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讨教学法

2024-08-30

案例研讨教学法(精选十篇)

案例研讨教学法 篇1

1 案例教学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主要包括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系统讲述每一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之后, 适当举例说明。由于多元统计分析理论包含的数学公式繁杂, 涉及的内容广泛, 而且数据庞大, 学生处理问题的时候会感觉无从下手。虽然教学改革使得很多问题可以借助统计软件处理, 效果有所提高, 但学生仍然被抽象的原理所困扰。

案例式教学法始创于美国哈佛商学院, 其科学性、创新性已经被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认同和接受, 并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1]。统计案例教学法, 就是根据统计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统计课程中实际案例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 通过例题讲解渗透知识点,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 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用于应用性特别强的多元统计分析课程, 效果尤其明显。

2 石油案例教学特点

首先, 统计案例素材来自于石油院校的各院系的真实课题。整个解题过程涉及到大量的专业背景, 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将统计教学培养和专业教学培养结合起来, 对于学生将来就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其次, 案例分析是进行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辨析并得出自己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活动。以石油为背景的案例教学过程, 不仅可以作为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主体, 还可以作为各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课题, 同时也可以为毕业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 任何一个统计问题都需要论证和检验,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所选择的案例, 结果都是客观存在的, 这就促使学生思考自己所做的结论是否具有可行性。如果学生所得到的结论比预期的结果要好, 就可以适当考虑统计模型的可行性及与原始结论的差异性。

3 案例教学分类

依照案例性质可分为解题型、分析型。解题型是指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统计原则和具体方法而采用的教学案例, 其特点是通过实例性习题、例题进行具体的计算, 简单地体现出多元统计学中的原则、定义、原理和方法。分析型案例是指由教师提供背景和材料, 并具有明确针对性地提出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研究问题存在的状况、条件以及问题的发展演变趋势, 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依照案例内容多少可分为专题型和综合型。专题型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问题的某个方面的案例, 也称专门型案例。综合型案例是对统计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或分析, 涉及范围广泛, 知识点含量多。综合型案例的特点是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4 案例式教学法三个步骤

4.1 提出问题。

案例教学当中的案例必须具备真实性、可操作性、知识体现性这三个要素。真实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开阔学生的眼界, 同时为将来处理实际问题做好有效的前期铺垫。可操作性是指案例应该有合适的解决办法, 结果不能含糊, 整个过程尽量思路清晰。知识体现性是充分考虑到我们的目的是教学, 因此选择案例时候需要挑选能充分体现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知识点的案例。

4.2 解决问题。

整个过程的主体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于陌生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案, 作为教师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去讲解, 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总结利弊, 再借助统计软件向学生演示, 讲解问题的整个过程。讲解的同时注重理论的渗透和方法的总结。

4.3 实验操作。

通过案例的演示, 明确具体要求, 由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 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白己的意见, 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讲评, 并介绍在其他问题中的实际应用, 以利于学生知识的升华。

5 结论

传统的教学法虽然加入了统计软件的操作, 却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角, 从问题入手, 带着思考去学习一项新的知识和技能。针对石油院校的特殊背景, 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 油田的海量数据为多元统计分析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大量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案例。要将理论教学和研究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实现多元统计分析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 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扎实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角的度量》教学案例研讨 篇2

〖教学过程〗

课开始时,教师出示两组角(如图)。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思考片刻,开始发表意见。

一位学生首先站起来说:“第一组中的两个角∠1<∠2,我是用眼睛看出来的。因为第一组中的两个角差别较大,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大小。

对于第二组中的两个角,学生的意见就不一致了,他们有的说∠1大,有的说∠2大,一时争执不下。这时,教师问了:“你们有没有办法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呢?”这时,一位学生提议按书上的方法,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他的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学生反对:“老师是把比较的角画在黑板上的,拿不下来,怎么比呀?”这就是教师所预期的结果,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准备导入新课。教师微笑着,故意用设问的语气问:“对呀,怎么办呢?”这时,有个怯生生的女声从后面传来,“老师,可以用尺子量角。”虽然小女孩的声音显得那么的微弱、不自信,但全班同学都听到了,也都愣住了。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说话的小女孩。教室里寂静了片刻,接着就乱了起来。大多数学生表示反对,他们有的举着双手,大声嚷嚷:“错了,错了。”有的用轻蔑的,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怎么用尺子量角呀?”一些学生则静静地思索着,他们挠着头显得半信半疑。争论一时没有结束,胆怯的小女孩看着这场面,像自己说错话似的,不好意思地低着头。

教师整顿了一下乱哄哄的教室,请那女孩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开始小女孩表现得非常的被动,在教师的再三鼓励下,她迟迟疑疑地走到黑板前,用结结巴巴的语言,说出个大概。她边说,边画。意思是:从角的顶点出发,沿角的两边量出相等的一段距离(比如都是1cm),作个记号,用尺子把作记号的两点连起来,再量两点间的距离,距离长,角就大;距离短,角就小(如图)。

教师带头给女孩鼓掌,非常高兴地拍着她的肩膀,连声说:“好,好,真不错!”女孩满脸通红地跨着大步走回自己的座位。在同学叹服的眼光下穿行着,她心里一定很得意。教师告诉学生,她的方法是对的。至于什么道理,请大家课后去探讨。同时告诉学生,只要认真学习,等升入中学、大学后这些道理大家就明白了。然后,转入新课,“今天大家学习量角所使用的一般工具―――量角器。” 〖案例点评〗

