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2024-08-27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精选十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1

一、“文包诗”的内涵

“文包诗”是苏教版现行小语教材中一种较为特殊的文体, 但这种类型的文体并不是苏教版教材的首创。“文包诗”体裁最早的雏形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后经唐朝人孟棨发展演变成为“本事诗”。孟棨之后, 纪事诗话随之而起, 清人徐轨及他所著的《续本事诗》及叶申芗所编撰的《本事词》真正继承了孟棨“以诗系事”, 即我们现在俗称的“文包诗”[1]。

“文包诗”, 顾名思义, 即一篇文章中包含了一首古诗。“文”是现代白话文, 侧重于创设一定的情境对“诗”中作者的创作背景、大概意思进行通俗化的阐释和延伸。“文”为“诗”服务, 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白描式的感知[2];“诗”是课标中推荐的优秀篇目, 来源于流传千百年的经典古诗词, 其语言简洁凝练而意境深远悠长, 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与升华, 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培养语文素养的重任[3]。“诗”、“文”相辅相成, 互为映照, 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创设诗境的目的。

二、“文包诗”的选编价值

价值实际上就是指客体对主体的作用[4]。“文包诗”之所以能够被选是因为其存在如下价值:首先, “诗”作为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 其重在培养人文素养;而“文”作为现代白话文, 其重在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者的融合使得一篇课文自然完成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其次, 古诗凝练概括、意境源远, 小学生在深刻理解这种文体的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文包诗”在“文”、“诗”对照、融合的基础上降低了学生古诗学习的难度。再次, 目前古诗教学存在“极繁”、“极简”两种极端状态, “极繁”即老师侧重于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各字进行解释、推敲, 从而瓦解了学生对诗整体意象美的感知;“极简”即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侧重让学生通过“读—背—自行理解”学习古诗, 缺乏一定的指导。“文包诗”旨在通过“文”的铺垫, 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以“文”引“诗”, 以“诗”领“文”, 完整重现诗人的心绪和诗句的情境, 体悟“情动而辞发”的道理[5]。

三、“文包诗”选编存在的问题

“教育病理指教育中产生的偏移和失调情况”[6]。从教育病理学角度来看, “文包诗”在选编和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价值取向显急功近利、对古诗词改编不当造成文章品位偏低, 截然不同的选文类型的杂糅使得教与学产生困惑。

(一) 价值取向显急功近利

“文包诗”在同一文体中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但是二者显然并不属于同一范畴。“工具性追求的是效率和利益的最大化”[7]。从方便教学角度来看, “文包诗”其实就是想通过白话“文”的直观表达帮助学生了解“诗”的意境, 进一步降低学习古诗词的难度, 因此“文包诗”带着明显的功利性。如《少年王勃》, 全文白话只为“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服务, 虽然这两句话是诗句考试中常考的内容, 但是只学这两句就能够完全了解王勃、了解《滕王阁序》的精髓吗?不知不觉中, 我们离诗词之美越来越远。过于实用的“文”体现了不可回避的目的性, 通过单一地理解诗词大意禁锢学生, 封闭学生自身多元化价值解读的路径, 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对古诗词自我感受和理解的兴趣。

(二) 对古诗词改编不当致文本品位偏低

教材是课程设置的载体, 文本是教材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本的选择决定语文教材的质量[8]。“文包诗”对古诗词的改编存在不当之处, 它所展现出来的文本品位值得拷问。第一, 对史实的改编过于粗略且有一定偏差。如四年级上《但愿人长久》, 本文开头介绍作者:古时候, 有个文学家叫苏轼……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 还用“古时候”来替代苏轼所处的实际朝代—宋朝, 明显过于简单且存在偏颇之处。苏轼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地位极高, 对于这样一位值得终身学习、崇敬的文豪, 可以直接对其地位和影响力进行介绍, 如“宋朝有一个大文豪苏轼……”简单明了, 还能引发学生对文学历史的学习兴趣。第二, 对意境的改编过于直白简单。“文包诗”将诗句及其翻译建构在整篇文章中, 但是过于直白的现代白话文翻译破坏了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境, 如《少年王勃》中用“远处, 天连着水, 水连着天, 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 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解释《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我国古代很多诗句的意境往往都是“言虽尽而意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而本文中简单直白的翻译与王勃当初想要表达的意境相差甚远, 破坏了古诗的缥缈朦胧之美。每一首古诗词看上去短小精悍, 却囊括了大时代背景、文化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字字珠玑, 值得推敲, 不然为什么中国古代会出现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为了一个字词的选用而斟酌推敲的典故呢?第三, 对“诗”的地位过于忽视。“文包诗”的核心应该是“诗”, 所有的“文”都是为服务“诗”而生的, 但是编者在引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明显有本末倒置的倾向, 如《但愿人长久》的课后练习中明确要求背诵第四~六自然段, 但是这三个白话文自然段是对苏轼《水调歌头》中“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具体解释, 不重视对古诗词原句的积累, 而是让学生背诵白话文翻译, 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经典古诗词的积累, 而且禁锢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自我解读。

(三) 不同选文类型的杂糅使教与学产生困惑

“文”、“诗”是两种不同风格的文体类型, 二者的杂糅给老师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阅读思维带来了混乱。第一, 两种不同的文体使教学内容产生纠缠。如果教师注重对诗进行教学, 就很容易忽略组织严密、脉络清晰、言辞优美的文;如果注重对文进行教学, 则很容易忽略内涵丰富、意境悠远、韵味独特的诗。“文包诗”中有“文”、有“诗”, 就必然涉及散文和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二者互相融合、难以取舍。第二, 两种不同的文体类型使学生难以协调不同的阅读思维。“文”是现代散文, 只有完成了读者情感与作者经验的架构才算是成功习得了散文的精髓[9], 其要求重视文章的整体思路, 研读文章的神韵, 探知文章的内核;“诗”是极具意蕴的古典诗词, 要求把握诗词节奏的起承转合、理解诗词的情境、实现情感的共鸣。因此, 散文和诗词两种不同的文体的杂糅难免给学生的阅读思维带来疑惑。

四、“文包诗”的对症纠偏策略

“文包诗”存在功利性取向、文本质量不高, 教学和学习易产生困惑等缺点, “文包诗”的纠偏要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

(一) 理性认识“文包诗”的概念

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 “文包诗”以其独特的使用价值成为小学语文诗文教学的新出口, 但是, 我们要理性认识“文包诗”的概念。首先, 教材的编写不是一蹴而就的, 往往牵动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既复杂又科学, 既系统又精细, 从来没有一套完美的教材能够适合所有人的口味。对于“文包诗”当前暴露的问题, 应当冷静地审视和探讨, 而不是全盘否定。其次, 纵观小学语文确立学科以来, 教材的改革就一直在进行。就学科而言, 其教材应该通过及时、积极的改良逐渐完善, 避免毁灭重建。“文包诗”为小学语文教学形式更增添了活力, 迫切需要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提高。最后, 新课改坚持“以人为本”, 教材的编写也应该以学生为本位, 教材编写方向应该偏向学生, 教材质量的评判应该由学生主导, 尽量避免将成人的思维和视角强加在孩子身上。

