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2024-08-12

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护理(精选十篇)

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篇1

关键词:老年,肺源性心脏病,临床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 又简称肺心病, 是因为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导致的右心室肥厚、扩大, 严重的发展为右心衰竭的心脏病。老年肺心病一般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DPD) 进展而来, 老年肺心病患者具有病情长、反复发作、多次住院等特点, 死亡风险很大[1], 我院对收治的36例老年肺心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给予有效、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 收到了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36例, 其中男19例, 女17例;年龄46~82岁。基础的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感染共20例, 慢支肺气肿共16例。临床型诊断有:心功能二级6例, 三级15例, 四级15例。36例患者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2], 并排除合并有严重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慢性病, 由于患者患病时间较长, 经济负担重, 患者常感力不从心, 患者多伴有内心紧张、焦虑、恐惧、多疑、敏感、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 导致心理状态不稳定, 患者表现为胸闷、气急、心烦、心悸、失眠等[3]。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 多与患者沟通, 给以心理安慰, 增强抗病信心。生活上给予照顾、细心护理, 解除因不能自理带来的多种不便, 缓解病痛不适。尤其是老年肺心病患者, 其心理承受力更差, 要及时回答患者反复询问的问题, 耐心给予详尽的健康教育, 能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诱发因素、预后等基本情况, 以热情的态度能给予患者安慰及情感上的支持。本组36例肺心病老年患者中, 3例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通过我们护理人员耐心的讲解, 患者及家属才积极配合治疗。

1.2.2 病情观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应强调卧床休息, 取坐位或半卧位, 注意保暖, 严格控制活动量。保持病房空气的流通, 室内禁止吸烟。饮食以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以及低盐、低脂食物为主, 不宜过饱和食油腻食物, 宜少食多餐。老年患者生命体征多不稳定, 故在对患者加强监测心率、血压、呼吸、持续心电监护同时, 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 及早发现和判断病情的变化, 强化应急处理能力, 控制病情及症状进一步恶化。记录血氧饱和度变化及输液速度, 测评患者的心衰分级。若有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异常, 应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1.2.3 呼吸道护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给予患者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 氧流量2~3L/min, 采用鼻导管吸氧为宜。可应用35%~50%的酒精进行湿化吸氧, 促进痰液稀释排出, 解除支气管痉挛, 改善通气障碍, 缓解缺氧症状[4]。指导和鼓励患者有效咳嗽, 在5~6次深呼吸后, 保持张口状, 于吸气末连续咳嗽数次, 使痰上升至喉部附近, 再用力咳嗽将痰排出体外。因为老年患者患者多有呼吸功能降低情况, 应加强患者呼吸功能及心功能锻炼, 教会患者及家属呼吸功能锻炼及适度步行训练心脏功能方法。在患者出院前教会患者基本掌握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的方法。

1.2.4 健康教育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情稳定后, 可适当参加运动, 运动过程中应注意控制血压和心率;可增加步行距离及速度, 但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嘱患者不得进行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变化;加强呼吸功能锻炼。

2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肺原发疾病、肺气肿及右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及体征。本病为老年人的常见病, 冬、春季节多有急性发作。急性呼吸道感染是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 常导致肺、心功能衰竭, 此类患者由于存在多种危险因素, 故做好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对3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实施精心护理, 有效改善了老年肺心病患者预后, 促进了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宁毅军, 柴若楠, 贾卫.老年人心力衰竭诱因及护理对策.沈阳部队医药, 2007, 20 (3) :189-190.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8-17.

[3]王俊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当代医学学术版, 2008, 14 (20) :117.

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篇2

关键词:老年人;心脏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04-01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心脏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心脏病是老年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大敌,严重危害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2,3]。所以熟悉老年人心脏病的特点,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早期治疗,精心护理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老年人心脏病患者的心理特征

1.1 恐惧紧张

老年心脏病患者具有发病急的特点,绝大部分患者在发病时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当病情突发,如心肌梗死发作,因出现典型的心前区疼痛,患者常感到濒临死亡,故产生明显的恐惧感。

1.2 过度焦虑

存在心绞痛以及心律失常等情况的患者通常会表现出过度焦虑,过度地焦虑会引发一系列负面情绪如抑郁、烦躁不安、情绪低落、观念消极。这些不良心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导致患者出现心肌梗死面积扩大或心律失常的情况,对于患者的此类情况如不及时的进行纠正处理,当其形成恶性循环时,其危险系数也就会增加,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1.3 孤独感

