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欣赏

2024-08-12

比较欣赏(精选五篇)

比较欣赏 篇1

一、在比较中, 解读作品

在欣赏课中, 很多的作品由于年代、地域、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 学生在欣赏时觉得陌生, 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太遥远, 无法真切的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尤其是在欣赏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时候, 仅仅从作品表面去解读作品, 对于学生来说, 困难很大。对于作品呈现的抽象与变形, 涂鸦与率意无法理解。

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 学生对于立体主义的作品有很多的疑问。到底是乱画还是内在的形式?抽象变形是怎么做到的呢, 通过欣赏毕加索的《公牛变体画》三张不同的牛的图像, 比较立体主义演变的过程, 图1表现了公牛的体量感及质感。图2表现内在的组织结构, 质感的表现已经削弱。图3彻底放弃对公牛皮毛的质感的外在表现, 以简练的形式直接表现对象的结构特点。这就是他如何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 抽象出一种特殊形象, 使画面极具个性化和表现力。通过三幅作品的欣赏比较分析, 使学生直观的了解了立体主义的由来, 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也使学生真正走进作品, 解读作品, 感受作品之美。

二、在比较中, 凸现个性

中学美术课堂就是要体现出学生的灵动、天真、豪放、自由, 让学生天马行空的去表达出自己心里所想的, 画出自己心里美丽的画面, 我们作为老师会被他们那最原始的发自内心的声音所打动, 会被他们天真的“乱画”所吸引。这正是每个学生所给我的“答案”, 也许这个“答案”不是很正确, 但我觉得这个“答案”很符合当代中学生那种特有的朝气和个性, 我会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欣赏梵高一组不同的的向日葵作品

在教学《向日葵》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时, 我让他们欣赏比较凡.高不同色调的向日葵, 问问他们喜欢哪一个向日葵, 有的学生回答说喜欢金黄色调的向日葵, 因为他自己喜欢金黄色, 金黄色代表收获。有的学生说喜欢灰暗色……不同的学生对美的东西有不同的感受, 我们不能用一种美的方式去制约他们的思维,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因为审美情趣是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 它以喜爱和不喜爱作为情感评价形式, 决定对事物的取舍和对事物的感受、认识, 通过这种感受和认识, 使其形成个人独特的生活品味。

三、在比较中, 提升审美

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作品比作层层剥开的洋葱, 表皮是“再现层”, 表皮之下为“诠释层”, 再往里一层则是“审美层”, ……牛顿这一妙语, 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在作品欣赏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各抒己见, 西方俗语说过:“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生形成的不同的作品审美观点时,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对于不同作品产生的审美评价作出分析, 使学生的评价形成自己的审美特色。

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

在教学中, 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 教师对美术作品的美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 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发表任何见解, 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源自内心的观点, 感受、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多角度理解作品, 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 结论正确与否并不关键, 关键的是学生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创新的过程, 并将学生的观点归类进行比较。

观点一:微笑所代表的是对人生的肯定和人性的赞扬, 微笑是温柔的。

观点二:神秘莫测的微笑, 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观点三:是多愁善感的感伤的微笑。……

不同的人看她微笑的感觉是不同的:或严肃、或哀伤、或讥嘲……。在探究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然后教师点评, 让学生体验成功, 提高审美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比较欣赏 篇2

师:怎么样让课堂变得快乐? 生:玩游戏

师生合作玩“相反的游戏”!这样欢快的游戏,让同学和在场的所有老师都开怀大笑!片断一:由猜想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登山的生活照片。

师:知道照片上的人是谁吗?

生:黄老师。

师:对,暑假里,我和同事们一起出去旅游了。你能看出我在什么地方吗?

生1:在一座山上。

生2:还是座不一般的山。

师:是的,这座山海拔两千多米,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山。知道是什么山吗?

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纷纷猜测。

师:黄老师给出一个条件,它是我国有名的“五岳”之一,请你们猜猜可能是什么山?

大屏幕上依次出示:

东岳泰山1532米;南岳衡山1290米;西岳华山2160米;

北岳恒山2017米;中岳嵩山1440米。

生1:可能是华山。

生2:也有可能是恒山。

生3:不可能是泰山、衡山、嵩山。

师:为什么?

生:因为老师告诉我们这座山有两千多米,而这几座山还没有满两千呢!

