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教育

2024-07-25

音乐基础教育(精选十篇)

音乐基础教育 篇1

关于音乐的起源已是众说纷纭, 然自从音乐产生之时, 便伴随人类繁衍生息, 以其特有的形式存在, 表达着自身以外之物。音乐是一门深邃的艺术, 它以立于美为核心, 感于情, 悟于德, 通于智, 和于心, 稳于意, 践于行。音乐被公认为一种“世界语言”, 因为没有人能够掌握人类所有的语言, 但在音乐的世界里却没有种族的区分和语言的隔阂, 所有文化都可以糅合到一起。

正因为音乐有着如此独特的魅力, 人们对于音乐文化的思考千百年来从未间断过。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我们对音乐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音乐学的研究囊括了一切与音乐有关的学科, 通过研究与音乐有关的一切行为和现象来了解音乐的本质和规律。因此, 在音乐工作领域中, 音乐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音乐学是一切音乐学习的基础, 也是一切音乐学习的统筹和深入, 掌握着整个音乐发展方向的命脉, 同时也是向大众普及音乐知识, 帮助人们更深层次了解音乐, 深入探究的知识源泉。

音乐学与音乐教育的联系

1. 音乐学是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 “音乐学”和“音乐教育”是常被学习者混淆的两个学科概念。例如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时, 将音乐教育专业亦命名为音乐学。实际上, 音乐教育是音乐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例, 其培养的是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才, 对学生进行的是专业音乐教育, 需要进行系统的技能训练和全面的理论知识, 而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来源则是音乐学的研究成果, 它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同时还包括对音乐本体的技术性学科的研究。如果没有音乐学研究, 学习者便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和学习音乐。

同样的, 音乐学也支撑和促进着大众音乐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去餐厅吃饭, 还是在回家路上, 逛商店又或是在开车时, 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音乐。人们热爱音乐, 闲暇时光总少不了音乐的陪伴。但若近一步涉足音乐话题时, 许多人还是避而不谈。“我喜欢听音乐, 可我不懂音乐”这是不少业余音乐爱好者常发出的感叹。音乐作为人类共同的一种精神文化, 如果只能供少数专业人士学习和欣赏不免太过遗憾。造成人们对音乐“敬而远之”, 正是因为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太少。因此, 大众音乐教育的基础同样靠音乐学理论支撑。大众音乐教育并非将音乐研究通俗化, 而是通过专业的研究工作, 将所总结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知识普及给大众, 提高大众的音乐修养, 使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相互了解、相互传承。音乐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有利于公众对音乐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还促进了大众音乐教育的发展。

2. 音乐教育促进音乐学的发展

除了业余爱好者常感叹不懂音乐, 学音乐的感叹不懂音乐的也不占少数, 常有学表演的不懂和声、学和声的不会演奏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这也是学科分工细密化造成的结果。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密使各学科的独立性加强, 同时也削弱了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音乐学的内涵深厚, 它不应该是由各个孤立的分支学科串联在一起, 而应该加强各个分支学科的联系才能达到通过对各种音乐现象的研究而了解音乐本质和规律的目的。而音乐教育恰好对音乐学的各个分支起到了一个连接的作用, 通过课程学习让专业学生对音乐学的各个学科有所了解, 将音乐学个分支学科的知识融合到一起, 这也将有助于培养一批音乐学的研究人才。

大众音乐教育同样也是音乐学各学科连接的推动力。音乐学研究的专门化和专业化将许多非专业人士排斥在门外, 而在音乐学的发展过程中, 非专业人士对音乐学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大众音乐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业余音乐爱好者, 这些音乐爱好者中很可能就存在着像罗杰·诺斯 (Roger North) 这样的人物。在民间存在着大量的业余音乐爱好者, 他们丰富了民族音乐的种类, 对音乐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3. 音乐学研究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

音乐教育除了传授学生论知识, 还应注重其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样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例, 我们在教学过程总中常忽视对专业学生进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大学不是技工学校, 未来的教师不应当是匠人, 不能够只重视手艺而轻视了学术。坦白地讲,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不具有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一个音乐教师除了应当具备音乐表演、教学能力, 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对音乐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而获得。实际上, 音乐教育和音乐学在理论构建中是相互促进的。音乐学的研究跨越了各种学科领域, 可以培养音乐学习者的逻辑思维, 帮助学习者获得相应的技能, 这种技能帮助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做更深层次的追求。■

摘要:《孝经》道:“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音乐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娱乐, 它同样具有教育意义。在学科分工细密化的社会背景下, 当下音乐学的研究不应当过分强调专门化而与音乐教育隔离, 应该更重视其研究成果对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学

参考文献

[1]陈铭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2]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音乐基础教育 篇2

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瑞士音乐家,(1865—1950)创立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核心是“体态律动”.对后来相继形成的各种音乐教育改革的思想、体系都具有深远影响.至今仍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以开放性的姿态持续发展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达尔克罗兹教学实践的三个组成部分与教学目标

一、组成部分:

1.节奏运动

包括读写节奏和创造节奏的能力.体态律动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发展身体的节奏感.发展身体对力度变化,对时间、空间细微变化的领悟、分析和表现能力

2.视唱练耳

将体态律动应用于听觉教学,在身体节奏感和节奏听觉的基础上获得各种能力.3.即兴创造活动

把体态律动、视唱练耳中获得的音乐能力迁移应用于各种学习内容中去,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二、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个组成部分的核心是体态律动,具有相互渗透的关系.整体方法是先实践后理论.首先学会运动身体机能,再开始教授原则和概念.听音乐的同时,用身体去感受和再现音乐中的时值、力度、速度、旋律线、音区变化等等.在感受和再现的过程中,须将注意力同时集中在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两个方面,凭借直觉和分析不断作出判断,并敏捷地反应为连续的身体运动.将音响即兴地转化为身体运动的音乐意识和行为的发展.这是体态律动的重要价值之一.体态律动(一)