老年人住进医院后本身就易产生孤独感,尤其病后被安置在监护室进行抢救时,其环境更会加重孤独感,形成不利的心理环境。

1.4 悲观厌世

由于心脏病的治疗时间较长,患者的康复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同时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生活上不能或暂时不能自理,此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通常会逐渐丧失康复的信心,而且担心自己生病后会对家人带来一定的麻烦,认为自己是家人的累赘,觉得只有死了才能得以解脱,产生厌世情绪。当患者出现此类情绪时,对患者的疾病康复就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老年心脏病患者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年龄相对较大,各个器官的功能出现了逐渐退化的情况,其身体基础疾病也相对较多,心理问题十分明显。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心理因素对患者的疾病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护理人员对患者施加的心理影响,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一定要对心理护理引起高度关注。在关注心脏病患者的症状及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在对老年心脏病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做好说服开导工作,解除老人的焦虑心理,向患者介绍有关心脏病的知识,以鼓励、关心、爱护、解释为主,设法消除患者因病造成的心理压力,介绍不良的心理刺激和情绪波动对疾病的不利,指导患者调节和控制情绪,帮助老人建立战胜自身疾病的信心。可以采用鼓励、解释、疏导、安慰等心理干预措施来对其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对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有时还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2.2 加强病情的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脉率、心律、呼吸、血压、皮肤黏膜状况等,并警惕肺性脑病的发生。密切观察老年心脏病人的血压变化,收缩期高血压及舒张期高血压均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因此在对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护理中应注意观察高血压特别是收缩压的控制效果,如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明显,则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酌情给予改善心功能的药物治疗,避免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并发症。注意测量患者的脉搏,把握好速度、节律、强度,如脉搏超过120次/分或低于50次/分,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3 用药指导

老年患者视力、听力差,反应慢,手脚不灵,行动不便,服药治疗者要反复交代,最好由家人协助,防止老人漏吃或重复吃药。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异常,控制心衰发作和心脏病的诱发,对应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的病人,要仔细观察用药反应,是否达到应有的疗效,有无出现不良的药物反映。用吗啡时要注意病人有无呼吸抑制,心动过缓,肺水肿伴颅内出血、神智障碍、慢性肺部疾病时禁用吗啡,老年患者应减量使用。老年心脏病人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药量宜小,约成人三分之二,同时注意脉搏变化及节律改变,注意有无洋地黄毒性反应,如出现洋地黄毒性反应发生,立即停药,对症治疗。

2.4 饮食指导

因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影响食物消化与吸收,老年人的膳食在注重均衡合理的同时,最好选择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食物应尽量多样化,少食多餐,不宜过饱。有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一定要控制盐和水的摄人量,盐和水摄入过多会导致体液潴留,加重心脏负担,使心力衰竭加重。保持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肪,避免饱餐,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2.5 科学的运动

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增強心脏功能,促进脂肪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生活规律,防止过劳,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包括各种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强度等。一级心衰可下床做一般活动。二级心衰应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三级心力衰竭须严格卧床休息,取半卧位,同时协助翻身排便、洗漱、服药、进食等,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待心衰纠正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参考文献:

[1] 丁艳玲.浅谈老年心脏病患者的家庭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27): 149-150.

[2] 刘米良,裴的善.老年心脏病60例护理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8): 377-378.

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护理 篇3

关键词:心脏瓣膜病,外科护理

最近几年, 心脏瓣膜病有年轻化的病例报道, 但是该疾病仍是50岁以上的发病率较高, 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中联合瓣膜病占到了50%以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报告并分析了我院自2009年9月~2010年9月老年人行瓣膜置换手术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最大年龄的65岁。男性35例, 女性15例。既往没有其他疾病, 手术中采用全身体外循环麻醉。

1.2 临床表现

(1) 伤口疼痛:50例病人均出现了伤口疼痛, 严重者需要肌肉注射25~50mg盐酸哌替啶, 10min后均能缓解疼痛; (2) 失眠:本组病人35例出现失眠、多梦, 严重者3~4天不睡眠, 15例病人未出现此现象; (3) 焦虑、恐惧、易激动, 患者表现忧愁; (4) 肺不张。

1.3 治疗结果

(1) 主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 必要时给予镇静、镇痛。本组35例病人经过心理疏导治疗和口服, 肌肉注射镇痛治疗后均恢复良好; (2) 老年心脏联合瓣膜病患者病史长, 心功能差, 又往往合并其它系统疾病, 导致病情复杂, 因此, 加强围手术期主要脏器的保护尤为重要; (3) 加强围术期治疗可降低患者心脏手术围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 在术后拔除气管插管, 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咳痰, 促进肺复张, 减少肺部感染。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做好术前评估及护理

病人入院手术前应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病情状况, 对病人的生活规律、性格爱好、文化程度、家庭状况等有充分的了解, 向病人普及必要的疾病预防和护理知识。此外, 医护人员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对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预测和准备。

2.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病人是医患关系中的弱者, 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 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对于病情的好转更多地依赖医护人员的努力。一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病人术前及术后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爱心, 把自己当成真正意义上的“白衣天使”, 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服务拉近与患者的距离, 多与患者做心理上的沟通, 多给予患者生活上的方便, 让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彻底的放松和信任。

2.1.3 术前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深受疾病的困扰, 尤其是老年患者容易对手术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因此, 医护人员要细心向病人介绍医院在心脏瓣膜手术上的优势和丰富经验, 同时让患者对为其手术的医生有所了解。在向病人介绍手术过程时, 可以适当地弱化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担忧和害怕。