用尺量角的方法可以用中学数学中“圆心角定理”来解释。说明如下:如图所示,∠1是圆O的圆心角,根据“圆心角定理”,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所以弧AB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1的度数。当弧的度数大时,它所对的弦AB就长,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也就大;反过来,结果就相反。

这件事使我们认识到,每一个小学生,不管他的学习成绩好不好,不管他的性格是开放的,还是内向的,他们对于同样的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可能是一般的,也可能是独特的;当然也可能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最重要的是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只有这样,小学生的潜能才有可能释放出来,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积极意义的。

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这种作用如果发挥不到位的话,即使有“精彩”的苗头,也会“一纵即逝”。

〖思考与讨论〗

案例研讨教学法 篇3

一、具体体会

(一)以分工合作的形式,构建起了“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网络

这项课题研究省里的总课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荆门市承担的子课题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案例研究》,“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包含四个方面内容: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荆门市又将其细化分解为七个方面的内容,市直6所学校承担平面图形与测量的研究任务,钟祥市2所学校承担立体图形的研究任务,京山县、沙洋县6所学校承担位置、观察物体、图形与变换的研究任务,东宝区、掇刀区4所学校承担角的研究任务,今天进行现场汇报交流的6所学校基本涵盖了这些研究内容,通过这样进行分工协作,就构建起了一个研究框架与网络,支撑起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案例研究这个课题,这样安排非常科学合理。

(二)以案例研究为手段,探索出了“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1.石化一小课题组通过创新性研究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探索。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这一案例中,石化一小的老师们创新性的设计学具3组9根小棒(颜色相同的长度相同),让学生摆三角形,然后通过旋转、平移得出3个三角形完全重合,也就是全等,再让学生摆四边形,同样比较发现虽然边的长度固定,但摆出的大小、形状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固定了,形状与大小也就完全确定,这就是它的稳定性。

2.钟祥市实验小学课题组通过专题式研究对立体图形的教学形成有效策略。从“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几何概念教学采取的策略是层级推进。首先是直观展示,感知概念。如教学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通过实物教学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初步感知面、棱、顶点。其次是动手实践,理解概念。通过动手操作,制作长方体框架或模型,学生会做,说明他们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再者是空间想象,内化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系统地呈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空间关系,让学生建构一套关于长方体特征的思维体操,将概念深深印在脑海中。最后是解决问题,巩固概念。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3.市实验小学课题组通过对比式研究探索有效教学策略。他们研究的是“圆的概念教学”,学校课题组采取的是“同课异构”这种对比式研究办法,由多位实验教师分别执教“圆的认识”这一课例,来探索不同的设计,哪一种或哪一点更适合教学实际,更为有效。

4.沙洋县高阳小学课题组通过反思性研究进行有效性教学探索。学校课题组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反思、研讨,促使课题研究走向深入。如在“位置与方向”这一课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温故知新,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策略准确地把握了确定位置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

5.石化二小课题组通过问题式研究对长度、面积单位概念教学进行了有效探索。他们针对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忽视概念的实质,注重结论的记忆,仅以课本知识为导向,割裂了系统间的概念等进行了一些典型课例的研讨,形成了诸如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等有效策略。

6.东宝区象山小学课题组通过实践性研究形成角的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按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四环节展开教学。

(三)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在“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中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

课题研究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在师生的发展上,从今天现场汇报以及通过课题资料展示的学校情况看,通过两年多的研究,真正落实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研究理念,课题学校的师生都在研究中成长、发展。

二、几点建议

一是注意课题研究的真实性。现在教师对课题研究要么是应付型研究,认为课题研究是负担,纯粹完成任务;要么是功利型研究,研究时不做事,结题时要挂名。其实课题研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相当有利的,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研究越来越懈怠,专业发展就不够,专业化程度就不高。如果我们做研究型教师,同样可以越老越值钱。2012年2月份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老师们可以对照标准看一看,自己有多大差距。同时也希望老师们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在研究中促进个人专业成长。

二是注意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普适性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研究的结论要具有一般性,能普遍适用。但我们各课题学校研究出来的一些结论还是个案式的,零散化的,没有形成系统的,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应将各子课题实验学校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形成几何概念教学中某一领域的有效教学策略,如图形的认识有效教学策略,图形的测量有效教学策略等,甚至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整个几何概念教学的共性的有效教学策略,这些研究成果拿出来别人就可以借鉴、推广、应用。

三是注意研究报告撰写的规范性。结题报告是在收集和整理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提炼,形成结论,升华为研究成果的过程。一般包括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与主要过程、课题研究的成果、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该研究的未来展望等。

案例研讨教学法 篇4

化工安全概论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课程, 是一门总论性的课程, 主要向学生阐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问题, 如危险化学品分类和性质、化工厂设计和工艺操作安全、防火防爆、防腐、压力容器安全及系统安全分析和评价等。由于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宽, 内容杂乱琐碎。通常“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要求教学方式有所改变, 笔者尝试案例研讨教学法。

案例研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旨在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现代学习观。鼓励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过程, 对照课程中的内容分析案例、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

一、实施案例研讨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案例研讨教学法, 选用教学内容中的典型性案例, 通过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并提出解决方案,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对于实例的分析,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 转变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2]。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 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 辅之以案例研讨的形式来拓展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内容死板、学生兴趣缺乏的缺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创新能力。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当中, 特别是美国, 案例研讨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3]。

在目前科技的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 大学不仅仅是“职业培训班”, 更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 着重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化工高级人才[4], 专业课教学的重点不再仅是知识的传授, 因为知识随时都可以学到, 特别是当前信息和互联网如此发达, 任何新知识, 都可以快速地检索到。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世界, 特别是对于涉及问题众多的化工安全, 采用案例研讨式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疑具有独特的优势与现实的意义。

