 传统门店销售。艺术类图书因为读者对于印刷质量、色差、构图等直观要求比较高, 对于不够了解的图书网购的很少, 店面销售还是很重要的零售方式。在北京就有每天进口艺术图书销售额在2-3万的书店。做好门市销售, 不仅能扩大书店的社会影响力, 还是对提高利润率的很好途径。

(7) 加大营销工作力度。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营销工具, 不断提升营销服务水平。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将图书信息迅速准确全面地传递到有潜在购买需要的读者中去, 是艺术图书销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4 保障措施

(1) 人员保障进口人员应具备艺术专业背景, 同时了解读者需求, 对市场把握有一定的前瞻性。营销人员熟练掌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营销方式, 兼负数据处理工作, 能做到及时传递新书信息。销售人员有固定的客户群, 具备区域管理能力。

(2) 技术支持。进销存管理系统要适应市场的需求, 避免因系统不完善而导致库存出现出现库存的问题另外, 目前客户对于售后服务的要求也很高, 作为购买图书的附加值, 马克数据工作需要跟上, 切实减轻客户后续工作量。

(3) 物流保障。主动进货库存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保证进销比例合理, 防止盲目的扩张销售, 控制成本, 库房不宜过大, 需要500~800 m2。就可以不在传统物流管理方式下, 需配备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 提高工作效率。

5 结语

进口艺术图书成本高, 受众面窄, 在目前的图书市场发展中步履维艰, 如想重现曾经的繁荣期迫切需要整合现有资源, 突破瓶颈、积极面对市场变化、新老销售模式兼容并包、后勤保障做细做全。在营销销售一体化的过程中, 实现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双丰收。

摘要:国内进口艺术图书在20世纪90年代曾繁荣一时, 如今逐渐萎缩萧条, 而有增无减的读者需求促使图书进出口公司尽快改变市场环境, 提出发展国内进口艺术图书的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 通过进口、营销、销售、物流四个环节的紧密配合, 实现服务读者, 盘活市场的目标。

关键词:进口艺术图书,图书销售,图书营销

参考文献

[1]段春英.进口图书的营销策略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5) :12-13.

[2]郝建林, 安立军.美国图书营销体系对我国图书市场的启示[J].出版广角, 2013 (6) :52-54.

[3]姚瑞香.我国图书进出口情况浅析——基于2006-2011年图书进出口数据分析[J].新闻传播, 2013 (2) :66.

[4]卫受春.图书企业经营策略研究——以南宁市新华书店为例[J].创新, 2013, 7 (6) :122-125.

[5]李若子.图书出版营销环节的优化与完善[J].出版广角, 2013 (2) :54-55.

[6]董慧, 袁谦.推进外版图书出版盈利模式创新思考[J].编辑之友, 2013 (5) :36-38.

[7]荆孝敏.整合中外文图书资源形成走出去合力[J].出版参考, 2013 (22) :35-36.

[8]钟敏.中国图书市场近三年引进版图书表现分析[J].出版广角, 2011 (9) :30-32.

教师个人发展愿景 篇5

秦志善

现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人才竞争尤为突出,作为人们眼中的“铁饭碗”职业——教师,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和竞争,.结合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现制定我个人的发展愿景,以作鞭策。

一、个人现状分析:

自1977年参加教学工作以来,分别担任了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虽然掌握了一些先进的课改理念和方法,初步有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朝着轻松、快乐、高效、扎实的目标不断努力。

二、个人发展愿景:

1、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俗话说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我们的点滴都会给他们留下永恒的印记。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使自己形成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师德风尚。规范和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2、多读书,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3、虚心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向优秀教师请教疑惑问题,积极参加每月的网上教研活动,吸取他人之长来拟补自己的不足。

4、让反思成为习惯,让反思促进成长。

新形式下我们需要的是,善于学习的教师,善于思考的教师,善于改进自己实践行为的教师,善于研究、乐于发展的优秀教师。有句话说“人常常和遗忘作斗争。”为追求美好生活,我们需要吃一堑长一智的睿智,需要遇事三思而后行的稳重,需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聪慧。高质量的生活需要我们思考。而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所以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必须如此。她同样需要我们不断积累、反思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点点滴滴,将这些作为我们不断进取、走向更高台阶的砝码。这就是在反思中自我成长。

5、认真备课、上课,争取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先进经验,认真设计教法,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效果,打造精品课堂,与教师们共成长,同进步。

三、具体实施方案

1、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与时俱进的新型人才。

2、促进个人专业发展,确立教育教学新理念。

教育的知识在不断的增长和更新,我们的学习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学法,而应该是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育人方法、学习教学技术,从书本中学、从网络中学、从他人身上学、从教学实践中学„„要了解学生,了解社会,要让自己做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断提高论文质量,力争论文获奖。

树立共同愿景,建构发展共同体 篇6

【摘要】建设好一支高水平的幼儿园男教师队伍,让他们在幼儿教育领域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的优化,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探索的课题之一。本系列文章试图以2011年成立至今的滨湖区幼儿园男教师俱乐部的建设为例,就俱乐部式职后培养模式在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方式和方法进行探讨,呈现俱乐部通过共同做事促进团队发展,以团队力量助推个人专业成长的发展之路。本文将围绕为什么要建立“俱乐部”的共同愿景?建立什么样的共同愿景?以及如何以共同愿景为发展的驱动力和凝聚力,引导男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共同践行、共同成长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男教师共同愿景俱乐部发展共同体职后培养

