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强适形放射

2024-06-22

调强适形放射(精选八篇)

调强适形放射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42例,年龄24~62岁,平均体重(52.64±3.10)kg,于2012年9月~2013年9月先后在本院接受治疗。其中,中晚期宫颈癌19例,卵巢癌7例,子宫内膜癌16例,均予以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治疗前,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查全部正常,预计生存时间至少3个月。

1.2 方法

患者均保持负压成型垫固定体位,立体定位框架确定体表标记;以腹部至盆底为扫描检查范围对患者进行CT扫描,并将所得结果输入CMS Xio4.40计划系统进行图像重建;先大致确定肿瘤靶区,包括腹主动脉旁、髂总、髂内、髂外、闭孔、腹股沟深淋巴结引流区及阴道残端、阴道上段、宫旁三角区。对于肾、膀胱、小肠等危险器官也要勾画出;根据患者病情确定肿瘤剂量和重要器官的限制剂量;确定大体肿瘤靶区后,获得计划肿瘤靶区,前者中位剂量为65.0 Gy,后者中位剂量为60.3 Gy,90%的等剂量曲线至少可覆盖99%的大体肿瘤靶区体积。肾脏中位剂量为8.5 Gy,膀胱中位剂量37.5 Gy,小肠中位剂量为21.3 Gy。1.8~2.5 Gy/(次·d),5次/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及观察指标

(1)近期疗效。完全缓解:患者病灶完全消失,且没有新病灶生成,连续观察1个月,无任何症状;部分缓解:部分目标病灶最长径总和至少减少30%;逐步稳定:少部分目标病灶最长径开始有减少趋势,但减少程度不及部分缓解,增大也在20%以内;有所好转: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2]。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2)观察患者治疗1年后的生存率和复发率,以此为依据评价其远期治疗效果;(3)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临床治疗效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见表1。

2.2 两组患者1年后生存率、复发率情况

治疗后对患者随访1年,存活37例,死亡5例,生存率为88.10%。在存活37例中,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5.41%。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期间共有11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19%。其中Ⅰ级消化道反应4例,Ⅱ级消化道反应2例;Ⅰ级骨髓抑制3例,Ⅱ级骨髓抑制2例。经针对性治疗后,不良反应很快消失,并不影响治疗效果。

3 讨论

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是妇科恶性肿瘤复发较多的部位,对女性健康危害极大,由于病灶多和周围血管、脏器组织黏连,位置较为固定,不易分离。采取手术治疗切除肿瘤,存在很多风险,且易引起其他并发症。放化疗可有效抑制肿瘤发展,但妇科复发肿瘤大都对化疗敏感性较差,如果病程太长或经过多次治疗,肿瘤极易产生耐药性[3],所以再次治疗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以三维适形放疗为基础,其照射野的形状与靶区形状完全一致,可按照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射野内各个点的剂量,因此照射剂量分布也与靶区一致。对于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而言,依据各自病情选择最适宜剂量的放射性治疗,能够抑制癌细胞扩散,减少癌细胞数量,而且还能缓解患者肿瘤恶化程度。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利用精确的治疗计划和先进的摆位技术,可保证肿瘤靶区受到最大剂量射线照射,且周围重要组织也能受到适形铅板的保护,合理控制照射剂量[4]。整个过程中对患者不会造成太大损伤,可杀灭大部分癌细胞,虽有不良反应,但程度较容易处理。所以,该治疗方式尤其适用于肿瘤复发、晚期肿瘤等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此外,在质量控制中,还可考虑以下措施:(1)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将相关制度彻底落实;(2)放射科主任需严格进行质量检测;(3)有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对主治医师进行培训。

综上所述,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用于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治疗,近期治疗效果较好,且1年后生存率较高,复发率低,今后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法在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接受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42例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应用效果。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近期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39/42),1年生存率为88.10%(37/42),复发率为5.41%(2/37);治疗期间11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但程度较轻,很快得以控制。结论 对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予以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且生存率高,不良反应程度轻,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刘月玲.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临床观察.临床医学,2012,32(4):88-89.

[2]薛萍,孙倩.放疗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9):1024.

[3]程剑,石春梅,齐赛男.恶性肿瘤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及质量保证的临床分析.中外医疗,2014,5(22):45-46.

调强适形放射 篇2

【关键词】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脑胶质瘤;预后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约占原发性脑肿瘤的45%[1]。大多数胶质瘤属于恶性肿瘤,预后差,目前仍无确切有效的治愈手段。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因其具有治疗剂量分布与肿瘤治疗靶区形状一致度高而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较低的特点,基本达到肿瘤精确放疗的需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头体部肿瘤的治疗。我院于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间对临床资料完整的57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后进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合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57例,其中男36例,女21例;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47.2岁。放射治疗前均行外科手术处理,手术全切34例,次全切16例,单活检7例。术后病理分级:I级3例,Ⅱ级13例,Ⅲ级26例,Ⅳ级15例。星形细胞瘤4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9例,其他病理类型5例。放射治疗前肿瘤体积最小为1.3cm×2.1cm×2.3cm,最大为5.3cm×6.1cm×8.3cm。治疗前对患者行KPS评分:70分以下18例,占31.5%;70分及70分以上39例,占68.5%。

