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因素

2024-07-21

破坏因素(精选八篇)

破坏因素 篇1

一产生的原因

1.沥青面层或多或少总会产生裂缝, 路表水通过裂缝进入基层表面, 如果排水不畅, 随着降雨量增加, 路面基层表面及空隙中积水增多, 在车辆重复作用下, 积水形成高压水流, 向四周冲击, 将基层表面及空隙中的细料冲成浆, 随着冲刷不断进行, 被冲刷的细料浆在高压水流作用下, 沿面层缝隙冲出, 沥青面层形成冲浆现象。

2.随着冲刷周复始地进行, 沥青面层下的基层逐渐被高压水淘空, 使沥青面层下陷而在原沥青表面裂缝两侧产生新的裂缝, 形成局部低洼直至坑槽, 导致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破坏。

二影响因素

1.不同的基层类型, 其抗冲刷能力也不同, 农村公路三级路多, 一般基层设计为水泥石灰稳定级配砂砾, 对于同一类水泥稳定类材料其抗冲刷能力随着水泥剂量的减少而缓慢减弱, 但当达到一临界水泥含量 (4%左右) 以下时, 抗冲刷能力降低, 因此水泥稳定类材料水泥含量不宜低于4%, 但也不易过高, 水泥含量过高易使基层裂缝增加, 所以, 水泥含量控制是关键。

2.农村公路一般是路基偏低, 排水不畅, 路基经常处于水中或潮湿状态, 地下水位高, 毛细管现象发达, 冲刷作用剧烈。

3.在呼和浩特地区由于农村灌溉路基两侧水位增高, 路基处于浸水状态, 冬天发生冻胀, 来年春天4月份的时候, 随着气温增高, 路面结构部分冻胀融化, 路床部分还没有融化, 导致上部水份渗不下去, 路面结构部分处于潮湿状态, 经车辆荷载作用形成冲刷和翻浆导致路面破坏。

4.农村公路交通量不断增大, 超限车辆增加, 渗入结构层缝隙及表面的积水所产生的水压力则越大, 从而冲刷作用越大, 冲刷频率增大;超限车辆对于农村公路已经超过设计荷载能力, 对农村公路路面破坏力更大。

5.沥青面层混合料级配不好, 碾压不实, 平整度差, 将使面层渗水率增大, 地表水易进入基层, 冲刷作用加剧。

6.基层施工质量控制不符合规范, 例如:基层材料拌和不均匀, 延迟压实, 碾压过度, 薄层贴补, 含水量过大等。

7.半刚性基层碾压结束后, 应立即养生 (一般为7天) , 始终使基层表面保持湿润状态, 可易于强度形成, 减少裂缝, 抗冲刷增强。

三防治措施

1.路面设计要确定好结构层厚度, 农村公路基层厚度不小于20cm。

2.沥青路面破坏受水的影响极大, 因此应完善排水设施, 垫层用透水性好的材料, 以隔断毛细水, 设计沥青面层下封层, 使渗入基层表面的水排除。

3.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混合料拌和质量、摊铺质量、碾压质量。

4.通过铺筑试验段确定合理碾压程序, 有效碾压遍数, 控制松铺系数。

5.加强养护管理, 对路面的泥土、积水及时清除, 对地下水位高的路段设置盲沟, 加强路政管理, 禁止路面划损和超限车辆通行, 确保公路畅通。

四结论

1.农村公路应该适当提高路基填土高度。路基承受由路面传递的荷载, 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水稳性, 由于大气水, 地表水, 地下水的作用可使路基强度降低, 产生过量变形, 路基失稳造成路面破坏, 提高路基填土高度可使边沟水渗入路基内水位下降, 有利于路基稳定性提高, 路床部分强度增强, 减少翻浆现象发生。

2.设计边沟排水措施。农村公路边沟排水不畅, 有的路段边沟水常年排不出去, 使路基浸在水中, 使路基稳定性差, 所以可以按地形按纵坡开排水渠把水引入低洼处或排水渠中排出, 路基内水位下降强度增强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3.硬化路肩有利于路面排水。农村公路路肩基本上是土路肩, 容易生长杂草, 路面上的浮土在车辆作用下移动到两侧路肩日积月垒形成积土使路肩高出路面, 使路面排水在路肩处受杂草和积土的拦阻排不出去, 大量积水渗入基层表面在车辆作用下形成高压水冲刷基层破坏基层导致面层开裂, 路肩硬化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路面排水不畅的问题。

4.在呼和浩特地区冬天公路上的积雪形成的雪水, 再加上融雪剂对沥青路面腐蚀加快沥青面层老化, 导致面层松散形成坑槽, 所以除雪尽量用机械少用融雪剂。

5.适当提高基层配料级别。农村公路基层一般用水泥, 石灰稳定级配砂砾水泥含量偏低, 基层刚度不大, 容易受水冲刷破坏, 所以适当提高水泥含量减少石灰用量, 选择含泥量小的天然砂砾通过实验进行配比, 交通流量大的路段彩用水泥稳定碎石提高基层刚度。

6.重视公路养护, 不能重建轻养。日常养护以清理路面杂物和排水为主, 在农村公路纵曲线凹处铺设急流槽集中排水。路面裂缝要即时用乳化沥青灌缝防止路面水渗入基层形成冲刷水破坏基层。

7.杜绝超限车辆驶入农村公路。超限车辆荷载超过农村公路的设计承载能力, 超限车辆通行对路面破坏极大。

摘要:农村公路沥青面层设计大多数为5里米厚, 只能起到封面作用, 行车舒适平整度好, 有利于路面排水, 保护基层早期不形成坑槽, 面层承载力弱, 农村公路沥青路面在设计年限内出现的病害中, 开裂, 龟裂, 坑槽, 沉陷, 较普遍, 本文针对农村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防治措施。