教师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第一要素。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男教师在幼儿教育中价值的认识,幼儿园缺少男教师的情况开始逐渐得到改善,男教师队伍在一些地区开始形成一定规模。那么如何在初步形成规模的基础上,建设好一支高水平的队伍,让男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有更宽广的发展平台与更加清晰的发展图景,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的优化,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探索的课题之一。

本系列文章试图以2011年成立至今的滨湖区幼儿园男教师俱乐部的建设为例,就俱乐部式职后培养模式在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方式和方法进行探讨,呈现俱乐部通过共同做事促进团队发展,以团队力量助推个人专业成长的发展之路。

本文将围绕着为什么要建立俱乐部的共同愿景?建立什么样的共同愿景?以及如何以共同愿景为发展的驱动力和凝聚力,引导男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共同践行,共同成长进行探讨。

一、 为什么要建立俱乐部的共同愿景

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行为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那么在幼儿园男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更强调俱乐部的共同愿景呢?

1. 以女教师为主的生态群体。这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幼儿园男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也是男教师在幼儿园能否留得住的一个关键问题,即由于性别认同所带来的职业认同的挑战。所以借助一定区域内男教师初步形成的规模,通过团队的力量增强自己的性别认同感,进而带动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是男教师在幼儿园能够留得住的非常重要的举措。

2. 激发男教师发展的使命感。幼儿园男教师开始在一些地区形成规模,这一发展势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还是昙花一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进入幼儿教育领域的一批人。因此对目前的每一位男教师而言,每一个人的发展不仅肩负着自己的希望与未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群体在幼儿教育领域将来的发展和壮大。

3. 将全体成员紧紧地连在一起。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大家牵起手来一起走。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尤其受到教师团队合作的环境影响。对于目前还是会受到不少来自社会、家庭、性别认知等方面的压力的男教师而言,真正的共同愿景能够使全体成员紧紧地连在一起,淡化人与人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驱动全体男教师产生追求目标愿景的巨大勇气,并把这种勇气转化为自己发自内心的行为动力。

因此,在男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交流、表达男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发展期待,汇聚男教师对自己、未来、幼儿教育、社会等各方面共同的发展愿望,并不断认同价值取向,明晰共同愿景的过程也是男教师团队发展的过程,对幼儿园男教师长远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

二、 明确男教师们的共同愿景——立得住、走得稳、树得起

“立得住、走得稳、树得起”是幼儿园男教师俱乐部全体成员在幼儿园经历的感受,并在俱乐部内通过多次讨论形成的,它表达着俱乐部全体男教师的期望。具体展开来说,就是希望通过这一共生发展平台,使幼儿园的男教师们在以女教师为主的生态群中,能够在同伴中汲取正能量,在幼儿园站得住脚,受到幼儿、家长、同事、社会的认可;希望男教师在俱乐部中汲取团队的力量,站得稳如泰山,在相互尊重、鼓励倾听、积极回应的过程中相互提供支持,运用群体智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幼儿园的中流砥柱,和幼儿园一起向前发展;同时,我们更期望男教师们在俱乐部中通过抱团共同做事,在共同做事中彰显并广泛地辐射男性思维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声音和力量,让男教师因为专业,因为团结,因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而树立起一支值得敬仰的旗帜。

三、 在共同愿景下并肩前行

围绕着“立得住、走得稳、树得起”的共同愿景,俱乐部产生了自己的公约、制度和模式。

(一) 约法三章,不做群体里的特殊人

幼儿园目前是以女教师为主的生态群体,因此,男教师在幼儿园里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男教师的行为表现很多时候会被在放大镜下放大。在放大镜下一些本身属于男教师性别角色的表现就可能会被放大到性别优势,与之对应的是过度强调男教师在幼儿园的性别优势。相应的,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照料孩子的表现也可能被放大,出现一些男性不适合幼儿园工作的声音。这种因为特殊而被放大的表现,很多时候会掩盖幼儿园男教师作为教师的本质特性。因此俱乐部约法三章,作为幼儿园生态群体里的性别“熊猫”,不能因为被“熊猫”而自我催眠。男教师更要通过自我的约束,不做群体里的特殊人,而要做一个能守得初心,更好地彰显教师本质特性的人。为此我们提出了俱乐部的男教师公约,通过自我的画规矩,求方圆,让大家认可男教师是可以胜任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人。

俱乐部的约法三章简单、直白,但贴合实际,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 不给工作添麻烦。作为一名幼儿园男教师,要在幼儿园立足就要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俱乐部的男教师共同探讨了在工作的过程中哪些会影响自己完成工作,哪些会有助于自己完成工作。比如避免那些会影响自己完成工作的事情,如办公的环境要避免越来越乱的恶性循环:忙碌→没空整理→工作效率低→更加忙乱;7天内连一次都用不上的东西,不必放在办公桌上;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避开上班高峰期,通常可以节省下一半以上的交通时间等。保持有助于自己完成工作的事情,如固定东西摆放的位置,抽屉与桌面预留20%以上的可摆放空间,把每天节省在交通上的时间用来看书、工作等。

