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建设

2024-08-16

社区体育建设(精选十篇)

社区体育建设 篇1

一、当前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众对社区体育文化的认识有待提高

从我国目前现状看, 人们对社体育文化的理解并不全面。一说到社区体育文化, 人们首先提到的是有多少广场, 将“广场文化”等同于社区体育文化:一问到负责部门, 自然地就认为是文化局、体育局, 实际上, 文化局、体育局所从事和管理的只是群众文化期社会体育, 只对群众文化馆 (站) , 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具有直接行政领导权和业务指导权, 与社区体育文化的应有之义有一定差距。因为, 社区体育文化包括社区精神文明、社区教育、社区保健科普、社区文娱、社区体育等。以建设主体两论, 社区体育文化也可以包括一定地域内的企业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这种理解的偏差, 造成了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

2.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不明确, 各种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从1999年国家民政部进行社区建设实验开始, 到现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时间仅仅过了4个年头, 许多相关工作还处在不断摸索除段。现有的社区建设思路, 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 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理。有的地方并没有把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纳入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 没有明确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 更谈不上进行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

3.有关法律法规有待建立和健全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新体制下, 街道办事处权力行使与监督没有依据。转变政府职能, 实行重心下移, 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 实行的是“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 进行的是“以块为主, 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有的条块分割矛盾。但是“重心下移”后的各项职能, 街道并不能胜任。按照“两级政府, 三级管理, 四级网络”的架构, 目前还难以找到街道办事处行使“下移”职能的权力法律依据。同时, “重心下移”后, 谁来有效监督不断膨胀的街道行政权力和财政班子, 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对于新出现的社区建设方式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如对于社会力量, 尤其是私营企业主投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管理缺乏具体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相关条款的缺乏影响到他们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继续投资的兴趣和信心。

4.经费开支难以完全保障, 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目前社区体育发展严重不平衡, 主要原因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和当地领导的重视, 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视直接相关。社区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如建设经费的经常性和制度性拨款, 往往会因为主管领导的位置和注意力的变化面发生变化。同时,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相对而言得到的经费较多,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相对而言经费较少, 这就造成了地区间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加强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宏观措施

1.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的宣传, 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

舆论往往是行动的先导。要大力加强和推进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就必须切实重视对社区体育建设工作的宣传, 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 开展城镇社区体育建设, 既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又是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更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体现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一项“民心工程”。

新时期社区体育文化是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是繁荣文化生活,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应抓住社区的含义、社区划分原则、社区地域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产生、构成、职责、性质等基本问题, 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 甚至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培训班。使人们真正认识到, 社区体育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 只有使干部、群众真正明白了社区体育建设的意义, 才能真正搞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2.城镇社区体育文化

社区体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 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 要保证把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以提高社区群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 形成崇尚先进、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 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要有明确的主管部门。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领导责任。因此, 应由党委宣传部门总负责, 民政、文化、教育、体育等部门和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积极配合, 齐抓共管。这样, 就能做到建设有人分管, 工作有人推进, 措施有人落实, 问题有人解决, 保证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3.尽快制定和调整有关社区体育建设的法规, 实行依法治区

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居委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区的管理要求。为了加强社区管理, 完善社区功能, 使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有法可依, 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应该尽早出台《社区法》, 来代替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区管理要求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这样, 一方面可以保证社区体育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也顺应了社区管理法制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 也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即使不能尽早出台《社区法》, 也应切实建立、健全有关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规章制度, 如监督制度、评价体系等, 以确保社区詹委会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减少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

4.采取灵活措施, 广泛吸纳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资金

在目前情况下,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 必须取得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充分鼓励民间力量投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建设社区体育文化的局面。特别是要争取一些企业家参与和支持文化活动, 使体育文化事业与企业发展产生互动作用, 争取形成国办文化为主导, 社会各界和各种经济类型共同参与的, 形式多样的,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文化格局, 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发展道路。依循这一思路, 是社区对体育文化采取“政管企办, 官助民办”的运作模式, 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肯定, 并向全国进行推广。对一些小区的体育文化设施, 允许私营和民营企业主投资建设, 政府只进行宏观调控。这样, 实现了文化事业与企业经济发展的互动, 既提高了企业在当地的声誉, 又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场所和经费, 实现了政府与企业的“双赢”。

5.从实际出发,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把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 社区体育文化教育以其整体性效应, 对社区成员的人格精神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 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 要从实际出发, 从基础工作做起, 标准由低到高, 项目由少到多。同时, 要防止几种错误倾向:

(1) 将文化作为经济的附庸, 用文化的手段来支持经济的发展。目前社会上把文化行为当作经济行为的衍生品和工具, 导致在文化评判的标准上, 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忽略或不注重社会效益, 从而抑制了文化发展的空间。

(2) 比较注重文化的硬件建设, 如文化广场、文化馆等, 相对忽略了文化中“软”的部分的建设, 不能发挥现有文化人才的作用。不能有效地组织一些具有明显社会效益但没有直接功利目的的体育文化活动, 从而妨碍了社区居民自觉的行为规范、良好的社会风气、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消费行为的形成。

(3) 单纯注重文化的娱乐性, 没有充分考虑采取有效的形式, 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起来, 无法使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微观措施

1.注重伦理关际, 关注特殊人群精神上的慰藉与实际要求的满足, 促进社会生活的人文文化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是改善居民的体育生活质量, 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要使杜区真正成为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 必须使居民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当前的城市社区中, 不少居民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人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社区成员由于种种原因, 在社会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处于经济较为困难、精神较为贫瘠的境地。尤其是老年人、下岗人员、残疾人、劳教释放和劳教解教人员等特殊成员, 由于社会角色的特殊性, 使他们常常受到无助与悲凉的侵袭。他们希望依靠自身的力量, 努力地抗争着生活的艰辛。同时, 他们更希望能在困境中感受到人间的关怀, 这些特殊人群寻求关怀和帮助的愿望比任何人都要强烈, 如果这种愿望无法满足, 不仅会成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不和谐音符, 甚至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要建设一个基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上的现代文明社会, 这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部分。因此, 我们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注重伦理关怀, 提高人文关怀水平, 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现代城市病”带给社区居民的伤害.为整个社会的理想伦理关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价值引导功能, 传递社会主流文化, 发挥社区体育的社会化功能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没的根本任务, 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要加强价值引导功能, 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在内容上, 要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用先进人物、典型事迹,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形式上, 要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中, 把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蕴含其中, 使社区居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开展“文明锻炼”“文明健身”“健康家庭”“健康社员”等评选活动, 使社区居民逐步建立起“体育, 生命健康”的价值观念。这样, 通过主流文化的传递, 新的价值观的确立, 可以为社区居民的体育行为指出明确的方向, 推动社区体育建设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

3.以体育文化为纽带, 培养共同的社区意识, 担负共同的责任

提搞居民参与度, 保持自己的活动空间, 多元共处, 和而不同随着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行政因素不断向社区渗透, 个人已经主要作为居民被紧密组织到了区域行政体系之中, 两不是作为从业人员被各单位所组织。意味着个人生活事务不断脱离单位, 转移到了居住区, 居委会在社会事务管理上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但从目前城市社区的建制来看, 个人在社区中基本上还是通过行政体系组织起来的。因此, 在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 就是居民是否认这种行政意义上的社区体育行政组织, 是否认为社区体育事务是与自已有关的公共事务, 不用行政方式, 作为个人的居民走不到一起来。社区不可能像单位或家庭一样, 与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直接经济利益关系。在社区体育中, 要让人家接受管理、愿意被管理, 主要还是靠体育文化认同。社区居民要在体育价值观、体育思想方法和体育生活方式上找到同一的感觉, 培养共同的社区体育意识, 担负共同的责任。同时, 要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充分显示社区的社会参与的价值功能。社区居民尽管居住在一起, 但人们的爱好、习惯、职业、性格等都有很大的不同, 所处的社会阶层也相去很远。因此, 我们在培养共同的社区体育意识, 担负共同的责任的同时, 又要使人们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 保持自己的活动空间, 保持每个个体和家庭的个性。这样, 会使得在社区体育中生活的人们感到舒适、安全、便捷、宽容、丰富, 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竞争力, 促进城市的多样性、创造性, 提高城市的生机活力。

四、结论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好坏与全民健身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能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都有重要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群众认识有待提高、宣传工作不够、主管部门不明确、各种关系尚未理顺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努力。

摘要:社区体育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体育行为方式、社会体育习俗、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思维定向、体育地域心态等体育文化现象的总和。当前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宣传工作不够, 群众认识有待提高, 主管部门不明确, 各项关系尚未理顺, 法律法规有待建立和健全, 经费开支难以保障, 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种现状, 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加强和改进城镇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关键词:社区体育文化,建设难点,工作对策

参考文献

[1]周涪浩, 李荣启.文化国力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2]宣兆觊.新编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0.

