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不良反应

2024-06-05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精选十篇)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 篇1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 (ADR) 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使用方法和剂量的情况下, 患者出现与药物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我国现行的药品管理法律法规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定期对本机构用药质量、疗效以及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及时发现不良反应情况, 并上报给相关省级、市级药品监管部门[1]。研究显示, 我国ADR每年发生几率为17%左右, 每年约2.1%的患者因ADR而出现误诊或死亡情况。我国基础医疗机构负责的人群广泛, 其对相关药物的反应统计也较为完善。可以发现, 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加强对基层医疗价格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势在必行。

1 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存在问题

1.1 相关领导人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重视不够

我国相关药品安全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基层医疗机构需定期对药品反应情况进行统计, 并且需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或者监测委员会[2]。但是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自身的负责群众基数较大, 工作量也较大, 相关领导人在这种情况下特意的忽视了药品不良反应的检测工作。这使得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难以实施, 存在匿而不报或者未按相关章程上报情况。相关研究显示, 我国医疗机构的ADR上报率为75%左右, 但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上报率仅为45%, 并且不规范上报约有57%。

1.2 缺乏有效的分析和评价

基础医疗组织很难对药品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及评价。这一方面是因为其未展开相关的工作, 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不良反应的统计和分析要求的专业知识较高, 需求的工作量较大, 基础医疗机构无法满足其专业要求和大基数的数量统计。

1.3 报告填写不规范

药品不良反应 (ADR) 报告和检测工作是一项工程量较大、技术性要求较高。但是基础医疗机构相关的专业人才较少, 一般都是由院领导或者相关负责人负责该项工作。由于领导或者负责人对药物反应信息无法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评价, 在进行ADR报表填写时存在不规范情况。这情况严重影响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顺利了进行。

2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措施

2.1 提高领导认识, 转变思想

市级和县级相关药品监管部门需积极召开基层医疗机构领导人会议, 加强基础医疗机构领导人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认知, 转变思想[3]。提高领导人对检测报告和检测工作的责任意识, 保证领导人对该工作的按照相关的规章程序顺利进行。

2.2 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中

这需要我国卫生部门和药监部门联合操作, 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中。相关单位还需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优秀单位进行表彰, 保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3 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 (ADR) 监测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 加强相关医疗机构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可以有效反应相关药物的疗效情况, 保证人民生命安全, 促进本院医疗体系的建立健全。

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我国ADR监测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但是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相关领导人对该项工作重视程度不高, 并且其信息收集渠道和上报渠道较为落后, 相关数据分析人才较少, 在上报报表填写时存在一定的不规范等问题[4]。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进而影响我国ADR监测系统的完善。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需从思想上和行政上着手, 转变相关领导人和工作人员的思想,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保证ADR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还需将该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系统中, 保证基础医疗体系对ADR工作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花蕾, 邵文利, 徐艳.充分发挥护士发现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作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36) :55-56.

[2]陈丽, 王慧媛, 黄佳.我院门诊西药房退药情况分析.中国药房, 2011 (21) :1620-1621.

[3]李俊峰, 周学江.增加激励和约束机制, 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水平.中国药物警戒, 2010 (03) :177-178.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 篇2

监测与报告制度

一、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上市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等。

二、本院不良事件领导小组负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报告及评估。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领导小级职责:

(1)制定我院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并监督管理。(2)讨论分析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案例,通报有关科室,以总结经验指导临床用药。

(3)收集、整理、分类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严重的不良反应随时报告。

(4)每年将院内不良反应的情况统计汇编,通过适当渠道反馈给临床科室及院领导,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5)负责将我院不良反应报表,报告给阜阳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同时留底备查。

2、临床不良反应信息员职责:

(1)向本科室的医护人员宣教药品不良反应有关知识、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法律法规,使本科室的医护人员主动自觉把在临床中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和可疑的不良反应报告上来。(2)负责收集整理本科室的不良反应信息,报告院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小组。

三、医务人员应随时随地提高警惕性主动发现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杜绝漏报。药房和办公室负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上报、资料保管和信息反馈工作。

四、药品不良反应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要求上报,原则为可疑即报,应特别关注新药的不良反应/事件。药品不良事件根据《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分级响应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药房负责对医务人员培训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相关知识,对监测工作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进行因果关系评价。

六、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报表报告程序:

1、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医、护及药剂人员有责任、有义务报告不良反应。

2、报告程序:发现不良反应后,由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员登记填写不良反应报表,通知院不良事件办公室,办公室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在1小时内报告科主任及院领导,由科主任填写“药品质量事故、差错报告单”,并填写“处理意见”一式三份交报院长,院长根据医疗事故处理程序及时报告阜阳市卫生局,同时按时有关规定上报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3、可疑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需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封存,立即向不良事件办公室及院长汇报并及时通知生产厂家联系有关处理事宜。

4、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上报时限,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不超过15个工作日。

5、每次不良反应处理的全过程记录,要全部存档备查。

七、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范围:

1、上市五年以内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所有不良反应或非预期的事件,包括十分轻微的反应均应报告,不论因果是否明确或是否有并用药物。

2、上市五年以上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是指造成器官损害、致残、致癌、致死以及导致住院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的反应。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 篇3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医疗纠纷;法律法规

