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时机选择

2024-08-10

手术时机选择(精选十篇)

手术时机选择 篇1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2例, 男46例, 女26例, 年龄3岁~78岁, 平均年龄57.2岁。有腹部手术史58例。粘连性梗阻57例, 癌性梗阻5例, 嵌顿疝梗阻4例, 肠扭转3例, 老年性肠套叠1例, 肠道结石梗阻1例, 血运障碍梗阻1例。

1.2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有的伴发热、血便等。腹部体征有腹膨隆、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或肠鸣音减弱消失, 肠型, 压痛等。腹部立卧位平片可见宽大的液气平或明显扩张的肠管。

1.3 治疗方法

本组部分病例在行常规减压, 保守治疗无效后均行剖腹手术治疗。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分别行肠粘连松解、肠部分切除、肠扭转复位、肠造口、肠短路、肠腔切开取石、肠腔减压、疝修补等相应的术式。血运障碍者转院治疗。

2 结果

本组治愈67例, 治愈率为93.05%;好转2例, 均为癌性梗阻患者;死亡2例, 1例为产后1个月营养不良伴乙状结肠扭转坏死16 h入院, 入院时贫血貌, 高热, 休克, 造口术后, 仍呈感染性休克状态, 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死亡。另有1例为老年肠套叠坏死患者, 中毒性休克, 电解质紊乱无法纠正, 术后3 d死亡;术后并发肺部感染3例;切口感染4例;腹腔残余脓肿2例;肠瘘1例, 系手术后6 d发现从引流管处溢出粪液, 腹腔内无扩散, 经换药后瘘口在术后2个月时自动闭合;血运障碍梗阻1例, 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所致, 转院治疗。

3 讨论

明确肠梗阻的诊断后, 找出其病因, 判断肠管有无绞窄, 对治疗尤其是手术时机的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预防手术粘连, 可以避免梗阻—手术—再梗阻—再手术的恶性循环。

3.1 肠梗阻病因

肠梗阻按其发病原因来说不外乎以下四种情况: (1) 机械性肠梗阻; (2) 动力性肠梗阻; (3) 血运性肠梗阻; (4) 假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梗阻, 其常见的原因又有: (1) 肠外因素:a) 粘连性梗阻是最常见的;b) 嵌顿疝其次, 体检时一定注意有无疝的嵌顿;c) 肿瘤压迫; (2) 肠壁因素:a) 肠套叠;b) 肠扭转;c) 先天性畸形等。 (3) 肠腔内因素:a) 回虫;b) 异物;c) 食结石、粪石等。动力性肠梗阻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种, 麻痹性梗阻常见, 主要见于腹部手术后、腹部创伤、各种原因所致的弥散性腹膜炎等。痉挛性梗阻相对少见, 主要见于急性肠炎、肠道功能紊乱、慢性铅中毒。需要重视的是随着矿山的大面积开采, 铅中毒的患者越来越多, 患者入院时腹痛, 有其他梗阻表现, 体检有多个小液平, 腹胀并不明显, 很少有肠型。如果不询问患者工作史, 仅仅诊断为肠梗阻是不完全正确的, 必须注意有无长期的铅接触史, 只有找到梗阻的病因为铅中毒所致后继发的梗阻才能够得到彻底治疗, 在采选矿发达地区尤其需要重视。血运性梗阻多见于肠系膜血管的缺血所致, 动静脉的栓塞或血栓形成均可引起。假性肠梗阻较少见, 可有反复发作的肠梗阻症状, 腹部平片常常不显示机械性肠梗阻常见的气液平。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肠管有无绞窄, 关系到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目前对单纯性与绞窄性肠梗阻的鉴别尚无敏感和特异的检查方法, 临床上仅靠肠梗阻的起病情况、症状、体征及必要的辅助检查, 包括腹腔穿刺及立位腹平片、腹部B超、腹部CT等来进行诊断[1]。若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有肠缺血、肠绞窄的可能, 应及早手术探查: (1) 起病急, 有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的腹痛, 呕吐出现早, 剧烈而频繁。 (2) 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 体温升高, 脉率增快, 白细胞计数增高。 (3) 呕吐物或胃肠减压引出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 (4) 腹部X线立位平片见孤立肿大的固定肠袢。 (5) 肠梗阻伴有休克症状、体征, 经治疗无好转。 (6) 腹腔穿刺液为血性或红褐色液体。 (7) 血清淀粉酶、血磷、肌酸激酶等增高者[2]。 (8) 当梗阻病因考虑为肠系膜血管阻塞时, 应紧急手术治疗为宜, 因其预后差, 病死率也更高。本组资料中, 1例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所致, 探查发现后无奈于医院条件所限转上级医院治疗。 (9) 当梗阻病因考虑为食物结石、粪石、异物等因素引起的肠堵塞时, 非手术治疗一般难以缓解, 应予手术。 (10) 嵌顿疝引起的梗阻应尽早手术, 解除嵌顿, 特别是少见的嵌顿性闭孔疝和腹内疝更易发生绞窄。11对于高度怀疑为结直肠肿瘤性肠梗阻时, 如一般情况允许, 可以先给予非手术治疗, 尽可能使之缓解, 如1 d~3 d不能缓解或病情恶化则应及时手术治疗[3]。另外, 以下两种情况也应及早考虑手术探查:对亚急性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72 h, 梗阻仍未解除者, 哪怕症状、体征无进一步发展;反复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这两种情况表明肠管往往有明显的狭窄, 长时间保守治疗可能会导致肠缺血, 致使患者全身情况恶化。