2.2 术后护理

2.2.1 呼吸系统护理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老年病人手术后易出现咳痰困难、肺不张, 因此应定时翻身、扣背, 辅以雾化吸入, 促进排痰, 必要时鼻导管吸痰。做好呼吸功能训练指导, 加强呼吸管理, 预防肺部并发症。同时确保良好的供氧, 检查供氧管道的畅通和不会对患者造成不便。

2.2.2 循环功能护理

重症心脏瓣膜病人术前心功能差, 术后易发生低心排综合征, 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维护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左房压在正常范围。此外, 要做好患者体温护理, 术后患者体温会出现下降, 如果过长时间处于低体温状态下, 可能导致体循环阻力增高, 诱发心律失常。

2.2.3 管道护理

术后患者体内插有心包纵膈引流管以及输尿管等。患者术后纵膈引流管应妥善固定, 以防受压、扭曲, 并定时挤压引流管, 防止堵塞, 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量的变化, 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定时翻身、拍背,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拔管后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此外, 还要做好输尿管的护理。此时病人运动不便, 不能自理, 医护人员要对插入患者体内的输尿管进行常规消毒, 以防感染。

2.2.4 出院指导

2.2.4. 1 用药指导

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和恢复需要一个过程, 术后的合理用药对病人的康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护人员在病人出院时, 要详细地告知病人每天用药的时间、药量、用药方式以及各种药之间的搭配方式。由于此时病人尚未完全康复, 加上老年患者记忆能力的衰退, 医护人员有必要把用药的具体事宜告知随同的患者家属, 以确保患者在术后顺利康复。血栓栓塞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严重并发症, 患者需终身抗凝, 防止血栓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嘱咐患者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皮下出血点、瘀斑、鼻衄等出血现象, 防止抗凝药物过量。同时, 按时按量服药, 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以防血栓形成。

2.2.4. 2 自我护理指导

术后出院时, 要叮嘱病人或陪同家属让其按时回诊, 嘱咐家人在家里密切观察病人的恢复情况。除了进行适当的体能康复训练外, 不要让病人做激烈的体力运动, 同时保持心情愉快。每天保持良好的睡眠, 不熬夜,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2.2.4. 3 饮食指导

出院前医护人员应重点叮嘱病人戒酒戒烟, 平时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不可暴饮暴食, 每天正常就餐。此外, 由于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对抗凝药物有抗拒作用, 可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影响药物的抗凝作用, 所以应嘱咐病人少食这类食物, 如菠菜、番茄、鲜豌豆、猪肝、水果等。

参考文献

[1]何娟, 刘燕, 龚仁蓉, 谢自欣.151例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护理[J].华西医学, 2009, (3) .

[2]胡莉云.关于强化老年护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04, (5) .

[3]张向东, 朱家麟, 张宝仁, 等.60岁以上病人心脏瓣膜置换术[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999, (3) .

[4]苏鸿熙.重症加强监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老年心脏病人的护理体会 篇4

心脏病是老人常见疾病,危及老年人的健康及生命。因此,掌握老年人心脏病的特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精心护理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病区对20例60岁以上的老年心脏病人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例心脏病人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其中肺心病8例,冠心病5例,高心病4例,风心病3例。

2 护理要点

2.1 老年心脏病人体质弱,抵抗力差、病情重,自活自理差,除按心脏病人常规护理外,着重加强心理护理,防止情绪激动、烦躁,保持室内安静、清洁,减少躁音,以解除病人恐惧、自卑、孤独的不良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防止过渡疲劳,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根据心脏功能的不同情况决定休息,如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应绝对卧床休息。一般一级心衰可下床做。般的活动。二级心衰应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三级心衰须严格卧床休息,并取半卧位,必要时给氧吸入。同时协助翻身、排便、洗漱、服药、进食等,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待心衰纠正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2.3 饮食的护理。一般给予低盐或无盐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不宜过饱,禁用易引起腹胀及烟酒等刺激性食物,有显著水肿酌情限制入量,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以防便秘。

2.4 预防肺部感染和受凉。防止感冒,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水肿及使用利尿剂病员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严重呼吸困难的病人应给予氧气吸入,对不同原因的呼吸困难应给予适当的浓度和流量。如对肺心病心衰引起的缺氧应给予低浓度持续性吸氧。同时观察神志情况,是否有肺脑的发生。如冠心病心衰病人可给予一般浓度的氧气吸入即可,并持续给氧。

2.5 密切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控制心衰发作和诱发心脏病因素的主要防治措施。根据病情和药物,严密控制输液的滴速,并随时观察病情的变化。

3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密切观察老年高心病病人的血管并发症。收缩期高血压及舒张期高血压均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而收缩压比舒张压对预后的估价更为重要。

3.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脉搏至少测一分钟并注意速度、节律、强度。如节率不齐时测心率对照,如突然脉率120次/分以上或50次/分以下,应通知医生立即处理,并配合抢救。

