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体育教育

2024-08-10

21世纪体育教育(精选十篇)

21世纪体育教育 篇1

一、回望“解惑教育”的提出

(一)“解惑教育”提出的社会背景

最早提出“解惑教育”的韩愈,生活在唐朝中期。当时,唐朝社会经济衰退,文风颓靡,“举世耻学于师”。韩愈高举“复古”大旗,主张“复孔孟之道,反佛老之说”,旨在整饬社会风尚、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他所说的“道”是孔孟之道,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授业”的“业”则指儒家经书。教师的使命除了“授业”之外,还要解答学生的各种疑惑,以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经书之真谛,维护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君臣大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生不需要养成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只需熟读经书、恭守礼仪、做维护封建统治的“顺民”。

(二)“解惑教育”提出的教育背景

1. 当时的教育目的——培养遵守儒家道统的人才,挽救日渐没落的封建王朝。

可见,“传孔孟之道、授儒家之业、解五经之惑”,完全符合当时的教育目的。

2. 当时的教育评价制度——科举制的出现,为人们打开了入仕之门。

天下学子怀着虔诚之心,头悬梁,锥刺股,梦想有朝一日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因此,“解五经之惑”,成了科举制对当时教师的迫切要求。

3. 当时学生的迫切需求——踏上仕途。

对于广大学子来说,学好儒家经典是他们踏上仕途的唯一出路。他们要求“师者”们,能够解答自己的各种疑惑,从而使自己能够金榜题名,获得参政权、话语权。

“解惑教育”发展至今,虽已不再具有当初的封建政治色彩,并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增添了新的内涵(早就不只是教学儒家经典,而是系统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也确实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起到不小的作用,但也显现出了它的片面性、狭隘性与落后性。21世纪的钟声已敲响了数年,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都要求教育作出恰当的回应;现代的知识观、教育观,要求教师不仅能“解惑”,更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知识演进的历史昭示我们:所有的创新都是从“惑”开始的。可以说,时至今日,“解惑教育”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激惑教育”理应成为21世纪的教育主题。

二、“激惑教育”的理论基础

1.“激惑教育”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素质的再生产,人类自身素质的再生产是通过科学文化的再生产来实现的,而科学文化的再生产又是通过人类创造力的发挥来实现的;培养人类创造力的基础是激发问题意识,使人们具有质疑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当前教师的主要使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思维习惯,也就是“激惑”。

2.“激惑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古代先贤早就对“激惑”作过论述,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等。古希腊的教育家也认识到了“激惑”的重要性。苏格拉底提出过著名的“精神助产术”一说(通过不断发问,在辩论中弄清问题);发起“智者运动”的普罗塔戈认为,“学生的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炬”。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代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不应被强迫学习一些枯燥乏味、“现学现忘”的知识,而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吸收自己认为有趣和需要的知识;教师应为学生营造求知的环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以上教育论述让我们看到,“激惑教育”是古今中外许多优秀教育家的共识,有其坚实的教育学基础。

3.“激惑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清代学者陈献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这一论述中包含着朴素的心理学知识,展现了思维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学习心理机制。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也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作为学习的起点。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此作了充分的论证: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学生面对问题产生疑惑,然后依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假设,并一步步在检验自己假设的过程中重新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惑”是开端,是探求知识的“导火索”,教师应做点燃“导火索”的人。这些论述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激惑”的重要性(“惑”的产生是独立思维的基础),为“激惑教育”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三、“激惑教育”是21世纪的崭新教育主题

1.“激惑教育”是时代的期望。

与科技的发展、信息的爆炸相伴随的是知识的迅速更新。由此,建构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这样的知识观:“知识不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所以说,传统的知识论追求的是不容置疑的确定性知识,而在当代,我们不可能找到“永恒的知识标准”和“完美的知识基础”,而应致力于实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合理把握,并在对不同观点的辩论中,在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产生新的疑惑,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已成为历史,要求教师解答一切疑难,已是不太可能的了。

2.“激惑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在制定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时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激惑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基础。从这一意义上说,“激惑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3.“激惑教育”是实现我国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2006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的“四有”新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正是起源于一个“惑”字。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者习惯于把内心充满“疑惑”和“问题”的学生塑造成一个个“全知全能”的“应试高手”,却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严重疏失,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然而,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没有错,教师对基础知识的讲解没有错,我们的学生也没有错,那么,错在哪里呢?错在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过于看重教师的“解惑”功能了。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全面解惑”,才严重扼杀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正是这样的“全面解惑”,使我们的学生在“应试训练”中学会了张开嘴巴,机械地“吞”掉他应该“吞”掉的一切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的“饥饿状态”,也就是通过“激疑”、“激惑”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探索世界的意识,而我们以往的教育却总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从而剥夺了学生在知识世界中主动“觅食”的权利。就这样,学生放弃了主动求知的本能,丧失了质疑的天分,变成了一个个被“驯服”的、只知道“吞吃”一切知识的“智能机器人”。