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不是用音乐伴奏的舞蹈,也不是伴随着音乐的体育运动.其训练不是模仿动作,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而是将再现音乐所必须的要素“融化”于我们的身心.通过聆听和身体运动引发运动觉反应.这种反应是在联接听觉和身体知觉的基础上的整个身体与大脑的沟通.体态律动(二)

教师应尽可能去发现和研究儿童的身体活动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特别是儿童的游戏活动.将教学思想及原则渗透在活动中,不要使学生明显感到自己永远是“被指导”者.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在当代的发展

1、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强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作用、重视教具的使用、强调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现式教学原则的普遍运用、教学材料选择中的多元文化的发展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是一种集体活动,它使学生获得的既是一种社交游戏又是一种艺术的追求.其对音乐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对基础的节奏感音乐感的培养具有重要贡献.它从根本上把音乐的学习改变为结合律动、听觉、情感、心灵去感受音乐,因此使音乐的学习充满了活力.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匈牙利音乐家.(1882—1967)以他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柯达伊提出和探讨了一系列音乐教育观念和实践中的原则问题,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后世有广泛影响.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

这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人都享有这笔宝贵遗产的权利.柯达伊用毕生的努力去实现让更多的人懂得音乐的语言,让音乐属于每个人的理想.二、学校音乐教育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学校音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首先要有步骤地使学生掌握音乐的母语.音乐不仅是发展人的灵魂、精神的手段,也是发展匈牙利民族性的教育,这是任何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民族再生的过程应该从学校教育开始.灵魂是不能用行政法令来塑造的,要用艺术和知识来重新塑造.三、必须重视早期教育

从整体上讲,柯达伊教育体系上建立在早期音乐教育基础上的,高度重视童年形成性格时期的音乐教育,教育的起点必须始于幼儿园.四、民族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

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使儿童熟悉、热爱民族音乐、积累民族音乐语言、建立民族音乐的思维,这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重要的特点.五、选择优秀的音乐作为学校音乐教材

认为只有真正具有内在价值的艺术才适合儿童.这包括传统的民族音乐、具有匈牙利民族风格特色的创作音乐和世界优秀的音乐.六、教学的实施必须依赖于优秀的师资

高水平的音乐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需要在许多领域和文化的鉴赏力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培养.七、提高全民族艺术文化修养是学校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共同事业

继承发展匈牙利音乐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尽可能多的人参于共同的建设.为了加速发展而改变文化进程的顺序是不可取,也不可能的.柯达伊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这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教学中突出五声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五声音乐是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又最适合儿童的音乐学习.这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了学校教育中民族音乐的理论基础和体系.二、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

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这是柯达伊教育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与内容,其音乐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使音乐属于每个人.三、以首调唱名体系培养全面的音乐能力

把首调唱名法作为教育思想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认为它是一个综合的基础,用这种唱法促进音乐的感知、音乐思维和内心音乐听觉的形成和建立.首调唱名法包括: 首调唱名唱法;节奏读法;字母谱;手势;固定音名唱法.四、以系统丰富的教材培养音乐的听觉、读

写、歌唱能力

这是区别于其他音乐教育体系的突出特点和重要内容.总的来说,柯达伊教育体系在强大的欧洲文化包围中,在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发展上独树一帜,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积极影响着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音乐教育事业上的发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当代音乐家.他以最基本的音乐要素—节奏为基础,认为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和需要,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必须唤起人天生具有的这种音乐本能.他创立了一个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音乐教育体系.“元素性”的音乐

这是奥尔夫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的核心.“Elementare”可译为“原始的”、“基本的”、“回到人的本原的”等.元素性的音乐,从各组成方面来看,都是非常简单、最基本、最初的,注重人的基本感受、体验等精神性的方面,人人都可以参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一种思想和态度

通过音乐教育和实践,达到人类的最高智慧.

二.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

音乐学习的关键在于具有表现的欲望,并愿意、乐意表达出来,不一定需要高超的技巧.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

三.音乐、还包括舞蹈和语言

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必须由人自己创造的音乐,而不是作为观众.

四.让孩子自己去做

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

五.重要的是教学过程

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关键在于活动的过程.

六.兼容并蓄、不断发展的音乐体系

元素性的音乐理念使传统性音乐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和,使东西方音乐也正在逐渐走近.

铃木音乐教学法

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1899—约二十世纪末),以成功地教授儿童学习演奏小提琴著称,其“才能”教育理论在当代音乐教育思想中有重要影响.

铃木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l打破传统的观念—才能是天赋

l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环境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同样的潜在能力,所有的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不要抛弃那些在学习上落在后面的人,这种教育的途径就叫做“才能教育” .

认为形成能力的核心是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优越的环境是创造高超能力的地方.

三.重复,重复,再重复﹗

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才能的培养需要长期耐心的培育.

四.强调记忆力的训练

记忆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东西,有了记忆力作为基础,就有了体验的能力和可能.

五.重视直觉的作用

音乐基础教育 篇3

一、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概况

我国音乐教育改革共有八次,前七次是在学科中心主义道路上进行的,是针对音乐教学大纲,以学科为主,围绕音乐教学,进行教法改革的探索,改革仅限于音乐学科内部的调整和修补,忽略了课程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忽略了音乐教育目标需要通过课程得以体现和实施的重要作用。另外,20世纪90年代末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我国第八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开始启动,成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影响最广的一次音乐教育改革。它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带来了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上的变化,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第八次音乐教育改革把重心转移到课程上来,其核心内容是课程。因此,音乐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教育的必修学科,课程目标定位于:改革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一个审美的过程,一个体验、感受、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

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承载着两大任务:它一方面承担着为特定音乐文化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在国民教育的音乐文化教育范畴中,又行使着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分类教育,素质教育是我们思考21世纪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我们构建21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基础。

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明确地区分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两大类别,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高素质公民的教育,属义务教育之列(也称为基础教育)。高校的音乐教育是为特定音乐文化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属非义务教育的范畴。高校音乐教育体系所承担的培养目标是为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具备音乐审美、表现、创造能力,具有音乐文化人文素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勇于实践,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高校的课程内容应是以科学、民主、开放的观念和意识,立足于中华传统和现代音乐文化的根基,汲取世界音乐文化的精华,使学生获得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的。课程结构应是开拓多层次、多元化音乐学习领域和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育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的衔接