破坏为话题的议论随笔:破坏之论 篇2

梁任公先生称春秋末及战国之世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全盛时代,诚公允之论也。是时百家诸子自由争鸣之热闹局面,不必赘述矣。然此等浓挚热烈的学术风气止于何时?正读斯文的诸君中十之八九可能会说:历史教科书言之止于始皇帝焚书坑儒其时。呜呼!我辈受蒙蔽何其深也。

囿于篇幅,我无法将焚书坑儒之前因后果述与诸君,诚憾事也。我欲敬告诸君,焚书坑儒一事已被历史的重重迷雾所掩盖。大多数人只知道,始皇帝残暴至极,儒生方士悲惨可怜。

然诸君且回忆,历史教科书(或言史书)上可曾有言坑杀儒生无数,抑或是有列举如大屠杀之可怖数字;可曾有摹状聚过惶惶不可终日,沉浸在杀戮的恐怖气氛中的记载?答案是没有,不是太史公和诸位史学家不愿记载,诚然莫须有之事也。

后世儒生,唯夸大诽谤始皇帝残暴,极言被杀儒生方士之惨,而掩盖事实真相。若诸君深入考究焚书坑儒之事,即可了然原本是一起极为复杂,动因颇多的政治事件,竟被后世儒生生造为一起无端暴力事件,诚可恨也!

窃以为那位本应被千夫所指却饱受后世赞扬的人,是问题的源头。此人名为董仲舒。其戕害文化的手段,可恨至极也!

夫战国之世,兵法墨农名等各家士子,凡有真才实学之人皆受迎戴,皆可为官以展平生之志。及董仲舒以大一统论说武帝,天下士子安身立命之途,仅剩其一耳!凡非信孔教之人皆绝其入仕之路。

诸君容我拟一不甚恰当的比方。诸君之班主任,皆禁诸君平日里阅读除课本笔记本之外的闲书,纵为名著亦不可。然诸君知名著之属于己有益,常顶风作案。诸君且设想,忽有一日班主任告诸君说,国家规定自今日起,唯有常览《XX漫客》、《故X会》者,可参加高考,可被重点大学录取。可想而知,一夜之间,诸君案头枕边的名篇巨制悉数消失,唯余漫画、厕所文学之流,何其恐怖之局面也。

诸君或言:董仲舒之儒家思想,绝非漫画故事会之属可比。确实如此,我所以作此比者,盖摹状彼时百家思想一夜凋敝之势也。

胡适之先生尝撰文道: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梁启超著)给少年时的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我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

诸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中华文明种源之事固不复见,但我辈却仍蒙受其弊也。我们虽不若少年的胡适之先生受封建儒家思想蒙蔽之深,然你我身边可熟诵数句《论语》的人盖多也,可背诵几句《商君书》,几句《墨子》、《韩非子》的能有几人呢?文化单一凋零之态,由此可知矣。

儒家之弊,我根基尚浅不敢胡言,录林语堂先生之言如下:

余谓儒家之弊,正在蔑视法律,以君子治国,殊不知一国之中,哪里有这许多君子可为部长,为所长,为县长,为校长乎?君子不够分配,而放小人于位,以君子之道待之,国欲不乱,其可得乎?

诸君亦可自行思量,儒家思想素不信怪力乱神之说,为何将始皇帝进入孔子陵墓发生的诡异之事列入典籍传之后世?后世奉“为君子藏,为”之说的儒生中有多少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人呢?我绝非诋毁儒家士人,贬低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诚为带人接物之珠玑良言,然正统儒家思想亦如焚书坑儒一样被后世小人歪曲理解了。

清朝金圣叹评论小说曾有言:千载以下同声一哭。我常慕商君之高山景行,不知哪位老师恰将商君语秦孝公的一席话选录于晨练上,我每视之辄感动不已,此即为“同声一哭”耳。

录于此: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可以与虑始,而可以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疆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今以此一席话与诸君共勉。梁任公先生言:破坏亦破坏,不破坏亦破坏!”试问今日之中国,思想自由乎?学术多元乎?文化兼容乎?我不敢断言也。诸君与我同为目下风云际换时代的新青年,是否应该常怀一颗打破桎梏之心呢?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认识,若能明白晓畅,应当于己于国都是大有裨益的。

言尽于此,胸中块垒已销,以上言论皆是我一家之言,不足为训。有失偏颇处,望诸君见谅。

作者|高2014级 金俣同

沥青路面的破坏因素及完善施工 篇3

关键词:沥青;路面;破坏;维护;探析

一、沥青路面破坏的成因 1、裂缝类

道路由于进入使用阶段后,在车辆荷载长期反复作用下,沥青结构层底面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材料的疲劳强度,底面便发生开裂,并逐渐扩展到表面而形成。有时道路拓宽,基层的半幅施工,局部基层存在缺陷,过分缩短工期等原因也会造成路面裂缝。裂缝类病害根据开裂的程度及类型分为:横缝、纵缝、网裂和龟裂等。

2、当面层材料配合比不当,沥青自然老化或施工质量差,结合料含量少或粘结力不足易造成路面松散,按其类型可分为坑槽、麻面、啃边等。坑槽是路表面松散材料散失后形成的凹坑。

3、麻面是沥青面层嵌缝料散失、路面不密,出现粗表麻面甚至出现渗水现象。沥青路面施工时油石比偏小,拌和、摊铺不均匀,局部粗骨料偏多,骨料空隙中无中细料填充以及沥青自然老化剥落等原因均易形成麻面现象。4、变形

道路进入使用阶段后,尤其是进入设计年限的中后期,路面结构层已不具备足够的强度来抵抗轮载的压应力,从而是路面在轮载作用下产生变形。常见的有沉陷、车辙、搓板、拥包等。沉陷是路面在荷载作用下,其表面产生的较大的凹陷变形,有时凹陷两侧伴有隆起现象。其成因主要是道路在使用阶段由于路基水文条件差而湿软,不能承受通过路面传给路基的轮载应力,产生较大的竖直变形,最终导致路面沉陷。5、人员因素