(二) 还原“文”的选文经典

高质量的文本往往融合人文性和工具性, 因此可以尝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对“文包诗”进行矫正。一是回归传统, 直面经典。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传承和思维方式是语文教材的“灵魂”、“渊源”[10]。二是去除外形, 将“文”置于诗后助读系统中。文“包”诗外, 很容易妨碍学生对文章真正内核的认识, 从而引起对经典文本的误读。科学、完整的教材不但包括选文和课后练习, 还应该囊括一系列的助读系统。从角度来说, 诗、文应该合理剥离, 以诗为核, 以文为助, 实现教材编写的完整性。

(三) 归正以“诗”为教学核心

“文包诗”, 即文中“包”诗, 文是“表皮”, 诗是“馅儿”, “馅儿”才是核心, 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最终指向。首先, 将“诗”放在主体地位。重点强化古诗词教学, 按照“明诗题、知诗意、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层层推进, 使之与现代文教学思路及学习方式严格区分。其次, 重视诗词吟诵传统。任何古诗词配以合适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诵抒情, 从而体味其独特的文字表达、语言构造和韵律美感。再次, 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很大, 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让隐藏在古诗词中不可见、难表达的形声色和情意美直接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诗词的美感, 增强古诗教学效果, 积淀中华古典文化素养。

摘要:“文包诗”是“文”与“诗”截然不同类型的文体, 是现代白话文和经典诗词融合的典范。“文包诗”以其独特的使用价值成为江苏省新课改教材的亮点之一。但是“文包诗”尚存在功利性取向、文本质量不高、教学和学习易产生困惑等缺点, 本文在教材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包诗”提出了系列纠偏策略。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包诗

参考文献

[1]高林生.以诗系事的“文包诗”[J].七彩语文 (教师论坛) , 2012 (10) :31-33.

[2]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40-41.

[3]杨再隋.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策略[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48.

[4]孙正幸.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176.

[5]韩经太.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24.

[6]富士川游.教育病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厅教育设计委员会, 1933:5.

[7]石忠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64.

[8]夏家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7.

[9]徐轩.新时期散文教学的回顾与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 2010.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目录 篇2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一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拼音 1 a o e 拼音 拼音 拼音 拼音 拼音 拼音 拼音 拼音 拼音 拼音 拼音 拼音 拼音 拼音 拼音 拼音 识字 识字 2 i u ǖ 3 b p m f 4 d t n l 5 g k h 6 j q x 7 z c s 8 zh ch sh r 9 y w 10 ai ei ui 11 ao ou iu 12 ie eǖ er 13 an en in 14 un ǖn 15 ang eng ing ong 复习

汉语拼音儿歌 1 2 识字 3 课文 1 人有两个宝 课文 2 升国旗 课文 3 江南 课文 4 我叫“神舟号” 课文 5 家 课文 6 东方明珠 课文 7 秋姑娘的信 课文 8 看菊花 识字 4 识字 5 识字 6 课文 9 大海睡了 课文 10 冰花 课文 11 北风和小鱼 课文 12 怀素写字 课文 13 小河和青草 一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1、春笋

2、雨点

3、小池塘

4、春到梅花山

5、草原的早晨

6、蘑菇该奖给谁

7、骑牛比赛

8、小松树和大松树

(新版

9、吃水不忘挖井人)

9、好学的爸爸(新版为13课)

10、奶奶的白发(新版为11课)

11、陈毅探母(新版为12课)

12、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新版为10课)

13、我最喜欢(新版无此课)(新版

14、鲜花和星星)

14、放小鸟(新版为15课)

15、这儿真好(新版为16课)

16、世界多美呀(新版为17课)

17、我叫足球(新版为18课)

18、做什么事最快乐(新版无此课)(新版

19、三个小伙伴)

19、蚂蚁和蝈蝈(新版为20课)

20、古诗两首(锄禾 悯农)(新版为21课)

21、司马光(新版为22课)

22、鲁班和橹板(新版为23课)

23、乌鸦喝水(新版为24课)

24、咏华山(新版为25课)

25、小松鼠找花生果(新版为26课)二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识字1 识字2 识字3 识字4

1、秋游 2、2008,北京!(新版:再见了,北京!)

3、英英学古诗

4、乡下孩子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6、一株紫丁香

7、动手试一试(新版无此课)

8、有趣的发现(新版为7课)

9、小鹰学飞(新版为8课)

10、青蛙看海(新版为9课)

11、狼和小羊(新版为10课)

12、狐狸和乌鸦(新版为11课)识字5 识字6 识字7

识字8

13、要好好习字(新版为12课)(新版

13、朱德的扁担)

14、梅兰芳学艺

15、孔繁森(新版为16课)

16、大禹治水(新版为15课)

17、登鹳雀楼

18、青松

19、小动物过冬 20、美丽的丹顶鹤

21、水乡歌

22、云房子

23、夕阳真美

二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1、古诗两首:春雨、春晓

2、蚕姑娘

3、月亮湾

4、快乐的节日

5、雨后

6、谁的本领大

7、蜗牛的奖杯

8、狐假虎威

9、母亲的恩情

10、沉香救母

(一)11、沉香救母

(二)12、木兰从军

13、学棋

14、“黑板”跑了

15、晚上的“太阳”

16、“闪光的金子”

17、歌唱二小放牛郎

18、鸟岛

19、台湾的蝴蝶谷 20、欢乐的泼水节

21、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22、猴子种果树

23、会走路的树

24、问银河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1、让我们荡起双桨

2、学会查“无字词典”

3、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

4、做一片美的叶子

5、北大荒的秋天

6、西湖

7、拉萨的天空

8、蒲公英

9、三袋麦子

10、哪吒闹海

11、第八次

12、卧薪尝胆

13、世界上第一台听诊器

14、东方之珠

15、小露珠

16、石榴

17、石头书

18、小稻秧脱险记

19、航天飞机 20、军神

21、掌声

22、金子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4、孙中山破陋习

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1、长城和运河

2、美丽的南沙群岛

3、庐山的云雾

4、微笑着承受一切

5、雪儿

6、花瓣飘香

7、菩萨兵

8、李广射虎

9、少年王勃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11、赶海

12、荷花

13、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15、水上飞机

16、跟踪台风的卫星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18、狼和鹿

19、放飞蜻蜓 20、恐龙

21、槐乡五月

22、海底世界

23、日月潭的传说

24、寓言两则:郑人买履、揠苗助长

25、争论的故事

26、剪枝的学问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1、老师,您好

2、但愿人长久

3、古诗两首

4、秋天

(新版

5、我给江主席献花)

5、天安门广场(新版为6课)

6、徐悲鸿励志学画(新版为7课)

7、虎门销烟(新版为8课)

8、泉城(新版为9课)

9、九寨沟(新版为10课)

10、田园诗情(新版为11课)

11、桂花雨(新版为12课)

12、开天辟地(新版为13课)

13、普罗米修斯盗火(新版为14课)

14、一路花香(新版为15课)

15、说勤奋(新版为16课)

