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脊柱畸形

2024-07-18

重度脊柱畸形(精选八篇)

重度脊柱畸形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7例, 男6例, 女1例, 年龄14~25岁, 平均21岁。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伴后凸5例, 侧弯135°~150°, 结核性脊柱角状后凸2例, 后凸Cobb’s角135°~180°。

1.2 方法

利用小儿轻便头盆环牵引装置对患者在矫形术前行头盆环牵引, 在头盆环牵引的慢性挣开力的作用下使脊柱周围软组织逐渐蠕变松解延长, 使弯曲的脊柱逐渐伸直, 达到减小后凸侧弯角度、改善患者肺功能及体质、降低软组织张力的目的。牵引速度宜先快后慢, 平均每日升高1~5 mm, 牵引3~6月后, 身高增加10~27 cm。根据牵引效果及患者的具体情况, 进行矫形手术治疗。具体护理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在做头盆环安装前, 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病程长, 身体外观瘦小畸形, 易产生自卑心理, 加之牵引时间长, 对手术的恐惧和对预后的担心易产生紧张焦虑的心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谈, 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计划, 列举成功的病例等, 树立起患者战胜疾病、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1.2.2 牵引速度

在牵引过程中, 适度的牵引速度可预防并发症, 减轻患者的痛苦。首次撑开应达到患者能接受的高度, 在支撑柱上做好标记。牵引早期每天撑开2~5 mm, 牵开的速度应先快后慢, 待患者牵引达一定程度后, 颈部的肌肉因牵拉而绷得紧张, 就应减慢牵引速度至每日1~2 mm[1]。视患者的具体情况, 在3~6月的牵引过程中, 身高能升高10~27 cm。牵引过快, 并发症增加, 患者痛苦较大;牵引过慢, 易出现盆针感染松动、头钉滑脱等。在3~6月的牵引过程中, 可以根据牵引的效果行软组织松解术后继续牵引, 对胸廓畸形严重的患者也可在此期间, 进行胸廓成形术[2], 直至达到最佳矫形手术时机。

1.2.3 螺钉的护理

保持头钉和盆针穿刺皮肤干燥清洁, 每日用碘伏消毒2次, 防止感染。牵引过程中由于头钉、盆针的局部刺激、松动或移位可引起局部疼痛, 应重视患者的疼痛主诉, 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 调整头钉、盆针的位置, 必要时更换, VAS评分≥4分时给予药物对症治疗。

1.2.4 活动与休息

在牵引期间, 鼓励患者在床上多做四肢活动, 尽早下床活动, 但要做好防护, 病房挂醒目防跌倒标示牌, 讲解防跌倒的注意事项。活动时有人陪护, 不可剧烈活动及打闹, 避免到人多的地方。鼓励患者多做行走、站立及下蹲的活动, 使椎间关节蠕动和松解, 降低软组织张力, 使弯曲的脊柱容易牵拉变直, 且运动可以防止骨质脱钙[3]。卧床休息时, 将三个海绵垫置于床的上、中、下部, 使头环和盆环置于两个海绵的间隙, 腰背部用海绵垫实, 不可悬空在架子上, 影响患者的休息与睡眠, 以及引起牵引针的移位及松动。

1.2.5 呼吸功能训练

患者均存在胸廓畸形, 胸腔容量不同程度减小, 呼吸运动受限致限制性通气不足, 肺活量低, 心肺功能差。因此在头盆环牵引期间, 加强对呼吸功能的训练尤其重要。具体方法:⑴吹气球法:给患者准备多只普通加厚型小气球, 鼓励患者一次性将气球吹得尽可能大, 放松5~10 s, 然后重复上述动作, 每次10~15 min, 3次/d。⑵深呼吸运动。深吸气后屏气数秒后用力呼气 (尽量延长呼气时间) , 3次/d, 50下/次。⑶有效咳嗽:嘱患者深吸气, 在吸气末屏气片刻后行爆破性咳嗽, 将气道内分泌物咳出。⑷扩胸运动:3次/d, 30下/次。⑸呼吸功能训练器训练。⑹对吸烟患者, 入院后劝其戒烟。

1.2.6 骨质疏松的预防

患者因进食差, 摄入钙不足;心肺功能差, 运动量不足等多种原因致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影响头盆环的固定, 可使牵引针松动或无法固定, 达不到牵引的目的及影响术后骨愈合。在牵引期间, 鼓励患者进食及活动, 积极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如肌肉注射鲑降钙素, 口服盖三淳胶囊、阿仑膦酸钠片、钙剂等药物, 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及时调整。

1.2.7 加强营养

患者的脊柱畸形导致不同程度的消化器官受压, 易产生食欲减退, 消化不良, 导致消瘦、营养不良或贫血, 应向患者讲解增加营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粗纤维的饮食, 贫血患者必要时输血。

1.2.8 练习床上使用便器

在牵引前及牵引初期有计划地训练患者床上使用便器, 2~3次/d, 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 以避免牵引期间夜间起床排便引起的不便, 以及为矫形术后长时间卧床做好准备, 避免发生尿潴留及便秘。

1.2.9 并发症的观察

⑴脊髓、神经损伤:在头盆环牵引后期, 应警惕过度牵引损伤脊髓、神经。脊髓损伤可致下肢无力;迷走神经损伤可致呛咳、吞咽困难或发声困难。臂丛神经损伤可致上肢麻木、无力、放射性疼痛。股神经损伤可致膝反射消失, 大腿前部内侧感觉障碍;坐骨神经损伤可致小腿外侧麻木和下肢无力。如果发生脊髓、神经损伤症状, 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停止继续撑开, 甚至可调回2~5 mm, 直至症状消失后再继续牵引, 如症状反复出现, 则已达到牵引极限, 须停止牵引, 待完全恢复正常后准备内固定手术治疗。⑵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因肠系膜上动脉牵拉受压, 导致部分肠道血供稍差, 患者可出现上腹疼痛、呕吐等症状, 应立即放松牵引, 取左侧卧位, 给予禁食、补液和胃肠减压, 待症状完全消失后, 仍可再牵引[4]。