3.3 老年人心衰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量宜小,约为成人量的2/3而且要掌握个体的特点及耐药差异情况。根据病人的体重,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慎重给药,注意服用洋地黄或奎尼丁药物前后,均应测脉搏听心率至少一分多钟,心房纤颤者,测脉。搏听心率应由两人同时进行测试并准确记录,心率小于60次/分者应停药,出现洋地黄中毒反应时应先停药再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同时还要注意询问病人有无食欲不振、呕吐、腹泻、黄视、乏力等毒性反应。如出现上述反应立即给予解毒对症治疗。

3.4 合并心衰时应利用利尿剂以间歇、交替,逐渐增量利尿为宜。并注意补充钾,注意病人有无力、精神萎靡、嗜睡、表情淡漠、抽搐、腹胀等电解质紊乱的表现,水肿严重病人,注意加强皮肤护理,水肿病人应观察尿量的增减情况。

3.5 合并心衰时应使用血管扩张治疗,尤其是顽固性心衰,常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必须注意有无电解质紊乱、水钠潴留及胃肠道反应,以及低血压引起的心脏并发症。因此,给药时应严格控制滴速及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

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篇5

关键词: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无缝隙护理,生命质量,预后效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 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阶段, 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以控制和预防为主, 而护理干预在老年CHD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随着护理模式转变, 新型无缝隙护理模式已逐渐受到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喜爱。无缝隙护理是指对患者从入院至康复出院期间实施一体化护理干预措施, 提供完整、细致的护理服务, 从而提高护理效果。本研究就无缝隙护理在老年CH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66例老年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2], 按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无缝护理组, 各33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7例, 女16例, 年龄61~78岁, 平均 (70±6) 岁, 病程3~13年, 平均 (9.8±2.6) 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13例, Ⅲ级10例, Ⅳ级10例。无缝护理组患者中, 男18例, 女15例, 年龄60~77岁, 平均 (70±5) 岁, 病程2~12年, 平均 (9.8±2.3) 年;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2例, Ⅲ级11例, Ⅳ级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 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心电监护、高流量氧疗、溶栓等常规治疗。同时,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用药指导、健康宣教、饮食护理等。无缝护理组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如下。

1.2.1 建立无缝隙护理小组

护理小组根据护理人员年纪老、中、青进行合理分配, 每组由1名护士长负责, 并配备高级护理人员1名、责任护士3名。由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共同管理,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护理人员具体工作能力, 对患者进行专人护理。所有护理人员信息公开, 便于患者及时提出建议。

1.2.2护理安排

应保持24 h实时监护, 以保证护理的安全性和不间断性。

1.2.3 护理内容

对患者基本情况、生活习惯、病情、心理状况以及对疾病的认知度等进行综合评估, 由护理小组共同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积极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根据患者病情, 制订护理监督计划, 每小时巡视1次并签到, 防止护理人员因疏忽而忘记巡视。重视各护理班次交接及其配合, 保证护理信息同步, 病情资料准确, 同时夜班护理人员应做到勤问、勤听、勤观察, 并做好夜间细节护理;重视健康宣教, 宣教过程中应采用普通话, 语气温和并反复多次进行, 以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合理运动, 及时疏导不良心理情绪, 提高患者自信心, 待情绪良好恢复后可进行进一步宣教;重视病房消毒工作, 注意开窗通风;重视常规干预细节护理, 合理调节饮食, 保证维生素、蛋白质每日摄入量, 注重饮食多样化;护理人员指导家属为患者按摩腹部, 以促进胃肠蠕动和排便, 减少心肌耗氧量, 降低心绞痛发生概率。

1.3 观察指标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 (SAQ) 和健康调查简表 (SF-36) 对患者心绞痛情况和生命质量进行评估, 并记录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SAQ主要包括心绞痛稳定状态、发作情况、疾病认知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治疗满意度[3], 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越明显。SF-36包括生理功能、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总体健康, 评分越高患者生命质量越好[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Q评分比较

无缝护理组患者心绞痛稳定状态、发作情况、疾病认知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治疗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生理功能、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护理后, 无缝护理组患者生理功能、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2.3 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无缝护理组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CHD是指因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出现粥样硬化从而致使心肌供血供氧不足而坏死[5], 其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 为现阶段导致我国老年患者残疾甚至病死的重要原因之一[6,7]。目前, 临床治疗尚无法治愈, 主要以控制预防为主。给予CHD患者细致的临床护理是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改善其生命质量和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无缝护理模式是一种以现代护理为基础的新型护理模式, 主要是以患者满意度和服务需求为护理出发点, 从根本上排查护理中的缝隙、问题, 给予患者全方位细致完整的护理服务[8,9]。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4.632, *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 无缝护理组患者SAQ各项评分、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 优势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无缝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CHD患者病情, 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0]。通过无缝护理中的健康教育、自我护理教导、用药指导能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和基础护理知识的认知, 便于自我护理, 且有助于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消除不良情绪, 进而改善其预后和生命质量[11,12]。本研究采用SF-36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进行评估发现, 护理后无缝护理组SF-36各项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 且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实施无缝隙护理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临床价值显著。