二、教学案例的设计与选取

化工安全概论需要向学生阐述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种事故和职业伤害发生的规律及其原因、防止化工事故及其的严重后果, 既有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 又包括安全管理、技术及工程知识, 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具有综合性、创新性、规范性等特点[5]。由于学生未深入到化工生产第一线, 对化工安全知识及安全问题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 合理的案例设计,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至关重要。

基于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 从夯实专业基础和着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角度出发, 设计研讨案例宜采取少而精的原则, 注重知识的整体联系。笔者在教学的不同阶段, 针对化工安全中的重点内容: (1) 危险化学品管理; (2) 化工职业中毒; (3) 化工设备的防腐; (4) 化工火灾爆炸; (5) 压力容器等, 选定一些典型性的安全事故及预防案例。指导学生结合所学按照自己的兴趣, 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讨案例,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学习与查找资料, 对案例进行分析, 探讨其中的安全问题与预防措施, 制作演讲稿, 进行演示讲解。

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 自主地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 进行整理、综合、归纳完成案例研讨内容。例如对于化工中危害很大的火灾爆炸, 让学生结合化工生产中的案例, 从燃烧爆炸发生的条件确定燃烧爆炸模型的过程中, 需要了解爆炸极限、最小点火能、氧指数等概念, 分析火灾爆炸发生的主要因素, 从而主动地学习防火防爆基本技术措施。

学生在案例研讨的过程中不仅可自主地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 在运用知识的研讨过程中可使知识贯通, 找到琐碎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学习的效果无疑大大提高。通过这些训练, 其今后工作中碰到类似问题, 不会茫然无措, 知道如何寻找问题的关键与解决的途径, 培养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传统的安全工程技术理论外,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 新的安全隐患与防范技术手段也在飞速地发展。案例的设计, 对此也要有所关注。如远程控制系统, 这是毒害性大的反应工艺过程的发展方向, 可以减少操作人员直接接触毒害化学品的危害, 但是如果控制系统出现问题, 也可能由于操作人员因为远离工艺过程, 不能及时地调节系统参数而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再如人体工程学设施, 人体身体很舒服的状态下, 可能出现思想麻痹状态而引发事故。针对各种新技术, 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 避免盲从, 从而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新技术与措施的优势与局限性。

三、实施案例研讨教学的要求

进行案例研讨式教学, 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唯师是从”的师生观, 提倡唯事实、重创新, 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 设法营造学术民主的氛围。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和探索, 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安排一些时间, 主要由学生对所选案例的分析与认识, 进行演讲汇报, 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及点评, 给学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一个舞台。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 通过对别人的演讲的讨论, 也有利于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 开阔了眼界。促使同学间互帮互学、互相促进, 共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在案例研讨教学过程中, 教师课堂上的工作量减少了, 表面上看起来工作量减少了。但是实际上要求教师在案例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研究方面需要做很多的幕后工作。组织好案例研讨式教学, 要求教师有更广泛的兴趣、宽广的知识面, 提高自身知识获取、联系、创新的能力, 也就是说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可以给学生一杯水”, 这也是通常所说的教学相长。

当然要保证案例研讨式教学的顺利实施, 考试评价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对于学生来说,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对学生如何进行评价、考什么、怎样考, 是教学过程的指挥棒。以期末一张考卷为准的考核方式是传统教学的特点, 这容易使学生处于考前突击, 特别是对于化工安全概论这种涉及专业面广、知识分散的课程, 考前死记硬背, 考完就忘的读死书现象, 必然会导致学生今后在面对各种安全问题不知所措, 不知从何处着手解决问题。

采用案例研讨式教学, 需要采用综合考试方式, 将期末试卷考试与案例研讨结合起来。案例研讨的成绩评价可根据参与情况、演讲汇报与讨论效果等, 比较灵活地给予评分。总评成绩, 根据学生和教师的适应情况, 调整期末试卷考试成绩与案例研讨成绩的比例, 可以调节教学的侧重点, 保持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之间的平衡, 整体教学过程更灵活。

总之, 化工安全概论的案例研讨式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去学习与研究,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案例的研讨中, 学生从资料查找、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及汇报演讲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取代, 只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本领, 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摘要:化工生产过程涉及各种危险的化学品与工艺过程, 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工规模不断扩大, 生产的连续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安全教育尤其重要。化工安全概论作为化学工程的专业课, 专业知识面宽, 内容杂乱琐碎。案例研讨教学法通过合适的安全事故案例, 采取类似课题研究的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分析研讨化工过程中一些典型的危害因素, 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化工安全概论,案例研讨教学法,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韩媛媛, 刘勇军.实例教学在化工安全工程课程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 2014, 140 (6) :72-74.

[2]蔡永伟, 许俊强, 全学军, 李军, 陈志.案例式教学法在化工安全概论课程中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14, 136 (2) :85-88.

[3]魏庆琦, 肖伟.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8) :73-74.

[4]陈晋阳, 鄢浩, 朱宪.化工热力学研究性教学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27 (6) :136-138.

