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意义

2024-08-24

习语意义(精选五篇)

习语意义 篇1

关键词:动物,联想意义,英汉比较

在我国湖南地区有这样一句俗语:“五里不同音, 十里不同调”。即使仅仅相隔一条河流, 河岸两侧百姓说话习俗也有巨大差异, 更遑论东西方如此遥远的距离, 差异之大就更是如天地之别, 一极在上, 一极在下。众所周知, 中西方因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对习语的使用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一点在动物习语的联想意义方面有明显的体现。

“联想意义是包含了内含意义、附带意义、情感意义、社会意义以及词的搭配意义的总称呼。它是依靠象征和类比所建立的语义世界。处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通过总结思考他们的情感认识和感性认知, 将善恶、美丑等意义用词语来表达, 并将该词的文化意义内化时, 联想意义便产生了” (摘自Geoffrey Leech, 《语义学:意义研究》) 。下面我们将从习语使用的一个方面——动物习语联想意义的不同出发, 简要阐述英语与汉语用法的不同, 以期了解中西方国家历史、地域、宗教等方面的差异, 从而掌握英语语言及其文化。

首先, 英汉文化有其相同的一面, 某些动物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的联想意义, 如“老鼠” (英语rat或mouse) 。在汉语中老鼠口碑不佳, 关于老鼠的成语数以百计, 几乎都带有贬义色彩, 例如, 胆小如鼠、鼠目寸光、抱头鼠窜等, 人们常用这些成语形容一些人胆小懦弱、目光短浅、狼狈不堪等。而mouse和rat在英语习语中也常带有类似的意义。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5》中有一篇名为Love is Fallacy的文章,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He is a liar (说谎的人) .He is a rat (老鼠) .”。由此可见, 在西方国家, 人们习惯用“老鼠”来比喻卑鄙之人,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英语中有短语“a rat race”用来比喻卑鄙、激烈的竞争 (尤其指为保住地位和职位的人) ;“a rat fink”指卑鄙之人、下贱之人 (尤指告密者) 。英语中有“like a rat in the hole” (瓮中捉鳖、陷于困境) , 这与汉语中“抱头鼠窜”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哪一个, 都能体现出中西方文化有相通之处, 即老鼠的使用都带有贬义色彩。

其次, 由于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而联想寓意是最具民族特色的, 所以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中, 对动物意义的使用会表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意义, 这种不同会在翻译中给译者带来很大的困扰。我们以最常见的动物狗 (dog) 为例。虽然, 我们中国人认同狗的忠诚, 但我们并不如西方人那样喜爱狗。狗在汉语中大多数都带有贬义色彩, 如狐朋狗友、狗眼看人低、痛打落水狗等。我们在说某人是某人的狗时, 语气中带有很强烈的讽刺意味。然而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 他们将狗视为家庭的一份子。在《朗文语言与文化英语词典》中, 狗既是“a kind of pet (一种宠物) ”, 也是“a member of the family (家庭成员) ”。由此可见, 狗在英语中通常带有褒义, 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真幸运) ;“His bark is worse than his bite” (刀子嘴, 豆腐心)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帮助跛足的狗跨过栅栏, 意为雪中送炭) 。又如, “dog eats dog”——“狗咬狗”。汉语中“狗咬狗”具有贬义, 比喻两个都不讨好的人自相残杀。而英语“dog eats dog”则指同类相残, 含有惋惜的感情色彩。如:“As the proverb goes:Dog does not eat dog.They compromise with one another finally.” (正如谚语所说:虎毒不食子, 他们最后和好了) 。如果把这句翻译成“不要狗咬狗“, 中国读者就会认为两者都不可能是善类, 这样与英语想要表达的意义就大不相同了。我们再以“羊”为例。在汉语中, 羊因为天生丽质, 被人们认为是高贵纯洁的象征。汉字“美”亦是从“羊”发展而来。羊又因其秉性温和象征吉祥如意。但是在英语中羊的意义却分为很多种。Sheep (绵羊) 的寓意与中国相似, 寓意善良温和。但是goat (山羊) 则是魔鬼的化身, 象征凶残暴戾。再如“猫头鹰 (owl) ”, 西方人认为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 人们用a wise old owl来形容“智慧的老者”。《哈利·波特》中用来送信的信使就是猫头鹰, 而在中国往往是信天翁担任这一角色。在古希腊神话中, 雅典娜的象征是猫头鹰, 这跟宙斯的鹰、赫拉的孔雀、波塞冬的马是一样的。但是在中国人眼里, 猫头鹰的叫声很不好听, 并且时常在夜间活动, 其行为并不被人们赞赏, 故而中国人将猫头鹰看作不详的象征。

