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学

2024-08-03

传统文化教学(精选十篇)

传统文化教学 篇1

1. 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曾经有大学对一个年级的学生做了传统文化方面的抽样调查[1]:数据显示11%的大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 25%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 38%的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比较微弱, 34%的大学生认为正在消逝。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缺乏已引起社会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中医护理学》是具有很强人文特征的学科, 它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一些精选传统文化, 即对教学内容有帮助, 又提高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构建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模块

教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我构建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模块的重要内容。[2]例如绪论部分“中医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传统讲授起来特别枯燥, 一堂课下来学生印象中仅仅是几本史书或几位医家。本人在授课中以有血有肉的中医典故、传记去填润干枯的史实, 用激起学生去思考典故内涵的旁敲侧击法代替书上过直露的历史意义表白。通过给学生讲解神农尝百草、医圣张仲景坐堂、药王孙思邈创导尿术、扁鹊令虢太子死而复生的历史典故、传记, 顺理成章的给学生讲解中国护理有数千年的历史, 是中国人民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 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会从学生的眼神中, 看到他们对民族医学智慧的钦佩感。这些精选的典故, 成功地调控了新生的心理认知状态, 从而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很多古代文学巨著例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都与中医护理知识有着密切联系, 所以在讲授课程中, 穿插这些文学作品, 即能充分彰显中医护理中的文化内涵, 学生又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与此同时, 老师还可以在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 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古人“仁爱救人, 赤诚济世”的良好风尚, 从而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情操。

3. 营造多元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与课堂教学成败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如在讲授阴阳学说这一节时, 阴阳属古代哲学范畴, 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以《红楼梦》原著三十一回“拾麒麟侍儿论阴阳”的一节中相关内容以自然段分为四幕[3], 全班分四组, 每组演一幕, 共四幕。老师和学生代表作为评委评选出“最佳表演者”“最佳团队”, 最后以“最佳表演者”和“最佳团队”为主要对象, 设计主要问题配合即兴发挥做现场采访。同样, 在学习五行学说时, 我以《西游记》里的章节为蓝本, 精心组织安排学生饰演唐僧师徒, 例如唐僧师徒一不小心被妖魔抓住, 小妖对老妖说:“师傅, 咱们把他们全都蒸一蒸吃了吧!猪八戒皮糙肉厚, 不容易熟, 放到笼屉的最下层。唐僧皮肉比较嫩, 容易烂, 把他放到笼屉的最上层。这样一锅就全熟了”。孙悟空一听, 跟猪八戒说:这小子是外行, 它不知道火性延上的道理。在密闭的笼屉里, 上边的温度高, 师傅可受不了。在同学们的表演过程中我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告诉他们:“孙悟空他学过五行吗?孙悟空最初的师傅是道家, 道家最讲五行, 孙悟空一心想跳出三界, 不想在五行中。五行是大自然的规律, 孙悟空不想再受大自然的支配, 他一个跟斗, 觉得自己可能跳到天边了, 发现有五根肉红的柱子撑着一股青云。心里想, 如来佛呀, 你说我跳不出你的手心, 现在我已经跳到天边了, 我要留下一个记号, 于是拔下一根毫毛, 变成一支笔, 在柱子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几个字。不解气, 又撒了一泡尿作个记号。然后, 一个跟斗又翻回来了。如来佛不动声色, 伸出五个指头, 孙悟空大吃一惊, 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怎么写在如来佛的中指上, 闻了一闻还有他留下的标记。如来佛就把孙悟空扣在了五行山下。中国名山大川那么多, 为什么要把孙悟空扣在五行山下呢?就是要让孙悟空好好考虑这大自然的规律, 你跳得再远, 也跳不出五行这自然规律。考虑了多少年?五百年。所以, 孙悟空懂得五行, 懂得火性延上的道理”。这种将课堂变剧场, 将中医与表演、文学、艺术结合, 使抽象的概念和学说学习转化为活动教学现象的表演和采访, 精选的教学方式中自然地融入了传统文化,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出的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对抽象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 同时, 也让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总之, 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适当的渗透传统文化, 还需要我们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中医学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没有传统文化的沃土, 中医各个学科不会有长足的发展。在中医各个学科教育中, 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估量, 只有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入手, 才能培养出中医功底扎实、道德素质良好、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中医护理人才, 才能真正提高中医各个学科的教育质量, 同时促进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中医护理学》是集基础知识, 临床实践于一体的研究中医临床辨证施护的专业基础课。整体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从未接触过中医知识的护生很难提高内在的学习动力, 教师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引入经典故事、营造多元课堂渗透入传统文化, 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医护理,护生,兴趣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篇2

