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教学

2024-07-24

法律教学(精选十篇)

法律教学 篇1

关键词:中职,法律课,教学,思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复合型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中职院校还无法培养出一个具有一专多能的高水平复合人才, 离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中职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的欠缺, 主要原因来自于中职院校的教学定位、教学理念的落后以及中职院校教师法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亟待创新。

一、中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的现状

(1) 中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方法落后。当前中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依旧保持着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 即“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由于知识的传授一贯都是在讲台上完成, 这样使得学生只了解理论知识, 而对于法律思维能力培养却无从谈起, 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 更不用说去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了。总体来说, 这种教学形式只是对书本的知识死记硬背, 对学生的法律思维意识和职业能力没有多少帮助[1]。

(2) 中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内容单调。在课堂上, 越来越多的老师缺乏对法律思维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所讲的内容主要围绕如何注释现有的法律条文和论述这门课程的体系和基本理论, 他们沉浸于经济法学知识的传授, 使得中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单调。

(3) 中职院校法律课程考核不科学。中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成绩考核方法不科学主要体现在它不能全面地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它主要是侧重于经济法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传统的法律课程教学考试大多采用闭卷考试或者开卷考试, 而闭卷考试大多都是死记硬背, 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二、培养中职院校学生法律思维的策略

(1) 加强中职院校法律课教师的培训。要想有效地加强教师的培训, 既要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化程度, 也要不定期加强对教师法律课教学先进方法的学习, 强化法律教师培养法律思维理念。从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方面来对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法治理念、法律思维方式进行培育,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作用。

(2) 营造中职院校校园法治文化。第一, 高校管理应该真正做到实现学生管理的法治化, 并且在学校管理法治化的认知上, 学校的各级管理者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让学生积极参与管理, 真正体现现代法治的理念:法律至上、权利与义务统一, 通过正当程序来实现学生管理的民主化、法治化。第二, 重视创建校园法治文化宣传平台。学校可以设立法治宣传板报、法制宣传橱窗等, 还可以创建学校法治文化活动中心。

(3) 转变中职院校法律课教学理念。要想彻底转变中职院校法律课教学理念, 我们应该从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创新现有的法律教育理念。我们应该首先转变教育理念, 把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当作教学理念, 放弃原来的旧理念, 树立一种重知识输送更重法律思维培养的新理念。第二, 应该尽可能完善法学教学课程体系[2]。一方面要开设法哲学、法经济学、外国法制史来培养学生的抽象理论思维能力和法律的思维模式与法律理性;另一方面开设一些方法类、工具类的课程, 比如法学方法论、法律解释学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法律思维培养作为导向, 进行多元化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

(4) 创新中职院校法律课教学模式。在中职院校法律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上, 我们应重点体现“观摩审判”。所谓“观摩审判”就是将学生放在现实的审判场景之中, 让学生能直接地观察到实际的审理活动, 这样一来, 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法官如何判案的整个过程。另外, 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应以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为宗旨, 在原来的实践教学成果上勇于创新, 大胆探索法学实践教学的新路子。

总之, 中职院校法律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对他们的个人成长以及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使之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 (4) .

法律教学 篇2

我国加入WTO以后,由于对外贸易活动增多,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冲突大量出现,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本文通过分析涉外法律人才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从培养途径与方式出发,提出了法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 者:李少伟 王建芬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外语系 刊 名:社会科学论坛 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4) 分类号:H3 关键词:涉外法律人才   现状   培养   法律英语  

★ 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意义

★ 对企业网络营销的法律探讨论文

★ 法律逻辑研究的3个纬度

★ 法律教育教学论文

★ 法律本科论文提纲

★ 对法律的现实表现在

★ 浅谈法律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论文

★ 初探网络对法律传播的影响

★ 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的调查报告

法律教学 篇3

关键词 法律职业 法律素质 中职法律基础课

一、法律基础课是中职学校开设的很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的设置对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认知水平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而中职学生相对于大学生而言会更早地进入社会开始工作,而他们的人生观和事业观等尚未达到十分稳定的状态,生活中更容易触犯法律的“雷区 ”,因此,中职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程就成为了中职生学习法律常识的“家园”,然而,中职法律教师专业素质的不一样,所教学生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为此,在本学期专门选取了十幾个新生班级做了一份调查进行比较,看是否能得到启示以此来促进我校中职生的法律素质。

1.关于法律知识学习效果调查发现,能够理解专业法律教师所讲法律知识、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后对法律的态度、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解决和应用法律的能力、收获比较大的班级成员大概分别占了全班同学的60%、50%、80%、90%以上。而对于非法律专业教师所教的班级大概分别了占了全班同学的25%、30%、80%,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二种教师所教班级出现了不一样的教学结果呢?

2.关于中职学生法律学习情况调查也发现,在法律专业教师所教班级,上法律课提前预习的、集中精力学习时间超过30分钟的、学生正常上课的、集中精力听课的、上课做笔记的、上课回答问题的、能课后复习的分别占了60%、63%、50%、80%、69%、40%左右,而对于非法律专业教师所教的班级大概分别了占了全体同学的50%、55%、48%、80%、70%、37%,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调查结果在两类老师之间是非常接近的,不过个别调查中产生了差距,从调查中发现,影响学生在法律课能认真学习的主要因素是老师方面的因素,学生个人的精神状态,学习动机等因素为次要因素。因此,看来要提高中职生法律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从老师方面着手才行?