1.2 方法 患者取平卧或俯卧体位,面膜固定头部塑性,CT增强薄层扫描定位,采用扫描层厚为2~4mm。标准放疗靶区设定:肿瘤临床靶体积(CTV)=肿瘤体积(GTV)+2.5~3.0cm,计划靶体积(PTV)=肿瘤临床靶体积(CTV)+0.3~0.5cm。95%的等剂量线涵盖PTV。制定4个以上共面或非共面照射野。选用6~8MV X线照射。治疗剂量:DT52-60Gy/25-30F,每日一次,每周5次。因患者肿瘤情况不同,具体治疗剂量需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理级别、肿瘤位置、体积和既往治疗等因素个体化给出。为防止或减轻脑水肿反应,治疗前后给予脱水、激素等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评价依据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2],完全缓解:病变完全消失;部分缓解:病变缩小50%以上;无变化:病变缩小不及50%或增大不超过25%;恶化:病变增大25%以上。生存期评估:生存期从调强放射治疗结束之日起计算,至随访期末仍存活者以其已存活期计为生存期。

2 结果

5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36个月(平均10个月)。从肿瘤控制率、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生存期等方面进行随访统计。治疗后3~6个月复查头颅增强MRI或CT扫描了解肿瘤治疗后变化:完全缓解26.3%(15/57),部分缓解45.6%(26/57),稳定15.8%(9/57),疾病进展12.3%(3/57),缓解率为71.9%。复查CT或MRI显示肿瘤周围轻度脑水肿反应17例,经甘露醇加地塞米松脱水以及神经营养对症治疗后好转,没有出现严重放射反应。本组病人KPS评分三个月内达90分以上者占80%。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6.7%、50.1%、29.6%。

3 讨论

脑胶质瘤的患者发病迅速,需早期积极合理治疗,但大部分患者最终因为肿瘤复发或进展、或肿瘤恶性程度提高而死亡。目前术后放疗是最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3]。但目前多数的放射治疗技术,因需扩大正常组织的照射范围,而限制了肿瘤控制治疗剂量的提高,难以达到有效的肿瘤控制治疗剂量。IMRT技术可以更好地做到肿瘤治疗剂量分布的三维适形,是提高治疗增益比的较为有效的治疗技术[4]。本组57例患者采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常规分割照射,缓解率为71.9%,在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治疗剂量对于肿瘤的控制及防止复发较为关键,但应考虑肿瘤大小、部位、肿瘤病理级别及病灶周边正常结构对射线的耐受量。本组患者治疗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6.7%、50.1%、29.6%。复查CT或MRI显示脑水肿17例,经积极脱水、激素治疗后短期内均得到有效缓解,没有出现严重放射反应。本组病人KPS 评分三个月内达90分以上者占80%,也进一步说明调强放射治疗脑胶质瘤在改善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脑胶质瘤是一种高效、无创伤、安全的治疗脑胶质瘤的理想方法,在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提高生存质量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对于体积偏大的术后胶质瘤的治疗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同时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脑胶质瘤时应充分注意治疗适应症,充分考虑肿瘤范围、部位、放射敏感性及病灶周边正常结构对射线的耐受量,以求达到好的疗效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殷蔚伯,谷铣之. 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81.

[2] 殷蔚伯,余子豪,徐国镇,胡逸民. 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123.

[3] 董洪敏,金风,陈海霞,等. 35例脑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07,5(1): 60.

调强适形放射 篇3

关键词:肺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放射疗法,辐射损伤

肺癌是世界发病率首位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现部分肺部慢性疾病与肺癌的发生有关,尤其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基础上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高[1]。因此,合并COPD的肺癌患者不在少数。放射治疗是肺癌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常见并发症-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a,RP)不仅限制了治疗的实施,也降低了患者的疗效和生存质量。笔者通过对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放疗的142例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合并COPD与非合并COPD肺癌患者调强适形放射治疗DVH参数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程度的关系,以期为合理设计合并COPD肺癌患者放疗计划减少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肺癌患者142例。其中男103例,女39例;年龄42~81岁,中位年龄58岁;卡氏评分均≥70分。Ⅰ期25例,Ⅱ期11例,ⅢA期14例,ⅢB期53例,Ⅳ期39例。所有病例均经组织学证实为肺癌,其中鳞癌61例,腺癌39例,小细胞肺癌42例。全部病例均初次接受胸部放射治疗,未行手术治疗。按照是否合并COPD分为合并COPD组及非合并COPD组,两组人数分别为58人、84人。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传统的常规分割剂量照射,每天1次,每次2 Gy,每周5次,总剂量在50~60Gy之间。靶区包括原发灶及纵隔、肺门、锁骨上等淋巴引流区。其中52人接受同步放化疗方案,合并COPD组13人,非合并COPD组39人,化疗方案为TP(紫杉醇+顺铂)或EP(足叶乙甙+顺铂)方案。

1.3 评价标准及随访

依据急性放射性肺炎RTOG标准[2]评价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程度,0级:无变化;Ⅰ级轻度干咳或用力性呼吸困难;Ⅱ级:需麻醉药,止咳药的持续咳嗽,轻微活动时呼吸困难;Ⅲ级:麻醉药、止咳药无效的严重咳嗽或静息时呼吸困难,有临床或放射学证据的肺炎,需间隙吸氧或激素治疗;Ⅳ级:严重通气不足,持续吸氧或辅助通气;Ⅴ级:任何引起死亡的毒性。所有病例均随访到放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认为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所有患者中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共81例,大多在4个月内发生,2~3个月为高峰期,其中≥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共40例。所有急性放射性肺炎经治疗均有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非合并COPD组84例患者中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0级38例,1级24例,2级16例,3级5例,Ⅳ级1例。全组患者≥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26.2%。合并COPD组58例患者中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0级23例,1级17例,2级13例,3级4例,Ⅳ级1例。全组患者≥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31.0%,与非合并COP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双肺V20和≥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见表1。双肺平均剂量(MLD)和≥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见表2。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COPD可能是肺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3]。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Purdue等的一项研究显示[4],无论是阻塞性还是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都可增加肺癌发病危险。因此,合并COPD的肺癌患者不在少数。在本研究中入组的142例患者,58例患者合并COPD,占40.8%。