一、诵

本册书所选的篇目都是经典篇目,对学生的做人和学习有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美美的诵读课文是一种享受精神的享受和知识的享受。所以我采用了泛读课文,自读课文,译读课文等多种方式。每学一篇古文古诗,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学生自读的时候,我会把古文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针对部分学生识字量较少,不能顺利读下来的情况,也为了使得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我会找出一部分难认的词语或者生字教学生读。等学生能正确认读没有拼音的古文后,再放开手让学生读熟。比如,教《诗经。卫风》这一课,学生总读不熟,我一遍一遍地教读,仍有一部分孩子读不熟,我采取分节奏教读、个别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能熟练朗读。

二、说

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先采用读后才让他们“说”,在说中体会文中深奥的内涵!在一遍遍诵读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对古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我根据文章特点带领学生对古文内容做简单理解。有的文章,我会把文后的解释读一遍,再让学

生自己想想懂了什么意思;有的文章,我会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的。比如,学习《墨子。染于苍则苍》一诗,我让学生自己说说明白了哪一句,好几个学生说的很准确。可见,在自读自诵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三、背

熟读成诵经典美文,对孩子来说是个很好的事情,可以说是终生受益!背诵是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我要求每一篇古文古诗必须都要背熟,无一例外。今学期教给学生最主要的背诵方法是反复朗读,读到一定程度自然背过。很多孩子已经比较熟练的接受了这样多读成诵的方法。

四、写

每次背完一篇古文古诗,我会要求学生把它抄写在练习本上。一是为了巩固背诵,二是为了能提示重视书写古文古诗。写完后,同位两个再互相批阅。这样的训练还有一个私心,就是希望学生再期末考试的时候,若遇到默写课外的古诗时能把《传统文化》上的古诗写上去。

一学期下来,我看到我们班的学生能熟练背诵每篇古诗古文,能重视这门课程,能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头脑里有了一些积累,心里觉得了安慰。相信随着这门课程教学的深入,我们班的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传统文化教学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素养 思想品德教学 案例

一、案例背景

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与活力在哪里?思想品德课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但其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尤为重要,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重树思品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二、案例主题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作用

三、案例呈现

案例一、笔者在上七年级《走向自立人生》中“自立与自主”这个知识点时,让学生总结自立与自主的关系,多数学生只是照本宣读,进一步让学生举例来说明时,课堂一下子鸦雀无声,一片死寂。多数学生还把头低了下来,唯恐被老师提问。以前,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回答就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只能自问自答了事。

对策: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运用典故、成语故事、诗词、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引导激发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积极起来。如在学习“自主与自立的关系”时,笔者运用了一个成语一《邯郸学步》。《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个燕国少年,认为自己的走路样子不好看,就去邯郸学他人走路,他看到小孩,就学小孩走路;看见老人,他又学老人走路;看到女人,又学女人走路。就这样过了半个月,他也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钱也花光了,最后只能爬着回去。讲完这个成语故事,笔者随即就问“这个燕国少年为什么到最后爬着回去呢?”学生们马上就能回答出来。随后笔者又追问“燕国少年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们积极回答做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不能墙头草随风倒。于是水到渠成地过渡到要讲的知识点“自主与自立的关系”。通过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不仅积累了知识,又加强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结论: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一成语、典故、诗词,它包涵着深刻的思想。许多成语、典故,不是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或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就是丰富哲理的阐述。因此,笔者借助成语故事、典故、诗词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广博厚重,而且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案例二、在学习九年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列举爱国的事例,多数学生没有反应,面无表情地看着笔者,有的学生干脆不听课。笔者感觉学生认为爱国与自己离得很远,只要自己学习自己的,爱不爱国也没有多大关系。

对策: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理想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思品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们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于是笔者临机一动就把岳飞的《满江红》从电脑里找出来让学生齐读,“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读岳飞《满江红》,学生们一下都热血沸腾,深切体验到国家强大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欣赏这首诗,更深刻地理解有国才有家啊,用真实的事例激发了学生爱国情感。

