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产物

2024-09-07

必然产物(精选四篇)

必然产物 篇1

关键词:社交媒体,暴力,传统媒体

英文维基百科对社交媒体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社交媒体指运用网际网络和通信科技将传播变成为互动对话的媒介。社交媒体以使人们社交互动的媒介, 它集合了所有社交沟通的模式, 依赖于无所不在的、易于获得和可以升级的通讯技术的支持。”[1]社交媒体持续改变着组织之间、社团之间、 个人之间的沟通方式。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 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 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 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 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社交媒体正是基于群众基础和技术支持才得以发展。也正式因为社交媒体的这些特点, 为“暴力”构建了完美的发展环境。 正如威廉·吉布森在被誉为“赛博朋克”圣经的小说《神经漫游者》中所预言的那样:由于人性被普遍存在且低廉的技术剥夺, 在未来, 暴力和自由市场也许是你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2]。在社交媒体这个隐匿身份, 大家都能自由肆意发表观点的环境中, 人们慢慢暴露出了在日常生活中被道德束缚而隐藏的劣根性。尼尔·波兹曼说过:“毁掉我们的, 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1案例分析

2015年5月3日下午, 一条“女司机遭男司机当街暴打”的视频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 图片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名男子多次殴打倒地女子。而后, 这段视频在各个社交媒体中疯狂的被转发传播, 网友们热烈的讨论事情发展, 此事在社交平台以及网络媒体上迅速发展、愈烧愈火。5月4日, 打人男子行车记录仪视频曝光, 点击量在2小时内上升数10万, 关于女子被打原因, 一时间也众说纷纭。本来应该进入衰退期的舆情迎来了二次爆发。在行车记录仪的录像中, 女司机直接从左侧第二道打转向灯, 连续变两道, 并碾压实线行驶到了右侧第一道, 进入路口驶入辅道。女司机的这一突然变道行为, 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事件。在打人男子行车记录仪视频曝光后, 网络上的舆论开始转向, 网友对于该事件责任判定的观点也开始分化。更是有“网友”人肉出了被打女司机的违章信息, 甚至开房信息, 相关内容迅速在微博、微信以及各大论坛上传播, 网友的观点开始变得多元化。这件事情的热度经久不消, 网友们言辞激烈的批判当事人, 肆意的窥探当事人的隐私生活, 网络暴力的狰狞可怕完完全全的暴露在了我们每个人的眼中。而这个事件的发生、 发展, 都是在社交媒体中进行的, 在网友的推动下, 促成了这个事件的结局, 被打者发表了公开致歉信。 打人者没有发出公开的致歉信, 而是被施暴者迫于网络暴力的压力发出了致歉信。与此相反的是, 施暴者被广大网民渲染成了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 评论中有许多赞扬其“打得好”。

发人深省的是, 从什么时候开始, 暴力值得被众人称赞了?我们从小开始接受的教育, 父母都会告诉我们, 别人有错, 解决的方法绝对不是去打人。 他人奇葩永远都不是我们使用暴力的理由, 但从什么时候开始, 使用暴力变成了为民除害呢?而这样的现状将会带来的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暴力事件, 施暴者可以被洗白成“英雄”, 那么势必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做一个“英雄”。虽然社会舆论在女司机发布致歉信后逐渐平息, 但该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还远未停止。一方面, 被打女司机在这场暴力事件中所受的心理、生理创伤, 都是非常严重且难以忘却的。另一方面, 在这件事情发生后, 越来越多的人开车上路时心惊胆战, 生怕遇到个大家口中的“英雄”来“替天行道”。

经过此次事件, 媒体、网络四处铺天盖地的渲染报道, 人人都对此次事件有所了解,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人们对文明驾驶的重视, 但也会导致随后大量类似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别人产生摩擦的司机可能会盲目模仿其他司机的不文明行为, 将暴力当作理所应当的选择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而这些行为发生后, 经过大家对暴力加以赞扬, 势必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习性却仿佛慢慢退化回原始社会, 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 而施暴者被人人加以称颂, 一个个都是“敢作为的英雄”。

2为什么科技越发展, 人却在逐步退步

现如今, 显然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是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是网络暴力已经无处不在, 在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上, 我们都可以看到网民狂欢叫嚣着对当事人批判, 犹如上帝一样审判对错。