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篇6

关键词:强化护理,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近年来,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多发于老年群体, 且病程长, 治疗后极易反复[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极易恶化, 若未进行有效的治疗与护理, 会导致患者病死。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67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案, 观察两组护理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0例, 女27例, 年龄55~82岁, 平均 (69±8) 岁。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患者划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30例, 病程1~10年, 平均 (9.6±1.0) 年;治疗组患者37例, 病程1~9年, 平均 (6.1±0.8)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评价患者的生命体征、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并发症预防等。治疗组患者采用强化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强化心理疏导

患者病程较长, 均存在暴躁、抑郁、焦虑情绪, 容易产生消极思想[3]。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 要主动与其沟通, 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 同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对护理后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 详细描述患者的自身情况, 注重保护患者隐私。

1.2.2 强化感染护理

患者若出现感染, 不仅会加剧病情的恶化, 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因此, 医护人员必须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首先, 应强化自身卫生管理工作, 做好消毒, 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治疗时,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进行, 对器械进行消毒;其次, 指导患者加强自身的抵抗力, 秋冬季节加强保暖, 选取适量的体育运动进行锻炼, 重视强化自身体质。

1.2.3 指导患者日常锻炼

护理人员要对处于稳定期的患者设定锻炼计划, 可让患者采用深呼吸吹气球, 每天坚持3~5次;指导患者做腹式呼吸,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根据患者的活动情况, 鼓励患者在正常的耐力下做床上肢体肌肉松弛运动, 每天坚持3~5次, 每次5~10 min即可。必须注意的是, 患者进行锻炼时要采取适当的幅度和力度, 避免因锻炼过度而出现不良效果。

1.2.4 干预患者生活习惯

告知吸烟、饮酒会致使患者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相关并发症, 结合临床优秀案例鼓励患者戒烟、戒酒;帮助患者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规律, 食用低盐、低脂食物。依照体制的不同指导患者食用补肺益气的食品;建议患者少食多餐, 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多食蔬菜、水果, 合理控制饮水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 、6 min步行距离 (6MWD) 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左室射血分数、FEV1、6MWD与护理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率极高, 其发病机制为因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致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 心肺功能下降或丧失。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较高, 治疗该疾病的同时给予相关的护理干预, 以消除可能出现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4]。采取强化护理干预主要从心理、感染、基础护理、心肺功能等方面展开, 整个护理过程以患者为中心, 在改善患者病症及心理素质的同时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 很好地体现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护理后左心室射血分数、FEV1、6MWD与护理前比较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证明采取强化护理干预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强化护理措施, 效果明显, 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江发英, 黄浩.76例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加强护理的效果[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2 (5) :522-524.

[2]肖俊生.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诊治[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 (3) :518-520.

[3]钟剑峰.加强护理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处方药, 2014 (6) :129-130.

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篇7

关键词:冠心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肌梗死

冠心病作为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急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诱发心脏事件。心肌梗死是围手术期最典型的情况之一,所以对围手术期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发生特点进行了解是必不可少的[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98 例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特点及护理措施。

1 基线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98 例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入年限均在2013 年5 月~2015 年1 月之间。其中男性患者共有100 例,女性患者共有98 例。年龄跨度为(61~86)岁,平均年龄为(73.50±3.25)岁。术前患者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心功能不全共51 例(25.76%), 脑卒中共39 例(19.70%),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共34 例(17.17%),高血压共44 例(22.22%),肾功能不全共30 例(15.15%)。

1.2 诊断心肌梗死的标准

判断心肌梗死的标准为,观察肌钙蛋白和CKMB是否有所升高,以及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是否存在动态变化等。

1.3 数据处理

198 例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治疗对比数据,均需接受统计学软件SPSS16.0 的计算,“%”用以表示心肌梗死发生率。

1.4 护理方式

1.4.1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消除抑郁、消极的紧张情绪,从而减少心绞痛的发生。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术前准备程序化:术前准备活动需要高效有序,严格执行医嘱,将术中用药和必要的抢救设备准备好,并使之处于工作状态[2]。

1.4.2 术后护理(1)严格监护生命体征:持续心电监护,可以尽早发现并发症,在手术一天后,严密观察是否出现室颤和室性心动过速。对于血压不稳定的患者,需要及时通知医生查明原因。此外还需对心率、体温以及静脉回流等情况进行观察,并将患者的出入量准确记录下来,方便评价患者的补液量和心肾功能。

(2)急性血管闭塞的护理。对心电图、心绞痛症状以及心肌酶谱的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如果发现产生心肌梗死的迹象,即可给予溶栓和抗凝治疗,严重者须采取急诊手术[3]。