3.3 肠粘连的预防

腹部手术后容易造成肠管粘连, 复杂的手术粘连更重。而肠粘连是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 粘连现象在术后即开始, 2周左右加重, 3个月内最为显著, 3个月后粘连开始逐渐松解。因此, 两次腹部手术间隔最好在3个月以上, 或在2周内[4]。如果患者术后出现机械性肠梗阻, 非手术治疗无法缓解, 应随时手术, 但要慎重选择术式。粘连肠管能否分开与上次手术的复杂程度及腹腔污染等因素有关, 腹部体检时腹部较韧, 表明腹腔粘连严重;腹部柔软, 则粘连肠管容易分开。腹部CT有助于肠管粘连程度及分开可能性的判断。使用肝素、糖皮质激素、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NSAID) 、透明质酸钠等多种抗粘连的方法, 均无明确效果, 甚至有副作用。目前认为预防粘连和梗阻最有效的措施是减轻手术操作和腹腔异物对腹膜造成的不良刺激, 注意肠管和腹膜的保护, 仔细操作, 减少出血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扎和电凝, 关腹前充分冲洗腹腔, 尽可能去除所有异物, 包括自体失活组织和血块, 消灭浆膜粗糙面。肠管浆膜面广泛受损时, 应采用内排列的方法预防再梗阻, 不主张应用防粘连剂[5]。

总之, 肠梗阻是一种病因复杂、病情多变的常见急腹症。在诊疗过程中一定要细致、认真, 严密观察其变化, 综合分析判断病因, 把握手术时机, 及早正确的手术处理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黄洁夫.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95.

[2]卿三华, 齐德麟, 侯宝华, 等.肠梗阻病因分析—附768例临床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1999, 2 (2) :82-84.

[3]李好朝, 王成义, 冯书梅.急性肿瘤性结肠梗阻的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5, 14 (10) :767.

[4]黎介寿.改善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的质量[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8) :451-452.

乳腺纤维瘤手术要选择合适时机 篇2

乳腺纤维瘤的病因

1.内分泌因素。乳腺纤维瘤与生殖或是内分泌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像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或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高或采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者;第一胎的生育年龄大于35岁,或未生育、产后未哺乳者;月经周期短者。以上人群发生多发性乳腺纤维瘤是正常人群的1.3~3倍。

2.饮食结构不合理。如脂肪摄入过多,可影响卵巢的内分泌,强化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导致乳腺纤维瘤。

3.长期情绪不良。现代女性因工作繁忙、压力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会出现情绪焦虑、紧张、不安、易怒等症状,而在情绪激发后很难平静下来,从而引起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紊乱,这是常见的导致增生的原因。

4.多次流产。这是引起增生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女性在怀孕6周时,胚胎绒毛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会刺激增生,而女性在流产后,增生的乳腺组织不易萎缩,难恢复原状而引起增生。

乳腺纤维瘤手术的合适时机

年轻女性患了乳腺纤维瘤是否手术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乳腺纤维瘤很常见,恶变率很低,在千分之一左右。如果短时间内,半年、一年变大的瘤需要手术;如果几年复查变化不大,可以暂不手术。 由于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手术是治疗乳腺纤维瘤的首选方法,关键是时机选择。

妊娠期雌孕激素分泌增多,刺激乳腺组织的发育,可能会出现乳腺纤维瘤受激素作用而迅速生长增大的情况,过度生长便增加了生长失控的可能。因此医学专家对青年女性的建议是结婚后妊娠前切除能够触及的乳腺纤维瘤。婚后原因是避免手术疤痕对爱情的影响。关于影响哺乳的问题:手术肯定会损伤腺体,理论上手术区的腺体是不具备哺乳功能的,最多因为瘢痕导致乳管不通。但是否会影响哺乳,要结合乳腺纤维瘤的大小、部位、数目等综合考虑,另外术者的操作也很重要,不能太粗暴。如果不切的话,较大的靠近乳头部位的肿瘤或者妊娠期增大的肿瘤同样也可能会影响哺乳,而较小的靠近乳房周边即使手术也可能对哺乳影響不大。另外,不主张对年轻女性采取Mammotome微创活检手术,虽然体表创口小,但内部腺体创伤太大。

预防措施

1.爱护乳房,坚持体检。每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应坚持乳房自查,每月的月经干净后进行;3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到乳腺专科进行一次体检,40岁以上的女性每半年请专科医生体检一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节奏。克服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嗜好,有规律的工作、生活是预防乳腺疾病发生的有效方法。

3.正确对待乳腺疾病,不可讳疾忌医。发现乳房有肿块后立即找乳腺专科医生检查,配合治疗。尽管乳腺纤维瘤是良性肿瘤,但也有恶变的可能,特别是妊娠哺乳期间瘤体增长很快或年龄偏大,病程较长,或伴有乳腺增生或多次复发者,应提高警惕,及时就诊,防止病情变化。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选择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儿, 排除肠扭转、肠套叠等梗阻, 符合入选标准的粘连性肠梗阻患儿98例。男61例, 女37例;年龄9个月~12岁, 平均年龄 (5.54±1.53) 岁;有手术史患儿73例, 占74.49%, 部分患儿有反复手术史。临床表现包括急性面容, 腹痛呕吐, 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腹部体征可见肠型, 肠鸣音活跃、亢进, 甚至气过水音。腹部X线平片、B超等提示为机械性肠梗阻。