16、李时珍夜宿古寺(新版为17课)

17、维生素C的故事(新版为18课)

1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新版为19课)

19、诚实与信任(新版为20课)20、珍珠鸟(新版为21课)

21、九色鹿(新版为22课)

22、雾凇(新版为23课)

23、春联(新版为24课)

24、古诗两首(新版为25课)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1、走,我们去植树

2、第一朵杏花

3、燕子

4、古诗两首

5、苹果里的五角星

6、最佳路径

7、人类的老师

8、三顾茅庐

9、祁黄羊

10、公仪休拒收礼物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12、番茄太阳

13、第一次抱母亲

14、我不是最弱小的

15、鸟语

16、天鹅的故事

17、生命的壮歌

18、特殊的葬礼

19、沙漠中的绿洲 20、云雀的心愿

21、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3、黄河的主人

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1、师恩难忘

2、陶校长的演讲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5、装满昆虫的衣袋

6、变色龙

7、金蝉脱壳

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9、推敲

10、嫦娥奔月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12、伊索寓言

13、在大海中永生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5、艾滋病小斗士

16、鼎湖山听泉(新版:黄山奇松)

17、黄果树瀑布

18、莫高窟

19、天火之谜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1、诺贝尔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24、少年王冕

25、黄鹤楼送别

26、清平乐·村居

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只拣儿童多处行

3、早

4、古诗两首

5、梦圆飞天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7、神奇的克隆(新版:克隆之谜)

8、海伦·凯勒

9、二泉映月

10、郑和远航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12、精读与略读

13、秦兵马俑

14、埃及的金字塔

15、音乐之都维也纳

16、爱如茉莉

17、月光启蒙

18、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19、谈礼貌 20、七律 长征

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22、大江保卫战

23、古诗两首

24、望月

25、灰椋鸟

26、水

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1、我们爱你啊,中国

2、郑成功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5、负荆请罪

(新版

6、最后的姿势)

6、船长(新版为7课)

7、爱之链(新版为8课)

8、小草和大树(新版为9课)

9、轮椅上的霍金(新版为10课)

10、生命的林子(新版无此课)

1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12、姥姥的剪纸

13、牛郎织女

14、安塞腰鼓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16、草原

17、麋鹿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19、钱学森 20、詹天佑

21、鞋匠的儿子

22、古诗两首

23、学与问

24、大自然的文字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1、长江之歌

2、三亚落日

3、烟台的海

4、记金华的双龙洞

5、卢沟桥烽火

6、半截蜡烛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8、三打白骨精

9、如梦令

9、渔歌子

10、螳螂捕蝉

12、夜晚的实验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14、学会合作

15、天由峰的扫路人

16、最大的麦穗

17、山谷中的谜底

18、广玉兰

19、夹竹桃 20、古诗两首

21、莫泊桑拜师

22、理想的风筝

23、孔子游春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篇3

“要我写”

为变写作文的最好状态是写下心中迫切想说的话,或者想表达的感情,而不是像挤牙膏一样勉强挤出点干巴巴的内容来。张庆爷爷说的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也是这么回事。你在平常的生活中,会像文中的小莉一样,及时地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记录下来吗?

出了一小块,在手里捏了捏,搓成团。然后像包元宵那样,用手指捣了一个窝儿,放在掌心搓了搓。两手熟练地一拉,便趁势含在嘴里,把另一段咬断丢开,于是一根吹管形成了。他衔着吹管往里吹气,迅速地吹起了一个小泡泡。他敏捷地在泡泡上扯出两只后腿,再迅速倒转过来,捏了耳朵和嘴巴,再顺手向上一扯就是老鼠的脖子。最后再扯出两只前腿。就这么三捏两拽,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老鼠就呈现在小朋友的面前了。——前后不过一两分钟!

“啧,啧,好快!”

“真棒!”

“小老鼠活啦!”

“真厉害!”

周围的小朋友直喝彩。

小莉说:“今天看到老爷爷吹糖人儿,我感到挺新鲜、挺有趣的。我想把这件事儿写出来,你看成吗?”

“这篇作文不是老师布置的吧?”

“不是。我们林老师说了,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什么时候‘我要写’了,那作文肯定能写得很好!吹糖人儿,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太有意思了!印象太深刻了!不知为什么,我这会儿有一股强烈的写作冲动。我要试试,看老师的话能不能应验。”

“你打算怎么写呢?”

“我想好了。我的打算是‘两个重点’‘一个衬托’。第一个重点是写老爷爷的外貌,着重写他的慈祥。第二个重点是写老爷爷吹糖人儿的过程。他吹的时候,我观察得非常仔细,印象也十分深刻。写这部分就跟‘过电影’一样,我比较有把握。‘一个衬托’就是通过写小朋友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衬托老爷爷的手艺高超。这就叫做‘烘云托月’。”

她故意把这四个字说得很重。

星期天,我带小莉去逛庙会。

有一处摊位被小朋友们围得水泄不通。我们走过去一瞧,原来是一位老爷爷在吹糖人儿。

小莉从来没见过这玩意儿,自然感到新奇;就是我这个老头儿,看到这久违了的玩意儿,也喜欢得不得了。

“这吹的是什么呀?”

我定睛一看:“唔,这有名堂,叫‘老鼠偷油喝’。”

吹糖人儿的是位老师傅,约摸六十来岁光景。两鬓花白,头顶光秃秃的,额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他正戴着老花镜,全神贯注地做手里的活儿。

他刚刚吹好一只绿色的葫芦,又把先前吹好的一只橙红色的小老鼠粘到葫芦口上。小老鼠像是在偷喝葫芦里的油,贼头贼脑的样子,真有趣!

“这个给我!”

“我买!”

“我要!”

几个小朋友捏着两块钱,争先恐后地将手臂伸到老爷爷的面前。这时,老爷爷的一副老花镜低低地垂在鼻头上,慈祥的目光从镜片上方透出来,和颜悦色地说:

“都有,都会有的,别着急!别着急!”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4

一、“文包诗”的主要功能

“文包诗”第一个功能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阅读短文的时候学习诗歌, 潜意识已经将学习诗歌的一些情境创建好了, 只需要利用短文这座桥梁就可以到达未知的诗歌学习部分, 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诗歌主题的学习中。“文包诗”将诗歌的难度大大降低, 为学生的古诗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 “文包诗”的学习是以短文的阅读开始的, 学生只有在把握好短文内容的基础上才会掌握其中的诗歌, 所以这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考验, 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归纳和总结能力, 提高学生抓关键词句的敏感力。

最后, “文包诗”将诗歌和短文进行组合, 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对照模式, 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就能将诗、文进行对照, 尽快地破解诗歌的内在含义, 增强语文学习的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二、“文包诗”教学实践探究

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由于形式的特殊, 教学方法也很特殊, 既不是一般的短文阅读教学, 也不是平常的诗歌教学, 而是将这两种文体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 探索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 侧重于古诗的讲解。下面就以《但愿人长久》这篇“文包诗”为例, 探讨具体的教学实践。