2. 不给他人添麻烦。我们把不给别人添麻烦作为男教师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比如下雨天不给保育老师添麻烦,要在进教室时想到把湿淋淋的伞用塑料袋包好,避免给他人贴上“合不来”的标签。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事、物,与其一开始就认为对方难以相处,不如找个与双方都合得来的人当作中间人,相处与沟通,让人得到磨合。不用负面方式发泄情绪,不说他人坏话,想说别人坏话(例如抱怨同事或家长)时,离座走动一下,有助冷静。要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轻易去求别人。当别人帮了忙,更要心存感激,同时要切记别再给别人添麻烦。同时,男教师在以女教师为主的生态群体里,也容易犯轻易答应她人请求的问题,导致经常答应了上司或同事的要求,当别人提起时,才发现自己无法照办或是已经过了时限,会带给别人不负责任的印象。另外一方面也容易让自己疲于应付,失去自我。正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别人不快、让别人担心、让别人操心,都属于‘给人添麻烦的范畴” ,理同他人也同自己。

3. 不给自己添麻烦。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很多时候容易把自己忘掉,会给自己添不少麻烦。男教师的约法三章里同样把不给自己添麻烦作为一条非常重要的准则。比如,不把自己当作生意人,处处期待回报,这样就不会因为回报的多少而影响自己努力工作,善待别人,细心勤奋的态度,这是态度上不给自己添麻烦。不犯“拖延症”,不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这是在行动上不给自己添麻烦。不过于担心未来的事,让自己无法冷静思考,与其担心危机,不如预防危机,这是在发展上不给自己添麻烦。不给自己添麻烦,让自己保有一个好的心态,回到男教师的生活里,用好心态带出男教师的好状态。

(二) 自助他助互助,做群体中在进步的那一个

作为一名幼儿园男教师,要想在幼儿园站得稳,成为幼儿园的中流砥柱,需要靠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专业的幼教人。在这条路上,俱乐部的共识是,坚持不断地学习,做群体中在进步的那一个是根本。在相互尊重、鼓励倾听、积极回应的过程中相互提供支持,运用群体智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和幼儿园一起向前发展的人。途径就是自主学习——自助;向他人学习——他助;同伴相互学习——互助。

1. 管住自己,学会学习。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但也对人们的自我控制和深度学习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对于大多数男教师而言亦是如此。因此男教师在幼儿园的发展首先要做到管住自己,比如要减少上网闲逛的时间,很多时候人们会对上网成瘾,不知不觉,自己宝贵的时间就这么消失无踪。所以,我们建议严格规定自己上网闲逛的时间,不能放任自己看电视、玩手机,例如每天只刷微博10分钟,避免不小心又花太多时间上网。尽量把时间投资在自己的教育与健康上,坚持看完每一本买来的书,以笔记代替记忆。

2. 善借资源,向他人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从他人那里获得幼儿教育的前沿知识,学习幼儿园其他群体的优秀经验是让自己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比如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做团队的项目顾问,以讲座、问诊、答疑等形式进行学习;可以与区域内幼儿教育的领域研究小组紧密互动,比如与区幼儿体育领域组合作开展创意体育游戏比赛;可以定期与外区男教师团队联动,通过团队之间的联谊活动,扩大男教师学习优秀经验的机会;也可以借助陪带,以传代学。

3. 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纵观各类教师团队的发展,相互学习是基础,取长补短是推动进步的条件。幼儿园男教师的进步更应该相互学习,在缺少发展经验的情况下只有相互学习才能提高自己,只有团队成员相互学习才能共同进步。相互学习就是不要闭门造车,遇到问题可以先想想,这件事情谁做得好,有谁可以请教。当然,在主动请教别人之前,自己一定要用心思考过一遍,不能把请教变成把问题抛给别人、让别人帮忙思考。与此同时,要经常主动地和大家分享信息,当团队的人都能相互分享信息,团队就会有更多的共享信息。团队也可以经常借助平台,如项目团队的内部交流,特长教师的内部培训,读书分享,好书漂流,俱乐部的内部展示赛课、讲故事比赛、游戏设计等活动为大家搭架分享信息、相互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三) 敢于站到前台,做群体中传递蓬勃教育力量的那一个

就目前男教师在幼儿教育的状况出发,男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发出的声音和力量都需要进一步增强。那么如何更好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就需要敢于担当,敢于站到前台,站在舞台中央,而俱乐部内部则致力让敢于担当者站在舞台中央,让男教师做有担当的人。

1. 相信自己的成长。“自知自力,方能胜己,欣赏自己,方能夺桂冠。”男教师要懂得自己,了解自己,更要欣赏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激情就会迸发。比如很多男教师很在意能否得到他人的认可,同时又觉得自己的职业不够拿得出手,因而不大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这样大家就很难知道男教师的思想和抱负。而落落大方,敢于站到最前台,本身的精神和气质就可以成全自己的魅力,得到他人的认可。当对自己的思想和抱负有了自信的时候,就会产生一股力量,这种力量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得更好,工作的热情就会高涨,就会有男教师的“精气神”,就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教育力量。

2. 争取公开表达的历练。机会来临全力争取。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做法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也是成长非常重要的事,男教师要传递自己的教育力量,不仅要珍惜表达的机会,还要积极争取表达的机会。不要怕自己的思考不成熟,表达出来可能遭人笑话;不要认为自己人轻言微,思想表达他人不认可。在公开表达的过程中,临场紧张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反应,不要责怪自己的紧张,我们缺乏的不是胆量,我们缺乏的是上场次数的积累,积累的次数多,就习惯了,把握每次表现机会,替自己积累经验。在把握每次机会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的创意从参考与模仿开始,也许之前没有人和自己的创意100%相同,但可借鉴的数量之多,超乎想象,善于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巧妙地纳入自己的风格就是成长。