放射性肺炎是肺癌患者放疗的重大限制因素。随着肿瘤放射剂量的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也得到提高。但提高放射剂量的同时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升高,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既影响治疗效果,又影响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而目前研究表明,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肺部无基础疾病者[5],因此寻找客观参数准确地预测这部分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机率尤为必要。近年来研究结果提示,诸如V20、V30和肺平均剂量等DVH参数和放射性肺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6,7]。本研究以目前放疗危及器官限定标准为依据,通过比较相同DVH参数下合并COPD肺癌患者与非合并COPD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不同,以期得出合并COPD肺癌放疗DVH参数合理的限定标准。

本研究中发现,在V20≤25%或MLD≤1500cGy时,合并COPD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与非合并COPD患者发生率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而在V20>25%或MLD>1500cGy时,合并COPD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率较非合并COPD患者发生率明显升高,且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因此,本研究认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合并COPD的肺癌患者在评价治疗计划时需更加严格,V20和MLD应尽量分别控制在≤25%和≤1500cGy,同时应根据患者情况,比如化疗、肺叶切除等其他因素做相应调整。目前有观点认为肺癌放射靶区的范围,仅包括肉眼可见病灶周边约1~2cm,不考虑或少考虑亚临床区的预防性照射,即累及野放疗和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lective nodal irradiation,ENI)[8,9],从而可以减少正常肺组织的照射体积,将V20、MLD等参数控制在更低水平,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另外,临床治疗中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处理放射性肺炎症状,避免升至3~4级。

本研究中部分患者采用了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方案,未将化疗列为影响因素。目前文献对合并化疗是否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意见不一[5,10]。因本研究中同步放化疗患者的例数较少,化疗方案中药物的剂量相对文献报道的剂量偏低,故未将其影响考虑在内,认为还是放射损伤所起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调强适形放疗DVH参数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重要相关。通过更严格的控制,合并COPD的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可得到降低。

参考文献

[1]柳明坤,刘婷,裴复阳,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癌64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4):608-613.

[2]蒋国梁.现代肿瘤放射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12-713.

[3]韩勇,徐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癌危险性关系的探讨[J].中国肿瘤临床,2005,32(8):421-423.

[4]PurdueMark P,Laure G,Bengt J,et al.Impaired lung function and lung cancer incidence in a cohort of Swedish construction workers[J].Thorax,2007,62(1):51-56.

[5]李拥军,尹宜发,熊刚,等.肺癌放疗致放射性肺炎的多因素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06,21(4):302-304.

[6]Senan S,Burgers S,Samson M J,et al.Can elective nodal irradiationbe omitted in stageⅢnon-small-cell lung cancer?Analysis of recurrences in a phaseⅡstudy of induction chemotherapy and involved-field radio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2,54(4):999-1006.

[7]Tsujino K,Hirota S,Obayashi K,et al.Predictive value of dose-volume histogram parameters for predicting radiation pneumonitis after concurrent chemoradiation for lung cancer[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3,55(1):110-115.

[8]Williams TE,Thomas CR Jr,Turrisi AT3rd.Counterpoint:betterradiation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using new techniques without elective nodal irradiation[J].Semin Radiat Oncol,2000,10(4):315-323.

[9]Rosenzweig KE,Sim SE,Mychalczak B,et al.Elective nodal irrad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1,50(3):681-685.

调强适形放射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2月~2010年2月就诊于我科的早期左侧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女性患者78例。年龄27~58岁, 中位年龄44岁。无放疗禁忌证, KPS评分≥80。所有病例均获组织学诊断,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68例, 小叶癌4例, 导管内癌6例。随机分为三组:常规分割序贯调强放疗组 (常规组) , SIB调强放疗组 (SIB组) , 象限调强放疗组 (象限组) , 由于4名患者失访, 常规组实际入组23例, SIB组26例, 象限组25例。

1.2 方法

1.2.1 靶区的设定

在CT影像上勾画出肿瘤靶区 (GTV, 手术野外放1cm) 、临床靶区 (CTV) 临床靶区包括整个乳腺、胸壁。计划靶区体积 (PTV) 参考有关文献, 在CTV的基础上各个方向上扩大1cm。脊髓、肺和心脏在CT图像上逐层画出。

1.2.2 体位固定

患者取患侧上肢上举抱头体位, 采用真空垫固定。

1.2.3 CT扫描

平静呼吸下, 采用飞利浦16排CT无间断扫描, 层厚为10mm, 适当延长扫描时间, 扫描涵盖整个治疗区域, 扫描过程中确保不遗漏标记点。CT数字化影像通过网络1:1传输于Pinnacle 8工作站中。

1.2.4 放疗计划

1.2.4.1 常规分割序贯调强放疗组:

PTV剂量2.0Gy/次, 总剂量50Gy, 1次/天, 5天/周, 共25次, 后应用电子线12Mev, 局部加量10Gy/5次·1周。

1.2.4.2 SIB调强放疗组:

PTV剂量2.0Gy/次, 总剂量50Gy, GTV行同步加量2.25Gy/次, 总剂量56.25Gy, 均1次/天, 5天/周, 共25次。

1.2.4.3 象限调强放疗组:

照射范围瘤床周边3cm, 疤痕周边1cm作为靶区进行调强放疗, PTV剂量2.0Gy/次, 总剂量50Gy, 1次/天, 5天/周, 共25次。

1.2.5 照射方法

所有计划采用相同的剂量-体积约束条件进行逆向优化设计, 照射野起始角为顺时针方向300°, 结束角为150°, 各照射野均分, 射野5~7个。

1.2.6 约束条件患侧肺:

V20≤10%, 对侧肺:V20≤20%, 脊髓:V40≤100%。

1.3 观察指标

1.3.1 剂量体积直方图进行计划评价

用95%等剂量线覆盖PTV, 正常组织不超过其最大耐受剂量。靶区最大剂量 (Vmax) 、最小剂量 (Vmin) 、V105%和Vll0%等剂量曲线所包括的PTV靶区体积百分比。

1.3.2 不均匀指数HI

HI=D5/D95 (式中D5和D95分别是5%和95%PTV体积所受到的照射剂量) , HI值越大 (越远离1) 说明该计划的剂量分布均匀性越差。

1.3.3 危险器官体积百分比

左肺接受20、30和40Gy的体积百分比:V20、V30和V40;心脏接受20、25和30Gy的体积百分比:V20、V25和V30;右肺接受10和15Gy的体积百分比:V10和V15;右侧乳腺接受5和10Gy的体积百分比:V5和V10。

1.3.4 美容效果评定标准

使用Harris于1979年提出的美容效果优劣分为四等。 (1) 佳:无肉眼可见的治疗后遗症, 两侧乳房外形相同; (2) 良:病侧乳腺有轻度色素沉着, 局限性毛细血管扩张, 手术瘢痕可见; (3) 一般:有明显治疗后遗症, 乳腺外形有明显变形, 乳头移位, 有明显的放射性皮肤改变, 但还可耐受; (4) 差:乳腺有严重回缩或严重的纤维化或毛细血管扩张。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三种治疗方法进行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治疗方法PTV靶区体积百分比

见表1。常规组、SIB组和象限组放疗计划中PTV参数:Vmax、V105%和Vll0%, 以及靶区均匀性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说明三种治疗方法靶区剂量分布趋于一致, 无明显剂量冷点和热点出现, 靶区适形度均能满足治疗需求。

2.2 三种照射方法的右侧乳腺和心脏剂量体积值

见表2。从表2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与常规组和SIB组相比象限组右侧乳腺和心脏受照射剂量明显降低, 而常规组和SIB组相比无明显差别。

*与常规组和SIB组数值相比, P<0.01

2.3 三种照射方法双肺剂量体积值

见表3。从表3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与常规组和SIB组相比象限组双肺受照射剂量明显降低, 而常规组和SIB组相比无明显差别。

*与常规组和SIB组数值相比, P<0.01

2.4 美容效果

医生与患者同时打分, 随访至2010年9月, 具体结果见表4和表5。

医生和患者对三种照射方法放疗后的美容效果均很满意, 特别是象限组患者自己对美容效果的评分更好, 80%左右的美容评分达良以上, 乳房的外观、质地变化不大, 乳房基本定型。但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 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乳腺癌被早期发现, 保乳手术和术后放疗已成为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目前, 欧美及日本等国家保乳手术约占乳腺癌手术的41%~50%。这种治疗模式减少或避免了乳房切除术后女性心理上的自卑感, 保持了女性的形体美, 维持女性心理平衡, 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Morrow等的随机分组研究结果表明, 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加根治性放射治疗可使乳腺癌的局部复发率比单纯行保乳手术降低84%[3]。放疗是保乳治疗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保乳治疗后单纯给予全身性辅助治疗不降低局部复发率[4]。

与其他部位肿瘤相比, 乳腺癌术后照射区域广, 靶区分散, 且形状不规则, 而且胸部的重要器官较多, 普通放疗不能较好的保护正常组织, 而且剂量分布不规则, 但调强适形放疗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5,6], 已经成为乳腺癌术后放疗的趋势。本研究比较了三种调强放疗技术的剂量分布曲线、重要器官受照剂量及美容效果, 结果显示, 三种放疗技术的靶区剂量分布趋于一致, 无明显剂量冷点和热点出现, 靶区适形度均能满足治疗需求。而且无论哪种照射方法, 对健侧乳腺、双肺、心脏等危及器官的影响均在正常耐受范围之内, 而且美容效果均能得到医生和患者的满意, 但三组相比象限组更有优势。

综上所述, 调强适形放疗具有改善靶区剂量均匀性, 减少正常组织器官受照剂量和体积以及可实现瘤床同步加量等优势, 乳腺癌保乳术后选择何种调强放疗技术更为合理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适形放疗,象限调强放疗

参考文献

[1]毕晔, 边莉, 黄椠, 等.我国乳腺癌热点问题研究的现状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6;13 (16) :1205~1211