1. 阅读短文, 初步掌握

教师在“文包诗”的预习布置中要向学生明确“文包诗”的含义, 对文中包含的古诗基本情况进行说明, 让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阅读。在《但愿人长久》的预习阅读前, 就要向学生明确, 这篇短文主要是讲述大诗人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过程, 而诗歌是作者在中秋之夜, 因为和弟弟分别, 抒发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阅读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要掌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自主地发现诗歌和文章的内在关联, 利用文章所给出的信息分析古诗, 同时明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知道老师讲解的时候自己要加深学习的地方。

2. 全面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之前论述过, “文包诗”的侧重点在于诗歌, 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前, 一定要做好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准备, 作者的写作动机和背景将是理解诗歌的主要依据, 对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上, 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 将文章中讲述的诗歌创作背景进行归纳和总结, 并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思考苏轼和弟弟分开的缘由, 增强学生通过故事来理解诗句的含义和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从而能体会整个故事的结构安排。

比如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和诗人现在的地点, 第二自然段中论述“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 他们俩一起读书, 一起玩耍, 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 他们就各奔东西, 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 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将诗歌创作的背景已经渲染到极致, 学生也就能理解诗人“把酒问青天”的孤寂和无奈了。

3. 抓关键字, 体会诗歌情感

短文是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来扩展的, 所以其中有很多字词的使用都是紧扣诗歌而来, 学生要是抓住了短文中的关键词, 也就能正确地理解诗歌的含义了, 还能将诗歌的情感准确地把握。同时, 关键的字词能将学生引入作者的创作情境中, 比如文章中有句子“月亮渐渐西沉, 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 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将诗歌中透露出来对亲人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怀做好铺垫,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这些词语。并且要鼓励学生根据词语渲染的气氛, 将自己置身于同样的环境, 思考自己能产生怎样的感受,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4. 读透短文, 借文赏诗

“文包诗”的短文不是将诗歌的相关资料进行简单的罗列, 对诗句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短文虽然规模不大, 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趣味性、逻辑性和教育性, 文章本身也可以作为很好的阅读材料, 学生在借文学诗的同时要做好借文赏诗。同时, “文包诗”也给学生学习诗歌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以同样的方式来进行诗歌的拓展学习, 积累更多的诗歌, 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 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地对待诗歌的学习。

教师在指导“文包诗”短文的学习中, 不能单一地变为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注重方法的讲解,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让学生快乐学习, 不要将学习的负担加重, 让学生丧失对诗歌甚至是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_2 篇5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设计)

浦口铁小 邱建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根据文包诗的特点,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兴高采烈”、“天各一方”等重点词语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课文内容,逐步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2、加强学生对诗句的品味、诵读和积累。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1)指导书写生字“佳”和“倍”。(动画演示“佳”的笔顺)(2)学生描红、临写。(师强调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3)生读课题。

2、出示词语,检查读音

一年一度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情景 更加 思念 思绪万千 兄弟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师提示:可以用上上边的词语,并用“谁在什么节日因为什么写下了什么”句式回答。要求学生力求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配乐朗读。生想: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根据回答,师相机板书:思乡之情)

二、学习课文,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学生思考: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用“———”画出有关语句,读读,体会体会。(读书小提示:读书时要做到“眼睛要认真看,头脑要用心想,手中要动笔,嘴巴读一读”这才叫做读书。)

2、师生交流:课文哪些词句写出了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交流一: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

(2)理解词语:兴高采烈。

(3)王维也和大家兴高采烈地欢度节日吗?为什么?

(4)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文第一小节,相机理解词语:异乡,异客;并相机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5)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里的“更加”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体会“更加”的意思。

(6)师述:一边是节日的热闹喜庆,一边是王维的孤单寂寞,真是“繁华热闹冷眼看,孤独寂寞深深埋”。学生感情朗读,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7)同学们,此时你想到了哪两句诗?引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读。过渡: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写出了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交流二: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学生自读,你能体会出王维和兄弟们的感情吗?理解词语:总要,手挽着手。

(2)、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他们兄弟感情深厚?(兄弟情深、手足之情、情深似海、深情厚谊、情同手足、心心相印……)

能读出兄弟情深吗?学生读前半段句子。师提醒注意感叹号的语气。

(3)师述: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总是令人难忘。然而,“别时容易见时难”。如今,王维却和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学生读后半段句子。

(4)、王维为什么不能和兄弟相会?理解“天各一方”,并相机理解诗题中的“山东兄弟”一词。

(5)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王维的心里的想法)王维还会想到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引导:也许王维想到家乡的兄弟们正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登高远眺,此时却缺少我一人。相机引出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并相机理解。)(6)、学生感情朗读,齐读。

3、出示古诗,学生个别读、齐读。

4、说说古诗的主要意思。先自由说,再指名说。(师提示:可以用上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学生大致说出诗意即可。)

三、感受意境,配乐诵读

1、师述:同学们,我们感受到了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王维把这种感情浓缩成了一首古诗,你能读出王维的心声吗?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2、配乐,创设情境,学生诵读。

3、练习背诵,学生吟诵。

四、体验情感,品味名句

1、师述:王维15岁离开家乡,孤身一人来到长安,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一旦到了重阳节这个特定的节日,诗人的感情再也控制不住,从心底里吟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千古名句。学生读。

2、师述:王维想到在外求学的种种艰辛:

(1)想到两年来,明天孤灯读书,只有一盏油灯与他相伴,王维心里默默地说:“___。”(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想到生病了,身边没有一个人问寒问暖,王维心里默默地说:“___。”(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想到热闹的重阳佳节到了,人们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而王维心里只能默默地说:“___。”(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拓展课外,增加积累

1、师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又何止王维一人呢?古往今来,有多少在外的游子思念着家乡和亲人。如果你也在外,思念着家乡和亲人,还会吟诵哪些诗句?学生自由说。

2、出示部分诗句,学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六、课堂总结

1、师述:同学们,“血浓于水的是亲情,相依相伴的是亲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那颗漂泊在外孤独的心,更感受到了他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生读课题。“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永不能忘。”生再读课题。

3、同学们:课文学习完了,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七、巩固练习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___(谁)在___(节日)写的,其中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千古名句。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思想感情。

八、课后作业

搜集诗人王维其他的古诗,练习背诵,增加积累,并在班级进行交流。

附: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6

【关键词】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同文异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目前使用范围较广、具有代表性的两套教材。本文选取了两套教材同时选用的一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从范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和助读系统四个方面将两种教材进行比较。

一、范文系统

范文系统,指的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文标准或选文原则选取的课文系列,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语言材料。

(一)编写内容

从内容上看,两套教材都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几乎没有改动。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处不同。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人教版是单独为一段的,苏教版是和上文在一起构成最后一段。人教版将出洞的内容独立成段,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文章按顺序写游记的写作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章法。苏教版的编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连贯、紧凑。