龙是中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动物。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尊贵的化身。在封建社会, 皇帝把自己比喻成“真龙天子”, 今天, 我们依旧把自己的国家称为“东方巨龙”, 把自己比作“龙的传人”。但在西方文化中, 龙却是邪恶的象征。相传dragon是具有三个脑袋, 长有翅膀, 会喷火、最厉害的怪物, 因此英语中龙具有贬义色彩, 如a dragon of women (凶悍的女人) 。

再次, 在中西两种文化中, 不同的动物可以具有相同的联想意义。从细小处着眼, 我们会发现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 正因为这些个性, 各个民族文化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毋庸置疑,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 使得英汉习语动物联想意义存在较大差异。处于两种不同语言社会文化中的人们, 由于不同的社会阅历和风俗习惯很可能会导致观察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因此, 不同的动物词汇可能会在两种文化中产生同一联想。例如, 在英语中用horse (马) 来形容一个人强壮, 如“strong as a horse” (体壮如马) , 而中国人却说“体壮如牛”;英语中用to lead a dog’s life来形容生活艰辛, 汉语却说“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从majestic as a lion (狮子一般雄壮) , regal as a lion (如狮子一般庄重) , 等可以看出, 大部分西方人将狮子认作“百兽之王”, 在西方人眼中, 狮子是权利和力量的化身, 享有很高的声望, 这种认知甚至在君王身上也有所体现。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国王理查德一世堪称“欧洲战神”, 他骁勇善战, 带领的军队所向披靡, 他的最后一战是平息一场战乱, 他用宝剑和烈焰摧毁叛变者的领地, 他拥有狮子一样的雄心, 像狮子一样勇敢, 使其得到了“狮心王”的称号——“Richard the lion-hearted” (狮心王理查德) 。然而, 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对狮子这种动物并不熟悉, 老虎才是表达勇猛的象征。例如, 中国古代将军调兵遣将的信物叫做“虎符”。再如我们所熟悉的各种谚语——“老虎的尾巴摸不得”、“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虎口拔牙”, 还有“虎口脱险”、“伴君如伴虎”、“虎毒不食子”等。牛津大学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 狮子是群居性动物, 而老虎则是单独行动,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第四, 在英汉习语中, 还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相同的动物具有一部分相同或相似的联想意义。我们以狐狸 (fox) 为例。在中西方习语中, 狐狸都指狡猾的人。古希腊诗人阿寄洛克斯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On the whole, the big-screen hit turns out to be not a fox that knows many things, but a hedgehog that knows one big one.” (总的来看, 热门电影不是知道很多事的狐狸, 而是知道一件大事的刺猬) 。由此可见, 在英语中狐狸的狡猾使其知之甚多。又如“When a fox says he’s vegetarian, it’s time for the hen to look out” (当狐狸说它是个素食者的时候, 就是母鸡需要注意的时候了) , 这直接表明了狐狸的狡诈本性。而在汉语中, 狐狸同样象征着虚伪、奸诈和狡猾, 也象征着美丽妖娆的坏女人。狐狸是一种神秘的动物, 它们会使用一种类似障眼法的幻术, 身体可以变成任意形状, 或者把树叶变成工具来欺骗人类。狐狸的角色性质早先是图腾、瑞兽, 后来才是妖兽、妖精。人们除了经常说“狐朋狗友”“狐假虎威”等外, 我们通常还用“狐狸精”来指勾引男人的女子, 因此杨宪益与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中将“狐狸精”翻译成vixen (泼妇) 是不恰当的;另一种具有相似意义的动物是猫 (cat) 。猫在英汉文化中都带有贬义。虽然中西方人都喜欢将猫作为宠物, 但都觉得它们不忠诚。此外, 在汉语中我们还说“馋猫”“懒猫”, 而在英语中, cat常用来指恶毒多嘴的女人;还有就是蚂蚁 (ant) , 蚂蚁是微小的生物, 常用来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汉语中有歇后语“蚂蚁搬泰山——瞎逞能, 自不量力”、“蚂蚁背田螺——假充大头鬼”、“蚂蚁脖子戳一刀——不是出血的筒子”。英语中有“When an ant says‘ocean’, he's talking about a small pool” (当一个蚂蚁说“海洋”, 他是在谈论一个小水池, 比喻坐井观天) 。但是在中国古代蚂蚁却是尊贵的象征。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说:“交广溪峒间酋长, 多取蚁卵, 淘泽令净, 卤以为酱, 或云味酷似肉酱, 非尊贵不可得也。”而在古时的西方, 蚂蚁是智慧的象征。《旧约圣经》中这样写道:“去察看蚂蚁的动作, 可以得到智慧。”人们认为蚂蚁是充满智慧的生物。