[2]Fisher ER, Dignam J, Tan-Chiu E, et al.Pathologic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NSABP) .Prognostic discriminants for 8-year survival for node-negative invas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J].Cancer, 1990;65 (9 Suppl) :2121~2128

[3]Morrow M, Harris J R, Schnitt S J.Local control following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for invasive cancer:results of clinical trails[J].J Natl Cancer Inst, 1995;87 (22) :1669~1673

[4]徐兵河.乳腺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154~156

[5]范玉敏, 刘明, 翟福山.乳腺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4;31 (10) :782~784

[6]金大伟, 戴建荣, 余子豪, 等.乳腺癌五种照射技术比较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 2006;35 (6) :10~13

[7]何振宇, 李凤岩, 吴三纲, 等.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野中野”正向调强放疗剂量学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 2010;31 (5) :701~705

[8]张富利, 王平, 郑明民.乳腺癌保乳术后常规、三维适形和直接子野优化调强放疗技术剂量学评估[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1;28 (2) :2491~2494

调强适形放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其中, 男68例, 女22例, 年龄23~76岁, 平均 (45.9±15.8) 岁。所有病例均经CT及病理活检证实, 查为Ⅲ、Ⅳa期, 且经胸部X线片、腹部B型超声、骨ECT等检查无远处转移;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正常。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化疗方案

观察组行TPF方案, 处方为:紫杉醇135mg/m2静脉滴注, d1;顺铂 (DDP) 40mg/m2静脉滴注, dl~d2;5-氟脲嘧啶 (5-Fu) 500mg/m2CIV 120h。每3周为1个周期, 共2个周期。对照组行PF方案, 处方为:DDP75mg/m2, d1, +5-FU 500mg/m2CIV120h。每3周重复, 共2个周期。两组患者化疗结束2周后开始同期放化疗, 放疗同时每周1次顺铂30mg/m2治疗 (每周一) 。

1.2.2 放射治疗

观察组行IMRT:对患者行CT扫描, 传至三维计划系统, 开展重建、计划设计以及评估工作。主治医生借助增强CT以及MRI图像对患者的病灶、阳性淋巴结进行勾画。危险器官剂量[2]:60%~70%脑干在20~25Cy之间;90%脊髓在10~15Gy以内;50%腮腺在5~25Gy之间, 100%双侧晶体在3Gy以内 (包含3Gy) 。所有患者均行6MV X线外照射, 以患者具体的发病灶作为放射野展开的依据。每天1次, 每周5d, 中位剂量维持在70.3Cy。

总照射量与常规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采用常规分割放疗, 6MV X线外照射, 鼻咽部DT70~78 GY/7~8周, 颈部DT 60~70 Gy/6~7周[3]。放射治疗结束后6个月评价近期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每周体检1次, 进行纤维鼻咽镜, 了解急性放疗反应及原发病灶消退情况。治疗6个月复查胸、腹部CT扫描以及全身体格检查, 近期客观疗效疗效评价根据WTO关于实体瘤的近期疗效评定标准[4], 评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无改变 (ND) 、恶化 (PD) , CR+PR为总有效率。

1.4 随访及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11年6月, 随访率100%。所有数据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P<0.05则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后6个月对照两组患者, 评价近期疗效。观察组CR率为82.2%、PR为17.8%。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CR率为77.8%、PR为20.0%, 总有效率97.8%, 两组之间在治疗后近期疗效有统计学差别 (χ2=1.8141, P<0.005) 。观察组在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缓解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口腔炎、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 不良反应较重者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并完成治疗。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鼻咽癌初诊一般以颈部肿块为主为主诉, 绝大多数为低分化鳞癌, 常规放疗为传统治疗鼻咽癌的方法, 效果较明显, 但对于中晚期的效果不尽如人意[5,6]。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是公认的治疗晚期鼻咽癌的最佳手段[7]。已有多处研究报道鼻咽癌经IMRT治疗均获得较好的疗效[8~11]。尚且诱导化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 增加肿瘤放射治疗效果, 还有利于杀灭体内亚临床病灶, 降低肿瘤远处转移[12]。

本研究表明, 观察组CR率为84.4%、PR为15.6%, 总有效率为100%, 观察组在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另外, IMRT在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时, 口干、急性黏膜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 (P<0.05) , 这与李桂生研究相似[4]。IMRT联合TPF方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疗联合较常规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有更高的近期缓解率,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放疗) 联合TPF方案化学治疗 (化疗) 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放化疗方案治疗, 观察组采用调强适形放疗联合TPF方案治疗, 治疗期间观察放化疗毒副反应, 放化疗结束后6个月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如期完成治疗, 治疗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141, P<0.05) 。两组患者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口腔炎、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 不良反应较重者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并完成治疗。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调强适形放射联合TPF方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近期疗效优于常规的放化疗。

关键词: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放疗,化疗

参考文献

[1] 马静静, 张云波, 赵美红, 等.TPF、PF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 2011;15 (10) :1291~1293

[2] 张艳芳.小剂量紫杉醇同步化疗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复发性鼻咽癌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22 (12) :5102

[3] 史建军, 邵汛帆, 邓敬锋.同期放化疗加巩固化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2;28 (20) :3367~3369

[4] 李桂生, 陈绍俊, 宁四海, 等.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期调强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J].肿瘤防治研究, 2011;38 (5) :567~570

[5] 陈延群.放疗联合紫杉醇、替加氟、顺铂化疗治疗局部中晚期鼻咽癌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09;49 (45) :89~90