2.1麦克卢汉的预言

被誉为电子时代代言人的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过一个有名的公式:“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主要内容为由于电力技术的发展, 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距离, 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 使地球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3]提到部落, 我相信大家的印象都与暴力有关, 弱肉强食的社会, 用暴力来说话, 那么现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 却要因为电子技术的发展, 重新回到用暴力说话的部落年代吗?麦克卢汉提出这个公式时, 并没有想到重回部落化, 也同样意味着重回暴力时代。

而美国著名媒体人——安德鲁·基恩, 却渐渐的意识到了这点, 他称自己为“.com”的变节者。

2.2安德鲁·基恩的反思

“Web2.0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 它诱使我们将人类本性中最邪恶, 最不正常的一面暴露出来, 让我们屈服于社会中最具毁灭性的恶习, 它破坏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和价值观。”[4]159安德鲁·基恩在他的书中这样写过, 他曾是20世纪90年代第一轮网络“淘金热”中一位积极的倡导者, 却逐渐意识到互联网并不如表面上那么美好。

在网络上肆无忌惮谩骂的人, 在本人的想象中势必有一副狰狞可怖的面孔, 但现实中却并非如此, 在你身边善良和蔼温柔的人, 也许在网络上就会暴露他暴戾的一面。互联网是如此的可怕, 你永远不知道你身边的人有没有另外的一面, 而有一天, 当你遭遇网络暴力的时候, 他是不是施暴者的其中一员。“可让我逮着一回, 可以痛快而毫无负罪感地欺辱别人了”——这是施暴者的普遍心理状况。想想都令人觉得毛骨悚然吧?如今, 这样的现实状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根据zillion-apps的介绍, 国外今年出现了一个新的应用程序“Peeople”, 名称比“People”多了一个字母“e”, 这是一个给你身边的普通人进行打分和评价的系统, 用户进入之后在“私人、职业、浪漫”中选择一个类别, 然后你输入某人的名字或者电话号码, 可能是你的前男友、同事或者给你邻居打扫卫生的阿姨, 对他们进行一星到五星的评分, 然后写下你对这个人的观感和评价。说不定你曾经在客户回访中给一个提供服务的油烟机安装员差评, 现在那个安装员可以在 “Peeople”上来找你算账啦。就目前很多媒体人的观察来看, 大多数用户用它来对彼此恶语相向, 伤害别人。美国最受欢迎的脱口秀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 在近期就公开评论:“这是最恶毒的一款应用程序, 我们不是努力在结束欺凌吗?难道这不是我们的目标吗?”1

每个人心中都有些阴暗的角落, 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心里都坦坦荡荡干净清澈, 会嫉妒, 会不满是每个人心里正常的情绪, 然而借着网络的隐蔽, 每个人都把自己心中的不满无限放大释放出来, 把自己的恶意投放到无辜的陌生人身上, 这样只会让自己心中的阴暗越发的滋生成长, 渐渐摧毁心里越来越脆弱的美好, 而每一句在网络上展露自己邪恶一面的言论, 都是对这种阴暗最佳的肥料。没有人觉得在网络上这样恶意的攻击别人是错了, 没有人认为在现实中对别人施以暴力是错了, 打着言论自由, 为民除害的旗号, 自己的半身却早已深陷泥沼而不自知。

3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何去何从

在这个业余者狂欢的社交媒体时代, 无数的“业余记者”开始在网络中崭露头角, 不经核实查对就发布的消息层出不穷, 谣言谎言在社交媒体中疯狂传播, 被人所了解, 相信, 但是没有人会去怀疑这些新闻是真是假, 真实性有多少, 又是否断章取义, 发布的内容是否是事件的本来面貌。在社交媒体上最常出现的情况就是, 谣言被广为传播转发, 而根据真实, 科学来辟谣的消息却无人问津。人们普遍愿意去相信具有冲击力的新闻。