[3]王永云.文化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1.

[4]童恩正.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5]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

[6]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 (四)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

社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篇2

体育设施与管理

学生姓名: 何 庆

学 号: 1104014007 院

系:

体育学院

班 级: 体教1101班

2013年 11月22日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姓名 何庆

班级 体教1101 学号 1104014007)

[摘要]目前,正在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及水平,是衡量社会繁荣程度以及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尺之一。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居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前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内部动力;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与城市经济改革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兴起的组织依托;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其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近些年来,居住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同时,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加使得体育休闲活动成为可能,对于设施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而社区体育设施因其具有便利性、可达性、灵活性而成为居民的首选;作为对客户需求的回应,体育设施成为楼盘的重要卖点,投资比例日益提高、小区会所、网球场、游泳馆等成为高档社区的标志;党和政府也把全民健身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应当注重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积极为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身体锻炼场所”。

近些年,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设施还十分落后,新建的社区在规划设计上还存在种种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和发展居住社区体育设施,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体育设施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建设社区体育设施设想的一些建议,为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社区;设施;建设;使用;健身;不足;严重 社区体育设施在建设和使用现状 1.1 总体数量还显不足。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虽然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速度很快,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数量,但现有设施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强身健体和训练竞赛的需要。市区的体育场馆,在运动项目及功能上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此外,按照建设体育强市的要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最低标准,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要达到全市人口的40%以上,这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要求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全民健身工程(点)建设情况看,大部分住宅小区还没有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部分建成的健身点,器械数量相对于服务人群而言也显得不足。老城区公共体育设施数量明显偏少。

1.2 开放使用率不高。

现有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体育场,除承接比赛外,还主要由体育局、体育运动学校、省中长跑竞走训练基地的运动员和市区部分中小学作为训练场地,没有向市民完全开放。一大批学校体育场馆未向社会开放,处于封闭状态,有的学校甚至由于管理和费用等原因减少向学生的开放时间,体育设施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3 全民健身点的布局不尽合理。

老城区和部分早期建设的居民小区,由于受场地限制,全民健身设施的定点和建设面临不少困难。在市民群众锻炼比较集中的广场和公园,全民健身设施普遍缺乏。由于没有健身器械,有些晨炼的市民就以树木、护栏作为锻炼的工具,这样既不安全、科学,也给公共设施造成损坏。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1.4 侵占损坏还比较严重。

有关法律法规禁止公共体育设施用于非体育活动,更不能改变设施的功能和用途。此外全民健身点的管理和维护情况也不乐观,健身器材普遍老化,有的损坏率达到50%以上。一部分器材超过了使用周期,一部分是人为损坏所致。因缺少维护和修理,残损的器材不仅给市容观瞻造成了影响,也潜藏着安全隐患。1.5 管理机制尚未理顺。

随着全民健身点的逐步普及,管理问题也随之出现。特别是健身器材的维护资金无处落实。体育部门认为,按照原国家体委《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受赠单位应建立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员队伍,对场地、器材进行日常维护,保障安全和正常使用。而小区物业管理公司,有的能主动对损坏的器械加以维修,保持小区的环境整洁,但也有一部分认为体育器材应该谁安装谁负责,维修费用不应由他们一家埋单。社区对承担维护责任也表示有难处,虽然组织社区群众体育活动是他们的工作职责,但由于没有专项维修经费,因而无力承担大型器件的维修和更新。据了解,器材厂商一般也只负责一年时间的保修。可见,如何解决全民健身设施有钱建设无钱养护的问题,关系到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形式

16岁-45岁年龄组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较高。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较多,以方便易行,强度较大的项目为主,如有氧健身操,健身器械训练,游泳,登山,长跑,篮、排、足球等。

46岁-65岁人群以自己锻炼为主,多种形式并存。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多为强度稍大的中年交谊舞、棋牌、健身气功类和太极武术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类等,也常利用居住区中的健身器材进行锻炼。

66岁以上人群以群体性、运动量较小的活动为主,如棋牌类和老年交谊舞等;同时也存在自己锻炼的形式,如健身气功类、太极武术类等。通过访谈得知,其中少部分人长年坚持每天参加体育活动,大部分人为不定时进行锻炼。从对该年龄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66岁以上人群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对体育设施的需求量与依赖性较小,多进行一些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3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不同年龄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中(表5)缺乏体育设施已经成为各个年龄人群参加体育活动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也有紧急条件限制原因,绝大多数人都不曾问津的收费场馆,也导致所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的局限性。

同时由于调查人群以上班族居多,能够参加体育活动的闲暇时间较少,因而为了更好的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各体育场馆及健身会所应调整开放方式及时间,积极挖掘该组人群的运动潜力,满足该组人群的需要。在调查过程中,社区居民普遍反映群众体育活动发展受限的重要因素是缺乏组织指导。当问及是否有人指导小区的体育运动时,被调查人均持否定态度。这些小区在开展体育活动方面缺乏专人指导,影响健身知识的普及,不利于培养居民自愿地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 4.1 社区体育资源整合不够

目前,上饶市社区体育活动组织与其他部门沟通联系不够, 体育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社区仅片面强调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健身活动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而忽视了社区与学校、企事业等其他部门之间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由于社区“条块管理”的方式束缚了社区体育资源动员和操作协调,难以发挥社区居委会对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作用。社区居委会缺乏权威和手段,社区健身活动的组织发展艰难,现有的体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育俱乐部、健身中心又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大部分社区的运动场馆设施偏少,社区体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大,整合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学校与社区组织在体育资源整合的协调不顺畅,导致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也不能与社区有效共享与利用。4.2 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紧缺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上饶市社区开展非经常性体育活动所用经费来源渠道虽说是多元的,但大部分社区所用经费还是由政府和体育局拨款补贴,单位出资和社会赞助的比重不大,而其他渠道筹款的比例更小。有些社区健身活动的经费主要还是由区、街道、居委会筹集,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区健身活动以无偿或低偿服务为主,自身积累能力较差,维持正常运转比较困难,加之政府对社区健身活动的投入相对少、并且都是公益性的。以致于社区健身活动的经费不足,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5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使用的建议

5.1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重视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要加大对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对老城区改造时,要按照国家有关文件、法规执行体育设施和用地的额定标准,配置修建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在集中力量建设大型体育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同步建设布局合理、环境协调、质量上乘、管理规范的全民健身设施,使之星罗棋布于市民群众身边,满足广大群众强身健体的需要。同时,政府还要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健身活动,倡导人人参与健身,努力营造和谐快乐的社会氛围。

5.2要在社区认真贯彻执行文件精神,开发和利用学校、企事业的体育资源,实行资源共享。

5.3要注意搞好现有社区体育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尽可能避免场地器材的损坏。应从构建社区体育人文环境出发,培养人人爱护体育设施的习惯,最终使社区居民们参与体育场地和设施的管理、维护和保养。5.4在老城区应注重室内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但是应避免那种高投资、高运行成本的设施,如追求形式,建设豪华会馆等方式,因为这类室内体育场地和设施是商业性的,而不是面向广大群众的。5.5在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配备上,应考虑它的受益人群,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建设受益面大、收益人口多的体育场地和设施。

5.6需要增添各种体育设施才能满足社区内的居民的要求。例如,增加小型多功能的健身器材,通过现有绿地空地的局部调整,通过建筑顶层、地下空间和社区内闲置住房的利用等方式增加社区的室外和室内的体育设施。

社区体育建设 篇3

【关键词】新时期 社区体育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in the new period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ports, this paper st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and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 the new period, The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体育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区体育以其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的组织形式、便捷的练习方法、融洽的地域亲情和有效的健身效果,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在广大城镇中得到快速发展。

1社区体育文化的特点

1.1地域性

社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社区体育文化都不可避免的受到该地区地理环境、社区组织、居住人口、风俗习惯、传统精神等因素的影响。在人们开始相对固定地在某一地域从事社会生活时,人们就一定会发生互动,产生某种社会联系与关系,必将形成某种共同的语言、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习俗与风尚、规范与制度等。社区形成的历史越久远,体育文化的内涵就越丰富,地域性的特色就越明显。

1.2熏染性

作为一种群体文化,社区体育文化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一样,均是由其群体内在的价值观念、信仰、群体精神、道德习惯、规范等因素组成,在其形成并被群体成员认同后,便会对群体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广大社区成员良好的健身观念与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对于社区风气的净化具有重要作用。