1.2 治疗方法

除11例入院即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 随即进行手术治疗外。其余87例先行保守治疗, 持续胃肠减压, 减轻腹胀和呕吐, 减少毒素吸收, 改善血循,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调。治疗过程中每2~4h观察一次腹部体征, 每8~12h进行腹部X线复查, 观察肠管液平面的变化及肠管扩张程度;病情进展, 保守治疗无效则行单纯粘连松解术、肠段切除吻合术、小肠折叠排列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98例患儿中术后死亡1例。保守治疗成功47例, 手术治疗51例。手术治疗患儿包括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 入院急诊手术11例;2例因反复发作性肠梗阻决定手术治疗;7例经保守治疗96h未见好转, 转手术治疗;17例患儿在24h观察过程中出现腹部症状加重, 体征加重, 腹部x线和B超检查未提示明显肠绞窄趋势, 仍行手术治疗。14例患儿入院48h内出现腹肌紧张, 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 采取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复发粘连性梗阻16例, 切口感染11例, 肠瘘3例, 腹腔感染5例。

2.2 不同手术时机对肠切除率及并发症影响

将17例症状体征加重, 但观察时间较短, 肠绞窄趋势不够明显的患儿作为A组, 14例肠绞窄趋势明显的患儿作为B组, 2组均无死亡患儿, A组肠切除0例, 术后发生复发性肠梗阻3例, 切口感染2例, 腹腔感染1例。B组发生肠切除3例, 复发性肠梗阻4例, 切口感染3例, 肠瘘1例。A组的肠切除率和复发性肠梗阻发生率均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十分常见, 其病因不外乎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患儿多由于发育异常或者胎粪性的腹膜炎所致[7,8];后天性患儿多由于腹膜炎、腹部外伤和腹部手术导致, 80%患儿是由于手术后肠粘连。粘连是一种纤维增生的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时, 大量的纤维素渗出、沉积, 形成纤维网络, 纤维的形成和分解吸收决定粘连的程度[9]。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期, 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完善, 肠腔结构发育不成熟, 肠壁较薄, 致使炎症容易累及整个肠腔, 在浆膜面完整的情况下渗出液亦能进入腹腔, 造成肠粘连及肠梗阻[10,11]。

遗留的粘连成角、粘连带压迫、内疝等导致肠梗阻, 多数患儿起病较急, 腹痛逐渐加重。因小儿对病史叙述不清, 有的体征又不明显, 影响对病情程度的准确判断。就诊时如已发生休克、有腹膜刺激征、腹部扪及压痛性包块和腹腔穿刺抽到血性液体等表现可明确诊断为肠绞窄, 尽早手术。但发生肠绞窄时行手术多需切除坏死的肠管, 术后并发症较多[12]。因此及早判断出肠绞窄趋势十分重要。

国外文献报道术前诊断为单纯性肠梗阻的患者仍有31%术中被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13]。简单地按照保守治疗的原则, 对初诊为单纯性肠梗阻的患儿过长地禁食观察, 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关于手术的时机选择, 临床无明确结论。本研究中入院观察时间较短, 肠绞窄趋势不够明显的患儿在24h内行手术治疗, 术中无1例肠管切除, 术后复发性肠梗阻为3例, 发生率为17.64% (3/17) 。肠管切除率及复发性肠梗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入院48h后手术, 肠绞窄趋势较为明显的14例患儿。因此, 从安全角度建议对患儿手术采取积极态度, 不能一味观察, 错过最佳手术时机。

选择处事的最好时机 篇4

这道题令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甚至有的人猜测公司是在跟大家开玩笑,甚至是走过场。不过,他们依然很认真地完成这道题。

几乎所有的人都选择了这样的做事顺序:先做“紧急且重要的事情”,接着“做紧急却不重要的事情”,再做“不紧急却重要的事”,最后是,“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只有一个叫艾伦的应聘者的答案与众不同:先做“紧急且重要的事情”,接着做“不紧急却重要的事”,再做“紧急却不重要的事情”,最后才做“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

人事经理阅完试卷后,向大家宣布说:“这次笔试只有艾伦先生一个人通过,其他的朋友们,我要非常抱歉地告诉你们:你们都没有通过。原因是你们的答案所反映出来的工作思路和作风,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大家都对此备感疑惑,不知道自己的答案失误在哪里。应聘室里顿时一片嘈杂,人们希望经理能够给自己一个解释。

人事经理笑了笑说:“其实,他的答案和你们只有一点点差别而已,他只是选择先做“不紧急却重要的事情”,后做“紧急却不重要的事情”而已。至于他为什么这样选择,我觉得还是由他本人来解释一下吧。

这时,艾伦面带羞涩地站起来说:“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顺序,是因为我认为重要的事情永远都是应该优先关注和完成的。首先,我和大家一样都认为。‘紧急且重要的事情’是必须最先完成的。接着,我认为先完成的应该是‘不紧急却重要的事’。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如果你在繁忙的工作中,先选择去做那件‘紧急却不重要的事情’,等你做完‘紧急却不重要的事情’之后,那‘不紧急却重要的事情’就可能已经变成了‘紧急却重要的事情了’。这样一来,你又将如临大敌,可能又要反复陷入被动的状态之中,永远不能真正地理顺工作,永远不能真正地轻松下来。这便是我做出上述选择的理由。”

