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产业与旅游发展

2024-08-17

休闲产业与旅游发展(精选十篇)

休闲产业与旅游发展 篇1

1 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所谓休闲体育旅游产业是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了满足体育健身、休闲度假、健康娱乐、观光探险、体育旅游等需要, 提供以观赏性或参与性项目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经济活动和部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休闲体育旅游用品、体育娱乐健身业、体育观赏、体育旅游等, 其发展核心是提高休闲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

据此, 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情况究竟如何呢?从调查结果来看, 鄂西地区的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应当说才刚刚起步。从经营规模来看, 鄂西地区经营性体育健身休闲场馆的总注册资金约91743.1万元, 经营总面积612314。核定经营场馆同时可以接纳的消费人数为6213人, 平均每家经营场馆可以接纳消费人数69人, 这些体育健身休闲场馆的投资注册资金大多数以本地资金为主, 占93.1%, 而外资仅占2.9% (含合资企业) 。

从经营性体育健身休闲场馆产权构成来看,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有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类型。此类型以某一国有机构附属形式存在, 占25.5%, 其中以盈利为目的的占34%, 以职工福利为目的的占66%;另一种民营或私营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类型, 此类型则以独立形式存在, 占74.5%, 其中兼多种健身娱乐项目占31.3%;以经营体育健身休闲项目为主, 同时兼营餐饮、客房等服务项目占20.1%;只经营一种体育健身休闲项目占23.1%。

从鄂西地区体育旅游的调查显示, 该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鄂西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活动等优势体育资源与鄂西地区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经过市场整合已初步形成一些体育旅游线路和项群, 比如具有荆楚特色的宜昌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武当武术文化节、清江闯滩节等。但从总体发展情况看还并不令人满意。

从鄂西地区居民的休闲体育价值观来看, 首先是强身健体占78.1%, 其次是休闲娱乐占53.2%, 再次是医疗保健占41.2%, 最后是能力显示占17.3%。

从鄂西地区居民的休闲方式来看, 主要是:看电脑读报刊占74.3%、健身娱乐占41.2%、棋类占34.6%、聊天占30.3%, 最后是体育旅游占10.9%、听音乐占10.4%、书法占9.8%、其他占9.4%。

从鄂西地区居民休闲场所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免费休闲场所的居民占61.8%;通常在自家庭院或室内活动的居民占54.7%;在收费场所活动的居民仅占7.3%;在公园包月票进行健身的居民仅占3.4%。

从鄂西地区居民休闲体育旅游形式的调查显示, 大多选择与朋友一起或一个人活动为主。从年龄段来看, 各年龄群体参加休闲体育旅游形式有较明显的差异。年青人大多选择与朋友一起活动。中老年人比较倾向于独自活动。

从鄂西地区居民休闲体育旅游项目的调查结果表明, 居民喜欢参与的项目依次为;羽毛球占26.8%, 打篮球占12.6%, 打乒乓球占18.4%, 登山占13.5%, 游泳占8.6%, 探险占5.5%、足球占5.1%, 排球占3.6%、攀岩占3.5%、体操占2.9%和其他占5.5%。但不同年龄段在选择休闲体育旅游项目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总的来看, 简单实用的项目是最受青睐的休闲体育旅游活动。

从对鄂西地区居民深度访谈结果来看, 鄂西地区居民健康意识正在不断提高, 但他们关注的健康, 首先是饮食健康。其次, 才是参与一些休闲体育旅游活动, 而这些活动只有少部分人参加, 即便参加大多也是在居住地附近从事一些简单易行, 免费廉价的休闲体育旅游活动。例如, 在附近公园散步或慢跑, 或者是利用小区公共健身设施进行锻炼, 而真正参与体育旅游的人还是不多。这与美国人经常参加的徒步、游泳、体育旅游、自行车、篮球、健美操和高尔夫球相比, 实在是太单调。

此外, 调查结果还显示, 鄂西地区居民对有偿性体育消费活动的认同率还是较高的, 达到58.2%, 这充分说明目前鄂西地区居民已经树立了“花钱买健康、花钱买娱乐、花钱买幸福”的休闲体育旅游价值观念, 这种潜在的鄂西地区居民休闲体育旅游消费群体为开拓该地区休闲体育旅游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消费者对现有经营性体育健身休闲场馆的评价的调查结果表明, 认为现有的经营性体育健身休闲部门消费价格“合理”的人数占30.8%, 认为“偏高”和“高”的分别为45.1%, 17.2%。这一方面与消费观念有一定关系, 另一方面说明消费者对经营性体育健身休闲场馆提供的服务产品不是很满意。对经营性体育健身休闲场馆提供的服务质量的评价, 消费者认为“一般”的占45.1%, 认为“好”和“很好”的分别占27.3%, 5.6%。认为“不好”和“很不好”的占18.6%, 3.4%。然而, 认为“好”和“很好”的两者相加仅占32.9%。这说明鄂西地区经营性体育健身休闲场馆的服务质量只能说是基本令人满意, 与消费者对此服务质量的要求, 还有很大的差距, 显然, 未来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从目前来看, 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 供方投资规模偏小, 外资引进力度不够, 产品配套设施不全面;

(2) 供方将产品服务主要定位于本地居民, 缺乏针对外来消费人群的特色产品, 忽略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3) 市场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 健身中心各自为阵, 服务产品雷同, 项目单一, 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 未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4) 旅游景点、景区配套体育项目、体育旅游基础设施、体育旅游服务还不够, 未能充分利用鄂西地区有丰富的山水等自然资源开展满足人们身心健康愉悦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

(5) 休闲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不多, 缺乏休闲体育旅游品牌营销;

(6) 运动休闲装备市场越来越大, 预计到2010年中国户外用品销售额将会达到45亿到60亿元人民币, 并在五年之内保持高速增长, 但鄂西地区缺少相关生产厂家;

(7) 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2 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2.1 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 教育人们树立科学休闲体育旅游价值观

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一系列措施和办法, 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加大对休闲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 使广大群众在休闲时间里能够积极地参加休闲体育旅游的健身活动。与此同时, 教育人们树立起科学的休闲体育旅游价值观。就是让人们明白:休闲体育旅游是人们在和谐社会节奏、高效率工作压力下, 保持健康和全面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休闲体育旅游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 进一步加快鄂西地区“农村城镇化、城市大型化”的城市化进程, 促进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

在休闲视野中, 休闲体育旅游能充分体现人类进步和文明, 而这也只有在城市中才能得以实现。这是因为只有城市化才能为休闲体育旅游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显然, 我们所倡导的休闲体育旅游, 就是以人为本的休闲, 就是符合中国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休闲体育旅游。在鄂西地区大多数人都是农民, 因此, 少数人的休闲体育旅游不是鄂西地区真正的休闲体育旅游, 而以大多数人为主, 以城市为主导的鄂西地区城市化进程, 才是鄂西地区真正的“休闲体育旅游之道”。因此, 在鄂西地区只有加快鄂西地区“农村城镇化、城市大型化”的城市化进程, 才能促进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2.3 多方筹措资金, 进一步加大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的投入, 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地方政府除了不断增加体育基建、旅游景区投资外, 还应广开财路, 充分利用宜昌、襄阳等市经济发达、民间资本较大、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开发。与此同时, 政府应保驾护航, 尽快制定系统化有利于推进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并给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吸引多方资金 (尤其是外资) , 投资休闲体育旅游产业。政府应把体育场馆、运动中心纳入城市 (镇) 总体建设规划, 并在新老社区、住宅附近、公园、广场修建足够的简易健身场所, 为居民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此外, 还应立法确保城市体育、旅游用地, 对挪用、侵占体育、旅游用地者要严格制裁。

2.4 构建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体系

随着鄂西地区旅游者的增多, 必然会引发生产要素跨区域的流动和重组, 这种流动和重组有利于鄂西地区各旅游公司、俱乐部等实现共同发展和利益共享, 对地域之间的市场壁垒、投资壁垒造成强大的冲击波, 将进一步强化鄂西地区在制度上与市区接轨的外部压力, 反过来又催生了鄂西地区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 这必将有利于推进区域制度架构的趋同和一体化。

鄂西地区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十堰市、神农架林区、襄阳、随州等市 (州、区) ,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前往观光休闲旅游的人很多。特别是宜昌 (东站) 2012年7月1日动车的开通, 将更加方便居民外出观光休闲旅游。因此, 人们在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场所选址时, 必须考虑游客的交通和住宿, 以增强空间结构的整体性, 并进可能和城市中心的休闲娱乐中心联动进行不同层面的合作, 构成以宜昌市、襄阳、恩施、十堰市、神农架林区五个中心城市为主体, 区、县协作的一体化体系。

2.5 营造休闲体育旅游文化基调, 不断满足鄂西地区不同人群的休闲体育旅游消费能力和需求

由于休闲体育旅游消费既是文化的消费也是物质的消费。所以, 只有当“花钱买健康、休闲就旅游、健康找体育”的观念日夜被鄂西地区的消费者接受, 才能使体育健身、体育旅游等成为鄂西地区人们“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那样, 鄂西地区的休闲体育旅游消费就将成为热点, 鄂西地区的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必将得到快速发展。

此外, 政府在培育、规划和扶持发展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到鄂西地区社会各阶层、各种职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需求, 力求使最广泛的鄂西地区居民获得休闲体育旅游的机会。

2.6 加强对休闲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应充分利用在鄂西地区的高校, 如三峡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等, 相关的社会体育、旅游、经济等专业, 增加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化的内容, 并结合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化实际, 尽快培养一批适合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研究、指导、管理和经营人才, 以适应鄂西地区对休闲体育旅游产业人才的需要。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

2.7 科学规划, 加大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资源游统筹力度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2

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解读关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内容。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村经济,环境建设

一、背景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1)先天优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对

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3)发展前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二、内容

(1)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定义: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随着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和出游经验的积累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自驾游、自助游、房车游等各种新兴的、休闲性质的出游方式层出不穷。我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城市景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乡村是我国经济改革最早的地区,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到传统旅游文化中,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是旅游业的一朵奇葩。随着旅游业与农村、农业的不断融合,将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成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用、满足新

兴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

(2)2017年中央1号文件相关内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三、特点

1、乡村性。乡村旅游活动发生于乡村及附近地区,以田园风光,农事活动,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乡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为依托。

2、参与性。乡村旅游重在体验。

3、差异性。表现为地域和季节两个方面。

4、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

5、费用低。乡村旅游的成本低,消费价格低。由于大众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政策与制度法规的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四、类型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呈现出产业化和规模化趋势。综合国内外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休闲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乡村自然风光游 这种类型主要以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为内容,旅游形式有爬山、滑雪、划船等,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从而得到身心的舒畅和愉悦。

(2)乡村民俗和民族风情旅游 乡村民俗旅游以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

化、民间工艺和节庆活动等为主要内容,从而吸引游客了解乡土民情、民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感受乡村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对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自身修养。

(3)参与型乡村休闲旅游 这一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主要是游客通过亲自参与比如渔场捕捞、游览特色产品果园,采摘特色产品,品尝特色美食和赏析花圃中的盆景等活动,在领略了田园乐趣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劳动丰收的喜悦。(4)农庄旅游或农场旅游 农庄旅游主要依托休闲农庄,为游客们提供各类的休闲场所,比如说“以名茶或者品尝特色农家菜为主要内容的农庄旅游。农场旅游主要是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徜徉在幽雅清静、舒适宜人的绿色空间里”。另外,游客还可以体验农牧场生活,领略不一样的地域乡村风情。

五、意义

(1)有利于农村产业机构的优化,是生产多样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休闲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耕养农的单一产业模式,在保证农村生产的前提下,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乡村旅游,是二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拉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出现,适应了农业产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因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小康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地涌入城市。这一方面给城市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城市拥堵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可以就地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为他们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乡村休闲旅游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乡村休闲旅游需要有“一条龙”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的管理人员,而且还需大量的服务人员。这不仅有效缓解了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的现象,而且能够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稳定、和谐发展。

(3)有利于增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势态。从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出发,加强环境立法的管理,同时让每个人都知道自然生态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加强思想教育。把真正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崇尚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教育活动,把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对环境意识保护宣传的学习,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精神文明的内容,作为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的核心来抓。真正使人们做到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4)有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有利于打造民俗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国家级旅游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借助草原婚礼节效应,深度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加大对农村牧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在查格达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历史古迹,展现蒙元文化,打造冰川小镇;在巴润嘎查,以现代农业园为中心,将田园乐园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着力发展民宿旅游,使其逐步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乡村度假风景区。

有利于发展创意农牧业。依托额仑草原,着力发展草原牧家乐、蒙古大营等实力品牌。同时,将原生态额仑大草原与创意种植业相结合,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牧业,巧妙利用油菜、油葵点缀绿色草原,发展农田艺术景观等创意农牧业。

有利于发展农家乐森林生态旅游。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等优越地理位置和生态资源,开拓家庭旅游项目。同时,加大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积极推进静湖湿地公园、望火楼生态公园及矿山公园建设,努力构筑苇溪连片、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绿荫棋布的生态系统。

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将农业等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掀起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契机。世界各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经验已经相当成熟,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1)盲目开发,产品层次低(2)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规模效益(3)政府认识不到位,管理理念落后(4)市场定位不准