2 结果

本组7例患者, 2例盆针穿刺部位有少许分泌物, 经加强局部消毒治愈;1例发生头钉穿刺点疼痛, 给予及时位置调整及药物对症治疗好转;余4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牵引后Cobb’s角减小为62°~70°, 顺利进行后期矫形术, 术后好转出院。

3 讨论

极重度脊柱畸形是指畸形角度 (Cobb’s角) >135°的脊柱畸形, 包括后凸、侧弯畸形。其特点为发病年龄小, 发展迅速, 脊柱畸形僵硬, 胸腔、腹腔受压, 心肺功能严重受损, 病死率极高。当前该类患者行矫形手术治疗存在的问题为手术操作复杂, 手术风险大, 术后并发症多, 患者耐受性差。通过术前对患者实行长期头盆环缓慢持续牵引, 使患者脊柱周围软组织逐渐蠕变松解延长, 使弯曲的脊柱逐渐伸直, 达到减小后凸侧弯角度、改善患者肺功能及体质、降低软组织张力的目的, 使极重度脊柱畸形变为中、轻度脊柱畸形, 简化手术操作, 降低手术风险。患者在牵引期间, 加强呼吸功能的训练, 适当活动及休息, 加强营养, 积极预防骨质疏松, 从而提高患者的耐受能力, 但由于牵引时间长达3~6个月, 容易发生钉道感染、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通过耐心的健康教育、密切的病情观察、合理有效的护理, 可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为后期的矫形手术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春明, 罗绍坚, 黎超伟, 等.头盆环牵引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103例报告[J].现代医院杂志, 2003, 12 (3) :9-10.

[2]徐月琼, 吕霞, 田慧中.重度脊柱侧弯病人头盆环牵引中的护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 (17) :1218-1219.

[3]刘志慧, 张云颖.脊柱侧弯矫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2007, 2 (36) :207-208.

脊柱畸形矫形术麻醉方法分析 篇2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畸形行脊柱侧凸手术的麻醉方法的临床效能。 方法: 选择2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行脊柱侧凸手术治疗麻醉方法进会分析。结果:手术时间为130~230 min,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230~1500 ml,术后无神经损害等症状,麻醉效果满意,术后外观恢复良好。结论:手术和麻醉医师术前还应向患者交代病情,说明手术的目的和大致程序,拟采用的麻醉方式,以减少患者的顾虑。

【关键词】脊柱畸形;脊柱侧凸手术;麻醉

脊柱侧凸是指脊柱侧向弯曲伴有旋转的脊柱畸形。手术治疗的目标是重建脊柱的生理弧度,尽可能融合少的节段和减少假关节的发生率。选取临床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行手术治疗麻醉处理方法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2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16~59岁,体重42~76kg。特发性脊柱侧凸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例,神经纤维瘤性脊柱侧凸1例。脊柱侧凸前路或后路矫形术治疗。

1.2 麻醉

1.2.1 手术体位 脊柱侧弯手术常采取俯卧位,可造成胸部和腹部活动受限,胸廓受压可引起限制性通气障碍,使潮气量减少,如果麻醉浓度掌握不好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病人则有缺氧的危险。而腹部受压可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使静脉血逆流至椎静脉丛,加重术中出血。因此,俯卧位时应取锁骨和髂骨为支撑点,尽量使胸腹部与手术台之间保持一定空隙。由于手术时间较长建议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如果采用区域阻滞麻醉,则应加强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监测,特别是无创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的氧合情况,然而近年来开展胸腔镜下脊柱侧弯矫形术大多采取侧卧位对循环和呼吸功能影响不大,麻醉管理也相对较为简单。

1.2.2 麻醉前准备和监测 应尽量减少术前的焦虑和不安情绪,力争做到消除对手术和麻醉的顾虑和紧张,并完善各项术前检查,纠正各项异常,使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均能较好地耐受手术[1]。手术和麻醉医师术前还应向患者交代病情,说明手术的目的和大致程序,拟采用的麻醉方式,以减少患者的顾虑。对于情绪过度紧张的病人手术前晚可给予适量的镇静药,如地西泮5~10mg,以保证患者睡眠充足。术中监测是保证患者安全和麻醉及手术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措施,血压、心电图、SpO2以及呼吸功能的监测应列为常规。由于手术创面大,失血多,加上采用俯卧位,提倡行桡动脉穿刺直接测压,如有必要还应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以便指导输血、输液和控制性降压。

1.2.3 麻醉方法 如浅全麻+硬膜外麻醉、全麻+控制性降压,均行安全、有效的控制呼吸方式。成人如手术简单、时间不长亦可在硬膜外阻滞或局麻下进行。插管后要妥善固定气管导管,以防止术中导管脱落。吸入麻醉(如恩氟烷或异氟烷+氧化亚氮+氧气)+非去极化肌松药、静脉麻醉(如静脉复合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一般认为以吸入麻醉为佳。

1.2.4 唤醒试验 要使唤醒试验成功,病人必须能够活动,故肌松剂必须近乎完全清除掉或使其逆转。吸入性麻醉药和长效麻醉药必须在唤醒试验前较长一段时间便停止,否则病人将无反应[2]。手术医师应在做唤醒试验前30min通知麻醉医师,以便让麻醉医师开始停止静脉麻醉药的输注和吸入麻醉药的吸入;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应使用加速度仪或周围神经刺激器监测肌松程度,若肌松未恢复,应在唤醒试验前5min左右使用阿托品和新斯的明拮抗。喚醒时,先让患者活动其手指,表示患者已能被唤醒,然后再让患者活动其双脚或脚趾,确认双下肢活动正常后,立即加深麻醉。在减浅麻醉过程中,患者的血压会逐渐升高,心率也会逐渐增快,因此手术和麻醉医师应尽量配合好,缩短唤醒试验的时间。

2 结果

手术时间为130~230 min,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230~1500 ml,术后无神经损害等症状,麻醉效果满意,术后外观恢复良好。

3 讨论

脊柱畸形矫形术不仅采用了许多新的固定材料和方法,而且趋向微创手术发展,但手术仍较精细和复杂,而且一旦发生脊髓神经损伤,将造成病人的严重损害,甚至残废。因此,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以确保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讲行显得尤为重要。脊柱手术多在全麻下进行,术后疼痛发生时,可先给予二氢埃托啡、镇痛新、美散痛等弱效麻醉性镇痛药口服,对呼吸和循环影响少,亦无胃肠道禁忌,应用方便[3]。效果不佳者,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哌替啶、吗啡等强效镇痛药。对于术后精神压力较大和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易联用神经安定药。对于疼痛剧烈或需反复给药者,亦采用静脉PCA,常用药物有芬太尼、舒芬太尼和阿芬太尼等中短效麻醉性镇痛药。

参考文献

[1] 徐启明,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4275.