发展愿景 篇7

这里所说的学校发展愿景, 是指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方向、核心价值体系和终极目标。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学校发展愿景是全体教师对未来的希冀, 是所有教师共同期待的;学校发展愿景是全体教师愿意为之而努力奋斗的, 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中及细节中, 融汇在一起, 凝聚在一起, 浓缩在一起;学校发展愿景是全体教师通过一步一步的不懈努力能够实现的。学校的发展愿景形成后, 学校所有管理者和全体教师要形成合力, 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转化为教书育人的行动指南。

作为校长要着眼于学校的愿景管理, 着眼于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就目前而言, 有的县市探索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协作区模式”, 那么就要形成“本协作区发展愿景”。作为校长就要在办公室里把学校的发展愿景展示出来, 将学校发展愿景转化为具体的发展规划, 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以“规划”和“方案”的形式呈现出来, 以此来引领全体教师的办学行为,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将学校发展愿景与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 能最大化地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教师潜能, 使教师的知识、智慧、才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促进教师把职业当成事业, 在献身事业的过程中找到职业的幸福感。愿景的展示可以是文字的方式, 可以是图标的方式,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电子屏、触摸屏、视频展示等, 做到一目了然, 清晰可见。

发展愿景 篇8

虽然从规模上看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进入了繁荣期, 然而, 发展中 “其步履之艰难, 远甚于普通教育”[1]。精英教育理念下的社会人才观、“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等轻视实践的社会等级观念, 以及我国长期形成的“一考定终身”的教育制度, 使大部分人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 视其为“次等教育”, 高职教育 “被边缘化”, 其内涵、作用及社会价值被淡视和低估, 导致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美好的愿景不能系统性地实现。要想实现这一美好愿望, 不仅需要增加和保障教育投入, 创新和完善教育制度, 优化和提升教育运行质量, 更多地需从政策导向、发展理念上提升高职教育的地位, 使其摆脱“边缘”, 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中, 真正彰显其自身的作用及社会价值。

一、高职教育的内涵及作用诠释

诠释职业教育的内涵与作用是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 洞悉其社会价值和地位的基础。

解析高职教育的内涵,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 教育性质方面: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第二, 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强能力、高素质” 技术应用型人才;第三,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以能力为主线, 加强实践教学;第四, 发展路径及改革方向方面: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结合”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把自己建成为不同于现行学历学科教育体系、不受应试教育干扰、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新型职业教育培训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 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动, 适应市场人才需求而变。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决定着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二是反映了产业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四是调整教育结构的切入点;五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六是保障人民群众实现尊严和体面劳动的教育。[2]

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程被“边缘化”的困境剖析

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规模及作用等方面看, 它应该处于教育系统的中心, 然而, 受精英教育理念下的社会人才观及教育体制等因素影响, 高职教育却陷入了“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所谓“边缘化”是指非中心、非主流, 或者说被主流 (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等) 所排斥、所不包容。“边缘化”有一定的客观成分存在:一是实力或地位可能本来低下;二是实力颇丰但处于松散环节不易引起注意。

而“被边缘化”却主观成分居多, 简单地解释也就是从中心和主流地位逐渐被移除, 被迫走向非中心、非主流。其中具有不情愿但无奈的情怀。我国高职育发展进程中正是存在着这种被“边缘化”的困境和无奈, 才导致目前发展举步维艰。

(一) 公共政策的边缘化

1.教育财政政策的边缘化

(1) 表现在政府财政拨款方面, 据统计, 2005 年, 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046.37 亿元, 其中, 普通本科预算内财政拨款为936.05 亿元, 占89.46%, 高职高专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10.32 亿元, 仅占10.54%。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除了学费没有其他经费来源, 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质量[3]。

(2) 表现在贷款政策方面, 银行为了控制贷款风险, 高职院校贷款的权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原则上高职院校不能拥有自主贷款的决策权, 以防止贷款风险发生[4]。

2.“重点建设、重点发展”政策的迟缓

我国高等教育计划性投入的突出表现为所谓“重点投入、重点发展”战略, 如“211” 工程、“985”工程等。“211” 工程的主要精神是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 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仅“九五”期间, “211”工程建设资金总量约为183亿元。

而在2006年国家为了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 才提出建立“10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当然这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历史较短有很大的关系) , 在“十一五”期间, 国家财政投资20亿元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对高职院校的投入金额远远低于普通高校。

3.教科研评审的边缘化

高职院校的规模已经占有高等学校的“半壁江山”, 而在代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最高水平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比中, 高职院校获奖的比例可谓凤毛麟角。据统计, 2005 年评出的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职院校获5 项一等奖, 占获奖比例8.5%, 2009年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职院校获得一等奖的项目增加到8个, 所占获奖比例也提高到12.5%。其他教育部规划课题中高职院校的项目所获批准率也很低, 据笔者统计,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课题共460项, 而高职只有9项, 约占获准率的1.96%。这一方面与高职院校对教研科研的投入力度不大有关, 但极低的比例也凸显了高职院校在教科研评审上的“被边缘化”。