[中图分类号] R96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130-02

目前,医疗纠纷在我国发生率日渐上升,大众关注度也随之增加,尤其各地药品不良反应(ADR)引起的药源性损害事件不断攀升,致使因药物ADR引起的医疗纠纷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我国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各当事方如患者、医院、药品企业等解决此问题没有合理的相关法律依据,无法公平合理的解决。因此,只有各级医疗机构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因ADR引起的医疗纠纷,规范药品的使用制度,有效防范和正确处理医疗纠纷,对维护医院秩序、改善医患关系和维持社会稳定有着深远的意义[1]。

1 药物ADR发生的情况分析

药物ADR是指在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改善患者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药品的同时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反应[2]。主要包括副作用、过敏反应、毒性反应、致畸胎、致突变后遗效应、依耐性等。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生物医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各种新型药物及制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且非预期的有害反应亦不断呈现;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使其治疗作用相互补充,效果相得益彰,但随着联合用药的增多,ADR的发生也随之增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因正常用药在住院患者中ADR的发生率为10%~20%,其中致死率为0.24%~2.90%。我国每年有约1 000万人发生药物ADR,其中死亡人数达19万。有文献报道,5种以内不同药物联合应用时,ADR发生率为18%,多于5种药物联合用药时ADR的发生率则达到84%[3]。随着传统的中医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现代科技结合后其应用也日趋广泛,导致中药的ADR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毒性药材。此外,为了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中成药制剂中时常会添加化学成分,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型的ADR。

2 药物ADR引起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及现状分析

2.1 现状分析

据有关部门统计,因药物ADR而引起的投诉,近几年来上升了68%。医疗机构及相关部分在ADR发生后会认真调查和分析原因,可是绝大多数的调查报告显示医疗机构无错用或滥用情况,药品生产企业也出示了药品的合格证书,认定药品无质量问题。即使部分受害者及其家属知道ADR的不可预期和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但依然会认为作为直接当事方的医疗机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ADR造成的严重后果索要一定的赔偿,多数医院和药品生产企业为了息事宁人予以赔偿。

2.2 主要原因

(1)ADR引起的医疗纠纷主要是围绕ADR如何认定、怎么认定、究竟是ADR还是个体差异而导致的并发症,问题不明确时最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由于我国没有专业的ADR认定机构,甚至连国家管理药品质量的两个权威机构——药品检定所和ADR监测中心都没有相应的认定程序。当ADR医疗纠纷时,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是ADR,而医疗机构却没有相关的认定程序来做判定,往往导致医患纠纷僵持化。(2)由于ADR纠纷处理没有适当的法律依据,目前仅有的一部关于ADR的相关法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规定,国家ADR监测中心将各医疗机构发生的ADR事件报的总数、发生比例进行统计分析后,向全国医疗机构发布ADR通报,这只能规范ADR的报告和监测制度,对解决ADR引起的医疗纠纷帮助不大。而处理民事诉讼的《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难以解决极具特殊性的药品ADR责任问题。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一家药品生产企业对患者发生的ADR承担相关赔偿责任,这种状况导致一些药品在上市的申请过程中,夸大药品治疗作用,遮掩药品ADR。(3)ADR损害缺乏有效经济救济模式。医药界和法律界对这个问题各持己说。医药界认为药品是具有“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双重属性的一种特殊商品,ADR得发生有其必然性,属于正常现象。法律界则认为因药品存在各种毒副作用,是直接作用在人体,客观上对人体造成了危害,应当属于高危行业,不论过错与否,都应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由于对ADR导致的医疗纠纷各方认知有别,给ADR纠纷的解决带来很大的难度。

3 减少和预防ADR引起的医疗纠纷

3.1 积极预防ADR的发生

通常由ADR导致的医疗事故的赔偿是严重、昂贵且可避免的,如1990~1999年新英格兰医疗事故保险公司对2 040起医疗事故赔偿资料显示,约6%的医疗事故和药物ADR相关,而这其中被认为是可以预防的事件占了约7成,导致该类事件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医疗机构操作失误或系统缺陷。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有较强责任心,坚持合理用药和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此外一定要严格掌握有严重副作用药物的适应证,将这些资料在药物使用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并记录在案。应用网络技术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全面正确地评价影响ADR的所有因素[4]。

3.2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患者及家属因发现药物ADR常发生在治疗的过程中,故将ADR视作医院或药品生产企业的责任。随着公众自我保护意识的普遍提升,有关药物ADR导致的纠纷问题日益凸显;处理问题时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界。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一类的法规,以明确处理程序及责任承担方并加强相关机构监督管理职能。亦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国际上曾发生过大量触目惊心的因ADR而引起的患者器官功能损害、致残致畸事件,如“反应停”用于妊娠反应却导致了“海豚婴儿”、左旋咪唑用于驱虫却引发了间质性脑炎、用于解热镇痛的氨基比林导致了患者肾功能损害和血细胞减少等[5]。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有关国家的重视并建立了ADR补偿机制,即从药品生产和销售公司的年销售额中抽取一定比例用于药物ADR基金,可救济ADR受害者。西欧在1973年的“反应停事件”后由德国制定出“药事法危险责任与基金配合制度”,设置对受害者的赔偿基金主要有药品生产企业向对应的保险公司投保责任险,或生产企业和利益攸关的金融机构签约,责任由金融机构承担。

3.3 建立药品召回制度

发达国家几乎都通过立法建立了完整的药品召回制度,有效的预防和降低了药物ADR造成的危害。如美国在2002年先后召回了437种药品,其中OTC药物多达83种。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了关于食品的召回制度,可是对药品的召回尚无明确的规定,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尽快通过立法建立药品召回制度,从而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蔡秀琳,黄旭慧,陈淑珠.我国医疗机构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纠纷所面临的法律环境分析[J].海峡药学,2009,21(8):210-212.