这一类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比如许多国家标准,与当前的道路状况形势不相适应;当前许多人道德素质下滑,致使道路施工监理不达标,严重的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沥青路面工程质量缺少保证,一些细节问题迟迟得不到合理有效解决。

6、其他类

常见的路面病害除了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外还有泛油、翻浆等病害。泛油是由于沥青混合料含油量偏高,在高温季节,路面呈现发亮镜面现象。

二、沥青路面的维护措施

1、预防性维护

维护决策是路面管理的核心内容,维护维修方案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路面的使用性能。预防性维护是针对道路尚未出现严重的破坏,一般是在道路投入 5~7 年后进行,其维护的目的是改善和恢复路面表面功能,防止病害的进一步恶化。采取有效的预防性维护措施不但可以提高道路的使用品质,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大延长道路使用年限。

接缝处必须充分注意,尤其是在和前期沥青路面接触部位的施工缝。接触部位沥青混合料一定是人工筛选的细料,经质检人员验收合格,方可进行其余连续的沥青路面工程作业。对于纵向施工缝,应该尽量想法减少,道路边缘部分尽量与路基整体一次碾压成型,从施工时就做好路面破坏的预防。

另外应该加强日常的修复保养工作,根据具体情况来采取合理有效的

措施,保证路面尽可能少的承受水的侵蚀。

2、纵横缝的处理技术 纵、横缝在路面病害中所占比重较大,一般纵、横缝的处理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冷补灌缝,最宽可填补12mm 的裂缝。施工方法简单,在常温下即可进行。二是热补灌縫,无论缝宽还是缝细首先对原缝进行扩缝,将缝宽扩致1cm 左右,然后用吹风机清除缝中灰尘等杂物,再用具有流动性的热沥青依靠灌缝机缓慢依次地向缝中灌注,直至缝中饱满为止,最后待沥青冷却后清除缝表面多余沥青即可。3、龟网裂的处理技术

龟网裂在裂缝类病害中属于严重情形,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此类病害的处理方法通常分两个阶段进行处理:第一阶段即龟、网裂出现的初期,此类病害一般进行薄层罩面处理,即对病害部位清扫干净后喷洒乳化沥青,待破乳后撒铺米砂。第二阶段路面病害由网裂演变为龟裂,则应进行挖补处理,即对原路面病害部位的结构层进行铣刨,然后再按原路面相应结构层次进行恢复。4、松散类维修处理技术 路面坑塘一般直接影响到道路行车安全,对坑塘的修补应及时,一是冷补料修补,修补时不受天气、温度、坑槽大小、数量的限制。二是沥青混凝土修补,修补时受天气、温度、坑槽大小、数量限制,适宜修补数量多、面积大的坑塘。三是沥青下灌修补。麻面的处理:一是当麻面面积较小时一般做一层1cm 的薄层罩面;二是当麻面面积较大时通常是铣掉上面层,喷洒粘层油后重新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三是做1cm 厚的稀浆封层,能防止麻面处沥青老化、油质损失、细料基层失落,混合料脆裂等。

啃边的处理技术,一是用粒料加固路肩,使路肩平整坚实。二是可以适当加宽路面或路面基层,并设置路缘石。

5、变形类维修处理技术

沉陷这种病害多见于低等级的县乡道,对于路面沉陷往往采取挖补维修,开挖后用水稳碎石恢复基层后再铺筑面层。对于桥头沉陷,由于桥头往往都是高填土地段。车辙的处理方法往往是铣刨至路面基层,铺筑一层与原路面基层等厚的水稳碎石,最后铺上沥青面层,周围接茬处要烙平密合、碾压密实。三、道路维护中的注意事项

1、加强政策管理

严肃对待路政管理工作、严格执法,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各种问题。严格控制运输车辆的超限超载问题。保证多个部门跨地区联动治理超限运输提供条件。对路政巡查投入更多的精力,严格制定相关的处罚措施,充分利用法律法规。

2、提高对公路养护的重视

随着交通的不断发展,相关的部门也对公路建设集中投入大量资金。但是道路的养护工作建设则达不到要求。对道路的养护不够重视。致使公路、桥梁出现问题之后得不到及时修复维护,从而使问题越来越大,如此往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提高施工质量

严肃对待施工问题,要对搅拌等步骤严加监理,按标准要求对材料进行搭配混合。控制好温度、时间间隔,以及搅拌的质量问题。合理的按照要求来选择设备,对施工现场严加管理监控,保证沥青混合料摊铺工作的质量。

结语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维护施工中,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来提高施工质量,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付丽琴.京秦高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维护措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

[2]白日华.沥青路面病害检测与维护决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尾矿坝破坏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篇4

关键词:尾矿坝,溃坝,作用机理,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我国尾矿坝事故时有发生,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境内的山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于2008年9月8日7:58发生溃坝事故,致277人死亡、4人失踪、3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9 619.2万元。对我国自1960年以来,有统计资料的尾矿库故进行分析,自1960-2016年,我国共发生尾矿库事故100起。这些事故中,主要有滲透破坏、洪水漫顶、地震液化3种破坏形式。尾矿坝往往处于高势能状态,导致尾矿坝失效溃坝后问题非常严重,致使下游发生大量的人员伤亡。因此,对尾矿坝的破坏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意义重大,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诸多研究[1]。

本文首先研究尾矿坝各种形式破坏机理;其次分析各种破坏的影响因素,提出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加以控制,保障尾矿坝安全稳定运行;最后提出预防措施,为完善和提高尾矿库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1 尾矿坝各种形式破坏机理