(二)编排体系

编排体系的不同是两套教材的最大特点。

第一,所在年段。人教版将该课文编写至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第三课,而苏教版却将其编写至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第四课。由此可知,苏教版认为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以及鉴赏更加适用于六年级的学生,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及知识积累,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精读比例。《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在两种教材中都属于精读课文,人教版和苏教版的选文都是以精读为主体。然而,人教版第三学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比例达到了1∶1。苏教版则简化课型,只在第三学段安排了四篇略读课文,这样的安排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又叫导学系统、提示系统,其实质性内容就是对学习的要求、重点和方法的提示以及对某些问题的诠释等等。

(一)提示语

1.人教版的提示语。

第一,单元导语。在第一单元开始时,人教版教材做了这样的导入:“阅读下面的课文,与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语表达感情的。”明确了学习重点。

第二,提示语。在课文中,人教版使用了“我能体会到这种感觉”“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两处气泡框作为提示语,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启发思维,体现出了民主平等、自主互动的教材编写观念。

2.苏教版的提示语。

苏教版的奇数页的右上角都有标注课文的序号和标题,偶数页的左上角标注了教材分类,如课文、习作、练习等,方便学生翻阅和使用教材。

(二)图像

图像,直观性强、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1.插图。

人教版在《记金华的双龙洞》插图设计上过于单薄,而苏教版则配以6张图片。溶洞作为一种罕见的自然景观,很多学生都不曾见过,插图可以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

此外,在课文的页面设计上,人教版全部使用的是白纸黑字,偏向成人化。而苏教版则搭配了清新的淡绿色边框,给学生以愉悦的阅读体验,细节处理很到位。

2.装饰性图像。

人教版教材用可爱的卡通钢笔、麦克风表示“抄一抄”“读一读”,替换原有的阿拉伯数字序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则遵循化繁为简的编写理念,装饰性的图像符号相对较少。

三、知识系统

识字板块是本文知识系统的主要体现形式。

(一)识写分流

识写分流,是指将生字分成两类:一类是能识会写,一类是只识不写。在本课中,人教版编排了6个只识不写字,13个能识会写字,而苏教版则只安排了6个能识会写字。人教版所给的识字任务量要比苏教版大得多。这与该课文的教学年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苏教版的识字版块也体现了其简约的编写原则,只列出了要求掌握的6个生字。人教版虽然数量上显得较多,只识不写和能识会写的两个部分有大量重复,在本课中重复率竟达到了百分之百,显得有些累赘。

(二)写字指导

在写字指导方面,苏教版比人教版更为细致。在课后练习中,苏教版还有专门设计的“描红”字帖版块,让学生通过描红、仿影和临帖的实际操作,掌握写好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四、练习系统

练习既是积累知识的手段,更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两套教材也各有特色。

(1)对于品词品句的练习设置,人教版要抄下来,苏教版却不作要求。人教版的练习较为传统,通过抄写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技巧,从而关注对文章语言的品味。苏教版的练习强调感悟、积累、实践,侧重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2)人教版中的练习提示、作业要求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例如在对本课中,人教版要求“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显得亲切自然。苏教版中则是“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直接明了,单刀直入。叙述简洁明了,但对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免有生硬之感。

(3)人教版的练习大都是围绕着课文来展开的,例如在说一说的环节,人教版是这样提示的:“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景象”。而苏教版对此环节设计的较为自由,“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不限定说话的主题,给予学生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4)苏教版的练习形式更加丰富,在本课的最后一题还设置了“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这一项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苏教版有描红写字的练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7

一、缺乏儿童文学性, “教材体”说教味太浓

朱家珑先生谈到小学教材编写时, 说到过这篇课文中小猪的形象是“鼓励适度消费。这是消费观念的转变, 因为适度消费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小牛“勤俭节约的精神, 直到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小猴的形象可以激发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所以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利用教材, 传播现代意识, 倡导现代文明是教材编者的责任。现代公民的纳税意识、国际意识、环保意识, 甚至投资与风险意识都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

朱先生是语文教育大家, 也曾参加过语文教材的编写, 他的话向我们传达了这篇教材的编写意图, 不难看出, 这篇课文确实可以实现这样的意图。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说, 我们从朱先生的话里也可以看出, 这篇课文虽有童话的“外形”, 可已经不被当做儿童文学使用了, 而是作为一篇小学生“入世”的教材。著名的儿童文学专家王泉根先生给儿童文学下了一个定义:“儿童文学或称少年儿童文学, 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 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和发展心理的艺术特征, 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不是以系统的介绍和说明知识为目的, 其真正关注的是儿童的精神世界。

儿童的精神世界充满各种奇特的想象, 他们的想法充满了天真和趣味。而儿童文学便充满了儿童的想象和幻想, 儿童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方式, 其要做的便是为儿童提供阅读乐趣, 帮助儿童开拓自己的想象空间, 弘扬儿童的天性, 同时丰富儿童的经验。所以儿童文学不可以有太多的世俗的功利计较, 不应该以成人的视角来书写故事。再看看我们这篇课文, 它的情节非常的简单, 我们几乎一望而知它的意图, 即号召儿童学习小猴的爱动脑筋, 不要学习小猪的好吃懒做。很明显这是作者有意编写来向儿童说明一个道理, 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想象性, 充斥其中的趣味性也少得可怜。课文中小猪的形象是好吃, 小牛的形象是节俭, 小猴的形象是聪明, 这就是大人世界中对这三种动物的印象, 课文中一一对号入座, 这是在用大人的理性的、功利的、知识的逻辑来看待事物, 这就造成了成人逻辑和儿童逻辑的冲突。所以, 这篇课文是似是而非的儿童文学作品, 是一种教材体, 为了某种教学目的而编写或改写的用作教材的作品, 这种作品功利性过强, 而作为儿童文学的艺术性、审美性却不足。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 类似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有很多。虽然很多作品看起来是儿童文学作品, 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短、小、轻、薄。例如三年级上册的《蒲公英》一文其实并不算什么美丽的童话故事, 只是借助一个太阳公公的形象和三个蒲公英的形象, 来劝诫儿童不得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不得贪慕虚荣, 而应该脚踏实地。在这篇课文里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什么想象性和趣味性。我们很怀疑这样的劝诫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 因为这篇课文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小孩, 在他们的世界里从来就不会考虑这样的问题, 文章的效果也就有限。我们担心这样的说教反而令儿童对文章兴味索然, 影响文章的阅读效果。

《蒲公英》这样的文章和《海的女儿》那样的文章一比较, 我们便知道其中的区别。《海的女儿》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 她是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里面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美得让人忧伤。为了自己心爱的王子, 美人鱼化作了泡沫, 然而美并没有随着美人鱼的消逝而消逝, 而是化作一种爱的力量永远地留在小读者的心田, 我想这种力量会作为心灵的能量永久地弥漫在心底, 儿童阅读这样的作品, 一定会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因此我们希望在教材中能够摒弃这种教材体的儿童文学作品, 选择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

