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

2024-07-24

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精选九篇)

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 篇1

1 中成药临床应用常见问题

1.1 辨证不足, 不对证用药

目前, 中成药在使用过程中, 只是某种药物对治疗某种疾病有较强的针对性, 极少对“证”进行辨识和分析。这种现象在西医院的中成药应用中尤为突出。如六味地黄丸主要适用于肾阴虚或肝肾阴虚者, 中医认为肝肾同源, 症状也往往会一起出现, 临床表现为阵阵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但畏寒怕冷、痰多湿重之人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也不适用于肾阳虚的患者, 肾阳虚临床表现为一年四季手脚发凉、食欲不振、冷汗或不孕不育, 患者常自觉腰膝酸软且怕凉。又如急支糖浆的功用为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宣肺解表, 适用于风热犯肺、痰热阻肺、肺热壅盛等证, 而风寒咳嗽则不宜使用。中成药的应用不只是对病治疗, 更重要的是对“证”治疗, 在使用时必须遵循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来选择药物才能有效治疗疾病, 否则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 甚至会延误病情。

中成药的组方和治则清楚地代表了该药的药性, 如温中散寒表示该药可攻里寒, 辛凉解表表示该药可治表热证, 如若不然, 还可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如口干、大便干结或溏薄等来获取信息积累经验, 以辨别药性。因此, 临床运用中成药辨证要正确, 辨药要清楚, 双管齐下才能手到病除, 而不仅仅是对证下药[1]。

1.2 配伍不合理

中成药成分相对较复杂, 临床上在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 尤其是与西药配伍应用时很容易发生理化反应, 使药物疗效下降, 或者导致机体出现不良反应, 甚至危及生命。如含有机酸的中药五味子、金银花、山茱萸、女贞子、乌梅、白芍、山楂、枳实、木瓜、陈皮等忌与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配伍, 因这类中药经体内代谢后均能使尿液酸性增强, 使这些抗生素的抗菌效力减弱;忌与磺胺类药物及乙酰化物配伍, 因其可导致酸性环境, 使磺胺类药物的溶解度降低, 致使磺胺类药在泌尿系统中析出, 形成结晶, 引起结晶尿、血尿、尿闭等。又如碱性较强的中药海螵蛸、龙骨、牡蛎、瓦楞子和一些成药如大黄苏打片、乌贝散等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配伍能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吸收增加, 血药浓度上升, 作用增强, 但毒副作用也同时增加, 长期配伍应用应注意剂量调整和监测;也忌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呋喃妥因等配伍使用, 因碱性环境可影响这些药物的吸收, 使作用降低。还有含丰富鞣质的中药五倍子、诃子、石榴皮、地榆等与四环素族、林可霉素等药物配伍易生成鞣酸盐沉淀物, 使药物失去疗效;同时因这些鞣质本身对肝脏具有一定毒性, 与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异烟肼等肝毒性药物配伍应用可加重肝脏的损害。

1.3 服用方法不当

中成药由于历史悠久应用广泛, 因此被误认为毒副作用小相对较安全, 因对其不良反应认识不足, 往往造成盲目滥用。首先剂量应严格掌握, 如六神丸是家庭常备的治疗咽喉肿痛的良药之一, 主要由牛黄、麝香、蟾酥、雄黄、冰片、珍珠等药组成。药典剂量是成人每服5~10丸, 每日2~3次, 小儿酌情减量。曾经有5岁儿童因连续3次口服10粒六神丸, 出现药物服用过量导致中毒的报道, 其中蟾酥中毒轻者可有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晕、口唇及四肢麻木, 重者则可致惊厥、呼吸浅慢、口唇紫绀、四肢冰冷、血压和体温下降, 甚至休克而危及生命。再说疗程, 如龙胆泻肝丸是临床治疗肝胆湿热的代表药, 方中的关木通对肾脏有很大的毒性。一般中医治疗实证都是遵循《内经》“大积大聚, 其可犯也, 衰其半而止”的原则, 但不少患者将龙胆泻肝丸当清火保健药日常口服, 导致肾功能受损, 更甚者导致肾功能衰竭。

2 中成药合理应用

合理用药是国家药物使用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要求, 医生在临床使用中成药时, 应遵循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原则。还要求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 必须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主治功能、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等内容使用, 并加强用药监测。因此, 正确地使用中成药在临床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2]。

2.1 病证结合, 对“证”下药

辨病辨证相结合是中医临床广泛使用的重要诊疗手段, 辨病是从疾病发生的全过程、表现及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 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证则主要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位置与性质, 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通过辨病而确定病种, 便可根据该病的一般演变规律提示出常见的证型, 因而是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当疾病的本质反映尚不够充分时, 先辨证不仅有利于当前的治疗, 并且通过对证的变化的观察, 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揭示, 从而确定病名。中成药是根据各种病证研制的, 各有其适应证, 必须根据患者的症状适当选用, 才能有的放矢。正如《医述》中说:“凡医人用药, 须先认证, 认证须先审脉。审脉明, 斯认证真:认证真, 斯用药当[3]”。

2.2 服药饮食禁忌

主要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 又称食忌。《本草经集注》说:“服药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鸡、生菜, 又不可诸滑物果实等, 又不可多食肥猪、犬肉、油腻肥羹, 腥臊等物”。明确指出了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另外, 根据病情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 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 清凉饮料等;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者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者忌食油炸黏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胸痹患者忌食肥肉、动物内脏及烟、酒等;肾病水肿忌食盐、碱过多和酸辣太过的食物;皮肤病、疮疡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4]。