(二) 教育主体被边缘化

1.学生被边缘化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终身教育体制而形成的“一考定终身”局面, 使得高职学生被鄙薄为 “接受了永世不得翻身的二等教育”, 高职生被边缘化。首先, 表现为其自身的挫败感:笔者对215名高职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针对“你为什么选择到高职院校学习?”这一问题, 竟有70%以上的学生填写为“高考失败”。他们将进入高职院校的学习视为一次痛苦的人生失败。其次, 表现在社会用人机构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轻视, 近年来高职生在就业中遭受歧视已经屡见不鲜, 但在寒暑假锻炼等岗位寻求中, 大部分单位也不重能力只关注学校性质, 导致高职生自信心丧失, 挫败感倍增。

2.教师被边缘化

对比普通高校, 高职的教师资源无论在职称、学历还是结构上的确略逊一筹。但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一般高校教师所具有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 还要拥有适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特有专业技能, 理论与实际并行。因此, 高职教师胜任岗位的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然而, 由于受“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等社会等级观念, 许多人鄙视实践, 导致在教师评价、教师收入分配制度、科学研究及论文发表等方面高职教师均受到轻视, 这直接造成高职教师自我评价普遍偏低, 自我工作满意度低, 职业倦怠感强。

(三) 社会声誉被边缘化

高职教育虽然愈来愈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也有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 高职教育仍然是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次等教育, 是普通教育的补充, 只起到一个“立交桥”作用, 而非“主道”。因此, 在教育规划中, 高职教育往往仅成为调节普通教育生源盈亏的缓冲系统;在招生和经费投入政策中, 把高职教育放在保证普通教育需要之余的次要地位;在社会人才评价上, 把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视为次等人才。高职教育社会声誉被边缘化, 导致其发展迷茫、艰辛。

三、走出“边缘”: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愿景

综观世界, “亚洲四小龙”经济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 其秘诀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面向未来, 我国如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愿望, 关键在于对高职教育的中心化引导上, 包括政策引导、舆论引导以及教学改革重心引导等方面。

(一) 政策中心化引导

1.宏观发展政策中心化引导

党的十六大以来, 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或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并于2002年和2005年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6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教学质量 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 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 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均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高到重要地位。

2010年5月, 教育部提出在全国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要求统筹规划, 整合力量, 大胆探索, 先行先试, 实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 为“政行企校”联动合作办学提供了重大支持和政策导向。

2010年6月, 教育部在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上, 再次立项建设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重点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 全方位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2.招生制度独立化

招生制度的独立化, 一方面可以克服高职生被鄙薄为 “接受了永世不得翻身的二等教育”的社会观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办学, 找准自身的定位和特色。2011年年初教育部发出了《关于申报2011年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及拟安排招生计划的通知》 ([教学司函[2011]2号]) , 2011年进一步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高考前在本省 (区) 单独招生改革试点。2011年, 已列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共计200所高职院校均可参与申报。自主招生的招生对象范围也扩大到除应届高中毕业生外, 允许中职毕业生 (含应届) 、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报考。高职单独招生的实施, 将成为 “高考招生改革的试金石”, 为高职院校招生改革和独立发展另辟蹊径。

3.经费投入政策多元化

(1) 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进一步监督、落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 确保未来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进一步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充分利用各省财政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 引导院校举办方加大投入, 增强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2) 建立激励机制, 引导高等职业院校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

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投资办学, 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营利性组织向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提供资助和捐赠, 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高等职业院校通过社会赞助、社会捐资、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途径筹措办学经费。

4.教科研政策灵活化

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 促进高职教育理念及内在运作机制的理论提升。改变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比标准, 认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的教学途径, 改变高职院校在获奖比例中偏少的局面。提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改革等科学研究课题中高职的比例, 或者根据规划类型, 单独设置高职规划课题等, 以此来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二) 社会声誉中心化引导

1.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各地区执行“先培训、后就业”, “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充分扩大职业技术院校的社会作用, 彰显技能型人才的岗位优势。企业岗位新补充和更新人员, 都必须经过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企业确定培训计划, 设置专业, 委托或联合技工学校、职业院校举办各种职业技术定向培训班。最终通过考核, 由地区劳动部门颁发 “就业训练结业证书”, 作为学员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必备条件。

2.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衔接体系

鼓励高职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 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 逐渐形成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相互融合的局面。在终身学习框架下, 学习者的年龄、第一次教育等背景将逐渐淡化, 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将是他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3.积极营造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

政府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 提升高职教育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表彰在生产领域和高等职业教育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和先进教师等, 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 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社会积极转变观念, 使重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 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加快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 教学改革重心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引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2007年我国国家创新指数只排在全世界的第49位, 主要差距在于我国创新人才实现能力, 以及创新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网络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 要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培养创新型人才, 特别是培养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落实创新技术, 施行创新管理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就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到中心地位上来。

1.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发展

贯彻落实“大职教”理念, 推进“五个统一”, 改变职业技术教育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与发展格局。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 构建“政行企校”联动办学运行机制, 形成政府指导, 行业、企业、学校联动办学的局面, 推动实训中心互动、人力资源互动等, 做到合作招生、合作培养、合作就业, 合作服务, 最终达到产学研深度合作, 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2.完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构建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以培养技能人才为重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2) 建立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互通机制。