二、课文内容存在硬伤

在《三袋麦子》中, 三个“主人公”处理土地爷爷给的麦子的方式是:小猪吃了、小牛收起来、小猴把小麦种了下去。而课文给出的土地爷爷拜访他们的时间是快要过年的时候。我们知道小麦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于3~4月播种, 7~8月成熟, 冬小麦于秋季10~11月播种, 来年5~6月份的时候成熟, 所以很明显小猴在快要过年的时候播种小麦是个常识性的错误。其实, 关于小学语文课本存在常识性错误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 例如《爱迪生救妈妈》等。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常识性错误, 跟教材的成书方式是分不开的, 很多课文都是由出版社编辑临时编写而成的, 不用说缺少经典性, 就连最起码的正确性也很难保证。因此, 我们希望小学课本能够多选一些经典性的文学作品, 让我们的语文课本变得厚实, 在编写课文的时候也要避免常识性的错误。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8

一、看图入境, 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苏教版插图内容丰富广泛, 都是精心挑选的珍品, 涉及日月星辰、花鸟鱼虫、山川河流、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童话故事等方面。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等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获得审美感知、审美欣赏、审美理念等方面的享受和熏陶。

(一) 插图再现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美

满山晶莹透亮的梅花把春报, 满池千姿百态的荷花迎夏来, 秋姑娘染红了枫叶, 冬爷爷飘洒一朵朵晶亮洁白的冰花。伸出长长的手臂, 仿佛在跟游客依依惜别的迎客松;似一匹宽幅白练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的黄果树瀑布;宛如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悬在海与天边缘的三亚落日;好像清水洗过的蓝宝石, 湛蓝透亮的拉萨天空……插图描绘了大自然美丽的风光, 身临其境, 仿佛领略了大自然的美, 唤起了学生“美”的直觉感受。

(二) 插图展现了精妙绝伦的艺术美

展示了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的秦兵马俑, 巍然屹立在起伏黄沙之中宏伟精巧的埃及金字塔, 镶嵌在断崖绝壁上的莫高窟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 那一个个“身轻如燕、姿态优美、形态各异”的敦煌飞天;维也纳花团锦簇的雕像和装饰精美的“金色大厅”, 处处流淌着欢快的音符……插图展现了古今中外的艺术珍品, 其完美的境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我们, 给人以悠悠不尽的美感享受, 令人心旷神怡。

(三) 插图表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美

描绘了白发翁媪亲热交谈, 大儿锄地, 二儿织鸡笼, 小儿剥莲蓬, 一个五口之家过着安逸闲适的农家生活;在美丽险峻的天游峰上, 扫路人过着辛苦而充实快乐的生活;面对肢体的残疾、身体的伤痛、生活的不便, 轮椅上的桑兰、霍金微笑着面对一切, 坚强奋斗的生活……寥寥数笔, 插图勾勒出古今中外各色人等生活状态的一幅幅生动具体的图景, 使人心驰神往, 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深切感受到我们的生活原来如此美妙。

教材中的自然风光、艺术作品、人物生活等插图以具体生动的美的形象, 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呈现在学生面前, 直接展示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等, 唤起他们内在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情感, 使他们主动地在对美的感受活动中, 认识自然, 认识世界。

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进行审美的出发点, 是审美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 是审美鉴赏能力、表达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美的渗透,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受能力。一定程度上,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也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开辟了通畅的渠道。

二、析图入情,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无疑是对插图的审美鉴赏,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分析插图, 结合插图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 对分析插图的主次、细节等给予具体指导,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而“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 以美启真

插图中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 弥补了学生直接经验的欠缺, 丰富了感性经验, 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在那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茫茫沙漠中真能建起“绿洲”吗?那“绿洲”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暂时无法去阿联酋旅游, 而学生只借助文字媒介难以理解课文, 此时借助课文插图, 图文互为阐发, 学生得以求证, 实现了从形象感知到理性顿悟的快速对接。插图生动凸显了事物的形体美和色彩美, 图文辉映, 增强了说明的真实性和形象性。借助插图, 我们随即认识了头顶嵌着红宝石的丹顶鹤, 剪刀似尾巴的燕子,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像驴的麋鹿;知道了两亿年以前, 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千奇百怪的恐龙;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即拦腰切, 就能发现普通苹果里竟然隐藏着“五角星”的图案……

以图启真, 借助精美的插图, 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学习知识的规律, 促进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的结合, 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 满足学生认知和审美需求。

(二) 以美引善

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插图的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通过看图, 重温英雄模范人物的相关事迹, 体会其优秀品质。有些插图凸显了故事精彩的瞬间, 学生欣赏课文图画, 在感受画面美的同时体会其内在的精神品质。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于图文辉映中, 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 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这便是以美引善。

教材插图把英雄人物感人至深的事迹定格在一瞬间, 却闪耀着心灵美的光辉, 具有永恒的美, 加深学生对生活意义、人生价值的认识。如地震发生的一瞬间, 谭千秋老师竭力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 身下死死护着四个学生;谈“非”色变的日子里, 白衣战士叶欣拖着疲惫的身躯依旧奋战在前线, 悉心照料着每一位患者;轮船渐渐下沉的时刻, 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安排乘客逃离, 自己却巍然屹立在舰桥上随船沉入大海……学生通过对这些丰满人物的积极感知, 容易产生情感的波动, 净化心灵,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三) 以美怡情

壮美多姿的自然风光图能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大好河川的热爱, 并意识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地球的重要性;可爱漂亮的花鸟鱼虫图则引发学生对幼小生命的怜爱;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图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非凡创造力的崇敬, 对风格各异的灿烂文化由衷地赞美;温馨的校园生活图讴歌了同学、师生之间的友善;社会生活的画面则体现了对种种社会现象的褒贬评价……各种插图都凝聚着人们求真的渴望和向善的情感, 不仅可以训化学生的视觉感官, 而且可以感化学生的心灵。

教材插图是一笔一画一世界, 处处浸透着画者浓浓的情意, 弥漫着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图文有机结合, 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和唯美的画面拓展学生的情感表象, 丰富学生的情感记忆, 发挥情感的动力作用, 引发道德情感的共鸣, 感受顽强的生命力, 感悟生活, 从而净化情感, 陶冶情操, 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价值。

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巧用插图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生不但有“美”的视觉感官享受, 还能拓宽眼界、充实经验, 思想情感、人生追求将往更深、更高方向发展。

三、悟图入理, 培养审美表达和创造能力

真正的审美教育不仅要求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 而且要求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表达和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 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

祖国山河的壮阔美、宇宙星空的神秘美、优秀人物的人格美和诗词的意境美等都能够通过形象逼真的插图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由衷地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产生强烈的表达美、创造美的冲动。在学生观察、欣赏插图的基础上,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这幅画的神韵, 并要求把观察想象时的体验、感受用韵味无穷的语言表达出来, 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学生会积极调动一切感官, 以及已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经验, 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活动中, 灵感、顿悟会接踵而至。