(3)生活护理。病房需及时通风,维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给予患者食用低脂低钠的食物,并且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在患者的病情缓解后,可指导患者下床活动,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2 结果

198 例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中,有18 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了心肌梗死,发生率为9.09%,均在手术之后发生。其中非Q波心肌梗死共有10例,Q波心肌梗死共有8 例,其中包括前壁梗死5例,下壁梗死3 例。

其中有5 例患者发生在术后3 天内,7 例患者发生在术后4~5 天内,5 例患者发生在术后6~7 天内,1 例患者发生在术后第10 天。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大多数非心脏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需要面对的问题,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初步认为与心肌耗氧量的变化有关。近几年的临床研究表明,血栓引起的心肌耗氧量减少以及血小板的快速聚集是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原因[4]。

由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症状不典型,所以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对于莫名的胸痛和心悸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心肌梗死在围手术期具有极高的死亡率,所以了解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特点以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

由于心肌梗死的发作机制极为复杂,存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预防措施一直是临床上的一大难点。大量临床经验发现术前心功能不全以及术后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在病情稳定之后再进行手术,而心肌缺血的患者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而且做好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工作,可有效控制心肌梗死的发生[5]。

经过本次的调查研究,198 例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中,有18 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了心肌梗死,发生率为9.09%,均在手术之后发生。其中非Q波性心肌梗死占55.56%(10/18),94.44%(17/18)的患者发生在术后7 天之内。

综上所述,针对于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其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通常发生在手术后的1 星期之内,一般表现为Q波性心肌梗死和无症状性心肌梗死这两种。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马海平.凝血功能在冠心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的研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1,38(3):155-158.

[2]梁胜景,林辉,李香伟等.美托洛尔预防胸部肿瘤合并冠心病非心脏手术心脏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4):581-582.

[3]樊金鹏,高项羽.右美托咪定对冠心病非心脏手术瑞芬太尼致痛觉过敏的抑制作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8):95-97.

[4]谢芬高,胡森懋.食管裂孔疝并冠心病心肌梗死1例[J].山东医药,2010,50(39):66.

老年心脏病患者的出院指导 篇8

1 临床资料

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科共收治>60岁老年心脏病患者143例, 男78例, 女65例, 其中冠心病9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指导。

2 出院指导的内容

2.1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老年心脏病患者体质弱、抵抗力差, 病情重, 生活自理能力差, 且反复发作, 产生悲观、焦虑、恐惧等不良心态。向患者讲明情绪激动和急躁会增加心肌耗氧量, 不利于疾病恢复, 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家属要理解与合作。

2.2 指导患者注意休息, 避免劳累

向患者讲明休息是减轻心脏病负担的有效措施。根据心功能进行指导, 心功能Ⅱ级患者可下床做一般活动;心功能Ⅲ级应卧床休息, 限制活动量;心功能Ⅳ级应严格卧床休息并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 同时指导家属协助翻身、叩背、排便、洗漱、服药及进食等, 并教会家属叩背及皮肤按摩方法, 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待心功能不全纠正后, 逐渐增加活动量。

2.3 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向患者讲明饮食是控制和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部分。一般给予易消化、低盐、低脂饮食, 少量多餐, 不宜过饱, 禁用易引起腹胀及刺激性食物, 增加食物中纤维的含量, 饭后腹部按摩, 刺激肠蠕动, 以促进排便, 向患者讲明大便干燥、排便过度用力可加重心脏负担, 感到大便费力时, 服缓泻剂如果导片、番泻叶等, 必要时用手指抠便。

2.4 指导患者掌握自身疾病的有关知识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 包括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及预后, 使其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2.5 指导患者掌握维持自身健康的有效方法

2.5.1 指导患者出院后仍要遵医嘱按时按量坚持服药, 并介绍有关

药物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如服用阿司匹林, 应告诉患者该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 宜饭后服用;服用洋地黄类药物前必须数呕吐、腹泻、黄绿视等中毒症状立即停药就诊;服用利尿剂者出现乏力、疲倦、腹胀等电解质紊乱表现及时就诊。

2.5.2 指导患者定期门诊复查及就诊指征

如心肌梗死患者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心功能不全患者出现水肿现象, 胸部觉得有压迫感等症状及时就诊。

2.5.3 预防感冒

向患者讲明感冒、受凉可诱发心脏病发作。指导患者: (1) 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 (2) 感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者接触。 (3) 出现咳嗽、打喷嚏、咽痛等症状及时就诊。

2.5.4 指导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禁烟、禁酒、控制体质量。

3 做好出院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掌握沟通技巧与交流方式, 护士应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

系, 以真诚的态度与患者及家属交流, 使他们对护士产生信任感, 乐于接受护士传递的信息。

3.2 指导应贯穿于住院过程始终, 逐步渗透给患者, 使其逐渐掌握, 如没掌握, 应有耐心反复讲解, 直至掌握。

3.3 根据患者需要确定指导重点或增加指导内容。

3.4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医学术语;