4.当代教师观赋予了教师“激惑”的使命。

无论是园丁,还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论是默默燃烧的蜡烛,还是尽情挥洒光和热的太阳,都不能完全代表教师的形象。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知识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已使教师失去了对知识的垄断地位。当代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启发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意见领袖”。就连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在面对大学生的一些提问时,也诚恳地回答“不知道”。丁肇中先生说,正是“不知道”激起的强烈好奇心,才促使他不断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他认为,科学家正是在质疑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实验来创造新的知识的。可见,如果我们仍然把“解惑”作为当代教师的第一任务的话,就不可能不压抑、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性。因此,当代教师的任务更应该是“激惑”而不是“解惑”。

5.“激惑教育”是当代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解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制造者,因为“解惑教育”通常片面强调知识的单向灌输,学生在“外部知识流”(相对于学生因独立思考而产生的“内部知识流”而言)的强大冲击下,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解惑教育”采取的“有问必答”的教育方式和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的遏制,也导致学生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因为学生的自育能力并未得到培养和提高。而“激惑教育”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道德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篇2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概念。该报告根据现代社会面对的矛盾和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经过15名来自各国的权威专家3年多的研究而提出来的。报告的内容涵盖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提出了迎接挑战的对策,其观点之新颖,深刻被专家们称为是“里程碑性的教育文献”。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在于知识的本身。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使学生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困难,组织管理和承担风险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使学生学会舍身处地去理解他人,从而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偏见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且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具有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与计划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live)—为适应社会的迅速变革与发展,应使学生学会掌握自己命运所需的基本能力,即思考,判断,想象,表达,情绪控制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既是个人为完善自身的个性所需要的,也是作为社会成员发挥自主性和首创精神进行革新与创造的保证。

四大支柱并非平行并列而是一个基础与三个因素的关系。在三个基本因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中,第二种因素是指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为完成某种任务所需的工作能力;第三种因素是指学会适应社会迅速变化与发展所需的应变能力,即自我生存所需的能力;只有第一种因素才与获取知识有关,而且这里强调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认知事物的手段与方法,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本身。

《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等 篇3

作者:盛群力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873561

出版时间:2008年6月

定价:25.00元

本书聚焦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目标分类研究的新进展,重点概略介绍与评述了安德森等人的研究团队用十年时间精心打磨的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版;豪恩斯坦对布卢姆教育目标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三个领域作出的修订并用行为领域加以统筹。本书还涉及了国际当代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乔纳森、梅里尔、罗米索斯基、肯普和兰达关于教育目标分类的认识,介绍了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关键能力”的分类框架。这些都是我们当前强调培养高层次问题解决能力和落实素质教育可以充分借鉴的理论。

《开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辉耀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0223

出版时间:2008年6月

定价:28.00元

时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6月重磅推出一部改革开放30年个体成功的总结之作——《开放你的人生》。该书首印10万册,通过采访、约稿、日常接触等方式,研究了200多位开放型成功者的人生模式,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式主流的成功之道,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全方位地对改革开放30年各行业成功人士进行实例研究总结的著作,并第一次提出改革开放深化就必须向全社会倡导一场个体人生“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运动。相信本书中的实例总结能成为高校学子在规划自己人生时的有益参考。

[精品教材]

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物流管理专业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丛书鲜明体现出了职教特色,保证基础、强化应用,贯穿先进技术、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在内容选择上坚持知识面宽、适用面广,体现物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知识尺度上注意够用为度,学以致用,面向实践,注重实操,注重工学结合,注重可学性与趣味性,图文并茂、内容生动。且丛书每位作者均是来自于全国各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独特教学方法的专家和教师。同时特别邀请了相关行业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

论21世纪体育教育教学发展趋势 篇4

1 快乐体育不是一种教学方法, 而是一种教育思想

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 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 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 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它不仅把运动和情感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而且视为直接目的。因此, 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 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与完美的人格,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快乐体育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要、人格需要为出发点, 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 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 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 增强体力和智力,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快乐体育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 这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 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

2 实施素质教育是未来体育教育发展的趋势|

提倡素质教育, 发展素质教育, 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 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走向。同时, 也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 改善机能, 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 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 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 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 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申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 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 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 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3 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构建“主动学习”体育教育模式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 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被动的要我学”, 变为“主动的我要学”, 并且“喜欢学”。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 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并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 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 故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而且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 构建“探究性”的学习基本模式成为体育教育发展的源泉

教师提出恰当的具有探究思维的问题, 主动创造与设置体育课堂教学中“疑问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以探究性问题为思维中心,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维, 对技术动作的主动探究, 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使其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动作练习、实践体验的好胜心, 形成主动研究的学习动机。质疑的产生是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驱动力, 是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解决问题, 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源头。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 解决问题,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 如“悬念式设疑”, 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 使学生带着问题上, 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跳远课腾空步技术动作时, 为什么后腿不可能蹬直?步幅、步频与跑速快慢的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 引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 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 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要好得多。

5 积极性情感教育教学理念是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源泉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 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而且还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快乐体育”在体育课实施中, 因其自身的特点, 特别强调情调情境的创设, 重视在每节课中营造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