结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就是塑造有思想、有观点的人,而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更好地启迪我们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主义思想是凝结着我们民族力量的思想文化的源泉。教师在有意或潜隐默化的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案例三、在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前一天的下午,有一个学生(不是笔者所带的班级)突然跑进办公室,要笔者给他画一画考试的重点,他好回家背,理由是他班的老师不在,他不知道该怎么复习,不知该背哪些知识点。笔者一下子愣住了,整整五课的知识,笔者不知怎么给他说起?最后我还是给他说了说这几课的重点知识,希望他可以应对第二天的考试。

对策: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只是教書,要在教学中善于应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指导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灵活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点,要做到理解、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结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包涵着丰富、全面的的教学资源,更是有效的思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教学的真理至今仍闪跃着光芒。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许多提升学习效率指导性原则和方法,如“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都可以应用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知识点,做到真正理解,灵活应用,同时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案例反思

传统文化是浓缩的精华,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入持久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是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引导学生反思人生,制定目标,提高自己,培养正确、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 篇4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 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教师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在学生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师成为必然的桥梁。所以说, 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 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才能巧妙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我是位青年教师, 联系我的实际, 我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素养是较欠缺的, 平常的阅读也较少涉及传统经典著作。所以, 我们这一代年轻的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点, 通过各种途径去充实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我们可以在平时的阅读中向传统经典著作适当倾斜, 也可以通过生活向这方面知识丰富的人学习, 也可以亲自去做调查访问等。总之, 只要我们留心, 就会在生活中收获意想不到的东西。

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

我们课本中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 其字里行间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以及传统文化, 教师要尽其所能地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蕴育点”, 在教学中有效地加以渗透。例如:我在讲授课文《端午日》时, 先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在此过程中, 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有关知识, 并为伟大诗人屈原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我为学生展示了“2004年, 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为他们的文化遗产”这一材料, 出乎我意料的是, 有些同学课下再次查阅资料, 他们去查找关于端午节的最早记录, 好像是要向世界证明端午节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了升华, 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达到甚至超过了我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各种活动,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课本虽然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 但我们的教育决不可仅停留在课堂上和课本中。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认为应该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 并从中学到知识, 得到教育。从2008年开始, 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假日, 我们的学校民俗教育也正可借这一“东风”开展活动, 使民俗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家语委、教育部, 决定2008年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4个法定传统文化节日里, 推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并在春节举行诵读总决赛。举行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普通话, 同时通过号召全民诵读中华优秀的经典诗文, 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而且, 我们可以开展的语文活动还有很多很多。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带领学生参观学习, 开展读书活动等等, 只要我们认真组织, 就一定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十世纪初期, 新文化运动提出要废除文言文, 学习白话文, 这是历史的进步;我们今天提倡要学习国学, 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我们所提倡的学习国学, 是要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 而且要将其与现代文明结合, 生发出现时代的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篇5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其形态千奇百态,究竟从何入手?这是选取案例必须思考的的问题。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全词记述了词人与唐氏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于是想到由传统的孝文化为载体设计这堂课,采取一例到底。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猜字谜,在多媒体中呈现甲骨文“孝”,并由学生说说象形意义,接着呈现孝文化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自主探究――

1、孝文化是不是传统文化,为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传统文化?知道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吗?

合作探究――孝文化在今天,选取了最美孝心少年徐沁烨的视频。

1、说说孝文化为什么能延续到今天?

安意如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中这样写到:陆游原不是一个软弱怯懦的男子。“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他诗里的慷慨义气,叫人耸眉动容。“上马击狂胡,下马曹军书”,他的诗剑生涯,一样激扬从容。可是,在母亲面前,做了懦弱的人。

2、你认为孝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

3、今天的我们应如何对待孝文化?

课堂上,学生立刻融入课堂,各抒己见,不用浪费时间调节学生的情绪而直接进入课堂的学习,是高效的学习。尤其是能对孝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可以正视传统文化,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

1、由于在教学准备时准备的案例素材有些多,导致在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把握还不够,造成最后课堂延迟了下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本节课的高潮部分还不够突出,特别是孝文化中哪些思想要发扬,那些思想要剔除,辩论的不够激烈和深入。

3、老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太到位,学生生成的知识应该及时给予点评。

4、从课堂授课环节来看,开头“传统文化的形成”略显拖沓,导入教材核心问题不太理想,最后的总结应明确,要细化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及要求。