由于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发展, 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 更加快捷方便, 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同时, 人们也非常相信传统媒体。最可怕的是, 传统媒体在这个社交媒体的新时代, 渐渐的被社交媒体的各种新闻带离了方向。试想没有社交媒体时, 传统媒体的记者需要奔走于各大现场, 寻找新闻的来源, 而有了社交媒体后, 只需要时刻关注社交媒体的动态, 新闻就自己找来, 比起以前不知轻松了多少倍, 慢慢的, 传统媒体也被社交媒体的新闻所引领, 发布一些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的新闻。 群众对传统媒体的信任是非常高的, 没有人会去怀疑报纸上的新闻是虚假新闻, 然而, 如果这些新闻仅仅是摘自社交媒体中“业余记者”的报道, 那还值不值得群众去相信呢?而虚假的新闻, 又会产生多么恶劣的影响呢?“由匿名记者 (无疑是业余记者) 编造的谣传和谎言竟然获得了合法性, 而且被主流媒体转载。这意味着, Web2.0时代缺乏筛选的信息必然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新闻学教授拉尔夫·怀特黑德告诉《纽约时报》:如果你想寻找一种能够造成最大危害的商业模式, 那么答案就是网络媒体。”[4]78

同时部分媒体在网络上报道中故意使用有误导效果的标题, 也成为了催化暴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在医患暴力发生的报道中, 部分媒体采用“病人因欠5万手术费颅骨被取下1年多没给装上”这类标题来吸引大众的眼球, 在大众心中留下一个医院丧尽天良的印象, 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在矛盾发生时, 不是去解决矛盾, 而是怀疑医院是否专业, 认为医院唯利是图, 将不满发泄在医生身上。 而这件事真实的情况却是在需要13万元手术费的情况下, 患者只凑够了8万元, 但医院依然为患者进行手术, 而颅骨未被装上也纯属是出于对患者健康积极的考虑。最可怕的谣言, 不是捏造事实, 而是对事实进行有意的误导, 这是非常可耻的。

传统媒体作为被群众广为信任, 作为群众了解新闻的主要来源, 是不是应该约束自己, 不要盲目跟着社交媒体的新闻走, 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而不是贪图便利快捷, 被网络上的业余记者所引领? 固然传统媒体如今的处境非常艰难, 但是在逆境中的出路, 不是被业余者引领, 而是保持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在逆境中寻求出路, 为群众提供真实的信息, 还社会一片净土。

同时, 身处社交媒体中的我们, 又是否可以对信息有基本的判断, 不要盲目对未经核实的新闻疯狂的转发传播, 而在社交媒体中发布信息的个人, 媒体, 也应该约束自己, 不要为了吸引眼球, 增加点击量, 就发布不实的, 对人有误导效果新闻。

4结论

人人心底都藏着一只被道德与法律束缚的野兽。如何在人性与兽性间寻找平衡, 是贯彻每个人一生的课题。而社交媒体的发展是斩断心中道德与法律的锁链, 释放出那头择人而噬的野兽的利刃。 如果不加以约束, 这头在网络中横冲直撞互相厮杀的野兽, 终有一天会来到现实中, 吞噬人的本性, 把人最丑陋, 罪恶的一面完完全全的暴露。

事实证明, 自己约束这头野兽, 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在现实中尚且有许多兽性人性不分之人, 然而因为法律, 加固了锁链, 使这样的人大大减少。所以在网络中, 也势必要有法律的存在, 才能加固锁链, 让大家保持人性, 不给暴力生长提供温床。本人认为要做到这点, 首先需要网络实名制, 其次在网络实名制的基础上, 对网络言论加以限制, 对虚假新闻进行筛选, 对网络上网民的行为, 有一定的法律条文来进行约束。作为传统媒体, 也要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传播积极的新闻, 而不是一味渲染暴力吸引大众。这只是本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后总结的几点建议, 虽然不知道是否能遏制暴力愈演愈烈的发展, 但也许能对此类事件有些许助益。

参考文献

[2]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M].雷丽敏, 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3]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农产品市场必然产物的论文 篇2

饱和市场有空白

饱和是指在农产品市场的某一坐标点上,特定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较好满足,空白则是指整个农产品市场的需求无时无刻不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不断产生新的显性或者隐性的需求点。农产品市场的“饱和”是相对的,而空白是绝对的,消费者的需求没有穷尽,农产品市场的开掘也没有穷尽。从表面上看,农产品市场似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实际上,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产生了多层次、多元化、多变量的新趋势,在农产品市场熙熙攘攘、密密麻麻的表层下,还存在着巨大的虚拟空间。只是显性的需求比较容易捕捉和发现,而那些处在隐藏状态的潜需求,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然而与显性需求相比,隐性需求往往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消灭空白市场,不断接近市场饱和的过程。农产品优化市场定位的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在对消费者群进行重新组合的基础上,逐渐适应特定消费者群的优势需求,与特定消费者群的优势需求逐渐磨合、培育消费者情结的过程。