教师如能将体育教学活动处于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之中, 使学生产生贴近生活的感受, 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 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愉悦, 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直观性相当强, 师生共同活动, 教与练的密切配合贯穿于整个课堂。体育课中有一个好的情感环境, 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这对提高课的质量十分重要。

6 体育教育课已经显现出“教”、“学”与“玩”相交融模式特点

让音乐、电脑等进入体育课堂。在体育教学的场地要布置得赏心悦目, 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感受, 喜欢上体育课。同时, 从组织学生进课堂便配以雄壮的《进行曲》, 随着教师的讲解, 示范播放轻音乐,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轻快乐曲与奥运会夺冠的激动人心场面。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外, 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针对体育活动的单位调乏味, 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 寓教于乐。

体育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 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体育教学又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 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实践, 笔者认为, 把“教”、“学”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爱玩好动, 是学生的天性, 而且他们兴趣广泛, 好奇心强, 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 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寓教于玩, 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 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7 在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强化突出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提高与发展

个性的特征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对个性下了定义:“决定了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和动力组织。”因此个性的本质特征为:第一, 个性的整体性, 即个性是全面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因素, 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三, 个性的独特性, 即个性的差异性。个性不是芸芸众生的品质, 而是活生生的各不相同的人格;第三, 个性的多面性, 即个性是由生物因素、心理, 社会经验和人性倾向等结构组成的;第四, 个性的动力性, 这是由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推导出来的特性, 即个性是人体的一个内在的动力因素, 即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动。个性这个概念是中性的, 与世界观、思想品质、道德规范不同, 它不包含社会的伦理价值标准。人的个性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 比如一个人的性格中活泼好动与沉静之分;气质有外露与内向之别;情感有奔放与细腻之异;智力中有的记忆力强, 有的观察力强;待人接物中有的豪爽热情, 有的幽默含蓄, 这些都是很难分出优劣来的。个性别无优劣之分, 但存在着成熟、完整、自由等程度上的差别。

体育课能发展学生个性的理论依据说明体育运动在培养青少年个性方面起着独特作用, 这是因为:第一, 体育是人的独立行为活动,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性不能离开活动”, 人的“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 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 产生于活动”。体育课中, 青少年是活动的主体, 他们可以在一个较为广阔的领域中尽情游戏、运动、竞赛, 他们的个性即可以充分地显示出来, 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8 体育教育与思想教育密不可分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 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 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 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长期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 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教学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 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以故事、演讲形式, 讲述革命家、伟人们的体育锻炼事迹;简要地介绍我国灿烂的体育文化, 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动人故事等,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 遵循自然规律, 积极科学地锻炼与养护身体, 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 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再如: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在球类、田径、游戏等教材中, 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 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具体实践中, 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 让学生为胜利献计献策, 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动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 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 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摘要:文章从总结、反思、寻求与探索的角度对21世纪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 以期为我国的体育教育工作21世纪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结论包括:快乐体育不是一种教学方法, 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是未来体育教育发展的趋势;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构建“主动学习”体育教育模式;构建“探究性”的学习基本模式成为体育教育发展的源泉。

关键词:21世纪体育教育,构建,发展

参考文献

[1]季克异, 等.跨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1999 (12) .

[2]史晓亮, 等.关于体育素养与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 .

[3]卢虹, 等.关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 2002 (1) .

面向21世纪的青州回族教育 篇5

关键词:21世纪青州回族教育

来源:全国第十一次回族史讨论会暨全国回族学会成立大会论文集

山东省青州市位于胶济铁路中部,为古九州之一。全市88万人口,回族2万人;是山东省回族较为集中的地区。青州回族的发展,始于元朝,据资料介绍,主要是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青州的真教寺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为元朝伯颜后裔所建。青州回族,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教育,历史上名人辈出。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这个民族的教育,一个民族的教育,也离不开这个民族的发展。经历元、明、清、民国等几个不同的朝代和历史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600多年的历史中,青州回族教育经历了由经堂教育到学校教育的.沿革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青州回族教育将如何面对未来?

青州回族主要聚居在城区或城郊,相对集中。改革开放的政策与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上青州回族的聪明才智,使青州回族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更重要的是,青州回族在改革开放中观念不断更新,特别是在发展教育上,他们意识到,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要面对21世纪的挑战,要使自己的民族自强自立,就必须要有现代化的人才,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一、构建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