案例研讨教学法 篇5

北京教育学院 丁友福

一、本讲讨论的问题

本讲将结合案例探讨静电场一章的教学设计及其实施,包括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学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解决等。

二、课标要求

选修模块选修3-1划分为以下三个二级主题 ·电场 ·电路 ·磁场

本讲属于主题“电场”下的内容,相关内容标准如下

(1)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例1 了解存在可燃气体的环境中防止静电常采用的措施。(2)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知道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3)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理解电场强度。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

(4)知道电势能、电势,理解电势差。了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例2 分析物理学中常把无穷远处和大地作为电势零点的道理。例3 观察静电偏转,了解阴极射线管的构造,讨论它的工作原理。(5)观察常见电容器的构造,了解电容器的电容。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

例4 使用闪光灯照相。查阅资料,了解电容器在照相机闪光灯中的作用。

三、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教材选修3-1第一章的内容包括:

第一章 静电场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电场强度

电势能和电势 5 电势差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7 电容器与电容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本单知识结构如下

库 仓 定 律 电 场 电场力 电场力的功 电场强度 电 势 能 电势、电势差

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 导体的静电平衡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选修系列三适用对象是具有理工倾向的学生,定位是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学习基础物理学的知识,比较注重概念的科学性、规律的准确性、理论的严谨性。技能的规范性;能够对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及其过程中前辈科学家的探研究精神、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有所了解与感悟,并以亲身经历某些物理问题的探究活动加深理解,培养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增强实验观察、逻辑思维的能力,加深对科学的情感,认识科学的价值,培养献身科学的志趣。

场是除实物以外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形式。学生将通过电场的学习加深对于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本模块中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一部分。学生通过电场和磁场的学习不仅要知道电场的基本性质,了解电场规律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要加深对于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

从知识和技能角度,对于静电现象,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课程标准对点电荷的要求是属于“了解”水平,电场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电场对电荷的作用来检验其存在,相信电场也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不作进一步的拓展。

“电场强度”属于“理解”水平,学生应该知道电场强度的定义式,理解其矢量性和叠加性,但对于叠加不要进行繁琐的计算。电势能、电势、电势差是描述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由于在物理学特别是在技术中经常用到电势差的概念,因此,课程标准对电势差要求比较高。在教学中要突出电势差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并会计算使用电势差。尽管课程标准对等势面没作要求,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介绍等势面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电场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课程标准对电容器的要求特别强调其在技术中的应用,教学中应该结合电容器的一些特性,如充放电、改变电容的方法等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体验,并要联系技术中应用的一些实例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过程与方法角度看

理想化方法:借助于逻辑思维和想像力,有意识地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条件,形成理想化的客体或关系的科学抽象方法。点电荷是学生在电学中接触的第一个理想模型,教学时可以把它与质点联系起来,使学生加深对理想化物理模型这种科学方法的认识。通过学习电场线知道另一种理想化方法,模拟式物理模型。让学生知道用虚拟的图线描述抽象物理概念,是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的一种手段。

类比法:根据两个(类)对象间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推出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方法。静电力与万有引力对比,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对比,电势能与重力势能对比。这是一种类比的科学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

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可以通过比较两者的产生原因、力的存在形式、表达式、都属于场的作用等这说明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美,简单、和谐、统一、对称。能够用一种简洁的公式或语言描述或解释很复杂的自然现象就是美。以简驭繁是一种很美的感觉。

教学中还可以介绍物理学家(比如:富兰克林等)对静电研究的卓越贡献,使学生能自觉地把静电与雷电等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精神,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重难点及高考现状

本章教学重点有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理解、电势的概念、电势能变化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理解电势差的概念以及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难点有起电的本质、实验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情况、电势、电势能概念的建立 课标中对“电势能和电势”内容的要求较高,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虽然可以和重力场对比,但是由于试探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同学们对电势和电势能的关系往往去对照高度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会出现电荷在高电势的地方电势能大的观点,而不是去分析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有时还会去记忆一些不必要且容易混淆的结论。电场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电场对电荷的作用来检验其存在,相信电场也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电场线”属于独立操作水平。要让学生知道电场线是为了形象描述电场而引入的虚拟线,知道电场线的意义,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还应该让学生知道用虚拟的图线描述抽象物理概念,是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的一种手段。高考现状

静电场历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高考对静电场专题的考查频率很高,所占分值约为全卷的百分之5到10,试题主要集中在电场的力的性质、电场的能的性质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对于电场这种抽象的物理模型, 学生理解确有困难, 研究和分析具体的静电场问题也是个难点.而静电场作为高考热点之一, 往往集基本概念与思维能力于一体, 有利于区分和选拔优秀人才.纵观近年来高考考查的知识点, 主要集中在电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电场力、电场力做功, 更多地与力学、磁场等知识点结合起来构成综合题, 考查考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试题综合性较强, 充分体现了“ 出活题,考能力 ”的指导思想.。

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第四节 电势能和电势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2)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概念。

(2)学习使用类比方法,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概念和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从功和能量的角度来认识现象。学习以能量的角度认识世界。4.设计理念、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重力势能知识的复习,静电场与重力场的类比有助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类比是人类研究、理解未知事物的一种有效而常用的方法。如果借助于类比的方法,可以将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相比较,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路,化难为易。新课标教材在本章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中也首次提到“重力或引力存在的空间也称为重力场或引力场”将静电场与重力场类比有利于学生知识牵移,降低新学知识的难度。也利于学生对场形成整体概念,学习知识的概括融合,有利于以后力学电学综合问题的解决。重点是即要注意其相似之处,更要明白两者的区别。

相似之处是两者都是保守力场,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都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和电势能可以类比。

区别 对于静电场,验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同学们对电势和电势能的关系往往去对照高度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会出现电荷在高电势的地方电势能大的观点,而不是去分析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跟重物在重力场中的运动相似。不过重物在重力场中受到的力跟质量成正比,因此不同质量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g。但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受到的力跟它的电荷量成正比,而电荷量相同的粒子可能质量不同,因而它们在电场中的加速度可以互不相同。这是静电场与重力场的重要区别。5.教学过程

