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制改革财政税收

2024-08-24

我国体制改革财政税收(精选十篇)

我国体制改革财政税收 篇1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使得我国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政府部门对改革工作实际落实也越来越重视。为了促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财政税收体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全面构建小康型社会有着不可忽视影响。对以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所取得成效进行分析, 通过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创新, 可以使得财政税收工作更为良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而服务, 降低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 保障社会资源可以得到较为优化配置, 使得社会经济从以往粗放型发展逐渐转向集约型发展。还需要注重的是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改革可以保障我国政府部门财政收入, 避免政府收支存在巨大差距, 将我国政府部门具有的经济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展现出来。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健全和完善, 可以将财政税收体制创建的重要意义彰显出来, 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税收体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财政税收体制不够健全

对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 其中存在着较多不良问题, 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财政税收体制不够健全。财政税收体制并没有充分性的吸收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调控的税种。因为财政税收体制中税种缺严重, 不仅降低了我国财政收入, 对财政预算和财政支出也会造成非常不良影响, 为我国市政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还有就是分税制改革不够深入, 对财政税收体制创新造成了严重阻碍, 也会导致中央和地方财权存在不均衡问题, 财政分配会逐渐向中央集中, 对地方政府部门的自主权会造成不良影响, 地方经济活动开展会受到诸多限制, 降低了地方经济发展速度, 地方政府部门也会巨大的负债压力。

(二) 财政税收预算管理不完善

1. 预算编制不够严谨

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作, 预算编制对于财政税收工作管理成效有着直接影响。需要明确预算编制不仅仅是预算部门需要承担的责任, 各个部门都需要自觉的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集合事业单位整体的力量, 才能保证预编编制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合理性。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由事业单位组织早开会议, 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参与到其中, 将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到桌面上进行讨论, 经过实际论证和研究后, 才能开展预算编制工作, 严格保证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编制规范性。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对于事业单位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预算编制工作主要是由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负责的, 预算编制工作时间较短, 工作任务较为沉重, 财政部门具有的工作人员数量非常有限, 从而导致预算编制时间不足, 不能有效保证预算编制工作质量, 不能将预编编制具有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2. 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素质较差, 编制方法过于落后

预算编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应用的编制方法, 对预算编制工作质量有着较深影响。但是从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人员结构分析发现, 很多财务工作人员年龄较大, 综合素质也不高。这些财务工作人员对于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熟练, 应用传统形式的预算编制方法, 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于预算编制工作的实际需求。需要明确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密切联系的, 财务工作人员不能依据个人的经验进行预算编制, 必须要严格保证预算编制的真实性、有效性, 不能使得预算编制与实际工作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样预算编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多次的进行调整, 不仅会对预算的约束性造成不良影响, 而且还会降低事业单位多项资源的应用效率。

三、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与创新思考

(一) 建立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平衡合理的分级分权财政体系

想要不断促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必须要对我国现阶段发展国情有深入了解, 并且充分结合我国我国改革发展目标, 保障地方与中央财政的平衡性, 避免地方财权受到损害。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强化分税制改革, 要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相应比例进行划分, 还需要对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比例进行适当调整, 使得地方政府部门承担的财政压力可以得到降低。财政支出责任和地方政府部门承担的事权, 是强化财政税收改革的切入点。要提升对政府部门财政收入和支出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视程度, 要重点考虑解决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面临的不良问题, 不断对地方与中央政府财政税收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协调和改良, 使得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和权利可以得到实际落实, 不断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支出结构进行调整, 增强政府部门对公共服务领域发展的资金投入。例如:我国政府部门需要提升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 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健全和完善, 促使农村生产水平不断提升。注重对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扶持, 使得较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也可以不断提升, 使其可以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最后, 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 将中央政府所掌握的财政权力进行部分下放, 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政自由权, 促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提高。

(二) 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

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是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因此, 应该建立专门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促进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能够在科学的、严密的系统中运行。政府应该重视实施短期预算和中长期预算规划相结合, 实施复式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复式预算体系, 需要进一步扩大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在内的国家复式预算的范围, 将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预算等财政性收入通通纳入预算管理的框架当中, 加强对政府预算管理体系的改革, 成为专门的预算管理局和预算管理委员会等预算审查和预算监督机构, 加强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体制的改革, 将预算监督作为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 提高社会力量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作用, 保证政府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

(三) 加强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升

在上文中提到, 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财政税收工作成效有着直接影响, 所以对财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必须要给与一定重视。要定期性的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或者充分利新媒体的优势。可以建立微信群或者微博平台, 对财务税收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在定期培训过程中, 需要使得财政税收工作人员明确财政税收的标准化流程, 如何识别票据真伪性, 深入了解财政税收的标准和指标。可以利用微信群组和微博平台为财务为财务税收工作人员讲述一些先进的财务税收管理方法, 扩展他们的知识结构, 使得他们的工作理念可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除此之外, 还需要注重激励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设, 将财政税收工作人员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促使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可以越来越为成熟,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艳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思考[J].知识经济, 2015 (23) .

[2]黎慧杰.关于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14) .

[3]毛继飞.刍议我国税收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24) .

我国体制改革财政税收 篇2

财务税收制度是国民经济的根本,1994年以来的财务税收体制改革突破原有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在税收体系和财政收入分配体制、财政支出管理及预算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要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平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提供保障。

一、现有财务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现阶段财税体制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资源和国有资产收入非税收入没有纳入到政府收入体系的管理范围;税种不健全,部分能够调节社会分配能力的重要税种,如资源与环境税没有纳入到财税体系中,不能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分配一般呈向上集中倾向,在分税制体制安排中,导致财力分配不均,各级地方政府收支划分不合理,不利于中央的宏观调控。

(二)各级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改革相对滞后。由于各极政府的财权、财力与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滞后,使地方政府收支缺口较大,地区间财力不均衡状态较为明显,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问题较为突出。

(三)是预算体制覆盖范围狭窄。相对于税收体制和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后,部分实质性问题未得到有效落实。总之,作为以增值税为主的税收体系及分税制体制,现行的税收体制不能够有效适应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深化财务税收体制改革的构想

(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体系。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改革发展的需要,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平衡、合理的地方财政分权关系。首先,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支出责任,通过收入权力和收入能力,适当提高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合理划分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收入比例,加大直接支出责任,从而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以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作为税务改革切入点,推动支出体制与收入联动改革,重点解决财政税收体制的突出问题,推进税收体制的适应性调整。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加大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力度,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方面的支出。例如,加大推动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在农村生产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以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在水平为主的社会公益性服务的投入,加强公共服务工作,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其次,进一步完善分税制,逐步从财力性财政中分一部分给予地方,如地方税种范围的税收立法权、减免权等,为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在赋予地方政府一定财政权力的同时,应注重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管理工作,使其税务工作合理、有序推进。

(二)完善税向结构,实现税负水平适中。首先,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减轻纳税人税外的负担。在减轻纳税人负责的同时,规范政府性收入,取消体制外收入、减轻纳税人税外负担,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宏观税负水平。加快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行综合申报与分类扣除相结合的所得税制度,调整低收入群体税收改革政策,减轻个体税收负担,加快推进税收体系改革。三是围绕国家建设,推动税收优惠制度改革,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建立健全合理可靠的支付体系。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比例相结合,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加强改革税收返还和增值税分享制度,稳定支付资金来源。在此,要综合考虑地方人口特征、人均收入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科学的测算方法,建立公开、合理、科学资金分配制度。围绕社会主体功能区划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方面,深度推进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大中央对地方及省、市、县、乡的转移支付能力;改进转移支付分配方面,稳步提高一般性支付比例;加强和改进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完善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体系的建立。

(四)深化改革预算体制。建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改革预算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将国家中长期预算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建立二者相协调的新型复式国家预算体系和管理体系。扩大包括经常性预算、资本性预算在内的国家复式预算范围,健全复式预算体系。建立国家复式预算体系,社会保障预算以及国有资本经营等,将所有涉及财政性收入均纳入到预算框架之内。通过各级人大成立专门委员会,各级政府成立预算顾问委员会及预算管理局等专门性预算审查机构,以预算管理与监督体制改革作为预算体制改革的重点,完善社会监督作用,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对预算的管理与监督能力。