建设民族学校,是散杂居地区发展民族教育的有效方式。它使民族教育国散杂居面掩盖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和差距明显化、集中化,它便于引起政府和社会对民族教育的重视,便于体现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自1984年开始,我们根据山东省政府文件精神,在回族学生达到40%的小学和30%的初中,先后建立了5处回民小学,3处回民初级中学。民族学校的建立,强化了对回族学龄儿童的教育。至1995年,全市回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比例均达到100%,比全市提前一年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回族学生在校生多少,对培养高层次人才有关键作用。1986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数占全市总人口的万分之三十,而回族学生仅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二十五。升人高中的回族学生因生活不便等原因,往往中途辍学。面对此种情况,市教委在城区中学举办民族高中班,打破划片招生计划,使远在农村的回族学生来城区就读,并降低2-3个分数段录取。高中招生政策的优惠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使青州市回族学生升入普通高中的人数逐步增加。至1995年,升人普通高中的回族学生85人,占回族总人口的万分之四十,大大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是教育与经济结合的纽带,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市场经济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南营村是一个回族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较快。1997年全村经济总收人达2亿元,人均收入4 300元。1992年该村与新加坡合资兴建南山大酒店,投资1800万元,建筑面积10 000平方米。但是通过广播电视招聘和劳动部门都没能解决高素质的宾馆服务人员。在市教委支持下,南营村与市第二职业中专联合举办礼仪眼务中专班,全市招生100名,第一批学生培训三个月后上岗;而后边工作边学习,现已连续招生五届。高素质的服务带来了高效益,南山大酒店连续五年每年实现利税100万元。南营村的于部和12处企业负责人,人人都参加职业培训,全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水平,百分之五十达到大专文化水平和中级技术职称。最近,村书记全国人大代表丁忠平同志,又亲自带领村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到教育学院学习微机,提高企业的现代化

21世纪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之我见 篇6

一、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与存在的弊端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同时,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奋进、勇于拼搏的优良品质。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与体育教育的目的有些距离,不论是教学大纲、教材,还是课余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许多弊端。如体育教学大纲重于运动技术教学,体育课教材内容过于繁杂,学生被动学习,身体素质得不到充分锻炼和提高。因此,这就很难达到“全面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目前高校的体育场地少,器材种类少且数量少,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健身的实际需求,从而限制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影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另外,从体育的组织形式到活动的内容都无法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要求。据笔者对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多年体育教育的调查与分析,当前在校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期望很高,要求也很迫切。然而,由于场地少、器材少,再加上无教师的指导,学生对一些项目的锻炼不得其法,因而很难有所提高。在目前高等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中,为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甚至还采取一定强制措施,致使学生更感到枯燥乏味,体育教育更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促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高等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

新世纪高等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应当是:其一,要有科学的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具有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竞争意识、创造性的能力等。能促进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习惯。其二,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改变对自己职业的认识误区。其三,新世纪对体育教师的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体育科学发展正趋向整体、综合和交叉化,这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更高。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体育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动作示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等。因此,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提高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关键

新世纪高校体育改革蓬勃发展,高校体育面临着重大改革,要突破传统体育教学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因素;要一改过去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要注重实效性,加强终身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开拓精神,成为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过硬的语言艺术、广博的文化知识、正确的技术示范以及教学指导,还要具有运动训练、运动保健的监督、自学与教育科研、社会活动、组织领导等多种能力。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注重体育理念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掌握科学锻炼方法,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对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三)改变高等学校体育课的考试制度

长久以来,高校传统体育考试制度弊端较多,给学生思想上带来一定的压力。今后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应改变考核办法,以学生的基础能力水平提高幅度及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等来综合评定,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完善身心,使之产生终身体育终生受益的观念,以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使学生牢固树立终身健身的体育观。

(四)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更新体育观念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被纳入学生体育,并逐步成为我国高校体育的主导思想。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努力围绕如何增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掌握知识技能等展开。因此,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应成为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目标。就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整体而言,体育教学改革已经滞后,主要原因是受到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学校体育近期效果,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及体育兴趣、锻炼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校体育必须改革,革除陈旧体制对体育教育的影响,建立与现代生活和世界文明相吻合的新教育思想。

21世纪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 篇7

一、英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背景

在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英国人的经济生活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据统计,在英国的全部劳动力中有13%都是自我雇佣者,而在

(1)

英国的创造性行业,有34%的人都是在自主创业的基础上工作。[1]人们就业性质和工作方式的变革,使社会对人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英国社会对创业教育日益重视起来。2003年12月4日,理查德·兰伯特(Richard Lambert)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兰伯特校企合作评论》(The Lambert Review of BusinessUniversity Collaboration),[2]强调想要保证毕业生有较高的就业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具备创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而想要有效地培养这些能力,就必须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大学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去,给予对于自我雇佣和自主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报告的出台使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来推进大学创业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鉴于此,英国的教育与技能部(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与小企业服务中心(the Small Business Service)联合成立了毕业生创业委员会(Council for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以加强大学与地方商业协会的联系,促进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2008年3月,英格兰的创新、大学与技能部(Department for Innovation,Universities&Skills)向议会提交了一份白皮书《创新国度》(Innovation Nation),从创新的角度强调了创业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要求大学与企业合作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共同促进学生企业经营与创业能力的提高。[3]正是在英国政府上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驱动下,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才蓬勃发展起来。

二、大学创业教育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理解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我们首先要理解大学创业教育的内涵,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创业”的概念。1734年,法国经济学家坎狄龙(Cantillon)最先提出“创业家”的概念,指出“创业家”就是在盈利和亏损方面承担风险的人,并且具有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成为这种人。这里的“创业”概念包含几个要点,即强调创新或制造变化的机会;强调创造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或发展出成功所必需的素养;具有创造的主动性。可见,“创业”活动可以产生于社会的各个部门,而不仅仅是经济领域。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起,“政策创业家”、“社会创业者”、“少数民族和女性主义创业者”以及“生态创业者”等与社会事业有关的创业概念也相继出现。

