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运动有讲究

2024-06-14

春季运动有讲究(精选五篇)

春季运动有讲究 篇1

适时运动

适时, 是指运动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 饭后30~60分钟是最佳的运动时间。这段时间血糖升得最快、最高, 这时运动可以消耗大量的能量, 防止餐后血糖的升高。

注意, 早上空腹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是不利的, 因此时运动消耗大量的能量, 而体内无足够的能量供给, 只好从肝脏把储存的糖源释放到血液中。这样, 运动后血糖不但不下降反而会升高。

适量运动

糖尿病患者运动不能过量。适量运动是辅助控制糖尿病的最佳方法。因此, 每周运动要保持一定的量, 要达到个体身心最佳适应次数。一般要求是每周运动3~5次, 每次30~60分钟。

另外, 运动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才能收到健身效果,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会达到锻炼目的。

适度运动

适度, 是指运动的强度要适合心身最佳适应限度, 合适为度。若运动后自觉劳累汗多、肌肉酸痛、精神倦怠, 甚至感觉头昏头痛, 说明运动量过大, 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 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

那么, 运动量怎样掌握才算合适呢?一般来说, 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适宜;也有人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 心率 (脉率) =身高 (厘米) -年龄。如某人60岁, 身高175厘米, 他的运动时的心率应是175-60=115次/每分钟。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计算数值, 对个人来说, 还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以及病情控制的情况而定。如年龄超过70岁, 或糖尿病病情控制较差, 可以降低活动强度, 运动时的心率达到100次/每分钟或再低一些也是可以的。

渐进原则

运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不能企求“一口吃掉个胖子”。正确的锻炼方法是运动量由小到大, 动作由简单到复杂。要渐次增加活动量, 比如跑步, 刚开始练跑时要跑得慢些、距离短些, 经过一段时间锻炼, 再逐渐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离。

愉悦心情

愉悦, 是指运动时要使身心保持轻松、舒畅的状态, 不要带着愤怒、急躁的心理去做运动。运动应当是轻松愉快的, 充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如果运动带着疲劳和痛苦的心情去进行, 只会给身体带来更多的负担。

糖友运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切忌空腹运动, 以免导致低血糖休克。早晨锻炼者出发前应适当进食, 如进食牛奶、饼干等。低血糖症的发生与旅途中误餐或延迟进餐、活动量增大、体力消耗过多、降糖药剂量未及时调整等因素有关。低血糖的症状主要有饥饿感、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烦躁、精神不安、出虚汗、手抖、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视物模糊和昏昏欲睡等, 严重者可不省人事 (休克) 。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旅游中要慎防低血糖症, 因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可怕, 甚至有生命危险。

2.避免在四肢部位 (特别是下肢部位) 注射胰岛素, 因四肢运动时会加速胰岛素进入血液, 加速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利用, 容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3.避免下肢与足部损伤。糖尿病患者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 大多会出现下肢麻木和肿胀等现象。故乘车时应注意活动下肢, 常变换体位, 或站、或走、或坐;并按摩下肢, 促进血液循环。

登山或长途跋涉时, 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保护踝关节和足部不受损伤。穿合适的鞋袜, 经常检查双脚, 如有擦伤和水疱等, 应及时处理;途中要时常检查鞋内有无沙石之异物, 保持双足趾缝干燥, 防止皮肤破损后引起长期溃烂而导致糖尿病足。

在运动中如出现以下情况要立即停止运动:头晕、恶心、气短、心率每分钟超过130次, 严重者需立即送往医院, 以防不测。

适量运动能改善睡眠质量

现有研究已表明, 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善睡眠质量, 但是运动的时间与改善睡眠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不同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相同:一项对绝经后妇女的研究表明, 早上锻炼的女性睡眠质量要好过晚上锻炼的女性;一项对运动高度积极的青年人的研究表明, 睡前30分钟长时间的激烈锻炼对睡眠几乎没有影响;有些研究则表明, 下午及傍晚运动有助于促进当晚的睡眠, 而在清晨、上午及睡前从事运动对睡眠的帮助较小。

大多数专家认为早上锻炼并不好, 主要原因是晨间空气质量不好, 另外, 早晨6~9点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间, 运动更易导致血压增高, 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但是不要等到很晚才运动, 晚上时, 应该把重点放在放松而不是从事流汗的运动。科学测定证明, 下午3点空气质量最好, 因此, 锻炼最好在下午3~4点, 对上班族来说, 再稍晚一些进行锻炼也比较适宜。总之, 理想的运动时间应是下午过后或是夜晚来临前, 此时的运动能够将白天的压力转换成晚上的愉悦。

春季喝茶养生有讲究 篇2

春季喝花茶可解“春困”