(二)缺乏对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离不开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整洁的乡村环境。由于一些地区的政府或者经营者没有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导致盲目开发;另外乡村教育的落后,人们文化水平、环保意识较弱,使得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在旅游区周围滥采乱伐,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到处排放,严重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区的质量,不能满足游客欣赏美景、放松心情的需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不完善

(1)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2)服务人员素质不高(3)宣传营销策略不到位

(四)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不健全

(1)缺少政策支持和法规约束(2)卫生管理等制度不健全

七、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1、统筹各方利益,改善基础设施;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定位;

4、注重引进人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供优质服务;

5、挖掘地域旅游特色,打造旅游新亮点;

6、结合本地实际,打造自己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亮点,走品牌化战略;

7、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

八、解读与建议

(一)解读与认识文件内容

(1)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解读:可以看出 “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历次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2016年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而2017年却在次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这标志着“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另外,我们在利用乡村各类资源时,要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2)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解读:我们可以根据乡村的不同特点,延长产业链。制作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产出该乡村独有的特产产品,挖掘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效应,最大限度地打造出品牌。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老基地,这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近年来面对城镇居民对休闲旅游产业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吸引游客。政府之所以下大力气支持乡村民宿的发展,除了乡村民宿可以提高乡村旅游食宿接待能力外,对带火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3)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

解读:因为当前,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模式存在的经营小、散、乱等问题,可以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本村集体成员之间的流转,包括出租、转让、兼并、合伙、股份等形式加以改善,这种流转现行法律和政策都是允许的。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其实,这已经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推进“旅游+乡村休闲”产业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

例如,在重庆大足县,当地依托大足石刻等知名旅游区,开展土地经营权改革试点,试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其做法是,把分散于几十个村子的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中起来,形成大约3000亩的集中用地,在大足石刻旅游区周边形成了3000亩集体建设用地,开展集体经营与开发,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农民再按股权进行分成,真正发挥了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综合带动作用。

(4)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

解读:乡村的服务设施一直是一个短板问题,如何快速提高乡村进入性与居住便利性,政府一方面很重视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另一方面不断转化思维,从原来的纯补贴性单方投入,到利用社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建设,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

解读: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16年,乡村旅游人次达13.6亿,平均全国每人一次,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乡村旅游收入达4000亿以上,乡村旅游事业体超过200万家,但火热的背后市场问题逐渐出现,单纯的鼓励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完善行业标准,建立监管规范,促进良性发展。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6)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解读:近年来,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兴起,但由于过度开发和利用,很多具有自己特色的少数民族村落逐渐淹没,甚至消失。乡村的最大魅力除了在于山水

环境外,还在于穿越时空传递的文化气息,文化保护不仅在于普查、保护,还更应该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利用乡村的各种资源的同时,我们要保护好乡村净土,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刍议 篇3

一、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北京郊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些年来,通过自筹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各区县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如自然风光、长城文化及其遗迹、宗教寺庙、陵墓等资源,陆续开发建成了一些景点,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接待服务都达到了一定规模。目前,全市郊区已有2000多个观光农业园区、220多个民俗旅游村、2万多民俗旅游户,乡村旅游的交通、餐饮、旅游条件都大为改善。2004年,北京仅观光农业收入就超过30亿元,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将近10万人,接待民俗旅游客人893.9万人次;郊区民俗旅游收入达到7.57亿元。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对郊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它放大了农业产品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渠道。它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建材、餐饮业、文化娱乐业、商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信息产业等的发展。

二、休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总体态势很好,但毋庸置疑,休闲旅游发展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规划缺乏可操作性,总体经济效益较差

科学有效的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秩序和效率。各区县目前大都完成了旅游规划设计工作,但旅游开发基本上仍处于乡自为战、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的阶段,缺乏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这些规划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1)重视形象、理念的设计,对具体景区如何根据自身特色,进行旅游规划建设,缺乏可操作性。(2)规划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3)规划层次低,缺乏可视性、动态性,没有利用计算机GIS、技术,将规划结果展示给领导决策者和技术人员,达到两者的互动和意见的反馈。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造成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因开发密度过高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而惨淡经营。还有一些地方的投资者只注意旅游资源本身的旅游价值,而没有考虑旅游要素的空间匹配和组织,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2.管理机构不健全,经营秩序不规范

在有些地方,乡村休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这种状况一方面与乡村休闲旅游经营的分散性有关,另一方面是现行旅游管理体制造成的。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乡村旅游资源分别隶属于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后所形成的成果作为旅游产品又是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对象。由于法律规章的阙如,从而造成了经营者经营无法可依,游客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章可循,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项目功能单调

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本来非常丰富,理应具有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参与体验、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等多种功能。但在实际上,不少地方把乡村休闲旅游等同于“农家乐”,把“农家乐”等同于到农家去吃饭。目前北京乡村休闲旅游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而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很少,整个观光过程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丰富的各种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另外,部分经营者盲目追随其他成功经营乡村旅游的地区,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搞特色经营,没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

4.郊区区县基础设施薄弱,旅游配套服务不规范

当前制约部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如怀柔山区部分发展农家乐的乡村至国道的公路路面狭窄,在路面改造过程中,乡村愿意自筹资金将路面拓宽,但有关部门未加以考虑(鄢毅平,2001)。另外,因为城乡生活方式差异等原因,从乡村休闲旅游兴起之日起,其卫生状况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服务方面,很多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从未受过正规的服务培训,对旅游行业的服务规范和要求知之甚少,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程序不规范,经常引起游客的不满甚至投诉。

5.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且方式单一,是制约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由于乡村旅游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从而导致乡村休闲旅游营销乏力,缺乏系统性,更没有充分利用“绿色营销”、“文化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尽管有不少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宣传网页,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但由于网页的知名度有限,再加上信息量少、网页内容更新缓慢等原因,还无法对乡村休闲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旅游者双双蒙受效率损失。

6.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阻碍了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虽说乡村休闲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目前郊区旅游投资基本上是村集体、农户自筹,与日益兴旺的休闲产业相比,家庭单门独户经营,规模有限,信息缺乏,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拿出多余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

7.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急待整治

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是伴随旅游业同步发展的老问题,乡村休闲旅游也不可避免。古老村落的村民为更多的接待游客增盖民居,威胁着村落的传统结构和应有的风格与环境氛围;固体垃圾、污水对水源的污染随着游客的增多日益加重。

三、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解决上述突出问题,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可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1.遵循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规律,用大产业大系统的观点对乡村休闲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将整个郊区休闲旅游作为郊区经济一个支柱产业,建立整体的框架体系。应由政府牵头,做好北京郊区休闲旅游宏观规划,各区域有各区域的特色,避免雷同和重复建设;山区、平原休闲重点应有不同,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旅游也要有不同。各区县由政府出面,采取逆向思维方式,对本区域的旅游业及产品进行整体的策划、设计和包装,对分散的旅游路线尤其要通过合理的组合,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

2.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

乡村休闲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休闲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可制定旨在规范乡村休闲旅游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和权限,从法律上保证政府主管机构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组织地区性的乡村休闲旅游同业公会,制定乡村休闲旅游经营公约,通过行业自律来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3.优化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多元化地开发休闲旅游产品项目,以供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选择。

4.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促进服务标准化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要通过职业培训使从业人员熟悉并掌握从迎客到送客的礼节和用语,了解一定的旅游常识和风土人情知识,促进乡村旅游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人文化。通过提高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善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卫生的旅游环境。

5.加强包装和宣传工作,采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

强化旅游促销理念,有重点、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地利用好旅游宣传媒体,拓展乡村休闲旅游客源市场。建议由地方政府或乡村旅游的同业公会进行统一的宣传促销,在有影响的宣传媒体开辟一个栏目,分年度或季度(月)专门宣传郊区整体的休闲旅游形象,穿插介绍一些经营得较好的景区、观光园区。除了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促销宣传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如利用Web2.0技术构建旅游信息交流网上社区等。

6.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投资力度

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四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把对旅游业的扶持列入财政预算方案中,确保旅游业的扶持资金能够持续。第二,通过不同形式的招商引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第四,建立民间贷款信用制度,简化办证手续。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7.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乡村休闲旅游是以生态、观光农业为背景或载体的旅游形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休闲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根据景区内植被、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划分核心区、缓冲区、旅游区。核心区严禁游客进入,缓冲区允许部分科研人员进入,而一般旅游者只允许在旅游区内活动。核定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在旅游旺季超过环境容量时,实行旅游者预约制度。

休闲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高级层次,目前正成为北京市民的主要旅游活动内容。由于休闲旅游活动的初创性,活动区域的特定性,活动内容的特殊性,活动时间的经常性,如何使这项活动能够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推动郊区经济发展,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多部门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伍延基:休闲、旅游及其相关概念辨析.旅游学刊,2006.12

[2]刘丽丽李红:北京郊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2

[3]黄郁成顾晓和郭安禧: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比较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

[4]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5.1

[5]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暨南学报(哲社版),1999.6

[6]林伯明:关于发展桂林乡村旅游的思考.社会科学家,1999.4

[7]高谋洲李红岩: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商业研究,2006.21

[8]龙茂星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旅游学刊,2006.9

洛阳休闲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休闲旅游,发展,体验,研究

随着我国居民休闲观念的形成, 玩得高兴又有益身心的休闲旅游需求模式将成为消费主流, 旅游需求取向的变化, 将改变传统的旅游市场结构, 休闲旅游将日益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居民的休闲质量、水平和国家文明程度。而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优势的洛阳市如何在已有旅游基础上抓住机遇, 发展休闲旅游, 促进洛阳地区经济的发展,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休闲旅游的内涵及特点

1.休闲旅游的内涵

所谓休闲, 是指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自主选择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 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平常生活事务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所谓旅游, 是指由人们向既非永久定居地亦非工作地旅行并在该处逗留所引起的相互关系和现象的总和。休闲旅游, 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 以休闲为主要目的, 以旅游设施为条件, 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 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休闲旅游是旅游与休闲的有效结合, 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 是一种通过旅游活动达到自身休闲目的的休闲方式。它既是旅游的一种新的方式, 又是休闲活动的一部分, 是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休闲旅游的特点

(1) 旅游目的具有明显的休闲性

休闲性是休闲旅游区别传统旅游的本质属性, 它既是休闲旅游的行为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休闲旅游是旅游的一种高级形式, 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从传统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向通过旅游使身心得到放松、陶冶生活情趣等转变。旅游者在欣赏山水风光和人文古迹之美的同时, 也陶冶了情操, 锻炼了个人意志, 丰富了生活, 使旅游者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 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休闲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行程的安排, 主要是受自身内在的心理状态、价值理念和道德修养等的驱动, 在休闲旅游中, 旅游者能体验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谛, 享受着人类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这里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

(2) 旅游者以散客为主, 多以家庭式、朋友式聚会等形式参与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 家庭消费对休闲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今旅游群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家庭化。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激烈竞争的背景下, 家长对子女的关爱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家长们希望孩子在辛苦学习的同时, 能够通过休闲旅游增长见识、缓解压力、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 所以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旅游活动异常火爆。从家庭旅游和朋友聚会所需要的条件来看, 由于度假、休闲旅游主要是在一地逗留一定时间, 享受身心的娱乐和休憩, 它不需要做太多的长途跋涉, 深受家庭和朋友聚会者的青睐。

(3) 出游时间短、距离短, 重游率高

休闲旅游活动的开展多数以节假日为主, 尤其是双休日、五一、端午、清明等小长假为主要出行时间, 旅游时间一般比较短。地点一般相应地会选择自然景物优美、服务设施齐全的城市郊区或经济比较发达、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的周边城市。传统的观光旅游大多数属一次性消费, 很少有人会故地重游, 而休闲旅游则因为时间短、距离短可以不断招徕回头客, 有较高的重游率。

(4)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环境质量要求较高, 体验性强

休闲旅游常常是旅游者的一种积极参与、主动休息的行为, 属于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 这种精神需求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休闲旅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希望能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作与生活节奏都比较快的今天, 人们希望能利用闲暇时间, 通过亲身参与把自己从工作的紧张与劳累中摆脱出来, 愉悦身心、陶冶情趣、强身健体、调节生活。旅游者在行为上表现为, 不单单只重视游览的结果, 更重视的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不再满足仅仅做一个“旁观者”, 而更愿意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更注重旅游过程中内心的体验和感悟。

(5) 旅游者多以中青年为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中青年作为这些压力的主要承担着, 身心都处于疲惫状态。他们希望能通过休闲旅游来放松自己, 愉悦自己, 把自己从紧张与劳累中解放出来。所以休闲旅游出游的人口多以中青年为主, 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出游率会逐渐降低, 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教育程度的提高出游率会增高, 其中男性休闲旅游者人数高于女性休闲旅游者。

二、洛阳市发展休闲旅游的有利条件

洛阳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业也一直是洛阳的优势产业, 洛阳更是把打造“历史文化之都、休闲度假之都、国际性旅游城市”作为洛阳城市发展的定位。

1.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与自然具备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 道家首创于此、儒学渊源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作为长期辉煌鼎盛的古都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历史给洛阳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 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洛阳山川秀美, 自然风光多姿多彩, 北有黄河及小浪底-西霞院风景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西有“黄帝密都”青要山、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和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南有“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和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龙峪湾, “北国水乡”重渡沟, 以及木札岭、老君山、陆浑水库、伏牛山滑雪场等风景名胜。