1.1 渗透破坏

尾矿库投入生产后,随着排尾工作的进行,在坝体上游水压力作用下,水就会通过坝体孔隙和坝基的岩体裂缝产生流动,即渗流。渗流的存在,水会对尾矿砂等施加一种力,即渗流压力。当库水位升高后,尾矿坝内渗透压力也会随之提高,一旦渗透压力大于尾矿砂间的黏结强度,坝体内部结构出现通道和空间时,渗流作用就会导致尾矿坝发生管涌、流沙、潜蚀等渗透破坏。

1.2 洪水漫顶

洪水漫顶引发尾矿坝溃坝的机理是:当水位超过坝顶后,水流通过坝体溃口处流出,水流流到溃口处时,水头坡降、流速和牵引压力迅速增加,那么就会在坝顶处不断侵蚀坝体,导致溃口的产生和扩大,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水库放空或者坝体能抵抗得住水流的进一步侵蚀为止。溃口在横向、垂向同时发展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斜坡失去稳定性导致的坍塌而引起坝顶部溃口逐渐扩大,最终导致溃坝。

1.3 地震液化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首先抵达,会使浸润线以下的饱和尾砂在竖直方向重复振动,随后抵达的横波,会使饱和尾砂在水平方向受到重复剪切,使得尾砂发生反复的变形,粗细尾砂重新分布,粒径分布更加均匀,导致尾砂孔隙率不断减小,密实度增大,孔隙水压力将部分承担尾砂之间的接触应力。当孔隙水压力大于原分布的静水压力时,尾砂的有效应力将逐渐减少。随着地震的进一步发展,孔隙水压力与尾砂浸润线之上的上覆有效应力一样时,尾砂的抗剪强度完全丧失,尾砂像流体一样流出,坝体随之倾覆,溃坝就不可避免。

2 尾矿坝破坏的影响因素

2.1 渗透破坏影响因素

坝体渗透破坏的发生应具备2个条件,一是坝体内部存在渗漏通道,二是实际渗透坡降大于坝体抗渗能力,出现坝体集中渗漏。尾矿库投入生产运行后,勘探、设计和施工已不能更改,所以要防止渗透破坏的发生。要从日常生产管理方面入手,即控制库水位、延长干滩长度、降低浸润线和坚持均匀放矿。可量化的指标主要是库水位、干滩长度和浸润线,需要严格控制和重点监测这些指标。

2.2 洪水漫顶影响因素

引发尾矿库洪水漫顶的原因主要有三类:一是尾矿库抗洪能力不足,包括库水位过高、干滩长度不足、滩顶发生沉降和遭遇超注洪水;二是泄洪能力不足,包括排水设施淤堵、干滩长度不足、降雨或冰雪融化和库水位过高;三是管理或应急措施不当。引起洪水漫顶的因素包含设计、施工和日常生产管理和周边环境影响四个方面。同样,从日常生产管理和周边环境控制方面入手,即降低水位、延长干滩、实时监测泄流量和大气降雨量。可量化的指标主要是库水位、干滩长度、安全超高、排洪系统泄流量和降雨量,所以必须严格将这些指标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2.3 地震液化影响因素

尾矿砂在地震条件下强度变得很低,动剪应力比变化范围小,地震时更易发生液化破坏。尾矿砂液化是很复杂的,其产生、发展受到尾矿砂的物理性质、受力状态和边界条件所影响。影响因素主要有:动荷载条件,主要指动荷载的频率、振幅、波型、持续时间和多向振动等;埋藏条件,主要指上覆土层厚度、应力历史、尾矿砂的渗透系数、浸润线高度、排渗路径及排渗边界条件等;尾矿砂土性条件,主要指尾矿砂的颗粒组成、颗粒形状、土的密度、胶结状况及颗粒排列状况等。要保证尾矿砂不被液化,要保证堆积密实度、降低库水位、提高浸润线埋深、进行削坡压坡等。可量化指标主要是堆积密实度、库水位和浸润线埋深。

3 尾矿坝事故的预防

3.1 做好勘察设计

在尾矿坝设计前,要根据尾矿坝址的地形和地质资料,选择最佳的坝型和坝材。尾矿坝的勘察设计必须按《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同时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卫生、水电、建筑及其他有关部门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或规定。

3.2 严格管理筑坝施工

尾矿坝筑坝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国务院规定的设计文件审批制度和有关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规定,施工必须按设计要求施工,做好施工检验及记录,并制定好竣工验收制度。

3.3 加强日常生产管理

安排值班人员加强值班巡视,切实做好尾矿坝管理工作,发现事故隐患,尽快采取措施,以免扩大和恶化;加强尾矿坝在线监测检查,通过坝体沉降、位移、浸润线等的监视,掌握坝体安全状况,消除隐患;做好防洪排洪工作,必须在汛期前对排洪、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尤其是进出水口等关键部位,做好值班巡视,排洪口处设专人监视,密切注意库内水情变化和坝体两侧沟谷地表径流状态,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和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案。

3.4 安装在线监测系统

安装尾矿坝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在线监测,对坝体位移、浸润线、库水位、库区雨量、干滩长度、流量和水质实施在线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完善的集中分析处理,判断尾矿库的运行条件,对尾矿库安全隐患进行报警。

4 结论

破坏因素 篇5

该项目首先通过试验, 取得土的物理、力学及破坏坡降等指标;其次研究土的渗透破坏坡降与黏粒含量、制样干密度及抗剪强度的关系, 得出三项因素对渗透破坏坡降的影响。

本项目取得某水库6组不同土样, 进行试验研究, 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汇总、计算及分析, 力求得到有益于工程实践的研究成果。现对所做试验报告如下。

1. 土的液塑限试验

土的液塑限试验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仪 (圆锥仪:锥质量76g, 锥角30°) , 实验室采用光电式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按规范步骤制备土样并进行试验测定测读圆锥下沉深度, 并取出各试样10g以上式样2个, 测定含水率。