[2] 朱敬,娄红祥.中药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J].中国药物警戒,2007,4(1):35.

[3] 潘小华.浅析药品不良反应引起的医疗纠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2):188-191.

[4] 张敏红.药物不良反应纠纷处理面临的困惑与思考[J].海峡药学,2011,23(9):240-242.

[5] 龙项,周志宏,冯默,等.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现状调查及建议[J].中国药事,2011,25(3):224-226.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 篇4

在实际的工作中, 部分新药, 由于临床经验不足, 对其毒副作用观察及了解还不全面, 再因早期新药管理不严, 曾发生过严重不良后果。如2006年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 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发生的“欣弗”事件等。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已7年, 卫生部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也已快1年, 在这个过程中,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执行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还较满意, 但基层医疗机构执行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还远远不够。如我院2010年住院患者总人数为124例, ADR报表为零,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如基层医疗机构怕有医疗纠纷, 领导不重视, 学习宣传不够, 未与绩效挂钩等。

1 基层医疗机构加强ADR工作的管理措施

1.1 消除错误认识

以前认为上报ADR怕引起医疗纠纷, 没有正确认识到ADR的重要性。现我院本着以为人本, 以患者为天的工作态度, 实事求是, 从思想上认清ADR和医疗纠纷的界限, 让医护人员大胆参与到ADR的实际工作中去, 用法律法规来保护各项措施的落实。

1.2 高度重视, 加强监管

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 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 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药剂科人员为监测员的ADR监测领导组,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由分管副院长进行监督, 并每月召开会议, 由药剂科监测员报告ADR报表收集汇总情况, 严格监管我院的临床用药。

1.3 定期学习, 大力宣传

我院领导和全体医务人员每月一起学习ADR的相关法律法规, 聘请专家举办ADR的知识讲座, 定期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ADR的知识测试, 大力宣传ADR监测的意义和重要性, 让全体医务人员认识到ADR这项工作利国利民, 是有益于人民群众的崇高事业, 这项工作不但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更有利于我国药品的开发与研究。

1.4 收集资料, 落实绩效

深入科室与监床医护人员交流, 走访患者询问用药反应, 让全体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ADR的收集与报告中, 把各项ADR的真实情况能及时上报, 对发现ADR报表漏报、隐报的医务人员与当月的绩效挂钩, 逐步在全院形成了收集、整理、报告ADR的良好氛围。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我我院ADR报表数为11份。

2 小结

基础医疗机构面对着广大的人民群众, 是各种药品临床应用的主战场, 在21世纪的今天, 不同品种的新药特药不断涌现, 再因临床用药多为配伍用药, 这样ADR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所以,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ADR的管理, 会对我国新药特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做出巨大的贡献。

摘要:目的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住院患者的10%~20%, 但多数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远远低于此值。我院2010年住院病人数为124例, ADR报表为零, 上报率为零。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管理措施后, 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有所增加。方法 提高认识, 强化管理, 明确分工, 大力宣传, 建立制度, 落实绩效。结果及结论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逐步增加, 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重要性。

药品器械不良反应总结 篇5

为加强对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顺利的开展,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召开了药品不良反应会议。此次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切实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培训和信息收集、上报工作,推动监测报告工作广泛、深入、扎实的展开。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推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1、加强领导明确任务;

2、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其包括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员库、加强培训。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如对事件报告的“关联性”评价不够规范,可能和不可能等关联性评价混肴不清;在事件报告的描述中不会运用相关的医学术语去描述临床症状;事件报告中只写药品商品名或通用名。

中药不良反应探析 篇6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预防

【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73-02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Chinese medicines cause adverse reactions, adverse reactions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reasons for and explain the prevention of advers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issues related to the foundation.

【Keywords】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 Prevention

1 引言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中药往往被认为是毒副作用较小、较之西药更为安全的一类药物。但随着中药新制剂的出现,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不良反应监测制度的不断完善,中药制剂造成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为人所认知和重视。临床上,中药的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中药不良反应。中药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偏性”所致。因而,但凡药物均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出现的程度和几率不同[1]。判断药品的安全性及疗效是临床药理的两个重要任务,因而了解中药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病理机制,病情程度及症候特点,重要不良反应可以分成六类:致癌作用、副作用、致畸作用、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特异反应。