新一轮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必然触动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目前,高校音乐课改与中小学音乐课改的关系与衔接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至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观念、理念层面的构建,主要解决理念基础和理论继承创新的问题;二是具体行动,主要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尖锐矛盾。这两部分缺一不可。如果高校音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没有积极投身课改的决心和参与意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不能产生共鸣,那么21世纪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将面临着严重的断层,培养出的学生不会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能胜任新时期的音乐教学工作。反之,高校音乐课程改革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紧密相连,做好衔接,同步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将为21世纪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输送具备音乐专业水平、适应课改需要、勇于创新、具有新课程理念和实践、研究能力的合格音乐教师。那时,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高校音乐课程改革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要对高校在岗音乐教师进行新课程、新理念的培训,建立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育观念上更新的重要性。《纲要》和《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改理念会被他们接受,并被尝试着融入音乐的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深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探索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当前音乐新课程的改革之中。这种培训会对音乐教师投身音乐教育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在岗音乐教师的课程培训具有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导向,“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收益”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基于此,音乐教师将为学生的发展承载巨大的责任。因而,对高校音乐教师的培训决策与设计,有其非常明确的目的,即贴近中小学音乐新课程,让每一位教师了解新形势,理解新理念,参与教学实践。不是把目光放在纯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而是放在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实践能力的增长上。通过对音乐教师的培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国家《课标》学习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目标,研制了音乐课程标准,并于2001年9月在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

这次音乐课程改革力图通过制定课程标准,在学习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的发展方面具体化,从而明确音乐课程的基本标准。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性质与价值为:1.审美体验价值,2.创造性发展价值,3.社会交往价值,4.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音乐教育基本理念,大致概括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学生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10.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体现为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的外化过程。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它体现在三个层面称之为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音乐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教学领域给予了明确的表述(包含了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下设分学段的内容标准。

《音乐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实施建议,包括: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4.教材编写建议。

五、走出高校、走进新课堂

高校音乐教师要了解新课程、熟悉新教材、掌握新教法,就要经常下基层,参与学校的音乐教学和实践活动。在这期间发现新课程的闪光点和积累走进新课程的实践经验。要经常与一线音乐教师对话,而不是与脱离实践的专家学者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一个教学设计的答疑、一个新理念的解惑都会是鲜活的、让人难忘的教学实践案例。高校音乐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新课改认识的需求,选择参与学校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最新教学信息和最大的教学收益。

如:在中学音乐课中,针对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一题,高校教师在与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对话中,总结出:1.要精选音乐教材,使教材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先决物质条件。2.巧妙地利用激发、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心理因素,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与集体合作,与他人合作,并得到赞许,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3.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尤其是培养音乐志趣,务必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乃是人类精神生活之必需的道理。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的教学法:1.讨论名人格言,抒发个人见解。2.讲音乐故事,加深对音乐生活的理解。3.分组讨论,提高对学习音乐目的的认识。这些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的经验,将指导高校教师参与新课程的实践。

从与基础教育音乐课改衔接的关系来看,高校音乐教师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研究,才能充分体现关注音乐课改、解决问题、指导实践、促进发展的价值取向。

1.熟悉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增强高水平驾驭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

2.熟悉大、中、小音乐教材,提高创造性使用高校音乐教材的能力。

3.熟悉新教法,提升大学生参与教育实践的研究能力。

研究高校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的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伴随着新一轮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冲击,它给高校音乐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无限机遇。目前,高校音乐教育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这一热点问题,希望有更多高校音乐教师关注它并投身其中。从这点看,或许正是我们后续研究的起点。

参考书目

[1]《音乐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尹爱青《中国音乐教育》,2004年

[3]《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孟凡虹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

音乐基础教育 篇4

一、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

当前, 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 是全面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是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音乐教学人才的摇篮,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是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 由于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与日俱增等因素, 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目标日渐偏离, 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 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关注:首先,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师音乐系 (科) 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从西方国家的高等音乐院校照搬过来的, 其实质是为选拔音乐表演及理论人才服务的一种“精英教育体系”。在这种教育体系里, 一切都以选拔、培养和造就艺术家为中心。这种教育思想远远落后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不利于“通才式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这样高师音乐教育难以培养出符合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所需的合格师资, 因此, 作为高师的音乐教育, 必须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其次,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 还应有较高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可以概括为: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扎实, 知识结构合理均衡, 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应变能力灵活自如, 互通互用;音乐技能知识扎实全面, 实用能力强;具有丰富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互通能力等。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的大发展,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地位的提升,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和创新者。但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没有根本性的变革, 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滞后现象是阻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问题

由于教学计划的单一性, 专业课多、面窄, 设置的课程专业性过于突出, 缺乏跨学科的文化知识, 培养出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偏低,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能量发挥不够, 缺乏自我开发和教育创新精神。因此, 在为师从教上, 显得力不从心, 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现代化和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

2.教学内容问题

过分强调技能训练, 忽视了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照搬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 以单一的技能标准要求学生, 以至于对学生产生误导, 使学生花大量的时间练习技能专业, 导致学生严重偏科、重技能、轻理论, 毕业后很难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问题

仍然沿袭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做法, 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缺乏沟通, 学生之间缺乏学术上的交流, 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门户之见。教学方法仍然采用填鸭式的“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唱我练”等传统式教学, 课堂上没有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以学生为本”, 学生的开发能力受到了限制, 创造性被压抑, 个性被剥夺。

三、高师音乐教育要理解新课标的基本精神

《音乐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的实施展示出一种全新教育思路, 立足于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新《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面向全体学生。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 应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互动, 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个性发展, 重视音乐实践, 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 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鼓励音乐创作,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和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和弘扬民族音乐等。”高师音乐教育教学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把新课标列为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之中, 使之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学内容。教育教学可采取以下措施。