浅析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 篇6

中学传统文化教材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为了解决当今中学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积累“高耗低效”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必须对课文中内涵的文化精神内容散点,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归纳梳理,让其条理化、系统化,让其便于储存记忆,便于提取应用,长此以往,积淀为一种文化素养底蕴,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积累与语文学习双丰收。

几年的初中教学实践,发觉大多教师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三中心模式,以知识为中心,强调学生接受;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灌输;以诵记为中心,强调内容记忆。改变这种传统的串讲模式进行合作探究式的评点课、研讨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所跨年代久远文体也纷繁多杂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也不同。如果千篇一律,久之,学生便会腻味厌倦,觉得学文言文枯燥无味而放弃学习。我们只有根据课文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之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文化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初中传统文化文言文的教学是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教研教改课题。许多语言文字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上至专家学者下到一线的教师,有反对串讲法的,有主张诵读法的……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因文设教才是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也应秉承现代文教学的“教无定式,教有定法”。

初中传统文化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文化的积累,还要重视文化古迹的考察。文化古迹是指含有一定文化历史意义古代的遗址。中国的文化古迹非常多,文化古迹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它往往又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以一个无声的教育者的形象对人们起着作用。因此,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校园,而应把它延伸到社会,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古迹,从一处处文化古迹中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和价值,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文化与民俗的有机结合。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文化渊源、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节俗、节日中的民间文化活动,以及附加其上的审美情感、趣味,其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民族认同的象征和载体,也是培养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的最好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学生如同水与鱼、树根与枝叶的关系,如果学生缺少传统文化的滋养,如同鱼儿没有水的濡润,枝叶没有树根的扶持。无水之鱼如何得以活下去,更别说遨游江河湖海了,而无根之树如何得以枝繁叶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产生的后果有两个:一是学生自我情志调适能力低下,生活弄不好,不尊重生命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导致学生思想无根,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

让传统文化回归作文教学 篇7

一、语文作文教学以及传统文化的涵义

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的实践性活动,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能够合理的进行交流以及表达, 同时, 语文作文教学也是一项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为主的活动。高中的语文作文教学主要是凭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 有效的对学生的文化底蕴以及审美情趣进行培养, 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好的语文素养。

而对于传统文化而言,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指中华民族文化在历代传承中所形成的特质, 以及所表现出的具备本国独有的审美情趣等的总体表征。对于本文而言, 所谓的传统文化是指以教学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的, 能够促使学生文化底蕴增强以及写作能力提高的精髓。

二、文以载道、传统文化的宽度与教师的人文素养相关

对于教师而言, 不单单要重视提高知识素养, 也要注重人的发展, 进而能够促使人的终身发展。人文素养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人的自我体验中发展起来的。无疑, 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中素养教育的关键点在于重视培养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 而且最为重要的目标在于合格公民以及“完整的人”的培养。

对于民族的历史而形成的文化和精神而言, 其包含了这个民族历代以来的理想以及情感, 同时也是民族身份的标识。为了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作文教学, 教师要对所需要教学的古典文化进行认真的学习。与此同时, 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传统文化, 才能更好的贯注其精神, 学生的思想也会在此时得到一定的净化, 其行为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最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无疑, 教师所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本质上就是语文作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为学生在作文中蓄积传统文化底蕴

毛志成作家曾经说过:“中学生写文章要眼大。”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而言, 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并要为我所用, 进而能够在作文中更好的体现出一定的文化积淀, 促使作文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气息。无论是把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引入到作文中, 还是在作文中咏史或是引诗入文, 都能够在不一样的角度中体现出人事物的底蕴, 同时也能很好的体现出学生的文化素质, 突显出学生的文化底蕴。

四、传统文化氛围的创造

创造传统文化的氛围主要是依靠对课室的环境进行布置, 从而促使可是充满文化的气息, 并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 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引导。其中, 创造传统文化的氛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课室内张贴名人名言以及诗句。比如, 可以张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等。由于学生大部分上课时间都是在课室中进行, 从而能够做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第二, 建立文化角, 选择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在课室合适的位置建立一个文化角, 主要用于张贴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同时也能把作品与所需要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拓展。

第三, 建立班级的文化墙。文化墙主要是以传统文化为主, 不管是雕刻、画, 还是粘贴, 都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气息, 从而能够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受到濡染。

五、传统文化在高中作文中的运用

第一, 合理运用经典诗句, 能够促使作文神韵的提升。首先要明确写作手法, 其次是把所运用的诗句拼成一段, 然后是充分利用诗句的意境并呈现诗句所描述的情景, 最后是仿用诗句的结构以及语言。