2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现状

中药历来被误认为毒副作用小而被广泛应用。然而,世界卫生组织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已收到近万份疑为植物药品所致的不良反应报告。主要有石蚕、阿片类生物碱、槲寄生、晚报春花油、欧车前、薄荷油等。同时仅2009年就有30种480例中药过敏反应报告,其中清开灵针居首位,其次为双黄连针,刺五加针,穿琥宁针,复方丹参针,脉络宁针,葛根素针[2]。人们将含广防已等中草药用于减肥1年后诱发泌尿系统癌和严重肾功能衰竭,称之为中草药肾病。而含有AA的中草药涉及了细辛属、木通属、木防已属、木香属、蝙蝠葛属等70多种,其中以天仙藤、马兜铃、关木通及寻骨风最严重。中药不良反应指的是中药对机体产生的过敏反应、副作用及毒性作用。

2.1 过敏反应

又称为变态反应,某些中药引起与抗原抗体结合有关的不良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其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过敏反应有皮肤荨麻疹、红斑、紫癜等,严重时也会发生大疱性剥脱性皮炎,重者全身症状为溶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损害和肾损害、呼吸困难、喘息、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

2.2 副作用

当一种中药具有多种作用时,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治疗作用而发生的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如用麻黄平喘而引起的心悸、血压升高等反应。

2.3 毒性作用

由于使用中药引起人体功能或器官组织的损害称为毒性反应。由于接近或超过极量用药而发生的即刻毒性反应称为急性中毒反应。由于长时间用药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称为慢性中毒反应。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中药本身的毒力、用量、用药时间、体质等因素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把中药毒力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级,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人体质、病情、用药时间来选择适当的药物与剂量。为了使分级更具体化,可以参照中药临床中毒症状表现的程度、半数致死量、有效量与中毒量的距离、一次服中毒量的大小、中毒潜伏期的长短等对有毒药进行分级。

3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原因:

3.1 中药来源品种不同

中药因品种、产地不同含有成分有很大差别,如云南腾冲附片毒性比四川附片毒性要大,桑寄生在有毒植物如夹竹桃就会含有相应有毒成分。

3.2 中药的使用剂量过大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重要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有些医生随便加大药的用量、剂量,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药。中药的使用剂量过大是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从收到的致肾损害病例看,大多数是由于超大剂量或大剂量使用中药所致。如《中药大辞典》载关木通煎剂内服量为1.5-4.5g,而临床上关木通中毒病例用量多超过常用的数倍。

3.3 药物污染

如蜂蜜无毒,但如果蜜蜂采集钩吻、雷公藤等有毒植物药粉酿的蜜,就有可能导致肾损伤。曾经有报道,某一地区发生多起实用蜂蜜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检验蜂蜜中的成分,显示含有与蜜源相同的成分。

3.4 特异体质

少数过敏性体质及特异性遗传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与其他人不同,其出现毒性与药物的用法用量及药理毒性无关,完全由患者本身体质所致[3]。如胖大海本身是无毒的,却有患者因咽喉疼痛泡服胖大海后出现血尿,患者的母亲也有相同的症状。

3.5 蓄积中毒

某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有毒成分,不良反应出现较多,如附子、川乌、大黄、细辛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导致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一些矿物药如轻粉、朱砂、铅丹、汞灯,由于其排泄較慢,长期服用即使小剂量也容易蓄积,而导致慢性中毒。如因心悸服用朱砂,30天累计100g后出现剧烈的无尿、腹痛、呕、消化道出血,死于肾功能衰竭的现象。

3.6 年龄、性别差异

老人、儿童对药物较为敏感,耐受性小,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哺乳期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将引起月经增多、泌乳减少、流产等。

3.7 人为因素

如果药不对症,用药就适得其反,盲目用药,对其药性不详,或未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迷信偏方、秘方,或盲目长期服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等,都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另外,煎药不当也可能导致中药的不良反应,附子长时间煎煮可以减轻毒副作用,而山豆煎煮时间过长,则副作用相应增强。

4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病机理

4.1 A型中药不良反应

这种不良反应指的是由于其药理作用所致,因而可以预测,且与药理相关,临床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A型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常与药代动力学相关,包括影响药物吸收、分布、药物与组织结合、排泄、转化、与血浆蛋白结合等诸因素相关。但也有少数与靶器官敏感性增强有关。

4.2 B型中药不良反应

这种不良反应指的是与该药药理作用无关的特殊性反应,因而,难以预测,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B型不良反应引发常由于患者异常体质所致,其中最常见到的是过敏反应。但中药在体内代谢中的产物,制药过程中的增溶剂、添加剂也可引起B型不良反应。

4.3 中药配伍与不良反应

中药临床从辩证观点出发,因临床用药常为复方,即多种中药配合使用,以适应病情多变情况,从而提高疗效[4]。但配伍不当则会使药效降低,增加不良反应的几率。

5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5.1 加强中成药的药学研究: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提高中药制劑水平,加强对中成药化学成分的研究,特别是对中药注射剂的研究。

5.2 加强中药毒理学的研究:目前我国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是有限的。如青蒿素历代文献均无妊娠禁忌的记载,但研究中发现,青蒿素对多种动物均能引起严重的生殖毒性。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历史文献记载,而应对常用中药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加强中药毒理学基础的研究,为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5.3 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制度: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只有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检测体系和逐级申报、管理和分析系统,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监护,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随着中药现代化以及与国际接轨,新的中药制剂不断开发,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呈现上升趋势,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掌握药物的禁忌、适用范围以及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对于剂型改革、化学成分提取、开发新品种等,其安全性尤其应该得到重视。总之为了使人民群众能安全有效的用药,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科学地、客观地判定中药的不良反应,做好各单位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增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责任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要积极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或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冯克玉. 中药不良反应概述[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6(5):315-319.