对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财政管理;税收体制;改革

1 概述

税收管理体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国家经济管理的核心部分,都是在中央级和地方级都需要把控的部分。税收对于一个国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都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一个国家的税收体制必须要与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相匹配、相适应、相一致。目前来说,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我国的管理体制却不能与此相适应,而收税体制又与国家、民生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所以对于我国来说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更是为了适应国家的大环境。

2 我国税收体制的发展历程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已经经历了五次重大改革。

自1950年建国之初,结合当时的国情同时参考了老解放区的财政收税体制进而制定了当时高度集中统一的财政税收体制。

在1958年我国经历了第一次的稅收体制改革,更多的考虑到了要将税收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相适应,因此中央下放了一部分的税收管理权限给地方。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3年我国进行了又一次的税收制度改革,这次税收改革是为了简化税收体制同时回收了一部分的税收管理权限。

在1984年的时候,是为了能够适应国家的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当时的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和整体规划思路。

我国目前最后一次的税收体制改革发生在1994年,当时是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对工商税收体制进行了一次全方面的改革。

经过这五次的重大体制税收改革,每一次改革之后当时的税收体制都能够与当时的情况相适应,同时也为我国这些年来能够取得财政税收方面的重大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步步的改革不仅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而且还能不断完善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效率。而现在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大环境对于原来的税收体制又一次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对我国现阶段的税收体制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3 我国现阶段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3.1 财政税收体制的法制化程度低

在我国现阶段的各项法律规程之中对于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的相关规定并不多,也仅仅是在《宪法》当中提到了我国的公民都具有依法纳税的义务,除此之外并无专门的关于财政税收各个方面的法律出现。而目前情况来看,关于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是靠行政法规来进行规定,却不是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来明确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法制化程度并不高。

3.2 现阶段的财政税收体制具有局限性

对于现阶段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来说,因为体制不够完善,因此在日常执行行政能力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由于在财政管理这方面不能够很合理的去计划和分配收支,因此并不能够很好的贯彻落实施行的分税制度,再加上中央和地方上的客观存在着划分收入的不合理的情况,这些情况不仅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现阶段的财政税收的现状,同时还间接地影响到了国家的整体宏观调控。

3.3 地方政府的减免税存在乱象

在国际大环境当中,国家与国家会进行比较,而在一个国家的小环境里,地方与地方也存在着这样的比较。有时,地方政府会为了这种比较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恶劣的竞争手段,诸如减免税政策。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吸引投资,吸引外资,很多时候地方都会对这些企业提供一些减免税的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却不一定是合法合理的。我国对于中央和地方对于收税体制中所需要扮演的角色有着很明确的规定,但有些地方却为了吸引投资而做出了自己本无权做出的优惠政策或者减免税政策的决定。这对于企业、地方都是对我国整体税收体制破坏的行为,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税收体制,因为这些地方上自行决定的优惠政策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变相的减少了中央的财政税收收入。

3.4 税收机构设立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施行的国税和地税两个机构并存的政策,虽然这样的分税体制可以保证税收体制的完整和改革的进行,但也由于存在着两种职能机构就出现了两种职能机构不可避免的职能重叠、职能冲突、职能矛盾。设立两种税务机构的初衷是好的,而且它也为我国的税收体制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但不可否认两种税务机构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竞争的关系。同时也因为设立着两种税务机构,所以纳税成本上升以及职能机构正常运营的成本上升的问题也普遍存在着。

3.5 企业纳税和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高

虽然纳税的思想已经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但还不能够达到纳税意识应该达到的高度,尤其是企业方,很多企业的纳税意识并不高,同时还存在着偷税漏税的情况,这些就是缺乏纳税意识最直观的表现。反观税务职能部门,同样在服务意识上做得并不好,目前还是以一种很狭隘的思想来看待税务服务,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全面、深层次的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这也导致了现在税务部门还不能够真正的去了解纳税人的需求,也就意味着税务部门还不能够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令人满意的服务。

4 解决方案

4.1 对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尽快立法

各相关部门应该即刻督促立法部门对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这一块部分尽快立法,从而明确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纳税人的权利,同时也要让纳税人自己对国家的税收制度承担义务。只有明确了每一个在税收体制中的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就可以减少在税收管理这一部分的纠纷,同时也是为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4.2 建立与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针对现阶段财政税收体制的局限性,建立与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是十分重要的。从中央到地方都需要克服这种体制带来的局限性,这是一种横向和纵向同时需要进行改变的过程。纵向来说,自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职能机关都需要为这种改革做出改变;横向来说,如何合理的对收入和支出进行预算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举例来说,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应该将能够调动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和整体规划,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好财政的收入,最为合理的利用好财政的支出。以此为基础来确保扩大财政体制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影响力和波及范围。

4.3 对于地方上越权出台所谓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

除了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从硬性条件上去规范地方行为以外,还必须重新划分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而避免一些灰色地帶的出现。从地方来说,必须要明确自己所能够做出决定的权力到底有多大,而不要因为一时的眼前利益而破坏国家中央的整体利益和自己的长远利益。从中央来说,除了要约束地方的管理权限,还需要出台更为全面的相关政策,不仅要有全方位的把控,还需要对一些特殊事情的特殊处理,这些特殊情况就必须结合当地的情况和现实的情况来决定,不能够忽略实际情况作出不合理的决策。

4.4 针对国税和地税两种税务职能机构并存所带来的弊端提出解决措施

以目前情况看来国税和地税两种税务职能机构并存的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我们仍然需要认清这种两套税务机构在现实情况中所带来的弊端。

关于解决的过程只能分为两步来进行:

第一步可以将两种职能机构所存在重叠的部分专门划分出来,对两种税务职能机构的日常工作范围再一次进行明确定位,以减少两种职能机构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矛盾;

第二步则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慢慢将两种税务机构进行合并,从而彻底解决重叠部分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降低税务部门所日常运营的成本,从而减少财政的支出。

4.5 加大关于税收的宣传

除了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对纳税人和职能机构进行规范以外,日常生活中加大关于税收的宣传也是十分重要的,直到将纳税的自觉性深深的植入纳税人脑中,将更有深度层次的服务意识深切的影响到每一个税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当中,这才算是为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税收作为影响每一个人的财政行为来说,每一个纳税人都必须有强烈的纳税精神,同时也需要有很强的权利意识,纳税对于纳税人来说并不仅仅是义务,同时也应该享有相关部门为其提供服务的权利,这也就是对税务机构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总结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税收体制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只有与时俱进的财政税收体制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正面的、良性的促进,这是一个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正确全面的去认识现有税收体制中的优势以及弊端,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扬长避短,将现有的优势保持发展,将弊端结合实际加以改革,最终就会形成一套趋近完善的财政税收体制。

一个国家的财政税收体制的重要性已经是不需赘述的,但要知道税收体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应该循序渐进,结合实际,当税收体制逐渐完善,相信它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平稳提供无限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勇.关于我国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探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8).