1.3多样性

社区体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共同点,但不同特质社区居民选择的体育文化形式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体育文化的服务对象、类型、设施、形态、体制和运作方式等各方面。社区体育文化不仅融会了娱乐知识与审美作用,而且还允许社区居民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体育文化生活的内容与形式。从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社区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就越突出、越成熟。

2加强新时期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2.1提高社区居民的主体参与意识

目前,大部分社区居民缺乏主人翁意识,并未将自己放在主体地位,而只是在自己闲暇的时候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对丰富和完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不积极。导致社区居民缺乏主动性的直接原因是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功能认识不够充分,因此,为了改善此种情况,我们应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比如,社区居委会开展一些定期的居民交流会,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活动,为其设置和提供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如广播、黑板报等,提高居民的自身素质和体育文化参与意识,培养社区成员的责任感,推动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

2.2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区体育文化

通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我们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和谐发展是创建和谐社区体育文化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社区体育的终极目标和宗旨就是服务居民,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理念,在使社区居民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更要使得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不同社区呈现不同情况,要充分考虑不同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需要,举办相应的文化体育活动,让社区居民从根本上体会到人本关怀。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全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始终把塑造人这一终极宗旨贯穿其中,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居民的要求和愿望,努力做到使体育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使社区体育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3尊重社区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社区成员体育文化的多样性由社区体育主体的多质性所决定,不同的社区也有不同的体育文化。作为一个社会主流文化中的亚文化,社区体育文化经过高度的整合和沉淀之后,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社区体育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具体表现为以平等、民主、公平的方式,实现各个社区体育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多样化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要提升社区体育文化形象,每个社区的社区体育文化形象不尽相同,一个好的社区体育文化形象,不仅对于展现社区的体育精神风貌,加强社区体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知名度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居民的自豪感和积极性。

2.4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多渠道投入机制

一方面,对体育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投入,并确保一定比例专门用于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于政府组织建立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各级政府要提供经费支持。另一方面,要把社区亚文化的影响力和优势地位充分地发挥出来,以加强社区体育文化活力,增强社区体育文化的竞争能力和再生力。最直接的方式是对社区体育文化资本的存在形式进行改造,在“小政府大社会”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创建起一个完整的社区体育文化产业。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如非政府组织采取的渠道和市场化方法,大范围募集社会资金,凭借社会力量来运行体育文化事业,以实现社区结构的持续改进。

2.5重视社区体育人才网络的建设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网络化的社会,网络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将各个局部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整体效益。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通过市场流通和政府宏观调控将人、财、物和信息等各种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目前,社区体育发展迅速,而社区体育人才资源相对缺乏,因此,社区体育人才组织体系要建立起来,从而打破现在较为封闭的格局,通过跨行业、跨单位的组织形式,将企业、学校、机关、社区联系在一起,把不同行业的体育人才吸收到社会人才网络中来,使现有的较为紧缺的体育人才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地利用,从而实现体育人才的社会共享。

结语

社区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期社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社区体育文化,对于社区人际关系的融洽,社区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乃至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振生,王春雷.欠发达地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分析[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2).

[2]侯强.广州市社区体育文化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31).

[3]高升,金涛.芜湖市多元化社区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6).

社区体育建设 篇4

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是社区的居民自行组建的, 是种类繁多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简便易行的身体锻炼活动。他的特点有公益性、自主性、多样性、服务性、有趣性等。这对生活质量的提高, 居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邻里交流感情, 社区繁荣发展, 人际关系的改善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 社区体育的意义

(1) 能够帮助人们体格健壮、体态优美, 由此人们进行有效的健身, 保持良好的身体技能, 增强体力, 形成习惯;保持敏捷的思维和清醒的头脑, 使人们的生产效率、生活质里、工作、学习得到提高。 (2) 能有效地促进人们健心, 各种不良情绪得到调节、得到消除, 提高人际往来。彼此了解和友谊更和谐了, 人们生活才会更快乐, 精神才会更美好。 (3) 社区文化生活丰富了, 人们体育文化素质提高了, 对移风易俗有利, 健康的生活方式能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好。

3 社区体育的特点

(1) 健美性与娱乐性。社区体育的对象比较广范, 针对的都是社区居民, 老少皆宜。居民参与体育大多是问了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 强身健体、愉悦身心。 (2) 自控性与个人针对性。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比较多, 没有集体性活动的组织。目前只有老年人开展的比较好, 社区广场、公园一些空旷地带, 有组织性的广场舞、健身操等。青年人和儿童都自习选择运动内容, 依靠自习针对自身自我调节与控制来实现。 (3) 自觉性和随意性。社区体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比较难统一。并且人们选择运动比较随意, 在任何一个角落、公园、广场都可以随意选择进行身体锻炼。

4 国内外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比较

4.1 英国、美国、新加坡是社区体育发展较为成功国家的代表

三个国家社区体育的发展各具特色。 (1) 在20世纪8 0年代中期, 英国体育理事会制定了英国社区体育中心的基本标准 (SASH) , 社区人数为25000人是建设一个社区体育中心的必要条件, 并能够开展17个体育项目, 这17个项目是保齡球、篮球、5人制足球、羽毛球、壁球、健身操、柔道、室內曲棍球、空手道、舞蹈、健身、旱冰、网球、排球、迪斯科、蹦床、乒乓球。此外会议室、健身房、更衣室是体育中心必须有的设施。 (2) 地方政府主要承担美国的基层大众体育的行政管理职能。基层政府机构会设立公园与休闲委员会, 组织居民休闲活动及休闲资源受他们管理。户外体育活动包括:高尔夫球、网球、游泳、钓鱼、野餐、骑马、滑翔、飞机模型以及其他需要特出场地与设备的活动。室外体育活动包括: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舞蹈、电子与机械游戏以及健身、健美与锻炼活动以及其他体育活动。在社区中心里有更衣室、大厅、游戏室、俱乐部会议室、快餐店、阅读等还有许多的体育活动设施。大部分的社区活动中心都由市政府的公园与休闲委员会管理, 该委员会指定一个主任和几名职员去管理社区中心。 (3) 在新加坡地区, 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基本标准, 20万人左右的居民区体育和健身中心。运动场、跑道、游泳中心 (包括3个50M的游泳池) 、户外健身站点、多用途的室内体育馆、健身中心、有氧运动影音室、会议室、办公室。其中, 多用途的室内体育馆可以开展:羽毛球、篮球、排球、掷网球、毕克球、乒乓球、网球等活动。户外健身站点有:慢跑和散步路径建立在类似公园的环境中, 地武术、太极拳等健身点建立得相对集中些。健身中心的降低体重和提高心肺功能设备的健身房向居民提供。

4.2 中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

4.2.1 场地建设和利用存在问题

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缺口很大, 人均使用面积比较小;各社区之间场地设施建设不平衡。许多新建设的小区为增加收益率, 去掉了小区的体育场地和健身设施的建设。而旧城区年代早, 规划缺乏预计, 建筑密集, 空地少, 体育场地少而小。农村的体育设施建设更加薄弱, 无论是人均场地使用率还是体育设施的投入都无法完成正常的体育锻炼, 并且这部分的缺口很大, 也是国家重点要关注的地方。

4.2.2 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不足

社区体育除了严重缺乏设施外, 管理体育设施的人员和社区体育指导员也比较缺乏, 这是社区体育开展困难的重要因素, 并影响居民进行体育锻炼。如我国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很少, 大部分体育指导员都是兼职, 层次不高, 没有专门组织的培训机构, 很难在社区体育工作上投入时间和精力, 指导力量相对薄弱;管理人员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低, 大多数是退休和无业人员, 接触体育的时间不长, 对体育的了解也很少, 有指导员称号的就更少。

4.2.3 居民的参加率低和参加运动的人群年纪偏大

由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体育刚刚兴起, 城市重视的早, 已经有一定的组织、一定的规模, 乡镇由于基础设施差, 居民对体育内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大多数误认为社区体育就只是为老年人服务, 为老年人提供体育设施就足够了, 而不去考虑中青年和儿童, 发展有些畸形。导致没有可供青年和儿童活动的场地, 比如青年人喜欢对抗类的运动, 篮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等;儿童喜欢娱乐性强的运动, 轮滑、滑板、足球、游乐器械等等。目前的情况是青年和儿童的运动场地和器械无法得到满足, 社区体育设施发展得不到重视而落后的原因。