[2] 徐澄,王大柱,邓迺封,主编.骨科麻醉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4-143.

重度脊柱畸形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患者60例, 其中男4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38.0±18.7) 岁, 病程7~38 (17.3±10.7) 年。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部酸痛以及疲劳感, 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 患者的髋关节以及颈椎活动受到了明显限制。

1.2方法采用跳跃式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在全脊柱X线片或者矢状位CT上对患者的腰椎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与脊柱整体后凸角进行测量。在患者站立位全身侧位照片上对患者矢状面的平衡距离进行测量。手术前将矫正患者颌眉角与矢状位的失衡作为目的, 然后再根据患者后凸畸形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段测量, 以正常脊柱与颌眉角的生理曲度和力线特点为依据, 对截骨的部位和角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因为受到了肋椎关节以及胸廓的阻挡, 因此在胸椎截骨上存在很大的风险, 首先要在L3附近进行截骨操作, 将患者的腰椎前凸重建起来, 并可代偿增大的胸椎后凸, 然后再在L1或者T12截骨段将胸腰段±5度Cobb角恢复, 要确保双节段截骨之间至少要间隔一个椎体, 便于脊椎序列的恢复。在双脊椎截骨的角度叠加通常在70~80度, 以此来完成TLKA以及颌眉角的矫正, 确保手术完成后矢状位的畸形基本得到矫正。通过计算机模拟确认截骨的部位以及角度, 采用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方法在患者双脊柱截骨即将完成之时, 在一侧交替安装临时固定棒, 避免因为对侧截骨间隙不稳而对脊髓造成损伤, 咬除椎弓根内壁以及椎体后壁, 使已经切除的椎体呈现前窄后宽的楔形间隙。采用计算机对截骨的角度进行模拟, 将钛棒预弯, 使其到达脊柱截骨复位之后的固定角度。在确保截骨平面稳定的基础上, 对手术床进行适当调整, 使患者的脊柱向后伸, 将海绵垫逐层去掉, 闭合截骨间隙, 要注意防止矢状位移位。在C型臂X线机的透视下对截骨的矫正角度进行确定, 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对器械进行进一步加压, 将患者截骨的间隙闭合起来。

1.3观察指标通过三维CT、全脊柱X线片以及患者站立位全身侧位的大体照片对患者的腰椎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整体后凸角以及矢状位与颌眉角的失平衡距离进行测量。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85~430 (301±23) min, 术中出血量为850~4700 (3061±250) ml。所有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后凸畸形外观得到改善, 并且矢状面失平衡也得到改善, 均能够进行仰卧睡眠以及平视行走。所有患者的矫正度均未出现丢失的现象。对患者手术前后的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进行研究与分析可知, 见表1。术前与术后颌眉垂线角、矢状位失平衡距离、L1-S1前凸角、T11-I2后凸角、脊柱整体后凸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与术后各指标比较, 矫正度均未出现明显的丢失,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术前比较, *P<0.05

3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脊柱附着点及骶髂关节炎性反应为主要症状疾病, 属风湿病范畴, 是血清脊柱关节病的一种[3]。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出现会使患者在平卧与行走时出现困难, 如果患者后凸十分严重, 则会对其内脏功能与脊髓神经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 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正常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4]。跳跃式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能够较好的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使患者能够恢复平视, 对脊柱矢状面平衡能够进行有效重建[5]。由于晚期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的前柱已经完全骨化, 传统的截骨术难以达到完全矫正的目的, 而跳跃式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主要适用于脊柱前柱骨化较为严重的长圆弧形重度后凸畸形, 并且能够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60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患者术后的颌眉垂线角、矢状位失平衡距离、L1-S1前凸角、T11-I2后凸角、脊柱整体后凸角较术前明显改善, 并且随访后的矫正度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丢失现象。亦证明了跳跃式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显著, 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跳跃式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

参考文献

[1]伍佳剑, 马华松, 王蒙, 等.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术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 11 (6) :467-471.

[2]陈志明, 马华松, 王晓平, 等.两种截骨矫形术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4, 17 (10) :739-744.

[3]郭鸿飞, 张永刚, 姚子明, 等.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术中大量出血的预测[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4, 16 (10) :751-755.

[4]钱邦平, 邱勇, 季明亮, 等.复位导向器在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 19 (9) :793-798.

重度脊柱畸形 篇4

全书分两部分, 22章, 定价235元。

全国新华书店和医学专业书店有售, 人民军医出版社邮购 (九折优惠) 。

邮购电话:王群010-51927278;

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术围手术期护理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68例脊柱侧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 观察组中男28例、女47例, 年龄 (15.21±3.05) 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49例, 年龄 (16.45±3.81) 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病史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1.2.1 术前护理

(1) 术前评估: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 前期治疗情况, 引导和安排患者做术前检查包括心电图检查、X射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常规、尿常规、肌酐、尿素氮等常规实验室检查, 评价患者的心肺功能。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能承担手术创伤。 (2) 心理辅导:脊柱侧凸患者因身体畸形, 普遍有心理自卑和缺乏自信心, 一方面渴望通过手术得以矫正, 另一方面担心甚至恐惧手术带来更严重的后果。且患者多年龄较小, 对病情认知不清, 因此术前应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悉心的病情告知, 介绍相关的手术知识, 针对性的鼓励, 使患者在手术前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3) 术前准备:备血、备皮、药敏试验, 嘱咐患者加强营养, 并指导病人练习在病床上大小便、俯卧位等, 以便适应术后长期卧床。最后交代患者术前12 h禁食、4 h禁饮。