得到实验结果, 以含水率为横坐标, 圆锥下沉深度为纵坐标,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制其关系曲线。三点连接一直线。当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时, 通过高含水率的一点与其余两点连成两条直线, 差得在圆锥下沉深度为2mm处相应的含水率, 当两个含水率的差值小于2%时, 应该分别以两点含水率的平均值与高含水率的点连线。当量含水率的差值大于、等于2%时, 应当补做试验。

在圆锥下沉深度与含水率关系曲线上, 查得下沉深度为17mm所对应的含水率为液限;查得下沉深度为2mm所对应的的含水率为塑限, 以百分数表示, 取整数。

据数据得, 6组试验结果液限在22.7%~26.5%之间, 平均24.3%;塑限在11.0%~13.9%之间, 平均13.3%;塑性指数在8.9~15.5, 平均11.0;土壤类别均为低液限粘土。

2. 土的颗粒分析实验

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我们采用甲种密度计法。

量筒:高约45cm, 直径约6cm, 溶剂1000ml。刻度为0~1000ml, 分度值为10ml。

试验筛:孔径2mm、1mm、0.5mm、0.25mm、0.1mm、0.075mm。

天平:称量1000g, 分度值为0.1g;称量500g, 分度值为0.01g;称量200g, 分度值为0.001g三种。

温度计:刻度0~50℃, 分度值0.5℃。

洗筛漏斗:直径略大于洗筛直径, 使洗筛恰克套入漏斗中。

搅拌器:轮径50mm, 孔径约3mm;杆长约400mm, 带旋转叶。

煮沸设备:附冷凝管。其他:秒表、锥形瓶、研钵、木杵、电导率仪等。

用小于某粒径的土质量百分数为纵坐标, 颗粒直径 (mm) 在对数横坐标上, 绘制颗粒大小分布曲线。如系与筛析法联合分析, 应将两端曲线绘成一平滑曲线。

3. 土样的击实试验

土的击实试验按照《土工试验规程》SL237—011—1999, 采用轻型击实 (适用于粒径小于5mm的粘性土, 其单位击实功能为592.5Kj/m3) 测定土的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 从而确定土的最大干密度与最有含水率。

4. 土样的抗渗试验

土的抗渗试验的目的在于测定土料在无反滤保护条件下, 自身的临界坡降及破坏坡降, 判定在渗透水流作用下材料本身的渗透稳定性能。本次试验对6组土样进行了管涌试验。

试样制备按击实试验最优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按压实度为0.98下的制样干密度制备。管涌试验在Φ=10cm的有机玻璃管涌仪中进行, 试样高为6cm, 为保证试样的均匀性, 分三层装样, 并采用击实法击至控制高度,

试样采用饱和后逐级加压进行试验, 水流方向自下而上。在每级压力稳定后测记二次流量, 计算出渗透流速和渗透坡降, 绘制渗透坡降与渗透流速关系曲线 (i~v曲线) , 直至试样破坏。取其破坏点的坡降与前一级坡降的平均值为破坏坡降。

(5) 数据分析、结论

土的破坏坡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该项目中我们通过液塑限试验、颗粒分析及比重试验、击实试验以及抗渗试验 (管涌试验) 测得相关的物理力学指标。我们选取土样的黏粒含量、制样干密度及抗剪强度进行研究, 数据见表1。

结论:本次试验得出土的破坏坡降与土的黏粒含量、制样干密度基本呈线性关系, 即土的破坏坡降随黏粒含量、制样干密度及土的抗剪强度的增大而增加。而由于试验中采取的6组不同土样得出的土的破坏坡降与土的制样干密度相关性较小, 但其破坏坡降受两项因素的影响基本呈递增趋势。我们依旧认为土的破坏坡降与该因素呈线性关系。只是仍需进行同种土样的相关研究, 得出其相关性, 并得出相应的结果。

摘要:通过该论文的研究, 得出土的渗透破坏坡降, 并得出土的破坏坡降与黏粒含量、制样干密度及抗剪强度的关系, 用以指导实际工程;并利用有效措施来提高土石坝的渗透稳定性, 保障土石坝的工程安全、延长工程寿命。另一方面为工程的渗透稳定特性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干密度,破坏坡降,塑性指数

参考文献

[1]岩土综合辅导:中小型土石坝渗流破坏加固研究.6, 2009。

[2]土石坝渗流破坏类型分析及防治措施.7, 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00

[4]黄文熙.土的工程性质[M].水利电力出版社.198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土工试验规程SDS01-79 (下册)

[6]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00[S].

破坏因素 篇6

关键词:钢结构,焊接接头,断裂破坏,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钢结构因具有自重小、刚度大、强度高、稳定性好、抗震能力好等优点, 受到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并将其应用在建筑工程、桥梁工程、电子工程等领域当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钢结构需要在生产厂进行加工与制作, 焊接是钢结构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其质量对于钢结构的强度与可靠性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需要清楚的知道, 钢结构在焊接过程中, 往往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焊接接头出现断裂破坏的现象, 甚至会出现安全事故。这就需要我们对其加以认识, 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

1 断裂的概述

在钢结构焊接过程中, 断裂指的是由技术人员在对其施加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导致材料出现分离的现象, 导致钢材料失效。根据钢结构断裂的实际情况分析, 其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1 脆性断裂。

即是技术人员在对钢结构进行焊接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或产生过小的塑性变形, 其所吸收的能量相对较少, 因此导致其在加工过程中出现脆性断裂。

1.1.1 脆性断裂的过程:

在对钢材料进行焊接的过程中, 接头处由于集中着较大的应力, 致使其表面存在着裂纹, 而这些裂纹若长期处于低工作应力的影响, 那么就会不断扩展, 最终导致材料出现断裂的现象。