3.关于法律老师教学评价调查中也发现,在法律专业教师所教班级中,喜欢上该课老师的课的、能听懂法律老师所讲课的内容的、认为法律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有用的、认同老师的教学方法的分别占了82%、70%、90%、75%以上,而对于非法律专业教师所教的班级大概分别了占了全体同学的48%、52%、65%、48%。都是中职学生的法律教师,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大的差距呢?

(二)从调查的班级中可以发现,在同一所学校法律专业教师和非法律专业老师所教的学生知识背景、学历、社会见识等大体上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从刚进校门来看,每一个老师接受的班级都是处在相同的地位。然而经过大半过学期法律知识的讲解,法律专业教师与非法律专业教师所教的班级之前却有了一定的差异,什么原因呢?从本人调查分析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来探讨,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1.教师的教学背景不一样,专业法律教师从大学开始就受到专业法律知识的培训,法律意识较强,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将法律知识展现出来。而非专业法律教师可能是自己的喜好或学校的需要来对中职生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会受自身专业的影响,如政治专业的,可能在讲授法律知识时会将自己的政治专业知识带到法律课堂上来,而这可能并不适合于这门课程。

2.上课模式不一样:非法律专业教师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根据教材的目录进行传授课堂知识,而法律专业教师多数了采取了模块教学,通过模块化教学一方面增强了内容的灵活性另一方便是便于实现不同层次教学阶段的内容衔接,同时采用综合模块,能够促进知识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沟通,最终形成一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合理的法律知识和能力结构。

3.教学方式方法也可能不一样:在法律专业讲授的课程中,法律专业教师往往的是案例教学方式,同时结合现时社会发生的时事来给学生进行传授知识,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觉的法律知识有用多了,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的掌握。

法律教学 篇4

耶鲁大学法学院在世界法学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法律界限, 甚至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及文化领域。在这之前, 美国的法学教育是以哈佛大学法学院兰德尔的“案例教学法”为主, 然而, 耶鲁法学院指出兰德尔的“案例教学法”存在弊端, 并开辟了一条新颖的现实主义法学教育理论。同时, 耶鲁法学院的现实主义学者们将法律与其他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 依据现实主义理论重新安排课程表, 从而使得法学教育能够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 随着现实主义法学教育的发展, 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了“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本质在于:一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了解现实社会生活, 二是努力解决现实问题。通过这种对现实主义法学教育理论及其教学方法的改革, 使得耶鲁法学院在美国法学占据一席之地。

司法竞技、专业的法律人与法律职业本身的矛盾性

1.司法竞技

依据诉讼制度, 在诉讼模式上, 西方国家主要分为两大法系: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前者对应的诉讼模式是职权主义, 后者对应的诉讼模式是对抗式。诉讼模式主要研究控诉 (原告) 、辩护 (被告) 及裁判的诉讼法律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 两大法系的诉讼模式差异性逐渐减小。司法改革正朝着司法竞技化的趋势发展。司法竞技是由中立法官主持的, 两方的当事者通过诉讼对抗, 最终获取事实, 得到公正审判。司法竞技不仅充当着对抗式诉讼模式的核心角色, 并且逐渐融入到职权主义。为了加强被告人的权利, 减弱追诉方的权利, 从而达到平衡的状态, 各国采取了许多不同的措施。然而, 总体而言, 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仍徘徊在职权主义和对抗式之间。不可否定的是司法竞技向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司法竞技中, 赢家只有一个, 这就需要辩护双方通过搜集有力的证据、出奇制胜的辩护方法、出色的口才演说等说服法官和陪审团, 赢得最终的胜利。无疑, 这就对律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2.专业的法律人

对于成文法和判例法, 法律专业化已然大势所趋, 法律职业要求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法律人需要具备专业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不同于普通民众的思维和逻辑。然而, 在法律人专业化过程中, 可能会使得一些法律人站在金字塔的最高点审视整个社会, 从而逐渐与社会脱离, 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势, 甚至对人情显得冷漠无情, 没有怜悯之心,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我们一定要注意在专业化过程中, 要培养能够很好适应社会, 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化法律人。而这正是现实主义法学教育的目的所在。

3.法律职业是一个道德性与非道德性并存的矛盾体

法律职业是一个令人自豪的高尚职业, 法律人群体应热爱这一职业并为之付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他们应受到社会人群的普遍关注和尊敬。在法律人的职业生涯中, “公平、公正、公开”应贯穿始终, 成为他们的坚定职业信仰。但是, 法律职业思维又具有非道德性的特点, 法律作为区别于其他领域的独立存在体有其自身的“形式性”要素。这种形式要素使得法律人受到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很少, 主要按照一种独特的职业规范来实行法律职业活动,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1.对委托人唯命是从。律师在为当事人辩护过程中, 对委托人的要求一应俱全, 完全遵照委托人的意愿进行法律活动。2.为“坏人”辩护。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申诉辩护律师的一项基本职业要求。3.“无动于衷”的中立态度。法官在处理对抗诉讼时, 充当着裁判角色, 不能有主观意识的有罪假设, 也不能按照自我意愿打击犯罪, 而要在法庭上维护辩护平衡, 使得被告人及其律师的辩护权得到保障, 这些行为举动与社会民众要求严惩犯罪的普遍道德观有较大的差异。由于“形式性”理念没有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这种非道德性的职业规范必然会引发一些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在法学教育中融入多种社会科学因素, 正确面对社会现实, 在“形式性”理念中加入现实主义, 使得法律人能够尽快适应现实社会。