(3) 推行“校企双制”培养模式。通过发挥学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 形成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互补互促的“校企双制”办学模式, 着力培养与企业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4) 推行“一体化”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5) 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 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和谐社会需要建立一个自然、和谐、开放、创造的社会生态系统。教育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一个生态位, 不仅要遵从社会生态环境的生长机制, 而且内部各因子 (不同教育体系) 间也要建立起互促互利、开放的生态和谐关系。生态和谐寻求教育体系整体有机的“生态性”建构, 它排除机械论和边缘化, 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及与社会生态系统的亲和性。同时, 生态和谐以发展、公正为原则, 追求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 高职教育才能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生态位, 有选择地把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合理的价值、技术吸纳到教育教学中来;同时, 将教育主体的需求传送给外部生态环境, 在良性的生态适应中实现其文化因子的生态位功能, 走出“边缘”, 完成高职院校自己应有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彭世华.职业教育发展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1.

[2]鲁昕.教育部副部长:在改革创新中推进职教科学发展[N].人民日报, 2010-05-23.

[3]王光宇, 徐晓辉.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探讨[J].北方经济, 2006, (4) :62-63.

发展愿景 篇9

一、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愿景

目标1:进一步凸显体育在整个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体育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学会运动技能、强身健体,更是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学生尊重、团结、拼搏、坚持等优秀品质。没有学校体育,教育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学校体育的地位必须得到提升,上升为教育的基石。

目前,在学校中对德育和智育高度重视的同时,对体育和美育却是相对忽视的。而问题的关键是评价体系的问题。因此,要把学校体育放到其应有的位置,首先就是要改革评价体系,要把体育和体质健康纳入对教育办学水平评价体系,把学生体质健康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甚至要考虑把学生体质健康纳入对校长的评价中,对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中,以此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学校体育。要做到这些,先要有一个突破口,让一批学校先做起来,先把学校体育放到一个重要位置上,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大力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提高对体育的重视,把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出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目标2:推进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可以将校园足球作为突破口,推进“1+X”的体育教学模式。其中,“X”就是基本运动技能,基本运动技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田径和体操内容;而“1”就是一个运动项目,让学生从头学到尾,一直达到一定水平。小学、初中和高中可以各学一个项目,也可以就一个项目学到底。这样一来,体育课教完了,体质健康、运动技能有了,体育强国的运动人口有了,运动基础就打好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的趋势就可以得到遏制甚至扭转。这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就是当前很多学校正在实行的“一校一品”教学模式。

校园足球的开展就是将足球作为“1”。通过校园足球的发展,将涌现出一大批足球特色学校,学校的学生都会踢足球,学校的足球水平、学生整体体质健康都会得到显著提高,也能输送更多的足球后备人才。同时,校园足球的改革经验将推广到篮球、排球等其他的运动项目的发展中,推动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

目标3: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根基。中国足球水平落后的原因很多,但核心问题是后备人才的缺乏。因此,要发展中国足球就得从根本上下功夫,那就是夯实人才根基。我们计划到2017年,建成2万所校园足球特色校,到2025年将建成5万所。校园足球特色校每周都有一节足球课,这些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足球人口,到2017年青少年足球人口就可以达到2000万。而且,对这2000万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一大批会踢球的数学家、律师、医生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有着良好文化根基的优秀足球运动员。

二、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核心任务

任务1:校园足球的普及。如果中国足球的人才金字塔根基不牢,中国足球的水平不可能提高。要想打牢根基,就需要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足球运动中。实现普及的目标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在体育课中增加足球教学。小学当前是每周4节体育课,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其中拿出1节体育课教学生踢足球,带动整个学校体育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好足球的普及工作。第二,从体育教学改革的角度,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作为示范推进足球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力争做到让足球特色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会踢足球,特别是小学和初中。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不是体校,不是足球学校,就是普通学校,但有足球特色。这个足球特色的显著标志就是每周1节足球体育课,组织足球的班级、年级、校内的比赛,组织课余训练,把每所校园足球特色校的所有学生都变成足球人口。

任务2:教学改革的实施。校园足球特色校的示范、引领,核心是体育教学,要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踢足球。校园足球特色校每周将有一节足球课,足球课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是关键。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教育部从2014年开始制定《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将作为足球教师培训的大纲,明确校园足球特色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长达12年的足球教学中,每一学期将教学生什么内容。同时,开展大规模的师资培训。为了做好校园足球的教学工作,在编制《指南》以及进行大规模的培训以外,教育部还将提供海量的互联网课件信息,将会把足球的基本技术全部拍成视频,免费提供给教师。同时将拍摄1000集、每集3分钟的足球练习视频,作为“课课练”或者“天天练”的项目,通过电视媒体以及互联网免费提供,对象是喜欢足球的学生。

任务3:组织开展竞赛活动。学校体育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不在体育课上教学生运动项目的技术,由于学生缺乏技术,就没有机会参与竞赛,连学校运动会都是体育特长生参与,绝大多数的学生只能做观众。足球教学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校园足球特色校的每一名学生都有资格、有机会参与足球竞赛。校园足球特色校如果每周一节足球课能够落实,班级内、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学校之间的比赛就都可以进行,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学校校队的选拔可以从班内、班级间以及年级间的比赛中进行。其中,在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中,第1个系列也是最基础的是在校内进行,要形成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的足球比赛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进行第2个系列,即校际间的比赛,但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联赛的组织方式是不一样的,小学的比赛限制在地市级,初中比赛限制在省级,高中与大学将有全国的分区赛以及总决赛,进行这样的竞赛设置,根本目的在于淡化锦标主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足球,推动校园足球的普及。第3个系列是选拔性比赛,为有潜质的学生提供一个上升的平台,即在校际比赛的基础上,组织区域的代表队,参加学区间的比赛,以及全国的比赛,让在联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有机会在更大的赛场上展示自己。