5 解决问题的思路

5.1 政府对投入建设的有效控制

我国居民生活用地主要以居住为单位, 所以体育设施的建设应该更贴近百姓。按照居住区人口的基数, 体育场地的面积应在8 000m2左右, 应布置足球场、田径场、400m标准跑道, 建立小型的体育馆、室内外游泳池, 达到一场、一馆、一池的标准。在社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增加像灯光网球场、轮滑场这样成本比较大的体育项目。这样可以被大多数居民利用, 社区体育的设施比较完善, 平时要为居民开放, 设置专职的管理人员。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政府可依靠体育彩票基金或福利彩票基金, 按照社区人口比例, 规划建设相应的体育场地设施。或者依靠社会力量捐资、投资建设, 与企业合作, 由企业出资经营, 场地无偿的对居民开放, 企业可以通过经营体育运动品牌店、餐饮、超市等店铺回收成本和对场地维护的费用。

5.2 新建社区增加设施, 加强制度规范;老城区有效调配

社区建设的重点是儿童游乐场地、中老年使用的体育设施的建设。儿童参与体育的特点就是以娱乐为主, 如小水池、沙地、淘气堡的有娱乐性的项目可作为重点建设;老年人以户外健身器, 慢运动为主的体育设施。对开发新建的商住区从规划报建开始, 规定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 配套建设公共体育设施, 否则不予报建。加强对开发商承诺兴建体育设施建设工程的监督, 参照小区其他建设指标 (如绿化率、消防设施等) , 不达标坚决不予验收。老区在原有的场地基础上改建, 发掘自身的潜力。拆除违法建筑, 充分利用城市公园开展规模小但利用率高的活动项目, 在有限的空间里建设简易的运动设施, 比如健身操、广场舞、秧歌、武术、太极拳等活动场地;乒乓球台、羽毛球场地、健身器械对场地要求比较小的体育设施。

5.3 建立社区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相互利用

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和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 使学校与社区间的资源共享变得更加的重要。而我国的实际情况, 大多数中小学校都是半封闭状态, 即使在放学后的空余时间也很少对居民开放, 导致体育设施闲置, 利用率低。设施管理困难、社区、学校各自为政, 是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参考国外的经验可知, 再把注意力放在学校体育设施的单方面开放上, 社区的体育设施在一方面也要照顾学校的使用。管理部门可以把体育设施集中起来, 组织专门的部门统一管理, 学校白天使用, 社区居民晚上或者假日使用, 这种方法可行。

6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体育的追求已日渐强烈, 现有的体育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体育参与。不能盲目的加大投资, 应该有效的、合理的长期规划。在发展社区体育设施的同时, 加大对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鼓励体育人才的转型, 开发新的就业模式, 为社区提供专业的服务。在加强硬件的基础上, 加速软环境的培育, 两者都要兼得, 形成完整的系统, 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预期目标。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使人人都能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实现全民参与, 全民健身。

摘要:社区体育设施是以方便社区居民健身为主要目的。社区规划、政府投资建设的体育设施。它是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文化迅速在世界各国得到发展的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体育渐渐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由学校蔓延到社会, 在慢慢走进千家万户,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一个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体育。在其内容形式上不断获得丰富, 体育的影响与作用, 已经早就超出了学校中身体教育的范畴。社区体育的产生要归功于持续扩大的体育外延。人们对体育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体育设施的建设和配置成为了群众体育开展的最大障碍。

关键词:社区,社区体育,体育设施

参考文献

[1]王凯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 1997 (9) :6~10.

[2]马英.社区体育设施发展建设探析[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2, 35 (1) .

[3]宋杰, 吴波, 任保国.对当前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7, 28 (5) .

[4]郑皓怀, 钱峰.国外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建设初探[J].建筑学报, 2008 (1) .

社区体育建设 篇5

【摘 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把农民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农民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社区体育也将是未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采用查阅文献、逻辑推理等方法,阐述了中国农村乡镇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社区体育 现状 作用

1.农村社区体育及发展现状

1.1农村居民休闲时间、生活状况、健身观念行为。闲暇时间是体育锻炼形成的必要条件。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和文化发展有较大差距,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闲暇时间、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他们为生活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神生活的享受。但居民健身锻炼的需求意识较高,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多数居民认为有必要开展体育活动。

1.2农村乡镇社区体育的组织。部分乡镇领导在群众体育锻炼的发展中没有起主导作用,没有把全民健身工程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中,对社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跟不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少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仍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真正采取积极措施的不多或甚少。体育设施的配套工程还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还有的乡镇或社区没有商业性的体育健身或休闲活动场所。

1.3农村学校体育需要关怀。农村学校体育本可以承担起推动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增加体育人口的功能,但是,各种原因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也削弱了学校在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方面的功能。体育经费、体育场地、体育师资严重不足是农村学校目前面临的窘境。村级小学几乎没有像样的体育场地,乡镇级中学体育器材严重不足,体育师范生毕业不愿去农村,众多民办学校连教师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更不要说保证场地器材了。另外,农村乡镇社区体育活动中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体育健身指导员为居民提供相关的服务,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村社区体育的顺利开展。

2.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社区体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2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2.3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2.4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3.农村乡镇社区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农村乡镇社区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农村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生活。农村人是中国居民中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和繁荣昌盛,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国农村乡镇社区体育,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3.2做好群众体育工作,培养和造就体魄强健的高素质劳动者及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首先,体育属于文化范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是居民喜闻乐见、休闲为主的社会活动,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是一种健康文化;体育活动中讲求平等、互助、公正等行为规范,具有高尚的文化品位,丰富健康的体育活动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另外,体育活动作为生活活动内容的一个部分,使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对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积极的促进。

3.3社区体育为居民提供了社交机会和场合,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络,建立了友谊,增进了团结,改善了社区人际关系,提高了人们的综合素质,使人与人之间形成轻松愉快、平等自由、团结友爱的局面。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给人们造成了较大的压力,需要通过某些活动来加以解除,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对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消除紧张跑,转换心情,带来无情乐趣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现代独门、独户、独子的生活方式,使邻里关系变得淡薄,而社区体育为居民提供了社交机会和场合,同时体育活动轻松愉快,平等自由,尤其适合社交活动。通过社区体育活动,加深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使社区体育活动形成团结友爱的局面,对改善社区人际关心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无疑对促进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作为农村体育重要组成部分和两个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乡镇体育,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农村社区体育,促进乡镇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是推动中国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员全体人民和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对于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社区体育建设 篇6

目前全国有55.3万个体育场馆,体育局系统占7%,教育系统占75%。高校体育的设施齐全、人才济济、方法先进。与社区硬件的薄弱、人才的缺乏、方法的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如能利用这些优势并投入到社区体育服务中去,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社区体育当前的困难。高校体育如何为社区体育服务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较为详细地分析。

一、高校体育在社区体育服务中的优势与现状

1.高校体育资源有能力充分发挥作用

场地设施方面。高校体育拥有大量门类齐全、规格不等的体育场馆设施。这些场馆设施除了用于教学、训练之外仍有潜力可供开发,应酌情向居民开放。但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没能注意场馆利用的密度及效益。最为可惜的是一些高校投入巨资修建的高档体育馆,建成之后由于利益协调困难等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对外开放,造成巨大耗损。人才方面。高校体育是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体育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这是一笔巨大的人力资源,如能设法把这笔资源调动起来,开发出来,那么学校周围近百万人口社区的体育人才缺乏问题马上就得到缓解。然而据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到社区参加过体育服务的不足10%。而人力资源都是具有实效性的,不加利用就是浪费。方法技术方面。高校体育具有丰富的体育项目、一流的运动技术、完善的一级设备和先进的科研成果,具备全面、系统、科学地进行社区体育服务的能力。然而这种优势并没有在社区体育服务实践当中得到利用和发挥。高校体育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较常用的做法是搞短期培训班或大型健身咨询,这种受经济利益驱动或为迎合领导意志而采取的短期行为很难说有什么时效性。许多社区居民因得不到科学方法的指导只好依据感觉、经验或他人意见而从事锻炼,势必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盲目从事体育锻炼活动不仅不利于健康,也是不文明的;有时甚至会造成封建迷信流行的恶果,法轮功就是一个沉痛的范例。高校体育必须改变与广大社区在体育服务上的脱节现象,把科学健身早日送到社区。

2.高校体育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需要

社区体育服务属于广义的社区建设的范畴。所谓社区建设,是指在社区有关部门的领导与倡导下,调动社区各方面力量开展的,旨在推动整个社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为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社区建设是一项关系到社区全体成员利益的综合工程,它需要社区各方面力量乃至每个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高校参与社区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已是大势所趋。高校体育与周围社区并不是独立发展、互不相干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互助共建的关系。社区体育服务既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对此,高校体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有利于高校体育的自身发展