法律诊所

我们以法律诊所为代表来进一步探讨现实主义法学教育。法律诊所又被称为诊所式法学教育,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法学教育模式, 能够减小学校理论教育与社会职业化要求之间的差距。它承载着现实主义法学教育, 有效地将书本中的教育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法律问题结合起来。诊所式法学教育与司法竞技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 二者都注重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常有人错误地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法律诊所的源头, 其实不然, 诊所式法学教育是对案例教学的补充和改进。案例教学法一般倾向于教会学生理论知识, 而这并不能满足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在耶鲁的法律诊所教育中, 不仅能帮学生掌握理解必要的法学基本原理, 而且能让学生掌握各种法律技巧和专业素质, 锻炼学生与各种人物和单位机构沟通交流的能力, 培养查证法律事实等综合能力。实践证明, 法律诊所的优势远远大于在律师事务所里实习, 在法律诊所中, 学生不会只充当打杂的, 而是能够真正地学习到法律实务的技能技巧。由此, 在其他课程中融入法律诊所教育的方法, 已经成为目前法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当代法学教育

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对现代法学教育的产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中, 最为重要的是法律现实主义学者们对兰德尔的案例教学法的抨击。这种抨击给案例教学法创造了改革的机会, 从而形成了现实主义的实效性教学法。这种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1.重新改革教材。新教材不仅包含了传统的案例书, 也把历史发展及社会背景等内容融入到其中, 这能够使学生了解丰富的现实内涵。2.打破部门划分的束缚。课程内容完全打破了传统的部门法的划分, 法律部门划分固然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条件, 但是法律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法律部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划分时, 不能只限于目前的法律、法规多少, 还应当考虑到法律、法规的今后发展。3.提倡社会科学的多方面渗透。西北某政法大学的学者们意识到法学能够从其他社会科学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从而, 他们努力将社会科学的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延展到法学教育中。4.师资力量的多元化。西北某政法大学法学院建立了多种学科共存的师资结构。在法学院中, 会邀请经济学家给学生传授有关法律的课程。这种新颖的师资结构能使学生从经济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角度了解法律对社会产生的重要作用, 以及怎样通过法治来改善提高社会生活和解决现实问题。5.授课内容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引入带有问题的案例, 使学生能够辩证地从法官、律师等多方位角度思考案件, 并获得可靠的结论。这种把问题作为导向的提问摆脱了之前的唯法律规则理论, 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与现实社会的关系。6.法律诊所及其教学方法。西北某政法大学法学院借鉴西方成功典型, 逐渐走向诊所式法学教育,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法律办案当中, 这不仅是课程的改革, 也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使得当今的法律诊所教学法能够弥补案例教学法的弊端, 增进师生之间的密切联系、解决现实法律问题以及维护社会公益。

结语

法学教育过程中, 我们需要一整套全面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法律人必须要严格要求自我, 恪守职业道德准则。西北某政法大学法律教学以耶鲁法律现实主义为视角得到启示, 强调法律实质上是一种工具, 它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社会政策;法律人应该立足有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重新看待法律问题, 并且在一定情况下推动社会生活的改善提高, 为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强调学生看待问题应从多方面考虑, 不仅要熟悉专业的法律知识基础, 还要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参考文献

[1]胡铭.法律现实主义与转型社会刑事司法[J].法学研究, 2011, (2) :325-330.

[2]刘伟.德沃金权利论法律思想评述[D].西南师范大学, 2005, (1) :189-203.

[3]沈明.法律与文学:可能性及其限度[J].中外法学, 2006, (3) :310-322.

[4]陈建民.从法学教育的目标审视诊所法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环球法律评论, 2005, (3) :281-287.

《走近法律》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复习道德、纪律规章、法律的区别,法律的三个特征。由法律的三个特征自然过渡到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法律的作用。第二步是利用一个个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言,解答案例中的问题,学生可以质疑或补充,从而理解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作用,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法律规范和保护我们的例子,加深对法律作用的掌握。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归纳,然后做练习,从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选取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让学生围绕问题分组讨论,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要回答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还围绕某一问题展开了辩论。记得材料中有这么一个问题: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是下节课的内容,我出这一问题是想看看学生处理生活纠纷的能力,没想到学生一番争执后,一个平时上课不爱发言的学生答道 :“先想办法与对方沟通,如果不妥,再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他回答的如此准确,以至于赢得了学生的一片掌声。

法律教学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意识 法律课

中图分类号:D90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79-01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

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呈低层化、多元化、群体化特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法律知识薄弱。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学习,所具有的法律知识大多是从新闻报道或生活中所见所闻中得来的,对法律知识的了解非常肤浅,有的法律知识还存在误区。在本人给大学生上法律基础课时的访谈中,认为“杀人偿命”、“借钱还债”、“父债子偿”等传统法律观念是“天经地义”的学生占被访问学生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2、法律观念淡薄。由于受法律知识欠缺的影响,大学生法律观念也显淡薄。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觉得法律离自己很远,甚至认为法律和自己没多大关系,显示出法制观念缺乏。

3、法律信仰缺失。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的封建统治,“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权大于法的现象还现实存在,法律的威信受到影响,整个社会还缺乏崇尚法律的精神,大学生对法律缺乏信心。

鉴于高等院校法律教育的现状,本人就法律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所起的作用做了一些思考。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法律课教学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只有在法律课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到系统的法律知识,才能知法、懂法,才能提高法律观念和树立法律信念,也才能真正做到守法。