[2]汤启亮.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24.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深化改革的思考 篇4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意义,问题,对策

财政税收是国家进行公共建设、改善民生的物质保证, 健全的财政税收体制是国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从目前的形势看来, 传统的财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了保证经济发展与财政税收体制相协调, 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 探索原有财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来建立健全财政税收体制,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 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于国于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当前财政税收体制的现状和缺陷

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从宏观上看, 财政税收体制还存在着缺陷和漏洞, 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阻碍。当前财政税收体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财政税收体制存在局限性。

一是税收体系不健全, 一些有利于社会稳定、推进技术创新进步以及促进社会分配调节的税种没有纳入到税收体系中来, 这些应该加入税收体系而又缺漏的税种, 导致财政收入的流失, 不利于财政收入的预算和支出, 使国家对人民的贡献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缺少资金流转。由于增值税和所得税在某些方面设置的不太合理, 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国民经济的长治久安。二是由于财政收入分配呈现过度向上集中的态势,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划分不均衡, 分税制度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间接影响了中央宏观调控的力度。既不利于中央宏观调控, 也不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分配。分税制改革不彻底。只在中央与省之间建立比较规范的分税制体制, 而省以下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规范体制, 这一点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二) 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税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 预算管理体制覆盖范围相对狭窄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从整体上看, 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具有相当程度的滞后性。由于有效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的缺失, 内部约束和制衡无法落到实处, 导致资金挪用现象严重, 而缺乏中长期预算或周期预算的年度预算, 财政预算管理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管, 使得预算审核与审批失去本身应有的意义。

(三) 转移支付缺乏规范性。

分税制包含转移支付的功能, 由集中程度较高的中央财政通过财政支出来改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现象。现阶段转移支付过程中主要有资金转移流程不规范、资金转移周期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官员腐败严重等不规范现象。造成转移支付规范性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制度对转移支付工作进行监管, 另一方面是转移支付类型构成的不合理, 无形中加大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收益差距, 使得财政支出均等化原则的失效, 公共服务也无法实现均等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 地方各级政府职能与支出责任不适应, 财政管理存在问题。

地方财政本身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 因为财政部门职能划分不明确, 在处理财政税收问题时不能对症下药随机应变, 使问题越来越复杂, 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效率的降低。处于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期间, 部分专业的财政税收管理机构和相关人员被合并或精简, 财政税收管理人员钻空子捞取利益, 使得财政税收部门的管理有些混乱, 这就不利于财政税收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一切阻碍发展脚步的制约因素都需要刨根究底, 根据财政税收的重要性和性质, 在选拔人才时更要注意, 避免出现人民的害虫。

二、深化财政税收体制的对策建议

(一) 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需要, 建立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 平衡合理的分级分权财政体系。

各级政府的职能与支出责任不适应, 地方政府财政问题突出, 地区间的财力不均衡状态比较严重。各级地方政府职能划分过于僵硬, 无法应付复杂多变的财政事物, 经常出现政府财力与职能不相匹配的情况。一是要合理划分并明确规定支出责任, 上到中央, 下到地方各级政府, 地方往往存在财政收入紧张的财政状况, 中央应利用自身的优势, 适当分担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 在合理提高中央政府收入比例的基础上, 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直接支出责任, 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从整体上掌控全局。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 赋予地方合法的财政权力, 规范地方税收立法和减免的流程。同时要将资源税、增值税、所得税、环境税等重要税种加入到财政税收中来, 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另一方面可以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缩小贫富差距,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 建立健全科学的税负税收制度。

主要表现为税负水平适中, 税负结构公平合理, 主体税种设计科学, 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科学的税收制度要减轻纳税人的税外负担, 不乱定税收标准, 不重复收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大多数人都只是小康水平, 在保证政府财政收入的同时, 要规范政府性收入、取消体制外收入, 适当提高宏观税负水平。传统的财政税收体制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时代, 因此, 向间接税、直接税并重的“双主体”的税收体系和税收结构转换, 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

(三) 建立健全支付方式科学合理搭配、资金来源可靠稳定的支付体系。

一要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规定适当的专项转移支付, 合理适中的支付比例能对各支付方式起配合作用。二是要改革税收返还和增值税分享制度, 资金转移有一个风险问题, 稳定转移支付资金来源。三要综合考虑区域人口、土地面积、人均财政收支状况、公共服务成本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 调整转移支付的分配方法, 提高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数额和转移支付水平。

(四)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是财政支出前的重要步骤, 预算编制和执行相分离、国家中长期预算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协调的新型复式国家预算体系有利于预算针对各时期的情况进行调整, 税收取之于民, 财政支出覆盖的领域较广, 财政预算应将财政收入使用在合适的地方, 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建设新型的城镇化国家。

三、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

过去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成就表明,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民生民建的推动, 财政税收体制的转型, 对财政税收的管理体制上有里程碑的意义。合理的税收政策有利于调整人民收入的落差, 虽然不能彻底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有遏制的功效, 完整的税收政策可以保障财政收入, 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维持社会秩序, 使之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经济方式相适应。财政政策包含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 合理的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经济支柱, 财政收入有利于发挥国家的功能, 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 而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反哺给人民的一种形式, 有利于建设公共实施, 完善医疗保健制度, 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手段。

四、结语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可以维持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平衡, 一方面加快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 另一方面实现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玉海, 周冰, 刘学敏.制度转型的四大理论命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2] .刘京焕, 岳晓, 万柯.基于地区经济差异的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4

[3] .高其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国家财政支农倾斜政策的实施[J].武陵刊, 2011, 3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篇5

中国传统概念上的财政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税收体制和基建投资体制等内容。其中企业事业财务体制是基础,预算体制是主导和代表(如“分灶吃饭”财政体制,即是以“分灶吃饭”预算体制为代表的财政体制),税收体制、投资体制等则分别规定收入、支出方面的有关体制问题。

财政和税收体制反映、规定、制约着国家(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两大基本经济关系,也反映、规定、制约着政府理财的职能范围、管理重点和行为方式。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间,财税体制改革始终是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的财政、税收体制配套改革,在我国初步搭起了能够较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而在此之前,还有三次较重大的财税改革举措。

“分灶吃饭”体制的实行及仍存在的问题

1980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农村改革方兴未艾之际,中国选取财政分配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口,向地方下放财权,改变“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体制,按照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灶吃饭”体制。这是传统体制开始向新体制渐变的财政分水岭。

1985年,在第二步利改税基础上,将“分灶吃饭”的具体形式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即按照税种和企业隶属关系,确定中央、地方各自的固定收入(所得税、调节税等),另有共享收入(产品税等);支出仍按隶属关系划分。这时已有“分税制”的概念和讨论,但体制的实质仍是渐进过程中的财政包干制。

1988年,在1985年体制的基础上,对收入上解比重较大的17个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实行了“收入递增包干”和“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等几种(后来曾发展、归结为六种)不同形式的包干办法,简称“地方包干”。这使中国渐进改革中的企业包干加上财政包干,形成了包干制的“鼎盛时期”。

在实行“分灶吃饭”之后,财政体制改革除预算管理体制方面的数度调整之外,还取得了如下一系列进展:

――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扩大企业留利和更新改造资金规模。经过80年代初的利润留成,1983年和1984年的两步“利改税”,1987年后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探索和90年代后逐步树立“税利分流”方向,形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思路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方针,在扩大企业财权之后,又将企业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入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逐渐引上轨道。

――改革税制。初步形成了多税种配合发挥作用的复合税制,适应市场取向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使税收在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生活方面的作用大大加强。

――改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80年代曾有“拨改贷”的探索,并在一些建设项目中试行投资包干办法和对工程进行招标、投标承包的经济责任制。从1988年开始,对中央级基本建设投资实行基金制办法。90年代,终于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的国际惯例接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合的企业注册资本金制度。

――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与财务制度,强化支出约束机制。从1980年开始,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包干办法,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对有收入和经济偿还能力的文教科研事业单位实行周转金制度,并建立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制度,等等。

虽然80年代以后财政改革有上述进展,但直至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前,普遍实行的“分灶吃饭”框架内的财政包干制,却始终未能消除传统体制弊病的症结,主要问题表现在:

1.仍然束缚企业活力的发挥。

各级政府“条块分割”地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控制企业,是传统体制的根本弊病所在。在改革之后实行的“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中,由于是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组织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因而这一弊病于政府财力分配中以体制因素形式得到延续,只不过在行政性分权格局中,行政隶属关系控制总地说从“条条为主”变为“块块为主”,由行政部门的单一指令变为指令加上企业实际很难违拗的“商量”和暗示。相应而来的,是各级政府始终热衷于尽力多办“自己的企业”和对“自己的企业”过多干预与过多关照,“放权”难以真正放到企业一―尽管国家“减税让利”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方,多数国有企业仍然迟迟不能“搞活”。搞不:活”的另一面是搞不“死”,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照样由政府搭救,基本上不存在规范的优胜劣汰、存量重组的机制,“破产法”对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形同一纸空文。也正是与行政隶属关系控制网络紧密相联,国营企业的行政级别,始终是对企业行为十分重大的影响因素,其厂长经理,总是作为行政系统“官本位”阶梯中某个台阶(级别)上的一员,这一身份与市场经济要求他们扮演的企业家身份,在不断地发生冲突。因为这两种身份必然要接受不同的信号导向,追求不同的目标,前者为行政系统的信号和官阶升迁的目标,而后者为市场的信号和企业长远赢利的目标。结果必然是企业的所谓“双重依赖”问题,而且在前述体制环境中,国有企业厂长经理对于上级行政主管的依赖(或跟从),必然是更为主导性的和“荣辱他关”的。于是,企业自主经营仍步履维艰,大量的行政性直接控制或变相的行政控制,和各种老的、新的“大锅饭”,难以有效消除。

2.强化地方封锁、地区分割的“诸侯经济”倾向,客观上助长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投资膨胀。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与过去的“总额分成”体制相比,固然提高了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在增加本级收入动机和扭曲的市场价格信号的导向下,必然地倾向于多办“自己的企业”,多搞那些生产高税产品和预期价高利大产品的项目。因而地方政府热衷于大上基建,兴办一般赢利性的项目,特别是加工工业项目,不惜大搞低水平的重复建厂,不顾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更新换代的要求,并且对本地生产的优质原料向其他地区实行封锁,对“自己的企业”生产的质次价高产品强行在本地安排销售和阻止其他地区的优质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国家对烟、酒等产品规定高税率,本来是要达到限制其生产、消费的“寓禁于征”的政策意图,但在这种体制下,高税率却成了地方政府多办小烟厂、小酒厂以增加本级收入的刺激因素,发生了明显的“逆调节”。遍地开花的“小纺织”、“小轧钢”、“小汽车(装配)”等等项目均与体制因素有关。收入上解比重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还有明显的“藏富于企业”倾向,即对组织财政收入不积极,有意让企业多留利之后,再通过收费摊派等手段满足本级财力需要。尽管这些低水平重复建设、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的做法,从每一个局部的角度,都可以举出一系列“正当理由”,但从全局看,却构成了推动投资膨胀、加剧结构失调的因素,对构建统一市场、提高整体效益、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并阻碍地方政府职能从注重投资于一般赢利性企业,向注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面转变。

3.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仍缺乏规范性和稳定性。

各级财政支配的财力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地方上解、中央补助或共享分成的比例和基数的高低,而这些的核定又缺乏充分的客观性,难以避免种种“讨价还价”因素,各地都倾向于增加支出基数,压缩收入基数,提高分成

比例。同时,预算支出虽“分级包干”,但在许多具体事项上并不能划清范围,结果 “包而不干”,最后矛盾集中反映为中央财政“打破了统收,却实际并未打破统支”的困难局面;中央日子过不去,又反过来向地方财政寻求财力,“分灶”之后调整基数和让地方“作贡献”的做法屡屡发生。

4.国家财力分散,“两个比重”过低;地方缺少必要的设税权和稳定财源,中央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主动权。

由于在体制上不能保证政府财力必要的集中程度和中央地方间合理的分配关系,一方面,在各行其是的减税让利超过合理数量界限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不包括内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9年的28.4%滑落到1993年的12.6%;另一方面,随地方分权,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79年的46.8%下降为1993年的31.6%。就财力分配关系而言,地方、中央各有突出问题:地方政府财权虽比改革前有所扩大,但却没有从本地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地方税种的权力。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区差异十分显著的大国,地方无设税权,不利于因地制宜地筹措财力和形成地方性的稳定财源。与此同时,就总体而言,中央财政本级组织的收入不能满足本级支出的需要,因而必须依靠地方财政的收入上解来平衡中央级收支,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是极罕见的,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央政府调控能力的弱化和中央财政的被动局面,宏观政策意图的贯彻难以得到充分的财力保证。

总而言之,“分灶吃饭”代表的财力分配的行政性分权,还没有能够跳出传统体制把企业禁锢于“条块分割”行政隶属关系之中的基本格局,也未找到处理中央、地方关系的比较合理、稳定、规范的形式,因而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仅仅停留于这种体制,深化改革将遇到无法逾越的阻碍,必须跳出行政性分权思路,寻求实质性推进改革的新方向。

建立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是中国财政改革的方向

从整体配套的角度考虑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应是使财政体制的目标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规定性,具备如下几方面的体制功能:

第一,有效地维护企业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法人主体地位和企业之间开展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贯彻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权、国有财产收益权和国有企业经营权实行分离的原则,从而一方面使企业得到自主经营、发挥活力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使国家掌握必要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应有的国有资产权益。

第二,正确地体现政府职能和正确地处理中央与地方间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起稳定的财权与事权统一协调的分级财政,从而使各级政府合理而有效地履行自身职责。

第三,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财政资金的筹集、使用过程进入“生财有道,聚财有度,用财有方”的轨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从而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国家财力“取”与“予”的良性循环,卓有成效地为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服务。

符合上述要求的财政体制形式,是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

所谓分税制,其真正的含义在于作为财政收入来源的各个税种,原则上要分别划定为国税或地方税,企业均按照法律规定,既向中央政府交纳国税,又向地方政府交纳地方税。在这一格局中,各级政府可以主要根据以本级税收为主的`收入,相应安排其支出,相对独立地组织本级预算平衡,做到“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同时,中央应保持必要的自上而下作转移支付的调控能力。

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的关键内容和特点在于,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淡化过去一向实行的各级政府对企业的“条块分割”式的行政隶属关系控制,企业将不再把税款只交给作为自己行政主管的特定一级政府(再由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分成),而是分别地把不同的税,交给不同的各级政府,从而有助于消除政府对“自己的企业”的过多干预和过多关照,促使各企业自主经营,充分地展开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它可以清晰地划开中央、地方间的财源和财政收入,稳定地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分配关系,在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基础上形成各级预算各行其道的真正的分级财政。为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列举这一体制的要点如下:

1.不再按照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而是按照税种划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自的收入,企业不分大小,不论级别,依法向中央、地方政府分别纳税,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2.中央、地方政府通过财政对经济实行的分级调控管理,将主要运用税收、债券、贴息等经济手段和调整企业外部条件的措施。同时,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按产权规范,以适当方式(如授权委托)管理、运营企业中的国有资本。

3.在中央、地方间划分税种的同时,各级政府要调整和明确各自的事权,重新核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与保证中央集中财力和实现全国性的经济调节关系密切的税种,应划为中央收入;有利于地方发挥征管优势、宜于由地方掌握的税种,应划为地方收入。除中央政府要承担一些大型、长周期、跨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外,大量的一般赢利性项目,应交给企业和企业联合体去办,地方财政则基本上不再承担赢利项目的直接投资任务,而把支出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

4.中央财政承担调节各地区间差异的责任,主要方式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转 移支付实行对地方政府的财力补助。各地具体补助数额的确定方法,要改传统的基数法为比较客观、严密的因素计分法。

5.在各种配套条件基本到位之后,应使地方政府具有从本地实际出发设立、开征某些地方税种的权力,因地制宜地为地区非赢利设施建设和各项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来源。

6.以上述几方面为基础,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离,形成相对独立、自求平衡的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中央预算中要掌握足够的转移支付资金。各级财政都要以法律形式强化其内部、外部的制度约束和责任约束。

总之,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可以二位一体地处理好国家(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两大基本经济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它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应成为财政改革与中长期整体改革相配套的轴心。