2.交通便利, 地理位置优越

洛阳自古居天下之中, 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焦枝两大铁路和连霍、二广等五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 环城高速和干线公路交织成网。洛阳机场是国内净空条件最好的二级机场, 辟有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多条航线。

3.充分利用节会推动旅游业发展, 客源市场稳定

在成功举办洛阳牡丹花会的基础上, 从2004年起, 洛阳市利用洛阳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山水景观, 逐步开发、形成了“春有牡丹花会、夏有小浪底观瀑节、秋有河洛文化旅游节、冬有伏牛山滑雪节”的四季旅游节会产品, 特别是“五一”小长假和牡丹花会相连接, “十一”黄金周和河洛文化旅游节相融合, 形成了洛阳特有的两个旅游“黄金月”, 四季节会旅游收入占据了全年的半壁江山。根据洛阳市政府发布的《洛阳市旅游业发展情况》数据显示, 2008年, 洛阳市接待游客4567万人次,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0.79万人次, 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5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4亿元, 其中旅游创汇9399万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217亿元。

三、洛阳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原则

1.摆正休闲旅游客源的市场定位, 科学设计休闲旅游产品结构

休闲旅游在洛阳发展缓慢, 除了经济收入、时间不富余的原因外, 还来自于人们对休闲旅游的认识偏差,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 就会成为制约洛阳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休闲旅游的重点在一个“闲”字, “休闲旅游”说白了就是在工作之余、假日 (包括双休日、节假日) 跑出去“闲逛”:闲逛到海滨沙滩、闲逛进大山绿谷、闲逛到温泉别墅等等。我们于2009年4月牡丹花会期间和暑假期间对洛阳市休闲旅游发展进行了问卷调查, 分别在洛阳火车站、王城公园、洛浦公园、牡丹广场、东周王城广场、国家牡丹园、洛阳理工学院、龙门石窟、白马寺、丽云健身俱乐部、名淑美容院等处发放了调查问卷或实地采访, 共发放200份问卷, 收回158份, 有效率达到79%。调查的内容包括年龄、学历、月收入、职业、出游时间、出游方式、旅游信息获得、旅游消费、旅游时间选择、旅游目的地选择、休闲旅游类型、旅游障碍等内容。对出游时间的调查结果如图3-1所示:

由上图可看出有69%的旅游者选择的出游时间在5天以内, 由此可见休闲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国内游客, 尤其是临近兄弟地市客源为主。既然休闲旅游的市场定位主要是国内客源, 那么就应根据我国的国情, 针对当前低收入阶层、小康阶层、富裕阶层、大款等不同消费对象准确定位。对旅游消费的调查结果如图3-2所示:

由此可看出旅游者的消费水平总体上以中低水平为主, 他们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 主要是旅游基本消费。高端消费者仍是少数, 但他们的消费潜力大, 值得关注。所以我们在产品设计上一定要以中档为主, 同时, 为满足国内一部分高端消费者和国外游客的需要, 可适当建设一些高档度假设施, “中档为主, 兼顾高中档”应成为我们科学设计洛阳休闲产品结构的原则。

2.发展多元化、多功能的休闲旅游产品项目, 重视体验性

在发展休闲旅游产品时, 应适应旅游主体的变化, 开发出适合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和各种年龄段的休闲旅游产品, 要做到既有运动项目也有静态观赏体验、既有高雅的也有大众的、既有适合老年的也有适合中年和儿童的, 既有以自然风光、人类文化遗迹等为主的传统旅游产品, 也要有以影剧院、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游乐园为主的休闲产品等等。要避免旅游产品无特色、无内容、无内涵, 缺少休闲元素和文化内涵, 缺乏个性和创新的现象发生。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在享受高科技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也让人们远离了生活的乐趣。随着近几年DIY理念的兴起, 人们开始渴望创造、参与的乐趣, 享受制作的过程给人们带来的满足、自在与舒适, 应重视游客的这一需求发展参与制造旅游项目, 让游客在参与中享受动手的乐趣。在调查中,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您认为目前阻碍您去参加休闲旅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可多选) ?”, 结果如图3-3所示, 有67%的游客选有“活动参与性不强, 游客体验不完整”, 说明游客并不满足与仅仅是“看客”的身份, 而是广泛要求参与进来, 自己亲自体验。

3.重视儿童游乐项目在休闲旅游开发建设中的作用

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您出游的方式是什么?调查结果如图3-4所示:

由此可看出多数游客一般不会选择个人独自去旅行, 更多的是与家人或亲友一起出行, 家庭化已成为我国度假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 尤其是双休日的家庭休闲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少年儿童作为家庭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兴趣爱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吸引了孩子才能更好地留住父母。儿童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甚至有观点认为只有儿童才是真正的消费主宰者, 因此在设计开发休闲项目上一定要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游乐设施和游乐项目。从我们现有的度假地设施和游乐项目来看, 休闲、游乐、康体等旅游设施和项目样样齐全, 但在儿童方面, 考虑得非常不足。在国外, 有些度假地对儿童的安排就是多种多样的, 如加勒比海滨, 度假区为父母身边的孩子推出了各种活动, 其中既有适应低龄孩童的游戏、艺术与雕刻, 适应大一些孩子的滑水、冲浪、航海等课程。

4.重视环境保护,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休闲旅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休闲旅游的发展必需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 另一方面, 旅游发展又会给环境带来影响和破坏。因此, 发展休闲旅游应从环境保护的层面设计每一个项目, 保护优良的自然环境, 这同时也是对游客的游览质量提供保证。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清静优美的自然山水, 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珍贵的休闲旅游资源, 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地区,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也必将占据更大的优势。在调查中我们设置了这样一道题“您认为最理想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是”, 调查结果如图3-5所示, 有29%的游客选择了“回归大自然、野趣浓、空气清新的目的地”, 有41%的游客选择了“能令人放松的名胜风景区”。由此可见, 环境质量对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若对旅游环境不注意保护和治理, 最终会反过来砸了旅游业的饭碗, 使旅游业成为无本之木, 休闲旅游也不例外。休闲旅游提倡减小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有害影响、维护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将旅游开发的规模和旅游活动的程度控制在旅游地的承载力之内;休闲旅游提倡尊重旅游地文化, 避免旅游者与旅游地的文化冲突, 保护旅游地的文化传统得以续存, 鼓励旅游地增强自身抵制外来文化同化的能力, 保持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5.政府支持与引导

政府应在休闲旅游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当休闲娱乐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 政府就必须承担起引导休闲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责任, 在宣传、发展规划、政策扶持、提供服务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由于中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 法制法规不健全、投资不足、规划无序等问题相当突出, 政府就必须承担相关的责任。据世界旅游组织研究的结果, 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 政府至少应履行立法、协调、规划与投资等四方面职能。目前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 全面实施带薪休假制度, 有利于缓解假日期间剧增的旅游客流压力, 错开居民休假出游的高峰, 使人们的休闲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 也有利于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利用。

(2) 进一步加强与休闲相关的各种旅游设施的建设, 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休闲旅游设施普遍不足的问题。同时, 根据节假日时人们休闲的普遍需求, 适当开发大众化的娱乐、健身设施, 各旅游城市应开放更多的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 积极发展城市、郊区和重点景区周围形式多样的休闲度假旅游, 专业场馆和部门内部设施也应对外开放。

6.加强区域联合, 打造品牌优势

从我国现有休闲度假旅游总体分布来看, 沿海东部地区、大中城市和拥有良好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地区发展要快。因此, 我们必须承认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不均衡性, 认清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门槛性, 要依赖一定的地域基础, 发挥休闲旅游集聚优势, 走联合发展的道路。一个旅游区休闲旅游资源价值的高低, 除了本身的资源特色外, 还取决于它能否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形成点、线、面统一的旅游区域。把大多数分散的相邻旅游区 (点) 联系起来, 形成一条休闲旅游景观带, 使游客既能享受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景观, 又节约时间, 提高旅游质量。同时, 依靠不同产品之间的竞争、交流与合作促进各个产品趋向精致化和个性化, 打造区域共有的旅游品牌, 以促进整个休闲度假市场的繁荣和兴旺。

四、洛阳休闲旅游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在我国的大多城市中, 要么只是自然山水, 要么只是历史文化, 洛阳则是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完美结合的城市,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从历史文化来说有名闻天下的世界遗产龙门石窟、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中国国内最大的关帝庙, 还有世界上第一座古墓葬博物馆等数不尽的历史文化景区。从自然山水来说, 景点更多了, 有中国最美丽的地方---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龙潭大峡谷等, A级以上的景区达到19家, 其中4A级的达到7个。同时我们也拥有全国十大节会之一的洛阳牡丹花会, 牡丹花城是洛阳的别称。目前洛阳的旅游资源虽有一定程度的开发, 旅游产品也有很大市场, 但仅限于初级阶段的观光旅游产品, 尚没有看到休闲旅游发展的前景和重要性, 这对洛阳旅游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何让洛阳在新一轮的旅游发展模式变革中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并走在休闲旅游发展的前列, 成为真正的“休闲度假之都”, 结合洛阳休闲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程度, 洛阳今后应重点发展以下六大特色休闲旅游:

1.感受文化休闲游

洛阳历史悠久, 文化遗存丰厚灿烂。有独具特色的河洛文化、健康养生的牡丹文化、普度众生的佛教文化、连通世界的丝路文化, 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卖点。我们在开发文化休闲旅游时要强调特色, 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特色, 设置一些游客可参与、领悟的项目, 开发例如名人故居、影视产业、历史古镇、博物馆、纪念馆、音乐厅、演艺场所、收藏市场等产品, 让游客在参观感受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人文知识和素养, 对祖国文化的根有更深的理解, 充分体现文化的特色化和多样化。

(1) 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之源, 河图是中华先民在天文历法实践中形成的对阴阳规律及其与生命关系认识的成果。洛书是中华先民适应农业发展需要, 以数学数理方法创造的天文历法之书, 是先民对自然规律认识的精神文化成果。河图、洛书都是圆方勾股数学产生之后的文化结晶。它们继承和发展了原始伏羲八卦八节的成就,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数理表现形式上, 都对其后的《易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里是炎黄文化的肇兴之地, 中华人文始祖主要活动在中原, 是万家姓之源。

我们在开展河洛文化旅游时, 应把重点放在对河洛文化的解释和宣传上。大多数人可能知道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 但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可能听说过或知道河图洛书, 但并不懂它的意思, 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对河洛文化的宣传解释, 通过专题片介绍、建立文化馆、展览、电子模拟的形式, 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让游客能领悟到“河图”、“洛书”、《易经》中所反映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哲学思想;“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和合”的思维理念。对河洛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 不仅有助于港台和海外人士的寻根问祖, 也有助于其他地域文化研究的寻根问祖, 理清脉络, 深入发展。从而增进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有利于加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团结, 同时, 有助于为“反独促统”提供思想、理论支持。

(2) 洛阳佛教文化家底丰厚, 门类齐全。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 历来被尊为“释源”、“祖庭”。龙门石窟是佛教艺术最灿烂的珍品, 佛像雕刻艺术在这里完成中国化并形成巅峰之作, 从北魏开始, 千余年的雕凿造像, 不论是洞窟数量之多、雕像种类之全, 还是艺术水平之高, 均饮誉全球,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诞生了佛学巨人, 洛阳游子玄奘遍学华夏佛学后, 西天取经, 在印度论法无人可敌, 被印度佛教界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 可谓学贯中西第一人。洛阳与佛教有关的民间文化同样珍贵。玄奘故里、白马寺、唐僧寺、花果山奠定了“西游记”故事的根基。龙门卢舍那、东郊古唐寺、宜阳灵山寺、汝阳观音寺、嵩县云岩寺等流传着诱人的传说故事。

如今我们可以借着白马寺印度佛殿落成的东风与思路, 加强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日本、韩国等佛教氛围浓厚国家的合作, 逐步建起不同国家风格的佛殿, 请来不同国家的僧人修行, 营造一座“万国博览寺”, 再抓紧建设东都佛学院。我们还可以乘着国家文物局投巨资加强古都遗址保护的春风, 原样复建起中国历史上最雄伟的佛塔——永宁寺塔 (兼做汉魏故城博物馆) 、最富传奇色彩的唐代宫殿建筑——明堂, 那么这吸引来的, 将不仅仅是佛教信众。

(3) 洛阳作为牡丹花城, 牡丹可说是洛阳的一张名片, 在最近公布的“节庆中华十佳奖”中, 洛阳牡丹花会不出所料地名列其中, 牡丹文化是我们的一大特色。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洛阳牡丹的诗句浩如烟海, 而且意境优美, 脍炙人口, 是牡丹文化的厚重积淀。牡丹文化也反映在洛阳人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 现实生活中人们还能随处可见绣有牡丹图案的被面、衣料等。有关牡丹的佳话、传说也丰富多彩, 比如:武则天与牡丹的传说、隋炀帝与牡丹的故事等等, 其中, 周恩来建议洛阳水席的“洛阳燕菜”改名为“牡丹燕菜”更是现代洛阳牡丹的一段佳话。历代牡丹艺术作品不断在洛阳发现, 目前收集到的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陶瓷作品, 有历代的木、砖、石等雕刻作品, 还有历代的银器杂件、刺绣等作品。如今牡丹文化在洛阳十分繁荣, 牡丹画家不计其数, 牡丹剪纸全国有名, 牡丹食品、牡丹化妆品发展势头强劲, 牡丹盆花已成为人们节日装点的首选。