随着社会创业活动的增多,人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通过高等教育来培养人们具有创业者所具有的素质,因此大学创业教育便应运而生。最早的创业教育出现在大学的经济类学院,旨在培养学生创办新企业和自我雇佣所需要的开办企业与管理企业的能力。后来,如何使学生具有现有企业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被纳入了大学创业教育的范畴。现在,大学创业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扩大,扩展为要使学生形成一种做事情、看问题以及感受和交流经验的方式和能力,其核心在于使大学生具有一种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它的实施也不再局限于经济学院,而是涉及到了所有的专业领域。总的来说,大学创业教育就是使学生形成创业素养,掌握创造新企业或新事业所需要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所谓的创业素养则是指一系列与创业有关的态度和能力,包括创业观念、创新精神与能力、自主性与独立工作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自信心、在压力中工作的能力、分析能力、交流技能、时间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适应能力、关注细节的能力、承担责任与决策能力、计划及组织与协调能力等。[4]

三、英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实施

(一)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

2005年,英国的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推出了一门创业教育课程———企业家与创业。这是一门公共选修课,主要面对的是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旨在用创新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将其与自己的经验和外部的商业社会联系起来。课程由企业家和大学教师联合开设,包含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并且将网络学习活动融入到了课程理念和设计之中,使其成为整个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辅助性的附属品。

该课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1)3次讲座,1次在课程的开始,1次是邀请企业家进行客座演讲,还有1次是在课程结束的总结讲座;(2)每周1次历时2小时的小组研讨活动;(3)学生通过网上博客交流,并每周在网上提交1次作业;(4)学生要坚持写纸版的创新日志,追踪相关的商业新闻,把有用的文章带到小组研讨活动中去。

实践证明,该课程的实施效果非常好,所有的学生在听完课程开始时的讲座后,都会每周登陆网上博客进行交流。此外,每个小组对每周问题的回应还可以使指导教师掌握学生对该问题的反应情况,而网上博客不但可以让指导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还可以帮助了解他们对团队合作的思考。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自觉地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5]有关创业的态度和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二)其他课程中的创业教育

除了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英国大学还将创业教育广泛渗透在其他各专业课程中。以伦敦城市大学(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的游戏技术学士学位课程为例,该学位课程是2005年由计算机学院与其他国内和跨国公司合作推出的,旨在在教授学生电子开发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该学位课程利用真实的游戏开发项目来发展学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为学生设置了实习岗位,投资了游戏实验室,以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该课程创造了一个合作型的环境,通过真实的游戏开发项目,将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工业部门的合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聚集在一起,使他们通过合作,共同致力于游戏、教育软件、电影和残疾人应用软件等电子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并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6]此外,由于学生在工作中有大量的机会接触企业界的人员,并且在真实的商业项目中进行学习和研究,所以这非常有利于他们了解商业领域的真实要求,发展其创业意向,提高创业能力。

(三)课程之外的创业教育活动

为了推进创业教育,英国的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的企业经营与管理改革学院(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terprise and Regulatory Reform)在2008年开发了一个创业模块(Venture Matrix)。该模块是一个创新型创业教学环境,旨在吸收各门学科的学生展开合作,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支持他们形成真实的企业经营和创业经验。它不是仅仅让学生提出创业方案或让学生从事虚拟的创业活动,而是让学生真正创造自己的公司或其他社会事业,并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相互之间进行交换和贸易。

从2007年9月起,创业模块经历了1年的试行期。在这段时间学生企业的贸易活动仅限于学校内部,由23个学校教师监督,并且根据学生学习结果的进展情况对他们进行评价。从2008年开始,创业模块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该模块吸引了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并开始致力于超越学校的范畴,劝说当地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和其他地区组织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和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发展创业能力。

创业模块的实施效果非常好,根据学生在试行阶段的反馈,该模块的参与者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倾向于创业,因为他们在创业模块中获得了支持,所以并不惧怕冒险。即使一个学生在创业模块中并没有获得成功经验,他也会有所收获,因为模块会为学生提供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自信心。[7]

(四)外部资源与支持活动

为了保证大学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英国政府以及各协会组织还通过提供资金、教学资源和召开学术会议等形式支持创业教育实践,以保证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能够真正获得提高。

1. 资金支持

自世纪之交起,英国政府就开始通过持续不断的投资鼓励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如2001年、2004年和2006/2007年的“高等教育创新基金”(the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Funds)以及1999年和2001年的“科学创业挑战基金”(the Science Enterprise Challenge Fund)等。这些投资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行为,对于支持大学开展创业活动和进行创业教育课程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8]除了正式的拨款,英国政府还设立了很多创业奖金来鼓励大学的创业教育。如在2009年11月19日,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与社会事业慈善基金会(Unltd)合作,在伦敦和伯明翰发起了一项“社会创业奖金”(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wards)计划,旨在鼓励大学中的人员从事创业活动,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师生从事社会创业活动的能力。[9]