1.2.2 术中护理

(1) 生命体征检测, 手术全程心电仪监测心率、血压、脉搏等体征, SPE监测神经功能, 并监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 如手术发生意外情况和及时处理。 (2) 无菌操作, 保持无菌手术区。 (3) 手术配合, 配合医生, 做好器械、设备、设施等递送, 高效完成手术。

1.2.3 术后护理

(1) 生命体征检测:术后患者体质较弱, 生命体征不稳定, 需24 h监测, 避免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等情况, 发现异常, 及时通知医生。 (2) 一般护理: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保持创伤口的清洁和病床清洁等, 注意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是否受损, 对患者疼痛的处理等, 及时汇报医生, 采取相应的措施。 (3) 术后患者长期卧床, 易导致分泌物积聚, 发生肺部感染, 因此肺部感染护理为本病具有专业特色的重点护理, 引导患者做有效咳嗽、深呼吸等运动, 依照病情加入雾化吸入, 轻拍背部等, 并遵医嘱, 适量加以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 (4) 预防压疮及胃肠道护理:嘱咐患者每2 h更换体位, 避免长期卧床导致压疮, 本手术中可能由于神经受到牵拉等因素出现腹胀等症状, 酌情给予患者腹部按摩、热敷、药物缓解, 并嘱咐患者定时活动, 在饮食上从流食过度到普食,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5) 出院指导:对患者进行出院教育, 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 防止患者因不良生活习惯而引发术后并发症。且对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随诊调查, 评估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的即刻矫形率与末次随访矫形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3 讨论

脊柱侧凸畸形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 及时矫形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矫形术手术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其难度大, 创伤大, 风险系数较高, 术后护理复杂并且专业性高, 因此, 在临床中运用围手术期护理能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和预后效果[2]。前期研究表明, 围手术期护理在临床中的引入能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使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3,4]。

本病的病情复杂, 手术实施难度大, 术后恢复周期长, 围手术期护理中具有专业特色[4], 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心理辅导:本病患者年龄偏小, 部分为先天性病人, 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畸形可能造成心理不同程度的受创, 医护人员的态度和关心有利于建立患者恢复的信心。 (2) 针对患者术后长期卧床可能产生的身体其他反应, 及时做出预防和对应护理, 避免术后并发症的高发率[5]。

本研究发现, 在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术采用围手术期护理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在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术中的作用和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50例脊柱侧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 (75例) 和对照组 (75例) , 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比较两组的术后即刻矫形率、末次随访矫形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两组的即刻矫形率与末次随访矫形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满意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脊柱侧凸畸形,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泽章.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6, 11 (2) :126-132.

[2]李明.脊柱侧凸矫形对患者术后综合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 12 (9) :653-654.

[3]庄伟鹏, 张秀红.脊柱侧弯畸形矫正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9) :41-42.

[4]安永慧, 赵金彩, 马清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20例围手术期护理[J].河北医药, 2009, 31 (1) :118-119.

重度脊柱畸形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 例,男8 例,女11 例;年龄5~16 岁,平均10.2 岁。共21个半椎体,T5、6、8及L4、5各1个,T9、11、12及L1、2各2个,T10、L3各3个,其中2 例各有2个半椎体,1 例为T8、9半椎体,1 例为L3、5半椎体。术前Cobb′s角30°~95°,平均52°,术前常规行椎管造影、CT三维重建检查,发现脊髓纵裂畸形3 例,脊髓栓系1 例。

1.2 术前准备

a)完善手术前各项检查:血常规、凝血系列、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电图等检查。b)术前常规拍全脊柱站立正侧位及仰卧位左右Bending位X线片,准确测量Cobb′s角,判断需要矫正的主弯,评价脊柱代偿弯的柔韧性,确定融合及内固定节段,预测矫正度数。c)术前行椎管造影、CT三维重建等检查,确定半椎体位置及与相邻椎体的关系,了解椎管内有无畸形及脊髓纵裂。d)肺功能检查,评估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指导围手术期处理。

1.3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根据手术方式选择体位。a)前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固定:患者侧卧位,凸侧在上。根据半椎体的位置可采用开胸、经第10肋的胸腹联合入路、经第11肋的胸膜外腹膜后联合入路或腹膜后入路。显露脊柱,结扎节段血管,充分显露半椎体及其上下椎间盘。用骨刀及刮匙将半椎体、上下椎间盘和相邻椎体的软骨终板切除,后方切至硬膜,并将切除后的残留间隙修整为“V”形,若畸形僵硬,则同时行多节段松解。凸侧椎体侧面椎体螺钉植入,连接杆塑形后进行旋转三维矫正,做纵向加压、合拢并锁紧螺栓固定。用明胶海绵保护硬膜,将咬除的松质骨剪为碎骨块稀疏地植于“V”形间隙,用胸膜或腰大肌覆盖后关闭切口。b)前路切除半椎体、后路矫形固定:患儿侧卧位,先从前路显露胸椎或腰椎,切除半椎体前侧的椎体和椎间盘,方法同前。关闭前路切口后,改俯卧位,以半椎体为中心,后正中切口,显露棘突、椎板、小关节和横突,切除半椎体的横突、棘突、椎板和残留的部分椎弓根。适当咬除上下椎体的椎板,以免加压时椎板压迫硬膜和脊髓。将适宜长度的棒预弯后与凸侧钉钩相连并加压,直到椎板间隙基本闭合。加压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硬膜有无明显褶皱,产生褶皱时应停止加压,并进一步咬除椎板,以防脊髓损伤,行唤醒试验或在加压过程中行脊髓监测,确定脊髓功能无影响后锁定装置,再于凹侧放棒锁定,行椎板、关节突关节及横突间植骨后关闭切口。c)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矫形固定:患者俯卧位,以半椎体为中心,后正中切口,长短根据固定节段而定。暴露双侧椎板至小关节外侧,经X线准确定位半椎体后,胸椎半椎体应显露肋骨近端约4 cm。于半椎体上、下相邻脊椎安放椎弓根钉或钩,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先剥离取出内侧段肋骨以备植骨,切除半椎体棘突、椎板和横突,骨膜下剥离至半椎体侧前方,暴露半椎体,行“蛋壳样”半椎体刮除,选适宜长度棒,预弯矢状面生理弧度,与钉、钩连接加压固定,半椎体软骨壳内、椎板植骨。