[2] 王光明,王志高. 中药不良反应的成因与对策[J]. 四川中医,2007,4:35.

[3] 郭世民. 试论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与预防[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17(5):58-60.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 篇7

使用药品后, 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嗜睡、头晕、头痛, 腹痛、恶心、呕吐, 皮疹、瘙痒, 无力、口干等症状。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包括全身发疹型皮疹伴瘙痒、严重荨麻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肝功能异常, 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昏厥, 间质性肾炎, 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等。患者一旦出现疑似的症状就应当立即停药, 一些症状在停药后可自行好转, 如果症状较重、或停药后未见好转建议去医院检查治疗。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 篇8

1 药品不良反应浅析

1.1 原始资料及其分类

我院2010年共发生上报药品不良反应 392例, 从年龄与性别分布上看:药品不良反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中, 男女比例大致相同, 各组无明显差异 (见表1) 。

1.2 报告的来源与分布

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来源看:来自住院部的报告占91% (见表2) , 门诊报告较少, 主要原因是, 门诊病人缺乏相关知识,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 误以为是其他疾病:或患者病多, 当药品不良反应反应时, 会被其他基础病情所掩盖。

1.3 药品的分布状况

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上看:抗感染药品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 发生了176例, 占总数的45% (见表3) 。中药制剂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逐年增多, 主要是:中药成分复杂, 药品材质不稳定, 且中药制剂在逐年增多, 中药制剂提取工艺较差, 药品配伍易产生发热等现象。

1.4 给药途径

从给药途径发生分布上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不可分割, 静脉滴注药物是住院患者治疗的主要途径, 所以静脉注射所占比例最高, 有248例, 口服给药128例, 肌肉给药12例, 皮下给药4例。值得一提的是:输液环境的洁净、护理人员操作规范程度、配加药液的顺序、配加输液的时间、输液速度等都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2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从我院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实例看,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药品方面, 人的机体体质方面, 给药的途径方面, 一种药物连续使用时间过长等。

2.1 药品方面

一是药品质量问题。同一种药品, 因生产厂家不同, 制剂技术、工艺、方法及管理层次不同, 而直接影响着药品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二是药品的污染, 药物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也有可能被氧化、污染。三是药理作用。很多药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由于药品药理作用可导致不良反应。四是药品剂量过大, 可发生中毒, 如不及时发现、抢救, 可发生严重后果。

2.2 个体差异方面

因用药人群不同, 健康状态不同, 用同一剂型同一剂量的药品对不同的个体也会存在差异, 用药人年龄上的差异也会出现用药剂量上的不好把握, 因而造成药品不良反应病例。

2.3 给药途径方面

一是医护处方配伍不当, 误用滥用药品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二是用药途径不当, 以前普遍认为, 静脉注射见效快, 效果好, 伤风感冒流鼻涕一概都用静注治疗, 在静注治疗中就多了药品配伍, 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隐患。三是同一药品使用时间过长, 药物发生蓄积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四是联合用药不当, 致使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发生不良反应。

2.4 对初期药品不良反应认识不足, 这其中还有患者的原因。

有的药品不良反应初期症状不明显, 被患者自己满不在乎的态度所掩盖, 经逐渐发展成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方才引起医患双方的重视, 往往这时已造成后果。有轻度药品不良反应病例, 往往被医者所忽视, 并非有意隐瞒。所以我院392例药品不良反应只是实际发生的一部分, 并不是全部。

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管理, 我医院成立了由院长负责各大临床科室主任参与的一个很严密的组织机构, 提高了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管理力度, 很好的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3 做好8方面的工作, 可以大幅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从我院的实践证明, 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就能防范、降低乃至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即便是发生了药品不良反应, 也能把药品不良反应掌控到最低程度。

3.1 要求医护人员认真学习《药品不良反应和监测管理办法》, 并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 把防范、降低、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工作当作大事抓。要大力宣传, 使医护人员人人皆知, 时刻绷紧降低药品不良反应这根弦, 时时事事想着预防、降低、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使防、降、避药品不良反应工作深入人心, 蔚然成风。

3.2 把减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作为科室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作为医护人员晋升、晋级的一个重要条件。

3.3 医护人员必须天天阅读《药物不良反应通报》, 时时通过网络查看不良反应信息, 对通报中经常发生的不良反应要引起高度警惕。把药品不良反应汇编资料作为医护人员的天天读物, 警钟长鸣!