1.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有利于树立高校体育的良好形象

形象对一所高校是很重要的,它是全校师生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学校社会地位与社会贡献的象征。在许多人的眼里,高校体育是培养运动员的地方;高校体育的师生往往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关心体育事业而不关心公益事业。这些看法虽然有失偏颇,但非毫无根据。我们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塑造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扭转在人们心目中的不良印象,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社区体育服务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它具有专业性、公益性和交际性,通过周到、热情、高质的服务。可以与居民增进了解、增强感情,向他们展示自己的风采,从而逐步树立起21世纪高校的新形象。

2.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有利于专业建设

社会需要是专业设置及调整的依据。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急需大量懂得社区体育工作方法、技能的人才;而现今高校体育的专业设置仍以培养体育教师及竞技人才为主要模式,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虽然大部分体育院校已设置社会体育专业,但新专业的成熟与完善,除借鉴国外经验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外,还必须依靠体育院校广大师生的实践,尤其是社区体育服务的实践。

3.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有利于改进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传统的教学安排是:1~3年级学生以学习各种课程为主,4年级学生学分修满后进行实习。这种安排的弊端:一是学习与实习脱离,二是课余时间松紧失调,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还会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所以应在教学安排上动一些脑筋,多给学生创造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通过社区体育服务,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质量。

4.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可以从社区获得所需的资源

一所大学就是一个巨大的耗散结构,它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物资、资金、信息、人员和技术等资源,才能维持其发展。资源尤其是资金不足,是困扰高校体育发展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争取社会资助外,还应采取更为主动的措施。社区体育服务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社区体育的潮流,对相应的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例如:上海市体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要求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40%,约合800万人。这么庞大数量的人群从事体育锻炼,配套服务跟不上绝对不行的。可见,社区体育服务的市场是极其广阔的。作为技术与人才集中的高校体育,有着为社区体育服务最雄厚的资本,如善加利用,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5.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可以提高服务者的素质

多次参加大型社区健身服务活动,对社区服务做一些经常化的探索,不仅居民反映良好,服务者自己也都感觉收获甚丰。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可以培养社会公益意识与助人为乐品德,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将所学知识付诸实用,便于巩固提高;能开阔眼界,了解社会,锻炼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大学生活,这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是很有利的。

三、对高校参与社区体育的建议

学校领导首先应该更新观念,要想方设法、积极主动、高效合理的获取和利用社区资源来为学校的发展服务;要把社区体育服务作为一种开创性的工作来抓;要鼓励师生依据自身专业所长,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社区体育服务活动;要通过制定制度等措施引导师生的社区体育服务活动,使其逐步走向经常化、规范化和经营化。

如何开发高校体育巨大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本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高校体育的人才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其中,关于学生人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长期受到忽视。学生人才资源具有教育目的制约性、数量上的庞大性及质量上的发展性等特点。以往,他们总被当成潜在的人才来看待,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因为,学生虽然正处在成长发展中,但他们并不是在“长成人才”之后才为社会作出贡献,而正是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锻炼成长的;高校的学生大都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只要注意合理的教育和引导,他们是能够胜任大部分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的。何况,学生余暇时间相对较多,把其中一部分用来从事社区体育服务,既帮助了他人,也发展了自己,可谓一举多得。当然,发动学生投身于社区体育服务并不是制定一个制度或规定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其中,关键环节是学生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进行社区体育服务。

为操作上的方便,可采取以下形式;一种是以系部、专业或班级等正式单位为依托,实行单位领导负责制、每单位依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承担一定期限、数量的社区体育服务责任,由单位成员依据资源或轮流的方式来完成,其收益除支付服务者报酬外,用于系部、专业或班级建设;另一种形式是学校与社区组织以合同等方式建立合作关系,社区提供资金和服务对象,校方提供服务人员,收入归服务者个人所有;第三种由师生自发组建的依据市场规律运行的俱乐部,这是一种全新的形式。

体育与社区文化建设管理 篇7

关键词:体育,社区文化,建设管理

一、东北社区体育文化发展调查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东北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 利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体育健身小组、指导站、文体

站和晨晚练活动点等社区体育组织发展的较为成熟, 主要是健身者自发组建形成, 规模以20-30人为主, 已成为我国东北城市社区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是自主管理, 体育俱乐部类组织较少。

2、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很少, 并且都是业余的体育爱好者, 不能适应我国东北城市社区体育的正常发展。

3、我国东北由于季节的影响, 东

北城市居民停留在电视前的时间较长, 如何将居民从电视机前动员起来, 去参加身体力行的体育锻炼和体育娱乐, 已经成为发展社区体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4、我国东北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项

目的选择仍以简单的散步、跑步、羽毛球、棋类、太极拳、武术、交谊舞、健身操、门球、民间舞蹈为主要项目。活动时间的安排以早晨和傍晚活动为主, 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以30-60分钟为主。社区体育参与者活动频数以每周活动3次以上的仅占25.5%, 这说明大多数社区体育参与者还没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锻炼的次数还不够。在活动强度方面, 以全身微热为主, 强度不够。

5、东北城市居民在社区体育方面

最大的要求和愿望是要求有体育场所, 占88.9%, 这和我国东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社区体育场所和器材严重缺乏有关。

二、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基本要求

1、建设社区体育文化所需的基础设施, 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体育文化活动的场所。社区体育文化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对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为此, 建议以后的城市新建城市社区时, 市政府应该有计划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 增大投人, 进行全面规划建设。同时, 各级政府、市体育局、街道和居委会都要群策群力, 筹集资金, 不断建设和完善社区体育文化基础设施与条件, 使得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有基本的物质保证。另外, 对于社区体育场馆建设, 政府应该给予优惠政策, 适当减免税收。

2、加强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文化指导员的配备, 推动社区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社区体育管理人员是发展社区体育的人才资源, 他们的职责是加强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和组织管理, 使得社区体育资源和体育文化活动项目能够在管理人员的作用下能够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社区体育进行科学研究, 不断总结社区体育发展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并用以指导社区体育实践。

3、建立合理的社区体育文化制度, 经常性地开展体育文化活动, 使得社区体育文化开展有据可循。

社区文体协会是由群众自己创造的, 并为自己服务的带有区域性的文体自治性组织, 对发展体育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要。社区文体协会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条件和本地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因素, 建立合理的体育文化制度, 开展群众所喜欢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既要注重群众性, 又要突出地区特色, 并形成社区体育文化制度。

三、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管理的途径

1、健全社区组织管理机构。目前,

社区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组织管理大多依靠各级群众体协、街道体协、社区体育指导中心和辅导站等。近年来, 我国各大城市相继出现了大量群众性的社团体育组织, 对进一步合理利用体育活动场地, 吸引不同层次的人群参加锻炼, 顺利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 加强对社区体育活动的领导和管理, 将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纳入正常、健康的轨道, 应成为当前政府部门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依托大、中、小学校, 解决开

中奥社区体育馆建设比较研究 篇8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证明了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正如日本在1972年冬季奥运会后推出体育振兴计划一样,后奥运时代,我国进入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体育消费的需求也随之扩大,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社区体育设施多为露天活动场地、活动器材,导致居民的体育运动类型单调且易受天气影响,不利于体育活动的进行。同时,社区体育馆的建设相对不足。社区体育馆不仅能够增加体育运动的种类,其优良的服务条件也能提高健身的质量。因此,社区体育馆的建设是完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区体育馆的定义及其在中奥两国的发展

目前,学术界对社区体育馆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但总的来说,社区体育馆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社区性,明显不同于为竞技比赛和专业训练而设的体育馆,其服务对象为社区大众;二是综合性,除了能较好地满足体育健身要求外,还要能够符合文艺、集会和训练的多功能需求,兼备休闲、娱乐及服务空间。据此,我们得出社区体育馆的概念,即以社区大众为服务对象,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目的,集比赛、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体育馆及其附属运动场地。

大众体育于1967年起源于挪威体育振兴计划,随即波及整个欧洲。在两年后举办的第一次大众体育国际会议上,奥地利作为与会国家积极响应了大众体育号召。据了解,对只有800万人口的奥地利来说,不包括民间组织的自筹经费,各级政府每年用于体育的财政预算约有1.4亿欧元,其中用于大众体育的份额(60%~65%)远大于用于竞技体育的份额(35%左右)。从有组织的体育人口来看,在奥地利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46%,远高于欧洲平均水平。因此,其大众体育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奥地利大众体育事业主要由联邦体育艺术文化部与非政府组织—奥地利体育联邦组织(BSO)共同管理。他们下辖许多与民间俱乐部联系紧密的社区体育设施,社区体育馆便是其中最常见、最主要的类型。通常,社区体育馆又分为两类,一类为容纳多种运动健身项目的综合体育馆,体现社区体育馆为大众服务的普遍性,例如奥地利林茨市的Lissfeld社区体育馆(图1);另一类为单一项目体育馆,反映了当地大众体育运动的特殊爱好,如维也纳多瑙城冰球馆(图2)。