2.亲近山水休闲游

洛阳位于豫西山区, 东临嵩岳, 西依秦岭, 南望伏牛, 北靠太行, 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风景名胜。北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及举世瞩目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南部和西部有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龙峪湾、花果山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伏牛山, 有栾川老君山、洛宁神灵寨、嵩县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个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 还有“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北国水乡”重度沟和陆浑水库旅游度假区等景点。这些胜景密布且景景相连的自然景观, 融雄峻、奇险、秀丽于一炉, 集豪野刚阳、明秀阴柔为一体, 兼具南北自然风光之神韵。

在这里人们“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览红叶、冬观冰雪”, 从繁华的闹市回归于幽静、淳朴的大自然中, 消除心身的疲劳, 调节生活。这些地区在传统旅游观光的基础上, 可以适度发展以自然山水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 辅之以各式的蔬菜瓜果采摘游、农家乐等, 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游。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建设娱乐休闲设施。比如, 可以在风景比较雄险奇、水源充足景点, 考虑为年轻人提供一些野外探险、峡谷漂流、划艇、攀岩及其他拓展训练式活动, 以增加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挑战性。总之, 对于这些传统的观光类旅游景区, 在开发休闲旅游时重在提升, 要增强体验性和参与性, 在这些山中、水中设置一系列休闲项目, 以山与水组团, 让游客在亲近山水中达到休闲的目的, 尽快实现从单一观光型向旅游休闲度假的转变。

3.运动健身休闲游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 健康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特别是对健身运动越来越重视并逐步形成习惯, 人们愿意把休闲时间和部分收入花在强身健体上。人们普遍认为, 现在社会的竞争不仅仅是智力的竞争也有身体的竞争, 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锻炼身体、保持良好体形也成为众多人们追求的目标。除了传统的健身方式如练太极拳、游泳、跑步、打球等方式之外, 人们更多的是进入健身房、体育馆, 练习瑜伽、普拉提、打网球、学习剑道等, 跑酷、暴走、街舞、轮滑等也被人们所熟悉。同时许多与体育运动有关的旅游活动在我国逐渐开展起来。

运动健身旅游不仅是对旅游自然资源的利用, 同时多姿多彩的体育运动又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人文资源。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 许多体育运动项目一经旅游业开发后往往能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而具备了构成旅游资源的一切属性。体育运动以其健身性、娱乐性、参与性、新颖性和刺激性等特征, 极大地满足了大众健身、娱乐林闲和冒险等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对旅游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更能激发旅游者外出旅游消费的动机。把健身与旅游相结合, 开展一些让人们在游玩的同时也能锻炼自己身体的旅游项目, 肯定会吸引游客受到游客的青睐。我们可以在我们的龙门石窟、洛浦公园、牡丹广场等开展自行车骑行、轮滑等项目, 在森林公园开展森林浴、攀岩、漂流、登山健身活动, 在休闲农庄开展钓鱼、棋牌、打球等活动。

尤其是洛阳伏牛山滑雪度假区, 这是一家集滑雪、滑草、滑翔、雪 (草) 地摩托等数十种四季皆宜的动感运动项目及各种空中项目为一体的大型高山度假区, 素有“中原第一滑雪场”之称。虽说度假区目前已发展的比较成熟, 已成为度假、会议的理想去处, 但我们认为至少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交通条件要改善, 方便自驾车游客、散客的出行;二是保证游客安全的安全设施建设要到位;三是度假区的对外宣传工作要加强。另外, 我们应注意洛阳北线休闲旅游的开发, 当务之急是做好小浪底和万山湖及西霞院黄河水利景区的水上运动项目建设工作, 打造洛阳北线的休闲运动度假胜地。总之, 我们在开发运动健身休闲游时, 可以以运动、健身休闲、康疗休闲作为亮点, 建立运动类休闲营地, 适度发展高尔夫等高端产品。利用奥运掀起的全民健身热潮, 丰富体育运动类休闲产品。

4.节会休闲游

经过近年的探索和实践, 洛阳形成了四季节会产品, 即春有牡丹花会, 夏有小浪底观瀑布节, 秋有河洛文化旅游节, 冬有伏牛山滑雪节。特别是“五一”小长假和牡丹花会相连接, “十一”黄金周和河洛文化旅游节相融合, 形成了洛阳特有的两个旅游“黄金月”,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占据全年的半壁江山。

洛阳牡丹花会诞生于1983年, 是全国最早的节会之一, 现已成为我国四大节会之一。我们以往在花会期间, 都是“花卉搭台、经贸唱戏”, 这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认为在旅游发展转型的背景下, 今后在重视经贸交流发展的同时, 还应有所创新, 应围绕牡丹做文化文章。比如, 可以在各牡丹主要观赏区举办牡丹诗词朗诵比赛、牡丹摄影大赛、牡丹书画展览、牡丹化妆品的推介会、牡丹插花大赛、盆栽牡丹选美赛等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其中重要的是要吸引游客参与, 让游客在赏花的同时也可获得牡丹文化的知识, 体会参与的乐趣。

在全市四季节会带动下, 各县 (市、区) 也积极开发富有当地特色的节会产品, 如汝阳县举办了杜鹃花节和炎黄文化节, 栾川县举办首届消夏养生旅游季, 洛宁县举办首届金秋苹果节, 孟津县举办会盟荷花节、常袋红提节, 宜阳县举办灵山文化庙会, 嵩县举办伏牛山登山赛, 新安县举办首届荆紫山道教文化旅游节等,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下一步我们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这些节会的对外宣传和推介上, 使它们更具有影响力。同时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 共同构建更大区域的休闲旅游线路, 打造品牌节会。

5.温泉养生休闲游

中国是崇尚养生的国度, 温泉养生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部分。温泉中富含锶、硫、偏硅酸等三十余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 沐浴后能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对软化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风湿病、前列腺疾病等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并具有清脂去腻、美容养颜、等神奇功效。温泉养生发展到现阶段, 基本上以温泉沐汤为核心, 结合了旅游、休闲, 含温泉、膳食、调理、睡眠、健身、娱乐等内容, 初步形成了综合立体的温泉养生体系。在热气缭绕的温泉中, 舒心活络, 放松身心, 让烫烫的温泉水将一年的烦闷劳累全部浸掉泡走;刺激皮肤, 养颜美容;冷热泉交替浸泡, 浸泡半小时, 等于长跑两公里, 是最叹又最懒的体育锻炼!这就是现代人选择温泉养生的理由。

洛阳市有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 洛阳市西南—南—东南部均分布有地热温泉。目前洛阳市的温泉开发做的比较好比较成功的度假区有栾川九龙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洛阳龙门山森林公园温泉别墅度假村、凤翔山庄、东山宾馆等, 项目发展比较全面, 有景点、运动场地、娱乐区, 有的还开发有采摘园、野炊烧烤区等, 满足游客度假养生的需求。与观光旅游资源相比, 度假旅游资源更重视的是游憩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服务设施及服务、餐饮及其环境、娱乐项目等要素。笔者也曾专门到其中几个温泉度假区做过实地的调查与体验, 发现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服务不到位, 温泉虽好但有禁忌, 需要提醒游客注意, 但这方面尚做的不尽人意;二是汤池设置不合理;三是缺乏创新性, 节目雷同, 尚不足以表达养生的理念。我们曾这样设想过, 在度假区内练习瑜伽、打网球、骑马会是怎样的美感。另外, 我们也可以拓展养生的范围, 开发四季养生游。比如可以推广重渡沟景区的“消夏养生欢乐行活动”, 与鸡冠洞联手, 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人群开展适宜人们休闲、避暑、度假的养生活动。

6.农家乐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 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 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 满足客人的需要, 成本较低, 因此消费就不高了。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 可以舒缓现代人的紧崩的思绪, 因此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热烈欢迎。农家乐的主要类型有:农家园林型、花果观赏型、景区旅舍型、花园客栈型。“农家乐”的发展, 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农家乐的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家乐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实现农民增收、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素质和改善农民生活方式。

目前, 各地的农家乐主要发展以体验农业生产功能、体验农家生活、品尝农家饭菜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休闲旅游项目。结合洛阳的实际情况, 洛阳应大力发展景区旅舍型、花果观赏型农家乐,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 减轻中低收入游客的负担, 增加农民的收入。今后在发展农家乐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加强政府的监管和规范, 对食品安全、景区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 加强监管力度。二是要提升服务质量。三是要转变思维方式, 突破过去一家一户单干的形式, 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 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 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地方风情、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另外可以与学校、青少年教育机构合作, 把农家乐发展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 让他们体会劳动的的艰辛, 能更加珍惜人们的劳动成果。

五、结论

休闲旅游是人们经济生活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 是高级旅游形态之一。本文只是简要分析了洛阳发展休闲旅游的优势和原则, 并初步提出重点要发展的六种特色休闲旅游。休闲旅游在我国发展还是个新事物, 休闲涉及面很广, 洛阳的休闲旅游也才刚刚起步,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旅游产品和市场有待开发。在我国还没有条件实行带薪休假、小长假较多的情况下, 洛阳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序开发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群红:发展我国旅游休闲产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求实, 2008 (8) :41-42

[2]发展我国休闲旅游产业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国旅游报.2006-10-30

[3]张雅静: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休闲旅游[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87-90

[4]邹宏霞:浅析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与解决途径[J].商场现代化, 2007 (5) :252-253

[5]胡英清: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7)

[6]田金霞:张家界市天门山休闲旅游发展探讨[J].科学教育, 2008 (3)

[7]金丽:休闲时代的区域旅游开发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8]邓丽娟:休闲旅游与新农村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 2007 (12)

[9]董昭江:休闲旅游的动机分析[J].税务与经济, 2008 (1)

休闲产业与旅游发展 篇5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我县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契机及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县在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高端旅游休闲产品、旅游要素不完善、旅游产业发展不够均衡等。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从开发高端旅游休闲产品、完善提升旅游产业要素、积极引入大型旅游产业集团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一、旅游休闲产业迎来大规模快速发展的契机。

随着旅游消费的日益常态化、家庭化和多频次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走马观花型的观光游,而把旅游定位于放松身心、愉悦自己的休闲度假游上。因而,休闲产业特别是休闲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时机已经来临。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009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收入已经突破10000亿元人民币大关;而出境旅游消费为420亿美元,约合3000亿元人民币。2010年上半年,国内仅参与乡村旅游的游客即达到5亿人次,总计消费3000亿元(人均消费600元)。可以看出,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正在形成。另外,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2009年《休闲绿皮书》中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居民休闲消费约为 1.7 万亿元,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56%,占当年GDP的5.07%(6月4日《中国青年报》。这个数字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甚大。据了解,欧美日等国民休闲消费支出约占社会消费总额的30%,统计显

示,旅游产业中休闲旅游的比例,正在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国内休闲旅游消费潜力巨大,公民大休闲旅游时代正在到来。与此同时,瞄准休闲度假消费的服务业特别是旅游地产业顺势而起,方兴未艾。北京,这个集中了中国最多高收入群体的城市,正在为全国乃至世界休闲度假地产的目标市场。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41号文)出台。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多年来发展旅游业实践的总结,也是推动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起点。《意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新任务、新要求、新内涵,标志服务业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同时,《国家旅游休闲计划纲要》和《旅游法》的编制,也将进一步促进休闲旅游业积极、健康发展。

随着上述有关政策法规的贯彻,特别是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战略的实施,旅游业尤其是旅游休闲产业必将迎来大规模快速发展的契机。

二、延庆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延庆位于北京西北部,距市区73公里,气候冬冷夏凉,四季分明,生态环境良好。山水、长城、沟域等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早在旧石器时代,延庆就有人类活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延庆留下包括长城在内的大量历史文化遗迹。

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延庆先后建立了12处自然保护区,打造了妫河生态走廊、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北山生态旅游观光带、龙庆峡下游森林观光带等4条生态休闲观光带,形成北部大海坨山地休闲度假区、中部环妫河生态休闲区、南部长城旅

游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东部山区环形旅游经济沟域带的产业布局。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延庆旅游业规模逐年扩大。八达岭、龙庆峡等重点景区经过升级改造,已成为国内外知名景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形成多个特色品牌。2009年,全县共接待游人146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5亿元。

目前,延庆已建成三十余处旅游景区、景点,包括八达岭长城(5A级)、水关长城(4A级)、残长城、古崖居等十余处历史人文景观,龙庆峡(4A级)、玉渡山、松山、野鸭湖、百里山水画廊等十余处自然景观,马球俱乐部、野生动物世界、滑雪场、八达岭索道、滑道等十余处接待服务设施。

县内有94家宾馆饭店,其中星级饭店18家,包括:四星级1家为圣世苑温泉大酒店,三星级5家为金隅八达岭温泉度假村、中银酒店、华风温泉大城堡、快乐假日大酒店、声屏苑培训中心。旅行社13家。