2. 教学资源支持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是促进英国大学课程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协会组织,该组织围绕高校的专业设置,成立了各种学科中心,专门负责为相应的学科和专业提供教学方面的支持。在创业教育方面,许多学科中心都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提供了一些有关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如其地理、地球与环境学科中心(GEES Subject Centre)就开发了一个企业、技能与创业资源包(Enterprise,Skills&Entrepreneurship Resource Pack),专门用来促进地理、地球与环境学科课程中的创业教育。这个资源包包含了大量信息、观点、教育实践案例与案例研究,旨在帮助大学地理、地球与环境学科的教师在自己的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的要素。[10]

3. 组织学术会议

为了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英国教育领域的各种协会组织以及高校还经常组织一些以创业教育为议题的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为致力于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者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并积极传播相关研究成果,以促进创业教育实践水平的提高。如在2009年4月,英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商业、管理、会计和金融学科中心(BMAF)在卡迪夫举办了第4届年会,会议的主题是“关注雇主”,具体内容就涉及企业经营与创业问题;[11]2009年9月,爱丁堡的赫瑞-瓦特大学举办了第4届国际创业教育者年会,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创业教育”,具体包括四个问题,即“提高认识”、“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行动策略”和“学习途径”等;[12]2009年9月,英国工读交替制教育与培训协会(ASET)在兰卡斯特大学会议中心举办了一次年会,会议的主题是对于工作和学习的评价,主要内容也包括企业经营与创业问题;[13]2009年10月,英国的小企业与创业研究所在利物浦举办了第32届年会,邀请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讨论有关小企业和创业的问题,以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挑战。[14]

四、评价与启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各国政府对大学创业教育都非常重视。进入21世纪,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在英国政府和各社会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表现为:

第一,大学创业教育广泛开展。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持续不断地投资,极大地影响了大学创业教育的开展和相关课程的开发,据2008年的估计,英国95%的高等教育机构都设置了不同形式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发展迅速。

第二,大学创业教育实施途径多样。据2007年的英国高等教育创业调查显示,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活动有36%都是融入课程中的,其中既有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又有渗透在各专业,如经济、工程、艺术与设计、数学与计算机、自然科学和医疗保健课程中的创业教育。另有64%的创业教育活动是在课程之外的,这里既有大型的创业教育模块,又有小型的创业教育活动,创业教育活动多样。

第三,大学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灵活。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还注重小组讨论、讲习班、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的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还重视邀请校外专业人士或企业家进行客座演讲,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课程的教学。

第四,大学创业教育重视以实践为导向。欧盟有关创业教育的专家小组制定了一个“良好创业教育标准”,其中之一就是强调创业教育要以实践为导向,通过与当地企业或社区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具体的项目中获得创业的直接经验,支持学生真正创立自己的企业、事业或新产品。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符合这一标准,无论是在相关课程中还是在课外创业教育活动中,都强调为学生提供支持环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或创业活动,创造出真实的企业或产品。

然而,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在不同专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据2007年英国高等教育创业调查显示,在大学的各门课程中,经济专业的创业教育活动占总数的61%,工程专业占9%,艺术与设计专业占8%,而自然科学专业只占4%。可见,经济专业课程中的创业教育内容要远远多于其他专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创业教育最早发源于经济类学科,与经济专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则是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侧重于某种专业技术或人文领域的学习,其商业技能和对市场的敏感性较弱。事实上,现在有很多人质疑商学院是否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最理想场所,因为创新产品和各种商业创意更可能出自于技术、科学或其他创造性学科。[15]但无论如何,加强非商业专业的创业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创新能力,这种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

近些年来,我国也日益重视大学创业教育,这一方面是因为创业教育对于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适应我国当前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拥有大学毕业文凭的人不断增多,使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创业教育鼓励人们自主创业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的途径。然而,由于我国的大学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完善,不但教育教学形式单一,还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教学资源支持,因此我国应该在考察英国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创造多样化的创业教育方式方法,注重对非经济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加大资金和教学资源的支持力度,以推进创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本文责编:晓洁

摘要:大学创业教育是使学生形成创业素养,掌握创造新企业或新事业所需要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实施形式多样,既有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又有渗透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创业教育,还有课程以外的创业教育活动。为了保证大学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英国政府以及各协会组织还通过提供资金、教学资源和召开学术会议等形式支持创业教育实践,这对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刍议 篇8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将以更为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来实现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是一种崇尚高尚情怀与理念的教育,外在表象的工具性的教育实质已走进历史,教育将以生成人、解放人、提升人为其核心使命,是对人的教育。学校教育对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创新水平等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新、更高、更深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师应正确理解个体素质的内涵,努力把握终身素质的发展,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因此,全面加强研究和提高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的关键所在[1]。

1. 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改革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体育师资是保证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而目前的研究表明,中青年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较低,仅为19.5%,同时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人员较少,绝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从属于经验操作型,而长期未能有效地调查[2]。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将是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背景下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果没有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素质好的教师队伍,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只会是一句空话。因此,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治学能力,适应21世纪对教师发展需要的关键。我们只有利用最短的时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完成21世纪对高校体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为我国新世纪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接班人。