通过市场细分发现市场空白点

空白点是存在的,但是空白点在哪里呢?如何去发现这些空白点呢?这就要进行市场细分。所谓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将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具有类似需求的消费者群的过程。市场细分后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也称为“子市场”或“亚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由具有类似需求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分属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对同一产品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而属于同一细分市场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极其相似。农产品消费者群是一个处在变化发展中的运动体。这个人数众多的庞大群体,广泛分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个主体部分各自独立,边缘部分相互交叉的特定消费者群。或是按年龄划分,或是按收入划分。这些具有不同群体优势需求的农产品消费者,构成了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多变量的农产品市场,成了不同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基础。广大农户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通过市场调研,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购买行为、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通过市场细分,发现市场机会。这样,生存与发展就有了目标,利润与效益就有了保障。

由此看来,市场细分是农户营销战略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决定农户营销成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近年来不少农产品生产者从市场细分入手,挖掘农产品市场扩容的潜质,“分化瓦解”消费者群的,在新消费者群的“再造”和“新生”中,营造、开拓出新的农产品市场。按照市场细分原则进行专业分工以后,才能有效进入市场。这是入世后发展农业的大势所趋,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农产品市场细分是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有效措施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有利于发现市场营销机会市场机会是已经出现在市场但尚未加以满足的需求。运用市场细分手段,农户不仅可以找到对自己有利的目标市场,推出相应的产品,并根据目标市场的变化情况,不断改进老产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北方一些农民把鸡蛋的蛋黄和蛋清分开卖,拆零拆出了大市场。爱吃蛋黄的消费者买蛋黄,爱吃蛋清的消费者买蛋清,各有所爱,各得其便。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卖方也赚到了以前赚不到的钱。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能有效地制定最优营销策略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运用的前提。即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要想实施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首先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因为任何一个优化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都是针对所要进入的目标市场。离开目标市场,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就会无的放矢,这样的市场营销方案是不可行的,更谈不上优化。如近几年我国苹果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市场相对饱和,市场销售不畅,价格下跌,果农一筹莫展。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华盛顿州苹果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登陆,在强劲的宣传攻势下,占领了中国的苹果市场。分析其成功的原因,除了对营销环境的充分了解,优化的市场营销组合战略,成熟的营销战略操作机构之外,正确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有利于农户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每一个农户的经营能力对整体市场来说,都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农户必须将整体市场细分,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把自己的优势集中到目标市场上。否则,农户就会丧失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失败。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有利于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当众多的生产者奉行市场细分战略,那些尚未满足的消费需要就会逐一成为不同生产者的一个又一个的市场机会,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上产品的种类、花色、品种增多,人们生活的质量也相应的提高。

细分市场中正确选择目标市场

选择目标市场是农户进入市场时应认真关注的问题。目标市场是经营者希望开拓和占领的一类消费者,这一类消费者具有大体相近的需求。通过对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群做有针对性的挑选,可以发现那些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或不甚满足的消费者,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销售能力去开拓和占领。一个理想的目标市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销售量,即一定要有尚未满足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这个问题对于一般小型农户来讲问题不大,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者来讲就显得非常重要。二是经营者必须有能力满足这个市场需求。三是在这个市场中必须具有竞争的优势,即没有或很少有竞争,或者有竞争但不激烈,经营者有足够的实力击败竞争对手。这样一个市场就可以选作自己的目标市场。确定目标市场又称为市场定位,是农户选择某一细分市场作为营销对象的决策活动。选择目标市场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估计目标市场的需求

目标市场的需求是指在既定的市场环境中,某一类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的总额。这种市场需求数量的变化取决于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喜好程度、购买能力和经营者的营销努力程度。如果某种产品确实为消费者所喜爱,并且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不断提高,经营者的营销策略正确,就有可能增加需求数量。估计目标市场需求时既要估计现实的购买数量,也要对潜在增长的购买数量进行估计,从而,测算出最大市场需求量。农户要根据所掌握的最大市场需求量来决定是否选择这个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要认真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