2.3 用药引送服

药引又叫引药, 它有引药入经、直达病所、照顾兼证、扶助正气、调和药性、矫臭矫味、提高疗效等作用。古代许多医籍对药引都有详细记载, 如清代张介石《资蒙医经》中说:“酒入药为引者, 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 取其消散开胃发表注凝;小枣入药引者, 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引者, 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 取其宁心利水;灯心入药为引者, 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 取其发散清邪勿注;莲实入药为引者, 取其清心养胃和脾”。由于中成药组方固定, 不宜做到随证加减, 但若能辨证地选用药引, 不仅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用, 同时还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矫味等功效, 弥补其不能加减之缺点。所以服用中成药除用白开水冲服外另可根据患者不同的病证选不同的药引送服之, 以起到增强疗效及治疗兼证的目的[5]。临床上选用药引, 主要根据中成药的功能主治、药性特点结合病情变化、病程长短、病变位置、体质差异、发病季节和药引的自身功能而定, 但必须以提高药效、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照顾兼病兼证、顾护正气、便于服用为前提, 以治愈疾病为目的。临床上多采用酒剂、醋汤、米汤、淡盐水、姜汤、蜂蜜水、大枣汤、葱白汤、鲜萝卜汁、茶水、竹沥水等作为药引, 按其本身的属性能够起到增强疗效及温通活血、补气健脾、引药入肾、软坚散结、温散里寒、安胃止呕、补益和中、润肺止咳、益气养血、发汗解表等作用。根据辨证灵活运用药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掌握中成药的剂量与服用方法

中成药往往是由汤剂改变剂型而成, 从古今中成药使用的状况来看, 确定中成药剂量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1) 按剂型的习惯剂量使用; (2) 将汤剂剂量按一定比例换算后作为成药剂量; (3) 对成药进行药效学研究后确定新剂量。剂量是药效的物质基础, 且任何药物都有着一定的量效关系, 但由于目前对中药的量效关系研究不够, 而中药在常用量、最小中毒量和最小致死量之间的范围较宽, 许多新的中成药给出的也并非是最佳治疗量。因此, 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及相关研究资料使用, 不可随意加大用量或延长用药时间。此外, 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补气药宜晨起空腹服用, 滋阴安神药宜睡前服用;病情危急或攻伐峻烈之药当中病即止, 不可久用;慢性病丸药缓治, 可长期坚持服药取效等。

总之, 中成药的内服制剂剂型多、药性各异, 但临床运用时各种药物的功效主治和患者病情又各不相同。所以, 具体的服用方法一定要根据患者体质、病情, 疾病证候、药物剂型、药物性质灵活掌握, 以求达到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提高疗效,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光明, 杨晓梅, 于建波.浅谈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 2004, 15 (11) :801-80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N].中国中医药报, 2009-08-05.

[3]张环宇.探讨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与规范管理[J].中医药导报, 2009, 15 (10) :65-66.

[4]肖保国, 宋浩, 段海洋.中成药服法的研究[J].陕西中医, 2010, 31 (7) :904-905.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有哪些 篇2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 篇3

范 例

红霉素:①与含有机酸中成药如:山楂丸、保和丸、生脉饮、健胃消食片合用,因红霉素在酸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大大减弱,在强酸性中其化学结构可被破坏,故不宜合用。②红霉素不宜与穿心莲制剂 [CD#180mm]合用,因穿心莲虽不是直接抑菌药物,但红霉素可使其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受到抑制,降低穿心莲功效。③与中成药人参滴丸(片)合用,因其有抗胆碱作用,可促进肠道平滑肌松弛,延长胃排空时间,使红霉素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遭胃酸破坏,使其疗效降低。

四环素:①不宜与中成药:牛黄上清丸、朱砂安神丸、牛黄解毒丸(片)合用,因成药中含有钙、镁、铁等金属阳离子,二者合用易形成难溶性物质(如:络合物)影响吸收,降低疗效。②不宜与含有机酸中成药合用,如:五味子糖浆、山楂丸,因有酸碱中和作用,使碱性抗菌药四环素,排泄加快,药效降低。

氨基苷类抗菌药物:①如:庆大霉素不宜与含有石膏、寒水石、龙骨、牡蛎、珍珠的龙牡壮骨冲剂,上清喉片合用,因含有钙离子影响吸收,降低疗效。②上清喉片含有硼砂,与氨基甙类抗菌药物长期大量合用,硼砂可使尿液碱化,减少此类药物的排泄,使脑组织中药物浓度增加,引起前庭功能紊乱的不良反应,形成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③庆大霉素不宜与山楂丸、枣仁冲剂、五味子糖浆合用,因此类成药使尿液酸性增强,使抗菌疗效降低。

青霉素:①与含有黄连、黄芩的中成药如:双黄连口服液合用后可产生沉淀,使药效降低。②青霉素不宜与冰硼散合用,因冰硼散可使尿液碱化,增加青霉素排泄速度,降低抗菌疗效。③羧苄青霉素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对绿脓杆菌有较强作用,但与含有强心甙的中成药如:罗布麻片、蟾麝救心丸合用,会引起低血钾,并加重心肌对含强心甙类药物的敏感性,诱发中毒反应。

磺胺药:不宜与含有机酸中成药如:五味子糖浆、保和丸、山楂丸、生脉饮合用,因磺胺药在酸性的尿液中易形成结晶尿,引起结晶尿、血尿、疼痛、尿闭等不良反应。

诺氟沙星:不宜与牛黄解毒片合用,因含硫酸钙,钙离子与诺氟沙星可形成诺氟沙星——钙络和物,溶解度下降,肠道难以吸收,降低疗效。

引起不合理应用的原因

①医生缺乏中西药配伍的相关知识,尤其是相互配伍不良反应的了解,盲目使用,重复使用。②患者多科就诊,门诊病历又无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造成中西药物重复使用。③人情方、大处方、一人多方,患者从书刊,媒体中看到有关报道,药品广告误导,自行买药,点名要药。④一些医师治病急于求成,不加选择伍用,甚至4~5种中西药物联用。⑤部分调剂人员业务素质差,照方发药,不能严把处方质量关。