艾伦的话一说完,大家都恍然大悟。原来大家一直在时间的急迫感中失去了掂量轻重的理智,而唯独艾伦没有陷入时间的圈套里。大家沉默了好久,终于给艾伦鼓起掌来。最后,艾伦顺利成为了福特的一员,他后来成为了一名很出色的经理。

艾伦的选择,同时也可以说就是福特公司的选择,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时常被时间的紧迫感所迷惑,而忘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们通常为一些根本不重要的琐事所纠缠,浪费了处理重要事情的最好时机,使得自己陷入巨大的被动当中,难于解脱。

再或者,我们可以试着想得更深远一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每天忙碌于紧迫工作之中,在这种强大的惯性忙碌之中,我们一味地为工作琐事所纠缠,而常常忘记什么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比如关心自己的身体、家庭和感情,當这些原本看似“不紧急却重要的事”演变成为一件“紧急且重要的事情”,或许已经为时过晚,让你后悔莫及了。

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时机选择的探讨 篇5

关键词:重症胰腺炎,手术时机

急性重症胰腺炎 (SAP) 病程凶险, 变化迅速复杂,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达20%~40%[1]。随着本症病理生理过程的逐步揭示, 临床检测手段的进步, 治疗观念已转变为个体化治疗模式, 注重控制和减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对器官的损伤, 一旦出现严重感染、出血、局部脓肿、腐蚀性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应及时手术。因此把握好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治过程的各个环节, 开展综合性的个体化治疗, 选择好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 明显提高救治成功率。本文介绍我院普外科诊治7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过程中对手术时机选择的经验和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急性重症胰腺炎73例, 其中男性40例;女性3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6岁, 平均49岁。发病到入院时间5~36h。所有病例均有突发性上腹部剧痛、恶心、呕吐、腹胀, 伴腹膜刺激征, 血淀粉酶增高, CT和B超检查提示胰腺肿大、胰周渗液和胰腺坏死。病因分类:胆源性44例, 非胆源性29例 (酒精性15例;高脂血症、妊娠、腹部手术后及不明原因诱发者14例) 。本组病例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学组提出的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治指南临床诊断标准[2]。

1.2 治疗方法

(1) 基础治疗:包括吸氧、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酸碱及水电介质平衡、解痉、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调节控制血糖、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 肠外营养支持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 (2) 重症监护:在重症监护病房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机械通气、持续血液净化和超滤、输液泵控制药物的应用及经腹腔置管的灌洗和引流等。 (3) 手术时机:在基础治疗过程中发生腹腔感染、胆源性胰腺炎并胆道梗阻、消化道大出血、巨大胰腺假性囊肿等并发症时应及时手术。

1.3 治疗分组

按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组、早期手术组和中转手术组。非手术治疗34例 (46.6%) ;入院5d内外科干预治疗者26例 (35.6%) ;入院后先行非手术治疗, 5d后再进行手术干预13例 (17.8%) 。外科干预治疗包括:剖腹探查24例;腹腔镜9例;内镜2例;经皮穿刺4例。

1.4 结果

73例患者治愈61例 (83.6%) , 其中非手术治疗34例, 治愈31例 (91.2%) ;手术治疗39例, 治愈32例 (82.1%) , 手术组的危重程度 (APACHE-II) 评分明显高于非手术组。73例病例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13例, 急性肾功能不全8例, 肝功能不全4例, 心力衰竭6例。死亡12例 (16.4%) , 死亡原因为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10例 (包括4例ARDS) , 消化道大出血1例。

2 讨论

2.1 外科干预在治疗SAP中的地位

随着治疗观念的更新、治疗技术的发展部分SAP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成功, 但一部分较重患者由于过度依赖非手术治疗, 导致病情加重引起MODS而失去手术时机。在SAP的治疗中我们实施解除胆道急性梗阻、减轻腹腔和腹膜后压力、腹腔冲洗腹腔引流等方式的外科干预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面起关键作用。对于SAP的外科干预不能一蹴而就, 必须认识外科干预的局限性, 试图通过外科手术彻底根治病变是不现实的, 甚至适得其反。因为自发病开始, SAP就应被视为一种全身性而非局部性疾病。胰酶入血、SIRS、白细胞过度激活等一系列变化严重损害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SAP外科干预是曲折前进的过程。在Branum等[3]报道的50例SAP患者中, 48%的患者经2~13次手术治疗, 最长监护时间119h, 最长住院时间124d。理想的疗效来自的个体化方案和综合治疗的深入理解, 把握外科干预的时机、指征、方式是决定外科干预在治疗SAP中地位的关键。

2.2 外科干预的手术时机

SAP主要的手术指征是胰腺感染[2]。通常坏死合并感染的时间是在2周以后, 也有少数患者可在2周内出现胰周感染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临床观察, 不少患者未等病情稳定就加重, 过分强调延期、稳定可能延误病情, 增加病死率[4], 尤其是已经出现SAP症状者, 如未能把握好手术时机, 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或死亡。是否中转手术应根据临床表现、B超、动态CT、细菌学检查等情况来决定, 尽可能避免在病情发展的高危险期手术, 对病程持续发展者要争取时机及早手术。我们认为出现以下情况应手术处理: (1) 胆源性胰腺炎经24~48h保守治疗病情无改善, 黄疸加重。 (2) SAP合并其他急腹症 (出血、消化道穿孔等) 。 (3) 经非手术治疗腹膜炎体征加重, 持续高热、白细胞显著升高, 有早期感染表现者。感染的诊断需结合临床和增强CT扫描做出判断。CT扫描中如出现气泡征, 则确诊感染存在, 但无气泡征并不能排除感染的存在, 因此CT诊断一定要结合临床。如果判断有困难, 可在CT或B超引导下做细针穿刺, 标本做涂片染色和细菌培养。