如《山行》的插图, 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的山林秋色图, 仔细观察插图, 那生动鲜明的画面给学生以枯燥平白的文字不及的视觉刺激, 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美, 获得审美愉悦, 自然而然地融入画面。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云雾缥缈在村庄河流之上, 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枫叶。远望那一大片枫林, 像一条火红的裙子舞动在山间, 染红了天际;近看片片枫叶精巧细腻、玲珑剔透, 好像害羞的少女。在阳光的照耀下, 宛如一大团燃烧的火焰, 枫树的全部生命力都燃烧了起来。“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画面看似浅显, 实则内涵浑厚, 正所谓“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这幅插图无疑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 体会到自然的魅力。如诗如画, 宛若仙境, 学生陶醉在这迷人风光之中, 一派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 感受到了秋天别样的美, 赞扬美丽的枫叶、风景如画的秋天,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悄悄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此时教师发问:请大家大胆想象, 假如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 枫树林中, 又有哪些美丽的景物映入你的眼帘呢?是否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加之自己的生活体验, 根据画面进行想象, 延伸、扩展画面的内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插图优美的意境表达出来, 谈谈自己的感悟;对于绘画基础好的同学呢, 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把自己想象中的美景描绘出来, 并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诗中有“画”, 直观形象化, 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入境、激情,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和创造能力。

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内在特征是文学性和绘画性的二重组合, 这种特征使它具有双重的审美价值, 可见插图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师要重视课文插图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 它以一种锦上添花的方式, 融洽文本与学生的关系, 给学生以视觉冲击, 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画卷, 营造浓厚的情境氛围, 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审美表达和创造的欲望和行动, 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江苏中小学教材编写服务中心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1—6年级)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3]陈曾信.发挥小学语文插图作用之浅见[J].教育评论, 1997 (03) .

[4]柯一冰.课本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小学教育, 2008 (05) .

[5]卢杨.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形象助读系统—关于插图功能及其利用探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0 (04) .

[6]王鹤森.谈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J].语文教学之友, 2007 (04) .

[7]王艳春.插图与语文教学的魅力——谈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利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06) .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9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助学系统

助学系统是指教材中编排的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帮助和指导的一系列辅助说明性材料, 主要包括课文导读、作者介绍、注释、插图等。良好的助学系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学生的知识, 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助学系统是指教材中编排的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学习起引导、辅助、启发、拓展、促进作用的一系列辅助说明性材料, 根据材料的呈现形式主要分为文字类助学材料和图像类助学材料。

一、文字类助学材料的分析

文字类助学材料, 在这里是指以文字形式呈现的用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辅助说明性材料。笔者通过研究发现,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的文字助学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文本拼音标注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学段课文和单元练习的文本全部注有拼音, 其中一年级上册、下册和二年级上册生字及课后练习部分也都标注了拼音。因此,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古诗文的学习, 第一学段课文和练习的拼音标注, 可以帮助学生识字认字、掌握古诗文中字的读音及理解古诗文练习的相关要求。第二、第三学段教材在课后呈现课文 (专门的古诗类课文和文包诗类课文) 生字的同时标注生字的拼音, 单元练习中的古诗文在个别重点字词的注释中标注了字音。

(二) 生字笔画、偏旁部首、笔顺标注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各学段的每篇课文后都编排了生字板块, 生字分别以绿线内带拼音的只识不写 (下面简称“一会字”) 的生字和黑色田字格内带拼音的会识会写的生字 (下面简称“二会字”) 呈现。在识字类古诗文课文《识字1》中《一去二三里》古诗内容标注了拼音, 在古诗后标注了带拼音的一会字、二会字及二会字的描红, 其中二会字上方用红色标注了生字中包含的基本笔画。这样的标注有利于学生借助拼音和基本笔画的知识掌握古诗文中的生字的识写。

另外, 古诗文课文后带有新授偏旁的二会字会在生字上方以红色标注相应的偏旁部首, 颜色非常醒目。如二上课文3《英英学古诗》在二会字“静”上标注了新授偏旁“青字旁”。这样的标注让学生在学习生字的同时, 了解汉字的结构, 掌握生字的偏旁部首。

除了笔画、偏旁部首的标注外, 教材在课文后会标注生字的笔顺来为学生学写生字提供一定的指导, 并在课后练习中要求按笔顺描红。如一上《古诗两首》中对于《悯农》和《锄禾》中的所有二会字都清楚地标注了笔顺, 并要求按笔顺描红, 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生字的笔顺标注来更好地学写生字, 养成按笔顺书写的良好写字习惯。

(三) 课文作者姓名标注

在专门的古诗文课文中编排的古诗文文字类助学材料除了以上两种之外, 还会在课文下方以注释的形式标注作者姓名。但标注并没有对作者进行详细介绍, 也没有标明作者的朝代, 对古诗文的重点字词句的注解在课文中也并未编排。苏教版在课文部分对古诗文仅注释作者姓名, 这样的注释是否略显单薄?是否合理?这也成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中备受争议的地方。通过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委老师进行访谈, 笔者了解到苏教版这样的标注编排主要体现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的“避免繁琐化, 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 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简单的标注使得版面简洁大方, 突出了古诗文本身的主体地位, 没有累赘的古诗文注解和翻译, 给学生的学习上留有想象、探究的空间,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体现的是提倡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形式来学习古诗文, 而不是简单地或完全依靠文本注释来学习古诗文。

(四) 古诗文内容相关知识标注

虽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课文形式呈现的古诗文并没有编排字词句的注解、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与古诗文内容相关知识的助学材料。但在第三学段单元练习“诵读与欣赏”、“诵读与积累”中编排的古诗文, 在其下方标注了古诗文中个别字词的解释、相关写作背景等助学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欣赏古诗文。五下练习6“诵读与欣赏”中《清平乐村居》不仅呈现了古诗文, 还在古诗文后对六盘山、长城、苍龙进行了注解, 同时介绍了该词的创作背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些与古诗文内容相关的标注, 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在第一、第二学段单元练习“读读背背”中编排的古诗文并没有作此类标注。这样的标注编排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不同学段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有所侧重, 第一、第二学段单元练习中的古诗文更多的侧重于背诵积累, 而第三学段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单元练习中古诗文更多的侧重于品读与欣赏。

二、图像类助学材料的分析

图像类助学材料是指以图象形式呈现的帮助学生学习的辅助说明性材料, 这里的学习特指古诗文的学习。据研究,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古诗文学习的图像类助学材料主要是插图, 包括课文中的插图和练习中的插图。

(一) 插图数量分布的分析

考虑到由于一篇课文往往有好几页, 每页上或多或少会呈现某些图像, 插图的数量在统计时会出现争议, 因此, 笔者在统计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课文中的插图时, 一篇课文来看, 如果前后两页课文的插图可以基本无缝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图象, 则视为1幅插图。如果只有背景颜色但无任何具体图像的或者是边框类图像则不计为插图。单元练习中编排的古诗文都是以一页或者半页的篇幅呈现, 所对应的插图的数量确定, 都为1篇古诗文配1幅插图。

笔者经过以上的统计处理得到以下信息。从数量上来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的插图数量与教材中编排的古诗文的数量基本一致, 平均一篇古诗文配有一幅插图。但分学段具体来看, 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学段古诗文插图数量多于古诗文插数量, 图文比例1.2:1, 第二学段古诗文插图数量与古诗文插数量相等, 图文比例1:1, 第三学段古诗文插图数量少于古诗文数量, 图文比例0.9:1。因此,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古诗文图文数量比例随学段的上升而降低。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随着学段的提高, 其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 其抽象思维不断发展, 借助插图阅读学习的行为相对而言会逐渐减少, 教材插图数量也相应有所下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古诗文插图的编排上正是考虑到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二) 插图呈现形式的分析