三、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保障措施

措施1: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学校体育面临的很大的问题就是师资严重短缺。在义务教育阶段,每所乡镇中心学校以上的学校平均只有0.7个体育教师,无论是教师数量还是足球专项教学能力都严重不足。因此,师资保障的重要性非常突出,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做出调整。同时,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一校一品”,或者“一校两品”,学校可以开设并且做好一到两项运动项目的教学。因此,就“1+X”教学模式来讲,“X”的专业技能培养应该成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重点,同时必须要求掌握至少3项运动项目的技能与教学方法。

措施2:场地的改造。随着校园足球工作的不断推进,对于场地的需求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国家在“十三五”期间会建设一批足球场地,当前在做的一项工作是“盘活存量”,即把当前学校的足球场地以及社会的足球场地打通共用。其次是在“增量”上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即将来的足球场地的建设将要统筹考虑职业足球、社会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共同发展,建立共享共管的机制;还要成立体育场地的专业管理机构,优先满足学校的体育教学,然后是职业足球以及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此外,对于场地建设:一是因地制宜、立即开始,不要等;二是创造条件,不断改善。

措施3:经费的筹措。发展校园足球是体育教学、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经费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所需经费已经包含了体育的部分。因此,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国家以及每个省市都会投入。与此同时,要拓宽经费筹措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的支持,学校的球队、四级联赛都可以有社会企业的赞助冠名。企业的赞助冠名费用除了正常使用以外都会下拨给各地发展校园足球,建立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校园足球的机制。

措施4:学生安全保障和意外伤害保险。发展校园足球,加大学校体育的工作力度,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学校体育运动安全风险的防护。安全、保险以及第三方调解机制是发展学校体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安全风险防控的管理办法》,其对于体育课、体育活动之前、之中以及之后应如何管控安全风险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二是要探索新的保险制度,当前有一种“校方责任险”,学生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学校承认责任,保险公司进行赔付;而新的保险制度是只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伤了,不管是谁的责任,都由保险公司赔付。三是要建立第三方的调解机制,学生出了问题,不要家长直接跟校长交涉,而是由第三方进行调解处理,当前正在试点阶段。

措施5:加强媒体的宣传。体育应该是教育的基石,我们要培养的是阳光和阳刚的青少年。但是,大部分的校长、家长心里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对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与媒体加强联系,为媒体提供相关信息,加强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及阳光、阳刚学生的宣传,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学校体育、重视学校体育的合力。

谈屋顶绿化引发防水材料发展及愿景 篇10

1.1 城市环境恶化

长期以来, 随着社会的大规模的建设发展, 使得我们生存的环境面临着较大压力。根据欧洲建筑师协会的测算, 城市建筑产生了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气体效应、50%的水污染、4%的固体废物以及50%的氟氯化物。面对城市建筑造成的巨大影响, 人们开始寻求解决这一严峻问题的出路。建筑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 是构成整体建筑的1/5, 成为建筑师眼中的黄金地带。

1.2 城市绿化不足

城市的绿化面积不足, 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 同时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众所周知在国内, 城市建筑密集程度几乎高于全球其他各地区的建筑密集程度。虽然在社会发展中, 这可能是现代、繁华、大都市的代名词, 但与此同时城市地下下沉、热岛效应、汽车尾气、空气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来出现频繁的雾霾问题, 城市居民的呼吸道感染病例增加, 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 城市绿化面积的缺失会让长期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无论是身心健康或者是居住舒适度, 都在迅速恶化。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已经从“尽可能”升级到“必须做”的转化。

1.3 温室效应加重

人口的不断增加, 环境的迅速恶化。近年来各大城市均遭遇到史上难得一见的持续高温天气,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和需要全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高速推进, 人口密集度与日增长, 城市中各种问题也因而相继爆发。

针对于以上各类问题的产生, 我们开始深入思考, 如何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 解决环保绿化问题, 这也是近年来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有着“有生命的建筑材料”之称的屋顶绿化, 成为绿色建筑发展新的重点, 它对于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改善居住环境, 减少空气污染存在着重大意义。

2 屋顶绿化引发防水工程的思考

2.1 防水设计不够成熟

屋顶绿化是一项较为新型的发展工程, 在防水设计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防水做法以及防水使用材料上, 对于周围环境因素的忽略, 简单的将国外案例引进或是“一概而论”的处理方式, 导致屋顶绿化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渗漏甚至更加严重的防水问题。也存在设计盲区, 例如现阶段某些工程案例显示, 设计师在设计绿化屋顶时, 更多考虑了植物及其需求,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屋顶排水系统, 导致屋顶排水紊乱, 防水失败, 极大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

2.2 防水材料缺陷

我国现阶段防水材料生产厂商众多, 市面商品繁杂, 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不仅如此, 现阶段常使用一些防水材料, 存在着塑性差、与水泥基面结合度差、耐久性不佳、易燃烧, 甚至是含有挥发性致癌气体等问题。为防水工程的发展, 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2.3 施工技术有待提高