春季,最适合喝的茶就是花茶。专家表示,喝花茶有很多益处,首先可以解“春困”。花茶甘凉而兼芳香辛散之气,可以提神醒脑,清除睡意,使“春困”消失。

不同花茶功效不同

花茶种类繁多,不同的花茶也有着不同的功效。专家建议,不同体质的人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

菊花茶:菊花具有养肝平肝、清肝明目、疏风清热、利咽消肿的功效。同时,对体内积存的有害化学或放射性物质有抵抗、排除的功效,还能抑制多种病菌,增强微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有调气血、润肌肤、美容养发的功效。

金银花茶:金银花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止痛的功效。春季干燥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病症,长饮此茶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

玫瑰花茶:玫瑰花性微温,富含维生素,具有活血调经、疏肝理气、平衡内分泌等功效,有助改善皮肤干燥,去斑美白等。

槐花茶:槐花性寒,由于槐花中含有芦丁和槲皮素,具有清热、凉血、清肝泻火的功效,可消炎、镇痛、预防中风等。

服药期间不要喝茶

花茶虽好,但也需科学饮茶,最好根据自身体质辨证选茶。此外,饮茶还有一些禁忌。

秋季运动有讲究 篇3

注意衣着防止感冒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 锻炼时一般出汗较多, 稍不注意就有受凉感冒的危险。所以, 千万不能一起床就穿着单衣到户外去活动, 而要给身体一个适应的时间。尤其是老人, 在早晨醒来后不要马上起床, 因为老年人椎间盘松弛, 突然由卧位变为立位可能会发生扭伤腰背部的现象, 有高血压、心血管病的老人起床更要小心, 可以在床上伸伸懒腰, 舒展一下关节, 稍休息一会儿再下床。秋天阳气逐渐收敛, 阴气逐渐增长, 人们应根据四时阴阳变化早睡早起。初秋天气变化无常,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 最易感冒, 特别是老年患者应及时增减衣服, 谨防感冒。感冒及秋冬交替气温的骤然变化对人体而言都是应激因素, 而人体内的应激激素都是升糖激素, 会刺激血糖的升高;感冒后处理不当还可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此, 一定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 预防感冒。

多吃水果多喝水

秋天干燥, 要科学补水。除了注意锻炼前后的补水外, 还可以在日常饮食中多吃一些水果和新鲜蔬菜, 避免呼吸道黏膜充血肿胀。如果运动量较大, 出汗多, 可在温白开水中加少量食盐, 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有条件的可以喝一些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如进行长跑锻炼, 还要饮用适量的糖水, 以防低血糖。运动时饮水最好能分次少量饮用, 比如锻炼20分钟后, 喝150~200毫升温白开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在秋冬之交时容易出现冠心病发作, 所以此类病人锻炼前最好喝杯白开水, 以稀释血液, 减少血栓的形成。

做好准备防止拉伤

对于任何一种运动来说, 准备活动都是必须的, 因为人的肌肉和韧带在秋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黏滞性增加, 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 韧带的伸展度降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在没有准备活动的情况下也会下降。锻炼前若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 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 锻炼反而成了一种伤害。

循序渐进切忌过猛

有的人觉得运动量大身体才能练好。其实不然, 运动跟吃饭、睡觉一样, 都是适度才好。从中医理论讲, 秋天又是一个人体的精气都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 所以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 运动量应由小到大, 循序渐进。锻炼时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发热, 微微出汗, 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 这就是效果好的标准。相反, 如果锻炼后十分疲劳, 休息后仍然身体不适、头痛、头昏、胸闷、心悸、食量减少, 那么您的运动量可能过大了, 下一次运动时一定要减少运动量。

控制运动量

秋天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 生理机能趋于活跃和加强。在这个季节人容易超量锻炼, 结果引起过分疲劳, 影响工作和健康, 还容易引发运动损伤。所以, 中老年人要掌握好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 不要超过机体的负荷。锻炼时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发热, 微微出汗, 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 这就是适度的标准。

晨起锻炼不能空腹

有的人习惯早上起床就去锻炼, 之后再吃早饭, 这样对身体不太好。因为运动时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 经过一夜的消化和新陈代谢, 前一天晚上吃的东西已经消化殆尽, 身体中基本没有可供消耗的能量了, 如果还在腹中空空、饥肠辘辘时锻炼, 很容易发生低血糖。特别是糖尿病患者, 空腹锻炼有可能因为低血糖而造成昏迷等不适状况。所以, 糖尿病人的锻炼时间应安排在餐后一小时后。为防止发生低血糖, 可随身携带一些饼干、糖块、巧克力或含糖的饮料和水。

不宜在路边晨跑

秋天在林阴大道上慢跑, 呼吸清新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但是现在在城市中, 车水马龙的马路越来越多, 不少人为了省事, 就在马路边慢跑锻炼, 其实这是很不健康的。秋季气候干燥, 灰土容易飞扬起来, 使空气受到污染。在马路边跑步, 肺活量增加, 会吸入更多的灰尘和汽车排出的有害气体。无形中增加了对身体的损害。所以晨跑和锻炼最好选择在公园等安静又干净的地方进行, 而不宜在马路边慢跑。