综上所述, 英汉习语中相同动物的联想意义可能相同, 也可能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是语言形式上的不同, 更多的则是彰显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所以, 语言学习研究者需要从文化与历史背景方面存在的差异着手, 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Geoffrey Leech.Semantics:The Study of Meaning[M].Penguin, 1981.

[2]杨立民, 梅仁毅.现代大学英语精读5[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3]朗文英语语言与文化词典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Culture)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习语意义 篇2

以When引出的肯定式习语表示否定意义

英语中有一种否定意义的特殊表达方式即使用以When引出的肯定式习语来表达否定.以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充分展现英语语言表达中的丰富多采.深入探讨此类语言现象可以发现,它们大多与西方文化源头之一的.<圣经>有关,或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智慧话语,或来源于对其他语言文化的学习与借鉴.

作 者:郑声滔 ZHENG Sheng-tao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刊 名: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S)年,卷(期):200827(5)分类号:H314关键词:肯定形式:否定意义 含when的习语 英语语法

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及意义 篇3

而源于《圣经》 (The Holy Bible) 中英语习语又是英语学习者, 英语研究者学习研究的重中之重。《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之作, 包括《旧约全书》 (the Old Testament) 和《新约全书》 (the New Testament) 两部分。描述了耶稣降生、传道、受难、复活的一系列传说, 教授人如何摆脱罪恶, 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完善, 最终归向上帝。里面包含了上帝对人的全部情感, 有喜悦、慈爱、温柔、怜悯, 也有失望、期盼、忍耐、包容乃至愤怒。来自于《圣经》中的一些习语我们不能根据它的表面意思去理解, 比如:At the Eleventh Hour, Fall by the Wayside;Fall on Stony Ground,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Before the Flood, Sheep tha Have No Shepherd等, 要理解这些习语, 我们就要知道这些习语出自哪些《圣经》故事, 通过圣经典故来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 掌握它们的实际含义, 在英语学习中得到准确应用, 以至举一反三, 这样才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英语习语、圣经故事, 乃至西方文化。

1.“At the Eleventh Hour”:字面意义是“在11点钟”。

出自《新约·马太福音》第20章。故事说:有个葡萄园主想雇几个工人到葡萄园里去干活, 他从一大早就开始雇人, 前后雇来三批工人到园里干活, 古代中东人把日出日落分为十二等分 (每一等分为一个hour) , 雇到最后一批人时已是黄昏时刻 (the eleventh hour) , 但是付工钱时, 早上来的和傍晚来的都一视同仁地得到了一整天工资 (一枚银币) , 弄得一大早就开始干活的人极为不满, 心想早知如此, 还不如十一点钟来, 因为只要不超过十二点, 都能得到同样的报酬。

后来人们就用at the eleventh hour来表示“在最后一刻”、“在最后的关头”。

例1:They heard at the eleventh hour that both ship and cargo had been saved;they were about to declare themselves bankrup but the news just saved them.就在他们要宣布破产的最后一刻, 消息传来船只和货物被拯救了。

例2:His eleventh-hour rise to power has been described as amiracle.他在最后一刻权利的崛起被看作是个奇迹。