乡村旅游稳步发展,形成了多个独具特色的品牌。柳沟火盆锅豆腐宴、上磨八六席、珍珠泉泉水香鸭等,山水人家、乡村酒店成为北京乡村旅游新型业态,里炮红苹果度假村、苏庄百果园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目前,全县已形成乡村民俗旅游村48个(其中市级民俗村23个)、民俗户1500余户,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5000余人。

延庆已连续举办多届春季杏花节、消夏避暑节、金秋旅游节、冰雪旅游节,四大旅游节庆活动已成为北京乃至华北地区颇具知名度的旅游品牌。沈家营、千家店等乡镇还相继举办了多届“十里花香观光节”、“端午文化节”。

三、制约延庆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旅游休闲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匮乏

目前,延庆多数旅游景区景点、住宿、餐饮还是以传统的方式经营,主要为观光游览、餐饮住宿为主。旅游休闲产品相对匮乏,只有八达岭温泉度假村等屈指可数的休闲产品,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链条。特别是缺乏吸引高端消费者的高档次休闲旅游产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游客人均消费偏低。

2、旅游要素尚不完善

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住、娱、购三个要素发展不够,饭店住宿率偏低、县城没有大型娱乐设施、缺乏大型旅游购物场所和相应的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等,“游”的方面尚未突破门票经济的格局,导致游客消费水平低,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3、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延庆景区建设普遍有着同质开发现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旅游行业未能形成整合、相互补充的开发、经营模式,产业链条不完善,全县没能形成大旅游产业格局。

4、旅游产业发展不够均衡

旅游产业发展不够均衡。八达岭地区旅游发展较为成熟,产业初具规模,并拥有一定数量的旅游企业;而其它区域,基础设施较差、发展水平偏低,没有形成旅游消费集群。同时,旅游业其他产业融合不够。

5、八达岭段高速拥堵和收费偏高

八达岭高速是连接北京和延庆的主要干线公路,也是北京与大西北交通(京藏高速)的枢纽路段。2009年以来,八达岭高速拥堵情况时有发生,尤其节假日及黄金周期间,严重的交通拥堵给延庆旅游带来巨大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另外,北京--延庆高速费偏高(小车往返70元,7-18座150元,大型旅游车

辆350元),导致旅行社按积极性不高,也影响相当数量的自驾车游客。

6、旅游道路标识系统需进一步完善更新

目前,我县共在主要旅游道路沿线设置旅游道路标识牌158处1000余块,初步建立起旅游道路标识系统,对进入景区景点和民俗旅游村的车辆进行导示。但是,因为缺乏维修、更新,部分标识牌字迹脱落,需要定期维修和更新。另外,随着更多道路特别是旅游公路的开通,道路标识系统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延庆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快贯彻落实中央、市县相关政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北京市《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延庆县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纲要(2010ωD2012年)》、《国家旅游局关于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延庆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等文件,为延庆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县上下须认真学习,认真贯彻落实,用以指导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大力开发高端休闲度假产品

以建设“绿色北京示范区”和“国际一流旅游休闲名区”为目标,对延庆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低碳旅游为宗旨,融入时尚元素,重点打造生态、商务、文化、养生四类高端旅游休闲产品,特别要开发覆盖一年四季、全天候的旅游娱乐项目。休闲度假产品要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国际化,各项服务要与世界接轨,将延庆打造成为一个枢纽型的旅游目的地。

3、积极引入大型旅游产业集团

积极招商引资,引入有经济实力、有丰富管理经验和高质量策划水平的大型旅游集团,加强合作,对延庆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形成大型规模化旅游产业集团,带动全县旅游企业发展。

4、调整完善客源市场

目前,延庆一级旅游市场以北京周边为主,二级市场主要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主,三级市场主要以日本、韩国为主。在延庆开发高端旅游休闲产业时,要对客源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当前,休闲娱乐度假正在成为新的消费潮流。北京市民京郊休闲度假旅游总量占市民在京游的63.9%。同时,71%的游客选择娱乐休闲为度假首选。所以,延庆高端休闲旅游产品的市场应顺势有所改变,即要将重点客源市场定位为北京城区及延庆周边城市的高消费人群。

5、完善提升旅游产业要素

加快完善提升以“住、购、娱”为重点旅游要素。通过打造餐饮环境、提升餐饮服务质量、完善旅游餐饮体系、引进和培育大型餐饮集团,实现旅游餐饮品质升级,构建多层次餐饮体系;通过标准管理升级民俗餐饮,构建包括酒店餐饮、民俗餐饮、地方小吃餐饮在内的餐饮体系;积极开发生态旅馆等生态住宿设施,提升区域整体旅游住宿水平,优化住宿结构。通过丰富旅游商品和完善购物体系,实现旅游购物升级,打造“延庆礼品”旅游商品体系,并将其纳入“北京礼物”体系中,同时完善“延庆礼品”分销体系,在各主要景区、民俗村等处设立“延庆礼品”专卖店。在县城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大型休闲娱乐设施。另外,继续完善旅游咨询服务、标识导引服务、旅游交通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

6、加强延庆的可进入性

在高铁开通后,进入延庆的道路将更多、更快。110国道修缮完工后,对八达岭高速进行限制,保证高速路的畅通。争取修建一条由北京到永宁的快速路,作为旅游专线公路,加强延庆的可进入性。同时,针对八达岭高速收费偏高问题,可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团队进入延庆。

7、完善标准化管理

抓住创建国家标准化示范县的契机,开展标准化队伍建设、标准化宣传推广、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制定延庆地方标准、效果评估和有效整改等项工作,在完成示范县创建的同时,使延庆旅游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层次。

8、建立市场营销决策机构

在延庆旅游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旧的营销模式已很难满足需求。因此,建议由旅游业企业自行组成休闲度假的营销决策机构,以解决旅游产业面临的营销缺位问题。新的营销决策机构,将对旅游市场进行整合,各家企业一起营销,从而提升延庆旅游休闲的竞争力。

9、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引进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休闲旅游市场,需要有一支高水准,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旅游人才队伍。因此,加强旅游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是必要的,也是亟需的。要做好旅游人力资源规划,营造良好用人环境;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加大优秀旅游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同旅游专业院校合作,多方引进人才,聘请知名教授、学者在节假日开设旅游管理培训班;加强旅游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和旅游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等方式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10、加速进行旅游业机制体制改革

休闲产业与旅游发展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 从业人员 培训

乡村旅游是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市场,以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自然生态为目的的旅游产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回归田园的需求日旺,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南宁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例如隆安、武鸣、上林、扶绥、宾阳、横县等县城,大力发展面向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加强各项旅游资源建设,旨在打造首府南宁 “后花园”。例如,近年,隆安县努力成为南宁“旅游休闲基地”,进一步全面完善全县旅游休闲产品规划与发展体系。

乡村旅游发展能够带动农业及农村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推进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环境卫生、乡村民主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包括了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服务的各方面从业者,其中以本地农民从业人员为主,比如旅游景区交通运输提供者、餐饮旅店管理及服务者、农产品及工艺品销售者等等。由于乡村发展比起都市来说,尚有较大差距,很难吸引久地人才,缺乏有素质高文化的旅游人才一直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软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数是当地农民,因其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较低,这些都会影响旅游形象的建设和旅游竞争力的提高,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维护者与销售者,是旅游景区的形象传播者,因此,要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一、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影响要素

1. 接受培训的需求与动机

需求产生动机,所有的行为都源于需求。在农村发展旅游产业,对农民的生活与生产都会造成什么影响,会带来什么益处?对于村民们来说,有需要才有动力,只有当他们切身体会到旅游产业给自身带来的好处,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与聪明才智,投身于旅游产业建设与发展中去。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能提高农民家庭收入,安置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水平,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助于促进农民意识的提高,扩大农民视野等。

培训需求确定了培训的目的与出发点。通过培训,首先要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过培训,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积极营造干净优雅的服务环境,自觉地维护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培训,使村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可持续、生态地发展;通过培训,扩大农民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通过培训,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进而改善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

2. 培训对象的素质与能力层次

乡村旅游农民从业者主要有以下特点:(1)农民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低,接触面比较窄,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由于电脑普及率较低,知识信息更新慢。(2)思想保守,思维方式直线型居多,对于抽象知识理解能力较差,培训内容更应侧重具像的讲解及亲身练习。(3)学习决不是单单为了增加知识,其目的主要是致富,而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创新意识,思想保守,从众心理强,只有亲自看到身边的致富典型才跟随效仿。

培训要根据农民的特点,确定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在培训方法上,重现场实现展示,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生动活泼,贴近农民生活及思绪方式的授课方式会更受欢迎。

3. 培训者

针对村民的特点及培训的目的,对培训者的能力要求也比较多元化。不但应熟识旅游专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更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及实际经验,能够真正指导及帮助村民们解决在当地进行旅游生产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 培训效果的评估

评估是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总结,怎样的培训效果是合格的?培训效果的好坏影响到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理解与应用情况,决定下一次培训工作的开展。所以,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在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反馈,是有其必要性的。听取群众意见反馈,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对比培训前后村民对旅游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能力和发展经济的技能。

二、培训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任何的培训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适应性要求及范围,没有放之四海兼准的培训方法。必须要根据所培训的对象、地区、时期等多种特征,来展开有针对性、行多有效、命中要害的培训。 起码要考虑三方面:一是对象。不同的培训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农民。这要求根据受训农民的文化背景、年龄大小、性别差异、经济情况等因素,开展适合他们的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二是适用时效。不同的时期,人们的培训需求和社会信息资源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信息化的发展如此之快,所有的培训内容都是有时效性的,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方案的设计都必须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来进行,必须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的特征,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三是适用地区。不同的地区存在着社会差异、经济差异、自然条件差异、文化差异等。这就要求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借鉴、建设及应用适合本地区的农民培训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

2. 目的性原则

农民从业者来参加培训的目的性是非常强烈的——致富。所以,在实施培训工作之前,应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对培训需求也要有足够的把握,根据培训人员的要求与特点来精心安排培训内容,设计好培训方式。在内容上重实践,能真正帮助村民们解决在旅游业经营与管理当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在方式上要重具化,重操作,力求活跃生动,要体现出实用性。

3.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就是要针对农民、农民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特点,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农民培训,使农民培训能够顺利进行,且取得实际效果。

4. 循序渐进原则

参加培训的农民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为此,对农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应该注意进度的安排,尽量做到由易及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根据农民的自身经验及特点,系统安排好每个阶段的学习。

三、培训内容

培训要以实际操作为主,用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由培训教师集中对农民进行面对面、互动式、手把手等行之有效的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益。培训应在具备一定培训条件的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研究、教学的企业(园区)和教育培训基地进行。

1. 旅游专业理论及基础知识

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受训村民讲解旅游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介绍旅游业的发展与最新情况,让农民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意义作用和相关政策。理论知识虽然并不直接产生生产力,但是对于培养村民对旅游行业的客观认识,建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纠正农民仅仅把旅游业当成赚钱工具的短视观念,有助于建立村民的全局观念,使得乡村旅游业可以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2. 旅游服务培训

通过培训和训练,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特别是树立和提高正确的服务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培训内容一般包括:

(1)礼仪常识

主要介绍基本游客心理学;仪态与体态知识; 掌握如何用心沟通、微笑服务;掌握与人交往、沟通、服务礼仪。

(2) 餐厅服务

主要介绍掌握餐厅的布置与舒适环境营造; 能提供适合客人用餐需求的服务; 掌握正确的食品加工、制作、保存、运送知识;掌握餐桌的布置;掌握点菜、上菜、结账等服务技能。

(3) 客房服务

包括掌握客房整理技能;掌握卫生间整理技能。

(4) 前厅及前台服务

主要介绍问询礼貌用语;了解正确的商品介绍及商务服务知识;掌握房间安排、交接技能;掌握结账收款技能。

(5)导游解说

主要包括导游基本常识与礼仪;编写解说词和语言训练;如何介绍景点;如何推荐体验项目;如何做到体贴、细致、周到及应急处理。

3. 烹饪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和练习,让接受培训的村民了解烹饪基础知识;了解色香味搭配基本理论; 掌握主要主食、面点制作技术; 掌握家常菜品的烹饪技术;掌握一定的特色菜肴的烹饪及制作技术;掌握一定营养卫生常识 。

4. 卫生保洁技能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的整理和保持知识;了解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的常识; 会使用室内外常见清洁工具。

5.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技能

通过培训,让村民能够掌握“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的一般经营管理知识;了解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懂得如何突出农家特色;学会如何开办“农家乐”、组织各种节庆、文化活动等,怎样设计游客参与体验活动。

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基本类型

1. “学校+农户”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当地的农民,对农民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乡村现有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往往不可能通过正规学历教育来完成。这种模式,由当地政府提供资金,当地的旅游职业教育院校提供培训服务。这种类型的培训模式,一方面在培训当中更注意增加理论方面的内容,实行教学一体化,另一方面为学校提供一个“产学研”实验基地。

2. “政府+农户”型。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培训班、一对一帮扶、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和培训方式,为农民讲解国际国内开发农村旅游、开办家庭旅馆的先进经验,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和旅游服务技能。