引入 从能量的角度来研究电场。复习功与能量的关系,重力做功的特点(1)、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与重力做功特点对比 重力做功:

如果小球从A到B沿斜线向下运动。沿斜线运动距离是|AB|,这一过程重力做功是WG=mg|AB|cosθ=mg|AM|;

如果小球沿AMB折线从A运行到B在线段AM上重力做功W1= mg|AM|,在线段MB上重力做功W2=0;所以整个过程重力做功WG= mg|AM|。如果小球沿任意曲线A运行到B,可以用无数组和重力平行和垂直的折线来逼近该曲线,只有移动方向与重力平行时重力做功,垂直时不作功,与重力平行折线长度之和等于|AM|。整个过程重力做功WG= mg|AM|。结论:重力做功只与物体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有关路径无关,与物体经过的路径无关。

静电力做功:

试探电荷q在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由A点移动到B点。如果电荷q从A到B沿斜线运动。q受静电力F=qE,沿斜线运动距离是|AB|,静电力与位移夹角始终是θ,静电力F做的功是W=F|AB|cosθ=qE|AM|;如果电荷q沿AMB折线从A运行到B在线段AM上静电力做功W1= qE|AM|,在线段MB上重力做功W2=0;所以整个过程静电力做功W= qE|AM|。如果电荷q沿任意曲线A运行到B,可以用无数组和静电力平行和垂直的折线来逼近该曲线,只有移动方向与静电力平行时重力做功,垂直时不作功,与静电力平行折线长度之和等于|AM|。整个过程静电力做功W= qE|AM|。结论:静电力做的功只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拓展:该特点对于非匀强电场中也是成立的。

看似重复,实则加深了学生对保守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认识。有很强的说服力。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并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2)、电势能

重力势能:由于重力做功与物体经过的路径无关,重力场引入重力势能EP=mgh

对于小球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WG= mg|AM|,物体由A移动到B可以看出,重力势能减少的数量等于重力做的功。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WG= mg|AM|= EpA-EpB,选B为重力势能零点,A点重力势能为EpA= mg|AM|。物体在某点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把它从该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所做的功。

电势能:由于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可以引入电势能。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负增量或称减少量。将电荷q由A移动到B静电力做功 WAB=qE|AM|=EpA-EpB

EpA=WAB(以B为电势能零点)

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静电力把它从该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所做的功。

注意:电性不同的试探电荷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静电力做的功不同,电势能的变化也不同? b.电势能零点的选取

物理学中经常把无穷远处定为引力势能的零势能点。通常把电荷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的电势能规定为零,或把电荷在大地表面上的电势能规定为零。(3)、电势 在重力场中,某点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成正比。EpA= mg|AM|=mgh(取B点为重力势能零点)。EpA/m=g|AM|=gh

对于不同质量的物体,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的比值由重力场中这点的位置决定。对于静电场

由于EpA=WAB= qE|AM|(以B为电势能零点)EpA /q= E|AM|

EpA与q成正比,电势能与电荷量的比值由电场中这点的位置决定,跟试探电荷本身无关。

a.电势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他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用ф表示。表达式:ф=Ep/q(与试探电荷无关)。b.电势是标量,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c.单位:伏特(V)1V=1J/C

物理意义:电荷量为1C的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是1J,则该点的电势就是1V。电势物理意义: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将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参考点电场力做的功。d.电势零点选取

与电势能零点选取一致,取离场场源电荷无限远处的电势为零,实际中常取大地的电势为零。

电场线指向电势降低的方向。(4)、等势面

地理中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势的高底,电场中常用等势面来表示电势的高低。

等势面性质

1.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静电力不做功。

2.电场线跟等势面垂直,并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等势面的用途

1.利用等势面可以形象地描述电场具有能的性质.

2.由等势面来绘制电场线.

实际中测量电势比测定场强容易,所以常用等势面研究电场,先测绘出等势面的形状和分布,再根据电场线与等势面相互垂直,绘出电场线分布,这样就知道了所研究的电场.

等量异种电荷、等量同种电荷及匀强电场的等势面

五、重点、难点和疑点的分析与解读

.1.从静电力做功引入电势能,加深对势能的理解。

势能是系统的,势能决定于系统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相对位置 电势能是试探电荷与场源电荷共有的。电势由场源电荷及电场中指定点的位置决定。电势能的变化用电场力做功来量度。.2.从电势能引入电势.电势概念的重要性

电势ф的引入提供了除电场强度E外描述静电场的新手段

电势是标量,它的空间分布可用等势面来描绘,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电势与试探电荷无关,与场源电荷以及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电场确定,位置确定则电势确定。电场线指向电势降低的方向。

3.电势ф的零点选取原则上任意,通常选ф∞=0或ф地=0

什么叫选ф∞=0?为什么选ф∞=0?由于在几乎一切实际静电问题中,带电体(系)的电量总是有限的,分布范围也是有限的,所以带电体(系)附近电场较强,电势变化剧烈,而远处的电场较弱,电势变化和缓,因此把距带电体(系)足够远,场强几乎为零,电势几乎恒定的广大区域称为无穷远点,并规定其电势ф∞=0,便于确定近处各点的电势。—实际工作中,常把电器外壳接地,并选ф地=0。当地球与无穷远之间的电势差在讨论的问题中可以忽略时,ф地=0与ф∞=0相容;当需考虑地球电场的影响时,ф地=0与ф∞=0不相容。

4.带点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力学知识在电场中的应用。

案例研讨教学法 篇6

为了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培训效果,北注协在师资选聘、课件审核和课程衔接工作上下苦工。开班前,通过互联网主动向评估机构开展培训内容及方向征求意见工作,在此基础上与授课老师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制作课件,鼓励授课老师采用案例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授课。