我国大众体育(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特点与我国国情密不可分。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体育事业整体支出不足。随后国家加强了对竞技体育的投入,此时体育设施的建设主要以配合竞技体育发展、承接国际国内比赛为目的。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明显改善,大众体育发展的相对落后已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最近我国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以推进全民健身的发展,全国各地社区体育馆建设逐渐被重视起来。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个别小型社区体育馆采用了举办国内甚至国际单项比赛的标准,而在实际使用中基本不可能在社区举行大规模正式比赛,可见其设计理念仍禁锢于竞技类体育馆上,造成了投资的浪费,这种观念应该及时加以反思与修正。为适应我国新时期体育发展特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应以适应全民健身与社区活动为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兼顾竞技比赛需要。

三、中奥社区体育馆建设比较

1. 选址与布局

社区体育馆选址不当会造成居民体育健身的不便和经营管理的困难。由于奥地利人口密度比较低,经济发达,而我国人口密度高,经济正在发展中,因此奥地利社区体育馆选址与建设的具体细则在我国现阶段并不适用,但是其选址布局的思路与方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社区体育馆是为大众体育服务的,因此,应当与周边人口规模相适应,并注意城市人口布局中存在的密度高低问题,从而制定建设布点以及服务半径。如我国2005年《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规定了人口规模30 000~50 000的社区(即标准级社区)中宜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中心,应包括10 300m2~13 600m2的室外活动场地和3 600m2~4 900m2的室内体育馆。考虑到我国目前对全民健身的资金投入仍比较紧张,我们认为可将其服务人数及服务半径标准扩大,而建设规模也适当放大。同时,建设布点的选择也必须考虑到交通的便利,从而保证居民到达社区体育馆的便捷性,尽量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使用机会。奥地利的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一些老城区没有地方建设社区体育馆,但其居民可以依托便捷的公共交通到达周边的其他社区体育馆。这表明,如果既定选址布点无法实现体育馆建设,亦可以通过便捷的交通来灵活调节选址。

奥地利社区体育馆的建设布局主要为集中式,即将功能性空间包含在完整的一栋建筑物内,再配以相应的室外运动场地,如萨尔茨堡的Mitte体育馆(图3)和Oberndorf体育馆。在我国,社区体育馆也以集中式布局为主,如北京东单体育馆、上海康健社区体育馆等。此外,还有分散园林式布局,如正在建设之中的上海市金山区朱泾体育馆(图4)。

2. 多功能运动空间设置

多功能运动空间是社区体育馆的功能核心,其多功能体现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体育运动多功能,即通过布局的调整能够为多种体育运动服务;二是社区活动多功能,即空间布局可调整为文娱汇演、社区集会、培训等服务。社区体育馆多功能运动空间的设计并非等同于竞技类体育馆比赛厅的多功能使用。前者是对体育馆内大空间的规划设计,根据需求制定运动厅的数量与多功能层次,是多功能体育健身与社区活动多功能的结合;而后者是在已有比赛厅的条件下对场地的划分与再使用。这两者截然不同。

在奥地利的社区体育馆内,至少设有一个能够兼顾社区活动的多功能运动空间(大厅),再根据健身项目所需设一个或多个体育多功能空间(大厅)。譬如,在林茨市的Lissfeld社区体育馆内包含了两个多功能运动厅。一个为兼顾社区活动的多功能厅,其空间主要满足社区汇演、集会和社区运动会、小球训练等功能(图5),另一个运动多功能厅主要承担篮球、五人制足球、羽毛球和网球的运动功能(图6)。两个多功能厅的组合最大限度地承担了对抗性、趣味性强的大众运动项目和娱乐活动,同时也能够为社区的文娱活动提供场所。多功能除了通过控制场地尺寸、空间净高等手段来实现之外,还可以依靠灵活易变的场地活动设施。室内伸缩体育器械与屋顶、墙面结合,能够满足不同运动项目的需要(图7);活动隔断与机械滑动座椅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格局,来满足社区体育与娱乐活动。譬如Lissfeld社区体育馆中的主要功能厅可以通过贴壁式伸缩看台形成观众席,用以观看社区比赛及娱乐表演;可以用活动隔断来分隔场地,形成多块乒乓球训练场地,供当地俱乐部培训使用。

我国社区体育馆运动空间设置多是从空间角度入手的,往往形成两个极端。一类社区体育馆仍然以竞技性场馆为雏形,不论多少健身项目全部安排在一个类似于比赛大厅的大空间内,在同一时间段内只能满足少量群众的健身使用,效率低,不符合社区的使用要求;另一类社区体育馆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场地分开独立设置,如北京东单体育馆(图8),其楼里针对篮球、排球、武术、保龄球、网球、乒乓球、台球等运动项目设置了独立的八个体育活动厅,虽增加了运动空间,却降低了场地使用效率。我们建议可将空间使用条件类似的运动类型组合到3~4个不同的多功能运动空间(大厅)里。

3. 服务空间设置

建筑师路易·康(Louis I.Kahn)将建筑空间分为“服务”和“被服务”两种。两种空间各有其内部的秩序,并相互制约。在社区体育馆中,多功能厅作为主要活动的载体,属于被服务空间,而服务空间则包括更衣、淋浴、储藏、管理、餐饮等功能。服务空间的设计及其与被服务空间的关系,在中奥两国社区体育馆的设计中表现有所不同。

奥地利社区体育馆倾向于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并重。考虑到社区体育馆并不是以赛事为主,而是向大众服务的,所以其服务空间比竞技类体育馆设置的比例要高。服务空间紧密围绕被服务空间布置且直接向其开门。如更衣、淋浴等功能围绕多功能厅布置,直接开向多功能厅,与被服务空间形成了并联关系(图9)。其优点是能够压缩交通空间,控制建设面积,同时也能使服务更加便捷。在我国,社区体育馆使用性质依旧难以摆脱竞技体育功能的烙印,空间组织模式化,通常是以单一的比赛厅为主,服务空间围绕四周布置,在服务空间内部组织出一条服务通道,集中通向被服务的多功能厅。这样,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形成了一种串联的关系(图10)。这种布置考虑重点是能满足体育比赛中多种人流分离的要求,但却不能较好地满足健身、集会和举办文艺活动等非赛时社区居民的需求,偏离了大众体育建筑的要求。

4. 复合化运营

奥地利社区体育馆建设中十分注意复合化运营,包括餐饮经营、俱乐部用房、会议用房等设施的综合使用(图11)。作为社交用途的餐饮空间,在提供高质量休闲空间的同时,每年也为社区体育馆提供25%左右的运营收入,在规模较小的体育馆中,其贡献甚至能达到50%。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俱乐部用房和培训讲座所需的会议用房通常也可供租赁使用。多功能厅能够承担一些社区性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也能够提供经营性收入。多功能的复合使社区体育馆的利用率提高,达到了经营与服务并重的效果。我国社区类体育馆建设在这方面考虑程度不尽相同。一些社区体育馆缺乏复合化设计理念,造成了现实使用中的不适应。如东营市安泰北区某社区体育馆自2004年建成以来,经营了一个月后便长期闲置。其症结在于缺少复合的经营性功能,无法提供周到的服务,因此,难以“以馆养馆”,也就支撑不了社区体育功能的正常使用。同时,我国也存在着复合化程度高的社区体育馆,如北京东单体育馆将体育健身、餐饮、体育用品以及美容美发等服务功能结合在一起,为市民们提供服务周到的健身场所,培养出了一定数量的以休闲、运动为主的体育人口。由此可以看出,复合化运营模式将是我国社区体育馆建设的必然趋势。