3. “研究机构+农户”型。这类培训模式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较受当地农民欢迎。特别是生态农业旅游区,农民对生态农业高新科技的需求特别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解决农民在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能力、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 “公司+农户”型。这是一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其核心是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公司为龙头,把分散的乡村旅游农户打造为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团队。在做法上由占股份较多的公司来组织培训,使村民具备旅游服务、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技能,打造乡村旅游综合开发、经营、管理的经济共同体。

5. “旅游协会+农户”型。协会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有一定的向心力,能够把分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组织起来,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改变以往农民个体型的粗放式经营,通过改善服务设施,建立经济合作体,实现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经营。能够保护农民自身利益,有效整合乡村资源。旅游协会充分发挥主要作用,使得乡村旅游更上层次、升规模。

从整合教育资源优势角度来看,由政府来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助学是搞好乡村旅游教育的最佳途径。各类型培训可以互相交叉、补充,不同的模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培训有明显优势也是有一定缺陷的,实行多元化的培训体系,能够起到有效的互补作用,产生更为理想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德刚.田园季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裴凤琴.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

休闲产业与旅游发展 篇7

一、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开展的旅游活动,是集农业生产、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民俗节庆、 田园风光以及旅游者参与于一体的一种旅游方式,具有明显的体验、休闲特征。它采用的是一种“农业 + 旅游业”的产业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保持生态平衡, 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现旅游的转型升级。

二、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6月,海南省注册运营休闲农业的企业已经有175家,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9.3%。以农业旅游产业居多的琼海为例,在2013年10月,其接待人数同比增长了18.96%,而三亚为9.04%,海口为5.21%。

近年来,海南为了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功能,促进农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田园城市”,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将休闲产业与农业结合到一起。通过吃农家饭、摘农家菜、体验农村生活等活动,把城市的居民吸引到农村,在丰富了旅游业的同时,也完成了农民本土就业的目标,并且促进农民增收。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海南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海南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多以农家乐的形式存在,缺乏特色性。海南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多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和澄迈附近,与当地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普遍规模偏小,缺乏科学的规划,使得休闲农业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以农产品的采摘、垂钓和单一的观光为主,个性化不强,从而使得游客的回头率偏低。

2、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休闲农业旅游除了能让人放松身心外,还能让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感受农村的独特风情和文化气息。就目前海南的休闲农业旅游来看,其对于农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尚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对农业区的基础设施、农业用具、农耕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够,对于农村的节庆活动参与性有待提高。

3、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有待提高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可进入性和能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基础设施。某些农村尽管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缺乏良好的可进入性,城市居民到来后发现公路条件太差,没有停车的场所,餐饮的卫生条件不达标,甚至连公共的洗手间等基本设施也异常简陋。这样的农业休闲旅游目的地,尚未达到批量接待游客的标准。

4、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普遍不高

除硬件建设之外,游客在享受休闲农业旅游时,还需要优质的服务。农业休闲不仅仅是待人热情即可,以度假为目标的农业休闲,也需要让游客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 但是以目前的服务质量来看还有一定差距。

现在的农业休闲良莠不齐,大多打着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牌子。而服务人员多是当地农民组成,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另外,由于休闲农业旅游存在一定的淡旺季特征,在旺季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当地的服务人员对游客的接待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当旅游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时, 由于服务人员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对于一些紧急问题的处理往往会有偏颇,这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加强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1 、 重视当地农业资源的开发与科学规划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农业资源,农业是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农业旅游资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还包括了农业发展、农业文明本身。因此,海南省应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区域进行积极地科学规划,首先应对当地的农业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估,然后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从而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海南澄迈县在近几年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由于对当地的资源和文化挖掘比较成功,重点开发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如福山的咖啡风情文化小镇和桥头的地瓜采摘成为了澄迈县旅游的招牌,也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可。

2、提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具有鲜明地方和休闲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消费的关键,也是休闲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产品理念的创新不仅影响经营水平,而且能够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向高端化发展。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应坚持产品理念创新,针对消费市场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发出个性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休闲农业旅游的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观光活动,还应该包含以体验为主的度假休闲活动。海南应利用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例如热带水果的观赏、采摘、加工与酿造等活动,另外可以融入摄影、绘画与节庆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靠近海边的农村还可以开展例如赶海、海产品的养殖与加工等活动,使得农业、旅游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多产业的融入更加的深入。

3、加大科学技术的运用,丰富产品,提升档次

当今是知识经济、高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微电子技术、生物工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农业上,引起了农业向知识化农业时代迈进。因此,加大科学技术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的应用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开阔游客视野的农业高科技园旅游是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新的趋势,如深圳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业展示园,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体验,对旅游者了解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过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具备接待游客的硬件条件

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硬件”,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讯供电、给水排水等系统相关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应加强休闲农业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等设施的建设投入,与政府和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要与农村发展、城镇规划相结合,为游客出行提供快捷方便的旅游通道。

5、提升当地村民素质,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主体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参与和配合。 针对目前农村接待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的情况,政府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在淡季和平时对其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不断提升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同时让村民参与当地旅游的开发,使其享受到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给他们带来的经济上的增收,生活上的便利。

以海南的琼海市为例,位于琼海塔洋镇的景区“七星伴月”,是海南省目前唯一的一个由农民自己创立起来的景区。该景区提倡“一片果园就是一个景区,把农庄当景点建,把农业基地当公园办”的模式,在大力发展休闲设施与乡村旅游结合的情况下,应当让农民直接参与旅游的开发, 包括从景点的设计安排到日后的经营管理。让农民自己做主,这样农民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员工。对于当地的村民而言昔日的一种收入变成如今的五种收入:打工的工资收入、 土地出租的租金收入、农业种植收入、自主经营收入与大合作社分红收入,村民成为了景区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受益者,而这些身份,真正让他们把景区当作了自己的景区。

6、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营销推广

游客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生命线,因此加大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促销是招揽客源的重要手段。农业旅游资源大多具有比较分散、实力不强的特质,因此应当由当地政府牵头来推动当地的特色农业旅游资源的推广和介绍。同时可以通过与旅行社及各种社会团体合作进行推广和介绍,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积极的进行营销。

琼海市政府在推动琼海农业旅游资源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琼海布局智慧旅游市场中,政府主导是必然。让商家不再单兵作战,而是形成网络营销战线,将分散的旅游资源、生产旅游产品的各商家、遍布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汇总在同一网络营销平台,集中向消费者展示。而这种做法只是琼海旅游委实行网络营销的部分内容其系统化的营销理念、思路和路径将琼海旅游营销融入到了城市营销中。

四、结语

休闲农业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也是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需要。因此,我们应积极总结现有的不足,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同时,注重周边交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不能忽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可持续的推动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摘要:休闲农业旅游是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观光农业旅游的高级表现形式。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模式,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形态,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标志着旅游产业从传统单一的“小旅游”向多元化的“大旅游”转变。本文首先阐述了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然后分析了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休闲产业与旅游发展 篇8

千岛湖是垂钓爱好者的理想之地。湖畔森林茂密, 鸟语花香, 空气清新, 环境幽静, 湖中岛屿星罗棋布, 鱼类繁多, 湖岸线曲折, 钓点机动, 具备江、河、湖、溪、塘都有的垂钓条件, 随着千岛湖有机鱼品牌知名度的提高, 旅游大众化时期的到来, 将垂钓提升到生态化的高度, 与千岛湖休闲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有机结合, 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相协调,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体现。

在当前这个世界聚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国人凝心聚力谋划美丽中国发展的时刻,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是新时期的发展方向[1]。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2]。因此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推进千岛湖的垂钓休闲旅游产业绿色发展对于“以湖兴县, 蝶变淳安”, 建成小康社会, 弘扬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千岛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千岛湖的山水资源创造了良好的钓鱼自然环境

2.1 森林植被

茂盛的湖区森林植被环境, 美化了湖区, 使千岛湖荣获了“绿色千岛湖”的美称。在这山青水秀的湖畔垂钓,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聆听悦耳的鸟鸣和阵阵松涛声、湖水拍岸声, 如入禅境。

千岛湖湖区森林覆盖率 (不含水面) 高达89.5%, 以马尾松近熟林为主。林下植被茂盛, 为乔灌草结合型的森林植被, 植物种类极其丰富。据浙江大学2007~2012年调查显示, 已记录到的维管束植物有900余种。在广阔的范围里, 为鱼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天然饵料。春天, 到马尾松扬花时节, 湖面飘浮着片片淡黄色的松花粉, 成为某些鱼类直接或间接的饵料, 这时正是垂钓黄金时节。在不同季节也有花粉随风或随水落至湖面上。如冬初盛开的柃木花 (Eurya muricata Dunn) (俗称“野桂花”) , 分布很广, 数量多, 森林里极其丰富, 它不仅是蜜源而且也是鱼类的好饵料, 每当初冬西北风或东北风劲吹时, 就有大量的柃木花粉飘至湖水里。

森林植被产生的落叶、腐殖质、森林动物的排泄物, 被雨水带入湖里就更多了。为湖中的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 优化了湖泊的生态环境, 使森林植被——鱼类饵料——鱼类间的生物链关系更为密切。从这个关系看, 千岛湖及其水系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使生物间、生物与非生物间、生物与人类间的关系统一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2.2 水体

千岛湖为大型人工湖泊, 于1959年9月因建新安江水力发电站截流新安江而蓄水形成, 湖中有大小岛屿1000多个, 故有千岛湖美称。多年平均水位90.3m, 湖水面积在水位高程达108m时为573km2, 为西湖面积的108倍;蓄水量为178.4亿m3, 相当于3184个西湖或太湖容量的4倍;湖水平均深度为30.4m, 近电站大坝为最深, 有99m。千岛湖以优异的水质著名, 水质总体保持在国家Ⅰ-Ⅱ类水质标准, 全湖年平均湖水透明度达4.9m。巨大的水体, 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 为许多种鱼类在千岛湖中共存和不同程度的发展。最近的调查结果表明, 千岛湖的鱼类有102种。

千岛湖是个“调温器”。每年8月至次年3月为释放热量时期, 前后约8个月;每年4月至7月为吸热期, 前后约4个月, 有规律地调节着水温和沿湖山地小气候。

水体垂直水温变化很有规律。从水面到以下10m深处, 水温在10~31℃间来回变动, 此为变温层。中层, 即以下10~25m间为温跃层, 水温随深度发生变化, 以7~8月间变化最显著, 大约从26℃降到10℃, 水深每降1m, 水温下降1℃;1月水温变化不显著, 从水面到25m为10℃;从水深25~35m至湖底为滞温层, 水温常年保持稳定, 其中上半年的滞温层为25m以下, 下半年为35m以下, 水温常年保持在10℃左右, 这对冬钓是十分有利的。

千岛湖水质清澈, 但湖中 (特别是上游湖区) 浮游生物还是比较丰富的, 浮游植物以绿藻、硅藻为主, 为鳊、鲴等鱼类提供了饵料;还有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生物量不少。湖区上游浅滩底部生长螺、蚌等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植物的碎屑, 它们是青、鲤、鲫、鲴等鱼类的主要饵料。

流进千岛湖的大小溪流有千余条, 其入湖地段的河床比较平缓, 流水有急有缓, 水质清中带浊, 饵料丰富, 是钓鱼的理想之地。千岛湖湖湾港汊地形变化大, 风光优美, 环境幽静, 不同季节、不同天气, 都可以找到垂钓的好地点。千岛湖水位变化大, 当水位下降时, 露出许多水田、旱地、缓坡, 在春秋季节里杂草丛生, 开花结籽。水位上升后, 被淹没的地段是鱼类产卵孵化的好场所, 饵料足而鱼类活动频繁, 都是垂钓的好去处。

3 千岛湖垂钓休闲旅游产业的现状

自从1982年千岛湖第一个景点开放以来, 千岛湖钓鱼产业伴随着交通的改善与千岛湖旅游业逐步发展壮大。尤其是近几年, 通过中国名牌农产品——淳牌有机鱼的品牌经营、中国有机鱼之乡的建立、中华一绝——巨网捕鱼项目打响, 中外合资千岛湖钓鱼岛的建设营业, 及2006、2008、2011年三届成功举办国际钓鱼比赛。再加上当地政府对休闲农家乐项目的鼓励与扶持, 千岛湖垂钓已成为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休闲的好项目。同时, 千岛湖渔业文化展示中心——淳鱼荟萃已对外开放, 及鱼拓文化的研究也进一步丰富了垂钓产业的内涵。

3.1 有利条件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旅游需求发生变化, 现代旅游者追求“生态”与“个性”需求的多样化, 城市环境的恶化和都市生活的压抑, 人类期望重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关系, 休闲垂钓旅游由于具有诸多益处, 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势必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旅游类型。

3.1.1 发展机遇难得

2003年来, 浙江省为在全国率先建成休闲渔业大省, 加快培育休闲渔业, 在全省打造“都市型休闲渔业带”、“黄金海岸休闲渔业带”和“生态休闲渔业带”等三大休闲渔业产业带。淳安县地处浙西山区, 规划建设以优美的山水风光与朴实的渔人生活相交融的生态休闲渔业带。2010年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我省生态渔业建设的若干工作意见》指出, 生态渔业发展的三大方向之一就是大力引导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景观渔业方向发展, 积极拓展产业业态, 实现渔业空间的拓展。近年来, 淳安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整合提升观光旅游,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旅游产业发达、旅游设施完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服务优良、市场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的旅游经济强县, 创建5A级风景旅游区。成为长三角首选、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 形成了发展旅游的良好氛围。