预防及对策

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的问题 篇4

关键词:中药,中成药,西药,合理应用

随着中药制剂制备工艺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成药在临床中应用。目前, 本院门诊西药房的药品中约有27%为中成药制剂, 几乎包括了所有剂型, 平均月消耗金额约占药品总消耗金额的19%。在对本院门诊处方调查中发现, 使用中成药的处方约占34.2%, 其中使用2种或以上中成药处方的约占3.18%, 中成药与西药合用处方约占使用中成药处方86%。以上数据表明, 本院使用中成药, 以及与西药合用的现象很普遍。合理使用中成药, 能提高疗效, 减少毒副作用, 对辅助治疗和防治疾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反之, 不但不能提高疗效, 反而会增加毒副作用, 降低药物的疗效, 导致药源性疾病。因此, 合理使用中成药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文根据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药剂科门诊使用中成药的处方分析和有关文献资料, 归纳总结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中成药成分

中成药多由传统的方剂汤药经现代制药工艺制备加工而成, 由单味或多味中药配制而成。中成药在临床应用时, 一般只根据产品的作用、功效、适应证等说明使用, 而对其活性物质的性质往往被忽略, 甚至对其组方成分不被了解掌握, 这样, 容易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特别是与西药合用时发生理化性质变化、毒性物质生成、药理作用拮抗、不良反应增加以及重复用药等现象。

1.1 含有酸性较强的山楂、乌梅、山茱萸、蒲公英等中成药, 不宜与碱性的氨茶碱, 碳酸氢钠等西药合用, 反之, 含有碱性较强的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中成药, 不宜与酸性的阿司匹林、维生素C等西药合用, 如果合用会降低中西药的疗效。

1.2 含有硫化砷成分的中药雄黄制成的中成药六神丸, 与硝酸异山梨酸酯合用, 后者能使硫化砷氧化, 从而增加毒性[1]。

1.3 藿香正气水与多潘立酮合用, 因藿香正气水有类似阻断M受体的作用, 能显著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活动, 而多潘立酮是促胃肠动力药, 合用造成药理作用拮抗, 降低用药效果[2]。

1.4 含钾离子较高的扁蓄、夏枯草、白茅根、泽泻、金钱草、牛膝等中成药, 不能与保钾类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合用, 否则可引起或加重高血钾等不良反应[3]。

1.5 某些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 如复方感冒灵中含对乙酰氨基酚, 消渴丸中含格列本脲, 与其他药物合用时, 应了解其成分, 避免重复用药;此外, 一些功效相似的中成药, 均含有相同的中药成分, 导致某些药物的重复用药, 因剂量增加而造成机体可能的不良损害。

2 中西医用药理论

中医强调整体和辨证论治, 重在阴阳平衡。中成药制剂中各味中药的配伍均建立在中医药的理论基础, 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经过了长期临床应用得以验证。西医以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 利用现代诊断技术对疾病进行诊疗。中医用药讲究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

2.1 常见的感冒, 中医有风热与风寒之分, 前者用药以辛凉解表为主;后者以辛温解表为主。西医则认为由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 应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治疗, 对其引起的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予以解热镇痛、抗过敏、化痰药物对症治疗。门诊中西药合用治疗感冒的处方中, 中成药基本上以清热解毒、辛凉解表为主, 这显然与中医诊断用药不符。

2.2 中成药分类一般按其功效, 根据机体阴阳五行的变化和中药的药性予以伍用。西药一般根据其化学结构分类, 一般来讲, 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 其药理作用相似, 主要在于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差别。因此, 中西医在诊断伍用药物有一定的区别。在两种或以上的中成药联用时, 不能简单地视为两 (几) 种药物作用的加成, 这与西药的药物配伍合用是有区别的。

3 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随着中药制剂的发展, 中成药品种俱增, 许多中成药的产品说明书缺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相关内容[3]。因此, 在中西诊治联合用药时, 应注意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 由于一些中成药广告及“中药制剂, 无副作用”的误导, 使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未能予以重视。

综上所述, 中成药的应用及联合用药应注意其组成和活性成分、中西医用药理论、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使中成药在防治疾病中发挥最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秀琼, 中永祥.浅谈中成药和西药的不合理应用.海峡药学, 2000, 12 (2) :90-91.

[2]朱建华.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311.

谈谈不合理应用中成药的临床表现 篇5

1 辨证不足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临床运用中成药必须依据“热则寒之,寒之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假若临床掌握不当,不但影响疗效,还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同为表证,中医有风寒、风热之分;同为咳嗽,又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则有风寒、风热之别;每一种中成药都有其自身的适应证。如在检查儿科病历用药时发现诊断为上感或支气管炎的小儿大多给予蛇胆川贝液,但咳嗽有风寒、风热之分,而蛇胆川贝液偏寒,风寒咳嗽不能用,否则延误治疗;临床上曾有随意选用止咳药引起病情加重的报道。门诊感冒初起的病人多为风寒表证宜辛温解表,而大多数医生以西医抗病毒思维开具双黄连之类寒凉药物,其作用适得其反。又如神经衰弱按中医分析,主证为失眠、心烦,精神疲惫,舌质红,脉细数,当属于阴血亏虚,心失所养,心火偏旺,用天王补心丹较为合适,而却给予患者归脾丸,看其适应证也可治疗健忘、失眠、多梦易惊,但与证不符,患者用后心烦、失眠更甚。

2 用法用量不当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成药无毒副作用,不存在剂量大小,可以随便吃或随意加大剂量,如门诊处方中将维C银翘片用量加倍增大的现象时有发生;曾有因服用复方氨酚烷胺片每次1片,2次/d,服药第5天致急性肝损害报道。如牛黄解毒丸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过量服用也会导致中毒;另有因口服大剂量汇仁肾宝口服液致急性肝炎的报道。其实,中成药的剂量要求很严格,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剂量过大则会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