2.“Fall by the Wayside;Fall on Stony Ground”:字面意义是“落在路旁;落在石头地上”。

源于《新约·路加福音》第8章。讲的是:耶稣带着他的十二个门徒周游各城各乡传道, 宣讲神国的福音, 治愈众生疾病。当许多人从各城出来见耶稣的时候, 耶稣就对门徒和众人说, 有一个人出去撒种, 撒的时候, 有落在路旁的 (fall by the wayside) , 被人践踏, 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有落在石头地上的 (fall on stony ground) , 一出来就枯干了, 因为得不到滋润;有落在荆棘里的, 同荆棘一同生长, 被它挤住了;又有落在肥沃土壤里的, 生长起来, 结实百倍。种子比喻神的道:那些撒在路边的寓指听道之人内心不坚强, 魔鬼来了, 从他们内心把道夺走了;撒在石头上的, 指听道的人内心没根, 遇到艰险就后退了;长在荆棘中的, 是说听道之人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占据了, 结不出成熟果实;只有那些长在肥沃土壤中, 坚守诚实善良的听道之人才能成功。

现在人们用fall by the wayside;fall on stony ground分别比喻“半途而废”, “没有效果”。

例1:Several ladies who were trying to lose weight had already fallen by the wayside by eating cream cakes.几个正在减肥的女性由于吃了奶油蛋糕, 减肥半途而废了。

例2:Her research about the need for a peaceful solution to the crisis fell on stony ground.她想要和平解决危机的研究最终没有效果。

3.“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字面意义是“不用草做砖”。

出自《旧约·出埃及记》第5章:有这样一段记载:从前以色列人常常给埃及人做苦力, 为埃及人干和泥、制砖等粗活。古代埃及制砖是用稻草、贝壳、木炭等混合制成的。有一次, 埃及法老要以色列人用和平时一样多的稻草制造出更多的砖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 以色列人终于被迫逃出埃及。

现在制砖当然不再用稻草, 但是“make bricks withou straw”却作为一句之名习语留传了下来, 意为“作无米之炊”, 和我们汉语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含义一样。

例1: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just as Israelites could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聪明主妇没有米做不出可口饭菜, 就如同以色列人没有稻草制不出砖一样。

例2:Richard could not go to a library and writing the repor was a job of making bricks without straw.理查德不能去图书馆, 那么要写这份报告无异于要他作无米之炊。

4.“Cast Pearl before Swine”:字面意义是“将珍珠置于猪前”。

《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谈到“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li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其中swine为pig古老的说法, 整句含义为:“别把神圣的器物送给狗, 也莫将珍珠置于猪前。它们践踏了宝物还会伤害于你。”后来人们用这一习语表达“明珠暗投, 对牛弹琴”之意。

例:Give them advice if you like.It will only be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They are incapable of understanding good taste andmanners.如果你愿意就给他们建议, 但也只是对牛弹琴, 因为他们对这种品味和方式不能理解。

5.“Before the Flood”:字面意义是“在洪水之前”。出自《圣经·创世纪》第7章。原文为“洪水泛滥在地上40天, 水往上长, 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浩大。在大地上大大地往上长, 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 (And the flood was forty daysupon the earth;and the waters increased, and bare up the ark, and it was lift up above the earth.And the waters prevailed, and were increased greatly upon the earth;and the ark went upon the face of the waters.) ”

洪水过后, 凡在旱地上, 鼻孔有气息的生灵都死了, 只留下挪亚和那些与他同在方舟里的。泛滥的洪水是灭世的洪水, 所以before the flood就可以引申为“上古时代的”或“许多年前的”。

例:The old dress she is wearing at the moment as if it were made before the flood.她穿的这条裙子不知道是哪个朝代做的了。

6.“Sheep that Have No Shepherd”:字面意义是“没有牧人的羊群”。

出自《旧约·列王记 (上) 》第26章。原文写道:“...I saw all Israel scattered upon the hills, as sheep that have not a shepherd:and the LORD said, These have no master:let them return every man to his house in peace. (米该雅说, 我看见以色列众民散在山上, 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一般。耶和华说, 这民没有主人, 他们可以平平安安的各归各家去。) ”

现在我们用sheep that have no shepherd (没有牧人的羊群) 比喻“没有领头人的群众”, 其实就我们常说的“群龙无首”之意。

例:Your team is always like sheep having no shepherd, and you will lose in this match this time.你们队总是像群龙无首, 这次比赛必定失败。