3.4 认真按药品不良反应流程图工作:有条不紊的排解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给患者以有备无患的心里安慰, 不着急, 不惊慌, 配合医护人员排解药品不良反应。医护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询问患者有何不适, 观察患者表现, 监测生命体征, 安慰疏导患者, 讲清楚不良反应不可怕, 可控制, 可治愈的道理。医生要及时认真地核对药品效能, 分析判断不良反应的病因, 采取抗不良反应的措施, 继续观察不良反应的变化。

3.5 医生对本职业要精益求精。对药品的使用剂量、配伍要慎之又慎。对新药的功能要吃透, 配伍要确保可配性, 使用新药品更要亲临床前, 濒于询问, 精于观察, 不断总结, 不断提高。

3.6 要严把药品质量关。在严把药品质量关上, 医院能做的工作是3个方面:一是药品采购渠道。二是加强药品验收。三是科学保管。采购要严守政府规定的渠道。防止假冒药品。验收工作要专职岗位, 制定岗位责任制。药品要按各类药品的保管要求、科学的保管, 使药品完好无损不变质, 坚决杜绝过期药品的发放。

3.7 静脉注射前要特别注意药品的剂量、配伍, 药剂及溶液有无变色, 有无杂质、有无沉淀物, 注射器材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无污染。医护人员对初次注射某种药剂者, 要特别细心观察, 勤于询问, 并按规定的速度滴注。

浅析中药不良反应 篇9

1中药材的毒性反应

中药分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实践中发现各类药材均有中毒病例出现。

1.1 无毒或小毒之药材的毒副作用

我地区曾发现2例患者因服用桃仁而致死, 还有3例服用杏仁或黄药子而发生中毒,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长春地区曾发生过4例山豆根中毒事件, 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大汗淋漓、步态不稳等;吉林地区的蛟河县曾发现3例服用多量苍耳子中毒, 发生抽搐和休克症。

1.2 有毒或大毒之药材的毒副作用

如制川乌、制草乌、制马钱子等有毒药材, 此类药物的中毒途径多为游医的偏方和秘方超剂量食用而致中毒。我地区近几年就发现因超剂量食用制川乌和制草乌而中毒死亡的病例4起, 重度中毒7例, 症状为头晕胸闷、口舌麻木、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心悸、心律失常等, 此类药中毒死亡率极高。

1.3 滥用和误服而引起中毒

由于个别医生和药剂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致使因投药时错用或误用而造成患者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我地区近几年来共发生因用量过大或误用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多起, 患者多表现为:抽搐、四肢麻木、恶心呕吐、严重者甚至昏迷。全国此类案件也甚多, 如广东新会县人民医院报道1例用闹羊花果11个煎服而中毒, 出现狂躁、呕吐、抽搐等症状;浙江义乌县人民医院报道2例长期服用朱砂引起慢性汞中毒, 其中一例因脑震荡服用中药70~80剂, 每剂含朱砂6~7 g, 致使头痛头晕加重, 头皮麻木, 有蚁行感, 并有恶心、纳呆、腹部不适, 牙龈出血等症状;四川医学院报道一患者空腹服斑螯3 g, 引起消化道出血, 肾功能衰竭, 复视, 口唇和四肢麻木, 双下肢瘫痪;吉林地区舒兰县某乡一农民误将天仙子当地肤子服用, 造成阿托品样作用;吉林地区永吉县一乡镇医院将未制川乌用于患者出现中毒一例死亡。

2中药材的过敏反应

信阳地区中医院报道, 一位54岁男性患者服用猫爪草、夏枯草、百部等药材的煎剂后, 出现散在性栗粒样丘疹, 遍布全身, 去夏枯草后未出现上述情况, 加入则又出现;安徽中医院报道, 一患者服用生黄薯、青蒿煎剂, 两踝膝盖上均起散在性栗粒样丘疹, 两颊部产生红斑, 奇痒;漳平县永福中心医院报道, 一患者服熟地后1 min左右, 头面部出现荨麻疹奇痒难忍;解放军256医院报道, 一49岁女患者服酸仁粉20 g, 5 min后口唇麻木, 咽塞气急, 舌僵流涎, 10 min后四肢麻木, 身颤, 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隐疹, 已报道有过敏反应的中药材尚有白芍、板蓝根、牡蛎、马勃、黄连等。

3中药复方和成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湖北省黄陂县姚集医院报道, 藿香正气水引起酒醉貌似过敏, 一患者因腹胀服藿香正气水10 ml, 即刻出现酒醉样反应, 持续3个小时自行消退, 第二次服用同时症状较前严重, 服用扑尔敏4 mg 2片, 0.5 h后消退。服用含附子或乌头煎剂引起34例中毒的分析:有6例为麻黄与附子配伍引起中毒, 其中4例去麻黄后仍服用含原来量的附子的煎剂, 未出现中毒症状。有6例服含附子的药并饮酒而出现中毒, 其中5例停饮酒而仍按原量用附子而不出现中毒症状。因此认为附子 (乌头) 与麻黄或酒同用可增强毒性。

云南中医学院报道, 穿心莲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2例, 症状为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阙冷, 曾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品尚有人参糖浆、牛黄解毒丸、六神丸、双花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仙鹤草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等。

解放军某医院报道, 一名急性咽炎患者, 用四季青片后, 下肢发红瘙痒, 出现风团样疹;四川省丰都县卫生局报道, 一患者用板蓝根注射液肌内注射后出现全身瘙痒、红色斑疹状皮疹, 引起药疹, 过敏性皮炎的药品尚有蟾蜍注射液、牛黄解毒丸 (片) 、银翘解毒片、当归注射液、大青叶注射液、土荆芥油、柴胡注射液等。

4中医补药的不良反应

以人参和人参制剂为例, 据不完全统计, 吉林地区自2002年以来, 曾有8例服用人参和人参制剂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其中4例服用人参制剂, 3例服用的是人参酒和人参炖鸡。1例儿童因超量服用人参而致死, 此属使用不当。人参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多为:头晕目眩、血压升高、燥热、恶心等。还有患者出现皮疹、类似于过敏反应。停服人参后, 症状自然消退。