3 含毒性药品的不合理应用

由于临床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上原因引起的治疗方案选择不合理、药物使用不合理或药品销售行为不规范等一系列不合理用药问题。如有些中成药含有毒性成分,使用不当能给患者造成极大的损害。如给诊断骨质增生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使用骨刺片,而骨刺片中含有马钱子,其主要成份士的宁,能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故高血压者应慎用;妇科门诊的个别医生在使用女金丹时却忽略了因本品含有朱砂毒性成分不宜长时间服用,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的注意事项,给予诊断为月经不调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女金丹时间长达3周;这样忽略药物毒性并长时间使用将会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给患者造成损害,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饶向荣报道17例与木通有关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中13例与长期服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有关,而且4例明显恶化,因其中的关木通含有肾毒性成份马兜铃酸。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要弄清其组方成份,对含毒性成份的中成药更应注意,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4 配伍不当

中成药成分复杂在与其他药物尤其是西药配伍应用时更应注意;如能合理联用,可以增强疗效,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如逍遥散与西药催镇静药联用,既可提高对失眠症的疗效,又可逐渐摆脱对西药的依赖性;然而配伍不当,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如临床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或肺炎的选用强力霉素抗感染治疗并同时服用止咳化痰中成药橘红丸或蛤蚧定喘丸(有效成份石膏含Ca2+),则会降低强力霉素的疗效;维C银翘片与对乙酰氨基酚联用,属重复用药,会导致乙酰氨基酚的剂量超大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在应用时应重视中成药与西药的合理搭配及协同用药,如果中成药与西药合用最好相隔2~3h为宜。

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5年1~6月,本院开具的2000分中成药处方为本次研究对象。

1.2 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回顾分析法,并且综合我院临床专家的意见以及中医药理论,对中成药处方的适应证、剂型、用量、用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处方的合理性,并且找出中成药应用不合理的具体原因[2]。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的全部数据都是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的,计量资料使用来表示,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2000份中成药处方中,166份中成药处方不合理,其数量占了本次研究处方总数量的8.3%,见表1。

3 讨论

3.1 临床上中成药应用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中成药属于中草药的加工制品,可分成胶囊、丸剂、注射剂、中药饮片、栓剂以及膏剂等类型。由于中成药具有现成可用、携带方便、利于储存、免除制备以及中药异味小等优点,因此,中成药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治疗上[3]。本院开具的2000份中成药处方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综合我院临床专家的意见以及中医药理论,对这2000份中成药处方进行分析判断,结果发现2000份中成药处方当中,应用不合理的中成药处方共计166份,占了总数的8.3,导致中成药处方应用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选择剂型不合理、禁忌证用药不当、用量用法不当、适应证不明确以及配伍不当。其中,适应证不明确占了不合理中成药处方的37.35%;配伍不当占了不合理中成药处方的22.89%;用量用法不当占了不合理中成药处方的18.07%;禁忌证用药不当占了不合理中成药处方的14.46%;选择剂型不合理占了不合理中成药处方的7.2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医院医师对中成药理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深,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3.2 中成药临床上应用不合理的对策: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发现导致中成药在临床上应用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上述五个原因,针对上述5个原因,作出以下相应的解决对策:1选择剂型不合理:在选择中成药的剂型时,需要参考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体质状况等因素。譬如,针对较轻的慢性疾病患者,选择片剂中成药、丸剂中成药最佳;针对急性病患者,选择散剂中成药、冲剂中成药最佳;针对急救重症患者,选择注射剂中成药最佳。2用量用法不当:在为患者开具中成药处方的时候,除了需要注意中成药的剂型之外,还需注意中成药的用量以及用法。中成药的用法以及用量必须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和《处方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如在为患者长期开具安宫牛黄丸、朱砂安神丸等含Hg药物的时候,如果忽视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不按规定的用法和用量,会导致患者在服药后逐渐出现慢性Hg中毒症状。3禁忌证用药不当:医师在为患者开具中成药处方的时候,必须重视药物的禁忌证,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孕妇、特殊疾病人员以及儿童等病患群体,需要更加的谨慎。如不能给孕妇开龙血竭片或者龙血竭胶囊,因为该类药物会导致孕妇流产;不能给糖尿病患者开镇咳宁胶囊,因为该药物会导致患者的血糖急剧上升[4]。4药物配伍不当:药物配伍不当的主要原因是医师缺乏对中成药配伍的相关知识,因此,一定要加强医师的中成药理论知识以及中成药配伍知识,提高医师的专业水平,从根本上解决药物配伍不当所致的中成药应用不合理问题。5适应证不明确:明确的适应证是合理开具中成药处方的前提,因此,医师必须明确的把握适应证的相关理论知识。譬如,感冒症状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风热感冒,另外一种是风寒感冒,只有能够明确感冒的类型,才能够对症下药。

摘要:目的 通过找出临床上导致中成药应用不合理的具体原因,并且分析其解决对策。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6月,本院开具的2000分中成药处方为本次研究对象,判断处方的合理性,并且找出中成药应用不合理的具体原因。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2000份中,166份中成药处方不合理,其数量占了本次研究处方总数量的8.3%;造成中成药处方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有五个,分别是选择剂型不合理、禁忌证用药不当、用法不当、适应证不明确以及配伍不当等等。结论 本院在中成药处方开具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只有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加强监督管理,才能提高中成药应用的安全性。

关键词:中成药,应用不合理,原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顾一平.门诊中成药处方不合理应用分析及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0):1334-1335.

[2]游彩云.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发生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研究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6):51-52.