1.教学目标

第一, 让音乐专业的学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现状及新教材的使用。第二, 使学生接受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后的新教育理念。第三, 让学生对新课标的内容和分全学年段课程内容标准, 及《标准》指导的实施提出建议。第四, 让学生了解“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课程目标的学习。

2.教学方法

第一, 将新课标纳入 (音乐教育学) 课程中。音乐教育学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一门必修课, 它涵盖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是理论与实践结合, 并和教学改革有实际联系。第二, 组织师生学习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和《标准》, 并进行讨论。在教学中结合新课标, 实施自我掌握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 高师音乐教育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四、教师的角色转变与师资队伍培养

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提高与发展。教师角色的转变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实践, 是学校确定师资培养方向的重要依据, 必定会引发师资教育的深刻变革。

1.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

随着教育的发展,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实践中, 迫切需要培养能适应教育改革和新《标准》实施要求的大批优秀音乐师资队伍。而传统的音乐教育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一些基础的知识技能缺乏研究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节奏感的培养、准确歌唱能力的培养、听觉能力的培养、多声部能力的培养、读谱能力的培养、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中合作能力的培养、儿童声音训练及青少年变声期的训练等。如果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仅仅是琴弹得好, 美声唱得好, 这样能解决学校教育的实际问题吗?教师的角色不能是等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才培养, 这样学生在学校学习是盲目的。改革后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 首先是把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培养, 并为学生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 使他们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 为学生创设特殊的环境, 使学生向教师专业发展。同时, 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改革, 使学生感到:既是学生, 又是未来的教师。教师不仅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教授给学生, 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言传身教地去影响学生。所以,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未来的教师要加强人格和道德修养培养, 更好地适应基础音乐教育。

2.重视培养青年教师

尽管近年高师音乐系科的师资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 一些院系师资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 教授、副教授的年龄偏大, 没有提供必要的条件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 忽视学科队伍的梯队建设, 师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3.形成合理师资结构

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 重点培养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 有一定教学科研实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使他们尽快成长, 对于其中的优秀人才, 破格地让他们担任学科负责人, 尽早地完成新老交替工作, 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总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培养出适应中小学《标准》要求的音乐教师, 这将是高师音乐系科今后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改革实践中, 结合新的音乐课程标准, 不断摸索探究, 大胆改革, 为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而努力。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理念已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新《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所以, 高师音乐教育应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及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合理整合, 使之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相适应, 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

关键词:高师音乐,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师资培养

参考文献

[1][美]内特尔.音乐民族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J].中国音乐, 1995, (3) :50.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J].中国音乐教育, 2002, (1) :5.

音乐基础教育 篇5

我国的音乐教育中缺乏对其文化属性的思考,为此,需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充分意识到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将音乐教育纳入整个文化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文化观,要将社会音乐文化中的积极、正面的因素纳入音乐教育之中,并在对音乐文化属性的深入认识下,寻求解决音乐教育问题的对策与路径。

3.2在音乐教育中融入社会音乐文化内容

流行音乐文化体现出社会共同价值的追求,在音乐教育之中要正确辨析流行文化,吸取流行音乐文化的精髓,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引导学生正确辨析积极与俗媚、大众与低俗。如:网络流行歌曲《老婆最大》,其旋律简洁明快,然而其内容却不免陷入低俗和过于直白化。而《青藏高原》等流行歌曲却显现出鲜明的音乐文化特色,蕴含有深远的文化涵义,值得在音乐教育中加以研究。在音乐教育中还可以将民俗文化纳入其中,要深入挖掘民俗音乐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要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中独特的发声技巧和歌词涵义,实现伟大民族文化的传承。

3.3要重视音乐教育文化的辐射效应

音乐教育文化体系应当体现出开放性,要在多元音乐文化的潮流趋势下,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要对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不仅注重于音乐演唱技巧的训练,而且还要传输社会音乐文化内容,寻求更为宽泛的对外渠道,将音乐教育建构于校园、家庭、社区、协会之中,形成音乐教育文化的全社会辐射。4结语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研究是重要的课题,它在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下,可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在社会音乐文化积极地融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实现音乐文化的全方位辐射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邹如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阅读”与“对话”原则[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6.

[2]王仲才.社会音乐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3]蒋雪.我国城市社区音乐教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4]黄河.周代音乐教育对我国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5]李莹.早期音乐教育的情感语境何在[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

音乐基础教育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哲学;发展趋势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心理和性格发展与完善、智慧的启迪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乐记》中提到:“大小相成,终始相声,唱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音乐可以唤起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使人们获得经验和分享愿望,是真正的内涵艺术,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对音乐教育有着足够的重视。

一、音乐教育的理念

音乐教育因为其特殊性,不能像教自然科学知识一样,利用死记硬背等灌输性的方法讲解,也不能像我国一些民间艺术一样口传身授,更不能像乐器教育一样注重技巧训练。音乐是对声音的重新组合,教育主要是以感受、体会、学习模仿以及师者传授等方式,同时要注意形体表情与声音的配合。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于培养音乐的感性和音乐的审美上,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感悟和享受。音乐往往包含有大量的文化内容,因此加强相关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以及民族特点的了解,会让学生对音乐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当今,国内外对音乐教育要注重与自然社会相结合,突出抽象的概括能力,促进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双重发展。

二、西方音乐教育的发生和发展

18世纪以前西方音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以贵族的娱乐为主,包括一些艺人谋生的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可以将音乐变成日常生活的休闲方式;音乐教育也从开始的口口相传变成系统的学院教育,并且随着对音乐的理解不断加深,音乐教育形成了一个大的综合性理论,衍生出很多交叉学科,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音乐教育哲学和音乐教育法两部分。