1.4 术后处理

术后24~72 h拔引流管,抗生素使用5~7 d预防感染,3~7 d起床活动根据内固定稳定情况,选择支具固定3~6个月,术后每6个月拍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一次。

2 结 果

手术时间为130~370 min,平均176 min;术中出血400~1 700 mL,平均750 mL。长节段固定11 例;短节段单侧固定2 例,短节段双侧固定6 例。固定融合节段为2~11个椎体,平均4.8个椎体。术后侧凸Cobb′s角为0~45°,平均为35.4°,平均矫正率63%。身高增加0.5~7.5 cm,平均5.2 cm。围手术期并发症:2 例下肢感觉过敏,经脱水、激素等治疗,出院前症状消失;1 例L3、4椎体钉松动,经再次手术调整固定,1 例发生切口感染,经清创、闭式冲洗引流等处理,感染控制、切口愈合。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2 例出现交界区“附加”现象,其余病例,半椎体切除区骨愈合良好,无断棒、脱钩等并发症。

3 讨 论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先天性半椎体导致脊柱生长不平衡,脊柱为了平衡,在半椎体所形成的畸形段的上下发生代偿性变化,并随着病程的推移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因此早期的手术介入不仅能防止神经受累,而且能在脊柱出现结构性代偿前,最大限度纠正畸形[1]。Callahan等[2]认为在患儿4 岁前行半椎体切除术可获得较好的矫形效果。Lazar等[1]报告一组病例的平均手术年龄为18个月,矫形率为77%,他们认为3 岁前手术可获得更好的矫形效果。仉建国等[3]认为,小儿由于骨质较软,且受内固定器械的限制,主张4~6 岁手术。盛伟斌等[4]认为,对半椎体所致脊柱畸形,在观察和随访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其未发展至严重畸形、代偿性侧后凸无结构性改变、尚能达到局部短节段矫形和良好效果的前提下,可等待患儿年龄较大时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因此建议在5 岁以上进行手术较为合适。本组手术时平均年龄为10.2 岁,与病人就诊较晚有关。

3.2 固定融合范围的选择

固定节段依据患者年龄、侧凸程度、是否存在代偿性弯曲及代偿性弯曲是否出现结构性改变等因素来决定。若患儿年龄小、畸形程度轻、无明显代偿性弯曲或代偿性弯曲尚未出现结构性改变及半椎体切除后稳定性较好,可使用短节段固定。即固定的顶端和远端分别位于半椎体上、下各一个椎体,偶尔扩大为两个椎体(邻近节段内固定失败或稳定性不佳者);若患儿年龄大、畸形程度重及代偿性弯曲伴有明显结构性改变时,通常需进行双侧长节段固定,固定节段不局限于半椎体上、下各1~2个椎体,一般远端应固定至稳定椎或稳定区,以达到脊柱的稳定和矫形,其中远端融合固定位置的选择非常关键,即在最小融合固定范围的前提下,维持脊柱矢状和冠状面的平衡。所以,术前除对全脊柱站立正侧位X线片进行仔细观察和评估外,还应拍摄仰卧位左右侧屈X线片,以判断融合固定范围。一般来说,其远端融合固定至稳定椎,如明显少于稳定椎,可能会由于融合固定远端出现“附加”现象而导致脊柱失平衡。若明显超过稳定椎,不仅扩大了融合固定范围,丢失活动节段,而且在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产生“曲轴”现象或前凸。

3.3 半椎体切除的意义

由于半椎体的存在,导致脊柱两侧椎体生长不同步,出现脊柱侧弯或后凸,通过半椎体的切除,直接去除了致畸原因,同时可使脊柱得到松解,减小了矫正的阻力,增加矫正效果,降低神经损伤的风险。半椎体切除后,椎体间可得到良好的植骨融合,避免生长过程中“曲轴”现象的发生。

3.4 手术中注意的问题

脊柱侧凸矫正后,脊柱的最终矫正效果要靠良好的骨性融合来维持,因此,矫正固定后,骨融合显得特别重要。切除部位常残留有间隙,此时必须进行植骨融合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但植入的碎骨块有可能移位压迫脊髓,必须对脊髓加以保护。一般对于间隙不大的用明胶海绵保护,对间隙比较大的用钛网加以保护。本组只有1 例用了钛网植骨。

矫正冠状面畸形时,不能忽视矢状面的平衡,否则,将影响矫形效果,使脊柱失去平衡,要恢复和维持胸椎生理性后凸和腰椎生理性前凸。

术中要控制出血。术中病人腹部避免受压,降低腹压;半椎体切除过程中,椎体松质骨创面渗血较多,应边切边用骨蜡封闭骨面止血,软组织渗血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麻醉选择控制性低血压可减少术中出血。

参考文献

[1]Lazar RD,Hall JE.Simultaneous anterior andposterior hemivertebra excision[J].Clin Orthop,1999,(364):76-84.

[2]Callahan BC,Georgopoulos G,Eilert REHemivertebral excision for congenital scoliosis[J].Pedatr Orthop,1997,17(1):96-99.

[3]仉建国,邱贵兴,刘勇,等.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矫治脊柱侧后凸[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5):257-261.