当前法律课教学并不尽如人意,与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思想上不重视。2、课程设置没有突出法律教育的重要性。3、教材中的法律内容被淡化。4、实际课时相对减少。5、教学方法单调。

法律课教学要真正达到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要求,必须摈弃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

首先,必须站在建立法治国家的高度认识法律课教学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治国家里,法律具有绝对权威,法律是行动指南。要树立法律权威,推崇尚法精神,必须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而决定国家未来的大学生们更应具备崇高的法律精神。

其次,改革课程设置。高等院校开设法律课是始于1986年9月,其性质是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教育部还曾将它列为德育三大主干课程之一。“05方案”的课程设置将它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合二为一,相对削弱了它的地位。在将“依法治国”奉为治国方略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比以前更重视它。因此,在高等院校思政课中将它重新单列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势在必行。同时,要以法规的形式保证其教学时间。

再次,改革教学内容。新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课的内容缺乏系统性,而2006年以前的法律基础教科书内容庞杂,有面面俱到之嫌。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重视的是法律本身,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把它提高到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度。所以重新制定高校公共法律课教学大纲及重编教材很有必要。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要跳出法律教科书的旧框架,着重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上下工夫。

最后,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条文讲解式的法律课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需要,必须花大力气彻底改变法律课教学的现状。本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课堂教学采取“提问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掌握学生对法律的了解程度。(2)在课堂上采取分组的方式建立模拟法庭。(3)采用案例教学法,由教师选用生动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司法判案成例,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分析及教师的指导、讲解,使学生掌握法学原理、基本制度。(4)与就近的人民法院建设教学实践基地,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件进行旁听,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在他们心中产生震撼作用。(5)要成功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建设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重要保障。教学方法改革的成败,教师是关键。要逐步改变过去那种非法律专业的教师讲授法律课的现状,大力引进经过法律专业训练的教师。

法律教学 篇7

课时数过少而教材内容专业性强。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的安排, 法律教学部分的课时数为十个左右。在极为有限的法律教学时间中要讲述法理、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一系列法律内容, 显然对于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在课时数过少的状态下, 教师只能尽力赶进度, 一些很重要的法律知识无奈下只能一带而过, 没有足够时间深入讲解, 更不用说一般法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富有魅力的教学环节的开展。通过几年来学生的反馈我们看到, 原本学生对于法律部分非常感兴趣, 但是由于讲述内容多、时间短, 好多东西来不及消化, 浮光掠影一般, 并未留下过于深刻的印象, 法律教学的目标并未真正实现。

案例使用率不高。在法律教学中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运用大量的案例, 可以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 加强记忆。但是由于课时紧, 导致无法将更多的案例运用到教学之中, 很多法律知识仅仅靠教师单纯讲解法律内容来灌输给学生, 这样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比较困难。

实践教学内容难以落实到实处。《基础》课中一般含有6个课时左右的实践学时, 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可以说, 如果这点能够顺利实现的话, 将是最有助于大学生接受相应的教育的教学手段。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多种客观问题的存在, 实践教学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专业素质欠缺。目前任教的《基础》课教师, 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有其他专业的老师。更有甚者, 有些学校用辅导员来做《基础》课教师。真正学习过法学专业的教师数量非常少。法律知识的积累在短期内很难形成。一知半解的教学必然会带来一些知识传授中的错误发生。还有一些老师虽然具有相关的法律背景, 但是缺乏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讲授中就会过于强调法律知识而忽视了法律精神的培养, 这也有悖于《基础》课法律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学的目的

最基本的是要明确课程法律教学的目的。对于这个问题,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些老师认为, 法律教学应该给学生传输更多的法律知识, 特别是生活中较为实用的法律知识多多益善。在他们看来, 应用型的法律知识掌握之后才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生活, 至于一些“无关痛痒”的法律就懒得去讲解, 比如宪法的相关内容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内容。

不得不承认, 《基础》课中法律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 大部分大学生并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靠着十个课时左右的时间是很难掌握现行的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的。综观整部教材的编排, 也不难发现《基础》课中的法律教学的目标很显然并非法律知识的传输。这是因为:

首先, 没有详细学习法学专业知识的必要。在校的大学生, 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外, 所修读的专业与法学并无多少关联。社会的分工需要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 大学生需要研读好本专业的相关内容, 这才是未来其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法学专业知识, 并不符合现今这种专业分工的趋势。如若在教学中可以达到使其具有法律精神, 培养其具有法律意识的话, 才真正达到了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其次, 短期内全面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不可行性。法学专业的学习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每一个部门法的学习都会持续一个或两个学期。就算是有专业教师的指导, 学生依然会有诸多不甚明了之处。现行的《基础》课本中每一章内容里都含有几部甚至十几部法律。每部法律的介绍都非常简单, 甚至会给人一种概念罗列的感觉。如果教师定位于教授专业法律知识的话, 在十个课时左右来学习这几十部法律是绝对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最后, 《基础》课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性。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一个方面需要专业法律人士的推动, 另一个方面需要提升非法律专业人士的法律意识。法律专业人士毕竟只是社会中极少数的一部分人, 绝大多数还是非法律专业人士。如果能够使绝大多数的非法律专业人士了解法律规则、遵守法律、依法行事, 那么依法治国的基础才会打得足够深厚。反观《基础》课, 它的受众绝大多数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 应有目的地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培养对法律的了解, 宏观把握依法治国理念, 使其自觉自愿地遵守现行的社会法律规范。单纯几个条文的宣讲自然达不到这个目的, 因而, 还是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