2.3 外科干预的方式选择

(1) 纤维十二指肠镜或腹腔镜。对机体干扰小、创伤小手术后恢复快, 可清除坏死病灶, 降低腹腔及腹膜后压力, 可在胰周准确放置引流, 有利于手术后灌洗, 对胆源性SAP是最佳处理方式。我们对18例胆源性SAP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术后无1例死亡。 (2) 剖腹探查。以简化手术为原则, 目的是减压、引流、清除坏死组织及解决胆道梗阻。我们对5例脏器功能呈进行性加重的爆发性急性胰腺炎, 进行早期手术引流;对6例在治疗中出现坏死感染, CT证实的患者进行坏死组织清除及小网膜引流灌洗术, 都取得良好效果。 (3) CT或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本组病例中有4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创伤小、安全有效。经皮穿刺的指征:急性液体积聚范围渐进性增大, 或引起腹内高压及腹腔间室综合征, 或出现压迫邻近器官症状;胰腺假性囊肿>6cm或出现压迫症状或继发感染;怀疑为胰腺感染性坏死形成胰周脓肿, 必须充分引流。

总之, 对SAP的治疗应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应一律强求早期或晚期手术。主张先对各重要脏器功能进行支持, 渡过反应期[5], 再根据病情发展决定手术时机。一般行B超或CT检查区分胆源性和非胆源性SAP, 胆源性SAP有梗阻者急诊手术或内镜治疗。非胆源性SAP行CT检查看是否存在感染, 已感染者监护治疗24~72h, 无好转则中转手术。尽量选用对机体干扰小, 创伤小、安全有效的外科干预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学组.重症胰腺炎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 1997, 35 (12) :773.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学组.重症胰腺炎诊治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 2007, 45 (11) :727.

[3]Branum G, Galloway J, Hirchowitz W, et al.Pancreatic necrosis:results of necrosectomy, packing, and ultimate closure over drains[J].Ann Surg, 1998, 227:870-877.

[4]黄勇坚, 曾芝兰, 龙春头, 等.胆源性急性胰腺炎216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1) :866-867.

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时机的选择探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45例, 其中男21例, 女24例, 年龄20~75岁, 中位年龄48.2岁。胆道疾病分别为单纯胆囊结石20例, 胆总管结石18例, 胆总管下段嵌顿性结石7例。

1.2 选择标准

①临床症状及体检:45例患者均表现为上腹部、腰部疼痛感明显, 其中有的患者伴有皮肤巩膜黄染且程度不一。体检时按压上腹部有明显疼痛, 可观察到轻度的腹膜炎体征;②实验室测定血清淀粉酶 (AMS) 和 (或) 尿淀粉酶 (UAMY) 的值升高;③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合并胆管结石或者胆囊结石, 胰腺外形轮廓明显增大, 质地不均匀, 边界模糊, 局部可见出血、坏死;④合并胆红素升高患者均提示梗阻性黄疸。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均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方法, 即①禁食、禁饮, 胃肠减压;②药物治疗:使用生长抑素控制体内胰酶的生成和分泌, 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维持酸碱平衡和有效的循环血量;③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保守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各重要脏器的功能运行情况。31例通过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后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二周后行手术治疗痊愈。其余14例经系统正规的非手术治疗措施3 d 仍未见缓解, 腹痛无明显减轻, 并出现重症梗阻性胆管炎、化脓性胆囊炎, 疑似胃穿孔者立即采取手术治疗方法。本组45例术式为胆囊切除术, 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引流术。如患者胰腺已经局部坏死且感染, 切开包膜彻底清除坏死的组织, 并引流胰周积液, 或切除胰腺组织;胰腺无坏死者仅需行网膜囊引流术。

2 结果

本组45例中, 31例先经保守二周再行延期手术痊愈出院, 占68.9%, 另14例行急诊手术痊愈出院, 占31.1%,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应根据个性化原则选择手术时机。无合并胆道梗阻的患者临床症状通常不很严重, 腹部疼痛可以耐受, 腹部体征较轻。此类患者如过早行手术有可能会导致继发性感染, 进一步加剧病情发展, 提高了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2]。先行保守治疗可使患者早期症状缓解, 各主要脏器功能明显改善, 再行手术重点治疗胰腺炎, 防止过早手术加重病情。合并有胆道梗阻的患者其胆道梗阻时间与全身和胰腺局部的病理改变成正比[3], 必须立即消除嵌顿结石的不利影响, 防止胰腺发生进行性坏死, 快速阻断胰腺炎的病理进程。在本组资料中, 所有患者均先行保守治疗, 其中31例择期手术, 14例行急诊手术, 无死亡病例。表明手术时机选择比较合理, 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的合理时机, 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我院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45例, 先行保守治疗, 再视患者情况行手术治疗, 其中31例延期手术, 14例急诊手术, 术式为胆囊切除术, 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引流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无死亡病例。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时机的选择遵循个性化的原则, 对于胆总管下段嵌顿性结石等患者先采用保守治疗方法, 如症状无明显缓解再行急诊手术, 以获得理想的疗效;对于胆总管未梗阻的重症患者应待症状基本缓解后再择期手术。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手术时机,选择

参考文献

[1]沈魁, 钟守先, 张圣道, 等.胰腺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20.