用实物示范, 如低盐饮食, 每日食盐量<3g, 应示范3g是多少。

3.5 由于老年人记忆力、理解力差, 应以书面形式写给患者并讲清楚。

3.6 留给患者我院电话号码及留下患者电话号码, 通过电话联系, 了解其健康状况, 提供有关健康知识。

4 体会

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篇9

【关键词】 心脏病患者;锁骨下静脉导管;护理

各类心脏病患者术前及术后需要配合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治疗。而普通的外周静脉则不能支持,通常选择中心静脉置管。因其管腔粗、血流快、导管易固定、在体内置管时间长、不影响病人的活动、减少药物刺激等优点而作为各类心脏病患者的首选。由于心脏病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低下(肝素治疗引起),易并发置管处的感染与出血,因此,导管的护理相关重要。现将我科50例心脏病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1年1月一2011年12月共行中心静脉置管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1岁; 冠状动脉搭桥15例,房室间隔缺损16例,大动脉转位3例,法洛氏四联症14例,肺动脉高压2例,23例均为锁骨下静脉置管,27例均为颈内静脉置管。

2 加强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降低CRI——导管相关性感染

2.1 穿刺部位局部皮肤的消毒及观察 中心静脉插管感染发生2%-4%,多数是由于插管处皮肤上的细菌经皮下隧道移居到导管腔外引起的[1]。所以,逆导管方向揭贴膜以免将导管带出,以0.5%碘伏棉球由内向外环行消毒穿刺点3遍,不脱碘,以杀灭大部分的细菌、芽抱及病毒;消毒范围应超过敷料大小,以穿刺点为中心上下大于10cm。

2.2 置管插管必要时可经X线证实导管位置是否正确。

2.3 穿刺伤口敷料的选择及更换 我科常规以无菌纱布敷料及透明无菌贴膜覆盖穿刺部位,规格7cmx8cm,用无菌脱敏胶布固定。应保持敷料干燥无菌,遇潮湿、松脱或有异味时立即更换。因潮湿的敷料可为细菌提供侵入的液体通道。临床应用过程中纱布敷料常因出汗及擦浴而污染,且由于消毒次数频繁,局部皮肤嫩薄,去除胶布时易损伤皮肤,增加病人痛苦及皮肤感染的机会。而透明贴膜因增加了插管部位的可视性,便于观察发现并发症,同时减少了导管的移动、外来的污染及更换敷料的次数等诸多优点而逐渐取代纱布敷料应用于临床护理中。操作时将贴膜从中间向周围驱尽空气贴平。若无感染征象,贴膜应一周更换1次,应避免过于频繁更换敷料增加感染机会。

2.4 预防导管腔内感染 使用一体化输液系统,输液管与导管以可来福接头连接。接头处保持无菌,连接输液器时使用75%酒精或安尔碘棉签多方位用力摩擦接头15S以上,每周更换1次,如有血液污染、完整性受损,取下接头时应立即更换,避免将细菌带人管腔而引起感染。尽量减少使用三通接头。因附加装置可导致0.4%的污染发生;随着增加一个附加装置,污染的发生率几乎加倍[2]。考虑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免疫抑制的特点,在无使用附加装置必要性的条件下,最好不用。连续输入液体时,24h更换输液装置1次。

2.5 掌握正确冲封管方法防止导管堵塞 现我科采用A-C-L导管维护方法,给药及输液前应评估导管功能抽回血以确认导管是否通畅,采用生理盐水10ml正压封管,由于减少了抗凝剂的用量,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凝血机制异常的病人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具备药物和(或)溶液不相容性的知识,输注成份血、高营养液前后以生理盐水冲管。专人护理,防止液体走空,出现输液不畅(导管打折,体位压迫)及时处理,使用输液泵装置时加强监测,防止导管堵塞。

2.6 导管堵塞及处理 主要表现为重力作用下液体输注缓慢或有间断,或者导管功能正常而回抽无回血。出现导管堵塞,不可盲目拔管,因移植期病人免疫功能及凝血机制均低下,再次置管既加重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又增加了穿刺相关的风险。我科常采用抽推交替法,用20 mL注射器抽取5 mL肝素盐水(100 U/rnL),轻轻回抽、推注交替进行。尽可能将凝块从管中抽出,但不可硬性推注,以防微小血栓、栓子脱落随血流进人血循环,造成肺微小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若肝素生理盐水通管不成功,應立即采取尿激酶溶栓。

2.7 导管感染的观察及处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免疫功能抑制,炎性反应弱。锁骨下静脉插管可成为一条感染途径,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败血症。换药时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渗血及分泌物。有分泌物时需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并及时清除分泌物,置管时间越长(特别是超过7d以上者)发生CRI的概率越大。3.结果 46例患者无导管相关性感染病例发生,无导管脱落及导管堵塞病例,平均使用43天。

3 讨论

由于各类心脏病患者术前准备及术后治疗特殊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等)的使用,普通的外周静脉无法支持,因此,建立良好的中心静脉通道是保证心脏病患者术前准备及术后恢复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之一。由于患者机体抵抗力极其低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至关重要,为了杜绝导管相关性感染,护士通过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穿刺伤口敷料,使用正确冲封管方法,密切观察导管的情况,杜绝感染的发生,并加强专人护理,及时发现问题,立即对症处理,为为心脏病患者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利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彦,刘兵.40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与护理.护理研究,2005,19(5B):907.