7.“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字面意思是“想要面包, 反而给了石头”。

《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第9节记载:“你们中间, 谁有儿子求饼, 反给他石头呢? (What man is there of you, whom if his son ask bread, will he give him a stone?) 求鱼, 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 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 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 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所以, 无论何事,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 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后来人们就用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比喻“得非所求”或“求怜悯却遇到铁石心肠”。

综上所述, 我们熟读《圣经》, 精通源于《圣经》中的英语习语, 会使英语学习者产生“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境界。英语习语不胜枚举, 它是英语的精华, 而且是西方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我们需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英语习语, 不仅知道它们的字面意义, 还要进一步弄清它们的实际含义, 更要知道含义背后所隐藏的圣经故事, 从而帮助英语学习者牢牢掌握英语习语的准确用法, 进而深刻了解《圣经》, 了解西方文化。

摘要:英语习语作为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很多源于《圣经》, 如At the Eleventh Hour, Fall by the Wayside;Fall on StonyGround,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Before the Flood等。 本文着重介绍源于《圣经》中的一些英语习语, 并分析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语习语,《圣经》,意义

参考文献

[1]Broukal, Milada.Idioms for Everyday Use.Lincolnwood: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1995.

[2]Random House.The Holy Bible Ivy Books.1999-08-01.

[3]胡文仲.英语习语研究与英美文化[M].北京: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吴旭东, 陈斌, 黄丽辉.2006年中国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习语类型与二语水平的作用.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三期.

[5]李玉平.英语习语及其文化源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习语意义 篇4

概念整合理论又叫融合空间理论、融合理论, 是G Fauconnier在其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提出的。G.Fauconnier&M Tuner (2002) 将心理空间定义为“人们思维或交际中为局部理解或行为而构建的小的概念组合”。心理空间是一种认知结构, 是人类进行范畴化、概念化和思维的媒介, 包括一组概念域、直接经验、长期记忆中的结构等。

概念整合至少涉及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 一个合成空间和一个类属空间。认知主体有选择地从两个输入空间提取部分信息进行匹配并映射入合成空间;类属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中所共有的轮廓结构, 以保证映射能正确而顺利地进行;合成空间除了包含类属空间中的普遍结构外, 还包含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的特定结构以及合成空间本身通过组合、完善和精细化而建立起的新创结构。呈现结构不存在于原有的输入空间中, 体现了概念整合的创造性。

基本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可划分为四种: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和双域型。本文旨在尝试使用该理论中的简单型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和镜像型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分析英语中名名习语的构建方式。

二、简单型概念整合网络模型

在简单型整合中, 一个输入空间包含特定框架及其角色, 另一个输入空间包含无框架组织的元素, 跨空间映射将角色与元素进行匹配。例如:

1. They are the beauty and the beast.

句中的“the beauty and the beast”为名名构造的习语。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出发, 该网络模型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即输入空间一, 包含人类进化文明史中所形成的“家庭婚姻”框架, 以及“妻子、丈夫”的角色;输入空间二, 包含的是“the beauty”和“the beast”两个元素。整个句子的理解始于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跨空间映射, 映射在角色“妻子、丈夫”与相应的元素“the beauty and the beast”之间进行匹配, 随即在合成空间便形成了相应的结构。就例1而言, 空间一中的“妻子、丈夫”两个角色与空间二中的元素“美女、野兽”产生照应性连接, 从而在合成空间中构建出“美女嫁野兽”这一概念结构。因此该习语通常表达一个漂亮的人与一个丑陋的人结婚这一意义。

三、镜像型概念整合网络模型

该模型指所有的心理空间, 包括两个输入空间和类属空间以及合成空间, 都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镜像型概念整合模式是人类认知过程中比较简单的一种模式。例如:

2. When facing great difficulties, one may be a man or a mouse.Being a man means he is brave and could successfully deal with all the obstacles, while being a mouse is timid and failure.