[2]沈世强, 李锟.选择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时机.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7, 34 (9) :582.

手术时机选择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 (122眼) 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 男78例 (80眼) , 女42例 (42眼) , 年龄6~80岁。眼伤情况:伴有角巩膜穿通伤28眼, 虹膜根部离断16眼, 晶状体半脱位及全脱位9眼, 眼内异物5眼, 晶状体囊膜破裂17眼, 虹膜前粘连47眼。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术时机和方式, 分为一期组 (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 和二期组 (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 。

1.2 方法

1.2.1 手术时机。

宜尽早进行, 儿童和晶状体囊破裂者伤后应立即手术, 晶状体浑浊和眼伤严重者, 于控制炎症和伤情后2周内进行手术。本研究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择期进行手术, 其中立即手术32眼, 2周内手术66眼, 1月内手术24眼。

1.2.2 手术方式。

根据患者伤情选择。囊膜未破裂41眼, 玻璃体疝切除后进行白内障摘除术;囊膜破裂56眼, 前房内注入黏弹剂, 待前房空间稳定后行玻璃体疝切除, 然后进行白内障摘除术, 上述为一期植入组。角巩膜创口>3 mm和有晶体脱落25眼, 选择白内障摘除后植入人工晶体, 为二期植入组。手术大致步骤为先对患者进行常规局部麻醉 (小儿行全麻) , 然后在眼科手术显微镜的观察下进行异物清除, 然后行白内障常规超声乳化吸出术, 再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ICL) 。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一期组和二期组患者治疗前视力和治疗半年后视力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期组和二期组患者治疗前大部分视力均小于0.05, 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的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所恢复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复明率相似,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 *P<0.05。

3 讨论

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因伤情不同, 受患者年龄、病情程度及炎症情况的影响需采取不同的手术时机和方式来对症治疗, 以免耽误患者最佳的救治时机, 影响视力的恢复效果。

研究发现[2], 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应按照以下方法: (1) 手术时机的选择应遵循“宜早不宜迟”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最佳时机。具体选择方法:晶状体皮质膨胀并脱落, 应立即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以免形成炎性或继发性青光眼;角膜或角巩膜创口, 外伤性白内障的情况, 为了减少多次手术造成角膜不规则散光, 应先取出眼内异物, 闭合创口, 控制炎症后, 再进行二期ICL;儿童为了避免弱视发生, 应在炎症基本控制的情况下1周内尽早安排手术治疗。 (2) 手术方式的选择:囊膜未破裂, 处理后, 行常规白内障的囊外摘除手术;囊膜破裂, 依据外伤性白内障晶体是否脱落, 可选择后房型ICL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上述原则可以尽可能的保留前囊, 减少手术次数, 控制炎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术后视力的恢复。

综上所述, 对于外伤性白内障的治疗只有通过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合适的手术方式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蒯勇, 陈庆明.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时机及方法的探讨[J].实用防盲技术, 2013, 8 (2) :51-54.

手术时机选择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需术前留置尿管的择期手术患者1 000例, 其中, 男566例, 女434例;年龄6~78岁, 平均 (52±3) 岁;排除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将所有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均进行蛛网膜下腔麻醉。对照组为麻醉前导尿组, 实验组为麻醉后导尿组。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用胶乳双腔气囊导尿管, 根据患者性别、年龄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型号6~16号) 。

1.2.2 对照组患者术晨在病房行常规导尿术, 实验组患者进

入手术室后在蛛网膜下腔麻醉且麻醉平面固定后采用常规法导尿术。两组患者均在导尿时测量心率、血压, 记录插导尿管所需的时间, 观察并询问患者下插尿管的感觉。

1.2.3 抑郁与焦虑的自评量表: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 测量抑郁水平, 同时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测量状态性焦虑。

1.2.4 疼痛与不适的自评量表:

采用WHO推荐的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0~3分为Ⅰ级;4~6分为Ⅱ级;7~10分为Ⅲ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导尿一次成功率及人均导尿所需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导尿一次成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3, P<0.05) ;导尿所需时间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t=25.69, P<0.01)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导尿时心率、血压变化

导尿时两组患者心率、血压的均值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插管疼痛比较

根据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3], 两组患者插管疼痛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说明实验组插管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3。

2.4 两组患者排尿情况比较

实验组无一例排尿失败, 实验组与对照组自行排尿成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3 讨论

3.1 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尿道有丰富的神经支配, 副交感及交感神经分布于整个尿道, 感觉交感神经纤维传递疼痛、触觉及温度觉, 其感觉十分灵敏[4]。清醒状态下行尿道导管置入的患者可表现出膀胱痉挛和耻骨上区、膀胱三角区受刺激而引起尿道口疼痛。这种刺激和疼痛能引起患者强烈的应激反应, 从而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 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由于紧张和尿管的机械刺激而引起了疼痛, 插尿管时心率明显增快、血压明显升高。

3.2 硬膜外麻醉后可提高插管成功率

手术和术前准备本身都是应激源, 可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 可用心理生理指标 (血压和心率) 等方法测量, 且应激反应随手术时间的逼近逐渐加剧。手术患者越临近手术, 焦虑、恐惧程度越高, 在焦虑状态下,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活化, 可提高大脑皮质的觉醒程度, 使其对疼痛信号的感知更加灵敏[5,6]。

3.3 现代护理观

强调“以人为本”, 提倡人文关怀, 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为患者进行留置导尿可以减少手术患者的痛苦[7], 提高导尿成功率, 减少尿道损伤的发生, 真正体现“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宗旨, 同时能有效地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和患者的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张鸿敏, 王艳玲.双腔气囊导尿管致男性患者血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1, 7 (4) :299-300.