保证睡眠

健身运动一定要在最佳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的情况下, 用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健身运动中, 才能取得身体锻炼的成果和精神情趣的愉悦。俗话说“春困秋乏”, 进入秋季, 气候宜人, 日照时间变短, 利用这一好时机尽可能保证睡眠充足, 不仅能恢复体力, 保证健康, 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 在秋季要遵照人体生物钟的运行规律,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加上有序科学的锻炼, 身体才能越来越好。

调整饮食

秋天天气转凉, 人们对热量的摄入会大大增加, 因此, 身体摄取的热量往往多于消耗的热量。此时, 要注意多吃一些高蛋白食品, 不吃油腻的食物。另一方面也要提防体重增加, 适当多吃一些低热量食品, 如萝卜、竹笋、海带、蘑菇等。秋季气候干燥, 人容易疲乏, 应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 像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 可以养血润燥, 提高抗秋燥、防疾病的能力。

运动时喝水有讲究 篇4

从一名马拉松运动员昏倒说起赢得1982年波士顿马拉松赛冠军的萨拉查在刚跨过终点线时就昏迷倒地,这是在运动中没有及时补充水分造成脱水而危害健康的一个例子。运动生理专家认为。即使是一般的运动,例如打网球、步行。人也会出现脱水而影响健康,尤其是大量出汗时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人更容易脱水。原因是人处在脱水状态下常无明显的口渴感,当感到口渴时。失水一般已在1000毫升以上,因此人很容易进入脱水的危险中。而对于爱好运动的老年人来说,这种危险性比一般人更大,因为对口渴的敏感性、出汗量和尿浓缩能力会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所以无法以是否口渴、出汗和尿浓缩程度来判断失水量。

水是人体的降温剂研究证实,当人因脱水而丧失体重时,体温会由此而升高,这是因为人体热量绝大部分是通过皮肤来散失的,所以通向皮肤汗孔的血液循环就成了人体的主要降温器,而血液的主要成分——水也成了一种降温剂。在失水后,血液浓缩,血液循环功能减弱,体温升高,人容易中暑。此时,心率加快,肌肉乏力提早出现,运动竞技能力下降25%~50%。运动学研究发现,人在运动后一般会感到全身轻松,精力充沛。但是,在脱水状态下,运动后会感到乏力、头昏和恶心,有时第二天也不会好转。

如何喝水由于口渴与人体缺水程度不成比例,所以在运动中人往往不会喝下与出汗量相等的水。即使有意识地补充水分,最多也只抵得上出汗量的2/3。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运动。失去占体重2%~6%的水分是常有的事。为了避免脱水,理想的做法是:在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前2小时,喝下2杯水(约合450毫升),如果喝水1小时后不需要解手,应该再喝1杯水。当无法做到提前喝水,可以在运动开始时喝下1~2杯水。这两种情况在运动后都要继续喝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约每15~20分钟喝1杯左右的水,水的温度应为4~1012(不宜喝冰水),这样能喝得多,且水能很快地进入血液。咖啡因是一种利尿剂,会加重脱水,应避免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含酒精饮料也具有脱水作用,不宜饮用。果汁饮料会促使血管中的水分流向肠道,加重脱水,还可能引起腹胀、腹痛感。也不宜大量饮用。

运动前中后 补水有讲究 篇5

另外,运动过程中,体温升高,排汗量增加,如果不及时补水很容易造成运动脱水。不仅会引起肌肉疲劳,还会导致协调性下降,影响正常的运动。所以,运动补水也要讲科学,总体的原则就是“预防性补充”和“少量多次”。下面为美国运动医学学院对运动补水详细的建议。

运动前

为了保证身体内的水平衡,在运动前4小时内,提前补充500毫升左右的水;在运动前10~15分钟再喝300毫升。可以选择白开水,也可以选择矿泉水。

运动前补水可以提高机体的热调节能力,给肾脏代谢充足的时间,将体液平衡和渗透压调节到最佳状态。

运动中

如果运动不超过1小时,在运动时,每15~20分钟补充90~240毫升的水,如果超过1小时,则要把水换成运动饮料。

运动后

运动后先称一下体重,对比运动前后的体重变化,就可以大概估计运动过程中消耗的水分,以便及时地补充。由于出汗后电解质(钠、钾)会有一定的损失,此时,可补充含糖及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以维持一定的血糖浓度,延缓疲劳发生,从而保证健身者的身体健康。但需要注意,运动饮料含糖量应在4%~8%,过多的糖反而不利健康。

(摘自《健康时报》)

上一篇:未来学校的曙光下一篇:坚持人民主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