1994年改革提供了转折点

中国财政体制初步进入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轨道,是以1994年里程碑式的财政、税收配套改革为标志的。这种配套改革的理论与政策探讨,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展开;其操作设计的先声,一直可以追溯到1986年各方面准备了一年而夭折于最后关头的“价、税、财连动”改革方案;其付诸实践的试验探索,开始于1992―93年若干省、市、自治区的分税制试点;但其能够在1993年中央针对经济过热而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从快准备、迅速出台,除了前述这些理论、经验、政策的准备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依仗于决策层的极大决心和审时度势加入重点突破举措的“渐进式”改革路径。

在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90年代初期,中央及财政部门在改革思路方面已明确了实行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的导向,并于1992―1993年先后在辽宁、浙江、天津、重庆、武汉、沈阳、大连、青岛、新疆等省、市、区进行了分税制的试点。1993年6月前后,党中央、国务院针对

经济过热、结构失调、泡沫经济滋长和金融秩序紊乱等问题而明确提出实行“加强宏观调控”的方针,同时,也做出了于下一年度出台财政、税收及外汇等方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当时所剩的准备时间只有半年,有关部门抓紧进行了复杂的方案研究和设计、测算,以及相关各项实际工作事宜的筹备,包括与各地磋商,吸收意见建议调整具体实施方案,并使地方同志对中央思路达成共识与认同。

1994年1月1日,财税改革方案如期出台。开始的三四个月中,企业与社会上有关单位反映意见较多的,主要是增值税及取消原优惠政策等方面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国家财、税部门和国务院有关机构在约100天的时间里,先后发出80余份文件,作出补充规定或加以微调,解决急迫的或突出的问题。其后,新体制运行渐趋平稳。

1994年财税改革的基本内容

1994年新体制的基本内容,按照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中央财政支出主要包括:中央统管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直属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等,国防费,武警经费,外交和援外支出,中央级行政管理费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支出,以及应由中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地方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经费,支农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和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第二,按税种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收入。基本原则是,将一些关系到国家大局和实施宏观调控的税种划归中央,把一些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以及适合于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归地方,同时把收入稳定、数额较大、具有中性特征的增值税等划作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中央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关税,消费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收入等。地方固定收入主要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耕地占用税,农牧业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的农业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证券交易税(中央和地方各分享50%)和资源税(其中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后,要相应分设中央和地方税务机构。中央税种和共享税种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共享税按比例分给地方。地方税种由地方税务机构征收。

第三,实行中央对地方的税收退还制度。税收返还制度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转移支付,是年年都有的经常性收入返还。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按照1993年地方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情况,合理确定1993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并以此作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基数,保证1993年地方既得财力。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即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O.3%。

几年来的情况表明,1994年的重大改革这一在有限准备时间和诸多制约条件下,以极大魄力和决心推出的宏观调控层次上的配套改革,虽然难免有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达到了基本目标,实现了来之不易的成功转变:

1.在中央优化全局产业结构导向的大框架下,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理财、抓效益、抓收入的积极性,各地顺应分税制要求,都将精力和财力用在对自己有利的新财源的培育上来,千方百计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普遍提高了对于第三产业和投资环境的重视,而对于第二产业一般赢利性项目的重复建设,热度已有所降低。

2.在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方面,于全国范围内打开了一个淡化“条块分割”式行政隶属关系的新局面,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开始走上不再按照企业行政隶属关系、而是按照税种组织财政收入的新轨道。这一点对于今后实质性深化整体配套改革意义很大,它标志着我国的改革终于走过了由“行政性分权”向“经济性分权”的转折点,把企业放到了在税法面前一律平等的地位上,不论大小、所有制和“行政级别”,该交国税的交国税,该交地方税的交地方税,税后红利按产权规范分配。因此,这是使企业真正站到一条起跑线上展开公平竞争的新开端。

3.在中央、地方关系方面,大大提高了财力分配的透明度和规范性,规则全国一律,谁都会算帐,有利于长期行为的形成,并促使地方政府转变理财思路,实现规范管理――如减少税收的随意减免,狠抓非税收入和预算外资金管理,注意自我发展中的自我约束,强化支出管理等等。

与财政管理体制的分税制改革相配套,1994年同时出台了税制自身的重大改革方案。

按照国务院1993年12月25日批转的国家税务总局《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方式,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这一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新流转税制度。

流转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是增值税制的改革。改变了按产品分设税目、分税目制定差别税率的传统做法,确立了在生产和流通环节普遍征收增值税并实行价外计税的办法。增值税实行两档基本税率(13%和17%)。明确规定了允许扣除的增值税范围和建立了凭专用发票注明税款扣税的制度。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二是消费税制的改革。在普遍实行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其征税范围仅限于在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的若干消费品,共设有11个税目,包括烟、酒、化妆品、鞭炮焰火、贵重首饰、小汽车、摩托车、燃料油等,采取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征税办法,纳税环节确定在生产环节。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三是营业税制的改革。对有偿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业务征收营业税。新的营业税制重新确定了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和纳税人,合理调整了营业税税目,共设置了9个征税项目,针对不同税目设置了3%、5%和5―20%三档不同税率。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改革后的新流转税制统一适用于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取消了对外商投资企业征收的工商统一税。原来征收产品税的农、林、牧、水产品,改为征收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

第二,统一所得税制度。

一是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目的是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为各类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主要内容包括,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股份制和各种形式的联营企业,均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相应取消了国有企业调节税;规范了税前扣除项目和

列支标准,在统一税基的前提下,实行33%的比例税率,并统一实行由纳税人就地向主管税务机关缴纳的办法。取消税前还贷。1993年12月13B,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实行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后,国有企业不再执行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办法。

二是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新的个人所得税法适用范围,包括按税法规定有纳税义务的中国公民和从中国境内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改革后,个人应纳税所得在原税法规定的六项基础上新增加了五项,即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个人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稿酬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税率采用国际通行的超额累进制,即工资、薪金所得采用5%至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采用5%至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

同时根据对纳税人基本生活费不征税的国际惯例,合理确定了税收起征点水平。在计税方法上,从本国实际出发,采取了分项征收的方法,并在对原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免税项目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形成了规范的减免税规定。1993年10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逐步进行其他税种的改革或调整。

一是开征土地增值税。明确规定了土地增值税纳税人的范围,凡有偿转让房地产都属于征税范围;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最低税率为30%,最高税率为60%。

二是改革资源税。将资源税征收范围定为矿产品和盐,并重新确定了七个税目。

三是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

四是把现在对股票交易征收印花税的办法,改为征收证券交易税。

五是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

六是将特别消费税和烧油特别税并入消费税,盐税并入资源税。

七是开征遗产税(待出台)。

1994年的税制改革,措施密集,涉及面相当宽广,显著地规范和强化了税收功能,并紧密配合了财政的分税制改革,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几年来的运行情况表明,这一改革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在:

――依法治税原则得到明显强化,税法的权威性明显提高,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

――公平税负,促进了企业的平等竞争;

――理顺分配关系,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合理导向,引导了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合理分权,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保证了工商税收收入的增长;

浅析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创新 篇6

【关键词】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

一、引言

财政税收管理是我国财政税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财政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及调动财政谁受益征管部门各人员的积极主动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确保国家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制约了我国财政税收事业的发展。因此,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和创新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制度是我国财政税收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监督监管不到位

随着我国机构改革的推进,地区的财政管理撤并了部分财政税收管理机构及人员,这就给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导致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管理滞后。部分现有的财政税后管理机构的性质不明确,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财政税收管理机构,对管理经费没有做到落实,造成工作经费没有得到保障等,严重的影响了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资金效益有待提高

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措施的改革正处于过渡期,部分地方开始实行新的制度,即收支两条线管理,但从根本上还是实行的收支一条线的管理制度,这些地方在管理财政税收时,只是单纯的将收入资金和支出资金进行分离,加上一些专项资金需要经过的程序较多,这就严重的影響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总的来说,政府各部门间的职责没有完全的理顺,造成我国财政税收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严重的浪费国家财政。