1.音乐教育哲学

西方社会目前对音乐教育哲学主要分为本体价值观和非本体价值观以及音乐教育的实践功能价值观。在音乐教育的本体和非本体的价值观中,主要以伦纳德·迈耶和贝内特·雷默为代表。伦纳德·迈耶认为,音乐的所有外部的特征、概念、表情、形体等,都是他律的。在表情论和所指论中,相互交替发生。他强调音乐教育的先验重要性,认为与自然科学知识相比,音乐是艺术的隐含形式,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感受并理解。而雷默认为音乐教育要学习音乐自身的形态和学科,进而达到审美的感悟和体会。他倡导的音乐教育哲学主要体现在自律上。在音乐教育的实践功能价值观中保罗·哈克提倡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他认为音乐有着两面性,它可以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使道德缺失产生消极作用。因此,严肃对待与音乐关联的社会问题,不能只追求音乐艺术的创作和美感,而忽略社会的现实问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来正确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成长,对音乐的功能有着正确的理解。大卫·艾略特提出音乐学习的重点在于实践,以音乐表演为主亲自参与其中,通过表演来理解和体会音乐,反对雷默的“被动欣赏”学习方法。

2.音乐教育法

在音乐教育法方面,西方教育秉承了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和柯达伊教学法,这些音乐教育法成为早期音乐教育的基础教学方法,他们提倡通过肢体、大脑和想象来参与音乐学习,强调学习的氛围和激情,通过活灵活现的响应性表演来体会音乐的魅力和内涵。通过这些方法的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激情,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热情。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音乐教育法,开拓了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比较音乐教育认为音乐的属性是客观的、多元化的。音乐可以由客体自行体会、想象、延伸、创作和概括,它的价值体现在通过音乐来使观众感受到音乐的价值,必须是发展和变化的,音乐的核心目的是提高音乐质量和素质。这种素质音乐适合于多元化的人群,是目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西方音乐教育有着多元发展,百家争放,百家齐鸣,并且都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与时俱进。

三、中国音乐教育的产生和现状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了唤醒中国民众的觉悟,宣扬爱国主义情操,开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很多新式的学堂。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提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引进了“学堂乐歌”等新鲜的音乐教育方式,对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之洞1903年在南京成立两江师范学院,第一次把音乐教育作为主科教育之一,开创了音乐教育的先河。此后各种学堂的音乐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27年中国第一个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成立,这是音乐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将传统音乐教育发展成了专业音乐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培训机构相继成立,音乐教育的课程也有了明显改善,音乐教育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但是由于我国的音乐专业教育起步晚,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国内的教育主要还是单纯技巧方面的培训,说明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作用还未有充分的研究和认识。目前我国大量音乐教师存在重视学术轻视教学的问题,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是教师对职称的需求,在现行的中国大学职称制度下很多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忽略了对学生的教学研。同时从采纳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开始,很多音乐课程多年不变,教学方式也多年如一。音乐教育对教授者的品味、知识结构、文化涵养和素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大量勇于奉献、能吃苦、有着较高层次的音乐教师队伍来填补我国音乐教育的空白,把音乐教学当做一种理想信念来追求。

音乐教育理论上的空白一直禁锢着我国音乐的发展,因此,研究音乐教育理论是当前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主要原因是长久以来一直把音乐教育当做技巧性训练的课程,着重培养音乐的实践性使教育工作者都忽略了理论的重要性;对审美和欣赏概括不清或描述含糊,使理论对音乐教育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把对音乐的追求和欣赏,错误地认为是部分上流社会独享的精神财富,忽略了音乐的大众性,使音乐教育滞后。从长久来看,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是音乐教育提高的关键。

四、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回顾中国和西方的音乐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我们需要思考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趋势如何?怎样才能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

1.大众化的音乐教育

音乐可以激励人民向前进步,可以团结人民群众,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但是如果错误地引导,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从一个民族对音乐的欣赏和掌握的水平,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素养,而大众普及音乐文化的程度能判断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水平。因此,我们要在发展专业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在民间普及更多的音乐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和享受。

2.专业化的音乐教育

除了人民大众耳熟能详的音乐外,我们同样需要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的专业音乐人才,因为音乐人才的专业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的指标之一。因此,需要提高专业音乐学院的学术水平,丰富教学理念,增强学术间的交流。同时还要扩大音乐人才的培养,使更多的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也愿意献身于音乐事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专业音乐教育,还要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3.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培养

目前的高等师范院校和音乐学院的学生都是中国未来音乐教育的基础和人才,因此,要提高这些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必须加强音乐师范学生的培养。培养的理念不仅要掌握教育心理学和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文化底蕴,努力研习有交叉和渗透性的学科。这样培养出来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承担培养下一代音乐人的重任。

4.音乐教学理念的培养

关于我国未来音乐的走势,国内有很多意见,有人建议全盘西化,有人建议大力发展民族音乐。平心而论两种观点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但也都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很多教育工作者有这样一个理念,在人民群众感受民族音乐的熏陶,提高民族自豪感的同时,积极吸取西方音乐教育的优点和可取之处,将两者结合发展,提高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3]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4]管建华.对以音乐为基础的中学综合艺术教育课程的思考[J].中国音乐.

[5]樊祖荫.多元文化与21世纪的音乐教育改革[J].黄钟,译.武汉音乐学报,2001(1).

注:本文为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立项项目:音乐新课程标准观念下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观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YWB063),研究成果,本项目得到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基金资助;同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项目:新课标体系下江苏省苏北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其研究(D/2008/01/183),阶段成果。

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教育 篇7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

任何一种文化, 首先是民族的, 然后才可能是世界的。音乐是文化之灵魂,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华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形式之一, 同哲学、军事学、文学、伦理学、宗教等其它中华文化一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无愧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长久不衰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保护好民族音乐, 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作为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民族音乐, 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 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 需要在不同的时代里继承和发扬。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担忧地提到:“西方音乐在流行的层面和在古典的层面上日益占支配地位, 以至中国的传统音乐面临着不受重视乃至灭亡的危险。”这提醒我们:传统音乐的存在,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没有自己的东西, 在国际上就无地位可言, 振兴本民族音乐文化, 让中国音乐在世界上重放光彩, 这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生是一个接受能力较强的群体, 是传承民族文明的最佳人选, 学校是人才培养基地, 应该担当起传播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 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热爱祖国的合格人才, 对民族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一、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国近二十年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 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较少, 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 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 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趋之若鹜。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 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流行音乐充斥着中小学音乐课堂, 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青年学生只知道超级女生、超级男生, 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 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从我国近几年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可以看出, 相当一部分在综合素质测试中竟不知什么是山歌、号子、分不清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这些都能反映出我国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极其缺乏了解, 加强音乐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专业艺术院校招生和业余器乐考级中, 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惊人的悬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数在校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都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 甚至对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持排斥态度。