市场竞争可能有多种情况,如品牌、质量、价格、服务方式、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竞争。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在同样条件下比竞争者定价低;一是提供满足消费者的`特种需要的服务,从而抵销价格高的不利影响。农户在与市场同类竞争者的比较中,分析自己何处为长,何处为短,尽量扬长避短,或者以长补短,从而超越竞争者占领目标市场。

选择市场定位的战略

这是指农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根据各目标市场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条件确定竞争原则。通常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针锋相对式”的定位,即把经营产品定在与竞争者相似的位置上,同竞争者争夺同一细分市场。例如,有些农户在市场上看别人经营什么,自己也选择经营什么,实行这种定位战略要求经营者具备资源、产品成本、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否则,在竞争上可能失败。第二种是“填空补缺式”的定位,即农户不去模仿别人的经营方向,而是寻找新的、尚未被别人占领,但又为消费者所重视的经营项目,采取填补市场空位的战略。例如有的农户发现在肉鸡销售中大企业占有优势,自己就选择经营饲养“农家鸡”,并采取活鸡现场屠宰销售的方式,填补大企业不能经营的这一“空白”。第三种是“另辟蹊径式”的定位,即经营者在意识到自己无力与同行业有实力的竞争者抗衡时,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相对优势来竞争。例如,有的经营蔬菜的农户既缺乏进入超级市场的批量和资金,又缺乏运输能力,就利用区域集市,或者与企事业伙食单位联系,甚至走街串巷,避开大市场的竞争,将蔬菜销售给不能经常到市场购买的消费者。

选择农产品目标市场须走出“合成谬误”误区

多数谬误的含义

选择目标市场的目的是为了使产品有销路。问题是:并非凡有销路的市场都一定能成为企业理想的目标市场,如果出现多数谬误,农户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的营销目标,还可能导致挫折和失败。多数谬误是指过多的农户都把同一个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从而造成某一种产品的供给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农户共同经营同一种产品,实际上就是共同争夺同一产品有限的消费者群。结果造成社会劳动和资源的浪费,也不能满足本来有条件满足的其他市场需求,大大提高了农户的机会成本,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甚至造成农户的营销失败。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多数谬误屡屡发生。

多数谬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农户市场营销实践来看,多数谬误的原因是:

第一,农户均将市场容量最大、利润潜量最大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许多农户只盯着市场的需求潜量和诱人的利润。认为只要市场有需求,重视产品质量,价格合理,加上推销工作,就一定能够扩大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取得最大的利润。结果,竞争者太多,形成同步共振,造成损失。

第二,企业经营者在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只考虑农户的目前利益,避难就易,而看不到长远利益,使经营陷入困境。这种情况是农户把最容易进入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有些农户看到某些农产品畅销,而且投资小,见效快,市场容易进入,便增加了投资冲动。如果一户因育果树苗发了财,就户户育,村村育,乡乡育,最后只能是果树苗当柴烧。类似事例,不胜枚举。更为严重的是现在仍有许多农户还在重蹈复辙。

第三,抵挡不住外围市场一时走俏的诱惑。市场细分,确定目标消费群,只能在自己的有效市场范围内,决不能放弃自己的优势,去追求所谓的“热”。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这是一种盲从思想,很多农民正是在这种习惯思维的引导下急功近利,盲目发展,看到人家赚了钱也挤同一条赚钱道,自觉不自觉地扩大同类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结果谁也赚不了钱,这样的“合成谬误”我们已屡见不鲜并深受其害。

第四,对已经确定的目标市场缺乏精细的了解。信息不同于独得之密的情报,它确是宝贵资源,但却是共有资源。当你从传媒得知某地某货奇缺价昂而进行生产时,你将和四面八方获知同一信息采取统一举措的各个众多农户在市场上发生碰撞,奇缺变为过剩,抢购的俏货转眼之间变成卖不出去滞销货。一哄而上很难称为市场失灵,到可以称为市场过敏了。

第五,对细分后的目标市场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把握。市场细分的各项变量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就不能用固定不便的观念去看待变化的市场,而应以变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

浅阅读,拥抱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篇3

在世界被拉平的同时,阅读视野内的“变形术”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浅阅读”就是拥抱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现在,谁还有那么好的胃口能消化一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呢?