[6] 王丽红, 余忠华.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联合同步化疗研究进展[J].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1;24 (1) :40~43

[7] 龙斌, 谭兵, 周宪, 等.放化疗联合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 2012;39 (20) :1556~1558

[8] 赵充, 卢泰祥, 韩非, 等.139例鼻咽癌调强放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6;15 (1) :1~6

[9] 李斌, 陈晓钟, 王方正, 等.50例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临床分析[J].肿瘤学杂志, 2008;14 (10) :787~790

[10] 何侠, 翟振宁, 纪红, 等.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调强适形放疗近期临床观察[J].肿瘤防治研究, 2006;33 (4) :272~274

[11] 贾明轩, 崔勇, 纪天龙, 等.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所受剂量的比较[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9;18 (4) :303~309

调强适形放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住院治疗的鼻咽癌患者62例。所有患者经过病理确诊为鼻咽癌。其中男46例, 女16例;年龄28~70岁, 平均 (56.8±7.2) 岁;低分化鳞癌34例, 未分化鳞癌18例, 中高分化鳞癌1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2例, 其中男21例, 女11例;年龄28~68岁, 平均 (57.2±6.8) 岁;低分化鳞癌18例, 未分化鳞癌10例, 中高分化鳞癌4例。对照组30例, 其中男25例, 女5例;年龄28~70岁, 平均 (56.7±7.3) 岁;低分化鳞癌16例, 未分化鳞癌8例, 中高分化鳞癌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调强适形放疗进行治疗。按照放疗后护理措施的不同,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放疗后的常规护理措施:患者放疗前后的医嘱指导和执行, 常规的观察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 健康指导:提前为患者普及简单的鼻咽癌的知识, 让患者先熟悉自己的病情及放疗计划, 向患者讲解放疗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尤其是针对口腔黏膜反应相关知识。与患者沟通, 当患者对病情不解或有其他相关知识咨询时, 仔细解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 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 尽量帮助患者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树立自我防护意识。 (2) 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适当的可以与患者沟通, 提示放疗的必要性,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可预防和治疗性, 在放疗过程中的一些身体不适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恐惧和情绪波动, 指导患者正确对待, 鼓励患者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告诉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可以很好的提高放疗效果, 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3) 饮食护理:放疗前嘱咐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品, 食物要新鲜卫生, 大部分煮成柔软、细碎、煮烂为好, 少吃多餐, 一定避免辛辣、刺激、粗糙、多刺等可能刺激口腔黏膜的食物;禁食生冷、过热、过硬的食物, 禁烟酒。放疗后Ⅲ级以上口腔黏膜反应的患者根据病情应该适当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充分提高机体抵抗力, 来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放疗1~2周后患者的唾液会出现粘稠、增量等现象, 但暂时不会对患者饮食造成影响, 而在放疗3周后患者唾液腺被破坏, 淀粉酶降低, 故需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的食物, 必要时摄入一些酸性食物, 放疗5周后有大部分唾液腺被破坏, 需要患者多摄入维生素B2及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 并于必要时补充淀粉酶。当患者口腔黏膜损伤严重, 引起疼痛, 甚至影响进食时, 就需要给患者服用一些镇痛或者麻醉类药品, 比如利多卡因等。鼓励患者多饮水, 不仅可以加快肿瘤坏死组织的毒素排出同时可以加强体内的代谢。 (4) 口腔护理:放疗前指导患者正确的口腔护理方法, 饭前饭后的充分漱口, 用含氟牙膏、软毛牙刷刷牙每日2~3次。当患者出现轻度口腔溃疡时, 嘱咐患者每日早晚用生理盐水漱口, 适当的药物敷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性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并观察患者合并症的预后情况及对护理的满意情况。口腔黏膜反应的评价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分级标准, 0级无反应;Ⅰ级出现黏膜充血;Ⅱ级充血伴有斑点状黏膜炎;Ⅲ级黏膜炎占照射区5%或有出现明显疼痛, 需用药物治疗;Ⅳ级黏膜炎占照射区5%以上或黏膜反应重, 需暂停放疗或静脉给予营养。其中规定的护理措施有效数为 (0+Ⅰ) 级的治疗总数。应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调查, 该量表包括八个领域, 分别是躯体活动功能、躯体功能对角色功能的影响、疼痛、健康总体自评、活力、社会功能、情绪对角色功能的影响、心理功能。分数在0~100, 0分为最差, 100分为最好。另采用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调强适形放疗后症状均有所缓解, 其中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治疗有效率达78.1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0,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存质量情况

两组患者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改善, 但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后口腔炎恢复情况

实验组患者经过护理后, 10 d及15 d合计恢复率达96.8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7, P<0.05) 。见表3。

2.4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价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0.6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2, P<0.05) 。见表4。