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音乐教学。致使音乐教育无法执行教学大纲, 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教学科研不足, 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模式没有改变, 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就像我们的母亲河每年断流一样, 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也出现了断流, 濒临绝灭。

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 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早在20世纪初, 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伊就认为, 学校音乐教育要牢固地建立在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 民族音乐是引导青少年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 是培养青少年热爱民族音乐、培养好的艺术趣味, 继承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 “发展民族音乐教育, 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 陶冶学生情操, 增强民族意识, 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 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怎样落实呢, 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 为民族音乐教育创造条件

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学校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 确保民族音乐教育的顺利实施。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欣赏和体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情感,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带领学生多接触中国传统民族音乐, 让他们热爱自己的音乐文化, 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加强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美, 提高把握民族风格作品内涵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完成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而现在一些高校在音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不被重视, 民族器乐仅列为选修课, 以至于不少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学了四年却不会弹奏一件民族乐器。这种教学体制造成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疏远, 情感淡薄。这必然影响民族音乐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师队伍中, 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这对开展民族音乐教育, 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艺术, 无疑是有害的。因此, 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进行教师培训, 加强音乐师资的民族音乐教育, 以提高其素质, 鼓励、支持和倡导教师们主动学习、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知识, 使其对民族音乐教育充满信心。没有一批懂得并热爱民族音乐的合格师资, 就无从谈民族音乐教育, 所以, 培养、造就民族音乐教育的合格教师, 乃是当务之急。

(二) 以情感教育为主线,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

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 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 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 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 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民歌浩若烟海, 内蒙民歌的高亢悠扬、音域宽广, 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 彝族民歌朴实细腻, 清新动人, 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 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 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 富于舞蹈性节奏, 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 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 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 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 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三) 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 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

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 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 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 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 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 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教师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目, 做到有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怀着由衷的喜悦去吸收民族音乐的营养, 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民族音乐的存在,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没有自己的东西, 在国际上就无地位可言。因此, 学校音乐教育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 将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 引进到音乐教育中来。通过创建民族音乐教育体制、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法积极构建民族音乐教育体制, 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教育氛围, 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了解民族民间音乐, 创造一个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 让校园内响起民族音乐之声, 让民族音乐之花真正在校园绽放。

参考文献

[1]张绍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音乐的保护问题[J], 艺术教育, 2007 (8) :66

[2]周奇迅:西方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迪[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91-94

浅议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 篇8

一、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两者之间的差别

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从教育形式上来看, 学校的音乐教育是一种课堂教育, 然而社会音乐教育属于一种社会活动, 具有娱乐性。从教育管理上来看, 学校音乐教育是由学校教务管理机构、市教育局统一管理、监督;社会音乐教育是由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自行管理。从学习效果来看, 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术水平、以及教学方法等决定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学习效果;社会音乐教育的学习效果则根据音乐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满足程度而定。学校音乐教育具有强制性, 学生是不能完全按意愿或兴趣行事;而社会音乐教育具有灵活性,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 喜欢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

二、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两者之间的关联

虽然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有着诸多的不同, 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必然的联系。学校音乐教育为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可以利用在学校里学习的音乐知识, 激发他们的兴趣, 促使他们通过社会培训机构来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愿望。同时他们通过在社会培训机构学习音乐, 提高了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技能, 不要把学校音乐课变成严肃枯燥的理论性学习, 在学校音乐活动中能到更好的发挥。社会音乐教育教师要积极地与学校联系, 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己, 与学校音乐教育相互学习, 促进音乐教育事业发展。

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 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严重脱节。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不能相互的融合, 减弱了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作用。首先, 学校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对社会音乐教育很少过问。由于升学的压力, 音乐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很难开展起来, 一些喜欢音乐的学生只有通过社会音乐教育来达到目的。学校音乐教育仅仅通过课堂进行教育, 然而在现实中, 青少年接受社会的影响还是比较多的。其次, 许多学校开展的一些课外音乐活动,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音乐尖子生, 同样与社会音乐活动的相脱节。最后, 社会参与到学校音乐教育的程度不够, 一些社会支持学校音乐教育的机构管理分散, 不够典型, 与学校音乐教育没有关联。社会各界没有对音乐教育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对策

1. 提高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的意识

在我国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都应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意识, 例如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众歌曲、请社会音乐工作者来学校进行表演、交流等等,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社会音乐生活的认识和辨别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意识, 使学生的音乐生活不断丰富、更加多彩。

2. 加强广大媒体的力度

在信息化社会中, 人们获得音乐信息、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很多, 例如音乐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音乐逐渐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媒体给人们带来便利, 同时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应控制和管理对相关媒介传播内容, 使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

3. 充分发挥社会设施机构的作用

目前我国音乐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 人们参加培训班的热情只增不减, 大家认为在学校里无法满足获得更多艺术方面深层次地造诣, 因此他们选择社会培训机构, 如青少年宫、群众艺术馆、私立音乐学校和各种音乐学习班等。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 将在学校中学习的音乐知识与在校外获得的音乐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获得完美的统一。

4. 充分发挥社区与家庭的作用

社区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部分, 它密切联系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新课标中同样强调学生参与社区和社会活动, 如感受和关注生活中的音乐、主动参加社区和乡村的音乐活动等要求。社区和家庭音乐教育的参与, 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我们应该把社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密切联系起来, 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要通力协作, 相互融合, 提高人们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相互融合的意识, 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需求也不断提升, 文化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素质教育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学生学习科目的种类、学生数目、学生素质等方面全面提升, 人们已开始不满足于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选择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 音乐教育也是如此, 音乐文化需求有本质的提高。笔者针对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两者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以达到两者之间的融合。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融合

参考文献

[1]王萍.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1, 9 (3) .