从上述大量事例中可知, 中药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严重者可危害生命应引起用药者高度重视, 以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5小结

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和发生中毒的原因很多, 其中个体差异和服用量过大是引起不良反应和中毒的主要原因。从中毒和死亡的教训中可以看出, 人们普遍存在的中医药性平和、服用安全、可久服等世俗观念必须彻底改变, 否则害人害己。中药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以便更好的了解中药的毒性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不良反应和中毒原因。

输血的不良反应 篇10

输血是危重症的重要抢救措施, 特别是对于出血, 尤其是大出血来说, 更是主要的抢救手段。如因缺乏血源, 特别是特殊血型如Rh阴性, 而不能输血最后可导致病人死亡。其他如各种大型、复杂、疑难或器官移植手术, 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机体衰竭、营养不良、晚期恶性肿瘤或器官功能衰竭, 也常常需要输血, 以改善机体状态, 提高抗病能力, 有的甚至需要大量或反复、多次输血。

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在已可进行成分输血, 即对全血进行加提纯, 分离出红细胞、血浆, 提取出血小板、白细胞、干细胞、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冷沉淀提取Ⅷ因子 (用于治疗血友病) , 此外, 经处理后还可根据临床需要制成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冷冻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以及浓缩粒细胞和浓缩血小板后, 按需要进行输血。另外, 根据病情需要, 在输血时可进行加压输血, 加氧输血如光量子疗法和换血疗法或血浆置换疗法。但是不管是输全血或成分输血, 在采血时每100ml血液必须加入抗凝剂——2.5%枸橼酸钠10ml, 防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的作用主要是与血液中的Ca2+结合, 形成枸橼酸钙, 使血液凝固过程中缺乏Ca2+的参与, 从而使血液不能凝固。枸橼酸钠含有Na+, 偏碱, 如果大量输入可引起高AG型高钠性代谢性碱中毒, 同时使血钠增高, 引起高钠血症。

1输血的不良反应

输血是危重症抢救, 特别是出血尤其是大出血, 如出血性休克、血管或器官破裂出血、产后出血、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溃疡病出血、应激性溃疡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如继发纤溶或凝血因子缺乏出血、恶液质、多器官功能衰竭、换血疗法、血浆置换疗法、溶血病等抢救治疗的重要措施, 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但是输血也不是百益无一害、多多益善, 如掌握不当, 特别是对于需要反复或大量输血的患者, 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严重者可危害健康, 甚至危及生命。输血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表现。

1.1 低钙血症

由于枸橼酸钠形成的枸橼酸根可与钙离子结合形成枸橼酸钙, 使游离钙离子减少, 血钙降低, 出现低钙血症, 严重者可出现心动过缓、心肌收缩无力;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 出现面部及四肢肌肉特别是双手抽搐, 可诱导癫痫发作。

1.2 凝血功能障碍

可引起或加剧出血, 尤其是手术伤口及胃肠道渗出性出血, 严重者泌尿道、呼吸道及颅内也可出血, 肌肉注射或静脉穿刺部位出血不止, 甚至形成血肿。引起出血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1) Ca2+减少:由于形成枸橼酸钙, 使游离Ca2+减少, 活性钙降低, 不能形成凝血酶复合物, 使纤维蛋白原不能形成纤维蛋白。 (2) 在整个凝血过程中, 一系列凝血因子的激活, 都需要Ca2+的参与, 否则就不可能被激活。 (3) 在进行成分输血时, 特别是输用红细胞或血小板悬液时, 由于分离提取, 把血浆分离出去, 因此大量的凝血因子特别是凝血酶原以及纤维蛋白原都被去除, 不能补充, 而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 (4) 如果输入大量的库存血, 由于血小板的破坏和凝血因子的失活, 输入后不能补充, 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稀释, 浓度降低, 造成凝血功能下降。

1.3 免疫功能下降

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输入红细胞悬液者, 因分离血浆, 去除了白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血清因子、淋巴因子。 (2) 抗凝剂枸橼酸钠对白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细胞、网状内皮细胞、补体, 各种酶的活性可能有抑制作用。

1.4 胶体渗透压下降

单纯输用红细胞如红细胞悬液或洗涤红细胞, 去除血浆, 使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含量降低, 胶体渗透压下降, 严重者可促进或加剧脑水肿、肺水肿、肾间质水肿的形成, 是导致或加剧神志障碍、呼吸与肾脏功能障碍和组织水肿的重要原因。

1.5 红细胞破坏促进DIC形成

主要是输用库存血或血型不符引起溶血所致, 由于红细胞破坏, 释放出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 可诱导或促进DIC形成, 造成器官或组织栓塞, 是发生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1.6 引起高血钾症

由于红细胞破坏, 钾被大量释放出来。

1.7 溶血反应

由于血型不符, 输入异型血, 如A型者输入B型血, Rh阴性者输入Rh阳性血所致。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肾功能障碍, 甚至发生溶血性休克, 或急性DIC形成, 以及急性高钾血症和急性缺氧血症。