第二, 引入历史, 突出作文的文化底蕴。首先, 教师要展示作文中的好句好片段给学生看。其次, 学生要练习片段。片段练习的目的是具有针对的对一篇作文的一个论证段进行练习。然后,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赏读并点评学生的作文片段。最后, 学生对于片段中的不足进行一定的修改。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篇8

经常有不少老师抱怨语文不好教, 学生怨学, 更多的学生是“躬耕”于数理化的海洋中, 翱翔于英语的天空, 却不知老子为何人, 不懂唐宗宋祖, 有学生居然不知道如何贴对联, 更不知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当然无从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高中学生学语文普遍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 数理化有做不完的题, 再有时间就是背英语, 对语文没兴趣, 没感觉。其实想想这事也并不新鲜, 每一届新生, 在进入古文单元的学习之前总要痛苦地哀叹几声;古文教学的课堂上, 任凭那些经典作品如何豪情万丈, 如何愁肠百结, 如何感天动地, 学生总是一脸漠然。

所以, 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书, 教会学生读书, 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 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失望, 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浪费时间。站在时代的讲台, 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 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 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 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 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传统文化教学在课堂中渗透

我国课程改革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 不少学校为寻求新的课程资源, 将目光投向中华传统文化。比如:剪纸、话剧、武术、灯谜等传统文化艺术都因之成了一些地方或学校素质教育的“宠儿”。我们更可以结合中央台“开心学国学”的节目, 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如何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感受语文的真正魅力, 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权作引玉之抛。

1. 在灯谜中传承文化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 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宝石。灯谜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炉的文学艺术, 具有启智、激趣、增知、促学、养德等诸多功能。人们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全国的谜书报刊也多得数不胜数, 灯谜的活动也空前繁荣。灯谜这朵奇葩也乘着文化春风在校园里悄然开放, 全校园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 令教师的教学更加兴趣盎然。

笔者课堂教学中重视了灯谜的教学, 谜趣横生, 谜乐无穷。学生也喜欢上了猜灯谜, 还要求我再多出一些谜语让他们猜。比如“问渠哪得清如许”, 猜教育名词为“生源”;“问君能有几多愁?”猜成语是“对答如流”。我们可以出人物谜、名著谜语、成语谜语等, 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一次关于四大名著的灯谜课上更是诞生了很多经典的谜面, 通过举办竞猜比赛, 学生对中华灯谜文化和语文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2. 在阅读经典中传承文化

时代不断发展, 我眼前仍然晃动着许许多多茫然的眼睛。很多人没有生活的目标, 或者没有目标地生活, 有的学生不知道学习的意义, 可以说这是现代人们的悲哀!虽然, 人人都在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 然而在这些道路上, 荆棘丛生, 暗礁遍布, 陷阱隐匿。很多人就在这个路上打圈圈、绕弯弯, 直到死, 也没有走上康庄大道, 也没有弄明白这一切。这也是现代人生的悲哀!曾经有人说过, 一个丢弃了传统的民族将是缺乏个性与生命力的民族, 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遭遇尴尬, 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将传统文化融入现实生活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体验到我们民族的伟大。我们可以在李白的诗歌中感受到自信的力量, 当我们走进竹林七贤的世界时, 我们是否也可以反思一下当下的“酒桌文化”;另外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感受传统的礼仪文化;从《孟子》中认识辩论的技巧……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也希望人们能挤出一小点找钱找爱找乐找无聊的时间, 从这些著作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思想、观念及人生道路, 幸福并快乐地度过这一生!

3. 在诵读中体验汉语魅力

汉语诗文所具有的韵律美感, 是其他任何文字所无法比拟的;而悠久的文学史又为我们提供了各式美的典范, 诸子散文的雄辩, 苏辛的豪迈, 屈李的浪漫, 建安的风骨, 易安的婉约……要让学生体验到这些美, 莫如摈弃一切急功近利的目标, 空出时间来让他们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