[2]杨中华,周锡芳.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其护理[i].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20(10):459

老年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研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5例老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所有患者临床病症均符合风湿性心脏病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33例, 女32例, 年龄60~75岁, 平均 (70.6±6.7) 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住院后均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 护理措施具体包括常规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及给氧护理等。

1.2.1心理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 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极易出现反复发作, 患者多对治疗信心不足[5,6], 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患者尤为严重, 甚至会出现恐惧、沮丧等负性情绪, 在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配合度大大降低。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思想工作:倾听患者心声, 掌握患者心理动态, 并以亲切、诚恳的态度劝慰患者, 告知其疾病特点及预后, 鼓励患者重新树立治愈信心。针对恐惧、沮丧情绪严重的患者为其准备安静的修养病房, 并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 如指导正确的体位, 宣教疾病治疗的成功案例, 赢得患者的信任感, 帮助其消除恐惧与焦虑情绪。针对老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特殊化的心理状态, 引导家属多陪伴患者。

1.2.2 一般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日常护理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做好药物服用指导, 并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2) 定时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做好生命体征护理;指导患者做好口腔护理, 针对咽喉干燥、疼痛患者每日给予2~3次淡盐水漱口; (3) 季节交替时节叮嘱患者注意保暖防寒; (4) 叮嘱患者大量出汗后多饮水, 勤换内衣, 保证皮肤清洁、干燥; (5)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重病症患者给予卧床休息, 卧床期间协助多翻身, 减少发病诱因, 做好栓塞、肺炎并发症防控; (6) 针对呼吸困难患者指导其选取科学的体位, 以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

1.2.3 饮食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病程较长, 为了推进患者康复进程, 饮食方面需要鼓励患者多食用高热量、高纤维含量及易消化的食物。针对心力衰竭患者指导其食用软食或半流食, 并少食多餐, 饮食中适量限制钠盐, 每日以10 g (2钱) 以下为宜, 切忌食用盐腌制品。针对重度心力衰竭水肿患者应减少饮水量, 日饮水量控制在500~1000 ml以下[7,8]。

1.2.4 药物护理

针对无心力衰竭病症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将给药滴速控制在60~80滴/min;伴有心力衰竭病症的心脏病患者需要将给药滴速控制在30滴/min以下, 并在给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结合患者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变化调整滴速。患者使用洋地黄强心药时, 应警惕洋地黄中毒: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头晕、头痛、倦怠、神志改变、精神异常、黄视、绿视、脉搏少于60次/min、出现频发室性早搏等, 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利尿药物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心律、心率、有无乏力腹胀等, 鼓励患者吃些含钾量较高的水果如香蕉、番木瓜等, 以免发生低血钾。

1.2.5 给氧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缺氧, 针对心力衰竭并伴有缺氧病症的患者给予鼻导管吸氧, 针对肺水肿患者给予湿化瓶吸氧, 湿化酒精浓度为50%~70%;针对伴有长期慢性缺氧患者给予持续的低流量吸氧, 吸氧流量控制在1~2 L/min最佳;针对无二氧化碳潴留但伴有重度缺氧的患者给予高流量吸氧, 给氧流量为4~6 L/min。

2 结果

6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经过系统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好转58例, 无变化5例, 死亡2例, 好转率89.2%。病情好转的5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出院后生活均可自理, 活动后无气促、心悸感, 心律、血压、脉搏等指标未见异常。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作为一种常见疾病, 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病过程、病程长短及临床病症不尽相同, 个性化特点较强[9,10]。因风湿性心脏病发病后会伴有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等重症, 危险性极高, 为降低其死亡率, 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辅以系统的护理干预, 以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过程中针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及给氧护理等多项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后近90%的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升, 护理效果十分显著[11]。针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病情特点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对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与生存质量积极作用十分突出[12]。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生命体征监测工作尤为重要。体征指标监测获取的数据可以指导医师临床诊治工作的开展, 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升治疗效果指导作用显著。笔者基于多年临床护理经验, 认为面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我们应该抱有责任感与同情心, 不断在护理工作中提升自身的护理职业道德, 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5例老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所有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均给予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吸氧护理、饮食护理等, 观察其护理结果。结果:6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经过系统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后好转58例, 无变化5例, 死亡2例, 好转率为89.2%。病情好转的5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出院后生活均可自理, 活动后无气促、心悸感, 心律、血压、脉搏等指标未见异常。结论:对老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系统的常规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及给氧护理可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促进病情好转,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护理效果极佳。

上一篇:电力系统中功率因素下一篇:西藏高校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