已有237年历史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有32册,收录了8万个条目,而“维基百科”短短4年就收录了近50万个条目。这个完全开放式的、免费的网上百科全书是电子阅读时代“最大胆的网络实验”。它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传统阅读吸引到了新的“取阅”方式之中。

教科书式的阅读分为3个环节:掌握、熟悉、了解,这可能对学校和专业领域的人员有用,但对大众阅读尤其是消费形态的阅读来讲,阅读各种信息更多是出于了解、扫描的目的。42岁的媒体从业者老愚这样描述他眼中的阅读景观,他说,读书、做索引、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他身上也快消失了,他开了博客,那种不完整的断章成篇的风格和短时间写完短时间取阅和反馈的方式吸引了他。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浅阅读”。

“语录”的风行也是浅阅读的征兆之一,在阅读媒体时,人们经常能看到类似于“声音”和“语录”的栏目,它使阅读的跳跃性更大。即便是史书,一本“语录体”的《非常道》也大受欢迎,你可以从任何一页看起,都不影响阅读。

浅阅读有时候更意味着“精准化”,更具有细节的力量。假如说深阅读曾经是一场饕餮的盛宴,它在如饥似渴的时代里填补了人们空虚的胃,而面对浅阅读,人们唯一能做的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不断浅尝辄止,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

深阅读的包围圈在渐渐萎缩。那个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全民文化大补课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知识、技术与观念的更新使人们不再有坐拥书城的快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被信息时代阅读的速率打败。个人的知识体系、认知度和价值观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瓦解,各个年龄代际间有不同的知识语境和话语系统,要想抹平这道鸿沟,浅阅读成为唯一可行的实用主义办法——我知道故我在。

工业化生产的媒体阅读比书本阅读更行之有效;媒介批评正在替代传统批评影响人们的意志;新闻背后的真相并没有人关心,反而是人物的冲突和娱乐化的戏剧效果为人们津津乐道;假如你不知道对方嘴中的一个新词,实际上已经在一场交谈中出局了。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浅阅读的。既不存在认知障碍,也对记忆力要求不高。从中世纪的美文作家弥尔顿到现代主义晦涩难解的庞德,从国学传统到《红楼梦》新解,从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到新奢侈主义的流行,从信使之函到博客日志的更新,从家乡小镇到全球机场,浅阅读是信息轰鸣世界里横跨东西的一场全球阅览。

我们在认真地浅阅读。搜索引擎所改变的生活方式使“定制”浅阅读成为可能,它要求你用“关键词”进行思考和检索,在定制关键词后,你的阅读视界才能被打开。于是,“定制”成为阅读的新法则,在定制的同时,“碎片化”的信息迷宫形成,事物的整体风貌被打破,而细节先于整体出现了,通过阅读提取信息之海变成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这更接近于国际的通信方式惯例,先有精确定制的人名和街道,然后有区和城市、省份和国家,而在此之前,人们的习惯思维是相反的。

浅阅读使人们回到常识。一方面人们对深入的解构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反智性的“傻瓜精神”在发挥良好的作用,把头疼的事情留给那些更为专业的人士吧,大众领域内只相信阅读的光滑感和跳跃度。

浅阅读不是林中路,而是交叉阅读的小径,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阅读迷宫中,深入浅出是必由之路。“消费浅阅读”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阅读变革,无论是读图时代的叫嚣,还是阅览当代人物事,大到一件国际时事,小到一份办公文件,浅阅读能够消费最大的信息量。

浅阅读的消费指征是:快速、快感、快扔。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的一切基本品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工业化的大生产所带动的浅阅读虽然为人所诟病,但它的出现和流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摘自中国华侨出版社《理想不死:是谁让我们脆弱而又坚强》 作者:胡赳赳)

论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篇4

在长达2000多年的物质经济发展进程中, 从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 付出了自然资源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的巨大代价, 建成了当代的高度文明。当我们全面审视世界2000年来的经济形态演变, 无争的事实是, 靠传统的土地、劳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支撑的物质经济走到了尽头, 地球己不堪重负, 可持续发展出现深刻危机;无可选择的选择是, 在现有文明的条件下, 大规模地应用新兴的信息、知识和科技等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的要素, 构造和发展人类社会的最新文明——知识经济。