三、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学的对策

1.改革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重点

为了走出现今《基础》课教学困惑, 首先应该转变教学的重心。从原本的法律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法律意识的培养。尝试按照法律体系总结归纳后进行框架式法制教育, 尤其注重宪法思想的教育。在法律体系教学中, 适当引用全民比较关注的案例, 除了法理分析外, 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法治思想的总结。另外, 可以搜集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法律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 生动有效地讲解可以使学生对于我国的法律制度产生更为直接且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如何去关注法治动态以及阅读何种法律书籍等, 注重从宏观方面引导学生, 为学生答疑解惑, 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升法律素质。

2.强化案例式教学

法律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 使学生在思考、分析、研讨中从现象分析出本质, 从而得到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中最为关键的是寻找经典的案例, 只有找到这种案例, 学生通过分析必然可以有效地开阔视野, 加上教师从提升法律意识的角度加以引导, 自然会达到提升学生法制观念的目的。在这里, 教师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如何能够找到简单却有代表性的案例, 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努力。

3.尝试丰富教师角色, 进行分工授课

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法律专业学习的背景, 可以尝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分工授课的模式。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讲授道德教育部分, 而法律教学的内容则交由学校中专业从事法学教育的教师来承担。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法学专业教师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法律应用经验, 也可以尝试邀请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专业从业人士从实践的角度来学校和学生交流, 开阔学生的视野。

4.改革考试考查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课程考核的主要模式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相加所得总成绩。卷面成绩一般会占到总成绩的60%~70%, 这就是说, 在学生考试成绩中还是以理论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变知识为实践。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不仅要了解这种规范, 更应该学会去实践这种规范, 做到“知行合一”。因而, 《基础》课考核方式应加大对法律实践内容的考核力度。比如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为题目, 开设学生模拟法庭或者模拟事件现场, 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也可以学生之间根据对实际生活的了解, 做相互之间的法律实践水平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来给出具体实践分数, 以便于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全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0) .

[2]胡姝, 刘宇.加强高校法制教学的几点建议[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6) .

法律教学 篇8

“三·三”实践教学体系不是空中楼阁,必须以严密严谨的制度等做保障,保障该体系的顺畅运行。这也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和重心。该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需要做到的是:

一、实践教学文件及管理

(一)人才培养计划的管理

实践教学文件及管理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具体表现为:

1. 制定、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是统领性教学文件,是规范整个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计划应当详实,并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修订。高职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包含实践教学模块及学时分配、毕业要求等内容。该人才培养计划应对课内实践教学、仿真实践教学、全真实践教学的教学环节、教学模块作出明确规定。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仿真实践成绩较为突出,被更多的院校所重视,但对全真实践教学的关注度与经验明显欠缺。法律的教育是实践的教育,高职法律实践教学可借助法律诊所教育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率先在全真实践教学中寻找新路径、新突破。

2. 学生在实训基地的活动安排。

校内外基地的活动应当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加以落实。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示三个教学模块的具体内容并明确实训地点及时间安排;落实实训基地活动主要包括课内实训、仿真实训、全真实训的实训场所、实训进程、实训内容、实训效果评价等内容。

3. 实训时间的安排。

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附件明确提出:“三年制这样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要严格按照该意见安排实训时间。

(二)其他教学文件的管理

针对实训计划编写实训大纲,编写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书,编写系列辅助教学资料(案例卷宗、多媒体视听资料等),以确保实训教学质量。这些实训文件应该囊括三个教学模块和环节,使实践教学的每一步都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

二、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实训教师的具体工作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学生正确完成实训项目,或在学生自主进行实训项目的过程中,提出和指出有关实训存在的问题,引导受训学生在实训中获得更多知识,增强职业技能、职业能力;二是管理学生的实训过程,维持实训基地的秩序。实训教师在上岗前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应该建立实训教师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实训各个环节的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使之制度化,严格规范执行,纳入人事考核之中。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认为,高职法律院系的教师应该包括:

(一)“双师素质”优良的专任教师

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尤其是指导学生进行仿真和全真实训的教师要求必要具有“双师素质”,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并有法律实践工作经验,或是有在法律实务一线工作一年以上的资历。

1. 专任教师的素质要求。

法律高职教育要求专任教师既具有较为深厚的法律理论功底,也有非常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或为律师,承担刑事辩护、民事代理、企业法律顾问等法律服务工作,或为仲裁员、人民陪审员,直接参与审理、裁决法律纠纷。

2. 专任教师素质的培育。

培育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是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共享。让年轻教师去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专家来校兼课等;二是鼓励现有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向“双师素质”方向转变;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科研工作,申报横向课题、深入行业展开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并鼓励教师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彻底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出更多的专业知识扎实、职业技能过硬的人才。

(二)不可或缺的兼任教师

法律实践教学要求必须有来自法律实务工作一线的人员兼课或兼职,他们具备职业伦理与技能、能力。兼任教师来自于司法机关、法律服务部门和相关岗位,有着极为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与水平,又热心于法律教育教学,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教学,亲自指导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他们崇高的职业伦理素养、对法律的感悟、对法律的适用、解决法律纠纷的能力与技巧,对培育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具有极大的影响。

对于兼课与兼职的外聘教师,学院要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相当的待遇,定期培训考核,并与他们的本职单位协商,把兼课、兼职的考核作为对其本职工作考核的一部分。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指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能力而设立的仿真的与全真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能力训练场所。实训基地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实现高职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需要。高职法律的实践教学要求必须有规范化、体系化、规模化的实训基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搭建平台。