1.1.2 脆性断裂的特点:

(1) 脆性断裂的表面相对比较平滑, 且裂纹的形状呈人字状或放射状; (2) 产生脆性断裂的原因是其焊接的应力超过了材料本身的强度; (3) 脆性断裂的发生对温度要求较低, 往往在低温英下下, 脆性断裂更易发生; (4) 无规律可言。

1.2 延性断裂。

这种类型的断裂也就是在材料断裂之前产生了较大的塑性变形情况。

1.2.1 延性断裂的过程:

钢材料在焊接过程中, 受到外界荷载作用的影响, 材料必然会产生弹性变形, 当外界荷载作用不断加大, 那么材料的屈服强度也就相对减弱, 最终导致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应力。当我们再加大这一荷载作用, 那么材料的变形量也就更大, 最终因材料的屈服强度不足而出现裂纹。此后, 这些裂纹会不断发展, 最终导致材料出现断裂现象。

1.2.2 延性断裂的特征:

(1) 裂纹产生后呈纤维状, 色泽灰暗; (2) 产生延性断裂的原因是由于材料的屈服强度承载不了结构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工作应力; (3) 这种断裂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造成钢结构在焊接过程中产生断裂的原因

2.1 材料的本身特性。

技术人员对钢结构进行焊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其变成一个整体, 从而提高强度与刚度。但是也正因为如此, 在实际工作中会产生较大的应力, 导致整个结构的抗断裂能力明显降低。当钢结构表面出现裂纹之后, 应力会对其继续作用, 最终不断扩展而导致结构出现断裂现象。

2.2 焊接时的残余应力。

在对钢结构进行焊接的过程中, 往往会对局部进行加热与冷却, 这种现象极容易导致焊接接头上具有残余应力, 当这种应力与工作产生的应力相互作用, 这就导致结构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断裂现象。

2.3 焊接缺陷。

一般来说, 在对钢结构进行焊接的过程中, 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其出现气孔、夹渣、裂纹等各种现象, 这些不良现象若不引起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那么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应力, 最终导致结构出现断裂现象。

2.4 焊接接头化学成分与金相组织的影响。

C, N, 0, H, S, P等元素会增加钢的脆性, 如果焊接过程中使这些元素含量增加, 则结构发生脆断可能性增大。

焊缝及近缝区的金相组织对接头的脆断有较大影响。过大的焊接热输入会使焊缝热影响区晶粒粗大和脆化, 过小的焊接热输入又易造成淬硬组织, 二者均降低焊接接头的韧性.增加脆断的可能性。

3 焊接结构断裂的控制措施

焊接结构的断裂包括裂纹的萌生、稳态扩展和失稳断裂过程, 控制焊接结构的裂纹的基本方法与此相对应, 即控制裂纹的起裂和裂纹的扩展。焊接结构的断裂破坏受设计、选材、制造工艺、使用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其断裂控制措施主要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三方面考虑。

3.1 材料选择。

选择具有足够韧性的母材金属和焊缝金属, 以提高抗开裂能力和止裂能力。对于以脆性断裂为主要失效形式的焊接结构, 断裂韧度与屈服强度的比值是选择材料的主要依据。

选材时要综合考虑材料的屈服强度、断裂韧性、焊接性、厚度以及造价成本等方面因素。如果选用强度高脆性大的材料, 则在焊接工艺上增加预热、后热和热处理等措施, 来解决断裂问题。

3.2 结构设计。

钢制焊接结构设计要遵循“防止裂纹产生准则”和“止裂准则”, 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3.2.1结构和接头部位要尽量减少应力集中;避免构件截面尺寸突变;构件相交处须圆滑过渡设计。

3.2.2在满足结构使用条件下, 尽量减小结构的刚度, 以降低对应力集中的敏感性和附加应力的影响;尽量不使用过厚截面;可通过开工艺槽或缓和槽来降低结构刚度。

3.2.3 设计焊缝位置时要考虑到焊接和检验的可达性, 以保证焊接质量。

3.2.4 焊缝布置要避免交叉或密集, 以防止产生过大的残余应力和多轴应力。

3.2.5 对于附件或次要焊缝应和主要承力焊缝同等对待, 不可轻视。

3.3 制造工艺。

除控制选材和结构设计外, 钢结构的焊接制造过程也要符合断裂控制原则,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3.1 合理选择焊接方法、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参数。编制焊接工艺规程之前, 必须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以确保焊接质量。

3.3.2 严格管理生产。按照工艺规程进行生产, 加强质量管理和工艺纪律检查, 完善检验制度, 避免不必要的返修。

3.3.3充分考虑焊接区局部材料性能的劣化及残余应力, 必要时可采用热处理;对于断裂关键件, 应通过试验评定.决定是否需要焊后热处理。

3.3.4 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影响结构使用性能的焊接变形, 控制焊接变形的同时注意减少对结构性能的损害。

3.3.5 妥善保管放置构件或产品, 避免造成附加应力、温度应力等。

结束语

随着焊接钢结构在国民经济中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对其结构的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随焊接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材料科学的发展, 焊接结构发生脆断破坏的事故日益减少, 但仍为杜绝。因此, 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控制焊接接头断裂破坏的措施, 以确保钢结构的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郝继升.焊接工艺中焊接缺陷对结构强度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0) .