重度脊柱畸形 篇7

先天性脊柱疾病在医学类疾病中占有较大比例, 影响部分人群身体健康。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日益提高, 解决脊柱畸形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更加重要。目前, 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 由此对患者的健康有很大威胁, 甚至有较高的致残率。X线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现对近几年来医疗工作中遇见的先天性脊柱疾病的病因病理、早期X线影像学表现等加以综述, 以提高工作中对该类疾病的检出率, 提高诊断质量, 解决病患疾苦和安危。

1 先天性脊柱畸形的分类

经过早期X线平片可将先天性脊柱畸形分为:一类I型, 椎体形成缺陷, 如楔形椎、蝴蝶椎;二类II型, 椎体分节不良及椎体附件畸形, 如单侧分节不良, 形成脊柱侧弯, 椎体附件畸形形成的椎板峡部骨不连;三类III型, 畸形段椎体内脊髓的畸形, 如椎管狭窄等。

2 先天性脊柱畸形的病因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2.1 原发性脊柱侧弯

(1) 原发性脊柱侧弯经过观察多见于女性, 6~7岁发病, 10岁后继发骨化中心出现, 侧弯迅速发展, 1~2 a后即产生严重畸形。侧弯多发生在胸腰段, 多突向右侧, 其上下分别有2个代偿性的小弯, 形成脊柱的“S”畸形。因此, 患者胸廓发生改变, 上身出现明显倾斜现象, 左右肩部出现不协调, 身高同时也受到影响, 严重者会影响上肢功能等。

(2) 脊柱侧弯多呈“S”形弯曲, 原发侧弯部位的椎间隙不等宽, 凸侧宽, 凹侧窄[1];脊柱侧弯常伴有脊柱扭转, 表现为椎体向凸侧移位, 而棘突向凹侧移位 (如图1所示) 。

2.2 蝴蝶椎

(1) 蝴蝶椎是一种脊柱椎体畸形, 是因胎生期中某一个或椎体的2个软骨中心联合异常, 椎体成为左右对称的2个三角形骨块, 又称为矢状椎体裂。在正位X线片上形似蝴蝶的双翼, 故称蝴蝶椎[2]。如果一侧的软骨中心不发育, 则成为半椎体。

按椎体欠缺情况不同, 把蝴蝶椎分为2类:第1类 (或称双“D”型) 只有恒存的矢状裂隙;第2类 (或称双楔形) 为由部分后部半椎体及恒存的矢状裂隙及冠状裂隙形成, 而椎体前半缺如或发育不良。第1类较第2类常见, 并以胸椎、腰椎为好发部位。此类如发生在胸椎, 患者胸廓易畸形, 患侧肋间隙不等宽、不协调, 甚至影响患者呼吸功能;如发生在腰椎, 患者出现驼背, 椎体不稳等。

原发侧弯相当于T10椎体, 向右凸, 其椎间隙不等宽

(2) 此类畸形所累及的椎体椎间隙较相邻的正常椎间隙可变窄、变形, 椎弓根间距增宽, 椎体发育畸形, 椎体显示左右2块三角形骨块, 一侧较大, 另一侧甚小, 中间略分开, 椎体肥大增生 (如图2所示) 。

2.3 脊柱裂

(1) 脊柱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 是椎弓正中部愈合不全, 同时脊膜和神经组织从该处脱出[3]。临床上常分为隐性脊柱裂和囊性脊柱裂, 前者指仅有椎板缺如而无椎管内容膨出, 椎管向背侧开放, 以骶尾部多见;囊性脊柱裂指椎管内容从骨缺损处膨出。脊柱裂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 偶在体检时才发现, 称为“隐性脊柱裂”。

(2) 隐性脊柱裂一般不引起神经症状, 常在X线检查时偶尔发现, 但比较严重时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甚至可引起死亡性的脊髓完全开放[4]。正位片显示椎弓中央有透亮裂隙, 椎板部分或完全缺如。其棘突可完全缺如, 亦可以发育较小, 甚至游离在透亮间隙内, 称为游离棘突 (如图3所示) 。

2.4椎板峡部骨不连

(1) 椎板峡部位于椎弓的上下关节突之间, 是常见的椎弓缺损, 此处断裂可为先天性发育异常, 也可为后天暴力所致。单纯峡部裂可无临床症状, 多发生在腰5、骶1, 且为双侧, 患者可伴有脊柱滑脱现象。

(2) X线表现为椎弓峡部裂隙, 裂隙边缘硬化, 不规整。常规正侧位片因重叠常常导致峡部显示不清, 故通常摄取斜位片为检查此病的最佳方法, 一般取35~45°, 正常椎弓显示为“猎狗”形态[5], 其颈部为峡部, 峡部裂时“狗颈部”可见一条带状裂隙, 宛如戴了一个项圈 (如图4所示) 。

S1椎体中央可见透光区, 骨皮质不连续, 部分椎板缺损

腰椎斜位片示L5椎弓峡部可见纵行透光带, 如“狗颈部”戴项圈

2.5 椎管狭窄

(1) 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中央椎管和外侧椎间孔任何部位容量的减少与内容物的不相适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6], 常见于颈段和腰段。根据病因不同, 分为先天性、获得性、混合性。先天性椎管狭窄较少见, 多见于软骨发育不全、黏多糖和椎弓根肥大等疾病;获得性一般为外伤性, 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混合性一般为椎管狭窄症两者以上等, 多在50岁以后出现, 主要症状是腰腿痛、间歇性跛行, 严重者双下肢无力, 括约肌松弛、大小便障碍或轻瘫现象。

(2) 正位片椎体骨质增生, 两侧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 关节面的方向接近矢状位。椎弓根增粗, 椎弓根间距变窄, 椎板增厚, 密度增高。侧位X线片显示椎间隙狭窄, 椎弓根变短, 椎弓及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 密度增高, 椎体滑脱。

3 讨论

先天性脊柱畸形是临床少见的一种矫形疾病, 有多种原因引起, 并且临床种类较多, 不易早期发现, 病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 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针对多种脊柱畸形疾病, 尤其针对儿童, 应加强早期的筛查与准确诊断, 并做到及时、规范治疗,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患者终身瘫痪的概率。对于多种先天性脊柱畸形疾病, 在早期X线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筛查、定性的作用, 及时反馈患者的病情, 有利于临床的早期治疗。因此, 利用X线早期诊断此类疾病显得尤为重要。