(一)实践教学基地的组织协调机构

实训基地由谁来建设?学校(院)作为一级管理部门,显然不能微观到设立某个具体的实训基地,教务处作为学校(院)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其职能也不适合、也不能够具体设置各有职业特色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者由具体专业、系部建设更为妥当,学校(院)经由教务处进行制度规范、宏观管理更为得当。为此,由系部建立类似于法律实训中心的机构是一个新的、可被推广的新路径。该中心统领的校外内实训基地,既是校内实训基地的集合,也是实践教学管理的中心,负责协调实践教学基地的所有工作。

(二)规范化、体系化、开放性的校内实训基地

1. 规范化的校内实训基地。

一是基地建设宜专人专责。没有人负责的事业不称其为事业;多人负责一项具体事项,就会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无人负责的局面;二是出台、推行一系列实训基地建设、使用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管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规范的管理是有效的管理,无规范的管理是一团乱麻、是无序、是低效或无效。三要绘制仿真和全真实训流程,使各种各类实训都有基本框架,并有章可循。

2. 体系化的校内实训基地。

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开展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块的活动,开展仿真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块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开展以法律诊所教育为代表的部分全真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块的教学活动。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是一盘散沙,而应当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校内实训基地的体系化体现为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协同发展、突出特色。

校内实训基地硬件建设融全真实训、仿真实训为一体,相互衔接、互为支撑。如建立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代表全真实训基地,开展法律诊所教育;建立以模拟法庭、仲裁庭等仿真实训基地,配备法律实务工作中全套仿真设施。通常开展模拟开庭等仿真实训后,才能开展真实案件办理等全真实训,仿真实训与全真实践循序渐进。同时,在模拟法庭、仲裁庭等仿真实训基地也可以开展法律咨询等全真实践教学,全真实训基地与仿真实训基地的使用互为支撑。

3. 开放性的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是开放性的教育,不是闭门造车式的教育;法律的教育重在法律的适用,空中楼阁的法律教育应当被摒弃。高职法律实训基地应当是开放的,对社会开放,特别是对行业开放。利用模拟法庭、仲裁庭等资源优势,邀请法院、仲裁机构等单位在校内现场开庭;利用法律援助中心的资源优势,推进法律咨询、法律宣传,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开展法律诊所教育等活动。实现法官、检察官、仲裁员等走进来,学生走出去、服务社会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三)规模化、适用性和有效性的校外实训基地

1. 规模化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应具规模,遍布一定区域,呈网状分布,方便学生就近实习。目前,高职法律学生的实习不同于一些工科学生的实习,没有任何一个单位可同时大批量接受实习的学生。不管是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还是公司企业的法务工作岗位,仅能接受有限的学生实习,建立规模化的实习基地就成为必然。为此,可根据生源来源,联系实习单位,以利学生就近实习。

2. 具有有效性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不应仅仅是个摆设,而应被充分利用于实践教学。学生可利用寒暑假、集中实训等时间,由教师带领或指导,到校外实训基地锻炼、实习;针对学生不同个性、教学阶段的不同需求,或到社区站点、或到残联县市站点、或到检察院、法院与律师事务所等部门、机构,短期、长期实训或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为综合实训教学和学生实习提供了场所保障和师资保障,也锻炼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校外实训基地的实际利用率及利用效果是高职院校需要深思与反思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要环节,既要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际状态,并通过对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评定,把实践教学环节隐藏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暴露出来;又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为最终目标。该体系应当包括对规范、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手册的评价、对实践教学情况的综合考察指标、对实践管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和学生对实践教学收获的评价。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重点是实践教学评估标准,对于包括课内实训、仿真实训、全真实训各种形式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估标准。评估成员可由法律实训中心负责组织,包括学院的领导、教学督导组、教务处、法律院系的领导、教师、学生参加。评估的主要内容为:

(一)实践教学文件

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需要完善的教学管理文件作为依据,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学生实践指导手册四个方面,评价标准主要是看相关教学文件的内容是否全面完整,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符合法律专门人才培养的定位。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包括下设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实践基地使用情况、实践基地类别情况的评价,主要考察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是否充足,学生人数与基地数比例是否适当,实践基地年均接受学生实习实践的人数,实践基地所需设施设备是否齐全、实践基地类别是否多样,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法律服务机关等实践基地比例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的评估标准稍微低一些,主要评估其能否提供与真实的司法条件相类似的司法环境,以及训练和检测受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法律基本职业技能、能力的运用程度。因校外的实训基地主要是挂靠真正的司法部门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部门,不可能改变实训基地的环境和条件,评估内容主要是该基地是否适合作为实训基地,与实训要求和受训学生的水准不相符合的地方应该如何调试等。

(三)实践内容与实施情况

包括实践内容与专业课程或法律实务的结合程度、实践过程记录、实践成果(实践报告)。主要观测点包括实践内容与专业课程或法律实务需要结合是否紧密,参与实践学生的实践记录是否详细,记录角度是否多样,指导教师批阅是否认真,交流是否充分,是否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实践成果。

(四)实践管理状态

包括实践教学管理与效果、实践时间。主要考察实践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纪律要求,是否有专门的管理教师,制度和纪律要求的执行情况,学生有无违纪和事故发生、实际实践学时数与计划实践学时数的比例等。