[2]尚盈宇.提高焊接接头疲劳强度途径的探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

浅析隧道口边坡破坏机理及破坏模式 篇7

伴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 高速公路作为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我国公路建设的主流, 隧道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大断面、大跨径、连拱隧道等形式也逐步多样化, 因此, 研究隧道口边坡的破坏机理及破坏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外学者都对隧道口的破坏机理和破坏模式做了大量的研究, 如罗健、查学东等以常吉高速公路殿会坪隧道为例, 对隧道口现场进行沉降测试, 并从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地形地貌、施工方法、施工质量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隧道仰坡稳定性的因素;许明雷应用隧道监控量测及有限元分析手段对隧道仰坡稳定性进行有效预警预报的重要性研究, 得出通过监控量测的信息反馈, 可以有效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 有限元模拟分析可以作为监控量测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隧道洞口岩质边坡破坏机理及破坏模式

隧道洞口分为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两种。在研究岩质边坡稳定性的过程中, 首先对岩体的结构面和结构体进行分析, 是影响岩质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结构面是常发生物理力学形变和物理化学作用的强烈反应地带, 降低了岩体整体结构性致使岩体强度降低。大量岩质边坡工程事故表明, 不稳定的岩体常识沿着固定的界面产生破坏, 一般表现为张拉破裂、剪切滑移和错动变形等破坏形式。因此, 研究岩质边坡的破坏机理及破坏模式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隧道洞口岩质边坡破坏机理

隧道洞口边坡中, 岩质边坡与土质边坡相比, 在破坏模式及机理上均有较大差别, 在岩质边坡的岩体中能够看到各种类的扩张裂缝, 岩体可能沿着原有或新产生的薄弱面移动破坏, 形成一个或多个线性或弓形裂缝。而扩张裂缝的形成表明原岩体已经无法通过岩体的原拉应力维持岩体稳定性, 且随着裂缝的发育逐渐形成滑动面, 分裂的岩体也会从形成的“释放表面”剥落, 形成偏移病害, 危及边坡稳定性。

虽然岩体结构和周围环境的差异性, 但岩体的破坏机理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 有限岩体块是由不连续面及开挖面相交形成;

(2) 不利方向破坏岩体块首先滑出, 留出后续空间供余下破坏块体滑出, 其中第一滑块称为关键块;

(3) 假设岩体满足某种滑动的动力条件, 沿某固定方向的表面或块体边缘的滑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开挖空间内, 块体能够移动;

(4) 假设边坡滑动会受阻挡或被限制, 破坏岩体可能发生旋转运动, 因此, 当滑体不沿开露面运动时, 可能发生倾倒、崩塌、块体跌落及扭转破坏等;

隧道洞口岩质边坡破坏模式

通过对隧道洞口边坡岩体的外部特征观察, 能够大致推测边坡稳定程度、破坏发生可能性及曾经发生破坏的变化。

由于隧道洞口边坡岩体结构复杂多样性, 岩质边坡的主要破坏形式分为:平面破坏、倾倒破坏及楔体破坏。其中, 平面破坏和楔体破坏是岩质边坡破坏中较为常见的破坏形式, 但是倾倒破坏是一种很重要的破坏形式。除去上述三种岩质边坡主要破坏模式外, 还有如侵蚀破坏、溃屈破坏、断裂破坏等其他破坏模式。另, 在岩体脆弱段和岩体节理异常发育或己经破碎的岩质边坡地带也常发生圆弧破坏。以下对三种主要的岩质边坡破坏模式作详细分析:

(1) 平面破坏

平面破坏是指在层理发育且产状稳定, 特别是有软弱夹层的沉积岩及层状变质岩中形成破裂面, 造成岩体平面滑动。当层面倾向与坡面倾向一致但倾角缓于后者, 且倾角大于摩擦角时, 常发生平面破坏。当平面破坏发生时, 在岩质滑体两侧应有释放面才能使滑体脱离岩体下滑, 外凸坡体的自由面即为释放面。当侧面不临空时, 滑体两侧也应有地质间断面以形成破坏释放面。

(2) 倾倒破坏

倾倒破坏是指岩柱或岩块绕某固定破坏基准面转动形成的岩质边坡破坏模式。其主要破坏模式表现为:块体倾倒、岩体弯曲倾倒;其主要的破坏过程及破坏机理为:隧道松口岩质边坡裂隙性岩体在应力松弛和风化作用下形成宽厚的分割组合体, 分割块体随着块体间的风化作用进一步下沉, 且在下沉破坏过程中会伴有局部性剪切滑动、倾倒和旋转破坏等混合变形, 最终出现某一固定的几何破坏面, 形成倾倒破坏模式。

(3) 楔体滑动破坏

楔体滑动破坏是指在非成层的块状岩体中, 由于地质间断面作用, 将岩体切割为多个楔形体。当两个不连续面岩体的走向斜交坡面, 其交线在坡面上露出时, 若该交线倾角显著大于岩体摩擦角, 则位于该不连续面上的楔形岩体可能会沿着交线下滑。在节理发育的硬岩斜坡中, 潜在的楔形岩体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但一般情况下楔形岩体规模较小, 且岩质较紧密, 不会对施工造成严重威胁, 但是当若岩质坡体中存在产状不利的断层及间断交叉时, 可能也会形成巨型楔体。

隧道洞口土质边坡破坏机理及破坏模式

隧道洞口土质边坡破坏机理

相对岩质边坡, 土质边坡更加强调建筑材料对度参数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而岩质边坡更多考虑结构体中结构面破坏的因素。土质边坡的破坏主要是因为边坡土体强度及边坡形态变化, 而造成影响边坡稳定性控制因素的改变。对于特殊形态及特殊土质的边坡, 若坡体内存在风化结构裂隙, 也可能严重影响边坡稳定性。

隧道洞口土质边坡破坏模式

隧道洞口土质边坡因其周围地质环境、水文环境的不同, 其破坏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性, 随着工程进度, 应力状态不断改变, 则演变出不同的破坏模式, 其中主要的破坏模式有:滑塌、滑坡破坏, 崩坍破坏, 错落破坏和坡面破坏等。