5. 造型与环境

与竞技类体育馆所追求的雄伟、恢弘、气派的审美观不同,社区体育馆注重形式与功能的合理性与亲切感,建筑外形与结构体系统一塑造。环境上着意于呼应自然,创造开敞空间。如奥地利林茨市的Lissfeld体育馆,造型突出两个连接的矩形大空间体量,一个被出挑的厚檐口包裹,一个体量斜插入基地,形成可上人的坡屋顶(图12,图13)。环境方面也积极利用地形高差特点,将建筑入口一侧埋深一层,弱化了建筑体量,使其隐匿于自然环境之中,营造出惬意的场所体验,并由此形成了室内大空间的高窗采光,自然例环境与功能相协调。维也纳Reithalle Rennweg社区内的体育馆是由教堂改造而成的。造型上完全承袭了原来教堂的外观,将运动空间与原有建筑完美结合,并将新增的服务空间全部埋入地下,避免了对周围绿地的破坏,将室内外运动空间连为一体,创造了优美的环境体验(图14,图15)。反观我国的一些社区体育馆则不那么纯净与自然。有的以竞技馆的雄伟体量包装自己,由于尺度太大,形式上疏远了大众;有的以社区普通服务设施的姿态存在,虽形式上融入了社区,却缺乏体育建筑所应展现的活力与动感。

四、对我国社区体育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社区体育馆建设应该结合当地的规划布局考虑,与社区建立有机联系。由于我国社区体育馆的数量过少,在大量建设之前,首先应当从城市体育设施网格入手,了解当地体育需求,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建设布点。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根据各个社区人口数量、年龄构成来确定社区体育馆辐射的服务半径,并且充分考虑交通的便捷性;其次,应该了解附近现有的体育设施及其他社区公共建筑的分布情况,提倡依托已有的各类设施,形成系统性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布局中,如用地紧张,则尽量采用集中式;如条件允许,仍然可以保持分散园林式布局,增添社区体育馆的生态性、趣味性,营造轻松舒适的气氛。

第二,重视运动空间的多功能设计。首先,应考虑到所处区域体育人口的数量,调研当地实际健身需求与运动爱好,根据其不同的空间要求合理分类,确定所需运动空间(大厅)的数量。其次是综合各个运动厅中所容纳的多种室内体育项目,合理确定运动厅的场地尺寸。个别运动厅可以兼顾承办比赛,确定满足一项或几项运动标准的场地尺寸。考虑到我国大众运动项目的地方性特色,建议选择篮球标准场地作为建设标准(社区体育馆一般较少考虑手球),在此条件下,兼顾对其他运动项目的场地划分,通过适当放大、调整,最终得出合适的场地尺寸。与此同时,多功能运动厅也应考虑承办小型演出、社区比赛、集会及文化娱乐活动的使用,应积极采用灵活可变的活动设施,适时调整运动空间布置格局,适应多功能需要。

第三,社区体育馆应为大众提供社交空间,担当起体育文化交流的责任,重视复合化运营理念。为了能够满足多种社会、社区活动需要,应设置一定比例的俱乐部培训用房、小型会议用房、大众餐饮空间(含咖啡、酒吧等)。社区体育馆功能的复合性能够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体育人口,同时也能为自身的运营和维护带来一部分收入,从而建立起体育馆与社区的良性互动关系。

第四,社区体育馆建设宜造型简洁、尺度宜人,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社区体育馆作为中小型场馆,建设规模不大,不应追求过于夸张的造型来人为拉大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而应塑造简洁明快的形象,用其内部丰富的活动来吸引大众的关注。同样,建筑尺度是社区体育馆设计时必须慎重考虑的因素。在社区的环境下,庞大的尺度容易使人产生压抑感、距离感,而宜人的尺度能够产生舒适的场所感、亲切感。简洁的建筑造型、适宜的建筑体量以及优美的环境才是属于社区体育馆的建筑个性。

第五,增强生态意识和节能意识。体育建筑节能设计将长远地影响到场馆今后的运营成本。减少能耗宜从建筑设计与产品选择两方面入手。体育馆大空间是节能设计的重点,大空间宜采用侧高窗采光,实现自然采光,同时也要注意遮阳设计,避免过多辐射热进入室内,减少空调消耗,其屋面可考虑设置太阳能集热板供淋浴使用。除此之外,外墙与屋顶的节能不可忽视,除了构造保温设计以外,也应考虑外墙、屋顶的绿化布置手段,不仅能够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也能起到美化立面、消减体量的效果。从产品选择角度讲,对地热、水资源、太阳能的利用也有成熟的技术可以选择,如利用浅层地热资源建设地源热泵系统、利用丰沛的降水与大面积场地建设雨水回收系统等。

结语

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构想 篇9

1、社区体育研究的背景

在2001 年, 国家民政部就制定和颁布了《全国民政系统信息化2001-2005 年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中心,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 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 实现现代化社区管理和服务”。2006 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进一步强调要 “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和系统, 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 推进社区信息化, 改善社区服务”。2007 年,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民政部共同起草了 《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将社区信息化目标定位于“满足政府、企业、公众与社会多重需求”。各地政府也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

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中解读, 社区的基层组织形式被作为政府服务于民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社区信息化是联接政府与社区居民的重要手段之一, 体育信息化也肩负着政府与居民联系的重要意义, 同时, 也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社区、社区信息化、社区体育信息化

2、社区的及社区体育的内容

从社会学角度理解, 社区是一种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即聚集在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群体和组织, 按照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社区体育则是社区生活方式的一种, 是围绕社区居民健康、卫生、安全等方面, 担负着体育锻炼、健康监测、体育指导、运动娱乐等功能的区域性体育行为。

2.1、社区信息化的概念

社区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构建的信息网络应用平台, 其功能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健康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及家庭生活管理等多元化服务与管理的手段, 其作用是整合、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各种信息资源, 改变社区各机构条块分割的状态, 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需求, 逐步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层次, 推动全社会共同进步。

但社区信息化不只是社区网站, 或是社区政务电子化的代名词, 而是富有人性化的组织、管理的手段之一, 要通过信息技术, 汇集整个社区的信息和资源, 构建联通政府、居民、企业等社区全体成员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使之成为沟通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的桥梁和社区居民相扶相助、 反映诉求、 参与社区建设与治理的通道。

2.2、社区体育信息化

社区体育信息化是服务于居民健康的重要手段, 对体育锻炼的组织与管理、健康监测的实施与运用, 体育娱乐与休闲等进行全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功能平台。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我国社区体育信息化开发、建设与应用。

社区体育信息化系统主要分为体育组织与管理信息化、 运动与锻炼信息化、监测与指导服务信息化。并表现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种形式和综合管理、信息服务与智能化等三大系统。

2.3、社区体育信息化的模式

(1) 社区体育数字化。

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意味着人们日常信息处理的能力提高了, 信息量增大了。社区体育实现数字化, 不仅与社会发展接轨, 与时俱进, 同时, 也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海量的体育信息, 并运用不同的媒介, 以各种方式为居民提供体育方面的知识、信息及指导。因此, 数字化是社区体育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2) 网络化。

云计算、 物联网等越来越贴近生活, 成为日常生活中联系社会、他人的重要方式, 使得网络的概念已经突破了现代人的认知水平, 社区体育实现网络化, 把体育运动、日常锻炼、健康监测和体育信息结合起来, 而且还可以把社区内外不同体育组织、不同兴趣人群聚集一起, 增进沟通、增进交往, 以体会友, 提高生活质量。网络化强调了互动性, 是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

(3) 智能化。

社区体育实现智能化, 有二个方面, 一是体育运动、全民建设、锻炼训练、体质监测、卫生标准、康复运动等方面进行智能化信息处理, 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科学化, 另一方面, 是对社区内体育体育设施、场馆、器材的合理分配, 合理安排, 指导人们科学的使用器械和场地, 合理的安排时间与锻炼密度, 更好地为社区体育服务, 因此, 智能化是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2.4、社区体育信息化系统

(1) 社区体育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

社区体育综合管理是社区综合管理系统组成部分, 虽然社区综合管理系统是以区划和人口信息为基础, 对社区进行综合管理, 但是, 社区体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则以体育人口为基础, 根据体育项目、训练方式等不同进行体育人群的划分, 借助于社区综合管理平台, 联接到电子政务网和城市管理网络, 指导和规范社区内体育锻炼行为。

(2)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信息系统。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和社区媒介为社区内全体居民和流动人口服务, 内容涉及日常体育生活多类便民体育项目服务和信息服务, 以及慈善捐赠、司法援助、助残救困等公益服务。社区体育信息服务中心维护, 主要包括社区内体育新闻、便民体育文摘导航、国内外体育新闻、爱好者热议、体育分类信息、老年体育活动专题、体育圈论坛等。

(3) 全网覆盖, 支撑社区体育智能化。

电信、电视、网络的融合已成发展趋势, 社区体育信息化充分利用手机、电话、电脑、电视、APP等各类信息技术平台和终端, 满足居民对健康、卫生、运动、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要求, 实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处处无死角、服务无极限”, 快捷便利满意的生活服务圈。