[3]倪修红;邹红;吴君.门诊处方中成药不合理应用构成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3):31-32.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篇7

1因人而异, 对症用药, 辩证施治

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正确的辨证、合理的施治, 对于治疗疾病极为关键, 绝不能仅凭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证盲目滥用。例如咳嗽, 按中医的观点可分为风热咳嗽、风寒咳嗽, 而止咳化痰的中成药有多种, 其性味有寒热之分, 功效有清热化痰止咳、润肺止咳之异。如半夏止咳糖浆适用于咳嗽, 多白痰的寒湿痰证, 如用于治疗热痰、燥痰、阴火旺盛之咳嗽, 无疑是火上浇油。因此, 只有辨证施治, 才能药到病除, 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2用法与用量

2.1 中成药的用法应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及不同的疾病而定, 如病在上焦、中焦、下焦可分别按饭后、两餐之间、空腹服用为宜;服用补阳益气、形气活血、软坚散结药宜晨起顿服, 要立刻借助人体之阳气、脏气充盛之势, 有利于祛邪取效, 而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平肝熄风之品, 则宜傍晚顿服, 以获滋补收涩、安定平息之功;对于一些含对消化道粘膜有较大刺激成分 (如冰片、乳香、没药、朱砂等) 的药物宜饭后服用, 以减少对消化道粘膜的刺激。总之, 中成药用法是否正确, 对提高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2.2 有些疾病尽管辩证和选药准确, 但由于用量不当也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有相当一部分中药方剂做成成药时与汤剂比较起来其有些成分用量相差悬殊。如银翘解毒丸, 其丸剂1~2丸含量仅相当于汤剂每剂药量的2%~4%, 按常用量服用效果较差, 而适当增加用量, 效果较好。很多中成药用量都有此弊。因此, 适当加大一些中成药的用量是很有必要的。然而, 如果不了解药物的成分, 尤其是含有毒性的或不良反应较大的成分, 随意加大剂量, 不但无法达到治疗目的, 反而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 中成药的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 综合分析而定。

3联合用药

3.1 中成药间的联合应用

功效相似的中成药联合应用有时可增强治疗效果, 如肾阴虚证可用六味地黄丸、肾补骨液。功能不同的中成药联合应用, 有时可以互补治疗兼证, 如气血不足、月经兼消化不良用八珍益母胶囊、香砂枳术丸。但是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中成药联用不合理的现象。例如, 治疗风寒痹症的中成药与止咳化痰的中成药联用, 在治疗风寒湿痹症的大活络丹、天麻丸、附桂胃痛颗粒等分别含有附子、川乌, 而上感咳嗽化痰的中成药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液等分别含有川贝、半夏。根据配伍原则:附子、川乌与半夏、川贝当属“十八反”为配伍禁忌, 如果以上两类药联合用均属犯禁之例。再如, 朱砂安补丸与天王补心丹 (两者均含朱砂) 均可增加有毒成分的服用量, 加大患者中毒或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 故在使用功效相似的药物时应注意有毒成分的“蓄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3.2 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

临床上把中医辨证用药和西医辨病用药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合理联用, 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同中成药灵芝冲剂合用, 不仅可以提高抗结核药的疗效, 还可以使结核菌不易产生耐药性。但是如果中西药联用不合理, 可使药效降低、消失或引起毒性反应, 甚至可致患者死亡。如“霍香正气水”不宜与“胃复安”同用, 因为“霍香正气水”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活动, 而胃复安则加强胃窦部收缩的强度和频率, 促进胃排空, 两药合用产生药理性拮抗, 使药效降低。

4注意事项

4.1 不良反应

中成药因其标本兼治、不良反应小的特点而被人们广泛接受, 随中成药新品种不断开发及其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日益增多, 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 医院也设立专门的不良反应监测点, 对中成药不良反应进行监测、预报和控制, 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从而减少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4.2 用药禁忌

服用中成药也需禁忌, 如感冒患者忌服十全大补丸, 应等感冒痊愈后再服用;在服用中成药期间应忌食某些生冷、油腻、肥甘等食物。孕妇慎用活血化瘀类的中成药;含有有机酸成分的中成药不宜与磺胺类的药物同用;含有黄酮类的中成药不宜与含铝、镁、钙成分的西药合用。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篇8

中成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根据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处方、验方或秘方, 以中药材或饮片为原料配制加工成具有一定剂型的药品, 因具有疗效确切、服用方便、易于携带的优点而倍受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有调查表明, 在综合性医院里有70%的中成药是由西药师开具处方的[2]。2004年10月在江苏扬州召开的第十六届全国医院药剂主任年会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指出, 全社会必须重视合理用药问题[3]。临床医师在具体应用中成药时, 往往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 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1.1 辨证不足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是中医方法论的精髓, 中医处方用药的有效性首先就在于准确辨证。临床运用中成药必须依据“热则寒之, 寒则热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 假若临床掌握不当, 不但影响疗效, 还会产生不良反应。然而, 有资料表明, 真正懂得辨证论治使用中成药的中医人员甚少, 高达98%的非中医医务人员是使用中成药的主体[4]。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就是一起典型不注意辨证的例子。小柴胡汤被奉为包治百病的圣药, 人人服用, 致使100多人罹患间质性肺炎, 其中22人死亡[5]。

临床医师中“辨证论治”观念的缺乏也是导致同类药物数种并开、大处方重复开药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曾看到一位冠心病患者手拿1张3种同类药品的处方, 如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地奥心血康。如此用药, 不仅可能因药物作用叠加出现不良反应, 且造成药物的极大浪费, 增加患者和国家的经济负担。