我们通过指导学生齐读, 对读, 分角色读, 配乐读, 背诵, 欣赏真正的诗歌吟诵艺术, 让学生在平平仄仄、抑扬顿挫中遥望皎洁明朗的汉宫秋月, 聆听珠落玉盘的琵琶, 高山流水的琴瑟, 体验魏王曹操的老骥之志, 诸葛孔明决胜千里的豪情。在学习昌耀的诗歌《河床》后, 我们举办了一次以“走进西部”的朗诵课, 学生真正领略到了诵读的魅力, 也喜欢上了朗诵。西部一片神秘古老的土地, 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 创造了中华灿烂辉煌的历史和世界文化的瑰宝, 这里有漓江晚秋、春城飞花;这里也有大漠孤烟、塞外疾风。当我们的唇齿间流过这些熟悉的名字, 就仿佛置身于皑皑的雪山之上, 仿佛走进了茫茫的沙漠, 仿佛纵马飞驰于辽远的草原……于是学生们思绪放飞, 一篇《蒙古长调》仿佛是飘来草原的清香, 而《野马渡》则似乎一个埋首豪饮, 仰天长啸的野马。在月夜持一盏渔火, 我在你身边不住的徘徊, 梦想化做一匹飞羽的野马, 将你飞越。如此的意境怎能不打动心灵。因此通过类似的诵读, 学生也逐渐喜欢上语文, 随后又举办了“走进春天”“感受父爱”等专题朗诵课, 而现在每天6分钟的朗诵表演已经成为定式固定下来。

4. 在写作中感受传统精髓

中华民族讲究内敛、含蓄, 往往在某些时候表现出过分的谦虚, 人家真诚表扬你, 你总说“哪里哪里”, 见面总爱问“你吃了吗?”———哪怕人家刚从厕所出来!还有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劣根性, 对这些只有认真审视, 我们才不至于迷失在传统文化的桎梏中;同样的我们发现“红”是中国人喜爱的颜色, 生活中, 人人都希望做红人, 学业希望红色。从商的渴望红火, 办事希望开门红, 股市涨了叫飘红, 运气不错所谓走红, 公司火了要分红, 甚至花儿谢了也叫落红, 红心结、红灯笼、红对联、红双喜、红高粱……浓浓的中国红, 反映的是人们对吉祥、喜庆的热烈关注, 同时也是对生命对未来的企盼, 在“红”的背后, 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果我们都能通过引导, 让学生以传统文化为话题进行写作, 这必将激发学生能更深层次的理解传统文化。福建省质检作文题《中国味》在这方面是很好的体现, 通过实践, 学生们写出很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习作, 而这些必将让语文教学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

三、反思

人类文明时代的精神文化活动, 终究要趋归于语文形式。思想的灵光是流动的, 闪烁不定, 只有借助语文将其物化, 才有可能把瞬间的思想定格下来重审、反品, 使其延续和深化;才有可能把个人的成果向外界传递, 由个体意识变成群体意识, 最终社会化, 并经社会化的阅读消费不断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孕育、产生和发展, 语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 传统文化与语文达成了特殊的“亲缘”关系。在美丽的汉语中, 积淀着我们民的族精神, 民族的思维方式;在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传递着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们应尽自己的力量来演绎母语的抑扬顿挫和温柔浪漫, 将魅力无穷的母语文化传给下一代。用我们对母语的感情来感染学生, 并把这份爱代代传递。只有真正理解并且流淌着语文的血脉,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不会枯燥, 学生才不会厌学, 尽管征途漫漫, 但每个语文老师都应奋然前行。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这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用传统文化升华语文教学 篇9

一、注重积累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 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 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 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会逐步提高, 语文教学也会得到升华。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特别注重经典诗词的积累, 利用课余时间, 从唐诗宋词中筛选适合本年段学生背诵的篇目, 每天晨读时间抄在黑板上, 让学生反复读, 直到熟读成诵, 然后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 把这些古诗词描绘成一个故事或一幅画面。为了加深学生印象, 让学生从内心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往往把从《唐诗宋词鉴赏》中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介绍给学生。如《送元二使安西》中有一句“客舍青青柳色新”, 在学生背这首古诗时, 我问学生:“你知道古人在送别诗中往往会提到哪个字吗? ”学生经过查阅知道一般都会提到“柳”这个字, 如: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等古诗。接着我又问学生为何古人在送别诗中往往会提到“柳”呢? 因为“柳”谐音“留”, 意思是希望要走的人留下来。除此之外 , 还渗透小知识, “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种送别习俗, 它产生于汉代, 盛行于唐朝。通过这样的讲解, 逐渐使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 古诗中蕴含的知识也吸引着学生去了解。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介绍了塞外荒凉的景象, 为了突出这个重点, 我不是简单地介绍诗意, 而是告诉学生“羌笛”是塞外羌族的一种乐器, 吹起来声音哀婉、幽怨, 所以作者表达成它在抱怨杨柳不绿, 又告诉学生:连春风都不到的地方, 可见塞外是何等荒凉, 是何等寸草不生。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它的满目荒凉, 我又介绍了描写关内春回大地的一句话:“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精髓和真正内涵, 他们逐渐陶醉了, 背诵古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孩子们渐渐爱上了传统文化, 爱上了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进而爱上了语文, 爱上了语文课堂。他们在语文课上放飞心灵, 驰骋思绪, 把语文课堂教学当做一次次文化大餐, 真有一种“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舒畅淋漓的精神境界, 语文教学自然得到升华。