[2]叶章群.尿流改道和膀胱替代成形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69-72.

[3]张立生, 刘小立.现代疼痛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68-169.

[4]蒋芝英, 甘明艳, 吴夏云, 等.手术前病人导尿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5) :759-796.

[5]洪英, 王泉云, 刘惠.心理因素对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0, 6 (3) :159-163.

[6]蒋立荣.上腹部手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8) :170, 172.

肝移植手术时机如何选 篇9

苏州张青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需科和肝移植科教授杨甲梅:随着外科技术的成熟,肝移植手术的目的已从过去的仅仅延长生命转变成目前的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对晚期肝病患者而言,应选择在病情尚未完全恶化前手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长期存活率,同时还可以显著减少费用。如果病情发展到很严重的阶段,手术风险及费用要大大增加。一个成熟的肝脏移植中心,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要有以下严格的指征:①患有不可逆的肝脏病变;②内科及外科均不能治愈;③短期内(6~12个月)患者不可避免死亡。④肝移植是唯一有效治疗。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宝宝太胖怎么办

我家宝宝现在1岁,出生时3.8千克,现在12.5千克,一直比同龄宝宝胖,食欲很好。我以前还以为长大点就会瘦下去的,可现在体重增长还是挺快的,该怎么办呢?

上海吴红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主任医师盛晓阳:喂得太多是造成宝宝体重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如:千方百计让宝宝喝完奶瓶中最后一滴奶或吃完饭碗中所有饭菜;在奶粉中加米粉或蛋黄等;为了增加宝宝的饭量,让宝宝一边玩一边吃或边看电视边吃;用巧克力、糖果等作为宝宝吃饭的奖励;给宝宝喝大量的所谓有营养的100%纯果汁等。以上这些错误的喂养方法都可能造成宝宝超重和肥胖,你可以对比一下是否存在这些问题。动得太少是引起宝宝超重肥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要尽量让宝宝动起来,把多余的热量消耗掉,这样既能控制体重增长,又能保证宝宝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营养供应,是最安全有效的控制宝宝体重的方法。

专家门诊:周二全天,周三下午,周四下午

没“性”趣是不是性功能障碍

人到中年,工作忙,压力大,我发现自己对性的兴趣越来越淡漠了,妻子也经常埋怨我有点“性冷淡”。其实,我的性功能(如勃起、持续时间)都正常,但就是心理上感觉对性的兴趣不大,宁愿做点别的事情。这是不是性功能障碍?

上海王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应俊:中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对性的要求逐渐下降,这不是性功能障碍。在现代社会中,这个年龄段“忙”是相对的,缺乏“新鲜”的性向往、性吸引、有效的性刺激是绝对的。建议你在工作之余自我减负,多为“家”着想,增加一些有情趣的活动,如:陪妻子逛街、吃饭、看电影等,看着“人家”,想着自己,到家后“温故而知新”。调整好了心态,不用“处理”,一切都会好。

专家门诊:周一、周三、周四、周五全天(浦东分院)

吸烟与患肺癌什么关系

一直听说吸烟与肺癌有密切的关系,可我有个朋友从来不吸烟,也不喝酒,却查出患了肺癌,而很多老烟枪一直大量吸烟也没患肺癌。这是什么道理呢?吸烟与患肺癌到底是什么关系?

宁波张以新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周彩存:吸烟已被公认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烟草的化学成分大多对人体有害,可以导致细胞癌变,吸烟者肺癌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10多倍。许多研究表明,吸烟量越大,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吸烟年数越长,则肺癌危险性越高。而且吸“二手烟”同样有害,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人,患肺癌的概率也比常人高出2~3倍。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有肺癌家族史、长期接触无机砷及石棉等物质,也是肺癌的高危因素。所以有些人不吸烟也会患肺癌,而有些老烟枪并没有患肺癌。

手术时机选择 篇10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实验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期间, 在本院就诊治疗的肠梗阻患者共计42例, 根据其在院治疗期间的原始病例资料和手术实施信息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使用病例资料分析法对肠梗阻患者的病症状况、发病原因以及手术治疗时间进行分析。本组42例肠梗阻患者中, 男29例, 女13例;年龄17~58岁, 平均年龄 (42±4.26) 岁;体重46~89kg, 平均体重为 (77±3.72) kg[1]。

1.2 临床观察

经临床病症了解和观察, 4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有疼痛感, 其中28例患者为阵发疼痛, 14例患者为持续疼痛, 22例患者可以触摸到肠型, 24例患者能够听到肠鸣音, 34例患者出现有呕吐现象, 其中12例患者呕吐具有大便味。21例患者出现停止排便现象, 14例患者出现停止排气现象。以上病症具有重叠性。

1.3 检查方法

根据4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 按照医嘱要求对其进行相应的医学检查, 主要包括:血红蛋白及白细胞检查、血清无机磷、肌酸激酶检查以及X光、超声波等影像类检查。通过血红蛋白及白细胞检查, 患者的白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在X光检查中, 通过照射对各类肠梗阻表现症状进行分析, 通过超声波检查对患者肠蠕动情况, 液体滞留进行检测[2]。