先天性脊柱畸形的临床早期诊断:先天性脊柱畸形、脊柱及附件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脊柱非生理性弯曲, 包括脊柱的侧凸、后凸、旋转畸形。而利用X线平片早期检查作为脊柱畸形的首选检查内容之一, 尤其对脊椎畸形的分类、评估进展及危险性的基础性检查显得尤为重要[7]。早期X线影像学检查表现:椎体畸形占多数, 如半椎体、蝴蝶椎;椎体附件畸形, 如峡部裂、棘突缺如;畸形段椎体内脊髓各种畸形, 如椎管狭窄。脊柱畸形常导致严重的躯体轮廓畸形, 影响心肺功能, 下肢肢体及患者心理、精神障碍, 早期检查发现和治疗对患者的愈后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X线检查可在早期发现脊柱畸形, 并可对其进行定性分析以及定性诊断, 为今后的尽早治疗赢得最佳治疗时间, 使患者尽早康复, 有效降低了脊椎畸形患者致残率,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解决脊柱畸形患者疾苦和安危, 是临床辅助检查中尤为重要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祁吉.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73-274.

[2]傅长根, 陈配荣, 张雪斌.X线读片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5.

[3]堀尾重治.骨与骨关节X线摄片及读片指南[M].江钟立, 译.7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87.

[4]张兰英, 郑红云, 魏洁.脊柱裂外科手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12) :1 123.

[5]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 107.

[6]李康印, 解朋波.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J].中国骨伤, 2009 (10) :747.

重度脊柱畸形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0例, 男8例, 女12例, 年龄14~16岁, 平均15岁。术前脊柱侧弯Cobb角42°~110°, 平均76°, 均行后路脊柱侧弯矫形术, 术后Cobb角为0°~35°, 身高增高6~10 cm。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多为青少年, 由于脊柱侧凸影响正常的生活、就业, 多数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 对疾病的发展和自己的未来感到恐惧和沮丧[2]。作为责任护士, 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患者入院后必须主动热情的接待, 详细介绍病区环境, 科室规章制度, 主管医护人员并送上爱心卡,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及恐惧心理, 为患者做好心理疏导, 介绍成功病例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 说明手术目的及术前, 术后的注意事项, 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鼓励家长、同学、老师探视, 加强家庭, 社会支持系统, 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和配合手术治疗。

2.1.2 术前准备

2.1.2. 1 完善术前检查除了常规的实验室生化检查外, 术前必须完善心肺功能的特殊检查, 肌电图, 全脊髓磁共振, 备血, 做好药物过敏试验, 检查患者双下肢感觉, 运动情况以及肛门括约肌功能情况并作详细记录, 以备术后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做对比依据。

2.1.2. 2 呼吸功能训练患者由于肺扩张受限, 肺活量减少, 术后全麻后极易引起肺不张及肺炎, 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术前应嘱男性患者戒烟, 预防感冒并进行肺功能训练, 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常用有吹气泡及吹气球训练, 深呼吸, 有效咳嗽。吹气球:患者取坐位或立位, 先吸一口气, 然后尽力将肺内气体吹入气球内;深吸气, 呼气训练:患者平卧, 护士置双手距离患者胸壁1 cm, 吸气时要求尽最大努力扩胸去触及双手掌心, 呼气时用双手挤压前胸部和腹部, 抬高膈肌, 以帮助呼出残气;有效咳嗽训练:指导患者先深吸一口气, 在吸气终末屏气3 s, 然后爆发性咳嗽, 将气道内分泌物咳出。以上方法每天锻炼2次, 每次15~20 min。

2.1.2. 3 体位训练手术体位多采用俯卧位, 手术时间长, 术前对患者进行俯卧位训练, 提高胸廓及髂部皮肤的耐受性, 以适应手术中长时间卧位的需要;指导教会患者正确轴线翻身, 以便术后配合翻身, 保证治疗效果, 预防褥疮;训练患者卧床大小便, 预防术后不习惯引起便秘和尿潴留;训练患者床上进食, 进水, 学习卧床服药的方法,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2.1.2. 4 唤醒试验指导术前训练患者听从命令握拳, 做足趾伸屈活动, 以便术中在麻醉状态下理解医师的命令动脚趾, 可及时发现脊髓有无损伤, 减少神经系统的并发症。

2.1.2. 5 术前备皮有研究证明[4], 任何剃毛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和细菌移生。因此, 术前手术野皮肤的清洁消毒非常重要, 这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备皮范围:要求上至颈椎, 下至尾椎, 左右至腋中线, 备皮时动作轻柔, 特别小心, 防止刮伤皮肤或划痕, 然后用肥皂水彻底擦洗干净。

2.1.2. 6 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提高抵抗力, 增加术中的耐受性, 减少外出, 预防感冒, 注意休息。

2.1.2. 7 胃肠道的准备术前常规禁食8~12 h, 禁水6 h, 术前晚应用指力刺激扩肛, 手工挖粪, 开塞露灌肠, 预防术后腹胀和便秘。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仪监测, 特别注意血氧饱和度, 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氧浓度, 流量和时间, 原则是低流量, 低浓度间断给氧, 注意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4%以上。由于全麻气管插管的刺激, 呼吸道分泌物显著增多, 加之切口疼痛和引流管的刺激, 患者不敢咳嗽排痰, 会使痰液堵塞呼吸道影响肺通气功能, 导致组织缺氧, 引起肺不张和肺部感染, 所以床边必须备吸痰物品, 鼓励患者深呼吸, 有效咳嗽咳痰, 沐舒坦30 mg氧气雾化吸入2次/d, 每次20 min, 雾化后给患者叩背协助排痰。

2.2.2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

脊柱矫形术中有可能因脊髓牵拉或缺血引起脊髓损伤[5]。术后24 h内, 麻醉清醒后, 应1~2 h进行神经系统评估, 观察双下肢感觉活动状况, 尤其是足趾和踝关节的伸屈功能, 并牵引尿管观察反应, 与术前对比。重视患者主诉, 如感觉困倦或肢体发沉, 肢端剧烈疼痛, 麻木刺痛或肢端无法移动等, 应立即报告主治医师及时处理, 预防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术后2~3 d易出现迟发型截瘫, 可能为术后水肿引起, 所以术后必须观察72 h。本组病例均有使用甲强龙激素及甘露醇脱水治疗, 均未发生脊髓损伤。