3.1.2 发展优势明显

千岛湖位于全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长三角地区, 具有一流的生态环境, 随着杭千高速等出口大动脉的打通, 千徽高速的规划建设, 千岛湖与赣、皖、闽的名山游进一步拉近, 其区位优势将更加显现。作为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5A级风景旅游区, 著名的休闲度假胜地, 旅游品牌优势突出。同时, 经过十余年品牌自然资源丰富。千岛湖水土气自然环境优越, 可以生产无公害绿色水产品, 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获取安全食品的要求。加之淳安县水产养殖比较发达, 有成熟的生产管理技术为休闲渔业提供生产角度的技术支撑, 为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休闲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1.3 发展动力强劲

千岛湖旅游业发展如日中天, 提出了“全县景区化”, 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的发展战略。2011年, 千岛湖景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06万人, 其中购票下湖游客208.5万人, 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53.1亿元, 实现旅游门票收入2.18亿元。带动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164.72万人次, 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总收入1.65亿元, 且以每年20%以上的比例快速增长。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郊旅游休闲活动逐日兴起。近年来, 垂钓娱乐活动快速发展, 垂钓休闲已成为一些城镇居民及外来游客日常休闲的重要内容。在这样背景下, 千岛湖将成为世人向往的休闲垂钓旅游圣地。

3.2 制约因素

3.2.1 禁鱼期

为了保护鱼类繁育环境, 增加鱼类资源, 当地政府规定每年5月5日至7月5日为禁鱼期。主要水系的入湖地段, 因鱼种丰富, 产卵、孵化期各不相同, 禁鱼期还要延长一个月左右, 在禁鱼期不许捕鱼, 对垂钓也有所限制。

3.2.2 鲢、鳙鱼的特殊性

鲢、鳙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 除滤食水体中的浮游藻类外, 还滤食有机腐屑和细菌。众多研究结果表明, 鲢、鳙鱼是一种抑制水华的“生物操纵”者, 就是说在水体中放养一定密度的鲢、鳙鱼可直接或间接利用水体浮游藻类, 防止其过度繁殖, 并且还可改变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群落结构, 提高水域生产力, 降低水体中磷的浓度, 净化水质, 从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千岛湖内的鲢鳙鱼由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 (现杭州千岛湖发展公司) 实施养捕一条龙经营, 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捕捞千岛湖内的鲢、鳙鱼。如果不对钓刹鲢鳙鱼进行严格限制与管理, 对湖内鲢鳙资源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3]。

3.2.3 开放式的大湖岸不利于垂钓管理

以海拔108m水位千岛湖最外层湖岸线为界, 湖岸线长度1406km。如此广袤的湖岸线, 加上交通便利程度的提高、自驾车出行垂钓的盛行, 给垂钓管理无疑增添了很大的困难。

4 千岛湖垂钓休闲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的思考

4.1 基本原则

4.1.1 生态优先, 注重保护原则

在符合千岛湖环境保护要求, 林渔业生态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垂钓的合理开发, 在开发的同时严格保护,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和统一发展。特别是严格禁止钓刹鲢、鳙鱼, 通过鲢、鳙鱼的合理放养, 可以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 使千岛湖水域环境的保护和渔业生产得到同步发展

4.1.2 与休闲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原则

必须把千岛湖的垂钓管理与休闲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否则, 单纯的垂钓与开放式的大湖岸不利于管理, 对资源破坏难以掌控, 只有集中人力和物力开发功能完善、经济循环、服务优良的融垂钓与休闲旅游一体的产业, 才能形成产业互补的生态化旅游产品。

4.1.3 特色化、品牌化运作原则。

实施一体化、品牌化、国际化和特色化战略,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示范带动, 以创建“垂钓天堂”为载体, 充分利用千岛湖的区位特色和渔业资源优势, 将放鱼、钓鱼、品鱼、购鱼、鱼拓制作、水上休闲运动等融为一体, 力求营造以钓鱼体验为核心内容的全新休闲模式, 打造休闲垂钓旅游第一品牌。

4.2 总体思路

4.2.1 总体定位

主题定位:打造国内一流的垂钓天堂。功能定位:农家乐+休闲垂钓+度假养生+渔业文化。形象定位:规范千岛湖垂钓产业的发展, 丰富千岛湖整体旅游, 提升千岛湖整体旅游品质。管理定位:乡镇主管+经营自管+部门监管。

4.2.2 发展目标

根据千岛湖实际, 优化生态环境, 突破传统理念, 拓宽钓鱼产业发展视野, 积极培育集休闲垂钓、度假养生、渔业文化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型钓鱼产业, 用现代产业经营的先进理念和组织经营模式, 来改造传统的渔业经营方式, 实现在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

4.2.3 总体布局

在千岛湖选取数个沿岸及水域建立垂钓区, 包括沿岸经营性垂钓区、水上渔村、娱乐性垂钓区、库湾经营性垂钓区、 (船) 艇垂钓比赛区等五个不同类型的项目功能区。

(1) 沿岸经营性垂钓区:

充分依托千岛湖沿岸丰富的渔林资源, 以千岛湖经营性垂钓区沿岸边上的林场、农家乐为经营主体, 按照住在水边、食有湖鲜、观景垂钓、观光游玩的思路, 建设沿岸综合休闲垂钓基地。

(2) 水上渔村:

经渔业主管部门规划建设, 实行设施统一规划检验、经营统一招拍准入、管理统一标准规范, 集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场所——水上渔村, 在这里, 游客可以体验到真实的渔家生活, 住渔家屋、做渔家菜、吃渔家饭、干渔家活、品渔家乐。并通过综合规划, 纳入旅游景点范围。

(3) 娱乐性垂钓区:

娱乐性垂钓区是按会员制成立钓鱼协会, 娱乐性垂钓区钓鱼是一个专门为向往获得钓鱼乐趣的游客所设立的钓鱼场所。来这里钓鱼的游客无需捕捞证, 只需交纳相关钓鱼协会费用, 就能够在钓台上享受钓鱼带来的快乐。

(4) 库湾经营性垂钓区:

充分利用千岛湖镇周边库湾及06省道库湾, 建成以自助娱乐为主, 经多种捕捞方法、多种食用方法、多种养殖方法为休闲项目核心的鱼乐园。

(5) (船) 艇游垂钓比赛区:

(船) 艇游垂钓比赛区是按会员制成立钓鱼比赛俱乐部。这里主要以乘艇观光和水上垂钓比赛为主要项目。

5 结语

(1) 综合效益有潜力。

钓鱼产业可增加教练、鱼童等就业岗位, 直接带动相关就业数千人;通过产业建设致富库区移民, 减少渔业或其它行业违法潜在人群, 打造和谐、平安湖区;优化当地产业结构, 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知名度, 有利于拉动地方经济的综合发展,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回归自然、挑战自然的时尚追求。通过生态化经营, 对千岛湖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推动作用。

(2) 强化管理是关键。

为保障千岛湖休闲垂钓旅游产业绿色发展, 出台扶持相关政策, 将钓鱼规划纳入全县一盘棋, 制定严格准入制与管理措施;科学发展养殖产业, 为钓鱼者提供垂钓品种 (如鲈鱼)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破坏渔业资源与违法经营行为打击力度,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摘要:指出了千岛湖良好的森林植被和水面资源为垂钓者提供了理想场所, 垂钓休闲旅游产业潜力很大, 市场前景看好, 但存在环保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指出了千岛湖休闲垂钓旅游产业应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优先、注重保护、找准定位与目标、强化管理, 以推动其产业发展。

关键词:垂钓,休闲旅游,绿色发展,千岛湖

参考文献

[1]杨雪梅, 孙秀艳, 杜榕.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N].人民日报, 2012-11-09 (6) .

[2]焦玉梅, 温雅莉, 潘春芳, 等.生态文明美丽中国[N].中国绿色时报, 2012-11-12 (2) .

休闲产业与旅游发展 篇9

1. 产业融合趋势引领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产业之间的融合与产业边界的模糊化已经形成了一个趋势, 如“互联网+”、“旅游+”的提出正标志着产业之间的大融合。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优化一、二、三产业的结构, 促进产业融合至关重要。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与美丽乡村建设, 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因而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2. 统筹城乡发展

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 农副产品附加值低, 经济效益不明显, 与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 各类诸如资金、教育、医疗等资源仍大量集中于城市, 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条件还存在较大差距。而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 一方面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 提高经济价值,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就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差距。

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旅游以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体验农业、特色商贸、农业文化、科技展示等综合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 充分实现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 使三大产业相互渗透、融合, 延伸农业产业链,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4. 乡村旅游优化升级的述求

当前涪陵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产业链过短过窄, 与地方农业、文化等产业融合度不高, 一味地粗略性开发。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必然要与农业、文化产业、休闲娱乐业进行深层次的融合, 形成一条大产业链。

二、涪陵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融合现状及问题分析

涪陵区在重庆五大功能分区中处于城市经济发展新区的位置, 其社会经济条件良好,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涪陵区具备丰富的人文、历史、农业等资源, 具有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的条件。例如近几年着力打造沿江特色果蔬区、坪上生态观光区、后山休闲观光区三大乡村旅游片区和榨菜民俗文化街区, 加大了涪陵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但当前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在产品结构设计、产业融合、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延伸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一些乡镇农业休闲旅游开发多处于以传统农家乐为主的开发模式中, 产品层次性不够丰富, 产品附加值低, 产业联动性不足

1. 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整合意识薄弱

涪陵旅游整体起步较晚, 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缺乏横向合作, 旅游产业内部协作力度不够, 造成旅游产业链过短过窄。例如蜚声海内外的涪陵榨菜, 其产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融合有待深化。而一些乡村农家乐开发较为粗略, 其经营管理、软硬件配套有待提升, 同时与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不深、与周边旅游景区互动不足。

2.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整合

当前涪陵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支撑, 传统的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旅游景区, 但作为休闲农业旅游, 其社会资本构成比较复杂, 涉及农业、旅游、地产、商贸、物流、工艺品、食品加工等产业, 需要较大的整合力度。目前涪陵休闲农业多以农民散户经营为主, 企业对休闲农业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风险缺乏科学评估, 同时不少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够强, 因而带动产业融合的能力比较弱。

3. 产品内涵不足

当前涪陵区大部分的农业旅游产品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主要以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方式为主。由于受资金、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条件制约, 各地休闲农业产品大多缺乏特色定位。产品品牌缺失、品位不高, 文化内涵不足, 地域特色不鲜明。如榨菜、森林、花卉、裂谷、两江、军工遗址、水文风貌、枳巴文化、程朱理学、小田溪文化等资源与地方休闲农业旅游的衔接度较低。旅游企业对“高附加值”区块挖掘不够深入, 旅游购物商贸业、娱乐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 涪陵区的休闲农业旅游亟待加快娱乐业和旅游商贸业的发展, 以调整和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

4. 营销渠道整合缺失

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属于散户经营模式, 一方面自身的营销意识薄弱、实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存在与同行及关联产业的渠道整合缺失。不少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5. 产业融合障碍较多

在产业整合过程中, 存在不同行政部门管理, 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机制不灵活等问题, 同时, 面向生产性中小企业的科研服务、激励机制、风险投资等体系不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同时农业信息化技术较为滞后, 不能形成经营管理信息化、科学决策、网络营销等经营管理方式, 因而在与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上, 缺乏一定的一定的科学指导。同时旅游本身的开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融合力度。

三、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1. 树立休闲农业旅游整合意识

针对当前休闲农业旅游经营存在小、弱、散等问题, 要依托周边城市或景区, 与城市休闲、景区度假等业态进行整合, 统一规划、宣传促销, 才能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实现规模化经营。例如通过“大木花谷”“南沱”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充分将地方资源特色、民俗文化与休闲农业整合, 并围绕园区形成辐射发展, 将旅游节庆、采摘体验、旅游商贸、文化创意融于一体, 充分将种植养殖业与工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延伸产业价值链。

2. 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大产业链

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 应转变产业发展理念, 通过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将农业、地域文化、养老休闲、健身运动等产业, 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形成融合产业群, 包括主题农庄、旅游演艺、养老地产、疗养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大产业模式。例如涪陵榨菜不仅是从田间到餐桌的转换, 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品牌推广的产业链构建, 也需要从农耕文明到工业生产到文化记忆的多功能演绎, 充分将休闲农业产业链拉长拉宽。

3. 培育龙头企业

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链的整合优化要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 通过龙头企业实现上通下达, 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涪陵地方可给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予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等帮助, 使其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产品质量, 扩大市场影响力, 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从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 进行产业链的拉伸, 形成由点到面的扩散, 以此促进整个涪陵地方休闲农业的发展。

4. 优化农业旅游产品结构

(1) 产品结构升级

伴随大众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升级, 中国正在步入旅游休闲4.0时代, 休闲农业旅游的产品升级势在必行。涪陵休闲农业旅游需要从单一观光农业、农事体验转向到融合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涪陵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科技于一体的升级版产品, 实现业态整合、产品复合。

(2) 旅游商品促进产业联动

在休闲农业旅游中, 旅游商品的作用不可小觑, 它可以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旅游商品开发, 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业的经济拉伸, 有效促进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产品整合和带动地方商贸业、运输业的发展。涪陵旅游商品如榨菜、胭脂萝卜、油醪糟等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 其中涪陵榨菜即将完成从地里到工厂再到文化小镇的一、二、三产的产业融合。

5. 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应树立跳出农业、跳出职能部门的观念, 运用工业、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先进产业发展思路指导农业经营和管理。积极制定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政策法律法规, 建立从研究、开发、管理、风险投资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为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必要的软件环境。

6. 整合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营销渠道

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要注意加强产品营销, 相近区域可以展开协作、整合营销渠道, 有利于区域品牌塑造。同时与各类旅游集团、媒介、其他相关企业等成立营销合作组织, 整合传统营销和现代网络营销渠道, 打造立体营销战略, 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俊红, 王尚德, 肖宇波.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 2015, 43 (4) .