师:我再给你们一个条件,它是“五岳”中最高的山。

(同时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张站在由金庸题词的“华山论剑”石碑旁的照片。)

生:(兴奋地齐说)华山。

师:刚才我们比了五座山的海拔高度,生活中还有许多数也可以拿来作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数的大小比较)

师:这里说的数是指几位数?

生:是指四位数。

师:四位数也可以说是万以内的数。

师:数学课上玩游戏,要求思考问题哦!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解决些什么问题?或者说你想学会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比较数的方法。

生2:我想知道怎么比。

师:这个同学的问题给我启发:1比较数的方法;

2、怎么样比简便;

3、生活中的数给大家比较

„„

片断二:玩抽签组数比大小游戏。(第一轮比赛)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生:(一起高兴地大声说)好!

教师在黑板上预先写有“个、十、百、千”的数位,每个数位下面相应地各有一个可以装卡片的口袋,左右各一份。如下图: 千

师:这个就是玩游戏的道具。大屏幕依次出示游戏规则:

1、每次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来抽签。

2、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个位,第二次抽到的放十位,第三次„„

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

4、玩到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师生一起把人数分成两组,并分别取名:长江队和黄河队。每组各选一位学生上前抽签,两位选手信心实足。

抽第一张:长江队抽到9,黄河队抽到7。(长江队欢呼。)

师:(随机采访一位长江队队员)你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我们抽到的9比他们队的7大。

师:(转身采访一位黄河队队员)你什么心情?

生:没关系,最后还要看千位上的数呢。

抽第二张:长江队抽到3,黄河队抽到5。

师:(采访长江队抽签的学生)你高兴吗?为什么? 抽第三张:长江队抽到9,黄河队抽到1 师:谁有话要说?

师:假如百位是9,要不要继续抽?

抽第四张:两队先后抽签,由石头剪刀布来决定先后。黄河队抽到1 师:在这种情况下,黄河队输了吗? 组组辩论、生生辩论 长江队抽到2 继续抽签,最后结果:长江队2939,黄河队1157。长江队欢呼雀跃。

师:(采访长江队员)你们为什么高兴?

生:我们有2个千,他们只有1个千。我们赢了。

教师在黑板上,学生同时在本子上记录比赛结果:2939>1157 师:如果长江队千位上也抽到1,1939和1157怎么比?

生:如果千位上的数一样,只要比百位上的9和1,9比1大,所以1939比1157大。

片段三:第二轮抽签比赛。

修改比赛规则:把上轮规则中的第二条改为: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

生:抽一张就能决定胜负了!

各队代表上台

师采访他们:紧张吗?

抽第一张:长江队抽到4,黄河队抽到1 师:有必要继续吗? 生1(黄河队):我们1998也没有他们大 生2(黄河队)千位大,他们赢了。师:那记录怎么写呢?

生1:其他位写0 生2:4后面随便写什么数字都大 生

3、其他位用方格表示。师:方格表示什么?

生:什么数都可以表示 记录:

片断四:修改规则,第三轮抽签比赛。

改规则:把上面规则中的第二条改为:每一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

师:你们准备抽几?

河队代表:抽9,放在千位。

第一次抽签:长江队抽到2,抽签者把2放在了个位;黄河队抽到3,抽签者把3放到了个位。

第二次抽签:长江队抽到4,抽签者把4放在十位;黄河队抽到7,抽签者把7放到百位。

师:(问长江队抽签者)有没有压力?

第三次抽签:长江队抽到7,抽签者把7放在百位;黄河队抽到6,抽签者把6放到十位。

第四次抽签:两位抽签者都把放数字卡片的口袋摇了又摇,郑重其事地从里面抽出关键的一个数字。长江队抽到5,抽签者把5放在千位,组成5742;长江队抽到0,长江队激动的说0不算。规则说要组成四位数,我们要重抽!师:不作为比赛结果,先记录这两个数字763 和 5742谁大?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领悟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师:0要不要放进去?重抽!长江队抽到1。组成数字:1763 记录1763 小于 5742 师:(笑)好,尤其长江队的代表到黑板前聊两句!(教师拿出刚才这位同学抽中的6,把6倒过来拿,变成9)长江队所有同学发出遗憾的叫声,居然没有人发现6可以倒过来当9,那9就可以放在千位上,长江队应该是可以胜利的呀!