2.2.3 疼痛护理

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无痛治疗是医护人员共同的愿望, 而脊柱侧弯矫形术创伤大, 且患者是儿童及青少年, 耐受力差。护士应定时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 范围, 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如分散患者注意力, 听轻音乐等。本组病例中:17例留有PCA (患者自控式止痛泵) , 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 反应能力及呼吸, 血氧饱和度情况, 如出现神志不清, Sp O2下降, 呼吸抑制时应立即夹闭止痛泵, 同时通知医生到场抢救。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昏睡, Sp O2下降到40%, 后经夹闭止痛泵, 对症处理后神志转清。3例术后采用阿片类药物如帕端昔布注射剂40 mg静推1次/12 h, 连续应用3 d, 效果较好。使其能在无痛状态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以促进早日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2.2.4 体位护理

患者回病房时取去枕平卧6 h, 以压迫切口, 减少出血。6 h后必须每隔1~2 h为患者进行轴线翻身。原则:保持躯干呈一直线, 使患者的肩, 胸, 髋部成一字型, 动作要轻柔, 禁止拖拉患者。顺序由仰卧位-45°左侧卧位-俯卧位-45°右侧卧位-仰卧位, 翻身角度不可超过60°。

2.2.5 各种管道的护理

2.2.5. 1 切口引流管的护理

患者回室时, 应立即妥善固定引流管, 检查引流管是否夹闭, 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作好引流管的标记, 防止扭曲, 受压, 脱落, 床头挂防脱管警示牌。观察引流液的性质, 颜色, 量, 有无血块堵塞。特别是24 h内, 如引流液色浓, 量多提出有活动性出血, 色淡, 量多提示有脑脊液漏。如引流液量过多, 须警惕有无潜在的失血性休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保持术区干洁, 如渗血渗液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予更换。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各班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一般术后48~72 h引流量小于50 ml/d时可拔除引流管。

2.2.5. 2 尿管的护理

定时夹闭开放尿管, 锻炼膀胱功能, 嘱多饮水, 每日饮水量在2000~3000 ml, 做好尿道口及会阴部的护理。

2.2.6 皮肤的护理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无碎屑, 每日为患者温水擦浴, 每隔1~2 h予行轴线翻身, 加强骨突处皮肤的保护。

2.2.7 饮食的护理

术后6 h可嘱饮水, 进食清淡流质饮食, 3 d内勿进食易引起胃肠胀气的食品:如牛奶, 豆浆, 生冷食品, 忌甜食, 酸辣煎炸食物, 宜少量多餐, 可进流质饮食逐渐过度至易消化, 营养丰富的普通饮食。

2.3 术后早期康复锻炼

向患者宣教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以取得配合。术后第1天, 在疼痛耐受的情况下, 指导患者行直腿抬高及足背伸背屈运动, 股四头肌等长舒缩运动。直腿抬高练习, 患者仰卧, 双腿平放于床上, 膝关节伸直, 首次抬高与床呈30°角, 以后逐渐加大抬高角度, 双腿交替进行, 3次/d, 每次10~15个, 以后根据情况逐渐增加, 可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肌肉萎缩和深V血栓的形成及神经根粘连。术后第2天, 指导进行肺功能训练, 预防肺部并发症。术后第3天, 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四肢, 双上肢拉吊环扩胸运动, 伸屈肘, 腕关节, 手指握拳训练, 膝趾关节屈曲活动等。2周后切口拆线, 患者可佩戴支具, 先床上斜倚卧位, 无头晕现象可下地活动, 首次下地要扶床站立或围着床边走两圈, 须有专人看护, 防止跌倒。

2.4 出院健康指导

2.4.1 佩戴支具3~6个月, 除沐浴及睡觉外其他时间都应佩戴。

2.4.2 保持正确姿势, 站, 抬头挺胸, 收缩小腹, 脊背平直;坐, 双脚平踏地面, 背部靠椅背, 臂部尽量坐满整个椅面;躺, 睡硬板床, 侧卧时双腿间夹一软枕, 勿俯卧;动, 搬移物体时尽量保持腰背部平直, 以下蹲屈膝代替弯腰动作。

2.4.3 嘱患者不要做上身前屈动作, 上肢禁止提拉重物, 减少脊柱活动, 防止脊柱侧弯矫正术后断棒, 脱钩等并发症。

2.4.4 加强腹肌, 腰背肌的锻炼。

2.4.5 增加营养, 劳逸结合, 生活规律, 保持乐观情绪。

2.4.6 定期复查, 术后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2年。

3 结果

20例患者手术效果满意, 均未发生并发症。

4 讨论

对脊柱侧弯矫形术围手术期的患者, 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 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及肺功能锻炼, 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肺部感染, 观察脊髓神经功能变化, 预防迟发性神经损伤, 做好疼痛, 各种管道及体位的护理, 重视健康宣教, 早期实施功能锻炼, 做好出院指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摘要:目的:总结脊柱侧弯畸形矫正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0例脊柱侧弯患者术前, 术后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通过精心的护理, 20例患者手术效果满意, 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对脊柱侧弯矫形术围手术期的患者, 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 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及肺功能锻炼, 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肺部感染, 观察脊髓神经功能变化, 预防迟发性神经损伤, 做好疼痛、各种管道及体位的护理, 重视健康宣教, 早期实施功能锻炼, 做好出院指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脊柱侧弯矫形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叶启彬.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97.

[2]赵松岩, 郭丽君, 安明媛, 等.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 41 (11) :1389-1391.

[3]宁宇.脊柱侧凸矫形术的康复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报, 2004, 16 (1) :21.

[4]顾开娇, 李英琪, 董丽娟, 等.改良骨科术前备皮方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12) :89.

上一篇: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下一篇:我国城市公共汽车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