1.8 输入污染血

由于采血或保存过程中被污染, 如无菌操作不严格, 或血袋破损, 造成细菌或真菌污染, 使污染菌大量繁殖, 并产生大量毒素, 被输入体内可引起严重中毒反应和败血症, 甚至发生中毒性休克, 可导致死亡。

1.9 输血反应

即过敏反应, 如输血速度过快, 或血温过低, 或含有过敏原或致热原, 可引起严重输血反应, 表现为发冷、寒颤发热、荨麻疹、过敏性皮炎, 或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 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困难, 微循环障碍, 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 病情极为严重, 可导致死亡。此外, 输血反应还可能与对枸橼酸钠过敏有关。

1.10 代谢性碱中毒

由于抗凝剂枸橼酸钠含有Na+, 如大量输入可使血钠迅速升高, 可引起高钠性代谢性碱中毒。碱中毒可使HbO2分离障碍, 氧分离曲线左移, 可引起或加剧缺氧, 使有氧代谢障碍, 细胞功能降低, 是引起或加剧代谢性酸中毒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1.11 输入某些血源性传染病

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 因严格执行卫生部关于输血前检查的规定, 目前输入血源性传染病已杜绝, 但如果检测不严, 漏查或试剂失效, 检测错误或私采血液, 也可能被输入。

1.12 多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上述多种原因的作用, 特别是溶血、DIC、出血、微循环障碍、过敏性休克、血液污染、严重低钙或高钾血症, 最后可发生或加剧多器官功能衰竭, 甚至可导致死亡。

1.13 移植性变态反应

反复多次输血, 特别是过敏性体质患者, 可引起血液性抗体反应, 形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或球蛋白抗体, 使受血者发生输血相关性移植性变态反应, 出现变态反应性症状, 如发热、过敏性皮疹、神经性水肿、关节肿胀、游走性关节痛、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严重者甚至发生溶血反应, 出现贫血或肾功能障碍。

1.14 心力衰竭

危重患者, 都伴有不同程度心肌损害, 如果一次大量或快速输血, 使血容量急速增加, 在原有心肌损害、心功能障碍基础上, 可促进或加剧心脏功能不全, 甚至心力衰竭, 引起心源性低血压或休克, 肺淤血, 甚至心源性肺水肿, 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如受血者有肝、肾功能不全, 大量快速输入时可引起枸橼酸蓄积性中毒作用, 故应注意。以上各种不良反应, 除了过敏性反应可立即或明显表现外, 其他不良反应常被临床医师误认为是原发病病情严重或恶化所致, 不能及时发现。

因此, 输血虽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是危重症抢救的重要措施, 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但是输血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如果应用不当, 也可发生副作用, 造成不良反应, 促进病情恶化, 甚至可促进或加剧死亡, 必须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2输血的注意事项

为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在输血时, 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 输血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可不输者尽量不输, 严格禁止把血液当作“滋养品”、“营养品”输用。 (2) 严格进行输血前血型配对和交叉试验, 对献血员和输血者的姓名、年龄、血型、采血和输血日期、保存期、床号必须填写清楚, 必须按输血要求严格查对, 以防输错。 (3) 需要大量输血, 如严重出血、出血不止、血液置换、严重大面积烧伤、危重抢救、机体衰竭, 需动用多名献血员的血液时, 各献血员与患者之间, 献血员与献血员之间, 也必须进行血型配对和交叉试验, 确保符合输血条件。 (4) 输血量应尽量控制, 在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 尽量避免大量输血。 (5) 需要大量输血时, 应避免输库存血, 最好现采、现配、现输。 (6) 应避免大量输用红细胞悬液或洗涤红细胞, 以输用全血最好。 (7) 冷藏血取回后, 应放置室温下0.5~1.0h, 使血液温度回升至接近正常体温时再输用, 避免输入低温血液, 以防引起输血反应, 如必须立即输血, 应先慢后快, 使血液温度逐渐回升, 但在冬、春季节使用暖气设备地区室温也只有20℃左右, 与体温相差近20℃, 而往南方无暖气设备地区, 甚至更低, 因此, 输血时更不宜过快。 (8) 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和梅毒检测, 以备对照, 以免事后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9) 采血、运血、取血和输血时, 不要用力振摇或挤压, 以防发生溶血。 (10) 为防止发生输血反应, 输血前应常规应用非那根25mg肌内注射或地塞米松5mg加入茂菲氏管滴注。 (11) 肝、肾功能不全者, 可发生枸橼酸蓄积性中毒作用, 应加注意。 (12) 输血前应对血液进行严格检查, 如出现血袋破损、凝

块、絮状、混浊、溶血者不能输用。 (13) 采血时对献血员应按规定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和梅毒检测, 阳性者不能采血。 (14) 严禁输用未经血液传染病检测私采的血液。 (15) 严禁输用过期库存血。 (16) 如发生输血反应, 应立即停输, 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剩余血液应立即封存、放置冰箱冷藏, 以备进行检测。 (17) 如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采取相应抢救措施。 (18) 输血前应对患者或委托人 (如亲属、领导或护送人员) 说明输血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并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19)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血站基本标准》、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输血技术要求》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0) 输血时血液中不要加入其他任何药物, 如抢救需要可建立另一输液通路。

上一篇:景语下一篇:跨国企业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