3 讨论

鼻咽癌是耳鼻喉科的好发肿瘤[5], 常发生于鼻咽顶后壁的顶部, 其次为侧壁, 发生于前壁及底壁者极为少见[6]。鼻咽癌的大体形态分为5种, 即结节型, 菜花型、黏膜下型、浸润型和溃疡型。鼻咽癌的病理分型包括原位癌和一些浸润癌 (微小浸润癌、鳞状细胞癌、腺癌、泡状核细胞癌和未分化癌) 。患者的原发症状不明显, 故很容易被忽视, 但是涕血和鼻出血时应该引起重视, 其次还有一些耳部症状, 比如耳鸣、听力下降等, 当然鼻部症状, 但没有特殊性, 主要就是鼻塞, 另外一个症状就是头痛, 临床上多表现为单侧持续性疼痛, 部位多在颞、顶部。鼻咽癌大多对放射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7,8,9,10]。但是对较高分化癌, 病程较晚以及放疗后复发的病例, 手术切除和化学药物治疗亦属于不可缺少的手段。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放疗方法叫做适形强调放疗, 它可以根据不同肿瘤的大小、形状和生物学行为特性授予不同的靶区不同的照射剂量, 同时对肿瘤周围的重要器官有独特的保护优势[11,12,13,14]。但是任何再具有保护性的放疗措施难免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适形强调放疗也有其副作用的一面, 就是有可能的黏膜损伤。

调强适形放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于2012年1月—2013年3月该院妇科收治的78例宫颈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医院选择放疗方式, 其中40例接受常规放疗的患者为对照组, 接受调强适形放疗的38例患者为研究组对象。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7~71岁, 平均年龄为 (56.2±5.7) 岁。患者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确诊时间为初次治疗后的3~33个月, 平均确诊时间为初次治疗后 (13.6±6.8) 个月。研究组患者年龄为46~69岁, 平均年龄为 (54.9±6.1) 岁, 患者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确诊时间为初次治疗后的3~30个月, 平均确诊时间为初次治疗后 (13.1±6.5) 个月。所有患者切均经CT或者MRI或者PET-CT检查确诊。因此, 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平均确诊时间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放疗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调强适形放疗法, 两组患者均在放疗后接受紫杉醇+铂类的全身化疗, 化疗时间为3个治疗周期。治疗结束后于0.6~3年内进行随访,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放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2.1 常规放疗法

采用常规的治疗分割方案, 分为全盆腔外照射、盆腔四野照射和腔内治疗照射。全盆腔外照射, 每周接受5次照射, 180 c Gy/次, 共照射3周;盆腔四野照射:每周接受4次照射, 180 c Gy/次, 共照射2周;腔内治疗照射, 阴道管与宫腔管同时接受治疗, 1次/周, 5~10 Gy/次。

1.2.2 调强适形放疗法

使患者平躺于定位负压垫上, 待患者平躺舒适后, 抽空负压垫并对患者的定位点进行标记。患者保持平静呼吸, CT进行扫描, 然后将扫描图传至三维治疗系统仪上, 对计划治疗靶区进行勾画, 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 优化治疗方案, 确保95%以上的治疗剂量包括所勾画出的计划治疗靶区。患者每周接受1~5次的照射, 剂量为180~200 c Gy/次,

1.3 疗效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于治疗后的3个月接受CT或MRI的复查, 以进行疗效评价。根据WHO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效以及进展。完全缓解 (CR) :肿瘤病灶完全消失, 并维持消失状态4周以上;部分缓解 (PR) :肿瘤病灶的最大径与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较最初减少了50%以上;无变化 (NC) :肿瘤病灶的最大径与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较最初减少了50%以下, 或者增大了25%以下, 但是未见新病灶;进展 (PD) :肿瘤病灶的最大径与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较最初增大了25%以上, 或者可见新病灶。

1.4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标准遵循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采用 (±s) 的形式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随访情况

治疗结束后于0.6~3年内进行随访, 随访率为100%。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对照组, 40例, CR者7例, PR者7例, NC者18例, PD者6例, 总治疗有效率为35.0%。研究组, 38例, CR者15例, PR者15例, NC者7例, PD者1例, 总治疗有效率为79.0%。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较高, P<0.05。见表1。 (总有效率= (CR+PR) /总例数)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

对照组, 40例, 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27例, 骨髓抑制7例,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0%;研究组, 38例, 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11例, 无骨髓抑制现象发生,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9%。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放疗技术, 实现了肿瘤病灶内剂量最高, 而周围正常组织尽量少受照射。该技术采用多野等中心技术, 在每个照射野内分为许多子野, 子野的照射强度是不一样的, 其靶区剂量适形性更好。

然而,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实施是一个非常严格、规范的过程。明确诊断和综合评价患者是第一步。患者固定后在放疗专用CT模拟机上定位扫描, 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中调出CT图像, 系统对定位标记自动探测并完成治疗部位坐标系的建立, 由经验丰富的放疗科医生逐层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 由物理师根据医嘱设计放射治疗计划。放疗计划设计后还要进行优化和评价, 选出最佳可行方案。此外, 由于宫颈和宫体等靶区的形变及位移变化较大, 很可能会有靶区脱漏和严重的放疗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 我们还需时刻关注靶区及内部器官的运动问题。只有经过多次位置验证和剂量验证均无误后, 最后再由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实施精确治疗。

对于不规则形靶区或靶区附近有重要组织器官需要保护的病例,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比三维适形放疗有更好的优势, 不仅具有更好的剂量优势, 同时还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5,6,7]。陈真云等对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 经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后, 患者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 肿块也明显消退, 治疗总有效率为80%, 治疗过程中仅出现轻微的消化道和骨髓抑制反应[8]。该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组总治疗有效率为7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治疗有效率35.0% (P<0.05) ;且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85.0% (P<0.05) 。杨杰等报道结果亦提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放射治疗具有明显的剂量学优势,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 与该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9]。因此, 调强适形放疗法治疗宫颈癌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近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且不良反应轻微, 不会因严重不良反应而终止放疗。结果亦说明调强放疗技术在治疗宫颈癌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时, 具有较高的计量优势, 可有效控制放疗的有效率, 使得病人症状得到缓解。同时, 该技术还具有较高的定位精确性, 从而降低了放疗对于正常胃肠功能的不良影响。但是, 由于该研究病例数及随访时间有限, 因此, 为进一步明确调强适形放疗技术在治疗宫颈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确切疗效, 仍需对更多的临床病例进行研究, 并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 以探讨该技术的远期疗效。

总之, 应用调强适形放疗能够进一步提高肿瘤内剂量, 降低正常组织的剂量, 提高疗效, 降低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璐璐, 孔为民.放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 2015, 21 (4) :627-629.