(黄河队员欢呼声又起,听课老师也为两位抽签学生的机灵发出由衷的笑声。)

师:假如此时可以允许你重排呢。生(长江对1)9731

2457 生(黄河队1)9731

7524 师:大声的争论表现出集体的荣誉感呀!

师:长江队胜2局,黄河队胜1局。你们玩游戏的时候思考了吗?方法有了吗?和同桌说一说。

生:千位相等,看百位,百位相等看十位,十位相等看个位。师:比较万以内的数大小,先比哪位?

生:千位

师:我们可以说成从最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往下比。师:简便方法会了吗?

教师在黑板上圈一圈、画一画。看这位同学多好啊,马上在自己的本子上圈圈、画画了!片段五:想想做做说说

师:3826()2958

4569()4642

8758()8769

893()2370 师:长江全长6300千米,黄河全长5464千米

师:世界四大河流:亚马逊6440千米,长江6300千米,尼罗河6695千米,密西西比河6200千米。

比较一下,长江排第几? 师:老师也想来抽卡片,同意吗? 3 9 组成最大的四位数

9773 排第二大的四位数

9737 师: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吧: 生1:时间快,在游戏中学数学 生2:快乐

比较欣赏 篇3

一、赛事分析:

《我是歌手》和《全能星战》是分别由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制作的职业歌手专业演绎的音乐赛事。两档节目在赛制及音乐制作上的共同点都是通过改编歌曲互相PK,发掘自我潜能的淘汰赛;不同点是前者的音乐改编较为自由,没有主题限制,展现歌手个性风格;后者的每一期都有比赛音乐类型主题(摇滚、民歌、戏曲、民谣、爵士、节奏等)限制,考验歌手全面能力。

二、横向比较分析:

本文谈到的横向比较是指在欣赏过程中对同一作品不同编曲不同演绎不同风格进行空间平行性的分析对比。

通过同一歌曲的不同编曲,能帮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编曲这门与作曲既紧密相联又有一定区别的交缘性新学科。如果说作曲是人的骨架身板,那编曲就是人的衣着打扮,编曲决定了一首歌的精神、风格、特点及乐器搭配的种类。不同歌手的演唱根据声音条件、演唱技能技巧和个人风格等特点的不同,在适合个人特点的编曲基础上能更加完美地表现作品,使作品在不同編曲和不同演绎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不同风格。例如在《我是歌手》中,林志炫改编演唱了周杰伦原唱的《烟花易冷》,在课堂教学和与学生课后交流中,让学生从编曲、演唱和作品风格三个方面用比较欣赏的方法欣赏并讨论。在编曲中,周杰伦原版是用的电子乐编配,使歌曲整体风格统一但缺少变化,在演唱中周杰伦用低吟浅唱的独特唱腔演绎出沧桑萧条的画面以及孱弱无力的颓废感;林志炫改编用的钢琴、二胡及弦乐编配,歌曲演唱部分主奏乐器用钢琴特有的颗粒感声音以及琶音、和弦的变化运用使伴奏清晰流畅均匀,为歌曲演唱锦上添花。间奏部分的民族乐器二胡独奏表达哀怨凄迷的情绪,为音乐的东方曲韵增色添彩;在演唱中清晰的咬字吐字,刚柔并济的演唱力度,细腻表达了歌曲的背景故事中男女主角的性格以及凄美的故事与情感。再比如比较欣赏《我是歌手》中沙宝亮演唱《鸿雁》与呼斯楞演唱的版本,呼斯楞版本通过管弦乐编曲以及轻盈悠扬、力度均衡的演唱表达了草原辽阔深远的意境;沙宝亮版本在编曲方面加入了蒙古传统乐器马头琴的前奏和蒙古族特有的单人多声部表演艺术——呼麦的演唱,极大的增加了歌曲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韵味。沙宝亮在演唱上强弱对比明显,增强了现场演唱的效果和气氛,但却没有呼斯楞版本的意境悠远。通过这样的横向比较使学生在流行音乐赛事的欣赏中有更多全面而理性的对比与分析,能有效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水平。

三、纵向比较分析:

本文谈到的纵向比较是在欣赏过程中对与欣赏作品以及有可比性的作品进行变化发展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同一音乐类型风格的不同演绎,可引导学生从音乐类型的起源、发展、种类、国内外发展现状等方面横向比较,使学生拓宽音乐鉴赏的思路与角度,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与审美体验。在《全能星战》节目中,每期都有一个音乐类型的主题设置,在爵士乐的主题中,可以指导学生了解爵士乐的起源、发展历程、分类和艺术特点。爵士乐最大特点是即兴演奏或演唱,除此之外还有着复杂丰富的节奏型和爵士和弦。通过对国内外爵士乐表演比较欣赏能让学生了解爵士乐在国内外发展的特点及现状。在欧美的流行音乐表演中一直有即兴发挥的传统,因此爵士乐是在欧美一直很受欢迎且颇具魅力的音乐类型,但对于没有即兴表演传统的国内音乐人来说还处在学习的过程,如果没有即兴发挥表演的音乐,不能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爵士乐,而只能说是爵士风格的音乐。另外,爵士乐明显的类型特征包含有大量切分节奏及弱拍进唱的节奏型,才形成了爵士特有的音乐类型和风格。在《全能星战》“爵士之夜”的比赛中,歌手们改编的歌曲引发争议。黄小琥选曲抒情歌曲《是否》的改编侧重音乐情感,但没有留下太多爵士乐的节奏特点痕迹;孙楠改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和《映山红》,这类有中国传统民族调式的歌曲是否适合爵士乐的改编创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而在演唱爵士类型的歌曲中,颤音转音的演唱是变化丰富和极具技巧性的。张韶涵翻唱的经典爵士歌曲《What A Wonderful World》如果能够丰富变化自己的音色表现歌曲比单一的音色演唱,能使歌曲更具生命力。

再比如对摇滚乐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和不断演变的纵向比较,帮助学生了解摇滚乐的音乐类型特点。在《全能星战》摇滚专场中,观众对孙楠的《无地自容》评价极高,有网友认为这才是真摇滚。在这场摇滚比赛中从专业音乐制作人到歌手到观众就对摇滚的定义发生分歧——有些歌手把流行歌曲抒情歌曲当摇滚唱认为就是抒情摇滚。通过赛事的争议分歧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摇滚的定义、分类和精神。在历史上很多音乐家和音乐人都在不同的时期对“摇滚”有过不同的定义,但在目前实际上“摇滚”已经超出了音乐名词的定义范围,摇滚以其灵活大胆的表演形式和富有自由激情的音乐节奏表达情感,成为人们表达生活方式、处事态度、个人品位等的音乐语言,因此有人定义说“摇滚”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在欧美流行音乐里,摇滚被细分为一百多个种类,但在国内的摇滚分类中,重金属摇滚才是主流摇滚,通过极端表现演唱音量、戏剧化演唱歌曲、旋律重击、音响效果喧嚣有重金属般的质感和气势庞大等特点区别于一般流行歌曲或抒情歌曲。因此,通过比较欣赏法能使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学习摇滚乐的类型特征。

比较欣赏 篇4

为了让学生认识我省的民歌经典, 我决定用清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为这节课的开场白, 于是, 我哼唱着“花儿”走进了音乐教室。这使学生始料不及, 都用异样的神情注视着我。

我的“花儿”结束之后, 学生自发地为我鼓掌。我示意感谢同学们的掌声, 掌声结束之后, 我问学生:哪位同学知道我唱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 (群答) :好像是青海民歌。

师问:不错, 是青海民歌, 谁来谈谈对青海民歌的认识?

学生甲:青海民歌在当地叫做“花儿”或“少年”, 是青海本地流行的一种情歌。

师:回答得很好, 还有同学需要补充吗?

学生们示意基本认同学生甲的说法。于是我接着问学生:“哪位同学给大家唱一段‘花儿’?”

学生们在下面私语一阵子之后, 终于有一位起来唱了一段“直令”, 尽管节奏不是很准, 劲道不足, 味儿不够, 但我认为实属难得, 因为在新城格尔木土生土长的民歌艺术并不发达, 除了偶尔在昆仑广场等一些小场合有极少的一些“花儿”爱好者聊以自慰之外, 基本上没有形成规模。在这种情况下, 尚有学生能哼唱两句, 让我大感快慰, 这样, 我精心设计的这堂“花儿”欣赏课就有了配合者和忠实的听众。

师 (极力赞扬这位同学) :非常好, 非常好, 希望再接再厉, 相信你会在青海民歌艺术上有发展空间!