(1) 滑塌、滑坡破坏

滑塌、滑坡破坏一般发生在高边坡位置, 是由于在施工开挖过程中蠕动变形——后缘拉裂破坏形成, 土体中主要表现为自重力作用, 边坡开挖后随着应力发生偏转, 形成平行于坡面的最大主应力和与之垂直相交的最小主应力, 两应力的交线成为剪应力轨迹, 且应力偏转程度与坡高和坡形有直接关系, 其坡越高, 剪应力在坡脚越集中, 同时在坡脚形成较高的集中压应力。

(2) 崩坍模式

崩坍模式是最常见土质边坡破坏模式。在土质边坡形成的暴露外表, 使坡形产生改变, 最终在土体下部形成反坡, 与土体发育裂隙耦合形成下滑组合体, 最终发生崩塌破坏。而形成反坡的主要原因有:坡脚水的作用、坡脚剪应力较为集中、地表水冲刷作用及风化作用等。

(3) 错落破坏

错落破坏模式是指当边坡坡脚存在软弱围岩或呈湿陷性黄土在地下水作用下形成压碎等情况下, 边坡本身不能够承担坡体压力, 发生边坡下错, 造成结构物或坡体开裂、倾覆。

(4) 坡面破坏

坡面破坏模式主要是坡面水冲刷、坡肩侵蚀剥离和湿陷。主要影响因素:坡面倾斜度、坡面径流、坡面水流量大小及土粒抗剪强度等。

结语

通过对隧道洞口边坡不同地质情况, 水文情况研究分析, 提出了隧道洞口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破坏机理及破坏模式, 其中岩质边坡破坏模式分为:平面破坏、倾倒破坏及楔体破坏;土质边坡破坏模式分为:滑塌、滑坡破坏, 崩坍破坏, 错落破坏和坡面破坏。能够为工程设计和边坡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经验。

摘要:随着我国土建事业的发展, 高速公路建设中桥隧比例日益加大。因此, 对边坡破坏机理及破坏模式研究有重要工程意义, 文中通过分析隧道洞口边坡形成条件, 提出了石质边坡和土质边坡不同的破坏机理及破坏模式, 为工程设计、边坡施工和边坡灾害治理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小兵, 彭立敏, 王薇.隧道洞口边仰坡的平衡稳定分析 (J) .中国公路学报, 2001, Vol.14 (4) :80–84.

[2]叶小兵, 罗翔, 高海东.高速公路隧道洞口仰坡滑坡监测与治理[J].铁道工程学报, 2002, 75 (3) .

破坏因素 篇8

2.4连接部位的承载能力及变形能力

由柱梁及板等各构件连接成的框架, 各框架的结合构成整个立体框架, 所以连接部位在抗震设计上是很重要的。对钢筋混凝土结构, 由于灌注了b.地形地基条件;c.形状条件;

d.承载能力;e.刚度条件;

f.连接部位条件;

g.变形能力延伸条件;

h.随时间而变化的条件、环境条件。简便、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 适合大面积供暖系统的新型保温材料, 是符合21世纪环保概念的新型技术产品, 属国家推广的环保、节能新技术。

3发泡水泥的应用牢、形成强有力的附着性能。施工后可做到保温层的面层基本达到水平程度, 给下道工序施工面层时带来方便, 并可保证面层薄厚均匀而达到整体效果。与面层形成一体, 减少地暖施工后的顶部覆盖层的龟裂。

暖市场形成一样, 由点带线, 最后形成全面, 遍地开花。因此发泡水泥的施工技术, 在我国地暖行业发展中是大有前途的, 势必会形成工程应用的主导选择, 一定会占据地暖施工的半壁江山, 用不了几年甚至会形成统一天下的局面。

浅谈易受到地震破坏的建筑物破坏原因

付云鹏韩再晨

(黑河市房产管理局, 黑龙江黑河164300)

1 概述

地震灾害是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 究其原因是地震的突发性。那么, 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呢?地震主要由于地下某处岩层突然断裂在弹性应力作用下断层两侧发生回跳引起的震动, 或者由于地球板块互相挤压而造成岩层脆性破坏而引起震动, 从而以波的形式把这种震动由地下传到地面, 而使地面产生颠簸和震动从而对建筑物造成破坏。地震力可以使建筑物受到破坏和倒塌, 这种破坏和倒塌与作用在建筑物上的惯性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惯性力和建筑物的重量和加速度的大小成正比, 如果尽量减少惯性力只需减轻建筑物的重量就行了, 但在实际工程中这是不趋于实际的。所以我们必须减小加速度来减小作用在建筑物上的惯性力从而达到抗震目的。

2 容易受地震破坏的建筑

根据过去的一些调查, 我们已经可以基本知道哪些建筑物容易受到破坏, 哪些建筑物不容易受到破坏。但这不是一个由几个简单的数据就能说明得了的问题, 它是复杂的。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2.1 地形和地基

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抗震资料,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 在不同地形地基条件下, 地震对建筑物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同的。

一般的说, 地基松软地震时周期长, 振幅也大。在松软地基上建筑物基础有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倾向, 当发生在周期长振幅大的地震时容易出现房屋破坏和倒塌倾向。在地基倾斜的地方基地会发生移动, 基地出现形状不同的震动。在 (下转182页)

摘要:主要讨论容易受到地震破坏的建筑物的破坏的原因和一些能够经受强烈地震的建筑物的抗震原因, 通过对两者的分析, 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尽量避免那些人为因素, 因地震而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关键词:地震重心;延性变形能力;承载力

摘要:主要讨论容易受到地震破坏的建筑物的破坏的原因和一些能够经受强烈地震的建筑物的抗震原因, 通过对两者的分析, 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尽量避免那些人为因素, 因地震而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破坏因素】相关文章:

环境破坏05-11

破坏模式05-01

外力破坏06-11

开采破坏06-11

破坏现象06-14

破坏对策06-18

底板破坏06-19

土地破坏06-29

破坏犯罪07-08

破坏标准07-23

上一篇:城市高层建筑结构下一篇:动态保证金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