[2]叶森林, 梁廷, 王志令.宫颈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6) :60-63.

[3]刘美莲, 赵博, 陈秋秋, 等.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J].华夏医学, 2014, 27 (6) :36-40.

[4]任俊丽, 范立, 李莉莉.宫颈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12, 7 (7) :12-15.

[5]穆鹏, 李联崑, 贾海清.宫颈癌术后强调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 12 (2) :49-52.

[6]刘美莲, 赵博, 陈秋秋, 等.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计量学研究[J].华夏医学, 2014, 27 (6) :36-40.

[7]王余明.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学论丛, 2014, 12 (19) :231-232.

[8]陈真云, 盛修贵, 秦中平, 等.子宫颈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3, 20 (3) :226-230.

调强适形放射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80例采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为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食管癌, 其中男120例、女60例, 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55.6岁;其中胸上段食管癌患者32例, 胸中段食管癌患者113例, 胸下段食管癌患者35例;所有患者在电子直线加速器下按治疗定位和摆放方法重新复位, 采用MVX线实施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5次/周。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精心的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食管癌患者多存在恐惧、焦虑心理, 且对放疗不了解, 对治疗失去信心,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 给予心理上的安慰, 并耐心地向患者讲解适形调强放疗的基本知识、注意事项、毒副反应以及预防措施等, 倾听患者的诉求, 回答患者提出的所有问题, 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1.2.2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应嘱患者高蛋白饮食, 以流质及半流质为主, 忌辛辣刺激饮食, 多食用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新鲜蔬菜以及维生素含量高的水果等, 防止发生便秘, 禁止暴饮暴食, 定时定量, 戒烟戒酒[2]。饮食前后均饮用一杯温开水冲洗食管, 防止发生食管黏膜炎症反应。

1.2.3 照射野皮肤护理

皮肤放射性损伤与放疗剂量及护理方法有密切关系, 护理人员应嘱患者着宽松全棉内衣, 保持放射处皮肤清洁干燥, 勿用手抓挠或涂抹刺激性药物, 若皮肤出现感染或渗液时可使用抗生素。注意观察标记线是否清晰, 若不清晰告知医生重新标记。

1.2.4 放射性食管炎护理

大部分患者放疗期间会出现食管黏膜水肿, 表现为吞咽疼痛和胸骨后疼痛, 对此可在患者进食前口服40 m L 2%利多卡因+10 mg地塞米松+500 m L生理盐水+30 m L 24万U庆大霉素的混合溶液。严重者给予抗生素、激素等支持治疗。

1.2.5 放射性气管炎护理

放射治疗20 Gy左右时, 部分患者会出现声音嘶哑、咳嗽等症, 可雾化吸入10 m L生理盐水+10 mg地塞米松+16万U庆大霉素+4 000万U糜蛋白酶混合溶液, 2次/d, 并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严重者应积极给予抗感染治疗[3]。

1.2.6 骨髓抑制的预防

密切关注患者的血象变化, 监测白细胞计数, 必要时口服升白血球药物、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因子甚至停止放疗, 保持室内定时通风换气、消毒, 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感染。

1.3 疗效评价

放疗4周后评价患者近期疗效, 完全缓解:肿块消失或基本消失;部分缓解:肿块缩小>50%;稳定:肿块缩小≤50%, 无新病灶出现。总有效率=[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放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放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为85.6%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Ⅰ度皮肤放射损伤、Ⅰ度放射性食管炎、Ⅱ度放射性食管炎、Ⅰ度放射性气管炎以及粒细胞下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能有效提高肿瘤靶区剂量, 又能降低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受照剂量, 优于常规放疗, 但食管癌患者放疗时间较长, 且难免发生放疗并发症, 给治疗及患者自身造成严重的影响[4]。有效的护理方法在放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实施精心的护理干预, 有效地提高了放疗效果, 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 结果表明, 观察组放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 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Ⅰ度皮肤放射损伤、Ⅰ度放射性食管炎、Ⅱ度放射性食管炎、Ⅰ度放射性气管炎以及粒细胞下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精心的护理方法能有效提高放射治疗效果, 减轻放疗的毒副作用, 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放射治疗计划。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采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80例食管癌患者为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9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精心的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放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放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高于对照组的85.56% (P<0.05)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精心的护理方法能有效提高放射治疗效果, 减轻放疗不良反应发生, 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放射治疗计划。

关键词:食管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马平平, 顾小丽, 陆美华, 等.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放疗并发放射性食管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0) :43-44.

[2]陈莺.食管癌42例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护理[J].慢性病学杂志, 2010, 12 (11) :1557-1558.

[3]丁爱玲.调强适形放疗致食管癌食管反应32例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2) :37-38.

上一篇:教学软件开发下一篇:查房程序