师 (接着介绍) :刚才有同学说, “花儿”是情歌的说法不够全面, 我们可以这样说:“花儿”类似于《诗经》中的“国风”, 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爱情, 除此之外, 也歌唱感悟, 歌唱幸福, 很多时候还批评现实。“花儿”又名“少年”, 是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 唱词浩繁, 文学艺术价值较高, 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发源于临夏, 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 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 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两首“河湟花儿”的代表作。

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光碟, 学生先听《上去高山望平川》 (时间约为5分钟。)

师:哪位同学谈谈听后的感受。

学生丙:唱腔很高亢, 音调拉得很长。

学生丁:也有高山流水的感觉, 山很高, 天很蓝。

学生甲:后两句是在说“心事”吧! (很多同学都笑了。)

……

师:太好了, 我们同学们能从音乐中感受到形象, 实在很不错, 而且还能体会出“心事儿”, 真有想象力, 这也是学习音乐的一个前提。下面我们统一看屏幕上的材料。

教师展示材料并作了一些提示讲解: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 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即每段歌词由两句组成, 每段歌词的最后都用两个字收尾。通常, 上句采用“2+2+3”的七言奇数句结构, 下句采用“3+3+2”的八言偶数句结构。例如:

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句)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下句)

看是——容易——摘去难, (上句)

摘不到——手里——枉然。 (下句)

这两段歌词, 上段写景, 给人以苍茫寥廓、气度恢弘, 一派高原尽收眼底的意境。下段抒情, 其意蕴含蓄、富于哲理。表面上看, 是述说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受阻, 实质上是揭露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旧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隐含的哲理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 就要勇敢地去追求、去实现。

这首歌的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 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它采用单乐的结构形式, 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上句由高而低, 再由低而高, 圆环往复, 一唱三叹, 使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 也使高原的自然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直泻千里。更可贵的是, 歌曲的第二段旋律, 其大部分沿用原有的旋律, 但依据歌词语音和情绪意境的需要做了必要的调整。这首歌由“花儿王”朱仲禄演唱, 演唱时采用了方言和真假声结合的唱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河湟花儿”的特点, 接着欣赏《下四川令》, 并做一些简单的比较 (讨论略) 。

师:同学们的对音乐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意料, 看来同学们对“花儿”也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外行, 尤其是对“心事儿”的理解比较有意思 (说到这儿, 好多同学们都笑了) 。

教师展示资料并作点拨:《下四川令》也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性曲令, 又称“脚户令”, 主要流行在甘肃、青海一带。《下四川令》所唱的则是成年累月奔波在高原山路上的“脚户”们的感受和思绪。《下四川令》苍劲、沉郁, 充满了对故土亲人的一片痴情。其中《下四川》 (脚户令) , 又叫《夜夜的晚夕里梦见》。旧时, 长途赶牲口做贸易的青海脚户哥, 从高原走向盆地——四川的长途路上, 翻山越岭、日夜奔波。为驱走跋涉的寂寞和疲乏, 吟唱起自编自创的山歌, 久而久之流传了下来。此歌高亢嘹亮、优美抒情, 以心声表达出出门在外赶路汉子的思恋之情。

师:是我国西北地区民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以其自由悠长、高亢激越、深沉悲壮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歌词格律而闻名于世。“花儿王”朱仲禄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那高亢激越的音调时常在耳边回响。

下面, 老师用钢琴弹奏《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四川令》的主旋律, 学生跟着学唱这两首歌民歌 (数遍后学生基本学会两首曲子的主旋律) 。

比较欣赏 篇5

一、创作方法不同

《琵琶行》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 认为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 是诗歌存在的现实意义, 这一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代表作正是《琵琶行》。诗如实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的精彩画面, 叙说了她的悲惨身世, 在表达无限同情的同时, 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和被贬江州的郁闷也跃然纸上。从音乐描写上来说, 《琵琶行》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 再现当时琵琶女弹奏乐曲之美妙。比如说用骤然而至的急雨、款款而谈的私语来分别描写大弦和小弦的声势和音韵, 不仅让读者通过调动日常生活的感受来产生强烈的共鸣, 而且还能让我们对大弦和小弦的乐声产生鲜明的对比。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和“冰泉冷涩弦凝绝”两句; 再比如说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比喻和谐的两弦齐奏, 用“银瓶乍破水浆迸”来形容突发的乐声, 用“铁骑突出刀枪鸣”来描述激越的乐声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则不同, 它们都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声音, 鲜明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但二者又有区别: 《听颖师弹琴》发挥了丰富的想象, 描摹琴声忽而柔和婉转 ( 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 , 忽而激昂高亢 ( 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 忽而舒缓悠扬 (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 忽而如攀绝壁 ( 跻攀分寸不可上) , 忽而一落千丈 ( 失势一落千丈强) , 写得跌宕起伏, 体现了韩愈诗歌笔势奔腾、想象奇特、不同凡响的特征。《李凭箜篌引》中想象的大胆、奇诡则又远远超过了韩诗, 充满怪诞奇异的色彩。短短的诗行间, 写生物有芙蓉、兰花、凤凰、老鱼、瘦蛟、玉兔, 写人物有天上紫皇、竹下女神、月里吴刚、山中神妪。它们或喜或悲, 或沉醉或欢笑, 神态各异, 举动不一, 五光十色, 令人目眩。李贺笔下的乐声, 不但响遏行云, 甚至“石破天惊逗秋雨”, 这样的想象和夸张, 非“诗鬼”谁能为之!