(五)教师对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综合评价

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作用和影响必须考虑,并将之纳入质量评价体系中。应注重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以及教学内容信息量等的考评,反映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以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为构成要件形成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估。着重看教师是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借助第二课堂等形式教授学生通过实践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反思。

(六)学生对实践学习收获的评价

主要考察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专业知识巩固、实践技能与能力训练、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收获和感悟的总体评价。

(七)实践单位对于学生的满意度

对于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活动来说,其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往往是实践单位(用人单位)对学生总体实践情况的反馈和意见,而这种反馈恰恰反映了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同程度,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在考评体系中,建议设计三项二级指标,具体包括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满意度、专业实践能力满意度和一般职业能力满意度,以此来全面评价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并将之作为确定课程设置、专业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三·三”实践教学体统的保障机制包括制度规范、教学团队、实训基地与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其中,实践教学文件及管理是基础,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基地是核心,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保障。只有这几个方面全部到位,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有保障,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三·三”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严密严谨的制度等做保障, 具体从四个方面保障:一是实践教学文件及管理, 二是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 三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四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法律英语教学的特色 篇9

一、双语教学

所谓双语教学, 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中国, 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 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 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

此外教学中应注意正确处理好外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必须明确双语教学不是单纯地学外语, 而是用外语学, 学生应重点掌握专业知识, 切忌将双语课变为普通英语课的翻版。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氛围营造。

对于学生来说, 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习外语的一个捷径。课堂上, 可以采用朗读、讨论、演讲、对话等多种形式使得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当中, 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法律英语的实际应用;课后, 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听多阅读英文法律资料, 并且与同学进行交流, 分享各自的心得。观赏英文电影也是令学生感兴趣及了解西方法律制度的一条捷径, 推荐的与法律相关的英文原声影片有Legally Blonde (律政俏佳人) 、Runaway Jury (失控的陪审团) 、Erin Brockovich (永不妥协) ;推荐的与法律相关的英文原声美剧有The Practice (律师本色) 、Boston Legal (波士顿法律) 、The Good Wife (律政巾帼) 。

2. 理论研究。

理论结合实践是制胜法则, 用理论指导实践, 通过教学实践来研究教学方法并且形成理论, 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有必要进行理论研究, 因为这是学习经验与总结经验的有效途径。英语的教学方法分为语言形式和结构教学法和语言功能教学法, 功能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采用真实的资料, 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该种语言的表述方法, 这非常符合法律英语课程设置的目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同样是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 研究语境对于法律英语学习者至关重要, 因为英语词汇通常在法律用语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只有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才能准确理解英文法律文件, 以免导致歧义。

3. 教材选定。

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 本课程选取的主要教材是Legal English (法律英语, 何家弘编) , 它自1997年起出版了第一版, 其后经过多次修改, 目前已经出了四版, 内容覆盖了美国法的各个方面, 包括法律制度、法律职业、法律教育、司法系统、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权法、合同法、侵权法、公司法、环境保护法等。学生可以通过地道的英语文章了解西方法律尤其是美国法, 同时推荐学生习读由李广辉和宋永新主编的《法律英语》, 这部教材是用英语表述我国法律制度的, 与何家弘编的教材共同应用在教学中, 可使学生对比学习我国和美国法律制度与应用上的异同。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法律学科的教学特色之一, 在课堂上可以采用两类案例进行教学, 一类是紧紧围绕课文的相关案例, 例如宪法一章中选用的案例是Marbury vs.Madison;民权法中谈及的Walker v.IRS一案和St.Francis v.Al-khazraji一案;保险法一章中利用一个具体公司的案例比较公司高管和一般员工的保险利益对公司产生的不同影响;税法一章中采用了若干案例来解析, 包括Veazie Bank v.Fenno, Flint v.Stone Tracy Co., Knowlton v.Moore, Brushaber v.Union Pacific R.R.Co., Burnet v.Wells, Complete Auto Transit Inc.v.Brady等案例。另一类是与时事相关受大众关注的热门案例, 例如今日说法所选取的案例等, 此类案例的学习与探讨会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可将课题所学与实践相结合。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可使学生获得视听多重感官效果已得到一致认可。对于法律英语双语教学而言, 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如下优势:

1. 扩大学生知识面。

网络资料非常丰富而且及时迅捷,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了解各国的法律制度和现行法律法规, 同时还能观察到最新的社会热议问题。

2. 利于展示案例和法庭实况。

案例可以用文字、图片或影像展示给学生, 让其对案例有较为直观的理解, 便于分析案情, 得出正确的结论。目前有多个法制类的电视节目, 其中包含了大量案例及法庭实况, 这些节目对于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甚为有益。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法律英语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从视听多重角度进行学习, 利用图片、影像、声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常用词的翻译。

法律术语大多有别于生活中的用语, 很多英语中的常用词在法律用语中会有特殊含义, 例如在法律英语教材中出现的:the Bar指律师协会;House counsel是指专职法律顾问, 即受雇于某公司企业而非独立开业的律师, 也可称为corporate counsel (公司或团体法律顾问) ;hearing应译为听证会;to air her grievances译为倾诉其冤苦;authority应译为法源;the bench and bar是指法官们和律师们;exsiting securities指上市证券;the law merchant应译为商业习惯法;appear指出庭。

另外, 在翻译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法律术语中存在大量的拉丁语, 这也是法律英语学习者亟需克服的难关, 例如在法律英语教材中出现的:ex aequo et bono (拉丁语) 应译为公平且善良;an ad hoc basis指以个案为基础的或以特定目的为基础的;pro se可译为自己或亲自, 多指当事人不请律师而自己出庭诉讼;stare decisis指遵从前例原则;preservation of the status quo是指保持现状;prima facie case是指有表见 (或明显) 证明之案。