[2]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 2011 (4) .

[3]杨振之.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J].旅游学刊, 2011 (.10)

[4]弓志刚, 李亚楠.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 (1) .

休闲产业与旅游发展 篇10

1 农业休闲旅游有关概念的界定及阐述

1.1 农业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于农业概念的诠释, 可以概括为农业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并且在实践中利用动植物的生长规律, 相应地采取人工培育方法, 最后以得到产品的劳动生产单位。广义农业可以分为五种产业类别, 分别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种类, 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狭义农业主要包括的范围是种植业, 比如说粮食的种植和经济植物的种植等。

1.2 休闲

休闲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出现, 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是社会生活一种全新的放松模式, 和社会成员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闲”笼统地来说是人们在非必要劳动时间上的状态, 具体来说是在非自由的劳动与自由劳动时间上的分配。在分配情况下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叶朗认为:“玩是不受约束的, 无目的的……因此玩很容易过渡到审美的状态。所以休闲文化通常是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的有机结合。”

1.3 农业休闲旅游的涵义

农业体闲旅游是上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态旅游活动, 并且是农业和旅游业协调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 它为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开发道路。农业休闲旅游既可以发挥农业的生产价值, 同时也可以维护好自然环境, 为人们提供乡村自然给予的休闲空间, 带动基层经济发展, 增进农业效益和提高农民收入。

1.4 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的意义

休闲农业有效发掘农村自然资源,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拓宽农业产业链, 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 有利于农民返乡就业,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农村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在另一方面能直接提高农民收入, 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城市游客在农业旅游过程中, 将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知识等信息涵盖到农村, 间接地提升农民素质。城里人同时在旅游过程中, 也能获得对农村地区的新认识, 促使青年劳动力投入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还能增进农村地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也能够改良农村地区生态环境, 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缩小城乡建设差距。

2 目前我国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农业旅游市场需求量大, 市场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旅游团体

近年来, 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节假日出游已形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统计, 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0692.59亿元,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5583.53亿元。在春节以及黄金周期间, 我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1亿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3403.6亿元。并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准的提高, 特别是城市居民在选择旅游目的地上面更加喜欢回归自然的地方, 因此农业旅游的市场开发普遍被看好。其中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宁波市有43.2%的居民把中、短途有关农业性质的旅游作为休息日的首要选择。从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分析, 客源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 基本上是城市的旅游团体, 散客和国际游客比较少。

2.2 我国农业旅游产品资源相对丰富, 并且开发成本不高

我国的农业文明史悠长, 所以我国农村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目前, 我国农业休闲旅游主要的类型有观光型、农业活动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等丰富的形式, 许多的项目把自然景点和人文主题结合起来, 使游客在感受自然的同时, 也能满足现代人们的求新、求异心理。在我国形成了一批具有农业休闲特色的旅游产品, 比如在山东省山亭区万亩的枣园, 临沂的万亩杏园等是利用果园农业资源开发的;北京怀柔利用农村地区闲置的房屋开设家庭旅店;上海地区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园展开科技农业旅游活动。

2.3 从消费层次来定位, 以中等层次的消费人群为主

因为农业旅游项目充分依存农村地区现有的农业资源以及农村历史文化、农耕文明内容和民风习俗等资源, 和同等类型的旅游项目相比, 农业旅游的成本不高、投资较少、并且在经营方式上相对灵活, 从旅游产品的价位上进行比较, 价位很多是中低档次, 普及性和适应性较强, 从消费者收入的调查反馈信息来看, 也以中等收入的消费占大多数。以“农家乐”为主题的观光农业园费用并不高。

2.4 我国农业休闲旅游还处在发展初期

我国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起步阶段主要是“农家乐”的旅游形式, 到当前以农业园和观光旅游有机结合, 从刚开始的农业旅游经营户主动促销模式, 从不规范经营到通过政府积极引导、科学、合理地宣传作为媒介的转变。可是从游客体验农业旅游活动的动机来观察, 比如说果实采摘体验式旅游, 他们对果实的数量和大小特别关心, 基本上忽略了采摘中闲情逸致的心理感受, 过多的采摘导致了果实的大量浪费, 非常可惜。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 目前我国游客对物质上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精神上的追求。参与农业休闲旅游的游人, 很多都是为调节一下单调的家庭生活而选择假日出游。所以在距离上不可能走得远, 时间上也不会拉得很长, 通常情况下不会超过两天, 预算也不高。从项目类别的开发建设上, 对于农业休闲旅游的整体协调规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农业旅游项目重复建设率较高, 很多情况下建设单位依然看重硬件的建设, 而没有将精力花在环境营造的方面。所以说, 我国的农业休闲旅游发展阶段还是未达到成熟。

3 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农业休闲旅游产品千篇一律, 没有形成特色品牌

首先, 因为缺少统一的规划, 各个旅游项目之间没有得到应有的配合, 产品的趋同现象频繁。许多地区的农业休闲旅游还只是停在普通旅游模式上, 没有突出本区域的特色旅游资源。其次, 因为国内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经营都是散户式的, 资金不会多, 更不可能集中, 许多地区的农业休闲旅游变成了千篇一律的看温室, 看果菜活动。也没有自己响亮的特色品牌, 那么就不可能有成型的产业体系, 对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没有明显效果。另外一方面, 农业旅游休闲产品在开发中只是简单将农业和旅游结合, 往往忽略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的发掘, 同时对于体验类型的旅游产品开发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 那么产品对游客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就显得很困难。

3.2 农业休闲旅游产业链在区域内的交流、协作有待加强

农业旅游休闲产业是一个综合性要求很高的产业, 所以它需要和其他行业进行密切交流与合作, 一部分与农业休闲活动不太相关的行业, 如果他们没有获得利益的补偿, 往往会在活动中制约农业休闲产品和休闲区域系统正面形象的提升, 影响了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交通运输行业, 他们和旅游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如果一旦没协调好, 那么就会给旅游休闲活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活动带来很大的麻烦。我国许多地方将农业休闲旅游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试点, 可是在具体的规划和建设上, 主要偏向于旅游产业基地的建设, 并不是以整体的产业链作为发展的指导, 往往会忽略区域间有关农业旅游休闲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再者, 农业休闲旅游和相近的城区休闲旅游之间的交际比较欠缺, 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客源网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常会造成城乡之间资源互享的困难。

3.3 农业休闲旅游传统体验的味道不浓, 工业化的痕迹较严重

自然的味道是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可是很多农业休闲旅游单位在原有农业资源所有的前提下不变动, 或者换汤不换药的手法去接待游人, 并没有在传统农业植物、饮食文化、服装文化、手工业制作工艺、特色音乐等项目上做功课。一部分地区看到城市休闲旅游项目开展得火热, 一股脑地模仿:比如将农家小舍改成星级宾馆, 乡间小路铺上水泥路等急功近利, 而缺乏灵活机动的建设手段。以为单纯地依靠硬件的提高就能吸引客源, 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的建设思维。在一些时候, 由于五一小长假、国庆黄金周等的游客人数爆棚, 很多经营单位供应条件跟不上, 他们去城里采购物品, 那么体验效果几乎和城市没区别, 这样的经营单位很难维持好自己的产品口碑。

3.4 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发展节奏, 经营需要规范化

我国当前的农业休闲区域基本上位于城市的郊区, 即使在农村地区, 也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村庄, 对必要的基础设施都有一定的要求, 休闲区域必要的洗手间数量、住宿条件、娱乐的安全状况、日常水电供应等情况都需要完善和提高。留住消费者的前提是, 要有必要的硬件条件, 优良的卫生保障以及安全设备。但是在当前, 在城市附近的郊区都很难达到比较全面的要求, 相应设备的不完整造成了农业休闲消费和观光旅游消费成为一次性的消费,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4 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我国农业休闲旅游发展应走特色化的路径

我国农业旅游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特色, 这其中具体包括产品特色, 地域特色等方面。也只有突出自身的特点, 才可能增强旅游吸引力。在彰显本区域农业旅游特色的时候还应该树立独特的品牌, 形成过目不忘的标语, 进一步完善品牌的内容, 积极维护好客户, 利用品牌效应带动农业旅游的推进和发展。所以, 农业休闲旅游产品在推广的过程中需要多样化的营销策略, 不断推陈出新, 在市场竞争中维护好自己的品牌形象。具体的策划活动中, 可以举办赏花节、品果节等和农业有关的特色假日旅游项目, 推进举办摄影展览、农艺比武大赛等参与体验系列的活动。从而使农业休闲与竞技、人文等因素有机结合, 进而达到扩大景区影响力的目的, 吸引游客重游。

4.2 我国农业休闲旅游发展应走产业协调结合的途径

4.2.1 农业休闲旅游与科技服务产业的有机结合。

农业休闲旅游的产业发展需要科技产业进行融合和协助。首先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 将现代工艺的农业技术植入到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中去, 具体的有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先进的科技成果。使两者有机地融合, 协调、持续发展。其次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到农业旅游景区的设施建设上, 可以与高校的科研机构合作开发, 展现农作物的生长全过程等多媒体的演示, 同时可以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旅游群体, 让他们在农业科技园学到生物知识。因此, 我们不应该单单停留在农业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观光和水果的采摘层面, 更需要丰富旅游活动项目, 需要结合科技的作用。

4.2.2 农业休闲旅游需要包涵文化元素。

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是农业休闲旅游拓宽市场的第一步。一个好的主题能够营造气氛, 吸引游人的注意力, 使游客能对旅游地有深刻的印象, 获得感知的效果。农业休闲旅游开发应该秉承文化体验, 有效提升文化品位, 将浓厚的人文气息赋予到自然景点之中, 使农业休闲文化中的文化特质鲜明地体现出来, 树立自己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个性鲜明、定位准确的文化主题能给游客带来不一样体验效果, 如果欠缺明朗的主题, 消费者就无法系统地感受到特有的体验方式, 很难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主题的确定还要体现出农业休闲旅游地的独特性, 根据实际客源市场的要求, 细化旅游主题。

4.3 我国农业休闲旅游应走持续化、生态化发展道路

当前, 我国地方所看重的是农业休闲旅游能不能为地方居民带来收入的提高和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在国外地区, 他们在发展农业旅游时, 更加看重的是保护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 他们认为这是农业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所以, 我国农业休闲旅游要想持续发展需要兼顾生态、社会这两方面的重要因素。

农业休闲旅游有序、生态化发展, 需要人文环境支持以及自然的协调。一旦缺少这种联系, 那么农业休闲旅游业也就没有了依存。农业休闲旅游最大的魅力在于营造出的幽静的自然环境和独树一帜的农业景观。其自然恬适、人情的朴实都是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的生命线。所以说, 我们非常有必要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农业休闲产业发展的基调, 在科学的规划下有限度开发自然资源。农业休闲旅游地的单位和组织应培养对当地居民乡俗文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鼓励居民学习祖传的手艺等实践培训来提高收入, 保护居民的生活、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习俗, 共同促进乡村旅游地资源的保持与传承。为此, 我们应向旅游者大力宣传环保知识, 为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合理并进。

4.4 增加必要的硬件投入, 同时着手提升景区的软实力建设

农业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场所建设。要从细节方面抓起, 比如说突出休闲文化的特色, 以农家小舍式风格来装饰宾馆、酒店。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多一些人文元素的风格, 留住游客的心;其次加强政府整体的规划力度。需要当地政府统一协调好旅游目的的交通部门、娱乐场所、饮食经营单位的衔接工作, 为游人提供便利;再次从景点的软实力建设分析。可以试点别墅式农业休闲中心, 在浙江的温州地区, 比较有名的雁荡山景区的“雁荡小镇”房地产开发模式, “雁荡小镇”设计的设施都极具特色, 里面的建筑风格和大都市完全迥异, 在突出旅游主题的同时, 还能集聚商业、住宿、休闲一体化发展, 是提升景区软件实力的一个成功模式。

摘要:农业休闲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休闲效益已成为目前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以生态旅游的持续性发展为视角, 探析我国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并揭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旅游产品开发、产业结构、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走特色农业休闲旅游品牌化途径, 以及融合产业发展和走可持续化的生态农业旅游之路。

关键词: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现状,主要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3.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229.

[3]张佩玉.发展休闲农业繁荣特产经济[N].中国特产报, 2012-4-18.

[4]郭焕成, 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 2008 (4) .

[5]严贤春.生态农业旅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上一篇:C80混凝土下一篇:碱吸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