[2]尹红红.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形成合力[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6, 11.

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与近代音乐教育 篇9

一、留学与办学

萧友梅, 字思鹤, 广东象山人, 出生于书香世家, 其父是私塾的教师。萧友梅5岁时, 随父定居澳门, 在当地一所新式学堂接受教育, 此后又转入广州著名的时敏学堂学习。时敏学堂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影响下所创办的, 1901年萧友梅随时敏学堂的校长邓家仁一同前往日本留学, 萧友梅先后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 以及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1906年, 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同盟会, 由于孙、萧两家是世交, 在孙中山的介绍下, 萧友梅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萧友梅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 回国后参加了清政府所主持的留学生考试, 并且获得了“文科”举人的头衔, 第二年被任命为清政府教育部的“视事”。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 孙中山推翻满清政府, 成立中华民国。由于和孙中山的特殊关系, 萧友梅被任命为孙中山的秘书。同年, 孙中山在袁世凯的诱逼下, 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 萧友梅旋即南下广州, 在胡汉民所主持的广东省都督府教育司中担任学校科科长一职。胡汉民是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 此后一直是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负责官员之一, 胡汉民与萧友梅有着较为深厚的友谊, 一直支持萧友梅的教育工作。随着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 萧友梅审时度势之后, 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深造。当时的德国是世界音乐中心之一, 莱比锡更是音乐圣地中的圣地, 萧友梅选择了当时著名的莱比锡音乐学院, 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萧友梅在留学期间, 不仅完成了所有的音乐课程, 并且掌握了高超的作曲技巧, 1916年萧友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其所撰写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更是引起了德国学术界的广泛兴趣。

毕业之后, 萧友梅始终关注国内形势, 1920年他选择回国, 很快便开始着手音乐教育工作。凭着过人的资历, 萧友梅被任命为民国教育局的编审员, 此外还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的主任。在此期间, 萧友梅着手编写了一批适合中小学使用的音乐教材, 其中较为著名的作品有《乐学研究法》 (1920) 、《和声学纲要》 (1921—1922) 、《今乐初集》 (1922) 以及《新歌初集》等, 这些作品中不仅有音乐理论方面的, 也有歌曲方面的, 填补了当时音乐教育中的多个空白。

1922年, 在萧友梅的建议下, 蔡元培将北大音乐研究会改组为北大音乐传习所, 这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学音乐专业教学机构, 萧友梅被任命为传习所教务主任, 负责教学质量监督工作。在任教期间, 萧友梅组织成立了一支管弦乐队, 由于人才紧缺, 乐队连同指挥萧友梅一共才只有17人, 麻雀虽小, 但这支乐队在五年时间内, 共演出四十余场音乐会, 演奏了包括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等世界级音乐大师的作品。在萧友梅的奔走下, 北京当时的高等学府, 基本上都成立了音乐系。萧友梅多年苦心经营, 随着奉系军阀张作霖入侵北京, 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泡影, 无奈的萧友梅只能南下寻求新的发展。

1927年在时任民国教育局局长蔡元培的支持下, 民国政府终于同意了萧友梅创办国立音乐院的计划, 但是创办的过程也极为艰辛。首先是经费问题, 根据萧友梅的预算, 以每年招生五十名学生, 学制五年, 每年的教学经费约在3000元左右, 此外学校的建设费用约在6万元, 尽管教育部是满口答应, 而财政部则以各种理由推诿。萧友梅对此深感无奈, 在时任国民党上海市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杨杏佛的帮助下, 获得了第一笔资金, 总计3000元, 凭着这笔微薄的经费, 萧友梅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国立音乐院起初租用了陶尔斐斯路56号作为校舍, 此后由于经费问题, 数次搬迁, 一方面由于音乐长期以来不受社会重视, 另一方面由于错过了开学期间, 公告发出之后, 少有人问津, 最后在蔡元培担任校长的噱头下, 吸引到二十多人, 实际上学校一直是由萧友梅全权负责。

经费问题始终困扰着学校的发展, 甚至严重影响到学生与学校的关系。1926年6月学校发生了学生罢课事件, 萧友梅为此被迫辞职, 但是仍旧多次要求教育部免去罢课学生的责任, 保留他们的学籍。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萧友梅的请求并没有得到重视, 冼星海、蒋凤之、陈振铎等人最终还是因为学潮问题受到牵连, 被取消了学籍。1929年蒋梦麟再次聘请萧友梅担任音乐院院长。此时, 由于国民政府修改了《大学组织法》, 音乐院在该体制中具有了合法性, 因此在经费问题上有了一定的保障。萧友梅在担任校长期间, 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发展学校的教育, 最终使其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音乐专科学校。

二、音乐救国

1940年12月31日, 年仅56岁的萧友梅先生因肾脏细菌感染去世。纵观萧友梅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 他将自己满腔的热血和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音乐。总结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 可以归结为四个字, 那就是“音乐救国”, 萧友梅自幼受维新思想的影响, 有着强烈的兴亡意识, 此后又加入了同盟会, 从事资产阶级革命工作。因此, 萧友梅是具有革命思想的。不过, 他的革命具体表现在音乐领域方面, 而不是政治领域。在音乐和政治两者之间的关系, 萧友梅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 萧友梅认为自古以来, 音乐就是为政治服务的, 无论是在中国, 还是在西方, 这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在《歌社成立宣言》一文中他说道:“吾辈为适应时代需要而创作新歌, 为适应社会民众需要而创作新歌, 将一洗以前奄奄不振之气, 融合古今中外之特长, 借收声词合一之效, 以表泱泱大国之风。”由此可见, 在萧友梅的心中, 音乐不是一种娱乐工具, 而是一种政治工具, 是树立民族和国家形象的最佳工具。因此, 音乐教育是一种政治教育, 是国家教育体系中所不可或缺的。的确, 西方音乐享誉世界, 对于树立和传播西方国家形象产生了极为深远的作用。贝多芬、肖邦、海顿等等西方音乐大师, 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通过音乐这种形式不断地被传递下去, 被放大, 从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爱国意识, 这是西方强大的根源所在, 也正是这种理念推动着萧友梅不断前进。