3.责、权、利没有完全理顺,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在现今的财政管理体制中,有很多的改革措施有着明显的过渡性。有的地方在财政管理体制中虽然说实行了税收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也仅仅只是将财政税收的收入资金跟支出的资金简单的划分开来,并且再加上在申请一些专项的资金的时候还需要很多的审批的手续,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让财政税收管理的责、权、利没有得到实际的统一。

4.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现今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一直都在法制化下运行,但是相对于税收管理体制,国家还的监督约束机制还不够完善,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责任心缺乏,部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且有时会违纪违法事件的现象发生。这就让整个财政税收的管理缺乏了一定的控制与管理,从而让其在经济作用的发挥中受到了阻碍。

三、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对策研究

1.提高财政税收资金的使用效益

创新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切实提高财政税收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的推进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整合财政税收的资源,不断地提高财政税收管路的公开与透明。同时,加大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发挥财政税收管理的优势,建立协调的财政税收资金整合机制,全程监督资金的使用过程,全面提高财政税收资金的管理、使用和效益。

2.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仍旧不完善、不稳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税收管理方式,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且这将是今后一定的时期内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首要任务。建立良好的存在税收管理秩序,强化其法律权威,形成和谐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加强对财政税收的重视,加强其管理工作。因此,应建立适应时代潮流的财政税收管理新机制。

3.吸收专业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日益增多,对于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财政税收管理需要综合型的人才要懂得管理、税收以及其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只有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胜任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其次,财政税收管理职工间应培养其团队合作的意识,财政税收管理团队间应该是配合默契,合作时间较长,且团队间有主人公精神。所以,就需要培养大量的开拓型、复合型的人才。

4.做到财政税收的责、权、利统一

对于整个财政税收的管理项目都做到明确的规定,保证在财政税收的管理能按照明确的管理范围进行财政税收的管理,从而让责、权、利得到统一。财政税收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科学有序的进行。同时,在改革完善创新的基础上加强财政税收的管理职能,保证财政税收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及高效性,提高我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总体效率。

四、结语

财政税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创新我国财政税收体制,能够提升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茂兴,张晓宁,田芳芳等.关于构建我国财政监督管理体制的思考与建议[J].财会研究,2011,24(08)24-26.

[2]汤启亮,赵航航,李晶晶等.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4):56-58.

[3]王建华.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对策探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24(08):36-38.

[4]《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研究》课题组,苏明,刘正均,张学诞,黄运,梁季,王晓雪.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研究——兼论我国税收成本的体制性因素及其优化[J].财政研究,2009,32(11):65-68.

作者简介:

对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7

税收管理体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国家经济管理的核心部分, 都是在中央级和地方级都需要把控的部分。税收对于一个国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都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 一个国家的税收体制必须要与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相匹配、相适应、相一致。目前来说, 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但我国的管理体制却不能与此相适应, 而收税体制又与国家、民生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 所以对于我国来说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 更是为了适应国家的大环境。

2 我国税收体制的发展历程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已经经历了五次重大改革。

自1950年建国之初, 结合当时的国情同时参考了老解放区的财政收税体制进而制定了当时高度集中统一的财政税收体制。

在1958年我国经历了第一次的税收体制改革, 更多的考虑到了要将税收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相适应, 因此中央下放了一部分的税收管理权限给地方。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3年我国进行了又一次的税收制度改革, 这次税收改革是为了简化税收体制同时回收了一部分的税收管理权限。

在1984年的时候, 是为了能够适应国家的经济政策,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当时的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和整体规划思路。

我国目前最后一次的税收体制改革发生在1994年, 当时是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因此对工商税收体制进行了一次全方面的改革。

经过这五次的重大体制税收改革, 每一次改革之后当时的税收体制都能够与当时的情况相适应, 同时也为我国这些年来能够取得财政税收方面的重大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步步的改革不仅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 而且还能不断完善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 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效率。而现在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大环境对于原来的税收体制又一次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对我国现阶段的税收体制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3 我国现阶段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3.1 财政税收体制的法制化程度低

在我国现阶段的各项法律规程之中对于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的相关规定并不多, 也仅仅是在《宪法》当中提到了我国的公民都具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除此之外并无专门的关于财政税收各个方面的法律出现。而目前情况来看, 关于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是靠行政法规来进行规定, 却不是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来明确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法制化程度并不高。

3.2 现阶段的财政税收体制具有局限性

对于现阶段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来说, 因为体制不够完善, 因此在日常执行行政能力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由于在财政管理这方面不能够很合理的去计划和分配收支, 因此并不能够很好的贯彻落实施行的分税制度, 再加上中央和地方上的客观存在着划分收入的不合理的情况, 这些情况不仅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现阶段的财政税收的现状, 同时还间接地影响到了国家的整体宏观调控。

3.3 地方政府的减免税存在乱象

在国际大环境当中, 国家与国家会进行比较, 而在一个国家的小环境里, 地方与地方也存在着这样的比较。有时, 地方政府会为了这种比较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恶劣的竞争手段, 诸如减免税政策。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 吸引投资, 吸引外资, 很多时候地方都会对这些企业提供一些减免税的政策, 然而这些政策却不一定是合法合理的。我国对于中央和地方对于收税体制中所需要扮演的角色有着很明确的规定, 但有些地方却为了吸引投资而做出了自己本无权做出的优惠政策或者减免税政策的决定。这对于企业、地方都是对我国整体税收体制破坏的行为, 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税收体制, 因为这些地方上自行决定的优惠政策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变相的减少了中央的财政税收收入。

3.4 税收机构设立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施行的国税和地税两个机构并存的政策, 虽然这样的分税体制可以保证税收体制的完整和改革的进行, 但也由于存在着两种职能机构就出现了两种职能机构不可避免的职能重叠、职能冲突、职能矛盾。设立两种税务机构的初衷是好的, 而且它也为我国的税收体制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 但不可否认两种税务机构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竞争的关系。同时也因为设立着两种税务机构, 所以纳税成本上升以及职能机构正常运营的成本上升的问题也普遍存在着。

3.5 企业纳税和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高

虽然纳税的思想已经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但还不能够达到纳税意识应该达到的高度, 尤其是企业方, 很多企业的纳税意识并不高, 同时还存在着偷税漏税的情况, 这些就是缺乏纳税意识最直观的表现。反观税务职能部门, 同样在服务意识上做得并不好, 目前还是以一种很狭隘的思想来看待税务服务, 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全面、深层次的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 这也导致了现在税务部门还不能够真正的去了解纳税人的需求, 也就意味着税务部门还不能够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令人满意的服务。

4 解决方案

4.1 对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尽快立法

各相关部门应该即刻督促立法部门对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这一块部分尽快立法, 从而明确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保护纳税人的权利, 同时也要让纳税人自己对国家的税收制度承担义务。只有明确了每一个在税收体制中的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就可以减少在税收管理这一部分的纠纷, 同时也是为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4.2 建立与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针对现阶段财政税收体制的局限性, 建立与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是十分重要的。从中央到地方都需要克服这种体制带来的局限性, 这是一种横向和纵向同时需要进行改变的过程。纵向来说, 自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职能机关都需要为这种改革做出改变;横向来说, 如何合理的对收入和支出进行预算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举例来说, 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应该将能够调动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和整体规划, 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好财政的收入, 最为合理的利用好财政的支出。以此为基础来确保扩大财政体制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影响力和波及范围。

4.3 对于地方上越权出台所谓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

除了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硬性条件上去规范地方行为以外, 还必须重新划分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权力, 而避免一些灰色地带的出现。从地方来说, 必须要明确自己所能够做出决定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而不要因为一时的眼前利益而破坏国家中央的整体利益和自己的长远利益。从中央来说, 除了要约束地方的管理权限, 还需要出台更为全面的相关政策, 不仅要有全方位的把控, 还需要对一些特殊事情的特殊处理, 这些特殊情况就必须结合当地的情况和现实的情况来决定, 不能够忽略实际情况作出不合理的决策。

4.4 针对国税和地税两种税务职能机构并存所带来的弊端提出解决措施

以目前情况看来国税和地税两种税务职能机构并存的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但我们仍然需要认清这种两套税务机构在现实情况中所带来的弊端。