2. 了解文化背景。

学习西方法律有必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 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 他们以判例法为基础, 与我国的法律制度体系不同, 渊源相异, 习俗各具特色, 只有清楚其形成原因, 才有更好的了解他们的法制体系, 这些对于学习法律英语的人来说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 结合我国法律实践。

我国是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 以成文法为基础, 法律英语课程主要是学习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 尤其是美国法。若单纯地了解英美法, 则在实践中会与我国某些法律法规相冲突, 因此, 在学习法律英语的同时, 必须了解我国现行法律法规, 以及在我国法律实践中与西方法律之间的联系。目前我国法律制定过程中也有倾向于借鉴美国法的趋势, 这就要求学习者更应了解我国法律和美国法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借鉴能为我国法律实践应用的国外法律。

摘要:法律英语课程具有“用专业学英语”和“用英语学专业”相结合的原则。此课程从内容设计上必须既考虑到英语学习的特点, 又要考虑到法律学科的特色。

试论法律教学方法 篇10

关键词:法律,教学,方法

在依法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法律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合法公民的重要手段。要知道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法律不仅仅是学习相关知识, 避免今后生活工作中触碰到相关的雷区;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严谨而正确的法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对其今后的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大的正面影响。

一、案例教学法

1. 合理的案例选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 就是在法律教学中, 对法律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时, 结合较为典型的司法判例加以剖析, 从而加深对法律理论和法律规范的认识与理解。同时, 案例也可以理解成为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通过故事进行讲述往往能更有利于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并且, 案例教学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比方说模拟法庭模式, 除了对案件进行详细的了解和阐述之外, 对于开庭审理的相关流程也会得到一定的接触。毕竟如果学习了法律今后和法院打得交道自然是不会少, 提早熟悉一些相关流程和业务对学生今后一定是有好处的。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融入角色往往能加深其对相关知识的记忆。

2. 过程引导和总结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发学生听课学习的兴趣, 还在于通过案例分析, 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培养严谨的法律思维。要知道法律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 所以在学习以及今后运用的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非常谨慎。所以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明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思考, 充分发挥出其自主思维以及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

除了有效的引导之外, 深刻的总结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生自身对于案例的理解和认知一定是不够充分的, 所以他们才需要学习, 才需要老师们的教授。而在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思考的过程后, 教师最终必须进行全面性的总结, 同时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点评, 分析其适用的法律是否正确、合理, 引导其如何采取最合理的法律适用。这样才是最为严谨而正确的教学方式。

二、辩论教学法

1. 选择课题进行课堂辩论。

一个人的学习, 在即便有老师的参与和教育之下也一定是孤独的, 维持久了一定会让学生产生相应的厌倦情绪,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一定的交互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辩论教学法就是围绕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为中心, 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分析、讨论、甚至激烈的辩驳, 从而获得结论的教学方法。

在之前教师可以先准备好相应的课题, 同时告知学生们让其在课后可以进行充分的准备。然后在课堂辩论上让同学之间自由的发挥, 相互交换论点与看法。课后总结巩固相关知识

2. 师生交流。

当然, 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探讨之后老师作为其中的引导者自然也是要进行观点的总结和整理的。也就是在辩论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 对辩论过程进一步整理与思考, 教授学生们他们的思路, 处理方式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今后再遇见相同问题时又应该如何处理。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则是在整个辩论教学法的进行过程中, 教师不可以将自己当做主导地位, 辩论的过程中将会是发散的, 没有纯粹的对错而言。教师应该是作为旁观者和引导者, 只要整场辩论不偏离主题就可以让它自由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才是最为重要的, 也是更能促进其提升的。

三、多媒体教学法

1. 图文结合提升课件多样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 多媒体教学也开始融入人们的生活, 变得越来越普及起来。有了多媒体设备的辅助, 教学也不再像多年以前的仅仅依靠书本和教师非常干涩的口述讲解。幻灯机, 电脑, 大型液晶显示器等设备完全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且丰富多彩, 同时能够想学生们展现的素材也在逐渐增多。

因此在课堂之中,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定能够让相关专业知识的描述变得更为有趣且生动。仅可以将抽象的法律内容动态地、直观地传递给学生, 增加视觉上的效果, 以充分表达教师的教学意图, 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浓, 学习起来也将变得更为轻松。

2. 进行视频观看或者网络现场观摩。

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 实战永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法律学习也是如此。而有了多媒体设备, 就可以在课堂之上进行一些案例视频的观看, 这些实际的视频资料往往能够更为真实的还原事件, 从而让学生们对相应的知识点能够理解学习的更为深入。

同时, 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比较知名的法治节目, 比方说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在其中播出的案例, 既具有时代性, 又具有深度及影响力, 对学生易激发学习兴趣, 对教学很有帮助。不过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变味为法律故事欣赏课。通过多媒体的链接, 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之上更好的接触到外部社会, 无疑是一种非常正确的教学方式。

结束语

其实, 无论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 只要能够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来进行配合, 就一定可以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自然是所有教学的目的和追求, 但学生真正能够将所学法律知识真正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这样不仅对其法律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一定作用, 同时还能在其今后的人生中产生非常正面的观念影响。

参考文献

[1]庞琳, 曾诚.医学生法律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 2013, 07:59-60.

上一篇:美术教育下一篇:品牌定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