萧友梅的教育工作与音乐创作与当时的政治事件始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说萧友梅一直关注着国家局势。五卅惨案发生后, 萧友梅创作了《国难歌》、《国耻歌》, 音乐不仅是作者表达愤慨的工具, 同时也是攻击的武器, 通过音乐的形式, 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民族的危亡。九一八事变, 萧友梅立即组织学生为抗日军募捐, 在当时学校经费困难的情况下, 萧友梅师生共筹集了一千多元支援前线抗战。此外, 萧友梅连夜谱曲撰写了著名的《从军歌》, 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萧友梅并没有离开上海, 也没有离开学生, 仍旧坚持在教育的第一线, 在萧友梅看来, 坚持从事教育工作, 本身就是一种抗日行动。1937年, 刚刚新建成的音乐院遭到了日军的空袭, 学校毁于一旦, 萧友梅为此痛心不已, 但是并没有就此意志消沉, 而是积极组织, 恢复教学工作。南京沦陷后, 汪精卫政府曾试图拉拢萧友梅, 对其威逼利诱, 此时的萧友梅尽管贫病交加, 且环境险恶, 仍旧坚守住了民族气节, 矢志不渝。由此可见, 萧友梅的坚定信仰与爱国情怀。

三、历史贡献

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音乐专业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萧友梅作为一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可以说将自己全部的才华都用以塑造近代音乐专业教育。从北大传习所开始, 萧友梅就开始了音乐教育专业化的宏伟事业, 可以说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内, 这一直是他一个人的事业。从当时社会、政府对音乐教育的态度来看, 蔡元培之所以会愿意在北大搞音乐传习所,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萧友梅。和蔡元培一样, 萧友梅也是一个具有纯粹教育理想的人, 两者都是淡泊名利的知识分子, 因而惺惺相惜。北大传习所的成立, 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专业教育时代。在此期间, 萧友梅成立的管弦乐队免费为师生、市民演奏西方音乐大师的著名作品, 对于普及音乐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提升了当时作为政治中心北京的文化品位。

从音乐理论方面来看, 萧友梅的贡献也是颇为巨大的。萧友梅所著的《和声学》、《普通乐学》填补了国内音乐理论界的空白, 这些作品直到今天都是中国现代音乐理论的奠基之作。《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等著作开创了中国音乐比较学的先河。《中国历代音乐沿革略考》则是系统性地介绍中国历代的音乐及音乐教育, 开创了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先河。

萧友梅在上海创办的国立音乐院, 尽管一直存在着经费紧缺的问题, 但是萧友梅始终凭借着一己之力, 勉强支撑。萧友梅并没有因为经费问题, 而降低教学质量, 反而花费重金聘请当时世界级著名钢琴家查哈罗夫担任音乐院的钢琴教师。起初, 查哈罗夫并不愿意来音乐院执教, 因为这所学校并没有什么名气, 但是他被萧友梅的执著精神所打动, 1929年至1942年期间, 查哈罗夫将自己的艺术与生命都奉献给了这所学校。1930年, 萧友梅又力邀留美音乐家黄自担任音乐院教务主任一职。正是在萧友梅的不懈努力下, 国立音乐院成为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发源地, 学校培养了一批在近现代史上享有盛誉的音乐家, 例如冼星海、贺绿汀、丁善德、喻宜萱等。此外, 国立音乐院是按照西方音乐学校体制所建立起来的, 是第一个具有完整体制的音乐学校,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音乐专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4]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篇10

从当前国内各大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来看, 民族音乐并没有占据主体地位。我国的音乐教育多采用西方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大多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主, 这样就致使学生在理论上与创作上都会有意无意地以欧洲音乐为题材进行模仿、创作;同时, 在感情和价值取向上也会出现重西轻中现象, 在心理上就把民族音乐放到了附属地位。这些现象不仅不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而且也不利于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 必须让高校师生们明确意识到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师生们介绍民族音乐的巨大作用:

一、有助于青少年审美情趣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过程中, 许多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审美观念上迷失了自我, 他们甚至将一些低俗、腐朽的东西作为“美”去追求。当前我国音乐界也产生了一些低俗的音乐作品, 由于这些作品多为流行歌曲或者网络歌曲, 所以在青少年之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这就对青少年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产生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民族音乐大多历史悠久, 融入了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美好品质, 音乐风格积极阳光、催人向上。青少年正处于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 对他们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自觉排斥低俗腐朽价值观、审美观的影响, 培养他们追求真、善、美的审美情趣。

二、增强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发达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民族精神决定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民族精神, 代表着本民族最优秀的精神品质。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 是一个民族长久发展的生力军, 因此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应该特别注意加强民族精神的宣传和培养。民族音乐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以它轻盈欢快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各民族人民的喜爱, 在各民族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在青少年音乐教育中开设民族音乐课程, 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们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近年来随着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部分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音乐和低俗音乐的传入对我国音乐氛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对青少年开展民族音乐教育, 利用民族音乐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他们避免不良音乐的影响, 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音乐不仅仅是一门音乐艺术, 它更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民族文化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和文化形式, 它只有在频繁的交流和传播中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下去, 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度, 也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经过五千年的沧海桑田, 民族音乐通过自身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近年来欧美文化、日韩文化的传入和盛行, 我国的民族文化逐渐有趋于边缘化的趋势。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青少年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可以让他们学习到民族音乐的精华和内涵, 进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他们意识到我国民族文化对他们自身思想道德培养和未来人生发展的重大意义, 促使他们自觉地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重任。

结语

民族音乐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音乐艺术, 对我国音乐艺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青少年当中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情趣, 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 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可见, 民族音乐教育在我国当代音乐教育中有着重大作用, 必须予以极大地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君仁, 王冰.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 2011, 2.

[2]刘茜.试论高校音乐专业民族音乐教育[J].商情 (科学教育家) , 2008, 2.

[3]梁璐.浅谈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措施[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上一篇:变压器优化运行下一篇:中职秘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