根据插图在教材中的呈现形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古诗文插图可以分为小插图和大背景插图两种。小插图是指插图有明显的边缘界线, 且布局较小, 与古诗文文本相分离, 占独立的空间。大背景插图是指插图铺满整页, 即插图作为古诗文文本呈现的图像背景, 基本占据整页的布局, 有的是几页可以无缝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大背景插图, 或是整幅插图单独成页, 文本在另一页单独呈现。大背景插图相对于小插图而言, 它能更好的衬托渲染古诗文文本, 视觉冲击力较强,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研究发现,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课文中的插图, 基本都是以大背景插图呈现, 低年级段的文包诗类课文有的是小插图和大背景图两者相结合。二下课文9《母亲的恩情》中编排了三幅插图, 前两幅是小插图, 有明显的插图边缘线, 最后一幅属于大背景插图, 分布在两页上, 无缝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大背景插图。另外, 在单元练习中的古诗文插图由于空间布局的限制基本都是以小插图的形式呈现。三上练习6《竹石》在古诗文本的右侧编排了岩竹的小插图, 用以辅助学生对该首古诗内容的理解。

(三) 插图助学功能的分析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课文及单元练习中编排的古诗文插图, 带有直观形象性, 在增加教材美观性与趣味性的同时, 对古诗文文本信息的传达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另外, 这些插图对学生古诗文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插图往往色彩鲜明, 形象生动,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插图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学生直接经验的欠缺, 丰富其感性认识经验,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古诗文的相关内容;插图辅助古诗文文本呈现, 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如五上课文26《清平乐村居》的插图。一所房檐低小的茅草屋, 茅草屋后是一片茂密的竹林, 茅草屋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 溪水潺潺, 小溪一侧长满了莲花, 另一侧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坐在一起一边喝酒, 脸微微泛红, 一边带着醉意聊天取乐, 亲密无间。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院里编织鸡笼, 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 描绘得饶有情趣, 栩栩如生。该插图契合古诗文文本内容, 将这首词以一幅完整生动的图画呈现出来, 惟妙惟肖地向我们展现农村一个五口之家清新优美的环境和各具情态的生活画面, 画面氛围温馨愉快、色彩丰富和谐,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让我们体会到田园的人情之美与生活乐趣。这幅插图能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产生直观的感受,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入境、激情, 激发学生审美表达和创造的欲望和行动, 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和创造能力。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插图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并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词描绘的场景, 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后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综上所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助学系统, 在文字类助学材料上, 十分注重识字与写字助学材料的编排, 与古诗文内容方面相关的文字类助学材料则很少;在图像类助学材料上, 重视插图的编排, 且插图精美与古诗文文本内容贴合, 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古诗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方坚荣, 庞欣.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使用原则及策略[J].文学教育 (中) , 2012, 06:115.

[2]韩芳芳.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的研制规律——基于教科书“教学”功能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06:102-104.

[3]韩芳芳.论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的身份归属——基于教科书结构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09:143-144.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的阅读文类定义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将儿童文学作为低年级学生的主要阅读和学习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遵循新课改的精神, 加强了教材中儿童文学的选编, 尤其是增加了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篇章,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材的适用性, 有利于提升低年级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

一、当前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虽然提高了儿童文学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

1. 儿童文学所占的比例偏低

对比人教版的低年级语文教材, 苏教版的儿童文学在整体教材内容中的比例明显偏低, 选择范围过于狭窄, 儿童文学的质量也明显低于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 不太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模式, 不利于该阶段的语文学习, 甚至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热爱。同时, 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应有的教学成果。

2. 童话主题单一, 模式单调

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童话主题过于单一、集中, 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够丰富。目前所入选的童话内容多偏向于单纯的道德训诫, 表现模式单一, 很容易使学生对同类童话故事失去兴趣。就如《蚂蚁和蝈蝈》的故事中, 蚂蚁和蝈蝈同样都是准备过冬, 蚂蚁勤劳, 蝈蝈懒惰, 所以两者的结果截然不同。通过两者的互相对比, 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勤劳能干的人, 不能懒惰。可能学生刚接触这类故事时会觉得很有兴趣, 但如果再出现类似的内容或是表达形式, 就不太容易吸引到学生的注意了, 这样也不利于后续语文教材的教学。

3. 想象内容过少, 表现形式单一

现阶段, 不管是从课外读物还是动画片中, 学生都能接触到很多发挥丰富想象力的故事内容。纵观我们的教材内容, 全是清一色的拟人童话, 都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动植物的故事来讲述一个道理 (例如《北风和小鱼》《小松树和大松树》《小露珠》等) , 几乎都没有其他类童话的出现, 没有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热爱的奥特曼、喜羊羊之类的故事主角, 这样就容易导致我们的教学内容同现实生活断节, 不利于学生从现实经验的角度来体会童话内容。而且其他体裁的缺乏,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限制了其发散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正确选取童话题材的途径

我们都知道, 这个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 思想集中的时间很短, 思维发散度高, 如果在此阶段教师教授一些枯燥的课文内容, 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还会影响相关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果教材中能够多选取内容丰富、角度新颖的儿童故事,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更多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教授与掌握。

1. 加大儿童文学的比重

在现有基础上, 扩大儿童文学在整体教材内容中所占的比重, 尽量选取不同题材和体裁的儿童文学, 用不同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关注, 培养现阶段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相关知识, 还能感受到乐趣, 从小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2. 增加与儿童影视作品相关的内容

现代儿童在家不仅有电视、电脑, 出门还能看电影, 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儿童影视作品的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接触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现阶段语文教材里的儿童文学内容过于单一, 而且内容也跟现实生活有所脱节, 永远是小乌龟、小青蛙之类的角色, 很难见到时下流行的喜洋洋之类的角色。其实, 这些角色传递给学生的都是一些正确的思想观念, 但后者却显得更为生动有趣,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果教材中能出现一篇以喜羊羊和灰太狼为主的童话故事, 同样是通过故事讲述道理, 相信能吸引所有学生的兴趣吧!

3. 适当引进外国童话

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外国儿童文学也越来越被更多的学生所知道。适当地引进外国童话, 不仅有利于开阔视野, 还能让学生学习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优良的思想品质, 改变现有教材单一的童话模式, 丰富我们的教材内容。

综上所述, 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积极意识到儿童文学在低年级教学中的作用,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还能通过故事的讲述, 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念,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教材改革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生活, 从更利于教育的角度出发, 选取一些更利于低年级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韩晓燕.探讨苏教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选材[J].课外阅读:中旬, 2011 (11) .

[2]黄春平.回归原著读童话——以《丑小鸭》为例引领学生享受童话阅读之魅力[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11 (5) .

[3]夏英.让阅读插上翅膀, 让课堂灵动生成——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4) .

[4]陆宇华.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7) .

上一篇:系统GM下一篇:小肝癌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