1.2 用法用量不当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中成药无不良反应, 不存在剂量大小, 可随便吃或随意加大剂量, 如门诊处方中将维C银翘片 (内含对乙酰氨基酚) 用量加倍增大的现象时有发生。曾有因服用复方氨酚烷胺片 (感康敏片) 每次1片, 每天2次, 服药第5天致急性肝损害报道[6]。如牛黄解毒丸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但过量服用也会导致中毒。其实, 中成药的剂量要求很严格, 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 剂量过大则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1.3 望文生义, 猜名用药

目前, 有不少患者甚至医师缺乏较为系统地中医药基础知识, 仅限于对少数几种中成药有一定的应用经验, 或仅限于了解中成药说明书所介绍的内容, 缺乏对中成药的组成、功效、适应证的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因此, 在使用时, 有较多的盲目性、盲从性, 特别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的患者, 往往只看药名, 猜测其治疗什么疾病, 其实并不了解药物的功效, 就盲目地要求用药, 医师也有这种不明方义、不知机理、望文生义的现象。使用中成药不能只注意药物的名称, 如肥儿丸是治疗肠道寄生虫的成药, 而不是儿童的滋补强壮剂;又如人参再造丸是治疗寒湿痹痛、四肢麻木等症的药物, 而不是起死回生的良药;开胸顺气丸是用于治疗食积、呕吐、泻痢等症, 而不是用来治疗冠心病的。

中成药中还有许多名字很相似、功能主治却不相同的药物。如四神丸和四生丸, 它们药名虽一字之差, 药理作用却完全不一, 四神丸主治脾胃虚寒的五更泻, 而四生丸是治疗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症。又如脑心舒与脑心通, 前者用于难治性神经衰弱, 后者用于闭塞性脑缺血而致的瘫痪及脑出血后遗症[7]。

1.4 用药名套病名

在临床上很多医师认为药名与病名相投就是对症了, 其实不然, 因每种疾病要分若干类型, 而每种中成药的主治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无药物能包治所有疾病。如临床上诊断为冠心病就用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之类, 中风偏瘫的患者就用人参再造丸、华佗再造丸等药并用或轮流交替使用, 这就失去了辨证施治的特点。就治疗冠心病来说, 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药性偏凉, 只适用于血瘀而又偏于血热者, 而对血瘀兼寒者当用苏冰滴丸之类。而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再造丸, 其主治和适应证是各不相同的, 人参再造丸不是专于补气, 而药性偏凉主要用于痰热壅滞中风;华佗再造丸用于瘀血痰湿闭阻引起的中风偏瘫。

1.5 含毒性药品的应用

有些中成药含有毒性成分, 使用不当能给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如骨刺片中含有马钱子, 其主要成分士的宁可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故高血压患者应慎用;妇科门诊个别医师在使用女金丹时忽略了因本品含有朱砂毒性成分不宜长时间服用、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的注意事项, 仍给予诊断为月经不调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女金丹, 时间长达3周。这样忽略药物毒性并长时间使用的行为将会导致药原性疾病的发生, 给患者造成重大伤害,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饶向荣[8]报道17例与木通有关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与长期服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有关13例, 而且明显恶化4例, 均因忽视了关木通中的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造成的。因此, 在使用中成药时要弄清其组方成分, 对含毒性成分的中成药更应注意, 克服盲目、随意、长时间应用, 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1.6 完全用现代药理研究指导用药

这是临床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发烧患者经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偏高, 则认为体内有炎症存在, 就用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药。化验结果见血中白细胞升高, 即选含金银花、连翘的中成药。如风寒束表证, 用具有疏风散热、清热解毒功效的银翘解毒丸是不妥的, 需用具有疏风散寒解表作用的中成药。

1.7 不知成分盲目使用

在我国的药品分类中, 中西药合用处方既有作为西药进行审批的, 也有作为中药进行审批的, 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及部颁标准1-20册中含西药的中成药约有200余种外, 还有隐匿不报成分的。某些不法企业 (或药商) 等不法之徒甚至为了追求利益, 想方设法既迎合国人的用中药习惯, 又利用西药立竿见影的疗效, 借以骗取医师、患者的信任, 私自在中药中掺入西药成分 (区别于在处方中注明所含中、西药成分的药物) , 有的甚至不加到内容物里, 而是加在胶囊壳里, 逃避药检部门的检测。所以很多中成药中都含有西药成分。如“梅花K”事件[9], 就是非法在黄柏胶囊中添加过期四环素致多人中毒的恶性事件, 所含四环素降解产物远超过国家允许的安全范围, 服用后导致乏力、恶心、头痛等肾小管性酸中毒症状60例, 受害者中呈植物状态1例。

1.8 中西药联用的不合理

中医和西医是2个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科学, 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中西药正确的联合治疗, 对于患者的康复起到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缩短疗程的良好作用。中西药联用的案例相当普遍。由于中成药成分较复杂, 有效成分往往并非单一成分。这使中西药的联合应用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 有使中西药联合应用增加不良反应的可能。有对医院中西药联合使用的调查分析资料显示, 44 500张门诊处方中, 中成药和西药联合用药20 380人次占45.8%, 其中不合理联用部分占2.0%, 多为含化学药物的复方中药制剂。不合理联用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观念影响, 认为中成药属天然药物无不良反应和医师对中成药不了解[10]。另外, 中西药的相互作用可发生在药物吸收之前、体内转运的过程中, 亦可发生在体内生物转化及排泄过程中, 或体外配伍变化等方面。这些相互作用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如利福平与含鞣质的中成药四季青片同服可结合生成鞣酸盐沉淀物, 不易被吸收从而影响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11]。因此, 加强对中西药联合使用的临床研究十分必要。

1.9 剂型的选择

中药剂型与疗效的关系十分密切, 古有“效与不效, 全在剂型”之说。李时珍说过, “丸者缓也, 汤者荡也, 散者散也”。丸剂、片剂服后在体内有一个释放过程, 吸收慢, 而散剂、糖浆剂、口服液、颗粒剂、酒剂等服用后吸收快。在临证选药时, 必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差异等选用适宜剂型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才能充分发挥疗效,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及不良反应造成的不良后果。