本次培训班特别邀请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展研究部主任李挺伟、中通诚资产评估公司技术总监袁煌、北京中同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首席评估师赵强等五位业内专家就宏观视角下的文化类无形资产评估实践与探讨、影视作品版权、动漫版权无形资产评估、以司法赔偿为目的的著作权资产评估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与研讨,对于“以司法赔偿为目的的著作权资产评估”这类评估师实践中接触较少的新型评估业务,授课老师以理清思路为主,为学员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务操作方向。培训期间,学员们充分利用课堂答疑时间,与授课老师就无形资产评估中的价值类型、折现率、未来收益预测等问题展开讨论。

案例研讨教学法 篇7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本真”可以理解为: (1) 正道, 准则; (2) 真实情况, 本来面目; (3) 天性, 本性; (4) 质朴。那么语文教学的本真也应该是还语文学科以本来面目, 从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入手, 这该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准则吧;语文教学不需要过于华丽的外衣, 而需要务实的知识, 我们中职语文教学更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努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表达能力, 这应该就是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和天职吧, 这也是它质朴的一面吧。

带着这样的认识, 笔者查阅了诸多案例, 并对其进行了层层筛选, 大前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变师对生单方的灌输为师生双向活动, 甚至学生自主经营课堂,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主体性品质, 让其真正拥有听、说、读、写的能力;第二个条件是配合新教材的使用, 所以笔者选出了一些跟新教材篇目相同或接近的案例, 其中有古诗词教学案例, 有《与家乡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有《祝福》《纪念刘和珍君》《沁园春·长沙》等经典篇目的教学案例, 还有“感悟关爱”作文教学案例。最后, 通过自主学习后集体讨论这十个案例, 又从中挑选出这样四课案例进行深入研讨, 它们分别是《沁园春长沙》《祝福》《雨巷》《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通过研讨, 得出以下结论。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教师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扶持者, 充当配角, 而学生是主角。如董水龙老师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教学案例就充分反映了这种变化。董老师改变了传统的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或老师提问学生答的方式, 让学生自己去读文本、感受文本、体验文本, 自己提出问题, 再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互相讨论, 实现了思维碰撞。教师角色的变化, 延长了学生学习的时间, 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从接受知识的容器一跃而成为熊熊燃烧的火炬, 燃烧出智慧的激情。

二、循序渐进地探索式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捡到筐里都是“菜”, 上课就是把这些“菜”一股脑儿地往学生“嘴里”塞, 课堂设计与人的认知本性完全脱节。我们的教学既要达到让学生学到新知的目的, 又要让学生在不违背认知规律的前提下, 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

张志坚老师的《雨巷》教学案例设计和陈灵娟老师的《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都体现了循序渐进地探索式教学模式。前者从阅读入手, 采用“三读法” (初读——精读——研读) , 并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参与到诗歌的阅读与欣赏中来;后者从意象入手, 从意象的选择到意象的表达, 再到意象的组合, 层层深入。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由浅入深, 即使语文教学具有应有的广度, 又使其具有相当的深度。

但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作用在两个案例中仍然存在, 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 虽然从表面上看, 他们不同程度地摆脱了一言堂现象, 但实际上还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学生自主经营课堂的形式

而在这一方面做得不错的则是沈永廷老师的《祝福》教学案例, 他的这一课堂教学形式, 基本上属于我上面提到的学生自主经营课堂的形式。这一案例通过模拟法庭, 让学生既扮演《祝福》中的人物, 又扮演法庭上的控辩双方、法官、证人等角色, 进行了一场两个阶级的对话, 最终取得的效果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认识, 深入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小说的主题思想;其次是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尤其是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三是把课堂带入到生活中去, 使学生了解了招标、法庭审判的一般流程, 熟悉了校园生活之外的社会生活;其四是文本解读的个性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 教师对文章缺少个性解读,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照本宣科, 这个本就是教参, 教师鲜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最终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而本课对于鲁阿牛的处理就是一个创新, 形成了教师和学生自己的体验与见解。这些体验与见解正是语文教学中的“奇异果”, 应该大力提倡。

当然像这节课, 课余师生必定花费了较多的精力来准备, 拿此作为常态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很吃力的, 但偶尔尝试一下, 作为研究课实践一下, 还是很值得提倡的;另外这一案例还有令人遗憾之处, 我们没有看到课前师生的共同付出, 教师的引导, 只看到了课堂最后的呈现。

四、回归“本真”课堂的雏形

最后我还想重点谈谈《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一教学案例, 大家对它的评价都比较高。主要归结为这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根本性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 由于教师的绝对主导, 导致了教师的绝对权威;由于教师的绝对权威, 导致了学生的绝对迷信;由于学生的绝对迷信, 导致了学生的被动接受, 机械地吸收。而这一节课改变了长期的“填鸭式”教学养成的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 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呈现。教师把学生当堂提出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接着学生自由讨论, 交流看法, 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师只起到在其中适时点拨、引导的作用。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紧扣文本, 涵泳文本的原生态语文课堂, 这应该就是在学生已有语文能力的基础上师生共同阅读欣赏作品的“本真”课堂。

二是课堂实现了立体化的互动。课堂实现立体化互动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对文本有全面且个性化的解读, 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在解读的基础上, 师生交流阅读心得, 共享阅读成果, 实现师本、生本、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立体化的互动。有些课堂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 甚至轰轰烈烈, 但效果却不很理想。是因为教师调动的只是学生的表层思维, 深层思维仍是死水, 波澜不惊。本课教师掌握了激发并调动学生思维的具体方法, 并且授以欣赏诗歌的技巧 (找关键词) , 所以课堂才能真正生动立体起来, 实现思维火花的碰撞。