关于解决的过程只能分为两步来进行:

第一步可以将两种职能机构所存在重叠的部分专门划分出来, 对两种税务职能机构的日常工作范围再一次进行明确定位, 以减少两种职能机构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矛盾;

第二步则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慢慢将两种税务机构进行合并, 从而彻底解决重叠部分的问题, 与此同时还可以降低税务部门所日常运营的成本, 从而减少财政的支出。

4.5 加大关于税收的宣传

除了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对纳税人和职能机构进行规范以外, 日常生活中加大关于税收的宣传也是十分重要的, 直到将纳税的自觉性深深的植入纳税人脑中, 将更有深度层次的服务意识深切的影响到每一个税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当中, 这才算是为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税收作为影响每一个人的财政行为来说, 每一个纳税人都必须有强烈的纳税精神, 同时也需要有很强的权利意识, 纳税对于纳税人来说并不仅仅是义务, 同时也应该享有相关部门为其提供服务的权利, 这也就是对税务机构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总结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财政税收体制也需要不断的完善, 只有与时俱进的财政税收体制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正面的、良性的促进, 这是一个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正确全面的去认识现有税收体制中的优势以及弊端, 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扬长避短, 将现有的优势保持发展, 将弊端结合实际加以改革, 最终就会形成一套趋近完善的财政税收体制。

一个国家的财政税收体制的重要性已经是不需赘述的, 但要知道税收体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应该循序渐进, 结合实际, 当税收体制逐渐完善, 相信它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平稳提供无限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勇.关于我国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探讨[J].商业文化 (上半月) , 2011 (8) .

[2]汤启亮.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0:24.

对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研究 篇8

一、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可以看出,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有效地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水平,有利于地方财政收支的平衡,极大地发挥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功能。二是对财政税收体制惊醒改革与创新,极大的改善了财政税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服务作用,加快了财政税收体制升级和转型的步伐,符合社会经济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富差异大的状况,是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三是深化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必然要求。改革财政税收体制,促进公平合理的征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为社会的其他行为树立行为典范,有助于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民生民建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现状分析

1、财政税收具有局限性

从整体上看,我国财政税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设立的税种并不全面,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以及合理分配社会收入等方面的税种存在缺漏,大大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影响了财政的预算和支出,因此,在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性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二是在分配税收制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税收分配权利的设置以及税收收入的分割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缺乏自主性,这种分税不均衡的现象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是制约其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

2、预算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

预算管理是财政税收体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进行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预算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导致预算体制管理改革的进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阻碍了财政税收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落实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的覆盖面较小,对于实行预算管理制度的地方政府来说其推行的力度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由于绝大部分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预算审批和预算监督机制,从而导致财政预算管理存在很大程度的不透明,公共资金、资源的滥用和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大大降低了财政预算的效度。

3、转移支付体系缺乏规范性

转移支付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税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央政府在对财政收入进行集中之后,为了帮助地方解决由于财政资金不足而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将会根据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财政支出的手段来缓解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不平衡。进行财政支出就避免不了资金的转移,然而目前我国财政在资金转移和流动支付过程中存在转移周期长、效率低下、资金转移类型和结构不合理、监督管理不善、腐败现象滋生等诸多问题,使得资金缩水现象严重。此外,在转移支付中,税收返还和体制补贴与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相比所占的比例较大,严重影响了财政准仪支付的公平性、公正性以及规范性。

4、地方财政管理不到位

地方政府为了节省财政支出和降低管理成本,采取了精简税收管理工作人员的措施。然而人员的缺失加剧了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不到位,降低了地方财政税收管理的职能,这样不但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上的解决,还增加了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难度。此外,现有的财政税收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普遍偏低,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影响了财政税收在国家调控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5、国民税务意识薄弱

税务意识薄弱体现在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以及收税人的服务意识两个方面。纳税人纳税意识薄弱表现为存在偷税漏税的现象,而收税部门并没有充分了解纳税人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没有正确的服务意识,不能为纳税人提供满意的服务。

三、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策略

1、合理规划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如前所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不合理财政关系是导致政府间收支不平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合理规划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权利与财政收入比例的关系,改变地区财政失衡的不良现状。建立、协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改善分税制度,从财政权利和事物权利两个方面重新明确和规划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由于地方的财政收入比较紧缺,导致地方财政所承担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大。因此,中央财政应该在提高收入的同时为其分担一部分责任,在控制财政自由、科学规范地方财政税收的各项制度和流程的基础之上,要适当放宽地方的财政权利。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地方财政管理的自主性。

2、规范政府财政税收收入来源,改善财政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深入,导致我国财政税收的增长能力和增长空间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政府的支出责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职能的增加而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加剧了财政税收在支出和收入上的矛盾,而这个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地方政府往往以不合理的税收方式来筹集收入的重要原因,乱收费现象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必须合理的规范政府财政税收收入来源。此外,我国政府财政在支持中央国家企业发展的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投资或补贴的形式,这从本质上违背了公共财政的根本目标,大大降低了财政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公共效益,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公平的实现。从这一层面上来讲,财政与经济之间良性互动关系对于经济健康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对公共财政的使用必须以公共财政的根本目标为原则和依据,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3、规范和完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体系

规范和完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体系是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另一切入点,政府应该从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结构以及资金转移支付的比例两个方面来完善。具体实施策略是针对目前转移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政府应该适当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并协调增值税分享体制、税收返还制度等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之间的配合,从而保证转移支付资金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同时,在实施财政的转移支付过程中,政府应该密切关注不同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地方发展现状以及区域特点等,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合理的所转移支付的资金比重,使转移支付财政资金的效益得到最大化,做到统筹全局和协调发展。

4、提高政府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在税收体制的实行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财政税收体制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而不断改革,就必须加强政府对财政税收的管理力度,并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来提高财政税收管理的有效性。首先,在实行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分权管理与集权管理相结合的优越性,彻底改变重视税收忽略管理的传统局面。其次,积极利用法律、制度等强有力的约束手段来加强财政税收管理力度,从而避免或减少人为等主观因素所造成了不良影响。再次,政府应该尽力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避免地方政府出现负债现象。对于已经出现的地方债务,可以通过分类处理和分流处理的方法来积极应对。最后,政府还应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纳税人和收税部门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善监督和管理机制,并从思想层面上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以及收税人的依法办事能力和为人民提供优质税务服务的意识。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必须持续进行,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国政府应该深刻意识到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并立足于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坚定不移地从多个层面深化财政税收改革,切实改善我国税务状况,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高光元: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深化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9).

[2]“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课题组:进一步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26).

[3]陈光焱:当代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取向与选择[J].税收征纳,2012(11).

[4]于秀锦: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商务必读,2016(6).

[5]龚煜桐:针对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相关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1).

[6]谢毅哲:基于创新思维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9).