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还可从一个细节处看出, 即对“泪”的描写。《琵琶行》中是“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真实地记录了音乐的感人力量; 《听颖师弹琴》中写泪则是“湿衣泪滂滂”, 用了夸张手法, 写出乐声有着打动人心的魅力。《李凭箜篌引》不写作者感受, 却写乐声使“湘娥啼竹”, 用离奇的想象让传说中的娥皇、女英下泪, 进而表现乐声的凄惨动人, 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诗歌结构各异

《琵琶行》共分四部分, 依次写遇琵琶女出场、琵琶女弹奏、琵琶女自述身世、作者的感喟, 层次分明, 前后照应, 浑然一体。作者用这样的顺叙结构, 委婉曲折, 周详明晰。

《听颖师弹琴》则采用层层推进结构法, 首先刻画音乐, 刻意描写音乐的变化, 再徐徐点出琴声的来由。前六句两句一意, 七到十句一句一意, 错综变化。在句式上, 全诗以五言为主, 杂以七言, 表现乐曲的变化和感情的跳荡。读来只觉如在山阴道上, 周围景物让人应接不暇, 突出体现了一个“奇”字。

《李凭箜篌引》的结构又有不同: 它先渲染乐声产生的艺术效果, 再点明李凭在弹箜篌; 又用两句直接描写声音, 却着重刻画奇异怪诞的艺术境界, 通过外界事物的反响来反衬李凭技术的高超; 结尾戛然而止, 意味深长。《旧唐书》说李贺“其文思体势, 如崇岩峭壁, 万仞崛起”, 这首诗正形象地表现了李诗结构上的“险”和“怪”。

三、比喻各具特色

《琵琶行》的比喻用得非常精确传神, 比如用“急雨”和“私语”来写乐声的粗重沉闷和幽细圆润, 用“珠落玉盘”和“间关莺语”来喻乐声的清脆悦耳和婉转流利, 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来突出乐声的高亢雄壮等等。看到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 就如同化身江州司马, 亲临现场聆听了那一段绝伦乐声。轻徐悠扬的前奏让我们唤起了沉思中的记忆, 随着轻快流畅的乐曲声, 愉悦之情自然流露。但乐声陡然一转, 逐渐变缓, 幽细如游丝一般, 似悲恸, 似抽泣。就在“无声胜有声”之际, 琵琶声蓦地转为高亢嘹亮, 我们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 “气吞万里如虎”。“四弦一声如裂帛”, 至此曲终, 戛然而止, 意味深长, 让我们不由得浮想联翩。

《听颖师弹琴》中对琴声的比喻则有新颖奇特的特点。其中, 有的以声喻声 ( “昵昵儿女语”“喧啾百鸟群”等) , 有的以形喻声 (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 也有的以人的意志气度喻声 ( 划然变轩昂) 。细细一分析, 白诗多是以声喻声, 只是听觉的比拟, 而韩诗是“听声类形”, 在以听觉写听觉的同时, 又把听觉转化为视觉了, 这就见出韩诗的奇特之处。

《李凭箜篌引》中的比喻另给人一种色彩绚烂的感觉。那变化万端的乐声, 清脆如昆山玉碎, 柔和如凤凰鸣叫, 凄切如芙蓉哭泣, 欢快如香兰含笑。这里面, 有以声拟声, 也有以情态拟声, 还采用了拟人手法, 以花草的泣与笑喻声音的悲与欢。

上一篇:盐城市银杏栽培技术下一篇:思想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