参考文献

案例研讨教学法 篇8

本学期, 我园以案例研讨为主要园本教研方式, 经过反复实践, 探索出“内部自省”学习与反思-“优质课参照”学习与反思-“专家引领”学习与反思的案例研讨模式。

●活动背景

本次体育活动主题的产生, 首先是基于本学期我园“以案例研讨为主要方式, 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教研计划。

其次, 体育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类型。在户外活动中, 细心的老师发现, 幼儿们对与室外器材配套的泡沫垫很好奇, 也很喜欢, 他们围绕着泡沫垫自主地创造各种各样的玩法。根据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乐意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 有一定的运动意识和能力, 但注意力不太稳定的心理特点, 我们设计了本次玩泡沫垫的活动,

●初次研讨:“内部自省”学习与反思

在《小马送货》教学现场观摩后, 我们进行了现场的“内部自省”讨论、学习与反思。

1.研讨的问题

在研讨过程中, 我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 活动设置的目标合理吗? (2) 中班幼儿跨跳的间距设为多少厘米合适? (3) 如何梳理助跑跨跳的动作要领更易于让幼儿理解? (4) 幼儿在助跑跨跳时的衔接不好, 大部分幼儿助跑到终点时, 会减速, 停一下再跳,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研讨的结果

活动目标的针对性不明确, 学习并掌握基本动作应该是重点。于是我们将目标重新设置为: (1) 乐于参加体育活动, 体验活动的乐趣, 不怕困难, 勇敢自信。 (2) 学习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 初步掌握动作要领, 并运用于游戏。

明确动作要领, 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动作的难点、关键点。通过查找资料, 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科学合理的跨跳间距是60cm左右, 第一次活动时的40cm需要调整, 动作要领在大家的反复尝试后基本得到统一。但是又一个新难题出现了:如何解决幼儿助跑和蹬地动作衔接不流畅的问题?

分析原因后, 我们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让幼儿练习原地跨跳, 比较熟练地掌握跨跳动作, 为学习助跑跨跳打好基础;其次, 多带幼儿进行腿部力量练习, 不断增强蹬地的力量。

●第二次研讨:“优质课参照”学习与反思

在上一次研讨中, 我们明确了目标和动作要领的教学问题, 但是活动中, 我们又发现, 幼儿们都能跟随老师学习, 但仅仅停留在跟着老师做这个层面, 没有充分激发幼儿主动、投入的学习。那么, 选择什么样的游戏为载体, 能更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达到教学目标呢?一位老师找来了优秀课例:大班助跑跨跳活动《小凳子》 (中南大学幼儿园邹勇执教) , 我们集体进行了观摩学习。观摩后得出的结果是:

1.从幼儿兴趣出发设计活动

邹勇老师是以小凳子作为主要教学用具来组织活动, 他的设计通过“挑战”“竞争”来推动整个教学活动, 这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能极大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兴趣。那么, 中班的体育活动在设计上应重点强调的是什么?经过讨论, 老师们一致认为应该是活动的游戏和趣味性。所以, 在第二次研讨时, 我们对活动的内容、形式、环节, 包括音乐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设计。

幼儿最欢游戏, 同时也最爱模仿, 我们就为他们选择一个他们最愿意模仿的对象。于是将活动改为“勇敢的骑兵”。为了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我们把准备活动设计成“骑兵操练”, 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走入场地, 随老师一起做各种模仿动作, 进行操练。

2.把握幼儿动作学习中循序渐进的原则

给幼儿充分练习的时间巩固基本动作, 我们把练习助跑跨跳的动作设计成一整套军事训练内容, 如“跨越战壕练本领”、“跨越战壕炸碉堡”。为了帮助每名幼儿顺利完成跨跳动作, 我们设计了两个宽窄不同的“战壕”供幼儿选择。

●第三次研讨:“专家引领”学习与反思

经过两次研讨, 形成了新的活动方案, 但有老师提出, 这就是最好的方案、最好的活动了吗?随即, 我们邀请了市教科院的老师下园进行了现场的观摩指导, 就重新修改的方案进行了活动展示。活动基本上取得了预期效果, 幼儿较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掌握了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活动后, 在市教科院老师的指导下, 我们进行了第三次研讨。研讨的问题是如何让幼儿更投入地融入游戏, 达到发展动作的目的?研讨结果是:

1.加强游戏的角色化体验

例如, 通过教师语言, 包括音乐把握好活动的节奏, 让幼儿身临其境, 帮助幼儿更主动地学习基本动作。最后讨论, 加入了“看任务图”的环节, 让活动更真实。

2.通过游戏规则设置, 让幼儿自觉完成动作

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情节巧妙的安排, 让幼儿的情感、情绪以及学习状态保持一种主动、积极的状态。

●再次调整活动方案的感悟

市教科院老师的现场观摩指导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探讨活动后, 我们又重新调整了原有的活动方案。