[7]张思佳: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

[8]段彦艳: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我国税收水平——有关创新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

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对策探究 篇9

一、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概述

(一) 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概况

中国是一个税收大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非常辉煌的发展与进步时期, 逐渐由不完善发展到完善, 与此同时税收管理体制的民主性也在不断增强。1950年, 首次提出“统收统支”的税收管理政策, 由中央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 直至1980年, 又开始实行“分灶吃饭”, 中央和地方各自掌控自己相应的税收权利, 各自执行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税收事务。1994年之后开始实行“分税制”, 总体来说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民主性不断增强, 科学性也不断增强。现今实行的财政税收管理是在“分税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现在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税收管理原则, 并且呈现税法统一、税权集中的管理现状, 中央在进行统一领导与管理的基础上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管理权限, 中央政府主要负责解决制定统一税法、税种以及决定税收的开征和停征等原则性的大问题, 地方政府具体负责相关的征收事宜, 使得地方政府的职权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 财政税收政策取得的成就

我国财政税收政策从1950年至1994年一共经历了五次大的修改, 财政税收管理政策总体上是朝着民主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而且越来越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一次改革主要是清理腐朽的旧税收制度、建立新的税收制度;第二次改革是为了响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社会改革的需要;第三次改革是为了简化税收制度;第四次是为了实现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五次是全面整顿工商税收制度。经过这五次大规模的整顿,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 主要实现了财政税收政策的转型。该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 改革了所得税税收制度, 坚持了税负增收的公平性原则, 并统一规范了企业的所得税制度;其次, 改革了增值税税收制度, 税收模式整改为新型流转税制, 主要以增值税为主, 营业税和消费税为辅,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税收的重复性, 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再次, 实行企业的税后利润按资分配, 从而减少了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在分配上的分歧;最后, 改进了财政支出, 利用国库集中支付可以有效提升财政的利用效率, 合理掌握政府政府的采购支出, 优化调整了财政税收支出结构。

二、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财政税收监管部门监管不力, 民主管理不到位

虽然政府机构整体改革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 但是对于财政税收方面的改革并没有带来很大的好处, 相反, 在进行政府整顿的过程中, 很多相关的财政税收机构被撤掉, 专业的财政税收管理人员被调配到其他政府机关, 从而不利于财政税收队伍的建设, 导致了财政税收工作的滞后, 财政税收管理水平一直没有得到提高。由于财政机构的削减和整顿, 导致了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财政税收管理现状迟迟得不到改善。而且, 在对财政税后管理方面的民主参与度不够, 政务管理、民主管理的落实不够, 对于民主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不够健全, 已经成立的民主监督小组的专业知识比较匮乏, 导致了民主监管不到位。

(二) 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很多措施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与过渡性

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建设本身起步比较晚, 累积的经验相对不足,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发展。在管理国家的财政税收时, 大部分的非税收收入没有纳入规定的收入管理范围之内, 从而降低了税收调节社会分配方面的职能, 而且, 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政策有很大的不成熟性与过渡性, 财政审批手续不够简洁, 资金调拨不够灵活, 从而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资源的宏观优化配置, 财政税收管理水平依旧比较落后, 财政税后管理过程中权、责、利没有形成实际有效的统一。

(三) 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的手段缺乏约束和监管, 管理人员常常蓄意钻空

我国的财政税收支付手段包括三大类支付手段, 即专项支付、财力性支付、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支付, 但是, 这三大类转移支付手段在转移支付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和约束, 导致了一些责任心不强的管理人员会趁机钻空乱用资金, 他们往往会受到一些业务和行政因素的影响出现违法乱纪现象, 财政税收管理机制的约束力和监管力不够。

三、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对策探究

(一) 完善和实行新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应该尽快完善和实行新的分级分权的财政管理政策, 将中央政府的权利与地方政府的权利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协调, 保证各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权分级管理。为此, 首先应该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税收的比例, 适时适当的强化中央政府收入比例和财政支出的直接力度, 简化财务审批程序。其次, 加强财务的统筹管理, 保障地方政府拥有足够的财证权力, 规范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权限。

(二) 健全财政税收转移支付体系

三大类财政转移支付手段需要进行合理的搭配, 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拥有稳定可靠的移动支付资金。为此, 需要将有条件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进行很好的搭配, 将一般性转移支付自身的比例提升, 适当整合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从而拓宽移动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此外, 还要改善资金分配的办法, 形成省市资金转移体系和中央资金转移体系, 强化资金应急渠道, 并且, 还要注重建立公开、科学、合理、透明的资金分配体系。

(三) 实行制度创新, 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配合

随着我国财政税收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们需要在重视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制度创新, 在进行财政税收管理的时候要注重一定的技巧性与创新性, 注重对税收结构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 使之能够充分调动人们自主缴纳税收的主动性, 同时适当采取合同制, 强化政府财政税收管理分配的水平, 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将强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配合互助作为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四) 重视强化地税和国税之间的职责

地税和国税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税收征管机构, 因此, 应该强化这两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分清地税和国税之间的管理和职责, 使两个部门达成高度的协调一致。在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这一背景下, 应该进一步规范财政部门之间的关系, 监理和健全我国的财政体制, 完善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由中央政府担任全国性的基本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负责财政税收的具体事宜。

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财政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坏。财政税收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创新。全面深化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 提升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水平, 是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淑珍.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10 (1) :60-61, 63.

[2]任瑞莲.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0:21.

[3]唐晖.建设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 2010 (1) :22-24.

我国体制改革财政税收 篇10

财政税收是我国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 也是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物质保障, 科学完善的财政税收体制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而作为其关键的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面临巨大的压力, 推动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也对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深化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改革有利于促进新型财政税收体制的转型, 更好的服务民生, 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改革对于调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合理缩小人均收入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 提升居民幸福满意度, 进而也有利于政府政策的实行, 对提升政府工作效率, 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民生保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改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 对全方面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稳定。

二、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 财政税收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财税体系未充分吸纳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和调节收入分配的相关税种, 造成了财政收入的损失, 影响财政收支平衡, 使得缺乏相应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建设。同时, 由于分税制改革的不完善, 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权分配不均衡, 地方政府自主权缺乏, 影响其经济发展状况,

对于从事财政税收的从业人员要求其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当前我国大多财税管理人员是由上级指派任命, 随着领导层的人员调换, 其财税管理人员亦会随之变动, 严重影响了财政税收管理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在选派财税管理人员时, 不注重联系地方实际情况, 往往根据其主观臆断去判断选择, 使得财税工作效率低下, 不利于财政税收机制的合理健康运行。

(二) 财税监管措施不到位

在当前分税制的环境下, 纳税人在进行转移支付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违法现象, 资金贪污、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 使得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转移性支付缺乏合理性与规范性, 降低了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对经济的调整力度,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一些地区也加大了对财政税收管理的削弱力度, 较多财税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被撤并, 使得财税管理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管理理论落后, 同时大多地方政府并未设立专业的监督管理机构, 使之对财政税收的监管力度缺乏, 易造成贪污腐败现象。

(三) 财税管理控制力度欠缺

自分税制实行以来, 地方政府存在严重的财政收支失衡, 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迫使地方政府采取精简机构和削减编制的方法来促进财政收支平衡, 但是由于财税管理人员的减编,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财政管理控制力度。

由于现行的财税体制不够完善, 造成财税管理方面存在较多弊端, 其主要体现在对相关财税管理缺乏有效控制、监督措施不够完善, 同时相关财税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 违法乱纪现象较为突出, 使得财税机制的创新改革也有一定阻力。

三、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的思考

(一) 建立健全平衡合理的分权财政税收体系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改革, 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促进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平衡, 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应不断促进分税制改革, 科学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权分配, 适当提高中央的财税收入比例, 进而加大对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 降低地方政府的财税压力, 促进其财政收入收支平衡, 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方向和责任, 加强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二) 完善财政预算体制

政府应建立健全合理的财政预算管理机制, 实行新型复式预算管理体制, 重视短期预算和中长期预算的结合状况, 扩大对国家预算的覆盖范围, 并成立专门的预算审查机构和监督机构, 加强对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 提高社会对政府预算的监督作用, 保证政府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 促进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开性。

(三) 建立精简高效的财政税收管理机制

建立新型财税管理机制, 加强相关财政税收法律法规的建设, 促进财高效财税管理体制的建立, 进而提高税收征管的有效性, 激发地方经济活力。对于地方债务问题, 要赋予地方政府相应财政支配权力, 完善其债务管理制度, 提高地方政府在投资建设过程中的自主融资权力, 激发地方财政活力, 进而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有效性, 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摘要:财政与税收体制的创新改革问题一直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事关国民经济的能否正常运转。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财政与税收体制, 才能有效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节收支平衡,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尽管当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取得一定成果,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影响我国财政与税收事业。本文将重点分析财政与税收体制创新改革中面临的难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进而深化财政与税收体制创新改革,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高峰.探讨我国财政与税收中体制创新的应用[J].广东科技, 2013 (08) .

[2]崔绍光.关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当代经济, 2014 (18) .

上一篇:装配平台下一篇:优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