3、完善社区体育信息化体系配套机制

3.1、社区体育信息化体系完备

(1) 标准化组织。

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组织是指组织架构标准化, 组织流程标准化以及组织的职责要求标准化。 组织架构标准化即成立专门的标准化机构, 由政府组织、各职能部门协办, 信息技术单位承办, 负责全部的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运作及推进工作。组织流程标准化是指简化组织流程审批和审核, 直接下放信息化建设权力, 并明确绩效管理的范围和标准。职责标准化, 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是长期的工作, 从建设到维护、更新需要大量工作, 因此, 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齐抓共管, 推动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和完善。

(2) 长效规划。

建立社区体育信息化长效规划, 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社区体育信息化是系统工程, 包括内网系统和外网平台, 既连接着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平台, 也联接着社区内的组织与家庭、个人, 信息相通, 内容共享, 涉及面广, 建设周期长。因此, 需要统筹安排, 制定长期有效的规划方案, 调动各方积极性, 进行联合运作, 实现各类传输和资源网络之间的互连互通、共同发展。

(3) 社区体育信息维护管理。

社区体育信息维护管理不仅要对外链接, 辐射政府、社会各方面的信息, 还要搜集录入社区体育人口基础数据, 体育运动偏好与兴趣, 社区地理位置及场地规划, 体育设施完备程度, 体育锻炼指导信息发布等等, 并保证这些数据的准确完整及时更新, 全面反映社区实际情况, 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社区体育信息搜集整理录入的队伍, 建立资源库, 实施体育组织与管理, 在社区内, 让部分体育人口参与进来, 实行志愿者制度,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定期让社区居民主动参与体育信息采集、补充和更新工作, 同时, 要制订严格的社区体育信息资源管理制度, 如信息录入制度和信息审核制度, 及时更新社区综合管理系统和网站中的体育信息。

(4)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管理。

为了保证社区体育信息化体系的运行, 需要整合与优化社区的信息资源、业务内容和服务流程, 保持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与体育相关的信息数据和信息交换共享, 制定社区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 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实现信息系统运行流畅。

(5) 强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系统化管理是要依照导向性、覆盖性和可采性的原则选择, 做到切合实际、方便有效、推进工作。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权衡全局工作导向, 把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社区管理、便民服务、运作机制等与体育信息化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

(6) 社区体育指导员培养。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推动社区体育实现信息化的关键, 社区体育信息化主要是在社区基层开展, 社区居民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偏好, 运动方式的选择, 锻炼行为的科学化等方面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掌握, 社区体育指导员通过面对面的交流, 指导社区居民选择科学的、合理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同时, 逐步加强“线下线上”结合, 重点体育项目信息化结合, 开展社区体育信息化知识培训和讲座, 让社区工作人员和辖区居民尽快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学会使用相关设施设备, 提高全民信息化应用水平。

3.2、完善机制, 确保实施

社区服务包括公益性和经营性两大类, 公益性服务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就业、社区养老、社区医疗卫生、社区治安法律等方面的服务;经营性服务主要包括美容美发、培训教育、文体娱乐、保洁家政、物业管理、商店购物等便民利民性服务。社区体育服务的信息化是社区服务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要符合社区整体运营机制的制约, 另一方面, 体育信息化有自身特色的运营机制。

比如, 公益性服务中, 政府要着重做好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服务, 包括路径建设、体育指导员的指派和运动组织与管理等, 而在经营性服务中, 需要引入市场机制, 积极探索形成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运作新机制。

摘要:在大数据背景下, 研究社区体育信息化是对全民健身运动科学化的尝试研究, 社区是社会人群区域性聚集的载体, 是体育锻炼的终端, 实现体育知识、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 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与时俱进, 同时, 也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探索路径。

关键词:社区体育,信息化,大数据

参考文献

[1]李国岳.论社区文化建设对新时期体育发展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4) .

[2]张安君, 王玉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创新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6) .

[3]胡斌.信息化与新时期社区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 (04) .

试论社区体育设施的布局与建设 篇10

一、社区体育设施的属性和布局建设的主体

为开展好我国城市社区的体育活动, 在各集中居住的社区内经规划建设的配套运动场地与体育场馆。根据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城市居民的社区体育设施主要指的是在社区进行一级集中建设时所单独规划使用的体育用地, 社区所辖区域内的学校体育设施与城市大型公共体育设施不包含在社区体育设施的概念与范围内。就公共产品理论而言, 一般是以产品的竞争性与排他性作为分类的标准来界定公共产品的具体属性, 可根据产品具有的性质区分为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以及准公共物品与俱乐部产品等四类[1]。分类的标准主要依据产品是否具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这两种特征。纯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征, 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在实践中可以进行经营, 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而不应属于纯公共物品。但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同时还具有公益性的特性, 主要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在社区开展健身锻炼与休闲娱乐作为目的, 故具有非排他性。因此, 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在属性上既不应该是纯公共物品, 也不应该是私人物品, 而应该是一种准公共物 (产) 品。

社区配套体育设施既然属于准公共物品, 提供该公共产品的主体可以包括政府、私人与第三部门等, 相应地, 在社区配套体育设施与服务的来源与供给主体可是以上这三个当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来共同提供。政府的功能只有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清楚地认识其在社区配套体育设施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政府应该切实起到管理领导与主导引导的主体作用。私人企业的房地产公司或者物业管理公司对社区配套体育设施负有运营主体的作用。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第三部门对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可以作为协调运转的主体。

二、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布局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社区配套体育设施规划布局尚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没有纳入政府的专项规划、也没有预留充足的建设用地等。一是没有预留建设用地。由于社区配套体育设施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必然导致相应的建设数量严重不足, 目前的新住宅小区与老旧小区绝大多数都没有预留相应的体育设施建设用地[2]。二是缺乏专项的体育设施规划。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目前缺少具有约束力的能够锁定用地属性与功能要求的具体空间规划。三是体育设施规划设计人员对各社区居民开展体育锻炼和健身娱乐活动的实际需求不足。目前绝大多数的功能设计人员对各社区的配套体育设施具有的市场前景认识不够, 设计方案不能符合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新需要。

目前的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的建设现状也不容乐观。社区体育设施的土地供应方式与具体建设方式是整个问题的关键环节。目前绝大多数的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用地都用招拍挂的方式出让, 并由开发商一揽子进行建设, 但是, 开发商必然是以盈利为目的, 这就与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的准公共产品的公益性产生矛盾。我国各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的建设用地绝大多数是与住宅小区打包捆绑, 并通过招拍挂的方式进行供给, 然后由开发商进行一揽子建设的投资开发, 使得各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具有了私人产品的矛盾性质。开发商必然是追逐利益的最大化, 他们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采取牺牲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用地而去建设盈利性的其他项目, 导致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的总量严重缺乏。

三、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布局建设的借鉴与建议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 英国总结和发展了传统社区的相关经验, 科学制定了各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的参考标准。该类标准规定每2.5万英国人至少要布局与建设一个社区配套体育中心。相应的体育项目必须能够开展好十七种及以上的体育项目, 其中包括篮球、壁球、羽毛球、保龄球、足球 (5人制) 、健身操、柔道、空手道、曲棍球、健身、舞蹈、网球、旱冰等等;另还需要配备建设健身房与会议室等。英国政府还把众多的社区体育中心分为两个层次, 即分为村镇与社区厅和社区体育厅[3]。两个层次的社区体育中心均可进行至少一个体育项目, 还可举办体育与文化艺术活动。社区体育中心还可建设商亭与搭建临时看台, 相关的服务具备多元并多样化。

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的布局与建设可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系统性的原则, 根据各大中城市发展趋势与社区体育工作具体特点, 进行总体规划并合理布局, 政府统一调度安排, 尽量避免小而全, 注重各小区居民的受益面。二是社区体育设施的配套规划布局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相配合。合理确定社区体育设施的规模和位置, 既能够满足小区居民的实际需要, 又不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起居造成不方便。三是动态性的原则。充分把社区体育设施的布局与建设情况置于广大市民的监督之下, 逐步将土地获得的方式转变为划拨取得, 相关建设可采取委托代建等方式。

总之, 社区配套体育设施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日常体育锻炼与健身娱乐的重要条件, 其布局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健康需求。切实改变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布局不合理, 建设不足不科学的现状, 实乃政府应当主动担负的责任。

摘要:社区体育设施的科学布局与良性建设反映一个社会的健康程度与文明程度。社区体育设施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 但其布局与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政府应主动借鉴经验并承担起布局与建设的主体责任。

关键词:体育设施,布局,建设

参考文献

[1]、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6.

[2]、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M].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论文, 2004.

上一篇:教育激励下一篇:投资农业 一本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