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注重素质培养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不能离开学习,不能离开个人素质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才能做到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不断充实,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2. 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现状

2.1 思想观念陈旧

近些年来,很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思想不断被引进高等教育领域。但是一些体育教师未能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束缚,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教育理论薄弱,教学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科学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2.2 敬业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大部分体育教师为培养一代代新人尽职尽责。但是受趋利观念的影响,部分体育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趋于“中性人格”,反映在行动上,对教学敷衍了事,对学生不负责任,只教书不育人,只讲报酬不讲奉献,个别教师还把大量精力用于市场投机及一些商业性的服务活动之中,极大地影响了自身水平的提高和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教育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

2.3 教学能力不强

有些体育教师知识面狭窄陈旧,教学内容肤浅,教学方法呆板,照本宣科,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有些教师工作马虎,不求进取,教学能力不强。这些表现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势必影响教师形象。

3. 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苦力型”的体育教师,必须向能钻研教材大纲,适应教改形式,探索新教法、新内容的“学者型”体育教师转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的科研成果信息,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校体育的更快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3.1 提高身心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体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而且必须育人,而“育人先育己”,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和教育。

3.2 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

面对21世纪的创新教育,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人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现代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如讲究效益、遵守信誉、善于合作、勇于竞争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这种教育观念,体育教师才能正确认识实施创新教育同体育教育学的关系,才能改进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3.3 提高知识的广博度

知识是教师宝贵的财富,是科学赋予的力量。无知必无能,所以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实践证明,教师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体育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心理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提取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求学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保持自己跟学生之间的知识落差,以大量新鲜、准确、生动的知识和信息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保持长久而强烈的知识魅力。

3.4 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与科研是统一的。新世纪体育教师要突出研究创新教育的实质、价值、目标,体育教学中实施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探索符合体育教育要求的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力求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实现由“单纯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结合实践,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性认识。

3.5 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双语教学能力是21世纪社会发展和进步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对于承担新世纪教育使命的体育教师来说,除有自己的业务专长以外,还要有适应自己工作所需的外语水平和科学知识的素养,并善于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在信息高速化的今天,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扩宽,世界的融合迫切要求教育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外语是进行世界交流合作与竞争的条件,是教师获得国际学术认可的基本保障[1]。

4. 结语

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过程,它的劳动对象是人,生产的产品是高级人才。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和任务的最后完成,有赖于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晓洁, 任洪飞.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新论[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 :118-120.

[2]马谦.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 (22) :2763-2764.

21世纪体育教育 篇9

从古至今,从帝王将相到学术大师,无不有学习西方文化的经历。外有泰国王拉马九世,俄国文学家等;内有文学大师季羡林等古今中外名人,不胜枚举,多有曾到国外留学学习西方思想精髓的经历,“西为中用”——走出去,然后回国把学到的知识,先进经验等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带回来,钻研学术,并应用到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要想走出去就得懂外语,要想进入另一个国家,就得懂得那个国家的语言,而英语恰恰是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要想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从国际化的视角认识问题,首先就得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通常认真学习英语就是必经之路。

最近,国内进行教学教育改革之一便是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降低但作用反而更明显,高考成绩中英语达不到一定分数,考生将与名校无缘。既然英语如此重要,那么英语如何学?英语的教与学问题就成为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焦点。笔者认为英语一定要认真学习,学到可以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甚至可以阅读赏析一些英美原著文学作品或者具备用英语进行日常业务工作的能力。为什么要学到这种程度呢?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领域的跨国合作不断加强,国外跨国企业的大量涌入,要想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样的要求对于大学毕业生是必要的。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人文素质修养的提高与打开眼界接触国际化全球化的文化知识是分不开的。如果这个语言工具不具备,将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后的阅读及文化等人文知识的获得与积淀,而且将影响“具备国际化思维,国际化视野,从国际化视角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历史,文化,文学学习的重要性

如梁晓声所言,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培养有文化有素质有修养的当代大学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然而,我们多年的教育结果的巨大失败是太重视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不太重视人文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培养出许多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才”。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由于大学扩招,不少高校放低招生门槛,致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降低。我们的学生视野不够开阔,所学知识局限于课堂书本知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知道我国的历史常识,更不知道外国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不知道世界名著及作者,读的名著也不多,平时除了专业课或必修课教程也没有阅读的习惯;音乐艺术大师的名字也列举不出几个,更别说他们的作品及风格,对于我国古代书法家也是鲜有耳闻。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今后应加大这方面的选修教学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这样的一个广范围的阅读平台,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学校经常举行阅读,文学等课外活动或竞赛,引起学生对人文素养提高意识的重视。家庭教育应从重视学生的高分转为对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进退应对技巧以及结交良友的判断力的培养上,针对学生诸多不足之处,家长和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及时指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辅导教育的关键点。培养懂得合作且具备个人艺术气质的人才恰恰是儒家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教育指导原则在21世纪教学实践的具体应用。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有个人气质且具有一定文学艺术修养的适应社会的讲文明懂礼貌的大学生。