一、知识经济是知识积累和科技进步的必然

据OECD发表的《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所下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所谓“知识”, 它包括人类发明和发现的所有知识, 其中, 主要是科学技术, 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 也是进行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积累的经验的总结。从有人类社会存在的那一天起, 知识便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存在。在人类社会自然界获取生存必需品的竞争中, 人类经济经历了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这些形态。然而, 哪种经济型态能缺得了知识呢?如农业经济讲究“适时播种”, “适时”就是知识, 没有这种知识, 错过了节气, 轻则减产, 重则颗粒无收。工业经济更是如此, 瓦特发明得蒸汽机, 以及后来发明得珍妮纺纱机和电动机, 使人类的体力得以延伸和解放, 带来了我们当今正在享用的工业经济文明, 这种蒸汽机、纺织机、电动机都是那个时代人类最尖端的知识结晶。谁都可以认识到, 在以往的这些经济形态中, 经济形态越发展, 所需的知识就越多, 知识所起的作用就越大。量变引起质变, 终于会到达比任何其他要素, 如海洋、土地、森林、矿藏、工厂、机器设备、货币 (资本) 等都更为重要的这样一个转折点, 于是就产生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二、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智能化

因而它是生产力发展到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社会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升级换代为形式的不断智能化规律, 反映了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一般结果, 反映了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一趋势和过程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是“自然的人化”阶段, 即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 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 并利用各种物质手段武装自己, 以增强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这一般结果是人类创造了以农业和工业经济为代表的物质文明, 使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人类先后进入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是“人的自然化”阶段, 即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长期过程中,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手段的改进, 人们逐渐认识了自然的本质并掌握了自然运动变化的法则, 并把这些认识抽象和内化为人的智力和知识等本质力量, 从而实现人的自身塑造, 使人的本质日益丰富和完善, 行为更加合乎客观规律, 自身能力更加全面强大, 能够在自然面前有更大的自由, 能够日益削弱自然因素对社会生产力的消极制约, 能够按照人类的积极目的去改造自然和社会。这一过程的一般结果是人们在物质经济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经济类型——知识经济, 使社会生产力上升到更高的发展阶段——电子信息生产力阶段。此时, 物质财富的增长, 主要不是靠增加资源、劳动、资本和场地, 而是靠知识、技术等智力资源的作用, 带动物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时间, 创造日益丰富多样的社会必需品 (物质的和精神的) 。

三、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

它以科学知识为资源基础, 以高科技手段为中介, 以经济发达为目标, 是知识、技术和经济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高级生产力发展形式, 是以科技为主的、以知识、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为要素的经济。以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软件产业为例, 全球软件市场的年市场规模已高达4000—5000亿美元;美国计算机软件的产值已是硬件产值的1.4倍;全球500家最大公司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与美国5000家软件公司的贡献大体相近;微软公司的“视窗”软件占有世界80%以上的市场, 该公司每周增加资产4亿美元。有关调查统计表明, 1993年以来, 美国工业增长的45%是由信息产业带动的, 高技术产业已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7%, 而传统的支柱产业只占14%, 汽车产业仅占4%。在此期间, 以微软公司和网景公司为代表的5000家软件公司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其中微软公司的市值 (上市股票的价值) 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市值总和。从美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功中,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以创造性的知识为核心, 运用知识生产、发展知识产品, 并以此来推动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 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四、知识经济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物质力量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本质

知识的力量一方面要以物质力量为保证条件, 另一方面它最终还要转化为物质力量和物质产品 (当然也包括精神产品) , 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知识经济的生产标志着人们获取物质产品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不再由物质到物质, 消耗巨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是由知识到物质, 以智力资源的开发带动物力资源的开发。这是生产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反映了生产力不断智能化的历史趋势。

总之, 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主动的务实精神, 抓住机会, 迎接挑战, 大力加强科学研究, 尽快建立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支撑体系, 以促进生产力迅速向前发展, 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摘要:在现有文明的条件下, 大规模地应用新兴的信息、知识和科技等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的要素, 构造和发展人类社会的最新文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知识积累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智能化;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知识经济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物质力量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本质。

上一篇:实践性教师教育反思下一篇: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