将原有音乐换成了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背景音乐, 我们觉得这段音乐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的情绪, 让音乐和游戏结合得更真实、更能吸引幼儿积极、热情而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将游戏环节设计为先“跨越战壕运炸弹”, 然后“跨越战壕炸碉堡”。我们设计了二级战壕——60cm供幼儿“运炸弹”, 并且设计了宽窄距离不同的“战壕” (有二级也有三级) , 使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选择活动的难度。在跨跳不同“战壕”的过程中, 跳过的幼儿及其经验和技能得到了强化;跳不过的幼儿则需要调整其现有的动作, 构建新的动作技能和相关经验, 在实践与尝试的过程中领悟动作的要领, 获得动作的发展。在最后的环节, 将跨跳和投掷有机结合, 让幼儿们看到“碉堡”在不断被炸倒后, 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带领幼儿按重新调整过的方案进行游戏时, 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前一次的活动, 幼儿们的游戏兴趣更浓了, 动作完成的质量也高了。这次活动幼儿很喜欢, 也达到了预期目标。我觉得, 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在活动前对动作关键点、幼儿学习特点和原有经验的反复研究和把握。

●案例教研活动的体会

让实践智慧在乡土化案例研讨中争鸣 篇9

我园案例研讨的程序主要是:课堂观察—叙事反馈—反思改进。如:中 (一) 班乡土化美术活动研究主题活动《美丽的家乡》

1.课堂观察: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分布在不同区域, 或做沙画或串珠或油泥造型……各自津津有味地做着不同的事。组织活动的王教师在一个角落里跟身边的三个孩子说话, 观课的教师坐在活动室不同的地方, 时不时在本子上记录, 偶尔也和孩子们有几句话的交流。

2.叙事反馈:教师分别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实录反思。

教师A:一个男孩用线和啤酒瓶盖制作挂件灯笼, 开始他拿起毛线穿, 穿不进, 他就把线放到湿海绵上沾了沾, 用手捻一下就穿进去了。

教师B:我观察的徐徐也是制作灯笼, 他是用塑料皮筋穿的, 穿的速度很快, 一会儿就用12个瓶盖围成了圆形, 可是他扎结时发生了困难, 打第二个结时第一个结跟着松开, 灯笼就散了。他就换成毛线重新穿, 线头很粗, 他放在嘴里舔一下, 用手捻一捻, 再穿还是穿不进, 他看看其他小朋友, 没有孩子和他搭话, 他想了想, 把毛线对折两头比一比, 发现一头细一头粗, 随后他将细的那头放在嘴里舔一舔, 捻一捻, 一下子就穿进去了, 他开心地笑了。

教师C:说到比较, 我发现一个孩子在粘贴, 她在一块图案上涂上木胶, 用玉米粒粘贴, 稀松地粘了9个, 举起来端详, 落了5个, 她就拾起来再粘, 再举又落了4个, 她想了想, 抓起一把菜籽轻轻地洒在涂胶的地方, 用手指按了按, 发现木胶粘到了手上, 就在抹布上擦拭了一下, 又抓起一些菜籽补充上去, 直到有木胶处全部被菜籽覆盖, 然后用手有力地按了按, 小心地举起画面, 发现没粘上木胶的菜籽滚落下来, 立刻将画面对着菜籽盒, 等到不再有菜籽掉落, 才将画面举起, 发现菜籽粘得牢, 于是, 接下来她就在其他的图案上仍然用菜籽装饰。由此可见, 这个孩子在比较过程中, 已经发现种子颗粒的大小与木胶粘度的关系, 所以她舍弃硕大的玉米选择了细小的菜籽。

教师D:孩子在活动中进行比较, 在操作中自然而然的学习到了技能。活动中, 我们还发现这个孩子具有细心、整洁、卫生的操作习惯。

教师E: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也会教比较, 也会要求孩子做到细心, 卫生, 但主要是通过集体活动, 目标是明确且唯一的:教会孩子这个知识点。现在, 我们的活动也有目标, 但这个目标是隐藏的, 与知识点和技能相比, 我们现在更关注孩子的体验, 让孩子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师F:我们以前关注的是知识, 现在关注的是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 让孩子在过程中不仅体验知识的发生, 而且也使他们在情感方面获得发展。既然这个过程这么重要, 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在过程中做些什么?这位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事实上, 在具体案例这个平台上, 我们的老师以叙事方式讲述的都是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活动教育片断, 反映的是具体情境下的师生、生生互动, 在交流中, 大家认识到现有更关注的是幼儿在过程中的体验, 认识到体验对幼儿学习的重要性, 感悟到教师除了事先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 更应思考如何为幼儿的学习活动提供适宜的支持。通过这一反馈, 老师们的关注从形式走向了实质, 从关注活动的全面模糊走向了局部的细节, 这有利于教师改变局部的教育行为, 进而由小见大, 从局部到整体促进教育行为的更新、教育理念的变化。

3.反思改进:叙事反馈后, 教研组长给大家介绍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本书, 针对王老师课中存在的问题共同阅读了其中的片断, 此外, 园长还给大家做了“如何开展乡土化幼儿主题活动”的专题培训。之后, 教师们又在此活动的基础上, 讨论设计了《美丽的家乡》第二、三次活动。

案例研讨教学法 篇10

为期两天的会议上, 三个国家中心进行工作交流, 研讨主要针对水、空气污染、地震、海啸等引起的灾害如何处理、特别是如何建立管理制度, 全面开展灾害预案研究与灾后修复安全实施等进行探讨, 案例分析颇具特色。

四川档案局副局长张新介绍, 在因灾受损北川档案的抢救修复工作中, 档案部门先后攻克了低温冷冻、真空干燥、消毒灭菌、修复整理、数字化处理等技术难题, 完成抢救修复严重受损的北川档案近万卷, 填补了大规模应急处置严重霉变和污损档案的空白, 将185万册数字化档案移交北川县使用, 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档案抢救修复工作的成功案例。他透露, 北川还将建成4600㎡的具有羌民族特色的档案馆。

上一篇: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下一篇:液压辊缝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