三、课外活动设置的重要性

从国外名校录取学生的考察方面看,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及获奖情况。国外学生普遍都有做义工的经历,这将为学生的学校申请加重砝码。作为参考指标,义工经历对学生申请学校的成功与否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事实上,义工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功不可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娇生惯养的恶习,并学会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等优良品德,另一方面,切身体会真实的社会生活,懂得感恩,珍惜生活等务实品质。从我国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恋爱放松自身的学习要求角度看,九年义务教育的缺乏趣味性致使学生进入大学迫不及待地“想休息”,“想放松”现状。为迎合国际化的教育市场需求,实现高校教育与出国留学教育的有效衔接,我国高校应多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学课程也尽量趋向于趣味化和人文化。例如,学校组织“两人三足跑”等充满乐趣的“趣味性”的运动会,而不是一定要进行传统的中长跑,扔铁饼,掷标枪等强调锻炼身体素质,锻炼意志的大型运动会。因此,我国大学高校的课外趣味活动亟待丰富,使学生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令人向往。在身心愉悦的情景下培养出活泼生动,“和而不同”的优秀大学生是我们的实现中国梦,增强软实力的关键,也是教育改革的实际意义所在。

21世纪音乐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走向 篇10

1.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 导致音乐教育的审美缺失

由于历史的原因, 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确立, 以及美育与其他教育内容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必然使得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

2.违背普通国民音乐教育的规律, 导致国民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

在以提高国民音乐素质为目标的国民音乐教育中, 不顾普通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 在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 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

3.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 不同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非常不平衡。在我国西部的贫困地区, 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音乐教育状况尤其令人堪忧, 普遍存在着音乐课开课率低、音乐教师水平不高或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的内容存在着较大随意性、临时性等等问题。

4.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音乐教育受到一定程度冷落

虽然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提出很长时间了, 但遗憾的是, 在目前的教育考核体制下, “分数教育”、“本本教育”仍是重中之重, 在一些地方, 为了提高升学率, 素质教育也就只能委屈一下, 讲究一下暂时停留在“概念”的阶段了。

5.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未能得到普遍开展

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 虽然有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提倡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规定, 但是至今未能得到普遍开展。高校学生接受音乐选修课学习的比例人数也是非常少的, 远远还没有达到覆盖到大多数学生的程度。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6.师范音乐教育无限制地扩招, 教育质量下降

我国各地的高等师范院校近几年来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 尤其是艺术类专业, 由于对学生的收费比一般专业要高一倍, 甚至更高。因此学校对这些专业扩招的幅度更大, 学生的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7.社会音乐教育呈现无序状态, 在对学生的培养上重技轻艺

除了以上问题外, 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评价制度。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脱节、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分离、学习国外音乐教育理论不能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等等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21世纪音乐艺术教育, 要在正确认识音乐艺术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意义的基础上, 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 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性质、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等。综观各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 我们可以看出21世纪世界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特征:

1.重新审视音乐艺术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和作用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 (ISME) 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 激发创造冲动, 升华精神境界, 提高生活质量;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 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 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 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 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前劳联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精辟的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 而是培养人。

国民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而不是着眼于培养音乐的“天才儿童”和专业型的人才。通过音乐教育, 使每一个人都能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的态度, 极大限度地发展人的创造潜能;通过体验音乐中所蕴含着的人类美好的情感, 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使其个性得到和谐与健康的发展。这才是音乐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2.确立新的音乐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

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 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 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音乐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学生来说, 音乐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学科, 让音乐充满生活, 让生活充满快乐, 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 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当然, 我们所说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触, 而是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对高雅、健康的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以及音乐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发展和提高。

音乐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 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 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 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教学中, 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而不是将音乐的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进行讲授。要充分揭示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部分, 而不是陷入技术训练、死记硬背的泥潭。过于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练, 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

3.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与渗透

目前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 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 像日本音乐教育就较好地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美国《国家教育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中也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 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如南非认为, 其音乐课程必须摆脱以欧洲为核心的传统模式, 韩国教育也意识到音乐教育迫切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将正宗的韩国音乐、西方音乐及其他文化的音乐融会贯通。

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使用的音乐作品, 既要有属于我们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作品, 又要有属于世界的多元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作品。正如在国际音乐教育学会 (ISME) 第十五届大会上, 英国文化部长Paul channoll所说:“一方面允许年轻一代发展他们的国际视野, 有机会接触全世界的极为多样的音乐;另一方面保留和加强他们自己民族和地区的音乐, 并使之对这种多样性做出贡献。”

4.提倡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21世纪音乐教育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提倡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化, 即音乐教育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 音乐与舞蹈, 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将自己的生活划分为越来越细的许多门类和科目, 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这种越来越细的科目划分也有它的负面作用———把原来完整统一的世界人为地分割开来, 忽视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使受教育者缺乏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课程综合化成了近年来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也是音乐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5.不同音乐教学体系走向融合

上一篇:胆汁淤积症下一篇:家庭高等教育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