在例2的概念整合过程中, 各个空间共享同样的组织框架, 即“人们如何应对困难的局面”。输入空间一, 勇敢的人面对困难时会迎难而上, 不畏艰险;输入空间二则呈现懦弱的人面对困难时临阵退缩, 胆小如鼠的结构信息。通过选择性投射, 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在合成空间中一一对应, 形成新的组合, 如“勇敢的人”与“懦弱的人”, “迎难而上”与“胆小如鼠”等。因此合成空间的结构为人们面对困难时要么像男子汉一样勇敢无畏, 要么像老鼠一样胆小懦弱, 进而构建了名名习语“a man or a mouse”的心理空间表征图式。

四、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中, 我们不难看出概念整合理论对名名习语意义的构建具有很强的认知阐释力。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活动, 利用该理论可对英语名名习语构建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进行较为深入形象的描写, 并动态地呈现出人们领会意图的概念整合过程, 为名名习语构建和理解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知视角。

参考文献

[1]、A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566-596.

[2]、Fauconnier, G..&M, 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New York:Basic Books, 2002.

[3]、冯丽颖.认知语言学解读英语成语.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1) :65-69.

[4]、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习语意义 篇5

关键词:习语,文化,习语翻译,文化缺失,翻译策略

一、习语与文化的关系

1.习语。根据《新牛津英语词典》, 习语含义甚广, 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 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 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敲而得;而根据《韦氏新世界美国英语词典》, 习语是指能够由人们所接受或应用的短语、结构、或表达方式, 它与通常的语言模式相反, 并不局限于字面含义。

2.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笼统地说,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 能够传承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及传统习俗等, 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3.关系。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 而语言像镜子一样反映了文化和文化价值体系, 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习语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精华, 它涵盖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因此, 习语比其它语言形式更具有代表性, 能深刻的反映文化差异

二、习语翻译文化缺失原因

1.生活环境异同。在每个国家, 习语都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如:英国是一个岛国, 拥有悠久的航海历史, 因此其许多习语来自于海上生活。例如:“the good sea 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 译为:要识好船手, 须凭坏天气。

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 许多谚语也因此形成。如:“面朝黄土背朝天,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2.社会风俗异同。社会风俗对习语的特性起着重大的影响。中国与西方国家社会风俗不同, 因此对相同的习语或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看法。

在西方国家, 狗被人们看作是人类的好伙伴、最忠诚的朋友, 因此一些关于狗的谚语颇具褒义色彩, 如:“a lucky dog”译为: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译为:凡人皆有得意日。

但在中国, 关于狗的习语往往含有贬义色彩。如:“like a dog threatening people on the strength of its master’s power, 译为:狗仗人势。

3.宗教信仰异同。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也大不相同。一些关于宗教的习语也因此各异。

在中国,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 许多习语与佛教紧密相关, 如:“drop one’s cleaver and become a Buddha, 译为: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然而, 在西方国家, 多数人信仰基督教, 从其所用的习语不难看出基督教对他们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 在一些英语习语中也会经常看见“上帝”或“恶魔”等词。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译为:天助自助者。

4.历史背景与文学典故异同。在所有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会出现许多传奇故事与历史典故, 其中还包括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典故。习语能将这些历史事迹与典故完好的表达出来, 并折射出每个国家的特殊文化。

5.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存在众多差异, 因此在习语翻译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化缺失现象, 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 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并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三、习语翻译策略

1.归化为辅。归化作为翻译的一种策略, 在习语翻译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习语翻译采取归化的方法, 便于读者更好的去了解含义, 以便进行交流。然而, 归化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并不能用作主要策略, 因为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远远超越了相似之处。若以归化为主要策略, 会丢失大量源语言中所涵盖的文化信息。这样就是导致文化缺失, 不能精准的表达习语的深刻含义。

2.异化为主。异化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一种翻译策略, 能更地道的传达出源语言所想包含的文化信息。在习语翻译过程中, 异化能保持译文的忠实度, 让译文变得原汁原味, 而翻译的目的就是在于进行文化交流, 因此, 在进行负载文化信息的习语时, 应注意是否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特征。通过采用异化的方法, 译者可将源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以更好的方式传达给目标读者。

3.总结:归化为辅、异化为主。在习语翻译过程中, 归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读者的理解思维, 但这种方法有时会造成文化缺失, 而异化在能准确的传达源语言文化信息的同时, 更加地道的将源语言传递至目标读者。所以, 译者在进行习语翻译时, 应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避免造成文化缺失与表达歧义。

参考文献

[1]霍冬雪, 孙长顺.英语习语与文化的关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

上一篇:财务危机预警应用下一篇:成本控制施工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