1.4 梗阻病因分析

经过检查得出, 肠梗阻病因情况不明的患者8例, 占19.04%, 病因明确的34例, 占80.96%;其中发病原因属于机械性肠梗阻患者32例, 占94.12%, 动力性肠梗阻患者2例, 占5.88%。在机械性肠梗阻中, 粘连性肠梗阻18例, 肿瘤性肠梗阻6例, 肠套叠性肠梗阻6例, 嵌顿疝4例。从肠梗阻的严重程度观察, 完全性肠梗阻患者14例, 占33.33%, 不完全肠梗阻患者28例, 占66.67%[3]。

1.5 治疗过程及手术时机

42例肠梗阻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保守治疗, 服用腹平片, 并采用温热水500ml加开塞露40ml低压灌肠, 肌肉注射善宁, 剂量为0.1mg, 8h内完成1次, 观察肠管的扩张、积液、腹腔情况。在保守治疗无效的基础上实施手术治疗, 本次肠梗阻医学实验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以及实施手术时间的不同, 将其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 分别为早期手术组:共计21例, 实施手术的时间在保守治疗后24h以内进行的患者, 其中12h以内8例, 12~24h以内13例。非早期手术组:共计21例, 实施手术时间为保守治疗后24h以后进行的患者, 其中24~48h内7例, 48~72h内的8例, 72h以上6例。手术方式主要有肠粘连松解术及小肠部分切除术24例, 肠套叠复位手术6例, 肠扭转复位手术8例, 结肠部分切除术4例[4]。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上述两个实验组实施肠梗阻手术的过程, 得出以下临床结果:早期手术组:21例中, 治愈18例, 有效2例, 无死亡病例, 转移为绞窄性肠梗阻1例, 治愈率为85.71%, 死亡率0%, 转移率4.76%;非早期手术组21例中, 治愈13例, 有效3例, 死亡2例, 转移为绞窄性肠梗阻3例, 治愈率为61.9%, 死亡率9.52%, 转移率14.29%。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死亡率、转移率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早期手术组效果明显优于非早期手术组。

3讨论

在治疗肠梗阻过程中, 如果对患者实施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 需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时机最好不要超过24h。笔者体会有以下几点措施对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具有一定的作用: (1) 手术过程中操作要细柔, 防止采用撑、推等钝性剥离的手法分离粘连的肠管, 尽量避免大块结扎组织及将肠管提到腹腔外操作[5]; (2) 防止手套上的滑石粉、纱布屑等异物存留在腹腔中; (3) 尽量避免使用不吸收的缝线或其他材料; (4) 防止消化液外溢污染腹腔; (5) 彻底止血, 取尽血凝块, 术终时, 用大量无菌等渗液水冲洗腹腔 (不存留在腹腔内) 尽量清除腹腔内已存在的异物与渗出物, 包含已分泌至腹腔的细胞因子、炎症介质, 将有利于减轻肠粘连的程度[6]; (6) 留置引流管时防止直接接触肠壁, 尽可能用大网膜隔开; (7) 术后留置防粘连药物于创面上有一定的效果; (8)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尽早进食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如无禁忌, 可以使用新斯的明、红霉素等药物促进肠蠕动恢复[7]。根据上述肠梗阻医学实验可以看到, 在入院24h内实施手术治疗的组别与24h以后实施手术的组别相比, 治愈率能够提高近24%, 同时死亡率和转移率都下降近10%, 因此, 这种理论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 希望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摘要:目的:通过对肠梗阻患者进行病症观察、检测, 对肠梗阻病因进行分析, 并根据保守治疗的结果对患者展开手术治疗, 对手术时机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本院就诊治疗的肠梗阻患者共计42例, 根据其在院治疗期间的原始病例资料和手术实施信息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本组42例肠梗阻患者, 均在保守治疗无效的基础上实施手术治疗, 本次肠梗阻医学实验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以及实施手术时间的不同, 将其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 分别为早期手术组:共计21例, 实施手术的时间在保守治疗后24h以内进行的患者。非早期手术组:共计21例, 实施手术时间为保守治疗后24h以后进行的患者。结果:通过治疗, 早期手术组21例中, 治愈18例, 有效2例, 无死亡病例, 转移为绞窄性肠梗阻1例, 治愈率为85.71%;非早期手术组21例中, 治愈13例, 有效3例, 死亡2例, 转移为绞窄性肠梗阻3例, 治愈率为61.9%。结论:在治疗肠梗阻过程中, 对其病因的综合分析和尽早的实施手术, 能够有效地提高肠梗阻的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 希望在今后治疗中能够得到推广。

关键词:肠梗阻,病因分析,手术时机,疗效

参考文献

[1]彭宝岗, 梁力健, 胡文杰, 等.生长抑素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 (6) :474-476.

[2]杨植, 邬淑雁, 杨曙光.肌酸激酶活性测定在诊断绞窄性肠梗阻中的价值 (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0, 15 (4) :248-249.

[3]卿三华, 齐德麟, 侯宝华, 等.肠梗阻病因分析——附768例临床分析 (J)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1999, 2 (2) :82-84.

[4]李好朝, 王成义, 冯岛梅.急性肿瘤性结肠梗阻的治疗 (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5, 14 (10) :766-768.

[5]吴品飞, 李伟刚, 陈汝岱, 等.急性肠梗阻病因及手术时机分析 (附57例临床分析) (J) .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27) :162-163.

[6]黎介寿.改善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的质量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8) :450-452.

上一篇:俄罗斯联邦书业特征下一篇:企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