同一种药物, 剂型不同, 其作用强度也不尽相同, 而同一种疾病, 在不同的发病阶段也有轻重缓急之别。故临床在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过程中, 可按病情的轻重缓急使用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如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中医急诊科必备中成药之一的生脉注射液, 可广泛应用于休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循环系统疾病。在休克或冠心病急性发作时应选用注射液, 待休克已被纠正、心脏病情好转的恢复期可改用生脉颗粒或生脉口服液调理。

1.10 用药时间过长

有关中成药致肝损害的调查文献表明[12], 由服药时间过长造成肝损害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55%, 其中1例患者, 男, 80岁, 服补肾益寿胶囊2年, 加服哮喘丸2个月, 抢救无效, 死于肝性脑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已发现有些过去认为安全的常用中药在长期应用后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如何首乌、益母草等。这告诫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中药可长期安全服用”的认识是错误和特别危害的。

1.11 不良反应

有关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的报道, 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中成药所致的不良反应涉及各个人群, 尤以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有注射剂型, 如脉络宁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等的不良反应报道;也有口服剂型, 如小金丸致严重腹泻, 复方芦荟胶囊致过敏反应, 天麻制剂引起不良反应等报道[13]。可能由于与其他药物配伍时发生反应产生有害物质造成药品不良反应 (ADR) 的发生, 所以中药注射剂在输液时应单独与溶媒配伍为宜[14]。

在1015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表中, 严重的ADR报表较少, 仅占报表总数的1.48%, 与文献[15]报道的比例有一定差距, 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的不良反应的报告率要低于临床实际发生率。

1.12 滥用乱用现象

由于对中成药的功效特点和主治作用不熟悉、不懂辨证论治而导致滥用。此外, 由于利益的驱动, 药品回扣而导致滥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养生、保健药品越来越为世人所青睐, 而临床部分医师只图简单方便, 甚至迎合部分患者心理, 不予辨证, 滥用滋补性中成药;同时由于医药营销中的不正之风助长了不合理用药, 导致一些医师滥用滋补性中成药。自2005年以来参麦颗粒的销售量一直排在前10位, 临床用药时发现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如, 儿科给2例诊断为贫血的患儿服用参麦颗粒, 该药含有人参, 小儿如长期服用, 势必引起性早熟, 影响正常发育。因此, 儿童必须慎用含人参的滋补类保健品。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患者使用参麦颗粒, 也将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1.13 盲目相信说明书

一些制药企业受利益所驱动, 或宣传失实, 甚或夸大疗效, 如前面提到过的“梅花K”事件, 明明只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却在适应证的宣传上声称能包治所有的泌尿系统感染疾病, 出厂价仅为6元, 而零售价高达8元;或说明书结构不符合要求, 其功效主治过于简易, 或报喜不报忧, 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讳莫如深, 从而使一些对中药一知半解的患者误用中成药。

2引起不合理应用的原因

2.1 中成药研发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中成药研发的工作基础薄弱, 存在很多问题。如行业的相关标准不完善、有实力进行中药研发的企业很少, 造成中成药多是低水平重复, 同类品种过多, 各自特点不突出, 临床上很难区分应用;另一个薄弱环节是上市后再研究、再评价。生产企业品种再研发的意识普遍较差, 即便进行再研究也多是品种保护、标准转正、试生产转正等目的, 真正进行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系统性再研究的中成药品种相当少。鉴于中成药的特点, 药物代谢研究还仅能在有限范围内开展, 导致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剂量和方法尚缺少更为客观的证据。

2.2 社会方面

制药商和媒体失实宣传, 生产流通领域无序竞争, 医疗机构对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不建全, 处方不规范, 缺乏有力监管等。

2.2.1 管理因素:

医院中成药的管理混乱, 给不合理用药创造了条件, 许多医院对中成药归档不明、分类不清, 中药、西药处方混开, 中成药与西药同存共放在一个药品架, 这就使中成药无形的被西药化, 使中成药失去了中医特色, 也使医师习惯、自然地忽视了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 使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越演越烈。

2.2.2 药店经营方式:

由于药店只以盈利为目的, 未把提供药学服务作为服务标准, 从业人员素质差, 不具备药师资质, 缺乏中医药专业知识, 当患者购买中成药时, 不能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 从而促进了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

2.2.3 药品广告经营因素:

一些不法厂家或药品经销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对中成药的治疗效果进行夸大宣传, 蓄意掩盖药物不良反应, 或出示的说明书内容不真实, 或采用虚高定价后再以“回扣”、“买几赠几”等手段促销药品, 扰乱中成药正常的流通、销售、使用秩序, 严重坑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甚至延误了患者的病情,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2.3 医务人员方面

由于临床医师中医药理论水平参差不齐, 特别是那些缺乏中医药专业知识的西医专业人员, 对名目繁多的中成药处方组成、功效主治、适用范围、用法用量、服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特点不了解, 不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及患者体质, 仅凭药名使用中成药, 违背了中医辨证用药的原则。

有的医师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违背职业道德, 开中成药大处方或选择昂贵的中成药, 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2.4 患者方面

由于社会人群医药卫生知识匮乏, 安全用药意识差, 自己到药店、个体医疗机构、医院点名购买某种中成药, 或听从他人推荐介绍, 或盲目相信虚假广告宣传, 导致乱用、滥用中成药。

3建议

通过对中成药不合理应用的调查分析, 笔者了解到, 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是一个严重而又普遍的社会问题, 为保证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制度建设