我国现阶段的施工人员技术还不甚成熟,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现场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施工技术力量薄弱、素质不高, 大多数施工人员都是无证上岗操作, 亦或是持证质量不佳, 施工工序不规范, 未能达标, 都给防水工程埋下隐患, 对最终结果造成影响。

2.4 屋顶绿化养护存在问题

进行屋顶绿化的屋面较传统意义上的屋面来说, 本身的防水结构就脆弱。在屋顶绿化的养护过程中, 不经意的挖掘、移植植物、添、翻泥土等行为都将给屋顶防水系统带来灭顶之灾。而且, 屋顶绿化在浇灌过程中, 浇灌水以及混有泥土、砂砾等多种杂物, 在很大程度上将造成排水口以及相应管道的堵塞, 造成屋顶积水和漏水现象。

屋顶绿化是绿色建筑设计的热门问题, 对于绿化屋顶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屋顶防水。当今防水工程中存在着上述众多的不足, 不由得人们对于此类屋顶建设会产生少许抵触心理。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开始考虑如何通过简化施工方式、采用新型高性能防水材料等有效方法, 提高使用效果。大力推进绿化屋顶防水建设发展。

3 结合抗裂硅质防水剂材料提出防水新理念

3.1 新的屋顶绿化防水技术出现的必要性

针对屋顶绿化所提出的防水技术要求, 我们很明显的看出目前存在的大多数防水技术的主要问题是没有针对屋顶绿化对防水进行有效改善, 而只是单纯加强防水力度, 最具有代表性的防水技术就是刚性防水上再次加设柔性防水, 这样的防水技术与我们所需要的效果并没有很好的吻合, 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也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

1) 将屋顶绿化层与屋面防水层隔离开来, 针对绿化层建立新的技术层。这样来说就不存在屋面防水的问题。

2) 有效提高材料的防水性能, 用新的防水需求设计所需防水材料的防水机理。

3.2 材料特点

通过对抗裂硅质防水剂的研究, 其化学性质在理论上可以满足屋顶绿化的防水技术要求。

抗裂硅质防水剂就是以高品级丝光沸石为主要原料, 利用其特有的吸附性、离子交换性、耐酸性、耐碱性、热稳定性、抗辐射性等物化性能, 经一系列活化、焙烧改性等特殊工艺处理而成的一种无收缩的砂浆、混凝土防水、防腐外加剂。相比于一般的混凝土的基本要求, 优势主要从抗渗性、抗裂性和抗酸碱腐蚀性三个方面来阐述:

1) 抗裂防水剂能够有效提高砂浆、混凝土的抗渗性。天然沸石经过特殊处理后, 其反应活性提高, 有效促进水泥水化反应, 形成憎水性物质, 堵塞水泥毛细孔缝, 内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新物质可以改善材料微结构, 使水泥、混凝土等材料产生优良的憎水性和密实性, 同时沸石还能与水泥水化后产生的氢氧化钙及石膏发生二次反应, 生成憎水性固态物质, 进一步填充水泥石微孔隙使其内部结构致密, 提高密实性、抗渗性。

2) 抗裂防水剂能够有效提高砂浆、混凝土的抗裂性。其机理是由于沸石中的化学物质之间的反应时间介于3 d~60 d, 时间上的合理性延缓, 使混凝土降温、降湿时同步产生连续均匀的微膨胀, 合理发挥补偿收缩效果, 保证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良好;抗裂硅质防水剂通过特殊处理后, 自身表面张力降低, 可以减小孔隙的负压, 从而减小水泥石的干缩;混凝土中掺入抗裂硅质防水剂可推迟热峰产生的时间, 明显降低水泥水化热, 因此具有减小温差收缩的作用, 从以上三个方面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3) 抗裂防水剂能够有效提高砂浆、混凝土的抗盐类腐蚀性。在参与水泥水化硬化的过程中, 抗裂防水剂与混凝土中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憎水性物质, 增加水泥的密实性, 能有效地阻止酸根离子的侵入, 因此具有较强的抗硫酸盐等化学介质的侵蚀。

4 屋顶绿化及其防水的发展愿景

4.1 多项法律推动屋顶绿化

我国是法制国家, 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全国各地逐渐开始实施建立相应的法律政策推动屋顶绿化的发展。其中较为显著的数上海的屋顶绿化发展。早在2013年上海市就已经启动实施《上海市屋顶花园面积折算办法》, 将屋顶绿化建设列入建筑节能扶持资金专项。也因此我国国内以立法形式规范的屋顶绿化建设掀起高潮。

在未来, 屋顶绿化建设将遍布整个中国。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空气、湿度等不同因素, 结合当地居民需求, 全力发展各地区独具特色的屋顶这一愿望的实现指日可待。

4.2 不同特色的屋顶绿化发展

不同建筑的屋顶不可采用同一种绿色屋顶的处理方式。为了更有效的使用城市屋顶空间, 在各类建筑中形成了公共办公型建筑的休闲式绿化屋顶、高级酒店旅馆建筑的盈利型绿化屋顶、居住型建筑的观赏型绿化屋顶等。绿化屋顶的全方面开展建设, 对于防水工程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5 结语

上一篇:当今价值下一篇:电子专业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