二、运用精妙的语言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是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 如果老师的语言没有精妙之处, 没有吸引人的闪光之点, 学生自然不会兴致盎然。所以我在课堂上特别在意语言的运用, 更准确地说, 在恰当的地方运用恰当的古诗词的改句, 以此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学古诗的兴趣, 从而升华语文教学。如在教授古文时我告诉学生:“这真是悠悠千年事, 切切汉字情。汉字就是如此之神奇, 如此有魅力, 真不愧对天下第一语言的美誉。”教授《圆明园毁灭》一课, 为了突出园中景物的无与伦比, 我说:“此景只应天上有, 人间难得几回见。”“它们就如一位位风姿绰约的女子, 有‘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之美。”在教师精妙语言的讲解渗透中, 学生不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而且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更浓了。他们在作文中也运用了古诗词, 如一位学生在写秋雨之夜的寂寞心情时写道:“孤灯独照, 辗转无眠, 无奈何, 小楼一夜听秋雨, 秋声残, 心事浓, 罢罢罢, 剪不断, 理还乱,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像这样不大成熟的所谓诗词, 学生还写了很多很多, 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浓, 仿写诗词, 成了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成了一种精神享受与审美体验。

传承传统文化, 激活语文教学 篇10

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伦理道德文化

新教材就选编了萧红的《祖父和我》、莫怀戚的《散步》、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 让人耳目一新, 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2.历史哲学文化

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家、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既有积极入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和豁达的人生观, 又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 还有对社会各类现象的深刻剖析, 对不同时代的理性批判。

3.民俗乡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沈从文等的作品以及四大古典名著节选, 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这些作品包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风土民情, 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如鲁迅小说《社戏》《故乡》中的社戏、省亲等。

二、挖掘语文学科的传统文化内涵, 激活语文教学

1.教师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每个教师应该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的意识和需求。而提升文化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 要向书本学习, 向生活学习, 向大自然学习, 向同行学习, 向内行的人学习, 还要向孩子学习……如教读古诗文, 语文教师要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不朽的名著, 教师如能面对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此时中华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在学生们心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语文教师还要关心时事新闻, 多读报刊以便及时把握时代的信息。

“行万里路, 读百卷书, 交百人友”, 语文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阅读, 以容纳百川、借鉴扬弃的心态与胸怀去学习、吸纳和反思, 要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学生, 使自己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

2.课堂教学要有的放矢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 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 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 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 闪耀着理性思想的光芒, 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 要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 竭力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进行对话中, 通过静心阅读, 视通万里, 思接千载, 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 或认同, 或发问, 或共鸣, 或陶醉……教学方式上, 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 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 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 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 思想渐渐成熟。

3.结合教学内容, 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课

首先, 让学生分类收集格言和古诗词。自古至今, 流传着许多闪烁思想光辉的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言简意赅, 易记易诵, 魅力无穷。时常诵读, 意义绝不限于在作文时为文章点缀润色,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的言行, 像警钟一样时时起到警醒惩戒作用。

其次, 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精读一些优秀古典小说、名家散文, 让学生做摘抄、写读后感。读书, 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塑造着学生、成就着学生。名著的阅读使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 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

第三, 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如, 进行“迎新春, 写对联”活动, 要求学生参与并描述春节的某一个习俗活动, 然后谈一谈对这一习俗的看法。通过有目的地参加春节的一些习俗活动, 学生感悟春节中的伦理、情感、文化、信仰等内涵, 增加学生对相关民俗知识的了解和兴趣, 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在课堂学习外, 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的兴趣, 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知识、人格。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专科下一篇:博客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