要建立门诊处方点评制度、临床合理用药监控制度等相关的管理办法, 规范临床用药。建立公开通报或公示制度, 并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院性合理用药分析评价, 对配伍用药的合理性、用药的适应证、用药的时间及用量等不合理用药的情况通过在医疗质量反馈会上或通过简报等形式进行点评。

3.2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 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不能为了个人利益, 而不顾患者的利益。重点细抓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密切关注药品的销售情况, 严格查处药品促销。另外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严厉打击医药营销中的不正之风, 对给、拿回扣的现象给予严肃查处。以避免滥用中成药的现象[16]。

3.3 加强业务培训

要加强对中医中药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的中医理论水平;坚持辨证论治原则和病情需要制定治疗方案, 不能把中成药使用范围无限扩大, 克服长期盲目服用, 避免造成有毒成分在体内积蓄;注意中成药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确保中成药在临床上的最佳发挥。

3.4 强化临床药学服务

药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更应认真严格把好处方合理用药关;医院要尽快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3.5 提高安全用药意识

同样要建立合理安全用药意识把自己健康放在首位, 明明白白用药, 切忌为了省心、省力、省钱有病自治或去非正规医疗机构和药店买药。纠正中药无毒的错误观点。服药前认真阅读说明, 弄清含义, 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4小结

中成药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恰恰在于其良好的临床疗效, 只要广大医务工作者能深入地开展临床研究评价及基础性工作, 逐步使国内外大同行理解中成药、相信中成药并正确应用, 避免上述问题, 保持和发扬其优势特色, 就一定能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 篇9

1 中成药不良反应常见原因

1.1 使用不合理

1.1.1 中西药合用临床上中西药合用是普遍现象, 中西药合用增加了不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反应的机会, 如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右旋糖酐配伍用药, 出现过敏性休克[13]。

1.1.2 轻视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药的灵魂。药证相符, 能起到治疗作用;药不对证, 用药就适得其反。盲目用药, 迷信偏方、秘方都人为造成不良反应。

1.1.3 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 在剂量方面要求不严, 因而随意增加剂量, 随意改变其剂量是不科学的, 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实际上, 由于超剂量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1.1.4 患者的体重、性别、体质各不相同, 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差异有极大的不同, 其是儿童、婴幼儿、老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小。妇女三期对许多药物敏感, 使用药物不当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甚至死亡。

1.1.5 西药说明书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详细列出, 而中成药说明书中却很少看到毒副作用, 对患者容易形成误导, 从而产生不良反应。随着非处方药制度的实施, 患者自购药比例增大, 患者未认真阅读说明书, 也可能使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增多。

1.2 生产过程的原因

我国实施了GMP和GAP制度, 增加了对中成药质量的控制, 但因为中药材到制成中成药, 环节多, 不易控制, 很可能成为不良反应的隐患。

1.3 药物自身因素

某些中药本身含有毒成分, 不良反应出现较多, 如抗癌药中的蟾蜍、喜树、长春花;滋阴清热药中的天花粉、密蒙花;麻醉药中的洋金花、醉乌草、茉莉根等;理气药中的川楝手、青木香等;平肝熄风药中的全蝎、蝎毒、蜈蚣等;清热解毒药中的鱼腥草、北豆根、马鞭草等;止痛药中的延胡索、白屈菜等;温里药中的附子、川乌头等;祛风湿药中的白花蛇、青风藤等。

1.4 长期用药

中药轻粉、朱砂、信石均为汞、砷化合物, 长期服用会造成蓄积, 很容易出现肝肾方面的毒副作用。氨酚伪麻颗粒、美敏伪麻咀嚼片、氨酚伪麻美芬胶囊、美扑伪麻胶囊、美扑伪麻颗粒、盐酸麻黄碱滴鼻剂、复方苯海拉明麻黄碱糖浆、复方麻黄碱糖浆、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甲麻芩苷那敏片等含有麻黄碱成分长期服用可能会致成瘾性。

1.5 饮食禁忌

服用中药期间, 必须注意饮食, 否则易引起不良反应, 如常山忌葱;人参忌白萝卜;鳖甲忌苋菜;寒性病服温热药时要忌食生冷物;服镇静安神药时, 忌食辛辣、酒、浓茶等刺激和兴奋中枢神经的食物;高热患者忌食油;患哮喘、疮疖等病人不能吃发菜食品。

1.6 科研工作滞后

对于药品来说有效性、安全性、制剂可控性是三个基本要求。近年来企业对中成药的研制加大了投入力度, 但中成药成分复杂, 现有的投入还是有些不足。在中药新制剂研究中需要通过一系列安全性实验, 如半数致死量 (LD50) 实验、长期毒性试验、生殖毒性实验 (包括一般生殖毒性试验、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围产期毒性试验) 、致突变及致癌试验、药物依赖性试验、其他毒性试验 (包括外用药毒性、外用药的刺激过敏试验等) 。

2 中成药合理应用

使用中成药应当而且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使用中成药时, 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一般来说, 急证、重证宜选注射液、口服液等速效制剂, 慢性疾病宜选用延效制剂疗效较好。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 慎重超剂量使用, 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在应用中成药时, 要秉持辨证施治的原则, 结合辨病, 明确病性, 并选择适当的剂量、剂型, 才能增强疗效, 减轻不良反应。

3 讨论

不正确的应用会导致中药疗效的降低, 增加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中药而产生不良反应, 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引起了国家的重视。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把中成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作为重点不良反应监测的内容。研究中成药不良反应是从另一个方面科学地研究中成药, 同时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摘要:使用不合理、药物自身因素、长期用药、饮食禁忌等因素都会造成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应用中成药时选择适当的剂量、剂型, 才能增强疗效, 减轻不良反应。本文对中成药不良反应常见原因及合理应用进行综述。

上一篇:岩石矿物及宝石学下一篇:轻松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